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竹鼠是我国竹鼠品种中最大的一种。近年来大竹鼠养殖产业的快速增长,使大竹鼠供大于求情况在日益凸显。然而在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以食用性目的的竹鼠养殖产业已被禁养。让人们客观认识竹鼠食用价值,改变产品后续加工形式,使产业有效地转型迫在眉睫。而且规模化大竹鼠养殖场有大量粪污产生,如果得不到进行合理的消纳,不但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为深入了解大竹鼠食用营养价值,从营养层面讨论其食用价值,以及养殖过程中粪污肥料化的可行性。本研究对大竹鼠、中华竹鼠、鸡、猪、牛肌肉各10份样品的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进行测定,进而综合评价大竹鼠肌肉与日常消费动物肌肉营养价值的差异性;对大竹鼠、中华竹鼠、鸡、猪、牛、羊粪污各10份样品的总养分、有机碳、重金属、微量元素、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测定,综合分析大竹鼠粪污肥料化的是否可行。结果发现:1、大竹鼠肌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与中华竹鼠差异并不大,与日常消费鸡、猪、牛肌肉差异较大。大竹鼠肌肉中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品质不如日常消费的鸡、猪、牛肌肉营养品质,蛋白质占比为20.01%显着低于中华竹鼠、鸡、猪、牛肌肉(P<0.05);氨基酸指数为78.71,高于中华竹鼠和鸡的肌肉,低于牛、猪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大;微量元素上有着较高的铜、铁、硒元素;维生素中维生素B2、维生素E含量较高。但根据目前大竹鼠的销售价格与营养价值看,食用性价比不高。建议不以食用性为目的的加工方式,应开拓其他加工利用方式的产品。2、大竹鼠粪污总养分为5.84%,与中华竹鼠粪污中的总养分差异不显着,显着低于其他实验动物粪污中的总养分(P<0.05);重金属元素砷、汞、铅、镉、铬含量为 0.016mg/kg、0.005mg/kg、12.5mg/kg、0.340mg/kg、13.3mg/kg。大竹鼠粪污其总养分、重金属等指标均适宜对其进行肥料化处理,有利该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型种养产业。
程鸿燕[2](2021)在《1,3-二氯丙烯熏蒸后土壤活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番茄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中国大部分的番茄是在塑料大棚或温室等保护性农业下生产,这增加了土壤病原体及土传病害的传播。土传病害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高经济价值作物,如番茄、草莓、黄瓜、生姜和三七等,会导致如镰刀菌、致病疫霉菌和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病原物积累,从而土壤的营养结构甚至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可能会降低作物产量,甚至导致作物绝收。虽然土壤熏蒸剂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直接、快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通常会影响非目标土壤微生物。生防菌剂或有机肥被报道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本文将其定义为“土壤活化物质”。熏蒸后添加如生防菌剂或有机肥料等物质,有望重塑健康土壤微生物群落。同时,利用生防菌剂或有机肥料对熏蒸后土壤进行生物活化促进对土传病害的防治。土壤熏蒸剂1,3-二氯丙烯(1,3-D)因其对病原线虫和杂草的有效治理而得到广泛应用。本实验采用1,3-D熏蒸番茄土壤,熏蒸后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剂料(Bacillus Subtilis)和哈茨木霉菌剂料(Trichoderma Harzianum)(单独或联合使用)或腐植酸有机肥;分别从室内和田间两个方面监测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番茄生长和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室内熏蒸后施肥活化处理促进了土壤p H值和电导率的升高;熏蒸后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在盆栽和田间试验也发现类似的结果。田间试验结果发现,由于熏蒸处理的抑制硝化作用,熏蒸处理降低了硝态氮的浓度,但施肥活化后硝态氮浓度升高了14.3%-151%,土壤的p H值显着提高1.20%至4.40%;结果表明施肥活化可有效解除或缓解熏蒸剂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受土壤理化性质及其酶活性的影响,但不同类型的细菌或真菌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2)田间结果表明,土壤熏蒸生物活化处理显着降低了镰刀菌属(防效为15.9%-94.3%)和疫霉菌属(防效为3.10%-88.7%)的种群密度。熏蒸后施用生防菌剂能够进一步抑制土传病害病原物。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同时,我们发现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有益微生物(如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木霉属(Trichoderma))的相对丰度在熏蒸生物活化后短时间内显着升高,且均与土壤病原菌抑制呈显着正相关,这增强了土壤或植物对镰刀菌和疫霉菌的抑制能力。室内熏蒸后活化处理刺激了土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生长(27.2%),增加了生防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溶杆菌属(Lysobacter)的相对丰度。当枯草芽孢杆菌剂料和哈茨木霉菌剂料混合使用时,这些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这些结果表明,熏蒸后施肥活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数量。(3)盆栽实验发现1,3-D熏蒸后施用生防菌剂促进了番茄的生长。熏蒸后添加生防菌剂活化在不同程度上增加番茄株高(14.7%-18.8%)、茎粗和鲜重(20.6%-38.8%)。同时田间实验也得到一致的结果,熏蒸施肥活化显着提高了番茄产量(7.50%-24.5%)。综合以上,土传病原菌的减少是由于土壤熏蒸和生防菌剂结合直接作用的结果,或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的非生物因子(如土壤p H、肥力结构等),增强土壤的生态功能,从而诱导植物系统抗性,促进番茄生长和提高番茄产量。
周康宁[3](2021)在《不同施肥制度对珠三角菜地土壤性状及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性状恶化,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同时造成农产品产量和养分含量下降,并对环境造成一系列影响,其中尤以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因地制宜开展蔬菜减量施肥研究,通过菜地化肥减量和化肥原料替代研究,减少肥料用量并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蔬菜产量,保障蔬菜安全生产,促进蔬菜产业科学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珠三角地区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不同施肥方式附以钝化剂添加等措施开展蔬菜减肥增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同时探讨不同处理下蔬菜重金属含量是否符合国家蔬菜安全生产标准。基于前期研究继续开展化肥减量、缓释肥替代常规化肥的珠三角菜地田间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盆栽试验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30%减量施肥(CJ)处理对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没有显着影响,而施加缓释肥万里神农(WH)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处理显着增加(P<0.05),达19.65 g·kg-1。CJ处理对通心菜生长没有显着影响,而WH处理显着提升了通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的株高。(2)盆栽试验中,同等施肥条件下(常规施肥;常规减量30%;缓释肥),钝化剂的添加有助于提高土壤p H,降低菜地土壤中重金属Cd、As有效态含量及通心菜体内重金属含量。其中,WH3处理下(万里神农缓释肥搭配70%二水石膏+30%三氧化二铁)土壤重金属Cd的有效态含量降幅最大,达27.69%。CJ3(常规化肥减量30%搭配70%二水石膏+30%三氧化二铁)土壤重金属As的有效态含量降幅最大,达20.6%。不同处理下通心菜重金属Cd、As含量分别在0.163-0.186 mg·kg-1和0.344-0.365 mg·kg-1,对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同施肥模式下蔬菜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符合蔬菜安全食用标准。(3)田间试验中,常规施肥减量30%(CJ)处理下,第一季蔬菜黄瓜(Cucumis sativus L.)、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和苋菜-通心菜轮作体系下第二季蔬菜通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三种蔬菜的产量以及养分含量均未受到显着影响。常规化肥减量50%(CT)处理下各蔬菜地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和蔬菜产量及养分含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其中,当季作物中,瓜类蔬菜(黄瓜)产量显着下降,亩产仅为8084.7斤,降幅达12.5%,而叶菜类作物苋菜产量未有显着变化,轮作体系下第二季叶菜类作物通心菜的产量显着减少(P<0.05)。施加缓释肥(WH和EH)对土壤有效N、P、K含量未有明显影响,但能提高土壤p H和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中Cd的活性。其中,施加万里神农缓释肥(WH)对当季和轮作体系下第二季蔬菜产量均有提升效果,黄瓜,苋菜和通心菜产量分别提升10.8%,3%和2.1%,相较于常规施肥处理(CK),能在施肥减量条件下保持乃至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并且有效提升蔬菜的养分含量和产量。(4)田间试验中,黄瓜,苋菜,通心菜的Cd含量分别在0.014-0.017 mg·kg-1,0.122-0.134 mg·kg-1和0.141-0.149 mg·kg-1,对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
