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深扎县永珠晚早石炭世菊石动物群

藏北深扎县永珠晚早石炭世菊石动物群

一、藏北申扎县永珠早石炭世晚期菊石动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刘函,崔浩杰,李俊,苟正彬,胡志忠[1](2019)在《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沉积源区转变——来自措勤地区永珠组碎屑锆石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古生代是拉萨地块地质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一些关键地质问题存在争论,如拉萨地块来源问题。选择西藏措勤地区上石炭统永珠组为研究对象,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U-Pb测年数据显示523Ma、920Ma两个年龄峰值。通过与拉萨地块及其周缘晚石炭世冰期之前地层碎屑锆石对比,认为拉萨地块永珠组920Ma年龄峰值更具有冈瓦纳大陆靠印度一侧的物源特征,其与南羌塘、拉萨、喜马拉雅微陆块在裂离之前具有显着的亲缘关系。而含有冰筏碎屑的拉嘎组和来姑组中包含的西澳大利亚物源信息(约1180Ma年龄峰值),暗示来自西澳大利亚的冰筏可能通过洋流作用漂移至拉萨地块而后沉积冰筏碎屑。

王向东,胡科毅,郄文昆,盛青怡,陈波,林巍,要乐,王秋来,祁玉平,陈吉涛,廖卓庭,宋俊俊[2](2019)在《中国石炭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认为石炭纪共持续了60Myr,在地质年代表上起始于358.9Ma,结束于298.9Ma.按国际标准石炭系包含2个亚系6个统7个阶,其中3个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已经确立,包括杜内阶、维宪阶和巴什基尔阶; 4个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尚没有确立,分别是谢尔普霍夫阶、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和格舍尔阶.本文基于华南的材料,运用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的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建立了中国石炭纪年代地层框架.通过高精度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中国的石炭纪地层中可识别出牙形刺化石带37个,有孔虫(包括?类)化石带24个,菊石动物化石带13个,腕足动物化石带10个,四射珊瑚化石带10个.通过这些化石带确立的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中国区域性的石炭系年代地层框架(包括2个亚系4个统8个阶),可以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区域性年代地层框架进行精确对比.同时,中国在石炭纪化学地层、层序地层、旋回地层、事件地层等研究方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可以和全球进行良好对比.中国石炭纪地层工作在未来的推进,应加强海洋浅水相与深水相、海相与陆相地层的对比;加强旋回地层的高分辨率天文年代标尺研究;加强石炭纪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包括反映不同古环境指标的锶同位素、氧同位素的研究,以及保存的植物化石气孔指数的研究等.

宋春彦[3](2012)在《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文中认为羌塘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青藏高原中北部;其北侧边界为金沙江缝合带,南侧边界为班公-怒江缝合带。羌塘盆地是在特提斯地质背景下经历了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多期旋回演化历史的复合沉积盆地。羌塘中生代盆地发育于古特提斯洋关闭的关键时期,并伴随着中特提斯洋的演化而演化。因此,羌塘中生代盆地对于认识古特提斯洋向中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同时,羌塘中生代盆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海相中生代盆地,其油气资源前景非常巨大,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基于其重要的地质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选择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作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方法为主,岩石学和同位素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相结合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具体应用沉积体系、沉积相等研究手段对羌塘发育的中生代地层进行系统对比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并恢复中生代八个主要地质时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最后在古地磁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成果讨论了盆地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两个时间段,羌塘晚三叠世古风化壳作为盆地转换的标志。古风化壳之下藏夏河组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晚三叠世卡尼期,羌塘北部为发育于可可西里碰撞造山带前缘的前陆盆地,同碰撞花岗岩可能为其主要物源。古风化壳之上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结果表明,盆地性质已经转为被动大陆边缘裂陷盆地,火山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显示羌塘中北部裂陷活动开始于-220Ma(即诺利晚期),主裂陷期为220-205Ma;南羌塘坳陷的裂陷活动可能开始于诺利早期,结束于早侏罗世。早-中侏罗世期间,羌塘盆地由裂陷盆地逐渐过渡为坳陷盆地。锆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表明,羌塘中生代盆地萎缩时限为-147-128Ma,盆地的关闭可能发生于86-87Ma。羌塘中生代盆地的演化可归纳为2大的演化个阶段,即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卡尼期前陆盆地阶段和晚三叠世诺利期-早白垩世裂陷-坳陷阶段,后者又可细分为羌南裂陷阶段、羌北裂陷阶段、整体坳陷阶段、萎缩与关闭阶段。沉积学研究表明,羌塘中生代盆地主要发育六个沉积充填系列,分别为裂陷前时期为前陆盆地沉积充填;同裂陷期主体表现为冲洪积相沉积充填;坳陷早期以大面积发育滨岸相沉积为特征;主坳陷期盆地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海侵和一次海退沉积,并分别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和滨岸-潮坪相沉积为主;盆地萎缩期盆地内主要发育以粗碎屑岩、蒸发岩为主的三角洲相-泻湖相沉积。盆地早期粗碎屑岩为油气提供了很好的储集空间,中期碳酸盐岩、泥岩为良好的烃源岩,晚期膏盐岩、油页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因此,整个羌塘中生代盆地的沉积充填构成了一良好的油气生储盖组合。

