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合金化学分析的几种操作方法

精密合金化学分析的几种操作方法

一、几种精密合金化学分析操作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吕婷[1](2020)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镍基高温合金中的六种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分析时可能存在的干扰:包括质谱干扰和非质谱干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通过优化仪器参数,确定了最佳的仪器工作条件,并运用碰撞池技术对干扰进行校正,确立了合适的同位素,同时选取不同的内标元素进行了校正;通过反复试验,探究合理的方法校正钼氧离子对测定镉的严重干扰,最后通过精密度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等方法,对该六种痕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进行了验证。本方法采用盐酸-硝酸-过氧化氢的酸分解体系,用2 μ g/L193Ir或6 μ g/L 115In作为75As的校正内标,2 μ g/L 103Rh作为111Cd、89Y、126Te的校正内标,6 μg/L187Re作为71Ga的校正内标,6 μg/L 133Cs作为107Ag的校正内标。载气流量最佳值为1.10 L/min,最佳射频功率为1300 W,积分驻留时间为50 ms,采用碰撞反应池模式测定各个元素,氦碰撞气流量应为3.5 mL/min。采用本文的数学校正法写入仪器程序测定111Cd,可以很好地校正镍基高温合金中钼产生的95Mo160+干扰。各元素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均≥0.999,线性相关性较好,镍基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58、0.09、0.02、0.03、0.01、0.14 μ g/L,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仪器的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方法的回收率在85%~110%之间,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姜少壮[2](2019)在《X射线荧光用Pd氧化铝催化剂标准样品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在现代化学工业合成领域,催化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国产贵金属催化剂正逐渐取代进口催化剂。钯氧化铝催化剂由于具有较强的催化能力也正在愈加广泛地应用于石油石化、制药、环保等各个领域。在分析化学领域,标准样品作为获得可靠分析测量结果保证的作用使其成为检测实验室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工具。在检测设备校准、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检测人员培训及检测新方法建立验证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课题针对国内相关行业对钯氧化铝催化剂产品生产贸易过程中的需求,开发准确快速的检测新方法新技术,满足对钯氧化铝催化剂产品的性能表征与质量评价。研制了可用于新方法新技术开发和校准验证使用的系列实物标准样品。该标准样品已于2018年7月通过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验收鉴定,报送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等待审批、发布。在此国家级标准样品的研制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实物标准样品的制备、均匀性及稳定性检验,还涉及到标准样品的赋值方法研究及应用等诸多环节,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通过该研制工作,获得了150套(规格40g*5瓶)每套包含有五个标准级差点的钯氧化铝催化剂实物标样,同时还选择改进了用于Al、Fe、Na、Si、Pd五种元素定值的的化学分析方法。并将系列标准样品在X-射线荧光波谱和能谱仪上进行了初步应用探索,为下一步钯氧化铝催化剂产品的准确、无损、快速分析方法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建立并完善了氟化物析出EDTA络合滴定的标准分析方法,实现了钯氧化铝催化剂中高含量铝元素的简单准确分析,采用硼砂+碳酸钠混合溶剂于铂坩埚中溶解样品,以六次甲基四胺作缓冲剂,二甲酚橙作指示剂,在pH5.8下使用氟化铵析出,锌标准滴定。该方法已应用于钯氧化铝催化剂标准样品的定值工作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2.针对钯氧化铝催化剂标准样品的定值要求和特点,对原有的Pd、Fe、Na、Si检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选择性改进,提高检测准确度和精密度,并应用于该标准样品的定值工作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3.通过对钯氧化铝催化剂产品的性能指标及检测要求等的研究,对标准样品进行了组成成分设计、合成制备、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联合定值等,研制得到150套(规格40g*5瓶)每套包含有五个标准级差点的钯氧化铝催化剂实物标样,通过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验收鉴定,待审批发布为国家标准样品。4.采用研制得到的系列标准样品,应用到X-射线荧光波谱和X-射线能谱仪上,绘制出了Al、Pd、Si、Fe、Na的标准工作曲线,Al、Pd、Fe、Na的曲线线性良好。为下一步钯氧化铝催化剂的X-射线荧光检测方法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5.初步探索建立了钯氧化铝催化剂中氯离子的检测方法,并将钯氧化铝催化剂标准样品中氯离子的检测结果作为参考值,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李学亮[3](2018)在《基于电渗驱动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化学分析系统的微型化势必要求其流体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器也要微型化。目前化学分析系统采用的基于蠕动泵驱动方式的微流体驱动系统体积较大,嵌入微通道内困难,且流量可控性较差,进一步减小液滴体积困难。本文采用易于嵌入微通道内的电渗微泵(Electroosmosis micropump,EOP)作为微流体驱动系统,光寻址电位传感器(Light-Addressable Potentiometric Sensor,LAPS)作为微流体检测传感器,致力于研制一种分析液消耗量更低、集成度更高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然而,输液效率偏低和噪声增大分别是电渗微泵和LAPS在微型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提高电渗微泵的输液效率和LAPS信号的信噪比,分别提出了一种气泡协助-电渗微泵技术和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噪声抑制方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渗驱动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针对液滴式电化学分析系统采用蠕动泵流量可控性受限、减小微液滴体积和精确操控微液滴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渗驱动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在LAPS传感表面构建了微通道,并在微通道中嵌入了一个电渗微泵。通过切换电渗微泵驱动电压的极性可以改变微流体的运动方向。驱动电压从20 V50 V,输出流量从48.7 pL·s-1122 pL·s-1,随着驱动电压的升高流量呈线性增加。在微通道中产生了一个体积约为1 nL的样品液滴,液滴通过电渗驱动被精确泵送到LAPS检测区域。得到了不同pH值液滴的光电流-时间特性曲线和光电流-偏置电压特性曲线。估算了这些曲线拐点处的偏置电压值,得出LAPS的pH灵敏度约为50 mV/pH,接近于室温下的Nernst值。该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适用于微量化学/生物分析液的传感检测。据作者掌握的资料,这种在LAPS中使用电渗微泵的技术之前未见报道。2.提出了一种气泡协助-电渗微泵(Bubble-assisted EOP)技术。针对现有电渗微泵高驱动电压容易产生电解气泡、高比表面积的微通道制备工艺复杂和兼容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气泡协助-电渗微泵。在具有“哑铃型”结构的微通道“瓶颈”区域内植入第三个电极,电解产生一个气泡。此时,由于微通道内壁的亲水化处理,会在气泡和微通道内壁之间留下一层具有高比表面积的薄膜水层。所以即使在相对较低的(20 V60 V)的直流驱动电压和不使用多孔材料的情况下,也能产生高效的电渗流。研究表明,气泡/薄膜水层的长度与其电阻呈线性关系;随着气泡/薄膜水层的变长,电渗流的流量减小;切换驱动电压极性,电渗流的流向也随之改变;随着驱动电压的升高,电渗流的流量也随之增加,当驱动电压为±60 V时,可获得的最大流量约为±500 pL·s-1。该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可产生体积约为1 nL的液滴,通过气泡协助-电渗微泵,微液滴被精确泵送到LAPS检测区域,并对微液滴的光电流-时间特性及光电流-偏置电压特性进行了分析。3.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LAPS光电流噪声抑制方法。随着电化学分析系统的微型化以及分析液体积的减小,LAPS信号会变得非常微弱,信噪比降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LAPS光电流噪声抑制方法。通过小波变换将LAPS光电流信号分解为3层,得到每一层的小波系数以及阈值。根据每层小波系数的特点,按阈值进行分别处理,得到新的小波系数,最后根据该系数,重构了LAPS信号。频谱分析表明:小波变换可以提高LAPS信号的信噪比。本文研制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能够产生和分析体积低至1 nL的液滴。本研究对于构建新型“芯片实验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日本東北大学吉信-宫本研究室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下进行研究。

