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孟加拉邦的金合欢金合欢种植园

西孟加拉邦的金合欢金合欢种植园

一、大叶相思在西孟加拉的人工林(论文文献综述)

沈四通[1](2014)在《海岸沙地5个造林树种幼林的养分与能量特征》文中提出沿海防护林是海岸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提高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当家树种,具有速生、抗风性强、抗沙埋、耐盐碱、抗干旱、轮伐期短等优点,但长期多代连续栽植出现了生长势下降、保存率降低和二代更新难等问题,由于树种单一造成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和病虫害严重等状况,因此筛选适合海岸带恶劣生境的树种,改变木麻黄单一树种经营,探索一个多树种混交的沿海防护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福建省惠安赤湖林场的5个造林树种(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白千层Melaleuca quinquenervia、短枝木麻黄亚种Casuarina equisetifolia variation、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的5年生幼林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单株碳含量和林分碳贮量,树种营养元素含量和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树种的养分利用效率与热值,比较并分析了五个树种在生物量、碳贮量和养分及能量利用方面的差异,旨在对沿海防护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幼林的单株及林分生物量、净第一生产力大小为短枝木麻黄>厚荚相思>短枝木麻黄亚种>大叶相思>白千层。5个造林树种根系发达,占整株生物量的比例在8.03%-18.72%,其中白千层单株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短枝木麻黄最小。根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主根部分,所占比例为63.23%~83.53%。各组分的生产力以树干最大,树叶次之,中根最小。2.各造林树种的平均碳含量大小趋势为白千层(47.31%)>大叶相思(46.69%)>短枝木麻黄亚种(46.11%)>厚荚相思(46%)>短枝木麻黄(45.94%)。各树种碳含量差异不显着。树种碳贮量的大小排序为短枝木麻黄(52.33t/hm2)>厚荚相思(47.92t/hm2)>短枝木麻黄亚种(25.99t/hm2)>大叶相思(9.82t/hm2)>白千层(8.34t/hm2)。3.不同树种幼林各组分中树叶、细根的大量元素含量比其他组分高;细根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分;除白千层树干以外,各树种树干的微量元素明显低于其它组分。地上部分大量元素含量高于地下部分;地下部分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分。大叶相思和厚荚相思的N含量高于其它树种。大叶相思树叶的含N、P、K量最高;短枝木麻黄细根的Ca含量最高。白千层各组分Mn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树种;细根中Fe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分,地下部分各组分Fe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分;Zn元素主要分布在树叶和细根中;Cu元素在细根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大量元素在五个树种中的含量大小趋势均为N>Ca>K>Na>Mg>P,微量元素为Fe>Mn>Cu>Zn,;五个树种的养分含量大小趋势为大叶相思>白千层>短枝木麻黄亚种>厚荚相思>短枝木麻黄。4.各树种幼林养分积累总量大小趋势为厚荚相思(1458.75kg/hm2)>短枝木麻黄(1367.34kg/hm2)>短枝木麻黄亚种(897.1kg/hm2)>大叶相思(443.34kg/hm2)>白千层(314.15kg/hm2)。各树种受P限制明显。不同树种养分利用效率高低排序为短枝木麻黄>厚荚相思>短枝木麻黄亚种>白千层>大叶相思。短枝木麻黄的N, P、Na, K, Mg、Zn元素的利用效率最高;厚荚相思的Ca、Mn元素利用效率最高。5.不同树种幼林的能量由大到小排序为短枝木麻黄(1628.15GJ-hm-2)>厚荚相思(1482.45GJ-hm-2)>短枝木麻黄亚种(828.88GJ-hm-2)>大叶相思(316.56GJ-hm-2)>白千层(309.41GJ-hm-2),最大值短枝木麻黄的能量是最小值白千层的5.26倍。树干所占的比例最大,在48.19%~56.21%之间。从幼林的试验结果来看,短枝木麻黄、厚荚相思、短枝木麻黄亚种的保存率高,生物量高,在林分生产力、碳贮量、养分积累特性以及能量特征方面优势明显,说明短枝木麻黄和厚荚相思早期生长速度较快,对恶劣的海岸带沙地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是海岸带沙地造林较为适宜的材料。

刘小金[2](2012)在《檀香精油成分组成、分布及人工促成心材形成的研究》文中认为檀香(Santalum album)是我国华南地区近几年大力推广种植的重要珍贵经济树种之一,它的主要经济价值在于其具芳香气味的心材和从心材中提取的檀香精油。檀香心材的形成(俗称“结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自然生长条件下,印度地区一般需1013年才陆续开始结香。尽管檀香已在我国成功引种,早期的生长表现也良好,但我们对檀香人工林的心材形成情况、心材精油含量、精油成分的分布规律以及精油的质量等了解得还非常有限,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因为檀香的经济价值主要取决于心材的数量、心材的精油含量、精油成分组成以及精油的质量等。本论文以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为成龄檀香,分析其心材形成、精油含量及成分分布情况,为进一步了解檀香心材形成过程中一些精油成分的变化规律提供奠定基础;同时,采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集约化种植的6年生檀香人工林的心材形成情况,并对我国大规模发展檀香人工林的前景作一初步评估;另外,为了缩短檀香自然结香的时间,以6年生未形成心材的幼龄檀香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填充气体、树干注射生长调节剂和树干接种真菌等方法,开展了促成心材形成的试验。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均已自然结香,平均心材比例为38.01%,平均精油含量为5.52%,从心材提取的檀香精油中α-檀香醇含量和β-檀香醇含量均达到了国际檀香木油的质量标准。(2)檀香树干的东、南、西、北方向和中部(髓心)之间的精油含量差异不显着(p=0.583),但髓、心材中部、心材外部和边材的精油含量之间差异极显着(p<<0.001);边材的精油含量显着的低于心材,平均含油量为1.61%,在成分组成上却显着多于心材(p<<0.001),多出的主要成分为饱和烃、饱和醛以及含十八个碳原子的酸类物质等;心材的不同位置之间精油含量和成分组成的差异均不显着。(3)檀香心材和边材的总檀香烯含量(p=0.992)和倍半萜烯含量(p=0.982)的差异不显着,但总檀香醇含量(p<<0.001)和倍半萜烯醇含量(p<<0.001)的差异均显着。心材的檀香醇类物质和倍半萜烯醇类物质含量远远高于边材,但檀油醇含量却显着的低于边材(p<<0.001)。(4)檀香人工林的集约化种植在我国南方地区早期的生长和结香表现良好,6龄就零星开始结香了,但结香的比例较低(15%20%),心材的精油含量也较低(0.66%1.76%);幼龄檀香心材精油的成分组成和成龄檀香精油的组成基本一致,但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的含量均比较低,平均相对含量为20.19%和10.14%,没有达到檀香木油的国际质量标准。(5)树干填充外源气体能促成幼龄檀香形成心材,促成心材的面积大小差异显着(p<<0.001),各处理促成的檀香心材在树干分布面积的统计学大小顺序为:氮气处理>二氧化碳处理>乙烯处理=机械损伤处理;乙烯处理促成的檀香心材中精油含量最高,平均含量高达17.11%,超出檀香的正常含油量范围,也显着地高于其它各处理的精油含量(p=0.001),但精油中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的含量却很低,平均相对含量为31.05%和12.67%;精油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精油中杂质较多,多为一些酚类等抽提物;各气体处理中,二氧化碳处理促成的檀香心材其精油中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的相对含量最高,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41.09%和18.91%,并且符合檀香木油的国际质量标准,这意味着二氧化碳可能在促成檀香心材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6)树干注射生长调节剂能促成幼龄檀香形成心材,但各种不同的生长调节剂以及相应的浓度对促成的檀香心材面积的大小影响不显着(p=0.457);0.3%的乙烯利处理对幼龄檀香叶片的光系统II功能反应中心造成了较大的损害,降低了光能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着降低(p<<0.001);0.6%的6-苄氨基腺嘌呤处理促成的檀香心材中精油含量最多,平均含量为9.34%,显着地高于其它各处理(p<<0.001),其次是0.3%的乙烯利处理和0.3%的茉莉酸处理,平均精油含量均为5.33%,0.15%的甲基紫精处理促成的檀香心材中精油含量最低,平均含量仅为2.54%。(7)树干注入6-苄氨基腺嘌呤(含0.3%和0.6%两种不同的浓度)、0.3%的乙烯利、0.3%的茉莉酸和0.3%的甲基紫精促成的檀香心材中精油的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均达到了檀香木油的国际质量标准,意味着6-苄氨基腺嘌呤在调控檀香心材的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8)树干接种真菌能促成幼龄檀香形成心材,并且不同的菌种对促成的檀香心材面积的影响差异达显着水平(p<<0.001),各菌种处理促成的心材面积的统计学大小顺序为:柑橘葡萄座腔菌>镰孢菌属一种真菌>胶孢炭疽菌=Khuskia属一种真菌=对照;Khuskia属一种真菌处理促成的檀香心材精油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7.74%,显着的高于其它各菌种处理(p=0.032),但各真菌处理促成的檀香心材精油中杂质较多,多为一些未分离或未鉴定的化合物;接种各种真菌促成的檀香心材,其精油的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含量均较低,都没有达到檀香木油的国际质量标准,因此,接种真菌用于促成幼龄檀香形成心材在很大程度上不理想。(9)各种促心材形成的处理(填充气体、注射化学物质和接种真菌等)促成的檀香心材在含水量和基本密度等属性的差异均较小,表明檀香心材的属性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10)檀香心材的形成和衰老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和内部激素的不平衡有较大的关系。

