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争取多出口一些工业品(论文文献综述)
李勤昌[1](2009)在《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在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的保护程度依然很高,平均约为工业品的四倍多。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对农业实施高保护政策,严重扭曲了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不仅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还威胁到它们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历时九年至今仍未完成谈判目标,不仅给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蒙上了阴影,还对当前萧条的世界经济恢复信心产生负面影响。探索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本质、影响因素和机理,预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未来走向,对于我们正确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农业多边谈判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问题。在贸易制度的研究中,传统贸易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政策产生的政治过程及原因,但是两者都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揭示当前顽固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因此,如何改进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并融合传统贸易理论,更加全面地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根源、形成机制和决定因素,形成一个完整、具有说服力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制度,预测其未来走向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手段,对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进行研究。具体地,在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上使用的是规范的分析方法和归纳逻辑手段,在对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过程和典型民主政治制度下农产品贸易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的归纳,提炼和构建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分析框架,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在对美国、欧盟、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分析中采用实证分析中的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和演绎、归纳逻辑手段,验证本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再利用该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未来的可能演化趋势。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主要以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工具,辅以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首先对现存的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中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加以改进,加入国际贸易制度这一因素,形成“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分析框架,重点从利益集团、政府和国际贸易制度三个因素在贸易政策决策中的政治行为入手,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机理、主要决定因素,结合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历史考察,揭示该保护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以及WTO农产品贸易制度未来演变趋势作出基本判断,并提出我国的相应对策。本文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构建(第1、2章)。其中,第1章除了说明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外,主要内容是对与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为本文的理论构建及后文分析汲取营养,同时提出现有文献的有待深入研究问题,为本文提出研究任务。第2章为理论构建部分。该部分首先归纳了古典、新古典和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思想和保护贸易的理论思想,目的是把它们作为分析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政策实践的理论工具。本部分还重点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框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指出了现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的理论缺陷,并且在该框架基础上,引入“国际贸易制度”因素,构建了“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本章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做出如下理论判断:1.任何经济开放国家总体对外贸易政策都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混合体,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贸易和绝对的保护贸易,农产品贸易政策也是如此。它们是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国际贸易政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一国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性倾向或保护性倾向,根本上取决于该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大、竞争力强的,就会主张或赞成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弱、竞争力差的,就会追求保护贸易。3.一般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大于工业品,因为农业利益集团组织良好,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工业利益集团,它们为了维持贸易保护所带来的既得利益,会极力阻挠农产贸易自由化。4.为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结构等宏观因素考虑,政府往往倾向于农业保护。5.农产品贸易大国及人口大国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更加敏感,因而将是多边农业谈判的主要参与者,它们的政策取向决定了多边谈判的方向。本文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第3、4、5章)。文中选取美国和欧盟为研究对象,在上述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它们的农业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历史、政策决策机构、国内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政策偏好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形成机制,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顽固性和持久性的政治根源,并对它们的未来政策走向做出预测。然后,根据同样的思路,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同类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本部分的基本结论是:第一,WTO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制约能力脆弱;第二,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将继续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第三,未来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仍将具有相当的贸易保护特征,为成员国实施一定的农产品贸易支持和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本文第三部分(第6章)分析了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征和WTO贸易制度框架下的政策运用空间,提出了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参与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建议。