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读课应注意加强朗读指导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周淑芬(Jenny Linda Tsjioe)[1](2019)在《《中学华文》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文中指出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资源。教材的好坏既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印尼华文教材的使用情况对印尼华文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主要描述雅加达国际学校中学阶段的教材使用现状,主要对使用较广的新加坡《中学华文》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该教材是否满足印尼学习者的需求,是否能提高印尼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否能培养印尼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同时对印尼中学华文教材编写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对《中学华文》教材本身进行研究,分析了教材的编写理念、特点、课程目标、单元及课文结构体例、课文主题及选材、语言要素编排、技能训练编排、练习内容与形式。第三部分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通过雅加达4所国际学校90位学生及85位华文教师使用该教材的反馈数据,分析该教材的形式、内容及其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适用性。第四部分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印尼中学华文教材的课程目标、内容、形式等提出建议。最后一部分为论文总结。
吴宝发[2](2013)在《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1987-2011)的发展与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加坡双语政策的失衡在1987年始出现,为此华文学习一直在课程水平和实际社会需要之间徘徊、波动。1987年是本地华文教育的重要分水岭,纯粹用华语讲授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科目的华校,正式走入新加坡的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摆在全体新加坡人民面前。在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语的国民型学校里,华文课该如何定位?华文教材该如何编写?华文课程该如何教和学?华文的程度该如何界定和把握?新加坡社会对华文学习的看法、检讨,从1991年之后的检讨就从未间断过。这些检讨主要集中在华文本科地位、语言教学、文化传承和普及华文的课题。单以中学华文教材为例,二十多年来就伴随着国家华文政策的变迁而推出了四套教材。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学华文教材的编写有哪些优点、经验可以总结?又有哪些教训可以汲取?可惜鲜有论述。即使有少量篇章发表,也多就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层面加以分析,而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剖析、反思的着述,几乎没有。至于这几套华文教材其他更重大问题的研究,诸如:主导思想变迁的方向是怎样的,课文教学设计有哪些进展,教学法的引介与淘汰是怎样的,华文等级的考核与评鉴有哪些改进,就更是少之又少了。笔者从1988年开始进入华文教学领域,站在讲台二十三年,不仅感受到国家二十多年来华文政策的改变,而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教学理念,甚至参与到中学的华文教材的编写之中。自感有责任和义务对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来个全方位的梳理和反思。因此,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目标和创新之处。在论述过程中,本文摆脱过去一些学者或教育工作者仅就某一个学习课题或一种语文技能加以讨论的做法,而是以新加坡教育改革报告书为线索,集中讨论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宏观地突出本地华文课程与学习检讨举步维艰的原因、整理课程规划对华文学习所做的预设和定下的目标、展现教材资源,如教科书和相应教学资源的沿承与改进、反映课程从机械式规划到对学习者和对形成性评估的重视。在这些努力基础上,本文展望二十一世纪新加坡中学华文学习应走以任务型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模式相结合的方向。只有从交际语境的创设和交际策略的融合着手,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博士论文共五章。各个章节努力尝试剖析本地不同阶段华文学习的情况、挑战和相应的改革措施。第一章,概述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和新加坡各时期的语言教育改革的关系。本章也重点分析过去学者研究对新加坡双语政策的讨论和分期,为本论文构建起讨论的框架。内容着重讨论新加坡社会语言的复杂性,以及1987年国民型学校出现后,政府和华社对华文课程水平和内容的设定的原则。在确立语文政策之余,本章也点出政府一般通过哪些途径,如放宽修读母语条例、再规划课程、重新编写教材、塑造语文环境来保持课程学习的适宜性和实用性。第二章重点讨论1978年《新加坡教育部报告书》(亦称《吴庆瑞报告书》)为编统中学华文课程的起点。报告书主要是针对当时双语教育的“浪费现象”,进而提出分流教育。中学华文课程在分流教育的大前提下,规划有特别课程、快捷课程和普通课程。然而,分流教育以学生小六离校毕业考总成绩的进行分班的做法,导致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协调的流弊。第三章的重点探索自1956年殖民地政府确定双语政策为新加坡教育的基石起至1986年近30年的语文发展,以英语为主的社会大环境日益成熟,典型华文学校逐渐式微而统编全国学校势在必行。随着学校的编整,课程与教材也重新编定,以期更好的平衡国家语文政策的需要和照顾学生学习华文的要求。这时期折射出华语文学习从第一语文转为第二语文的摸索和适应。第四章关注的是自2004年以来新加坡中学华文教育发展进入稳定期的基本情况。不少本地学者在上世纪末开始意识到,华文在新加坡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没有多少先例可循。此外,华文学习也应属于海外华文专科领域。因此,这时期一般的认识是,本地华文既带有近似母语的地位,也有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特性。在二语习得理论和汉语外语教学的基础上,本地华文教育工作者致力追求华文教与学的素质。第五章主要阐明社会和学校对语文能力认知的不同,导出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对毕业生语文能力的诸多挞伐。2010年的母语检讨对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出,回应多年来课程对“语用”的要求。在整理近二十年的华语文改革经验上,本文提出任务型学习和语言能力交际模式融合的建议。结语部分,展望未来英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下去。然而,于1999年为照顾学习华文有特别困难的学生而设的华文B课程,虽然社会舆论看法不一,但它让争执不休的华文课程水平课题画上休止符。在华文已经普及的基础上,本文建议未来为华文(快捷)课程学生编写的教材,可以大胆地向过去第一语文的要求靠拢,为学生奠下厚实的语文基础,以备将来发展之需,落实“保底不封顶”的共识。
余映潮[3](2003)在《课型设计的艺术(之一)》文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艺术 5 0讲”专栏自创设以来颇受读者欢迎与喜爱。在 2 0 0 2年先后刊出了“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教材处理艺术的艺术”两个专题 ,2 0 0 3年拟刊出“课型设计的艺术、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艺术”等专题。期盼读者能给予继续关注 ,将您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我们 ,以便我们完善构想 ,努力策划新的好的实用栏目
