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比湖生态演变趋势和综合治理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葛娟娟[1](2020)在《基于耦合的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研究》文中指出自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进行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指导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文化、社会效益等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城镇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但在快速城镇化的作用下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艾比湖流域赋有多种自然资源,同时也是新疆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域,流域经济实力差距大,生产结构合理性差,生态恶化明显,如何实现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稳定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耦合协调理论,构建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体系,以熵值法获取两者的权重,并以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分析,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灰色预测对未来五年流域耦合协调进行综合预测。得出以下结论:(1)从时间角度看,2000-2018年间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综合发展水平由经济滞后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耦合协调度出现由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变化趋势。(2)从空间分布看,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非均衡性显着,高值一直保持在独山子地区。耦合协调度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呈现正相关,离经济中心越近,耦合协调度越高。从经济子系统来看,经济活力在逐年递增,经济结构比重在逐年下降,产业结构开始优化。从生态子系统来看,艾比湖流域生态容量较小,生态压力较大。后期由于国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指标比重逐步上升。(3)在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发展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由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均为正向影响。经济活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影响度不高,主要集中在高分位地区。生态环境水平变化较为复杂,生态环境治理影响力在三个时间段不断提高,影响力日趋显着。(4)艾比湖流域耦合协调水平在2020-2023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博乐市、奎屯市、乌苏市、独山子区进入良好协调。托里县、温泉县、精河县进入中级协调。
约日古丽卡斯木[2](2019)在《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好背景下,生态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因此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提倡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评估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并探讨其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对干旱区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支撑,也可为实现绿色GDP考核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艾比湖流域1990、2000、2006、2016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GIS空间技术,首先分别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研究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梳理,并探索其变化规律;然后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揭示耦合协调过程的空间分异过程,再采用GIS冷热点分析法,对流域经济-生态耦合协调进行空间聚集特征分析;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进行回归建模,进一步揭示其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异规律,探讨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实际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艾比湖流域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如下:(1)1990-2016年间,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总体特征为:1990-2000年间,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2000-2006年间,也呈现持续恶化的变化趋势,2006-2016年间,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逐步改善的变化趋势;整体上,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在58分以上,按《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适合人类生存。(2)以10km×10km格网为单元,对艾比湖流域26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时空评估,应用格网化方法对经济发展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方法上对包括GDP数据等统计数据在内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拓展了格网化GIS的应用范围,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通过研究可知,艾比湖流域1990-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空间变化趋势,在空间上,从1990年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独山子区,扩展到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博乐、乌苏等区域。(3)以1990-2016年生态环境现状评估与经济发展现状评估的栅格数据为基础,再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进行时空评估。从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1990-2000年,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一直处在一般耦合状态,到2006年两者之间的耦合表现为良好耦合,2006年之后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好转趋势,一直处于良好耦合状态,到2016年两者处在极度耦合状态,总的来说这26年来流域的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4)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和经济较落后的区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比经济较落后的区域要好一些。从GIS空间冷热点分析上来看,在1990-2016年,艾比湖流域耦合协调度呈现冷点减少,热点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这种变化特征与以上分析的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基本保持一致。(5)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影响因素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对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的总体影响是正面的,而且在空间上呈现出强影响区和弱影响区的交叉分布格局。林业对对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呈现整体性的正面影响,在对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山区及其周围的影响程度比平原区域的更为明显。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影响具有正面影响,从其在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在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和奎屯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强影响区分布较明显。城镇化对艾比湖流域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博乐市,奎屯市,独山子区及乌苏市的影响呈逐年显着的变化趋势,而且其影响是正面影响。海拔高度对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呈负面影响,而且,在总体上呈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它的影响力就越小。河流距离因素对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具有一定影响,然而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本质上还是海拔高程因素。因此,河流距离因素对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影响实际上并非是决定性的。污水处理率对生态敏感型地区的对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会产生明显的正面影响。
