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烃介电常数、折射率与密度关系的探讨

烷烃介电常数、折射率与密度关系的探讨

一、烷烃介电常数—折光指数—密度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克强[1](1993)在《烷烃介电常数—折光指数—密度之间关系的探讨》文中提出本文系统探讨了烷烃的介电常数、折光指数及密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三者相互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令博[2](2016)在《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心果(Pistacia vera L.)与核桃、巴旦杏和榛子并称世界四大树坚果(tree nut)。其果仁富含油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与植物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与药理作用。近年来,我国开心果消费量逐年增加,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属特种珍贵坚果。然而,采后虫害侵染造成的储藏品质损失与精深加工不足形成的产品低端单一问题,已严重阻碍我国坚果产业的发展。如何控制采后开心果虫害,保证储藏品质,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丰富产品种类,是我国坚果加工业发展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以国内外开心果主要消费品种科曼为研究对象,利用射频加热技术进行采后开心果仓储害虫的杀灭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射频杀虫处理后的开心果样品进行综合加工利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1)利用终端开路同轴探头技术,测量了不同含水量与含盐量开心果仁的介电特性,计算特定频率下电磁波的穿透深度。(2)研究了开心果的射频杀虫单批次处理工艺,优化了射频加热的最佳极板间距、冷却方法与加热均匀性,明确了射频杀虫对开心果储藏稳定性的影响。(3)采用射频杀虫连续化处理方式,开展了射频加热均匀性、害虫死亡率、加热效率、处理量等工业放大研究。(4)用液压冷榨法获得未烘焙、传统烘焙、微波烘焙三种开心果油,针对上述开心果油进行了理化特性、香气成分与氧化稳定性研究。(5)以未烘焙与烘焙开心果仁经冷榨出油后的半脱脂粉为原料,用石油醚浸提获得全脱脂样品。测定并分析了半脱脂与全脱脂两种开心果粉的营养成分、功能特性、生物活性及微观结构。(6)用静态称重法测定了全脂、半脱脂、全脱脂三种开心果粉的解吸吸附平衡含水量,确定了最佳等温线模型,计算了样品的单层水含量与等量吸着热。主要结论如下:(1)开心果仁的介电特性随频率升高而减小,其中高含水量样品(>15%)在低频(<100 MHz)范围内,介电损耗的减小幅度更为显着。果仁损耗因子随含盐量增加而显着增大,但介电常数无显着改变。射频波段果仁损耗因子显着小于害虫,电磁波对开心果与害虫具有潜在的选择性加热效应。27 MHz射频杀虫时,开心果最大堆叠厚度可达24 cm,915 MHz微波杀虫时仅为4-6 cm,射频加热更适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杀虫处理。(2)利用27.12 MHz 6 kW中试规模射频加热系统对1.8 kg带壳与2.0 kg脱壳开心果进行杀虫单批次处理,分别仅需5.5和5.6 min即可使中心温度达到55°C。射频杀虫时,两种开心果辅以热风表面加热、往复运动、混合搅拌等措施可以改善加热均匀性。射频杀虫处理对开心果品质与储藏稳定性无显着影响。射频杀虫连续化处理中,射频加热的均匀性优于单批次杀虫处理的加热均匀性,可快速有效杀灭常见仓储害虫印度谷螟。当杀虫处理量为264.3 kg/h时,系统的平均加热效率为70%。(3)与未烘焙开心果仁冷榨油相比,适度烘焙处理,开心果油的过氧化值略有增加,叶绿素含量小幅降低,色泽相对变暗,总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强。未烘焙开心果冷榨油在结晶过程中的热相变峰值温度分别为-47.15和-19.85°C,融化过程中分别为-13.11和3.11°C,烘焙处理后油脂的热相变温度、融化和结晶曲线未发生明显变化。烘焙能促使开心果冷榨油中吡嗪类物质的形成,其中2-乙基-5-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和3,5-二乙基-2-甲基吡嗪等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对烘焙油样风味特征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开心果冷榨油对光氧化与自动氧化均有较强敏感性,采用不透光容器包装并添加0.01%(w/w)的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或0.02%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或0.07%的迷迭香提取物(RME),在室温条件下储藏其良好品质可至少保持4个月。(4)全脱脂处理后,开心果粉的黄色与绿色值较全脂和半脱脂粉显着减小。烘焙与未烘焙开心果脱脂粉的宏量营养素含量无显着差异,但烘焙开心果脱脂粉的色泽整体偏暗、氨基酸含量有所降低。烘焙处理对开心果粉的功能特性无显着影响,但脱脂处理后其吸水/油力、乳化能力、乳化稳定性、起泡能力均显着高于全脂粉,其中全脱脂粉性能最高。烘焙开心果半脱脂粉的多酚和黄酮类含量最高,分别为792 mg GAE/100 g粉(d.b.)和280.30 mg RE/100 g粉(d.b.)。同时具有最强的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力和铁氰化钾还原力分别为78.12和130.51μmol Trolox/g粉(d.b.)。开心果脱脂粉中淀粉颗粒为表面光滑的椭圆球状,直径介于5-15μm。开心果半脱脂粉的蛋白质与淀粉颗粒集中分布于表面光滑的连续结构中,而在全脱脂粉中蛋白质与淀粉颗粒分散且表面呈多孔状。(5)按BET分类法,开心果全脂粉、半脱脂粉、全脱脂粉的解吸吸附等温线属第二类,曲线呈S形。根据IUPAC分类,三种开心果粉的解吸吸附滞后现象为H3型。相同温度与水活度下,全脱脂粉的解吸吸附平衡含水量最高、半脱脂粉次之、全脂粉最低。统计分析表明:Smith模型为全脂粉等温线数据的最佳模型,Halsey模型为半脱脂粉和全脱脂粉的最佳模型。15-35°C时开心果全脂、半脱脂、全脱脂粉的单分子层水含量分别为2.433-3.404,3.784-4.823和4.987-6.687 g/100 g(d.b.)。25°C平衡含水量2-40%(d.b.)范围内,开心果全脂、半脱脂、全脱脂粉的等量吸着热分别为74.67-44.76,99.44-44.75和133.28-44.80 kJ/mol。其中,在低含水量范围内,均表现为等量解吸热大于吸附热。

梅建良[3](2020)在《注塑成型制品结晶度在线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注射成型是得到高性能塑料制品的最普遍方法。对于结晶性材料,塑料制品的质量高低与性能好坏都受结晶度影响。但是,目前已知的针对在线监测注塑成型制品结晶度的研究甚少,测量方法与结果准确度都有待改进。测量结晶度方法一般为离线测量,效率低下且操作繁琐。为缓解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晶度监测方法,利用电容传感器的特性,实现了对注塑制品结晶度的在线测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聚合物材料的结晶特性及其介电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结晶度监测方法。简单介绍了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的监测原理,以及在注射成型过程中电容传感器的主要工作阶段,即预注塑阶段、注射充模阶段、保压与冷却阶段。并根据所提出的新型的结晶度监测方法,设计了在线监测结晶度的正交试验方案。