杨怀增[4](2010)在《高中语文科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文中认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阅读课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该课型普遍高耗低效,处置随意,经常被忽略、遭怠慢,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界关注不够,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待之草草了事。这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教学“少、慢、费、差”的一个缩影。阅读课当前现状与其实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它们理应受到与身份相应的待遇。本文客观分析、细致研究了阅读课,认为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认真理清阅读课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一节课和一单元的整体结构,阅读课可以达到有效、有用、可控的效果。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一、本论文讨论的是《语文科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阅读课是一线语文教师对传统教材以来的略读课文的通俗叫法。阅读课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现行必修教材中略读课文,二是指实施课堂教学的课型。在本论文中,阅读课与传统教材中的课内自读课文和现行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是作为同义概念使用的。二、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老一辈作家、学者、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朱自清等对阅读课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中肯的论述,值得后人借鉴。长期以来,阅读课有三种上法。第一种上成讲读课,第二种上成课外自读课,第三种上成习题训练课。近几年来,王荣生教授从教材编撰的角度在功能上把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应视阅读课的功能区别对待。世界阅读教学潮流正由传统的选文转变到注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活动,并且已从技能训练向策略教学的方向发展。新课标全面推行之时,阅读课的上法也正出现新面貌。三、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座谈法、程序法等。研究思路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人教版(2007年版)必修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作为研究对象,以当地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阅读课课堂教学做出案例规划。创新点在于从操作层面上设计出有效、有用、可控的的教学案例。第二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格局。主要从六个方面分述:其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规定:总目标是以立人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二,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这主要分三个层次来说,首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其次,精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占课时总数的50-75%,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力军。其容量最大、任务最重、占课时最多,花费师生的精力最大。最后,略读课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作用相当重要,是训练学生能力的主战场。其三,阅读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处的格局。阅读课约占必修教材选文的31%,所用课时占语文总课时的比例超过20%,地位是相当重要的。阅读课是精读课教学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策略、提高语文素养。其四,教师对阅读课的认识和处理。教师处理阅读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按讲读课上,二按自读课上,三上成训练课。其五,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和表现。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很大,但总体上不重视。主要表现出四种倾向:被动接受,毫无目的;浅尝辄止,不加思考:身在教室,作壁上观;无可奈何,机械学习。其六,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效果及现状。由于必修课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又侧重于精读课的备课、讲授,忙于抄教案、改作文。阅读课教学便走向边缘化、形式化,效率较低,效果较差。这种状况还在持续着。第三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要求。语文新课标总目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主要任务可概括为:三种能力、五个方面、两大课程。三种能力包括语文应用能力、语文鉴赏能力、语文探究能力。着眼于五个方面的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学习两大课程——必修课,注重共同基础,选修课,注重个性发展。分项说明中,基于每篇课文的差异,将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特点分别列出不同训练重点。重在根据学生实际和新的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第四部分,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基本设计。本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实际对五册必修教材中的20篇略读课文进行分类教学设计,强调各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重在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独立阅读的要求,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五部分,余论。对本论文进行必要总结、强调、补充。指出有效、有用、可控的阅读课是教师认真负责、精心设计,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新课标下,教师要迎立潮头,做新课标课堂的勇敢践行者。
钱莉[5](2010)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以获取言语能力的活动。它是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朗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朗读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朗读教学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从传统的语文教学到近年来的语文课改,朗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通过大量的听课和调研,笔者发现现实中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偏重“讲”和“问”,目标不明确;朗读涉及面狭窄,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形式上“喧宾夺主”和方式上“放任自流”;教学中忽略学生情感,评价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按照教育要求,制定朗读教学目标;第二,根据教材内容,丰富朗读形式;第三,结合学生实际,培养朗读情感;第四,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有效评价。