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牛白细胞介素-2增强小鼠对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宁唤唤[1](2021)在《结核分枝杆菌ESAT-6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黏膜疫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是目前唯一批准使用的结核病疫苗,但对成人结核病的保护效果不完善,可能与BCG在减毒传代过程中丢失了一些编码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序列有关,例如:差异编码区1(region difference,RD1)。因此,新型疫苗的研发有助于更好地防控结核病。6k Da早期分泌靶抗原(6 k Da 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ESAT-6)是Mtb与BCG的差异抗原。研究发现,ESAT-6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Mtb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被广泛用于结核病疫苗研究。目前,包含ESAT-6及其他抗原的四种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此外,ESAT-6作为毒力因子与Mtb的致病性有关,且参与调控Mtb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因此,ESAT-6是结核病疫苗研究中有潜能的候选抗原之一。然而,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ESAT-6抗原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水平不高。研究发现,细菌信号分子环二腺苷酸(c-di-AMP)不仅调控细菌生理功能,还能诱导宿主固有免疫应答,且作为黏膜佐剂能够增强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ESAT-6的免疫学特性,评价ESAT-6亚单位疫苗及以c-di-AMP为佐剂黏膜接种对Mtb感染的保护作用,为ESAT-6用于结核病黏膜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研究目的探究Mtb ESAT-6同系物Ms ESAT-6在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Ms)调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探究Mtb的重组ESAT-6蛋白对巨噬细胞固有免疫的调控作用;明确基于Mtb ESAT-6的亚单位疫苗以c-di-AMP为佐剂经黏膜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特点,评价ESAT-6为基础的亚单位疫苗抗Mtb感染的保护效率。方法与结果(1)耻垢分枝杆菌ESAT-6敲除株的免疫学特性1)Ms ESAT-6是Mtb ESAT-6在Ms中的同系物,二者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2%。采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Ms ESAT-6敲除株MsΔE6(ΔE6),并构建了互补菌株ΔE6 C。生长及染色特性结果显示,敲除ESAT-6对细菌生长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细菌抗酸染色特性。2)建立Ms体外感染巨噬细胞模型,发现ESAT-6在Ms感染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因子、诱导炎症小体活化以及自噬中发挥作用,但影响水平有限。3)细菌胞内存活结果显示,敲除ESAT-6的菌株在巨噬细胞内复制减少,说明ESAT-6与Ms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有关。(2)ESAT-6在调节巨噬细胞固有免疫中的作用1)建立巨噬细胞体外刺激模型,发现c-di-AMP促进了Mtb ESAT-6重组蛋白诱导的I型IFN应答;ESAT-6和c-di-AMP在处理早期可诱导巨噬细胞自噬起始,二者长时间处理主要表现为抑制自噬降解,该过程受m TOR调控但不依赖于IL-17。2)ESAT-6可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应答,且c-di-AMP促进了ESAT-6诱导的炎症因子应答。3)Mtb胞内存活结果显示,在感染早期ESAT-6和c-di-AMP以协同的方式限制了Mtb的复制;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抑制Mtb生长的作用逐渐不明显。(3)ESAT-6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学特性1)以ESAT-6、ESAT-6+c-di-AMP经鼻黏膜接种小鼠,体液免疫应答检测结果显示,ESAT-6可诱导机体系统性和黏膜局部特异性抗体产生,c-di-AMP为黏膜佐剂增强了ESAT-6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应答检测结果显示,c-di-AMP为佐剂促进了ESAT-6诱导的系统性Th1/Th2/Th17型以及炎症因子应答;同时促进了黏膜局部的Th17型和炎症因子应答。3)肺组织免疫细胞亚群分析结果显示,ESAT-6、ESAT-6+c-di-AMP接种导致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比例减少;同时,c-di-AMP为黏膜佐剂促进了ESAT-6诱导的固有淋巴样细胞ILC1和NK细胞的分化。(4)ESAT-6亚单位疫苗对Mtb感染的免疫保护效率1)ESAT-6免疫小鼠Mtb感染后黏膜免疫应答增强,且c-di-AMP促进了ESAT-6诱导的黏膜免疫应答。