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小麦品种“农麦201”选育及应用

早熟小麦品种“农麦201”选育及应用

一、早熟小麦品种“农麦201”选育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凯,彭励,张双喜,李娜,李琴,梁新华[1](2021)在《外源甘草根系分泌物对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不同甘草根系分泌物对后茬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宁春55号、宁春50号和农麦4号三个春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于灌浆期分别喷施甘草根系分泌物草酸、乳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蒸馏水(对照组),采用随机裂区设计,分析喷施不同外源甘草根系分泌物对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及籽粒中蛋白质和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春小麦品种在DIBP处理下的株高、穗长均显着增高,在草酸处理下的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显着增高。在籽粒品质方面,3种外源甘草根系分泌物处理显着降低了宁春55号和宁春50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乳酸和DIBP处理提高了农麦4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12种氨基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春小麦品种在相同处理下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其中,农麦4号在草酸、乳酸、DIBP处理下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均提高,在DIBP和乳酸处理下必需氨基酸占比显着提高。本试验结果对研究甘草根系分泌物对春小麦的影响以及甘草种植地后茬春小麦品种的选择具有积极意义。

苏文平[2](2021)在《北疆超晚冬播小麦品种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士凯[3](2021)在《真菌胁迫响应TaNAC基因和小麦杂种衰亡分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条锈病和白粉病均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的病害。小麦杂种衰亡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过早衰老或过早死亡表型,是优良基因转移及品种改良的障碍。杂种衰亡可能是由植物响应病原菌胁迫相关基因进化出多效性的叠加导致的。NAC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在植物衰老和生物胁迫响应中均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展小麦抗病研究,挖掘抗病TaNAC基因并探究其抗病机制,对保证小麦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且有助于丰富对小麦抗病机制的理解。开展小麦杂种衰亡的遗传规律分析验证、调控基因的精细定位及调控机制的多组学研究,有助于克隆杂种衰亡调控基因并解析其分子基础和调控机理,有助于消除杂种衰亡基因对育种选择造成的障碍,促进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同时开展小麦真菌胁迫响应、杂种衰亡及相关NAC转录因子调控的研究,明确三者的关系,有助于丰富对植物抗病基因功能与机制的理解,促进小麦聚合抗病基因杂交育种进程。本研究以兼抗白粉病与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优异种质N9134为材料,在两种病菌胁迫下对TaNAC基因进行系统性克隆。按照从N9134得到和从小麦参考基因组提取两类,对TaNAC转录本进行比对分析,同时分析克隆得到TaNAC转录本的特征,研究它们结构变异与真菌胁迫的关系,进一步探究TaNAC基因可变剪切在小麦真菌胁迫响应中的调控规律。基于多种不同遗传群体,开展小麦杂种衰亡研究,分析并完善Ne基因的复等位基因、剂量效应等理论。创制杂种衰亡回交分离群体并结合开发的SNP标记,构建了冬小麦Ne1和Ne2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基于杂交测验和分子标记检测,系统分析Ne1和Ne2在我国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此外,基于背景一致的性状分离遗传群体(两种表型4种基因型),借助转录组(2+3)、蛋白组和代谢组测序技术,开展小麦杂种衰亡调控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TaNAC基因家族被重新鉴定为包括460个基因位点的559个转录本(IWGSC Ref Seq v1.1);发现N9134中约1/3(54/154)的TaNAC基因在苗期参与白粉菌和条锈菌胁迫的响应过程。从两种真菌胁迫的N9134中,获得186个TaNAC转录本(167个为克隆得到),其中180个为新转录本并上传到Gen Bank。发现真菌胁迫的N9134中,差异表达TaNAC基因转录的“非正常”编码转录本的比例更高(p=0.0098),TaNAC MTFs编码序列的比例相对参考基因中的比例更高(p=0.003);发现紧随NAM结构域、且相对保守的氨基酸基序(WV[L/V]CR)可能与TaNAC转录因子响应真菌胁迫有关。结果表明,小麦TaNAC基因可以通过形成不同结构变异转录本的方式响应真菌胁迫。发现并整理的响应条锈病和(或)白粉病胁迫的TaNAC及其结构变异转录本,为解析TaNAC参与小麦对生物胁迫的响应机制提供了丰富资源。2、选取由13个基因可变剪切形成的35个TaNAC转录本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可变剪切事件通过改变转录本的序列结构,进而改变其编码产物的结构、理化性质等,最终影响其亚细胞定位和转录调控活性等。通过分析TaNAC基因及其编码区的靶标taemi RNAs,发现具有可变剪切转录本的TaNAC基因与tae-mi RNA的结合位点均位于非可变剪切区域。综合上述结果推断,TaNAC基因可以通过可变剪切的转录后调控方式参与小麦响应真菌胁迫的过程;靶定位点在TaNAC基因编码区的tae-mi RNA可以独立于可变剪切行使转录后调控功能。3、构建了冬小麦Ne1和Ne2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其中,Ne1位于5BL上的标记NWU5B4137(383.40 Mb)和NWU5B5114(388.01 Mb)之间(IWGSC Ref Seq v1.0),两标记相距0.50 c M;Ne2与2BS上的标记Lseq102(156.59 Mb)和TC67744(157.76Mb)共分离。系统遗传分析发现,N9134的Ne1不同于Spica和Ta4152-60的Ne1,周麦22的Ne2不同于Manitou、WL711和Pan555的Ne2;Ne基因的剂量效应也存在于中度和重度杂种衰亡系统,遗传背景也可能影响杂种衰亡的症状。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1364种小麦品种(系)中Ne1和Ne2的基因型频率,明确了二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中呈现离散分布的特征及比例;发现我国现代小麦品种(系)Ne基因型频率的现状应该由地方品种(系)(贡献Ne1)和现代引进品种(系)(贡献Ne2)共同作用形成。根据本研究的材料及其系谱分析推断,冬小麦的Ne1可以直接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而Ne2可能起源于黑麦。本研究为图位克隆Ne1和Ne2打下了坚实基础,向更好地理解小麦杂种衰亡迈出了重要一步。4、利用衰亡表型且基因型为Ne1Ne2的样本与正常表型基因型分别为Ne1ne2ne2、ne1ne1Ne2、ne1ne1ne2ne2的样本,通过转录组(2+3)、蛋白质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杂种衰亡过程主要涉及植物与病原体的互作(ko04626)、植物激素信号转导(ko04075)、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ko04141)、氨基酸的生物合成(ko01230)、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ko00940)、α-亚麻酸代谢(ko00592)等KEGG途径。推断:植株防御系统失调引起在没有病菌侵染时防御反应仍被激活,产生最初的代谢产物(氨基酸);而Ne1和Ne2协同表达,导致前述产物代谢途径失调,使其持续积累;达到一定浓度后,其作为反应底物或信号物质,激活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号介导的衰老和病程相关程序性细胞死亡,继续产生并积累各种氨基酸,循环往复持续进行,导致Ne1Ne2基因型植株从一定发育阶段开始,表现细胞死亡加速的杂种衰亡性状;NAC转录因子参与这一过程的调控,且茉莉酸起关键信号转导作用。由防御系统失调引起的病程相关程序性细胞死亡,既是杂种衰亡性状的启动因素,也是杂种衰亡表型的主要形式。

