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证治规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林芳超[1](2020)在《加减温胆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及对CC16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加减温胆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C16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辨证为痰热壅肺证62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按照慢阻肺全球倡议(2019)中AECOPD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颗粒剂加减温胆汤口服。疗程为10天,观察两组临床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CAT评分及血清CC16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前在一般资料方面(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在中医症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血清CC16、CAT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疗效: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90.00%)优于对照组(80.64%)。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项症状积分: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在咳嗽、咯痰、痰质粘、喘息、口渴、便秘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在发热、胸痛方面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在咳嗽、喘息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咯痰量、口渴、便秘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质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5.血清CC16:两组血清CC16各自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CC16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CAT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CAT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减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加减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咳嗽、痰量多、痰质粘、喘息、口渴、便秘等临床症状,且在痰量多、口渴、便秘方面效果更明显,在治疗痰质粘方面,效果更显着。3.加减温胆汤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方面,可能具有抗气道炎症反应的药理作用,从而通过提高血清CC16的水平,发挥气道保护作用,且联合西药比单用西药效果更显着。4.加减温胆汤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联合西药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效果更好。
陈英[2](2016)在《清金化痰汤通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干预AECOPD气道粘液高分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验研究目的探索清金化痰汤在慢阻肺模型大鼠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粘蛋白MUC5AC分泌”信号通路中的作用靶点。方法气道滴注脂多糖联合烟熏的方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5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清金化痰汤组、克拉霉素组与解毒清肺组。模型组、清金化痰汤组、克拉霉素组、解毒清肺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清金化痰汤、克拉霉素片、解毒清肺合剂灌胃,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连续30天。实验第31日取材,每组随机选取6只,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及黏液腺体增生,阿尔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观察杯状细胞增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NE.EGFR. MUC5AC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及气道上皮NE、P-EGFR、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P-ERK)、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 P-JNK).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MUC5AC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粘液腺体增生、杯状细胞数目、NEmRNA、 MUC5ACmRNA表达、气道上皮NE、P-EGFR、P-ERK、P-JNK、P-p38、MUC5AC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清金化痰汤组粘液腺体增生、杯状细胞数目、NEmRNA、EGFRmRNA、MUC5ACmRNA、气道上皮NE、P-ERK、P-p38、MUC5AC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且抑制NEmRNA、EGFRmRNA、MUC5ACmRNA、NE蛋白表达作用优于克拉霉素组。与模型组比较,清金化痰汤组大鼠气道上皮P-JNK表达显着升高,而克拉霉素组P-JNK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清金化痰汤及克拉霉素对慢阻肺模型大鼠气道上皮P-EGFR蛋白表达均无影响。结论 清金化痰汤可能通过抑制NE及EGFR下游信号通路中ERK、p38信号通路,干预慢阻肺气道粘液高分泌。临床研究目的探索清金化痰汤通过NE调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痰热壅肺证)气道粘液高分泌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病例156例,脱落21例,资料完整、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135例,治疗组71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痰热清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清金化痰汤颗粒剂口服,每日2次,每次1袋,疗程7天。