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白银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一、白银厂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沈芳,韩喜球,李洪林,王叶剑[1](2021)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矿产资源。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勘探成本巨大,利用成矿理论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方法的特点,借鉴陆地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的资源预测方法,并结合卡尔斯伯格脊的应用实例,对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工作进行了探讨: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预测方法需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勘探程度、数据资料的精度、覆盖范围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各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进行合理选取;应用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的组合预测方法和深度学习算法解决已知硫化物矿床(点)不足、小样本、数据缺失、数据耦合、主客观误差等问题,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综合比较基于不同原理的预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提高资源预测的可靠性。

陈懋弘,柯昌辉,田永飞,陈港,马克忠,马收先,彭永新,张威[2](2021)在《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以广东玉水铜矿为例》文中提出广东玉水铜矿是一个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高品位铜矿床,主矿体呈层状沿中石炭统白云岩/下石炭统石英砂岩界面产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确认了块状矿体下盘存在石炭纪凝灰岩、火山丘状体及火山通道;确认了以红色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为组合的喷气沉积岩,其稳定覆盖在块状矿层的顶部,并延伸出矿体外围。层状矿体层序由下往上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凝灰岩→块状铜铅锌硫化物矿层→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等喷气沉积岩→白云岩,证实含矿岩系具有火山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层状矿体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筒状含矿蚀变体,由呈漏斗状的流体通道系统及其浸染状、网脉状矿化体组成。围绕主流体通道发育扇形含硫化物石英细脉,且不穿过上覆块状矿体和上盘白云岩。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控制矿体和凝灰岩厚度及铜矿体塑性流变的同生断层(同火山断层)。综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玉水铜矿是形成于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一新认识表明VMS型矿床可以形成于浅海水环境下,这对丰富和完善VMS型矿床的成因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可为华南寻找类似地质背景区的隐伏VMS型铜多金属矿床提供借鉴。

杨清[3](2021)在《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东北-黔西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地区已发现超过400个铅锌矿床(点),其铅锌金属量超过20 Mt,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工业基地。目前对于这些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黔西北杉树林、筲箕湾、垭都和天桥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全面介绍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些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流体包裹体群体成分分析、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和闪锌矿Rb-Sr定年,以对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及流体性质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类型进行划分,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详细分析了研究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并建立了成矿模型。最后根据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背景和控矿因素,系统总结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矿体基本都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中,以白云岩为主。滇东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逆断层控制,黔西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西向逆断层控制。矿床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产出,次为角砾状和网脉状。成矿期可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黄铁矿阶段,中期铅锌硫化物主成矿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黄铁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见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等。围岩蚀变以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为代表。(2)硫化物LA-ICPMS硫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铅锌矿床δ34S值分布在10~23‰之间,富集重硫,且其分布特征表明沉淀的硫化物之间已经达到了硫同位素平衡。