崔国惠,叶君,吴晓华,杨蕾,王小兵,谭丽萍,于美玲,赵春芝,张春燕,张海斌,吴云霞,李元清[4](2020)在《内蒙古春小麦亲本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内蒙古春小麦育种亲本资源遗传多样性,提高育种亲本资源的利用效率。【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近年来内蒙古主要小麦育种单位组配的70份育种亲本资源进行了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内蒙古东西部不同生态地区的亲本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品种间和地点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72~2.08,其中,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8;生育期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2;其他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二者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千粒重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而与品质相关性状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基于表型性状对70份亲本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在卡方距离为3.0水平上,70份亲本资源可分为4大类群;第4类群又可分为2个亚群,主要差异表现在品质性状上。【结论】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70份亲本资源各性状变异丰富,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可为不同育种目标选择针对性亲本资源进行组配提供重要参考。

晏权[5](2020)在《GZ95-6分枝麦穗分枝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改良》文中研究指明穗分枝小麦是普通小麦的变异类型,其主穗轴节上有支穗轴,支穂轴上又着生多个小穗,从而穗粒数较多,对小麦产量的提高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同时,穗分枝小麦一般千粒重低,成熟较晚,抗性和品质较差,难以在小麦育种中直接利用,对其进行遗传改良有助于创新穗分枝小麦优良种质资源。本研究以穗分枝小麦GZ95-6与普通小麦中燕96-3、贵紫麦1号构建遗传群体,对其穗分枝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利用中燕96-3、贵紫麦1号、贵农19号和贵农麦30号普通小麦与其杂交,对不同杂交后代进行田间鉴定,结合分子标记检测,对其千粒重、籽粒形状、饱满程度、抗性和粒色等性状进行改良,从中筛选优良穗分枝小麦类型,为多穗粒数小麦品种选育和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穗分枝小麦GZ95-6与中燕96-3、贵紫麦1号在穗分枝性状上差异明显,正反交F1植株均为正常穗,表明穗分枝性状为隐性基因控制。F2群体穗分枝性状开始分离,分枝与正常穗型的分离比均接近1:15,经χ2检验符合1:15。F3群体中分枝相关性状大体表现为偏正态分布,其中分枝穗数、分枝长度和分枝指数表现为连续的正态分布,变异呈连续性的特点,说明穗分枝性状属于两对主效+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的质量-数量性状。2.对穗分枝小麦GZ95-6与中燕96-3杂交后代穗分枝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在F2中穗粒数与穗长(0.62)、小穗数(0.37)呈极显着正相关;F3中分枝数与分枝长度(0.24)、分枝穗数(0.34)、穗粒数(0.16)、千粒重(0.14)呈显着正相关,分枝粒数与分枝数(0.56)、分枝长度(0.42)、分枝穗数(0.43),穗粒数与穗长(0.49)、小穗数(0.23)都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穗分枝小麦的分枝较长且着生小穗较多,从而有效提高了穗粒数。