黄毅杰[3](2012)在《西南桦林昆虫种类及拟木蠹蛾对西南桦材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11月到2012年2月对田林旧州镇、老山林场利周分场、老山保护区达龙坪保护站和浪平保护站的西南桦林分的调查共发现10目48科110种昆虫。可鉴定出拉丁学名的有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Ⅰ.Bolivar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 Weber,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us、白翅叶蝉Thaia rubiginosa Kuoh、粉虱Trialeurodes sp.、锯根土天牛Dorysthenessp.、小青花金龟Oxycetonia jucunda Fald、西南桦拟木蠹蛾Arbela sp.、黛袋蛾Dappulb tertia、茶袋蛾Clania minuscule Butler、褐袋蛾Malasena colona Sonan。通过调查四个不同海拔,海拔600m、800m、1200m及1400m的西南桦林昆虫种类分别为41种、44种、64种及51种。形成随着海拔升高,呈现昆虫种数相对较多的趋势。经调查还发现,西南桦林中龄林食叶性害虫和刺吸性害虫在高海拔发生频率比较多,而钻蛀害虫与地下害虫更易在低海拔发生危害。调查发现,西南桦林食叶性昆虫有虫惰目、直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5目26科64种,主要食叶害虫有桦舟蛾、黛袋蛾及潜蛾,其种群密度分别为3.31头/株、2.03头/株及1.00头/株,其发现率分别为59.3%、43.8%、43.8%。钻蛀性昆虫有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3目5科9种,主要钻蛀害虫有拟木蠹蛾、桦小蠹及锯根土天牛,其种群密度分别为4.50头/株、1.97头/株及0.88头/株,其发现率分别为62.5%、56.3%、31.3%。刺吸性昆虫有同翅目、半翅目、缨翅目3目15科52种,主要的刺吸性害虫有桦斑蚜、蚱蝉及小绿叶蝉,其种群密度分别为2.78头/株、1.75头/株及0.50头/株,其发现率分别为71.8%、18.7%、25.0%。发现的地下昆虫均为害虫有等翅目、直翅目、鞘翅目3目3科3种,为白蚁、蟋蟀、小花金龟,其种群密度分别为0.19头/株、0.97头/株及0.03头/株,其发现率分别为12.5%、40.6%、3.1%。主要害虫个体数量比表现为:食叶害虫>钻蛀害虫>刺吸害虫>地下害虫。危害指数表现为:食叶害虫>钻蛀害虫>地下害虫>刺吸害虫。调查发现,四个海拔32个标准地钻蛀害虫西南桦拟木蠹蛾种群密度(4.5头/株)和发现率(62.5%)最大。海拔600m的实验区旧州镇主要钻蛀害虫拟木蠹蛾、天牛、桦小蠹种群密度分别是15.25头/株、3.00头/株、6.00头/株,对中龄林的危害大,该区的西南桦拟木蠹蛾危害最严重,其种群密度分别是缓冲区利周乡、核心区达弄坪保护站和核心区浪平保护站的7.6、61.0、30.5倍。调查发现,西南桦拟木蠹蛾不同坡向危害指数:南坡(41.67)>东南坡(30.00)>北坡(27.50)>西北坡(26.67)>西坡(25.83),南坡危害最严重,分析可能与南坡温度有关。种群密度上坡>下坡>中坡。综合四个地区的7种参数计算结果,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西南桦拟木蠹蛾的空间格局基本为聚集分布。从剖检的10株拟木蠹蛾危害木发现,随着单株粪被面积总数增加,危害西南桦树干长度增加,内部孔道长度也随之增加,危害的西南桦材积增加,相应经济损失增加,以此初步建立西南桦单株拟木蠹蛾钻蛀程度分级与经济损失标准。