本文最后提出了如下基本研究结论:第一,任何贸易政策都是政治主导下的经济决策,农产品贸易政策尤其是这样;第二,WTO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是经济领域内的贸易规则和纪律,该制度建立与变迁的驱动力源于成员国间的国家总体利益博弈;第三,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比优势和市场波动,该因素决定着农民的相对收入,从而影响它们寻求政府保护愿望的强烈程度;二是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它决定着政府提供保护的经济能力、保护的政治成本(来自反对派的阻力大小)和政治组织能力;三是政治体制及其组织架构,它决定着农业利益集团政治行为对政府的影响效果;第四,随着WTO制度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来自成员国内部的改革动力在逐步衰减,有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它们的根本利益和法律制度。因此,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展将呈加速递减趋势,最终,一定程度的农业及贸易保护制度将成为常态;第五,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的大幅削减或消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对于人口大国和粮食净进口国而言,可能成为一种灾难。因此,这些国家应当从本国国情出发,认真思考自己的谈判立场,不轻易承诺削减,更要维护和加强特殊保障机制;第六,未来的WTO农业谈判仍将是主要国家利益集团间反复斗争的过程,但最终结果应当是在当前的主席方案水平上达成某种妥协,这意味着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自由化努力会取得一定的成果。对于中国而言,与世界发达农业大国相比,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弱势特征。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坚持粮食自主原则,以保证农业人口就业、福利水平提高和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本文在研究的理论工具上,采用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分析能够更全面涵盖并接近贸易政策的实际形成过程,从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和实际指导意义。在分析工具上,改进了现有的分析模型,加入了国际贸易制度新的要素,构建了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增强了贸易政策走向预测的准确性;第二、提出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有限性和保护的长期性的结论;第三、指出了WTO贸易制度的脆弱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能盲目做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承诺的观点。
田时中[2](2013)在《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体,近些年,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约占70%,并有上升的势头。当前能源需求与能源供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增加了国家能源压力。统计显示,我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4%,世界第二。巨大的能源消费带来能源供应不足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油价、煤价逐年攀升,甚至一度出现油荒、煤荒、电荒。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多数城市出现电荒,不得己实行拉闸限电;2009年武汉、哈尔滨等地出现严重的气荒。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人常以人多地广、资源丰富、地大物博自居。但是,煤炭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决定其数量、质量逐年下降,煤炭供需安全问题凸现。煤炭安全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国家非传统安全战略内容之一。对煤炭供需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煤炭供需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煤炭供需安全实证评价;煤炭供需形势预测;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维护煤炭供需安全的对策建议等。因此,全文围绕煤炭供需安全问题展开,重点探讨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测算和煤炭供需预测、预警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煤炭供需安全问题基础理论的研究。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紧密关联,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煤炭资源安全,特别是对煤炭供给与需求安全的研究,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资源安全理论的研究包括对资源安全进行界定和分类,分析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论述资源安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指出煤炭供需安全的研究内容。对资源稀缺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包括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全面阐述了三大稀缺理论,即马尔萨斯的资源绝对稀缺论、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和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分析经济学供需理论,对经济学供需理论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微观经济学的供需理论进行分析,绘制煤炭供给曲线、煤炭需求曲线以及煤炭供需变动曲线。阐述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阐述了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财富代际公平理论和三种生产理论,对煤炭可持续供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2)对我国煤炭供需现状的研究。煤炭是支撑重工业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源。对我国煤炭供需现状的研究包括分析我国煤炭供给现状,如煤炭资源分布;煤炭生产态势如生产基地分布和煤炭产业布局;煤炭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对我国煤炭需求现状的研究包括煤炭需求地点分布,如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煤炭需求行业分布;我国GDP与煤炭消费量的线性相关性分析。对我国煤炭供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如煤炭供需关系变动频繁、煤炭供需地域逆向分布、煤炭供需受运输瓶颈制约、煤炭生产安全及消费安全问题亟待解决。(3)对我国煤炭供需安全的实证评价。对煤炭供需安全度进行定量评价,首先分析我国煤炭供需安全的影响因素。然后依据煤炭供需安全影响因素构建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确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通过对评价指标进行优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含义进行解释。接着确立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方法,具体介绍本论文主要运用到的四种方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进行TOPSIS评价。通过收集评价指标数据并进行计算,确立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计算和依据方案贴近度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出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依据我国煤炭供需现实对评价结论进行了系统分析。(4)对我国煤炭供需预测及价格走势的分析。对我国煤炭供给进行预测分析,概述我国煤炭供给特点,研究表明我国煤炭产量平稳增长、煤炭企业生产成本显着上升、煤炭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煤炭净进口总量稳步上升;介绍灰色GM(1,1)模型;对我国煤炭供给进行灰色GM(1,1)预测。然后对我国煤炭需求形势进行预测,概述我国煤炭需求特点;介绍NAR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煤炭需求形势进行预测。最后对我国煤炭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分析了当前我国煤炭及工业品的价格走势;依据CR价格指数绘制了我国动力煤、炼焦煤和焦炭的价格走势图;对我国煤炭价格进行了短期和中长期预测。(5)对我国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的分析。探讨煤炭供需安全预警问题,首先分析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的意义。包括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和预测的区别的分析,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接着全面阐述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包括对煤炭供需周期波动的分析,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思路的阐述以及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方法的比较分析。