穗分枝小麦GZ95-6与贵紫麦1号杂交后代穗分枝相关性状分析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相同。3.穗分枝小麦GZ95-6田间鉴定表明,其穗粒数较多,平均可达79粒,但易感条锈、白粉和叶锈,抗逆性较差,千粒重仅26.97g,籽粒较小:粒长7.06mm、粒宽2.82mm、粒厚4.33mm,结实率71.80%。如要将其利用到小麦育种中,很有必要改良其千粒重、籽粒形状、饱满程度、抗性等相关性状。4.利用中燕96-3与穗分枝小麦GZ95-6杂交,对其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进行改良。F2群体中,筛选出184个穗分枝植株,这些穗分枝植株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得到较大提高,平均千粒重显着提高至30.74g,平均结实率提高至83.49%,粒长7.26mm、粒宽2.90mm、粒厚4.47mm。穗粒数超过65粒的有85株,利用分子标记从中检测到含粒重TaCwi-A1a基因的79株;F3群体中,筛选到195个穗分枝植株,平均结实率93.61%,穗分枝植株的平均千粒重47.02g,最大的达56.74g,粒长13.86mm、粒宽6.32mm、粒厚8.99mm。穗粒数超65粒94株,利用分子标记从中检测到含粒重TaCwi-A1a基因的140株。在F3群体中还筛选到初步稳定的4个穗分枝小麦株系,其中株系5中27个单株,11株高于均值70粒,最高可达133粒,14株千粒重高于均值31.78g,最高可达42.30g;株系6中45个单株,18株高于均值64粒,最高可达137粒,25株高于均值33.04g,最高可达51.79g。对群体进行农艺性状显着性分析表明,通过与中燕96-3杂交,杂交后代的小穗数和穗粒数均表现极显着优势,结实率、籽粒千粒重也得到较大提高。5.利用贵紫麦1号与穗分枝小麦GZ95-6杂交,对籽粒进行粒色改良。在F3分枝群体195株中,平均千粒重提高至31.69g,粒长7.05mm、粒宽3.07mm、粒厚4.56mm,千粒重40g以上41株,穗粒数超65粒23株,结实率提高到85.29%。分子检测表明,分枝群体中含粒重Ta Sus2-2BH基因的52株,其中籽粒是紫色的14株,目前将这14株种植得到初步稳定的F4株系。6.利用贵农19号、贵农麦30号与穗分枝小麦GZ95-6杂交,对其抗病性(抗条锈、白粉、叶锈性)和综合性状进行改良。经田间抗病性鉴定,与贵农19号杂交的F2代200个分枝群体中,84个单株的抗条锈病鉴定为抗病,73个单株抗白粉病鉴定为抗病,其中分子检测到含有Yr Gn6基因78株,Pm21基因65株,Yr Gn6+Pm21基因25株;同时,与贵农麦19号杂交后籽粒大小得到改善,粒长达7.47mm、粒宽3.35mm、粒厚4.91mm,千粒重由26.97g提高至45.11g,高于分枝小麦GZ95-6的材料53株,其中粒重45g以上的32株。同时,与贵农麦30号杂交对分枝麦GZ95-6感条锈、白粉和叶锈及综合农艺性状进行改良。经田间抗性鉴定,与贵农麦30杂交后,F2代187个分枝群体中73株抗条锈、75株抗白粉,分子检测到含Yr Gn6基因65株、Pm21基因70株、Lr37基因72株,其中同时含有Yr Gn6+Pm21+Lr37基因的植株共10株;千粒重显着提高22.83g至49.8g,粒长达7.59mm、粒宽3.40mm、粒厚5mm,粒重45g以上的16株。综上,穗分枝小麦GZ95-6的穗分枝性状属于两对主效+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的质量-数量性状。利用中燕96-3、贵农19号、贵农麦30号和贵紫麦1号等普通小麦对其相关性状进行改良,从中筛选到的分枝植株中,千粒重最高可达64.91g,部分植株含有粒重TaCwi-A1a或TaSus2-2BH基因,粒长、粒宽和粒厚可至13.86、6.32和8.99mm,结实率可达93.61%,穗粒数最大可达137粒。利用分子标记筛选到同时含有抗病基因Yr Gn6+Pm21+Lr37的植株10个,并获得初步稳定的14个紫色籽粒分枝小麦株系。以上这些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来的优良单株或株系为多穗粒数小麦品种选育和特色小麦育种提供了优良育种材料。

