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锻钢内几种常见缺陷的超声波定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尧[1](2016)在《锻钢超声波水浸探伤及三维成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超声波探伤,是无损检测里的重要方法。水浸超声波探伤,是用水作为耦合剂、探头与钢件不接触,利用探头发出的超声波经过水传播到钢件中从而进行探伤。本论文从水浸超声波探伤技术出发,分别研究水浸垂直入射探伤技术、水浸斜入射探伤技术、水浸超声波扫描三维成像技术。主要内容有:(1)从探头的类型、尺寸和频率三个方面研究水浸探伤探头的选用。水浸探头按是否聚焦分为非聚焦探头和聚焦探头,使用这两种类型探头分别探伤含有三个倾斜角不同的平底孔的试块和内部含有多个缺陷的试块,由结果得知,非聚焦探头扫查覆盖空间大,而聚焦探头声能集中、对缺陷方向不敏感。理论分析探头的尺寸、频率对探伤的影响得知,根据钢件厚度、缺陷情况、检测要求等,选择的探头类型、尺寸和频率要确保能检测到要求的最小缺陷、保证超声波衰减较小。理论分析计算水浸探伤水层厚度及其对聚焦探头焦柱的影响,得到焦柱在钢件中位置的计算公式。通过对一含有缺陷的锻件进行水浸垂直探伤,结合低倍检验、金相检验、扫描电镜检验,得知,利用水浸探伤的成像分析功能可得到钢件内部缺陷在不同视角的投影图像及缺陷分层变化情况,水浸探伤对缺陷形貌的掌握、缺陷性质的预判起到重要作用。(2)缺陷的取向对水浸超声波垂直检测有影响且有时影响很大,采用水浸小角度纵波入射检测的方法,将探头倾斜一个小角度对含有三个倾斜角不同的平底孔的试块进行扫查,由结果得知,小角度纵波检测可更真实地反映出缺陷的实际形貌和当量大小,扫描结果受到缺陷取向的影响较小。调整探头倾斜角度在15.4°与22.4°之间,利用波型转换原理,用横波扫查一个含有多个较深人工平底孔的较薄平面钢件,由结果可知,此时探伤灵敏度最高,能得到良好的检测效果。水浸斜入射检测可弥补常规垂直入射检测在平面锻钢件探伤中的不足。(3)利用MATLAB软件在原超声波扫描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其三维成像程序,将水浸超声波扫描结果文件导入该程序即可实现缺陷在不同视角上的成像显示、分层显示和三维成像显示。该程序弥补了原扫描系统的不足,对缺陷形貌、位置、变化等信息的分析掌握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际测量钢件的多次底面回波高度,拟合出超声波DAC曲线,并利用此曲线对水浸超声波扫描结果进行传输修正处理,补偿了超声波扫描时的衰减,得到更真实的缺陷形貌。
李述亭[2](2013)在《钢材内部缺陷超声波检测定性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采用数字式超声探伤仪研究了45号碳素钢锻件中部分典型缺陷的波形曲线规律,在实验车间进行了45号碳素钢人工模拟缺陷试块的制作,研究了白点、裂纹、夹杂物等几个典型的缺陷通过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检测时的回波曲线特性,对缺陷回波曲线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已知缺陷回波曲线及包络线等电子信号的分析,对白点、中心锻造裂纹、横向内裂纹、纵向内裂纹、单个夹渣和分散性夹杂物等缺陷进行超声波检测时回波曲线匀具有各自的特征,通过观察曲线特征及对检测过程的动态描述可以初步对缺陷类型进行定性。
魏子兵[3](2019)在《缺陷超声检测信号模式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声无损检测是五种常用无损检测方法之一,目前已在工业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小波包变换(WPT)和经验模态分解(EMD)在分析非平稳信号的优点,基于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在处理非高斯分布的数据,以及去除与样本分类不相关和冗余的特征信息的优势,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的优点以及支持向量机能够很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和局部极小点等实际问题的优越性,提出了一种超声波检测缺陷深度的模式识别方法。本文对超声波检测腐蚀缺陷深度大小的分类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超声波无损检测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超声波场及介质的声参量、超声波垂直入射平面的透射和反射、超声波检测方法、缺陷信号显示方法和缺陷的定量、定位和定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为后续的超声波检检测缺陷的实验实现作了理论准备。其次,主要结合小波包变换(WPT)和经验模态分解(EMD)在分析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优势以及基于核的主成分分析(KPCA)在处理非高斯分布的数据,以及去除与样本分类不相关和冗余的特征信息的优势,实现了对缺陷超声检测信号特征的提取和优化。通过实验表明,通过小波包变换(WPT)和经验模态分解(EMD)分解后对各级信号中提取的联合特征虽然能够较为全面表征缺陷信号,但是其中含有一些冗余特征,且与样本分类不相关,增加了分类器的计算的复杂度,而且降低了分类器的准确率。采用了基于核的主成分分析的特征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地克服选择特征的盲目性,从联合特征组消除了冗余的特征信息,在数据空间中找到一组能够解释数据方差的特殊向量矩阵,进而减少了分类器计算的复杂度,使其分类的准确率和检测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再次,引入了支持向量机算法和改进后的粒子群优化算法。首先介绍了统计学理论的中VC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描述了支持向量机的最优分类面、线性学习机以及SVM的非线性映射,并对支持向量机模型选择进行了相关的介绍。进一步,在标准的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IPSO)。最后,基于IPSO-SVM模型深度缺陷分类识别的流程,主要包括缺陷深度信号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小波包变换(WPT)对缺陷信号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基于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提取的原始特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支持向量算法的核函数的参数γ和惩罚因子C、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优化后的参数实现对缺陷深度信号的分类识别这6个步骤;然后介绍了缺陷检测的实验系统设计、实验系统工作原理以及实验系统中的硬件介绍。将通过实验获取的深度缺陷信号,进行零均值处理和趋势项去除,通过小波包变换(WPT)和经验模态分解(EMD)得到84个联合时域无量纲统计特征,并通过核主成分方法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样本和未经优化的样本,分别基于GA-SVM、PSO-SVM和IPSO-SVM进行缺陷深度的分类识别,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得出,经过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优化后的特征值比未经优化的原始特征值能够有效地表征样本,使用优化的样本进行分类比未经优化的样本分类正确率较高,以及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IPSO-SVM)在对不同深度的缺陷的分类上,比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GA-SVM)和基于标准的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较高的分类正确率,用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明显地提升了分类器的分类能力和泛化能力,是一种有效的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的方法,IPSO-SVM分类器模型适用于不同深度缺陷的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超声检测缺陷深度模式识别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可以应用于缺陷深度的模式识别。
