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施球肥研发新进展

深施球肥研发新进展

一、球肥深施研制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农科院土肥研究室[1](1976)在《球肥深施研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室1971年开始研究球肥深施,在明确增产效果和原因后,为了大面积推广,在有关工厂支持下,又研制成了球肥机、深层施肥机和营养诊断盒。接着又开始腐殖酸类球肥、有机无机菌肥复合球肥的研究,并探讨了提高球肥深施增产的效应问题,使球肥深施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为什么走球肥深施的途径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和锻炼,我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开门办科研,到农村搞点,和贫下中农

王夏晖[2](2001)在《土壤水氮资源高效利用的孔源调控理论及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分与氮素是农业生产实践中对作物生产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二者的相互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生产实践中水、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及现有施肥、保墒技术措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提高旱区农业水氮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特别是针对旱区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存在的水分、养分在土壤剖面上的空间分布错位问题,首次创新性的提出“孔源”水肥调控理论及技术,对其水分、氮素迁移规律进行动态研究,并与常规耕作施肥方式加以比较,对二者的效果进行多角度评估,为旱区农业生产实践合理运作水肥提出了一条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 1.孔源水肥调控技术下,土壤的入渗性能,保水能力,水分的有效性及水分利用效率较常规耕作施肥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的调节,特别是对作物根域范围内土壤水分的调节更趋合理,充分发挥了土壤作为巨大“水库”的调节作用。 2.常规施肥方式下,氮素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存在明显的表聚现象,而表层土壤墒情的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降低了氮素的利用效率。孔源技术通过肥料集中定位深施,消除了氮素表聚现象的发生,解决了水分、氮素空间分布错位问题,协调了水肥关系。 3.孔源水肥调控技术下,通过对水、氮的双重调控,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均高于常规处理,二者达统计上显着差异水平,而孔距与孔深的不同组合对于水分及氮素的调节功能的发挥将产生重要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孔距及孔深分别为30cm和20cm的处理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 4.孔源及常规施肥方式下氮肥后效田间试验表明,二者之间无统计上显着差异。 5.孔源技术通过氮肥点位深施,较常规施肥大大减少了NH3挥发损失量,本试验阶段内,孔深10cm及20cm的处理NH3累计挥发损失量仅为常规处理的1/601/100左右。 6.孔源技术通过延缓氮肥硝化速度及减少硝态氮淋洗截面,同时减少了硝态氮淋洗损失量。其作用效果,一季作物要好于两季作物,作物生长前期要好于后期。 7.温度与土壤含水量对孔源及常规施肥方式下NH3挥发损失均有重要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NH3挥发损失量与二者均非直线正相关,每种施肥方式的较高NH3挥发损失量均有其相应的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组合。 对于这项技术在不同土壤类型、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及孔洞不同填充物等条件下的应用效果仍有待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鲁如坤[3](1979)在《晚近关于合理施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一、作物土壤营养的最佳条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作物所需的最佳营养条件。因为一般认为目前作物的平均产量水平远远低于它的产量潜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某些营养条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例如,如果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中,有五个因素处于最佳水平的80%(这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则实际产量将只有产量潜力的30%,即(80/100)5。这一估计大体上是符合实际的。从世界主要作物的产量水平差异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一点。

赵秀春,张秀英[4](1986)在《合理施肥 促进高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年来,我省的农业科研单位,根据我省每隔几年就出现一次低温冷害的气候特点,和作物苗期地温低、土壤中有效养分少等特点,研究了促进作物幼苗快速生长,及早进入开花授粉期,为早熟高产奠定基础的施肥技术,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现将几种主要作物的施肥技术介绍如下:

许轲[5](2010)在《小麦氮肥精确定量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以最少的肥料获得预期的高额、优质小麦产量,收到省肥、高效、环境友好的效果,构成小麦氮肥精确定量技术体系,是小麦栽培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研究在江苏淮北、淮南麦区设置系统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品种类型、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施氮时期、栽培方式、土壤背景氮等对Stanford方程中三个参数麦季土壤供氮量、目标产量需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影响,明确了三个参数的变化特点,提出了适用的参数值,提出了小麦目标产量施氮量精确定量技术,并进行了验证和示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主要结果如下:1、目标产量需氮量合理确定的研究。(1)5年高产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随产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产量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明确了江苏不同麦区、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等条件下的百kg籽粒需氮量的适宜取值范围。研明了不同地力水平上小麦目标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呈显着线性正相关。淮北麦区粘土土壤上,高产、中产低产水平百kg籽粒需氮量分别为3.01 kg(2.90~3.35 kg)、2.90 kg(2.82~3.32 kg)、2.81 kg(2.60~3.21 kg)。随产量水平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淮南粘土土壤上,高产、中产、低产水平分别为2.91 kg(2.70~3.30 kg)、2.8 kg(2.57~3.19 kg)、2.71kg(2.41~3.07 kg);淮南砂土土壤上,高产、中产、低产水平分别为2.81 kg(2.56~3.15 kg)、2.69 kg(2.48~3.05 kg)、2.61kg(2.43~2.91 kg)。同时,高、中地力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呈显着二次抛物线关系,低地力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呈显着线性关系。砂土土壤最高目标产量小于粘土土壤。(2)3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吸氮量和百kg籽粒需氮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品种间和不同品种类型间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平均分别为3.15、3.03、2.85 kg。(3)在淮北麦区施氮量12.5~22.5kg、淮南麦区施氮量12.5~22.5kg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随施氮量的提高呈逐渐增加趋势,最高施氮量比最低施氮量的百kg籽粒需氮量平均增加0.35±0.08kg。在不同地力水平上,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高地力比低地力高0.10~0.30kg,两者的差值随施氮量的提高呈加大趋势。(4)在(淮北麦区施氮量为17.5kg/667m2、淮南麦区为15 kg/667m2)与氮肥追肥时期(拔节期)相同条件下,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呈极显着二次抛物线关系,全基施处理最低。在氮肥基追比10:0~3:7条件下,淮北麦区,基追比5:5处理的百kg籽粒需氮量最高,陕农229百kg籽粒需氮量为2.65~3.11 kg,济南17为2.71~3.22kg;淮南麦区,基追比6:4处理的百kg籽粒需氮量最高,扬麦11号为2.51~2.94 kg,宁麦9号为2.35~2.77 kg。(5)在施氮量(淮北、淮南麦区分别为17.5kg/667m2、15 kg/667m2)与氮肥基追比(淮北、淮南麦区分别为5:5、6:4)相同条件下,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随氮肥追施时期的后移呈增加趋势,全施基处理最低,剑叶期追施处理最高,剑叶期处理与返青期、拔节期处理差异不显着,三处理显着高于其余处理。宁麦9号变化范围为2.30~2.77 kg,扬麦10号为2.38~2.95 kg,济南17为2.57~3.16kg。(6)宁麦9号和扬麦10号条播方式百kg籽粒需氮量显着高于套播方式,平均高约0.14 kg。(7)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随稻季氮肥施用量增加呈增加趋势,R20W15处理比R0W15 R10W15、R15W15处理分别增加0.23、0.15、0.08 kg/667m2,提高8.6%、5.5%、2.8%。2、合理确定麦季土壤供氮量的研究。(1)通过5年的定位试验表明,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地力水平等对麦季土壤供氮量有显着影响,明确了江苏麦区不同土壤类型及其地力条件下的麦季土壤供氮量。