张华林[4](2010)在《雷州半岛主要树种抗风性研究和评价》文中指出台风是全球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雷州半岛地区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每年平均都会有2~3个台风登陆,属于台风多发地区。我国自1890年开始引种桉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桉树也已成为该地区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战略树种,因此该地区的桉树抗风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木麻黄和相思由于其生长快、抗逆性强,成为南方最主要的沿海防护林树种和重要的纸浆材板材树种。但是,不同品种的桉树、木麻黄与相思在抗风性上有所不同,有些树种或无性系抗风性强,有的则较易风倒或风折。该地区的绿化树种的抗风性强弱也是它们是否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研究雷州半岛地区以上树种的抗风性,分析抗风性能与林木立地和林木形态及材性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整体评价常见绿化树种的抗风性能,是解决该地区台风多,风害严重的问题的重要措施。通过对该地区三种主要的速生树种桉树、木麻黄、相思进行生长量(包括树高、胸径、树皮厚度)、形态指标(包括冠幅、干形通直度、分支角度、根系情况与林分郁闭度等)与材性性状(包括木材基本密度、动态弹性模量、生长应变值以及纤维形态等)调查与分析,并通过文献查阅收集资料分析评价了该地区常见的绿化树种的抗风优良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1年生桉树无性系密度试验林6种林分密度(1250, 1667, 2500, 5000, 6667 and 10000株·hm-2)进行树高、胸径、冠幅、根系情况与08年强台风过后风害情况调查,并分析风害率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两种桉树无性系的抗风性存在显着差异,相同林分密度下DH201-2比DH32-29抗风性强,这是因为DH201-2比DH32-29根系发达(P<0.01),而DH32-29比DH201-2冠幅大;风害率与各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如冠幅越大或树高越小树木越容易风倒(P<0.01),冠幅越小则树干越容易折断(P<0.01),根系数量越多则不易出现风倒和风斜现象(P<0.05);DH201-2在林分密度为2500株·hm-2抗风性最强,林分密度1667株·hm-2生长量最大,因此在造林的时候选择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不能达到最佳的林分生长量和抗风性能;2.对沿海防护林4-8年生中的2个木麻黄无性系和2个8年生相思树种共22个样地进行林分生长量及其与抗风相关的形态性状和立木材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之间在各性状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P<0.01);从调查数据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看,最不抗风的树种是马占相思(风害等级为5.94),其次是台湾相思(风害等级为4.90),而木麻黄两无性系抗风强,其中木麻黄粤601(风害等级为1.42)与木麻黄粤701(风害等级为1.41)几乎一样;风害等级与其林分生长、抗风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表明,对抗风性影响最大的是应力波波速、木材基本密度、Pilodyn值和纤维长度(标准化相关系数β分别为-1.244,1.039,0.449),其中影响最小的分枝角度、树高和干形通直度(标准化相关系数β分别为-0.014,-0.069,0.097),纤维宽度对风害等级有正向效应,纤维长度则与风害等级有负向效应;3.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与数据调查,选出雷州半岛地区常见的82种常见绿化树种,运用层次分析法,以树木类型、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干形通直度、气干密度、叶层状况及根系枝条情况9项因子构造判断矩阵,通过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方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这9项因子的权重。并通过综合分析法对82种树种进行抗风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雷州半岛绿化树种的选择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从而为南方沿海地区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庄世宏[5](2010)在《小花假泽兰杀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是新农药创制的主要途径之一。小花假泽兰Mikania micrantha H.B.K号称为“植物杀手”,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外来入侵植物,对其的防治及综合利用已是一件非常紧迫之事。前期研究发现,其提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均具较强的抑制活性,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小花假泽兰植物资源,实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对小花假泽兰提取物的抑菌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活性跟踪法从小花假泽兰中分离得到17种抑菌活性化合物,鉴定出其中15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薇甘菊内酯、去氧薇甘菊内酯、二氢薇甘菊内酯、桉烷-4(15),7(11)-二烯-12,8β-内酯、桉烷-4(15),7(11),8(9)-三烯-12,8β-内酯、Isabelin、scandenolide、Mikanokryptin、1β,6α-二羟基桉烷-4(15)-烯、Mikanin、泽兰黄酮、木犀草素、β-胡萝卜苷、豆甾醇、β-谷甾醇等化合物。主要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甾体及其苷类化合物。2.系统测定了豆甾醇、去氧薇甘菊内酯、二氢薇甘菊内酯、Isabelin等化合物杀菌活性。豆甾醇对供试的1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EC50在365.48-1438.59 mg/L之间,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为365.48mg/L;豆甾醇对不同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对番茄叶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孢子毒力最高,EC50分别为151.47和174.65mg/L;盆栽试验和组织法测试表明,豆甾醇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供试浓度为1500mg/L时对番茄灰霉病的治疗效果为68.6%,对小麦白粉病也表现出较高的保护效果,并具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剂量为1500mg/L时,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达到66.8%、治疗效果是43.1%。Isabenlin对番茄灰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221.25、432.21和714.69mg/L。去氧薇甘菊内酯对供试10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均具很高的抑制毒力,EC50在5.61~46.48mg/L之间,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最高,EC50是5.61mg/L;去氧薇甘菊内酯抑制不同病原菌孢子萌发效果差异明显,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EC50为10.49 mg/L,抑制毒力最高。二氢薇甘菊内酯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毒EC50为12.84 mg/L,对5种供试病原菌孢子萌发的的EC50介于20-75mg/L之间。结合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结果,分析认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和甾醇类化合物是小花假泽兰主要的杀菌活性成分,而其中甾醇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直接开发利用前景。3.系统测试并比较了水蒸汽蒸馏法(HD)、超临界CO2萃取法(SCE)及溶剂萃取法(PEE)等3种方法提取制备的小花假泽兰精油的化学成分。首先,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提出小花假泽兰精油超临界C02萃取适宜工艺:先静态萃取20 min,然后动态萃取,动态萃取参数温度55℃、压力35 MPa、CO2体积40 mL/g;进而,结合前期研究结果,采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HD法、SCE法及PEE法等3种方法制备的小花假泽兰精油的化学成分,并测试了3种提取物对小麦纹枯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SCE法精油萃取率显着高于HD法及PEE法;小花假泽兰精油主要有烯烃类、萜类、醇类、脂肪酸、酯类、甾体类等化合物,不同方法提取物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小花假泽兰精油对不同病菌具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弱;3种提取方法所得精油的杀菌活性亦存在显着差异,SCE法精油对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亦显着高于HD法和PEE法提取物。4.利用电镜技术开展了豆甾醇对小麦活体上小麦白粉病菌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豆甾醇可致小麦白粉病原菌菌丝扭曲、畸形,表面粗糙,生长点塌陷、老化加快;可致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数量减少,孢子表面出现大面积凹坑;可致菌丝细胞内原生质电子致密度显着增加,各种细胞器解体,菌丝坏死;可导致病原菌菌丝细胞和吸器体液泡化严重,且出现空腔,液泡中有电子致密度高的沉积物;可致菌丝细胞内电子致密物不均匀,囊泡变大而数量减少;使小麦白粉病原菌吸器外间质膜不规则加厚。分析认为豆甾醇可能主要是对病原菌体器官的生物合成过程造成较大影响,致使其侵染能力下降,同时对病菌体内生物氧化过程亦具一定影响。对此,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5.以小花假泽兰全株粗粉为原料,通过对表面活性剂、载体等助剂的筛选,研制出了70%小花假泽兰可湿性粉剂配方。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小花假泽兰可湿性粉剂在7500 mg/L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70%以上。本论文初步探明了小花假泽兰杀菌活性化学成分,发现了几个具有植物病原菌杀菌活性的化合物;探讨了豆甾醇、去氧薇甘菊内酯等化合物杀菌活性强度和杀菌谱,初步评价了其应用前景;初步研究了豆甾醇对小麦白粉菌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明确了小花假泽兰精油超临界C02萃取适宜工艺、不同提取方法效果差异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并对假泽兰可湿性粉剂制剂配方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小花假泽兰这一植物资源,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显坤[6](2007)在《台风灾害对深圳城市园林树木的影响和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空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流,历年来对深圳、江门等沿海城市绿地园林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形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树木的倒伏和折断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深圳市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在采取相应工程技术措施应对的同时,于2000年立项研究深圳园林绿地防台风的减灾防灾策略,专门对绿化抗风树种的选择、不同种植管养方式的抗风性展开研究。本课题通过调查深圳市和江门市的园林绿地植物资源、分析历年台风对城市绿地造成的损失、研究台风对树木作用的机理及影响树种抗风能力的因素,为制定深圳市城市园林防台风的减灾防灾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通过对深圳340多条道路行道树及道路绿地51个样方和江门城市绿地40个样方的园林植物调查,结合对历次台风灾害的情况分析后,首次提出风害度指数的概念对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受台风灾害程度进行评估。将深圳常见49种园林乔木树种的风害程度进行分析,依据风害度指数将其分为3个受害等级。一级受害的有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洋紫荆( Bauhinia blakeana)等8种,二级受害的有桃花心木( Swietenia mahagoni)、麻楝(Khaya senegalensis)、仁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等6种,这14种乔木树种损失占“派比安”台风乔灌木树种总体损失的49.38%。三级受害的有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等35种,损失占40.48%。台风“派比安”给江门城市绿地造成的主要树种损失与深圳的情况基本一致。2.通过台风风压对行道树力学作用机理的研究,分析出树木风折、倒伏的原因,提出护树设施的优化措施。对深圳18种常见行道树的相对风压系数和平均胸径的比值与相对应的风害度指数比较分析得出,树冠大小和浓密程度以及树木胸径是影响树木抗风能力的重要因素。3.通过对深圳13种常见行道树的21个性状采用5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树种的树冠的冠层密度、木材抗弯强度和根系类型是影响树种自身抗风能力的主要因素。4.为了预测研究树种的抗风能力,通过逐步回归法和强制引入回归法建立了以树种性状为自变量以风害度指数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深圳市城市绿地防台风的减灾策略:(1)选择抗风能力强的树种进行绿化;(2)台风前合理修剪树冠并加固护树设施;(3)改良土壤条件、控制土壤含水量、增大种植穴以扩大根系营养空间;(4)避免频繁改造城市道路和地下管线,保证根系正常生长;(5)严格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树木生长势旺盛,增强树木抗风能力;(6)建立台风灾害防御体系。