聂东来[4](2014)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接头无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新建工程数量今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应用广泛的结构形式。将框架结构与新型装配式建筑技术结合,改变传统的混凝土主体结构以现浇为主的建造方式,采用施工质量高、速度快、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与施工。近几年,在全国建造了许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结构中采用大量钢筋套筒对钢筋进行连接,钢筋套筒内部灌浆料的密实性影响着钢筋连接质量,甚至影响整座房屋建筑的质量与安全。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无损检测方法对钢筋套筒内的灌浆料密实性进行检测。本课题通过对已有的几种无损检测方法研究后,选择超声波法检测灌浆料密实性,简单介绍了超声波检测的性能和原理。灌浆料在钢筋套筒连接接头中起到力的传递作用,并根据施工工艺要求需具备良好的流动性能。所以,本文对三种灌浆料的抗压强度和流动度进行了试验研究,按照国家相应规范,选出符合要求的灌浆料产品。钢筋套筒的外观尺寸偏差值应该在规定范围内,如实测值与设计值有较大偏差,则会严重影响钢筋套筒在结构中的受力性能。本文对试验所用的钢筋套筒外观尺寸进行检测,结果满足规范要求。用超声波检测钢筋套筒连接构件内几种介质的声速值,把声速值代入相应的公式,得出超声波在钢筋套筒内传播的声速理论值。实测超声波在灌浆料密实的钢筋套筒内传播的声速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确定超声波在钢筋套筒内的传播路径。用超声波首波声时法检测灌浆料存在脱空缺陷的钢筋套筒,对脱空缺陷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一种检测方法以确保能对脱空缺陷进行定量分析,试验结论表明无论定性还是定量分析都能起到检测的目的和要求。浇筑混凝土试件,灌浆料密实的和带有灌浆料脱空缺陷的钢筋套筒事先预埋在试件内,用超声波对测法检测混凝土试件,根据声速值并借助于波幅值,对钢筋套筒内的灌浆料脱空缺陷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试验结论是能够对与竖向钢筋连接的钢筋套筒内的灌浆料脱空缺陷进行检测,对与横向钢筋连接的钢筋套筒检测效果不明显。本文详细的归列出超声波检测仪的操作步骤,并介绍了在实际工程中对钢筋套筒内的灌浆料密实性进行超声波检测的方法。按照国家相应规范,对灌浆料密实的和带有缺陷的钢筋套筒进行单向拉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钢筋套筒连接接头只有灌浆料密实时,才可以满足相应的钢筋连接要求。本文还对实际工程中钢筋套筒连接接头进行单向拉伸性能检测,并给出检测结果。
冯志红[5](2016)在《大型锻件超声检测方法及信号处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锻件是重大装备的关键部件,已广泛应用于电力、航空航天、船舶、重型机械等领域,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装备的整体水平和运行可靠性,需要对其可能存在的裂纹、气孔和夹杂等缺陷进行检测。超声检测具有穿透能力强、缺陷检测准确率高、灵敏度高、检测成本低、对人及环境无害等优点,适合大型锻件的缺陷检测。目前,国内大型锻件的超声检测大多是手动扫描、人工判读,易出现漏检和误判,检测效率低、可靠性差,需要研制一种大型锻件自动超声检测系统,其中,检测方法和信号处理是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但是,目前使用的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针对这些技术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大型圆筒型锻件及大型中厚钢板的多通道自动超声检测方法。对于大型中厚钢板,主探头组(兼作横边探头组)放置在钢板横向中间部位,纵边探头组放置在钢板两个纵边,检测横边时,钢板不动,主探头左右摆动,检测其它部位时,钢板沿压延方向匀速直线运动,主探头左右摆动,纵边探头不动,形成板边为矩形而板内为正弦或余弦的扫描轨迹;对于大型圆筒型锻件,直探头组和斜探头组分别纵向放置在直径方向上筒壁的两个外侧,检测时,圆筒型锻件绕其轴线原地旋转,两组探头同时沿轴线平移,形成空间螺旋线的扫描轨迹。将超声探头分组放置在不同位置,同时对检测工件按指定路径进行自动全方位扫描,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可靠性。2.对超声反射回波信号降噪的理论和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的超声反射回波信号降噪算法(WICAW)。利用小波变换将原始信号分解,对分解的系数进行独立分量分析,并对分离出的独立分量进行阈值评估,滤除噪声,再通过小波重构得到降噪后的超声信号。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既不丢失有用信息又提高了信噪比,性能优于小波软阈值降噪算法。3.对缺陷超声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小波系数聚类和SVM的缺陷超声信号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利用小波变换对降噪的超声回波信号进行分解,然后以概率统计聚类的方法将分解得到的小波系数聚类,计算每个聚类的小波系数能量值并作为SVM分类器的输入特征向量,实现缺陷识别。通过对典型缺陷试块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减少了分类器的计算量,提高了小样本缺陷识别的准确率。4.设计了基于以太网的大型锻件自动超声检测系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检测方法和信号处理算法的有效性。
高翔[6](2012)在《公路钢桥焊缝超声波检测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钢桥无损检测一直以来都没有自己的检测规范,现有的检测规范仅仅是仿照锅炉压力容器并且借鉴铁路钢桥检测规范,对公路钢桥的适用性难以认定,制定一套针对公路钢桥的检测规范,这不仅是对公路钢桥检测规范的优化,也是对整个无损检测行业标准的一次丰富和提高;对以后制定公路钢桥超声波无损检测标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必须对公路钢桥焊缝超声波检测标准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行业和国家标准,提出了通过焊缝在焊接制造过程保证质量的观点,并且通过对比铁路桥梁规范,初步拟定公路钢桥标准可以比铁路桥梁适当降低。通过大量的调研统计分析,拟定了适合公路钢桥所用的检测仪器、探头、试块、耦合剂以及相应检测工艺。针对焊缝中的几种主要缺陷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研究了气孔对焊缝在使用过程中的影响,证实了气孔缺陷是可以适当存在的,并且研究了夹渣、裂纹等对焊缝危害严重的缺陷,并证实了一些缺陷不允许存在的原因,为今后制定标准提供参考资料。