最后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的运行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确立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的建议和分析、以及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的模拟。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检验与TOPSIS方法测算的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一致,结果表明,我国煤炭供需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采取措施,保障煤炭供需安全。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得出的基本结论包括:(1)提出了煤炭供需安全问题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能源安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研究表明,石油资源安全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煤炭供需安全问题研究的参考资料,部分定量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到本论文的研究中来。研究煤炭供需安全问题主要围绕煤炭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因此,本文主要集中于对我国煤炭供需形势进行分析、对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进行实证评价、对我国煤炭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探讨我国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在理论基础的研究上,系统分析了煤炭供需安全的基础理论,即资源安全理论、资源稀缺理论、经济学供需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2)通过定性分析,筛选出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并构建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影响因子包括四个方面,即资源因素、市场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筛选出16个评价指标分别是基础储量、储采比、储量接替率、供需增速比、自给率、替代能源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进口量占消费量比重、煤炭与石油价格比、铁路运输能力、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单位GDP煤耗比、投入产出比、原煤入选率、CO2排放量、百万吨煤死亡率和城镇化率。(3)通过TOPSIS综合评价,计算出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出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和排序,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出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以此来反映我国煤炭供需安全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为C+={0.4265,0.4118,0.6020,0.5678}.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排序为:C2010>C2011>C2008>C2009。(4)运用灰色GM(1,1)模型、VAR模型和CR价格指数,对我国煤炭供需形势进行预测,分析价格走势,绘制煤炭价格走势图,对煤炭价格进行初步预测。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煤炭产量约为537927.6402万吨标煤,煤炭需求量约为583064万吨标煤,煤炭供不应求。煤炭价格短期预测变化幅度不大,预测2013年动力煤和焦炭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基本一致,略小于7.77%的水平(分别达到179.268点和163.067点),炼焦煤价格指数年均上涨幅度略高于7.77%的水平(约为595.598点)。全年煤炭价格指数平均上涨幅度为7.77%。我国煤炭供需形势比较严峻,需要国家宏观调控。(5)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进行检验。通过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选取2008-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预警警度检验,检验结果与TOPSIS综合评价结果一致,表明本文所设置的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和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煤炭供需形势越来越不安全,需要采取措施维护我国煤炭供需安全。
许太明[3](2008)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品市场营销研究 ——环境、模式与策略初探》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贸易不断扩大,国际间科技交流频繁,资本流动加快,经济金融相互渗透,使得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间相互依存关系更为突显。这种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一体化的趋势对许多跨国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使得各国工业品市场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自由的要素流通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采购与销售的全球化。同时,也造成了市场透明度增大,产品同质化、价格降低以及利润减少。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最快、工业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各国企业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因此,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如何选择并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从而建立自身在中国工业品市场中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其战略目标,已经成为摆在许多工业品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营销学主要是针对消费品进行研究,一直以来,有关工业品营销的理论和探索较少。许多企业在其工业品营销中面临现实的困惑,迫切需要一套合适的理论来整合其自身营销资源,指导其营销活动,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基于对这些现状的思考,本文以工业品市场营销的过程为分析主线,通过对企业内外部营销环境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采用案例分析与探索性研究等方法相结合,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品市场营销策略做探讨。第一章提出工业品营销策略研究的理论框架,介绍了选题背景,简述对工业品营销策略进行理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阐释了全文的研究范围、研究路径、方法及构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当前形势下传统国际市场营销理论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及理论成果进行评述,分析归纳了对于工业品营销策略理论模型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或实践意义的内容。第三章主要是对企业外部营销的大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品营销环境的变迁与演化,内容包括工业品市场营销特质分析、工业品市场国际采购、经济全球化工业品营销模式的变革、组织行为模式的变革以及工业品营销环境的评估模型与案例分析等。第四章是过程策略的研究。主要结合中国工业品市场的实际,对工业品采购、交易与营销模式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范围涉及工业品采购类型与模式、资金渠道、销售流程及交易模式变革趋势等多方面内容。本章系统阐述了工业品营销渠道设计、选择及管理的策略,介绍了网络营销等新兴渠道的发展,最后构建了工业品营销渠道管理模型。第五章是内部策略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工业品技术营销、品牌营销、关系营销。本章首先结合工业品市场上信息沟通便捷和技术壁垒逐步降低的现状,阐述了工业品同质化的趋势,然后提出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同时,结合对工业品生命周期的研究,提出了工业品技术营销策略模型。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品牌价值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实施品牌策略,成为这一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市场,工业品品牌是企业重要地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地集中体现。本章分析了工业品品牌的概念和重要性,提出了工业品品牌创建的模型,研究了一些典型的工业品品牌传播策略。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跨国企业采用国际营销理论面对中国市场寸步难行,但关系营销甚至灰色营销仍然盛行。本章说明了关系营销和灰色营销的特点和区别,从文化和制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市场上产生关系营销和灰色营销的根源,强调了客户管理和售后服务管理的重要性,并系统提出了中国大陆工业品市场灰色营销现象。第六章是案例研究。第七章对工业品营销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作了合理的分析和预测。随着中国市场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工业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有关工业品营销理论和策略的研究也将持续创新和完善。
