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涂料生产技术及设备

湿法涂料生产技术及设备

一、湿法涂层生产技术及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林玲[1](2021)在《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超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构建和谐绿色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是对全社会各行各业提出的基本要求。隔热涂料作为一种适用性广的节能材料,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太阳光,降低材料表面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从而达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在大多数隔热材料中,SiO2气凝胶是一种质量最轻,热导率低,孔隙率高的无定形纳米多孔固体材料,然而其纳米骨架纤弱,连续性差,导致其力学性能差,易发生网络结构的坍塌,极大地限制其应用范围。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将SiO2气凝胶与聚合物复合,以增强力学性能,但是固体传热增加,降低其隔热性能;SiO2气凝胶与TiO2、炭黑等遮光剂混合,或者与玻璃纤维、纤维毡等材料复合,虽能提高隔热性能,但因材料连续性差其力学性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开展聚氨酯基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深度研究工作,结合聚合物的力学优势,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兼具力学和隔热性能的旋光聚氨酯复合气凝胶具有长远发展的意义。本文围绕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的制备方法、结构设计、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通过溶胶凝胶法常压干燥制备SiO2气凝胶,改变工艺条件调控气凝胶微观结构和性能,重点讨论了溶剂含量和疏水改性对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当乙醇与正硅酸四乙酯摩尔比从2增加至20,气凝胶的密度从0.258 g/cm3降低至0.045 g/cm3,收缩率从40.5%降至25.0%,气凝胶的孔径会随着溶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平均孔径小于70 nm,属于介孔材料。以三甲基氯硅烷作为疏水剂对SiO2气凝胶进行疏水改性,改性后的SiO2气凝胶成形性好,孔隙率高,平均孔径小且孔径分布变窄,接触角为152.31°。此外,经过疏水改性SiO2气凝胶的比表面积达到786 m2/g,耐热温度为226.15℃。通过物理共混制备SiO2/PU复合气凝胶,PU可以增强气凝胶的力学性能。通过不同分散方式处理SiO2气凝胶使其均匀分散与共混体系中,使SiO2气凝胶更好发挥其优异的隔热性能,研究表明5%润湿分散剂、1200 rpm高速搅拌和100 Hz超声分散2 h,SiO2气凝胶粒子从1-700 nm较宽的粒径分布逐渐分散为95.2%的气凝胶粒径为小于70nm且粒径分布为正态分布。PU量小于20%时,随着PU量的增加,SiO2气凝胶逐渐分散与PU形成良好的界面键合,减少无机粒子的析出,相容性较好,界面光滑。随着PU量的增加,SiO2/PU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逐渐增加,当SiO2与PU量比为1:25时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为4.562 MPa,为SiO2气凝胶的近200倍。当SiO2/PU比例为1:15时气凝胶涂层织物拉伸强力增至376.8%。SiO2/PU复合气凝胶的耐热温度为150.24°C。当SiO2与PU重量比为1:5时涂层织物具有最高的保温率25.40%和最小的传热系数36.54W/m2·°C。通过测试涂层织物低温46°C和高温100°C冷热面温差ΔT分别为8.2°C和16.4°C。通过对SiO2气凝胶和SiO2/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模拟,并分析SiO2/PU复合气凝胶的隔热机理。为了制备隔热性能更好的复合气凝胶涂层,我们采用自乳化的方法合成了具有联萘基团的旋光聚氨酯OPU,左手性材料具有旋光作用可以使电磁波传播方向发生旋转,起到吸收和散射红外热辐射的作用。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证实联萘基团已成功引入聚氨酯链中。OPU的数均分子量(Mn)为15960-19444 g/mol,WPU和OPU均为无定形结构。热重分析表明OPU3耐热温度高达333.28°C,具有良好的耐热性。OPU3抗拉强度最高为14.35 MPa,断裂伸长率为696%,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红外热成像分析得出OPU4具有最佳的隔热和冷却能力,温差约为7°C。室温下波长为8-14μm频段OPU的红外发射率明显低于WPU,随着BINOL单体含量的增加,红外发射率从0.850降到0.572,表明OPU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散射辐射电磁波的性能。将OPU与SiO2气凝胶共混制备出SiO2/OPU复合气凝胶,OPU通过共价键和H键连接无机SiO2气凝胶纳米粒子,增强了有机和无机界面的结合,改善涂层的表观形貌和性能。当OPU含量为20%时,涂层体系中SiO2气凝胶分散均匀性较好。SiO2/OPU的分解温度为385.14°C,显示出优良的热稳定性。随着OPU含量的增加,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从17.54%增加到25.40%后又降低,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传热系数从58.47 W/m2·°C将至25.74 W/m2·°C之后再上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SiO2/OPU比值为1:10时保温率最高为25.40%,传热系数最低为25.74 W/m2·°C。在46°C和100°C测试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冷热面温差ΔT最高可达到9.5°C和39.0°C,表明SiO2/OPU具有一定的高温隔热性能。对SiO2/O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SiO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机理。SiO2/OPU比值为1:25,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接近5 MPa,是纯SiO2气凝胶的近220倍。随着OPU量的增加,SiO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量降低,透气性变差。通过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OPU进行改性,生成端硅氧烷聚合物OPUS,再与传统TEOS为共前驱体,通过原位聚合制备出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OPUS增强了SiO2气凝胶的骨架,使OPUSA气凝胶具有优异的保形性能。OPUSA_3的颗粒分布更均匀,其比表面积为634.02 m2/g,孔体积为1.43 cm3/g,孔径大小范围为小于55 nm。OPUSA气凝胶可承受445.31°C的疏水耐温性。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可达到63.92%,传热系数可低至7.53 W/m2·°C。在46°C和200°C隔热效果的测试中,冷热面温差达到17.8°C和75.8°C,均高于SiO2/PU和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对OPUSA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OPUSA复合气凝胶的传热机理。15%OPUS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高达2.465 MPa。当OPUS添加量为10 wt%,OPUSA气凝胶具有最大回弹率为83.43%,且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表现出一定的疏水性,接触角可达到149.59°,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具有一定的耐静水压能力,且透湿性良好,可作为一种高温隔热涂层织物用于热防护领域。