张春楠[4](2020)在《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业的生产限制了一些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要求在减少化肥投入量的基础上做到不减产、不降质。本研究是在增施增效剂的基础上进行甜瓜—番茄轮作来寻求一个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蔬菜产业体系。因此,本研究针对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过量施肥导致的肥料利用率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以及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以番茄(新美1号)和甜瓜(瑞红)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试验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硝化抑制剂与化肥配施(C+DMPP、C+DCD)、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C+J)、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同时与化肥配施(C+DMPP+J、C+DCD+J),采用田间重复试验,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秋)和甜瓜(春)轮作中的效果,为促进优质高效的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甜瓜发芽期到幼苗期之间的株高增长较快,其中C+DMPP+J处理显着促进了甜瓜株高的生长,与C处理相比,株高高出13.60%。幼苗期以后,茎粗增长较快,增幅最大达到了 60.80%,C+DMPP+J处理对甜瓜茎粗的促进效果最显着,茎粗最大达到13.80 mm;番茄定植后45~65天生长加速,平均由81.60 cm增加到113.20 cm。定植85天后,C+DMPP+J处理比C处理茎粗增加了 8.29%。(2)与C处理相比,C+DMPP+J处理对甜瓜增产效果最显着,产量增幅达到了21.70%;C+DMPP、C+DCD、C+J、C+DMPP+J 和 C+DCD+J 显着提高了番茄产量,与C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 7.1%、6.7%、22.4%、28.8%和18.6%。C+DMPP处理降低番茄硝酸盐含量效果最佳,与C处理相比,降低了 44.30%;C+DMPP+J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中Vc含量,比C处理提高了 65.50%;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4.30%~4.80%之间,各处理间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施肥处理的果实糖酸比在4.00~11.00之间,其中C+DMPP+J处理果实糖酸比为11.00,达到了最大值。(3)C+DMPP处理根长比C处理增长了 93.90%;番茄根系干重在3.40g~5.30g之间,其中C+DCD+J处理的单株根干重最大。(4)C+DMPP+J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在甜瓜生长期内都较低,比C处理平均下降了 35.80%,均达到了显着水平;C+DMPP+J处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始终最高,平均为421.10mg/kg;番茄盛果期、末果期和拉秧期,C+DMPP+J的处理速效钾含量始终显着高于C处理,比C处理分别提高了 25.60%、20.10%和2.50%。(5)C+DMPP处理硝态氮含量最低,与C处理相比硝态氮含量在甜瓜生长期内降低幅度平均达到61.80%(0-20cm)和74.90%(20-40cm);C+DMPP+J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最高达到22.6mg/kg(0-20cm 土层,甜瓜发芽期),比C处理高出47.70%。C+DMPP+J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最高,分别比C处理提高了21.70%、60.70%和 40.30%。C+DMPP处理降低番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显着,与C处理相比,番茄四个生长期的降低幅度分别达到了 44.30%、33.80%、40.20%和45.40%;C+DMPP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始终最高,0-20 cm和20-40 cm 土层铵态氮含量最大分别为19.15 mg/kg和15.71 mg/kg。C+DMPP+J的茎、叶氮吸收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与C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2.70%和52.20%。C+DMPP+J和C+DCD+J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氮肥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与C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25.90%、127.40%和27.10%、27.40%。综上所述,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可以促进甜瓜和番茄的生长,有效调节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其中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同时与化肥配施效果最佳。
黄小辉[5](2020)在《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家,而水稻是南方大多省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了提高和维持水稻的产量,我们需要通过施用化肥来供给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施用农药抑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从而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但是近年来,由于不科学的施肥和施药方式导致化肥和农药的滥用,这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和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高投入的化肥量并没有得到更高的产出,反而需要更高的农药用量来维持产量。因此,本试验通过对江西省各地区2002-2016年间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选址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旨在找到化肥和农药的协同平衡,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2002年到2016年,江西省全省的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和农药使用量整体上呈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转折点分别位于2011年和2010年,其中就全省的双季稻平均化肥施用量而言,2016年全省农田双季稻的两季总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分别为,氮:366 kg/hm2、磷:162 kg/hm2。2、一定剂量之下的除草剂有助于稻田土壤养分的矿化循环,当除草剂二氯喹啉酸施用量为0.563 kg/hm2(标准用量的0.75倍)时,激发作用达到最大,此时双季稻稻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炭、氮、磷(SMBC、SMBN、SMBP)、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达到最大值。3、当二氯喹啉酸施用量为0.563 kg/hm2时的株防效与标准用量相比,无显着差异,表明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基于此,可节约25%除草剂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保持不变时,二氯喹啉酸的杂草株防效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保持不变,早稻和晚稻分别在施用N 137.50kg/hm2和183.75 kg/hm2时取得最佳杂草防治效果,并且此时田间土壤中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残留量最小;当氮肥施用量保持不变时,二氯喹啉酸的杂草株防效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早稻和晚稻分别在施用P2O5 45.00 kg/hm2和52.50 kg/hm2时取得最佳杂草防治效果,并且此时田间土壤中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残留量最小。这进一步证明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4、研究结果表明基施N 137.50 kg/hm2、P2O5 45.00 kg/hm2、K2O 67.50 kg/hm2的施肥方式最适于试验当地等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早稻施肥方式,较试验小区所在地推荐肥料施用量减少了约33%的磷肥投入量,较当地农户常规施肥而言,减少了约8%的氮肥投入量、43%的磷肥投入量和14%的钾肥投入量。基施N148.75 kg/hm2、P2O5 52.50 kg/hm2、K2O 78.75 kg/hm2且在分蘖期追施N 35.00kg/hm2的施肥方式最适于试验当地等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晚稻施肥方式,较试验小区所在地推荐肥料施用量减少了约33%的磷肥投入量,较当地农户常规施肥而言,减少了约6%的氮肥投入量、42%的磷肥投入量和13%的钾肥投入量。推荐肥料施用量两季较2016年全省平均总用量而言,氮肥减少了12.6%,磷肥减少39.8%。