杨兴山[4](2018)在《改革开放初期商品展销会的兴起与发展(1978—1982)》文中认为1981年中国正式提出商品流通体制向"三多一少"模式转变,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商品展销会是伴随工业自销而出现,改革开放初期,在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品展销会发挥的作用可归纳为:扩大经营自主权之后,为工业企业自销产品提供平台,跳出商业部门原来定点划片供应区域,实现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交叉展销;为工业、商业部门解决因渠道不畅造成的商品积压问题、清理库存、加速商品销售找到一条有效途径;产销见面,工商结合,减少流通环节,是解决供、产、销脱节的一种有效形式。
马慧敏[5](2003)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述建国以来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政策以及经贸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的概况。总结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阐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在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以及研究方法上实现的转变。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在这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关系: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学术界学者的对外贸易思想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与基本指导思想的关系。
王纪一[6](2006)在《朱德对外贸易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对外贸易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朱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主张外贸要“大出大进”、“以进养出”、“以出带进”;外贸市场多元化,做世界范围的生意;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保障货源充足。朱德的对外贸易思想,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一些观点,对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光和[7](2020)在《20世纪70年代初海峡两岸扩大加工出口尝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港澳地区对海外华侨的争取以及对港澳市场的争夺,是海峡两岸以港澳为阵地进行经贸对峙的特殊体现。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通过进口原料、开办加工出口区等措施扩大出口,以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在周恩来的倡导下中央政府拟借鉴台湾经验扩大加工出口贸易。由于认识的反复及政治大环境的影响,这一尝试中断了,但却为1978年以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积累了实践经验,可谓开放的先导。
常真[8](2017)在《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自然生存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控制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缓解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以控制碳排放、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之名提出碳关税政策,但碳关税政策真正的动机在于发达国家利用碳关税贸易壁垒手段抑制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出口,并以此来保护自己的高耗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工业品出口大国,一旦发达国家执行碳关税政策,其经济势力将会面临严峻挑战。因此,研究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郑学伟[9](2019)在《中央私营企业局研究(1949-1952)》文中研究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私营工商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例,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对于发展繁荣经济、保障战争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党确立了保护私营工商业的政策,逐渐确立并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并在建国后发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确立了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同时,在各地具体执行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分打击私营工商业、急于消灭私营工商业的“左”的错误,以及过于依赖私营工商业、不敢同私营工商业开展必要斗争的右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为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领导,更好地发展私营工商业,党建立了工商局。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接管城市工商局的建立,为建国后中央一级私营工商业管理机构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积累了工作经验。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设中央私营企业局、中央外资企业局,开展私营工商业、外资企业相关工作。中央外资企业局作为单独建制的单位,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950年3月,中央外资企业局与中央私营企业局合署办公,中央私营企业局设立了外资企业处。中央私营企业局成立后,开展了促进私营工商业恢复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宣传阐释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对私营工商业普遍实行工商业登记,全面掌握私营工商业发展动态,以及私营工商业者思想动态;为改变建国初经济落后的局面,中央私营企业局积极做好发展私营工商业的除旧布新工作,全面清理、接管官僚资本、敌伪产业,开展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工作,并为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增强私营工商业投资的积极性,拟定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及施行办法等。同时,中央私营企业局还从筹建全国及各级工商业联合会、开展商标注册监管、外资企业注册监管等方面,做好保护、促进私营工商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建国初期,在国家财经统一后,由于市场物价稳定,由恶性通货膨胀形成的虚假购买力消失,出现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私营工商业发展较为困难。针对此,党和国家确定了调整工商业的方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在此过程中,中央私营企业局及时掌握对于私营工商业管理机构、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具体组织召开了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确立了开展加工订货、扩大城乡物资交流等一系列调整工商业的政策措施。加工订货工作以中央私营企业局、各地工商局为牵头部门开展,在加工订货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经济合同监管职能,也自然主要由其承担。在此过程中,为更好地开展工商业调整工作,加强中央私营企业局同各地工商局的工作联系,1950年7月15日,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名义署名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调整公私关系加强私企局工作决定》。中央私营企业局开展的调整工商业相关工作,为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加工订货的过程,同时是政府财政工作部门、国营经济将私营工商业纳入计划生产,对私营工商业开展改造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经济形势不好时,私营工商业会要求国家加大加工订货的力度,经济形势好时,私营工商业就会以各种形式抵抗国家的加工订货。