莫丰瑞[3](2018)在《基于CA-Markov模型下艾比湖流域生态功能核心区景观格局动态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艾比湖流域生态功能核心区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2005年和2015年两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NVI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ARCGIS10.0软件对图像进行景观分类,继而通过景观动态度、信息嫡等指数计算2005和2015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DRISI Andes 17.0软件支持构建CA-Markov模型,在模型中利用加入的多种影响因素可对2025年艾比湖流域核心区的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适当的根据模拟结果(结果可以多种方案,本文为对各项主要因素多方案讨论)可以探讨了能够促进该区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于艾比湖湿地及其周边的MODS系统具有干旱区景观的复杂性特点,为了能够提出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需要我们持续的分析艾比湖湿地及其周边的景观格局现状和变化规律,不断探究变化的核心因素,并在多部门的协同帮助下,才能有效的对未来艾比湖湿地及周边的景观格局进行预测,现可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和信息熵变化规律说明2005-2015年间艾比湖湿地及其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现有增有减的趋势,就减少程度而言,未利用地K值为-2.34%。林地为-6.94%。就增加而言,动态度值最高的是草地(17.02%),建设用地和水域分别达到了16.17%和14.34%,耕地面积有小幅度上升动态度值为5.88%。总体来说土地利用朝有序方向发展。艾比湖流域湿地保护区及其周边在2005年的土地利用信息熵为1.074,2015年的信息熵为0.7792,相比明显下降,从宏观角度来分析,2005-2015年艾比湖流域核心区的土地利用有序程度更高,得益于草地比重的增加,未利用地的大量利用。(2)从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2005-2015年间艾比湖流域核心区景观格局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景观水平特征上LSI和CONTAG指数反映系统破碎化降低,复杂程度降低,即总体来看生态系统景观格局优良。但从景观类型水平来看,低中覆盖度草地景观AREA-MAN增幅比较大,但是NP略有降低。高覆盖草地景观AREA-MAN和NP都在增加,表明草地破碎化加重,人为因素使得景观格局变得复杂。从景观类型形状特征分析未利用地景观属于优势类型,变化最大,边界趋于规则但不稳定,林地景观、草地景观和水体景观趋于规则,耕地景观趋于不规则。城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展使得景观斑块的形状更为复杂,不同类型斑块的面积趋于均匀,在整个景观格局中未利用地和草地景观等优势斑块的作用明显。(3)从景观转移矩阵可以知道草地景观和未利用地景观转入面积和转出面积数值都很大,但是,草地景观净变化量为-1312,说明草地转出很大,未利用地景观净变化量为1284,说明转入量非常大。草地在艾比湖湿地和湿地边缘带来说作用局大,未利用地中盐碱地和草地、沙地、湖泊、滩地以及戈壁的相关性很大,转移联系关系很强。(4)从自然要素中的地形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坡度、距河网距离来分析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从社会经济因素中的距交通网、政策、人口与历史沿革来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大部分景观类型都分布在较低海拔和较低坡度范围内,未利用地景观海拔和坡度分布布在降低,耕地景观在海拔高度增加上分布在增加,林地和草地景观面积分布随着海拔高度和坡度增加而增加。(5)利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5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增幅最大的景观类型是草地,面积显着增加,建设用地和耕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降幅最大的的是未利用地,面积显着减少,林地和水域面积有不同程度降低,反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艾比湖流域核心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未利用地和水域大量减少。(6)针对艾比湖湿地保护和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本文提出四点建议:首先坚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其次加强区域土地整治,促进优化景观格局,再次制定长期计划保护平原区的自然保护区,尤其对入湖的河流进行保护,加强监测、控制、治理和修复;最后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健全相关立法。
于海洋[4](2017)在《基于乡镇尺度的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搭载平台,是人类社会的基础。随着人口迅速增加,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无限膨胀的需求,大量耕地、林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严重,导致一系列土地生态问题相继出现,严重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生态安全作为描述土地系统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土地生态系统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的重要指标。土地生态安全相关研究不仅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是维护全球安全、区域生态安全的参照目标。虽然土地生态安全相关研究持续升温,但现有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省、市、县级别,难以体现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而以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研究,大多缺少社会经济数据的支撑,仅能从空间格局上评价其变化方向,难以说明其原因。乡镇作为我国第四级行政单元,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运用3S技术手段,以乡镇为评价单元,结合细粒度栅格数据集,试图综合多源数据优势,达到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科学评价的目的。本文选择1998年、2011年、2014年为研究时段,运用3S技术手段,结合艾比湖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选取25项指标构建艾比湖流域PSR-NSE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空二维角度对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具体结论如下:(1)自1998年至2014年,艾比湖流域的耕地面积大幅扩张、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多,其中,耕地共增加了3659.09 km2,增幅达154.45%,建设用地增加了154.16 km2,增幅达143.93%;林草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水体面积呈缩减趋势,荒漠和盐渍地面积较大,二者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60%,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较为恶劣,亟待改善。(2)行政中心地区(如乌苏市区、奎屯市区、独山子、精河镇等)因资源压力较大,其压力安全值在0.50左右,而其他乡镇的压力安全值在0.70左右;而响应安全值大小则与之相反,在行政中心地区的乡镇多为0.65左右,而其他乡镇则为0.45,处于较低水平;总体而言,各乡镇的土地生态安全值相差不大,均在0.60左右,属临界安全水平,但行政中心地区的安全状况略高于边缘乡镇。(3)在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分布格局极不平衡,Ⅰ级和Ⅱ级区域主要为艾比湖、赛里木湖、精河绿洲、奎屯河绿洲及温泉北部的阿拉套山脉,而绿洲-荒漠交错带、艾比湖东部和东南部的荒漠区域、精河绿洲西部的戈壁区域和南部及温泉县的西部的生态安全水平较低,仅为Ⅲ级、Ⅳ级和Ⅴ级区域。(4)在时间上,19982014年间,艾比湖流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逐步改善趋势,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绿洲-荒漠交错带、博尔塔拉河沿岸、精河绿洲南部、奎屯河绿洲南部等;但局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恶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套山北麓、天山支脉婆罗科努山。研究结果可为乡镇级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保护协调推进与乡镇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苏向明[5](2016)在《艾比湖流域供需水变化及其对湖泊面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全球环境大背景下的水资源问题是一个重点攻关问题。湖泊是重要的疆土资源与水资源,对经济发展和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均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艾比湖过去像一把保护伞维持着该地域乃至整个新疆北部的生态稳定。无可否定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湖面面积以年10.3km2的速度从1200km2萎缩至522km2。西部干旱区湖泊萎缩干枯的事件较多,艾丁湖、罗布泊都是鲜活的实例。因此文章以艾比湖流域作为研究区,依托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旱区湖泊流域陆面过程及人类活动适应性——以艾比湖为例子课题)为支撑。利用野外测得的数据以及同时兼和常规(博乐站、温泉站、精河站的气象数据)和影像(HJ-A卫星)数据,流域的社会经济数据,通过分析该流域的供需水平衡状况,对艾比湖流域盈余水量还有艾比湖入湖水量与艾比湖湖面积的变化进行分析,来分析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对精河、博尔塔拉河的径流数据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得出精河径流量属于递增趋势,博尔塔拉河径流量显现微递减趋向;(2)通过定额法对流域内的作物需水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流域内的粮食和棉花作物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灌溉需水量也在不断增加,粮食和棉花的需水量在各作物中是最大的,而且大部分作物采用的都是常规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低;(3)对流域供需水平衡分析结果显示:供水盈余2004年为3.86×108m3,到2009年时盈余水量仅0.94×108m3。2010年缺水量为1.51×108m3,到2014年缺水量扩大到5.92×108m3,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艾比湖湖面积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19892015年期间艾比湖面积减少了47.27km2,减少了2.94%,艾比湖面积整体上处于负增长的态势。对艾比湖2013年310月份年内面积变化分析,发现从3月份开始艾比湖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在10份湖面面积最小,且大部分水体变化发生在西北方;(5)通过供需水平衡分析,对盈余水量与入湖水量分别与艾比湖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艾比湖面积和盈余水量的都在不断减少,艾比湖面积减少的速度更快,而将入湖水量与艾比湖面积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相关显着,相关系数R=0.71。