吴晓娴[6](2020)在《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于2019年4月-9月以一年生M9T337苹果砧木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以一年生苹果砧木M9T337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每盆0g、200g、400g、600g、800g微生物菌肥加0.8g15N,分别用T1、T2、T3、T4、T5表示,以不施菌肥和氮肥为对照)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菌肥用量的增加,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的总干重、根冠比、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以T3处理最高,较T1增加了46.75%、46.67%、38.78%、32.85%和52.60%;其次为T4处理,较T1增加了40.55%、33.33%、33.33%、31.2%和42.31%。不同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根系生长均以每盆400g微生物菌肥处理最好,其比T1处理分别增加了60.50%、41.22%、42.85%和44.50%。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分别以T3处理最好,T4处理次之,T1处理最低。与T1相比,添加微生物菌肥显着增加了植株对肥料的15N的吸收,T3和T4处理的植株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3.66%和38.30%,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土壤15N残留以T3处理最高,较T1增幅了34.48%,T4处理次之增幅了29.15%;氮素损失以T1处理最高,为67.80%,T3处理最低,为52.68%。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氮配合对于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吸收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盆400g(换算成平方米用量为2.53kg/m2)微生物菌肥。2.以一年生苹果砧木M9T337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每盆0g、200g、400g、600g、800g微生物菌肥加1.96gP2O5,分别用A1、A2、A3、A4、A5表示,以不施菌肥和磷肥为对照)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3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的总干重、根冠比、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最高,分别比A1处理提高了83.93%、62.5%、40.49%、37.14%和24.99%;其次为A4处理,其增幅分别为99.92%、62.5%、38.43%、34.29%和23.74%。不同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均以A3处理最好,其比A1处理分别增幅了25.93%、55.46%、39.93%和38.14%;其次为A4处理,比A1处理分别增幅了14.53%、25.8%、18.95%和20.86%。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全磷、有效磷、有机质、pH分别以A3处理最好,A4处理次之,CK2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磷配合对于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盆400g(换算成平方米用量为2.53kg/m2)微生物菌肥。3.以一年生苹果砧木M9T337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每盆0g、200g、400g、600g、800g微生物菌肥加0.14gCa,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以不施菌肥和钙肥为对照)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B4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的总干重、根冠比、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最高,分别比B1处理提高了53.76%、76.47%、28.69%、54.5%和46.05%;其次为以B5处理,其增幅分别为49.67%、76.47%、26.5%、43.53%和42.8%。不同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根系生长均以B4处理最好,其比B1分别增幅了37.98%、70.69%、39.06%和39.43%。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分别以B4处理最好,B5处理次之,随后为B3处理,而B1和B2处理差异不显着,以CK3处理最低。不同处理土壤中全钙、有效钙、有机质和pH值分别以B4处理最好,B3和B5处理差异不显着,以CK3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钙配合对于苹果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盆600g(换算成平方米用量为3.82kg/m2)微生物菌肥。
郭娇[7](2020)在《温室黄瓜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氮损失的调控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温室蔬菜生产过程中氮素利用率普遍偏低且损失严重,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负效应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室内好气培养和田间原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温室果菜类蔬菜-黄瓜(品种为津绿20-10)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硝化抑制剂及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温室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硝化抑制效果,从而优选出最优抑制剂种类、用量及其配施菌剂施用量,明确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调控下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筛选出阻控温室菜田施氮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有效调控方案,旨在为实现温室黄瓜的“高效、环保、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明了三种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转化的抑制效果,优选出了适宜的硝化抑制剂及其用量。培养温度25℃,60%田间持水量水平下,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影响明显不同。3种硝化抑制剂的硝化抑制效果整体表现为DMPP>DCD>MHPP。减氮基础上配施2%DMPP较常规处理可使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增加40.85%~73.61%,硝态氮含量降低24.61%~33.8%,表现出了较好的硝化抑制效果;减氮基础上配施2%DMPP和菌剂(75 L/hm2)处理硝化抑制效果较优,可使土壤中硝态氮累积较常规施氮平均降低38.88%~43.91%。(2)阐明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对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不仅促进黄瓜生长发育、产量的提高,还可明显改善果实品质,同时促进作物氮素吸收,显着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不但可保证黄瓜稳产,且最高可使黄瓜增产7.50%,氮素利用率由传统的7.50%提高到20.32%~25.30%,降低黄瓜果实硝酸盐含量7.38%~18.28%,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黄瓜果实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改善了果实品质。(3)探明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阻控温室黄瓜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效果。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可以显着降低N2O排放和NH3挥发,总体气态损失量有所降低。温室黄瓜施氮造成的气态(N2O和NH3挥发)总损失占比相对较小,仅在3.31%~3.67%。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可使N2O排放降低30.01%~41.40%,NH3挥发减少28.85%~37.71%。(4)明确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阻控温室黄瓜土壤硝态氮淋溶的效果。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菌剂均可显着降低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减氮基础上配施抑制剂与菌剂较常规施氮可使0-120 cm 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降低12.62%~74.58%。(5)揭示了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调控温室黄瓜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效应。减氮基础上配施硝化抑制剂和菌剂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氮素调控措施。综合评价,减氮基础上同时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和菌剂(追施氮肥316 kg N/hm2,配施纯氮量2%DMPP和75L/hm2液体胶质类芽孢杆菌菌剂)与常规施肥相比,可使黄瓜增产7.50%,果实硝酸盐含量降低18.28%,氮素利用率由常规施氮的7.50%提高到 25.30%,减排 N2O 气体 41.40%,NH3 挥发 28.85%,0-120 cm 土壤剖面中 NO3--N累积量降低36.06%~52.00%,是一种有效阻控温室蔬菜生产施氮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且对环境友好的调控措施,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
