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国卉男[1](2013)在《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提出终身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纪的六十年代,在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普及并在世界众多国家达成共识以后,它也逐渐从一种思潮而转化为各国可予具体实施的政策与发展策略。作为具体政策的终身教育在英、美、日等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并在形成与推广的过程中逐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体制与机制。由于终身教育体制的构建对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经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中国终身教育从理念的导入到体制机制的建设,都比西方要晚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终身教育的推广、政策的制定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都有了加速的迹象。其标志之一即是,无论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还是党的第十六大、第十七大的报告,都把“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我们看到了中国终身教育的实践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尤其是在政府宏观层面政策的推动与促进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仍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还面临着各种障碍,如确立合理的政策价值基础、包括立法在内的政策目标还未切实实现,终身教育从理念迈向政策乃至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依然任重而道远。就现今的状况来看,中国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起终身教育的完善机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也还处在推进的过程中。因此若要实现以上目标无疑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特别是顶层的改革运筹与设计,并加大出台有针对性政策的力度。但由于政策的制定又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并涉及各种既有体制机制改革与重建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对旧政策的定位与反省,新政策的创新与突破都需要得到专家学者的严密理论论证与教育行政部门的仔细考量。为此,总结与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判,对今后完善或制定新的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换言之,为了制定能够体现终身教育本质理念、且对我国本土实践具有指导性的政策,梳理及评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并从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实乃是一项具有紧迫感与现实意义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基于以上的问题意识,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已经出台的国家及地方涉及终身教育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的视角,来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终身教育领域出台的政策及其指导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回顾并诠释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的实践过程及政策化的进程,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这一进程进行整体的分析与评价。其目的是为今后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终身教育政策,以及促进终身教育理念最终在中国实践层面的有效推进与深入推广,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参考。除了绪论与结论以外,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其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第一章就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导入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考察。主要回顾了改革开放前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本土实践,并探讨与研究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引入之后,中国终身教育在政策层面的具体推进。第二章以详实的政策文本的考察,梳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发展演进与变化,并通过具体分析每个发展阶段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终身教育政策文本内容的两个维度来深度剖析各个发展阶段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社会背景、价值基础、政策导向及主要关注的问题。第三章结合地方层面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动向,重点分析了我国终身教育政策推进较具代表性的三个省市,即上海、北京与福建。通过具体分析每个地方的政策环境、政策动因及具体政策文本内容,来揭示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政策又是如何在地方推动以及推动过程中又应如何与地方本土情况相结合,包括遭遇的一系列制度性的摩擦,由此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终身教育政策的过程,这对进一步考察终身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与政策化进程至关重要。第四章是对我国己在开展的终身教育政策化所取得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其方法是通过对终身教育的政策目标、政策运行机制与政策保障体制的确立等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探讨一个外来的教育理念又是如何融入本土,其又受到怎样的制约,以及多维政策目标下又应如何去评价其“得”与“失”。第五章则是从观念与技术层面对中国终身教育政策化的应然体系构建,提出了若干具有建设性与开创性的意见与建议,主要从确立合理的终身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构建清晰且易于操作的终身教育制度体系及如何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开放教育制度的角度对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本土化、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实现问题进行了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刘春朝[2](2013)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城市社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方便灵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在我国作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正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和责任。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终身学习视角系统研究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课题利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学院研究文献,并在明晰相关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内涵:我国社区学院是以专科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价值诉求,在对比国外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外部定位、内部定位及其定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讨论等实证研究,提炼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为社区学院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了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的“五元驱动”思路,构建了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
李昌军,高均玉,刘文华,单鸿恩[3](2004)在《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人高等教育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以后,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但从目前看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还没有完全成为整个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应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以天津的成人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与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成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建立起一个开放、灵活、高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王立慧[4](2014)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成人教育活动,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有机组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经济增长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和转型期。