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在19~22‰之间,成矿还原硫主要来自下伏震旦系灯影组和(或)寒武系地层中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为13~19‰,成矿还原硫可能具有多来源性,主要为赋矿地层和下伏震旦系或寒武系地层硫酸盐的混合来源。硫化物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以富集Ge、Ga、Cd和Ag,贫Bi、Ni、Co、Ti和Tl为特征;黄铁矿相对富集Ni、Co和As,与典型MVT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3)该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温度范围集中在120~250℃之间,盐度主要分布在7~14%(Na Cleqv)之间,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成分较为复杂,气相主要为H2O、CO2和少量CH4,液相成分主要含有Na、Ca、K、Mg、Cl等。LA-ICPMS单个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成矿流体还具较高浓度的Li、Rb、Sr、Cs、Ba等元素;对比岩浆热液成矿流体、盆地卤水及变质卤水成分数据,发现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都具有盆地卤水来源特征。(4)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显示毛坪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为202.5±8.5Ma,处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晚于泥盆系赋矿地层。结合前人在研究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约束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结合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微量元素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本文认为滇东北-黔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铅锌矿床属于MVT铅锌矿床,其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右江盆地的演化相耦合,是右江盆山挤压造山作用驱动下的大规模盆地流体迁移导致的。右江前陆盆地在中三叠世为浊积岩盆地阶段,是相对高温盆地卤水的准备期,产生了150~280℃相对较高温度的盆地卤水,最高温度为300~350℃;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盆地消亡阶段,右江盆地自SE向NW隆起形成造山带,地形作用及构造挤压导致盆地热卤水向NW向大规模迁移。流体沿着NW向紫云-垭都断裂和中元古界褶皱基底与沉积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迁移,并沿途萃取了基底地层和沉积盖层中大量的成矿元素,最终在NW、NE、NNE向逆断层和褶皱虚脱部位沉淀金属硫化物而形成研究区内广泛分布且具有众多相似特征的铅锌矿床。(5)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和岩相的多重控制。首先,矿床选择性的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地层中,且自南东部的黔西北地区到北西部的滇东北北部地区赋矿地层逐渐变老,但赋矿地层岩性一直为海相碳酸盐岩,并以白云岩为主;其次,区域性深大断裂、地区大断裂和矿床范围内的次级构造分别控制着成矿区总体范围、矿床分布和矿体产出特征。在成矿模式、成矿规律与成矿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岩相古地理特征、矿床地球化学以及已有矿床分布情况,本文认为黔西北垭都-蟒硐断裂带NW端找矿潜力较好,滇东北地区莲峰-巧家断裂至矿山厂-金牛厂断裂之间可能具有更好的找矿前景。

侯鹤楠[4](2020)在《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构造背景及成矿意义》文中提出延边地区地处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与华北板块北缘交汇处的吉中-延边成矿带内,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期间,该区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及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叠加与转换,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侵入体和多套以中酸性火山岩或火山-沉积建造为主的火山岩系。其中,晚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系多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晚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系中主要分布有VMS型、热液脉型矿床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选择延边地区晚古生代庙岭组火山岩系为重点研究对象,以火山岩系地质与矿化蚀变特征、形成时代与构造背景、物质源区与成矿意义等为核心内容,采用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Hf同位素测试分析等主要研究方法,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包括:1.确定了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岩石组合及蚀变矿化特征。野外地质调研、室内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表明,庙岭组广泛分布于延边地区珲春、开山屯、天宝山、天桥岭等地,为一套以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的浅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建造。下段岩石类型主要以暗色安山质凝灰角砾岩、棕褐色英安质凝灰岩和少量泥质板岩为主;中段以灰绿色安山岩、暗色安山质凝灰岩、英安岩为主,局部夹少量凝灰质板岩;上段为灰绿色片理化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和暗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与灰岩互层。该套火山岩系中常发育VMS型、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化以及相关的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现象。2.厘定了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形成时代。