董玉新[6](2020)在《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冬小麦试种中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以“春麦冬播”为切入点,以提高小麦抗寒、抗旱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益为目标,以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深度、播种量及肥水措施对小麦种子越冬、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阐明气候、土壤及水分条件与冬播小麦生长的关系及实现高产的关键限制因素,深入揭示冬播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制,探索构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小麦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理,而且,对于提高北方春麦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复种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期推迟,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春季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寄籽”形式越冬的小麦出苗率接近60%,而且较春播小麦提前出苗3d左右,成熟期提前7d以上。冬播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以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表现最优。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为11月上旬,即农历“立冬”前后,此时5 cm 土层日平均温度为1℃左右。2.冬播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抗逆性强、越冬出苗率高、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3.秋浇底墒水与未浇底墒水的冬播小麦相比,出苗早、出苗率高,成熟期提前2~5 d。底墒水对冬播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特性等均有显着影响,以浇灌底墒水的冬播小麦表现更好。3-5 cm播深的“寄籽”小麦较9 cm播深的小麦提早出苗4~5 d,成熟期提前5~7 d,且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4.冬播条件下,适当增加播种量与施肥量,“寄籽”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冬播小麦叶片SPAD值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在高播种量和施肥量处理下表现最优,较春播对照分别提高15.5%、9.2%和7.9%。冬播小麦籽粒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冬播小麦籽粒产量与播种量、施肥量二项农艺措施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求极值得出永良4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分别为 480.5 kg·hm-2 和 396.2 kg·hm-2。5.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出苗早,分蘖能力强、茎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叶片光合速率高;且开花之后,旗叶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光合速率下降缓慢,高值稳定期较长。拔节以前,冬播与春播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开花之后,“寄籽”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逐渐超过春播小麦,籽粒产量也可达到与春播小麦相同的水平。与春播小麦相比,冬播小麦穗数有所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组装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浇灌足量底墒水的前提下,播前精细整地;适宜播期为11月上、中旬,即农历节气“立冬”前后,暖冬年份可适当推迟播种;品种采用春性品种永良4号;播种深度为3-5 cm,播种量为480.5 kg·hm-2,种肥(磷酸二铵)施用量为396.2 kg·hm-2。

姜朋[7](2020)在《小麦核心种质宁麦9号与扬麦158重要农艺性状及赤霉病抗性的遗传解析》文中提出小麦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培育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的小麦品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长江中下游麦区是我国第二大麦区,宁麦9号与扬麦158在本麦区小麦育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近10年江苏省淮南片区与国家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审定的品种中,近80%的材料为宁麦9号或扬麦158的衍生后代,显示二者具有成为新一代骨干亲本的潜力。为更好地利用这两个材料,对其重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状等开展遗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来源于宁麦9号与扬麦158的282份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利用小麦illumina 90k基因芯片对其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对282份重组自交系的产量性状、株高、抽穗期与赤霉病抗性等进行多环境表型鉴定,进一步综合基因型与表型数据开展QTL定位,最后对某些稳定位点进行遗传效应分析、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辅助育种利用。通过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获得一张包含2285个bin标记、41个连锁群、总长3002.1 cM的遗传图谱,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1.31 cM,并且与中国春小麦参考基因组呈现良好的共线性。(2)宁麦9号与扬麦158均表现出良好的赤霉病抗性,宁麦9号略优于扬麦158,RIL群体的赤霉病抗性呈现较大变异,最低病穗率均在10%以下,而最高病穗率基本都超过50%。基因型、年份及地点对病穗率均有极显着影响,而其交互作用则无影响,病穗率在不同环境中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综合4个环境赤霉病抗性鉴定数据,共发现10个抗赤霉病QTL。其中,QFhb-3B.1与QFhb-5A在所有环境中均被检测到,通过遗传作图与位置比对,来源于宁麦9号的QFhb-3B.1极可能为Fhb1位点,而来源于扬麦158的QFhb-5A可能为一个新的抗性QTL。针对QFhb-5A开发出KASP标记,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验证及溯源分析,发现QFhb-5A很可能来自于意大利小麦品种,并经历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结合分子标记选择,获得7份赤霉病抗性突出的品系,可应用于抗赤霉病育种。(3)在3个环境中,宁麦9号穗粒数均高于扬麦158,千粒重则低于扬麦158,穗数与产量在不同环境中表现不一致,环境对4个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对4个性状均无显着影响。穗数与产量在不同环境中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通过QTL定位鉴定到控制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QTL分别为9、8、10与12个,其中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遗传率较低,千粒重的遗传率较高,可进行遗传选择。通过分析3个多环境稳定的千粒重QTL的遗传效应,Qtkw-1B+Qtkw-4A的位点组合选择效果最佳,可应用于小麦千粒重的遗传改良。(4)扬麦158的各节间长度、穗长及株高均高于宁麦9号,基因型、环境及二者的互作对各节间长度、穗长及株高影响极显着。综合3个环境的株高数据,共定位到6个株高控制区段,并成功转化为适用于大规模筛选的KASP标记,经过初步验证,聚合Qph-2D、Qph-5A.1标记位点对整体株高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继续聚合Q2A后,中选材料显着减少,可能降低选择效率,而对Q5A需要在早代育种材料进一步验证,并且对Q2A与Q5A一因多效位点的选择建议以降低株高的等位变异为主;Qd1-5D可作为D1的选择标记对株高进行优化选择。(5)宁麦9号的抽穗期较扬麦158略早,重组自交系群体在不同环境中可相差7-11d,并且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基因型、年份、地点及基因型与年份的交互作用均对抽穗期有极显着影响。综合5个环境抽穗期调查数据,共检测到26个控制小麦抽穗期的QTL,表型贡献率为2.50%11.91%。Qhd-2B.2、Qhd-3B与Qhd-5A.2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其表型贡献率也较高,进一步分析其遗传效应发现,单个QTL中,Qhd-5A.2对抽穗期的影响最显着也最稳定,当聚合2个位点后,Qhd-2B.2+Qhd-5A.2组合效果最佳,进一步聚合3个位点后,效应未有显着提高。(6)通过位置比对,发现10个QTL簇,有的同时控制产量性状与抽穗期,有的同时控制抽穗期与赤霉病抗性,还有的对产量性状、株高、赤霉病抗性等均有影响,但其优势等位变异的来源不尽相同。对于优势等位变异来源于同一亲本的位点,可以利用少量标记来进行选择;对于优势等位变异来源于不同亲本的位点,一方面可根据育种目标进行取舍,另一方面需要扩大育种群体,打破连锁累赘,运用多标记进行选择。