(2)构建了材料的结晶度与介电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运用正交试验的正交性设置不同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生产出注塑样品。采用DSC差热分析法测量试样的结晶度;利用介电常数测量仪测量试样的介电常数;用最小二乘法将得到的数据组合拟合出结晶度与介电常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验证了拟合多项式的可靠性。(3)依据正交试验方案及构建出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注塑制品的结晶度在线监测实验,并将电容传感器测量系统测得的结晶度数据与DSC差热分析法测得的结晶度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电容传感器测量系统可以测量出每组工艺参数组合下的输出电压波形图,并通过Matlab将USB3102数据采集卡采集的输出电压数据转换成为结晶度曲线,与DSC差热分析法测得的数据相比,转换得到的曲线的数值大小与走向基本一致,平均绝对误差为0.5625,平均相对误差为1.79%,证实了电容传感器测量系统的有效性,最终实现了结晶度的在线测量。(4)基于结晶度测量的正交实验,研究了这些工艺参数对注塑制品结晶度的影响程度。为了了解结晶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实验得到的塑料制品进行了力学性能实验。掌握了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结晶度-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塑料制品质量的在线调控有重要意义。影响塑料制品结晶度的最重要的因子是注射压力,保压压力影响较低,而熔体温度、注射时间对纤维取向张量的影响程度最低,此可以做为调控结晶度的依据。

刘济瀛[4](1985)在《喷气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计算》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书刊上发表的有关喷气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一些计算公式,并对我国几种有代表性的喷气燃料的有关性质进行了计算。计算值与实验值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满足燃料使用和飞机-发动机设计的需要。利用公式计算喷气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可以节约分析测试的工作量和扩展某些实验数据的温度、压力范围,而且可以利用计算机编排程序,供在实际工作中使用。

冯潇[5](2019)在《含全氟环丁基芳基醚结构硅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硅树脂具有突出的耐高低温性、耐候性、电绝缘性、介电性等,常被应用在宇航材料、电子封装材料和防水涂料等领域。含全氟环丁基芳基醚(PFCB)结构的聚合物具有低介电性和热稳定性优异的特点,将PFCB结构引入硅树脂,期望得到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低介电常数的改性氟硅树脂。本文探索了将PFCB结构引入硅树脂来制备氟硅树脂的新方法。首先合成带有PFCB结构的两种烷氧基硅烷(PFCB-QRS),然后利用两种硅烷制备了 PFCB氟硅树脂。对氟硅树脂进行性能测试表明,所制备的氟硅树脂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低介电性。详细情况如下:(1)以PFCB-QRS和多官能烷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水解缩聚法制备了不同PFCB含量的硅树脂,测定了硅树脂的粘均分子量、交联密度、折光指数、热稳定性、透光性和介电常数等性能。结果表明,PFCB结构的引入改善了氟硅树脂的诸多性能,PFCB氟硅树脂的折光指数提高、热稳定性优于纯氟硅树脂、透光性良好、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可用于耐热光学材料或低介电材料。(2)氟硅树脂常因引入三氟丙基而使耐热性低于硅树脂。由三氟乙烯基形成的六氟环丁基释放了不饱和双键中的键张力,因此PFCB结构稳定。利用PFCB改性氟硅树脂,能改善氟硅树脂的耐热性。以低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OMFS)、PFCB-QRS和多官能烷氧基硅烷共水解缩聚制备了不同PFCB含量的改性氟硅树脂。对合成的硅树脂进行了结构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FCB改性氟硅树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透光性。随PFCB含量的增加,其介电常数减小。(3)通过水解缩聚法制备的有机硅树脂含有大量羟基,这使得硅树脂具有很大的自缩合倾向,储存稳定性差,易引起过早交联。以含-SiH的PFCB化合物与含-SiOR的多官能单体为原料,探索通过Piers-Rubinsztajn反应制备不含轻基的PFCB硅树脂的新方法。利用PFCB化合物与TEOS通过Piers-Rubinsztajn反应制备PFCB硅树脂的途径进行了条件探索。FT-IR显示氟硅树脂结构中不含羟基,储存稳定性优于水解缩聚法制备的硅树脂,且具有低介电性。

王克强[6](1995)在《烷烃介电常数与分子结构关系的拓扑化学研究》文中认为用拓扑方法探讨了烷烃介电常数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结构基础明确的定量关系.对烷烃的计算结果表明,介电常数计算值都接近实验值,平均误差0.20%.应用这一定量关系,不仅能够预测烷烃的介电常数,而且能够合理表征烷烃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梅建良,钱应平,梁明明[7](2020)在《PA66结晶度与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为构建结晶型材料的结晶度与介电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正交试验的正交性,设置了不同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生产得到注塑样品,采用DSC差热分析法对样品的结晶度进行了测试,采用精密阻抗分析仪对样品的介电常数进行了测试,通过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数据组合,拟合得到结晶度与介电常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2种模型的曲线拟合程度,并验证了拟合多项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效果最佳,拟合得到的数学模型相关系数R为0.94,平均绝对误差为0.003,平均相对误差为0.936%,因此,该数学模型可用于描述PA66结晶度与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为电容式传感器在线监测制品的结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文文[8](2020)在《腰果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环境污染与化石能源枯竭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两大问题,因而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备受关注。