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镍系聚丁二烯橡胶的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梁爱民[1](2021)在《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加氢反应及产品性能》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镍系催化剂催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加氢,对催化反应的机理及催化剂制备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催化剂制备及SIS加氢工艺条件,并对产品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采用异辛酸镍及三异丁基铝作SIS加氢催化剂,当催化剂陈化温度为50~70℃、陈化时间大于30 min、镍剂及铝剂质量浓度均为25~40 g/L、铝与镍的摩尔比为3.0~4.0时,催化剂活性较高。当催化剂用量为3×10-4~7×10-4g/g时,反应1~2 h的SIS中聚异戊二烯段加氢度大于98%,苯环加氢度小于5%。SIS加氢后,力学性能及耐老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谭捷,侯姝婧,李佳源,刘博超[2](2021)在《我国聚丁二烯橡胶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文中认为从生产工艺、新产品开发以及装置设备等方面概述了我国聚丁二烯橡胶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我国聚丁二烯橡胶的市场情况。2019年我国聚丁二烯橡胶的生产能力为161.5万t/a,消费量为121.0万t,预计2024年消费量将达到约135.0万t。指出了我国聚丁二烯橡胶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谭捷[3](2020)在《国内外聚丁二烯橡胶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国内外聚丁二烯橡胶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2019年世界聚丁二烯橡胶的生产能力为5 089 kt/a,消费量为3 745 kt,预计2024年消费量将达到4 250 kt。2019年我国聚丁二烯橡胶的生产能力为1 615 kt/a,消费量为1 210 kt,预计2024年消费量将达到1 350 kt。指出了我国聚丁二烯橡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李丰晓,焦胜成,李培培[4](2020)在《催化剂配比对镍系顺丁橡胶支化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环烷酸镍(Ni(naph)2)-三异丁基铝(Al(i-Bu)3)-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BF3·OEt2)(Ni-Al-B)三组分组成的镍系催化剂催化丁二烯(Bd)配位聚合,在反应初期加入含不饱和双键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研究催化剂组分对此顺丁橡胶的支化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规律及由此带来的溶液黏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聚合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随着n(Al)/n(Ni)的增大而变宽,胶液黏度随着n(Al)/n(B)的增大逐渐上升,但是n(Ni)/n(Bd)对胶液的黏度影响不大。在n(Al)/n(Ni)为6、n(Al)/n(B)为0.6、n(Ni)/n(Bd)为3×10-5时,丁二烯聚合支化程度最高。
王东方[5](2020)在《基于月桂烯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月桂烯作为一种生物基链状单萜烯,具有和异戊二烯、丁二烯相似的化学结构,通过阴离子聚合将月桂烯引入到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中,可开发功能性的弹性体,进一步提高月桂烯的应用价值;此外,对含月桂烯这种长侧链结构的聚合物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弹性体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在无调节剂的条件下设计合成不同月桂烯含量的苯乙烯-异戊二烯/月桂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IMS)。结果表明:月桂烯的含量由0增加到19.8%,3,4-PM结构由7.5%降低至5.6%,3,4-PI结构约为10%;DSC结果表明:SIMS玻璃化转变温度稳定在-66℃;随月桂烯的增加,SIMS损耗因子会出现先增高后减小的趋势,当月桂烯含量为11.3%时,达到最大值1.15;SIMS拉伸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其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邵氏硬度逐渐降低。对SIMS采用镍系催化加氢得到了 HSIMS。