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蚌埠医学院原子医学教研组[1](1977)在《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甲胎蛋白(AlPha Feto Protein简称AFP)是胚胎专一性蛋白,放射性自显影术证明:人胚肝组织可将14C-氨基酸活跃地掺入甲胎蛋白。免疫荧光定位证明:它是由肝实质细胞及卵黄囊所合成。近年有文献指出:胎儿的胃肠道亦能合成少量的AFP,在成人中仅存在微量的甲胎蛋白。
江西医学院原子医学教研组[2](1976)在《放射性同位素在肝癌免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 一、前言早期诊断,有效治疗药物的发现及病因预防是肿瘤防治研究中的三个主攻方向,找肿瘤相关物质,及其可靠的检测方法则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就原发性肝癌来讲,自1963年等证明小白鼠的可移植性肝细胞能合成甲胎蛋白(简称 AFP)并分泌到血液中,1964年 Tatarinov 从肝细胞癌病人血清中检出 AFP 以来,至今则公认 AFP 是原发性肝癌经比较好的相关物质。1973年中国肝癌协作组在上海用双向琼脂扩散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血清 AFP普查了数十万自然人群,并将普查检出的肝癌病人与上海同期临床诊断的病例作了如下比较
江西医学院、江西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放射免疫协作组[3](1978)在《放射性同位素在肝癌免疫诊断中的应用和体会》文中提出本文着重总结了我们在肝癌诊断中应用AFP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及AFP放射免疫测定法的点滴经验和休会。报告了连续35例血清AFP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及971例AFP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的结果。前法检测原发性肝癌14例阳性率为13/14,后法检测原发性肝癌190例阳性率为82.6%。52例正常人血清AFP含量均<20ng/ml。其他肝胆疾病虽或有低水平的增高,但超过500ng/ml者极少,提出以500ng/ml的水平作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阈”值。强调了结合临床及动态随访的重要性。
张泉[4](2011)在《磁微粒甲胎蛋白(AFP)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甲胎蛋白(AFP)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发性肝癌最灵敏、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70-95%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呈现AFP水平升高,血液中甲胎蛋白水平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病情的发展、治疗后的评价、监测复发和转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进行磁微粒甲胎蛋白(AFP)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的研究与临床研究,在磁微粒包被技术平台和化学发光技术平台上,结合双抗体夹心法的免疫学反应技术优势,开发出诊断试剂盒,用于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研究方法与结果:1.甲胎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主要包括生物活性原材料的筛选,磁微粒的包被、酶结合物和校准品生产工艺研究、试剂盒反应体系研究、正常参考值的确定以及稳定性研究。(1)磁微粒包被工艺:本试剂盒固相载体选用羧基磁微粒,包被方法确定为羧基两步;(2)试剂盒反应体系:采用两步法反应模式,第一步:25μl样本+20μl磁微粒+50μl样品稀释液,37℃温育15min,洗涤6次;第二步:加入100μl酶结合物,37℃温育15min,洗涤6次;分别加入底物A、底物B各50μl震荡混匀后,避光5-10min内测定。(3)参考值的确定:检测615例正常人样本,通过百分位数法确定参考值为10.0ng/ml。(4)稳定性研究:对产品进行了加速稳定性和实时稳定性研究。分别于37℃加速破坏条件下放置10天和实际储存条件2-8℃放置14个月后对试剂盒进行检测,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仍能够满足产品标准的要求。将产品的效期定为2-8℃储存12个月是安全合理的。2.甲胎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价(1)准确性:用参考物质作为样本进行检测,试剂盒准确性均值在0.900-1.100范围内。(2)最低检测限:最低检出限不大于1.8ng/ml。(3)剂量-反应曲线线性:在1.8-1000ng/ml线性范围内,试剂盒的相关系数r应≥0.9900(4)精密性:用不同浓度的样本各重复检测10次,其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0%(5)批间差:批间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5.0%(6)特异性:人血清白蛋白(500ng/ml)、HCG(1000IU/ml)、PRL(500ng/ml)均无交叉反应性。(7)干扰物质:50mg/dl胆红素、81mg/dl血红蛋白、3000mg/dl脂质对本试剂盒无干扰作用。3.甲胎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临床研究:以已上市同品种试剂盒为对照,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术前及术后监测、肝部良性疾病和其他肿瘤患者血清合计1173例临床检验样本进行对比检测,结果显示,本试剂盒与对照试剂盒相比,阴性符合率为97.85%,阳性符合率为98.32%,总符合率为98.04%,相关系数为0.9971。可以用于临床AFP含量的检测。结论:本研究选择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单克隆抗体包被,建立开发出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AFP系统,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等各项主要指标可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且操作简便快速,易实现自动化操作,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临床使用需求。