观察指标:(1)治疗前检测患者动脉血气PaO2、PaCO2、SpO2、PH值;(2)分别在治疗第1、7天观察咳嗽频次、痰粘稠度、痰色、痰量、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症状积分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 CRP)等实验室指标;(3)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第1、7天血清NE、MUC5AC含量。结果(1)135例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病人群中,男性67人(49.63%),女性68人(50.37%);(2)135例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病人群中,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97岁,平均年龄(75.81±9.88)岁,其中在81-90岁分布最多(43.7%),其余依次是71-80岁(28.15%)、61-70岁(17.78%)、51-60岁(7.41%)、>90岁(2.22%)、40-50岁(0.74%);(3)135例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病人群中,有吸烟史77人(57.04%),无吸烟史58人(42.97%);(4)135例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病人群既往病史中,从高到低依次是高血压病(52.5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5.93%)、糖尿病(22.96%)、高脂血症(20.74%)、反流性食管炎(17.78%)、脂肪肝(16.30%)、心律失常(12.59%)、脑梗死(11.11%)、肾功能不全(8.15%)、胃炎(7.41%)、甲状腺疾病(4.44%);(5)135例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人群中,肺功能Ⅲ级人群最多(45.19%),其余依次是肺功能Ⅱ级人群(34.07%)、肺功能Ⅰ级人群(20.74%);(6)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咳嗽频次、痰色、痰质、痰量、喘息、胸闷、mMRC评分、口干、小便黄、大便干单项症状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慢阻肺患者咳嗽频次、痰色、痰质、痰量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7)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NE、MUC5AC含量、N%、CRP均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在减少黏蛋白MUC5AC分泌方面,作用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WBC治疗后显着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WBC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P>0.05);(8)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化痰类中药(清金化痰汤、痰热清)联合西药可以显着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清金化痰汤联合西药可以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临床症状,尤其在咳嗽频次、痰粘稠度、痰色、痰量方面疗效显着,优于痰热清联合西药治疗组。清金化痰汤联合西药可以显着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血清NE、MUC5AC. WBC、N%、CRP水平,且降低MUC5AC作用显着优于痰热清联合西药治疗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3](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马师雷[4](2013)在《基于三部《名医类案》和红外热像技术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证治规律》文中认为脏腑相合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脏腑相合理论认为,相表里的脏与腑之间,在生理状态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在治疗中强调脏病勿忘治腑、腑病勿忘治脏,通过恢复脏腑之间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既病防变”和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脏腑相合理论的内容之一,该理论自《黄帝内经》始,在历代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其理论发展日臻丰富,在肺系疾病和肠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因此,深入挖掘“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临床应用规律,对于丰富和发展藏象学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一部分——理论探讨:通过全面梳理《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中肺系疾病和大肠系疾病,归纳和总结二者相关的病、证、症,探讨在病理状态下,肺系疾病和大肠系疾病的哪些疾病,或者在某种疾病的哪些阶段会产生相互的影响,以期揭示肺系与大肠系病、证、症发生传变的临界条件和规律,从而提炼总结肺与大肠发生特异性联系的核心内容。本部分通过研读三部《名医类案》中肺系疾病和大肠系疾病的相关论述,提取在论述中明确包含肺与大肠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以及相关(包括肺病及肠、肠病及肺、肺肠同病、从肠治肺、从肺治肠、肺肠同治)医案,共收集了肺肠相关医案234例,排除医案信息记录不完整者,最终收录病案162例。其中属肺病兼有大肠病者104例,属大肠病兼有肺病者58例。提取医案的相关研究要素,包括朝代、医家姓名、病案出处、患者姓名、患者性别、患者年龄、病名、病因、病史、症状、病位、病机、证型、治则、治法、方剂、药物组成、转归、传变类型、互治类型,建立肺肠相关疾病研究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对医案的信息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高频次出现的病名、症状、病机、证型、治法、药物等数据;应用关联式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容易发生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肺系疾病与大肠系疾病的病种、症状、证型,以及促进肺系疾病或者大肠系疾病向愈好转的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总结治疗肺肠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药物配伍特点以及各病、证的治疗基本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从辨证角度,肺病及肠的常见肺系疾病主要集中在咳嗽、喘证、肺痈,病机主要集中在肺主宣肃的功能失常,证型集中在肺热移肠、痰热蕴肺、肺热肠燥、肺肠气机阻滞,病因主要集中在热、燥、痰方面;在关联分析中我们发现,咳嗽肺热移肠证或者肺热肠燥证与大肠系症状便秘的指向性较强,喘证痰热壅肺证与大肠系症状腹泻的关联性较强。