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硅负载的 Ru-Co 双金属簇衍生催化剂在 CO 加氢中的活性和选择性

二氧化硅负载的 Ru-Co 双金属簇衍生催化剂在 CO 加氢中的活性和选择性

一、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in CO Hydrogenation with Silica-supported Ru-Co Bimetallic Cluster-derived Catalysts(论文文献综述)

郭璇[1](2021)在《钼系生物基含氧化合物常压加氢脱氧催化剂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资源,通过开发各种有效方法将其转化为液体燃料或高品质化学品是近年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中,加氢脱氧反应被认为是生物质各转化过程小分子化合物进一步脱氧提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常规加氢脱氧过程不同程度上存在氢气过度消耗、生物基原料不饱和键过度饱和以及催化剂与原料反应性不匹配等问题。常压加氢脱氧反应因其可以在较低的氢耗前提下实现高效脱氧这一优势被广泛关注。构建可以用于生物基含氧化合物常压加氢脱氧反应的高效催化剂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钼系催化剂在含氧化合物加氢脱氧反应中的优异表现已经被大量证实。因此,本论文构建了一系列钼系催化剂,并通过XRD、XPS、H2-TPR、SEM和TEM等手段详细分析了不同钼系催化剂的结构与形貌,重点研究了钼系催化剂“氧空穴”活性位点的催化机制。选取生物质油品中典型的含氧模型化合物或真实油品,将构建的钼系催化剂应用于生物基含氧化合物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过程中,对加氢反应中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构建钼系催化剂体系。分别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Mo含量分别为15 wt%和20 wt%的Mo原子催化剂(Mo-ZSM-5),过量浸渍法制备20 wt%的MoO3基催化剂(MoO3/ZSM-5和MoO3/meso ZSM-5)和负载量分别为15 wt%、20 wt%和25 wt%的MoO3/TiO2和MoO3/ZrO2催化剂,简单焙烧制备MoO3催化剂。对制备后的催化剂进行预还原处理和表征分析,包括XRD、XPS、H2-TPR、SEM和TEM等。结果表明,各类氧化钼物种都成功附载在催化剂载体表面或孔道内,MoO3基催化剂中被预测为有效活性位点的Mo5+成分在预还原后有所增加。(2)研究了MoO3、20 wt%MoO3/TiO2和MoO3/ZrO2催化剂用于4-丙基酚、2-环戊烯-1-酮及其混合物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过程。在三种不同催化剂的催化加氢作用下,4-丙基酚转化率接近100%,主要产物正丙苯的选择性为80%-100%。将同样质量浓度的2-环戊烯-1-酮掺入4-丙基酚时,其转化率仍维持在100%左右,且其中20MT和20MZ催化作用下的产物正丙苯选择性有所提高,整个反应过程中稳定在~100%。1000 ppm和3000 ppm 2-环戊烯-1-酮(溶于庚烷)的加氢反应表明,当原料质量浓度为1000 ppm,选取20 wt%MoO3/TiO2为催化剂,在350℃反应温度下对其进行常压加氢脱氧反应时,2-环戊烯-1-酮的转化率最高。以20MT催化剂对1000 ppm 4-丙基酚和2-环戊烯-1-酮的混合原料进行长周期反应,100 h内4-丙基酚转化率均能完全转化,其反应工艺可在切换式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3)选取MoO3催化剂,将其应用于丁香酚及特定生物油品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中,并研究了轻组分丙酮和2-环戊烯-1-酮对丁香酚加氢反应的影响。丁香酚的转化率维持在100%左右,产物正丙苯选择性达到80%以上。当向丁香酚原料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1 wt%、3 wt%和5 wt%)的轻组分丙酮、2-环戊烯-1-酮或二者混合物时,丁香酚转化率和产物正丙苯的选择性会随着所掺入轻组分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这说明轻含氧组分不利于高浓度酚的加氢脱氧反应。同时,MoO3催化剂对分级萃取生物油和木质素油同样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两种油品脱氧率在反应过程中可以达到96%和93%以上。(4)选用MoO3负载量分别为15 wt%、20 wt%和25 wt%的MoO3/TiO2和MoO3/ZrO2催化剂,对5 wt%的真实油品腰果酚进行常压加氢脱氧实验。研究发现在20 wt%MoO3/TiO2的催化作用下,腰果酚转化率最高,可以达到95.3%。但这些催化剂均不能维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在加氢反应开始后会逐渐失活,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腰果酚分子量较大,容易在催化剂表面积碳结焦,使催化剂无法与原料接触,进行还原反应。该反应过程中催化剂易失活且可再生的特点使其反应工艺可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

