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中国不容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1](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王英津[2](2018)在《两岸一个中国政策的演变及比较分析》文中认为大陆方面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强调一个中国政策,当时主要是针对美国国际社会搞"两个中国"的企图;而20世纪90年代后,大陆不断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主要是针对岛内出现"台独"活动。尽管大陆方面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始终没有任何变化,但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前后表述前却有一个策略性调整的过程。台湾方面的一个中国政策前后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具体包括:两蒋时期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守;李登辉时期对一个中国政策的背离;陈水扁时期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抛弃;马英九时期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有限复归;蔡英文上台后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破坏。上述比较表明,大陆方面的一个中国政策在战略层面上始终没有任何改变,其变化仅仅是策略上的调整;而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政策上的变化则是战略上的根本改变,这是两岸一个中国政策演变的最大不同。
王家明[3](2018)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两岸融合发展得到两岸关系学界较多关注,也是当前和今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面向。在一个中国政治体系下,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层次上看,在这个过程中,两岸双方各个阶层的团体和个人经由多业态、多形式、多渠道地交流互动、消除障碍、彼此融合,使得双方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相适应、相融洽、相贯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伴的经济文化共同体,为两岸政治融合创设充足条件,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解析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概念,分析若干有关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此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岸高度融合格局,造福两岸人民,达臻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体而言,本文以两岸融合发展为中心,围绕回答什么是两岸融合发展、两岸融合发展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怎样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两岸融合发展可能带来怎样的政治变迁以及两岸融合发展与促进两岸统一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包括正文六章、加上绪论和结语一共八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是关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回顾、文章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介绍。第一章是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性理论。包括两岸融合发展的定义及其特征,主要回答什么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问题;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和相关要素,主要回答两岸融合发展是在什么样的结构环境中进行和谁在进行的问题;两岸融合发展的运行过程,主要回答两岸怎样融合发展的问题。第二章是对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增强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底蕴,并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启示。第三章是为进一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寻求理论准备,阐述与两岸经济、社会、政治融合发展相关的复合理论模型。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关系;民间社会理论及其与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关系;政治整合理论及其与两岸政治融合发展的关系。总的思路是,从层次角度出发,在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交往的增加和利益融合的深化,两岸逐步形成以文化共同体为特征的两岸间市民社会,并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冀以进一步实现两岸政治整合。第四章关注进一步推进两岸在经济、社会、政治领域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每一领域都分析论述了若干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第五章关注两岸融合发展可能带来的政治上的变迁。包括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社会化的扩展;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结构的分化;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参与扩大化。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两岸融合发展与促进两岸统一的关系,进一步升华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两岸统一的基本内涵及其分析变量;两岸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及它们分别与促进两岸统一的关系;两岸融合发展可能面对的挑战及其因应等内容。结语部分是全文的概括性总结。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结合新时代特征,紧紧依靠两岸人民,不断增强祖国大陆综合实力,两岸融合发展正当其时;两岸同胞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的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共创美好生活,祖国完全统一也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得以实现。本文紧贴两岸关系发展现实,尝试探讨两岸融合发展的若干理论和实践路径问题,希冀有助于添加和充实两岸关系理论思想库,有助于两岸融合发展和祖国完全统一的现实推进。
刘相平[4](2015)在《“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述论——兼论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二共识"的内涵和实质在1992年海协、海基会商谈中就得以确立,事实不容否认。"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20多年来,"九二共识"历经考验,为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广阔的空间。中国大陆和中国共产党以此作为海峡两岸"两会"接触和商谈、两岸政党交流、两岸经贸制度性往来的政治基础,也是台湾对外交往必须遵守的原则。