《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可见,朗读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开拓思维,提高认知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为此,笔者作了如下尝试: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自由式朗读,整体感知。二,大力倡导一课一得,即要让学生每节课真正有一点实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词语,一句话的含义,一段课文的背诵,或者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都应该抓住阅读的重点,启发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这其中包括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语气、语速和语调的把握。三,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如齐读、分角色读等,那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王秋霞[6](2016)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板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设置“专题”板块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特色。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首先简介“专题”板块,指出其显着特征以及对初高中专题学习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维度上的积极作用。然后对“专题”设置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所存在的“误教”“少教”“不教”等问题,学生在探究型、赏析型和活动型三种类型的“专题”中“学”的现状,以及江苏中考试题中“专题”的考查情况等进行分析,探寻初中“专题”教学现状不太理想的原因。第三章为重点,分别针对第二章涉及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可对其“专题”教学顺序、内容等重新规划;其次,需认清其作为语文专题教师、教学示范者、资源共享者等三种“专题”角色;另外,需对学生的“专题”学习进行分类指导;最后,教师还应发挥中考试题对“专题”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彰显“专题”教学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高萍[7](2012)在《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培养语言和文化上“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历来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教科书大多是以全国普通学校通用的《语文》教科书为蓝本编写的,对各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殊有关注,从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缺少针对性和适用性,严重阻碍着汉语教学的有效进行。本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下,以教育人类学的生态学理论及语言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综合运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田野点,以延边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阶段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1年级上册至6年级下册为文本分析对象,在对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延边地区教科书使用中的实际情况,对教科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全文共分六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主要交代选题缘起、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内容。第一章,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编写的历史沿革。首先,系统介绍清末民初至建国前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现行教材开发前三个阶段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实施历史;其次,介绍本研究对象——现行延边教育出版社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大致内容。第二章,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从“为何而教”、“教什么内容”和“怎么教”,即教科书承载的课程目标、知识内容和文化选择、教科书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等三个方面对现行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进行静态的文本分析。第三章,关于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分析。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调研点,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现行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本文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视角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第四章,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在文本分析和田野调研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及其落实、教科书内容选择、教科书组织及呈现方式三个方面提出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结语中,本研究提出了少数民族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始终贯彻“双语双文化”的理念。同时,尝试提出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科书编写的一般性原则:文化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切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及实用性原则。对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研究有利于厘清朝鲜族汉语教科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轨迹,促进更有效的汉语教学、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本研究丰富了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科书的编写理念,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赵多[8](2014)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诗歌教学研究 ——以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界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语文课程中的诗歌教学也较之以前有了大的改革。