陈一新,刘莹,张恺[2](2021)在《金属-有机框架构筑的中空及复合材料在催化电解水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合成含金属碳基材料最理想的前驱体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由MOFs及其衍生物构筑的中空及复合材料作为电催化剂在电解水领域的研究成果突出.本文将对近年基于MOFs构筑的中空及复合结构材料在电催化析氢、析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做展望.

杨圣雄,奚江波,肖菲,马鑫,田心,池凯,肖军武,王帅[3](2021)在《限域化学:碳基功能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限域化学研究的是对象在纳米尺度限域空间内的化学行为。限域空间内的化学环境不同于常规本体溶液,因而会出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反应选择性增强、活性增加、稳定性提高。本文结合笔者课题组近年来的工作,对限域化学领域碳基功能材料的限域策略,包括限域界面诱导、限域化学组装印刷及三维多孔受限体系作简要介绍,并阐述了其在催化、储能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限域化学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期望能为此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徐秋[4](2021)在《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生物质衍生物加氢反应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大量减少的化石资源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地增加,寻找可持续和可替代资源迫在眉睫。人们一直非常关注生物质,使用不可食用的木质纤维素来生产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学产品,所以研究生物质相关反应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连续浸渍法制备Cu Lax/Al2O3催化剂以及掺杂不同稀土元素Cu M0.25/Al2O3(M=Y、La、Pr、Nd、Eu、Er、Yb)催化剂。并且以γ-丁内酯(GBL),乙酰丙酸乙酯(EL)为底物制备1,4-丁二醇(1,4-BDO)和1,4-戊二醇(1,4-PDO)的高附加值二醇产品。通过XRD、H2-TPR、XPS、N2O化学滴定、TEM(HRTEM)、CO2-TPD、NH3-TPD和CO-DRIFT等表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连续浸渍法制备系列催化剂Cu Lax/Al2O3(x=0,0.1,0.25,0.5)。γ-丁内酯作为底物加氢反应而生成1,4-丁二醇。我们发现在反应温度为200°C,氢气压力为4 MPa以及催化剂反应时间为6h的条件下,使用Cu/Al2O3催化剂时γ-丁内酯转化率为79.6%,1,4-丁二醇选择性37.6%,然而使用Cu La0.25/Al2O3催化剂时,γ-丁内酯的转化率为94.2%,1,4-丁二醇的选择性可以高达95.5%左右。Cu/Al2O3催化剂循环反应五次后,转化率由79.6%降至52.8%。而Cu La0.25/Al2O3催化剂在反应五次之后,γ-丁内酯转化率由91%降至84%,1,4-丁二醇的选择性几乎不变。因此我们得出La的添加提高了Cu/Al2O3催化剂的选择性,活性并显着改善了催化剂稳定性。La的添加降低了表面路易斯酸位点,抑制了1,4-丁二醇脱水形成四氢呋喃,从而获得高选择性1,4-丁二醇。Cu0和Cu+(紧密接触La Ox)之间的协同作用开环氢化反应关键。我们推测H2的解离吸附可发生在Cu0位,然后将活性H物种转移到吸附在Cu+-La Ox界面位的GBL上以完成氢化反应。最后,我们选择了系列的五元和六元内酯(如γ-丁内酯,γ-戊内酯,δ-己内酯)为底物,也得到了高选择性的二醇产物。2.采用连续浸渍法制备了掺杂不同稀土元素Cu M0.25/Al2O3(M=Y、La、Pr、Nd、Eu、Er、Yb)催化剂,并研究了不同的煅烧温度对于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在反应温度200°C,氢气压力为4 MPa和反应时间为12 h的反应条件下,不同稀土元素Cu M0.25/Al2O3催化剂用于乙酰丙酸乙酯的加氢反应,我们发现的最佳催化剂为Cu Nd0.25/Al2O3,转化率100%,主产物1,4-戊二醇选择性可以高达90%以上。选择了Cu Nd0.25/Al2O3催化剂,来探讨了不同煅烧温度(350°C,450°C,550°C,650°C)对于乙酰丙酸乙酯加氢反应的影响,Cu Nd0.25/Al2O3-450°C显示出最佳催化活性,通过XRD以及TPR表征,综合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在粒径以及金属间相互作用对于催化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田红丽[5](2021)在《固体酸和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生物质呋喃类平台分子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江玮[6](2021)在《固体酸催化剂定向裂解木质素模型化合物C-O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鑫[7](2021)在《二氧化碳加氢制备低碳烯烃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叶恒舒[8](2021)在《MOFs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加氢和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