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催化条件下,随月桂烯含量增加,HSIMS的加氢度逐渐降低,但总体加氢度均在96.7%以上;微观结构变化规律与SIMS一致;HSI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增高,且均比未加氢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HSIMS的损耗因子峰值会出现先增高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月桂烯含量为7.6%时,损耗因子峰值达到最大值1.45;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HSIMS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邵氏硬度逐渐降低。设计合成了苯乙烯-月桂烯/丁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BMS)并对其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MS中1,2-PB结构含量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先从11.2%降低至9%,之后基本稳定;月桂烯含量从0增加到70%,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97.3℃增加到-67.4℃。少量月桂烯的加入使得SBMS的断裂伸长率大幅增加,但随月桂烯的含量进一步增加,SBMS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邵氏硬度亦逐渐降低。采用镍系催化体系对SBMS加氢制备了 HSBMS。研究结果表明:月桂烯含量从9.1%增加至39.3%,HSBMS的总体加氢度在94.5%以上,其中丁二烯加氢度在97%以上,而月桂烯的加氢度从98.3%降至83.4%。加氢后玻璃化转变温度从-66.6℃增加至-36.6℃。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HSBMS损耗因子峰值变化不明显,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不明显,邵氏硬度变化不明显。最后,采用茂钛催化体系对SBMS加氢制备了部分氢化产物PHSBMS。结果表明:月桂烯含量从10%增加至52.2%,总加氢度从93.7%降至68%,其中丁二烯加氢度维持在95%左右,月桂烯的加氢度从84.3%降至11.6%。加氢后玻璃化转变温度从-70.5℃增加至-40.2℃。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PHBMS损耗因子峰值逐渐增加,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邵氏硬度逐渐降低。
毛启明[6](2020)在《加工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论文主要采用三段混炼工艺,并通过改变不同的条件制备了一系列的高分散白炭黑填充溶聚丁苯橡胶(SSBR)/顺丁(二烯)橡胶(BR)的复合胶料,并在此过程中借助了炭黑填料分散仪、门尼粘度仪、电子拉力试验机、邵坡尔磨耗试验机、动态粘弹性测试仪等性能表征仪器对并用复合胶产品进行了性能的测试。通过控制ZnO的在共混过程中的加料顺序,考察了氧化锌的加料顺序对白炭黑填料在共混胶中的分散效果以及和所制备得到的胎面胶综合性能的相互作用。分别在一段混炼、二段混炼及三段混炼不同时间段加入Zn O,发现ZnO在二段混炼过程和三段混炼过程加入,可以显着提高填料在混炼过程中在橡胶体系中的分散程度和均匀程度,加快胶料的硫化速度;SSBR/BR共混所制备得到的并用胶,其硬度显着减小,拉伸性能(包括拉伸强度和定伸应力)都很大程度的提高,复合胶料的断裂伸长率降低的也较明显;有利于填料和白炭黑在橡胶体系中的分散,降低了填料间的相互作用,Payne的效应比一段混炼过程加入ZnO的白炭黑胶料的效应有所减小;ZnO在三段混炼过程加入,其所制备得到的硫化胶在0℃下的损耗因子值tanδ最大,在60℃下的损耗因子值tanδ最小,说明在三段混炼的阶段选择加入ZnO,所制备得到的白炭黑补强复合胶料的抗湿滑的阻力性能最好,轮胎在滚动时的阻力最低,耐磨性最佳。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混炼橡胶工艺中恒温混炼的时间和转子的转速和所制备得到的复合胶之间的关系。恒温混炼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白炭黑与硅烷偶联剂之间的反应(硅烷偶联化的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白炭黑和其他填料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情况,以及胶料在密炼机中恒温混炼的时间对复合胶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胶料在密炼机中的恒温混炼时间的延长,白炭黑在并用胶料中分散的均匀程度也会变好,当超过一定时间后,白炭黑会重新发生团聚;门尼粘度先增大后不变;Payne效应先减弱后逐渐增强。混炼过程中我们对转子所设定的转速不是越大越好,当我们将转速设定为80 r/min的情况下,SSBR/BR并用胶在填料分散以及并用胶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停放温度和停放湿度也会对白炭黑絮凝发生影响,从而影响胶料性能。胶料经过不同时间的停放后,门尼粘度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大,且胶料在停放时温度越高,门尼粘度也会越大,焦烧的时间越长,储能模量G’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Payne效应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白炭黑补强胶料的停放湿度越大,其胶料门尼粘度越大,胶料的焦烧的时间也越短;停放时湿度越低,越有利于胶料稳定;停放湿度越大,复合胶的拉伸性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变化不是很显着。