刘萍[4](2020)在《二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晶体管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传统硅基半导体器件已经逼近其物理极限,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出现会使器件功耗大幅度提升,无法保证器件安全稳定工作。面对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如何开发利用新材料、新原理、新架构、新器件延续摩尔定律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由于具有原子级厚度和表面平整光滑等优势,十分有希望作为未来晶体管的沟道材料。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地从探索合成制备转向本征物理性质的调控,其本征电子结构与器件性能的关联研究仍值得深入挖掘。另一方面,利用电子自旋作为信息载体,研究与自旋相关的输运现象,构建新型自旋电子学器件是另一种后摩尔时代的信息存储策略。二维磁性材料自被发现以来便迅速成为科研焦点,二维磁性材料在单原子层下保持自发磁化以及层数依赖的磁性特征为更多新奇物理效应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对研究低维磁性以及开发新型自旋电子器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大部分单一的二维材料仍然在器件应用方面受到限制,如何实现二维材料本征属性的调控,探索其对电学输运的影响仍然是当前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以二维材料为研究对象,实现了不同种类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表征,建立了材料的结构性质与电学输运性能的相关性。设计了同类原子掺杂合金化、表面调控等策略,对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本征物理性质进行有效调制,并研究了其对电学性能的影响。围绕刚刚兴起的二维磁性材料,对二维体系下的磁学性能及低温磁电输运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带隙可调的、具有层状结构的MS2(1-x)Se2x(M=Mo,W)的合金材料,一系列结构表征手段证实了 Se原子的有效掺入。随着Se浓度变化,拉曼光谱出现了声子振动模式的偏移行为,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证实了通过改变Se的含量可实现光学带隙连续可调,建立了掺杂浓度与光学性质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基于MoS2(1-x)Se2x合金制备了背栅极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研究了 Se掺杂浓度对MoS2(1-x)Se2x合金的电子输运性能的影响。这种掺杂合金化为拓展二维材料种类和本征调控提供了新途径。(2)构建了多维度的复合结构—零维石墨烯量子点GQDs/二维WSe2复合结构,在WSe2实现了 p型电学输运增强。通过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的表征,发现石墨烯量子点的掺杂可以对WSe2薄膜的电子结构进行有效调控,成功地在p型半导体WSe2实现了高效的电荷转移,提高了其空穴密度,优化了其作为场效应管的电学器件性能,载流子迁移率表现出50倍的增长,阈值电压也大大降低。这种表面修饰为二维材料体系本征电学行为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3)利用拉曼光谱首次验证薄层反铁磁MnPSe3的磁有序存在性。厚度和温度相关的拉曼光谱从多个特征信号峰证实了原子薄层MnPSe3中的反铁磁有序:自旋有序增强的声子拉曼强度、自旋声子耦合作用引起声子频率偏移线性变化,以及在奈尔温度以下出现的单磁振子拉曼峰。并且,薄层MnPSe3奈尔温度TN几乎不受厚度的影响。这项工作为基于MnPSe3的二维反铁磁自旋电子学器件研究奠定了基础。(4)探索了铁磁金属材料Fe3GeTe2的层数依赖磁性行为,从块体的软磁材料转变到薄层的硬磁材料,Fe3GeTe2的矫顽场随着厚度的减薄而增大。基于材料层状可剥离的特点,我们制备出具有台阶厚度差的Fe3GeTe2纳米片,将Fe3GeTe2分成两个磁化方向相反的区域,使得在台阶厚度区域的磁化取向是连续变化的,类似畴壁行为。研究了横跨该台阶的磁电阻行为,发现了异常的反对称磁阻现象。不同于传统外延薄膜中畴壁与电流垂直的这一必要条件,我们发现在Fe3GeTe2纳米片中厚度台阶不是必须要垂直于电流方向。此外,结合理论计算模拟,分析了反对称磁阻的内在微观物理机制。这项工作首次揭示了二维磁性材料中样品厚度差台阶与磁输运的关联,并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先进的多阻态磁存储器。

刘永勤[5](2015)在《铝合金凝固过程及其结构件的铸造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高强度铝合金铸件作为航空、航天、航海等工业领域内不可或缺的结构零件,对先进铸造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实现复杂结构铸件的整体化、精确化、高性能以及高可靠性的铸造技术。基于上述需求所展开的铝合金凝固理论及其铸造过程的研究成果最集中的体现就在于对先进铸造技术及成形工艺的引导和推动。深入研究铝合金的凝固特性、控制铸造缺陷的形成和促进新型铸造技术的发展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及工程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铝合金凝固过程的理论分析;铸造参数对微观组织的影响;铸造铝合金力学性能的研究;铸件成形工艺的数值模拟及复杂结构铸件的近净尺寸成型。最终,以激光立体成形制模技术(3D打印)与石膏型精密铸造技术为基础,结合铝合金凝固理论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种低缺陷、高精度、高性能、复杂结构件整体近净尺寸铸造新技术。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建立了基于柱状枝晶与等轴晶凝固形态下的微观孔洞形成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氢含量、凝固收缩以及界面张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柱状枝晶凝固过程,其糊状区的压降可以通过Darcy公式进行计算;而对于等轴枝晶凝固过程,其糊状区压降则可以使用Hagen-Poiseuille公式求得。利用本数学模型计算了铝合金凝固过程中微观孔洞形成的临界固相分数fsc。其结果表明,二次枝晶间距及晶粒半径越大,铝合金中微观孔洞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微孔不易产生;在等轴晶凝固条件下,较宽的液相流动通道对微孔形成趋势的影响较为有限;但若其值小于3 mm,则影响结果显著。应用本论文提出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微孔形成规律与Poirier及Piwonka-Flemings模型一致,且与实验结果相吻合。(2)研究了Al-4.5Cu-0.55Mn合金在砂型和金属型中凝固的微观组织,在金属型试样中发现了典型的热裂纹缺陷。研究表明,在凝固末期,枝晶相互交错桥接,少量液相被隔离在枝晶之间。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剩余液相开始凝固,并产生凝固收缩,此时,若有新的液相可以通过枝晶间通道补充进来,则由于收缩而产生的孔洞将会被填补;另一方面,若凝固收缩不能被补充,则必然在枝晶间产生孔洞;假若此时已凝固部分受到应力σf的作用,且其超过固相所能承受的极限,则将在孔洞位置萌生裂纹,最终导致热裂发生。(3)以A357和ZL205A合金为研究对象,分别获得了在金属型、砂型以及石膏型中凝固冷却的试样组织。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直径尺寸的试棒,金属型中二次枝晶间距和晶粒等效直径最小,石膏型中最大;在同一铸型中,随着试样直径的增大,试样横截面径向上各点的二次枝晶间距均逐渐增大。A357合金中,二次枝晶间距与冷却速率存在关系为332802822541.V.-=l,ZL205A中晶粒等效直径与冷却速率的关系则为17380245100.0V.L-=。二次枝晶间距以及晶粒大小只与具体的冷却速率值相关,而与具体造成冷速差别的原因关系不明显。(4)在真空度为0.5 atm,压力为3 atm的条件下获得了通过真空增压石膏型精密铸造技术凝固的A356铝合金试样。T6热处理后测得其抗拉强度σb=280 MPa,延伸率δ=4%。在PQ-6试验机上测试得到了其旋转弯曲疲劳寿命S-N曲线。当试样寿命为107次周期时,其极限强度约为90 MPa。通过对断口金相、微观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发现试样中的孔洞缺陷是诱导裂纹萌生并有利于裂纹扩展的主要原因。建立了疲劳寿命、孔洞尺寸以及外加载应力之间的量化关系,并通过对有效实验数据拟合,获得了Pairs-Erdogan’s公式中两个关键参数C和m的数值分别为0.626×10-14与4.009。从试验结果可知,当外加应力一定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可以引起试样产生裂纹并导致其断裂的孔洞缺陷门槛尺寸越小。(5)对某型战机零件进行了铸造工艺设计;建立了三种浇注系统的三维模型;提出了以铸造工艺凸台替代内浇口的新概念。最后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成功模拟了三种不同工艺条件下铸件的充型凝固过程,获得了包括充型过程温度场、流场、凝固温度场等大量数据。通过对计算结果及铝合金凝固特性分析,优化了适合石膏型铸造的浇注系统及工艺参数。进而对本文中所使用的商用模拟软件铸型材料数据库进行了扩展。(6)以激光立体成形制模技术(3D打印)与真空增压石膏型精密铸造技术为基础,发展出了一种低缺陷、高精度、高性能、复杂结构件整体近净尺寸铸造新技术。结合前述计算机模拟结果,应用此项技术成功铸造出了长度为2830 mm,宽1255 mm,高420 mm且最小壁厚为3 mm的复杂结构的某型战机座舱铝合金精密铸件。实际铸件浇铸结果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相吻合。