张增福[9](2021)在《界面增强钌基电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

张子健[10](2021)在《水滑石基催化剂在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转移加氢中的催化性能》文中提出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碳源,分布广泛,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性,其分子中含有大量不饱和官能团(C=C,C=O等),可通过催化加氢的方式生成燃料、精细化学品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生物质分子的加氢方式主要分为直接加氢和转移加氢,直接加氢以氢气为氢源,反应过程需要较高的反应压力,容易引起过度加氢,降低目标产物的选择性。转移加氢则以甲酸、醇类等供氢体为氢源,遵循Meerwein-Ponndorf-Verley(MPV)反应机理,反应条件温和,加氢过程易控制,产物选择性较高。通过共沉淀法合成Cu Ni Al-LDH前体,将其直接还原制备一系列Cu Ni Al催化剂,并用于催化乙酰丙酸转移加氢过程。采用XRD、N2-物理吸附、XPS、TEM、NH3-TPD、CO2-TPD等手段对所制备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活性组分、还原温度、供氢溶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催化转移加氢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u组分加入后催化剂催化活性显着提高,这是由于Cu与Ni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生成了Cu Ni合金。当Cu:Ni:Al摩尔比为1:14:5,还原温度为500oC时,催化性能最佳。在对供氢溶剂考察中发现,仲醇活性与伯醇相比较高,异丙醇表现出最高活性。在催化转移加氢反应中,反应温度越高,反应时间越长,供氢溶剂提供的活性H越多,进而促进γ-戊内酯的生成。在190oC下反应1 h,乙酰丙酸完全转化,γ-戊内酯的选择性为86.0%。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o插层的Mg Al LDH前体,将其焙烧制备一系列Mg Al-MoO催化剂,并用于催化肉桂醛选择性转移加氢过程。研究了活性组分、Mo源、焙烧温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催化转移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Mo插层至Mg Al LDH。通过对比不同催化剂发现,Mg Al-MoO对肉桂醇选择性较高。以钼酸铵为Mo源制备MgAl-MoO催化剂,当Mg:Al:Mo摩尔比为3:1:1,焙烧温度为500oC时,催化性能最高。为控制肉桂醛转移加氢生成目标产物肉桂醇,需优化反应温度和时间。在160oC下反应1 h,肉桂醛转化率和肉桂醇选择性分别达到97.8%和96.3%。

二、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in CO Hydrogenation with Silica-supported Ru-Co Bimetallic Cluster-derived Catalys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in CO Hydrogenation with Silica-supported Ru-Co Bimetallic Cluster-derived Catalysts(论文提纲范文)

