一、国外建筑防水材料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余奕帆[1](2021)在《防水与密封材料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修订方向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外部环境政策的变化以及本行业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标国际和国内绿色环保标签的技术水平,对GB/T35609—2017《绿色产品评价防水与密封材料》的修订方向和修订技术内容提出了探讨,主要围绕绿色、环保和产品耐久性方面提出了一些修编的建议和思路。
阎晓峰[2](2021)在《铭记党的功绩 坚持党的领导 弘扬建材精神 为实现“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建材行业发展新目标而不懈奋斗——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回首我国建材工业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彰一批联合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谷岸[3](2021)在《R防水建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
盛晔[4](2021)在《装配式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绿色建筑是满足新时代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建筑,而装配式建筑技术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强有力抓手,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时应考虑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结合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与现状,以及装配式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关键技术,以更好地发挥装配式建筑优势,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安昊嘉[5](2021)在《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及其建筑形态演变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2006年起,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领我国乡村地区进入深入发展阶段,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重新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焦点。晋东南地区乡村地理文化环境独特,存留着大量历史悠久、古迹丰富的传统村落。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中,传统村落呈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乡村风貌与聚落肌理受到极大的破坏。如何在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同时又能传承传统乡村的文化内核与建筑基因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论文以晋东南地区长治市与晋城市的多个典型乡村为主要分析对象,在乡村聚落层面与住宅建筑层面对晋东南地区乡村进行历时性研究,以探究该地区乡村的发展特征与演变动因。第二章结合地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体分析。整合地理空间、气候条件和文化交融等演进背景分析晋东南乡村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探究晋东南地区乡村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以了解其发展的基础,为后续演变路径的探究提供原型。第三章在聚落视角上,探讨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特征。首先对聚落单元的布局演变特征、发展方向性等方面进行探究,利用调研实例论证多种不同类型的晋东南乡村的发展路径;其次对晋东南地区乡村的公共空间如入口空间、道路关系、公共建筑的发展演变路径进行探究,探究聚落层面空间组织形式的变化规律。第四章在居住建筑视角上进行实例调研。以晋东南地区传统民居为原型,对乡村院落空间进行演变研究,探索院落空间组织形式发展的特征;对乡村住宅平面形态、功能分布、立面与装饰特征、建造技术与材料等几个方面的演变路径逐层探索,解读乡村住宅发展的延续性与差异性。第五章基于前文关于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与住宅演变趋势,总结出乡村住宅形式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政策实施、人口比例、文化影响等几个方面探究推动晋东南地区乡村发展演变的核心动因。第六章根据目前晋东南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村民对于乡村建设的内在需求,在传统村落保护、旧区整治和住宅营建等方面提出晋东南乡村的适应性发展目标与策略。只有完善保护政策、革新产业发展模式等乡村外部规划和传承传统文化、适应生活场景等乡村内部需求两方面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实现晋东南地区乡村的文化特征传承和聚落可持续发展。