李曼曼,高燕,王刚[2](2019)在《纺织染整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与治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类典型的大气特征污染物。纺织染整行业是我国VOCs的工业排放源之一,其污染控制已引起广泛关注。综述了VOCs的定义、危害及纺织染整行业的VOCs排放特征,并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工业治理VOCs的主要方法。

沈伟,王鸣义,冯洁,林雪梅[3](2018)在《聚酯工业丝的工业化技术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国内外聚酯工业丝的工业化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高黏度熔体直接纺丝、高强-高模量纤维的生产、提高纤维的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以及其他使用性能等工业化技术。指出聚酯工业丝工业化技术发展趋势可以分为4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传统生产技术,缩短工艺流程以提高聚酯工业丝的市场竞争力;适应应用市场的专业需求,开发具有新技术且技术特征明显的新产品;以技术手段改善现有聚酯工业丝的性能来适应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升聚酯工业丝的高性能化。

李闽[4](2018)在《纺织涂层废气处理工程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挥发性有机废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体的健康。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增多,大气污染原来越严重,它不但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对VOCs的回收及应用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晚,工艺处理程度及技术熟练程度都有待开发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处理VOCs的工艺流程、参数设置、吸附剂的选择及工程使用方面的设计情况缺少系统性的研究。针对纺织涂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含DMF、甲苯废气,采用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回收。吸收法是操作方法简单、工艺相对成熟的用于大气量及浓度较低的有机废气处理的一种低投入低回收成本的废气处理技术。在含DMF(二甲基甲酰胺)废气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吸附法和冷凝法针对甲苯废气进行了浓缩吸附和回收,该组合工艺投资价格低,处理效果好。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溶剂回收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DMF、活性炭吸附回收VOCs工艺参数进行了工业实验测定和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DMF喷淋技术由于液气比例的加大,促使DMF排气量逐渐下降,由于水吸收DMF的效率一直很高,所以液气比例的加大对整个过程的吸收效率影响不太大,升高幅度不是很明显;由于液相浓度增大14%-28%,使DMF被水吸收的效率逐渐减小,但是排口的浓度变大约2mg/m3,整体来看对吸收效率的影响不大;随着气体排口流速的增加(7.3-10.1m/s)、气体温度升高(28.5-30.5℃),水吸收DMF的效率降低;是否含有除雾器对DMF影响较大,加装除雾器会显着提高DMF的去除率。(2)活性炭吸附当废气流速增大、吸附温度增高、吸附湿度变大会导致吸附量的减小;吸附压力变大会导致吸附量变大;废气温度过高对活性炭吸附甲苯不利,活性炭吸附温度在40℃以下时差别不大,当超过40℃,出现明显降低;采用水蒸气完全脱附再生后的活性炭性能有所下降,经过多次吸附-脱附后活性炭吸附性能在80%。(3)活性炭水蒸气脱附温度为140度,脱附时间为90分钟为最佳配比;活性炭经过多次吸附脱附循环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

