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显装置及简易自动化

数显装置及简易自动化

一、数显装置与简易自动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兆楼[1](2021)在《大型船用螺旋桨叶片自动化测量装备设计及关键部件优化》文中提出

李昆,何学军,何小妹,张丙玉[2](2020)在《精密小角度校准装置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针对现有的小角度测量装置操作繁琐,耗时费力,不便于准确读数与使用等现状,通过利用正弦原理,研究并设计出一种简易的、低成本的精密小角度校准装置。阐述了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总体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精密小角度校准装置的各单元设计,搭建了小角度校准装置测量样机,编制了其控制单元驱动程序和上位机应用界面,并开展了小角度校准装置测量的比对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装置设计的可行性和价值性。

王雯雯[3](2020)在《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传统的袋装水泥装车作业大多采用半自动化装车设备,依赖人工进行码垛装车,这种装车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还会造成大量粉尘污染,严重损害工人的健康。国外的袋装水泥自动化装车设备,虽然能实现全自动化作业,但不能适应国内运输车辆和袋装水泥规格多样性的现状。因此,研制一款适应国内水泥行业现状的袋装水泥自动化装车设备,对国内水泥行业生产技术的升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的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包定位码放策略的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的设计方法,分析了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的组成结构和控制系统,并在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进行了样机的安装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的设计合理,装袋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可适应不同车厢和袋包尺寸,袋包码放整齐,基本满足袋装水泥自动装车要求。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并分析了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的组成结构,建立了其运动学数学模型。本文分析了自动装车系统的组成结构,基于装车系统结构的几何特性,先构建了钢丝绳协同运动模型,给出了竖直钢丝绳长度和斜拉钢丝绳长度的数值关系,再建立了系统的运动坐标系,通过运动学分析计算了装车系统的运动学正逆解的解析式。2、设计并分析了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控制系统,提出了单包定位码放的控制策略。本文分析了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对主要元器件进行选型,设计了车厢尺寸检测与定位、路径规划及速度匹配和当前码放袋包序列值求解算法,给出了装车系统各个关节的运动控制原理和装车作业的控制流程。3、设计并实现了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的监控软件,实现了智能可视化操作。根据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的工作需求,设计了监控软件,分别对监控软件的各个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编写了相应的程序模块,包括高速通讯、安全权限设置、监控与操作、数据管理和算法实现等。4、为了验证提出的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对样机的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先对钢丝绳协同运动模型精度进行测试,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建模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接着,对车厢尺寸检测与定位算法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车厢尺寸检测误差和定位误差满足装车工作的需求;随后,分别对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沿x轴、y轴和z轴的运动精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运动控制方案是可行的;最后,对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进行了现场装车作业测试,结果表明该装车方案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刘玥[4](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研究说明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张琬璐[5](2019)在《基于C/S模式和ARM的轮毂跳动量检测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汽车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为大多数人的必备品,汽车是否舒适安全成为人们买车的首要条件。而汽车轮毂毫无疑问对汽车疾驶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汽车轮毂的检测难度也因为对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搜索调查了国内外大部分轮毂跳动量测量仪,发现绝大多数轮毂跳动量测量仪都存在着设备不完善,测量结果不精确的缺陷。本次课题提出基于C/S模式和ARM的轮毂跳动量检测系统,与控制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以实现远程监控,并采用具有ARM和DSP核心的单片机STM32F407作为控制核心对系统进行控制,采用C/S模式采集数据并远程监控来完成轮毂跳动量测量的全部过程。主要工作:首先采用伺服电机控制具有角度编码装置的转台,以便在不同转动角度时配合跳动量测量机构进行跳动量测量,然后使用机械传动机构将光栅尺位移传感器测头靠近被测轮毂,从而得到跳动量大小。其次实现ARM测控系统软硬件设计,研究合理的控制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最后编制基于C/S模式的远程测控软件,实时监控数据并远程传输数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谐波分析处理。通过实验检测结果可知,系统稳定运行,绝对测量误差≤0.005mm。本次课题的轮毂跳动量检测系统拥有许多传统轮毂跳动量测量仪无法媲美的优势,不仅节省了时间,节省了人力,还能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度。