董煜[6](2016)在《艾比湖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处于全球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脆弱地带的艾比湖流域,是近年来中国环境演变研究的重点及热点区域。本文以艾比湖仅有二条入湖河流:精河、博尔塔拉河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水文循环的要素及特性,运用SWAT模型和BUDYKO模型研究了气候要素和土地利用覆被要素对径流的影响。获得以下结果:通过对水文循环因素趋势变化及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作为水文循环重要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在艾比湖区域出现减少趋势,递减率为31.7MJ/m2。年太阳辐射在1985年发生下降突变,呈现“向暗”的变化。在干旱区,降水作为水文循环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55年来流域降水没有发生显着性增加,线性倾向率为7.95mm/10a。降雨在长时间序列中呈多时间尺度特征,变化较大。艾比湖流域平均温度近50年呈现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增温约1.31℃。最高气温增幅为1.097℃,最低气温增加约2.94℃。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突变时间分别在1995年、1989年、1996年,发生增温突变。平均气温在秋季及冬季升温最为显着,最高气温在秋季及冬季升温最为显着,而最低气温的四季升温显着。作为连接水分和能量变化的潜在蒸散发,在1996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1996-年后为显着上升趋势,平均递增率为3.43 mm/a。春季、夏季、秋季三季的变化趋势与全年的变化一致,春季、夏季、秋季的潜在蒸散发突变点分别在1999年、1996年、1999年。风速是全年及季节潜在蒸散发的主导因素。温度日较差是春季潜在蒸散发的主导因素,而平均温度对夏季与秋季潜在蒸散发具有最大的贡献。研究区年实际蒸散发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不显着。年降水对实际蒸发量有着重要影响,二者变化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降水是全年及春季、夏季、秋季实际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风速是冬季实际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通过对三站多年径流分析,三站径流没有显着性增加或者减少趋势。精河站及温泉站的径流峰值主要集中在6-8月,而博河站月径流变化主要集中在冬季,变化较为平缓。变差系数分析显示三站处于0.132-0.151之间。构建SWAT运行数据库并在年及月时间尺度模拟三站径流,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校准、率定及不确定性分析,年径流、月径流校准期内的效率系数Ens在0.7左右,相对误差小于15%决定系数Rz大于0.7,满足模型模拟精度。不确定性分析表明DEM分辨率和子流域划分水平对年径流影响较小。最后对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进行了分离,在精河站,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贡献率为16.4%,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贡献率为83.6%。温泉站,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贡献率为54.7%,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贡献率为45.3%。在博乐站,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贡献率为39.2%,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贡献率为60.8%。通过以干旱指数为自变量来表示径流因变量的变化程度、干旱指数变化1%,则径流变化为3.2%-6.8%。基于Cheng公式对径流敏感性分析,降雨增加10%,径流将平均增加5.38%。如果潜在蒸散发增加10%,径流平均将减少10.54%。景观参数增加10%,径流将减少29.83%。通过弹性分析公式,计算出艾比湖流域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敏感系数结果显示:未利用地对径流的响应程度最大,灌木林和水域对径流变化影响很小。在以SWAT模型所确定的流域范围,综合水文单元、水系、覆被、气候等作用,以艾比湖研究区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图件,进行径流响应程度分区,划分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一般敏感区等三个区。
李瑞[7](2016)在《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承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水资源成为约束某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的环境变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成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内陆河流域地区。总之,由于内陆河流域水质不佳、蒸降比大,水量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这些问题都使得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严重。本文选取艾比湖地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作为研究区,该州属于干旱区,在本质上也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在充分调研艾比湖地区内水资源的总量,研究时空分布特征等的基础上,探讨研究区内包括径流、降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水资源的承载力。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通过对艾比湖地区主要河流博尔塔拉河和精河的径流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精河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要比博尔塔拉河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大,两条河流的波动范围都不是很大。利用R/S法对博尔塔拉河和精河的径流量进行定性分析,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博尔塔拉河和精河的径流量进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结合预测两条河流未来的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博尔塔拉河的赫斯特指数H1=0.20,0<H1<0.5,UFk>0,说明博尔塔拉河未来的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是呈现下降趋势的。精河的赫斯特指数H2=0.26,0<H2<0.5,UFk>0,说明精河未来的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也是呈现下降趋势的。(2)研究区地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本文选取的降水量数据是1964-2015年月平均数据降水量,为了和地表水时间分布状况相对应,选取了4年的月平均数据,对已有站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同时绘制相应的降水等值线图。在1964-2015这段时间,降水量分布的最低值为64.0,降水量的分布的最高值为309.3mm。研究发现研究区内降水量的空间差异还是非常大的,这与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关。在研究区,不管是分段的降水等值线图还是整体的降水等值线图,降水量分布状况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降水量大小从西向东依次是温泉县、博乐市、精河县。在艾比湖湖面周围,一直是降水量最少的区域。其降水量的分布状况整体呈现出依次从山区-平原-盆地递减的趋势。(3)本文选取博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气象、遥感数据等共计22个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并对主成分进行了合并,选用了熵权法进行客观赋值,得到了影响博州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三大系统,即水资源系统(A1)、生态环境系统(A2)、社会经济系统(A3)。在这是三个系统中,社会经济系统(A3)的熵权值为0.4809,在主成分的熵权结果中位列第一位;水资源系统(A1)的熵权值为0.3187,在主成分的熵权结果中位列第二位;生态环境系统(A2)的熵权值为0.2004,在主成分的熵权结果中位列第三位。说明在博州地区,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该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到了博州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博州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总体上是不断下降的。