本论文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诗歌部分为材料,借助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学研究理论,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第一章,引言部分,审视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的现状和意义,明确实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本论文进一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第二章,对实施新课程前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经验与问题的分析,明确当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堂的不足之处和可改进之处。第三章,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基本理念,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内容,明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到底教什么。第五章,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这章为本论文的研究重心,旨在为当下诗歌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指导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表现在:本文将新课程改革之前的诗歌教学研究现状与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诗歌教学现状相对比,得出了新课程改革之后,即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中的经验及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诸如:信息资料利用法、师生共建阅读法、自主讲授结合法、疑难探究议论法等。在诗歌教学理论方面,本文在诗歌教学概论的基础上,结合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借鉴了教育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本论文提供了理论框架。
陈喆[9](2020)在《《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语教学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涌现出大量知名的语文教育家。但在先进教学经验的分享过程中往往囿于教师个体差异、学情等诸多因素而无法实现优秀经验的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订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为依托,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就方式层面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语教学现状,探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的行为倾向。对《丛书》中涉及的27位语文教学名家开展的频次统计,以频次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出朗读法和追问法在所有学段中都具有极高的使用频次,而又由于学段的各不相同,各学段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培养价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方法而言,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重点字词分析法等在不同学段体现出不同的使用倾向,需要调动多样能力的、能力层级较高的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在初高中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小学。通过对《丛书》的研究,不仅仅可以获得方法的使用频次,更可以在对比中发现相同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师身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使用形式,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朗读法大类下多种实现形式的不同倾向、追问教学法运用中的教师引导力平衡问题以及规避小组讨论低效化的路径。从部编本新教材推出及2017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出发,结合27位语文名师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以承前启后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教材变动、课标变动、理论变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教法应当如何在传承语文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求,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实践路径。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多媒介素养的养成,新教材课后引导部分对于教学方法选择的建议,都成为了基于教学方法统计考量之后的教法选择创新方向。教学方法的统计并不是研究的目的,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方法并将它们放到当代语文教学环境中探讨才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旨在分析教学方法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新时代中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变革路径,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吸取经验,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帮助一线语文教师跟紧语文教育变革的潮流,就必须要在师生最直接互动处的教学方法层面下功夫,本课题在探讨新课改后教法层面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张芹芹[10](2013)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基本以单元为固定形式。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不少人对单元教学进行过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形成了不同的单元教学模式,力图体现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和比较性的特点。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优化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本文首先从时代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及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特点,对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揭示了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所拥有的积极意义。这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策略的重视。然后文章对小学单元教学的历史起源进行了具体阐释,对单元教学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第三,从调整课外资源的使用方法入手,解决了“课堂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语文能力”的问题;通过对小学教材结构具体的分析归类,改进了“讲读课文不能举一反三地带动自读课文”的问题,最后通过单元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设计,验证实践研究的成果。
二、讲读课应注意加强朗读指导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讲读课应注意加强朗读指导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华文》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现状 |