冯见艳[5](2018)在《基于石墨烯/水性聚氨酯功能化合成革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纺织织物为底基,聚氨酯为涂层的合成革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溶剂型聚氨酯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传统聚氨酯合成革,存在有机溶剂挥发和污染的问题。采用环保水性和功能化改性材料制备高性能多功能涂层是现阶段合成革行业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水性聚氨酯(WPU)以水为介质,具有无毒、绿色环保的优势,但WPU存在着力学性能差、耐磨性差、不耐水解等问题。作为碳纳米材料领域的新星,石墨烯(G)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可用于改善聚氨酯基体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导电性能等,因此石墨烯改性水性聚氨酯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也是国家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课题基于“绿色环保”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理念,以生态功能化合成革涂层制备为出发点,围绕石墨烯、氧化石墨烯(GO)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对WPU的改性展开,构建一套可替代溶剂型聚氨酯的生态功能性涂层制备体系并研究成膜性能。整个研究涉及到WPU合成、GO的制备和功能化修饰、石墨烯/WPU复合材料、WPU干法和湿法凝固成膜机理等方面。课题重点研究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1)以PVP为分散助剂配制稳定的石墨烯水溶液,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G/WPU3751、G/WPU6156复合乳液,并分别通过干法成膜和湿法凝固成膜,研究了成膜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石墨烯/水性聚氨酯干法、湿法成膜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石墨烯添加量为WPU3751质量的1.0%时,石墨烯均匀分散在WPU中,复合膜拉伸强度达到20.19 Mpa,较空白膜增加了43.9%,断裂伸长率为388%;表面电阻率达到5.05×106Ω,较空白膜降低了5个数量级;成膜吸水率降低,成膜耐磨性显着增加。当石墨烯用量为WPU6156的0.8%时,延缓了凝固,使其湿法凝固时间为67 min;湿法成膜总体上力学较低,但拉伸强度较空白膜提高了97.8%,断裂伸长率提高了84.5%,表面电阻率降低了4个数量级;复合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汽性。研究发现石墨烯的添加对WPU成膜微观结构有明显的影响,适量的石墨烯添加可以改善WPU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提高涂层的耐磨性。(2)以IPDI、聚醚二元醇、GO、HPAE为基础原料,以DMPA为亲水扩链剂,采用丙酮法合成出GO/HWPU,研究了GO用量对成膜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Hummers制得了层间距为0.83 nm、片层厚度为12nm的GO。FT-IR分析表明GO成功的接枝到了HWPU分子上;低含量GO可以在HWPU中较均匀的分散,没有聚集现象。当GO的含量超过0.8%后,开始出现团聚和凝胶。当GO添加量为0.6%时,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有所提高;其成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纯HWPU膜分别提高了79.3%、28.7%;GO的添加对膜的吸水性影响不大;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为7.76×109Ω·cm,说明GO的加入可以降低聚氨酯的电绝缘性,但由于GO上面的含氧基团存在致使共轭结构遭到破坏,使其导电性变差,仅使得成膜达到抗静电效果。(3)采用2-氯乙基磺酸钠对氧化石墨烯进行改性,在GO上引入亲水性磺酸基,制备具有较好分散性的磺化改性石墨烯(SGO);再以SGO为亲水性扩链剂原位法制备SGO/WPU复合材料并研究成膜性能。FT-IR和XPS证明了2-氯乙基磺酸钠与GO表面上环氧基反应,在GO表面引入-SO3-基团,XRD表明磺化改性破坏了GO的晶格结构,其结构的无序度增大,SEM、TEM和AFM验证得到SGO片层结构,并具有纳米级厚度。FT-IR分析表明SGO化学接枝到聚氨酯大分子中,TEM验证了SGO在WPU中均匀分散并保持纳米级的片层形态;XRD证明了SGO加入对聚氨酯的结晶度影响并不明显;TGA表明SGO加入有助于提高WPU耐热性。当SGO添加量为0.8%时,SGO/WPU复合膜抗张强度较空白膜提高46.5%;SGO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复合膜的耐磨性。SGO加入到WPU中,引入磺酸基,使得SGO/WPU有良好的自发泡效果可作为合成革发泡层树脂使用。(4)采用环氧氯丙烷对GO进行表面修饰,制备EPGO;再以WPU为基体树脂,以不同质量浓度的EPGO为纳米填料与WPU共混,制备高强耐磨的EPGO/WPU复合膜并研究成膜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环氧氯丙烷跟GO上羧基反应在GO表面引入更多的环氧基团,XRD表明环氧改性破坏了GO的晶格结构,其结构的无序度增大,通过TEM验证了实验制得EPGO具有纳米级片层结构,但其厚度较GO有所增加。FT-IR分析表明EPGO与WPU分子上的羧基反应在WPU之间产生交联;XRD表明EPGO与聚氨酯两相界面充分键合,使改性石墨烯材料晶体排布更加完整,但因EPGO添加量较少,对聚氨酯结晶性的影响不显着;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对成膜微观结构观察,进一步验证了EPGO均匀分散在WPU中,利用自身大的面积尺寸以及利用环氧基与聚氨酯分子交联“焊接”在一起,使分子间呈现立体网状结构。(5)采用二乙烯三胺对氧化石墨烯进行表面修饰,在GO上引入氨基并对氧化石墨烯进行还原制备氨基功能化改性石墨烯(NGs);以NGs为扩链剂与PUNCO反应,原位法制备NGs/WPU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干法成膜性能。实验结果表明:FT-IR和XPS证明了二乙烯三胺与GO表面羧基反应后引入活泼的氨基,TEM验证了NGs具有纳米级片层结构,但其厚度较GO有所增加。通过超景深显微镜验证了NGs在WPU中均匀分散,NGs利用自身大的面积尺寸以及利用氨基与聚氨酯分子连接在一起,使分子间呈现立体网状结构,并步验证了NGs/WPU干法成膜过程和成膜机理。当NGs的添加量为0.9%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较空白膜提高了52.1%;复合膜静态接触角达到138.8°;体积电阻率为3.32×107Ω.cm;NGs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胶膜的疏水性和抗静电。NGs作为氨基扩链剂,原位接枝到水性聚氨酯大分子上,实现石墨烯和水性聚氨酯优势互补,赋予涂层材料特殊的耐摩擦、疏水、抗静电等高物性和功能性,全面提升织物涂层、合成革的等级。本论文工作在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功能化修饰、功能化石墨烯/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功能化涂层设计、水性聚氨酯干法和湿法凝固成膜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并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对石墨烯的功能化修饰和水性聚氨酯/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推动生态功能性合成革生产技术的成熟、完善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贾芳[6](2017)在《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研制及性能测试》文中提出本课题是利用玻璃纤维研制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以玻璃纤维为原料,通过湿法非织造生产技术生产出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对生产出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进行涂层处理,并进行染色印花实验,最终研制出符合墙纸标准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课题的实施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生产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基材的工艺过程进行探讨;第二阶段是对玻璃纤维分散性的探究,通过设计正交实验确定出了最佳的悬浮液配比;第三阶段是制备出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第四阶段是对生产出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进行性能改善,即对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进行涂层处理;第五阶段是对生产出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进行染色处理。经过上述五个阶段研制出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并得出以下结论:(1)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可以研制出性能良好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其合理的工艺流程为:纤维准备→纤维悬浮液的制备→湿法成型→烘干→涂层→染色。(2)影响玻璃纤维分散性的因素依次为分散剂的浓度、增稠剂的浓度、纤维悬浮液的pH值。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得出最佳的悬浮液配比为:分散剂的浓度为1.25%,增稠剂的浓度为0.4%,玻璃纤维悬浮液的pH为5。(3)以玻璃纤维为原料,利用湿法非织造技术,加工出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得出其克重、厚度、透气性、阻燃性等均可以满足作为墙纸使用的要求,但强力、耐磨性、染色性能较差。(4)为了改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的强力、耐磨性,提高其染色性能,对玻璃纤维进行涂层处理。以水性聚氨酯为涂层剂,采用湿法涂层工艺进行涂层。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影响涂层效果的因素依次为:涂层剂的浓度、烘燥温度、浸渍时间。并确定出最佳的涂层工艺为:涂层剂的浓度为45%,浸渍时间为30s,烘燥温度为90℃。涂层后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拉伸强力、耐磨性、染色性显着提高,并且避免了玻璃纤维粉尘的掉落。(5)分别选用酸性橙A染料与活性黄X-R染料对涂层前后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进行染色处理,经过涂层后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染色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上述实验过程,制备出性能优良的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本文图17幅,表32个,参考文献76篇。