这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状况的恶化,使得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变小。若想提高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增加其开发潜力,应在既保证经济得到较为迅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同时,合理分配水资源,使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与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的协调。本文旨在优化干旱区水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协调艾比湖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与水资源系统的矛盾,为实现艾比湖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郭梦京[8](2015)在《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水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湖泊是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典型地区。内陆湖泊作为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对干旱区生态与环境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博斯腾湖地处干旱区,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博斯腾湖出现了湖面萎缩、水量减少、水体污染、水质咸化的现象,导致其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恶化。本文从水文生态的角度出发,利用近50年博斯腾湖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近期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相关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小波分析、水量平衡模型、气候弹性模型等工具,对博斯腾湖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水环境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已由淡水湖演化成了微咸水湖。1958年以前湖水矿化度仅为0.39 g/L,属于淡水湖,1975年矿化度为1.44 g/L,1987年达到最高值1.87 g/L,目前矿化度为1.55 g/L。矿化度空间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矿化度最高值出现在湖区西北部,最低值在西南部。(2)博斯腾湖的水量收支主要是由开都河来水、孔雀河出流以及湖面蒸发决定的。其中开都河来水占总入湖水量的93%,而降水补给量仅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约为3%;孔雀河出湖水量和湖面蒸发消耗量分别占总出湖水量的57%和43%。(3)近50多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波动较大。1958~1987年期间水位下降了3.61m;1988~2002年上升了 4.6m;2003~2012年又下降了近4.0m。水位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通过Mann-Kendall检验,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水位下降趋势显着。(4)1958~1987年期间博斯腾湖水位下降主要是由于蒸发损失过大造成的,人为增加了出湖水量只是进一步加剧水位下降的速度;1988~2002年期间水位上升主要是由于蒸发损失的减少以及入湖水量的增加;2003~2012年期间水位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加之孔雀河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使得出湖水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导致博斯腾湖水位急剧下降。(5)目前博斯腾湖水质类别为Ⅳ类水标准,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其营养状态等级为均中营养,影响营养状态的主要因子是总氮,整个大湖区平均浓度为0.91 mg/L。(6)博斯腾湖水质咸化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区域气候条件的变化共同导致的。1958~1987年矿化度上升主要是由于60年代后焉耆盆地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洗盐和改土治碱使进入博斯腾湖的高盐农田水量增加,开都河来水量减少导致入湖淡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加大了出湖水量,从而导致了湖水矿化度的升高。1988~2003年矿化度下降主要是由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的上升使得降水及冰川融水增加,大量淡水进入博斯腾湖,湖水得以稀释,使得湖水矿化度下降。2004~2012年矿化度再次升高主要是由于冰川经过前期的消融后,冰川向更高处消退,冰川总量减少,使得入湖水量也随之减少,加之向塔里木河进行生态输水,从而导致博斯腾湖矿化度再次上升。(7)博斯腾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保持在中等水平,1993~2012年水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呈现波动式递减趋势。通过以上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博斯腾湖水体污染治理及污染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对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鄢雪英[9](2014)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盐碱尘暴信息提取 ——以艾比湖地区为例》文中提出盐尘暴与碱尘暴掺杂、合并后称为盐碱尘暴,是由缺乏水分、松散、粗糙的干涸湖底结皮层和临近的盐渍化地、盐碱荒漠等,经过大风的吹扬、搬运、磨蚀作用,使干燥的地表盐碱粉砂、细粘土、可溶盐等不稳定松散颗粒按不同比例掺杂而成的粉尘、浮尘,这些盐碱粉末在风力作用下以颗粒物的形式悬浮在空中并向周围扩散,是一种灾害性极强的自然天气现象。盐碱尘暴中除了富含松散的盐碱成分外,混合在其中的还有干涸湖底沉积的结晶物中含有的丰富有机质和植物生存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微粒。盐碱尘暴的萌发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不仅使空气、食物、水源等公共资源中极易混入细菌、真菌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还残害草原、庄稼,引发人、牲畜产生各种疑难杂症,致使全区乃至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生活环境遭受到侵害。随风漂移的盐碱尘颗粒物,随着风速、风向的变化,还可以迅速扩散到更高、更广阔的地方,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大范围地区的气溶胶颗粒物浓度百分比迅速上升,对广大区域降尘和生态环境平衡以及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各种负反馈效应。同时盐碱尘暴的构成和影响完全不同于普通或已认识的传统意义的沙尘暴,盐碱尘暴是“全球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生态灾害”,这一点已得到科学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赞同与认可。本研究以艾比湖湿地所在的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研究区,选择研究区2013年三期遥感影像,结合同期野外实测大气降尘及地表土壤采样数据,剖析区域土壤盐渍化与盐尘暴发生作用机制,探讨艾比湖湿地退化引发的盐尘暴在传输、沉降过程中对源地及途经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还以2013年3月8日一次典型的盐碱尘暴为例,应用遥感技术,对盐碱尘信息定量提取、云检测、盐碱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等几方面进行研究,进而对盐尘暴的运移路径进行了模拟预测。有关成果对于揭示该区域独特的盐尘暴发生及作用机制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现象,且以艾比湖为中心,湖边盐渍化最为严重,向外围扩展时盐渍化程度逐渐减弱;(2)盐渍化土地动态变化与研究区的植被覆变化及湖水面积变化紧密相关,同时,人类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演变具有显着影响;(3)本文中盐碱尘暴信息提取的波段组合为1-2-29和20-1-29两种组合方式,其颜色区分度较大,而且对分类的结果解译的比较好;(4)通过与MOD35云检测产品在盐碱尘气溶胶识别中将其误判为云的问题,本文的基于决策树云检测方法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晴空与云的边界,对于气溶胶高精度的反演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5)研究区盐碱尘暴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并且日变化过程比较复杂,其所处的下垫面分布状况及阿拉山口的大风与引起日变化的因素密切相关;(6)结合上文中研究区盐渍化的分布状况、大气降尘的分布规律、盐碱尘气溶胶的分布状况及6个月的运移轨迹,得出博州地区盐碱尘暴天气过程3条主要的移动路径。本研究将遥感技术、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地面能见度理论结合为一体,清晰明了的阐明了盐碱尘暴的要害所在。探讨了盐碱尘暴信息遥感定量化提取方法,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盐碱尘暴灾害兴起、扩大、消亡的动态变化规律,推动了遥感技术、大气辐射传输和能见度理论的综合应用研究。为预先估量、监查并检测盐碱尘暴天气的危害研究及成果,提高监测预警及影响、评估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盐碱尘暴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樊亚辉[10](2011)在《艾比湖区域近20a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沙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以及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也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焦点。