延边地区不同地段庙岭组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龙井市天宝山矿集区安山质晶屑凝灰熔岩结晶年龄为272.7±3.6Ma,开山屯一带晶屑岩屑凝灰岩结晶年龄为272.8±4.4Ma,珲春地区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结晶年龄为270.2±3.6Ma,汪清县红太平铜多金属矿区及外围天桥岭的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熔岩结晶年龄为271.4±3.2Ma,安山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结晶年龄为268.3±3.2Ma。上述同位素测年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延边地区庙岭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3.明确了以庙岭组为代表的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的形成环境。庙岭组中的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前人和本文研究表明,赋存于该地层中的VMS型矿床的含矿火山岩系中发现可与现代海底白烟囱或黑烟囱产物类比的喷气岩。其中,红太平矿区喷气岩主要包括富钙硅质岩、绿泥石石英岩类以及钙硅酸岩类;天宝山东风南山五号矿体围岩的不纯灰岩及酸性火山岩的互层带内或其下部中酸性火山岩内含层状萤石岩、细粒石榴石锌尖晶石硅质岩以及萤石绿泥石岩。结合古生物资料,指示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浅海相环境。4.判断了庙岭组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及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相类似;表现为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的特征,结合其沉积特征,表明其产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向弧后盆地演化的构造环境中,暗示早二叠世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处于古亚洲洋俯冲背景之下。根据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岩性组合特征、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结合区域上的构造岩浆事件及前人在该区所研究的成果,认为延边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主要经历了早二叠世-中二叠世古亚洲洋俯冲阶段、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亚洲洋的闭合造山阶段以及中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后伸展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早二叠世庙岭组火山岩形成于古亚洲洋俯冲的构造背景。5.研究了庙岭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示踪了物质源区。庙岭组火山岩具有相对高的Si O2、K2O和Al2O3值,较低的Mg O和TFe2O3(全铁)值,富集LREEs和LILEs(Rb、Ba、Th和U),亏损HFSEs(Nb、Ta、Ti和P),显示出微弱的负Eu异常(δEu=0.71~1.00),火山岩具较低的Mg#值(38~49),属于弱偏铝质-过铝质钙碱性系列;Nb/Ta比值的平均值为14.25,介于地幔平均值(17.5)与地壳平均值(11)之间;Rb/Sr比值为0.02~0.25,大于上地幔平均值(0.034)而小于地壳平均值(0.35),指示火山岩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锆石的εHf(t)值均为正值(+1.8~+15.8),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348~1176Ma;火山岩样品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分别为18.368~18.631、15.531~15.625和38.261~38.549,Sr同位素的初始值(87Sr/86Sr)i值在0.703718~0.708789之间,εNd(t)值为+2.5~+5.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介于626~837Ma。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庙岭组火山岩初始岩浆主要来源于中-新元古代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少量幔源物质混入。6.总结了庙岭组火山岩系对不同类型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与找矿意义。综合分析认为,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有重要的成矿意义,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和找矿预测的重点依据。一方面,庙岭组的火山-沉积建造与VMS型矿化同期同源,是重要的赋矿岩系;另一方面,火山-沉积建造具有多金属成矿元素的物质基础,高丰度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成矿元素含量,为后期岩浆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矿床形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红太平铜多金属矿区外围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显示,庙岭组地层存在Au、Ag、Cu、Pb、Zn、As、Sb等成矿元素的高异常区;根据敦化烟筒砬子金多金属矿区的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在庙岭组火山岩系中圈出Au、Ag、Cu、Pb、Zn、As、Sb、Bi、W、Mo等元素异常区。

陈敏[5](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指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刘彦良,高雅,季文中,王静,张春丽[6](2020)在《甘肃白银厂及其外围地区金属矿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甘肃省白银厂及其外围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共圈定1∶5万航磁异常12个、1∶5万高磁异常7个、1∶5万化探综合异常64个,新发现矿点4处、矿化点6处,矿种有铜、铅、锌等。通过对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1∶5万物化探综合异常特征、矿(化)点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阐明了该区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矿产的共生组合规律,总结出区内典型矿床"多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综合圈定重点成矿远景区9个,其中A类远景区3处,B类远景区2处,C类远景区4处;优选圈定找矿靶区4个,其中A类1个,B类1个,C类2个。