吴志辉[7](2017)在《化纤机织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工艺与生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介绍了化纤机织产品开发工艺流程设计及原理,特别是功能性产品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标准,对原材料和工艺的调整,以及常见异常的处理。

杨芳芳[8](2017)在《聚偏氟乙烯纤维膜的制备及其防水/防风和透湿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防水透湿材料一般用于服装织物上,在国外被形象的称为“可呼吸织物”。新型的功能服装织物不仅具有防水和透湿功能,而且还具备防风及保暖功效。在许多恶劣的天气下,它不仅可以使人体免受自然雨雪的灾害,也能阻挡寒风保持人体的温度;在人运动的时候,它又能及时将汗液排出体外使人体处于干爽的状态。由于这些功能,防水透湿织物在消费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防水透湿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防水透湿材料不仅在运动服装领域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同时也正迅速地向军需品和医疗防护领域扩张。目前在国内市场上,虽然越来越多的服饰公司开始研制和生产防水透湿织物,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差强人意,不能同时满足防水性和透湿性,而这两个性能是衡量防水透湿织物好坏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如何研制出既具有较高的防水性又具有良好的透湿性的功能材料是国内急需解决的问题。静电纺丝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由纳米纤维堆积而成的纤维膜具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而这类结构一般具有较低孔径和较高孔隙率的特征,所以具有此类结构的织物在内外两侧存在湿度差的情况下,可以为水蒸气提供传递通道,而不允许液态水滴的通过。因此把静电纺丝技术用到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制备上不但具有理论基础的支持而且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同时,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与聚合物的选取也紧密相关。聚偏氟乙烯(PVDF)聚合物由于分子中大量氟原子的存在,使材料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和耐磨性。所以,本课题采取PVDF材料来制备防水透湿纤维膜。首先,本课题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了四个浓度(18wt%、20wt%、22wt%、24wt%)的PVDF纤维膜,考察了浓度对PVDF纤维膜形貌、防水透湿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其次,为了使纤维膜具有更好的防水透湿性能,本文探索了混合溶剂配比。结果表明:当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丙酮为7/3时,PVDF纤维膜的耐水压为82k Pa,透气率为8.1mm/s,透湿量为11.5kg/m2/d。此外,本文基于“杨-拉普拉斯”方程深入分析了静水压与纤维膜孔径和表面润湿性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优化纤维膜的性能,本文在纺丝溶液中加入了适量的电解质氯化锂(Li Cl),发现制备的PVDF纤维直径明显变细。当Li Cl加入量为0.003wt%时,制备的PVDF纤维膜呈现优异的防水透湿及防风性能:耐水压为110k Pa,透湿量为11.8kg/m2/d,透气率为6.1mm/s。同时,断裂强度由8.6MPa增加到了12.2MPa。实验表明,通过改变纺丝溶液的配方和纺丝的工艺参数,可以制备出性能优异的PVDF防水透湿纤维膜。因此,这种PVDF纤维膜在防水透湿织物上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与市场上工艺复杂的防水透湿膜相比,其简单、快捷的制备方法也为设计和生产防水透湿膜提供了新的途径。