土地沙漠化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艾比湖流域地处新疆木特塔尔沙漠西部,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也是我国绿洲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典型区,是近年来新疆土地沙漠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所选研究区地处艾比湖流域中部,分布于艾比湖流域范围内。近20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大力发展,该研究区东部土地沙漠化强烈发展,是典型的沙漠化发生发展区,沙漠化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艾比湖西岸在人为因素的干预下,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减少,绿地面积不断增加。本文在野外考察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近代历史文献、1995和2003年土地利用图、2005年1:100万土壤类型图及其矢量化数据、研究区1990年、2001年、2007年和2010年的陆地卫星TM/ETM+影像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首先在ENVI4.7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获得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四期土地沙漠化分类,然后在ARCGIS9.3软件下对四期数据进行矢量化,空间叠加,建立了研究区近20年土地沙漠化GIS数据库。其次,依托数据库进行了土地沙漠化现状分析,并找出研究区近20年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在充分探讨土地沙漠化主要驱动因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研究区的防沙治沙措施。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处于近20年以来的最佳状态,沙漠化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1.3%。其中,以轻中度沙漠化土地为主,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5%,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艾比湖西岸;近20年来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经历了强烈逆转(1990年-2001年)-稳定发展2001年-2007年)基本稳定(2007年-2010年)等发展过程,至2010年土地沙漠化状况虽然比1990年的状态好很多,但是严重和重度沙漠化比起1990年仍有19%的土地沙漠化发展,总体上来说,虽然20年来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但是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尤其研究区东部的沙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研究区的沙漠化程度持续加深;近20年空间分布变化是,发展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逆转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地沙漠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文因素,主要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由此而来的掠夺性的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掠夺性开发利用和经济活动不当行为所造成的;对此提出的研究区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对策核心是: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政府加大力度扶持农牧民的生态意识。
二、艾比湖生态演变趋势和综合治理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比湖生态演变趋势和综合治理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耦合的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流域经济 |
2.1.2 生态环境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系统耦合 |
2.2.3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4 本人对综述的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艾比湖流域自然条件现状分析 |
3.2.1 地形地貌特征 |
3.2.2 气候特征 |
3.2.3 水文特征 |
3.2.4 生态特征 |
3.3 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
3.3.1 人口变化 |
3.3.2 产业结构 |
3.3.3 经济发展水平 |
3.3.4 城市建设水平 |
3.3.5 城市绿化水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动态分析 |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指标选取 |
4.1.3 数据来源 |
4.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2 指标权重计算 |
4.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4.3 耦合协调度时间序列动态变化分析 |
4.4 耦合协调度空间序列动态分析 |
4.4.1 流域社会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4.4.2 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4.4.3 流域耦合度空间变化动态分析 |
4.4.4 流域协调度空间变化动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艾比湖流域耦合协调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思路 |
5.2 数据与方法 |
5.2.1 变量选取 |
5.2.2 模型构建 |
5.3 分位数回归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预测 |
6.1 灰色预测模型 |
6.2 灰色预测精度检验 |
6.3 艾比湖流域耦合协调度预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2)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
1.2.1 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研究 |
1.2.2 经济-生态系统耦合研究 |
1.2.3 流域经济-生态系统实证研究 |
1.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数据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数据资料的介绍 |
1.5.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条件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河流水系条件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人口概况 |
2.2.2 农业发展水平 |
2.2.3 工业发展水平 |
2.2.4 旅游业发展水平 |
2.3 生态环境状况 |
2.3.1 土地资源概况 |
2.3.2 水土资源开发格局与主要绿洲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估 |
3.1 研究思路 |
3.2 主要数据与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3 遥感信息的提取 |
3.3 数据预处理 |
3.4 环境质量评估各指标的提取 |
3.4.1 坡度的提取 |
3.4.2 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 |
3.4.3 植被覆盖度信息 |
3.4.4 土壤侵蚀信息提取 |
3.4.5 水网密度信息的提取 |
3.4.6 各指标数据标准化 |
3.4.7 生态环境评价标准 |
3.5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
3.5.1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计算 |
3.5.2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结果分析 |
3.5.3 综合评估结果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艾比湖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模型的建立 |
4.1 研究思路 |
4.2 数据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数据来源 |
4.2.2 艾比湖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的确立 |
4.2.3 数据标准化 |
4.2.4 权重的计算 |
4.3 指标数据的格网化 |
4.3.1 数据制备 |
4.3.2 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的格网化 |
4.4 艾比湖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艾比湖流域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
5.1 研究思路 |
5.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5.2.1 数据来源 |
5.2.2 研究方法 |
5.3 经济-生态系统耦合结果定性与定量分析 |
5.3.1 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关系定性分析 |
5.3.2 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度定量分析 |
5.4 协调耦合度冷/热点分布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艾比湖流域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驱动因素研究 |
6.1 研究思路 |
6.2 数据与方法 |
6.2.1 数据制备 |
6.2.2 GWR模型 |
6.3 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
6.4 基于GWR模型的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影响因素建模 |
6.4.1 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影响机理 |
6.4.2 数据制备 |
6.4.3 自变量的选择 |
6.4.4 地理加权回归建模 |
6.5 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驱动力时空分异特征 |