高玲玲[7](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郭凯凤,陈守余[8](2018)在《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国西部发现并勘探成功的大型铜矿区。随着现代测试分析技术的进步,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其中的几个方面,包括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的某些研究进展。

董凯[9](2018)在《甘肃白银厂铜矿成岩—成矿环境及其找矿意义》文中指出甘肃省白银厂矿田是北祁连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带中最为典型、规模最大的VHMS矿床产地。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殆尽,在白银厂矿田深部及外围寻找新的矿床或矿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现阶段影响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研究矿田内双峰式火山岩岩浆作用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探讨火山岩与VHMS矿床之间的关系;厘定典型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分析硫化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利用蚀变矿物组合进行蚀变分带,分析各蚀变带中元素迁移规律;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火山岩的成岩环境和VHMS矿床的成矿环境,总结成岩-成矿过程,提出找矿方向。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根据区内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矿田内火山岩均属于钙碱系列。其中,折腰山细碧岩稀土配分曲线右倾,LILE(Rb、Sr、Ba、Th、U、K)和LREE相对富集,HFSE(Nb、Ta、Ti)和HREE相对亏损,地球化学性质与岛弧玄武岩类似;铜厂沟火山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对比较平坦,类似BABB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区内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出逐渐变化的特征,具有类似BABB和OIB玄武岩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其构造环境具有从岛弧环境向弧后盆地环境过渡的特点。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将区内火山岩浆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岛弧型岩浆作用阶段和弧后盆地型火山岩浆作用阶段。在岛弧型岩浆作用阶段形成了矿田西部的岛弧型火山岩组合,随着大洋扩张的加速,弧后拉张变宽,弧后盆地之下底辟上隆的软流圈地幔在绝热降压和消减带流体作用的双重效应下发生部分重熔,上升的地幔熔融物质和上地壳组分发生混染,形成了矿田东部的弧后盆地型火山岩组合。通过厘定不同类型矿石中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对比分析金属矿物的微量元素特征发现,矿田内闪锌矿中In、In/Ga比值和In/Ge比值,指示该类型闪锌矿的形成均与高温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黄铁矿中的S/Se比值和Co/Ni比值也指示出矿田内不同类型的黄铁矿既有岩浆热液型矿床成因,也有沉积改造型矿床成因。从折腰山到小铁山、铜厂沟矿床致密块状矿石中,闪锌矿结晶温度具有降低的趋势,表明该矿床成矿热液的温度相对较低。东部矿床中主要金属矿物的Au、Ag、Pb及相关元素相对富集,这可能与东部火山岩浆作用阶段岩浆的成分、物理化学条件以及成矿热液中成矿元素的富集程度和种类发生改变有关。此外,折腰山后期叠加的黄铁矿细脉中硫化物的Au元素含量较高,在部分金属矿物中已达到工业品位,可能是主成矿期之后的流体热液沿裂隙充填交代所形成的,反映出西部矿床深部可能会有含金矿体存在的可能。矿田内各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呈筒状产出,蚀变矿物和矿物组合种类繁多。通过元素迁移规律研究发现,在绢云母化带、绿泥石化带及矿化带中蚀变程度和元素的迁移变化依次增大;Be、U、Sr和Na等元素随着斜长石的分解而流失,K元素随着绢云母的形成而相对富集;在绿泥石化阶段随着绿泥石和黄铁矿等矿物的形成,Fe和Mg等元素强烈富集。Ca、Ba和Mn元素主要以硅质岩类、重晶石或硬石膏的形式存在,在VHMS矿床中这些沉积物可以充当隔离层将海水与高温的热液隔开,促使其在围岩中沉淀。此外,在绢云母化阶段,折腰山矿床中Ag、Cu、As和Bi开始富集,Zn、Pb和Sb等元素迁出,小铁山矿床中这些元素均表现为迁入。相对于小铁山矿床,折腰山矿床的流体热液中Zn、Pb和Sb相对亏损。也暗示两个矿床的成矿热液中成矿元素富集的程度和种类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区内VHMS矿床的成矿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区内火山岩的岩浆演化规律及VHMS矿床的成矿过程。认为矿田内火山岩浆作用经历了岛弧型岩浆作用阶段和弧后盆地型火山岩浆作用阶段,东西部火山岩应来源于不同性质的岩浆体系。在岩浆作用后期产生的岩浆热液成分及物理化学条件也不尽相同,使得东西部VHMS矿床在成矿元素种类、矿石种类、矿化蚀变的空间特征及蚀变带中元素迁移规律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差异。针对区内优势矿产的成矿潜力及找矿前景,确定找矿标志。在深入了解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据白银厂矿田火山机构的空间位置、含矿地层、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矿化蚀变的空间展布特征及东部和西部VHMS矿床的成矿条件差异性,进行靶区优选。根据找矿远景的优劣、进一步工作的价值以及验证的优先程度,将找矿靶区划分为3类。其中,A类找矿靶区2处,B类找矿靶区2处,C类找矿靶区1处,以期为白银厂矿田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资料参考。