孙振,许广华,王运波,王丹丹[7](2020)在《聚丁二烯橡胶装置溶剂油回收系统腐蚀的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镍系聚丁二烯橡胶生产过程中,聚合反应残存的催化剂随胶罐液闪蒸进入胶罐顶气相。催化剂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发生水解反应会生成氢氟酸、氟硼酸和硼酸等酸性物质,会对后续设备及管线造成严重腐蚀。本文对溶剂油回收系统的腐蚀从采用材料升级、防腐涂层、工艺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控制做了探讨。
唐正伟[8](2020)在《基于改性稀土催化体系的高性能顺丁橡胶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顺丁橡胶(BR)具有高弹性、高耐磨、耐低温、耐屈挠等优点,是制造轮胎胎面和胎侧及其他橡胶制品的重要原料。随着社会发展,现有BR的性能已不能满足节能、安全、环保和耐用等方面的要求。本论文立足于合成橡胶产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主催化剂稀土盐(NdS)进行改性,构筑了一个用于合成高顺式窄分布BR的催化体系。同时,针对BR在具体应用领域性能方面的需求,研制出了低滚阻BR、环保易加工BR、高耐屈挠BR三个产品。详细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筛选,确定了以改性剂(M)来改性NdS,解决了 NdS不能完全溶解于已烷的难题,获得了透明均相态催化剂。确定了 M的最佳用量为[M]/[Nd]=0.5,此条件下催化活性提高了 2.3倍,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窄至2.3以下。(2)基于改性NdS(NdM),考察了均相剂(Bdcat)、二异丁基氢化铝(DIBAH)和倍半乙基氯化铝(EASC)用量及配制条件对催化剂相态、催化活性及丁二烯(Bd)聚合的影响,并采用GPC、FTIR和13C-NMR等分析手段对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微观结构和序列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加入少量Bdcat可以获得均相态催化剂,EASC用量过大([Cl]/[Nd]≥3.8)导致催化剂呈非均相态;增大DIBAH用量或EASC用量、提高配制温度、延长配制时间均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减小DIBAH用量、增大EASC用量、提高配制温度、延长配制时间均使得产物分子量增大,分子量分布变窄;增大DIBAH用量导致产物顺式-1,4-结构含量降低。较为合适的制备条件为[Al]/[Nd]=13-20、[Cl]/[Nd]=3.0、[Bdcat]/[Nd]=10-90、Tal=30-50℃、tal=30-60 min、Ta2=50℃、ta2=120 min。在此条件下,可以制备出均相态、高活性(可达2.88(Kg BR)·(g Nd)-1·h-1)、强定向性和较好稳定性的催化剂,可合成出分子量可调控(Mn=4.6× 104-3.1 × 105 g·mol-1)、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2.3)、顺式-1,4-结构含量大于97%的BR。(3)研究了 NdM/DIBAH/EASC/Bdcat催化Bd聚合过程,发现聚合产物数均分子量与转化率成线性关系,具有活性聚合的特征;聚合产物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分子量分布指数最窄可达1.5;平均每个钕原子产生的聚合物链数(Np)达到7以上。这表明本论文研究的体系属于配位可逆链转移聚合机理,由链转移得到的分子链通过链交换(逆转移)反应重新成为活性链,接受单体插入继续增长,使得聚合物链长平均化,分子量分布变窄。基于聚合机理考察了链转移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链转移反应基本由DIBAH用量决定,Np与DIBAH用量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 BR分子量的计算方程,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4)采用NdM/DIBAH/EASC/Bdcat催化体系,在10L规模的反应釜中设计合成了两种窄分布BR,进一步证实了小试聚合规律。考察了分子量分布对BR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量分布对t10,t90影响不大,窄分布的BR硫化速度略慢,焦烧时间略短。较窄的分子量分布,有利于提高BR的定伸应力、扯断伸长率、抗撕裂性能和耐磨性能,有利于降低滚动阻力,分子量分布由2.62变窄至2.21和1.83时,滚动阻力分别降低了 16%和24%。(5)基于NdM/DIBAH/EASC/Bdcat催化体系,考察了 DIBAH用量、催化剂用量和聚合温度对合成液体BR(LBR)的影响,较为合适的条件为[Al]/[Nd]=20-30,[Nd]/[Bd]=2.5×10-4-5.0×10-4,Tp=20℃。在 10L 规模的反应釜中合成了数均分子量为1.63×104 g·mol-1,顺式-1,4-结构含量为94.1%的LBR,将其与BR在溶液状态下原位共混,制备出了无需添加操作油加工使用的环保易加工BR,合适的LBR加入量为30份左右。其扯断伸长率和抗湿滑性能略有提高,其他性能与添加操作油的BR相当。(6)基于NdM,以正丁基镁(Mg)作为烷基化试剂,考察了 Mg和Bdcat用量、催化剂配制条件及聚合工艺条件对催化剂相态、催化活性及Bd聚合的影响,并采用GPC、FTIR和DSC等分析手段对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微观结构和结晶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Mg]/[Nd]=4-8、[Bdcat]/[Nd]=10-90时,可以获得均相态催化剂,催化活性相对较高。配制温度和时间对Bd聚合影响不大。聚合温度过高导致反式-1,4-结构含量降低,当温度为50℃时可以制备出反式-1,4-结构含量为95%左右的TPB。TPB在常温下含有单斜相和六方相结晶,结晶较为完全,结晶熔融温度分别44.4℃和96.6℃。