1.3.2 新加坡及印尼中学华文教材研究现状 |
1.4 雅加达国际学校中学华文课程及教材使用现状 |
1.4.1 课程现状 |
1.4.2 教材使用现状 |
1.4.3 小结 |
2 《中学华文》编排情况分析 |
2.1 教材简介 |
2.1.1 编写理念 |
2.1.2 编写特点 |
2.1.3 课程目标 |
2.2 结构体例分析 |
2.2.1 单元设置结构分析 |
2.2.2 课文结构体例分析 |
2.3 课文主题及选材分析 |
2.3.1 课文主题 |
2.3.2 选材分析 |
2.4 语言要素编排分析 |
2.4.1 语音编排分析 |
2.4.2 词汇编排分析 |
2.4.3 汉字编排分析 |
2.4.4 语法编排分析 |
2.5 技能训练编排分析 |
2.5.1 阅读训练编排分析 |
2.5.2 听说训练编排分析 |
2.5.3 写作训练编排分析 |
2.6 练习内容与形式分析 |
2.6.1 课文练习内容与形式分析 |
2.6.2 作业本练习内容与形式分析 |
2.7 小结 |
3 《中学华文》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目标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调查内容 |
3.2 面向教师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3.2.1 教师对教材的相关认知 |
3.2.2 教师对《中学华文》的整体评价 |
3.2.3 教师对《中学华文》内容的评价 |
3.2.4 教师对《中学华文》结构形式的评价 |
3.2.5 教师使用《中学华文》的适用性分析 |
3.3 面向学生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3.3.1 学生对华语学习的态度 |
3.3.2 学生对《中学华文》的整体评价 |
3.3.3 学生对《中学华文》内容的评价 |
3.3.4 学生对《中学华文》结构形式的评价 |
3.3.5 学生使用《中学华文》的适用性分析 |
3.4 对《中学华文》的综合评价 |
3.4.1 《中学华文》的优点 |
3.4.2 《中学华文》的不足之处 |
3.5 小结 |
4 中学华文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 |
4.1 课程目标的思考与建议 |
4.1.1 课程目标明确化 |
4.1.2 课程目标本土化 |
4.2 教材内容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
4.2.1 课文主题的思考与建议 |
4.2.2 语言要素编排的思考与建议 |
4.2.3 技能训练编排的思考与建议 |
4.2.4 练习内容的思考与建议 |
4.3 教材形式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
4.3.1 结构与体例的思考与建议 |
4.3.2 练习形式的思考与建议 |
4.3.3 配套材料的思考与建议 |
4.3.4 整体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
4.4 小结 |
5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论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2)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1987-2011)的发展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新加坡教育变革(1972-2011)编年大事记 |
本义中常用术语、简称集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语言教学 |
第二节 语言学习概念与语言教学 |
2.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概念的掌握和操作 |
2.2 语言的学习和习得 |
2.3 语言能力、语言水平和语言表现的区分 |
第三节 语言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
3.1 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法 |
3.2 第二语言教学法 |
3.3 教材内容的设计 |
第四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4.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4.2 新加坡语言政策综述 |
4.3 新加坡华文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尝试 |
第二章 肇始阶段(1979-1986):课程的分流与教材的编写 |
第一节 二战后的殖民地措施对早期新加坡教育的塑造 |
1.1 殖民地政府的教育举措 |
1.2 民间华校与政府的反应 |
1.3 双语政策的分水岭 |
第二节 课程的定位 |
2.1 华语文课程的定义 |
2.2 华语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
第三节 课程大纲的设定 |
3.1 华语文概念辨析 |
3.2 学习华语文的目的 |
3.3 强调课程规划的针对性——分流制度 |
3.4 早期课程标准的设计与结构 |
3.5 早期课程设计经验的总结 |
第四节 早期教材的编写与语文教学 |
4.1 《华文(第二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特色 |
4.1.1 内容选材原则 |
4.1.2 篇章编排体例 |
4.1.3 教材编写的得与失 |
4.2 《华文(第二语文)》课后练习活动的设计 |
4.2.1 篇章理解活动的安排 |
4.2.2 字词练习活动的安排 |
4.2.3 口语练习活动的安排 |
4.2.4 写作练习活动的安排 |
4.3 华文(华文中学适用)》的编写特色 |
4.3.1 内容选材原则 |
4.3.2 语文练习体系 |
第五节:小结 |
第三章 发展阶段(1987-2003):课程的编统与教材的统一 |
第一节 课程语文水准的设定 |
1.1 制定新课程标准的历史契机 |
1.2 课程设定的考量 |
1.3 课程水平的设定 |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修订及与时并进性 |
2.1 《标准93》对时代的回应与挑战——交际与文化 |
2.1.1 继承与突破——综合教学法的提出 |
2.1.2 技能与能力——语文工具性的完善 |
2.1.3 心灵的重构——文化的灌输与传承 |
2.1.4 语言的单位——字词的灵活处 |
2.2 《标准02》对时代的回应与挑战——因材施教 |
2.2.1 遽变的年代——新土壤、新挑战 |
2.2.2 差异性课程——强调语文技能侧重点 |
2.2.3 革新与创立——工具性和思想性并重 |
第三节 教材的主题和体例的重新编定 |
3.1 华文(快捷)教材的编写 |
3.1.1 教材对课程标准的承袭与改良 |
3.1.2 课文活动的组织方式 |
3.1.2.1 语音训练系统 |
3.1.2.2 写作训练系统 |
3.1.2.3 理解模式系统 |
3.1.2.4 听说训练系统 |
3.2 高级华文教材的编写 |
3.2.1 单科学习的出击——沉淀后的创新 |
3.2.2 以文带语的学习——知识系统的建构 |
3.2.3 语文技能外一章——听力训练 |
第四节 语文教学与评价 |
4.1 评价意识形成的必要——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
4.2 形成性评价意识的萌芽——-练习与评鉴 |
4.3 总结性评价的沿革——从字词到语篇 |
4.4 综合性评价的重视——应用文与作文 |
第五节:小结 |
第四章 稳定阶段(2004-2011):课程、教材的灵活以及素质学习的追求 |
第—节 课程框架的解绑——从划—到灵活 |
1.1 学生的多样性——课程的完善 |
1.2 学生为学习中心——差异教学法 |
1.3 学习素质再追求——语言能力的提出 |
第二节 教材的变革与多元 |
2.1 华文(快捷)课程 |
2.1.1 目标的协调与落实——从课程到教科书 |
2.1.2 语文学习的再界定——以阅读带动其他语文技能学习 |
2.1.3 口语产出的强调——沟通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
2.2 华文(高级)课程 |
2.2.1 没有门槛的学习——保底不封顶 |
2.2.2 教学资源的编写——主轴鲜明的学习 |
2.2.3 学习系统的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
第三节 语文学习素质的追求 |
3.1 语言能力描述 |
3.1.1 从语文技能知识到语言能力的形成 |
3.1.2 学习能力的形成——反馈与鞭策 |
3.2 资讯科技与有效教学 |
3.2.1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愿景 |
3.2.2 资讯科技与华语文教学的磨合 |
3.2.3 教学法的沿革与创立 |
第四节 多元评估方式的强调 |
4.1 评估的目的与作用 |
4.2 从历史中吸取的经验 |
4.3 交际沟通的流程——以电邮为例 |