杜泽忠[10](2014)在《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为北祁连山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省最为典型且最为重要的一个矿田。该矿田包括5个工业矿床,分别为折腰山大型Cu-Zn矿床、火焰山中型Cu-Zn矿床、铜厂沟小型Zn-Pb-Cu型矿床、小铁山大型Pb-Zn-Cu型矿床及四个圈Pb-Zn-Cu型矿床。本文以折腰山矿床和小铁山矿床为重点解剖对象,深入开展了成矿地质作用、成矿结构面、流体矿物特征标志研究,梳理和总结了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的成矿过程,构建了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折腰山矿床和小铁山矿床产于石英角斑质凝灰岩中,受火山机构的控制。矿体上盘主要呈NEE向层状、透镜状产出,下盘主要呈脉状、网脉状产出。近矿围岩蚀变以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重晶石化为主。对白银厂矿田火山岩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火山岩成岩时间约为468-472Ma,在奥陶纪陆缘岛弧环境下形成的;其源区为地幔楔,但受到了俯冲板片(包括洋底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的混染。且推断该矿田内的三个旋回的火山岩是相同构造环境下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通过对火山机构与矿体的时空关系研究,明确了火山机构对矿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确定了成矿时间为酸性火山岩喷发晚期的宁静期。对含铁硅质岩、重晶石、绿泥石等流体标型矿物的研究认为,成矿流体从成矿前期到成矿阶段过程中,存在着典型的地球化学障,即重晶石+含铁硅质岩(酸性、氧化)→石英+绢云母+绿泥石(中酸性、偏还原)→碳酸盐类(碱性、氧化)。硫、铅同位素及单矿物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为该区的火山岩建造-细碧角斑岩系;氦、氩、氢、氧同位素及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火山作用带来的岩浆热液与海水的混合流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为中高温、中低盐度、富Cl-和SO42-、贫F-的H2O-NaCl-CO2-CH4体系的流体,处于相对氧化及酸性环境下,在成矿过程中为中低温中等盐度的富S2-的H2O-NaCl-CO2-CH4体系的流体,处于相对还原及中性环境下。在以上基础上,确定了成矿地质体,明确了成矿结构面,探讨了流体标型矿物、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来源,系统阐述了矿床的形成过程,并构建了“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二、白银厂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银厂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的主要方法与原理
    1.1 证据权法
        1)先验概率计算
        2)证据因子权重计算
        3)后验概率计算
    1.2 层次分析法
        1)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因子的分级与赋值
        3)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4)成矿有利度计算
    1.3 模糊逻辑法
        1)变量模糊化
        2)模糊综合
    1.4 模糊层次分析法
        1)构建模糊判断矩阵
        2)计算初始权重
        3)去模糊化
    1.5 特征分析法
        1)逻辑变量转换
        2)成矿有利度计算
        3)矿床模型建立
2 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常用预测方法的特点对比
3 来自陆地火山成因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的启示
4 卡尔斯伯格脊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的应用
    1)选取找矿优势因子
    2)构建共现矩阵
    3)共现结果综合
5 展望与建议

(2)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以广东玉水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环境
    2.1 矿床地质
    2.2 沉积环境
3 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形成层状矿体的主要地质证据
    3.1 “三位一体”的含矿岩系
        3.1.1 火山岩
        3.1.2 喷气沉积岩
    3.2 “双层”矿化结构
        3.2.1 热水补给系统及细脉-浸染状矿体
        3.2.2 上部块状矿体
        3.2.2.1 铜矿体
        3.2.2.2 铅锌矿体
        3.2.3 矿石地球化学
    3.3 同生断层(同火山断层The synvolcanic faults)
4 成矿机制及找矿意义
    4.1 玉水铜矿成矿机制及其对浅水VMS型矿床的启示
    4.2 找矿意义
5 结论

(3)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2 川滇黔成矿带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测试方法
        1.4.1 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
        1.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1.4.3 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1.4.4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1.4.5 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XRF)
        1.4.6 LA-ICP-MS单个包裹体分析
        1.4.7 群体包裹体分析
    1.5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基底地层
        2.1.2 沉积盖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
        3.1.1 矿床特征
        3.1.2 矿石特征
        3.1.3 围岩蚀变
        3.1.4 矿物生长顺序及成矿阶段
    3.2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
        3.2.1 杉树林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2.2 筲箕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2.3 天桥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2.4 垭都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硫同位素特征
        4.1.1 毛坪