李秀军[5](2015)在《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1949年以来的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现实依据进行详细的追溯,对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考察,对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特点进行全面的总结,对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异同进行科学的比较,对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演变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合理地展望外交政策视域下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最后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涉台外交对策。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引言,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并介绍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一章,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背景分析。通过论述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现实依据,阐明了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第二章,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本章详细回顾了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以时代和内容为划分依据,将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总结为四个部分,即“法统”涉陆外交政策、“总体”涉陆外交政策、“务实”涉陆外交政策、“活路”涉陆外交政策,并分别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三章,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本章详细追溯了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以主题和内容为标准,将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突围”涉台外交政策、“和平统一”涉台外交政策、“反分裂”涉台外交政策、“协商”涉台外交政策,并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四章,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总体评析。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特点有:亲美、反共是涉陆“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涉陆“外交”政策发展演变缺乏一以贯之的连贯性,涉陆“外交”政策与大陆政策具有相互关联性,维护“一个中国”、坚持民族主义的客观进步性。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特点有: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涉台外交政策的本质要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涉台外交政策的最终归宿,两岸关系发展状况的变化是涉台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依据,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涉台外交政策的原则要求。本章同时提炼了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相似性(共性)和相异性(冲突),归纳了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第五章,外交政策视域下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当前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对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章最后思考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的涉台外交对策,以期改进、完善今后的涉台外交工作。结语,1949年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研究的基本结论: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民族大义的共同体现;激烈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变是两党外交矛盾演变的总体趋势;结束对抗、走向统一是海峡两岸关系持续改善的必然结果。
黄家亮[6](2018)在《美国国会与“一个中国”政策的“负向”演变》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自形成起就成为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但通过分析“一个中国”政策的内容及其限制性因素可以发现,该政策正不断偏离于中国提出的“一个中国”原则,呈现出“负向”演变的趋势。“一个中国”政策的“负向”演变有其深刻的国内政治因素。本文将以“国会——‘一个中国’政策的‘负向’演变”为分析框架,论证美国国会是推动“一个中国”政策“负向”演变、导致“一个中国”政策与“一个中国”原则反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本文的论证过程一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将简要分析美国国会影响“一个中国”政策演变的国内政治背景和历史背景。第二章将对比分析“一个中国”政策与“一个中国”原则的差异性,突出“一个中国”政策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特征。第三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将结合三个案例着重分析国会推动“一个中国”政策“负向”演变的具体方式,即:弱化“一个中国”政策的“正向”基础;强化“一个中国”政策的“负向”基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一个中国”政策的演变过程中,美国国会长期扮演着相对负面的角色。随着美国国会推动“一个中国”政策的“负向”演变,该政策可能演变为美国隐性保护“台独”的代名词,而不是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政治基础。
陈成[7](2015)在《海峡两岸海权维护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以来,中国陆续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海洋事业发展、海上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中国规划和实施的重大海权战略,它们是中国开发和利用海洋,实现“陆海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战略。然而,以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为代表的海洋争端严重损害中国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危及中国海洋安全。中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海洋争端,有力维护中国海权,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海上安全环境。中国海权是海洋主权、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的统一,其中海洋主权是中国海权的核心。研究中国海权,两岸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变量。在“一个中国”框架下,海峡两岸海洋“治权”分离,海洋“主权”重叠。两岸在东海和南海拥有共同的海洋“主权诉求”和相似的海洋“利益诉求”。东亚海洋争端对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形成严峻挑战:制约两岸海洋资源开发,削弱两岸海洋安全,干扰两岸关系,损害中国大陆同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等。面对严峻的海洋争端及其挑战,两岸海洋维权却陷入困境:同属“一个中国”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两岸各自单独维权,未能合作维护中华民族海权。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历经军事对峙、政治对抗和两岸和解等阶段。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在两岸关系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海峡两岸均通过不同主张和举措维护海权。