陈全助[7](2007)在《桉树种(系)对焦枯病抗性生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桉树(Eucalyptus)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资源,是广为种植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福建省已有几万公顷的人工栽植林,其发展迅猛。但是,由于大规模人工营造纯林以及经营管理不当,造就了林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桉树病害种类增加、发生频率提高,发生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999年7月,在福建省永安市湍石采育场首次发现了桉树焦枯病(eucalyptus dieback)的为害,造成125.5 hm2巨尾桉枯死,林业厅为此专门发布了疫情通报。目前,我国对桉树焦枯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目前要经济、有效、持久地防治这一病害尚有困难。福建省在长期的引种栽培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因此,立足于挖掘寄主的抗病潜力,提高寄主的抗病性,将是一条防治桉树焦枯病有效和可能的途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福建省桉树主栽种(系)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和鉴定并进行桉树不同种(系)对焦枯病的抗性测定,着重研究桉树种(系)接种焦枯病菌之后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为种(系)的抗病性早期鉴定提供依据,以期选出优质的抗病种(系)推广栽培,以有效地控制焦枯病的发生,扫清福建省大面积山地综合开发中栽植桉树所遇到的障碍。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在福建省桉树焦枯病重灾区永安市调查、收集和鉴定了11个桉树种(系),并建立试验地。根据室外自然条件发病情况调查和室内人工接种测定的结果,将桉树种(系)划分为:抗病种(系)(巨尾桉9224、尾细桉M1)、中抗种(系)(巨赤桉201-2、邓恩桉、柳桉、巨尾桉广9和尾巨桉Ug9)、中感种(系)(本沁桉、尾巨桉3229)和感病种(系)(巨桉3号、巨桉5号)。2、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种(系)健叶、病叶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均比感病种(系)高;接种后,抗、感种(系)多酚类物质含量均有提升,且随着感病指数的递增,提高的百分率呈递减趋势。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健叶和病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表现为抗病种(系)>中抗种(系)>中感种(系)>感病种(系),呈规律性变化,桉树各种(系)病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提高的百分率不呈规律性变化。可见,在桉树对焦枯病的抗病性测定中,叶片多酚类物质含量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可作为衡量桉树抗病性生理指标。3、接种前,桉叶健康组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水平不反映各种(系)间随感病指数递增而下降的规律性抗病差异。在0~60h期间,抗病种(系)、中抗种(系)酶活性水平始终高于中感种(系)和感病种(系)。经方差分析表明,桉树各种(系)间过氧化物酶活性水平差异极显着。接种后,酶比活性变化趋势与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染病植物体内既有固有酶的激活,同时增添了新合成的酶,可见接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水平的高低可作为衡量桉树对焦枯病抗性的重要生化指标,但无论是健康的桉叶组织,还是受焦枯病菌侵染的病叶组织,各不同抗病性的桉树种(系)同工酶均不显差异性,因此,根据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不能反映桉树各种(系)间的抗病性差异。4、无论是健康组织,还是受焦枯病菌侵染的病组织,多酚氧化酶活性水平表现为抗病种(系)高于感病种(系),且桉树各种(系)间酶活性水平差异极显着。接种前,桉叶健康组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水平随感病指数的递增呈逐渐递减趋势,酶的活性、比活性越高,种(系)的抗病性越强。接种后,各桉树种(系)多酚氧化酶活性均表现为上升,酶活性与种(系)抗病性之间呈现规律性相关,各种(系)酶比活性变化趋势与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多酚氧化酶活性水平可作为衡量桉树对焦枯病抗性的重要生化指标。接种前后抗病种(系)、中抗种(系)同工酶带活性明显强于中感种(系)和感病种(系)。接种后,抗病种(系)新增2条谱带,中抗种(系)除尾巨桉Ug9只增1条外,均新增2条同工酶谱带,中感种(系)只新增1条谱带,而感病种(系)均未增加。可见,不同种(系)对焦枯病抗性的强弱与多酚氧化酶同工酶条带数和谱带的强弱有关,特别是新增的Rf为0.628的谱带可能与抗病代谢有密切的关系。这为测定桉树对焦枯病抗性提供了一项重要参考指标。综上研究结果可知,巨尾桉9224具速生丰产、短期成材、抗逆性强、纸浆得率高、适应性广、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是造纸、人造板的优良树种。因此,建议利用巨尾桉9224建立采穗圃,进行采穗,利用组织培养大量发展组培苗,推广栽培,以解决桉树生产上的焦枯病防治问题。

邓苗[8](2005)在《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森林生态基础与工程技术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GDP增长速度继续处于全国前列,尤其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日益突出,对广东林业更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建设广东林业生态省的宏伟目标,但是,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森林生态基础如何、广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可靠的科技支撑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属背景研究,即对林业生态省概念的提出、国内外生态学思想、生态建设的迫切性及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意义与必要性、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结构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属概况介绍,主要介绍广东省自然、社会及经济概况。第三部分是根据2002年全省森林生态监测结果,对建设广东林业生态省的森林生态基础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四部分就水土保持林生态工程、水源涵养林生态工程、沿海防护林生态工程、沿海红树林生态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等五大类型生态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措施、拟推广应用的技术成果、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及工程技术咨询机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广东林业生态省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1.广东林业生态现状:全省林地面积1048.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1.3%,林分平均郁闭度0.57,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97亿立方米,森林植物总生物量43650万吨;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一类林18.6%,二类林45.8%,全省森林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状态的占94.5%,森林生境指数为29.8%,群落多样性指数为4.168,森林自然度低下,Ⅰ类只占1.5%;全省林地土壤年流失量1728.3万立方米,林地土壤理化性能一般,土壤肥力不高,67%处于退化状态(1988-2002年);全省森林同化二氧化碳总量为7.04亿吨,释放氧气总量为5.12亿吨,贮碳总量为1.92亿吨,储能总量84239.5亿MJ,涵养水源年提供水量138.57亿吨。 2.广东林业生态现状与全国和周边省区的比较:自1985年提出十年绿化广东以来,森林覆盖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周边省区相比,仅次于福建省,高于江西、湖南和广西,但森林质量普遍不高,天然林占林分面积的比例和森林单