陈文西[4](2007)在《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盆地演化》文中认为晚古生代末期可可西里—金沙江洋与龙木错—双湖裂谷带的闭合,北羌塘盆地形成了以前三叠系为基底的残留内陆表海演化时期,直至晚三叠世早期——肖茶卡组沉积期末残留内陆表海消亡,晚三叠世中晚期至侏罗纪进入了裂陷盆地发展阶段。论文对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开展了研究,包括关键地层界面特征分析、关键地层时代归属分析、区域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的综合对比分析、区域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析、岩相古地理分析,最终建立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羌塘盆沉积—构造动力演化模式。1、系统的对各地层单元的界面分析发现:(1)肖茶卡组底界在盆地内部与中三叠统整合关系,在盆地北缘为沉积超覆于不同时代的前三叠系之上:(2)肖茶卡组顶界面发育古岩溶角砾岩,与上覆那底岗日组为岩溶不整合接触,说明肖茶卡组沉积时期的羌塘盆地是在早中三叠世的盆地基础发展起来的,后期出现了广泛的海退事件,使盆地结束沉积并遭受风化剥蚀作用;(3)中侏罗统雀莫错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古生物化石混积和地层的沉积超覆现象均表现出裂陷环境下形成的伸展不整合面的特征。2、综合地层划分与对比分析认为:(1)肖茶卡组古生物化石组合反映其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若利期,根据其上被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不整合覆盖,将其时代厘定为卡尼期—若利期早期;(2)那底岗日组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在216~205 Ma之间,其时代主要为若利期,可能包含有瑞替期:(3)日干配错组底部火山岩的年龄、中上部化石组合及其被下侏罗统整合覆盖,综合反映的时代为晚三叠世若利期—瑞替期,而且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和日干配错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反映两者均为引张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土门地区的土门各拉组的下部岩性及界面特征、化石组合和上部可能被下侏罗统整合覆盖,综合反映其时代为若利期—若利期。因此,北羌塘的那底岗日组与南羌塘的日干配错组和土门各拉组可以对比,是“同期异相”关系。3、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地层共计可划分出6个沉积体系14个沉积相和多个亚相。肖茶卡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基本继承早中三叠世古地理面貌,但早期出现广泛海侵和后期海水退出,形成早期的沉积超覆与后期遭受风化剥蚀。那底岗日组主要为火山—沉积,分为陆上喷溢、水下喷溢和火山碎屑沉积,反映裂陷盆地早期的古地理面貌。日干配错组发育有水下火山喷溢相、三角洲相、碳酸盐岩台地和陆棚相,反映盆地由早期的裂陷火山喷发—盆地基底沉降,海平面不断上升形成台地相至陆棚相的古地理面貌。下侏罗统在羌北盆地可能为近海湖泊沉积,羌南盆地为浅海陆棚沉积,主要继承早期古地理面貌。雀莫错组在羌北盆地为近海湖泊沉积,更具海相色彩:南羌塘主要为外陆棚沉积,反映羌塘盆地再次发生较强烈的裂陷作用和较大幅度的海平面上升,形成陆源剥蚀区缩小,沉积覆盖面增大的古地理面貌。4、根据地层界面特征、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和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可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羌塘盆地划分为两个不同构造性质的盆地发展时期,分别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若利早期(肖茶卡组沉积期)的残留内陆表海沉积盆地发展与消亡时期和晚三叠世若利期中晚期—中侏罗世早期的裂陷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后者可进一步分为三个构造演化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若利期中晚期—瑞替期的强烈裂陷时期,该时期羌塘盆地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两凹夹一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第二个阶段为续第一阶段之后的早侏罗世构造相对稳定的凹陷时期;第三个阶段为中侏罗世早期续构造相对稳定的凹陷作用之后的再次较强烈的裂陷作用阶段。