2)ESAT-6、ESAT-6+c-di-AMP免疫小鼠Mtb感染后,Th1型(IFN-γ)、Th2(IL-10)、Th17(IL-17)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产生均减少。3)ESAT-6、ESAT-6+c-di-AMP经黏膜接种小鼠提供了抗Mtb感染的保护作用,且c-di-AMP为佐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ESAT-6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结论Ms ESAT-6在Ms感染诱导的宿主固有免疫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影响细菌胞内存活,整体上作用有限。Mtb ESAT-6与免疫调节子c-di-AMP协同激活I型IFN,调控细胞自噬,诱导炎症应答,促进了巨噬细胞清除Mtb感染。ESAT-6经黏膜接种,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c-di-AMP为佐剂促进了ESAT-6诱导的黏膜免疫应答以及Th1/Th2/Th17型细胞免疫应答。ESAT-6经黏膜免疫可提供对Mtb感染的保护力,且c-di-AMP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ESAT-6的免疫保护效率。
张凯[2](2018)在《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是一种常见的通过虫媒传播的寄生原虫,是家畜伊氏锥虫病(或苏拉病)的病原。该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马、骡、骆驼、牛等多种动物的血液当中,能引起动物的消瘦、贫血、神经症状,严重的会引起动物死亡,给畜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也有伊氏锥虫感染人的报道,表明伊氏锥虫是一种潜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伊氏锥虫有比较完备的免疫逃避机制,最典型的是通过不断的改变体表的主要毒力因子变异表面糖蛋白(variable surface glucoprotein,VSG)从而逃避宿主的特异性免疫。也正因为这种免疫逃避机制的存在,导致现有的针对伊氏锥虫病的特异性疫苗效果欠佳,亟待我们发现一种新的途径防治伊氏锥虫病。近几年在细菌学研究方面发现,很多病原菌通过分泌DNA酶降解宿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出来的DNA外捕网达到在宿主体内扩散的目的。本课题组以往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的宿主能产生细胞外捕网(Extracellular Traps,ETs)捕获侵染的寄生虫,而寄生虫通过分泌脱氧核糖核酸水解酶(deoxyribonuclease,DNase)起到水解DNA外捕网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以疟原虫DNA水解酶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可以达到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我们推测伊氏锥虫同样能够产生DNA水解酶逃避宿主的天然免疫。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伊氏锥虫DNA酶的生物学特征及表达的时空特征,确定其在虫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的功能。我们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对伊氏锥虫潜在的水解宿主DNA的靶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两个与TatD脱氧核糖核酸酶(TatD-like DNase)相关的DNA酶序列,即:TatD-like DNase1005及TatD-like DNase-1155。其次,利用qPCR方法比较分析了伊氏锥虫T.evansi 805和T.evansi YNB虫株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和在动物体内,两个目的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动物体内寄生的虫株TatD-like DNase 1155和TatD-like DNase 1005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在体外培养的虫株,而且这两个基因在T.evansi 805虫株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T.evansi YNB虫株的转录水平。其次,运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定位出这两种蛋白质主要分布于虫体鞭毛及细胞膜周围。最后,对这两种重组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分析发现这两种蛋白质都是具有水解功能的二价金属依赖性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本实验已经初步验证了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的分布及体外水解功能,为进一步研究伊氏锥虫通过水解细胞外捕网实现免疫逃避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汤新明[3](2018)在《表达异源优势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疫苗免疫是动物疫病防控最主要策略之一。