杜奕铃[9](2017)在《涤纶起绒织物的分散染料碱性着色烂花印花研究》文中认为涤纶起绒织物的着色烂花印花产品具有华丽的外观、凹凸立体的花型和丰富细腻的手感,深受消费者喜爱。根据聚酯纤维不耐碱的特性,以烧碱作为烂花剂,局部腐蚀涤纶绒面可以获得凹凸立体的花型,若同时进行着色印花则可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设计效果。但分散染料普遍耐碱性较差,一般需要将涤纶起绒织物先进行烂花后再着色,其工艺较为复杂,加工成本较高。为实现着色和烂花一步进行的新型烂花印花,本文研究了不同碱性条件下分散染料的稳定性,结合目测法制定筛选规则筛选得到耐碱性较高的分散染料,并探究了典型结构分散染料的耐碱性与其结构的关系;研制了着色烂花浆配方,优化了着色烂花工艺条件,开发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涤纶起绒织物分散染料碱性着色烂花印花技术。通过研究不同分散染料的染液在120℃,0-10 g/L的NaOH浓度条件下处理后的吸光度曲线,根据染液的可见光吸收特性,分析染料的耐碱性强弱。高温碱处理后的分散染料染液的吸光度曲线变化越小,其耐碱性越高;比较烂花浆碱浓度为25%的着色烂花织物与直接印花织物的K/S值、K/S曲线最大峰值处波长和色差?E,分析了各只分散染料在着色烂花织物上的着色效果,制定了筛选规则,并结合在染液状态中染料的耐碱性研究结果确定了以下10只耐碱性较高的分散染料:分散大红SXF、分散洋红HA-B、分散深红SA-6B、分散黄SXF、分散黄SA-RL、分散嫩黄SA-GL、分散宝蓝A-BR、分散上青A-BT、分散蓝HA-2R和分散兰SA-GBL。通过对比分散红SXF(苯并噻唑偶氮类)、分散大红SXF(苯并噻唑偶氮类)和分散黄SXF(单偶氮类)在高温碱处理前后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和红外吸收光谱图发现,上述三种染料的主体结构均较为稳定,对染料耐碱性影响较小;而其取代基种类对染料耐碱性影响较大,有酯基存在的染料较易发生水解,耐碱性不佳,而氰基的耐碱性较高;对于氰基而言,氰基中N原子的电负性越小,其反应性就越弱,当偶氮类染料的重氮组分中存在吸电子共轭效应时,可使得体系中的电荷更加分散,因而偶合组分中-CN的N原子电负性降低,从而使得氰基的水解能力下降,染料的耐碱性提高。选用耐碱分散染料宝蓝A-BR对涤纶起绒织物进行着色烂花印花,研究了糊料性能、烧碱用量、其它助剂及用量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烂花糊料D-10耐碱稳定性、贮存稳定性与抱水性均较好,印制所得织物着色烂花效果最优;烧碱用量为25%时织物烂花效果已十分明显,继续提高用量提升作用不大而织物顶破强力会有所下降;非/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较适用于涤纶起绒织物的着色烂花印花工艺。因此确定着色烂花色浆配方为:耐碱分散染料2%,烂花糊料D-10 35%-37%,烧碱25%,渗透剂107 3%。研究印花工艺参数对上浆量、着色烂花效果以及花型清晰度的影响,发现磁棒直径的增加和印制车速的降低,使得织物上浆量和减重率显着提高,而花型清晰度略有下降;磁力对印花效果的影响则略小于前两者。当磁棒直径为12 mm,磁力为3#,印制车速为1m·min-1,上浆量为133-135 g·m-2时,着色烂花效果较好;通过研究焙烘工艺条件对涤纶起绒织物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确定焙烘温度为190℃,焙烘时间为3 min。本文筛选得到的10只耐碱分散染料对涤纶起绒织物进行一步法着色烂花印花后,其产品的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均在3级以上,大部分为4级和4-5级;确保了织物顶破强力的损失在35%以内;制得的涤纶起绒织物颜色鲜艳、立体感强,花型清晰度高,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孙雪娜[10](2017)在《蓖麻油基智能聚氨酯防水透湿整理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智能防水透湿织物因其在防水透湿方面具有“智能”性,穿着更加舒适,适于各种恶劣气候和环境,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以PBA、PTMG以及改性蓖麻油为软段,PEG作为亲水组分,MDI和BDO为硬段合成了三类不同的温度感应性聚氨酯防水透湿材料,研究了聚氨酯膜性能与组成之间的关系;其次采用实验室自制的聚氨酯溶液,通过设计平行实验和正交实验,以涂层织物的耐静水压和透湿率作为标准,探究了涂层工艺流程以及工艺条件对聚氨酯涂层织物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最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考察了聚氨酯防水透湿整理剂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傅里叶红外追踪合成实验发现随着反应的进行,NCO基吸收峰逐渐减小,直至完全消失。DSC研究发现,所制备的聚酯型聚氨酯热熔融温度在35℃40℃,所制备的聚醚型聚氨酯热熔融温度在1220℃、40℃45℃左右,所制备的聚酯聚醚型聚氨酯热熔融温度出现在40℃附近。X宽角衍射结果显示,所制备的聚氨酯结晶性受其组成影响较大。其结晶峰随聚乙二醇2000含量增加、PEG分子量增大和硬段含量减小而增大。涂层工艺流程研究表明,拒水—涂层整理工艺在保证织物的高透湿性能下,能明显改善织物的防水性能。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涂层厚度0.10mm,焙烘温度140℃,焙烘时间2min。在此条件下测定所制备聚氨酯的应用性能发现,整理织物的透湿率随聚乙二醇分子量和PEG2000含量增加而增大,随硬段含量增加而减小;透湿率整体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2℃附近发生突跃,说明所合成的聚氨酯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多次洗涤试验表明,所合成的聚氨酯材料具有一定的耐久性。SEM照片显示,所制备的聚氨酯可形成一致密无孔薄膜,硬相分布在软相中,织物经涂层后在表面形成一层聚氨酯膜。

二、湿法涂层生产技术及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法涂层生产技术及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热涂料发展现状
        1.2.1 隔热涂料的种类及传热机理
        1.2.2 隔热涂料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气凝胶隔热材料研究进展
        1.3.1 气凝胶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1.3.2 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1.3.3 气凝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气凝胶在隔热领域的应用现状
    1.4 SiO_2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隔热机理
        1.4.1 SiO_2气凝胶隔热材料传热机理
        1.4.2 SiO_2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传热机理
    1.5 复合隔热涂层织物研究进展
        1.5.1 织物涂层剂
        1.5.2 涂层织物的加工方法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常压干燥法制备SiO_2气凝胶及微观结构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表征
        2.3.1 SiO_2气凝胶的制备及改性
        2.3.2 SiO_2气凝胶的密度
        2.3.3 SiO_2气凝胶的线收缩率
        2.3.4 SiO_2气凝胶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2.3.5 SiO_2气凝胶微观性能
        2.3.6 SiO_2气凝胶的TGA/DTA测试
        2.3.7 SiO_2气凝胶的FTIR-ATR测试
        2.3.8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衍射仪
        2.3.9 SiO_2气凝胶的接触角测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形貌的影响
        2.4.2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2.4.3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密度及收缩率的影响
        2.4.4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形貌的影响
        2.4.5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结构的影响
        2.4.6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iO_2/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与表征
        3.3.1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3.3.2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3.3.3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粉末衍射
        3.3.4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性能