大陆历届中央人民政府均承续有关历史和法理依据,坚守中华民族海权,维权立场和主张具有延续性,并根据新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不断创新维权举措: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重视外交宣示和武力威慑,坚决制止中国海洋领土分裂;20世纪70年代末之80年代末,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处理海洋争端,重视经济海权,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5年,加强中国海洋立法,从法理上巩固中国海权,同时,中央政府重视实施重大海洋发展战略,强化对岛礁及海域的实际控制和管理,推动海上区域经济合作,主张双边友好协商处理海洋争端。相较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历届“政府”的维权立场易受“统独意识”影响,维权主张和政策缺乏稳定性:“两蒋时期”,台湾当局坚决扞卫海权;“李登辉时期”,台湾当局软弱宣示海权,拒绝两岸合作维权;“陈水扁时期”,台湾当局以“台独”理念维权;“马英九时期”,台湾当局倡导“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拒绝两岸合作维权,但不冲撞大陆的维权立场和行动。两岸各自单独维权,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两岸海洋维权的效果。同属“一个中国”的海峡两岸,为什么不能合作维护海权呢?主要原因在于,两岸合作维权面临诸多内外部政治制约因素。首先,两岸政治分歧阻碍两岸合作维护海权,这包括两岸政治定位分歧、两岸政治对立和政治互信不足、两岸政治认同分歧、台湾岛内政治对立及制衡等。其次,民进党敌视中国大陆,抵制两岸合作维护海权,迎合美国和日本立场,借助外部势力制约中国大陆。其三,美国通过外交和军事影响力干预和介入中国海洋争端,抑制台湾当局战略上倾向中国大陆,牵制两岸合作维权。其四,日本拉拢美国、利诱台湾当局,制约和分化两岸合作维权。受制于上述内外部政治障碍,台湾当局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不与中国大陆合作维权的立场。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铸就两岸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大交流格局。两岸合作维护海权已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两岸均坚持“九二共识”,持续累积良好政治互信,并已构筑和平发展的大交流格局;此外,两岸合作维权具有较强的民意支持和相似的利益诉求。中国大陆对两岸合作维护海权一直持积极态度,多次呼吁台湾当局合作维权,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基于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现状及上述有利条件,两岸可从如下方面推动两岸合作维权:一是建立常态化的两岸海洋事务“二轨”协商机制;二是构建两岸海洋维权的共同话语体系;三是加强两岸海洋民事和经济合作;四是两岸协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合作。两岸海洋事务合作应建立在稳健的政治互信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海洋民事和经济合作逐步过渡到海洋联合执法和联合维权等领域。通过对“两岸海权维护”议题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总结如下结论:一,海洋主权之争只是中国海洋争端的外在内容,利益攸关方的战略博弈才是中国海洋争端的实质特征。二,两岸应坚持“九二共识”,持续增进政治互信,构建两岸合作维权的政治基础。最后,本文提出一个展望:一旦未来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中国大陆将如何维护海权?这些都是两岸政界和学界有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孔祥文[8](2007)在《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文中认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国共两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传统文化对国共两党国家统一观形成的影响,进一步寻求国共两党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综合运用了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尽可能地吸收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观点、各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力求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探求,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中华民族的统一精神蕴藏在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之中。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文化最优质的成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都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上是异中有同的,是有共同语言的。国共两党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党,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两党存续的合法性源泉。在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打击台独等问题上,国共两党是有过合作和呼应的,也采取过“不谋而合”的行动。国共两党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遇到最险恶的分裂势力就是“文化台独”,“文化台独”从民族情感、地理观念、文化体系上剥离中华文化,“非大陆而薄中华”,从而达到为政治“台独”、法理“台独”奠定厚实的长远的根基的罪恶目的。对“文化台独”我们要给予足够的警惕,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充分挖掘“一国两制”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夯牢反制“文化台独”的精神堤坝。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思路,探讨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态度及海峡两岸关系的走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及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质的分析,阐述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揭示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价值。第二章:通过对国民党和共产党领袖人物关于传统文化认识的比较,阐述国共两党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政策取向及价值追求,揭示国共两党在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同”和“异”。第三章:通过对国民党和共产党领袖人物关于国家统一论述的分析,阐述国共两党国家统一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揭示国共两党在国家统一问题的“同”和“异”。第四章:通过对“文化台独”社会土壤和主要内容的剖析,揭露“文化台独”的实质及危害,批判陈水扁等对“文化台独”推波助澜的险恶用心,提出了以中华文化反制“文化台独”的基本思路。第五章:通过对“一国两制”思想的文化分析,阐述“一国两制”的传统文化意蕴、当代文化精神及文化启示,揭示“一国两制”思想的文化贡献和文化生命力。结语部分:文化是深沉的力量。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祖国统一的丰富资源,是永远的民族之根。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在语言文字、血缘亲情、民风民俗等方面加强交流,增强两岸文化共识,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代尧[9](2006)在《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变论析》文中研究说明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历代领导集体对“一个中国”内涵的解释、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和平解决与使用武力“两手准备”和对台工作重心之转移的变化上,可以清晰地解读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路径。即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的前提下,以宽广的眼光审视世界和两岸关系发展大势,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思维,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演进。