在动物疫病疫苗研制中,抗原运送载体在抗原发掘以及提升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艾美耳属球虫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及其激发宿主免疫应答检测系统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转基因艾美耳属球虫作为疫苗载体具备了可行性。本研究从抗原因素(主要是抗原的空间位置、表达量、持续时间/方式)和宿主因素(免疫受体-配体和细胞因子)进行优化,进而提升表达异源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的免疫保护力,从而为推进艾美耳属球虫作为疫苗载体提供数据支撑。为了研究病原抗原的表达量对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以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和禽流感病毒M2e抗原为模型,通过调控异源抗原表达的不同元件、P2A介导的单表达框共表达多抗原以及异源抗原多拷贝串联表达等多种策略增强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的量。结果显示,SAG13强启动子显着增强EYFP的表达水平;艾美耳属球虫可高效利用P2A的自我剪切功能实现多异源蛋白的共表达;多拷贝串联的M2e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单拷贝表达。进一步地,提升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EYFP或M2e)的量,其激发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水平显着提升。结果表明,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的量是其激发高水平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宿主因素对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将细胞因子或免疫受体的配体表达于转基因球虫,通过细胞因子或免疫受体的配体作为分子佐剂增强球虫免疫原性反映宿主因素对球虫抗原递呈的影响。结果显示,表达鸡白细胞介素2的转基因球虫(EmiChIL-2)激发宿主更强的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无显着提升。同样,表达巨型艾美耳球虫Profilin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Et-EmPro)的免疫原性显着增强,并且Et-EmPro免疫后芽孢杆菌在鸡群肠道菌群的比例显着提升。表达分子佐剂的转基因球虫(EmiChIL-2和Et-EmPro)免疫鸡群后都表现出更强的抵抗野生型球虫感染的保护力。结果提示,细胞因子和免疫受体的配体等宿主因素可显着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是介导球虫抗原有效递呈的关键因子。为了研究表达异源优势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本研究将弓形虫的膜抗原1(TgSAG1)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免疫优势抗原IMP1(Immune mapped protein 1,EmIMP1)和AMA1(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EmAMA1)分别表达于柔嫩艾美耳球虫。结果显示,表达TgSAG1的转基因球虫不仅能够激发鸡群产生TgSAG1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保护免疫鸡群抵抗部分弓形虫的感染。而且,表达TgSAG1的转基因球虫子孢子免疫小鼠后,激发小鼠产生Th-1型免疫应答,提供抵抗弓形虫感染的部分免疫保护力,延长小鼠存活时间。表达EmIMP1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后,可保护鸡群抵抗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感染,并且免疫保护力随着表达免疫优势抗原虫种的增加,即表达EmMP1和表达EmAMA1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共同免疫后,保护力得到加强。结果说明,球虫作为疫苗载体可有效运送和递呈异源病原的免疫优势抗原至宿主免疫系统,启动保护性免疫应答。综上,优化病原因素可显着提升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优化宿主因素可显着提升球虫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为研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球虫病疫苗虫株和球虫载体亲本虫株奠定基础。球虫作为疫苗载体表达的异源病原优势抗原可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产生良好免疫保护力。从实践证实转基因球虫作为疫苗载体具有可行性。