石贤志[6](2018)在《高6、高11含水原油流动改进剂的研究》文中指出原油是一种由烃类和非烃类共同组成的混合物,不同种原油中各类组分的相对含量差别造成了其较大的流动性差异。流动改进剂添加到原油中能起到降凝、降黏和减阻等效果,从而改善原油的流动性。流动改进剂一般是聚合物,主要有减阻剂、降凝剂、降黏剂、破乳剂和防蜡剂等几大类。目前的油田油气集输基本上是采用掺水保温集输工艺,基础建设以及维护费用很高,对掺入原油中的水进行加热又会消耗大量能源,使油田综合经济效益下降。向原油中加入流动改进剂,可以使原油的流动性能得到优化和改善,实现在常温或低温下的原油管道输送,能够降低输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针对江苏油田采油二厂原油进行了试验性研究,使用了原油组分测定法对原油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蒸馏法对原油水分的测定以及用最佳HLB值法对原油的HLB值进行了测定,并应用现有试剂进行了大量复配实验。实验表明高6原油最佳的流动改进剂为X-01,在34℃的条件下其降黏率可以达到98.7%,针对高11原油降阻效果极佳,在35℃加剂量为0.1%的条件下降阻率可以达到90.22%;针对高11原油,在对其使用基础的测定方法之外,还使用了微观测定法对原油形态进行了观察总结,并设计制造流动反应装置,对流动改进剂的降黏效果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高11原油最佳的流动改进剂为X-02,在37℃的条件下其降黏率可以达到75.8%,在35℃加剂量为0.1%的条件下降阻率可以达到81.9%;TX-1型流动改进剂(油田提供产品)加剂量为0.2%时效果最佳,在35℃的条件下,降黏率达到了96.3%;TX-2型流动改进剂(油田提供产品)加剂量为0.2%效果最佳,在35℃的条件下其降黏率达到了99.7%。

苟慎龙[7](2017)在《三自由度轨道检测平台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速铁路飞速发展,铁路轨道的日常检测要求日益严格。目前,国内轨道日常巡检主要依赖于工作人员利用机械式量具进行手工测量。这种传统人工测量手段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检测速度慢、测量精度低,而且无法对轨道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已经很难满足铁路高速、高密度的行车检测需求。高效、快速的日常自动化检测系统是提高铁路运营效率和运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研制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铁路轨道日常检测设备是铁路轨道检测的当务之急。我国铁路研究机构相继研制了多个铁路轨道检测系统,但都属于大型轨道检测设备。大型轨道检测车的制造和使用成本很高,主要应用于轨道线路铺设检测验收和轨道季度大型检测,不便于铁路施工者使用和日常线路检测,难以适应频繁的日常检测需求。本文重点研究轻便型三自由度轨道检测平台。串联结构具有工作空间大、结构简单、设计复杂程度低、运动控制简单等优点。本文设计的具有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的三自由度串联检测平台,能够较好地满足非接触式测量装置的空间位置检测要求,同时能够适应当前繁复的日常检测需求。本文根据三自由度串联型机构特点设计了一种轻便型轨道日常检测平台。根据非接触光学检测装置的检测特性,运用D-H空间坐标变换法,完成平台结构空间位置分析,结合空间机构学,完成平台空间结构设计合理性分析。同时,实现三自由度平台伺服控制系统设计,利用力矩平衡原理完成平台力学平衡性分析。采用Creo2.0建立平台三维模型,导入ADAMS软件建立虚拟样机模型,实现了动力学模拟仿真和空间位置仿真,验证了结构力学平衡性和空间结构合理性。最后,利用MFC编写伺服控制程序,实现三自由度结构自动化控制。在结构设计与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检测平台装配图和零件图,完成了物理样机制造。现场试验表明:平台物理样机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能够满足预期的检测要求,较好地完成检测任务。

本刊编辑部[8](2016)在《CIMES2016“智能装备”综述》文中指出CIMES2016以"汇智能装备、集互联协同"为主题。本次展会,编辑部着眼于"智能装备",现场走访了一些以主机、检测仪器仪表、功能部件、工业机器人为主要产品的参展企业,为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的智能装备。智能装备的定义: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智能装备应该是机电设备(硬件)和人工智能系统(软件)的完美融合,是自动化技术的硬件和信息技术的集合体。其特征:自律能力、人机交互能力、建模与仿真能力、可重构与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维护能力。智能装备产