        3.3.5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3.3.7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测试
        3.3.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测试
        3.3.9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压缩性能
        3.3.10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拉伸性能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分散方式对SiO_2气凝胶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4.2 不同PU量对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形貌与结构影响
        3.4.3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3.4.4 SiO_2/PU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3.4.5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传热性能
        3.4.6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3.4.7 SiO_2/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3.4.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旋光聚氨酯合成及热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与表征
        4.3.1 OPU的合成
        4.3.2 OPU红外光谱
        4.3.3 OPU核磁共振氢谱
        4.3.4 OPU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4.3.5 OPU热重-差热分析
        4.3.6 OPU红外热成像
        4.3.7 OPU旋光度
        4.3.8 OPU红外发射率
        4.3.9 OPU 的 X 射线衍射
        4.3.10 OPU 力学性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光谱
        4.4.2 旋光聚氨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4.4.3 旋光聚氨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4.4.4 旋光聚氨酯的晶态结构
        4.4.5 旋光聚氨酯的热稳定性
        4.4.6 旋光聚氨酯的旋光度及红外发射率
        4.4.7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热成像
        4.4.8 旋光聚氨酯的力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iO_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与表征
        5.3.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分散浆料的制备
        5.3.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5.3.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微观形貌
        5.3.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X射线衍射分析
        5.3.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热重分析
        5.3.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5.3.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隔热效果测试
        5.3.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红外光谱分析
        5.3.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压缩性能测试
        5.3.10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气性
        5.3.11 SiO_2/OPU 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性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5.4.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5.4.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5.4.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热稳定性
        5.4.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5.4.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5.4.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5.4.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膜性能
        5.4.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与表征
        6.3.1 端硅氧烷OPUS的制备
        6.3.2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常压制备
        6.3.3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6.3.4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3.5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6.3.6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6.3.7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6.3.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6.3.9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
        6.3.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抗压模量
        6.3.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沾水性测试
        6.3.12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耐静水压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宏观形态
        6.4.2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微观结构
        6.4.3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4.4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红外光谱
        6.4.5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晶态结构
        6.4.6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6.4.7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6.4.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6.4.9 OPUSA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6.4.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力学性能
        6.4.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涂膜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2)纺织染整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与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定义、分类及危害
2 纺织染整行业VOCs来源及排放情况
    2.1 热定型工艺过程中的VOCs排放
    2.2 涂层整理中的VOCs排放
3 纺织染整行业VOCs排放相关标准制定情况
4 VOCs污染控制方法概述
    4.1 催化氧化法
    4.2 吸附法
    4.3 生物法
    4.4 其他办法
5 结束语