易志军[9](2002)在《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探讨和揭示了桉树人工林及其退化土壤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的相关理论和规律,重点阐述和验证了桉树人工林生态采伐的时期和季节;林木施肥的重要性与养分吸收的时段和各器官养分储量规律;空间和混交对林木生产力、养分分布及地力维护中时空差异规律;混交中抑制机理和调控措施等问题。并提出了复层混交生态采伐经营模型。 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桉凋落物叶是总凋落物的主要部分,其生物量节律呈双峰曲线。低温和低降雨量与树冠竞争的相互作用结果增大枝、叶凋落物量。冠幅扩展时凋落物量最小。在凋落物产生的林龄和季节高峰期之后采伐可通过凋落物归还林地部分养分。 2)树体器官N浓度显着差异规律是叶>枝,皮,根>干;P为叶>枝,皮>根>干;K为叶>皮,枝>根,干。总体上N、P和K浓度随林龄增大而递减,其时效对叶和枝最显着,反映早期N、P和K管理的重要性。同龄树木体内养分浓度近相同。每公顷养分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轮伐期内桉树养分吸收明显呈3个时段。 3)叶干重占树体总干重的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减小,其与干重相反。单株叶干重在2.5a后差异小。2.5a前地上部分NPK储量规律性可确定早期养分供应比例。3.5a前是快速N、P储存期。桉树施肥是维护林地养分平衡外部养分补偿的主要途径。防止地力退化所需养分量是地力养分亏损量;维持地力生产力则是地力养分亏缺量。地力衰退是亏损量不断增加。 4)空间效应对直径、高、单株生物量有促进作用。桉和相思混交抑制了桉树与相思生长,其抑制机理是①树冠不成层竞争导致光资源使用效率降低;②地下细根非协同性且无资源的供给关系。 5)增大空间增加了单株器官尤其是叶和根的生物量,相对降低了分配到干的生物量比例。混交增加单株叶量和每公顷叶量,降低其它器官尤其是枝的生物量;但对根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空间对叶生物量的影响大于混交。 6)混交增加凋落物量;延长了凋落期;增加凋落叶量而减少枝量。混交对肥力参数具有正效应;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7)混交和增大空间均增加叶和根NPK含量、储量,但空间的效应比混交显着。混交降低了除叶外其它器官PK含量和储量。 8)空间增加了单株平均N、P、K浓度和林分每公顷平均储量;而混交则增加了N而降低了平均P、K浓度和每公顷平均储量。空间对N增加的效应比混交显着。空间增大易消耗林地养分而混交则节约养分。因此,可提出“隔年种植—萌芽—复层混交—生态采伐”经营模型。

任海,彭少麟[10](1998)在《大叶相思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文中提出通过对大叶相思的生态生物学特征研究表明:大叶相思在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各种类型土壤上及水土流失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冬季的低温是其主要限制因子;大叶相思叶片的光合速率高,纯林的垂直结构合理,生产力高,可以作为速生丰产林加以推广;在营造大叶相思混交林时,需注意其喜阳性和根系浅的特性;大叶相思林的根瘤生物量大,固氮力强,凋落物多,且营养元素的循环快,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虽然大叶相思树干的生物量高,但其干形差,用材率不高,需加强修枝和直干形种类的研究和推广。

二、大叶相思在西孟加拉的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叶相思在西孟加拉的人工林(论文提纲范文)

