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三资企业中两种不同的经营策略对人力资源策略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桐[1](2021)在《制造体验:新型散工劳动实践中的自我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练丽源[2](2021)在《我国财险公司产品多元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
赵永斌[3](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王叶玲[4](2021)在《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差异化运营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创板、沪伦通、股指期权、分拆上市等创新业务的推行,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金融科技的飞跃式迭代,证券业的整合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如何在传统的盈利模式下,探索公司业务的多元化与差异化定位,快速构建自己的业务优势,制定新的经营战略,不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是被其他的同行吞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的差异化运营策略为主题,认为以证券市场中的核心业务线条作为分析依据,制定出适合自身优势、具有特色化的盈利模式,是解决各券商问题的有效方法。文章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证券行业目前的市场环境,通过分析我国证券行业内部的运营环境,总结了当前市场结构的现状。又从我国证券行业最新的分类监管等方面,分析和总结了目前证券行业差异化发展的趋势。对美国证券经营机构发展的历程、发展的特征和差异化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归纳出对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的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可借鉴之处。同时,对目前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证券公司:东方财富、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其中,一是基于证券公司的规模,分别从大型综合券商、中型券商、创新型专业化券商三种类型,对其公司的盈利模式与差异化措施进行分析与评价;二是从公司的综合业务、投行业务以及经纪业务三个角度,利用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对证券公司收入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各类型券商实施差异化战略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可推从的措施。基于上述,对我国证券公司应如何具体实现差异化运营,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期望通过上述对证券经营机构业务差异化的对比分析和研究,能够为我国券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对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有益的思路,能够对定位模糊、经营战略不清晰的中小券商提供一定的支持与借鉴。
杨硕[5](2021)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股权激励是近些年对公司管理层进行长期激励的新兴措施,其目的在于解决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规模也日趋变大,企业的分工也越来越明确。企业的经营权由企业的管理层掌握而所有权归于全体股东,管理层与所有者利益不一致,委托代理问题由此产生。股权激励计划出现时间并不长远,但关于股权激励的方法探索与法律建设却发展迅速。我国在2006年1月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该法案正式从法律上对股权激励相关细则进行了规范化描述,标志着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正式向标准化发展。随着我国股权激励的不断发展,股权激励政策在我国也逐渐走向成熟。2018年《关于修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决定》的实施标志着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本文在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究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影响的持续效应。文章以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10年样本时间内分年度跟踪研究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影响效应。在实证过程中,本文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样本进行配对解决股权激励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差的问题。最后同样把倾向得分匹配法运用在公司异质性检验中,研究不同特点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后的效果异同。本文的实证结果得到:上市公司在实行股权激励之后股票价格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能够给公司股东、受激励的公司高层带来收入的增加;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提升作用存在先升后降的趋势,实证得到股权激励的有效作用期限为三年,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在三年内有提升作用,三年过后提升作用逐渐消失。在股权激励的异质性分析中通过对不同背景特点公司激励效果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特点的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的激励效果差别很大,有的公司激励后的效果明显,有的公司激励后没有起到提升作用。公司背景方面: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的作用效果远低于私营企业;企业治理方面:股权集中度高、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以及独立董事比例低的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之后股票价格上升比较明显;企业特征方面:小规模、资产负债率高的上市公司激励效果更好;企业高管方面:高管持股比例高以及薪酬待遇较低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作用更明显。最后根据文章得到的实证结论提出股权激励措施的相关建议,给未来准备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一点建议启发。
牛瑞[6](2021)在《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资金融入、融出的大环境,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相比于中小型企业在融资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其中,软件服务类上市公司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行业内竞争加剧、经营风险的持续增加,导致进行融资时不得不面临诸多风险,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价与控制就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国内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为研究对象,集团近几年主要进行业务分散,前期融资不断填补研发投入,收益回报率低,融资渠道单一,子公司分拆上市、转让子公司股权,导致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急剧下滑、外部质疑不断增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融资风险进行控制是首要任务。本文以融资风险理论为基础,首先根据东软集团的基本经营概况、融资现状,识别集团目前存在的内部、外部融资风险,并深入探究其风险成因;其次,通过专家打分法,选取5个一级财务指标、18个二级财务指标与2个一级非财务指标、5个二级非财务指标,构建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东软集团融资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评估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融资风险等级;最后,通过融资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东软集团融资风险控制的对策,期望对降低集团的融资风险有所帮助,提高集团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为主板上市的软件企业在融资风险防范与把控方面提供参考。