谢林舜[5](2019)在《基于微流控芯片和DNA编码探针的多元分析方法及其用于多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癌症是造成人们死亡率较高的的一个主要疾病。因此,开发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多元检测肿瘤标志物方在早期阶段诊断癌症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肿瘤标记物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更高的效率去诊断是否患有癌症。如今,微流控芯片电泳已经发展成为医疗分析的主要平台之一。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如高通量、小采样量(微升或纳升)和较短的检测时间。本论文是基于微流控芯片和DNA编码探针的多元免疫分析方法及其用于多肿瘤标记物的同时检测,同时研究了其性能和机理。我们利用了微流控芯片可以分离与检测不同长度的DNA片段,以区别定义肿瘤标志物,相应浓度的DNA片段用来定量肿瘤标志物,可以达到一次分析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记物的目的。与目前的一些免疫分析方法,上述方法具有低成本、快速、灵敏、高通量、样品耗量小等优势,为检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1.基于DNA信号探针结合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免疫方法构建的微流控平台用于同时检测肿瘤标志物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DO)的多元免疫分析方法,用来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TMs):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CA199)。在本研究中,使用微流控芯片(MCE)分析DNA,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TMs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DO)连接的多元免疫分析。首先,分别用EDO(BamHI、PstI和EcoRI)标记TMs的二抗,制备三种EDO信号标签。然后,将TMs的一抗固定在96孔板的底部。最后,将TMs和信号标签同时在96孔板中温育以分别形成夹心免疫复合物。信号标签上面的EDO可以将它们相应的DNA底物链切成半片并将产物通过MCE分离和检测。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在1 pg mL-1到10 ng mL-1内这个方法展现了较好的线性关系,AFP和CEA的检测限为0.35,0.3 pg mL-1,CA199的检测限为0.36 U mL-1。实验结果证明了多元免疫测定法在血清检测中具有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基于信号转换模式,可以扩展用于DNA分析的MCE以检测多种目标物,在临床检测中具备实用价值。2基于一种新型微流控芯片和抗体-适配体多分析方法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聚合切口反应信号放大的多元免疫分析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微芯片电泳(MC)和基于抗体-适配体(aptamer)的杂交检测策略,用于同时测定人血清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碳水化合物抗原125(CA125)和癌胚抗原(CEA)。该测定包括合成磁性aptamer捕获探针和抗体TM标记的编码信号标签,然后使用切口酶进行信号放大。首先,将TM-aptamer固定在作为捕获探针的Fe3O4@AuNPs(AuMP)的表面上。同时,制备用不同双链DNA(dsDNA)标记的切口片段诱导链的TM抗体作为编码信号标签。然后将TM,捕获探针与编码的信号标签同时反应以形成夹心复合物。磁性分离后,加入切口酶切割复合物。结果,复合物上的dsDNA可以引发切口酶切割反应,产生许多对应于不同目标物的不同长度的单链DNA(ssDNA)产物。最后,将ssDNA产物注入MC中以分别分离和测定TM。在优化条件下,该测定可同时检测三种TM,检测限分别为0.1、0.15和0.12 pg mL-1,PSA、CEA和CA125(S/N=3)。此外,磁性aptamer探针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可以重复使用20次,处理后回收率高于80%。多分析方法具有高通量,灵敏度和易于操作的优势,并为检测癌症提供了有效的平台。3.基于微流控芯片电泳法的一种同时荧光测定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和碳水化合物抗原125并应用了催化发夹组装结合检测血清中多种生物标志物,可大大提高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在此,提出了一种基于CHA和微流控芯片电泳的适配体(aptamer)分析方法。它能同时测定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碳水化合物抗原125(CA125)。各自的aptamer与Fe3O4@AuNPs(AuMP)磁珠相连,然后用于捕获其表面的BMs。不同的单链DNA引物用不同的抗体作为编码和信号标记。信号标记与AuMP-BMs反应形成不同的抗体-BMs-aptamer复合物。磁性分离后,在复合物中添加三对发夹作为底物,通过底物触发CHA。这将在上清液中形成许多不同长度的双链DNA产物。产物可通过微流控芯片电泳进行分离,并通过荧光测定法(激发/发射波长为495/525 nm)进行测定。对发夹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该方法可同时测定AFP、CEA和CA125,检出限分别为0.1、0.2和0.15 pg ml-1(S/N=3)。aptamer功能化磁珠可重复使用至少20次,热处理后回收率高达80%。最后该方法成功地用于同时检测血清中的三种BMs。4.基于DNA编码探针的杂交链式反应信号放大的方法构建的微流控芯片平台用于同时检测肿瘤标志物本文我们构建基于DNA编码探针的杂交链式反应信号放大的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无酶标记的微流控芯片电泳(MCE)平台同时检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在本项研究中使用MCE分析DNA,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TMs的引物链连接的多元免疫分析。首先将TMs的三种不同的一抗(Ab1)同时固定在96孔板的表面上作为捕获探针。然后,基于夹心免疫反应,可以在捕获探针,TMs和信号标签之间形成三个免疫复合物。然后,免疫复合物中的引物在有三对夹作为底物的情况下会触发HCR,以产生大量具有不同长度的双链DNA链并明显减少底物发卡的量。底物信号降低与TMs之间存在相关性ΔI=(F0-F/F0)。底物剩余量可通过MCE分离和定量。ΔI与TM浓度在1 pg mL-1-10 ng mL-1范围内成正比。