(1)海岸沙地5个造林树种幼林的养分与能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沿海防护林树种特性及其应用概况
    1.3 森林生物量测定
    1.4 森林碳贮量
    1.5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研究
        1.5.1 养分元素含量测定
        1.5.2 养分的积累与分布
        1.5.3 森林土壤养分测定
    1.6 森林生态系统热值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地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林分生长特征及生物量
        2.3.2 碳含量的测定
        2.3.3 森林土壤养分特性
        2.3.4 植物样品养分元素的测定
        2.3.5 植物热值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参试树种幼林生长量及土壤理化性质
        3.1.1 幼林生长量
        3.1.2 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3.2 各树种幼林生物量
        3.2.1 幼树单株生物量
        3.2.2 幼树单株根系生物量
        3.2.3 幼林生物量及其分配
        3.2.4 幼林生产力及其分配
    3.3 不同造林树种幼林的碳贮量
        3.3.1 幼林的碳含量
        3.3.2 幼林碳贮量及分配
    3.4 不同树种幼林养分含量
        3.4.1 幼林树干养分含量
        3.4.2 幼林树枝养分含量
        3.4.3 幼林的树叶养分含量
        3.4.4 幼林的主根养分含量
        3.4.5 幼林的中根养分含量
        3.4.6 幼林的细根养分含量
        3.4.7 幼林营养元素含量
    3.5 幼林的养分积累及养分利用效率
        3.5.1 幼林的大量元素积累
        3.5.2 幼林的微量元素积累
        3.5.3 五个树种营养元素积累
        3.5.4 树种的养分利用效率
    3.6 不同树种幼林的能量特征
        3.6.1 幼林各组分热值
        3.6.2 幼林的能量及其分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与建议
        4.2.1 讨论
        4.2.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檀香精油成分组成、分布及人工促成心材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心材的定义及功能
        1.2.2 心材形成过程发生的一些变化
        1.2.3 心材形成机理的一些假说
        1.2.4 促成心材形成的有关物质
        1.2.5 促成檀香心材形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檀香人工林精油含量和成分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檀香人工林心材分布及比例
        2.2.2 精油含量分布
        2.2.3 精油成分分布
        2.2.4 精油质量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幼龄檀香生长及心材形成情况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长比较
        3.2.2 心材形成情况及精油含量
        3.2.3 精油成分及质量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生长和心材形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生长的影响
        4.2.2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生理的影响
        4.2.3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4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5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心材分布的影响
        4.2.6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心材属性的影响
        4.2.7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心材精油含量的影响
        4.2.8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心材精油成分的影响
        4.2.9 外源气体对幼龄檀香心材精油质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幼龄檀香生长和心材形成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幼龄檀香生长的影响
        5.2.2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幼龄檀香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5.2.3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幼龄檀香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5.2.4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幼龄檀香心材分布的影响
        5.2.5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幼龄檀香心材属性的影响
        5.2.6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幼龄檀香心材精油含量的影响
        5.2.7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幼龄檀香心材精油成分的影响
        5.2.8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幼龄檀香心材精油质量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外源真菌对幼龄檀香心材形成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外源真菌对幼龄檀香生长的影响
        6.2.2 外源真菌对幼龄檀香心材分布的影响
        6.2.3 外源真菌对幼龄檀香心材属性的影响
        6.2.4 外源真菌对幼龄檀香心材精油含量的影响
        6.2.5 外源真菌对幼龄檀香心材精油成分的影响
        6.2.6 外源真菌对幼龄檀香心材精油质量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西南桦林昆虫种类及拟木蠹蛾对西南桦材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西南桦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1 西南桦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1.1.1 西南桦分布
        1.1.2 西南桦适生条件
        1.1.3 西南桦的生长规律
    1.2 西南桦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2.1 西南桦实生苗培育
        1.2.2 西南桦造林技术
    1.3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现状
        1.3.1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1.3.2 西南桦良种选育
    1.4 西南桦木材加工利用研究现状
    1.5 西南桦的害虫研究概况
    1.6 木蠹蛾研究概况
        1.6.1 芳香木蠹蛾
        1.6.2 沙棘木蠹蛾
        1.6.3 咖啡木蠹蛾
        1.6.4 小木蠹蛾
        1.6.5 沙柳木蠹蛾
        1.6.6 木麻黄豹蠹蛾
        1.6.7 榆木蠹蛾
        1.6.8 蒙古木蠹蛾
        1.6.9 东方木蠹蛾
        1.6.10 山地木蠹蛾
        1.6.11 六星黑点豹蠹蛾
    1.7 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8 木蠹蛾的综合治理
2 试验区简介、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简介
        2.1.1 土壤
        2.1.2 气候
        2.1.3 自然资源概况
    2.2 试验区西南桦栽培概况
    2.3 实验设计
    2.4 野外调查方法
        2.4.1 调查内容
        2.4.2 踏查
        2.4.3 样地设立与害虫种类调查方法
    2.5 资料的收集、室内鉴定与数据整理
        2.5.1 室内昆虫鉴定方法
        2.5.2 物种相对度(害虫种类数量比Pi)计算
    2.6 方差分析F检验与多重比较
        2.6.1 方差分析F检验
        2.6.2 多重比较
    2.7 拟木蠹蛾幼虫空间分布型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海拔西南桦中龄林昆虫种类
        3.1.1 田林旧州镇海拔600m西南桦中龄林林分昆虫种类
        3.1.2 百色市老山林场利周分场海拔800m西南桦中龄林林分昆虫种类
        3.1.3 保护区达龙坪保护站海拔1200m西南桦中龄林林分昆虫种类
        3.1.4 保护区浪平保护站海拔1400m西南桦中龄林林分昆虫种类
        3.1.5 西南桦中龄林昆虫种类在不同海拔分布状况
    3.2 不同海拔西南桦中龄林不同食性昆虫种类状况
    3.3 西南桦林不同食性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害虫危害状况
        3.3.1 食叶昆虫种类及其主要食叶性害虫危害状况
        3.3.2 钻蛀昆虫种类及其主要钻蛀害虫危害状况
        3.3.3 刺吸性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刺吸性害虫危害状况
        3.3.4 地下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地下害虫危害状况
        3.3.5 西南桦林不同食性害虫危害指数比较
    3.4 西南桦林昆虫季节性变化
        3.4.1 西南桦林冬季昆虫
        3.4.2 西南桦林春季昆虫
        3.4.3 西南桦夏季昆虫
        3.4.4 西南桦林秋季昆虫
    3.5 几种因素西南桦钻蛀性害虫发生的关系
        3.5.1 大面积栽培西南桦中龄纯林与西南桦钻蛀害虫发生原因
        3.5.2 气象地理因素等与西南桦钻蛀害虫发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3.5.3 紫茎泽兰入侵与西南桦钻蛀害虫发生原因
        3.5.4 鸟类减少与西南桦钻蛀害虫发生原因
    3.6 西南桦拟木蠹蛾危害与空间分布研究
        3.6.1 西南桦拟木蠹蛾发生率与钻蛀危害程度情况
        3.6.2 西南桦拟木蠹蛾空间格局变化
    3.7 西南桦拟木蠹蛾危害的经济损失估计
        3.7.1 西南桦拟木蠹蛾单株粪被干部分布、剖检内部钻蛀程度
        3.7.2 拟木蠹蛾危害对西南桦材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8 西南桦害虫防治与建议
        3.8.1 林业防治
        3.8.2 西南桦害虫的天敌及利用
        3.8.3 化学防治
        3.8.4 物理防治
        3.8.5 人工捕杀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西南桦昆虫种类与主要害虫研究结论
        4.1.2 西南桦林不同食性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害虫的危害状况研究结论
        4.1.3 主要钻蛀昆虫种类及其主要害虫研究结论
        4.1.4 西南桦拟木蠹蛾研究结论
    4.2 讨论
        4.2.1 调查研究的缺陷
        4.2.2 调查研究结果作为预测森林虫害依据的完备性
        4.2.3 西南桦拟木蠹蛾大发生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4.2.4 加强监测未严重发生危害的害虫及未发现的其它病虫害
        4.2.5 大面积种植西南桦人工纯林对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4)雷州半岛主要树种抗风性研究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试验材料与测量方法
        1.3.1 试验材料与调查或测量的指标
        1.3.2 各指标调查与测量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性
    1.5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桉树无性系抗风性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桉树无性系
        2.2.2 调查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1年生林分生长情况
        2.3.2 根系生长与分布情况
        2.3.3 1年生林分风害情况
        2.3.4 生长量与抗风性相关性分析
        2.3.5 根系与抗风性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2.4.1 林分密度与抗风性和生长量的关系
        2.4.2 根系与抗风性的关系
        2.4.3 两种无性系不同的抗风效果
第三章 木麻黄与相思抗风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林分之间的各性状比较
        3.2.2 林龄对林分的影响
        3.2.3 林分性状之间的关系
        3.2.4 林分分类与抗风效果评价
        3.2.5 木材纤维形态与抗风性回归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雷州半岛常见园林绿化树种抗风性综合评价
    4.1 试验材料
    4.2 抗风性综合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评价指标分级
    4.3 研究方法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综合评价法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小花假泽兰杀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农用杀菌剂研究概况
        1.1.1 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资源
        1.1.2 植物抑菌活性成分研究
        1.1.3 植物源杀菌剂对农业病原菌的作用机制
    1.2 小花假泽兰研究情况
        1.2.1 形态及地理分布
        1.2.2 化学成分研究
        1.2.3 小花假泽兰生物活性研究
        1.2.4 小花假泽兰危害与防治策略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与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小花假泽兰化学成分预试及其提取物杀菌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小花假泽兰全株化学成分预试结果
        2.2.2 小花假泽兰不同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2.3 5种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花假泽兰的杀菌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2.3.2 小花假泽兰杀菌活性化合物分离更应关注中等极性部分
第三章 小花假泽兰杀菌活性化学成分研究
    3.1 材料方法
        3.1.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1.2 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
    3.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 化合物杀菌活性测定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化合物对3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小花假泽兰4种单体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去氧薇甘菊内酯等4种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4.2.2 去氧薇甘菊内酯等4种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毒力测定结果
        4.2.3 去氧薇甘菊内酯等3种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4.2.4 豆甾醇对番茄灰霉病和小麦白粉病的室内药效
    4.3 小结与讨论
        4.3.1 甾体类化合物在农药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4.3.2 倍半萜烯内酯类化合物可能是小花假泽兰中一类重要的杀菌活性成分
        4.3.3 小花假泽兰所含其它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及其相互作用需深入研究
第五章 小花假泽兰精油成分及抑菌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小花假泽兰精油超临界CO_2提取工艺研究
        5.2.2 小花假泽兰精油三种提取方法效果研究
        5.2.3 三种方法提取的小花假泽兰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5.2.4 小花假泽兰精油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5.2.5 不同提取方式提取的精油杀菌作用比较
    5.3 问题与讨论
        5.3.1 小花假泽兰精油化学成分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探讨
        5.3.2 小花假泽兰精油杀菌活性成分及其结构改造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 豆甾醇对小麦白粉病原菌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豆甾醇对小麦白粉病菌形态的影响
        6.2.2 豆甾醇对小麦白粉病菌超微结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6.3.1 豆甾醇可致小麦白粉菌形态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6.3.2 豆甾醇抑菌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七章 小花假泽兰杀菌可湿性粉剂研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小花假泽兰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7.2.2 小花假泽兰可湿性粉剂大田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结果
    7.3 讨论
        7.3.1 小花假泽兰杀菌制剂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7.3.2 小花假泽兰杀菌制剂具较好的稳定性及田间持效性
        7.3.3 小花假泽兰提取物的适宜加工剂型尚需进一步研究
        7.3.4 有必要进行小花假泽兰提取物与化学农药的增效混用研究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结论
        8.1.1 小花假泽兰杀菌活性化学成分研究
        8.1.2 豆甾醇等4种单体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
        8.1.3 小花假泽兰精油化学成分及杀菌作用研究
        8.1.4 豆甾醇对小麦白粉病菌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8.1.5 小花假泽兰杀菌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本领域研究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8.4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6)台风灾害对深圳城市园林树木的影响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台风灾害
        1.1 台风的概念及其等级
        1.2 登陆我国的台风时空分布
        1.3 台风灾害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
        2.2 国内研究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深圳、江门两市城市道路绿地植被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2 深圳市城市道路绿地植被研究
        2.1 自然概况
        2.2 深圳市城市园林绿化概况
        2.3 深圳市城市道路绿地植被组成分析
    3 江门市城市绿地植被研究
        3.1 江门市自然概况
        3.2 江门市的绿化概况
        3.3 江门市城市绿地组成分析
    4 小节与讨论
第三章 深圳和江门城市绿地台风灾害调查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2 深圳市台风“派比安”风害调查研究
        2.1 台风降雨及大风情况
        2.2 台风对各部门的影响
        2.3 台风对深圳城市园林绿地的影响
    3 江门市台风“派比安”风害调查研究
        3.1 台风降雨及大风情况
        3.2 台风对各部门的影响
        3.3 台风对江门城市绿地的影响
    4 台风“榴莲”和“尤特”对深圳城市道路绿地的影响
        4.1 台风“榴莲”对城市道路绿地的影响
        4.2 台风“尤特”对城市道路绿地的影响
    5 小节与讨论
        5.1 小节
        5.2 讨论
第四章 城市行道树风害机制初步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大风对城市行道树的风害机制
        2.1 风压与相对风压系数
        2.2 风对树木的作用
    3 护树架防护机制研究
        3.1 护树架技术要求
        3.2 护树架结构要求
    4 小节与讨论
第五章 城市行道树树种抗风能力的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的选取
        1.2 性状的选择
        1.3 性状编码
        1.4 性状的标准化处理
        1.5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Q 型聚类
        2.2 R 型聚类
        2.3 主成分分析
        2.4 相关及回归分析
    3 小节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深圳、江门两市绿地植被现状
        1.2 台风对城市绿地的破坏
        1.3 台风对树种风害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1.4 数量分析法对树种抗风能力分析研究
        1.5 影响城市绿地树种风害严重的主要因素及相应减灾对策
    2 讨论
        2.1 资料数据收集
        2.2 台风课题的深入研究
        2.3 建立台风灾害防御体系
附表
参考文献