陈晓滨,刘少群,刘成,郑鹏[8](2020)在《生物肥料在茶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肥料是新型肥料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合理施肥有助于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本文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生物肥料的分类、特点,归纳分析了施用生物肥料对茶树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总结了生物肥料在我国主要省份茶园中的实践应用情况,以期为茶园的现代化建设与合理化施肥提供理论参考。
尹嘉曦[9](2020)在《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态势及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绿肥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在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推广绿肥种植与发展对我国可持续农业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旨在从宏观视角上运用Citespace分析以绿肥为主题的外文文献和中文文献,明确当下绿肥研究趋势和热点,再从微观视角出发,选择广西绿肥产业作为具体实例,运用波特钻石模型从五个方面对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广西绿肥产业长效发展提出建议。1)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绿肥研究的外文文献和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一)国内外绿肥研究在发文量上趋势较相近,总体上都表现为波折上升的趋势;(二)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发文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印度、巴西、中国、加拿大;(三)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发文排名前三的作者分别是LADHA JK、WEIDONG CAO、FRANCISCO BEZERRA NETO,绿肥研究中文文献排名前三的作者分别是曹卫东、包兴国、邓铁金,其中中国作者曹卫东在国内外绿肥研究发文量中均处于前三。国内外各高产作者之间都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但不同研究团队之间合作较少;(四)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发文量前三的机构分别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Agriculture,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Agriculture&Agri-Food Canada)、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绿肥研究中文文献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五)从文献共被引分析来看,Web of Science中被引频次最多的一篇文献是《Biofumigation and Enhanced Biodegradation: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in Soilborne Pest and Disease Management》;(六)从关键词来看,国外绿肥研究高频关键词是“土壤”、“氮元素”、“产量”,因此其研究主要是围绕绿肥还田效应所展开的,而国内绿肥研究则更侧重于对绿肥品种的研究展开。2)运用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以及“机遇与政府”五个方面分析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从生产要素分析,广西的自然条件与耕地状况适宜绿肥生长,其区域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都对绿肥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广西绿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种植主体单一、农户受教育程度偏低、偏老龄化,且绿肥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在需求条件方面,近年来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青睐有利用绿肥产业的发展;在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方面,科研机构、绿色食品产业及旅游业都是广西绿肥产业发展的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绿肥产业的发展应与这些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在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方面,广西绿肥产业与周边省份贵州、湖南绿肥种植相比种植面积还相对较少,竞争力相对较弱;在机遇与政府方面,目前国家正积极探索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广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广西绿肥产业发展,对广西绿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通过上述对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后,对广西绿肥产业提高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绿肥种植队伍;二是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引进多元经营主体;四是实施品牌化战略;五是积极探索“绿肥+”产业;六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连艳会[10](2020)在《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养分变化及施肥模式优化》文中认为蔬菜作为人们体内所需的能量来源之一,含有的营养元素非常丰富,主要有维生素素B、维生素C、纤维素等营养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外源肥料的添加,为提高蔬菜产量及品质,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但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养分状况,尤其是氮素养分状况的差异,使得不同菜田适宜的施肥管理措施有所不同。本研究主要以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黄瓜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黄瓜拉秧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并对4个主要种植年限(农田、2年、13年、18年)的土壤进行室内盆栽试验,分别采用4种施肥方式(T1:不施氮肥、T2:常规施用量单施化肥、T3:减量单施化肥、T4: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植株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黄瓜土壤基本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020 cm土层土壤全磷、全钾、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全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积累量整体上均高于2040 cm土层,而土壤铵态氮含量和积累量、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则完全相反,由于土壤中下层湿度较大,水分子运动加快,微生物活动频繁,铵态氮和硝态氮逐渐往深层迁移。全磷、全钾、电导率、速效磷、速效钾的养分含量整体上高于农田(CK),该年限的大棚黄瓜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环境中,土壤被雨水冲刷次数较少,同时施肥次数较多。农田(CK)土壤的pH显着高于其他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农田(CK),该土壤长年受雨水淋洗,并在前茬种植玉米,有机肥添加量高。土壤中矿质氮主要以硝态氮为主,不同种植年限的矿质氮含量和积累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040 cm土层范围内,除种植年限为16年的大棚黄瓜外,其他种植年限大棚黄瓜中土壤铵态氮占全氮的比例均高于农田(CK);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的硝态氮占全氮的比例则均低于农田(CK)。以有机形态为主的其它未测组分氮占全氮比例最高。(2)通过进行盆栽试验,进一步判断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应采取合理的施肥模式。农田(CK)土壤下,当黄瓜生长至幼苗期,不添加肥料,植株并未受到影响;当黄瓜生长至结果期,该时期为满足植株正常结果,对养分吸收量较高,但施肥量不能过大,否则将抑制对养分的吸收,可采用T3施肥模式,即减量单施化肥。种植年限为2年的土壤下,当黄瓜生长至幼苗期,土壤中的氮磷钾不能满足幼苗的营养生长,可采用T2施肥模式,即常规施用量;当黄瓜生长至结果期,可以采用T3施肥模式,即减量单施化肥,满足后期养分的吸收。种植年限为13年的土壤下,当黄瓜生长至幼苗期,可以不补充肥料;当黄瓜生长至结果期,可以采用T3施肥模式,即减量单施化肥。种植年限为18年的土壤下,当黄瓜生长至幼苗期,可以不施肥;当黄瓜生长至结果期,采用T4施肥模式,即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及时调节土壤养分,供应根系吸收并转运至地上部,促进植株结果。