张玉修[5](2007)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的分界线,对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性质、演化模式、俯冲极性和闭合机制等关键的大地构造问题都存在着激烈争论,对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地幔源区动力学和缝合带中东段聂荣—嘉玉桥变质微陆块的演化地位还缺乏高精度的数据积累,这直接影响了对特提斯域构造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理解,以及对青藏高原中部缝合带两侧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评价。本文选择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研究最薄弱的中西段改则地区3条重要的蛇绿岩剖面(改则南拉果错,缝合带内洞错和改则北查尔康错),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对蛇绿岩单元和岛弧类岩石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岩相学、矿物化学(尖晶石)、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地质学及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对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邻近缝合带的构造推覆体进行野外地质学、矿物化学和同构造新生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综合分析上述研究资料,建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演化模式,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构造—沉积演化。拉果错、洞错和查尔康错蛇绿岩的岩石组合、岩相学、矿物学和矿物化学(尖晶石)、Sr-Nd-Pb同位素特征,以及变质橄榄岩、堆积岩、玄武岩和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如TNT(Ti-Nb-Ta)负异常)均显示为SSZ型蛇绿岩,但具体构造环境各异。拉果错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兼备MORB和IAT型,蛇绿岩形成于洋内俯冲带之上洋内岛弧的弧间盆地环境;洞错蛇绿岩中的尖晶石矿物化学显示MORB和IAT的特征,堆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MORB型,蛇绿岩形成于洋内俯冲带之上不成熟的弧后盆地环境;查尔康错蛇绿岩兼有MORB和IAT的特征,形成于洋内俯冲带之上的岛弧环境。详细研究拉果错斜长花岗岩的成因及其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拉果错斜长花岗岩可能为剪切带中含水条件下辉长岩剪切深熔作用形成的,其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66.6±2.5 Ma,证明在班公湖—怒江中西段存在中侏罗世洋盆。首次在羌塘地体南缘的查尔康错蛇绿岩北侧发现岛弧类岩石,岩石组合为流纹岩、安山岩和闪长岩等,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66.6±2.5 Ma,表明班公湖—怒江洋盆于中侏罗世向羌塘地体下北向俯冲消减。拉果错和查尔康错蛇绿岩是分别被构造仰冲推覆于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的前中侏罗世陆棚相沉积地层之上的,其底部均为厚~20 m的韧性断层带,断层带内构造片岩的同构造新生云母矿物的40Ar-39Ar年龄为151~153 Ma。同时的双向仰冲表明班公湖—怒江洋盆于晚侏罗世早期闭合,这种快速闭合双向仰冲模式是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的低角度俯冲,致使拉萨地体的快速北移与羌塘地体强烈碰撞的结果,并造成了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面状分布,形成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晚侏罗世的构造推覆体。班公湖—怒江洋盆的裂开、MOR型洋盆阶段、SSZ型洋盆阶段和洋壳俯冲闭合均存在东早西晚的穿时现象,班公湖—怒江洋盆可能只发育了约130 Ma,并以聂荣—嘉玉桥变质微陆块为轴作剪刀状的开裂和闭合,存在二叠纪(或石炭纪)—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西段延至晚侏罗世)东西两期残留海盆地。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演化过程制约着拉萨地体晚侏罗世周缘前陆盆地和羌塘地体早—中侏罗世弧后盆地的沉积面貌。在改则周边地区甄别出一套早白垩世(长石40Ar-39Ar年龄为122.9 Ma)OIB型火山岩,证明由于雅鲁藏布江洋壳低角度俯冲的回返(roll-back)在该区产生强烈的裂谷作用,在青藏高原中部形成了一套巨厚的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期冈底斯弧弧后盆地沉积以及班公湖—怒江带内及其拉萨和羌塘陆块周边的一套早白垩世OIB型火山岩,冈底斯弧弧后裂谷作用的影响范围可能越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达到羌塘地体,青藏高原的隆升不应早于晚白垩世。改则地区蛇绿岩的源区显示为印度洋型的MORB特征,存在Dupal同位素异常,洞错和拉果错蛇绿岩具有亏损地幔(DDM)和富集地幔Ⅱ(EMII)混合的特征,而查尔康错地幔源区是亏损地幔(DMM)和富集地幔Ⅰ(EMI)混合的结果。Dupal同位素异常源于早二叠世(~280 Ma)携带Dupal物质组分的地幔柱,该地幔柱导致冈瓦纳大陆北缘的裂解,是古、中、新特提斯洋形成的源动力。