本文选取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作为研究对象,力求以“转型”研究为基点和结点,通过深度剖析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尝试阐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何以转型”、“如何可转”、“转向何处”的问题,研究探寻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转型与重构。论文第一章阐明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高校继续教育及其转型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观点,理清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着力阐述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相关概念以及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围绕社会转型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大理论对继续教育转型的理论生发作用进行纵深研究;第三章梳理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阶段的历史沿革,剖析了影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驱动力力场和抑制力力场,全面分析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四章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的优势,以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实践分析为典型案例,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折射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应然性和必然性;第五章是国外继续教育发展经验的引介及其启示,通过对比探析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韩国继续教育的特色经验,总结提出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启示和本土化借鉴;第六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落脚点,以前述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目标取向,构建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三位一体原则,即理念转型为先导、制度转型为保障、质量评价转型为根本,明确提出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体制保障、战略调整、融合发展、市场趋化、创新意识、质量监控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转型路径;第七章为结论部分。
马启鹏,汪苑[5](2015)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综述》文中认为近年来,诸多学者在研究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时,纷纷提出了构建市场化机制方略。其实,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话题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学者们已经通过课题立项、论文发表和着作出版等形式进行了广泛讨论,在成人高等教育能不能市场化、为什么要市场化以及怎样市场化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但由于研究目的上"求用"研究高于"求真"研究、研究成果中"从属"理论多于"原创"理论、研究队伍内"业余团队"强于"职业选手"等原因,有关市场化理论还没能上升为国家思想,其对转型发展中的成人高等教育没能提供完善的理论指导。
刘文菁[6](2009)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13多亿人口,其中7亿多在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的教育。新形势下,研究农村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我国农村发展内在规律的本质要求。关于农村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农村教育是包含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框架体系,并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城乡二元结构时期的产物。但是,农村教育也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现特征,农村教育的发展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使人们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促生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发展教育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教育和经济作为农村社会的两大主要系统,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既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也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功能的增强和结构的优化。因此,农村教育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和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既有外部的(诸如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等),也有内部的(诸如不同结构的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等)。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既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么,对于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其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来说,发达国家更侧重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农村基础教育的研究;欠发达则侧重于成人教育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性的现状分析和国外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措施。
王晓娜[7](2017)在《基于市场需求角度的成人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市场需求的视角,分析了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探析了市场需求下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了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优化策略,从而为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谢国东[8](2013)在《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文中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关注成人教育的发展,其所倡导的成人教育的理念、政策以及行动框架等已成为国际成人教育的共识,为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参照。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以终身教育(学习)思想为原则转变成人教育观念,在形成学习型社会中强化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中推进成人教育改革和创新,在改革发展中建立健全各类成人教育制度,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加快终身教育(学习)立法工作,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成人教育发展中加强成人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努力促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张春梅[9](2013)在《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人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对于实现农村成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在传统意义上,农村成人教育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农村成人个体自发需要的补偿教育,政府作为实施成人教育的主体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目前,阻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因素日渐增多且越加严重。笔者借助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梳理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考察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发现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滞后且长期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推进。因此,笔者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难题破解作为研究主题,认为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是成人教育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将成人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故而,该研究的核心在于梳理制约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诸多关系,并力图从根本上促进这些关系或各自孤立的作用因素在协同创新水平上的有效整合。基于此思考,本研究以探讨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内涵为起点,试图揭示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二重性及辩证性;并尝试引入终身教育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探讨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继而反思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管窥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从多视角分析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障碍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新机制的若干研究结论。