从论治角度,我们发现在肺病治肠中,常用治法包括清热法、化痰法、滋阴法、利湿法、降气法,常用药物包括杏仁、甘草、瓜蒌、麦冬、紫苑、桔梗、栀子、黄芩、郁金等,在证型、药物之间的相关规则中,肺热移肠、肺肠气机阻滞、痰热蕴肺和杏仁有较强的关联性,肺肠气机阻滞、痰热蕴肺和瓜蒌有较强的关联性,肺热移肠和麦冬有较强的关联性。从辨证角度,肠病及肺的大肠系疾病主要集中在泄泻、便秘、痢疾、便血,证型集中在大肠湿热、阴虚肠燥、风伤肠络,病因主要集中在热、湿、燥、风方面;在关联分析中我们发现,大肠湿热证和阴虚肠燥证均对肺系症状咳嗽的指向性较强,大肠气滞证对肺系症状胸闷的指向性较强。从论治角度,我们发现在肺病治肠中,常用治法包括清热法、利湿法、滋阴法、益气法,常用药物包括茯苓、瓜蒌、甘草、黄芩、枳实、大黄、杏仁、麦冬等,在证型、药物之间的相关规则中,大肠湿热和茯苓、大黄有较强的关联性,阴虚肠燥和黄芩有较强的关联性,大肠气滞和瓜蒌、枳实、杏仁有较强的关联性。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在肺系和大肠系的特定病种、特定证型中容易出现出肺病及肠、肠病及肺的的病理过程,从而引起大肠或肺损害的可能性较大,肺与大肠在病理层面确实存在明显的传变现象与特定的传变规律。第二部分——红外热像研究:通过使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部分肺系疾病和大肠系疾病患者的脏腑热值,观察在病理状态下肺、大肠的热态变化特点,以及二者对其他脏腑热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从一定层面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可视化佐证。本部分纳入了106例健康受试者、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3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4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慢性便秘患者,使用非制冷医用红外热像仪(型号:ATIR-M301)采集受试者躯干正面、侧面和背面红外热像图,使用非制冷医用红外热像仪分析系统定位量人体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脏腑(肺、肝、心、肾、横结肠、升结肠、降结肠、小肠、胃、胆、膀胱)的体表投影区,并采集红外热值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健康受试者三焦、脏腑的热值次序分布明显,性别因素对于受试者心、膀胱、横结肠的体表投影区热值有显着影响,年龄因素对于受试者升结肠、降结肠、胃的体表投影区热值有显着影响。在肺系疾病患者的脏腑红外热值分析中,肺脏、升结肠、降结肠、小肠的红外热值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不同的肺病种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之间,肺、大肠、小肠的红外热值差别并不显着,不同的肺病证型(寒痰阻肺证、痰热壅肺证)之间,肺、大肠、胃的红外热值差异显着,这提示肺病确实会引起肺、大肠红外热值的显着增高,但是不同肺病种类不会对肺、大肠红外热值产生显着性影响作用,不同肺病证型会对肺、大肠红外热值产生显着性影响作用。在大肠系疾病患者的脏腑红外热值分析中,肺、肾、升结肠、降结肠、小肠的红外热值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不同的大肠病种类(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便秘)之间,升结肠、降结肠的红外热值有显着性差异,肺的红外热值差别并不显着,这提示大肠病确实会引起大肠、肺的红外热值的显着增高,不同大肠病种类会对大肠红外热值产生显着性影响作用,对肺的红外热值影响有限。研究结果说明,在肺系疾病和大肠系疾病中,肺病及肠、肠病及肺的传变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红外热像图从影像学角度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提供了确凿证据。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理论研究与红外热像研究结合起来,从病理角度,通过分析医案,归纳总结了容易发生肺肠传变的病、证、症及其常用药物,证明肺与大肠发生的病理传变,集中于特定的疾病和证型中;通过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发现肺与大肠常见病患者在红外热像图中确实呈现出肺肠温度的特异性联系,在肺发生病变时,肺的温度明显增高,同时大肠的温度也随之明显增高;在大肠发生病变时,大肠的温度明显增高,同时肺的温度也随之明显增高,这不仅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确凿、客观的可视化证据,也使古老的中医理论从脏腑能量状态角度获得新的诠释。
蒙婷[5](2013)在《宣肺化痰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疗效与安全性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宣肺化痰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控制性氧疗、支气管舒张剂、抗生素、化痰药),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宣肺化痰颗粒,疗程为7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BODE评分、CAT评分、呼吸困难指数、中医证候评分、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基本信息:两组患者在年龄、民族、职业、性别、病史等基本信息比较中,全部统计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基本信息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有改善(P<0.05);其中实验组所采用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痰量、喘息等方面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3)CAT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初步发现宣肺化痰颗粒在改善患者的痰量、喘息等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焦莉[6](2011)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中医辨治规范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常合并呼吸衰竭、肺心病等并发症,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无法使其病变逆转,急性加重期频繁发作,可使病情恶化而威胁患者的生命。总体而言,中医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目前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缺乏科学、规范的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及科学性较差,影响着中医临床应用推广和疗效的进一步提高。研究目的通过对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中医证候及治疗的横断面调查研究,观察其证候规律,研究了解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特征、分布规律及相应治疗规律,初步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中医辨治规范。