淮北麦区粘土土壤麦季土壤供氮量为3.36-6.24 kg/667m2,平均为4.55 kg/667m2,其中,低地力为3.34-4.50 kg/667m2,平均为3.97 kg/667m2,中地力为4.16-5.11 kg/667m2,平均为4.74kg/667m2,高地力为4.85-6.24 kg/667m2,平均为5.61kg/667m2。淮南麦区,粘土土壤麦季土壤供氮量为2.51-5.93kg/667m2,平均为4.42kg/667m2,其中低地力为2.52-3.54 kg/667m2,平均为3.29 kg/667m2,中地力为3.36-4.58 kg/667m2,平均为4.08kg/667m2,高地力为4.43-5.93 kg/667m2,平均为5.05kg/667m2。淮南砂土土壤麦季土壤供氮量为2.33-5.53kg/667m2 ,平均为3.70kg/667m2 ,其中低地力为2.33-3.4 kg/667m2 ,平均为2.92kg/667m2,中地力为3.19-4.09 kg/667m2,平均为3.65kg/667m2,高地力为4.08-5.53 kg/667m2,平均为4.51kg/667m2。同种肥力条件下粘土土壤大于砂土。(2)麦季土壤供氮量与小麦基础地力产量、前茬水稻产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关系,得到了不同麦区、土壤类型、地力水平等条件下的回归方程,提出了确定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实用方法。(3)不同品种及其品种基因型小麦对麦季土壤供氮量有显着影响。(4)随前茬水稻施氮量的增加,麦季土壤供氮量呈显着增加趋势。综合表明麦季土壤供氮量在不同田块间的差异较大,应综合考虑地区、土壤类型、地力水平、前茬水稻施肥情况以及采用的小麦品种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3、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合理确定的研究。(1)在相同品种、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条件下进行的5年高产定位试验表明,氮肥当季利用率与小麦产量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明确了江苏麦区不同土壤类型、地力水平、产量水平等条件下氮肥当季利用率的适宜取值。淮北麦区氮肥当季利用率变化范围为33.31%~50.05%,平均42.36%,高产、中产、低产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5.28%、39.71%、35.60%;高、中、低地力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4.25%、40.49%、35.60%。淮南麦区粘土土壤氮肥当季利用率变化范围为30.96%~51.00%,平均40.52%,高产、中产、低产水平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4.66%、40.21%、35.20%;高、中、低地力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5.73%、42.68%、39.05%。(2)施氮量对36个基因型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有显着影响,9、12、15kg/667m2处理平均分别为52.93%、48.11%、43.25%。相同施氮量下,三类品种的氮肥当季利用率表现为弱筋小麦<中筋小麦<强筋小麦,但三者间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当季利用率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线性正相关。(3)在不同地力水平上,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淮北麦区施氮量12.5~22.5kg、淮南麦区施氮量12.5~22.5kg条件下,极差为7~10个百分点。相同条件下,砂土土壤上高于粘土土壤。(4)在施氮量(淮北麦区施氮量为17.5kg/667m2、淮南麦区为15 kg/667m2)条件下与氮肥追肥时期(拔节期)相同条件下,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呈极显着二次抛物线关系,均以全基施处理最低。在氮肥基追比例10:0~3:7条件下,淮北麦区基追比5:5处理最高,陕农229氮肥当季利用率变化范围为28.37%~50.05%,济南17为33.07%~52.33。淮南麦区,基追比6:4处理最高,在施氮量10~20kg/667m2条件下扬麦11号氮肥当季利用率变化范围为30.73%~50.20%,宁麦9号为27.13%~47.67%。(5)在施氮量(淮北、淮南麦区分别为5:5、6:4)相同条件下,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影响表现为拔节期>剑叶期>返青期>越冬期>3叶1心>1叶1心>全施基,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显着水平。拔节期追施氮肥是追氮的最大效率期。在基追比10:0~3:7条件下宁麦9号变化范围为27.87%~49.78%,扬麦10号为28~51.96%,济南17为30.33%~57.44kg。(6)宁麦9号和扬麦10号条播方式氮肥当季利用率显着高于套播方式,平均高约5个百分点。(7)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随稻季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R20W15处理比R0W15 R10W15、R15W15处理分别下降约6.7、5.1、1.8个百分点,约17.45%、12.75%、4.16%。4、小麦精确定量施氮的应用与验证。在东海县(粘土)、姜堰市镇梅垛乡(砂土)和沈高镇(粘土)利用已取得的三个参数值进行目标产量氮肥施用量精确定量计算,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同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田块的产量均达到或接近目标值,差异小于5%。除了少数实际值与目标值差异大于5%外,多数实际值与目标值差异小于5%,示范取得了显着的增产、节氮效果。与农户常规施肥法相比,精确施肥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可以较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平均减少7.6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表明获得的参数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求得参数值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稳定性。通过上述研究,提出了小麦目标产量施氮量精确定量技术。

李晋明[6](2011)在《基于GIS技术和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余干县水稻施肥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而产地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作物生产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作物生产布局、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甚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作物产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研究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在余干县开展了产地环境质量调查,分别对该区域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及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进行了采样和监测,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及《中国土壤普查技术》,运用综合污染指数对该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壤养分丰缺度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结合水稻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了水稻种植分区,在此基础上,依据“3414”试验数据构建了养分丰缺调整系数法施肥模型,并以GIS为工具建立县域水稻分区施肥配方,同时研发基于WebGIS平台与施肥推荐模型有机集成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1、依据农业地质调查资料、遥感影像资料及测土配方施肥资料,综合评价了余干县水稻生产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壤养分丰缺。研究结果表明:余干县农业地质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极少数地方存在土壤污染或水污染;优质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湖滨区及河谷平原区,土壤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含量丰富,土壤环境质量及地表水环境质量属无污染等级;中等农业区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84.94%,广泛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土壤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含量比较丰富,土壤环境质量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无污染或轻度污染;低级农业区主要分布在社庚乡、九龙乡、江埠乡,土壤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含量一般或缺乏。余干县生态环境总体较好,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比较适合人类生存。余干县土壤有机质及碱解氮含量总体较高,缺乏级别主要分布在鹭鸶港乡;有效磷含量整体适中,含量偏低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洪家嘴乡;速效钾含量整体适中,含量丰富区集中分布于瑞洪镇,缺乏区集中分布于梅港乡。2、以水田为评价对象,从立地条件、剖面构型、耕层状况、障碍因素及土壤管理等方面选取14个评价因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水稻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水稻产地环境研究成果,将水稻种植划分为3个区:高产区、中产区及低产区。研究结果表明:余干县水稻适宜性级别整体较高,其中一级适宜区面积最大,该区域综合条件最好,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是水稻生长的优势区域;二级适宜区面积仅次于一级区,该区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适宜水稻生长;勉强适宜水稻生长的面积最小,该区域存在重要的限制因子,需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综合产地环境研究专题成果与水稻适宜性评价成果表明余干县高产区面积为23893.50hm2,占水田总面积37.35%,区域内自然环境条件好,基础设施条件好,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优越,适合发展优质水稻;中产区面积最大,为33887.22hm2,区域内自然环境条件、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优良,适宜水稻生长,是余干县水稻生产的重要区域;低产区面积最小,占水田总面积9.68%,区域内自然条件一般,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勉强适宜水稻生长,需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来提高水稻适宜性。