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成功用于分析的三种TMs,并在临床癌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李晓峰,王其,童涌[6](2018)在《甲胎蛋白异质体测定在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异质体测定在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癌53例,各类良性肝病患者5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微量离心柱法分离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AFP-L3(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AFP-L3 variant)测定,并通过实施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含量、AFP-L3水平及AFP-L3占总甲胎蛋白的比率。检测后所有检测结果均以AFP-L3>10%为阳性作为诊断标准、AFP≥400 ng/m L为阳性作为判断标准。结果 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AFP-L3>10%43例(81.1%);51例各类慢性肝病患者中,AFP-L3>10%5例(9.8%),肝癌AFP-L3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阳性率(P<0.05)。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AFP>400 ng/m L33例(62.3%);51例各类慢性肝病患者中,AFP≥400 ng/m L 14例(27.5%),肝癌AFP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阳性率(P<0.05)。肝癌患者AFP-L3>10%、AFP≥400 ng/m L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通过甲胎蛋白异质体测定,能有效区分肝癌与良性肝病,弥补AFP诊断中的不足之处,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罗速[7](2004)在《肝肿瘤标志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文中指出肝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它具有早期不易发现,难以早期诊断,防治困难,生存率低的特点。肝癌已成为我国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应用的热点领域之一。恶性实体瘤的发生发展本质就是细胞生长失控,其根本原因在于肿瘤相关基因或特异基因的异常,使细胞的生长与调控的有关基因结构与功能变化,代谢改变。肝癌的发生有其独特病因,发展也有其特殊规律,进行分子水平指标的研究,才能解决肝癌早期诊断的问题,为临床赢得更多治疗时间和空间,提高生存率。本研究从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水平上,对肝癌标志性检测指标抑癌基因P16、癌相关基因IGF-Ⅱ和AFP进行单项与联合检测的实验研究,以期阐明肝肿瘤标志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机理,建立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体系,提高肝癌阳性检出率,为肝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实验诊断标准。本研究建立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AFP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公认标志物。利用海洋明亮发光菌502提取细菌荧光素酶,通过Sepharose-4B将细菌荧光素酶和由G6PDH标记的抗人AFP抗体,以及其二抗等生物发光体系组成成分固相化,提高细菌荧光素酶的催化活性和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活性。并应用生物发光免疫技术进行肝癌特异性癌胚蛋白AFP含量的检测。显示肝癌阳性检出率达到90%以上,证明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AFP的敏感性好,是唯一能够与目前测定AFP最敏感技术放射免疫法相媲美的技术,解决了放射免疫测定法存在的放射污染问题,安全简便,微量快速。尤其适用于肝癌患者血清AFP持续低浓度升高的小肝癌的早期诊断。表明AFP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仅是肝癌发生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肝癌发展过程中某阶<WP=126>段的规律性,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应用于健康人群肝癌普查的实用性,提供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实验诊断新手段。本研究利用PCR-RFLP方法,探讨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特征性标志物的可能性,以及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使用BstE-Ⅱ、EcoR-Ⅰ、Sac-Ⅱ、BgI-Ⅱ和Ava-Ⅱ酶切的结果显示EcoR-Ⅰ、Sac-Ⅱ、BgI-Ⅱ和Ava-Ⅱ酶切位点在肝癌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可能未有碱基的变异,暗示这些基因位点可能与肝癌发生发展关系不大。只有BstE-Ⅱ酶切位点处出现阳性结果,其阳性检出率达到63.33%,与良性肝脏疾患比较有显着差异,说明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与肝癌发生发展有极大相关性,提示肝癌早期时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的异常可能是先于其他指标出现。IGF-Ⅱ基因P3启动子与癌胚蛋白AFP不同,可在癌前状态的肝组织中异常表达,特异性较强,具有早于其他指标出现在肝癌组织中的特点。因此,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新的特异标志物具备实验依据,也符合肝癌致病机制相关癌基因特殊作用规律。依据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变化与肝癌组织的密切相关性特点有望作为基因治疗的靶基因。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检测假阳性率较低,可望成为肝癌发生、发展及疗效的监测新标志物,具有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应用MSP方法检测血浆P16基因甲基化的变化,分析其与肝癌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确证P16基因甲基化是否是肝癌早期或较早期出现的特异性抑癌基因突变者,能否成为另一个新基因诊断指标。实验表明P16基因甲基化的出现是肝癌细胞癌变前或癌变的特征性基因突变,也发现P16基因甲基化是迄今唯一与肝癌病理分化程度呈负相关性的肝肿瘤标志物,肝癌病理分化程度越高,恶性程度越低,血浆P16基因甲<WP=127>基化就越强,阳性检出率就增多。