应用模糊理论和边界约束方法,对焊缝等级评定进行了研究,方法更加合理、操作性更强,进一步完善了评定方法。对超声波波形定性评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超声波缺陷波形图就可以初步判定缺陷的性质,判定了缺陷的性质,就可以判定其返修的可行性,可以节约时间和材料,并且提高了其经济性。本文的创新点是提出了DAC曲线灵敏度的优化方法,通过对比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活载、恒载,模拟出了公路桥梁优化后的DAC曲线灵敏度;通过实际检测的方法对优化后的灵敏度进行了验证,证明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李学平[7](2012)在《油气输送管环焊缝的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管道输送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经济、最便捷的石油和天然气运输手段之一。在我国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管道网络体系,为了保证这些管道在日常运营中的安全,除了要保证输送管材质的质量之外,焊缝的安全状态也至关主要。无损检测能够对建设和运营中的管道挥缝进行检测,以便我们掌握挥缝中是否存在缺陷,从而更加有利管道的安全运营。超声波检测技术己经成为焊缝检测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方法。本文系统阐述了油气输送管道的现状、发展趋势和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管道环焊缝的燥接工艺、坡口形式以及缺陷的类型和危害。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研究了油气输送管环焊缝超声波自动和手动检测技术,分析了检测原理、设备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西气东输中超声波自动检测结果,它作为管道环焊缝检测方法是完全正确可行的。通过实验室的反复实验,分析总结了超声波检测中探头参数(频率、晶片尺寸、K值)和耦合剂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选用探头和耦合剂,才能够使检测灵敏度有较好的提髙,进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通过输送管环焊缝的实际检浏,验证了该种检测方法是准确的、可行的。
李星雨[8](2019)在《天然气长输管道裂纹缺陷定量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天然气与石油长输管道的蓬勃发展,管道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管道部门最为重视的部分,同时石油与天然气长输管道在生产、运输、安装、服役等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裂纹缺陷。裂纹的存在极有可能导致管道发生泄漏,对于天然气输送管道还会引起燃烧、爆炸,对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对存在裂纹缺陷的天然气长输管道实施安全评价,对保证管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管道内外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对比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目标管线的三轴漏磁内检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给出了裂纹缺陷的形成机理及缺陷的力学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断裂力学与Monte Carlo随机模拟的相关理论对目标管道的裂纹缺陷进行了定性风险评价以及定量失效概率计算。本文针对标准《金属结构缺陷可接受性评定方法指南》(BS7910)中的3种裂纹缺陷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2A级确定性评价方法对5个裂纹缺陷进行了确定性评价。2A级确定性评价受分项安全系数的影响较大,往往得出相反的评价结果,同时由于评价中的评价参数(断裂韧性、规定最小屈服强度、缺陷深度、缺陷长度)存在一定测量误差,三轴高清漏磁内检测由于自身原因也无法达到绝对精确检测,且测量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服从特定的随机分布,因此提出Monte Carlo随机模拟的裂纹缺陷定量评价方法,通过产生服从相应分布并经过检验合格的随机数进行抽样模拟,将得出目标缺陷的失效概率。根据评价结果,对评价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及指标权重分析,得出影响裂纹缺陷失效概率的四种指标敏感性由高到低为:缺陷深度、断裂韧性、规定最小屈服强度、缺陷长度,指标权重分别为:0.8348、0.1321、0.0247、0.0084。
赵犇[9](2014)在《油气输送管环焊缝超声波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管道输送己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经济、最便捷的石油和天然气运输手段之一。在我国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管道网络体系,为了保证这些管道在日常运营中的安全,除了要保证输送管材质的质量之外,焊缝的安全状态也至关主要。无损检测能够对建设和运营中的管道焊缝进行检测,以便我们掌握焊缝中是否存在缺陷,从而更加有利管道的安全运营.超声波检测技术己经成为焊缝检测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方法。本文系统阐述了油气输送管道的现状、发展趋势和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管道环焊缝的焊接工艺、坡臼形式以及缺陷的类型和危害。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研究了油气输送管环焊缝超声波自动和手动检测技术,分析了检测原理、设备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西气东输中超声波自动检测结果,它作为管道环焊缝检测方法是完全正确可行的。通过实验室的反复实验,分析总结了超声波检测中探头参数(频率、晶片尺寸、x值)和祸合剂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选用探头和祸合剂,才能够使检侧灵敏度有较好的提高,进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通过输送管环焊缝的实际检测,验证了该种检测方法是准确的、可行的。