肖群,贾瑞宇,宋开业,刘义[8](2019)在《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农麦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指出农麦1号是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于2015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504)。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片较宽大,叶色深绿;冬前长势旺、分蘖能力较强,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株高较矮,平均株高在75 cm左右,茎杆粗壮,抗倒能力强;后期转色好,穗纺锤形较大,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半硬质-硬质,容重高,商品性好。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高产稳产,适宜江苏淮北麦区种植。介绍了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农麦1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吴强[9](2019)在《河套灌区小麦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套灌区长期以来小麦优质品种过于单一,永良4号占据主导地位已长达30年之久,长期种植出现了种性衰退、品质波动大等问题。同时,配套优质栽培技术的缺失限制了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协同提高,也造成了水肥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小麦优质高产品种田间鉴选以及不同灌水模式下施肥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的差异,深入揭示氮磷肥施用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的调节机制,并明确提出了河套灌区小麦优质与高产统一的适宜施肥量范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节水灌溉模式下多数供试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较常规灌溉模式有所降低,但籽粒品质指标高于常规灌溉模式。节水灌溉模式下品质和产量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巴麦12、农麦4号、农麦2号、龙麦26、龙麦30和永良4号,常规灌溉模式下表现较好的有龙麦26、龙麦35和垦九10号。其中,龙麦30、龙麦35、垦九10号生育期过长,对河套灌区发展“麦后复种”存在不利影响,不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2)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量、施磷量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籽粒品质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线性升高,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节水灌溉模式下小麦产量并未显着降低,而籽粒品质却显着提升,节水灌溉模式能够以更低的水肥投入实现小麦优质与高产的相对统一。(3)综合分析认为,河套灌区小麦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的关键栽培技术为:小麦品种选用巴麦12、农麦4号、农麦2号、永良4号、龙麦26等,播种时底肥施用磷酸二铵(46%P2O5,18%N)145.0~57.5 kg·hm-2,拔节期随灌水追施尿素(46%N)338.3~358.6 kg·hm-2,全生育期于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两次,每次灌水900m3·hm-2。

肖群,贾瑞宇,宋开业,刘义[10](2019)在《弱筋小麦农麦126的选育及其栽培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麦126是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大学用扬麦16作母本,宁麦9号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株型较松散,籽粒品质为硬质、属弱筋小麦。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80008)。介绍该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二、早熟小麦品种“农麦201”选育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熟小麦品种“农麦201”选育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甘草根系分泌物对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
        1.3.1 主要产量性状测定
        1.3.2 籽粒粗蛋白含量测定
        1.3.3 籽粒氨基酸含量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外源物对春小麦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喷施处理对春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2.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2.2 对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2.3 必需氨基酸多元统计分析
    2.3 不同处理下春小麦产量性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相关性分析
        2.3.1 不同处理下春小麦产量性状及蛋白质含量相关性
        2.3.2 不同处理春小麦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3.1 外源根系分泌物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3.2 外源根系分泌物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3.3 甘草种植地后茬作物春小麦品种的选择