张文辉[9](2016)在《5-DOF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文中提出随着新能源、天文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大尺寸光栅的制取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大尺寸光栅常采用多块小口径光栅机械式拼接的方法制备。并联机构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光栅机械式拼接装置中。目前光栅拼接并联机构设计理论研究较少,因此从理论上对光栅拼接并联机构的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首先根据光栅拼接对机构自由度及运动性质的要求,基于虚拟链法进行并联机构的构型综合,得到所有满足要求的构型。然后考虑拼接过程中大负载、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兼顾制造装配的难易程度、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确定运动链类型、运动支链的数目及形式,最终得到最优的机构构型。依据光栅拼接的机构优化要求,以姿态角为0时的内接矩形面积及基于雅可比矩阵的刚度矩阵模型分别建立光栅拼接机构的工作空间及刚度目标函数;以并联机构的结构参数为结合点,分析各结构参数对优化目标函数的影响,选取对工作空间和刚度目标函数影响大的结构参数作为优化的变量对光栅拼接机构进行结构优化,得到满足工作空间的刚度最大的一组结构参数作为结构设计的依据。以机构优化中对支链长度及铰链点的布局优化为基础,确定主动支链、动平台及框架部分的结构尺寸,完成光栅拼接并联实验装置设计。首先对机构的支链及柔性部件进行设计计算和力学分析。然后对拼接机构的整体模型进行静力仿真和模态仿真,分析机构的可行性。最后通过比较不同的被动支撑位置对机构静力变形和模态的影响,对被动支链进行优化,得到光栅拼接并联装置整体优化的结果。完成压电陶瓷微驱动模块的位移特性测试实验,并对微驱动模块的输入、输出特性进行分析。对光栅拼接并联装置进行运动精度控制实验与稳定性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运动精度与稳定性所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拓占宇[10](2016)在《录磁机加工误差机理分析、建模及补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5ZX04005001)”、“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No.51527806)”、“上海市产学研项目(沪CXY-2013-29)”等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以上海平信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九米直线式磁栅录磁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录磁机的加工机理、机床热变形、机床定位误差等方面进行了误差分析、测量、建模及误差补偿等研究工作。磁栅尺作为工业领域中的常用位移测量工具,以其成本低、抗污性能强、精度高、行程广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以及工业测量领域中。录磁机作为磁栅尺的加工机床,其定位精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磁栅尺测量结果的准确与否。分析研究录磁机的误差机理并进行误差补偿以大幅度提高其录磁精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明显的经济作用。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录磁机的床身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磁栅尺的刻录方法,分析了录磁机的误差形成机理,讨论了不同的误差因素对磁栅尺最终精度的具体影响,并运用齐次坐标变换理论建立了录磁机的综合误差模型,为录磁机的优化补偿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分析录磁机录磁过程中发热来源及传热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录磁机的温度场以及变形场,结合模型预测结果及生产实际情况,初步分析了对录磁机热变形影响较大的热关键点,为录磁机的定位误差及温升变化实地测量奠定基础。(3)根据定位误差数据点分布规律及其对应的温度变化情况,几何误差采用基于压紧样条条件下的三次样条插值算法,热误差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建模思路,建立了几何与热复合定位误差模型,并在一台车床上进行了初步验证后,再根据录磁机的温升特征,运用该模型对录磁机的定位误差进行了分析与预测。(4)以建立的录磁机误差模型为基础,进行了录磁机的误差补偿实验研究。通过将误差模型得到的理论值,输入录磁机的控制系统中,使交流伺服电机输出等大、反向的误差补偿值,验证所建误差模型的正确性及其建模效果,同时实现录磁机的定位误差补偿,以大幅度提高录磁机的录磁精度和磁栅尺的定位精度。

二、数显装置与简易自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显装置与简易自动化(论文提纲范文)