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行横断面调查及完成信息采集表;信息采集表完成后经核查合格后使用EpiData 3.02构建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研究方法采取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初步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中医证候的分布及辨治规律。研究结果1、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基本特点: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年龄多分布在76-85岁,病程多在10-19年,吸烟是其常见危险因素,外感及天气变化是其急性加重常见诱因,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国内外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较大的一致性。2、中医症状分布:根据统计结果,咳嗽、咯痰、气喘三证所占频数较多,为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主症。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脉弦滑为其常见舌脉,频数波动于38%-44%。3、中医证型分布: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痰热雍肺、痰瘀阻肺为其常见中医证型,其次为肺脾肾虚,痰热瘀阻、肺脾肾虚,痰瘀阻肺、痰蒙神窍。4、中医治法分布:本病治则多以急则治标为主,占65.3%,其次为标本兼治,占34.7%,而单纯补虚者较少见。治法上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为主,其中化痰占99.4,其次为活血化瘀、清热,分别占82.4%、50.3%。
龚容[7](2010)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合补益肺肾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合补益肺肾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设计了2×2的析因试验,其中的两个干预因素分别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外治法)、补益肺肾法(内治法);两个水平是:用与不用。将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0例:①常规治疗组;②常规治疗+穴位贴敷组;③常规治疗+补益肺肾组;④常规治疗+穴位贴敷+补益肺肾组。穴位贴敷药物为东直门医院制剂室提供的冬病夏治止咳平喘膏,贴敷时间为2008年“三伏”入伏第一天,共贴3次,每次贴2-4小时,贴敷部位取双侧定喘、肺俞、肾俞共3组穴位。补益肺肾法选取“金水宝胶囊”,一次3粒,一日3次,连续服用一年。观察治疗前后各单项症状和体征(咳嗽、咯痰、喘息、哮鸣、易感冒、气短)、证候积分、肺功能、呼吸困难分级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在基线上,四组的各项指标,除“易感冒”外,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故除“易感冒”外,其余指标均为后期疗效观察指标。在后期疗效观察方面,针对各项指标,穴位贴敷组除“肺功能”、“咯痰”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补益肺肾组除“肺功能”外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二者的交互作用方面,从统计学的角度看,除“气短”和“呼吸困难”显示出存在交互效应外,其余均无交互效应,但二者合用的效果从描述性的统计数据上看是最佳的。结论:研究结果很好地证明了穴位贴敷法和补益肺肾法在COPD稳定期的治疗中的有效性,表明二者在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上是有意义的。二者合用在“气短”和“呼吸困难”这两个指标上的改善上较单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效果更好。在肺功能的改善方面,未得出阳性结果,可能与COPD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患者一般状态、气候、时间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刘丹[8](2009)在《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东直门医院近5年来141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程、血细胞计数、肺功能、血气分析等相关性分析,探讨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内在规律,目的是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结果显示:从痰湿阻肺→痰热蕴肺→痰瘀阻肺→痰瘀热结,病程逐渐延长(P<0.05);痰热蕴肺及痰瘀热结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痰瘀阻肺及痰瘀热结型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在肺功能检查中,痰瘀阻肺、痰瘀热结较其他两型FEV1%Pred、FEV1/FVC(%)明显降低,RV/TLC(%)明显升高(P<0.05),并且痰湿阻肺型、痰热蕴肺患者患者肺功能多集中在Ⅱ级;痰瘀阻肺型、痰瘀热结型肺功能集中于Ⅳ级;血气分析中,痰瘀阻肺、痰瘀热结较其他两型PCO2明显升高,PO2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COPD急性加重期不同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相关性的观察发现,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有一定的内在规律表现为:痰热证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痰瘀证时,血小板计数、RV/TLC(%)、PCO2升高,FEV1%Pred、FEV1/FVC(%)、PO2下降,为COPD的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孟闫燕[9](2009)在《近五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一种主要的慢性致残和致死性疾病,在我国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等疾病患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COPD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我国每年由于COPD造成的死亡人数约达100万,在城市导致死亡的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COPD)居第四位,在农村则排第一位。由于COPD的致病因素较多,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药物,且存在较大毒副作用,而中医在治疗上有独到的优势,尤其中医药干预COPD稳定期的临床研究已成近年研究热点,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初步得到临床认可。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理念,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近5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北京地区中医药干预COPD存在的问题,为中医药干预COPD的循证医学实践提供参考。