黄强[6](2017)在《基于DLS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研究》文中指出电子分析天平是一种融合机械、材料、电子电路、信息处理、精密制造等多个学科技术于一体的尖端精密计量仪器,是广泛应用于量值传递、食品安全、生物医药、化学分析、宇航器械、贵重物品质量控制等商贸、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标准质量计量器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对物品的质量计量要求越来越高,世界各国对电子分析天平的需求量显著增加。由于国内材料制造、机械加工、零部件装配以及工艺处理水平低,且缺乏对电子分析天平核心部件——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机械弹性体受力模型、位移检测装置、磁钢磁路结构模型以及相关外部控制电路等的理论研究,在非线性校正、温度漂移补偿、时间漂移补偿、重力加速度漂移补偿以及称量数字信号滤波算法等方面依然落后,使得国内电子分析天平的质量计量性能远远落后于国外产品,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致使进口电子天平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国内电子天平行业的发展。伴随着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国内天平企业迫切需要自主研制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针对国内与国际先进电子称量技术水平的差距,本论文以基于超级单体双杠杆传感器(Double Lever Sensor,DLS)的电子分析天平为研究对象,主要展开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1)针对国内研制的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称量精度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 DLS的优化设计方法。阐述了 DLS的工作原理,分析了 DLS机械弹性体内罗伯威尔机构的偏载误差产生机理;建立了机械弹性体的关键部件簧片、耦合单元和横梁的受力模型,在选定合金材料后有效兼顾DLS灵敏度和重复性设计指标,确定各类簧片的尺寸参数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精密的位移检测装置,保证分辨力称量下的最小位移量检测;提出了一种双磁钢磁路结构,用以消除DLS的非线性误差,并对磁钢磁路结构各部件的尺寸参数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机械弹性体受力模型和磁钢磁路结构模型,对各关键部件尺寸参数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2)为使得DLS闭环系统具有优良的过渡过程品质和控制精度,保证电子分析天平的质量计量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闭环系统动态校正环节的设计和整定方法。详细推导了 DLS机械弹性体的动力学方程和位置检测装置的传递函数,以光电转换电路输出误差电压的信号放大电路形成的P型调节器为基础,结合脉冲宽度调制器(Pulse Width Modulator,PWM)的工作时序波形推导外部控制电路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构建了动态校正前的DLS闭环系统结构;深入分析了动态校正前闭环系统的过渡过程,归纳了闭环系统前向通道与反馈通道传递系数对闭环系统的影响,导出了闭环系统对动态校正调节器类型要求;选择PID调节器作为DLS闭环系统的动态校正环节,在保证闭环系统具有满意过渡过程的前提下,完成了 PID调节器电路设计和相关参数的整定;初步分析了闭环系统的误差来源,简要给出了电子分析天平中漂移和噪声误差的处理方法。(3)针对温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的复杂影响,分别梳理和提出了各类漂移产生机理和相关工艺处理方法。深入研究了 DLS机械弹性体的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机理,对机械弹性体进行材料选型,总结了机械弹性体材料的工艺处理方法;详细分析了 DLS磁路结构的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机理,对磁路结构关键部件进行材料选型,提出了磁路结构材料的工艺处理方法:详细阐述了外部控制电路中用于驱动动圈并使其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电磁力矩的恒流源(即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工作原理,细致探究了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机理,对关键电子元器件进行选型,归纳了电路电子元器件的工艺处理方法;论述了重力加速度的产生机理,概括了重力加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电子分析称量的影响,为提升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和校准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4)针对漂移对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准确度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的漂移补偿和校准方法。导出了漂移影响下的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PWM镜像脉冲的驱动电路,消除了载流动圈动态热效应的影响,根据DLS的机械弹性体、磁钢、动圈以及关键电子元器件的相关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模型的简化,减小了漂移补偿算法的复杂度;设计了一种基于PT1000的高精度磁钢温度测量电路,分别提出了分段线性加权温度漂移补偿算法、基于示值变化速率阈值的漂移跟踪算法、基于判断阈值的重力加速度校准方法,有效降低甚至消除了漂移对电子分析天平计量性能的影响;在国家标准《GB/T 26497-2011电子天平》规定的工作环境下,测试验证了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和校准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5)为进一步保证电子分析天平的质量计量性能和测试结果的完整性,提出了抗噪设计方法和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连续时间(continuous time,CT)Σ-A调制结构的DLS闭环系统,建立和优化了一种双SincN型复合滤波器,显著降低了闭环系统中热电磁干扰噪声的影响;根据外部环境的震动对天平质量计量的影响特性,提出了基于牛顿插值FFT的抗振滤波算法,有效抑制了闭环系统中力干扰噪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具有漂移自动补偿、故障自诊断、智能化校准及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其称量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准确度高;最后,参照国家标准《GB/T26497-2011电子天平》进行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的示值误差、偏载误差、重复性、鉴别力和蠕变与回零等质量计量性能指标的测试,并参照国家标准《JJG99-2006砝码检定规程》,根据测试误差来源建立了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在规定条件下全量程示值误差为0.5mg,偏载误差为0.2mg,重复性为0.3mg,鉴别力测试结果变化明显,其主要性能指标满足国家标准《GB/T 26497-2011电子天平》规定的Ⅰ级天平的误差要求,且具备国际先进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的智能功能。