李猛[10](2019)在《基于太赫兹技术的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与分析》文中提出电力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与分析是变压器故障诊断的有效手段,目前采用的变压器绝缘油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气相色谱法,这种传统的检测分析方法不仅存在操作复杂的缺点,而且不适合在线检测,难以及时发现变压器的故障隐患。因此,研究新的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分析方法对保障供电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的一项新的检测分析技术,利用该技术检测分析变压器的绝缘油尚未有先例,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尝试。本文将采用宽频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变压器绝缘油进行分析研究,将为变压器故障的检测分析提供新的手段。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分析了太赫兹时域光谱信号的噪声问题。为了降低太赫兹时域光谱信号的噪声,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硬件方面,本文分析了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中锁相放大器时间常数对噪声的影响;软件方面,本文研究了两种降噪滤波方法:一种是双边滤波算法,另一种是小波变换算法。前者用于太赫兹信号白噪声的初步滤波处理,后者由于太赫兹信号离散精细滤波处理。在研究分析传统的双边滤波、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双边滤波、基于法向修正的双边滤波和自适应双边滤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自适应双边滤波算法,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研究分析了四种常规去噪算法,如固定阈值法、无偏估计法、极小最大方差法和启发式阈值法,在对比分析四种阈值算法去噪效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软、硬阈值函数的新方法,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使得降噪效果得到明显改进。最后,利用小波变换对改进优化的滤波算法进行优化,获得了满意的去噪效果。(2)研究分析了太赫兹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全变差最小化法、菲涅尔解析法和公式法、克莱默-克朗尼格分析法和衰减全反射法等太赫兹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方法,针对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谱特征特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梯度下降算法的光学模型,并用于太赫兹光学参数的提取。采用该方法对不同工作年份的变压器绝缘油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变压器绝缘油会分解的低分子烃类及杂质成分越多,这为通过变压器绝缘油的分析判断变压器的故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3)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变压器热性故障、电性故障和局部受潮等三种典型的变压器故障的绝缘油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设计搭建了三种常见变压器故障的模型并对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取样分析。分别采用混沌粒子群参数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和标准粒子群参数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三种不同热化温度和四种放电模型得到的实验油样进行分析,提出基于退火粒子群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热化和电性故障的分析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8.55%和98.18%。(4)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变压器绝缘油老化过程中产生的烃类等物质进行检测,由于太赫兹光波具有高透过性,而且对于分子间振动及转动较为敏感的特性,能够检测和观察绝缘油恶化过程中的官能团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局部受潮故障中变压器绝缘油含水量的预测,本文在实验室设计了四种放电模型及多种模拟试验,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太赫兹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实现了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变压器绝缘油水分含量的定量预测。(5)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变压器热性故障、电性故障和局部受潮等三种变压器故障进行识别分类研究。在分析常规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原理、向后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原理和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原理对三种变压器故障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糊聚类的优选变量偏最小二乘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模糊聚类的优选变量偏最小二乘法对变压器故障的别分类准确度明显优于其它三种最小二乘法方法,获得了分类准确率接近100%的效果,为变压器的故障判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研究结果与现有的基于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项目研究的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分析变压器绝缘油的方法,对变压器典型故障的识别完全与现有方法相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论文有图58幅,表26个,参考文献160篇。
二、锻钢内几种常见缺陷的超声波定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锻钢内几种常见缺陷的超声波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锻钢超声波水浸探伤及三维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常用超声波探伤技术介绍 |
1.2.1 A型显示超声波探伤 |
1.2.2 B型显示超声波探伤 |
1.2.3 C型显示超声波探伤 |
1.2.4 D型显示超声波探伤 |
1.2.5 3D型显示超声波探伤 |
1.2.6 超声波探伤声学原理 |
1.2.7 超声波扫描缺陷类型 |
1.3 锻钢件常见A超探伤缺陷 |
1.3.1 偏析 |
1.3.2 裂纹 |
1.3.3 白点 |
1.3.4 夹杂物 |
1.3.5 晶粒粗大 |
1.3.6 缩孔和疏松 |
1.4 水浸探伤国内外研究情况 |
1.4.1 国内研究情况 |
1.4.2 国外研究情况 |
1.4.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设备及原理 |
2.1 BUT301超声波检测系统 |
2.1.1 BUT301工作原理 |
2.1.2 水浸探伤原理 |
2.1.3 水浸探伤过程 |
2.2 超声波探头 |
2.3 ABCScan扫描软件成像 |
2.3.1 人工刻槽扫描成像 |
2.3.2 自然缺陷扫描成像 |
2.3.3 超声扫描成像方式 |
第3章 水浸超声波垂直入射探伤研究 |
3.1 探头选择 |
3.1.1 探头类型选择 |
3.1.2 探头尺寸选择 |
3.1.3 探头频率选择 |
3.2 水层厚度计算 |
3.3 水浸垂直入射探伤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浸超声波斜入射探伤研究 |
4.1 小角度纵波检测 |
4.1.1 缺陷取向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4.1.2 聚焦探头小角度纵波检测 |
4.2 斜入射横波检测 |