到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私营工商业更是出现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情况,极大危害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指示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进一步加大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力度,使私营工商业更好地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经济计划,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同时,“三反”“五反”运动,使私营工商业再一次出现了发展困难、歇业大量增加、城乡物资交流不畅等情况。在这种形势下,中央开展了第二次工商业调整工作。在此过程中,中央私营企业局及各地工商局重点开展了进一步规范加工订货、进一步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督改造、进一步扩大城乡物资交流等调整私营工商业的相关工作。1952年11月,中央私营企业局改名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从隶属于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改为直接隶属于政务院。中央私营企业局的建立,是建国初经济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中央私营企业局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同样是为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管理这一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从中央私营企业局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是私营工商业管理机构力量增强的过程,同时是同地方工商局联系不断加强,建立更完备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增强改造私营工商业工作力度的过程,这些都为后来开展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汪尧田,盛国树,武礼华[10](1986)在《论我国对美贸易战略》文中研究指明 一、中美1972年以来贸易发展概况自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以来,中美间的贸易发展很快,特别是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发展的速度就更为迅速了。到1984年,中美贸易总额已由1972年的不到1亿美元,上升到1984年近61亿美元,十三年内增长达60倍以上。据美方统计,79-83这五年来两国贸易总额为222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45%,比同期世界贸易6.4%的增长率高六倍。现在美国是我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而我国也成为美国第二十五个出口市场。
二、应争取多出口一些工业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争取多出口一些工业品(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
1.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艰难曲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 |
1.1.3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美国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加强 |
1.1.4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自由化改革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顽固立场 |
1.1.5 中国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与农产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 |
1.1.6 自由贸易理论与农产品贸易实践的严重背离 |
1.2 对两个概念的说明 |
1.2.1 农产品贸易保护 |
1.2.2 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概念的理解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一般性论述——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 |
1.3.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福利及其分配影响的研究 |
1.3.3 关于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
1.3.4 国际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政策影响的研究 |
1.3.5 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
1.3.6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分析方法 |
1.4.3 结构安排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5.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1.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6.1 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 |
1.6.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问题 |
1.6.3 如何处理WTO农业贸易制度与区域贸易协定关系问题 |
1.6.4 绿箱的本质、改革与借鉴问题 |
2 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经济学解释 |
2.1.1 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 |
2.1.2 保护贸易理论的解释 |
2.2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
2.2.1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2.2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 |
2.2.3 国内利益集团的成因及其对贸易制度的影响 |
2.2.4 对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评价 |
2.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
2.3.1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
2.3.2 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 |
2.3.3 制度变迁理论对国际贸易制度解释的评价 |
2.4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的扩展 |
2.4.1 国家利益集团对一国贸易政策形成与调整的影响 |
2.4.2 国际贸易制度对一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
2.4.3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经济背景 |
3.1.1 美国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3.1.2 美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
3.2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
3.2.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
3.2.2 美国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
3.2.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尝试 |
3.2.4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回归 |
3.2.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强化 |
3.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3.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
3.3.2 二战后美国贸易思想领域的政治斗争及其影响 |
3.3.3 美国贸易制度决策机构的政治行为 |
3.3.4 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 |
3.3.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4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4.1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
4.1.1 不断深化的欧盟经济一体化 |
4.1.2 欧盟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4.1.3 欧盟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
4.2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
4.2.1 共同农业政策前西欧的两次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高潮 |