О·Д·Лариuа,李述信[7](1981)在《钢与合金中氧化物夹杂的定量分析方法》文中指出 黑色冶金技术的发展一直与分析化学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冶金工作者为改善材料性能,不仅要努力研制新钢种,还要研究微量杂质的影响,以减少非金属夹杂物,提高钢的纯度及控制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能力。

兰栋琪[8](2020)在《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化学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至清中后期明显落后于世界,并未演化出具备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的近代化学。成立于1914年的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然而学界对中国科学社在化学学科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还未予以足够关注。基于此,本文拟以《科学》《科学画报》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中国科学社的有关档案史料和民国时期其他的期刊杂志探讨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清末以来西方近代化学逐步传入中国,但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科学社成立后,通过创办期刊、译著书籍、学术交流和设立科学奖金等活动,推动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在组织机构方面通过分股委员会中化学化工股的设立几乎囊括了国内绝大多数化学人才。这一群体是不折不扣的精英群体,大都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不仅带动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并且为近代中国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社刚开始就是伴随着《科学》月刊的编辑出版而成立,因此《科学》的编辑和发行是中国科学社自始至终最重要的社务之一。作为中国科学社刊登学术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平台,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科学社的最高学术成就。社员们以此为平台,发表论文,为统一化学名词、促进化学知识传播和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促成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史等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加快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在《科学》发行将近20年之际,社员们深感科学普及的不足,遂创办《科学画报》,并且组织社员举办通俗科学演讲以推广科学知识。社员们以此为媒介,阐明化学在生产生活和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介绍家庭中即可完成的化学实验,缩短了普通民众与化学的距离,使化学作为一个自然学科真正开始被寻常百姓家所了解和认识,极大的加速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普及。总之,中国科学社以《科学》和《科学画报》为主要媒介,同时开展其他活动,为引进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统一化学名词、展开化学研究、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和加速化学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然而限于时代背景等因素,中国科学社在发展近代化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科学万能化和未能顾及基层等不足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董守安[9](2000)在《贵金属材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贵金属材料分析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指出应根据材料的类型和对分析的要求 ,优先考虑解决如测定贵金属元素的准确度、选择性或方法的灵敏度等问题。评述了自 1 992年以来国内贵金属材料分析的发展 ,内容包括高含量、低含量和高纯贵金属材料的分析。涉及的分析技术主要有滴定法、精密库仑滴定法、等离子体 -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光度法等。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10](1974)在《国外空分设备铝制板翅式换热器》文中研究表明

二、几种精密合金化学分析操作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精密合金化学分析操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1.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起源
        1.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相关概念
        1.2.2.1 原子结构与同位素
        1.2.2.2 离子
        1.2.2.3 元素的质量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结构及原理
        1.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1.2.3.2 质量分析器
        1.2.3.3 检测器
        1.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分析机理
        1.2.3.5 池技术
        1.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消除干扰的方法
        1.2.5.1 质谱干扰
        1.2.5.2 基体效应
        1.2.6 校正方法
        1.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应用
    1.3 镍基高温合金的发展
    1.4 文献综述
        1.4.1 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的仪器分析法
        1.4.1.1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1.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4.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4.1.4 其他方法
        1.4.1.5 镍基高温合金中砷、银、镓、镉、钇和碲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
        1.4.2 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国内外分析方法标准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仪器和试剂
    2.1 仪器设备及其优化参数
    2.2 试验主要试剂及样品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方法
    3.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高纯镍的选择
        3.3.2 共存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1 铁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2 铬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3 钴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4 钼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5 铝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6 钛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7 钨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8 铌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3 酸度试验
        3.3.4 测量同位素的选择
        3.3.5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3.3.5.1 载气流量
        3.3.5.2 射频发生器功率
        3.3.5.3 积分驻留时间
        3.3.6 多原子离子的干扰及消除
        3.3.6.1 测定模式的选择
        3.3.6.2 碰撞气流量
        3.3.7 内标元素的选择
        3.3.8 小结
第4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钇、碲方法的建立
    4.1 测量范围
    4.2 原理
    4.3 试剂
    4.4 仪器
        4.4.1 实验室玻璃仪器和塑料仪器