        4.1.2 黔西北铅锌矿床硫同位素研究
    4.2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4.2.1 主微量元素特征
        4.2.2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4.2.3 微量元素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4.3 成矿年代学研究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5.3.1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5.3.2 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六章 成矿作用研究
    6.1 成矿物质来源
        6.1.1 硫来源
        6.1.2 成矿金属来源
    6.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6.2.1 成矿流体组成和性质
        6.2.2 成矿流体来源
    6.3 成矿类型
        6.3.1 区域铅锌矿床成矿特征
        6.3.2 成矿类型对比分析
        6.3.3 成矿类型微量元素分析
    6.4 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耦合
        6.4.1 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概述
        6.4.2 成矿时代与地质事件的耦合
        6.4.3 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6.4.4 右江盆地演化与铅锌成矿的耦合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前景分析
    7.1 成矿条件分析
        7.1.1 成矿与地层
        7.1.2 成矿与构造
        7.1.3 成矿与岩浆岩
    7.2 成矿时代及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7.2.1 成矿时代规律
        7.2.2 空间分布规律
    7.3 找矿前景分析
        7.3.1 黔西北地区
        7.3.2 滇东北地区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4)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构造背景及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1.3.1 延边地区晚古生代构造背景
        1.3.2 晚古生代火山岩
        1.3.3 晚古生代矿床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依托的科研项目与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中-新元古代基底
        2.1.2 晚古生代地层
        2.1.3 中生代地层
        2.1.4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2.1 晚古生代岩浆岩
        2.2.2 早中生代岩浆岩
        2.2.3 晚中生代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褶皱构造
        2.3.2 区域断裂构造
    2.4 区域矿产概况
    2.5 小结
第3章 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地质特征
    3.1 火山岩系空间分布特征
        3.1.1 庙岭组定义
        3.1.2 庙岭组火山岩系分布
    3.2 岩石类型与岩性特征
        3.2.1 火山岩特征
        3.2.2 火山岩采样位置及样品描述
    3.3 火山岩系的热液蚀变特征
    3.4 矿化类型及成矿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1.1 LA-ICP-MS锆石U-Pb测年
        4.1.2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4.1.3 Sr-Nd-Pb同位素分析
        4.1.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4.2 火山岩的年代学特征
    4.3 主量元素特征
    4.4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4.5 Sr-Nd-Pb同位素特征
    4.6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7 小结
第5章 晚古生代火山岩系的形成环境与构造背景
    5.1 晚古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格架
    5.2 庙岭组火山岩系的形成环境
    5.3 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构造背景
    5.4 延边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
        5.4.1 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双向俯冲阶段
        5.4.2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造山阶段
        5.4.3 中三叠世:古亚洲洋最终闭合阶段
    5.5 小结
第6章 晚古生代火山岩系的成矿与找矿意义
    6.1 晚古生代火山岩的物质源区
    6.2 火山岩系的成矿意义
        6.2.1 火山岩系与VMS型铜多金属矿化
        6.2.2 火山岩系中的热液矿床
    6.3 庙岭组火山岩系找矿远景
        6.3.1 汪清天桥岭地区
        6.3.2 龙井天宝山地区
        6.3.3 敦化烟筒砬子地区
    6.4 找矿方向
    6.5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7.1 结论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3.1.1 地层岩石单元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3.2.2 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3.2.5 成岩构造环境
    3.3 变形变质特征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4.1.4 矿床成因分析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4.3 控矿要素分析
第五章 矿产预测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5.2 成矿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6)甘肃白银厂及其外围地区金属矿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2 成矿地质条件