姚建新,纪占胜,武桂春,詹立培,刘贵忠,蒋忠惕,傅渊慧[6](2007)在《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冈瓦纳和特提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和古生物对比的桥梁》文中研究说明西藏北部申扎县永珠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中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该剖面中查果罗玛组碳酸盐岩地层(泥盆纪—早石炭世)和下拉组(中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碎屑岩夹灰岩地层,在沉积上表现为冰海相杂砾岩,在古生物化石面貌上表现为特提斯-冈瓦纳古生物群混生。古生物群混生的现象为石炭纪—二叠纪的特提斯生物区与冈瓦纳生物区之间的地层和古生物对比建立了一座桥梁。永珠组中上部地层中同时产有牙形石和腕足类,牙形石的研究表明其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而腕足类的研究则表明其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这一矛盾预示着在(亲)冈瓦纳相地区晚石炭世晚期地层缺失的意见需要重新审视。

纪占胜[7](2006)在《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西藏及滇西地区石炭纪一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的时空演化规律、讨论了成因及其地质学意义,最终对羌塘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的区域和层系提出了建议。在地层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拉萨地区旁多群的地层序列、厘定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岩石地层序列、在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发现了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地层剖面,新建了三叠系江让组、指出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的地层时代不是晚二叠世,而是晚三叠世一早中侏罗世。在青藏高原和滇西地区,共考察10余条剖面,通过系统分析,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石炭系一三叠系的地层格架。在古生物学方面,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晚石炭世一晚三叠世的牙形石序列。发现了晚石炭世的Neognathodus动物群、中二叠世Vjalovognathus动物群和Rabeignathus动物群、中二叠世中后期的Mesogondolella动物群、晚二叠世长兴阶的Clarkina动物群,在阿里狮泉河地区的左左剖面的左左组中上部发现了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化石。此外,在措勤敌布错的江让组中识别出了早三叠世一晚三叠世的多个牙形石带。在微古植物学上,在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永珠组下部发现了混生孢子组合、在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孢粉组合。系统采集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腕足类化石,首次建立了腕足类和牙形石化石带的对比关系。发现了牙形石和腕足类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意见分歧,指出现在的冈瓦纳相和特提斯相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主导门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并在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存在矛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冰海相杂砾岩、含砾板岩的特点、成因、大地构造背景和时空演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珊瑚、腕足类和牙形石类在形态、结构和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分析,总结出早石炭世一中二叠世生物群性质暖一冷暖混生一冷一冷暖混生一暖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沉积特征、沉积相的分析得出了相同的规律。在沉积和古生物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炭一二叠纪冰期和冈瓦纳大陆冰川、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系、生物群性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冈瓦纳一特提斯过渡相区是在早石炭世末期冈瓦纳大陆北缘形成的裂谷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为大陆边缘裂谷,在中二叠世时期裂谷作用增强,发展成陆表浅海,一直持续到晚二叠世末期,而羌南和羌北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合到劳亚大陆,三叠纪早中期,又一次大规模伸展,三叠纪末期受喜马拉雅块体的俯冲碰撞,冈底斯以北隆升成陆地。构建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模型。在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分布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指出羌南和羌北地区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时期,隶属于冈瓦纳大陆的北缘,经过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的冈底斯以南地区的裂谷作用的加强和强烈的伸展运动,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贴在劳亚大陆的南缘,在三叠纪时期羌南和冈底斯以南地区又一次强烈的伸展,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形成具有洋盆性质的深水盆地,在班公湖一怒江断裂带在附近拉伸出大陆边缘的裂谷,晚三叠世末期,雅鲁藏布江一线俯冲碰撞,冈底斯及以北地区强烈隆升,形成陆地。通过三叠纪时期的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序列,分析出三叠纪在冈底斯北缘、羌南地区形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的岩相配置,通过盆地热演化史和牙形石有机变质成熟度的分析,指出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北缘和羌南的三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郑春子,王永胜,张树岐[8](2005)在《西藏北部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山石炭二叠系生物地层划分》文中认为吉林地质调查院在西藏北部申扎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对石炭纪—二叠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永珠组、拉嘎组、昂杰组、下拉组和木纠错组,并进行了生物地层划分,在永珠组建立了Gnathodus girtyi-Gnathodus texanus牙形剌组合、Goniatites菊石带、Choristites-Spirigerella腕足组合和Trigonatretacf.paucicos-tulata-Elivella baschkirica腕足组合;昂杰组建立了Spiriferella-Costiferina腕足组合;下拉组建立了Ipciphyl-lum-Waagenophyllum-Wentzelellites珊瑚组合、Dielasma millepunctatum-Psudoantiquatonia mutabilis腕足组合和Neoschwagerina带。