并且,研究还发现,血浆P16基因甲基化无假阳性的结果,说明P16基因甲基化对其他良性肝脏疾患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特异性和重大的临床意义,这也是血浆P16基因甲基化指标不同于其他临床肝肿瘤标志物最大特点之一。也在实验中得到证实,血浆P16基因甲基化不与年龄、性别相关,也与肝癌分期无关,在肝癌各期均可发生,提示可能是肝癌早期或较早期诊断有意义的指标。P16基因甲基化血浆测定的MSP方法操作方便,特异性强,尤其适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是肝癌早期诊断较为理想的新标志物。本研究在分别探讨AFP、P16基因甲基化和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各项指标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作为肝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探讨三种肝肿瘤标志物互补性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设计二种和三种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然后,选择更好地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方式,寻找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和特异性的理想途径。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肝癌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特异性为最佳(分别为96.7%、100%),二种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血清AFP和血浆P16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效果最好,接近三种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分别为93.3%和100%)。因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的检测肝组织取材困难的缘故,AFP和P16基因甲基化二种肝肿瘤标志物的组合是基因诊断血清肝肿瘤标志物最敏感特异、便捷易行的联
鄢盛恺,Ulf-Hkan Stenman,Rolf Lamerz,Leendert H.Looijenga,Nils Brünner,Michael J.Duffy,Caj Haglund,Mads Holten-Andersen,Hans JФrgen Nielsen,Francisco J.Esteva,Nadia Harbeck,Daniel F.Hayes,Rafael Molina,Daniel W.Chan,,Robert C.Bast Jr,Ie-Ming Shih,Lori J.Sokoll,Gyrgy Slétormos,刘洋,梁红艳,姜晓峰,田亚平,薛丽,林文涛,顾兵,潘世扬,沈文梅,郑磊,李江[8](2012)在《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检验医学实践指南:睾丸、前列腺、结直肠、乳腺及卵巢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文中提出经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NCAB)授权,由鄢盛恺教授组织学者、专家翻译审定2009年NCAB检验医学实践指南:睾丸、前列腺、结直肠、乳腺及卵巢癌中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单行本(Catharine M.Sturgeon教授和Eleftherios P.Diaman-dis教授编辑)。该指南包含第1至6章共6部分内容,参加指南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分别从临床及检验角度对睾丸、前列腺、结直肠、乳腺及卵巢癌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与说明,是目前国内外在肿瘤实验诊断方面的纲领性应用文件。不仅适合广大检验人员、临床医护人员学习使用,也非常适合相关仪器试剂生产厂商研发应用。本指南由刘洋、薛丽、林文涛、李江、梁红艳、顾兵、潘世扬、郑磊等翻译,姜晓峰、沈文梅、田亚平、鄢盛恺审校,最后由鄢盛恺统稿审定。本指南的翻译出版,不仅有助于我国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合理的检测和应用睾丸、前列腺、结直肠、乳腺及卵巢癌肿瘤标志物,对我国检验医学指南的编写与应用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刊特在本期刊发,以飨广大读者。
PHAN HA MINH(潘河明)[9](2013)在《血清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肝癌在中国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但是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治愈率和生存率都会有显着提高。目前国际上对肝癌的检测手段多种多样,其中以AFP、彩超诊断等被广泛接受,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检测是不同的。本研究将探讨三种检验的单独或联合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AFP与AFP-L3%、GP73在健康人,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各种其他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联合检测曲线初步探讨在中国人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HCC中的诊断价值。期望能够提高更有效的诊断依据。资料与方法:采集血样标本248例,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03月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男性181例,女性67例,26-85岁,平均57±10.5岁。其中30例健康人组,肝癌组119例,肝硬化组71例及其他对照丙组28例(包括7例乙型肝炎,3例丙型肝炎,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5例胆囊炎,9例肝转移癌,3例肝血管瘤)。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AFP、GP73的表达情况,应用甲胎蛋白异质体亲和吸附离心管洗脱获得AFP-L3,计算AFP-L3在总AFP中的比率。采用卡方检验,用Anova检验,用Kruskal-Wallis检验,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组分析。分析过程使用SPSS19.0软件。结果:1.