4.2.1 临界角 |
4.2.2 端角反射 |
4.2.3 横波扫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浸超声波扫描三维成像研究 |
5.1 超声波扫描的三维成像 |
5.1.1 原软件成像原理 |
5.1.2 原软件数据存储原理 |
5.1.3 三维成像程序开发 |
5.1.4 三维成像分析 |
5.2 超声波扫描的传输修正 |
5.2.1 传输修正原因 |
5.2.2 A超的传输修正 |
5.2.3 水浸扫描的传输修正 |
5.2.4 水浸扫描传输修正案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超声波扫描MATLAB三维重建成像主要程序 |
附录B 超声波探伤水浸扫描三维成像分析软件说明书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钢材内部缺陷超声波检测定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本研究的背景 |
1.1.2 本研究的意义 |
1.2 无损检测概述 |
1.2.1 无损检测的定义 |
1.2.2 无损检测的目的 |
1.3 超声波检测概述 |
1.3.1 超声波检测的定义及工作原理 |
1.3.2 超声波检测的应用 |
1.3.3 超声波检测的特点 |
1.3.4 超声波的发展和现状 |
1.4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 |
2.1 试块的制备 |
2.1.1 预检测 |
2.1.2 截取试样 |
2.1.3 表面处理 |
2.1.4 人工缺陷槽制备 |
2.2 检测设备 |
2.2.1 TS-2008C型数字式超声探伤仪 |
2.2.2 XJL-03型立式金相显微镜 |
2.3 试验方法及原理 |
2.3.1 缺陷超声波检测操作 |
2.3.2 金相操作 |
2.4 小结 |
第三章 :45号碳素钢锻件内部缺陷的测定 |
3.1 不同缺陷超声波检测类型识别和性质估判 |
3.1.1 白点缺陷及波形特征 |
3.1.2 裂纹类缺陷波形特征 |
3.1.3 夹杂类缺陷波形特征 |
3.2 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钢锻件超声波检测缺陷回波波形的动态分析 |
4.2 超声波检测缺陷回波波形独特性分析 |
4.2.1 超声波检测技术对缺陷定性评定的主要方法 |
4.2.2 超声波检测非缺陷回波的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缺陷超声检测信号模式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超声波无损检测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2.3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
1.3 时频分析方法在超声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
1.4 模式识别技术在超声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声波无损检测基本理论 |
2.1 超声场和超声波在界面反射与透射 |
2.1.1 超声场及介质的声参量 |
2.1.2 超声波垂直入射平面的透射与反射 |
2.2 超声波传播过程的衰减 |
2.3 超声波检测方法和缺陷显示 |
2.3.1 超声波检测方法 |
2.3.2 缺陷显示方法 |
2.4 缺陷的定位、定量与定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声检测信号的特征提取和特征优化 |
3.1 引言 |
3.2 WPT和EMD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 |
3.2.1 小波变换及小波包变换的原理和算法 |
3.2.2 EMD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
3.2.3 WPT和EMD应用于超声检测信号分解的特点及其对比分析 |
3.3 超声检测信号的特征分析 |
3.3.1 超声检测信号的常用特征及其分类 |
3.3.2 本论文选用的特征 |
3.4 基于WPT和EMD的超声检测信号特征提取 |
3.4.1 超声检测信号的预处理 |
3.4.2 基于WPT的超声检测信号特征提取 |
3.4.3 基于EMD的超声检测信号特征提取 |
3.5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缺陷超声波检测信号特征优化 |
3.5.1 主成分分析 |
3.5.2 核主成分分析 |
3.5.3 关于核主成分分析方法的验证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持向量机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
4.1 支持向量机理论研究 |
4.1.1 支持向量机的最优分类面 |
4.1.2 线性学习机 |
4.1.3 SVM的非线性映射 |
4.1.4 支持向量机核函数实验 |
4.1.5 支持向量机模型选择 |
4.2 粒子群算法研究 |
4.2.1 算法原理 |
4.2.2 粒子群算法优缺点 |
4.2.3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
4.3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验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缺陷深度信号分类识别实验 |
5.1 缺陷深度信号分类识别实验步骤 |
5.2 缺陷深度检测实验和数据采集 |
5.2.1 实验系统设计及其工作原理 |
5.2.2 实验系统硬件介绍 |
5.3 缺陷深度信号特征提取与优化 |
5.4 基于IPSO-SVM缺陷深度分类识别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接头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a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情况 |
1.3.1 国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情况 |
1.3.2 国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情况 |
1.3.3 钢筋套筒的研究情况 |
1.4 无损检测的研究情况 |
1.4.1 无损检测的简介 |
1.4.2 初步确定适合本课题的无损检测方法 |
1.5 超声波检测技术 |
1.5.1 超声波检测技术简介 |
1.5.2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发展 |
1.5.3 超声检测仪器的发展 |
1.6 课题研究 |
1.6.1 技术路线 |
1.6.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3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检测灌浆料和钢筋套筒基本参数 |
2.1 检测灌浆料性能的主要指标 |
2.1.1 检测灌浆料的抗压强度 |
2.1.2 检测灌浆料的流动度 |
2.1.3 检测灌浆料的初凝时间 |
2.2 检测钢筋套筒的尺寸误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法检测钢筋套筒内灌浆料密实性 |
3.1 超声波基本概念 |
3.2 超声波检测基本原理 |
3.2.1 研究超声波在钢筋套筒中传播路径 |
3.2.2 超声波在钢筋套筒内灌浆料密实区的传播路径 |
3.2.3 超声波在钢筋套筒内灌浆料未密实区的传播路径及检测方法 |
3.3 灌浆料测强曲线试验研究 |
3.3.1 测强曲线试验 |
3.3.2 各龄期声速分析及测强曲线 |
3.4 超声波法检测钢筋及钢筋套筒的声速值 |
3.5 超声波法检测钢筋套筒连接件 |
3.5.1 钢筋套筒内灌浆料的脱空缺陷定性分析 |
3.5.2 钢筋套筒内灌浆料的脱空缺陷定量分析 |
3.6 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中的钢筋套筒连接件 |