3、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探讨分析余干县水田土壤养分区域化分布特征,在水稻种植区划基础上,实现水田地力综合分区,综合运用GIS和施肥建模技术,得到各区水稻施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余干县土壤养分综合分区共十七个区,水稻中产Ⅳ区面积最大,达20314.18公顷,占水田总面积31.75%:其次是高产Ⅳ区,面积为8285.26公顷,占水田总面积12.95%;面积最小的是低产Ⅱ区,仅209.98公顷,仅占水田总面积0.33%。结合“3414”试验数据构建的养分丰缺指标调整系数法施肥模型Winput=Woutput×(G/100)×Tn,克服了传统的目标产量法施肥模型的缺陷,所形成的施肥配方符合余干县的实际情况,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指导农民科学施肥。4、以C#为开发语言,采用ASP.net,Silverlight等技术,在构建施肥模型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采用可视化开发语言C#和Silverlight技术,不仅继承了传统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的功能,而且具有互联网数据共享的特点,为测土配方信息的发布和数据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的功能分为地图显示、推荐施肥、后台管理等相关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若干个子功能,可最大限度的满足农业部门土肥业务管理的需求,同时又达到了方便快捷为农民提供科学施肥指导的要求。

翟丙年[7](2001)在《供水条件下施氮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旱农地区降水变动不定,灌溉区也常常难以按作物需求理想供水,水、肥配合很难如愿以偿。要充分发挥水分和养分的增产作用,必须确定水分、养分投入的关键期、高效期和迟钝期,特别是水分、养分亏缺后的补偿效应,以便复水后及时补救,这样才能适应多变的降水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查明不同阶段水分养分亏缺对作物所造成的影响,亏缺所造成的生理伤害,明确补偿的有效条件及机制,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尚非常缺乏。本研究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采用完全设计和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方案,在严格控制水分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下不同生育阶段施氮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效应及机理。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在正常灌水条件下,越冬期和拔节期氮素亏缺明显减少了冬小麦分蘖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特别是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产生显着影响,不仅明显减小根长、根条数和根体积,而且对根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百分比、根比表面及根系活力也产生较大影响,因而能显着降低冬小麦产量。冬小麦对氮素的亏缺敏感期在越冬期和拔节期,补偿有效期在拔节期。2.干旱胁迫严重影响了氮肥效果,只有在水氮配合时,氮肥作用才得到了充分发挥,冬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并能改善其品质。拔节期是冬小麦对水氮反应的关键期和亏缺敏感期,供水供氮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地提高了产量和籽粒中游离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原因在于拔节期供水供氮可以促进作物地上部的迅速生长和发育,增强了作物吸收和利用N、P、K的能力,同时还可延缓根系衰老,保持后期旺盛的根系活力。3.生育期、氮肥和水分三因素不同水平间对夏玉米的效应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生育期以拔节期最为重要,而氮肥和水分均以最高水平效果最好。苗期和拔节期水氮配合表现出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喇叭口期不甚明显。本试验条件下,氮肥的效应大于水分的效应;从不同水氮状况下的生育期组合看,水分以拔节期和喇叭口期组合最好,氮肥以苗期和拔节期组合最佳,而水氮配合时,仍以苗期和拔节期最好,其次为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全面分析,拔节期是夏玉米需水需氮的关键期。4.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方案系统研究不同供水条件下氮肥用量和施用时期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水分,但WUE籽粒和WUE生物学对施氮时期的要求不尽相同,苗期和灌浆期施氮对WUE籽粒的影响较显着,而苗期和拔节期施氮对WUE生物学的影响更突出。从单因素效应看,并非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越高越好,而是以施氮量0.2gN/kg土和土壤含水量21%效果最好;水氮高效配合的关键期是拔节期,且存在阈值反应,其阈值是N为0.2gN/kg土,土壤含水量为21%。低于阈值水平,水氮交互作用不明显,高于阈值水平,水氮互作效应显着。<WP=5>5.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在控制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下氮肥施用时期及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水分的效应大于氮肥的效应。在拔节期无论N处于何种水平,产量均随供水量的增大而增加,且随N水平的提高增加幅度更大。低量供水,在一定范围内(施N量小于0.2gN/kg土时)随施氮量增大,产量也在增加,但超出一定用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小。高量供水,随施氮量增加,产量明显增加,高水高氮时产量最大,表现出明显的正交互作用。拔节期施氮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对根系影响具有较明显的互代作用:施氮量较小,根干重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迅速增加;供水较低,根干重随施氮量的增加也明显增加。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或拔节期施氮较多时,任一因素变化对根系干重影响不大,甚至有所降低,表现出较明显的负交互作用。由此可见,低水条件下施氮可以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扩大其觅取水分的空间,提高其抗旱能力。6.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案(1/2实施)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下氮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及对其进行解析和寻优分析可以看出,各试验因素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含水量(x5)>越冬期施氮(x2)>拔节期施氮(x3)>灌浆期施氮(x4)>苗期施氮(x1)。施氮关键时期为越冬期和拔节期;苗期施氮和土壤含水量(x1 x5)及越冬期施氮和土壤含水量(x2 x5)交互效应显着,其中后者比前者交互作用更显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有以下创新及新见解:1.在研究水肥耦合效应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水肥配合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其用量有关,而且也与其配合时期有密切的关系。但过去大多研究只考虑水分和养分在量上的配合,并未考虑其配合的关键时期及影响因素,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本文在考虑用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确定水肥配合的关键期、高效期和迟钝期。2.在试验方案设计上有新意。在确定冬小麦需氮的关键期上,过去通常是采用等氮量在不同生育期的分配方案,习惯上又称为氮肥运筹试验,也有采用氮肥分期叠增的方法。本试验在严格控制土壤水分的情况下,选用速效氮含量较低的土壤,并将氮肥分配到各个生育时期研究?

杨秀珍,何德怀[8](1982)在《液氨施肥的经济效果及推广建议》文中研究说明 液氨是一种高浓度的氮肥。它的含氮量达82.3%,1斤液氨的含氮量相当于2斤尿素,或4斤硫铵,或5斤碳铵。将液氨放在密封的容器里,在带压的条件下,使用拖拉机改装的悬挂式液氨施肥机(该机主要由液氨钢瓶、覆土器、开沟器和16个施肥刀等组成),直接施入土壤作为肥料。这是一种现代化施肥技术,简