本论文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1.文献综述:首先,从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入手,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综合分析了COPD的中医研究现状、治疗特色及疗效优势。其次,从西医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入手,对COPD的定义、危险因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诊断与分级分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了COPD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2.系统评价: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近5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北京地区中医药干预COPD存在的问题。方法:①检索策略: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为主题词,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医学学会会议论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The CochraneLibrary、Pubmed、OVID;手工检索国内呼吸系统疾病会议论文集,同时鉴定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检索时限均为2003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②文献评价: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意见不同时通过第三方解决;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利用Revman4.2.9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61个文献,经排除重复报告文献后,实际检索到368篇文献,再对作者单位是“北京”的文献进行筛选,最后纳入3个试验,261例患者。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Meta-分析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比较,效果差异不明显。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比较,效果差异不明显,但在总有效率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有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的趋势[RR:1.16,95%CI(0.98,1.38),P=0.09]。在FVC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干预优于对照组[WMD:0.52,95%CI(0.49,0.55),P<0.01]。在FEV1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WMD:0.49,95%CI(0.43,0.55),P<0.01],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似,但敏感性分析结果不一致。在FEV1%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WMD:7.31,95%CI(6.77,7.85),P<0.01]。在MVV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WMD:7.00,95%CI(6.66,7.34),P<0.01]。在PO2、PCO2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PO2,WMD:0.75,95%CI(0.63,0.87),P<0.01:PCO2,WMD:0.85,95%CI(0.78,0.92),P<0.01]。在IL-1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WMD:-0.12,95%CI(-0.15,-0.09),P<0.01]。在WBC改善方面,分析显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效果相似。全部研究均为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干预具有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肺功能指标,降低部分炎症介质水平的作用,短期应用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由于本系统评价所能鉴定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十分有限,测量指标不一致、预后因素分布不均、研究时间不统一、随访时间不够长、以及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加之纳入研究的文献对不良反应的检测和报告不规范,因此,有关使用中医药治疗CO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验证结果。
齐霁[10](2009)在《慢肺方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痰热瘀阻证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拟“慢肺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痰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肺功能、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诊断标准以及中医痰热瘀阻证辨证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及单纯西药对照组,对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进行一般的常规治疗,如休息、吸氧、有效抗生素、改善通气及止咳祛痰药等。病情严重者必要时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全部给予“慢肺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观察治疗前后咳嗽、咳痰、喘息、肺部罗音以及体温、呼吸、心率、舌苔(舌质)、脉象、肺功能检查、血浆NO、ET-1等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慢肺方”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显控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临床症状及部分肺部体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慢肺方对患者的肺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P<0.05),血浆NO、ET-1水平较对照组也有明显变化(P<0.05)。初步认为“慢肺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痰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显着,可能通过减轻气道炎症反应,舒张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降低气道和血管阻力,从而改善肺功能。