4.2.2 欧盟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
4.2.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改革 |
4.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4.3.1 欧盟层面贸易政策的主要决策机构及其作用 |
4.3.2 欧盟贸易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
4.3.3 欧盟机构在欧盟对外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
4.3.4 成员国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
4.3.5 农业利益集团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
4.3.6 国际贸易制度对欧盟农业政策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5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5.1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创建 |
5.1.1 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回顾 |
5.1.2 二战前国际农产品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
5.1.3 GATT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建立 |
5.1.4 乌拉圭回合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的政治经济学 |
5.2 WTO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化努力 |
5.2.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背景和主要目标 |
5.2.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艰苦历程 |
5.2.3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初步成果 |
5.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5.3.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主要国家利益集团及其主张 |
5.3.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特点 |
5.3.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5.4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的前景与趋势 |
5.4.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基本走势 |
5.4.2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方向不会改变 |
5.4.3 农产品贸易保护不可能根本消除 |
本章小结 |
6 中国农业政策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战略思考 |
6.1 世界农业发展失衡的现实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思考 |
6.1.1 人口急剧膨胀与营养不良和温饱问题的矛盾突出 |
6.1.2 农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
6.1.3 农产品实际价格下降及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6.2 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弱势特征 |
6.2.1 城乡收入剪刀差呈扩大趋势 |
6.2.2 农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
6.2.3 农业内部谷物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 |
6.2.4 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过大,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
6.2.5 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制约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
6.2.6 生产要素水平相对落后 |
6.3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现状与评价 |
6.3.1 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
6.3.2 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措施调整 |
6.3.3 农产品贸易的国内支持措施调整 |
6.4 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国际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思考 |
6.4.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可能影响 |
6.4.2 中国农业发展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原则立场 |
6.4.3 国际农业谈判中的策略选择 |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煤炭供需安全问题理论基础 |
§2.1 资源安全理论 |
2.1.1 资源安全内涵 |
2.1.2 维护资源安全的重要性 |
2.1.3 煤炭供需安全研究内容 |
§2.2 资源稀缺理论 |
2.2.1 资源稀缺性含义 |
2.2.2 三大资源稀缺理论 |
§2.3 经济学供需理论 |
2.3.1 经济学供需理论发展历程 |
2.3.2 煤炭供需曲线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1 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 |
2.4.2 煤炭供需可持续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煤炭供需现状 |
§3.1 我国煤炭供给现状 |
3.1.1 煤炭资源分布 |
3.1.2 煤炭生产态势 |
3.1.3 煤炭产量稳步增长 |
§3.2 我国煤炭需求现状 |
3.2.1 煤炭需求地点分布 |
3.2.2 煤炭需求行业分布 |
3.2.3 我国GDP与煤炭消费量的线性相关性 |
§3.3 我国煤炭供需问题分析 |
3.3.1 煤炭供需关系变动频繁 |
3.3.2 煤炭供需地域逆向分布 |
3.3.3 煤炭供需受运输瓶颈制约 |
3.3.4 煤炭供需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 |
§4.1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影响因素 |
§4.2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4.2.1 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
4.2.2 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方法 |
4.3.1 熵值法 |
4.3.2 层次分析法 |
4.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4.3.4 TOPSIS综合评价模型 |
§4.4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TOPSIS评价 |
4.4.1 收集评价指标数据 |
4.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4.3 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计算 |
4.4.4 依据方案贴近度综合评价 |
4.4.5 评价结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煤炭供需预测及价格走势 |
§5.1 我国煤炭供给预测 |
5.1.1 当前我国煤炭供给特点 |
5.1.2 灰色GM(1,1)模型 |
5.1.3 煤炭供给预测 |
§5.2 我国煤炭需求预测 |
5.2.1 当前我国煤炭需求特点 |
5.2.2 VAR模型 |
5.2.3 煤炭需求预测 |
§5.3 我国煤炭价格走势分析 |
5.3.1 当前我国煤炭及工业品价格走势 |
5.3.2 CR价格指数 |
5.3.3 煤炭价格走势 |
5.3.4 煤炭价格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预警 |
§6.1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意义 |
6.1.1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与预测比较 |
6.1.2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意义 |
§6.2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 |
6.2.1 煤炭供需周期波动 |
6.2.2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思路 |
6.2.3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方法 |
§6.3 煤炭资源供需安全预警系统运行 |
6.3.1 确立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 |
6.3.2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检验与分析 |
6.3.3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模拟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维护我国煤炭供需安全的对策建议 |