郭俊[9](2019)在《脂肪烃可溶磷酸酯钕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现已成为轮胎工业大国,年产轮胎约6亿条,社会经济影响巨大,但我国目前天然橡胶的产量远远不能填补供需缺口,因此着重发展人工合成天然橡胶以解决我国橡胶资源不足有着重要意义。稀土催化体系因其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具有高活性、高顺-1,4立构选择性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在稀土催化体系中,基于磷酸酯钕的催化体系在较低烷基铝用量下,对共轭二烯烃聚合即具备较高的活性。低烷基铝用量不仅可降低稀土顺丁橡胶的生产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十分重要,而且由于作为链转移剂烷基铝化合物用量的降低,使得该类催化体系更易于制备窄分子量分布的稀土顺丁橡胶。亲酯性阴离子可促使钕系衍生物溶于烷烃溶剂,这大幅的提高了聚合效率,然而由于钕离子在化合物中的高电子数和空间不饱和性,钕易与临近分子的氧原子配位,使得这些钕衍生物组成了不确定的低聚体。这在不利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催化剂输送、在线陈化的同时会导致催化剂催化性能的降低。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通过对磷酸酯钕催化体系各组分及聚合条件的筛选,进行了该体系对异戊二烯、丁二烯聚合行为的详细研究,内容如下:(1)在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钕的己烷溶剂中加入少量二氯二甲基硅烷,对其在己烷溶剂中形成的低聚物解缔合,制备出溶液型磷酸酯钕,以溶液型磷酸酯钕Nd(P204)3(简称Nd)/烷基铝(简称Al)/氯化合物(简称Cl)催化体系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2)以Nd/Al/Cl催化体系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探究了不同烷基铝、氯源种类、[Al]/[Nd]、[Cl]/[Nd]、[IP]/[Nd]、聚合反应时间、聚合反应温度和催化剂陈化时间等聚合条件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该溶液型磷酸酯钕催化剂体系以烷基铝为助催化剂,氯化合物为第三组分时,该体系在催化异戊二烯及丁二烯聚合方面有较高的活性,所得聚合物具有高顺-1,4-结构含量、窄MWD指数。
马泽[10](2019)在《基于新癸酸钕催化体系的高顺式窄分布聚丁二烯橡胶合成》文中研究指明窄分布(Dp=Mw/Mn≤3)的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在弹性、耐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宽分布顺丁橡胶,有助于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油耗,节约轮胎损耗成本,本文采用新癸酸钕催化体系在小瓶实验条件下初步考察了催化剂各个组分加入量等因素对丁二烯聚合的影响,再将小瓶实验中的配比进行间歇釜放大实验,最后将聚合得到的门尼粘度为45.3、54.0和66.3的窄分布聚丁二烯橡胶与宽分布样品进行混炼加工,对比它们在各个性能的差异。小瓶聚合实验条件下发现,减少新癸酸钕、Cl、HAl和Al加入量以及提高第四组分加入量都会使Dp降低,提高Cl加入量以及降低HAl和Al加入量有利于提高顺式-1,4结构含量,聚合得到的聚丁二烯橡胶转化率可达90.1%,顺式-1,4结构含量为98.3%,Dp=2.84,具有高顺式窄分布的特点。间歇釜放大实验下发现顺式-1,4结构含量降至96.0%,Dp变为2.5左右,调节新癸酸钕加入量合成了门尼粘度在43.8~66.8之间的聚丁二烯橡胶,Dp均在3以下。窄分布聚丁二烯橡胶经过混炼加工在拉伸强度、老化性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宽分布样品且随门尼粘度提高不断变好,但窄分布聚丁二烯橡胶的炭黑分散性和加工性能较差且随门尼粘度提高逐渐变差。因此,基于窄分布聚丁二烯橡胶在力学性能等方面性能良好的特点,将它应用于轮胎加工过程中对于提升轮胎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镍系聚丁二烯橡胶的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镍系聚丁二烯橡胶的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加氢反应及产品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试样制备 |
1.3 分析与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镍系催化剂催化加氢反应机理 |
2.2 催化剂制备条件对SIS加氢反应的影响 |