6.5.1 基于GWR的农业因素对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影响的时空特征 |
6.5.2 基于GWR的林业因素对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影响的时空特征 |
6.5.3 基于GWR的植被覆盖因素对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影响的时空特征 |
6.5.4 基于GWR的河流距离因素对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影响的时空特征 |
6.5.5 基于GWR的DEM因素对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影响的时空特征 |
6.5.6 基于GWR的城镇化因素对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影响的时空特征 |
6.5.7 基于GWR的第二产业因素对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影响的时空特征 |
6.5.8 基于GWR的污水处理率因素对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影响的时空特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可能的特色与创新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3)基于CA-Markov模型下艾比湖流域生态功能核心区景观格局动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景观生态学概述 |
1.2.2 景观生态格局研究 |
1.2.3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数据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1.1 遥感数据来源及处理 |
2.1.2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
2.1.3 遥感影像的解译 |
2.1.4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
2.2 主要的景观空间动态模型 |
2.2.1 邻域规则模型 |
2.2.2 随机景观模型 |
2.2.3 景观智能模型 |
2.2.4 景观耦合模型 |
2.3 CA-Markov模型原理 |
2.4 CA模型原理 |
2.4.1 元胞的概念 |
2.4.2 CA模型的组成 |
2.5 景观动态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2.5.1 模型算法的优化 |
2.5.2 尺度转换 |
2.5.3 模型测试和评估 |
2.5.4 传统的模型和社会经济因素响应 |
2.6 元胞自动机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
2.7 本文研究方法简述 |
3 艾比湖流域核心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位置与范围 |
3.1.2 自然资源概况 |
3.1.3 气象气候特征 |
3.2 景观类别划分依据 |
3.3 土地利用结构及格局特征分析 |
3.3.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
3.3.2 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移变化 |
3.4 研究区景观演化及其景观特征分析 |
3.4.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
3.4.2 景观水平的格局特征分析 |
3.4.3 景观类型水平的格局特征分析 |
3.5 景观格局转移矩阵 |
3.5.1 用GIS制做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流程 |
3.5.2 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移特征 |
4 基于CA-Markov模型进行景观格局预测 |
4.1 艾比湖湿地边缘带及周边景观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4.1.1 自然驱动因素 |
4.1.2 坡度因子 |
4.1.3 河流湖渠因素 |
4.1.4 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
4.2 CA-Markov模型的构建 |
4.3 景观格局转变适宜性图像集的生成 |
4.4 研究区概率矩阵模拟精度检验 |
4.5 研究区2025 年景观格局模拟结果分析 |
4.6 艾比湖流域核心区未来发展建议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问题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与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基于乡镇尺度的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自然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特征 |
2.2.3 河流水系特征 |
2.2.4 土壤 |
2.3 社会经济条件 |
2.4 生态环境状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
3.1 数据收集 |
3.1.1 遥感影像数据 |
3.1.2 非遥感数据 |
3.2 影像数据处理 |
3.2.1 Landsat遥感影像预处理 |
3.2.2 ASTER GDEM数据处理 |
3.2.3 植被覆盖度数据处理及获取 |
3.2.4 年均降雨量数据处理及获取 |
3.3 遥感解译 |
3.3.1 建立解译标志 |
3.3.2 选取训练样本 |
3.3.3 解译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
4.1 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 |
4.1.1 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和结构变化分析 |
4.1.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结构特征变化分析 |
4.2 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4.3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
4.3.1 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 |
4.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 |
4.4 艾比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4.4.1 选取景观指数 |
4.4.2 类型水平指数变化分析 |
4.4.3 景观水平指数变化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
5.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5.2 构建艾比利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构建原则 |
5.2.2 评价单元 |
5.2.3 指标选取 |
5.3 艾比湖土地生态安全计算 |
5.3.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5.3.2 权重的确定 |
5.3.3 土地生态安全指数 |
5.3.4 评判标准 |
5.4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结构特征分析 |
5.4.1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变化分析 |
5.4.2 乌苏市及周边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变化分析 |
5.4.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变化分析 |
5.5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分析 |
5.5.1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整体分析 |
5.5.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5.6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空间集聚特征 |
5.6.1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全局空间自相关 |
5.6.2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局域空间自相关 |
5.7 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及努力方向 |
6.3 主要的创新点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导师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艾比湖流域供需水变化及其对湖泊面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2.1 研究目的 |
1.1.2.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供需水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1 国外研究进展 |
1.2.1.2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艾比湖研究进展 |
1.2.2.1 湖泊环境演变研究 |
1.2.2.2 艾比湖水文特征研究 |
1.2.2.3 艾比湖湖面萎缩对周围环境危害的研究 |
1.2.2.4 艾比湖流域治理的研究 |
1.2.2.5 艾比湖流域水资源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艾比湖流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生物资源 |
2.4 水资源概况 |
2.4.1 降水 |
2.4.2 地表水资源 |
2.5 社会经济概况 |
2.5.1 人口与民族 |
2.5.2 农业 |
2.5.3 工业 |
2.5.4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
2.5.5 旅游 |
2.6 地区产业结构 |
第三章 数据资料及计算方法介绍 |
3.1 数据资料介绍 |
3.1.1 水文数据介绍 |
3.1.2 供需水数据介绍 |
3.1.3 环境一号A/B星数据介绍 |
3.2 计算方法 |
3.2.1 趋势检验 |
3.2.2 需水量计算 |
3.2.3 湖泊动态度计算 |
第四章 艾比湖流域供需水状况分析 |
4.1 精博河径流变化趋势 |
4.2 需水量计算 |
4.2.1 农业需水量计算 |
4.2.2 工业需水量计算 |
4.2.3 牲畜需水量计算 |
4.2.4 生活需水量计算 |
4.2.5 生态需水量计算 |
4.3 计算结果 |
4.3.1 农业需水量 |
4.3.2 工业需水量 |
4.4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4.4.1 流域耗水分析 |