(3)真菌胁迫响应TaNAC基因和小麦杂种衰亡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与白粉病
        1.1.1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
        1.1.2 小麦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其他研究
    1.2 植物NAC转录因子
        1.2.1 植物NAC转录因子简介
        1.2.2 植物激素参与的NAC转录因子调控
        1.2.3 NAC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
        1.2.4 小麦NAC转录因子(TaNAC)的研究现状
    1.3 植物中的杂种衰亡
        1.3.1 植物中杂种衰亡的简介
        1.3.2 杂种衰亡的可能原因和调控机制
        1.3.3 远缘杂交与基因互作
        1.3.4 小麦中的杂种衰亡
    1.4 分子标记开发及多组学研究方法
        1.4.1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与分子标记开发
        1.4.2 多组学研究方法
    1.5 研究方案
        1.5.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方案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TaNAC TFs参与调节小麦对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和处理
        2.2.2 RNA提取与基因克隆
        2.2.3 筛选真菌胁迫响应相关的TaNAC基因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2.5 普通小麦NAC转录因子基因家族重鉴定和序列分析
        2.2.6 TaNAC转录因子的系统进化及蛋白序列特征分析
        2.2.7 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序列结构、理化性质等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于IWGSC Ref Seq v1.1 对小麦NAC转录因子基因家族重鉴定
        2.3.2 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并分析真菌胁迫响应的TaNAC基因
        2.3.3 从真菌胁迫后的N9134 中克隆TaNAC基因并重命名新转录本
        2.3.4 获得的TaNAC转录本及其编码产物的序列结构、理化性质等分析
        2.3.5 白粉菌和条锈菌侵染下小麦TaNAC基因的表达分析
        2.3.6 真菌胁迫下N9134中TaNAC转录本的结构变体
        2.3.7 真菌胁迫下差异表达TaNAC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分析
        2.3.8 TaNAC膜结合转录因子(Membrane-bound TFs,MTFs)的比较分析
    2.4 讨论
        2.4.1 时空特异表达和可变剪切表明:TaNAC转录本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4.2 小规模复制或删除事件有助于丰富TaNAC基因及其转录本序列结构变异的多样性
        2.4.3 膜结合TaNAC通过形成不同结构变体的调控方式发挥不同的功能
    2.5 小结
第三章 TaNAC基因基于可变剪切和miRNA的转录后调控参与真菌胁迫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和处理
        3.2.2 RNA提取与基因克隆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TaNAC结构变异转录本差异表达
        3.2.4 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
        3.2.5 转录调控活性分析
        3.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一对TaNAC可变剪切结构变异转录本在白粉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3.3.2 克隆得到TaNAC可变剪切转录本的序列结构分析
        3.3.3 TaNAC结构变异转录本编码产物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分析
        3.3.4 TaNAC可变剪切结构变异转录本编码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
        3.3.5 比对分析TaNAC结构变异转录本的亚细胞定位
        3.3.6 比较分析TaNAC结构变异转录本的转录调控活性
        3.3.7 结合于小麦TaNAC基因编码区的mi RNA的预测分析
    3.4 讨论
        3.4.1 TaNAC基因可以通过可变剪切的转录后调控方式参与胁迫响应
        3.4.2 TaNAC基因可变剪切和mi RNA耦联的转录后调控
    3.5 小结
第四章 小麦杂种衰亡调控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其在我国的分布与演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等位性测验
        4.2.3 表型调查和数据分析
        4.2.4 取样和提取基因组DNA
        4.2.5 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开发
        4.2.6 绘制遗传图谱
        4.2.7 杂种衰亡相关小麦材料的系谱分析和基因型检测
        4.2.8 荧光原位杂交(FISH)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分析验证本研究冬小麦群体中存在的杂种衰亡
        4.3.2 中度和重度杂种衰亡系统中也存在Ne基因的剂量效应
        4.3.3 杂种衰亡调控基因Ne1 和Ne2 的复等位基因确实分别存在不同
        4.3.4 构建冬小麦杂种衰亡调控基因Ne1 和Ne2 的高密度遗传图谱
        4.3.5 杂种衰亡调控基因Ne1 和Ne2 在中国各麦区离散的分布特征
        4.3.6 N9134 和周麦22 中杂种衰亡调控基因Ne1 和Ne2 的来源
    4.4 讨论
        4.4.1 F_1 与亲本的千粒重百分比更适合为杂种衰亡分级标准之一
        4.4.2 遗传背景应该是杂种衰亡表型差异的另一个影响因素
        4.4.3 普通小麦的Ne1 和Ne2 可能分别直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和黑麦
        4.4.4 N9134 的Ne1 和周麦22 的Ne2 可能是杂种衰亡调控新基因
        4.4.5 引进品种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品种杂种衰亡基因频率(尤其Ne2)
        4.4.6 导致杂种衰亡的基因位点也可以对小麦育种起积极作用
    4.5 小结
第五章 小麦杂种衰亡调控机制的多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多组学分析的植物材料
        5.2.2 基于BSA的转录组测序(BSR)
        5.2.3 基于PacBio三代平台的全长转录组测序
        5.2.4 iTRAQ定量蛋白质组测序
        5.2.5 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
        5.2.6 多组学联合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麦杂种衰亡的BSR分析
        5.3.2 小麦杂种衰亡的全长转录组分析
        5.3.3 小麦杂种衰亡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5.3.4 小麦杂种衰亡的代谢组学分析
        5.3.5 基于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多组学联合分析
    5.4 讨论
        5.4.1 各组学分析结果及多组学联合分析结果的问题与不足
        5.4.2 小麦中杂种衰亡、真菌病害抗性、TaNAC转录因子三者的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文
附录B 附表
附录C 附图
致谢
博士毕业有感
作者简介