张静雅[6](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提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李泽宇[7](2021)在《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公共建筑是乡村公共生活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等政策的重要实施内容。目前乡村公共建筑在经济、适用与文化传承方面多存在难以平衡的问题,使得乡村公共建筑难以发挥其实际使用与乡村振兴示范的作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在于,在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制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受制于经济因素,乡村营建方式与理念对于建造体系工业化仍处于适应阶段。因此,在乡村经济短时间内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寻找适宜当代乡村公共建筑的营建技术显得至关重要。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活动多具有政府主导、专业参与的特征,且与乡村公共生活连接紧密,具有研究乡村营建方法的基础。本文依托的案例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是此类典型项目,具有代表性。论文首先阐述了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结合对蒲城县苏坊镇各村公共建筑的调研走访,从营建主体、建材选用、构造处理于空间形式四个方面梳理了当前乡村公共建筑的营建现状,提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体现出基于传统建筑美学形式、实用理性与盲从心理的营建特征,发现当代乡村公共建筑存在围护结构缺乏基本构造处理、营建技术经济性差、建筑形式呆板等问题,提出结合传统经验与当代乡村营建体系的观点。其此,从营建材料的选型出发,对比传统营建材料的使用特征与当代不适宜因素,基于案例分析其当代的适用性。其次通过传统构造处理方式的回顾与梳理,分析关中乡村地区材料使用的基本特征,明晰其营建理念下的营建技术选用依据,为后文营建技术选型与探索做基础依托。最后,从营建技术的选用依据出发,从空间形式、构造技术两方面,提出适宜当代营建体系的营建技术选型。结合党定村设计实践,分析其营建技术的适宜特征,结合具体方案给出优化设计,完成研究闭环。本文全文约74000字,图、表150余幅。
孙潜[8](2021)在《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光温室是满足冬季作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设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北方冬季新鲜蔬菜水果供应少而难的问题,同时能够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温室生产的能量来源,降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了巨大效益。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光照充足,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理想区域之一。但是,往往也要面临冬季高寒风冽的气候问题。传统日光温室常采用保温被外覆盖方式进行温室保温,但是外保温被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保温被老化破损都会导致温室保温性下降,甚至受潮吸水而增大自重,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不仅是温室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生产实践的重要保障。基于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日光温室设计理论,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课题组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优化了温室结构,针对性地设计出保温被内置式的内保日光温室,为日光温室结构创新提供了依据,也驱使日光温室向着更加保温蓄热的方向发展优化,同时也能够缓解了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所面临的燃眉之急。但是,基于传统日光温室基础上优化改进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与内保温日光温室相配套的一些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为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NG)和内保温日光温室(IG)室内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了内保温日光温室的采光特性。其次在前人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影响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比四种不同覆盖类型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即单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1)、双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2)、双膜双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3)、双膜双保温被覆盖薄型墙体温室(G4),明确了不同内保温日光温室的热环境特性,以期为内蒙古高寒地区温室结构设计优化、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普通日光温室,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在不同天气条件及时空分布均有提高。晴天时(2015年1月10日),内保温日光温室平均太阳辐射较普通日光温室可提高9.7%~16.8%,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1.11%~16.89%,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9.82%~17.06%;而阴天时(2015年1月6日),平均太阳辐射可提高14.4%~17.7%,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5.22%~19.64%,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17.28%~17.51%。2)建立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模型R2在0.89~0.96之间,模拟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的精准度较高。