姜建军,杨式溥,范影年[9](1991)在《西藏申扎和改则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及腕足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申扎和改则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发育,腕足类及珊瑚类化石丰富。腕足类化石计有34属45种,共建立3个组合;申扎大塘阶下部巴日阿郎寨组Ovatia-Unispirifer组合;大塘阶上部永珠组Balakhonia-Productus组合;改则大塘阶上部Latiproductus-Striatifera组合。本文系统讨论了各腕足类组合的时代及与国内外同期地层的对比,将西藏境内早石炭世的沉积物及生物群划分为3个类型。根据生物群及沉积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笔者认为在早石炭世时,班公湖至怒江断裂南北生物群及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差异,即南部申扎和珠峰地区生物群及沉积物特征与冈瓦纳大陆相似,而北部改则地区与扬子地台的生物群及沉积物特征相同,其间可能有宽阔的海域隔离。

沈光隆,李克定[10](1990)在《中国石炭系中间界线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石灰系中间界线的演变沿革和最新定义,概述了我国石炭系中间界线附近的生物地层研究进展,指出我国桂北和黔南的纳缪尔期地层剖面可望成为全球性的石炭系中间界线层型剖面。

二、藏北申扎县永珠早石炭世晚期菊石动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北申扎县永珠早石炭世晚期菊石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1)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沉积源区转变——来自措勤地区永珠组碎屑锆石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永珠组沉积特征及采样剖面
    2.1 沉积相特征
    2.2 采样剖面特征
3 碎屑锆石U-Pb定年
    3.1 样品采集
    3.2 分析方法
    3.3 测试结果
4 讨论
    4.1 拉萨地块冰期与冰融碎屑锆石对比
    4.2 拉萨地块周缘微陆块碎屑锆石对比
5 结论

(2)中国石炭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石炭纪年代地层研究简史
    2.1 国际石炭纪年代地层框架的建立
    2.2 中国石炭纪年代地层划分沿革
3 中国石炭纪综合地层框架
    3.1 生物地层格架
        3.1.1 牙形刺
        3.1.2 有孔虫
        3.1.3 菊石
        3.1.4 腕足类
        3.1.5 四射珊瑚
        3.1.6 中国区域性年代地层的生物地层格架
    3.2 层序地层和旋回地层
    3.3 事件地层及生物礁的演替
    3.4 碳同位素地层
    3.5 牙形刺氧同位素地层
    3.6 锶同位素地层
4 中国石炭系各岩石地层大区的对比
5 国际石炭系未确定阶的标志化石及候选层型
6 总结和讨论