王帅[4](2015)在《鸡源弓形虫治疗药物的筛选及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巨噬细胞结合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并引发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感染弓形虫。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感染弓形虫后将会引起生命危险,先天性感染会引起胎儿流产或死胎。此外,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也与弓形虫感染有关。弓形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也很大,怀孕期间的羊和猪感染弓形虫后,经常导致流产、死胎,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鸡作为弓形虫的一种不敏感宿主,一直以来鸡弓形虫病因为其大多数为隐性感染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散养鸡群的弓形虫感染率极高,加上弓形虫能够在鸡体内长时间存活,摄入被弓形虫污染的鸡肉可能会导致人和其他动物的感染。目前,有关鸡弓形虫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型分析等方面。然而,鸡的日龄与弓形虫感染之间的关系很少有报道。同时,有关鸡弓形虫病的药物治疗几乎没有报道。为了寻找最合适的日龄用于鸡弓形虫病模型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治疗鸡弓形虫病的药物筛选,为鸡弓形虫病模型的建立和鸡弓形虫病的防治奠定基础,特进行了如下研究:1.两种不同来源弓形虫虫株对不同日龄雏鸡的致病性比较本研究拟通过弓形虫虫株对不同日龄雏鸡的致病性比较,探讨弓形虫的致病性与感染日龄的关系,确定用于急、慢性鸡弓形虫病模型建立最合适的日龄。分别用RH和JS两个弓形虫虫株的速殖子按照1×108个/羽的剂量腹腔感染7、14、21、28日龄雏鸡,同时设阴性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攻虫后每日观察实验鸡的临床症状,记录每组鸡的死亡情况;利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实验鸡的弓形虫循环抗原(T.gondii circulating antigens,TCA)和弓形虫循环抗体(T.gondii circulating antibodies,TCAb),PCR方法对53天未死亡的鸡进行检测,对急性死亡和53天未死亡的鸡进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组织病变。结果发现,7日龄组雏鸡感染弓形虫后多呈急性死亡,JS株的死亡率(100%)显着高于RH株(70%);14日龄组雏鸡感染后有轻微临床症状,但无死亡;21、28日龄组实验鸡感染JS株和RH株后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和死亡。所有实验组的TCA和TCAb分别在感染后第4天和第11天转为阳性。21日龄组(RH株)和28日龄组的(RH株和JS株)的TCA和TCAb早于其它实验组降到阴性水平。7、14、21日龄组存活的鸡均可检测到弓形虫特异性DNA。28日龄组,RH株和JS株分别有3只和1只为PCR阴性。研究结果表明,雏鸡的日龄对弓形虫的致病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且日龄越小,弓形虫的致病性越强。7至14日龄的雏鸡可用于急性鸡弓形虫病模型的建立;14至28日龄的雏鸡可用于慢性鸡弓形虫病模型的建立。2.鸡源弓形虫治疗药物的筛选为了筛选能有效治疗鸡弓形虫病的药物,本研究首先利用ICR品系小鼠模型进行药物初筛,在此基础上,挑选抗小鼠弓形虫感染效果最好、中等、较差的三种药物或药物配伍治疗鸡弓形虫感染并做出合理评价。用刚地弓形虫RH和JS株速殖子,按1×104/鼠和1×108/鸡分别腹腔接种小鼠和鸡,接种后4 h用药组通过灌服或饮水给药,连续用药5d,接种后20d或10d结束实验,根据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等指标得出疗效。结果发现,在抗小鼠弓形虫感染试验中,磺胺氯吡嗪钠+甲氧苄啶组治疗效果最佳,阿奇霉素次之,其余药物抗弓形虫作用不明显。在抗鸡弓形虫感染试验中,阿奇霉素和磺胺氯吡嗪钠+甲氧苄啶组均能显着提高雏鸡的存活率,前者(44.4%)略高于磺胺氯吡嗪钠+甲氧苄啶组(33.3%),但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阿奇霉素和磺胺氯吡嗪钠联合甲氧苄啶对鸡弓形虫感染有明显治疗效果。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s,ESA)在弓形虫入侵宿主的早期就开始分泌,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排泄分泌抗原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现已广泛用于弓形虫病的诊断。免疫排泄分泌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体液、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可用于弓形虫病的免疫预防。此外,ESA还具有抗肿瘤等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有关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对宿主细胞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几乎没有;同时分析和鉴定结合宿主细胞的排泄分泌抗原,对于进一步理解排泄分泌抗原的功能以及其如何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3.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研究本部分研究旨在观察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Ana-1免疫功能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Ana-1共培养,观察不同处理对Ana-1细胞增殖和吞噬的影响,用ELISA检测不同处理后的Ana-1细胞上清中IL-1β、IL-10、TNF-α和TGF-β1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作用后的Ana-1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是否促进细胞的凋亡。结果显示,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能够显着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吞噬功能,并显着诱导细胞产生凋亡。