        4.4.2 ICP-MS仪器
    4.5 分析步骤
    4.6 结果计算
        4.6.1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4.6.2 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
第5章 ICP-MS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镉的分析方法研究
    5.1 动态反应池模式(氧气)
    5.2 美国方法EPA.200.8
    5.3 数学校正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2)X射线荧光用Pd氧化铝催化剂标准样品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钯氧化铝催化剂简介
        1.1.1 钯氧化铝催化剂的组成与用途
        1.1.2 钯氧化铝催化剂的性能表征与质量检验
    1.2 X射线荧光光谱法
        1.2.1 X射线荧光光谱仪简介
        1.2.2 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1.3 标准样品简介
        1.3.1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定义
        1.3.2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作用
        1.3.3 国内外实物标准样品发展历史及国内外贵金属标样状况
        1.3.4 国内X射线荧光光谱用标准样品研制状况
    1.4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钯氧化铝催化剂中铝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2.1 试剂和材料
        2.1.1 锌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
        2.1.2 铝标准溶液配制
        2.1.3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p H=5.8)的配制
        2.1.4 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溶解
        2.2.2 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酸溶体系
        2.3.2 碱熔体系
        2.3.3 酸溶解体系中F-的影响与消除
        2.3.4 pH值对EDTA络合Al3+的影响
        2.3.5 络合过程煮沸时间影响
        2.3.6 氟化铵溶液加入量影响
        2.3.7 Pd对 EDTA络合Al3+的影响
        2.3.8 两种溶解体系的加标回收率和准确度
    2.4 结论
第三章 钯氧化铝催化剂中低含量元素的测定方法选择与改进
    3.1 钯元素含量定值方法选择
        3.1.1 共沉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3.1.2 火试金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3.1.3 原子吸收光谱法
    3.2 硅元素含量定值方法改进
    3.3 铁元素与钠元素含量定值方法选择
    3.4 离子色谱法测定氯元素含量
第四章 钯氧化铝催化剂标准样品的研制
    4.1 技术指标设计及研制的基本流程
        4.1.1 技术指标设计
        4.1.2 研制的基本流程
    4.2 标准样品的制备、均匀性初检、分装
        4.2.1 标准样品的制备
        4.2.2 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初检
        4.2.3 标准样品的分装
    4.3 标准样品的均匀性检验
        4.3.1 均匀性检验抽样方法
        4.3.2 均匀性检验统计方法
        4.3.3 均匀性检验数据及统计量计算
    4.4 标准样品的稳定性检验
        4.4.1 稳定性检验原则
        4.4.2 稳定性检验统计方法
        4.4.3 稳定性检验结果统计处理
    4.5 标准样品的定值
        4.5.1 定值方法选取原则
        4.5.2 定值方法选取
        4.5.3 定值实验室选取
        4.5.4 定值数据汇总
        4.5.5 定值数据的离群值检验
        4.5.6 各实验室数据的组间离群值检验
        4.5.7 定值数据的等精度检验
        4.5.8 氧化铝基Pd催化剂中Pd的标准值计算
        4.5.9 定值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评估
    4.6 量值溯源
        4.6.1 对使用的标准溶液溯源
        4.6.2 使用的仪器设备溯源
        4.6.3 用于验证方法和设备的标准样品和内控样的溯源
    4.7 标准样品其它元素参考值
    4.8 查新结果
    4.9 标准样品的包装、标志、标签、贮存、运输
        4.9.1 标准样品的包装、贮存和运输
        4.9.2 标签
第五章 钯氧化铝催化剂标准样品的X射线荧光光谱应用
    5.1 应用方法
    5.2 仪器工作条件设定
    5.3 应用结果
        5.3.1 X射线荧光波谱仪中建立的Pd、Al、Si、Fe、Na五个元素的标准工作曲线
        5.3.2 X射线荧光能谱仪中建立的Pd、Al、Si、Fe、Na五个元素的标准工作曲线情况
    5.4 应用结论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附录
    附录A:标准样品均匀性初检数据汇总及计算
    附录B:标准样品均匀性终检数据及统计检验计算
    附录C:Pd/Al2O3 催化剂标准样品定值元素Al统计数据汇总
        C.1 各实验室的组内离群值统计检验
        C.2 元素Al定值数据正态性检验
        C.3 各实验室的组间离群值统计检验
        C.4 等精度检验
        C.5 标准值计算
    附录D:Pd/Al2O3 催化剂标准样品定值元素Si统计数据汇总
        D.1 各实验室的组内离群值统计检验
        D.2 元素 Si 定值数据正态性检验
        D.3 各实验室的组间离群值统计检验
        D.4 等精度检验
        D.5 标准值计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电渗驱动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化学分析系统及其微型化技术
        1.2.1 微流体检测传感器
        1.2.2 基于LAPS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
        1.2.3 微流体驱动系统
    1.3 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检测传感器的微系统化研究现状
        1.3.2 LAPS的噪声抑制研究现状
        1.3.3 流体驱动系统的微型化研究现状
    1.4 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现存的问题
    1.5 基于电渗驱动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
    1.6 主要内容与安排
2 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机理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LAPS机理分析与方案设计
        2.1.1 基本结构
        2.1.2 交变光电流产生机制
        2.1.3 pH响应
        2.1.4 pH检测方法
        2.1.5 微型电化学系统的LAPS设计方案
    2.2 电渗微泵机理分析与方案设计
        2.2.1 界面电荷的来源
        2.2.2 动电现象
        2.2.3 双电层
        2.2.4 Zeta电势
        2.2.5 电渗流的产生机理
        2.2.6 微型电化学系统的电渗微泵设计方案
    2.3 小结
3 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LAPS的制备工艺研究
    3.2 电渗微泵的制备工艺研究
        3.2.1 微通道阳模制作工艺
        3.2.2 微通道制作工艺
        3.2.3 电极制作工艺
        3.2.4 等离子键合工艺
        3.2.5 微通道表面亲水化处理工艺
    3.3 小结
4 基于电渗驱动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研究
    4.1 基于电渗驱动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
        4.1.1 基于LAPS的电化学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
        4.1.2 基于电渗驱动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提出
        4.1.3 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制备
        4.1.4 微液滴的产生方法