二、2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证治规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证治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加减温胆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及对CC1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观察项目 |
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方法 |
2.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数据可比性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中医证候疗效 |
2.2 CAT评分 |
2.3 血清CC16 含量 |
3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研究 |
1.1 发病机制及炎性标记物 |
1.2 CC16 的研究概况及在AECOPD中的意义 |
1.3 西医主要治疗 |
2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名 |
2.2 中医对AECOPD病因病机的研究 |
2.3 中医对AECOPD证型的研究 |
2.4 AECOPD的中医治疗 |
3 加减温胆汤的理论基础 |
3.1 传统医学理论基础及组方意义 |
3.2 现代药理研究基础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治疗前一般资料信息可比性分析 |
4.2 中医症候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 |
4.3 单项症状积分分析 |
4.4 血清CC16 分析 |
4.5 CAT评分分析 |
4.6 小结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清金化痰汤通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干预AECOPD气道粘液高分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粘液高分泌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试剂与仪器 |
方法 |
2.1 分组、造模与给药 |
2.2 标本制备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3.1 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
3.2 气道上皮粘液腺体增生 |
3.3 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 |
3.4 肺组织NEmRNA、EGFRmRNA、MUC5ACmRNA基因表达 |
3.5 肺组织及气道上皮NE、P-EGFR、P-ERK、P-JNK、P-p38、MUC5AC蛋白表达 |
讨论 |
4.1 气道粘液高分泌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 |
4.2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促进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气道粘液高分泌 |
4.3 EGFR/MAPK信号通路与慢阻肺气道粘液高分泌 |
4.4 清热化痰理气法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气道粘液高分泌的主要治法 |
4.5 清金化痰汤方义解析 |
4.6 慢阻肺气道粘液高分泌模型评价 |
4.7 清金化痰汤通过NE干预慢阻肺气道粘液高分泌 |
4.8 清金化痰汤通过EGFR干预慢阻肺气道粘液高分泌 |
4.9 清金化痰汤通过MAPK信号通路干预慢阻肺气道粘液高分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病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给药方法 |
2.3 观察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质量控制 |
2.7 数据管理方法 |
2.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3.1 治疗前资料均衡性比较 |
3.2 脱落病例分析 |
3.3 疗效分析 |
讨论 |
4.1 病历资料一般情况分析 |
4.2 气道粘液高分泌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重要病理生理特征 |
4.3 痰热壅肺证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最主要证型 |
4.4 清热化痰理气法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气道粘液高分泌主要治法 |
4.5 清金化痰汤方义解析 |
4.6 痰热清功效解析 |
4.7 清金化痰汤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分析 |
4.8 清金化痰汤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炎症细胞及C反应蛋白的疗效分析 |
4.9 清金化痰汤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NE、MUC5AC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基于三部《名医类案》和红外热像技术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研究 |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诠释二者生理与病理通应关系的概念范畴 |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二者生理状态下的平衡关系 |
1.3 “肺与大肠相表里”实际为“肺与肠道相表里” |
1.4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延伸为“皮毛与大肠相通联” |
1.5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肺与食管相匹配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现代基础医学研究 |
2.1 胚胎发育 |
2.2 气体排泄途径 |
2.3 内分泌物质的影响 |
2.4 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 |
2.5 公共黏膜免疫系统 |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研究 |
3.1 肺病治肠临床研究 |
3.2 肠病治肺临床研究 |
3.3 肺肠同治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红外热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1 红外辐射和红外热成像技术 |
1.1 红外辐射 |
1.2 红外热像图及其设备发展 |
1.3 红外热像图标评价准化发展 |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西医临床研究中的进展 |
2.1 关节炎 |
2.2 软组织损伤 |
2.3 恶性肿瘤 |
2.4 循环系统疾病 |