(2)精密小角度校准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工作原理及总体方案设计
    1.1 小角度校准装置工作原理
    1.2 小角度校准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2 精密小角度校准装置的各单元设计
    2.1 机械平台单元
    2.2 基于CPLD的数显箱单元
    2.3 测高传感器单元
3 精密小角度校准装置的程序设计
    3.1 控制单元的驱动程序
    3.2 校准装置上位机应用界面
4 装置测试试验
5 结语

(3)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结构设计
    2.1 设计目标及要求
    2.2 自动装车系统结构设计
        2.2.1 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2.2.2 小行车结构设计
        2.2.3 水平传送段结构设计
    2.3 自动装车系统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丝绳协同运动模型和系统运动学分析
    3.1 钢丝绳协同运动模型分析
        3.1.1 协同运动模型建立
        3.1.2 协同运动模型分析
    3.2 系统运动学分析
        3.2.1 运动学坐标系建立
        3.2.2 运动学正解
        3.2.3 运动学逆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装车系统控制系统与控制算法设计
    4.1 自动装车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4.1.1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4.1.2 主要元器件选型
    4.2 自动装车系统控制算法设计
        4.2.1 车厢尺寸检测与定位算法
        4.2.2 路径规划及速度匹配算法
        4.2.3 当前码放袋包序列值求解算法
    4.3 自动装车系统运动控制方法分析
        4.3.1 第一关节运动控制方法分析
        4.3.2 第二关节运动控制方法分析
        4.3.3 第三关节和第四关节运动控制方法分析
        4.3.4 自动装车系统运动控制方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监控软件设计
    5.1 监控软件总体功能设计
    5.2 监控软件功能分析
        5.2.1 高速通讯功能分析
        5.2.2 安全权限功能分析
        5.2.3 监控与操作功能分析
        5.2.4 数据管理功能分析
        5.2.5 算法实现功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实验分析
    6.1 钢丝绳协同运动模型精度实验与分析
    6.2 车厢尺寸检测与定位实验与分析
    6.3 装车系统运动精度实验与分析
    6.4 现场装车作业实验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三、章节内容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于C/S模式和ARM的轮毂跳动量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汽车轮毂及轮毂跳动量
        1.1.1 轮毂跳动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轮毂跳动量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汽车轮毂跳动量检测机
    2.2 系统总体框图
    2.3 主要技术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跳动量测量方法研究
    3.1 轮毂跳动量测量方法
        3.1.1 LVDT位移传感器测量
        3.1.2 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
        3.1.3 光栅尺位移传感器测量
        3.1.4 三种测量方案的比较
    3.2 光栅尺位移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原理
        3.2.1 莫尔条纹的形成
        3.2.2 光电转换
        3.2.3 辨向原理
        3.2.4 细分原理
        3.2.5 光栅数显测量装置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RM测量控制系统
    4.1 STM32 单片机
        4.1.1 STM32F407 的介绍
        4.1.2 STM32F407 的内部结构与外围功能模块
    4.2 基于 STM32F4 的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4.3 精密转台控制系统设计
        4.3.1 伺服电机的介绍
        4.3.2 伺服电机的优点
        4.3.3 伺服电机的选择
        4.3.4 伺服电机位置控制电路
        4.3.5 伺服电机位置控制接口电路设计
        4.3.6 伺服电机光电编码器接口电路设计
    4.4 串口通信接口电路
    4.5 跳动量测量光栅接口电路
    4.6 键盘及液晶显示接口电路
    4.7 电源电路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C/S模式
        5.1.1 C/S模式的体系结构
        5.1.2 C/S模式的优点
        5.1.3 C/S模式与B/S模式的区别
    5.2 基于C/S模式的控制软件设计
    5.3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5.3.1 发送数据程序设计
        5.3.2 接收数据程序设计
    5.4 节点测控软件设计
        5.4.1 ARM控制软件总体程序设计
        5.4.2 工控机软件总体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6.1 跳动量测试
    6.2 跳动量对比测试
    6.3 轮毂跳动量的谐波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高6、高11含水原油流动改进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稠油降黏技术研究进展及分类
        1.3.1 加热降黏技术
        1.3.2 掺稀油降黏技术
        1.3.3 微生物降黏技术
        1.3.4 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技术
        1.3.5 乳化降黏技术
        1.3.6 磁处理降黏技术
        1.3.7 电厂降黏技术
        1.3.8 微波加热降黏技术
        1.3.9 超声波降黏技术
    1.4 流动改进剂的作用机理
    1.5 流动改进剂的分类