李影杰[7](2021)在《小微模具A加工企业经营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周末[8](2021)在《龙鼎公路养护公司员工绩效考核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时期的调整,当前国内经济步入深度调整时期,经济发展速率减慢,更为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经济架构进行到深入变革阶段。为提升市场占有率、获得发展机会,以应对日渐升级的竞争,企业需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关键竞争优势,达成长效、稳健发展的目标。论文在对绩效考核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采用专家问询、深入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探究了龙鼎养护公司目前所实施的项目工作者绩效考评机制存有的问题,包含绩效考评组织机制不健全、企业管理人员对绩效考评缺乏关注、指标机制不健全,只对项目实施考评,太过单一,未结合各岗位员工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考评,项目工作者绩效考评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关联不够密切,项目工作者大多认为,绩效考评不能体现本身实际工作能力,对于绩效考评缺少敬畏心、企业的绩效考评机制未落到实处。之后本文对于龙鼎公路养护公司当前实施绩效考评活动存有的不足进行了梳理,重新确定了该企业绩效考评的客体。最后,本研究构建了龙鼎公路养护公司项目工作者绩效考评体系、结果反馈体系的实行计划和绩效考评机制实行的保障性举措,本文所得出的探究结果不但有助于该企业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升项目工作者绩效考评的侧重性与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外部市场竞争力。
黎立博[9](2021)在《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迅猛发展,特别是受到去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冲击,推动了各行各业新一轮数字化转型的高潮。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前几年数字化转型摸索和试点的基础上,也已经开始思考和探索全面推动金融业务特别是零售金融业务朝着零接触服务、全线上运作、智能化经营的方向加速前进。业务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持,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对其经营管理模式、产品、业务流程等进行创新和变革,同时更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第一,缺乏对人员规模与业务发展匹配度的定量评估;第二,对数字化转型给人力资源需求带来的影响定量分析不够;第三,对人员规模及结构变化趋势预测不够准确。基此,本文对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和预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填补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需求影响的理论空白,为银行金融机构制定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及预测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中国农业银行等17家国内上市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各个区域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偏大、人员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的假设,为后续章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性依据。其次,结合相关理论,定量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不同岗位序列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探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机制。最后,运用Markov过程原理,构建了中国农业银行人员结构预测分析模型,对2021-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显示,本文提出的假设全部得到了支持。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偏大,人均投入产出偏低,区域投入产出不平衡。中国农业银行在17家国内上市银行中人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但综合投入产出效率位居17家国内上市银行第12位,属于中下游位置。中国农业银行珠三角地区综合投入产出效率最高,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次之,东北、西部地区最差。(2)数字化转型已经在一定时期内有效降低了中国农业银行业务发展对人员数量的需求。2011-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随着业务发展而不断增长,2015-2020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随着业务发展而不断下降,与该企业从2015年左右开始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在时间序列上高度吻合。(3)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不同岗位序列人力资源需求产生了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对柜面序列人员、营销序列人员、科技序列人员和管理序列人力资源需求都具有显着作用。具体而言,电子渠道分流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对柜面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减少1958.39人;线上贷款每增加1亿元对营销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减少1.65人,线上个人客户数每增加1万人对营销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增加0.29人;线上贷款每增加1亿元约需增加0.11个科技序列人员,线上个人客户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对科技研发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增加63.83人;线上贷款规模每增加1亿元管理序列人力资源需求约减少6.66人。(4)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总的人力资源需求仍然持续下降,但数字化转型的边际效应在递减,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可能出现“U”型增长。业务规模和客户规模的自然增长会推动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增加,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同步推动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减少,而且减少的效果仍然会超过业务和客户自然增长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增加。因此,总的人力资源需求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预计到2025年末,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将比2020年末下降5%左右。但从趋势看,数字化转型对人力资源需求减少的边际效应在递减,未来总的人力资源需求可能出现“U”型增长。(5)“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和学历结构)将会得到较大改善。数字化转型对人员队伍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增人员补充上主要以高学历应届毕业生为主,将大幅改善人员队伍结构。