环氧树脂广泛应用于涂料、胶黏剂、电子电气和复合材料等领域,但其源于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不满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且环氧树脂自身存在易燃和脆性大等缺陷,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因此,研发生物基阻燃增韧环氧树脂替代现有的石油基环氧树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环氧树脂存在依赖于石油资源、易燃及脆性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腰果酚基阻燃剂、腰果酚基环氧单体及腰果酚基本征阻燃环氧单体,并结合“纳米复合”和“协效阻燃”原理,制备兼具阻燃、增韧、耐热的高性能腰果酚基环氧树脂材料。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腰果酚、三氯氧磷、DOPO为原料通过酚羟基取代反应、侧链双键环氧化及开环反应合成了一种腰果酚基有机磷酸酯型阻燃增韧剂(PTCP),通过改变其在环氧树脂中的添加量制备出了一系列DGEBA/DDM阻燃增韧复合体系。1H NMR和31p NMR的结果证实了 PTCP的成功合成;热重结果表明,PTCP的提前分解有助于催化环氧基体炭化,有利于保护聚合物防止其进一步的分解;添加30%PTCP的EP复合材料的LOI为30.5%,同时与纯EP相比,PHRR、THR和av-EHC分别降低了 50%、27%和32%。阻燃性能的增强主要归因于炭残余量的提高可有效抑制燃烧时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进而抑制燃烧进行;此外,与纯环氧相比,EP/PTCP-30%的冲击强度从14.85 kJ/m2(EP)增加到19.14 kJ/m2,表明PTCP对DGEBA/DDM体系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PTCP的增韧效果主要源于腰果酚中长碳链的柔韧性。2.首先以苯胺、DOPO和4-氨基苯乙酮为原料合成了一种DOPO基二胺化合物(BA-DOPO),然后以腰果酚、BA-DOPO和多聚甲醛为原料通过曼尼希反应合成了一种含磷的腰果酚基苯并恶嗪单体(CBz),将其用作DGEBA/DDM体系的共固化剂,用于提高DGEBA/DDM环氧体系的阻燃性和韧性。此外,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材料的阻燃效率和热稳定性,基于纳米复合协同阻燃技术,将不同含量的CBz与硼掺杂石墨烯(BG)复配使用,并与单独使用CBz的DGEBA/DDM体系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作比较,并探讨相关的阻燃机理。FTIR和1H NMR的分析证实了 BA-DOPO和CBz的成功合成,而BG的结构则通过XRD、Raman、XPS和TEM分析进行表征;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将合成的CBz引入环氧体系当中不仅可以赋予其优异的阻燃性能,还可以降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并提高其冲击强度。与纯EP相比,添加13 wt%的CBz和2 wt%的BG的环氧复合材料的PHRR降低了 48%,同时冲击强度提高了 22%。EP/CBz/BG复合材料显着提高的综合性能主要得益于CBz和BG良好的协同效果:CBz独特的阻燃和增韧双功能结构使得其赋予环氧树脂良好的阻燃性的同时提高了其韧性,而BG具有优异的片层阻隔效果及较高的热性能,可以在提高基体热性能的同时抑制其在燃烧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进而阻断燃烧过程中的热量和可燃物的交换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二者相结合,可以显着提高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性能和力学性能。3.为了降低小分子添加型腰果酚基阻燃剂对环氧树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负面影响,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三种含磷的腰果酚基酚醛树脂,具体地,首先以氨水为催化剂,通过腰果酚与甲醛的缩合反应合成了腰果酚-甲醛树脂(CFR),CFR进一步分别与含不同氧化态磷的氯代磷酸二苯酯(PO(OPh)2Cl)、二苯基次膦酰氯(POPh2Cl)和氯代二苯基膦(PPh2Cl)通过取代反应合成了三种含磷的腰果酚基酚醛树脂型阻燃增韧剂(CF-PO(OPh)2、CF-POPh2和CF-PPh2),研究了含不同氧化态磷的腰果酚基酚醛树脂与其阻燃环氧树脂材料的构效关系,进而筛选出阻燃效率最高的含磷腰果酚基酚醛树脂。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腰果酚基阻燃剂在阻燃、增韧环氧树脂方面均具有较优异的效果,其中CF-PO(OPh)2比CF-POPh2和CF-PPh2表现出更加优异的热性能和阻燃性能,EP/CF-PO(OPh)2-10 在氮气下的残炭率(700℃C)为 20%(纯 EP 仅为 13.1%),LOI高达32%且可通过UL-94 V-O级,PHRR、THR和FIGRA 比纯环氧体系分别降低了 53.8%、13.8%和67.3%,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分别提升了 30.8%、80.7%和77.9%。为了获得低热释放和低烟气释放的阻燃增韧的生物基环氧树脂材料,将CF-PO(OPh)2与具有核壳结构的Si02@MOF纳米材料结合起来,研究其对环氧树脂燃烧过程中有毒烟气释放量的影响规律。锥形量热仪结果表明,与纯环氧体系相比,添加3 wt%的CF-PO(OPh)2和2 wt%的Si02@MOF的环氧复合材料(EP3)的PHRR、SPR和CO分别降低了 30.5%、25.8%和51.4%,同时拉伸强度提高了 93.5%,且优于仅添加5%CF-PO(OPh)2的阻燃环氧体系(提高52.2%),表明CF-PO(OPh)2与Si02@MOF具有较好的协同阻燃、抑烟减毒和增强力学性能的效果。4.为了满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制备出兼具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生物基环氧树脂,以上一章合成的腰果酚-甲醛树脂(CFR)为原料,分别合成了三种腰果酚基酚醛环氧树脂,用以完全取代DGEBA环氧体系。具体地:(1)以CFR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以苄基三乙基氯化铵和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通过酚羟基取代反应合成了腰果酚基酚醛缩水甘油醚(CFGE);(2)以CFR为原料,间氯过氧苯甲酸为氧化剂,通过侧链双键环氧化合成了腰果酚基酚醛环氧树脂(ECF);(3)以CFR为原料,先通过酚羟基环氧化反应制备CFGE,然后再对CFGE进行双键环氧化反应,最终获得酚羟基和双键同时环氧化的腰果酚基环氧树脂(ECFGE)。采用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作为固化剂,研究三种腰果酚基酚醛环氧树脂的性能,并与商用DGEBA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CFGE/DDM比CFGE/DDM和ECF/DDM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及更低的火灾危险性;而CFGE/DDM和ECF/DDM则表现出更高的韧性,断裂伸长率从 3.08%(DGEBA/DDM)分别提高至 12.58%和 32.56%;ECFGE/DDM 表现出与DGEBA/DDM相当的热稳定性,且ECFGE/DDM的PHRR 比 DGEBA/DDM降低了 46.0%,拉伸强度提高了 16.1%。此外,结合第四章中筛选出的阻燃效率最高的含磷腰果酚基酚醛型阻燃剂(CF-PO(OPh)2),将其引入ECFGE/DDM中,添加 15 wt%CF-PO(OPh)2 的 ECFGE/DDM 体系,LOI 从 26.0%(纯 ECFGE/DDM体系)增加至31.0%,且能通过UL-94 V-0级别;与纯ECFGE/DDM体系相比,PHRR和THR分别降低了 48.0%和21.3%,同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 12.77%、130.6%和18.2%。5.