董桂春[9](2007)在《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基本特点》文中研究指明挖掘作物营养遗传潜力,改良作物的营养性状是提高作物矿质养分利用效率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途径。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效率多用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累积量来表示,对氮素的利用效率以吸收到稻体内的单位氮素生产的干物质量或籽粒产量来表示。以往研究表明,水稻品种间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均较大,但因供试材料不一、品种数量较少以及试验方法的不同,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迄今对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源库关系、物质生产与分配、氮素吸收与分配以及根系的基本特点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在群体水培(容易保证供氮浓度一致)条件下,以88-122个的国内外常规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其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系数、根系形态性状、根系活性、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按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高低将供试籼稻品种进行分类,并从产量及其构成、源库关系、物质生产与分配、氮素积累与运转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性状的基本特点,为氮高效籼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和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氮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籼稻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很大,可分为A、B、C、D、E、F六种类型。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为A、B、C、D、E、F类型品种平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2001年分别为20.51、31.04、35.64、39.46、43.55、50.92 g·g-1,2002年分别为24.33、31.61、35.83、39.06、43.51、50.00 g·g-1。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典型品种(品系)有新世软占、6078、窄叶青、珍珠矮、桂朝2号、1826等,中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典型品种(品系)有矮仔占、扬稻3号、扬稻2号、扬稻5号、特三矮、台中本地1号等,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典型品种有Cpslo17、扬稻6号、BlueBelle、台中籼、IR74、早献党等。2、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2001年、2002年、两年合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1**、0.3071**、0.370**,均达到极显着水平。随着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水平的提高,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显着提高。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氮素总吸收量(包括根系)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产量均有显着影响(R2=0.957~0.974)。通径分析表明,2001年、2002年成熟期氮素吸收量对常规籼稻品种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48、0.964,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常规籼稻品种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96、0.565。说明改良氮素总吸收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可显着提高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3、在生育期、株高等方面,籼稻品种的生育期日数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8**、-0.5002**,均达到极显着水平。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籼稻品种的播种至抽穗的平均日数较短。株高与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水平的关系不密切。4、在产量构成方面,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具有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的特点,而每穗粒数、千粒重、最高茎蘖数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关系不密切。综合简单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成穗率高及结实率高可作为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指标。5、在源库及其关系方面,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抽穗期的叶面积系数较小、灌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速度慢、净同化率高、库容量大,抽穗期的单位叶面积、单位干物重和单位氮素所承担(形成)的库容量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库容量形成的产量、抽穗期叶面积系数以及灌浆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显着影响(R2= 0.749~0.805)。通径分析表明,抽穗期的单位氮素库容量和单位干物质库容量以及单位库容量形成的产量对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力明显大于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和灌浆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6、在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间生物产量的差异不大,但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大且占生物产量的比例高。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间抽穗期的根干重和茎鞘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差异不大,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水平越高的籼稻品种,其成熟期的根重和茎鞘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水平越高的籼稻品种,其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小、穗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例越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水平越高的品种经济系数越高;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间结实期根干重和茎鞘干重比例下降的幅度显着大于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品种,尤其是茎鞘更为显着,说明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品种抽穗后茎鞘中储藏的碳水化合物向穗部运转显着大于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品种。7、在氮素积累与运转方面,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抽穗期含氮率的差异不大,但结实期全株含氮率、结实期茎鞘叶含氮率下降幅度大,结实期穗含氮率增加幅度小,成熟期全株含氮率、成熟期根系含氮率、成熟期茎鞘叶含氮率、成熟期穗含氮率低;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抽穗前吸氮量、成熟期总吸氮量较小;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叶中氮素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运转率高。8、在根系性状方面,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根系的基本特点为单株不定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活跃吸收面积和单株根系α-NA氧化量均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不定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α-NA氧化量等6个单株根系性状与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呈弱的负相关(R2=0.003-0.138),但单条不定根性状(单条不定根长、不定根粗、不定根干重和单位长度根干重)和单位根干重的根系活性指标(单位干重根系的α-NA氧化量、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与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关系不密切。

秦晓东[10](2006)在《小麦冠层氮/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氮素的高效利用受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栽培措施的共同调控。选用氮素高效利用基因型和合理的氮肥调控是目前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入研究小麦植株体内氮素利用的生理机制,对提高小麦氮素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以宁麦9号,扬麦10,淮麦20和徐麦2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叶片碳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提高施氮水平增加了不同品种籽粒产量、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降低了淀粉含量,过量施氮则会降低产量。氮素吸收效率随施氮水平提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氮素干物质效率、氮素产量效率和氮素农学效率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产量、蛋白质及干湿面筋含量与氮素干物质效率和产量效率都呈负相关,淀粉则相反。据不同品种NUE对氮肥的响应差异将供试品种分为4个类型:低效低响应型(宁麦9号),低效高响应型(淮麦20),高效低响应型(扬麦10),高效高响应型(徐麦26)。2、阐明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叶片氮素和碳素及碳氮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植株氮含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氮含量在不同叶位间的分布都呈现顶1>顶2>顶3>顶4的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随叶位的降低而升高,顶4叶有所降低,碳氮比则随叶位的降低而升高。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宁麦9号顶4叶氮含量与上3叶的差值增大。从时间变化看,不同叶位叶片氮含量在施氮处理下以药隔期最高,之后随生育进程而下降。可溶性总糖呈现下降的趋势,开花期有所上升。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氮含量与植株氮含量大都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拔节期顶4叶与顶1、顶2叶氮含量的差值(LND4-1、LND4-2)与植株氮含量的相关性最佳。