        4.1.5 微液滴的LAPS检测机制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LAPS的 I/V特性分析
        4.2.2 LAPS表面的电渗流现象
        4.2.3 电渗流的流量计算
        4.2.4 微液滴的产生和泵送
        4.2.5 微液滴的LAPS分析
    4.3 小结
5 气泡协助-电渗微泵技术及其微系统化研究
    5.1 气泡协助-电渗微泵
        5.1.1 气泡协助-电渗微泵的提出
        5.1.2 气泡协助-电渗微泵的基本结构
        5.1.3 气泡协助-电渗微泵的机理分析
        5.1.4 气泡协助-电渗微泵的等效电路
    5.2 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
        5.2.1 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基本结构
        5.2.2 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
        5.2.3 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制备
    5.3 电渗流可视化分析系统
        5.3.1 驱动电压产生与极性切换
        5.3.2 电渗流的可视化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气泡/薄膜水层的产生
        5.4.2 气泡/薄膜水层的电阻特性研究
        5.4.3 电渗流的产生
        5.4.4 电渗流的LAPS分析
        5.4.5 微液滴的产生
        5.4.6 微液滴的LAPS分析
    5.5 小结
6 LAPS信号的噪声抑制研究
    6.1 基于小波变换的LAPS信号降噪方法的提出
    6.2 LAPS检测系统
        6.2.1 LAPS的制备与封装
        6.2.2 光源驱动电路
        6.2.3 法拉第屏蔽箱
        6.2.4 跨阻放大电路
        6.2.5 LAPS信号读取
    6.3 小波变换原理
    6.4 LAPS信号的小波变换的结果与讨论
        6.4.1 小波变换分解结果
        6.4.2 小波变换去噪结果
        6.4.3 去噪效果评价指标
        6.4.4 去噪效果比较与讨论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国际会议

(4)二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二维层状材料概述
    1.3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
        1.3.1 TMDs的物理性质
        1.3.2 TMDs在电子器件的应用现状
    1.4 自旋电子学研究进展
        1.4.1 磁阻效应
        1.4.2 反常霍尔效应
    1.5 二维磁性材料的研究现状
        1.5.1 二维磁性材料的种类
        1.5.2 二维磁性材料的调控
        1.5.3 二维磁性材料的应用
    1.6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
    2.1 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2.1.1 固相反应法
        2.1.2 化学气相输运法
        2.1.3 化学气相沉积法
        2.1.4 二维材料的机械剥离与干法转移
    2.2 二维材料的器件加工
    2.3 二维材料的表征与测试技术
        2.3.1 光学显微镜
        2.3.2 原子力显微镜
        2.3.3 拉曼光谱和光致发光谱
        2.3.4 综合物性测试系统(PPMS)
        2.3.5 探针台
        2.3.6 X射线衍射仪
        2.3.7 其他表征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MS_(2(1-x))Se_(2x)(M=Mo,W)合金及其物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具体过程
        3.2.3 通过XPS谱计算合金中S、Se比例的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结构、组成
        3.3.2 光学性质
        3.3.3 基于MoS_(2(1-x)Se_(2x)合金的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GQDs/WSe_2复合结构的p型导电增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WSe_2
        4.2.3 石墨烯量子点(GQDs)及复合结构GQDs/WSe_2的制备
        4.2.4 场效应管器件加工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QDs/WSe_2的形貌表征
        4.3.2 GQDs/WSe_2的光学性质
        4.3.3 GQDs/WSe_2界面的电荷转移
        4.3.4 GQDs/WSe_2的场效应管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二维反铁磁材料MnPSe3的磁有序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MnPSe_3单晶样品合成以及薄片制备
        5.2.2 低温拉曼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nPSe_3的结构特征
        5.3.2 MnPSe_3的形貌、物相表征
        5.3.3 MnPSe_3的磁学性能
        5.3.4 MnPSe_3的拉曼信号与磁有序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二维铁磁Fe_3GeTe_2的制备和厚度依赖的磁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Fe3GeTe2单晶制备过程
        6.2.3 器件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e_3GeTe_2的结构以及形貌
        6.3.2 块体Fe_3GeTe_2的磁性性能
        6.3.3 Fe_3GeTe_2中厚度依赖的磁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薄层Fe_3GeTe_2中台阶引起的反对称磁阻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厚度差样品的制备
        7.2.2 理论模拟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厚度台阶引起反对称磁阻行为
        7.3.2 反对称磁阻的物理机制
        7.3.3 磁场、电流、台阶的几何结构关系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论文总结与未来工作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铝合金凝固过程及其结构件的铸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铝合金凝固过程与微观组织
        1.2.1 Al-Si-Mg系(共晶型)大型铝合金铸件凝固组织形成与控制原理
        1.2.2 Al-Cu系(固溶体型)复杂铝合金铸件凝固组织控制原理
        1.2.3 冷却速率对铝合金微观组织特征的影响
    1.3 铝合金铸造缺陷形成机理及预测
        1.3.1 孔洞研究
        1.3.2 热裂研究
        1.3.3 铸造缺陷判据研究的展望
    1.4 铝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1.4.1 抗拉性能检测
        1.4.2 铝合金材料疲劳行为研究
        1.4.3 铸造铝合金的强化途径
    1.5 铸造过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1.5.1 铸件充型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技术
        1.5.2 铸件充型过程紊流的数值模拟
        1.5.3 计算机模拟软件
    1.6 铝合金铸件近净尺寸铸造成型研究
        1.6.1 反重力铸造
        1.6.2 熔模铸造
        1.6.3 石膏型铸造
    1.7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8 研究目的及方案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方案
        1.8.3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合金熔炼
        2.2.1 A356/A357合金的熔炼工艺
        2.2.2 ZL205A合金的熔炼工艺
    2.3 铸造工艺方法
        2.3.1 砂型铸造
        2.3.2 金属型铸造
        2.3.3 石膏型铸造
    2.4 试样的制备
    2.5 分析测试方法
        2.5.1 抗拉性能的测试
        2.5.2 旋转弯曲疲劳性能
        2.5.3 晶粒尺寸测量方法
        2.5.4 二次枝晶臂间距的测量方法
        2.5.5 冷却曲线测量
        2.5.6 密度的测量方法
第3章 铝合金微观孔洞与热裂纹的形成
    3.1 引言
    3.2 微观孔洞形成的物理模型