基于分子设计合成了两种含磷腰果酚基环氧单体:(1)以合成的CF-PO(OPh)2为原料,以间氯过氧苯甲酸做氧化剂合成了磷酸二苯酯型腰果酚基环氧(ECF-PO(OPh)2);(2)以腰果酚和六氯环三磷腈为原料,以四丁基溴化铵(TBAB)作为相将转移催化剂制备腰果酚基环三磷腈型化合物,然后与间氯过氧苯甲酸发生氧化反应制备了环三磷腈型腰果酚基环氧(HECarCP)。通过1H-NMR、31P-NMR、FTIR、环氧值及 GPC 等手段表征了 ECF-PO(OPh)2 和HECarCP的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ECF-PO(OPh)2/DDM和HECarCP/DDM固化物在空气下的残炭率(800℃C)分别高达15.1%和10.0%,而DGEBA/DDM的残炭率仅为1.1%;燃烧性能测试发现,ECF-PO(OPh)2/DDM和HECarCP/DDM固化物的LOI值分别高达33.5%和33.0%,且均可通过UL-94 V-0级测试,而DGEBA/DDM的LOI值仅为25.0%且UL-94测试无级别;与DGEBA/DDM相比,ECF-PO(OPh)2/DDM 和 HECarCP/DDM 固化物的 PHRR 分别降低 52.1%和 42.2%,THR 分别降低 29.9%和 7.2%;此外,ECF-PO(OPh)2/DDM 和 HECarCP/DDM 固化物的韧性比DGEBA/DDM显着提高,其断裂伸长率从3.14%(DGEBA/DDM)分别提高至28.62%和14.83%。

陈群[9](2019)在《基于P(St-MMA-AA)微球的胶体晶体的制备和光学性能》文中研究指明单分散纳米微粒通过自组装可形成二维或三维的周期性有序结构的胶体晶体,在光学器件、传感器、电子器件和药物传递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由球形胶体粒子周期性排列组成的光子晶体性能多样、可设计性强,其性能和应用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富勒烯(C60)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它的奇特性能预示着富勒烯在材料科学、生物和药物科学、电子学以及新兴的纳米科学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而为富勒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对粒径可控的单分散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三元共聚微球(P(St-MMA-AA)微球)进行形貌设计和表面修饰,与模板法组装相结合,针对其相应胶体晶体的光学性能进行探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合成粒径可调且范围为170 nm-360 nm的单分散P(St-MMA-AA)微球。以单分散P(St-MMA-AA)微球自组装形成的胶体晶体为模板制备了三维大孔有序二氧化硅(SiO2)材料。将超分子富勒烯液晶物理填充到三维大孔有序SiO2材料中,实现从富勒烯液晶的热致性到光子带隙在温度刺激下的可调谐性的转化。初步显示出所得新型光子晶体可逆的温度响应,表明其在传感器、光子器件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2.采用共价键将C60接枝在氨基化的单分散P(St-MMA-AA)微球的表面;将C60高的折光指数与光子晶体的周期性结构相结合,实验表明,由于富勒烯的键接有效的提高了聚合物微球的折射率对比度,相应胶体晶体光子带隙相比于未改性微球发生明显的红移,扩大了光子晶体可制备的带隙范围。3.通过调控丙烯酸含量制备出不同孔径结构的P(St-MMA-AA)微球,探索微球的粒径、浓度和孔隙结构对胶体晶体涂层透过率雾度的影响,发现增加微球内部孔隙结构可提高胶体晶体涂层的透过率,且保持雾度不变。实验表明,多孔结构的胶体膜在分散液浓度为0.01%时即可达到透光率标准值,有良好的防眩光性能和耐酸性能,进一步拓宽了多孔纳米粒子在高透光率防眩涂层方面的应用。

谢沛乐[10](2018)在《面向可拉伸电场响应器件的柔性透明干态离子导体电极的设计、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柔性可拉伸电子器件是当今重要的前沿技术方向。柔性电致驱动器、可拉伸电致发光器件、可拉伸晶体管等可拉伸电场响应器件有望在软体机器人、人造皮肤、柔性显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类器件一般由柔性可拉伸电场响应介电材料和柔性电极材料堆叠成三明治结构。其中,柔性电极的结构和功能对器件的性能、稳定性和应用领域有关键作用。理想的柔性电极材料应兼具可拉伸性、导电性、透明性以及与介电材料良好的相容性和粘结性等多种功能。现有的柔性电极材料难以兼具以上诸多功能,限制了可拉伸电场响应器件进一步发展。论文旨在探索通过嵌段共聚物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技术,从分子层面上对电极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实现电极材料多功能的组合,为可拉伸电场响应器件柔性电极提供新材料。论文设计并制备了 一类新型多功能嵌段型柔性离子导体聚合物,聚(寡聚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b-丙烯酸正丁酯)两嵌段共聚物(P(mPEGA-b-nBA)),系统研究了其与LiClO4复配后的新型电极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和电极涂覆工艺,制备得到高性能柔性介电弹性体驱动器(DEA)和可拉伸交流电致发光体(ACEL)。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RAFT溶液聚合,设计并可控合成不同结构的P(mPEGA-b-nBA)两嵌段共聚物,与LiClO4复配,制备了兼具柔性、可拉伸性能、透明性、导电性的新型干态离子导体电极新材料。研究发现聚合物的嵌段结构和体系的锂氧比(锂离子与乙二醇单元(EO)摩尔比)对器件性能有显着影响,结构为P(mPEGA140-b-nBA80),锂氧比为1/8的复合物,室温电导率为1.25 × 10-4 S/cm,可满足电场响应可拉伸器件的需求。(2)通过在P(mPEGA-b-nBA)中引入共聚单体3-环己烯-1-亚甲基丙烯酸酯(CEA),制备了可后交联固化的环己烯基官能化P(mPEGA140-b-nBA80),并通过巯基与烯烃的点击化学反应,实现了电极材料的固化。随着电极材料分子链中可交联单体CEA含量的增加,交联产物的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增大,但由于分子链活动能力的降低及非导离子区域的增大,复合物的电导率降低。(3)创建LiClO4/P(mPEGA-b-nBA)可拉伸透明干态柔性电极材料的水/乙醇基分散体系涂覆新工艺,解决了传统溶液工艺易破坏层间结构从而降低器件性能的难题。以VHB4910薄膜为介电弹性体,研究了聚合物嵌段结构、复合物锂氧比、电极厚度和交联度对DEA的驱动性能的影响。发现:两嵌段共聚物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电极与电响应层的相容性,从而制得透明电极;电极中两嵌段共聚物结构为P(mPEGA140-b-nBA80),锂氧比为1/8时,DEA最大电驱面积形变最高,达96%(4.2kV电压下);电极厚度3 μm的DEA仍能维持60%最大电驱面积形变和87%透光率,但厚度进一步降低时,电极逐渐出现缺陷,透光率随厚度降低而减小;利用可后交联固化的环己烯基官能化P(mPEGA140-b-nBA80)可以实现DEA电极与DE材料一体化,电极凝胶含量为49%的DEA,仍能维持90%的最大面积形变,但凝胶含量进一步增加会减小DEA最大面积形变。论文成功制作出透光-调焦一体化的电致调焦透镜,透镜在微距(1~3 cm)范围内可调,对可见光完全透明,图案色彩的保真度强。(4)设计并制作了以ZnS:Cu颗粒/聚(苯乙烯-b-丙烯酸正丁酯-b-苯乙烯)(SBAS)为发光层,以LiClO4/P(mPEGA-b-nBA)为柔性透明电极的可拉伸ACEL,并系统研究了发光层ZnS:Cu颗粒浓度、基体介电常数、发光层厚度和电极层锂氧比对可拉伸ACEL性能的影响。应用新型弹性体SBAS作为发光层的介电基体,其高介电常数和高击穿场强大幅提高了可拉伸ACEL的亮度;其模量低和断裂伸长率高使ACEL具有很好的贴和性和可拉伸性。以LiClO4/P(mPEGA140-b-nBA80)为电极材料,其嵌段结构的设计不仅使电场能够施加到发光层,还使电极与发光层、封装层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粘结性,从而使得可拉伸ACEL在拉伸、弯曲、折叠、扭曲等多模式形变下,仍具有良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其无溶剂的特征使可拉伸ACEL具有长效性。研究表明,可拉伸ACEL的静态亮度在1 kHz 22 kV/mm电场下可高达450 cd/m2,单轴拉伸5倍时仍能维持35%的初始亮度,并在单轴拉伸形变为150~300%1000次循环的测试中,仍能维持初始亮度的85%;器件的长期稳定性良好,放置十天后仍能维持95%的初始亮度。该器件高亮度和高拉伸倍率的性能明显优于同类可拉伸ACEL。