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冬至日时,上午偏东方位温室透光率高于偏西方位,而下午则相反;不同方位温室内地面太阳辐射差异较小,主要是温室墙体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的时间节点,正南方位出现于中午,偏西方位中午延后,偏东方位中午提前。全天地面和墙体太阳辐射累积总量正南方向最多,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少,且相同方位温室之间的差异较小。3)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保温被位置对室内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增加时,保温被越来越多地阻止了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与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为0时(L=0m)相比,不同水平投影长度降低了墙体和地面太阳辐射日累积量11%~78.53%,不利于温室采光以及墙体蓄热。4)相比于其他三座温室,G3对于温室热环境的营造要更突出。连续一个月(2016年12月15日~2017年1月15日)测试结果表明:夜间温度G1下降最快,G3下降最慢;连续晴好天气时(2017年1月11日9:00~1月14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0.5℃、12.4℃、13.1℃、11.9℃。连续不良天气时(2016年12月22日9:00~12月26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8.5℃、10.4℃、11.1℃、9.3℃。G1表现最差,G4表现次之,G2表现较好,G3表现最佳。5)连续一周(2017年1月1日~1月7日)的温室运行中,4座温室夜间相对湿度均可达90%以上。土壤20 cm处平均温度G1、G2、G3、G4分别为13.7℃、16.8℃、17.5℃、14.2℃。6)4座温室墙体20 cm处温度变化最剧烈,晴天时(2017年1月2日9:00~1月3日9:00),G1、G2、G3、G4平均温度分别为13.4℃、16.3℃、17.4℃、11.9℃;阴天时,(2017年1月6日9:00~1月7日9:00),分别为10.9℃、12.9℃、14.2℃、10.8℃。晴天时G1、G2、G3墙体40 cm、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阴天时G1、G2、G3墙体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40 cm处仍然释放热量。7)G1、G2、G3、G4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分别为284.7元、293.4元、317.7元、236.9元。G3热环境营造最好,但成本也最高;G4成本最低,热环境略好于G1,但墙体蓄热效果较差。
屈锦华[9](2021)在《建构语境下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建筑作为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特质正逐步丧失,建筑的符号化和图像化现象也使得建筑学陷入争奇斗艳的形式误区。随着对文化自信的倡导和文化认同感的寻找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对建筑本体的回归以及对场所性地域性的当代回应,经过几代建筑师对乡土建筑等的探索,传统建筑的本土性已逐步脱离表面化形式化的转译,而建构作为对建筑逻辑整体的思考可以作为抵抗“图像化”特征的有效手段被加以重视,对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的推敲并将原真性的本体性内容从复杂的背景中提取出并重现于当代社会,使本土建筑取得当代与历史的双重认可是建筑学最大的优势。一些建筑师在关注传统营建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将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带入到传统营建中,建构理论关注的建筑本质的逻辑建构和传统建筑的营造具有相似的理论和逻辑,因此,在当代“建构”可以作为了解传统“营建”的新视野,传统建造体系的转译也是本土营造观的重要手段。陕南凤凰古镇作为汇集南北传统建筑之长的重要文化节点,其营造技艺和传统特色却面临失传走向消亡,如何传承这些优秀的营造优点并为现代使用,继续深入研究探索。论文以建构理论为视野,以陕南柞水凤凰古镇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构逻辑的分析,寻找到传统营建和当代建构的契合之处,结合中西方优秀转译实例展开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对建构理论的梳理,认清建构视野的建构逻辑和方法,基于这一视野对凤凰古镇的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研究形成其建筑特点背后的逻辑和因素。其次,对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建构思想、营造技艺进行调研分析,得出其传统建筑中普遍具有的建造逻辑,并分析其传统营建在当今社会传承的优缺点,对凤凰古镇传统营建方式、材料、营建方式、结构作用等优缺点进行总结,结合对中国和西方当代转译实践的研究经验,总结当代建构中对其场所性、建构材料、结构及构造细部的转译策略,针对凤凰古镇传统建筑讨论在当代和未来怎样更好地营建以适应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策略。最后,通过对以上策略的学习,对具体地块分析调研,做出合理、科学、高效的对符合其场所性的传统建筑建构的转译设计方案。
刘贺[10](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数据库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和造价改革的发展推动了工程造价数据积累,使之成为实现工程造价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工程造价数据库也引起了众多造价咨询企业的关注。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造价咨询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的造价数据库,仍停留在依靠人的经验积累、普通计算机的表格化存储归档,这种传统表格化的数据积累方式不利于调查取阅和使用,无法盘活数据资产,导致数据价值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于原始造价数据资料多、形式多样,导致数据噪声高、入库数据体系不明晰;二是由于造价咨询企业形成的数据往往存储于不同电子表格中,无法实现数据的集成对比,落后的数据存储与处理方式导致造价咨询企业对数据的深入分析缺乏系统性的方案设想;三是即使使用数据库,但由于信息化程度低,导致只能够为固定项目查阅资料使用,很难发挥历史数据价值为新建项目提供参考。