(4)内蒙古春小麦亲本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农艺性状
        1.3.2 品质性状
        1.3.3 多样性指数
        1.3.4 聚类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变异来源间表型性状的差异
    2.2 亲本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亲本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4 亲本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GZ95-6分枝麦穗分枝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小麦分枝穗研究现状
    1.2 小麦穗分枝研究现状
        1.2.1 穗分枝小麦的来源
        1.2.2 穗分枝小麦的形态分类
        1.2.3 穗分枝基因的遗传研究
        1.2.4 穗分枝小麦的利用
    1.3 小麦的遗传改良
        1.3.1 遗传改良的主要方法
        1.3.2 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其基因
    1.4 小麦分子辅助育种的性状改良及其应用
        1.4.1 分子辅助育种技术
        1.4.2 穗分枝小麦性状改良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方法
        2.3.1 穗分枝相关性状的调查与分析
        2.3.2 小麦条锈、白粉病抗性鉴定
        2.3.3 小麦农艺性状的测定
        2.3.4 PCR分子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遗传分析
        3.1.1 分枝麦的分枝特性
        3.1.2 分枝麦的显隐性表型分析
        3.1.3 分枝性状的遗传分析
    3.2 不同组合杂交后代的性状遗传改良
        3.2.1 与中燕96-3杂交改良分枝麦的籽粒性状
        3.2.2 与贵紫麦1号杂交改良分枝麦的紫色籽粒性状
        3.2.3 与贵农19号杂交改良分枝麦的抗病性和综合性状
        3.2.4 与贵农麦30号杂交改良分枝麦的抗病性和籽粒性状
4.结论
5.讨论与展望
    5.1 穗分枝小麦的遗传分析
    5.2 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
    5.3 利用分子辅助技术进行性状改良
    5.4 多抗小麦种质聚合育种程序及应用
参考文献

(6)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麦北移”研究现状
        1.2.2 晚播冬小麦研究
        1.2.3 春小麦冬播研究
        1.2.4 栽培技术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播抗逆高产小麦品种筛选
        2.2.2 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4 灌水及播种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生育时期记载
        2.3.2 气象资料
        2.3.3 土壤养分测定
        2.3.4 田间出苗率调查
        2.3.5 植株取样及测定方法
        2.3.6 土壤温度测定
        2.3.7 土壤含水率测定
        2.3.8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3.9 群体光照状况测定
        2.3.10 籽粒灌浆特性测定
        2.3.11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3.12 根系取样及测定
        2.3.13 考种及测产
        2.3.14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春化类型小麦越冬出苗特性及其抗寒、抗旱、高产品种筛选
        3.1.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1.2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出苗率差异
        3.1.3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3.1.4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差异
        3.1.5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差异
        3.1.6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7 内蒙古平原灌区适宜冬播小麦品种筛选
        3.1.8 小结
    3.2 不同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2.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2.2 播期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2.3 播期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2.4 播期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播期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 播期对冬播小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2.7 播期对冬播小麦开花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3.2.8 播期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2.9 播期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10 播期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1 小结
    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3.2 播种量及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3.5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3.6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3.7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8 冬播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3.3.9 小结
    3.4 不同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及降水量变化
        3.4.2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4.3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4.4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4.5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4.6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4.7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8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9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
        4.1.2 春麦冬播的适宜品种
        4.1.3 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4.1.4 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2 讨论
        4.2.1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4.2.2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3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根系性状的影响
        4.2.5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5 主要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小麦核心种质宁麦9号与扬麦158重要农艺性状及赤霉病抗性的遗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遗传图谱
        1.1.1 作图群体
        1.1.2 分子标记
    1.2 QTL作图方法
        1.2.1 单标记QTL作图
        1.2.2 区间作图法
        1.2.3 复合区间作图法
        1.2.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1.2.5 完备区间作图法
    1.3 小麦重要性状遗传定位研究进展
        1.3.1 小麦赤霉病
        1.3.2 产量及其三要素
        1.3.3 小麦株高
        1.3.4 小麦抽穗期
    1.4 小麦骨干亲本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调查指标与试验设计
        2.2.1 赤霉病抗性鉴定
        2.2.2 产量及其三要素
        2.2.3 株高及其节间构成
        2.2.4 抽穗期
    2.3 基因型数据获取
    2.4 数据处理与遗传图谱构建
    2.5 QTL定位
    2.6 KASP标记的开发、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遗传图谱
    3.2 小麦赤霉病抗性分析
        3.2.1 赤霉病抗性的表型分析
        3.2.2 赤霉病的QTL分析
        3.2.3 QFhb-5A的 KASP标记开发与验证
        3.2.4 QFhb-5A的溯源与分布
        3.2.5 抗赤霉病材料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3 产量及其三要素的遗传分析
        3.3.1 产量及其三要素的表型分析
        3.3.2 产量及其三要素的QTL分析
        3.3.3 千粒重的QTL聚合效应分析
    3.4 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3.4.1 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表型分析
        3.4.2 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分析
        3.4.3 KASP标记开发
        3.4.4 KASP标记的验证
    3.5 小麦抽穗期
        3.5.1 抽穗期的表型分析
        3.5.2 抽穗期的QTL分析
        3.5.3 抽穗期的QTL聚合效应分析
    3.6 控制不同性状的QTL簇
4 讨论
    4.1 遗传连锁图谱
    4.2 小麦赤霉病
    4.3 小麦产量相关性状
    4.4 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
    4.5 小麦抽穗期
    4.6 控制不同性状的QTL簇
5 结论
    5.1 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
    5.2 赤霉病抗性的QTL定位
    5.3 产量性状的QTL定位
    5.4 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定位
    5.5 抽穗期的QTL定位
    5.6 控制不同性状的QTL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农麦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2 产量表现
3 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3.2 品质
    3.3 抗病性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期
    4.2 种植密度
    4.3 肥水管理
    4.4 病虫草害防治
        4.4.1 田间杂草化除
        4.4.2 纹枯病、白粉病防治技术
        4.4.3 蚜虫等虫害防治技术
        4.4.4 赤霉病防治技术
    4.5 收获