可溶性总糖含量及碳氮比与植株氮含量都呈显着负相关。药隔期至开花期顶1叶和顶2叶氮含量与氮素干物质效率和氮素农学效率呈极显着负相关。3、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植株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随叶位降低而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拔节期随叶位降低而增加,顶4叶有所降低,孕穗期至灌浆期则是随叶位而降低。叶绿素含量随叶位降低而降低。总氮及蛋白氮含量开花期和灌浆期与其余各形态氮都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各叶片不同形态氮素含量与氮素干物质效率、氮素产量效率、农学效率和吸收效率呈负相关。各时期顶2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与氮素产量效率和农学效率达极显着负相关。顶1叶蛋白氮/非蛋白氮与氮素干物质效率、产量效率和农学效率呈显着正相关,顶2叶则呈显着负相关。4、揭示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类型小麦碳、氮代谢的变化特性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2品种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都在开花期达最大值,且都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过高施氮有所降低。叶片GS和GPT活性呈现顶1叶<顶2叶<顶3叶<顶4叶的趋势,品种间略有差异,且都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提高施氮水平能增加小麦各营养器官的碳、氮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贡献率,过高施氮则有所降低。相关分析表明,顶1叶GS和GPT酶活性与氮素吸收效率呈显着负相关。叶片氮素和干物质转运量与氮素干物质效率达极显着负相关。5、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叶片叶色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诊断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叶色(SPAD值)都随叶位降低而降低,开花期以前顶2叶略高于顶1叶。各叶片SPAD值都随植株氮含量的提高而增加,其中顶4叶增幅最大,顶1叶变化最稳定。相关分析表明,各叶片叶色与植株氮含量除拔节期和孕穗期的顶1叶外,都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不同叶片SPAD值药隔期至开花期与氮素干物质效率和农学效率达显着负相关。叶色差异指数ILSD4/1与植株氮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可以作为植株氮营养诊断的指标,但各自最适宜诊断时期并不统一。

二、球肥深施研制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肥深施研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土壤水氮资源高效利用的孔源调控理论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前言
上篇文献综述
    第一章 关于水分利用的研究
        §1.1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剖析
        1.1.1 土表的蒸发作用
        1.1.2 植物的蒸腾作用
        1.1.3 地下渗漏
        1.1.4 地表径流
        §1.2 现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研究概况
        1.2.1 选抗旱作物品种,调整种植结构
        1.2.2 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1.2.3 保水减流耕作措施
        1.2.4 农田覆盖
        1.2.5 化学制剂调控技术
        1.2.6 集水技术
        1.2.7 少免耕
        1.2.8 节水灌溉
        1.2.9 适当施肥,以肥调水
        1.2.10 种子的干旱锻炼
        1.2.11 其它技术措施
    第二章 关于氮素利用的研究
        §2.1 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
        2.1.1 氨的挥发损失
        2.1.2 氮的淋溶损失
        2.1.3 反硝化脱氮损失
        2.1.4 土壤中铵的固定
        2.1.5 NO2-的化学反应
        2. 1. 6 侵蚀和径流
        2.1.7 植物氮的损失
        2.1.8 硝酸盐反应损失
        §2.2 现有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及存在问题
        2.2.1 氮肥深施
        2.2.2 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
        2.2.3 使用长效氮肥
        2.2.4 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2.2.5 氮肥基施、追施合理配合
        2.2.6 使用尿酶抑制剂
        2.2.7 其它技术措施
    第三章 关于水分氮素相互关系的研究
        §3.1施氮对水分利用的影响
        §3.2土壤水分对氮素利用的影响
        §3.3水氮交互作用
    第四章 关于施肥方法的研究
        §4.1固体肥料
        4.1.1 撒施(浅施)
        4.1.2 集中施
        4.1.3 分层施肥
        §4.2液体肥料
        4.2.1 叶面喷施
        4.2.2 灌施
        4.2.3 输液法
        4.2.4 注施
下篇试验研究
    引言
    第一章 孔源水肥调控技术田间试验研究
        §1.1土壤水分利用的研究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 试验区概况
        1.1.1.2 试验材料
        1. 1. 1. 3试验方法
        1.1.1.4 孔源水肥调控技术对土壤水分、氮素的调控机理
        1.1.2 结果与分析
        1.1.2.1 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利用的研究
        1.1.2.2 夏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利用研究
        §1.2氮素利用的研究
        1.2.1 冬小麦生育期N肥利用的研究
        1.2.2 夏玉米生育期残留肥料N的利用研究
        §1.3结论
    第二章 孔源水肥调控技术微区试验研究
        §2.1孔源及常规施肥处理尿素N肥田间NH3挥发损失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2.1 不同处理每日土壤NH3挥发损失动态变化情况
        2.1.2.2 不同处理NH3挥发损失日累积变化情况
        §2.2不同处理尿素N肥田间NO3--N淋失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结论
    第三章 孔源及常规施肥处理HN3挥发损失的室内机理试验研究
        §3.1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处理
        3.1.3 试验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对每日NH3挥发损失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NH3挥发日累积损失的影响
        §3.3结论
    第四章 提高土壤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前言
        §4.1土壤水分条件与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土壤水分含量对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4.1.2.2 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根系生长及总生物产量的影响
        4.1.3 结论
        §4.2土壤氮素条件与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不同施N量对植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4.2.2.2 不同施N量对植物根系生长及总生物产量的影响
        4.2.3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作者简介

(5)小麦氮肥精确定量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麦田土壤氮素的分布与运移
        1.1 氮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
        1.2 麦田土壤氮素的分布与运移
    2 小麦氮素吸与收利用特性
        2.1 小麦植株对土壤氮素的吸收
        2.2 小麦氮素(肥)利用效率特征
        2.3 氮肥施用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 氮肥的损失途径
        3.1 土壤中肥料氮的转化与去向
        3.2 氮肥的损失途径
    4 氮利用效率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
    5 几种氮肥施用量的推荐方法及其评价
    6 存在问题与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1 存在问题
        6.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设计
    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1 生态因素的测定
        2.2 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含氮率的测定
        2.3 成熟期考种及产量的测定
        2.4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5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3 数据计算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麦目标产量需氮量合理确定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麦区小麦目标产量的确定
        2.1.1 施氮肥区小麦产量与不施氮肥区小麦产量的关系
        2.1.2 不同地力水平上施氮量对小麦目标产量的影响