四组患者血清中AFP,AFP-L3%与GP73含量经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P、AFP-L3%、GP73在肝癌组为显着高于肝硬化组、丙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本研究肝癌患者的肿瘤直径大多数,而血清AFP-L3%的检测与肝癌患者的肿瘤直径R(s)为0.192,p值<0.05,所以它们之间有显相关关系。BCLC分级与AFP、AFP-L3%的检测相关来看有R(s)分别为0.187(p <0.05)、0.2606(p <0.01)。2. AFP、AFP-L3%与GP73诊断肝癌的AUROC分别为0.831、0.738、0.759(p<0.01)。在此临界值下AFP、AFP-L3%与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分别为85.7%、58.0%与69.7%和特异度分别为72.9%、87.6%与76.7%。3.采用AFP、AFP-L3%与GP73平行试验联合检测法,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95.8%及阴性预测值93.8%。采用AFP、GP73与AFP-L3%系列试验联合检测法,可以则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93.8%和阳性预测值84.3%。结论:1、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AFP-L3%与GP73水平均高于肝硬化患者及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转移癌、肝血管瘤患者与健康对照。2、血清AFP-L3%检测与肝癌患者的肿瘤大小有相关关系。血清AFP-L3%水平越升高、肿瘤直径越长大。3、血清AFP、AFP-L3%检测与BCLC分级有相关关系。AFP、AFP-L3%标记物的价值越升高、患者的BCLC分级越重。4、AFP-L3%与GP73均可作为诊断肝癌的血清标记物,而跟AFP三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可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武万富[10](1983)在《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在重症肝炎中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血清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经临床应用以来已在诊断肝癌、肝炎及其他肝病中确定了它的临床价值。本文对65例重症肝炎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分析如下。检测结果与观察一、血清甲胎蛋白(双抗体法)>20毫微克/毫升为阳性。13例暴发型肝炎中有9例(69.2%),亚急性重症肝炎3例中2例(66.67%),慢性重症肝
二、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4)磁微粒甲胎蛋白(AFP)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设备 |
1、材料 |
2、主要设备 |
3、主要试剂 |
4、主要试剂的配制 |
5、实验标本来源及保存 |
6、临床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
第一部分 主要原材料的研究 |
一、磁微粒包被抗体和酶标抗体的配对筛选 |
二、包被抗体和酶标抗体的质量标准 |
三、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校准品的原料选择、制备、定值过程及溯源性文件 |
第二部分 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 |
一、主要生产工艺研究 |
二、反应体系的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 参考值范围的确定 |
第四部分 稳定性研究 |
一、稳定性研究的目的 |
二、稳定性研究方法 |
三、稳定性研究结果 |
第五部分 检测系统分析性能的评估 |
一、分析性能评估的目的 |
二、分析性能评估所用的材料 |
三、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
四、分析性能评估总结 |
第六部分 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总结报告 |
一、临床研究目的 |
二、试验管理 |
三、试验设计 |
四、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胎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微流控芯片和DNA编码探针的多元分析方法及其用于多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肿瘤标记物 |
1.1.1 肿瘤标志物的定义及分类 |
1.1.2 多元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肿瘤标志物 |
1.2 微流控芯片概述 |
1.2.1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 |
1.2.2 采样系统 |
1.2.3 检测系统 |
1.2.4 微流控芯片分析DNA |
1.2.5 微流控芯片在免疫方法中的应用 |
1.3 编码探针 |
1.3.1 金属编码探针 |
1.3.2 抗体-抗体的编码探针 |
1.3.3 适配体-抗体的编码探针 |
1.4 信号放大策略 |
1.5 本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2 基于微流控芯片电泳用于DNA分析的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连接的多元免疫检测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化学品 |
2.2.2 仪器 |
2.2.3 探针的制备过程 |
2.2.4 EDO连接的免疫分析检测TM |
2.2.5 通过MCE检测TMs |
2.2.6 在真实血清样品中检测TMs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EDO-LISA的可行性 |
2.3.2 信号探针的表征 |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3.4 优化免疫反应时间和温度 |
2.3.5 优化DNA底物链 |
2.3.6 评估测定的交叉反应性和特异性 |
2.3.7 血清样品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一种新型微流控芯片和抗体-适配体多分析方法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聚合切口反应信号放大的多元免疫分析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探针AuNPs-dsDNA-Ab编码的信号标签 |
3.2.4 AuMPs制备 |
3.2.5 捕获探针的制备 |
3.2.6 同时检测三种BM |
3.2.7 检测血清样品中的BMs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多元免疫分析的可行性 |