    2.1 地层条件
    2.2 岩浆岩条件
    2.3 构造条件
3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 成矿规律
    4.1 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
        (1)天祝—靖远加里东期铜、锌、金、银成矿带。
        (2)永登—庄浪加里东期铜、铅、锌、金、银、铁锰成矿带。
    4.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4.3 矿产共生组合规律
5 找矿预测模型
6 成矿远景区
7 找矿靶区
    7.1 楼子湾铜找矿靶区 (Cu1-B-1)
    7.2 石青硐铜铅锌多金属找矿靶区 (CuPbZn2-A-1)
    7.3 二道湾金找矿靶区 (Au3-C-1)
    7.4 白杨树沟铁钴镍找矿靶区 (FeCoNi4-C-1)
8 结论

(7)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1.6.1 主要认识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
        2.4.1 早古生代矿床
        2.4.2 晚古生代矿床
        2.4.3 中-新生代矿床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3.1 VMS型矿床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3.2.3 金坝金矿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4.1 VMS型矿床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4.2.3 金坝金矿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5.1.5 金坝金矿床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特征
    1.2矿石特征
    1.3围岩蚀变
2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2.1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2.2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2.2.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2.2.2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2.2.3成矿年代学研究
3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9)甘肃白银厂铜矿成岩—成矿环境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VHMS矿床研究现状
        1.3.2 白银厂矿田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查现状
        1.3.4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北祁连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火山岩浆作用
    2.3 区域矿产概况
第三章 白银厂矿田地质概况
    3.1 白银厂矿田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2 火山岩地质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
        3.2.1 火山岩旋回及岩相特征
        3.2.2 火山机构位置
        3.2.3 火山岩岩性特征
    3.3 白银厂矿田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3.3.1 折腰山Cu-Zn矿床
        3.3.2 小铁山Pb-Zn-Cu矿床
        3.3.3 铜厂沟Pb-Zn-Cu矿床
第四章 火山岩浆作用及成岩构造环境
    4.1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1.1 基性火山岩
        4.1.2 中性火山岩
        4.1.3 酸性火山岩
        4.1.4 集块角砾岩
    4.2 白银厂矿田火山岩成因探讨
        4.2.1 火山岩蚀变特征
        4.2.2 中基性火山岩的物质来源
        4.2.3 中基性火山岩的部分重熔及结晶分异作用
        4.2.4 酸性火山岩的部分重熔及结晶分异作用
        4.2.5 集块及角砾岩成因探讨
        4.2.6 构造环境判别
    4.3 火山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第五章 金属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5.1 典型矿床中矿石类型及金属矿物组合特征
        5.1.1 折腰山矿床
        5.1.2 小铁山矿床
        5.1.3 铜厂沟矿床
    5.2 不同类型矿石中金属矿物LA-ICP-MS原位分析
        5.2.1 折腰山矿床金属矿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小铁山矿床金属矿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3 铜厂沟矿床金属矿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4 金属矿物中的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5.3 金属矿物微量元素特征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5.3.1 闪锌矿
        5.3.2 黄铁矿
        5.3.3 黄铜矿
    5.4 金属矿物的形成环境探讨
第六章 典型矿床的蚀变分带及元素迁移规律
    6.1 矿化蚀变分带特征
    6.2 元素迁移估算方法
    6.3 蚀变带中元素迁移估算
        6.3.1 折腰山矿床
        6.3.2 小铁山矿床
    6.4 蚀变系统中元素迁移富集规律
        6.4.1 热液蚀变过程判别
        6.4.2 主量元素的迁移行为特征
        6.4.3 蚀变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4.4 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6.5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规律在找矿中的应用
        6.5.1 元素迁移的空间变化规律
        6.5.2 元素迁移规律对找矿的指示意义
第七章 白银厂矿田成岩-成矿环境及找矿意义
    7.1 控矿因素
        7.1.1 矿床形成时限
        7.1.2 火山机构
        7.1.3 地层及岩性