2.5 炎性疾病 |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进展 |
3.1 针灸经络穴位研究 |
3.2 临床辨证论治研究 |
3.3 中医动物模型证候特征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从三部《名医类案》分析肺与大肠相关疾病证治规律 |
一、从三部《名医类案》分析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肺与大肠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数理统计 |
1 三部《名医类案》的特点、选择意义及版本 |
1.1 三部《名医类案》的概况 |
1.2 三部《名医类案》的选择意义 |
1.3 三部《名医类案》的选用版本 |
2 医案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医案选录原则与标准 |
2.2 医案摘录项目与要素 |
2.3 医案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2.4 医案统计分析方法 |
2.5 医案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3 医案研究结果 |
3.1 医案资料的描述性统计 |
3.2 医案资料的关联式规则分析 |
4 讨论 |
4.1 肺病及肠 |
4.2 肠病及肺 |
二、肺肠相关典型医案分析 |
1 肠病及肺,从肺治肠 |
1.1 便秘 |
1.2 泄泻 |
2 肺病及肠,从肠治肺 |
2.1 咳嗽 |
2.2 喘证 |
三、研究讨论 |
1 研究结果讨论 |
1.1 调节机体气机状态 |
1.2 相互协助疏泄邪气 |
2 研究创新点与启示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初探在部分肺系疾病与大肠系疾病中的肺肠关系 |
一、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健康人群脏腑温度分布规律 |
1 研究内容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纳入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检查方法 |
2.2 检查内容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正常人群不同性别受试者三焦红外热值比较 |
3.2 正常人群不同性别受试者各脏红外热值比较 |
3.3 正常人群不同性别受试者各腑红外热值比较 |
3.4 正常人群不同年龄阶段受试者三焦红外热值比较 |
3.5 正常人群不同年龄阶段受试者各脏红外热值比较 |
3.6 正常人群不同年龄阶段受试者各腑红外热值比较 |
二、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肺系疾病患者脏腑温度分布规律 |
1 研究内容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纳入对象 |
1.4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检查步骤 |
2.2 记录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不同肺病患者各脏红外热值比较 |
3.2 不同肺病患者各腑红外热值比较 |
3.3 不同肺病证型患者各脏红外热值比较 |
3.4 不同肺病证型患者各腑红外热值比较 |
三、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大肠疾病患者脏腑温度分布规律 |
1 研究内容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纳入对象 |
1.4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检查步骤 |
2.2 记录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不同大肠病患者各脏红外热值比较 |
3.2 不同大肠病患者各腑红外热值比较 |
四、研究讨论 |
1 研究结果讨论 |
1.1 健康人群生理状态下体表各部位红外热值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
1.2 部分肺系疾病对人体脏腑红外热值分布影响作用 |
1.3 部分大肠系疾病对人体脏腑红外热值分布影响作用 |
2 研究创新点与启示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各组受试者红外热像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宣肺化痰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疗效与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中医辨治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辨证论治 |
二、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一) 以脏腑辨证分型 |
(二) 以病邪性质分型 |
(三) 综合分型 |
三、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中医治疗现状 |
(一) 治疗总则 |
(二) 清热化痰 |
(三) 通腑泻下 |
(四) 活血祛瘀 |
(五) 痰瘀共治 |
(六) 痰瘀热共治 |
(七) 培土生金,健脾化痰 |
四、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疾病诊断标准 |
三、纳入病例标准 |
四、排除病例标准 |
五、方案设计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一、病例一般资料 |
(一)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二) 病程情况 |
(三) 发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
(四) 诱发加重因素 |
二、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研究 |
(一) 证候要素及组合规律 |
(二) 中医临床症状分布研究 |
(三) 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证候规律研究 |
三、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中医辨证治疗 |
(一) 治则 |
(二) 治法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基本特点 |
(一) 年龄及性别特点 |
(二) 病程特点 |
(三) 发病危险因素及诱发加重因素分布特点 |
二、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证候要素特点 |
三、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证候规律 |
(一) 中医症状分布规律 |
(二)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候宏观诊断标准 |
(三) 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规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合补益肺肾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及其现代研究进展 |
1 古代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则治法 |
2 现代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证治规律 |
2.3 外治进展 |
3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及其稳定期治疗进展 |