结合研究的整体脉络,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的研究问题可概括如下:第一部分导论。教育是发展的内源动力,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关乎农村成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全局的发展,它从整体、开放、联系的角度正视西部农村实际。但国内关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研究并未引起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第二部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概述。在社会科学领域,机制泛指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合、配合、渗透、制约等作用方式,它是系统中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灵魂”,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联系起来。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是指为了保障并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持续发展而形成的农村成人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体现了农村成人教育的整体性、联系性与开放性。机制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事实形态彰显着行为主体、行为准则、得益方式、反馈系统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整体的作用,此四个方面也成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此外,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二重性是深入分析事物的基点,现实中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是一种矛盾相互“妥协”的结果。而辩证分析则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方向性与有效性。第三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理论探讨。在终身教育席卷全球的当下,终身教育理念成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与变革的理论指导。成人教育固有的公共产品属性突显了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机构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是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体,但存在“政府失灵”的情况,因此非政府组织或个体也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行为主体。机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它为分析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在机制设计理论看来,满足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是机制达成社会目标的两个条件。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系统科学规范”强化了人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反馈原理揭示了变化中的稳定性、有序原理揭示了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整体原理揭示了联系中的完整性,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农村成人教育,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第四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实反思。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彰显了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为深入了解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选取几个调查对象加以分析是有效的。调查结果将问题及原因聚焦于此三个方面: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本质认识的误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制度障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整体性的规避。第五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建。从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定位、构成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准则、得益方式、反馈系统)、运行方式五个方面探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不仅是机制特点的体现,也是机制运行的诉求。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包括立足整体、注重统筹,理顺关系、重视协调。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应秉持的原则包括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自主发展与整体目标的达成、多元丰富与特色发展的彰显。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导向,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目标定位即为创生良好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缩小区域发展与资源配置差距、统筹资源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成要素的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剖析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内涵,进而提升机制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其中,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及非政府部门、组织及个人;行为准则既包括显性的政策法规,也包括隐性层面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抉择,它们是“机制的核心内容”,共同规范着行为主体的意识与行为方式,促使行为主体在确保“利我型”的同时兼顾整体利益,实现激励相容;得益方式是对机制所导致的得益的一个划分方式,同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直接相关,有效的得益方式能激励行为主体的积极参与,最终实现激励相容;反馈系统是机制不断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反馈系统可以决定延续、调整或纠正机制的运行。自我实施方式与强制实施方式共同成为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运行方式,且二者相辅相成。第六部分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保障。结合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分析看,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条件保障涉及以下六个方面:提升行为主体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调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内外动力、完善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健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注重不同教育资源的统整与利用、加强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服务与指导。
李绍伟[10](2014)在《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遭遇着严峻的外部冲击,而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却长期受到忽视,这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客观现实境况。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形态和永恒存在,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内在的德育功能对于和谐社会秩序建设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必须摒弃德育即为学校德育的固化理念,在创新学校德育的同时,加强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研究,确立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德育地位,探寻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规律,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意义。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受到来自于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大众媒介、社会活动、社区文化以及人际交往等各种德育影响的总和效应,其根本特征在于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和受教主体的全民性。在实践特性上,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交往性以及情境性,体现了人追求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主体性文化自觉,是社会道德秩序自我调整和完善的内在机制。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理论演变的研究,不仅能够确证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客观存在,更在于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认知发展逻辑的深入探寻。本文探索性地将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划分为混合共生、相对分离和趋向统合三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社会教育德育思想经历了从关注社会生活德行伦理,到倡导人道主义帮助伦理,再到追求完整社会人格伦理的理论致思进程。