4.4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元评估的运用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编写发展规律 |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演变原则 |
1.1 教改的旋律1——以“调整”为主旋律 |
1.2 教改的旋律2——重视语文传承文化的功能 |
1.3 语文水平桎梏的解放——条例的放宽与华文B |
第二节 语文能力要求的演变 |
2.1 语文水平的设定——原则与功能 |
2.2 语文课程的规划——从技能/成分到能力的确 |
2.3 语言能力的展现——任务型学习和交际能力的综合 |
第三节 课堂教学法的演变 |
3.1 重视教学法的原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3.2 华文本科教学的确立——二语教学的发端与出路 |
3.3 华文教学的肯定——既是二语,又是母语 |
3.4 语文学习的微观调控——语文技能的侧重 |
3.5 语用能力的提出——语境中的交际沟通 |
第四节 评估方式的演变规律 |
4.1 从分立式转向综合性测试——语文技能项目的调整 |
4.2 常模参照评估的补救——转向综合性和交际性的模式 |
4.3 教学与评估的有机结合——强调交际沟通能力的学习 |
4.4 语言能力评鉴的方式——一些操作性问题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高中语文科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本文讨论的问题 |
二、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1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格局 |
1.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规定 |
1.2 阅读课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
1.3 阅读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处的格局 |
1.4 教师对阅读课的认识和处理 |
1.5 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和课堂表现 |
1.6 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和现状 |
第2章 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
2.1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阅读课的设计目标和要求 |
2.2 高中语文教材阅读课选文编写意图分项说明 |
第3章 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基本设计 |
3.1 总体设计理念 |
3.2 论述类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
3.2.1 分类说明及设计重点 |
3.2.2 《短文三篇》教学思路及设计 |
3.2.3 《谈中国诗》教学思路与设计 |
3.3 实用类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
3.3.1 实用类阅读课的设计重点 |
3.3.2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思路与设计 |
3.3.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思路及设计 |
3.3.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思路及设计 |
3.3.5 《宇宙的未来》教学思路与设计 |
3.4 文学类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
3.4.1 文学类文本的设计重点 |
3.4.2 《沁园春长沙》教学思路与设计 |
3.4.3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思路及设计 |
3.4.4 《囚绿记》教学思路及设计 |
3.4.5 《边城》教学思路与设计 |
3.4.6 《老人与海》教学思路及设计 |
3.4.7 《哈姆莱特》教学思路与设计 |
3.5 浅易文言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
3.5.1 设计重点说明 |
3.5.2 《诗三首》教学思路及设计 |
3.5.3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思路与设计 |
3.5.4 《过秦论》教学思路及设计 |
3.5.5 《师说》教学思路及设计 |
3.5.6 《游褒禅山记》教学思路及设计 |
3.5.7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思路及教学设计 |
3.5.8 《逍遥游》教学思路与设计 |
3.5.9 《陈情表》教学思路与设计 |
第4章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朗读教学 |
第一节 朗读教学的概念 |
第二节 朗读教学的心理机制 |
第三节 朗读教学的本质 |
第二章 朗读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第一节 朗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
第二节 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
第三节 朗读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第四节 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
第二节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三节 崧泽学校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四章 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按照教学要求,制定朗读教学目标 |
第二节 根据教材内容,丰富朗读形式 |
第三节 结合学生实际,培养朗读情感 |
第四节 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有效评价 |
第五章 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整体设计 |
第一节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 |
第二节 抓住重点,理解朗读 |
第三节 回归整体,品味朗读 |
结论与反思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板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阐释 |
(一)“专题”之“专” |
(二)“专题”与“主题” |
(三)“专题”与“话题”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初中“专题”教学性质的定位 |
(二)关于初中“专题”教学遇到的问题 |
(三)关于初中“专题”教学方法的探讨 |
(四)关于初中“专题”教学的评价 |
(五)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
第一章 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设置的概况及其意义 |
第一节“专题”板块简介 |
一、“专题”板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
二、“专题”板块的显着特征 |
第二节“专题”板块设置的意义 |
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
二、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
三、对高中专题学习起衔接作用 |
(一)相似专题的知识储存 |
(二)专题学习的能力预备 |
(三)克服畏难的情感过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设置、教学与考查分析 |
第一节“专题”设置不合理之处 |
一、与单元内容联系不紧 |
二、各专题间排列无序 |
三、专题内部设计理念模糊 |
第二节 初中专题“教”的现状 |
一、因不识专题性质而“误教” |
二、因课时不够而“少教” |
三、因储备不足而“不教” |
第三节 初中专题“学”的现状 |
一、初一学生难胜任的“探究” |
二、“读读背背”式的“赏析” |
三、“娱乐化”倾向的“活动” |
第四节 中考试题中“专题”的考查情况 |
一、题量与题型的设置 |
二、对“专题”教学的导向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展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板块教学的探索 |