ESA作用Ana-1巨噬细胞后,下调了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分泌,同时上调了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的分泌。ESA作用Ana-1巨噬细胞后,Ana-1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2和4的活化受到抑制,NO的分泌也受到抑制。此外,弓形虫ESA可以抑制LPS诱导的Ana-1巨噬细胞中NF-κB的激活。结果表明,弓形虫ESA在体外可显着调节Ana-1细胞的免疫功能。4.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小鼠巨噬细胞结合分子的鉴定本研究的目的是鉴定刚地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中能与小鼠巨噬细胞(Ana-1细胞)结合的分子,并分析其蛋白功能。ESA与Ana-1细胞孵育后,免疫荧光试验检测ESA与Ana-1细胞的结合情况。通过免疫共沉淀试验来收集与Ana-1细胞结合的ESA,用鸟枪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shotgunLC-MS/MS)进行蛋白的质谱鉴定,并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功能。结果表明,ESA能够结合到Ana-1细胞的表面,其中共有109种弓形虫蛋白被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共有57种蛋白被成功功能注释,其中40种(70.2%)蛋白有结合活性,31种(54.4%)蛋白有催化活性。这些蛋白可能参与到宿主细胞的入侵以及宿主细胞的功能调节过程中。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弓形虫和宿主细胞--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更好的阐明弓形虫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5.刚地弓形虫TgEF-1α和TgESA1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从上述鉴定的蛋白中选取弓形虫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 alpha,EF-1α)和10 kDa排泄分泌抗原(10 kDa 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ESA10),进行TgEF-1α和TgESA1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到TgEF-1α基因(GenBank accession:XM002370208.1)和TgESA10基因(GenBank accession:HM014013.1)。序列分析表明TgEF-1α基因的ORF含1347 bp,编码448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49.04 kDa;TgESA10基因的OR/F含390 bp,编码13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14.69kDa。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EF-1α和pET32a(+)-ESA10,均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获得了表达,重组蛋白rTgEF-1α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蛋白rTgESA10存在于上清中。Western印迹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rTgEF-1α和rTgESA10,均能被感染弓形虫的鸡血清所识别,并且能检测到天然状态下这两种蛋白的存在。小鼠分别被动免疫抗rTgEF-1α和rTgESA10多克隆抗体后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小鼠的存活时间均显着延长。分别用抗rTgEF-1α和rTgESA10多克隆抗体作用过的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小鼠后,小鼠的存活时间均显着延长;分别用抗rTgEF-1α和rTgESA10多克隆抗体作用过的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小鼠巨噬细胞,阳性巨噬细胞感染数和细胞内速殖子量均显着减少。动物保护实验的结果显示,BALB/c小鼠免疫重组蛋白rTgEF-1α和rTgESA10后,小鼠体内均产生高水平的抗弓形虫抗体、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比以及MHC-Ⅰ和MHC-Ⅱ分子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后,对照组小鼠均在8天之内死亡,rTgEF-1α蛋白免疫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显着延长至14.53±1.72天(P<0.05),rTgESA10蛋白免疫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显着延长至14.13±1.63天(P<0.05)。这些结果表明,TgEF-1α和TgESA10均在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够激起小鼠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可以作为预防治疗弓形虫病的蛋白疫苗候选分子。6.