赵佳[10](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将构建国富民强的国内大局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大势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的发展创新。在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布局,引领了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未来方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包含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统一的美好夙愿,更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提供了为之奋斗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完善。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利于不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尝试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力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全文共七章,拟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特征、定位、目标,原则、内容、战略,成就、经验、挑战,功能、价值、展望等具体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进行系统的全景式梳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基本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章展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主张其建立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吸收、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继承、对国外现代和平思想借鉴的合力基础上。第三章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重点强调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与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使命的历史定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目标。第四章发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阐明其如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事业进行实践创新。第五章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以增强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运行现状与发展环境的直观理解,及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宏观审视。第六章探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强化理解当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现实基点、历史必然及未来走向,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第七章为结束语。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这一宏观命题进行回顾、探讨、思考。
二、一个中国不容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中国不容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
2.3 “台独”的危害 |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
3.1 理论依据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
3.2 法律依据 |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
3.3 实践基础 |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
小结 |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
小结 |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
小结 |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成果 |
致谢 |
(2)两岸一个中国政策的演变及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陆方面的一个中国政策及其演变 |
(一) 20世纪50至90年代初的一个中国政策 |
(二)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一个中国政策 |
二、台湾方面的一个中国政策及其演变 |
(一) 两蒋时期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守 |
(二) 李登辉时期对一个中国政策的背离 |
(三) 陈水扁时期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抛弃 |
(四) 马英九时期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有限复归 |
(五) 蔡英文上台后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破坏 |
三、两岸一个中国政策的共识与分歧 |
四、余论 |
(3)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概念 |
第一节 融合发展的定义与特征 |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构和要素 |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运行过程 |
第二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特征和启示 |
第一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基本历程 |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历程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历程的基本启示 |
第三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复合理论模型 |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理论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
第二节 民间社会理论与两岸社会融合发展 |
第三节 政治整合理论与两岸政治融合发展 |
第四章 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探讨 |
第一节 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
第二节 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
第三节 两岸政治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
第五章 两岸融合发展与两岸政治发展 |
第一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社会化的扩展 |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结构的分化 |
第四节 两岸融合发展与政治参与扩大化 |
第六章 两岸融合发展与促进两岸统一 |
第一节 两岸统一的基本内涵及其分析变量 |
第二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与促进两岸统一 |
第三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间接效应与促进两岸统一 |
第四节 两岸融合发展的挑战及其因应 |
结语 在新时代的融合发展中两岸同胞共创美好生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述论——兼论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二共识”的概念、内涵与核心 |
1.“九二共识”概念的来源 |
2.“九二共识”的内涵与核心 |