(3)聚酯工业丝的工业化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酯工业丝的新技术
    1.1 高黏度熔体直接纺技术
    1.2 高强-高模量纤维生产技术
    1.3 纤维及织物阻燃技术
    1.4 改善纤维的稳定性
        1.4.1 抗蠕变性能
        1.4.2 耐水解性能
    1.5 抗光老化
    1.6 纤维表面涂层整理
2 聚酯工业丝工业化技术发展趋势

(4)纺织涂层废气处理工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纺织涂层行业废气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研究分析方法
    2.1 废气中DMF实验分析方法
        2.1.1 实验器材和操作
        2.1.2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2.1.3 分析步骤
        2.1.4 二甲基甲酰胺浓度的计算公式
    2.2 废气中甲苯实验分析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
        2.2.3 样品采集
        2.2.4 分析步骤
    2.3 废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实验分析方法
        2.3.1 仪器设备
        2.3.2 实验步骤
    2.4 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快速分析方法
    2.5 溶液中DMF、甲苯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 现有涂层废气处理工艺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工艺流程
    3.3 涂层废气处理工艺介绍
        3.3.1 焚烧法
        3.3.2 吸附法
        3.3.3 吸收法
第四章 改进处理工艺研究
    4.1 改进处理工艺思路
    4.2 改进处理工艺流程
    4.3 改进处理工艺设备配置
    4.4 水喷淋吸收含DMF废气实验研究
        4.4.1 实验原理
        4.4.2 试验程序
        4.4.3 废气处理装置情况
        4.4.4 实验结果
    4.5 活性炭吸附废气中甲苯研究
        4.5.1 吸附的定义
        4.5.2 吸附材料的选择
        4.5.3 研究准备
        4.5.4 实验步骤
        4.5.5 实验结果
    4.6 活性炭脱附再生规律研究
        4.6.1 实验流程
        4.6.2 实验结果
    4.7 溶剂回收情况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5)基于石墨烯/水性聚氨酯功能化合成革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
        1.1.1 石墨烯结构性质及制备方法
        1.1.2 氧化石墨烯
        1.1.3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修饰
    1.2 水性聚氨酯
        1.2.1 水性聚氨酯的发展历史
        1.2.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1.2.3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及应用
    1.3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1.3.1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2 功能化石墨烯/水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
    1.4 水性聚氨酯织物涂层、合成革及生产工艺
        1.4.1 水性聚氨酯纺织涂层、水性聚氨酯合成革
        1.4.2 水性聚氨酯涂层加工工艺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溶液共混法制备石墨烯/水性聚氨酯及其成膜机理研究
    2.1 引言
        2.1.1 石墨烯/水性聚氨酯的研究现状
        2.1.2 研究思路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石墨烯的分散
        2.2.3 G/WPU复合材料制备
        2.2.4 G/WPU胶膜的制备
        2.2.5 分析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石墨烯在不同溶剂中的分散状况
        2.3.2 分散助剂的筛选
        2.3.3 PVP用量对石墨烯分散性能影响
        2.3.4 石墨烯在PVP水溶液中最大分散浓度
        2.3.5 G/WPU复合乳液性能分析
        2.3.6 G/WPU3751干法成膜性能及成膜机理
        2.3.7 G/WPU6156湿法凝固成膜性能及成膜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氧化石墨烯/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1.1 氧化石墨烯/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研究现状
        3.1.2 研究思路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2.3 GO/HWPU的制备
        3.2.4 GO/HWPU胶膜的制备
        3.2.5 分析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3.3.2 GO/HWPU复合乳液性能
        3.3.3 GO/HWPU复合膜结构分析
        3.3.4 GO/HWPU成膜力学性能分析
        3.3.5 GO/HWPU复合膜的抗静电性
    3.4 本章小结
4 原位聚合法SGO/WPU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1.1 磺化改性氧化石墨烯研究现状
        4.1.2 研究思路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2 SGO的制备
        4.2.3 SGO/WPU的制备
        4.2.4 SGO/WPU胶膜的制备
        4.2.5 分析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GO的制备原理及结构分析
        4.3.2 SGO/WPU的制备反应原理及复合乳液性质
        4.3.3 SGO/WPU复合膜结构分析
        4.3.4 SGO/WPU复合膜力学性能
        4.3.5 SGO/WPU复合膜耐磨性能及增强耐磨机理
        4.3.6 SGO/WPU复合膜断面形貌SEM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溶液共混法EPGO/WPU复合膜的制备及增强机理研究
    5.1 引言
        5.1.1 环氧改性氧化石墨烯的研究现状
        5.1.2 研究思路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2 环氧化改性石墨烯制备
        5.2.3 水性聚氨酯制备
        5.2.4 EPGO/WPU复合膜的制备
        5.2.5 分析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O及EPGO的制备及表征
        5.3.2 EPGO/WPU复合膜结构表征
        5.3.3 EPGO/WPU复合膜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
        5.3.4 EPGO与WPU交联增强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NGs/WPU疏水抗静电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1 引言
        6.1.1 氨基改性氧化石墨烯研究现状
        6.1.2 研究思路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6.2.2 NGs的制备
        6.2.3 NGs/WPU的制备
        6.2.4 NGs/WPU胶膜的制备
        6.2.5 分析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NGs的制备及表征
        6.3.2 NGs/WPU的制备反应原理及复合乳液性质
        6.3.3 NGs/WPU复合膜结构分析
        6.3.4 NGs/WPU耐水解性能
        6.3.5 NGs/WPU复合膜力学性能
        6.3.6 NGs/WPU复合膜电学性能
        6.3.7 NGs/WPU复合膜疏水性
        6.3.8 NGs/WPU干法成膜过程及成膜机理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6)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研制及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墙纸的种类及发展历程
        1.2.1 墙纸的种类
        1.2.2 墙纸的国内外发展
    1.3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生产技术的发展现状
        1.3.1 湿法非织造生产技术的定义及产品应用领域
        1.3.2 湿法非织造生产技术的生产工艺流程
        1.3.3 国内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布生产概况
        1.3.4 玻璃纤维湿法薄毡的主要产品及其应用领域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方案
2 悬浮液中玻璃纤维分散性的研究
    2.1 影响玻璃纤维分散性的因素
        2.1.1 玻璃纤维的基本特性
        2.1.2 玻璃纤维的分散性
    2.2 悬浮液中分散助剂对纤维分散的影响
    2.3 玻璃纤维悬浮液的制备及优化
        2.3.1 实验原料的选用
        2.3.2 分散助剂的配制
        2.3.3 正交实验方案的确定
        2.3.4 玻璃纤维分散效果的直观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3.1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的制备
    3.2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基材基本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2.1 面密度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2 厚度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3 透气性能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4 拉伸强力与伸长率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5 阻燃性能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6 玻璃纤维易掉落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涂层工艺研究及性能分析
    4.1 涂层工艺简介
    4.2 涂层剂的选择及测试
        4.2.1 涂层剂的种类
        4.2.2 涂层剂固含量及耐水性测试
    4.3 涂层整理工艺及性能测试
        4.3.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4.3.2 涂层整理工艺
        4.3.3 涂层工艺单因素影响分析
        4.3.4 正交试验方案的设计
        4.3.5 涂层后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薄毡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涂层后玻璃纤维墙纸染色性能的探究
    5.1 染料的选取
    5.2 染色处理实验
        5.2.1 利用酸性橙A染料对涂层前后玻璃纤维湿法墙纸染色
        5.2.2 利用活性黄X-R染料对涂层前后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染色
    5.3 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印花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2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化纤机织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工艺与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化纤机织面料基本工艺流程
2 防泼水功能的工艺及注意事项
    2.1 防泼水评价方法和指标
    2.2 影响防泼水功能效果的主要因素
        2.2.1 面料本身的特性
        2.2.2 防水剂本身的特性
        2.2.3 工艺流程和作业条件
    2.3 防水作业时的注意事项
3 耐水压功能的工艺与注意事项
    3.1 耐水压评价方法和指标
    3.2 耐水压主要工艺
        3.2.1 直接涂层
        3.2.2 转移涂层
        3.2.3 复合工艺
4 透湿性能探讨
    4.1 透湿原理
    4.2 透湿度的检验方法和评判标准