(3)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第四节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性认识
第二章 地质背景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与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羌塘盆地的地层划分及基本特征
第三章 盆地开启及其性质
    第一节 盆地开启前的地质特征
    第二节 古风化壳与盆地性质转换
    第三节 盆地开启及其年代
    第四节 盆地开启时间的年代学约束
    第五节 早期盆地性质的岩石学证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
    第一节 裂陷前沉积充填序列
    第二节 同裂陷期冲洪积相序列
    第三节 坳陷早期移地滨岸相沉积充填序列
    第四节 主坳陷期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充填序列
    第五节 坳陷中期滨岸-潮坪相沉积充填序列
    第六节 萎缩期海湾-三角洲相沉积充填序列
    第七节 盆地岩相古地理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盆地关闭及盆地演化模式
    第一节 盆地萎缩时期的地层
    第二节 盆地萎缩期RE-OS同位素年龄制约
    第三节 盆地关闭时限及过程的热年代学约束
    第四节 盆地的演化过程与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气地质意义
    第一节 沉积相与生储盖油气地质条件
    第二节 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论文

(4)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简史与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论文工作概况与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构造背景
    第二节 区域地层概况
第三章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与对比研究
    第一节 地层工作准则与方法
    第二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思路
    第三节 地层的界面特征分析
    第四节 地层时代归属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岩相古地理分析
    第一节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分析
    第二节 岩相古地理分析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羌塘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羌塘盆地演化过程分析
    第三节 关于晚三叠世羌塘性质的讨论
    第四节 关于那底岗日组火山岩构造属性的讨论
    本章小节
结论
致谢
引用的内部资料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论文

(5)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论文选题依据
    第二节、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构造演化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思路
    第三节、研究途径和研究内容
    第四节、论文工作量
    第五节、论文创新与特色
第一章 板块构造背景
    第一节、青藏高原板块构造格架
    第二节、青藏高原主体部分构造演化
第二章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前人研究及存在问题综述
    第一节、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地球物理特征
    第二节、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变质微陆块
    第三节、班公湖—怒江洋盆性质
    第四节、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基本特征
    第五节、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的构造环境
    第六节、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阶段
    第七节、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构造属性
    第八节、蛇绿岩带的上覆岩系
    第九节、青藏高原中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及蛇绿混杂岩
    第十节、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一节、野外地质和样品预处理
    第二节、矿物化学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三节、主微量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四节、Sr-Nd-Pb同位素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五节、锆石 SHRIMP U-Pb年代学
    第六节、~(40)Ar-~(39)Ar年代学
第四章 改则南侧蛇绿岩推覆体研究
    第一节、地质学特征
    第二节、岩石学和岩相学特征
    第三节、矿物化学特征
    第四节、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节、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第六节、推覆时代和温压条件估计
    第七节、小结
第五章 改则南侧斜长花岗岩的年代学及其成因
    第一节、斜长花岗岩的特征
    第二节、斜长花岗岩的锆石 SHRIMP U-Pb年代学
    第三节、斜长花岗岩的成因
    第四节、斜长花岗岩的构造意义
    第五节、SSZ型蛇绿岩年代学的讨论
    第六节、小结
第六章 洞错蛇绿岩研究
    第一节、地质学特征
    第二节、岩石学和岩相学特征
    第三节、矿物化学特征
    第四节、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节、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第六节、蛇绿岩的年代学
    第七节、小结
第七章 改则北蛇绿岩推覆体研究
    第一节、地质学特征
    第二节、岩石学和岩相学特征
    第三节、矿物化学特征
    第四节、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节、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第六节、推覆体的形成时代与温压估计
    第七节、小结
第八章 改则蛇绿岩 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地幔源区动力学
    第一节、Sr同位素特征
    第二节、Nd同位素特征
    第三节、Pb同位素特征
    第四节、蛇绿岩的地幔源区初步研究
    第五节、小结
第九章 羌塘地体南缘的岛弧类岩石研究
    第一节、地质学特征
    第二节、岩石学和岩相学特征
    第三节、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节、Sr-Nd-Pb同位素特征
    第五节、岛弧类岩石成因
    第六节、锆石 SHRIMP U-Pb年代学
    第七节、岛弧类岩石的构造意义
    第八节、小结
第十章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构造—沉积演化
    第一节、改则段构造演化
    第二节、二叠纪班公湖—怒江裂谷和初始大洋
    第三节、三叠纪班公湖—怒江洋盆阶段
    第四节、早—中侏罗世班公湖—怒江残留海盆地
    第五节、青藏高原中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
    第六节、小结
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主要结论
    第二节、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冈瓦纳和特提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和古生物对比的桥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划分和对比
2 沉积特征和环境解释
3 古生物和地层时代的研究现状及争论的焦点
4 研究的意义