二、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竹鼠简介 |
1.1 竹鼠种类 |
1.2 竹鼠养殖现状 |
2 肉类的品质评价 |
2.1 食用品质 |
2.2 卫生品质 |
2.3 加工品质 |
2.4 营养品质 |
2.5 人文品质 |
3 粪污综合利用 |
3.1 畜禽粪污污染现状 |
3.2 畜禽粪污肥料化 |
3.3 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
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大竹鼠肌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肌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竹鼠肌肉品质的比较 |
2.2 大竹鼠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 |
2.3 大竹鼠肌肉的氨基酸组成 |
2.4 大竹鼠肌肉中必需氨基酸营养品质评价 |
2.5 大竹鼠肌肉中脂肪酸组成 |
2.6 大竹鼠肌肉中矿物质含量 |
2.7 大竹鼠肌肉中的维生素组成 |
3 讨论 |
3.1 肌肉的食用品质 |
3.2 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 |
3.3 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及氨基酸的品质评价 |
3.4 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 |
3.5 肌肉中矿物质及维生素组成及含量 |
4 结论 |
第三章 大竹鼠粪污的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竹鼠粪污中总养分与有机质含量比较 |
2.2 大竹鼠粪污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
2.3 大竹鼠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比较 |
3 讨论 |
3.1 粪污中养分及有机质比较 |
3.2 粪污中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分析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1,3-二氯丙烯熏蒸后土壤活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番茄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番茄土传病害危害现状 |
1.2 土传病害防治现状 |
1.2.1 土壤消毒技术 |
1.2.2 其他防治技术 |
1.3 生防菌剂 |
1.3.1 生防菌剂对熏蒸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的影响 |
1.3.2 生防菌剂和土壤熏蒸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基因的影响 |
1.4 土壤熏蒸结合生防菌剂防治土传病害的研究展望 |
1.5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1 论文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1,3-二氯丙烯熏蒸土壤活化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药剂 |
2.1.2 供试土壤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室内熏蒸和熏后施肥活化实验设计 |
2.2.2 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测定 |
2.2.3 土壤总DNA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
2.3 生物信息和数据分析 |
2.3.1 生物信息分析 |
2.3.2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熏蒸土壤活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4.2 熏蒸土壤活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4.3 熏蒸土壤活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1,3-二氯丙烯熏蒸土壤活化对盆栽番茄土壤肥力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计 |
3.1.2 土壤理化参数 |
3.1.3 土壤D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土壤肥力的变化 |
3.3.2 熏蒸活化对盆栽番茄土壤酶活力的影响 |
3.3.3 土壤总细菌、总真菌、枯草芽孢杆菌及木霉基因丰度变化 |
3.3.4 番茄植株生长指标变化 |
3.3.5 土壤环境因子与基因丰度相关性分析 |
3.3.6 番茄生长指标与基因丰度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1,3-二氯丙烯熏蒸土壤活化对田间病害防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及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计及过程 |
4.1.3 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测定 |
4.1.4 土壤病原菌检测 |
4.1.5 土壤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
4.2 生信分析与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土传病害防控效果评价及番茄产量 |
4.3.2 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的变化 |
4.3.3 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 |
4.3.4 土壤熏蒸生物活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4.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层次聚类与主坐标分析 |
4.3.6 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
4.3.7 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 |
4.3.8 生物标志物与土壤病原物防治和番茄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1,3-二氯丙烯熏蒸土壤活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5.1.2 1,3-二氯丙烯熏蒸土壤活化对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5.2 本研究创新点 |
5.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
5.3.1 存在的问题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不同施肥制度对珠三角菜地土壤性状及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农业面源污染概况 |
1.1.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
1.1.2 珠三角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
1.2 我国珠三角地区蔬菜种植现状 |
1.3 我国化肥的施用现状 |
1.4 缓释肥在农业中的应用 |
1.5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
1.5.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1.5.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
1.5.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1.6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
1.6.1 生物修复技术 |
1.6.1.1 微生物修复技术 |
1.6.1.2 植物修复技术 |
1.6.1.3 动物修复 |
1.6.2 物理修复技术 |
1.6.3 化学修复技术 |
1.7 石膏材料在土壤中的应用 |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8.1 立题依据 |
1.8.2 研究内容 |
1.8.3 技术路线 |
1.8.4 论文创新点 |
2 施肥与钝化措施协同对菜地土壤性状及蔬菜生长的影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1.1 供试石膏类钝化材料 |
2.1.1.2 供试肥料 |
2.1.1.3 供试植物 |
2.1.1.4 供试土壤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3.1 土壤样品的测定 |
2.1.3.2 植物样品的测定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钝化修复与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菜地土壤性状的影响 |
2.2.1.1 钝化修复与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菜地土壤pH的影响 |
2.2.1.2 钝化修复与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菜地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的影响 |