4.4.2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4.4.2.1 工业落后、农业需水量大 |
4.4.2.2 地下水超采 |
4.4.2.3 机电井管理不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艾比湖面积变化 |
5.1 计算方法 |
5.2 艾比湖面积变化趋势 |
5.2.1 湖泊面积动态度 |
5.3 2013 年年内艾比湖面积变化 |
第六章 艾比湖流域供需水变化及其对湖泊面积的影响 |
6.1 供需水平衡分析 |
6.2 供需水变化对艾比湖面积变化的影响 |
6.2.1 供需水变化对湖泊面积的影响 |
6.2.2 入湖水量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不足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清单 |
一、参加项目 |
二、发表论文 |
致谢 |
(6)艾比湖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综述 |
1.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综述 |
1.5 问题的提出 |
1.5.1 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
1.5.2 待解决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1.6.3 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处理、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特征 |
2.1.3 水文环境 |
2.1.4 自然资源 |
2.1.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
2.1.6 社会经济概况 |
2.2 研究资料与预处理 |
2.2.1 气象水文资料 |
2.2.2 图像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水文气象变化趋势分析 |
2.3.1.1 非参数检验 |
2.3.1.2 Mann-Kendall突变分析 |
2.3.1.3 Cramer突变分析方法 |
2.3.1.4 距平分析方法 |
2.3.1.5 变异系数分析 |
2.3.2 相关性分析与贡献率计算 |
2.3.3 水文气象小波分析法 |
2.3.4 潜在蒸散计算 |
2.3.5 实际蒸散计算 |
2.3.6 SWAT水文模型介绍 |
2.3.7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过程及变化趋势 |
2.3.8 基于Budyko假设径流敏感系数及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水文循环要素及其影响因子变化特征 |
3.1 太阳辐射量 |
3.1.1 变化趋势 |
3.1.2 总辐射突变分析 |
3.1.3 总辐射周期分析 |
3.2 艾比湖流域降水变化及趋势性检验 |
3.2.1 降水的年际变化 |
3.2.2 降水的年内分配特征 |
3.2.3 降水变化的趋势性检验 |
3.2.4 降水周期性研究 |
3.3 艾比湖流域温度变化及趋势性检验 |
3.3.1 温度的年际变化 |
3.3.2 温度的季节及月变化 |
3.3.3 温度变化的突变型检验 |
3.4 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
3.4.1 潜在蒸散量的时间变化趋势 |
3.4.2 研究区潜在蒸散量的归因分析 |
3.5 实际蒸散量变化趋势 |
3.5.1 变化趋势 |
3.5.2 与降水量相关性分析 |
3.5.3 实际蒸散发的归因分析 |
3.6 艾比湖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
3.6.1 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
3.6.2 流域径流周期变化分析 |
3.6.3 P-Ⅲ型皮尔逊曲线的径流分析水文频率 |
3.6.4 流域径流突变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响应 |
4.1 基于BUDYKO假设的径流敏感性分析 |
4.1.1 径流敏感性分析 |
4.1.2 景观参数n的分析 |
4.1.3 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对径流影响贡献率研究 |
4.2 基于干旱指数的径流变化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径流分析 |
5.1 研究区的数据库建立 |
5.1.1 研究区建立数字高程数据库 |
5.1.2 研究区建立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 |
5.1.3 研究区建立土壤数据库 |
5.1.4 研究区气象数据处理 |
5.1.5 径流数据 |
5.2 基于DEM的流域划分 |
5.3 SWAT模型运行 |
5.4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5.4.1 参数敏感性方法介绍 |
5.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5.5 流域径流模拟参数率定与验证分析 |
5.5.1 参数率定 |
5.5.2 敏感性评价标准 |
5.5.3 径流模拟结果评价 |
5.6 模拟的不确定性分析 |
5.6.1 DEM栅格分辨率对SWAT水文模拟的影响评价 |
5.6.2 子流域划分对SWAT模型的影响 |
5.7 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
5.8 两种方法比较研究 |
5.9 小结 |
第六章 艾比湖流域土地覆被/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 |
6.1 艾比湖流域土地覆被/利用变化类型 |
6.1.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
6.1.2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移特征 |
6.2 土地利用景观特征分析 |
6.2.1 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构成研究 |
6.2.2 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动态分析 |
6.2.3 landscape-level景观研究 |
6.3 土地利用覆被模拟设计情景 |
6.3.1 极端模拟情景设计 |
6.3.2 极端模拟情景径流模拟研究 |
6.4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下的径流变化评价及敏感性分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 |
致谢 |
(7)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承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文状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三章 数据源及数据预处理 |
3.1 遥感数据 |
3.1.1 遥感数据的获取 |
3.1.2 几何精校正与影像配准 |
3.1.3 数字图像镶嵌与裁剪 |
3.1.4 ETM+影像的去条带 |
3.1.5 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 |
3.2 非遥感数据 |
第四章 艾比湖地区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
4.1 艾比湖地区地表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 |
4.1.1 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径流量的现状分析 |
4.1.2 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径流量的未来预测 |
4.2 艾比湖地区地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五章 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5.1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概述 |
5.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
5.1.2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选取的原则 |
5.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2 主成分分析方法 |
5.3 利用熵权法对艾比湖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本文特色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与成果 |
致谢 |
(8)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水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干旱问题 |
1.1.2 干旱区水资源问题 |
1.1.3 干旱区湖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全球变暖与区域气候变化 |
1.2.2 气候变化与水资源 |
1.2.3 湖泊环境变化 |
1.2.4 湖泊环境影响与生态环境评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干旱区内陆湖泊概述 |
2.1 中国干旱区内陆湖泊分布 |
2.2 干旱区内陆湖泊类型 |
2.3 干旱区内陆湖泊的特征 |
2.3.1 干旱区内陆湖泊水系的独特性 |
2.3.2 干旱区内陆湖泊水化学特征 |
2.4 内陆湖泊在干旱区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2.4.1 提供丰富生物量 |
2.4.2 调节区域气候 |
2.4.3 调蓄和供水功能 |
2.4.4 净化污染物 |
2.4.5 维持生物多样性 |
3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演变 |
3.1 博斯腾湖自然地理特征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特征 |
3.1.4 河流与湖泊 |
3.1.5 土壤及植被 |
3.2 博斯腾湖水文生态演变 |
3.2.1 水循环过程 |
3.2.2 水动力特性 |
3.2.3 水位与水量变化 |
3.2.4 水化学过程 |
3.2.5 生物及湿地 |
3.3 博斯腾湖生态与环境问题 |
3.3.1 湖泊萎缩、水量减少 |
3.3.2 水环境污染问题 |
3.3.3 水位控制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博斯腾湖水文-气候因子变化特征研究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数据来源 |
4.2 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
4.2.1 气温变化特征与趋势 |
4.2.2 降水变化特征与趋势 |
4.2.3 蒸发变化特征与趋势 |
4.3 径流变化特征与趋势 |
4.3.1 入湖径流变化特征与趋势 |
4.3.2 出湖径流变化特征与趋势 |
4.4 水位变化特征与趋势 |
4.4.1 水位变化特征 |
4.4.2 水位变化趋势 |
4.5 本章小结 |
5 气候变化对博斯腾湖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来源 |