二、烷烃介电常数—折光指数—密度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烷烃介电常数—折光指数—密度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开心果概述
        1.1.1 开心果的生物学特性
        1.1.2 开心果的种植与贸易概况
        1.1.3 开心果的营养价值
        1.1.4 开心果的加工现状与前景
    1.2 射频波加热技术概述
        1.2.1 射频加热简介
        1.2.2 介电特性
        1.2.3 穿透深度与能量密度
        1.2.4 介电加热技术的特点
        1.2.5 射频加热系统简介
    1.3 农产品采后杀虫技术的相关研究
        1.3.1 传统杀虫技术
        1.3.2 新型杀虫技术
    1.4 坚果综合加工与储藏研究进展
        1.4.1 坚果油脂
        1.4.2 坚果脱脂粉
        1.4.3 坚果产品的储藏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开心果果仁的介电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频率与果仁介电特性的关系
        2.3.2 特定频率下果仁介电特性与水分和温度的关系
        2.3.3 盐分对果仁介电特性的影响
        2.3.4 特定频率下果仁与害虫介电损耗的对比
        2.3.5 特定频率下电磁波在果仁中的穿透深度
    2.4 小结
第三章 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处理与储藏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射频杀虫的极板间距和加热速率
        3.3.2 射频杀虫的升温曲线与冷却方法
        3.3.3 射频杀虫的加热均匀性
        3.3.4 射频杀虫后样品的品质与储藏稳定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连续化处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连续化处理的加热均匀性
        4.3.2 连续化处理的害虫死亡率
        4.3.3 连续化处理的加热效率与处理量
    4.4 可行性分析
        4.4.1 经济性
        4.4.2 装备的可行性
        4.4.3 政策法规的要求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开心果冷榨油的理化性质、香气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开心果冷榨油的理化特性
        5.3.2 开心果冷榨油的香气成分
        5.3.3 开心果冷榨油的氧化稳定性
    5.4 小结
第六章 开心果脱脂粉的营养成分、功能特性与生物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脱脂粉的宏量营养素含量与色泽
        6.3.2 脱脂粉的微量营养素组成与含量
        6.3.3 脱脂粉的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6.3.4 脱脂粉的功能特性
        6.3.5 脱脂粉的生物活性成分与抗氧化能力
        6.3.6 脱脂粉的微观结构
    6.4 小结
第七章 开心果脱脂粉的解吸吸附等温线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脱脂粉的平衡含水量与等温线
        7.3.2 脱脂粉解吸吸附等温线与滞后现象的对比
        7.3.3 脱脂粉解吸吸附等温线的模型拟合
        7.3.4 脱脂粉的单分子层水含量
        7.3.5 脱脂粉的等量吸着热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试验设备和检测设备
符号表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3)注塑成型制品结晶度在线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合物注射成型过程简介
    1.3 聚合物的结晶性简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传感器监测聚合物注塑成型过程研究现状
        1.4.2 聚合物结晶度测量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容传感器在线监测结晶度原理分析
    2.1 介电常数概述
    2.2 电介质的极化
    2.3 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的原理分析
    2.4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介电常数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感器在线监测结晶度实验研究
    3.1 实验平台搭建
        3.1.1 注塑机的选用
        3.1.2 注塑模具设计
    3.2 电容传感器测量系统
    3.3 正交试验设计
        3.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3.3.2 确定试验指标及试验因子
        3.3.3 确定试验因子水平
        3.3.4 正交试验方案
    3.4 电容式传感器在线监测结晶度实验
    3.5 注塑制品的制备
        3.5.1 原料
        3.5.2 注塑制品制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塑制品结晶度与介电常数之间数学模型建立
    4.1 结晶度与介电常数数据测量试验
        4.1.1 设备和仪器
        4.1.2 DSC差热分析法测量结晶度试验
        4.1.3 介电常数测量试验
    4.2 测量结果分析
        4.2.1 DSC试验结果分析
        4.2.2 介电常数测量试验结果
    4.3 PA66结晶度与介电常数的数学模型构建
    4.4 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在线监测结晶度实验数据分析
    5.1 传感器在线监测结晶度实验结果分析
        5.1.1 传感器测量输出波形
        5.1.2 Matlab转换输出波形
    5.2 电容传感器的误差分析
        5.2.1 测量结果对比
        5.2.2 电容传感器测量误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艺参数-结晶度-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6.1 工艺参数对结晶度的影响
        6.1.1 正交试验均值与极差分析
        6.1.2 熔体温度对结晶度的影响
        6.1.3 注射压力对结晶度的影响
        6.1.4 保压压力对结晶度的影响
        6.1.5 注射时间对结晶度的影响
    6.2 力学性能测试