2.2.1.3 钝化修复与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2.2.2 钝化修复与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土壤Cd、As有效态的影响 |
2.2.3 钝化修复与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通心菜生长的影响 |
2.2.4 钝化修复与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通心菜植株体内养分含量的影响 |
2.2.5 钝化修复与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植株体内Cd、As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钝化修复与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土壤p H和 Cd、As有效态的影响 |
2.3.2 不同钝化修复和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2.3.3 不同钝化修复和减量施肥措施协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2.4 小结 |
3 减量施肥对珠三角菜地土壤性状及蔬菜生产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3.1.2 试验材料 |
3.1.2.1 供试肥料 |
3.1.2.2 供试植物 |
3.1.2.3 供试土壤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性状的影响 |
3.2.1.1 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pH的影响 |
3.2.1.2 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3.2.1.3 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3.2.1.4 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2.1.5 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2.2 减量施肥对土壤Cd有效态的影响 |
3.2.3 减量施肥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
3.2.4 减量施肥对蔬菜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4.1 减量施肥对蔬菜体内氮含量的影响 |
3.2.4.2 减量施肥对蔬菜体内磷含量的影响 |
3.2.4.3 减量施肥对蔬菜体内钾含量的影响 |
3.2.5 减量施肥对蔬菜体内Cd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轮作体系下减量施肥对珠三角菜地土壤性状及蔬菜生产的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4.1.2 试验材料 |
4.1.2.1 供试肥料 |
4.1.2.2 供试植物 |
4.1.2.3 供试土壤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轮作体系下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性状的影响 |
4.2.1.1 轮作体系下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pH的影响 |
4.2.1.2 轮作体系下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的影响 |
4.2.1.3 轮作体系下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2.2 轮作体系下减量施肥对土壤Cd有效态的影响 |
4.2.3 轮作体系下减量施肥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
4.2.4 轮作体系下减量施肥对蔬菜养分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设施菜地土壤氮肥施用现状 |
1.2.2 设施菜地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硝化抑制剂及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
1.3.1 硝化抑制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
1.3.2 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2 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 |
2.4 数据分析及相关指标计算方法[61,62]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3.1.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1.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土壤肥力的影响 |
3.1.3 对甜瓜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3.2.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3.2.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肥力的影响 |
3.2.3 对番茄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条件下,番茄根系、土壤性状对番茄产量的相对贡献率 |
3.2.5 对番茄植株干物质和氮吸收量的影响 |
3.2.6 小结 |
4 讨论 |
4.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土壤环境及氮素利用方面的作用 |
4.1.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甜瓜和番茄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 |
4.1.2 硝化抑制剂在提高土壤氮素利用方面的作用 |
4.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 |
4.3 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效果因作物种类而异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5)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农药使用现状及其影响 |
1.2.2 除草剂施用现状及其影响 |
1.2.3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介绍和残留降解 |
1.2.4 氮肥现状及其影响 |
1.2.5 磷肥现状及其影响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江西省各地区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现状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
2.5.2 农药使用量变化 |
2.5.3 有效灌溉面积变化 |
2.5.4 每公顷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
2.5.5 每公顷耕地面积氮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
2.5.6 每公顷耕地面积磷肥施用量(折纯量)变化 |
2.5.7 每公顷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变化 |
2.5.8 江西省各地区的双季稻平均施肥量(折纯量)变化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除草剂施用对化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其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区概况 |
3.2.3 试验田处理 |
3.3 样品处理与测定 |
3.3.1 土壤全氮和全磷 |
3.3.2 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 |
3.3.3 土壤养分矿化率 |
3.3.4 水稻根系活力测定 |
3.3.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3.3.6 土壤酶活性 |
3.3.7 植物中的氮磷养分 |
3.3.8 氮磷肥利用率 |
3.3.9 测产与考种 |
3.3.10 田间杂草数及其防效 |
3.3.11 计算与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
3.4.2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碱解氮与速效磷的影响 |
3.4.3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养分矿化率的影响 |
3.4.4 不同施药量对水稻根冠比的影响 |
3.4.5 不同施药量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6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3.4.7 不同施药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4.8 不同施药量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4.9 不同施药量对水稻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3.4.10 不同施药量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对水稻生长和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 |
4.3 测定项目 |
4.3.1 土壤中的氮磷养分 |
4.3.2 田间杂草数及其防效 |
4.3.3 根系形态指标 |
4.3.4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 |
4.3.5 测产与考种 |
4.3.6 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