这一辩证性思想进程不仅反映出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内涵逐渐变得丰富全面,而且更加关注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德育功能实现,折射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向人的类本性的复归趋势。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客观自在性,关键在于如何得到真正实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现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依据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随着人类交往关系的阶段性演变而呈现出强势主导、整体式微和全面实现的历史发展动态,表明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存在着内在因果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对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历史考察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证,从而尝试探索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规律,即不同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决定和制约着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程度。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交往关系中,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只能在生活伦理秩序上得到实现;在物的依赖性社会交往关系中,由于人的原子化生存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受到抑制;在人的平等自由社会交往关系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才能得到全面实现。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整体性社会交往关系结构遭遇了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的侵蚀和消解,使得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因主体缺失而陷入现代性困境。而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同样由于急剧社会转型过程中主体利益观念、主体正义行为、主体意义关怀、主体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而出现现代性异变。基于现代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张和传统共同体的日渐消逝,西方学者们提出了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建立具有伦理精神的普遍性制度规范,以及以共同体化的现代社会生活培育人的德性品格的学理性致思努力,对构建现代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但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互为前提,才能形成突破社会教育德育困境的现实逻辑理路。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扬弃与超越中国传统社会教化和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积极借鉴西方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有益经验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社会德育主体的生成和新型社会交往关系的型构。在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上,关键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各个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的良性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行动准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开展社会德育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德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充分彰显社会德育活动的人民性;全面建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建设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在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中陶冶和培育人的德性人格。
二、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与概览 |
一、 研究缘由 |
二、 研究概览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先行研究 |
一、 概念界定 |
二、 先行研究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的框架结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中国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源流 |
第一节 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导入与开展 |
一、 终身教育理念导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
二、 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
第二节 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历史源流 |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的本土实践 |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价值基础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终身教育政策化的历程 |
第一节 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入和基本政策的形成 |
一、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为终身教育的导入及政策化创造了重要的契机 |
二、 我国终身教育政策基本形成的过程 |
三、 作为政策的终身教育所遭遇的问题与弊端 |
第二节 终身教育由理念转向政策的深化 |
一、 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为终身教育政策化的深入提供了机遇与保障 |
二、 国家层面终身教育政策的明确定位与切实推进 |
三、 终身教育的功利性导向和行政主导型的特征 |
第三节 终身教育政策的深入拉开了立法普及的序幕 |
一、 教育改革的深化使终身教育政策制定有了拓展的契机与基础 |
二、 终身教育政策的具体深入与立法化进程的展开 |
三、 立足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第三章 地方层面终身教育政策的文本考察与分析 |
第一节 北京推动“学习之都”的战略与决策 |
一、 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主导的终身教育政策 |
二、 建设“学习之都”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再落实 |
三、 北京市终身教育政策化的未来方向与期望 |
第二节 上海市终身教育政策化的机制创新与立法先导 |
一、 上海市终身教育政策化的条件 |
二、 上海市终身教育政策化过程的推进 |
第三节 福建省以立法推动地方终身教育的政策化 |
一、 目标的确立与立法先行 |
二、 《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若干体制机制创新 |
第四章 我国终身教育政策化的成效与问题 |
第一节 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目标完善与偏差 |
一、 借鉴国际经验形成多维发展目标 |
二、 多维目标理念掩盖下的“得”与“失” |
第二节 我国终身教育政策化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的趋势 |
一、 涵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路径机制的确立 |
二、 终身教育政策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
第三节 政策保障机制的初步建立 |
一、 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实现 |
二、 地方专职终身教育指导部门的建立 |
三、 民间力量的激发与活用 |
四、 中央终身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 |
第五章 中国终身教育的政策设计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确立合理的终身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
第二节 形成清晰易做的终身教育政策体系 |
一、 总体政策:立法为先 |
二、 具体政策:建构体系 |
第三节 关于终身教育政策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
一、 提高终身教育政策的决策水平 |
二、 构建民主、公开与透明的政策决策机制 |
三、 整合教育资源,打通教育渠道 |
四、 依托自学考试体系建设学分银行机制 |
五、 终身教育政策的分类试点与分步推广 |
结语 |
附录:中国终身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汇编(1978-2012)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6 概念界定 |
1.7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8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的现实需要 |
2.1 终身学习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
2.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 |
2.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2.4 小结 |
3 中外社区学院发展的比较分析 |
3.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
3.2 我国社区学院建立的主要类型 |
3.3 主要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发展情况 |
3.4 经验和启示 |
3.5 小结 |
4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
4.1 我国社区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 |