预计到2025年末,中国农业银行人员队伍40岁以下人员占比将比2020年末提升约25个百分点;本科学历及以上人员占比将比2020年末提升约27个百分点。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获得了以下四点创新:(1)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不同岗位序列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本文聚焦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柜面序列人员、营销序列人员、科技研发序列人员和管理序列人力资源需求的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规律,在微观层面填补了数字化转型对人力资源需求影响的定量研究,为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2)将Lasso方法应用于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源需求影响模型变量筛选,有效地识别出数字化转型指标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本文运用机器学习技术中的Lasso方法,对可能影响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诸多变量进行了有效筛选和甄别,识别出了数字化转型影响变量,同时有效解决了变量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丰富和拓展了Lasso方法在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源需求影响领域的实践应用。(3)优化改造了基于Markov过程原理的人员结构预测模型。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和Markov过程原理构建了中国农业银行人员结构预测模型。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引入了新增人员年龄和学历状态分布变量,使人员状态概率转移矩阵更加科学准确。实现了对Markov过程原理相关模型的优化改造,丰富了对人员结构预测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已经成为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决策参考,相关结论得到行内广泛认可和一致肯定,同时正继续应用于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和制定。(4)揭示了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增长曲线规律。本文对2021-2025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预测,揭示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银行人员规模呈现持续下降。但随着数字化转型对部分岗位序列人力资源需求影响程度逐步降低,人员规模未来可能出现“U”型增长的发展规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学术界研究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作图26幅,作表34个,参考文献220篇。
孙琇涵[10](2021)在《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伊利股份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至今日,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不断增强,生活水平也在稳步上升,人们对乳制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我国乳制品向上发展的引擎,乳制品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当前的乳制品市场环境中,乳制品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就要重视自身的财务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认为应该优选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来评价企业财务绩效。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诸多方法中,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就是杜邦分析体系,该方法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但是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在进行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时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本文在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可持续增长率这一新指标进行改进。首先,本文阐述了财务绩效及绩效评价等理论;其次,介绍了乳制品行业和伊利股份基本情况;再次,根据近几年伊利股份实际经营情况,运用改进前后杜邦分析体系分别进行企业财务绩效评价,通过对比,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而言,优化后的杜邦分析体系更具有优势,也更能满足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需求。最后,基于上述对伊利股份的财务绩效分析,发现伊利股份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论三资企业中两种不同的经营策略对人力资源策略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三资企业中两种不同的经营策略对人力资源策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利用外资 |
1.2.2 利用外资效益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差异化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差异化理论 |
一、差异化的概念 |
二、证券公司业务差异化的界定 |
第二节 多元化经营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我国证券公司运营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运营的外部环境 |
一、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差异化运营的条件 |
二、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差异化运营的基础 |
第二节 我国证券公司运营的内部环境 |
一、我国证券公司的市场经营情况概述 |
二、分类监管对证券公司业务差异化的政策引导 |
三、我国证券公司主要业务模式差异化的表现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证券经营机构差异化路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历程和特征 |
一、美国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历程 |
二、美国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特征 |
第二节 美国证券经营机构差异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证券经营机构差异化模式 |
二、对我国证券公司差异化运营的启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证券公司业务差异化运营创新路径分析 |
第一节 大型券商的多元化经营 |
一、中信证券经营现状分析 |
二、全业务链模式的差异化分析 |
第二节 中型券商的特色化经营 |
一、中信建投证券经营现状分析 |
二、投行业务突围模式的差异化 |
第三节 创新型券商的专业化经营 |
一、东方财富证券经营现状分析 |
二、互联网财富管理模式的差异化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及时适应市场环境 |
二、盈利模式的动态调整 |
三、机构业务的国际化 |
第二节 建议 |
一、大型综合类券商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建议 |
二、中型券商的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建议 |
三、小型券商的创新服务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述 |
一、股权激励和股价负相关 |
二、股权激励和股价正相关 |
三、股权激励和股价无关 |
四、文献评述与启发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股权激励 |