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第一,基于原始性挖掘完成了结构化数据库表单的设计。首先通过实际应用研究及信息沉淀法得出原始性挖掘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主次因素分析、文献分析筛选出影响工程造价指标的特征因素。借鉴层次分析法建立工程造价指标的重要特征因素集,从而建立起结构化的数据库表单,为后续数据库的分析预测提供数据基础。第二,基于描述性挖掘完成了数据库分析功能的设计。首先对入库数据采用格拉布斯法进行噪声数据清洗并将其转化为适合数据挖掘的高质量数据;然后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构建数据立方体设计数据库多维分析功能,设计输入输出参数化表格实现经济描述功能,设计图表实现数据库可视化功能。第三,基于预测性挖掘完成了数据库预测功能的设计。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各种预测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性,确定案例推理技术作为数据库的预测系统。然后借鉴案例推理系统建立预测性挖掘模型,明确其实现步骤,并以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确保建立的预测模型科学合理、数据库的预测功能具有实现可能性。综上,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基本实现了按规则识别排原始造价信息,建立结构化数据库表单;提出科学高效的描述性分析处理方案及具体的预测性挖掘算法,从而系统性地设计了工程造价数据库的分析及预测功能,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工程造价数据库提供理论及实践方案支撑。
二、国外建筑防水材料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建筑防水材料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防水与密封材料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修订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绿色产品的种类 |
3 品质属性中的“绿色化”方向 |
3.1 防水卷材 |
3.2 防水涂料 |
4 品质属性中的“耐久性”方向 |
4.1 防水卷材 |
4.2 防水涂料 |
5 其他建议 |
6 结语 |
(2)铭记党的功绩 坚持党的领导 弘扬建材精神 为实现“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建材行业发展新目标而不懈奋斗——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庆祝建党百年就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
庆祝建党百年就要充分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建材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
庆祝建党百年就要铭记以优秀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建材人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大力弘扬宝贵的建材精神 |
庆祝建党百年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推动建材行业的安全高质量发展 |
2019~202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
先进基层党组织 |
优秀共产党员 |
优秀党务工作者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 |
突出贡献单位 |
突出贡献个人 |
(4)装配式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的关系 |
2 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 |
3 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思想认识 |
3.2 生产建造水平 |
3.3 标准支撑 |
4 装配式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
4.1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
4.2 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分析 |
4.2.1 第4. 2.6条要求:采取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 |
4.2.2 第4. 2.7条要求:采取提升建筑部品耐久性的措施 |
4.2.3 第7.1.9条要求: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
4.2.4 第7.2.16条要求: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 |
4.2.5 第9.2.5条要求:采用符合工业化建造要求的结构体系与建筑构件 |
5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 |
5.1 部品部件连接技术 |
5.2 预制构件生产技术 |
5.3 施工技术 |
5.4 外墙板接缝及窗洞口防水技术 |
5.5 集成技术 |
5.6 装配式内装技术 |
6 结语 |
(5)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及其建筑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乡村聚落 |
1.3.2 建筑形态 |
1.4 研究范围界定 |
1.4.1 空间范围界定 |
1.4.2 时间范围界定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内外乡村研究现状 |
1.5.2 晋东南地区乡村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晋东南地区乡村物质与人文环境背景研究 |
2.1 自然环境背景下晋东南乡村的生存基础 |
2.1.1 区位环境特征 |
2.1.2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