§7.1 维护煤炭供给安全 |
7.1.1 加大煤炭勘查投入 |
7.1.2 推进煤炭安全生产 |
7.1.3 提高煤炭运输能力 |
7.1.4 扩大煤炭进口 |
7.1.5 实施煤炭储备战略 |
§7.2 维护煤炭需求安全 |
7.2.1 调整产业结构 |
7.2.2 提高煤炭使用效率 |
7.2.3 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 |
7.2.4 实施能源替代战略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品市场营销研究 ——环境、模式与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动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4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5 论文构架 |
2.文献综述 |
2.1 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品营销 |
2.2 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品营销的理论创新 |
2.3 工业品营销理论综述与发展展望 |
3.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工业品市场营销环境的变迁与演化 |
3.1 中国工业品市场营销的历史回顾 |
3.2 工业品市场国际采购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
3.2.1 市场一体化下的国际采购发展趋势 |
3.2.2 国际采购在中国的现状与机遇 |
3.3 经济全球化下工业品营销变革与中国企业营销策略选择 |
3.3.1 全球营销作用力分析 |
3.3.2 全球化下王业品企业营销作用力阶段模型 |
3.3.3 全球市场下王业品营销周期模型 |
3.4 经济全球化组织行为模式变革 |
3.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6 入世对中国工业品企业的影响及产品竞争力分析 |
3.6.1 入世后中国工业总体态势 |
3.6.2 影响中国工业品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
3.7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品市场营销环境的评估模型与案例分析 |
3.7.1 工业品市场营销环境评估模型 |
3.7.2 案例分析 |
4.中国工业品营销流程分析与营销模式革新 |
4.1 中国工业品采购模式与融资渠道 |
4.1.1 工业品采购模式 |
4.1.2 不同融资渠道下的工业品采购模式 |
4.2 工业品销售与采购交易影响因素 |
4.2.1 工业品销售流程 |
4.2.2 工业品购买交易的影响因素 |
4.2.3 工业品市场促销手段 |
4.3 工业品营销渠道类型与管理模型 |
4.3.1 工业品营销渠道类型 |
4.3.2 工业品营销渠道管理模型 |
4.4 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王业品市场交易模式变革 |
4.4.1 中国工业品企业市场交易模式现状 |
4.4.2 基于互联网的BtoB工业品交易模式 |
4.4.3 传统交易模式与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简单比较 |
4.5 案例分析 |
5.中国工业品企业微观竞争环境与营销策略选择 |
5.1 技术营销 |
5.1.1 产品同质化竞争突围与技术优势构建 |
5.1.2 工业品差异化营销策略 |
5.1.3 工业品生命周期及其营销策略 |
5.1.4 技术营销的实践 |
5.2 品牌营销策略 |
5.2.1 工业品品牌概念和意义 |
5.2.2 工业品品牌创建模型 |
5.2.3 工业品品牌传播策略 |
5.3 工业品关系营销 |
5.3.1 工业品关系营销概念 |
5.3.2 客户关系管理 |
5.3.3 工业品售后服务管理 |
5.3.4 吸引与维系客户 |
5.4 中国工业品市场灰色营销现象 |
5.4.1 灰色营销概念界定 |
5.4.2 中国工业品市场灰色营销现象 |
5.4.3 中国工业品市场灰色营销产生的本质 |
5.4.4 灰色营销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 |
5.4.5 工业品市场规避灰色营销的对策 |
5.5 案例分析 |
6.案例研究:基于HH公司的工业品市场营销策略实践启示 |
6.1 HH公司概况 |
6.2 HH公司面临的处境分析 |
6.2.1 HH公司面临的问题分析 |
6.2.2 HH公司所处行业以及竞争格局分析 |
6.3 HH公司关系营销的实施 |
6.3.1 内部市场营销 |
6.3.2 供应商关系营销 |
6.3.3 分销商关系营销 |
6.3.4 客户关系营销 |
6.3.5 竞争者市场关系营销 |
6.3.6 影响者市场关系营销 |
6.4 案例分析 |
7.未来研究方向 |
7.1 工业品营销学的崛起 |
7.2 从微观经济学拓展到全方位理论 |
7.3 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和本土企业的国际化 |
7.4 营销重要性在企业组织中的体现 |
7.5 绿色营销理论发展 |
7.6 针对中国国情的营销理论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改革开放初期商品展销会的兴起与发展(1978—1982)(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自销:展销会的兴起 |
二、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展销会兴起的缘由 |
(一) 工业企业自销产品, 清理库存的需要 |
(二) 解决社队企业产品销售渠道的需要 |
(三) 展销轻纺工业、日用工业产品, 改善民生的需要 |
三、早期展销会的经验与不足 |
(一) 大型展销会侧重政治意义, 兼顾经济效益。 |
(二) 城乡通开、工商联合。 |
(三) 展销对象由商业部门到多元化发展, 批发与零售结合。 |
结语 |
(5)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绪论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的总体描述(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篇 当代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 |
第一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政策产生的必然性 |
第二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的内容 |
第三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所坚持的原则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外贸思想及其纠正 |
第二章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开放型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扩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经济外交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世界市场思想 |
第三章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开放型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一节 “三个代表”思想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 |
第二节 全球化经济战略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国际经贸与科技合作思想 |
第二篇 当代中国经贸学术界对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
第四章 关于西方经济学贸易理论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比较成本学说”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讨论 |
第三节 关于“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的争论 |
第五章 关于对外贸易在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实现使用价值的转移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高级平衡作用 |
第六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
第二节 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 |
第三节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第四节 “大经贸”战略 |
第五节 “科技兴贸”战略 |
第七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讨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对对外贸易经营机制的探索 |
第八章 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依据 |
第三节 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 |
第四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 |
第五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对外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服务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三节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 |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的对外贸易 |
第三篇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及认识的转变 |
第十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外贸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四节 西方新贸易理论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实现的转变 |
