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最大的恐龙和古象化石(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1](2016)在《关于自然博物馆科普功能的几点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博物馆是各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其是对诸多自然生物标本的储藏与研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自然博物馆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与科普功能,受众通过观察博物馆陈列的各类生物标本以及研究成果,来向人们普及与传授自然界中的奥妙与知识,自然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价值是神圣能不可估量的。为此,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针对自然博物馆科普功能予以分析与探究。
权志成[2](2013)在《立足于“译意”:《丝绸之路—甘肃》的英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已涵盖各个领域。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是专业翻泽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文本类型之一。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诸如各种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等。省情简介作为一种外宣资料,对加强对外交流、招商引资、吸引游客等方面的意义重大,要求译者准确、忠实,注重实际效果。目前,汉译英外宣资料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作者通过翻译《丝绸之路—甘肃》的实践,探讨外宣资料的英译策略和方法。本文作者认为,在翻译外宣资料过程中,译者应以纽马克等提出的交际翻译策略为导向,规避文化障碍,坚持以译文读者为主体,以文化传播为目的之“译意”原则。
李晓燕[3](2011)在《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较发达的今天,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生活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业不仅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且呈现出“朝阳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伴随着世界旅游业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各旅游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区域差异的产生,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条件的差异,重庆市的旅游业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对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探讨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之时,研究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众多文献中发现对较宏观的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的较多,而对较微观的省内区县旅游业发展地区差异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首先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及SPSS统计软件运用旅游收入占当地GDP比重的历年均值及变异系数来对重庆市区内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然后本文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重庆市四十个区县的旅游业发展进行层次聚类法分析,分析结果将重庆市四十个区县的旅游业发展情况分为7类:第一类:渝中区;第二类:巫山县、南岸区、北碚区、大足县和巴南区,等五个区县;第三类:奉节县、万盛区、万州区、江北区、黔江区、武隆县、渝北区、酉阳、沙坪坝等九个区县;第四类:石柱、梁平县;丰都、永川、巫溪、九龙坡、江津、铜梁、涪陵等九个区县;第五类:开县、云阳县、彭水、綦江、璧山、长寿等六个区县。第六类:合川、荣昌、南川、秀山、垫江县和忠县等六个区县;第七类:大渡口区、双桥区、潼南县、城口等四个区县。接着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得出影响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地区差异的因素为:旅游核心吸引物、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区域人力资本量、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等七个因素,最后根据重庆市的具体实际对四十个区县分成的七类地区提出促进重庆市旅游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李春雨,张露晨,陈思,何致文[4](2010)在《北京与华盛顿博物馆文化建设的对比与思考》文中认为博物馆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展示了一个国家所包容、创造的文化。作为中国和美国的首都,北京和华盛顿特区的博物馆体系在数量、资金来源、服务理念、开发保护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的不同。华盛顿特区及美国的博物馆体系高度发达,从文化定位、发展战略、远景规划到评估机制,有着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并将对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力图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近几年,北京的博物馆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以"大社教"观念指导工作,努力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传递知识,传播文化的平台,但由于资金不足、管理落后、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部分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博物馆的发展遇到瓶颈。本课题介绍了美国华盛顿的博物馆管理经验,在对比中,力图为北京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张行[5](2009)在《“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内容设计和陈列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甘肃古生物化石展"是甘肃省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专题陈列展览,而且是甘肃省博物馆建馆50多年来首次以古生物化石为题材的大型基本陈列,也是国内除了专业博物馆以外最大的陈列展览。此展览展出面积1900平方米,陈列各类化石标本600余件。本文对其内容设计和陈列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
张红珍,梁永宁[6](2005)在《中国重要古生物化石及其产地保护浅论》文中指出中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目前在化石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生物化石流失严重;古生物化石管理机构不健全;保护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对外交流工作不够;其科普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公众保护意识较差等。据此提出如下保护策略及措施:加大相关法律宣传力度;正确处理化石产地、旅游与地方经济的关系;科学规划保护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大力推广地质科普游;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整合地质资源,增加吸引力。
张红珍,梁永宁[7](2005)在《中国重要古生物化石及其产地保护浅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目前在化石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生物化石流失严重;古生物化石管理机构不健全;保护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对外交流工作不够;其科普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公众保护意识较差等。据此提出如下保护策略及措施:加大相关法律宣传力度;正确处理化石产地、旅游与地方经济的关系;科学规划保护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大力推广地质科普游;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整合地质资源,增加吸引力。