2.2 历史变迁背景下晋东南乡村的发展变革 |
2.2.1 交通发展 |
2.2.2 产业变革 |
2.3 文化传承背景下晋东南地区的文化特征 |
2.3.1 多元信仰的杂糅共存 |
2.3.2 周密谨慎的文化内聚 |
2.3.3 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 |
2.4 本章小结 |
3 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与演变 |
3.1 聚落形态演变类型分析 |
3.1.1 内部更替 |
3.1.2 单向延伸 |
3.1.3 多向扩张 |
3.1.4 离散发展 |
3.2 公共空间形态演变类型分析 |
3.2.1 村落村口形态演变 |
3.2.2 村落街巷空间演变 |
3.2.3 村落公共建筑空间演变 |
3.3 本章小结 |
4 晋东南地区乡村住宅形制特征与演变 |
4.1 晋东南乡村院落空间演变特征 |
4.1.1 院落用地情况演变特征 |
4.1.2 庭院空间比例尺度演变 |
4.1.3 庭院空间功能演变特征 |
4.1.4 院落轴线秩序演变特征 |
4.1.5 院落空间组织结构演变 |
4.2 晋东南乡村功能空间演变特征 |
4.2.1 厅堂空间 |
4.2.2 卧室空间 |
4.2.3 厨房空间 |
4.2.4 厕所空间 |
4.2.5 存储空间及其他空间 |
4.3 晋东南乡村立面演变特征 |
4.3.1 比例尺度 |
4.3.2 门楼形态 |
4.3.3 门窗形态 |
4.3.4 立面材质与色彩 |
4.3.5 细部装饰 |
4.4 晋东南乡村结构体系与材料演变 |
4.4.1 建造材料 |
4.4.2 结构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5 晋东南地区乡村住宅演变规律及动因研究 |
5.1 演变规律 |
5.1.1 分异与融合:空间与需求的互动 |
5.1.2 内涵与表征:立面装饰的发展 |
5.1.3 弃置与延续:建筑形态的更新 |
5.1.4 原型与变型:组织形式的转变 |
5.2 演变动因 |
5.2.1 乡村政策改变 |
5.2.2 家庭结构改变 |
5.2.3 思想观念改变 |
5.3 晋东南乡村聚落与建筑演变评价 |
5.3.1 积极演变 |
5.3.2 消极演变 |
5.4 本章小结 |
6 晋东南地区乡村发展策略 |
6.1 晋东南地区乡村发展目标 |
6.1.1 实现乡村经济与聚落环境协调发展 |
6.1.2 实现乡村建设与建筑保护共同发展 |
6.1.3 实现地域文化与住宅营建结合发展 |
6.2 晋东南地区乡村保护策略 |
6.2.1 健全保护法规体系 |
6.2.2 建立多元保护模式 |
6.2.3 确定村民主体地位 |
6.3 晋东南地区乡村营建策略 |
6.3.1 延续传统聚落营造经验 |
6.3.2 创造适应发展的新原型 |
6.3.3 应用当代技术发展成果 |
6.3.4 建立多维乡村营建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乡村建筑信息调研表格 |
附录B 乡村聚落调研信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7)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传统乡村营建体系的消失 |
1.1.2 当代乡村营建体系存在困境 |
1.1.3 当代乡村营建体系仍有较强生命力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关中地区乡村社区服务中心营建现状 |
2.1 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区位概述 |
2.1.2 自然环境特征 |
2.1.3 社会文化基础 |
2.1.4 经济基础条件 |
2.2 关中地区社区服务中心的营建现状 |
2.2.1营建主体梳理 |
2.2.2 空间布局形式 |
2.2.3 材料选用梳理 |
2.2.4 构造处理现状 |
2.3 关中地区社区服务中心现状特征归纳 |
2.3.1 现状特征归纳 |
2.3.2 现状问题的具体体现 |
3.关中地区乡村营建技术的挖掘 |
3.1 关中地区乡村营建材料的挖掘 |
3.1.1 传统营建材料的挖掘 |
3.1.2 现代营建材料的挖掘 |
3.1.3 新型营建材料的挖掘 |
3.2 关中地区乡村构造技术的挖掘 |
3.2.1 传统构造技术的挖掘 |
3.2.2 当代构造技术的探索 |
3.3 关中地区乡村公共建筑空间形式挖掘 |
3.3.1 传统公共建筑布局形式特征 |
3.3.2 传统建筑单体空间形式特征 |
3.4 关中地区乡村适宜营建技术汇总 |
3.4.1 结构体系的选型因素 |
3.4.2 结构体系的选用趋势 |
3.4.3 营建理念的适宜性原理浅析 |
4.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选型 |
4.1 当代公共建筑营建技术选型依据 |
4.1.1 复合功能下的空间形式需求 |
4.1.2 经济技术限制下的构造处理需求 |
4.1.3 乡村地域文化的回应需求 |
4.2 空间形式选型 |
4.2.1 院落布局形式选型 |
4.2.2 建筑形态选型 |
4.3 营建技术选型 |
4.3.1 屋顶营建技术研究 |
4.3.2 墙体营建技术研究 |
5.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设计实践探索 |
5.1 项目概述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党定村基本信息 |
5.1.3 原党定村公共建筑现状及问题 |
5.2 设计实践概况 |
5.2.1 地域文化的回应 |
5.2.2 营建技术 |
5.2.3 方案的不足与优化 |
5.3 总结与反思 |
6.总结与结语 |
6.1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及成果 |
致谢 |
(8)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状况 |
1.1.2 日光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新要求 |
1.2 研究状况 |
1.2.1 日光温室结构合理性及优化研究 |
1.2.2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及理论研究 |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方法 |
2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
2.1.2 试验项目 |
2.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 |
2.2.1 模型概述与简化 |
2.2.2 模型建立 |
2.3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
2.3.1 评价指标 |