刚地弓形虫TgEF-1α基因和TgESA10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保护性研究本部分研究分别构建了弓形虫pVAX-EF-1α和pVAX-ESA10 DNA疫苗,并评价了其对急性弓形虫病的免疫保护性。结果发现,单独免疫pVAX-EF-1α和pVAX-ESA10的小鼠,体内均产生高水平的抗弓形虫抗体、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7;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比以及MHC-Ⅰ和MHC-Ⅱ分子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增加(P<0.05)。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后,对照组小鼠均在8天之内死亡,pVAX-EF-1α免疫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显着延长至14.1±1.7天(P<0.05),pVAX-ESA10免疫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显着延长至14.3±1.7天(P<0.05)。这些结果表明,DNA疫苗pVAX-EF-1α和pVAX-ESA10均能够激起小鼠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并且对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产生部分免疫保护力,这表明TgEF-1α和TgESA10可以作为预防治疗弓形虫病的DNA疫苗候选分子。7.四种弓形虫重组蛋白rTgESA10、rTgEF-1α、rTg14-3-3和rTgCDPK1调节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本部分研究先进行了弓形虫钙依赖蛋白激酶1(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1,CDPK1)和14-3-3蛋白(14-3-3)的基因克隆、表达和纯化,然后观察四种弓形虫重组蛋白rTgESA10、rTgEF-1α、rTg14-3-3和rTgCDPK1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Ana-1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用不同浓度的rTgESA10、rTgEF-1α、rTg14-3-3和rTgCDPK1与小鼠巨噬细胞Ana-1共培养,观察不同处理对Ana-1细胞增殖和吞噬的影响,用ELISA检测不同处理后的Ana-1细胞上清中IL-1β、IL-10、TNF-α和TGF-β1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作用后的Ana-1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是否促进细胞的凋亡。结果显示,rTgESA10、rTg14-3-3和rTgCDPK1刺激Ana-1细胞后,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显着抑制;rTgEF-1α对Ana-1细胞的增殖活性几乎没有影响。Ana-1细胞经rTgESA10刺激后,细胞呑噬FITC-dextran的能力显着增加;经rTg14-3-3和rTgCDPK1刺激后,细胞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均显着下降;rTgEF-1α对Ana-1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较小。高浓度的rTgESA10和不同浓度的rTg14-3-3和rTgCDPK1均可以显着诱导Ana-1细胞发生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rTgEF-1α对细胞凋亡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的rTgESA10和不同浓度的rTgEF-1α、rTg14-3-3和rTgCDPK1作用Ana-1巨噬细胞后,均促进了细胞因子TNF-α、IL-1β、TGF-β1和IL-10的分泌。除个别剂量组外,四种重组蛋白均能活化Ana-1细胞表面的TLR2,rTgESA10和rTgEF-1α均能活化Ana-1细胞表面的TLR4。结果表明,四种弓形虫重组蛋白rTgESA10、rTgEF-1α、rTg14-3-3和rTgCDPK1在体外均可显着调节Ana-1细胞的免疫功能。
马世杰[5](2014)在《猪IL-18基因在干酪乳酸杆菌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其生物学活性主要通过调节IFN-y的表达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IL-18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抗肿瘤及抗超敏反应等方面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极具开发新型免疫佐剂和免疫增强剂的潜力。干酪乳酸杆菌(Lb.caset)能够有效调节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益生菌之一。它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极少的没有致病性的菌种,经筛选的干酪乳酸杆菌株可直接口服,能够耐受胃液中的强酸和小肠上段的胆盐,因此干酪乳酸杆菌可作为一种口服递送载体来运送外源蛋白,而且该菌在人和动物体内占绝对优势,以它为表达系统较其它菌株更易达到较高的表达量。本研究拟将猪IL-18基因导入干酪乳酸杆菌中,从而获得能表达猪IL-18的干酪乳酸杆菌。这样的菌株集增强机体抵抗力与抑菌作用于一身,并可通过口服途径饲喂动物,临床应用十分方便。本试验首先通过人工合成得到150 bp(包括SP上游的酶切位点NdeI及下游的酶切位点依次为Kp Ⅰ、Sma Ⅰ、BamH Ⅰ、Xba Ⅰ、Sal Ⅰ、Pst Ⅰ、Sph Ⅰ、HindⅢ和 EcoR Ⅰ)的短小乳酸杆菌信号肽(SP)序列,并克隆到PUCK载体,构建出pUCK-SP载体。