        2.2 高产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百 kg 籽粒需氮量
        2.2.1 不同品种类型小麦高产条件下全生育期吸氮量变化
        2.2.2 不同品种类型小麦高产条件下百kg 籽粒需氮量变化
        2.3 不同产量水平小麦总吸氮量与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变化
        2.3.1 淮北麦区高产栽培下不同产量水平小麦总吸氮量与百 kg 籽粒需氮量变化
        2.3.2 淮南麦区高产栽培下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吸氮量与百 kg 籽粒需氮量变化
        2.4 不同地力水平上施氮量对小麦吸氮量与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2.4.1 淮北麦区
        2.4.2 淮南麦区
        2.5 不同氮肥追施比例不同类型品种小麦吸氮量与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2.5.1 淮北麦区
        2.5.2 淮南麦区
        2.6 不同氮肥追施时期对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百 kg 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2.6.1 不同氮肥追施时期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成熟期吸氮量的影响
        2.6.2 不同氮肥追施时期对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百 kg 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2.7 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2.7.1 稻田套播小麦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7.2 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2.8 前茬水稻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2.8.1 对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2.8.2 对小麦成熟期吸氮量的影响
        2.8.3 对小麦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目标产量吸氮量的确定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3.2 土壤地力及不同栽培措施对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影响
        3.3 百kg 籽粒需氮量与小麦品质、产量的关系
        3.4 不同基因型小麦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差异
        3.5 关于小麦百kg 籽粒需氮量的合理确定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合理确定麦季土壤供氮量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淮北麦区麦季土壤供氮量和基础地力产量
        2.1.1 不同年度间小麦基础地力产量与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变化
        2.1.2 不同地力水平小麦基础地力产量与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变化
        2.1.3 麦季土壤供氮量与小麦基础地力产量、前茬水稻产量的关系
        2.1.4 小麦播种前耕作层土壤化学性状与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关系
        2.1.5 不同地力水平下小麦播种前耕作层土壤化学性状与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关系
        2.1.6 淮北麦区不同基础地力水平小麦百kg 籽粒需氮量
        2.2 淮南麦区土壤供氮量和麦季基础地力
        2.2.1 不同年度间小麦基础地力产量与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变化情况
        2.2.2 不同地力水平小麦基础地力产量与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变化
        2.2.3 土壤供氮量与小麦基础地力产量、前茬水稻产量的关系
        2.2.4 小麦播种前耕作层土壤化学性状与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关系
        2.2.5 不同地力水平下小麦播种前耕作层土壤化学性状与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关系
        2.2.6 淮南麦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基础地力水平小麦百kg 籽粒需氮量
        2.3 前茬水稻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影响
        2.4 不同基因型小麦对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影响土壤基础供氮量确定的因素
        3.2 土壤基础供氮量确定方法及其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3.3 小麦土壤基础供氮量的合理确定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合理确定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高产栽培试验条件下氮肥当季利用率
        2.1.1 淮北麦区
        2.1.2 淮南麦区(粘土土壤类型)
        2.2 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2.1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2.2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类型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3 不同地力水平上施氮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3.1 淮北麦区
        2.3.2 淮南麦区
        2.4 小麦不同氮肥追施比例对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影响
        2.4.1 淮北麦区
        2.4.2 淮南麦区
        2.5 小麦不同氮肥追施时期对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影响
        2.6 小麦不同栽培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7 前茬水稻不同施氮量对后茬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影响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因素
        3.2 不同基因型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差异
        3.3 关于江苏稻麦两熟制下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合理确定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小麦精确定量施氮的应用与验证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三个参数进行总施氮量的计算的实例
        2.1.1 参数的确定
        2.1.2 需氮量的计算
        2.1.3 计算氮素肥料量
        2.1.4 小麦精确定量施氮的生产应用的结果与分析
        2.3 大面积示范应用及其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关于小麦施肥技术的发展及其方向
        3.2 关于目前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3.3 关于小麦精确定量施氮及其应用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语
    摘要
    1 研究小结
        1.1 目标产量需氮量合理确定的研究
        1.2 合理确定麦季土壤供氮量的研究
        1.3 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合理确定的研究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深入研究的设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6)基于GIS技术和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余干县水稻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研究进展
        1.3.2 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1.3.3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1.3.4 施肥分区研究
        1.3.5 施肥专家决策系统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生产环境和施肥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水稻生产环境和施肥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人地关系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地域分异理论
        2.1.5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2.1.6 合理施肥的基本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
        2.2.2 土壤肥力和环境因素测定方法
        2.2.3 地表水环境主要分析方法
        2.2.4 层次分析模型
        2.2.5 地统计学与Kriging插值
        2.2.6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格局指数
        2.2.7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2.8 “3S”技术
第三章 余干县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余干县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自然资源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1.4 土壤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3.1.5 农业生产概况