二、“九二共识”是大陆检视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试金石” |
1. 坚决反对李登辉等人对“九二共识”的歪曲 |
2. 坚决反对陈水扁否定“九二共识”的行径,反对“台独” |
3. 马英九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期 |
三、“九二共识”是大陆制订和落实对台政策的核心理念 |
1.“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两会会谈的基础和前提 |
2. 否认“九二共识”,两岸协商难以为继,两岸关系将严重倒退 |
3.“九二共识”是两岸政党党际交流的基础 |
四、结语: 坚持“九二共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
(5)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四、概念界定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背景分析 |
一、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
(一)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
(二)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
二、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现实依据 |
(一)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现实依据 |
(二)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现实依据 |
第二章 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 |
一、“法统”涉陆外交政策 |
(一)进行“反共抗俄”的“外交”活动 |
(二)缔结美台军事反共同盟 |
(三)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岸“划峡而治” |
二、“总体”涉陆外交政策 |
(一)发展与非“邦交国”的关系 |
(二)建立美台“非官方”实质关系 |
(三)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多方位外交” |
(四)巩固中南美洲和亚洲的“外交”阵地 |
三、“务实”涉陆外交政策 |
(一)展开“建交、复交”活动 |
(二)推动台湾参与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 |
(三)进行形式各样的出访活动 |
(四)推出“南向政策” |
四、“活路”涉陆外交政策 |
(一)主张两岸在“邦交国”问题上不再互挖墙脚 |
(二)提出以务实模式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组织问题 |
(三)拓展台湾与美日等西方主要国家的实质关系 |
第三章 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内容演变 |
一、“突围”涉台外交政策 |
(一)反对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
(二)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三)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
二、“和平统一”涉台外交政策 |
(一)与西方国家展开建交谈判 |
(二)反对美国对台立法和对台售武 |
(三)灵活处理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会籍问题 |
三、“反分裂”涉台外交政策 |
(一)回击西方国家“以台制华”的外交挑衅 |
(二)压缩台湾当局“台独外交”空间 |
(三)建立“反独促统”的国际战略防线 |
四、“协商”涉台外交政策 |
(一)积极引导“外交休兵”的有利成分 |
(二)创立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协商模式 |
(三)维护台湾同胞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
第四章 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总体评价 |
一、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
(一)国民党涉陆“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
(二)共产党涉台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
二、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比较 |
(一)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同一性 |
(二)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对立性 |
三、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的演变原因 |
(一)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两党外交政策迥异的基本原因 |
(二)变迁的国际环境是两党外交政策迭嬗的外部条件 |
(三)变化的两岸关系是两党外交政策演变的决定因素 |
第五章 外交政策视域下海峡两岸关系的前景展望 |
一、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分析 |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光明 |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变数犹存 |
二、中国共产党的涉台外交对策 |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二)必须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海峡两岸关系走势 |
(三)必须善用国际场合,增强涉台外交的主导力 |
(四)必须坚持外交为民,争取两岸的民意认同 |
结语 |
一、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是两党民族大义的共同体现 |
二、激烈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向是两党外交矛盾演变的总体趋势 |
三、结束对抗、走向统一是海峡两岸关系持续改善的必然结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美国国会与“一个中国”政策的“负向”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论文框架 |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中美关系改善前的国会对华政策影响 |
第一节 美国国会影响对华政策的外交权力基础 |
一、美国国会的外交权力 |
二、美国国会外交权力的复兴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会对华政策影响 |
第三节 麦卡锡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华政策影响 |
第四节 国会对隐性“两个中国”政策的支持 |
小结 |
第二章 “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政策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一个中国”原则概述 |
一、“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及法理基础 |
二、“一个中国”原则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二节 “一个中国”政策与“一个中国”原则的对比 |
一、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一个中国”政策的逐步形成 |
二、“一个中国”政策的模糊性与“一个中国”原则的包容性 |
小结 |
第三章 “一个中国”政策“负向”演变进程中的国会因素 |
第一节 国会与“一个中国”政策的“正向”基础的弱化——以1994-1995财年的外交关系授权法为例 |
一、“一个中国”政策的“正向”基础的模糊性与不稳定性 |
二、1994-1995财年的外交关系授权法与“一个中国”政策“正向”基础的弱化 |
第二节 国会与“一个中国”政策的“负向”基础的强化——以“六项保证”成为国会共同决议案为例 |
一、“一个中国”政策的“负向”基础 |
二、“六项保证”成为国会共同决议案与“一个中国”政策“负向”基础的强化 |
第三节 国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挑战——以国会推动解禁美台高层互访为例 |
一、1994年-2013年间国会对美台高层互访的支持 |
二、《台湾旅行法》与美台高层互访的解禁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7)海峡两岸海权维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学术研究现状 |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海权理论与中国现代海权 |