        6.2.1 测试设备
        6.2.2 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6.2.3 实验数据记录
    6.3 结晶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3.1 不同熔体温度下结晶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3.2 不同注射压力下结晶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3.3 不同保压压力下结晶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3.4 不同注射时间下结晶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含全氟环丁基芳基醚结构硅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硅树脂的研究现状
        1.1.1 有机硅树脂简介
        1.1.2 改性有机硅树脂
    1.2 改性氟硅树脂
        1.2.1 含氟有机硅单体的合成
        1.2.2 氟硅树脂
    1.3 全氟环丁基芳基醚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1.3.1 三氟乙烯基化合物的合成
        1.3.2 全氟环丁基聚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
    1.4 含全氟环丁基芳基醚结构的有机硅材料
        1.4.1 主链含Si-O链节与PFCB链节的氟硅聚合物
        1.4.2 以PFCB链节为主链,聚硅氧烷为侧基或端基的氟硅聚合物
        1.4.3 含Si-O链节与PFCB链节的树枝状大分子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全氟环丁基芳基醚硅烷(PFCB-QRS)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傅里叶衰减全反射(FTIR-ATR)红外光谱分析
        2.3.2 核磁共振光谱(NMR)分析
        2.3.3 折光指数测试
    2.4 实验部分
        2.4.1 PFCB化合物的制备
        2.4.2 硅氢加成法制备全氟环丁基芳基醚硅烷(PFCB-QRS-1)
        2.4.3 Piers-Rubinsztajn反应法制备全氟环丁基芳基醚硅烷(PFCB-QRS-2)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FCB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5.2 PFCB-QRS-1的结构表征
        2.5.3 PFCB-QRS-2的结构表征
        2.5.4 几种化合物的折光指数
    2.6 小结
第三章 全氟环丁基芳基醚(PFCB)氟硅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表征及测试方法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2 核磁共振光谱(NMR)分析
        3.3.3 折光指数测试
        3.3.4 粘均分子量测试
        3.3.5 热重分析(TGA)
        3.3.6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3.3.7 透光性测试
        3.3.8 介电常数测试
        3.3.9 吸水率测试
        3.3.10 接触角测试
    3.4 实验部分
        3.4.1 PFCB树脂合成条件探索
        3.4.2 PFCB-DQ硅树脂的制备
        3.4.3 PFCB-DT硅树脂的合成及固化
        3.4.4 PFCB-DQ硅树脂涂层的制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硅树脂的红外表征
        3.5.2 硅树脂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3.5.3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氟硅树脂折光指数的影响
        3.5.4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氟硅树脂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3.5.5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氟硅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
        3.5.6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氟硅树脂交联密度与弛豫时间的影响
        3.5.7 PFCB氟硅树脂的透光性
        3.5.8 不同PFCB含量与不同PFCB-QRS结构对PFCB氟硅树脂介电性能的影响
        3.5.9 PFCB氟硅树脂的疏水性
        3.5.10 PFCB氟硅树脂的吸水率
    3.6 小结
第四章 全氟环丁基芳基醚(PFCB)改性氟硅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原料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表征及测试方法
        4.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4.3.2 折光指数测试
        4.3.3 粘均分子量测试
        4.3.4 热重分析(TGA)
        4.3.5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4.3.6 紫外光谱分析
        4.3.7 介电常数测试
        4.3.8 吸水率测试
    4.4 实验部分
        4.4.1 氟硅树脂合成方案探索
        4.4.2 F-PFCB硅树脂的制备
        4.4.3 F-PFCB硅树脂涂层的制备
    4.5 结果与讨论
        4.5.1 F-PFCB硅树脂的红外表征
        4.5.2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改性氟硅树脂折光指数的影响
        4.5.3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改性氟硅树脂粘均分子量的影响
        4.5.4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改性氟硅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
        4.5.5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改性氟硅树脂的交联密度与弛豫时间的影响
        4.5.6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改性氟硅树脂紫外吸收与透光度的影响
        4.5.7 不同PFCB含量对PFCB改性氟硅树脂介电性能的影响
        4.5.8 PFCB改性氟硅树脂的吸水率
    4.6 小结
第五章 Piers-Rubinsztajn反应制备全氟环丁基芳基醚硅树脂的方法探索及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原料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3 表征及测试方法
        5.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5.3.2 介电常数测试