        1.5.1 减阻剂
        1.5.2 降凝剂
        1.5.3 降黏剂
        1.5.4 破乳剂
        1.5.5 防蜡剂
    1.6 流动改进剂在含水原油输送中的应用
    1.7 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2.1.1 试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原油组成分析
    2.3 含水原油水分测定法
    2.4 复配主剂选择法
    2.5 原油转相点测定法
        2.5.1 高6原油转相点的测定
        2.5.2 高11原油转相点的测定
    2.6 高6原油静态试验研究
        2.6.1 温度对高 6 原油黏度的影响
        2.6.2 碱对高6原油黏度的影响
        2.6.3 HP系列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2.6.4 S-1与Z-01对稠油黏度的影响
        2.6.5 S-1与HP2复配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2.6.6 S-1与SDBS复配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2.7 流动改进剂降黏效果静态试验
        2.7.1 温度对高11原油黏度的影响
        2.7.2 S-2与SDBS复配对高11原油黏度的影响
        2.7.3 HP2与A剂复配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2.7.4 TX-1对不同含水率原油黏度的影响及微观现象
        2.7.5 TX-2对含水率为50%的高11原油黏度的影响
        2.7.6 TX-1、TX-2型流动改进剂对高11原油黏度的影响
    2.8 流动改进剂动态降阻试验
        2.8.1 流动阻力测定装置
        2.8.2 流动阻力测定方法
        2.8.3 TX-1、TX-2对高11原油流动阻力的影响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原油组成分析具体数据
    3.2 流动改进剂主剂HLB值的确定
    3.3 原油转相点测定结果与分析
        3.3.1 高6原油转相点测定结果与分析
        3.3.2 高11原油转相点测定结果与分析
    3.4 高6原油静态试验研究结果分析
        3.4.1 温度对高6原油黏度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4.2 碱对高6原油黏度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4.3 HP系列对原油黏度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4.4 S-1与Z-01对稠油黏度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4.5 S-1与HP2复配对原油黏度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4.6 S-1与SDBS复配对原油黏度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5 高11原油的静态试验研究
        3.5.1 温度对高11原油黏度影响的结果及分析
        3.5.2 S-2与SDBS复配对高11原油黏度影响的结果及分析
        3.5.3 HP2与A剂复配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3.5.4 TX-1对不同含水原油黏度的影响及微观现象的结果与分析
        3.5.5 TX-2对含水率为50%的高11原油黏度影响结果与分析
        3.5.6 TX-1、TX-2型流动改进剂对高11原油黏度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6 流动改进剂动态降阻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3.6.1 流动改进剂测定方法的结果与分析
        3.6.2 TX-1对高11原油流动阻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6.3 TX-2对高11原油流动阻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6.4 TX-1 对高 11 原油流动阻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3.6.5 TX-2 对高 11 原油流动阻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三自由度轨道检测平台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轨道检测背景
    1.2 轨道检测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国外应用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非接触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检测平台结构选型与分析方法
    2.1 检测平台结构选型
    2.2 一般空间位移分析法
    2.3 D-H空间坐标变换分析法
    2.4 空间串联机构D-H法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自由度轨道检测平台结构设计
    3.1 检测平台整体结构设计
        3.1.1 检测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2 平台整体方案设计
        3.1.3 伺服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3.1.4 各部件空间布局设计
    3.2 外购件计算选型
        3.2.1 丝杠计算选型
        3.2.2 伺服电机计算选型
    3.3 检测平台各零部件设计
        3.3.1 支撑轮结构设计
        3.3.2 压紧机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平台结构分析及仿真
    4.1 检测平台空间位置分析
    4.2 检测平台D-H空间结构分析
    4.3 检测平台力学平衡性分析
    4.4 建立虚拟样机模型
        4.4.1 样机模型前处理
        4.4.2 样机模型约束添加
    4.5 添加载荷与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平台运动控制系统
    5.1 硬件控制系统设计
        5.1.1 运动控制卡对比选型
        5.1.2 伺服驱动器选型
        5.1.3 控制系统回路设计
        5.1.4 伺服驱动器调试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调试程序应用