(1)钼系生物基含氧化合物常压加氢脱氧催化剂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资源及利用
        1.2.1 生物质及生物油简介
        1.2.2 生物油提质
        1.2.3 不同类型生物油模型物加氢脱氧
    1.3 钼系催化剂
        1.3.1 钼基硫化物催化剂
        1.3.2 氧化钼催化剂
        1.3.3 其他钼系催化剂
    1.4 生物基含氧化合物的加氢脱氧研究进展
        1.4.1 高氢压加氢脱氧研究进展
        1.4.2 低氢压加氢脱氧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思路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2.2 催化剂制备
        2.2.1 Mo-ZSM-5 催化剂的制备
        2.2.2 其他钼系催化剂的制备
        2.2.3 催化剂预还原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5 透射电镜分析(TEM)
    2.4 催化性能评价及产物分析
        2.4.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2.4.2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GC/MS)分析
第三章 钼基常压加氢脱氧催化剂可控构建及构效关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催化剂表征分析
        3.3.1 MoO_3催化剂表征分析
        3.3.2 MoO_3/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表征分析
        3.3.3 MoO_3/沸石分子筛催化剂表征分析
        3.3.4 Mo-ZSM-5 催化剂表征分析
    3.4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油/重油共裂化汽油常压加氢脱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钼系催化剂对4-丙基酚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研究
        4.3.1 催化剂的XRD表征分析
        4.3.2 催化剂的XPS表征分析
        4.3.3 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4.4 钼系催化剂对4 丙基酚和2-环戊烯-1-酮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研究
        4.4.1 催化剂的XRD表征分析
        4.4.2 催化剂的XPS表征分析
        4.4.3 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4.5 钼系催化剂对2-环戊烯-1-酮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研究
        4.5.1 催化剂的XRD表征分析
        4.5.2 催化剂的XPS表征分析
        4.5.3 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4.6 构建“O-Zorb”脱氧工艺
    4.7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利用过程中酚类化合物加氢脱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MoO_3催化剂对丁香酚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研究
        5.3.1 催化剂的XRD表征分析
        5.3.2 催化剂的XPS表征分析
        5.3.3 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5.4 MoO_3催化剂对生物油品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研究
        5.4.1 MoO_3催化剂对分级萃取生物油的性能研究
        5.4.2 MoO_3催化剂对木质素油的性能研究
    5.5 结果与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钼系催化剂上腰果酚加氢脱氧制备生物基长链烷基苯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MoO_3/TiO_2对腰果酚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研究
        6.3.1 催化剂的XRD表征分析
        6.3.2 催化剂的XPS表征分析
        6.3.3 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6.4 MoO_3/ZrO_2对腰果酚的常压加氢脱氧反应研究
        6.4.1 催化剂的XRD表征分析
        6.4.2 催化剂的XPS表征分析
        6.4.3 催化剂的性能分析
    6.5 工艺设计
    6.6 结果讨论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金属-有机框架构筑的中空及复合材料在催化电解水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MOFs衍生的中空结构的构筑及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1.1 界面离子交换法
    1.2 非均匀收缩
    1.3 自催化热解
    1.4 选择性化学刻蚀法
    1.5 MOFs衍生中空结构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2 MOFs的复合材料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2.1 MOFs/导电基底复合材料
    2.2 MOFs/活性物质复合材料
    2.3 MOFs/聚合物复合材料
3 总结和展望

(3)限域化学:碳基功能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碳基功能材料的界面限域策略及其应用
    1.1 限域界面诱导制备单原子
    1.2 限域化学组装印刷制备石墨烯基功能材料
    1.3 石墨烯三维多孔受限体系构建
2 总结和展望