        5.3.3 粘度测试
    5.4 实验部分
        5.4.1 Piers-Rubinsztajn反应制备纯硅树脂的条件探索
        5.4.2 Piers-Rubinsztajn反应制备PFCB硅树脂的条件探索
        5.4.3 PFCB硅树脂的固化
    5.5 结果与讨论
        5.5.1 P-R-PFCB硅树脂的红外表征
        5.5.2 不同方法制备的PFCB硅树脂的储存稳定性对比
        5.5.3 P-R-PFCB硅树脂的介电性能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PA66结晶度与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试样制备
    1.4 DSC差热分析法测量试验
    1.5 介电常数测量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DSC试验结果
    2.2 介电常数测量试验结果
    2.3 数学模型构建
    2.4 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3 结论

(8)腰果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生物基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1.2.1 添加型阻燃生物基环氧树脂材料
        1.2.2 反应型阻燃生物基环氧树脂材料
    1.3 腰果酚及阻燃腰果酚基环氧树脂材料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腰果酚基磷酸酯的合成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三腰果酚基磷酸酯(TCP)的合成
        2.2.3 三腰果酚基磷酸酯中不饱和侧链的环氧化
        2.2.4 含磷杂菲基团的三腰果酚基磷酸酯(PTCP)的合成
        2.2.5 PTCP/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2.2.6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结构表征
        2.3.2 热性能
        2.3.3 阻燃性能
        2.3.4 机械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腰果酚基苯并恶嗪与硼掺杂石墨烯协效阻燃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含磷杂菲基团二胺(BA-DOPO)的合成
        3.2.3 腰果酚基苯并恶嗪单体(CBz)的合成
        3.2.4 硼掺杂石墨烯(BG)的制备
        3.2.5 硼掺杂石墨烯/腰果酚基苯并恶嗪-环氧共聚复合材料(EP/CBz/BG)的制备
        3.2.6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结构和形态表征
        3.3.2 热性能
        3.3.3 阻燃性能
        3.3.4 阻燃机理
        3.3.5 冲击特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不同氧化态磷的腰果酚基酚醛树脂与Si02@Ui0-66协效阻燃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三种不同氧化态磷的腰果酚基酚醛树脂的合成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本节小结
    4.3 磷酸二苯酯型腰果酚基酚醛型阻燃剂与SiO_2@MOF“核壳”材料协效阻燃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本节小结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腰果酚基酚醛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三种腰果酚基酚醛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2.3 本节小结
    5.3 磷酸二苯酯型腰果酚基酚醛树脂/腰果酚基酚醛环氧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的研究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3.3 本节小结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本征阻燃型腰果酚基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磷酸二苯酯型腰果酚基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6.2.1 实验部分
        6.2.2 结果与讨论
        6.2.3 本节小结
    6.3 环三磷腈型腰果酚基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6.3.1 实验部分
        6.3.2 结果与讨论
        6.3.3 本节小结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之处和进一步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7.4 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9)基于P(St-MMA-AA)微球的胶体晶体的制备和光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苯乙烯微球
        1.1.1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1.1.2 聚苯乙烯微球的性质和应用
    1.2 多孔聚合物微球
        1.2.0 多孔聚合物微球简介
        1.2.1 多孔微球的合成方法
        1.2.2 多孔微球的应用
    1.3 胶体晶体组装
        1.3.1 胶体晶体组装简介
        1.3.2 球形纳米粒子胶体组装方法
    1.4 响应性光子晶体
        1.4.1 响应性光子晶体简介
        1.4.2 响应性光子晶体分类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富勒烯液晶的物理填充对光子晶体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2.2.2 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2.2.3 聚合物微球和SiO2 溶胶的共沉积
        2.2.4 共沉积胶体晶体的焙烧和超分子富勒烯的填充
        2.2.5 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以及胶体晶体模板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粒径的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2.3.2 共沉积胶体晶体的表征
        2.3.3 共沉积胶体晶体焙烧后的表征
        2.3.4 超分子液晶的填充
        2.3.5 超分子液晶填充后的温度响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勒烯化学改性的聚合物微球及其胶体晶体的光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3.2.2 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3.2.3 聚合物微球的氨基化
        3.2.4 氨基化聚合物微球接枝富勒烯
        3.2.5 富勒烯接枝的聚合物微球制备胶体晶体