2.3.2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内保温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照度分布规律分析 |
2.4.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
2.4.3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2.5 讨论与小结 |
2.5.1 讨论 |
2.5.2 小结 |
3 内保温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
3.1.2 试验方法及项目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温室太阳辐射对比 |
3.2.2 不同温室气温对比 |
3.2.3 不同温室空气相对湿度对比 |
3.2.4 不同温室土壤温度对比 |
3.2.5 不同温室墙体温度对比 |
3.2.6 不同温室建造成本对比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主要结论 |
4.2 建议 |
4.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建构语境下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建构理论相关综述 |
1.3.2 建构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
1.3.3 陕南传统建筑的建构研究 |
1.3.4 建构的当代转译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论文框架 |
2 建构理论与建构逻辑 |
2.1 建构的理论体系 |
2.1.1 建构的概念 |
2.1.2 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3 材料的建构 |
2.1.4 结构的建构 |
2.1.5 构造细部的建构 |
2.1.6 建构与场所性 |
2.2 “建构语境”与“营造体系” |
2.2.1 传统建筑的建构 |
2.2.2 本土“建构”观念 |
2.2.3 “建构”与“营造”类比 |
2.3 本章小结 |
3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概况调研 |
3.1 陕南凤凰古镇的地域化特征 |
3.1.1 地理区位 |
3.1.2 自然气候特征 |
3.1.3 山水格局 |
3.1.4 人文历史特征 |
3.2 陕南凤凰古镇的外部空间特征 |
3.2.1 凤凰古镇用地现状及空间结构 |
3.2.2 凤凰古镇景观空间布局 |
3.2.3 凤凰古镇水系布局 |
3.2.4 凤凰古镇交通布局 |
3.3 陕南凤凰古镇聚落总体布局 |
3.3.1 凤凰古镇聚落形成与发展 |
3.3.2 凤凰古镇功能布局 |
3.3.3 凤凰古镇建筑总体风貌 |
3.3.4 凤凰古镇建筑保护概况 |
3.4 陕南凤凰古镇建筑群肌理形态及空间结构 |
3.4.1 凤凰古镇建筑群形态肌理的组织 |
3.4.2 凤凰古镇街巷空间的组织 |
3.4.3 凤凰古镇空间形态的延续与发展 |
3.5 陕南凤凰古镇的传统建筑特征 |
3.5.1 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特色特征 |
3.5.2 凤凰古镇传统建筑院落平面 |
3.5.3 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立面特征 |
3.5.4 凤凰古镇传统建筑剖面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4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建构 |
4.1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建构思想 |
4.1.1 营建体系 |
4.1.2 匠作传承 |
4.1.3 做法工序 |
4.2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材料的建构 |
4.2.1 土的建构 |
4.2.2 木的建构 |
4.2.3 砖的建构 |
4.2.4 石的建构 |
4.2.5 其他材料的建构 |
4.3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结构的建构 |
4.3.1 基础的建构 |
4.3.2 承重结构 |
4.3.3 围护结构 |
4.3.4 屋顶结构 |
4.4 陕南凤凰古镇细部构造的建构 |
4.4.1 地面铺装 |
4.4.2 门窗隔扇 |
4.4.3 柱础装饰 |
4.4.4 屋顶装饰 |
4.4.5 色彩装饰 |
4.5 陕南凤凰古镇建筑建构调研 |
4.5.1 传统建筑 |
4.5.2 新旧混合建筑 |
4.5.3 新建建筑 |
4.5.4 调研总结 |
4.6 陕南凤凰古镇建构特点总结 |
4.7 陕南凤凰古镇建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
4.7.1 传统建筑营建技艺的失传 |
4.7.2 新材料的使用不当 |
4.7.3 结构混乱和构造缺陷 |
4.7.4 建筑细部缺失 |
4.8 本章小结 |
5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转译策略研究 |
5.1 传统营造的当代转译研究 |
5.1.1 传统建筑的营造哲学 |
5.1.2 传统营建的局限性 |
5.1.3 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探索 |
5.1.4 建构理论下的转换探索 |
5.1.5 本土营造观念的理论重构 |
5.2 建构语境下的当代转译研究 |
5.2.1 建构思维模式的重构 |
5.2.2 形式生成的转译 |
5.2.3 建构逻辑的继承与转译 |
5.3 传统营造的当代转译实例 |
5.3.1 传统建构的继承转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 |
5.3.2 传统建构的精简转译——玉湖完小 |
5.3.3 当代转译实践的经验总结 |
5.4 陕南传统建筑建构转译策略 |
5.4.1 建构语境下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转译原则 |
5.4.2 传统材料的转译策略 |
5.4.3 传统结构的转译策略 |
5.4.4 构造细部的转译策略 |
5.4.5 凤凰古镇传统技艺的转译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设计初探 |
6.1 项目概况 |
6.1.1 项目区位 |
6.1.2 场地分析 |
6.1.3 场地建筑分析 |
6.2 设计策略 |
6.2.1 整体规划——对外部空间的回应 |
6.2.2 地块梳理——对聚落布局的回应 |
6.2.3 现地块布局——对村落建筑肌理的回应 |
6.3 建构转译 |
6.3.1 建构逻辑转译 |
6.3.2 材料建构的转译 |
6.3.3 结构营建的转译 |