(7)桉树种(系)对焦枯病抗性生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关于桉树焦枯病
        1.1.1 寄主范围
        1.1.2 为害症状
        1.1.3 病原菌研究
        1.1.4 生物学特性
        1.1.5 病害的流行
        1.1.6 防治方法
    1.2 关于抗病育种
    1.3 关于抗病机制
        1.3.1 被动抗病性因素
        1.3.1.1 物理的抗病因素
        1.3.1.2 化学的抗病因素
        1.3.2 主动抗病性因素
        1.3.2.1 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1.3.2.2 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桉树种(系)调查
    2.1 前言
    2.2 调查区概况
    2.3 结果分析
第三章 桉树种(系)试验地的建立
    3.1 前言
    3.2 试验地条件和气候条件
    3.3 苗木来源
    3.4 试验地整地
    3.5 试验地区划
    3.6 栽植时间
    3.7 试验地管理
第四章 桉树种(系)对焦枯病的抗性测定
    4.2 材料与方法
        4.2.2 室内人工接种
        4.2.2.1 接种体的获得和制备
        4.2.2.2 接种方法
        4.2.2.3 感病程度调查
    4.3 结果分析
        4.3.1 野外病情调查结果
        4.3.2 室内人工接种结果
        4.3.3 野外病情调查与室内人工接种结果比较
    4.4 讨论
        4.4.1 抗病种(系)
        4.4.2 中抗种(系)
        4.4.3 中感种(系)
        4.4.4 感病种(系)
第五章 桉树种(系)对焦枯病抗性生理的研究(Ⅰ)多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与抗病性的关系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5.2.2.1 测定方法:酒石酸铁比色法
        5.2.2.2 试剂的配制
        5.2.2.3 标准曲线绘制
        5.2.2.4 试验步骤
        5.2.3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5.2.3.1 测定方法: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
        5.2.3.2 试剂的配制
        5.2.3.3 标准曲线的制作
        5.2.3.4 试验步骤
        5.2.3.5 结果计算
    5.3 结果分析
        5.3.1 桉树种(系)叶片多酚类物质含量
        5.3.2 桉树种(系)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5.4 结果讨论
第六章 桉树种(系)对焦枯病抗性生理的研究(Ⅱ)种(系)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接种体的制备、接种方法和取样方法
        6.2.2.1 接种体的获得和制备
        6.2.2.2 接种方法
        6.2.2.3 取样方法
        6.2.3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6.2.3.1 测定方法:愈创木酚法
        6.2.3.2 仪器设备与试剂
        6.2.3.3 试验步骤
        6.2.3.3.1 酶液的制备
        6.2.3.3.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6.2.3.3.3 结果计算
        6.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6.2.4.1 测定方法:考马斯亮监G—250染色法
        6.2.4.2 试剂的配制
        6.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6.2.4.4 样品测定
        6.2.4.5 结果计算
        6.2.5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
        6.2.5.1 仪器设备
        6.2.5.2 酶液的制备
        6.2.5.3 凝胶贮备液及电泳缓冲液的配制
        6.2.5.4 电泳槽的安装
        6.2.5.5 凝胶的制备
        6.2.5.6 加样及电泳
        6.2.5.7 染色液的配制和染色
    6.3 结果分析
        6.3.1 过氧化物酶活性、比活性
        6.3.2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桉树种(系)对焦枯病抗性生理的研究(Ⅲ)种(系)抗病性与多酚氧化酶酶的关系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接种体的制备、接种方法和取样方法
        7.2.3 多酚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7.2.3.1 测定方法:比色法
        7.2.3.2 仪器设备与试剂
        7.2.3.3 试验步骤
        7.2.3.3.1 酶液的提取
        7.2.3.3.2 酶活性测定
        7.2.3.3.3 活性计算
        7.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7.2.5 多酚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酶比活性
        7.3.2 多酚氧化酶同工酶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语
    8.1 桉树种(系)资源收集和抗病性测定
    8.2 桉树种(系)对焦枯病的抗性生理
        8.2.1 多酚类物质含量、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抗病性的关系
        8.2.2 种(系)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关系
        8.2.3 种(系)抗病性与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的关系
    8.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8)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森林生态基础与工程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1.1 林业生态省概念的提出
    1.2 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背景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和区域背景
    1.3 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意义与必要性
    1.4 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结构
2 广东省自然、社会及经济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
    2.3 土地与森林资源
3 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森林生态基础分析
    3.1 资料来源及统计分析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统计分析方法
    3.2 广东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3.2.1 森林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等级
        3.2.2 林地土壤特征
        3.2.3 森林光能利用率与碳氧平衡
        3.2.4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
        3.2.5 森林生态系统评价
    3.3 广东森林生态现状与全国和周边省区的比较
    3.4 广东主要森林生态问题
4 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性林业生态工程技术分析
    4.1 水土保持林生态工程
        4.1.1 水土流失类型
        4.1.2 生态工程建设类型及常用技术措施
        4.1.3 生态工程建设中拟推广应用的技术成果
        4.1.4 生态工程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4.1.5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技术咨询机构
    4.2 水源涵养林生态工程
        4.2.1 本工程建设的不同类型拟采取的技术措施
        4.2.2 工程建设中拟推广应用的技术成果
        4.2.3 工程建设中急需攻关的技术难题
        4.2.4 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技术咨询机构
    4.3 沿海防护林生态工程
        4.3.1 工程建设的不同类型划分和拟采取的技术要求
        4.3.2 工程建设中拟推广应用的技术成果
        4.3.3 工程建设中急需攻关的技术难题
        4.3.4 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技术咨询机构
    4.4 沿海红树林生态工程
        4.4.1 红树林生态工程的原理
        4.4.2 红树林生态工程的技术措施
        4.4.3 红树林生态工程中可应用的技术成果
        4.4.4 红树林工程建设中急需攻关的技术难题
        4.4.5 红树林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技术咨询机构
    4.5 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4.5.1 本工程建设的不同类型划分和拟采取的技术要求
        4.5.2 工程建设中拟推广应用的技术成果
        4.5.3 工程建设中急需攻关的技术难题
        4.5.4 农田林网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技术咨询机构
参考文献