第一节 合理处理“专题”板块 |
一、调整“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 |
二、将各“专题”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
三、准确定位“专题”内各选文性质 |
第二节 准确定位教师自身角色 |
一、语文专题教师:从“语文”和“专题”出发 |
二、教学示范者:制定明确的目标按类型教学 |
三、资源共享者:发挥助读系统和学生的作用 |
第三节 分类指导学生学习“专题” |
一、调整“探究型专题”的学习年级 |
二、探寻“赏析型专题”的文化内涵 |
三、注重“活动型专题”的“过程”监督 |
第四节 发挥中考试题的积极导向作用 |
一、“专题”教学彰显时代性 |
二、“专题”教学彰显地域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7)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六、几个问题的说明 |
第一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编写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历史变迁 |
一、清末民初至建国前 |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期 |
三、改革开放后至新课程改革前期 |
第二节 现行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概况 |
一、教科书开发的相关背景 |
二、教科书概貌 |
第二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汉语教科书承载的课程目标 |
一、课程日标的历史变迁 |
二、课程目标的现实选择 |
第二节 汉语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
一、知识内容 |
二、文化选择 |
第三节 汉语教科书的组织与呈现 |
一、组织方式 |
二、内容呈现 |
第三章 关于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及主要问题 |
二、调查的范围及调研点的选择 |
三、调查的方法与实施情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第一节 课程目标及其落实 |
一、本民族文化在目标中的缺失 |
二、编写理念与实际运作之间的偏离 |
三、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让位 |
第二节 有关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
一、普及与提高:关于字词安排 |
二、文本与对话:关于课文选择 |
三、传承与缺失:关于文化内容 |
四、强化与平衡:关于难易程度 |
第三节 有关教科书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
一、有序中的无序:关于组织及作业系统 |
二、悄然的误导:关于语言规范性 |
结语:少数民族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 |
一、文化原则:完善教科书内容的基础 |
二、科学性原则:确保教科书存在的前提 |
三、适切性原则: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 |
四、趣味性原则: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 |
五、实用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8)新课程背景下的诗歌教学研究 ——以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范围 |
2 对实施新课程前后诗歌教学经验与问题的分析 |
2.1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的诗歌教学现状 |
2.1.1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的价值借鉴 |
2.1.2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的弊端挖掘 |
2.2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的诗歌教学现状 |
2.2.1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的优势体现 |
2.2.2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的不足探究 |
3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基本理念 |
3.1 诗歌教学 |
3.1.1 诗歌教学的内涵 |
3.1.2 诗歌教学的特点 |
3.2 新课标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 |
3.2.1 高中语文必修课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 |
3.2.2 高中语文选修课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 |
4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内容 |
4.1 选诗的适用性 |
4.2 感受的整体性 |
4.3 思维的形象性 |
4.4 空间的补白性 |
4.5 选修的衔接性 |
5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
5.1 信息资料利用法 |
5.1.1 利用教材诗歌 |
5.1.2 甄选外国诗歌 |
5.1.3 补充网络诗歌 |
5.2 师生共建阅读法 |
5.2.1 指导正确的朗读 |
5.2.2 促进及时的背诵 |
5.2.3 引导细细地默读 |
5.3 自主讲授结合法 |
5.3.1 自主拓展的延伸 |
5.3.2 讲授创造性阅读 |
5.4 疑难探究议论法 |
5.4.1 指导疑难的探究 |
5.4.2 训练诗歌的创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一) 从历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二) 从共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三)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结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以《丛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介绍 |
一、抽样:材料的范围与选择 |
二、界定观察类别:划分学段和课型 |
三、界定记录单位和语境单位:频次的统计单位 |
四、界定点算体系:归纳与结论的判定 |
第二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梳理 |
一、选择范围 |
(一)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
(二) 《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
(三)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 |
(四) 《刘金玉与阳光语文》 |
(五)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
(六) 《杨一青与和谐教育》 |
(七) 《李元昌与乡土教育》 |
(八)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
(九) 《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 |
(十)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
(十一)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
(十二) 《唐江澎与体悟式教学》 |
(十三)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
(十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
(十五)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
(十六) 《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 |
(十七)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
(十八)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