6.3.4 细部装饰的转译 |
6.4 设计成果 |
6.4.1 轴测图 |
6.4.2 总平面图 |
6.4.3 平面图 |
6.4.4 立面图 |
6.4.5 剖面图 |
6.5 设计转译分析总结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图录 |
表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数据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央重磅发文:数据归为可市场化配置的生产要素 |
1.1.2 加强工程造价数据库建设势在必行 |
1.1.3 不同形式不同介质的数据亟须标准、信息化处理 |
1.2 问题提出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现实问题的提出 |
1.2.3 科学问题的凝练 |
1.2.4 关键问题的解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
2.1.1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范畴 |
2.1.2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过程 |
2.1.3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发展现状 |
2.2 数据挖掘理论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数据挖掘流程步骤 |
2.2.3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
2.2.4 数据挖掘模型和算法 |
2.3 工程造价数据库研究综述 |
2.3.1 工程造价数据库的概念 |
2.3.2 国外工程造价数据库理论及实践研究 |
2.3.3 国内工程造价数据库理论及实践研究 |
2.4 文献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整体研究框架 |
3.2 基于原始性挖掘的工程造价数据库表单设计的研究思路 |
3.2.1 研究逻辑 |
3.2.2 研究方法 |
3.3 基于描述性挖掘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分析功能设计的研究思路 |
3.3.1 研究逻辑 |
3.3.2 研究方法 |
3.4 基于预测性挖掘的工程造价数据库预测功能设计的研究思路 |
3.4.1 研究逻辑 |
3.4.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基于原始性挖掘的工程造价数据库表单设计 |
4.1 原始性挖掘的数据库指标体系构建 |
4.1.1 面向使用对象的原始性挖掘指标 |
4.1.2 面向功能用途的原始性挖掘指标 |
4.2 原始性挖掘的数据库特征因素选取 |
4.2.1 工程特征因素概述 |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特征因素分析 |
4.3 数据库表单的结构化设计 |
4.3.1 工程概况表 |
4.3.2 工程造价费用指标分析表 |
4.3.3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量指标分析表 |
4.3.4 主要人工、材料消耗量指标分析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描述性挖掘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分析功能设计 |
5.1 工程造价数据预处理 |
5.1.1 必要性及任务 |
5.1.2 数据清洗 |
5.1.3 数据转换 |
5.1.4 数据约简 |
5.2 工程造价数据库多维分析 |
5.2.1 OLAP的数据组织 |
5.2.2 OLAP的多维分析 |
5.3 工程造价数据库经济描述 |
5.3.1 造价数据横纵向对比分析 |
5.3.2 工程变更技术经济分析 |
5.3.3 限额设计技术经济分析 |
5.3.4 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
5.3.5 基于聚类算法的价格分析 |
5.4 工程造价数据库可视化分析 |
5.4.1 构成分析 |
5.4.2 趋势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预测性挖掘的工程造价数据库预测功能设计 |
6.1 预测性挖掘方法的选取 |
6.1.1 预测方法对比 |
6.1.2 适用性分析 |
6.2 基于案例推理的预测性挖掘过程 |
6.2.1 案例推理系统的设计 |
6.2.2 案例推理系统的实现 |
6.3 基于案例推理的预测性挖掘实证研究 |
6.3.1 案例的表示和组织 |
6.3.2 案例的索引 |
6.3.3 案例的相似度计算 |
6.3.4 案例的修正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国外建筑防水材料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防水与密封材料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修订方向探讨[J]. 余奕帆. 中国建筑防水, 2021(S1)
- [2]铭记党的功绩 坚持党的领导 弘扬建材精神 为实现“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建材行业发展新目标而不懈奋斗——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阎晓峰. 中国建材, 2021(07)
- [3]R防水建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谷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4]装配式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中的作用[J]. 盛晔. 城市住宅, 2021(06)
- [5]晋东南地区乡村聚落及其建筑形态演变研究[D]. 安昊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D]. 李泽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D]. 孙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9]建构语境下陕南凤凰古镇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设计研究[D]. 屈锦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工程造价数据库设计研究[D]. 刘贺.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