(9)河套灌区小麦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麦品质概述
        1.2.2 基因型和环境与品质及产量的关系
        1.2.3 水分与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关系
        1.2.4 氮肥与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关系
        1.2.5 磷肥与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河套灌区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田间鉴选
        2.2.2 灌水模式和施氮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2.2.3 节水灌溉模式下施肥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籽粒灌浆动态取样
        2.3.2 测产与考种
        2.3.3 小麦籽粒品质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套灌区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田间鉴选
        3.1.1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进程的差异
        3.1.2 两种灌溉模式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差异
        3.1.3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4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综合评价
        3.1.5 2018年重复试验的结果分析
    3.2 灌水模式和施氮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3.2.1 灌水模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2 灌水模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2.3 小麦籽粒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4 灌水模式和施氮量处理下灌浆期籽粒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3.2.5 施氮量与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关系
    3.3 节水灌溉模式下氮、磷肥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3.3.1 不同氮、磷肥施用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3.3.2 不同氮、磷肥施用量与小麦一次加工品质的关系
        3.3.3 不同氮、磷肥施用量与小麦二次加工品质的关系
        3.3.4 小麦籽粒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3.5 小麦产量、蛋白质产量与施氮量、施磷量的关系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品质-产量综合评价法筛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
        4.1.2 水分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调控
        4.1.3 施氮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调控
        4.1.4 施磷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调控
    4.2 结论
        4.2.1 优质高产小麦品种鉴选
        4.2.2 灌溉模式和施肥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弱筋小麦农麦126的选育及其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选择
    1.2 系统选育
2 产量表现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性
    3.2 品质
    3.3 抗性
4 栽培要点
    4.1 适期播种, 培育壮苗
    4.2 合理密植, 优化结构
    4.3 科学肥水运筹, 提高群体质量
    4.4 防治病虫草害
5 适应性和推广前景

四、早熟小麦品种“农麦201”选育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甘草根系分泌物对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李振凯,彭励,张双喜,李娜,李琴,梁新华. 麦类作物学报, 2021(09)
  • [2]北疆超晚冬播小麦品种筛选[D]. 苏文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真菌胁迫响应TaNAC基因和小麦杂种衰亡分子机理研究[D]. 吕士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内蒙古春小麦亲本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崔国惠,叶君,吴晓华,杨蕾,王小兵,谭丽萍,于美玲,赵春芝,张春燕,张海斌,吴云霞,李元清. 北方农业学报, 2020(03)
  • [5]GZ95-6分枝麦穗分枝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改良[D]. 晏权. 贵州大学, 2020(02)
  • [6]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董玉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7]小麦核心种质宁麦9号与扬麦158重要农艺性状及赤霉病抗性的遗传解析[D]. 姜朋.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8]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农麦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 肖群,贾瑞宇,宋开业,刘义.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0)
  • [9]河套灌区小麦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 吴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弱筋小麦农麦126的选育及其栽培要点[J]. 肖群,贾瑞宇,宋开业,刘义. 浙江农业科学, 2019(03)

标签:;  ;  ;  ;  ;  

早熟小麦品种“农麦201”选育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