4.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
4.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依据与原则 |
4.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构想 |
4.5 小结 |
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与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
5.1 访谈主要目的 |
5.2 访谈方案设计 |
5.3 访谈资料分析 |
5.4 测量量表的设计与测试 |
5.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
5.6 小结 |
6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
6.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提出的思路 |
6.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
6.3 小结 |
7 案例剖析 |
7.1 HZXS 社区学院分析 |
7.2 SHCN 社区学院分析 |
7.3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论文的局限性 |
8.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我国社区学院分布 |
附录2. 预试访谈提纲 |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
附录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预试问卷 |
附录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正式问卷 |
附录6.访谈记录整理 |
附录7.HZXS 社区学院章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历史简述 |
1. 国外成人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
2.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3.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及研究成果 |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和教育的特殊性 |
1. 成人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职能 |
2. 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与结构 |
3. 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布局及社会需求 |
(三)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目标及其方法论 |
1. 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系 |
2.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 |
3.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与实践 |
二、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 |
(一)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及管理方式分析 |
1. 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
2.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体制) |
3. 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管理方式缺陷分析 |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成就 |
1. 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办学条件 |
2. 日渐强大的教师队伍 |
3. 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三)制约天津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 |
1. 对成人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在认识上的片面性 |
2. 对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把握不够 |
3.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危机及其现实思考 |
(一)成人高等教育对象嬗变引发的思考 |
1. 成人高等教育的涵义发生了变化 |
2. 成人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
3. 成人高校面临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
(二)入世后,成人高等教育面临更大的压力 |
1. 压力之一:严峻的就业市场 |
2. 压力之二:开放的教育市场 |
3. 压力之三:自身竞争的生源市场 |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危机 |
1. 现实:成人高等教育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
2. 判断:成人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危机 |
3. 呐喊:重视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 |
四、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
(一)发展趋势 |
1. 教育需求在空间上呈现多样化趋势 |
2. 教育需求在时间上呈现终身化趋势 |
(二)发展天津成人高等教育的对策研究 |
1. 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成人教育观 |
2.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
3. 坚实的内部条件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
(三)发展有天津特色的成人高等教育 |
1. 把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对天津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了最大的发展机遇和最严峻的挑战 |
2. 实现与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成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发展政策 |
3. 实施“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办出特色,树立良好形象”的发展战略,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天津成人高等教育体系 |
(4)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研究基本情况 |
1.2.2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研究观点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历史研究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相关概念 |
2.1.1 继续教育相关概念 |
2.1.2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相关概念 |
2.2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社会转型理论 |
2.2.2 终身教育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章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阶段及转型影响力场分析 |
3.1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阶段分析 |
3.1.1 萌芽阶段:高校继续教育方兴未艾期 |
3.1.2 兴起阶段:高校继续教育雨后春笋期 |
3.1.3 发展阶段:高校继续教育政府视野期 |
3.1.4 转型阶段:高校继续教育全民认知期 |
3.2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影响力场分析 |
3.2.1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过程中的驱动力力场 |
3.2.2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过程中的抑制力力场 |
第4章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案例分析—以东北大学为例 |
4.1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概述 |
4.1.1 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沿革 |
4.1.2 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沿革 |
4.2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摭述 |
4.2.1 办学类型繁多,各自为政严重 |
4.2.2 管理机制僵化,内生动力缺乏 |
4.2.3 招生考试不一,学历教育分散 |
4.2.4 师资力量短缺,办学资源耗散 |
4.2.5 注重规模效益,质量管控放松 |
4.3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转型过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办学理念转型不到位,目标定位不清 |
4.3.2 体制机制转型不到位,难适市场需要 |
4.3.3 衔接融合转型不到位,统筹研究不足 |
4.3.4 质量评价转型不到位,保障监控缺位 |
第5章 国外继续教育特色经验引介及启示 |
5.1 国外继续教育特色经验引介 |
5.1.1 美国“立交桥”成人教育制度 |
5.1.2 英国“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策略 |
5.1.3 德国“两元论”继续教育 |
5.1.4 日本“人才银行”终身教育 |
5.1.5 韩国“学分银行”继续教育 |
5.2 国外继续教育特色经验启示 |
5.2.1 欧美继续教育特色经验启示 |
5.2.2 东亚继续教育特色经验启示 |
第6章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目标取向及路径 |
6.1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目标取向 |
6.1.1 实现从传统阶段性教育向适应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转向 |
6.1.2 实现从教育需求向需求教育的人本性转向 |
6.1.3 实现各类学历继续教育互相沟通衔接的“立交桥”转向 |
6.1.4 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由管理到经营的市场化转向 |
6.1.5 实现从传统教学手段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转向 |