        3.2.6 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以及胶体晶体模板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基化P(St-MMA-AA)微球的表征
        3.3.2 混合溶剂比例的表征
        3.3.3 富勒烯接枝的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3.3.4 相应胶体晶体和布拉格衍射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P(St-MMA-AA)微球防眩光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4.2.2 无孔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4.2.3 出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4.2.4 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制备胶体膜
        4.2.5 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以及胶体晶体模板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St-MMA-AA)微球和胶体晶体
        4.3.2 粒度和浓度的影响
        4.3.3 出孔P(St-MMA-AA)微球和胶体晶体
        4.3.4 孔隙结构的影响
        4.3.5 稳定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面向可拉伸电场响应器件的柔性透明干态离子导体电极的设计、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锂盐/PEO基电解质
        2.1.1 锂盐/PEO基电解质导电机理
        2.1.2 锂盐/PEO基电解质研究进展
    2.2 可拉伸电场响应器件
        2.2.1 介电弹性体驱动器
        2.2.2 可拉伸交流电致发光体
        2.2.3 柔性电极材料
    2.3 课题提出和研究设想
3 LiClO_4/P(mPEGA-b-nBA)的可控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处理
        3.2.2 小分子RAFT试剂的合成与表征
        3.2.3 3-环己烯-1-亚甲基丙烯酸酯(CEA)的合成与表征
        3.2.4 P(mPEGA-b-nBA)两嵌段共聚物的可控合成
        3.2.5 环己烯基官能化P(mPEGA_(140)-b-nBA_(80))的可控合成
        3.2.6 环己烯基官能化P(mPEGA_(140)-b-nBA_(80))的紫外光固化
        3.2.7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mPEGA-b-nBA)的可控合成与表征
        3.3.2 环己烯基官能化P(mPEGA_(140)-b-nBA_(80))紫外光固化条件的研究
        3.3.3 环己烯基官能化P(mPEG_(A140)-b-nBA_(80))交联密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复合物电导率的表征与分析
        3.3.5 复合物拉伸过程中的电阻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新型柔性透明电极的介电弹性体驱动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处理
        4.2.2 基于新型柔性透明电极的DEA的设计和制作
        4.2.3 透光-调焦一体化电致调焦透镜的制作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iClO_4/P(mPEGA-b-nBA)电极材料的涂覆工艺
        4.3.2 P(mPEGA-b-nBA)嵌段结构对DEA的影响
        4.3.3 电极锂氧比对DEA驱动性能的影响
        4.3.4 电极厚度对DEA驱动性能和透光率的影响
        4.3.5 电极对DEA工作稳定性的影响
        4.3.6 电极对DEA响应速度的影响
        4.3.7 电极交联密度对DEA驱动性能的影响
        4.3.8 透光-调焦一体化电致调焦透镜的设计与制作
    4.4 本章小结
5 高性能可拉伸交流电致发光体的设计与制作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处理
        5.2.2 SBAS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5.2.3 可拉伸ACEL发光层的制备
        5.2.4 可拉伸ACEL的制备
        5.2.5 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BAS作为可拉伸ACEL发光层基体的可行性
        5.3.2 ACEL亮度与交变电场频率的关系
        5.3.3 发光层材料对可拉伸ACEL性能的影响
        5.3.4 电极层材料对可拉伸ACEL性能的影响
        5.3.5 可拉伸ACEL在多模式形变下的稳定性
        5.3.6 可拉伸ACEL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烷烃介电常数—折光指数—密度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烷烃介电常数—折光指数—密度之间关系的探讨[J]. 王克强. 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3(S2)
  • [2]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D]. 令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3]注塑成型制品结晶度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 梅建良.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4]喷气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计算[J]. 刘济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5(04)
  • [5]含全氟环丁基芳基醚结构硅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冯潇. 山东大学, 2019(06)
  • [6]烷烃介电常数与分子结构关系的拓扑化学研究[J]. 王克强. 新乡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2)
  • [7]PA66结晶度与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J]. 梅建良,钱应平,梁明明. 塑料, 2020(05)
  • [8]腰果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阻燃增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 郭文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9]基于P(St-MMA-AA)微球的胶体晶体的制备和光学性能[D]. 陈群. 青岛大学, 2019(02)
  • [10]面向可拉伸电场响应器件的柔性透明干态离子导体电极的设计、制备及应用[D]. 谢沛乐. 浙江大学, 2018(02)

标签:;  ;  ;  ;  

烷烃介电常数、折射率与密度关系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