4.4.2 不同施肥量对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影响 |
4.4.3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养分矿化率的影响 |
4.4.4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根冠比的影响 |
4.4.5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4.6 不同施肥量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
4.4.7 不同施肥量对除草剂残留量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化学肥料施用的现状及影响 |
1.1.1 化学肥料施用现状 |
1.1.2 化学肥料施用过量带来的影响 |
1.2 土壤酸化概述 |
1.2.1 土壤酸化成因 |
1.2.2 土壤酸化现状 |
1.2.3 土壤酸化危害 |
1.2.4 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
1.3 微生物菌肥概述 |
1.3.1 微生物菌肥简介 |
1.3.2 微生物菌肥的种类 |
1.3.3 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 |
1.3.4 微生物菌肥研究现状 |
1.3.5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1.3.6 微生物菌肥发展对策及前景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材与处理 |
2.1.1 氮素和不同剂量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2.1.2 磷素和不同剂量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2.1.3 钙素和不同剂量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2.2 采样及测定 |
2.2.1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2 苹果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
2.2.3 苹果植株和土壤15N测定 |
2.2.4 根系活力的测定(TTC)还原法测定 |
2.2.5 土壤酶活性测定 |
2.2.5.1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 |
2.2.5.2 土壤磷酸酶活性测定(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
2.2.5.3 土壤蔗糖酶活性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
2.2.5.4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 |
2.2.6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
2.2.7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2.7.1 土壤pH值的测定 |
2.2.7.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
2.2.7.3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碳酸氢钠法) |
2.2.7.4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测定(醋酸铵—火焰光度计法) |
2.2.7.5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 |
2.2.8 计算公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
3.1.1 微生物菌肥与氮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3.1.2 微生物菌肥与氮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1.3 微生物菌肥与氮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1.4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1.5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1.6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素吸收、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
3.2 微生物菌肥与磷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1 微生物菌肥与磷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3.2.2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2.3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2.4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5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3 微生物菌肥与钙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1 微生物菌肥与钙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3.3.2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3.3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3.4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5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15N-氮素吸收利用和损失的影响 |
4.2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温室黄瓜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氮损失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设施蔬菜氮素利用现状 |
1.2.2 设施蔬菜氮素损失 |
1.2.3 硝化抑制剂调控土壤氮素损失研究进展 |
1.2.4 微生物菌剂研究进展 |
1.2.5 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配施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1.4.2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1.4.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2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 |
2.3.1 试验地概况 |
2.3.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3.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4 计算公式 |
2.3.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3.1.1 硝化抑制剂DCD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2 硝化抑制剂DMPP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
3.1.3 硝化抑制剂MHPP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影响 |
小结 |
3.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3.2.1 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3.2.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影响 |
小结 |
3.3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调控效应 |
3.3.1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
3.3.3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不同时期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3.4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4.2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4.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温室菜田土壤-蔬菜-大气体系的综合效应 |
4.3.1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3.2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气态损失的影响 |
4.3.3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
4.3.4 化肥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生物肥料在茶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肥料定义及类别 |
1.1 定义 |
1.2 分类 |
2 生物肥料特点 |
3 生物肥料对茶树的影响 |
3.1 生物肥料与其他类型肥料对茶树的影响比较 |
3.2 不同物质形态的生物肥料对茶树的影响 |
3.3 不同土壤及地形条件下生物肥料对茶树的影响 |
4 生物肥料在茶园中的应用现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9)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态势及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绿肥 |
1.2.2 知识图谱 |
1.2.3 Citespace软件 |