第一节 海权:传统海权与现代海权 |
一、传统海权:一个海洋权力政治概念 |
二、现代海权:一个海洋权利政治概念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海权:地缘定位、内涵及困境 |
一、中国的地缘政治定位:陆海复合型国家 |
二、中国现代海权:中国海洋主权、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的统一 |
三、两岸海权的困境:法理海洋主权重叠与两岸各自维权 |
小结 |
第二章 两岸面临的海洋争端及其挑战 |
第一节 两岸面临的海洋争端: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 |
一、钓鱼岛问题:中日海洋主权之争和三国四方战略博弈 |
二、南海问题:六国七方海洋主权和权益之争 |
三、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矛盾激化的缘由 |
第二节 海洋争端对中国大陆的挑战 |
一、制约中国大陆的海洋经济发展 |
二、削弱中国大陆的海洋安全 |
三、干扰中国大陆的周边外交关系及中美关系 |
四、冲击中国大陆的对台战略部署及两岸关系 |
第三节 海洋争端对台湾地区的挑战 |
一、扰乱台湾地区的渔业资源开发 |
二、加大台湾地区的内部施政压力 |
三、制约台湾地区的两岸政策和对外关系部署 |
小结 |
第三章 两岸维护海权的立场及政策演变 |
第一节 中国大陆维护海权的立场及政策演变 |
一、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坚守主权、外交宣示、强化海洋权力 |
二、20 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强化经济海权 |
三、20 世纪80年代末至2015年:法理固权、有效控制、政治协商 |
第二节 台湾地区维护海权的立场及政策演变 |
一、“两蒋时期”:坚守“一中”、扞卫海权 |
二、“李登辉时期”:软弱宣示、拒绝合作 |
三、“陈水扁时期”:“台独”理念维权 |
四、“马英九时期”: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
小结 |
第四章 两岸合作维护海权的制约因素 |
第一节 两岸政治分歧阻碍两岸合作维护海权 |
一、两岸政治定位分歧 |
二、两岸政治对立和政治互信不足 |
三、两岸政治认同分歧 |
四、台湾岛内政治对立及制衡 |
第二节 民进党抵制两岸合作维护海权 |
一、“台独”思维界定海洋维权立场及主张 |
二、敌视中国大陆的维权行动 |
三、迎合美国和日本等外部势力制约中国大陆维权 |
第三节 美国制衡两岸合作维护海权 |
一、以外交和军事影响力干预和介入中国海洋争端 |
二、以“模糊立场和主张”操控中国海洋争端议题 |
三、助推中国海洋争端国际化 |
四、坚决抑制台湾当局联合中国大陆合作维权 |
第四节 日本制约和分化两岸合作维护海权 |
一、拉拢美国、唆使菲律宾等国牵制两岸维护海权 |
二、签订“台日渔业协议”分化两岸合作维权 |
小结 |
第五章2008年以来两岸合作维护海权的有利条件及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两岸合作维护海权的有利条件 |
一、坚持“九二共识”,累积良好政治互信 |
二、两岸已构筑和平发展的大交流格局 |
三、具有较强的民意支持和相似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两岸合作维护海权的路径选择 |
一、建立常态化的两岸海洋事务“二轨”协商机制 |
二、构建两岸海洋维权的共同话语体系 |
三、加强两岸海洋经济和海洋民事合作 |
四、协同推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合作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8)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基本思路与主要观点 |
二、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取向问题研究现状 |
三、从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取向透析两岸统一文化底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及其凝聚力 |
一、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身份 |
(一)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
(二) 民族是文化的民族 |
(三) 文化认同是根本的认同 |
二、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 |
(一) 中华、中国、华夏的源与流 |
(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三) 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 |
三、中华文化身份的特质及凝聚力 |
(一) 维护祖国利益,突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二) 强调整体意识,尊崇政教“大一统” |
(三) 倡导守中持和,追求“民胞物与” |
(四) 推崇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节操 |
(五) 崇拜人神相亲,宗教体现世俗化和兼容性 |
第二章 国共两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比较 |
一、国民党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历史演进 |
(一) 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 |
(二) 蒋介石的传统文化观 |
(三) 蒋经国的传统文化观 |
(四) 陈立夫的传统文化观 |
二、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历史演进 |
(一) 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 |
(二) 邓小平的传统文化观 |
(三) 江泽民的传统文化观 |
(四) 胡锦涛的传统文化观 |
三、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政策取向及评析 |
(一) 国民党对中华文化的政策取向 |
(二) 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政策取向 |
(三) 国共两党在中华文化政策取向上的异同 |
第三章 国共两党对国家统一的认识及分析比较 |
一、国民党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
(一)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
(二) 蒋介石的国家统一观 |
(三) 蒋经国的国家统一观 |
(四) 陈立夫的国家统一观 |
(五) 李登辉的国家分裂思想 |
二、共产党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
(一) 毛泽东的国家统一观 |
(二) 邓小平的国家统一观 |
(三) 江泽民的国家统一观 |
(四) 胡锦涛的国家统一观 |
三、国共两党国家统一观的比较与评析 |
(一) 在“一个中国”上有趋同 |
(二) 在反对外国干涉上有呼应 |
(三) 在打击台独势力上有一致 |
第四章 “文化台独”及批判 |
一、“文化台独”的社会背景 |
(一) 与本土化的关系 |
(二) 与台湾意识的关系 |
(三) 与台独的关系 |
二、“文化台独”的主要内容 |
(一) “文化台独”的历史观 |
(二) “文化台独”的文化观 |
(三) “文化台独”的民族观 |
(四) 陈水扁对“文化台独”的推波助澜 |
三、“文化台独”的批判 |
(一) “文化台独”的本质 |
(二) “文化台独”的危害 |
(三) 反制“文化台独” |
第五章 “一国两制”思想的文化贡献 |
一、“一国两制”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 |
(一) “一国两制”体现了传统“多元一体”政治文化的要义 |
(二) “一国两制”反映了传统“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 |
(三) “一国两制”弘扬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合理内核 |
(四) “一国两制”映照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 |
二、“一国两制”思想的当代文化意义 |
(一) “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典范 |
(二) “一国两制”是和而不同的典范 |
(三) “一国两制”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
三、“一国两制”思想的普世价值 |
(一) “一国两制”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 |
(二) “一国两制”展示了文化的开放性 |
(三) “一国两制”蕴含着文化的创新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论着情况 |