6.2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三位一体原则 |
6.2.1 理念转型为先导 |
6.2.2 制度转型为保障 |
6.2.3 质量评价转型为根本 |
6.3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路径 |
6.3.1 优化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6.3.2 稳定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
6.3.3 搭建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一体化“立交桥” |
6.3.4 探索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化、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 |
6.3.5 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创新发展道路 |
6.3.6 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5)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成果举要 |
(一)课题立项 |
(二)论文发表 |
(三)着作出版 |
二、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内容诠释 |
(一)关于能不能市场化的争论 |
1. 成人高等教育是公共产品 |
2. 成人高等教育是私人产品 |
3. 成人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
(二)关于市场化内容的选项 |
1. 投资市场化 |
2. 办学市场化 |
3. 招生市场化 |
4. 课程与教学的市场化 |
(三)关于市场化体制机制的探究 |
1.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2. 推进投资办学体制改革 |
3. 推进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
4. 推进法制建设 |
5. 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 |
三、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问题管窥 |
(一)研究目的:“求用”研究高于“求真”研究 |
(二)研究成果:“从属”理论多于“原创”理论 |
(三)研究队伍:“业余团队”强于“职业选手” |
(6)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选题依据和背景 |
0.2 课题研究目的 |
0.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0.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5 主要研究内容 |
0.6 主要研究方法 |
1 农村教育概述 |
1.1 农村教育的界定 |
1.2 农村教育的内涵 |
1.3 农村教育的类型与结构 |
1.4 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 |
2 教育与经济发展 |
2.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
2.2 教育与经济发展 |
2.3 经济发展与教育 |
3 二元结构下的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 |
3.1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与特征 |
3.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我国农村教育问题 |
4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变革 |
4.1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
4.2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改革 |
4.3 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主要任务 |
5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5.1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
5.2 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考察与实证检验 |
6.1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 |
6.2 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 |
6.3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检验 |
6.4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机制 |
6.4.1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宏观协调机制 |
6.4.2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内生协调机制 |
7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
7.1 农村义务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7.2 农村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7.3 农村成人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8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8.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8.2 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的重建 |
9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
9.1 结论 |
9.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市场需求角度的成人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
(一)市场经济发展对成人教育的影响 |
1.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才市场的建立 |
2. 人才市场的发展影响成人教育 |
(二)成人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
二、市场需求下成人教育问题的探析以及成人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 |
(一)市场需求下成人教育问题的综合分析 |
(二)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探析 |
(三)基于市场需求角度探析成人教育的良性发展 |
1. 切实转变观念 |
2. 保障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 |
3. 改革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
4. 加强成人教育的内部管理 |
5. 完善成人教育体系 |
(8)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共识 |
(一) 成人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 |
(二) 成人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
(四) 制定发展成人学习与教育的相关政策 |
(五) 加强成人教育的管理 |
(六) 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
(七) 丰富资金来源, 政府加大投入 |
(八) 建立成人教育监测机制 |
(九) 加强成人教育国际合作 |
二、国际成人教育共识对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
(一) 以终身教育 (学习) 思想为原则转变成人教育观念 |
(二) 在学习型社会形成中强化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中推进成人教育改革和创新 |
(四) 在改革发展中建立健全各类成人教育制度 |
(五) 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加快终身教育 (学习) 立法工作 |
(六) 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
(七) 在成人教育发展中加强成人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 |
(9)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源于西部农村发展的需要——研究问题进入视野 |
2. 基于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实际——关键难题急需破解 |
(二) 已有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创新 |
1. 对“农村成人教育”概念的理解 |
2. 对教育机制及教育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 |
3. 对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 |
4. 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 |
5.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及本研究的突破 |
(三) 研究意义 |
1. 实践意义:促进西部农村的科学发展 |
2. 理论意义:丰富成人教育理论与破解难题 |
(四) 研究重点、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重点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方法 |
一、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概述 |
(一) “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
1. “机制”的概念 |
2. “机制”的内涵 |
3. 机制、制度与体制 |
(二)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概念及内涵 |
1.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概念 |
2.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分类 |
3.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 |
4.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运行方式 |
5.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功能 |
6.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载体 |
(三)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特点 |
1.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二重性 |