3.6.1 钢筋套筒内灌浆料的脱空缺陷定性分析 |
3.6.2 钢筋套筒内灌浆料的脱空缺陷定量分析 |
3.7 实际工程中对灌浆料密实性检测 |
3.7.1 超声波检测仪的使用方法 |
3.7.2 超声波在实际工程中的检测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筋套筒接头的单向拉伸试验 |
4.1 灌浆料饱满度不同的钢筋套筒接头拉伸试验 |
4.1.1 接头制作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结果 |
4.2 实际工程中检测钢筋套筒接头单向拉伸性能 |
4.2.1 检测标准 |
4.2.2 检测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大型锻件超声检测方法及信号处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大型锻件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超声检测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超声检测方法及技术研究现状 |
1.3.2 超声检测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3 超声检测仪器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大型锻件超声检测基础理论研究 |
2.1 大型锻件超声检测方法的选择 |
2.2 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信号建模 |
2.2.1 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 |
2.2.2 结构噪声信号的数学模型 |
2.3 超声反射回波信号平稳性分析 |
2.4 典型反射面缺陷超声回波信号特征分析 |
2.4.1 典型人工缺陷试件的制作 |
2.4.2 典型人工缺陷回波信号的采集 |
2.4.3 典型人工缺陷回波信号特征分析 |
2.5 超声检测中缺陷的定位、定量与定性 |
2.5.1 缺陷的定位 |
2.5.2 缺陷的定量 |
2.5.3 缺陷的定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圆筒型锻件及大型中厚钢板超声检测方法的研究 |
3.1 大型圆筒型锻件及大型中厚钢板常见缺陷、成因及位置 |
3.1.1 大型圆筒型锻件常见缺陷、成因及位置 |
3.1.2 大型中厚钢板常见缺陷、成因及位置 |
3.2 大型圆筒型锻件及大型中厚钢板通用检测方案分析 |
3.3 探测条件的选择 |
3.3.1 探伤仪的选择 |
3.3.2 探头的选择 |
3.3.3 耦合方式的选择 |
3.4 大型中厚钢板的多通道自动超声检测方法 |
3.4.1 大型中厚钢板检测方法设计原则 |
3.4.2 探头及耦合方式的选择 |
3.4.3 扫描方式的确定 |
3.4.4 探头的布置与检测方法 |
3.4.5 探伤过程 |
3.5 大型圆筒型锻件的多通道自动超声检测方法 |
3.5.1 大型圆筒型锻件检测方法设计原则 |
3.5.2 探头及耦合方式的选择 |
3.5.3 扫描方式的确定 |
3.5.4 探头的布置与检测方法 |
3.5.5 探伤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型锻件的超声反射回波信号降噪算法研究 |
4.1 以往降噪算法的局限性 |
4.2 降噪的相关理论 |
4.2.1 离散小波变换的分解 |
4.2.2 离散小波变换的降噪 |
4.2.3 独立分量分析方法 |
4.3 基于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的超声反射回波信号降噪算法 |
4.3.1 算法的提出 |
4.3.2 算法的实现过程 |
4.4 超声反射回波信号降噪实验研究 |
4.4.1 降噪算法的性能评价 |
4.4.2 仿真超声反射回波信号的降噪 |
4.4.3 典型人工缺陷超声反射回波信号的降噪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锻件的缺陷超声信号特征提取与识别技术研究 |
5.1 两种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特征提取方法 |
5.1.1 基于子集的离散小波变换特征提取 |
5.1.2 基于压缩的离散小波变换特征提取 |
5.2 基于小波系数聚类的特征提取方法 |
5.2.1 方法的提出 |
5.2.2 小波系数的获取 |
5.2.3 小波系数的聚类过程 |
5.2.4 小波系数的特征提取 |
5.2.5 特征提取方法性能评价 |
5.3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
5.3.1 线性分类问题 |
5.3.2 非线性分类问题 |
5.3.3 多类分类问题 |
5.4 基于小波系数聚类和SVM的缺陷超声信号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 |
5.4.1 算法的提出与实现过程 |
5.4.2 SVM分类器参数的确定 |
5.4.3 典型人工缺陷的分类识别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型锻件自动超声检测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实验研究 |
6.1 系统要求和性能指标 |
6.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6.3 硬件系统设计 |
6.3.1 硬件系统总体框架构成 |
6.3.2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6.3.3 处理传输模块的设计 |
6.3.4 运动控制模块的设计 |
6.4 软件系统设计 |
6.4.1 软件系统总体框架构成 |
6.4.2 多通道自动检测终端软件设计 |
6.4.3 上位机与多通道自动检测终端的通信软件设计 |
6.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6.5 钢板自然缺陷检测综合实验研究 |
6.5.1 钢板中缺陷类型及特征 |
6.5.2 钢板缺陷超声反射回波信号的采集 |
6.5.3 钢板缺陷超声反射回波信号的降噪 |
6.5.4 钢板缺陷超声反射回波信号的特征提取 |
6.5.5 钢板缺陷类型识别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公路钢桥焊缝超声波检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声波无损检测概述 |
1.3 超声波检测研究现状 |
1.3.1 超声检测的发展简史 |
1.3.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3 我国发展概况 |
1.4 超声波检测标准概况 |
1.5 依托工程概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检测标准对比分析 |
2.1 国内外标准对比 |
2.1.1 国际标准 |
2.1.2 日本标准 |
2.1.3 德国标准 |
2.1.4 美国标准 |
2.1.5 英国标准 |
2.2 国内行业标准对比 |
2.2.1 中国标准 |
2.2.2 行业标准对比 |
2.3 公路与铁路标准细则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检测设备与工艺研究 |
3.1 探伤仪 |
3.1.1 探伤仪要求 |
3.1.2 探伤仪品牌 |
3.2 试块 |
3.3 探头 |
3.3.1 探头的用途 |
3.3.2 探头的分类 |
3.3.3 探头的构成 |
3.3.4 探头选用原则 |
3.4 耦合剂 |
3.4.1 耦合剂的作用 |
3.4.2 耦合剂的分类 |
3.4.3 耦合剂的选用原则 |
3.5 检测工艺 |
3.5.1 初始检验要求 |
3.5.2 平板对接焊缝的检验 |
3.5.3 T 型接头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焊缝缺陷模拟及评定研究 |
4.1 焊缝缺陷模拟 |
4.1.1 气孔的模拟 |
4.1.2 夹渣的模拟 |
4.1.3 咬边的模拟 |