        3.2.1 液相中溶解的气体压力
        3.2.2 微观孔洞的半径
        3.2.3 凝固过程中糊状区的压力降
    3.3 计算与分析
        3.3.1 液相中初始氢含量对微观孔洞形成的影响
        3.3.2 柱状枝晶凝固过程
        3.3.3 等轴枝晶凝固过程
        3.3.4 与实验数据以及其他模型之间的对比
    3.4 热裂纹形成过程的一般性描述
    3.5 实验结果
        3.5.1 实验方法与合金成分
        3.5.2 热裂纹形貌特征
        3.5.3 合金微观组织
        3.5.4 热裂纹形成的温度范围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3.6.1 热裂纹产生的位置
        3.6.2 热裂纹形成的简单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却速率对铝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冷却速率对A357合金铸态组织的影响规律
        4.2.1 A357合金在金属型中冷却的铸态组织
        4.2.2 A357合金在砂型中冷却的铸态组织
        4.2.3 A357合金在石膏型中冷却的铸态组织
    4.3 不同冷却速率对ZL205A合金铸态组织的影响规律
        4.3.1 ZL205A合金在金属型中冷却的铸态组织
        4.3.2 ZL205A合金在砂型中冷却的铸态组织
        4.3.3 ZL205A合金在石膏型中冷却的铸态组织
    4.4 分析与讨论
        4.4.1 A357合金铸态组织的分析
        4.4.2 ZL205A合金铸态组织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356合金的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合金熔炼浇注
        5.2.2 试样制备及实验
    5.3 实验结果
        5.3.1 抗拉强度
        5.3.2 旋转弯曲疲劳S-N曲线
    5.4 分析与讨论
        5.4.1 微观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5.4.2 真空增压铸造技术(VPCT)对拉伸性能及疲劳寿命的影响
        5.4.3 孔洞对裂纹萌生和扩展的作用
        5.4.4 缺陷尺寸对疲劳寿命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铝合金结构件铸造过程的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铸造工艺设计原则
        6.2.1 铸造工艺方法的设计
        6.2.2 浇注系统设计原则
        6.2.3 浇注系统的分类及分析
        6.2.4 浇注系统的尺寸设计
        6.2.5 其他工艺参数的设置
    6.3 模拟软件及仿真计算过程
        6.3.1 Magma soft概述
        6.3.2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6.3.3 Magma soft的数据库扩展
    6.4 零件结构分析
        6.4.1 零件结构分析
        6.4.2 铸造过程中的困难
        6.4.3 铸件工艺补贴的引入
        6.4.4 工艺凸台的引入
    6.5 浇注系统设计
        6.5.1 浇注系统设计分析
        6.5.2 三种典型的浇注系统设计方案
        6.5.3 计算参数设置
    6.6 数值模拟结果
        6.6.1 方案一计算结果
        6.6.2 方案二计算结果
        6.6.3 方案三计算结果
    6.7 结果分析
        6.7.1 浇注系统对充型过程的影响
        6.7.2 浇注系统对凝固过程的影响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铝合金薄壁结构件近净尺寸铸造成形的工艺研究
    7.1 引言
    7.2 结构件整体近净尺寸铸造技术的研究
        7.2.1 基础技术思路
        7.2.2 石膏型精密铸造技术的原理及分析
        7.2.3 激光立体成形制模技术(3D打印)
        7.2.4 真空浇注增压凝固技术
        7.2.5 近净尺寸结构件铸造新技术
    7.3 某型战机座舱骨架铸造工艺过程研究
        7.3.1 座舱骨架的激光立体成形工艺
        7.3.2 石膏型铸型制作工艺
        7.3.3 A357合金熔炼工艺
        7.3.4 真空浇注增压凝固工艺
        7.3.5 实制铸件与数值模拟的对比
    7.4 分析与讨论
        7.4.1 石膏型铸型的制作研究
        7.4.2 浇注工艺的确定
        7.4.3 实验结果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奖励
致谢

(6)基于DLS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天平概述
        1.1.2 电子分析天平及其研究现状
        1.1.3 电子分析天平的研究意义
    1.2 电子分析天平的称量原理
        1.2.1 平稳电流工作模式的称量原理
        1.2.2 脉冲电流工作模式的称量原理
    1.3 电子分析天平的研究进展
        1.3.1 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2 非线性校正方法的研究进展
        1.3.3 温度漂移补偿方法的研究进展
        1.3.4 时间与重力加速度漂移补偿方法的研究进展
        1.3.5 称量数字信号滤波方法的研究进展
        1.3.6 现有称量数据处理与补偿方法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超级单体双杠杆传感器(DLS)的优化设计
    2.1 引言
    2.2 DLS的机械结构与工作机理
        2.2.1 DLS的机械结构
        2.2.2 DLS的工作机理
    2.3 罗伯威尔机构的分析
        2.3.1 罗伯威尔机构的工作原理
        2.3.2 罗伯威尔机构的偏载误差
    2.4 机械弹性体与秤盘及光栅组件的分析与设计
        2.4.1 机械弹性体的力学分析
        2.4.2 机械弹性体的材料选型
        2.4.3 簧片的机械设计
        2.4.4 秤盘的机械设计
        2.4.5 横梁位移分析
        2.4.6 限位保护装置设计
    2.5 位移检测装置设计
        2.5.1 微位移检测原理
        2.5.2 光电转换电路设计
    2.6 磁路设计分析
        2.6.1 磁路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
        2.6.2 磁路结构设计
        2.6.3 DLS的非线性误差
    2.7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DLS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2.7.1 机械弹性体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2.7.2 磁路结构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分析天平闭环称量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闭环称量系统的传递函数
        3.2.1 DLS的传递函数
        3.2.2 外部控制电路的传递函数
        3.2.3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3.3 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动态特性分析
        3.3.1 过渡过程求解
        3.3.2 欠阻尼状态下的动态性能研究
        3.3.3 前向通道与反馈通道传递系数对闭环系统的影响
    3.4 闭环系统动态校正PID调节器的设计
        3.4.1 基于PID调节器的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分析
        3.4.2 闭环系统过渡过程稳定性分析
        3.4.3 闭环系统动态校正PID调节器参数的整定
    3.5 闭环系统的误差分析
        3.5.1 误差来源分析
        3.5.2 漂移误差初步分析
        3.5.3 噪声误差初步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分析天平漂移机理与工艺处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DLS机械弹性体的漂移机理与工艺处理方法
        4.2.1 机械弹性体的温度漂移机理
        4.2.2 机械弹性体的时间漂移机理
        4.2.3 机械弹性体的材料选型与工艺处理方法
    4.3 DLS磁路结构的漂移机理与工艺处理方法
        4.3.1 磁路结构的温度漂移机理
        4.3.2 磁路结构的时间漂移机理
        4.3.3 磁路结构的材料选型与工艺处理方法
    4.4 电路电子元器件的漂移机理与工艺处理方法
        4.4.1 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工作原理
        4.4.2 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温度漂移机理