2.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辩证性 |
二、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理论探讨 |
(一) 终身教育理论引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新走向 |
1. 终身教育理论下各级各类各形态成人教育间的联系 |
2. 终身教育理论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
(二) 公共产品理论创新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认识 |
1. 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全面行使职能有助于增进普遍利益 |
2. 有效的机制应体现农村成人教育的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
3.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应有利于消除“搭便车”现象 |
(三) 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分析思路 |
1. 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关注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达成 |
2. 显示原理突显政府及非政府部门于机制运行的必要性 |
3. 实施理论强调行为主体真实信息的表达 |
(四) 系统科学理论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协同联动 |
1. 反馈原理关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联系性 |
2. 有序原理体现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开放性 |
3. 整体原理强调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整体性 |
三、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实反思 |
(一) 新中国成立后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 |
1. 起步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
2. 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
3. 推进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
(二)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现状 |
1.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 |
2.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管理机制 |
3.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 |
4.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
(三) 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
1.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本质的认识误区 |
2.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制度障碍 |
3.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整体性的规避 |
四、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建 |
(一)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 |
1. 立足整体,注重统筹 |
2. 理顺关系,重视协调 |
(二)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1. 整体与部分的协调 |
2. 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
3. 自主发展与整体目标的达成 |
4. 多元丰富与特色发展的彰显 |
(三)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目标定位 |
1. 创生良好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环境 |
2.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 |
3. 缩小区域发展与资源配置差距 |
4. 统筹资源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
(四)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 |
1. 行为主体 |
2. 行为准则 |
3. 得益方式 |
4. 反馈系统 |
(五)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运行方式 |
五、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条件保障 |
(一) 提升行为主体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 |
1. 强化教育管理者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认识 |
2. 唤醒农村成人教育对象的主体发展意识 |
3. 提升社会各界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认识 |
(二) 调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内外动力 |
1. 激发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内部动力 |
2. 引发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运行的外部动力 |
(三) 完善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 |
1. 明确西部农村成人教育政策的重要性 |
2. 确保西部农村成人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 |
3. 加强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监督与引导 |
4. 制定开放灵活的西部农村成人教育政策 |
(四) 健全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
1. 理顺各级各类组织管理机构的联系 |
2. 完善各级各类组织管理机构的活动 |
(五) 注重不同教育资源的统整与利用 |
1. 完善薄弱环节及关键领域 |
2. 促进不同形式教育间的相互联系 |
3.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
4. 合理认识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
(六) 加强对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的服务与指导 |
1. 建立常态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
2.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科研成果及课题参与 |
后记 |
(10)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2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解析 |
2.1 社会教育的存在性确认 |
2.2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表现 |
2.3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特性 |
3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思想演变 |
3.1 混合共生阶段的生活伦理德育思想 |
3.2 相对分离阶段的人道主义德育思想 |
3.3 趋向统合阶段的完整人格德育思想 |
3.4 社会教育德育思想理论演变的检视 |
4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规律探寻 |
4.1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践形态的历史演变 |
4.2 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历史性考察 |
4.3 社会教育德育实践发展规律的逻辑归结 |
5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现代性困境与突破努力 |
5.1 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生成的现代性困境宏观解析 |
5.2 转型期中国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生成的制约因素 |
5.3 对培育现代社会教育德育主体致思努力的研判 |
6 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
6.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德育建设 |
6.2 以为人民服务彰显社会德育活动的人民性 |
6.3 以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培育现代德性人格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国卉男.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2]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 刘春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 [3]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李昌军,高均玉,刘文华,单鸿恩.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1)
- [4]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研究[D]. 王立慧. 东北大学, 2014(10)
- [5]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综述[J]. 马启鹏,汪苑.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3)
- [6]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刘文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6)
- [7]基于市场需求角度的成人教育发展研究[J]. 王晓娜. 成人教育, 2017(02)
- [8]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 谢国东. 教育研究, 2013(04)
- [9]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机制研究[D]. 张春梅. 西南大学, 2013(10)
- [10]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D]. 李绍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