4.1.4 未焊透的模拟 |
4.1.5 未熔合的模拟 |
4.1.6 裂纹的模拟 |
4.2 焊缝缺陷扩展模拟 |
4.2.1 气孔的模拟 |
4.2.2 咬边的模拟 |
4.2.3 未焊透的模拟 |
4.2.4 未熔合的模拟 |
4.2.5 裂纹的模拟 |
4.3 缺陷等级评定研究 |
4.3.1 模糊理论及边界条件 |
4.3.2 评定等级的隶属函数 |
4.3.3 评定应用分析 |
4.4 缺陷波形定性分析 |
4.4.1 气孔 |
4.4.2 夹渣 |
4.4.3 未焊透 |
4.4.4 未熔合 |
4.4.5 裂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AC 曲线定制研究 |
5.1 荷载对比分析 |
5.1.1 铁路与公路桥梁动荷载计算分析 |
5.1.2 公路桥梁计算 |
5.1.3 公路与铁路对比 |
5.2 DAC 曲线定制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焊缝超声检测试验验证研究 |
6.1 钢板及焊缝试验数据分析 |
6.2 实践对比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油气输送管环焊缝的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油气输送管道的发展状况 |
1.2 国内油气管道工程的发展状况 |
1.2.1 管道工程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
1.2.2 高钢级钢管的发展和应用 |
1.3 超声检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超声波检测现状 |
1.3.2 超声波检测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油气输送管环焊缝及检测方法 |
2.1 焊接方法 |
2.2 焊缝坡口 |
2.2.1 环焊缝坡口形式 |
2.2.2 环焊缝坡口的特点 |
2.2.3 西气东输工程管道坡口形式 |
2.3 环焊缝的缺陷 |
2.3.1 焊缝缺陷的常见类型 |
2.3.2 焊缝缺陷形成的原因 |
2.3.3 焊缝缺陷的危害 |
2.4 环焊缝的常规检测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焊缝的超声波手动检测技术 |
3.1 超声波检测理论 |
3.1.1 超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
3.1.2 连续波声源声轴线声压分布及误差分析 |
3.1.3 波的衰减 |
3.1.4 有效声束宽度 |
3.1.5 斜探头的声束指向性 |
3.2 超声波手动检测方法 |
3.2.1 超声波脉冲反射检测法 |
3.2.2 相控阵(超声成像)检测法 |
3.2.3 TOFD 检测法 |
3.3 环焊缝缺陷的专用评定方法 |
3.3.1 环焊缝缺陷的定性分析 |
3.3.2 环焊缝的缺陷定位 |
3.3.3 环焊缝的缺陷定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焊缝的全自动超声波检测技术 |
4.1 自动检测装置描述 |
4.2 全自动超声波检测方法 |
4.2.1 检测原理 |
4.2.2 相控阵自动检测的探头 |
4.2.3 检测区域划分 |
4.2.4 检测角度(β角)的选择 |
4.2.5 检测对比试块 |
4.2.6 自动设置功能 |
4.3 自动探伤系统可靠性分析 |
4.3.1 试块对探伤精度的影响 |
4.3.2 检测环境温度对探伤精度的影响 |
4.3.3 轨道位置对探伤精度的影响 |
4.3.4 探头曲率的调节 |
4.4 自动检测在西气东输中的应用 |
4.5 存在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检测精度的实验研究 |
5.1 探头入射角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
5.2 探头综合参数和耦合剂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
5.2.1 实验设施 |
5.2.2 仪器调试 |
5.2.3 实验步骤 |
5.2.4 实验过程 |
5.2.5 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环焊缝的超声波实际检测 |
6.1 焊缝的超声波检测系统设计 |
6.1.1 超声波探伤仪的选取 |
6.1.2 管道环焊缝专用对比试块的设计 |
6.1.3 焊缝超声检测中专用探头的设计 |
6.1.4 耦合剂的选取 |
6.2 环焊缝超声波检测规程 |
6.2.1 扫查速度 |
6.2.2 检验区域 |
6.2.3 检测灵敏度 |
6.2.4 检测面 |
6.2.5 仪器与探头系统的复核 |
6.3 检测系统的灵敏度验证 |
6.4 管道环焊缝检测 |
6.4.1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环焊缝检测 |
6.4.2 大庆油厂开挖管线环焊缝检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8)天然气长输管道裂纹缺陷定量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管体裂纹的形成机理及应力分析 |
2.1 材料缺陷的形成机理 |
2.1.1 压力管道加工中裂纹的产生 |
2.1.2 压力管道焊接裂纹 |
2.1.3 再热裂纹(热处理裂纹) |
2.1.4 应力裂纹 |
2.1.5 应力腐蚀裂纹 |
2.2 管体缺陷的力学分析 |
2.2.1 管道应力分类 |
2.2.2 管体缺陷的应力分析 |
第三章 管体裂纹缺陷的检测技术对比分析 |
3.1 常用管道裂纹检测技术及其优缺点 |
3.1.1 管道内检测的目的及意义 |
3.1.2 超声检测技术 |
3.1.3 涡流检测技术 |
3.1.4 射线检测 |
3.1.5 渗透检测技术 |
3.1.6 磁粉检测技术 |
3.1.7 漏磁内检测技术 |
3.2 检测技术优缺点对比 |
3.3 XX线天然气管道裂纹检测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管体裂纹缺陷失效的Monte Carlo模型建立 |
4.1 管体缺陷可接受性评价方法简介及问题分析 |
4.1.1 1级评价方法—简化评价 |
4.1.2 2级评价方法—通用评价 |
4.1.3 3级评价方法—韧性撕裂评价 |
4.1.4 问题分析 |
4.2 抽样试验的方程建立 |
4.2.1 抽样试验方法简介 |
4.2.2 抽样方程的建立和随机变量的选取 |
4.2.3 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研究 |
4.3 模拟过程中的随机数产生 |
4.3.1 伪随机数的产生 |
4.3.3 正态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
4.3.4 威布尔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
4.4 基于Matlab的代码实现 |
4.4.1 程序主要功能简介 |
4.4.2 GUI界面简介与展示 |
第五章 管体裂纹缺陷失效的模型求解 |
5.1 目标管道概况 |
5.2 对管体裂纹的确定性评价 |
5.3 抽样方法失效预测分析 |
5.3.1 (0,1)分布随机数统计性质的检验 |
5.3.2 评价参数的分布确定及模型求解 |
5.3.3 敏感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1 针对各类异常的内检测技术的适用性表 |
附录2 Matlab程序实现主要代码 |
1 级FAD评价曲线实现代码 |
2 级FAD评价曲线实现代码 |
3 A级确定性评价实现代码 |
4 随机数检验实现代码(参数检验) |
5 随机数检验实现代码(均匀性检验) |
6 随机数检验实现代码(独立性检验) |
7 Monte Carlo模拟实现主要代码 |
(9)油气输送管环焊缝超声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油气输送管道的发展状况 |
1.2 国内油气管道工程的发展状况 |
1.2.1 管道工程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
1.2.2 高钢级钢管的发展和应用 |