2.2.1 陈化温度及陈化时间 |
2.2.2 镍剂及铝剂质量浓度 |
2.2.3 铝剂与镍剂摩尔比[n(Al)/n(Ni)] |
2.3 加氢反应条件 |
2.4 SIS加氢前后结构与性能 |
2.4.1 微观结构 |
2.4.2 GPC分析 |
2.4.3 动态力学性能 |
2.4.4 TEM分析 |
2.4.5 耐老化性能 |
3 结论 |
(2)我国聚丁二烯橡胶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进展 |
1.1 生产工艺 |
1.2 新产品开发 |
1.3 装置设备 |
2 市场分析 |
2.1 生产现状 |
2.2 进出口分析 |
2.2.1 进口情况分析 |
2.2.2 出口情况分析 |
2.2.3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
3 未来的发展趋势 |
(3)国内外聚丁二烯橡胶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聚丁二烯橡胶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
1.1 生产现状 |
1.2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
2 我国聚丁二烯橡胶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
2.1 生产现状 |
2.2 进出口分析 |
2.2.1 进口来源国家或地区 |
2.2.2 进口贸易方式 |
2.2.3 出口国家或地区 |
2.2.4 出口贸易方式 |
2.3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
2.4 市场价格 |
3 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建议 |
3.1 未来的发展趋势 |
3.2 未来的发展建议 |
(4)催化剂配比对镍系顺丁橡胶支化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料 |
1.2 仪器及设备 |
1.3 聚合方法 |
1.4 分析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n(Al)/n(Ni)对Bd聚合的影响 |
2.1.1 n(Al)/n(Ni)对产物转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
2.1.2 n(Al)/n(Ni)对聚合产物支化程度的影响 |
2.2 n(Al)/n(B)对Bd聚合的影响 |
2.2.1 n(Al)/n(B)对聚合物转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
2.2.2 n(Al)/n(B)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 |
2.2.3 n(Al)/n(B)对聚合产物支化程度的影响 |
2.3 n(Ni)/n(Bd)对Bd聚合的影响 |
2.3.1 n(Ni)/n(Bd)对聚合物转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
2.3.2 n(Ni)/n(Bd)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和支化程度的影响 |
3 结 论 |
(5)基于月桂烯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负离子聚合 |
1.1.1 负离子聚合及其进展 |
1.1.2 二烯烃衍生物阴离子聚合进展 |
1.2 SBS、SEBS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
1.2.1 SB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
1.2.2 SEB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
1.3 SIS、SEPS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
1.3.1 SI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
1.3.2 SEP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
1.4 月桂烯的聚合及应用 |
1.4.1 月桂烯的来源与性质 |
1.4.2 基于月桂烯的弹性体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立论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原料试剂 |
2.1.1 原料的参数及规格 |
2.1.2 试剂的纯化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装置预处理 |
2.2.2 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 |
2.2.3 热塑性弹性体的催化加氢 |
2.3 聚合物表征 |
2.3.1 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 |
2.3.2 微观结构表征 |
2.3.3 DSC热性能分析 |
2.3.4 熔融指数 |
2.4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测试 |
2.4.1 标准样的制备 |
2.4.2 动态力学测试 |