        4.4.3 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时间漂移机理
        4.4.4 电路电子元器件的选型与工艺处理方法
    4.5 重力加速度的漂移机理
        4.5.1 重力加速度的产生机理
        4.5.2 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及其漂移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漂移影响下的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模型
    5.3 电子分析天平的漂移建模及其简化
        5.3.1 动态热效应的消除
        5.3.2 温度漂移模型及其简化
        5.3.3 时间漂移模型及其简化
        5.3.4 温度漂移与时间漂移模型的综合简化
    5.4 电子分析天平漂移的补偿
        5.4.1 温度漂移补偿方法
        5.4.2 时间漂移补偿方法
        5.4.3 温度漂移与时间漂移的综合补偿
        5.4.4 重力加速度漂移的自动补偿
    5.5 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效果的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子分析天平设计实践
    6.1 引言
    6.2 基于CT Σ-△调制结构的DLS闭环系统设计
    6.3 热电磁干扰的抗噪设计
        6.3.1 热电磁干扰噪声下的闭环系统等效传递函数模型
        6.3.2 各等效噪声源的传递特性及数字滤波器设计
        6.3.3 滤波器的优化与仿真实验验证
    6.4 力干扰噪声的抗噪设计
        6.4.1 力干扰噪声的来源
        6.4.2 天平实验台称量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6.4.3 基于牛顿插值的FFT抗振滤波算法
        6.4.4 抗振滤波算法的仿真实验验证
    6.5 电子分析天平的构成与技术指标
        6.5.1 天平的整体构成
        6.5.2 天平的功能与工作流程
        6.5.3 天平称量的技术指标
    6.6 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性能测试与不确定度分析
        6.6.1 天平质量计量性能测试
        6.6.2 天平不确定度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DLS加工精密数控化床图
附录B DLS实物局部细节图
附录C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电路原理图
附录D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PCB图
附录E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电路板实物图
附录F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PWM调试波形图
附录G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工作图
附录H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I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J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8)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有关中国科学社的研究
        (二)有关近代中国化学发展的研究
第一章 清末西方近代化学的传播和中国科学社的创建
    一、清末西方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初次传入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系统译书活动
        (三)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期刊和教育传播
    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三、化学股社员群体分析
        (一)籍贯情况分析
        (二)受教育情况分析
        (三)从业状况分析
        (四)著名成员介绍
第二章 《科学》与近代中国化学研究的开展
    一、《科学》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主要栏目以及化学论文数量分析
    三、基础构建——化学名词讨论
    四、无机化学知识传播
        (一)对元素性质和作用介绍
        (二)对元素周期律的报道
        (三)对重要化学物质的介绍
    五、分享化学研究的平台
        (一)致力于古代金属成分分析——王琎的杰出工作
        (二)着重理论建设——韩组康的分析化学理论研究
        (三)陈朝玉和罗登义的营养化学研究
        (四)许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
        (五)其他学者和专题研究
    六、化学史的研究
        (一)对化学史分期的讨论
        (二)近代化学何以发生:对著名化学家的介绍
        (三)对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研究
        (四)对国内外化学发展情况的研究
第三章 《科学画报》与近代化学知识的普及
    一、《科学画报》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介绍化学内容的栏目分析
    三、化学与人生
        (一)化学与生命
        (二)化学与物质观
        (三)化学与日常生活
    四、化学与工业生产
        (一)化学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
        (二)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的介绍
    五、化学与战争
    六、实践操作——化学实验的介绍
    七、其他栏目介绍的化学内容
第四章 结语
    一、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上取得的成果
    二、原因探析
        (一)组织运作
        (二)成员本身
        (三)刊物的发行
    三、由“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
        (一)社员自身
        (二)杂志内容形式
        (三)杂志传达的精神
    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科学社学习化学社员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 :《科学》中的化学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贵金属材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贵金属材料分析的特殊性
2 高含量贵金属的材料分析
    2.1 滴定法
    2.2 精密库仑滴定分析
        2.2.1 电生无机络离子作滴定剂的滴定
        2.2.2 电生Fe (Ⅱ) 或Cu (Ⅰ) 络合物的滴定
    2.3 ICP-AES法
3 低含量贵金属材料的分析
    3.1 光度法
    3.2 原子吸收光谱法
    3.3 低含量贵金属材料的取样
4 杂质元素的分析

四、几种精密合金化学分析操作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D]. 吕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2]X射线荧光用Pd氧化铝催化剂标准样品的研制与应用[D]. 姜少壮.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2019(01)
  • [3]基于电渗驱动的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研究[D]. 李学亮. 西北工业大学, 2018
  • [4]二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D]. 刘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铝合金凝固过程及其结构件的铸造工艺研究[D]. 刘永勤. 西北工业大学, 2015(01)
  • [6]基于DLS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研究[D]. 黄强. 湖南大学, 2017(06)
  • [7]钢与合金中氧化物夹杂的定量分析方法[J]. О·Д·Лариuа,李述信. 河北冶金, 1981(03)
  • [8]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D]. 兰栋琪. 山西大学, 2020(01)
  • [9]贵金属材料分析[J]. 董守安. 岩矿测试, 2000(01)
  • [10]国外空分设备铝制板翅式换热器[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简报, 1974(S2)

标签:;  ;  ;  ;  ;  

精密合金化学分析的几种操作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