(9)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变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释“一个中国”内涵的三个“三段论” |
二、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 |
三、和平解决与使用武力“两手准备” |
四、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
五、简要结论与思考 |
(10)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 |
1.5 基本概念界定 |
1.5.1 和平与和平观 |
1.5.2 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与中国传统和平观 |
1.5.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观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
2.1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 |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平思想 |
2.1.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
2.1.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
2.1.4 习近平关于和平思想的重要论述 |
2.2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 |
2.2.1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
2.2.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和平理念 |
2.3 国外现代和平思想 |
2.3.1 亚洲文化传统中的非暴力思想 |
2.3.2 西方和平学中的积极和平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 |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 |
3.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3.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3.1.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
3.1.4 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定位 |
3.2.1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
3.2.2 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 |
3.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目标 |
3.3.1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3.3.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 |
4.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 |
4.1.1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
4.1.2 始终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
4.1.3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4.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内容 |
4.2.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2.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
4.2.3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
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战略 |
4.3.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
4.3.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4.3.3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4.3.4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 |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 |
5.1.1 进一步巩固硬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
5.1.2 进一步巩固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基础的保障 |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经验 |
5.2.1 坚持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
5.2.2 以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
5.2.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5.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面临的挑战 |
5.3.1 和平统一方针受到挑战 |
5.3.2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
5.3.3 强权政治大行其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 |
6.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 |
6.1.1 为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
6.1.2 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
6.1.3 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
6.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价值 |
6.2.1 有效维护中国与世界和平的理论指导 |
6.2.2 不断促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 |
6.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展望 |
6.3.1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平理论引领发展实践 |
6.3.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理论创新 |
6.3.3 加强国际话语权竞争,建构国家形象 |
6.3.4 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一个中国不容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2]两岸一个中国政策的演变及比较分析[J]. 王英津. 台湾研究, 2018(04)
- [3]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研究[D]. 王家明. 厦门大学, 2018(07)
- [4]“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述论——兼论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J]. 刘相平. 台湾研究集刊, 2015(01)
- [5]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涉陆涉台外交政策研究[D]. 李秀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6]美国国会与“一个中国”政策的“负向”演变[D]. 黄家亮. 外交学院, 2018(11)
- [7]海峡两岸海权维护研究[D]. 陈成.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8]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 孔祥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6)
- [9]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变论析[J]. 孙代尧. 中共党史研究, 2006(06)
- [10]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D]. 赵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