2.4.3 力学性能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苯乙烯-月桂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MS)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
3.1.1 SIMS的合成与表征 |
3.1.2 SI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1.3 动态力学性能 |
3.1.4 力学性能 |
3.1.5 小结 |
3.2 氢化苯乙烯-月桂烯/异戊二烯-苯乙烯(HSIMS)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3.2.1 HSIMS的合成与表征 |
3.2.2 HSISM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2.3 动态力学性能 |
3.2.4 力学性能 |
3.2.5 小结 |
3.3 苯乙烯-月桂烯/丁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BMS)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
3.3.1 SBMS的合成与表征 |
3.3.2 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3.3 动态力学性能 |
3.3.4 力学性能 |
3.3.5 小结 |
3.4 氢化苯乙烯-丁二烯/月桂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HSBMS)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
3.4.1 HSBMS合成与表征 |
3.4.2 H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4.3 动态力学性能 |
3.4.4 力学性能 |
3.4.5 小结 |
3.5 部分氢苯乙烯-丁二烯/月桂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PHSBMS)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
3.5.1 PHSBMS的合成与表征 |
3.5.2 PH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3.5.3 动态力学性能 |
3.5.4 力学性能 |
3.5.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6)加工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绿色轮胎 |
1.2.1 绿色轮胎设计途径 |
1.3 绿色轮胎用橡胶材料 |
1.3.1 溶聚丁苯橡胶 |
1.3.2 聚丁二烯橡胶 |
1.3.3 天然橡胶 |
1.4 补强体系 |
1.4.1 炭黑 |
1.4.2 白炭黑 |
1.5 氧化锌 |
1.5.1 纳米氧化锌对橡胶加工工艺的影响 |
1.5.2 纳米氧化锌对硫化胶物理性能的影响 |
1.6 其它绿色轮胎用助剂 |
1.6.1 环保油 |
1.6.2 预分散橡胶助剂母粒 |
1.6.3 加工助剂 |
1.7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ZnO加料顺序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 |
2.2.2 主要原料实验配方(质量份)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4 试样制备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ZnO的结构表征 |
2.3.2 胶料的分散性 |
2.3.3 硫化特性 |
2.3.4 力学性能 |
2.3.5 Payne效应 |
2.3.6 动态力学性能 |
2.3.7 耐磨性能 |
2.3.8 SSBR/BR并用胶热氧老化性能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混炼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恒温混炼时间对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转子转速对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3.3.1 实验部分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停放条件对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停放温度对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停放湿度对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聚丁二烯橡胶装置溶剂油回收系统腐蚀的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溶剂油回收系统腐蚀现状与原因 |
1.1 腐蚀现状 |
1.2 腐蚀原因分析 |
1.3 丁二烯单体聚合生产聚丁二烯橡胶通常采用环烷酸镍-三异丁基铝-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组成的镍系催化剂体系 |
2 溶剂油回收系统腐蚀控制措施 |
2.1 材料升级防腐[13-15] |
2.2 涂层防腐[16-19] |
2.3 工艺防腐[20-21] |
2.3.1 塔式碱洗工艺 |
2.3.2 罐式碱洗工艺 |
2.3.3 纤维液膜碱洗工艺 |
3 结论 |
(8)基于改性稀土催化体系的高性能顺丁橡胶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稀土BR催化体系 |