3.3.2 信号标签的表征 |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4 评估交叉反应性和特异性对检测的影响 |
3.3.5 分析性能 |
3.3.6 方法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
3.3.7 编码探针的可重用性 |
3.3.8 实际样品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微流控芯片电泳法的一种同时荧光测定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和碳水化合物抗原125并应用了催化发夹组装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化学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编码信号标签的制备 |
4.2.4 合成Au MPs |
4.2.5 合成捕获探针 |
4.2.6 同时检测三种BM |
4.2.7 测定血清样品中的三种BMs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探针的表征 |
4.3.2 多元免疫分析的可行性 |
4.3.3 优化反应条件 |
4.3.4 CHA的扩增化 |
4.3.5 评估交叉反应性和特异性对检测的影响 |
4.3.6 信号探针的选择性 |
4.3.7 分析性能 |
4.3.8 磁捕获探针的可重用性 |
4.3.9 实际样品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DNA编码探针的杂交链式反应信号放大的方法构建的微流控芯片平台用于同时检测肿瘤标志物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探针的制备过程 |
5.2.4 评估多元免疫分析TMs检测的性能 |
5.2.5 检测血清样品中的TMs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多元免疫分析的可行性 |
5.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5.3.3 底物链浓度的优化 |
5.3.4 评估交叉反应性和特异性对检测的影响 |
5.3.5 分析性能 |
5.3.6 实际样品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甲胎蛋白异质体测定在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AFP定量 |
1.2.2 AFP-L3分离 |
1.2.3 AFP-L3检测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AFP含量、AFP-L3检测结果比较 |
2.2 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AFP结果比较 |
10%、AFP比较'>2.3 良性肝病AFP-L3>10%、AFP比较 |
3 讨论 |
(7)肝肿瘤标志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肝癌早期诊断的可能性 |
1.1.2 AFP的常用检测方法及诊断价值 |
1.1.3 常用AFP检测方法应用于诊断的限制与进展 |
1.1.4 其他肝癌标志物 |
1.1.4.1 AFP异质体 |
1.1.4.2 异常凝血酶原 |
1.1.4.3 端粒酶 |
1.1.4.4 AFPmRNA |
1.2 联合检测的肝肿瘤标志物 |
1.2.1 肝肿瘤标志物AFP与生物发光免疫技术 |
1.2.1.1 AFP的代谢 |
1.2.1.2 生物发光的研究 |
1.2.1.3 AFP与生物发光免疫技术 |
1.2.2 肝肿瘤标志物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 |
1.2.2.1 IGF-Ⅱ的分子结构 |
1.2.2.2 IGF-Ⅱ临床意义 |
1.2.2.3 DNA多态性与肝癌早期诊断 |
1.2.3 肝肿瘤标志物P16基因与DNA甲基化 |
1.2.3.1 P16基因的结构 |
1.2.3.2 P16基因的功能 |
1.2.3.3 P16基因在肝癌中的变异 |
1.2.3.4 P16基因甲基化与肝癌 |
1.2.3.5 血浆P16基因甲基化与肝癌早期诊断 |
1.3 肝肿瘤标志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研究近况 |
1.3.1 肝肿瘤标志物研究近况 |
1.3.1.1 AFP研究近况 |
1.3.1.2 IGF-Ⅱ研究近况 |
1.3.1.3 P16基因研究近况 |
1.3.1.4 其他肝肿瘤标志物研究近况 |
1.3.2 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肝癌早期诊断近况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 实验仪器 |
2.2 试剂与溶液的配制 |
第三章 肝癌早期诊断特异AFP的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1.1 菌种 |
3.2.1.2 血清样品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明亮发光杆菌502的培养 |
3.2.2.2 荧光素酶的提取 |
3.2.2.3 荧光素酶的纯度检测 |
3.2.2.4 荧光素酶的亚基拆分和重聚与生物发光活性的测定 |
3.2.2.5 荧光素酶的分子量测定 |
3.2.2.6 荧光素酶的固相化 |
3.2.2.7 荧光素酶发光活性的测定 |
3.2.2.8 G6PDH标记羊抗鼠抗体 |
3.2.2.9 G6PDH标记抗AFP抗体的活性测定 |
3.2.2.10 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测定样品中AFP含量 |
3.3 结果 |
3.3.1 明亮发光杆菌502的培养 |
3.3.2 荧光素酶的提取、纯化和发光活性的鉴定 |
3.3.2.1 荧光素酶的提取、纯化 |
3.3.2.2 荧光素酶发光活性的鉴定 |
3.3.3 荧光素酶的分子量测定 |
3.3.4 影响荧光素酶固相化的因素 |
3.3.4.1 溴化氰对荧光素酶固相化的影响 |
3.3.4.2 时间和温度对荧光素酶固相化的影响 |
3.3.4.3 NADH对荧光素酶固相化的影响 |
3.3.4.4 BSA对荧光素酶固相化的影响 |
3.3.5 黄素还原酶对荧光素酶发光活性的作用 |
3.3.6 G6PDH标记抗人AFP抗体的生物发光免疫活性的测定 |
3.3.6.1 MBS在G6PDH标记抗AFP抗体中的作用 |
3.3.6.2 G6PDH标记抗AFP抗体活性的测定 |
3.3.7 AFP标准品生物发光免疫活性测定与标准曲线 |
3.3.8 生物发光免疫技术检测结果 |
3.3.8.1 检测患者血清样品AFP含量 |
3.3.8.2 生物发光免疫技术测定AFP的检出率 |
3.3.8.3 生物发光免疫技术检测AFP正常值的确定 |
3.4 讨论 |
3.4.1 荧光素酶的纯化与发光活性 |
3.4.2 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活性条件的选择 |
3.4.3 MBS和G6PDH标记反应体系与生物发光反应关系 |
3.4.4 生物发光与酶标免疫反应的关系 |
3.4.5 生物发光免疫技术检测AFP的肝癌早期诊断临床意义 |