张行[8](2003)在《中国最大的古象——黄河象》文中研究指明
李海负[9](1993)在《中国最大的恐龙和古象化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每当提起中国最大的恐龙和古象化石,您一定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国已知的最大的恐龙化石,是1957年于四川省合川县太和镇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Mamenchisarus hochuanensis),它身长22米,高3.5米,估计活着时重达40余吨,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博物馆的梁龙(身长26.7米)和坦桑尼亚南部所发现的腕龙(身长22.7米);最大的古象化石是1973年在甘肃省合水县发现的黄河剑齿象(Stegoaon huanghoensis),体长8米,身高4米,门齿长3.03米,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个体古象化石。——一些科普书上"中国之最"栏目都是这样写的,你的答案一定是准确无误的了。其实不然,"最大"是动态的,受时间性所限定的,到目前为止,我国最大的恐龙化石和古象化石均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为内蒙古博物馆陈列展出的查干诺尔
石云子[10](1986)在《新华社有关蒙古学的新闻稿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在历年国内报道,尤其是对外报道中,一贯强调地区特色与民族特点,把蒙古学领域——蒙古族历史,语言、文学、民俗、考古等方面的新闻当作报道重点之一。自一九五三年以来,除十年动乱期间若干年有中断外,新华社驻内蒙古的记者们每年都采写一些有关蒙古学或与蒙古学密切相关的新闻稿,向国内外发布。现将这方面的报道篇目归纳整理出来,从中可见我国蒙古学研究事业发展之梗概。——编者
二、中国最大的恐龙和古象化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最大的恐龙和古象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自然博物馆科普功能的几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博物馆的发展概述 |
2 自然博物馆在科普功能发挥上的优势体现 |
2.1 实物性 |
2.2 多样性 |
2.3 体验性 |
3 自然博物馆科普功能高效发挥的策略 |
3.1 优化馆内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普功能 |
3.2 加强馆内特色培训,为受众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
4 结论 |
(2)立足于“译意”:《丝绸之路—甘肃》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汉语原文 |
英语译文 |
引言 |
任务描述 |
翻译评述报告的侧重点 |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翻译过程 |
1.1 引言 |
1.2 译前分析和准备 |
1.2.1 目的 |
1.2.2 目标文本的语言定位 |
1.3 理解和表达 |
1.4 小结 |
第二章 翻译案例分析 |
2.1 引言 |
2.2 客观篇:因语言文化差异出现的问题 |
2.2.1 文化空缺词 |
2.2.2 冗余重复 |
2.2.3 缩略语 |
2.2.4 句子结构 |
2.2.5 地方习俗 |
2.2.6 文化宣传导向 |
2.2.7 文化审美差异 |
2.3 主观篇:因译者素养不足出现的问题 |
2.3.1 拼写错误 |
2.3.2 语法错误 |
2.3.3 汉式语句 |
2.4 翻译策略及方法 |
2.4.1 删繁就简 |
2.4.2 释义 |
2.4.3 加注 |
2.4.4 类比 |
2.4.5 结构重组 |
2.5 小结 |
结论 |
收获和发现 |
理论认识 |
实践体会 |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特色之处 |
第2章 旅游业发展差异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区域差异的理论基础 |
2.2 基础理论述评 |
2.3 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3章 重庆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状况 |
3.1 重庆市旅游资源概况 |
3.2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
3.3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概述 |
第4章 重庆市区县旅游业发展差异研究 |
4.1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地区差异分析 |
4.2 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4.3 聚类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促进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
5.1 重庆市各类区县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
5.2 促进重庆旅游业发展的策略总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内容设计和陈列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容设计的宏观构思 |
二、展览设计的科学内涵 |
(一)地球厅 |
(二)海洋动物厅 |
(三)恐龙厅 |
(四)黄河古象厅 |
三、互动厅形式设计的几点认识 |
三、结语 |
(6)中国重要古生物化石及其产地保护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重要古生物化石及其产地 |
1.1 山旺古生物化石 |
1.2 澄江动物化石群 |
1.3 恐龙化石 |
1.4 鸟类化石 |
1.5 古象化石 |
2 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现状 |
2.1 古生物化石流失严重 |
2.2 古生物化石的管理机构尚未健全,管理保护职能难以落实到位 |
2.3 古生物化石保护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
2.4 对外交流工作不够 |
2.5 科普教育价值重视不够,公众保护意识较差 |
3 古生物化石保护内容 |
4 古生物化石及其产地保护策略和保护措施 |
4.1 加大相关法律宣传力度,依法保护化石资源 |
4.2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大力推广地质科普游、推动地质公园项目 |
4.3 科学规划保护区,促进化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 |
4.4 正确处理遗产、旅游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
4.5 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
4.6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
4.7 有机整合地质资源,增加吸引力 |
四、中国最大的恐龙和古象化石(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自然博物馆科普功能的几点探讨[J]. 李莉. 科技传播, 2016(02)
- [2]立足于“译意”:《丝绸之路—甘肃》的英译[D]. 权志成. 兰州大学, 2013(12)
- [3]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D]. 李晓燕. 重庆工商大学, 2011(06)
- [4]北京与华盛顿博物馆文化建设的对比与思考[A]. 李春雨,张露晨,陈思,何致文.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9-2010年), 2010
- [5]“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内容设计和陈列特点[J]. 张行. 丝绸之路, 2009(18)
- [6]中国重要古生物化石及其产地保护浅论[J]. 张红珍,梁永宁.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S1)
- [7]中国重要古生物化石及其产地保护浅论[A]. 张红珍,梁永宁. 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 2005
- [8]中国最大的古象——黄河象[J]. 张行. 西部人, 2003(03)
- [9]中国最大的恐龙和古象化石[J]. 李海负. 地球, 1993(01)
- [10]新华社有关蒙古学的新闻稿索引[J]. 石云子. 蒙古学资料与情报, 19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