1.1.1 主催化剂 |
1.1.1.1 氯化钕 |
1.1.1.2 羧酸钕 |
1.1.1.3 烷氧基钕 |
1.1.1.4 烯丙基钕 |
1.1.1.5 磷酸钕 |
1.1.1.6 茂基钕及非茂基钕 |
1.1.2 烷基化试剂 |
1.1.3 卤化物 |
1.1.4 均相剂 |
1.2 BR发展动向 |
1.2.1 低滚阻 |
1.2.2 环保易加工 |
1.2.3 高机械性能 |
1.3 稀土BR工业化现状 |
1.4 课题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过程 |
2.3.1 高顺式聚丁二烯催化剂的制备 |
2.3.2 高反式聚丁二烯催化剂的制备 |
2.3.3 聚丁二烯的合成 |
2.3.4 聚丁二烯的放大合成 |
2.4 测试表征方法 |
2.4.1 单体转化率 |
2.4.2 聚合物的微观结构 |
2.4.3 聚合物的序列结构 |
2.4.4 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2.4.5 聚合物热性能和结晶行为 |
2.4.6 溶液粘度 |
2.4.7 生胶门尼粘度 |
2.4.8 物理性能测试 |
3 改性NdS催化体系 |
3.1 NdS的改性 |
3.2 均相剂的影响 |
3.3 烷基铝的影响 |
3.3.1 烷基铝种类 |
3.3.2 烷基铝用量 |
3.4 氯化物的影响 |
3.5 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
3.5.1 烷基化温度 |
3.5.2 烷基化时间 |
3.6 氯化反应的影响 |
3.6.1 氯化温度 |
3.6.2 氯化时间 |
3.7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3.8 小结 |
4 聚合机理和聚合特征 |
4.1 可逆链转移聚合机理 |
4.2 分子量精准控制 |
4.3 聚合动力学 |
4.4 小结 |
5 窄分布低滚阻BR的合成 |
5.1 窄分布BR的放大合成 |
5.2 分子量分布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 小结 |
6 环保易加工BR的合成 |
6.1 LBR的合成 |
6.1.1 LBR烷基铝用量的控制 |
6.1.2 LBR催化剂用量的控制 |
6.1.3 LBR聚合温度的控制 |
6.2 环保易加工BR的制备及表征 |
6.3 小结 |
7 高耐屈挠BR的合成 |
7.1 TPB的合成 |
7.1.1 [Mg]/[Nd]对TPB的影响 |
7.1.2 [Bd_(cat)]/[Nd]对TPB的影响 |
7.1.3 催化剂配制对TPB的影响 |
7.1.3.1 配制温度的影响 |
7.1.3.2 配制时间的影响 |
7.1.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7.1.5 聚合温度对TPB的影响 |
7.2 高耐屈挠BR的制备及表征 |
7.3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脂肪烃可溶磷酸酯钕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 |
1.2.1 Ziegler-Natta催化剂 |
1.2.2 稀土催化体系 |
1.2.3 二元稀土催化剂 |
1.2.4 三元稀土催化剂 |
1.2.5 镧系稀土催化剂 |
1.2.6 钕系稀土催化剂 |
1.3 聚丁二烯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分析 |
1.3.1 聚丁二烯微观结构分析与红外特征吸收谱带 |
1.3.2 红外光谱法定量分析原理及吸光系数 |
1.4 选题意义 |
第2章 催化剂制备及异戊二烯聚合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其精制方法 |
2.2.2 分析与测试 |
2.2.3 磷酸酯钕粉末的制备 |
2.2.4 溶液型磷酸酯钕的制备 |
2.2.5 异戊二烯聚合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烷基铝种类的筛选 |
2.3.2 氯源的筛选 |
2.3.3 Al用量对Nd/Al/Cl体系聚合异戊二烯的影响[Al]/[Nd] |
2.3.4 Cl用量对Nd/Al/Cl体系聚合异戊二烯的影响 |
2.3.5 催化剂用量对Nd(P_20_4)_3/Al(i-Bu)_2H/Al(i-Bu)_2Cl体系聚合异戊二烯的影响 |
2.3.6 聚合时间对Nd(P_20_4)_3/Al(i-Bu)_2H/Al(i-Bu)_2Cl体系聚合异戊二烯的影响 |
2.3.7 聚合反应温度对Nd(P_20_4)_3/Al(i-Bu)_2H/Al(i-Bu)_2Cl体系聚合异戊二烯的影响 |
2.3.8 陈化时间及溶剂对Nd(P_20_4)_3/Al(i-Bu)_2H/Al(i-Bu)_2Cl体系聚合异戊二烯的影响 |
2.3.9 聚异戊二烯微观结构分析 |
2.3.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丁二烯聚合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其精制方法 |
3.2.2 分析与测试 |
3.2.3 丁二烯聚合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烷基铝种类的筛选 |
3.3.2 氯源种类的筛选 |
3.3.3 Al用量对Nd/Al/Cl体系聚合丁二烯的影响[Al]/[Nd] |
3.3.4 Cl用量对Nd/Al/Cl体系聚合丁二烯的影响 |
3.3.5 聚合时间对丁二烯聚合的影响 |
3.3.6 聚合时间对Nd(P_20_4)_3/Al(i-Bu)_2H/Me_2SiCl_2体系聚合丁二烯的影响 |
3.3.7 聚合温度对Nd(P_20_4)_3/Al(i-Bu)_2H/Al(i-Bu)_2Cl体系聚合丁二烯的影响 |