5.2 博斯腾湖气象干旱变化过程 |
5.2.1 气象干旱等级划分 |
5.2.2 不同时间尺度SPI指数特征 |
5.2.3 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出现的频次分析 |
5.3 博斯腾湖近55年水量平衡分析 |
5.3.1 水量平衡要素定量分析 |
5.3.2 水量平衡计算分析 |
5.3.3 水量平衡误差分析 |
5.4 气候变化对博斯腾湖入湖径流的影响 |
5.4.1 开都河水文要素的长期变化 |
5.4.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影响 |
5.4.3 气候弹性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
5.5 近55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原因 |
5.5.1 博斯腾湖水位与水文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5.5.2 不同时段水位变化的原因分析 |
5.6 博斯腾湖未来水位预测 |
5.7 本章小结 |
6 博斯腾湖水环境变化及评估 |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6.1.1 研究方法 |
6.1.2 数据来源 |
6.2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6.2.1 水功能区划 |
6.2.2 水质评价 |
6.2.3 富营养化评价 |
6.3 水质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
6.3.1 水质变化趋势 |
6.3.2 富营养化状态变化趋势 |
6.3.3 水质变化成因分析 |
6.4 水体咸化过程及成因分析 |
6.4.1 矿化度的时间及空间变化 |
6.4.2 水质咸化成因分析 |
6.5 博斯腾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
6.5.1 评估指标的选取 |
6.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5.3 评估结果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盐碱尘暴信息提取 ——以艾比湖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盐碱尘暴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气溶胶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云检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
1.4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水文特征 |
2.2 数据预处理 |
2.2.1 MODIS 影像介绍 |
2.2.2 影像预处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盐碱尘暴源区盐渍化动态变化 |
3.1 原理与方法 |
3.2 盐渍化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
3.2.1 2013 年 5 月、8 月、10 月盐渍化空间分布规律 |
3.2.2 2013 年 5-10 月盐渍化土地动态变化及成因 |
3.2.3 盐渍化土地动态变化对盐碱尘暴的贡献 |
3.3 样品分析 |
3.3.1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3.2 土壤样品分析 |
3.3.3 大气降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盐碱尘暴信息提取 |
4.1 原理与方法 |
4.2 结论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检测及盐碱尘气溶胶信息提取 |
5.1 原理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2 云检测 |
5.1.3 气溶胶反演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3月7日云检测及盐碱尘信息提取 |
5.2.2 3月9日云检测及盐碱尘信息提取 |
5.2.3 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 |
5.2.4 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 HYSPLIT 模式的盐碱尘暴运移路径模拟 |
6.1 HYSPLIT 模型简介 |
6.2 降尘收集月盐碱尘运移路径模拟 |
6.3 典型盐碱尘暴发生前后盐碱尘运移路径模拟 |
6.4 盐碱尘运移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6.5 博州地区盐碱尘暴运移路径 |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盐渍化动态变化 |
7.1.2 盐碱尘暴波段信息提取 |
7.1.3 云检测及气溶胶反演 |
7.1.4 盐碱尘暴运移路径模拟 |
7.2 特色与创新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艾比湖区域近20a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沙漠化研究综述 |
1.2.1 沙漠化定义 |
1.2.2 沙漠化的成因 |
1.2.3 沙漠化的危害 |
1.2.4 我国沙漠化现状 |
1.2.5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 |
2.1.5 土壤 |
2.2 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
2.3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 |
2.3.1 艾比湖面积的萎缩 |
2.3.2 流域内风蚀危害加剧 |
2.3.3 湖周植被破坏并发生逆向演替 |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及信息提取 |
3.1 数据源与预处理 |
3.1.1 TM/ETM+数据的特点 |
3.1.2 数据源 |
3.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3.1.4 几何精校正 |
3.1.5 辐射校正 |
3.2 遥感影像的分类 |
3.2.1 分类体系的确立 |
3.2.2 分类方法与结果 |
3.2.3 分类结果精度验证 |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艾比湖区域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 |
4.1 二十年来艾比湖研究区域不同时期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
4.1.1 1990 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
4.1.2 2001 年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
4.1.3 2007 年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
4.1.4 2010 年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状况分析 |
4.2 土地沙漠化动态分析方法 |
4.2.1 土地沙漠化动态度分析 |
4.2.2 土地沙漠化转移概率矩阵 |
4.2.3 土地沙漠化重心模型 |
4.3 艾比湖区域近20 年土地沙漠化动态分析 |
4.3.1 1990-2001 年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特征 |
4.3.2 2001-2007 年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 |
4.3.3 2007-2010 年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 |
4.4 艾比湖区域土地沙漠化20 年总体变化特征分析 |
4.4.1 不同时期同类型沙漠化土地的动态分析 |
4.4.2 各种沙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艾比湖区域土地沙漠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
5.1 自然因素的系统分析 |
5.1.1 气温 |
5.1.2 降水 |
5.1.3 蒸发量变化特征 |
5.1.4 风速 |
5.2 人为驱动因素的系统分析 |
5.2.1 人口数量变化 |
5.2.2 经济增长 |
5.2.3 生产方式 |
5.2.4 政策驱动因素 |
5.3 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自然与人为因素贡献率的定量分析 |
5.3.1 指标选取 |
5.3.2 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第六章 艾比湖区域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研究 |
6.1 概述 |
6.2 研究方法 |
6.3 艾比湖研究区域土地沙漠化动态模拟和预测 |
6.4 防治策略 |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讨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
四、艾比湖生态演变趋势和综合治理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耦合的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研究[D]. 葛娟娟. 新疆大学, 2020(07)
- [2]艾比湖流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约日古丽卡斯木. 新疆大学, 2019(12)
- [3]基于CA-Markov模型下艾比湖流域生态功能核心区景观格局动态模拟研究[D]. 莫丰瑞.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4]基于乡镇尺度的艾比湖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于海洋. 新疆大学, 2017(01)
- [5]艾比湖流域供需水变化及其对湖泊面积的影响[D]. 苏向明. 新疆大学, 2016(02)
- [6]艾比湖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D]. 董煜. 新疆大学, 2016(01)
- [7]艾比湖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承载力评价研究[D]. 李瑞. 新疆大学, 2016(02)
- [8]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水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D]. 郭梦京. 西安理工大学, 2015(02)
- [9]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盐碱尘暴信息提取 ——以艾比湖地区为例[D]. 鄢雪英. 新疆大学, 2014(02)
- [10]艾比湖区域近20a土地沙漠化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 樊亚辉. 新疆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