二、股票内在价值 |
第二节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产权理论 |
第三节 股价变动的相关理论 |
一、有效市场理论 |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 |
第三章 股权激励传导机制 |
第一节 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 |
一、微观因素对股价影响 |
二、宏观因素的影响 |
第二节 股权激励作用机制 |
一、股权激励对公司经营影响 |
二、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影响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 |
三、变量定义 |
第二节 股权激励异质性的假设 |
一、公司背景 |
二、企业治理 |
三、企业特征 |
四、企业高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 |
一、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影响的整体分析 |
二、股权激励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股权激励股价提升效应先升后降 |
二、不同特点的公司股权激励效果不同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加强对上市公司高管的监管 |
二、延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期 |
三、关注上市公司个体特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融资 |
2.1.2 融资风险 |
2.1.3 风险评价 |
2.1.4 融资风险控制 |
2.2 融资风险理论 |
2.2.1 权衡理论 |
2.2.2 优序融资理论 |
2.2.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东软集团融资现状及其风险分析 |
3.1 东软集团基本概况 |
3.1.1 东软集团简介 |
3.1.2 东软集团融资方式 |
3.1.3 东软集团融资环境 |
3.1.4 东软集团风险评价与控制现状 |
3.2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识别 |
3.2.1 内部融资风险 |
3.2.2 外部融资风险 |
3.3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成因 |
3.3.1 内部风险成因 |
3.3.2 外部风险成因 |
第四章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 |
4.1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 |
4.2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4.2.1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2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模型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东软集团的可行性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用步骤 |
4.3.3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4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综合评价 |
4.4.1 目标层评价结果分析 |
4.4.2 指标层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东软集团融资风险控制对策 |
5.1 内部风险控制对策 |
5.1.1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5.1.2 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
5.1.3 优化集团的融资决策方案 |
5.1.4 增强企业整体风险管控意识 |
5.2 外部风险控制对策 |
5.2.1 关注市场利率、汇率变动 |
5.2.2 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龙鼎公路养护公司员工绩效考核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 |
2.1 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 |
2.1.1 绩效的概念 |
2.1.2 绩效考核 |
2.1.3 绩效考评机制 |
2.1.4 绩效考评的流程和内容 |
2.2 绩效考核的方法 |
2.2.1 平衡计分法 |
2.2.2 关键绩效指标法 |
3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项目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
3.1 公司简介 |
3.1.1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大概情况 |
3.1.2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职责 |
3.1.3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人员配置情况 |
3.2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项目人员考核概况 |
3.2.1 项目人员职责 |
3.2.2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部长人员岗位职责 |
3.2.3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经理岗位工作内容 |
3.2.4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主管(班组长)岗位责任 |
3.2.5 项目人员考核方式 |
3.3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项目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效果分析 |
3.3.1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项目人员绩效考核的调研 |
3.3.2 绩效考核问卷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
4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4.1.1 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参与度较低 |
4.1.2 绩效考核重形式轻实质 |
4.1.3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
4.1.4 缺少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
4.2 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绩效管理的财务指标问题 |
4.2.2 绩效管理的客户维度与指标不佳 |
4.2.3 绩效管理的业务流程维度与指标不全面 |
4.2.4 绩效管理的学习与成长维度与指标未得到有效重视 |
4.2.5 管理者绩效管理及沟通的意识薄弱 |
5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项目人员绩效考评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 |
5.1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目标 |
5.1.1 将企业运营目标当做职工绩效考评机制的引导方向 |
5.1.2 确保绩效考评沟通途径的通畅 |
5.1.3 提升人力资源管控能力 |
5.1.4 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原则 |
5.2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
5.2.1 绩效考评重点 |
5.2.2 员工绩效考核流程 |
5.3 龙鼎高速公路养护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指标设计 |
5.3.1 行政人员 |
5.3.2 施工人员 |
5.3.3 巡检员 |
5.4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项目人员绩效考核的流程 |
5.4.1 绩效考核计划及周期 |
5.4.2 绩效考核标准 |
5.4.3 考核方案的实施 |
5.4.4 绩效考核结果的具体应用 |
5.4.5 绩效考核结果反馈 |
5.5 龙鼎公路养护公司项目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5.5.1 企业领导层的扶持 |
5.5.2 构建实行绩效考评机制 |
5.5.3 构建绩效考评改进体系 |