3.4.6 应用与展望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IGF-Ⅱ基因P3启动子多态性与肝癌早期诊断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1.1 引物 |
4.2.1.2 DNA Marker(2000+1 |
4.2.1.3 样品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全基因组的提取 |
4.2.2.2 全基因组琼脂糖电泳 |
4.2.2.3 全基因组提取液DNA的定量 |
4.2.2.4 聚合酶链反应(PCR) |
4.2.2.5 PCR产物的分离 |
4.2.2.6 PCR产物纯化和回收 |
4.2.2.7 PCR产物DNA溶液的定量 |
4.2.2.8 大量PCR产物目的片段的制备 |
4.2.2.9 限制性内切酶反应 |
4.2.2.10 PCR产物检测分析方法 |
4.3 结果 |
4.3.1 全基因组提取液DNA的定量 |
4.3.2 PCR产物DNA的定量 |
4.3.3 各样品组肝组织PCR结果 |
4.3.4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 |
4.3.4.1 BstE-Ⅱ酶切结果 |
4.3.4.2 Ava -Ⅱ酶切结果 |
4.3.4.3 BgI-Ⅱ酶切结果 |
4.3.4.4 Sac -Ⅱ酶切结果 |
4.3.4.5 EcoR-Ⅰ酶切结果 |
4.3.5 BstE-Ⅱ酶切IGF-Ⅱ基因P3启动子区域DNA多态性与肝癌 |
4.4 讨论 |
4.4.1 PCR-RFLP方法与肝肿瘤标志物基因多态性分析 |
4.4.2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产物的分析 |
4.4.2.1 BstE-Ⅱ酶切产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分析 |
4.4.2.2 Ava-Ⅱ酶切产物与肝癌再器诊断的分析 |
4.4.2.3 BgI-Ⅱ酶切产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分析 |
4.4.2.4 EcoR-Ⅰ酶切产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分析 |
4.4.2.5 SacⅡ酶切产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分析 |
4.4.3 IGF-Ⅱ基因P3启动子区域DNA多态性与肝癌早期诊断 |
4.4.4 应用与展望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P16基因甲基化与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1.1 样品来源 |
5.2.1.2 血浆、血清的收集 |
5.2.1.3 λ Hind Ⅲdigest DNA Marker 的构成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血浆DNA的提取 |
5.2.2.2 血浆DNA的分子量测定 |
5.2.2.3 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 |
5.2.2.4 血清AFP的测定 |
5.3 结果 |
5.3.1 血浆DNA的纯度与分子量测定 |
5.3.2 血浆P16基因甲基化的检测 |
5.3.3 血清AFP水平与血浆P16基因甲基化比较 |
5.3.3.1 血清AFP水平 |
5.3.3.2 AFP与P16基因甲基化的肝癌检出率的比较 |
5.3.4 DNA修饰结果 |
5.4 讨论 |
5.4.1 血浆DNA纯度与分子量 |
5.4.2 血浆P16基因甲基化与肝癌早期诊断 |
5.4.3 AFP和P16基因甲基化二者互补性与肝癌早期诊断 |
5.4.4 MSP特异性甲基化修饰方法的可靠性 |
5.4.5 应用与展望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肝肿瘤标准物联合检测与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1.1 样品的来源 |
6.2.1.2 样品采集贮存 |
6.2.2 实验方法 |
6.2.2.1 肝肿瘤标志物的提取、制备、测定方法 |
6.2.2.2 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AFP |
6.2.2.3 检测结果阳性标准 |
6.3 结果 |
6.3.1 单项肝肿瘤标志物测定结果 |
6.3.2 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 |
6.4 讨论 |
6.4.1 单项肝肿瘤标志物测定比较与肝癌早期诊断 |
6.4.2 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
6.4.3 应用与展望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 谢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8)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检验医学实践指南:睾丸、前列腺、结直肠、乳腺及卵巢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前言 |
第2章睾丸癌肿瘤标志物 |
背景 |
当前有效的睾丸癌肿瘤标志物 |
睾丸癌肿瘤标志物:NACB的建议 |
睾丸癌的组织学类型 |
睾丸癌组织学标志物 |
遗传变异 |
血管浸润 |
睾丸癌血清学标志物 |
标志物的表达与肿瘤类型 |
睾丸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
诊断 |
肿瘤分期、危险分层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
远期危险分层 |
疗效监测 |
分析方面的考虑 |
其他标志物 |
肿瘤标志物在睾丸癌中的应用要点 |
第3章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
背景 |
目前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
NACB推荐的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
NACB推荐的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
PSA标志物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
PSA标志物在前列腺癌筛查和早期检测中的应用 |
前列腺癌早期检测指南 |
早期检测前列腺癌的优点 |
PSA用于患者治疗 |
PSA在前列腺癌治疗后监测中的作用 |
诺摩图结合PSA在处理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
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方面的考虑 |
未来发展 |
肿瘤标志物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要点 |
第4章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
背景 |
目前可用于结直肠癌的肿瘤标志物 |
NACB推荐的CRC肿瘤标志物 |