        7.1.4 火山岩浆作用
    7.2 白银厂矿田成岩-成矿作用过程
    7.3 找矿标志及综合预测
        7.3.1 找矿标志
        7.3.2 综合找矿预测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8.1 主要结论及认识
    8.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Ⅰ
附表Ⅱ
附表Ⅲ

(10)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
        1.2.1 VMS矿床研究现状
        1.2.2 白银厂矿田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
    1.4 工作内容及其完成的工作量
        1.4.1 野外工作内容
        1.4.2 室内工作内容
    1.5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演化简史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火山岩浆作用
    2.5 区域矿产概况
3 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3.1 矿田地质特征
    3.2 折腰山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3.3 小铁山矿床地质特征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矿化分带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4 火山岩特征研究
    4.1 火山岩类型及火山旋回
        4.1.1 火山岩命名问题
        4.1.2 火山岩组合
        4.1.3 火山岩分布及其旋回
    4.2 火山岩岩石-岩相学特征
    4.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样品的分析测试
        4.3.2 主量元素
        4.3.3 微量元素
        4.3.4 稀土元素
    4.4 火山岩成岩年代学特征
        4.4.1 样品的分析测试
        4.4.2 测试结果
        4.4.3 关于成岩年龄的讨论
    4.5 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研究
        4.5.1 样品的分析测试
        4.5.2 测试结果
    4.6 火山岩的成因探讨
        4.6.1 火山岩系列
        4.6.2 构造环境
        4.6.3 岩浆源区
        4.6.4 酸性火山岩与中基性火山岩的关系
        4.6.5 岩浆形成机制
    4.7 火山机构研究
5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5.1 重晶石
        5.1.1 产出特征
        5.1.2 微量元素特征
        5.1.3 稀土元素特征
        5.1.4 找矿意义
    5.2 含铁硅质岩
        5.2.1 产出特征
        5.2.2 常量元素特征
        5.2.3 微量元素特征
        5.2.4 稀土元素特征
        5.2.5 讨论
    5.3 绿泥石
        5.3.1 产出特征
        5.3.2 地球化学特征
        5.3.3 讨论
6 成矿物质来源
    6.1 样品采集及测试
    6.2 硫同位素
        6.2.1 硫同位素组成
        6.2.2 硫的来源
    6.3 铅同位素
        6.3.1 铅同位素组成
        6.3.2 铅同位素来源
    6.4 单矿物稀土、微量元素
7 成矿流体特征
    7.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7.1.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7.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7.1.3 包裹体温度、盐度
        7.1.4 包裹体成分
    7.2 氢氧同位素
    7.3 氦氩同位素
    7.4 讨论
        7.4.1 与典型VMS矿床流体包裹体对比
        7.4.2 成矿流体来源
        7.4.3 是否存在沸腾作用
8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8.1 成因模型的构建
    8.2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
        8.2.1 成矿地质体
        8.2.2 成矿构造和结构面
        8.2.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8.2.4 模型结构分析
        8.2.5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白银厂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J]. 沈芳,韩喜球,李洪林,王叶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10)
  • [2]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以广东玉水铜矿为例[J]. 陈懋弘,柯昌辉,田永飞,陈港,马克忠,马收先,彭永新,张威. 地质学报, 2021(06)
  • [3]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清.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4]延边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系构造背景及成矿意义[D]. 侯鹤楠. 吉林大学, 2020
  • [5]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甘肃白银厂及其外围地区金属矿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J]. 刘彦良,高雅,季文中,王静,张春丽. 中国地质调查, 2020(04)
  • [7]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8]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郭凯凤,陈守余. 地质找矿论丛, 2018(04)
  • [9]甘肃白银厂铜矿成岩—成矿环境及其找矿意义[D]. 董凯.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10]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成矿作用研究[D]. 杜泽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标签:;  ;  ;  ;  ;  

白银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