(7)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三、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一节 西藏石炭-二叠系的研究历史
    第二节 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古生物地层区系划分
    第三节 西藏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地层和古生物特色
    第四节 冈瓦纳-特提斯过渡相区的石炭-二叠系研究意义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主要研究剖面和工作重点介绍
第二章 拉萨地区旁多群形成环境与时代的研究
    第一节 拉萨地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旁多群地层层序的完善
    第三节 旁多群的沉积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解释
    第四节 坠石在旁多群中的发现及意义
    第五节 生物地层和地层年代
    第六节 旁多群的划分和对比
第三章 申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节 申扎地区石炭-二叠系的地层划分
    第二节 沉积特征和环境解释
    第三节 古生物及地层时代的研究现状及争论焦点
    第四节 永珠组下部的混生微古植物群
    第五节 腕足类和牙形石时代意见的分歧
    第六节 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研究意义
    第七节 扎杠-木纠错剖面中上二叠统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
第四章 夏岗江混生植物群及其地层时代新解
    第一节 研究历史及现状
    第二节 坚扎弄组和敌布错组的孢粉学研究
    第三节 敌布错组下伏地层中三叠纪牙形石的发现
第五章 狮泉河地区中、上二叠统牙形石的发现
    第一节 羊尾山剖面那子夺波组顶部的牙形石动物群
    第二节 左左地区羊尾山组和左左组的牙形石动物群
第六章 羌南-保山地层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羌南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第三节 保山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第四节 Rabeignathus 牙形石动物群发现的意义
    第五节 丁家寨组时代下限的新认识
第七章 石炭-二叠纪古生物群和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成因及其意义的探讨
    第一节 古生物群时空演化规律
    第二节 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
    第三节 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的成因
    第四节 地层古生物学和构造学意义
第八章 青藏高原三叠系时空格架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第一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节 夏岗江植物群时代修订和江让组发现的意义
    第三节 三叠系的时空格架及其演化过程
    第四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地质意义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实测剖面描述
图版说明
图版

四、藏北申扎县永珠早石炭世晚期菊石动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 [1]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沉积源区转变——来自措勤地区永珠组碎屑锆石的证据[J]. 杨洋,刘函,崔浩杰,李俊,苟正彬,胡志忠. 地质通报, 2019(06)
  • [2]中国石炭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王向东,胡科毅,郄文昆,盛青怡,陈波,林巍,要乐,王秋来,祁玉平,陈吉涛,廖卓庭,宋俊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3]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 宋春彦.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09)
  • [4]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盆地演化[D]. 陈文西.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3)
  • [5]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构造演化[D]. 张玉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03)
  • [6]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冈瓦纳和特提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和古生物对比的桥梁[J]. 姚建新,纪占胜,武桂春,詹立培,刘贵忠,蒋忠惕,傅渊慧. 地质通报, 2007(01)
  • [7]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D]. 纪占胜.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1)
  • [8]西藏北部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山石炭二叠系生物地层划分[J]. 郑春子,王永胜,张树岐. 地层学杂志, 2005(S1)
  • [9]西藏申扎和改则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及腕足类研究[J]. 姜建军,杨式溥,范影年. 现代地质, 1991(03)
  • [10]中国石炭系中间界线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J]. 沈光隆,李克定. 地球科学进展, 1990(04)

标签:;  ;  ;  ;  ;  

藏北深扎县永珠晚早石炭世菊石动物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