CEA |
其他血清标志物 |
CA19-9 |
CA242 |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
组织标志物 |
粪便标志物 |
基因检测 |
第5章乳腺癌肿瘤标志物 |
背景 |
现行可用的乳腺癌标志物 |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NACB建议 |
雌激素和孕酮受体 |
推荐的ER和PR检测方法 |
HER-2 (c-erb B-2) |
推荐的HER-2检测方法 |
u PA和PAI-1 |
CA15-3/BR27.29 |
推荐的CA15-3/BR27.29检测方法 |
CEA |
推荐的CEA检测方法 |
BRCA1和BRCA2 |
多基因的基因标记 |
基因表达谱 |
Oncotype DX检测 |
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要点 |
第6章卵巢癌肿瘤标志物 |
背景 |
卵巢癌肿瘤标志物:NACB建议 |
CA125 |
筛查/早期诊断 |
对盆腔肿块的鉴别判断 |
疗效监测 |
术后测定CA125:复发监测 |
预后 |
其他卵巢癌标志物 |
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中的应用要点 |
致谢 |
NACB肿瘤标志物委员会分组成员 |
附注 |
NACB肿瘤标志物指南的背景 |
NACB肿瘤标志物指南编制组 |
方法路径 |
NACB肿瘤标志物指南的回顾和改进 |
NACB肿瘤标志物指南的执行 |
(9)血清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肝癌的概念 |
2.1.1 肝脏结构 |
2.1.2 肝脏作用 |
2.1.3 肝癌发病原因 |
2.1.4 肝癌疾病症状 |
2.1.5 肝癌的诊断标准 |
2.2 甲胎蛋白的研究进展 |
2.2.1 AFP 的常用检测方法及诊断价值 |
2.2.2 常用 AFP 检测方法应用于诊断的限制与进展 |
2.2.3 AFP 研究近况 |
2.3 AFP-L3 作为肝癌血清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
2.3.1 AFP-L3 结构 |
2.3.2 AFP-L3 的检测 |
2.3.3 AFP-L3 临床意义 |
2.4 高尔基体膜蛋白 73 的研究进展 |
2.4.1 GP73 的结构 |
2.4.2 GP73 的表达和分布 |
2.4.3 GP73 在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4.4 GP73 表达的调节 |
2.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病例收集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标本采集和处理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AFP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4 AFP-L3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5 GP73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对象的临床资料分类 |
4.1.1 年龄 |
4.1.2 临床资料 |
4.2 血清标本 AFP,AFP-L3%与 GP73 的检测结果及比较 |
4.2.1 各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健康组、肝癌组、肝硬化组与丙组的血清含量 |
4.2.2 AFP、AFP-L3%和 GP73 在肝癌相关因素中的比较评价 |
4.3 血清标本 AFP、AFP-L3%与 GP73 的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
4.4 AFP、AFP-L3%与 GP73 的联合检测 |
第5章 讨论 |
5.1 对象的临床资料分类 |
5.2 血清标本 AFP, AFP-L3%与 GP73 的检测比较 |
5.3 种血清标本 AFP,AFP-L3%与 GP73 的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
5.4 AFP、GP73 与 AFP-L3%的联合检测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J]. 蚌埠医学院原子医学教研组.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77(02)
- [2]放射性同位素在肝癌免疫诊断中的应用[J]. 江西医学院原子医学教研组. 新医实践, 1976(Z2)
- [3]放射性同位素在肝癌免疫诊断中的应用和体会[J]. 江西医学院、江西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放射免疫协作组.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78(Z1)
- [4]磁微粒甲胎蛋白(AFP)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的研究及临床应用[D]. 张泉. 郑州大学, 2011(04)
- [5]基于微流控芯片和DNA编码探针的多元分析方法及其用于多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研究[D]. 谢林舜. 宁波大学, 2019(06)
- [6]甲胎蛋白异质体测定在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李晓峰,王其,童涌. 中国现代医生, 2018(04)
- [7]肝肿瘤标志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D]. 罗速. 吉林大学, 2004(04)
- [8]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检验医学实践指南:睾丸、前列腺、结直肠、乳腺及卵巢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J]. 鄢盛恺,Ulf-Hkan Stenman,Rolf Lamerz,Leendert H.Looijenga,Nils Brünner,Michael J.Duffy,Caj Haglund,Mads Holten-Andersen,Hans JФrgen Nielsen,Francisco J.Esteva,Nadia Harbeck,Daniel F.Hayes,Rafael Molina,Daniel W.Chan,,Robert C.Bast Jr,Ie-Ming Shih,Lori J.Sokoll,Gyrgy Slétormos,刘洋,梁红艳,姜晓峰,田亚平,薛丽,林文涛,顾兵,潘世扬,沈文梅,郑磊,李江. 临床检验杂志, 2012(02)
- [9]血清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 PHAN HA MINH(潘河明). 吉林大学, 2013(09)
- [10]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在重症肝炎中的临床观察[J]. 武万富. 新医学, 19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