(十九)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
(二十) 《王开东与深度语文》 |
(二十一) 《王君与青春语文》 |
(二十二)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
(二十三) 《祝禧与文化语文》 |
(二十四)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
(二十五) 《杨屹与情趣教育》 |
(二十六) 《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 |
(二十七) 《汪智星与本真教育》 |
二、总结 |
第三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分析 |
一、对教学思维方式的分析 |
二、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分析 |
(一)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总结 |
第二章 名师教法选择的分析与创新 |
第一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
一、分析哪些方法 |
二、朗读法与追问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朗读法 |
(二) 追问法 |
三、活动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小组讨论法 |
(二) 情景模拟法 |
(三) 游戏、比赛法 |
四、特色尝试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绘画法 |
(二) 听写法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使用中的创新性 |
一、学生成为交流中表达的主体 |
(一) 丁有宽、黄厚江等的追问法探索 |
(二) 王君、韩军等的朗读法探索 |
二、课堂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
(一) 祝禧、赵谦翔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
(二) 窦桂梅、钱梦龙等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索 |
三、教材成为发散性探索的支架 |
(一) 于永正的绘画法使用探索 |
(二) 唐江澎的听写教学法探索 |
(三) 李元昌的乡土教育实践探索 |
第三章 新时代中语教学方法选择探讨 |
第一节 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一、以语言和审美为核心的朗读教学法 |
二、以思维发展为重点的对话教学 |
三、从语言到文化的活动设计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倾向的启示 |
一、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细分 |
二、追问法中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的平衡点 |
三、小组讨论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支架 |
第三节 新教学思路下的教学方法选择 |
一、承前——在名师教法选择的思路上“守正” |
二、启后——在部编新教材编排体现的教法选择上“出新” |
三、展望——在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时代开掘“新路” |
(一) 内容上:提供更广域的知识获取面 |
(二) 形式上:基于多样媒介的教学 |
(三) 思维上:辩证思维的有意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10)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基本概念 |
(一) 单元 |
(二) 单元教学 |
(三) 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 |
二、选题背景 |
(一) 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现 |
(四) 适应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
三、文献综述 |
(一)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特点 |
1. 系统性 |
2. 整体性 |
3. 连续性 |
4. 比较性 |
(二)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积极意义 |
1. 单元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拓展阅读 |
2. 单元教学重在培养能力 |
3. 单元教学益于阅读能力的延伸和发展 |
(三)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理论基础 |
1. 迁移理论 |
2. 学习理论 |
(四)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历史及实施现状 |
1. 国内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概述 |
2. 国外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概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叙事研究法 |
(三) 调查法 |
第二章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单元教学未有效沟通课堂内外 |
二、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并未实施单元教学 |
三、知识不能有效地向能力转化 |
四、讲读课文无法举一反三带动自读课文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以北师大版《音乐》单元设计为例 |
一、研究教材 |
(一) 制定教学目标 |
(二) 制定教学方案 |
二、讲读 |
三、自读 |
四、图书馆扩展阅读 |
(一) 课前准备 |
1. 图书准备工作 |
2. 阅读小组组成 |
3. 阅读手册设计 |
(二) 课堂设置 |
(三) 课后反馈 |
第四章 本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一) 利用图书馆资源沟通课堂内外 |
(二) 改进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讲读课应注意加强朗读指导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华文》在雅加达国际学校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D]. 周淑芬(Jenny Linda Tsjioe).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1987-2011)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 吴宝发. 南京大学, 2013(02)
- [3]课型设计的艺术(之一)[J]. 余映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Z1)
- [4]高中语文科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D]. 杨怀增.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5]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钱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 [6]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板块教学研究[D]. 王秋霞. 苏州大学, 2016(01)
- [7]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高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8]新课程背景下的诗歌教学研究 ——以高中为例[D]. 赵多.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9]《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D]. 陈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D]. 张芹芹. 首都师范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