5.5.4 建立符合绩效考核要求的企业文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9)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本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2.1.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规划 |
2.1.2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2.1.3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主要方法 |
2.2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
2.2.1 数字化转型概念 |
2.2.2 金融数字化转型 |
2.2.3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
2.3 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关系 |
2.3.1 技术进步理论综述 |
2.3.2 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源影响 |
2.3.3 技术进步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影响 |
2.4 研究方法选择 |
2.5 文献综述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人员规模评价模型 |
3.1 DEA-Malmquist方法 |
3.1.1 DEA方法 |
3.1.2 Malmquist指数 |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1 投入与产出指标选取 |
3.2.2 数据来源 |
3.3 结果分析 |
3.3.1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经营特征 |
3.3.2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人员效率测度 |
3.3.3 中国农业银行分行人员效率测度 |
3.4 本章小结 |
4 数字化转型对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分析 |
4.1 商业银行数字化进程 |
4.1.1 商业银行数字化发展阶段 |
4.1.2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代表技术 |
4.2 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4.2.1 对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4.2.2 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 |
4.3 农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 |
4.3.1 对公板块数字化转型 |
4.3.2 零售信贷数字化转型 |
4.3.3 运营板块数字化转型 |
4.3.4 信贷中台数字化转型 |
4.4 数字化转型对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机理 |
4.4.1 柜面序列人员 |
4.4.2 科技研发序列人员 |
4.4.3 营销序列人员 |
4.4.4 管理序列人员 |
4.5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农业银行人力资源影响模型 |
4.5.1 模型假设 |
4.5.2 模型设计 |
4.5.3 实证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Markov过程原理人力资源预测模型 |
5.1 马尔科夫过程原理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模型构建 |
5.3 规模与结构预测 |
5.3.1 人员规模预测 |
5.3.2 人员结构预测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管理策略 |
5.5.1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5.5.2 数字化转型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实践启示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伊利股份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杜邦分析体系 |
二、财务绩效 |
三、绩效评价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理论 |
二、改进杜邦分析体系理论 |
三、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四、绩效评价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伊利股份现状及相关指标分析 |
第一节 伊利股份简介 |
一、行业背景 |
二、公司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伊利股份相关指标分析 |
一、经营成果指标 |
二、财务状况指标 |
三、主要产品指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杜邦分析体系在伊利股份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下的财务绩效分析 |
一、权益净利率分析 |
二、销售净利率分析 |
三、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
四、权益乘数分析 |
第二节 改进杜邦分析体系下的财务绩效分析 |
一、改进杜邦分析体系主要指标数据 |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分析 |
三、股利支付能力指标分析 |
四、盈利能力及质量指标分析 |
第三节 改进前后杜邦分析体系的结论分析 |
一、杜邦分析体系改进前后伊利股份财务绩效评价 |
二、改进前杜邦分析体系得出的结论和问题 |
三、改进后杜邦分析体系得出的结论和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伊利股份财务绩效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对伊利股份财务管理方面的建议 |
一、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和销售,提升存货周转速度 |
二、控制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偿债能力 |
三、加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
四、适当调整股利支付率,保证企业留存收益量充足 |
五、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理,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同步提升 |
第二节 对伊利股份经营策略方面的建议 |
一、发掘新的市场空间 |
二、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 |
三、推动企业的销售渠道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论三资企业中两种不同的经营策略对人力资源策略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制造体验:新型散工劳动实践中的自我经营研究[D]. 李桐.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2]我国财险公司产品多元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D]. 练丽源. 齐鲁工业大学, 2021
- [3]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
- [4]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差异化运营策略研究[D]. 王叶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股票价格影响研究[D]. 杨硕.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6]东软集团融资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牛瑞.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7]小微模具A加工企业经营策略研究[D]. 李影杰. 南昌大学, 2021
- [8]龙鼎公路养护公司员工绩效考核问题研究[D]. 周末.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及预测研究[D]. 黎立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伊利股份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孙琇涵. 黑龙江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