1.2.4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绿肥领域研究综述 |
1.4.2 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
1.4.3 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领域竞争力分析研究现状与趋势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图 |
2.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可视化分析 |
2.1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总体分析 |
2.1.1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年度分布 |
2.1.2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国家发文量 |
2.1.3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 |
2.1.4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
2.1.5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
2.1.6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共被引分析 |
2.2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总体分析 |
2.2.1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年度分布 |
2.2.2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 |
2.2.3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 |
2.2.4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
3.广西绿肥发展基本概况 |
3.1 广西化肥施用情况 |
3.2 广西绿肥发展历史 |
3.3 广西绿肥发展现状 |
3.3.1 广西全区绿肥种植面积 |
3.3.2 广西现有绿肥种质资源 |
4.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 |
4.1 波特钻石模型概述 |
4.1.1 生产要素 |
4.1.2 需求条件 |
4.1.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
4.1.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 |
4.1.5 政府 |
4.1.6 机会 |
4.2 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 |
4.2.1 生产要素分析 |
4.2.2 需求条件分析 |
4.2.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
4.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分析 |
4.2.5 机遇与政府分析 |
4.3 关于提高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
4.3.1 生产要素方面 |
4.3.2 需求与相关及支持产业方面 |
4.3.3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方面 |
4.3.4 政府方面 |
5.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养分变化及施肥模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1.1 设施蔬菜种植面积 |
1.1.2 设施蔬菜施肥现状 |
1.2 不同种植年限下蔬菜的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
1.2.1 不同种植年限下蔬菜的生长状况 |
1.2.2 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 |
1.3 施肥对蔬菜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1.3.1 蔬菜的养分需求规律 |
1.3.2 不同施肥措施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
1.3.3 施肥对土壤基础肥力的影响 |
1.3.4 施肥对土壤各个氮组分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养分变化 |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样品处理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pH值的变化 |
2.4.2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电导率的变化 |
2.4.3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2.4.4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全磷含量的变化 |
2.4.5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全钾含量的变化 |
2.4.6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化 |
2.4.7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 |
2.4.8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全氮的变化 |
2.4.9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硝态氮的变化 |
2.4.10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铵态氮的变化 |
2.4.11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矿质氮的变化 |
2.4.12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
2.4.13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 |
2.4.14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各个氮组分的变化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施肥模式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3.4.2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3.4.3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
3.4.4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3.4.5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
3.4.6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
3.4.7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3.4.8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 |
3.4.9 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各个氮组分的变化 |
3.4.10 不同施肥模式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
3.4.11 不同施肥模式对黄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12 不同施肥模式对黄瓜全氮含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四、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D]. 刘洋. 广西大学, 2021(12)
- [2]1,3-二氯丙烯熏蒸后土壤活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番茄生长的影响[D]. 程鸿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不同施肥制度对珠三角菜地土壤性状及蔬菜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D]. 周康宁.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4]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D]. 张春楠.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江西省双季稻区氮磷肥和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农艺效应研究[D]. 黄小辉. 浙江大学, 2020(08)
- [6]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研究[D]. 吴晓娴.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7]温室黄瓜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氮损失的调控效应[D]. 郭娇.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8]生物肥料在茶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陈晓滨,刘少群,刘成,郑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2)
- [9]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态势及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D]. 尹嘉曦. 广西大学, 2020(07)
- [10]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黄瓜土壤养分变化及施肥模式优化[D]. 连艳会.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