3.3.8 单体种类对Nd(P_20_4)_3/Al(i-Bu)_2H/Cl催化体系的影响 |
3.3.9 聚丁二烯微观结构分析 |
3.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4.1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基于新癸酸钕催化体系的高顺式窄分布聚丁二烯橡胶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概述 |
1.1.1 Cis-BR的聚合方法 |
1.1.2 Cis-BR的性能、结构和应用 |
1.2 钕系催化体系的类型 |
1.2.1 卤化钕催化体系 |
1.2.2 磷酸酯钕催化体系 |
1.2.3 羧酸钕盐催化体系 |
1.2.4 其它钕系催化体系 |
1.3 钕系催化体系的影响因素 |
1.3.1 助催化剂的影响 |
1.3.2 卤素的影响 |
1.3.3 溶剂的影响 |
1.3.4 聚合温度的影响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工作内容 |
第2章 基于新癸酸钕催化体系NdBR的小瓶聚合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主要原料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分析与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催化剂配制时陈化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
2.2.2 催化剂配制时[Nd]/[Bd]对聚合的影响 |
2.2.3 催化剂配制时[混铝(HAl+Al)]/[Bd]对聚合的影响 |
2.2.4 催化剂配制时[Al]/[HAl]对聚合的影响 |
2.2.5 催化剂配制时[第四组分]/[Nd]对聚合的影响 |
2.2.6 催化剂配制时[Cl]/[Nd]对聚合的影响 |
2.2.7 催化剂配制时三元陈化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2.2.8 聚丁二烯的微观结构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新癸酸钕催化体系NdBR的间歇釜聚合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和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分析与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3.2.2 聚丁二烯微观结构的调节 |
3.2.3 聚丁二烯门尼粘度的调节 |
3.2.4 催化剂停放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
3.2.5 聚合釜内温度和压力变化 |
3.2.6 聚丁二烯的微观结构 |
3.3 小结 |
第4章 不同门尼粘度的NdBR性能对比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胶样及原材料 |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1.3 实验基本配方 |
4.1.4 试样制备 |
4.1.5 分析与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生胶的基本性能测试 |
4.2.2 混炼胶的动态性能测试 |
4.2.3 硫化胶的基本性能测试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原料的理化性质 |
致谢 |
四、镍系聚丁二烯橡胶的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加氢反应及产品性能[J]. 梁爱民. 合成橡胶工业, 2021(05)
- [2]我国聚丁二烯橡胶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J]. 谭捷,侯姝婧,李佳源,刘博超. 弹性体, 2021(01)
- [3]国内外聚丁二烯橡胶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 谭捷.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20(05)
- [4]催化剂配比对镍系顺丁橡胶支化结构的影响[J]. 李丰晓,焦胜成,李培培. 弹性体, 2020(04)
- [5]基于月桂烯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D]. 王东方.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加工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D]. 毛启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聚丁二烯橡胶装置溶剂油回收系统腐蚀的控制措施[J]. 孙振,许广华,王运波,王丹丹. 甘肃科技, 2020(06)
- [8]基于改性稀土催化体系的高性能顺丁橡胶合成与表征[D]. 唐正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9]脂肪烃可溶磷酸酯钕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的研究[D]. 郭俊.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9)
- [10]基于新癸酸钕催化体系的高顺式窄分布聚丁二烯橡胶合成[D]. 马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