1.3 超声检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超声波检测现状 |
1.3.2 超声波检测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油气输送管环焊缝及检测方法 |
2.1 焊接方法 |
2.2 焊缝坡口 |
2.2.1 环焊缝坡口形式 |
2.2.2 环焊缝坡口的特点 |
2.2.3 西气东输工程管道坡口形式 |
2.3 环焊缝的缺陷 |
2.3.1 焊缝缺陷的常见类型 |
2.3.2 焊缝缺陷形成的原因 |
2.3.3 焊缝缺陷的危害 |
2.4 环焊缝的常规检测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焊缝的超声波手动检测技术 |
3.1 超声波检测理论 |
3.1.1 超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
3.1.2 连续波声源声轴线声压分布及误差分析 |
3.1.3 波的衰减 |
3.1.4 有效声束宽度 |
3.1.5 斜探头的声束指向性 |
3.2 超声波手动检测方法 |
3.2.1 超声波脉冲反射检测法 |
3.2.2 相控阵(超声成像)检测法 |
3.2.3 TOFD检测法 |
3.3 环焊缝缺陷的专用评定方法 |
3.3.1 环焊缝缺陷的定性分析 |
3.3.2 环焊缝的缺陷定位 |
3.3.3 环焊缝的缺陷定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焊缝的全自动超声波检测技术 |
4.1 自动检测装置描述 |
4.2 全自动超声波检测方法 |
4.2.1 检测原理 |
4.2.2 相控阵自动检测的探头 |
4.2.3 检测区域划分 |
4.2.4 检测角度(β角)的选择 |
4.2.5 检测对比试块 |
4.2.6 自动设置功能 |
4.3 自动探伤系统可靠性分析 |
4.3.1 试块对探伤精度的影响 |
4.3.2 检测环境温度对探伤精度的影响 |
4.3.3 轨道位置对探伤精度的影响 |
4.3.4 探头曲率的调节 |
4.4 自动检测在西气东输中的应用 |
4.5 存在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检测精度的实验研究 |
5.1 探头入射角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
5.2 探头综合参数和耦合剂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
5.2.1 实验设施 |
5.2.2 仪器调试 |
5.2.3 实验步骤 |
5.2.4 实验过程 |
5.2.5 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环焊缝的超声波实际检测 |
6.1 焊缝的超声波检测系统设计 |
6.1.1 超声波探伤仪的选取 |
6.1.2 管道环焊缝专用对比试块的设计 |
6.1.3 焊缝超声检测中专用探头的设计 |
6.1.4 耦合剂的选取 |
6.2 环焊缝超声波检测规程 |
6.2.1 扫查速度 |
6.2.2 检验区域 |
6.2.3 检测灵敏度 |
6.2.4 检测面 |
6.2.5 仪器与探头系统的复核 |
6.3 检测系统的灵敏度验证 |
6.4 管道环焊缝检测 |
6.4.1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环焊缝检测 |
6.4.2 大庆油厂开挖管线环焊缝检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10)基于太赫兹技术的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 |
2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
2.1 太赫兹技术原理 |
2.2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
2.3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装置及实验过程 |
3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噪声的分析及处理 |
3.1 太赫兹光谱系统的噪声分析 |
3.2 锁相放大器时间常数对噪声的影响 |
3.3 基于双边滤波及改进算法的太赫兹光谱噪声处理 |
3.4 基于小波变换及改进算法的噪声信号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4 太赫兹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 |
4.1 太赫兹透射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方法 |
4.2 太赫兹反射时域光谱的光学参数提取方法 |
4.3 太赫兹时域光谱光学参数提取方法的比较 |
4.4 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学参数的提取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太赫兹光谱的典型故障变压器油的定性分析 |
5.1 多种类型向量机的算法分析 |
5.2 热性故障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谱分析 |
5.3 电气故障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谱分析 |
5.4 局部受潮故障变压器绝缘油的太赫兹光谱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故障变压器油的鉴别 |
6.1 偏最小二乘法及优化算法 |
6.2 太赫兹时域光谱数据采集及光谱分析 |
6.3 基于光谱变量优选算法的变压器故障分类 |
6.4 分类算法结果及讨论 |
6.5 太赫兹时域分析与现有技术对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及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锻钢内几种常见缺陷的超声波定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锻钢超声波水浸探伤及三维成像技术研究[D]. 陈尧.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2]钢材内部缺陷超声波检测定性分析研究[D]. 李述亭.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3]缺陷超声检测信号模式识别研究[D]. 魏子兵.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接头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 聂东来.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5]大型锻件超声检测方法及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 冯志红.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8)
- [6]公路钢桥焊缝超声波检测标准研究[D]. 高翔. 长安大学, 2012(07)
- [7]油气输送管环焊缝的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D]. 李学平.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8]天然气长输管道裂纹缺陷定量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D]. 李星雨.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9]油气输送管环焊缝超声波技术研究[D]. 赵犇.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3)
- [10]基于太赫兹技术的变压器绝缘油的检测与分析[D]. 李猛.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