(8)聚偏氟乙烯纤维膜的制备及其防水/防风和透湿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防水透湿织物
        1.2.1 防水透湿织物的定义
        1.2.2 防水透湿织物的原理
        1.2.3 防水透湿织物的分类
        1.2.4 防水透湿功能膜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1.3 静电纺丝技术
        1.3.1 静电纺丝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1.3.2 静电纺丝原理及工艺参数
        1.3.3 静电纺纤维膜的特点及应用
        1.3.4 静电纺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发展过程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聚合物的选材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静电纺丝参数设计
        2.3.2 静电纺纤维膜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聚合物的溶液性质测试
        2.4.2 静电纺纤维膜的性能表征
第三章 PVDF纤维膜的结构分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聚合物浓度对纤维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2.1 形貌分析
        3.2.2 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及防水透湿性能
    3.3 DMAc/丙酮比例对纤维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3.1 形貌分析
        3.3.2 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3.3.3 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
        3.3.4 纤维膜的防风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DF/LiCl纤维膜的结构分析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LiCl含量对纤维膜结构的影响
    4.3 LiCl含量对纤维膜性能的影响
        4.3.1 纤维膜的防水透湿及防风性能
        4.3.2 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4.4 纤维膜的性能展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涤纶起绒织物的分散染料碱性着色烂花印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涤纶超细起绒织物的研究现状
    1.3 分散染料的研究现状
        1.3.1 分散染料简介
        1.3.2 分散染料的耐碱性
        1.3.3 耐碱分散染料的生产现状
    1.4 基于涤纶超细纤维起绒织物的着色烂花印花
        1.4.1 烂花印花的原理
        1.4.2 常见涤纶织物的着色烂花工艺
    1.5 课题的立意、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的立意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温碱性条件下分散染料的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方法
        2.2.4.1 红外吸收光谱测试
        2.2.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2.2.4.3 着色烂花织物的着色效果测试
        2.2.4.4 HPLC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温碱性条件下分散染料染液的可见光吸收特性
        2.3.1.1 红色系分散染料染液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的可见光吸收特性
        2.3.1.2 黄橙色系分散染料染液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的可见光吸收特性
        2.3.1.3 蓝紫色系分散染料染液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的可见光吸收特性
        2.3.2 碱性条件下分散染料对着色烂花织物的着色效果
        2.3.3 碱性条件下典型结构分散染料的反应特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耐碱分散染料着色烂花浆的研制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方法
        3.2.4.1 糊料的性能测试
        3.2.4.2 减重率的计算
        3.2.4.3 绒面凹凸效果的测定
        3.2.4.4 顶破强力测试
        3.2.4.5 K/S值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糊料性能研究
        3.3.1.1 原糊的流变性
        3.3.1.2 原糊的贮存稳定性
        3.3.1.3 原糊的耐碱稳定性
        3.3.1.4 原糊的抱水性
        3.3.1.5 原糊种类及用量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3.3.2 烧碱用量的影响
        3.3.2.1 烧碱用量对烂花效果的影响
        3.3.2.2 烧碱用量对织物顶破强力的影响
        3.3.3 助剂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3.3.3.1 不同助剂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3.3.3.2 助剂用量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印花工艺的优化及着色烂花织物的性能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方法
        4.2.4.1 减重率的计算
        4.2.4.2 K/S值测试
        4.2.4.3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4.2.4.4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4.2.4.5 顶破强力测试
        4.2.4.6 单位面积得浆量计算
        4.2.4.7 花型清晰度等级评定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印花工艺参数对着色烂花印花效果的影响
        4.3.1.1 磁棒直径对着色烂花印花效果的影响
        4.3.1.2 磁力对着色烂花印花效果的影响
        4.3.1.3 印制车速对着色烂花印花效果的影响
        4.3.2 焙烘工艺的优化
        4.3.2.1 焙烘温度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4.3.2.2 焙烘时间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4.3.3 着色烂花织物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4.3.4 着色烂花织物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蓖麻油基智能聚氨酯防水透湿整理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温度感应性聚氨酯膜防水透湿机理
    1.2 温度感应性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1.2.1 制备方法的影响
        1.2.2 硬段的影响
        1.2.3 软段的影响
        1.2.4 亲水组分的影响
        1.2.5 热处理的影响
        1.2.6 扩链剂的影响
        1.2.7 氢键的影响
        1.2.8 结晶性的影响
    1.3 “智能”防水透湿织物用温度感应性聚氨酯研究现状
        1.3.1 聚合法
        1.3.2 互穿聚合物网络法
        1.3.3 静电纺丝法
    1.4 “智能”防水透湿织物用温度感应性聚氨酯的发展方向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温度感应性聚氨酯的合成原理及操作
        2.2.1 合成原理
        2.2.2 操作
    2.3 配方设计
        2.3.1 聚酯型聚氨酯的配方设计
        2.3.2 聚醚型聚氨酯的配方设计
        2.3.3 聚酯聚醚型聚氨酯的配方设计
    2.4 聚氨酯膜和涂层织物的制备
        2.4.1 聚氨酯薄膜的制备
        2.4.2 涂层工艺以及涂层织物的制备
    2.5 分析测试方法
        2.5.1 酸值的测定
        2.5.2 羟值的测定
        2.5.3 异氰酸酯的测定
        2.5.4 红外光谱测试
        2.5.5 SEM测试
        2.5.6 XRD测试
        2.5.7 DSC测试
        2.5.8 耐静水压测试
        2.5.9 透湿性测试
        2.5.10 接触角测试
        2.5.11 耐洗性测试
        2.5.12 力学性能测试
        2.5.13 粘附性测试
        2.5.14 智能性测试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1.1 聚酯型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1.2 聚醚型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1.3 聚酯聚醚型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2 应用性能研究
        3.2.1 涂层工艺的研究
        3.2.2 聚酯型聚氨酯涂层织物性能研究
        3.2.3 聚醚型聚氨酯涂层织物性能研究
        3.2.4 聚酯聚醚型聚氨酯涂层织物性能研究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湿法涂层生产技术及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D]. 林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2]纺织染整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与治理技术[J]. 李曼曼,高燕,王刚. 染整技术, 2019(11)
  • [3]聚酯工业丝的工业化技术新进展[J]. 沈伟,王鸣义,冯洁,林雪梅. 合成纤维工业, 2018(03)
  • [4]纺织涂层废气处理工程工艺研究[D]. 李闽.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5]基于石墨烯/水性聚氨酯功能化合成革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冯见艳. 陕西科技大学, 2018(12)
  • [6]玻璃纤维湿法非织造墙纸的研制及性能测试[D]. 贾芳.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1)
  • [7]化纤机织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工艺与生产技术[J]. 吴志辉. 纺织导报, 2017(03)
  • [8]聚偏氟乙烯纤维膜的制备及其防水/防风和透湿性能研究[D]. 杨芳芳. 东华大学, 2017(05)
  • [9]涤纶起绒织物的分散染料碱性着色烂花印花研究[D]. 杜奕铃.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10]蓖麻油基智能聚氨酯防水透湿整理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孙雪娜. 北京服装学院, 2017(05)

标签:;  ;  ;  ;  ;  

湿法涂料生产技术及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