(9)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题目: 林地土壤质量及其退化研究进展
        1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方向
        2 国内外研究尚存问题
        3 本研究选题依据、来源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试验地点、材料和方法
    1 试验地点
    2 试验材料
    3 试验设计
    4 野外调查与采样
    5 实验分析
    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桉树(W_5)枝、叶凋落物生物量与养分储量及相关规律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凋落物的节律
        2.1.1 凋落物叶
        2.1.2 凋落物枝
        2.1.3 枝、叶凋落物总量
        2.2 枝、叶凋落物总量与冠幅间的关系
        2.3 凋落物的养分储量
    3 小结
第四章 桉树(W_5)树体养分分布与树龄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树体各器官养分元素(NPK)浓度
        2.2 树体各器官养分(NPK)浓度与林龄的相关性
        2.3 树体各器官的养分(NPK)储量规律
        2.3.1 叶平均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
        2.3.2 树体各器官养分(NPK)储量规律
        2.3.3 桉树林分养分循环、亏缺与亏损平衡
    3 小结
第五章 空间和混交对桉树生产力、养分分布及维护地力的效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空间与混交对生长的影响
        2.1.1 直径
        2.1.2 高
        2.1.3 生物量
        2.1.4 同密度下纯林和混交树种生长特性
        2.1.5 树体各器官生物量的比较
        2.1.5.1 时间效应
        2.1.5.2 空间效应
        2.1.5.3 相同密度混交桉和纯林桉各器官生物量
        2.2 空间和混交对树体各器官养分(NPK)浓度的影响
        2.2.1 N浓度
        2.2.1.1 时间效应
        2.2.1.2 空间效应
        2.2.2 P浓度
        2.2.2.1 时间效应
        2.2.2.2 空间效应
        2.2.3 K浓度
        2.2.3.1 时间效应
        2.2.3.2 空间效应
        2.3 空间和混交对树体平均养分(N/PK)浓度的影响
        2.3.1 平均N浓度
        2.3.2 平均P浓度
        2.3.3 平均K浓度
        2.4 空间和混交对各器官养分(NPK)含量的影响
        2.4.1 N含量
        2.4.1.1 时间效应
        2.4.1.2 空间效应
        2.4.2 P含量
        2.4.2.1 时间效应
        2.4.2.2 空间的效应
        2.4.3 K含量
        2.4.3.1 时间效应
        2.4.3.2 空间效应
        2.5 空间和混交对各器官养分(NPK)储量影响
        2.5.1 N储量
        2.5.1.1 时间效应
        2.5.1.2 空间效应
        2.5.2 P储量
        2.5.2.1 时间效应
        2.5.2.2 空间效应
        2.5.3 K储量
        2.5.3.1 时间效应
        2.5.3.2 空间效应
        2.6 空间和混交对每公顷平均养分储量影响
        2.6.1 每公顷平均N储量
        2.6.2 每公顷平均P储量
        2.6.3 每公顷平均K储量
        2.7 凋落物的生产、养分通量
        2.8 纯林和混交林细根的比较
        2.8.1 细根的生物量和长度
        2.8.2 细根的结构
        2.8.3 细根的N浓度
        2.9 混交林下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
        2.9.1 理化性质
        2.9.2 生物学性质
        2.10 混交和纯林下的养分成本
    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论、创新点及未来需要研究的方面
    1 总结论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3 值得未来继续研究的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叶相思的生态生物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布区域及其自然条件
    3.2 生物学特性
    3.3 大叶相思的生理生态学特征
        3.3.1 叶片的生理特征
        3.3.2 固氮量研究
    3.4 大叶相思林的群落结构
        3.4.1 群落的种类结构
        3.4.2 群落的生物量垂直分布
        3.4.3 群落的叶面积指数
    3.5 个体与群落动态
        3.5.1 树木生长速度的波动
        3.5.2 大叶相思季节性发育周期的波动
    3.6 大叶相思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3.6.1 生物量与器官热值
        3.6.2 能量现存量、能量净固定量与光能利用效率
    3.7 大叶相思人工林的营养物质分布及其循环
        3.7.1 器官营养物质含量及凋落叶分解情况
        3.7.2 部分元素的物质循环
4 结 论

四、大叶相思在西孟加拉的人工林(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岸沙地5个造林树种幼林的养分与能量特征[D]. 沈四通.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1)
  • [2]檀香精油成分组成、分布及人工促成心材形成的研究[D]. 刘小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3]西南桦林昆虫种类及拟木蠹蛾对西南桦材质影响的研究[D]. 黄毅杰. 广西大学, 2012(03)
  • [4]雷州半岛主要树种抗风性研究和评价[D]. 张华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5)
  • [5]小花假泽兰杀菌作用研究[D]. 庄世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6]台风灾害对深圳城市园林树木的影响和对策[D]. 吴显坤.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7]桉树种(系)对焦枯病抗性生理的研究[D]. 陈全助.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
  • [8]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森林生态基础与工程技术分析[D]. 邓苗. 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9]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研究[D]. 易志军. 中南林学院, 2002(02)
  • [10]大叶相思的生态生物学特征[J]. 任海,彭少麟. 广西植物, 1998(02)

标签:;  ;  ;  ;  ;  

西孟加拉邦的金合欢金合欢种植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