        3.1.6 水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余干县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四章 余干县水稻生产的环境条件评价
    4.1 余干县农业地质环境评价
        4.1.1 余干县地质环境概况
        4.1.2 余干县农业地质背景调查
        4.1.3 余干县地质调查数据处理
        4.1.4 余干县农业地球化学特征
        4.1.5 余干县农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4.1.6 余干县农业生产地质环境分区
    4.2 余干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4.2.1 评价单元确定
        4.2.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评价指标获取
        4.2.5 评价指标标准化
        4.2.6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4.2.7 评价标准
        4.2.8 评价结果
    4.3 余干县土壤养分丰缺评价
        4.3.1 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
        4.3.2 评价指标值获取
        4.3.3 分级标准
        4.3.4 评价结果
第五章 余干县水稻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5.1 水稻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技术路线
    5.2 水稻适宜性评价
        5.2.1 评价原则
        5.2.2 确定评价单元
        5.2.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2.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2.5 评价指标值获取
        5.2.6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5.2.7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余干县水稻种植分区与发展对策
        5.3.1 余干县水稻种植分区
        5.3.2 水稻种植区发展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余干县水稻施肥分区研究
    6.1 水稻施肥分区技术路线
    6.2 稻田养分等级分区
        6.2.1 土壤单养分等级划分
        6.2.2 综合养分分区
    6.3 余干县水稻施肥研究
        6.3.1 分区施肥模型及参数的获取
        6.3.2 余干县水稻分区施肥配方的生成
    6.4 余干县水稻合理施肥建议
        6.4.1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6.4.2 重施磷肥、提倡氮磷配合使用
        6.4.3 增施钾肥、合理施用氮肥
        6.4.4 适量施用石灰、注意氮、磷、钾搭配
第七章 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研发与应用
    7.1 系统总体设计
        7.1.1 系统分析
        7.1.2 系统设计
        7.1.3 系统功能设计
    7.2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7.2.1 数据库设计原理与方法
        7.2.2 空间数据库建立
        7.2.3 属性数据库建立
        7.2.4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挂接
    7.3 系统功能实现
        7.3.1 施肥模型构建
        7.3.2 创建地图服务
        7.3.3 数据层的实现
        7.3.4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7.3.5 Web服务层的实现
        7.3.6 界面表现层的实现
        7.3.7 系统功能的实现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供水条件下施氮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英文摘要
英文关键词
第一章 旱地以肥调水的效果与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不同生育期氮素亏缺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水分状况下施氮对冬小麦的效应及机制
第五章 水氮配合对冬小麦品质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水分状况下施氮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第七章 夏玉米的水肥(氮)效应研究
第八章 不同水分状况下施氮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九章 夏玉米合理施氮的数学模型研究
第十章 不同水分状况下施氮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9)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基本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2 我国稻田氮肥投入及氮肥吸收利用率概况
        2.1 我国稻田氮肥投入概况
        2.2 我国稻田氮肥利用率和水稻氮素利用效率概况
        2.3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意义
    3 氮素吸收与分配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
        3.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氮素吸收利用上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差异
        3.3 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形成因素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4 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途径
        4.1 氮肥科学管理
        4.2 研制新型肥料
        4.3 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改良
    5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设想
第二章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基本特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材料培育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聚类分析
        3.2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生育期、株高、最高茎蘖数、成穗率的差异
        3.3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产量的差异
        3.4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3.5 影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
    4 讨论
        4.1 水稻品种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
        4.2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氮素总吸收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 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特征
    5 摘要
第三章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材料培育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叶面积系数及净同化率的差异
        3.2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库容量的差异
        3.3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关系指标的差异
        3.4 影响籼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主要源库指标
    4 讨论
        4.1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籼稻品种有关源指标的基本特点
        4.2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籼稻品种有关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5 摘要
第四章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材料培育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干物质生产量的差异
        3.2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经济系数的差异
        3.3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分配的差异
    4 讨论
        4.1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4.2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
    5 摘要
第五章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基本特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材料培育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植株含氮率的差异
        3.2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吸氮量的差异
        3.3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分配的差异
        3.4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结实期氮素运转的差异
        3.5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4 讨论