1 定义 |
2 发病机制 |
3 病理 |
4 病理生理 |
5 危险因素 |
5.1 个体因素 |
5.2 环境因素 |
6 诊断 |
7 严重程度分级 |
8 预后评估 |
9 分期 |
10 稳定期的治疗及其进展 |
10.1 治疗目的 |
10.2 治疗方法 |
11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研究进展 |
1 冬病夏治 |
1.1 冬病夏治的概念 |
1.2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
1.3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 |
1.4 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 |
2 穴位贴敷 |
2.1 穴位贴敷的定义 |
2.2 穴位贴敷的理论渊源 |
2.3 穴位贴敷机理的现代研究 |
2.4 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 |
3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1 时机的选择 |
3.2 穴位的选择 |
3.3 药物的选择 |
3.4 剂型的选择 |
4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中医单项症状和体征评分标准 |
2.4 呼吸困难分级评分标准 |
2.5 生活质量评分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3 治疗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前各项疗效观察指标的比较 |
3.3 治疗前后各项疗效观察指标差值比较 |
3.4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立题依据 |
4.2 临床观察指标 |
4.3 疗程 |
4.4 统计方法 |
4.5 临床研究结果及意义 |
4.6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古代名着经典论治 |
2.现代医家对COPD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辨证论治 |
2.3 COPD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研究进展 |
2.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COPD的定义 |
2.COPD的危险因素 |
3.病因及发病机制 |
4.病理 |
5.病理生理 |
6.临床表现 |
7.诊断及分级、分期标准 |
8.治疗 |
9.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2.诊断与纳入标准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近五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认识及研究概况 |
1 病因病机研究 |
1.1 病因病机阐释 |
1.2 COPD 病机特点 |
1.3 各家争鸣 |
2 证候研究 |
2.1 证候分布研究 |
2.2 证候宏观研究 |
3 治则治法研究 |
3.1 COPD 急性期辨证治疗 |
3.2 COPD 稳定期辨证治疗 |
3.3 病证结合治疗 |
4 述评 |
4.1 中医药的优势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 定义 |
2 危险因素 |
2.1 个体易感因素 |
2.2 环境因素 |
3 发病机理 |
3.1 炎症损伤 |
3.2 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 |
3.3 氧化应激 |
3.4 肺表面活性物质学说 |
4 病理生理 |
5 诊断与分期分级 |
5.1 诊断依据 |
5.2 COPD 分期 |
5.3 COPD 分级 |
6 预防和治疗 |
6.1 治疗原则 |
6.2 药物治疗 |
6.3 非药物治疗 |
6.4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北京地区近五年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入选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评价 |
1.5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2.3 结果分析 |
2.4 意向性分析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特点及分析 |
3.2 纳入研究的局限性 |
3.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3.4 实用性提示 |
3.5 中医药循证医学实践的探索 |
4 结论 |
5 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慢肺方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痰热瘀阻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的临床研究现状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四、2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证治规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减温胆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及对CC16的影响[D]. 林芳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清金化痰汤通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干预AECOPD气道粘液高分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陈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4]基于三部《名医类案》和红外热像技术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证治规律[D]. 马师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宣肺化痰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疗效与安全性观察[D]. 蒙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3)
- [6]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中医辨治规范化研究[D]. 焦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合补益肺肾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D]. 龚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D]. 刘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近五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孟闫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慢肺方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痰热瘀阻证临床研究[D]. 齐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