        5.2.2 MFC控制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5-DOF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机械式光栅拼接研究现状
    1.3 并联机构构型综合及应用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栅拼接并联机构构型综合及优选
    2.1 基于虚拟链法的构型综合理论基础
        2.1.1 旋量理论简介
        2.1.2 虚拟链法简介
    2.2 PPS型并联机构构型综合
        2.2.1 根据运动螺旋系确定约束螺旋系
        2.2.2 约束旋量系分解及组合
        2.2.3 运动链分支的组装
        2.2.4 机构驱动副的选取
    2.3 并联机构构型优选
        2.3.1 选择主被动运动支链类型
        2.3.2 确定主被动支链数目和形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栅拼接并联机构结构参数优化
    3.1 光栅拼接机构优化目标选取
        3.1.1 稳定性目标分析
        3.1.2 工作空间目标分析
    3.2 优化目标函数确定
        3.2.1 刚度的目标函数确定
        3.2.2 工作空间的目标函数确定
    3.3 优化变量选取及性能分析
        3.3.1 光栅拼接机构结构变量的确定
        3.3.2 刚度和工作空间性能分析
        3.3.3 优化变量的选取和求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结构设计及优化
    4.1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分析
        4.1.1 支链结构设计
        4.1.2 柔性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4.2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4.2.1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静力分析
        4.2.2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模态分析
    4.3 光栅拼接装置的结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栅拼接并联装置运动性能实验
    5.1 微驱动模块运动测试实验
    5.2 运动精度测试实验
    5.3 稳定性测试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录磁机加工误差机理分析、建模及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录磁机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机床误差补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误差机理研究现状
        1.4.2 机床误差测量、建模及补偿研究现状
    1.5 存在难题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录磁机误差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录磁机工作原理及误差机理分析
        2.2.1 直线式磁栅尺工作原理
        2.2.2 基圆—直尺滚动翻刻法
        2.2.3 标准丝杆传动翻刻法
        2.2.4 激光干涉仪刻制法
    2.3 录磁机综合误差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录磁机热变形分析
    3.1 引言
    3.2 热变形机理概述
    3.3 不同热源对录磁机热变形的影响
        3.3.1 内部热源对热变形的影响
        3.3.2 外部热源对热变形的影响
    3.4 基于ANSYS的温度场及变形场分析
        3.4.1 基于ANSYS的录磁机温度场分析
        3.4.2 基于ANSYS的录磁机变形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录磁机定位误差数学模型
    4.1 引言
    4.2 定位误差样条插值理论
        4.2.1 机床误差插值方法
        4.2.2 三次样条插值
    4.3 定位误差建模思路
        4.3.1 热误差分析与建模
        4.3.2 几何误差分析与建模
        4.3.3 复合定位误差建模
    4.4 录磁机定位误差数学模型
        4.4.1 录磁机定位误差及温度测量
        4.4.2 录磁机定位误差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录磁机误差补偿实施
    5.1 引言
    5.2 录磁机误差补偿方法
    5.3 误差补偿实施
        5.3.1 误差检测技术
        5.3.2误差补偿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创新点
        6.1.1 本文总结
        6.1.2 本文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数显装置与简易自动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船用螺旋桨叶片自动化测量装备设计及关键部件优化[D]. 高兆楼.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精密小角度校准装置的研究与设计[J]. 李昆,何学军,何小妹,张丙玉. 自动化与仪表, 2020(07)
  • [3]袋装水泥自动装车系统设计与研究[D]. 王雯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C/S模式和ARM的轮毂跳动量检测系统设计[D]. 张琬璐.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6]高6、高11含水原油流动改进剂的研究[D]. 石贤志.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7]三自由度轨道检测平台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D]. 苟慎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8]CIMES2016“智能装备”综述[J]. 本刊编辑部.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6(08)
  • [9]5-DOF光栅拼接并联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D]. 张文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10]录磁机加工误差机理分析、建模及补偿研究[D]. 拓占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标签:;  ;  ;  ;  

数显装置及简易自动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