        4.1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的差异
        4.2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4.3 氮素分配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4.4 氮素运转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
    5 摘要
第六章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根系的基本特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材料培育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单株根系有关性状的差异
        3.2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单条不定根有关性状和单位根干重根系活性的差异
    4 讨论
        4.1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籼稻品种根系形态和生理性状的基本特点
        4.2 根系形态和生理性状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5 摘要
第七章 综合讨论
    1 关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
    2 关于水稻诸性状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关系
    3 关于提高分蘖成穗率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作用分析
    4 关于氮素吸收利用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作用途径
    5 关于影响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主要性状
    6 关于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籼稻品种的基本特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小麦冠层氮/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作物生产中氮肥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有关氮素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
        2.1 氮素利用效率的定义
        2.2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2.3 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因子
        2.3.1 土壤因子
        2.3.2 作物因子
        2.3.3 其它因子
        2.4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
        2.4.1 生产管理和施肥管理
        2.4.2 新型肥料的研制与施用
        2.5 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基础和基因型差异
        2.5.1 小麦NUE的生理生化机制
        2.5.2 小麦植株体内氮素的运转分配及时空分布
        2.5.3 不同小麦基因型NUE差异的遗传基础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
        2.2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2.4 氮素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冬小麦叶片氮含量时空分布及与植株氮营养状况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氮含量的空间变化
        2.2 叶片氮含量的时间变化
        2.3 植株氮含量的变化
        2.4 不同叶位叶片氮含量与植株氮含量的关系
        2.5 不同叶位叶片氮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3 讨论
第四章 冬小麦叶片碳素时空分布及与植株氮营养状况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的空间分布
        2.2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时间变化
        2.3 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
        2.3.1 小麦冠层叶片碳氮比的空间变化
        2.3.2 碳氮比的时间变化
        2.4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植株氮含量的关系
        2.5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碳氮比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5.1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5.2 不同叶位叶片碳氮比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3 讨论
第五章 小麦不同形态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不同形态氮含量的时空变化
        2.1.1 叶片蛋白氮含量的时空变化
        2.1.2 非蛋白氮含量
        2.2 游离氨基酸含量
        2.3 叶绿素含量
        2.4 不同生育期不同形态氮素含量间的相互关系
        2.5 叶片不同形态氮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5.1 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5.2 蛋白氮/非蛋白氮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5.3 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5.4 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3 讨论
第六章 冬小麦碳氮代谢特征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与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旗叶的光合特性
        2.1.1 旗叶光合速率的变化
        2.1.2 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
        2.1.3 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
        2.2 叶片GS和GPT活性的变化
        2.3 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
        2.3.1 小麦氮素积累
        2.3.2 小麦氮素运转
        2.4 小麦碳素积累和运转
        2.4.1 小麦干物质积累
        2.4.2 小麦干物质运转
        2.5 小麦叶片酶活性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6 小麦氮素积累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7 小麦氮运转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8 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2.9 小麦碳素运转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3 讨论
第七章 小麦不同叶位叶色分布特征及与氮营养诊断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冠层叶片SPAD分布特点
        2.2 SPAD差异指数的分布特点
        2.3 小麦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的关系
        2.4 不同时期不同叶片叶色分布与植株氮含量的相关关系
        2.4.1 叶色与植株氮含量的相关关系
        2.4.2 叶色差异指数与植株氮含量的关系
        2.5 不同时期不同叶片叶色分布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氮肥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2 小麦冠层叶片氮素、碳素及碳氮比的时空分布特征
        1.3 小麦碳氮代谢特性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1.4 不同形态氮的叶位分布与氮素利用效率
        1.5 小麦叶片叶色与氮营养诊断
        1.6 研究设想
    2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已投稿论文

四、球肥深施研制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球肥深施研制的新进展[J]. 福建省农科院土肥研究室. 土壤肥料, 1976(05)
  • [2]土壤水氮资源高效利用的孔源调控理论及技术研究[D]. 王夏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3]晚近关于合理施肥的研究[J]. 鲁如坤. 土壤学进展, 1979(06)
  • [4]合理施肥 促进高产[J]. 赵秀春,张秀英.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86(02)
  • [5]小麦氮肥精确定量及其应用的研究[D]. 许轲. 扬州大学, 2010(11)
  • [6]基于GIS技术和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余干县水稻施肥研究[D]. 李晋明. 江西农业大学, 2011(06)
  • [7]供水条件下施氮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翟丙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8]液氨施肥的经济效果及推广建议[J]. 杨秀珍,何德怀. 现代化工, 1982(03)
  • [9]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基本特点[D]. 董桂春. 扬州大学, 2007(01)
  • [10]小麦冠层氮/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D]. 秦晓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深施球肥研发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