第一节 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
第三节 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的转变 |
第四节 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五节 对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
结论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7)20世纪70年代初海峡两岸扩大加工出口尝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50至70年代两岸经贸关系的冲突与对峙 |
(一)两岸对港澳市场的争夺 |
(二)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认知 |
二、20世纪70年代初大陆拟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发展加工出口贸易 |
(一)历史背景与缘起 |
1.台湾经济提升。 |
2.周恩来的指示。 |
(二)外贸部门的调研 |
1.台湾扩大出口的做法 |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2)提高出口商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 |
(3)开拓多元外销市场。 |
(4)进口原料加工工业品。 |
(5)搞多级加工出口,赚取更多外汇。 |
(6)大量引进外资,利用外国新技术,发展所谓“新兴工业”,扩大出口贸易。 |
(7)开辟“出口加工区”,保证出口供应。 |
2.大陆与台湾的差距 |
3.改进经营的初步意见 |
(三)周恩来对台湾加工出口经验的肯定 |
三、认识的反复与20世纪70年代初扩大加工出口尝试的中断 |
四、余论 |
(8)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现状 |
1.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
(1)工业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2)工业品出口贸易行业结构分析 |
2. 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碳排放现状 |
(1)出口碳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
(2)出口碳排放与经济同步增长 |
二、碳关税冲击下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SWOT分析 |
1. 碳关税冲击下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优势S |
(1)我国清洁发展机制快速增长 |
(2)具有新能源优势 |
2. 碳关税冲击下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存在的劣势W |
(1)高耗能高污染发展阶段 |
(2)碳排放技术落后 |
3. 碳关税冲击下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机会O |
(1)提高技术水平 |
(2)环境保护效应 |
4. 碳关税冲击下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风险T |
(1)高碳企业就业率下降 |
(2)降低出口产品竞争力 |
三、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冲击策略 |
1. 我国应争取全球气候谈判话语权 |
2. 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气候谈判联盟 |
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
4. 构建与完善环境法律与法规 |
(9)中央私营企业局研究(1949-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难点 |
第一章 中央私营企业局建立的背景 |
第一节 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的确立 |
一、保护私营工商业政策的初步确立 |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逐步确立及完善 |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私营工商业政策 |
第二节 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的执行及出现的问题 |
一、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的执行 |
二、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左”的或右的错误 |
第二章 中央私营企业局的建立和组织架构 |
第一节 地方工商局的建立 |
一、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工商管理部门的建立 |
二、解放后大中城市工商局的建立 |
第二节 中央私营企业局的建立及构成 |
一、中央私营企业局的建立及发展 |
二、中央私营企业局的组织架构 |
三、中央私营企业局的领导构成 |
第三节 中央私营企业局建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工商体制 |
一、中央一级工商体制 |
二、大行政区一级工商体制 |
三、各省及大中城市的工商体制 |
第三章 做好促进私营工商业恢复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
第一节 全面掌握私营工商业发展状况 |
一、宣传、贯彻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 |
二、对私营工商业普遍实行工商业登记 |
三、掌握私营工商业发展动态 |
第二节 做好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除旧布新工作 |
一、清理企业公私股权 |
二、开展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 |
三、起草《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及施行办法 |
第四章 多方面做好保护、促进私营工商业发展相关工作 |
第一节 参与筹建全国及各级工商业联合会 |
一、起草《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 |
二、各地工商局指导成立工商业联合会 |
三、各地工商业联合会开展工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开展商标注册监管工作 |
一、各地工商局各自开展商标注册监管工作 |
二、《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及施行办法的颁布 |
三、领导开展全国统一的商标注册监管工作 |
四、商标注册监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开展外资企业注册监管工作 |
一、解放前党对外资企业的政策 |
二、中央外资企业局的建立及外资工作的开展 |
三、各大中城市工商局的外资企业登记监管工作 |
第五章 私营工商业调整中的中央私营企业局 |
第一节 统一财经后私营工商业发展困难 |
一、私营工商业发展困难的表现及原因 |
二、征求对私营企业管理机构、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意见 |
第二节 落实第一次私营工商业调整的政策 |
一、召开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 |
二、调整公私关系,扩大加工订货 |
三、由加工订货衍生的经济合同监管职能 |
第三节 第二次私营工商业的调整及开展的主要工作 |
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及对私营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
二、第二次私营工商业调整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
结语 |
一、中央私营企业局的建立、发展是符合当时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 |
二、中央私营企业局开展的各项工作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
三、中央私营企业局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应争取多出口一些工业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李勤昌.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2]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D]. 田时中.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品市场营销研究 ——环境、模式与策略初探[D]. 许太明. 复旦大学, 2008(03)
- [4]改革开放初期商品展销会的兴起与发展(1978—1982)[J]. 杨兴山. 红广角, 2018(04)
- [5]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D]. 马慧敏. 复旦大学, 2003(03)
- [6]朱德对外贸易思想探析[J]. 王纪一. 党的文献, 2006(06)
- [7]20世纪70年代初海峡两岸扩大加工出口尝试的历史考察[J]. 李光和.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0(02)
- [8]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 常真. 商场现代化, 2017(08)
- [9]中央私营企业局研究(1949-1952)[D]. 郑学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10]论我国对美贸易战略[J]. 汪尧田,盛国树,武礼华.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19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