(4)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生物质衍生物加氢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利用
        1.2.1 生物质简介
        1.2.2 生物质平台分子
    1.3 催化反应制二元醇研究进展
        1.3.1 γ-丁内酯的来源
        1.3.2 γ-丁内酯加氢反应研究现状
        1.3.3 乙酰丙酸及乙酰丙酸乙酯加氢研究现状
        1.3.4 线性二醇现阶段应用
    1.4 铜基催化剂在生物质加氢中的应用
        1.4.1 铜基催化剂研究现状
        1.4.2 铜基催化剂作用机理
        1.4.3 铜基催化剂寿命及失活
    1.5 稀土元素在催化剂中的应用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2.3.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HRTEM)
        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ICP-OES)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N_2O滴定(N_2O titration)
        2.3.7 一氧化碳吸附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 spectra of CO adsorption)
        2.3.8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3.9 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2.3.10 固体核磁铝谱(~(27)Al NMR)
    2.4 产物定性分析
第三章 La掺杂对于Cu/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铜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3 催化剂的加氢反应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催化性能评价
        3.4.2 催化剂结构及形貌表征
        3.4.3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3.4.4 催化剂表面酸性和碱性测定
        3.4.5 催化剂活性位点
        3.4.6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
        3.4.7 底物其他内酯拓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稀土元素及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催化剂制备
    4.3 EL催化加氢反应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催化性能测试
        4.4.2 催化剂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水滑石基催化剂在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转移加氢中的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乙酰丙酸加氢制备γ-戊内酯
        1.1.1 乙酰丙酸
        1.1.2 乙酰丙酸加氢制备γ-戊内酯
    1.2 肉桂醛加氢制备肉桂醇
        1.2.1 肉桂醛
        1.2.2 肉桂醛加氢制备肉桂醇
    1.3 水滑石
        1.3.1 水滑石概述
        1.3.2 水滑石的性质
        1.3.3 水滑石在催化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及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CuNiAl催化剂的制备
        2.2.2 M~(2+)Al-MoO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3 N_2物理吸附
        2.3.4 NH_3及CO_2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and CO_2-TPD)
        2.3.5 透射电镜(TEM)
    2.4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2.4.1 催化转移加氢反应
        2.4.2 产物分析
3 CuNiAl催化乙酰丙酸转移加氢反应
    3.1 催化剂表征
    3.2 金属组分对催化乙酰丙酸加氢反应的影响
    3.3 还原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4 供氢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3.6 反应时间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MgAl-MoO催化肉桂醛转移加氢反应
    4.1 MgAl-MoO催化剂的表征
    4.2 活性组分对反应的影响
    4.3 Mo源对反应的影响
    4.4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4.6 反应时间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in CO Hydrogenation with Silica-supported Ru-Co Bimetallic Cluster-derived Catalysts(论文参考文献)

  • [1]钼系生物基含氧化合物常压加氢脱氧催化剂构建及应用[D]. 郭璇.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金属-有机框架构筑的中空及复合材料在催化电解水方面的研究进展[J]. 陈一新,刘莹,张恺. 分子科学学报, 2021(05)
  • [3]限域化学:碳基功能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应用[J]. 杨圣雄,奚江波,肖菲,马鑫,田心,池凯,肖军武,王帅. 化学通报, 2021(07)
  • [4]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生物质衍生物加氢反应中的应用[D]. 徐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固体酸和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生物质呋喃类平台分子转化的研究[D]. 田红丽. 济南大学, 2021
  • [6]固体酸催化剂定向裂解木质素模型化合物C-O键的研究[D]. 江玮.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二氧化碳加氢制备低碳烯烃催化剂的研究[D]. 陈鑫.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8]MOFs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加氢和药物递送中的应用[D]. 叶恒舒. 浙江大学, 2021
  • [9]界面增强钌基电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和性能研究[D]. 张增福. 济南大学, 2021
  • [10]水滑石基催化剂在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转移加氢中的催化性能[D]. 张子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标签:;  ;  ;  ;  

二氧化硅负载的 Ru-Co 双金属簇衍生催化剂在 CO 加氢中的活性和选择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