通过PCR方法从pUC19-IL-18载体上扩增出492 bp的猪IL-18基因序列,并经KpnI和EcoR Ⅰ双酶切插入到pUCK-SP载体,构建质粒 pUCK-SP-IL-18。将 pUCK-SP-IL-18 质粒经 Nde Ⅰ 和 EcoR Ⅰ 双酶切,回收 SP-IL-18 片段,然后将其插入到整合型质粒pMJ67,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通过质粒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乳酸杆菌整合型表达质粒pMJ67-SP-IL-18。根据Genbank发表的干酪乳酸杆菌(Lb.casei)乳糖操纵子(lacT)基因序列(Z80834),设计一对引物,其上、下游引物分别引入PstI和NdeⅠ酶切位点,利用PCR方法从Lb.casei基因组DNA中扩增出 298bp乳糖启动子(plac)序列。利用T4DNA连接酶把plac和SP-IL-18片段连接,以连接产物为模板,采用plac上游引物和猪IL-18下游引物通过PCR扩增出plac-SP-IL-18片段。将plac-SP-IL-18片段进行PstI和EcoR I双酶切并连接到穿梭载体pIAbeta8,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质粒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干酪乳酸杆菌复制型表达质粒pIAbeta8-plac-SP-IL-18。通过电转化方法,分别把重组质粒pMJ67-SP-IL-18和pIAbeta8-plac-SP-IL-18转入干酪乳酸杆菌(Lb.caseiCECT5276),分别经红霉素和氯霉素抗性筛选、质粒PCR鉴定以及质粒测序鉴定,证实成功获得了携带质粒pMJ67-SP-IL-18和pIAbeta8-plac-SP-IL-18的重组干酪乳酸杆菌。对携带pMJ67-SP-IL-18和pIAbeta8-plac-SP-IL-18的重组干酪乳酸杆菌进行乳糖诱导,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表明,经乳糖诱导16 h且乳糖浓度为0.8%时的重组菌体内表达出了约19 kD的目的蛋白,与猪IL-18成熟蛋白理论分子量大小相符,且含量最高,表明重组Lb.casei表达的目的蛋白是猪IL-18成熟蛋白。
李文超[6](2014)在《巨型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基因重组卡介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全世界养禽业的一类寄生虫病。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物,少量依靠疫苗。但化药治疗由于存在耐药性、药物残才留等不利影响,因此用疫苗免疫代表了未来鸡球虫病防治的发展方向。卡介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内在佐剂特性,可以诱导坚强持久的细胞免疫,是表达重组外源基因的理想活菌疫苗载体。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表达E. tenella rhomboid与ADF基因的球虫重组卡介苗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尤其是表达rhomboid基因的重组卡介苗的ACI值达到了180以上,显示用卡介苗来构建鸡球虫疫苗具有较好的前景。巨型艾美耳球虫是集约化鸡场最常见的3种球虫之一,常引起亚临床球虫病,使鸡的饲料转化率、增重和产蛋量受到影响。本研究在克隆巨型艾美耳球虫入侵相关基因AMA1的基础上,对该基因及编码蛋白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构建AMA1基因的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载体和整合载体,SDS-PAGE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成功表达了AMA1基因。用构建的表达AMA1抗原的重组BCG/pMV261-AMA1和BCG/pMV361-AMA1经三种不同免疫途径接种雏鸡,同源株攻虫后显示重组BCG疫苗皮下和滴鼻途径免疫优于口服途径,而且重组卡介苗滴鼻免疫能诱导较强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安全是疫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鉴于目前尚无卡介苗对鸡是否安全的相关报道,本试验中,将rBCG/pMV361-AMA1以不同剂量皮下注射免疫7日龄雏鸡,通过增重、脏器系数、血液生化以及器官组织学变化等指标来评价重组卡介苗对鸡的安全性。结果显示重组卡介苗正常剂量免疫对鸡增重、脏器系数、生化指标及器官组织结构等均无显着影响(p>0.05),重组卡介苗对鸡总体上是安全的。为进一步增强重组卡介苗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利用SOE-PCR将鸡IFN-γ与巨型艾美耳球虫AMA1基因通过一柔性linker串联,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V261-IFN-γ-Linker-AMA1,电穿孔转入卡介苗中,经热诱导后,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发现重组卡介苗在约65kDa处有一明显的特异条带,显示融合蛋白成功在卡介苗中表达。将构建的rBCG/pMV261-IFN-γ-Linker-AMA1,rBCG/pMV261-AMA1以及BCG通过滴鼻途径接种雏鸡,经同源株攻虫研究其免疫保护效力。结果显示重组卡介苗免疫对同源株攻虫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力,其中rBCG/pMV261-IFN-γ-AMA1免疫两次的保护力要高于rBCG/pMV261-AMA1免疫两次,表明IFN-γ具有增强AMA1免疫效果的作用。综上,本研究构建了三种重组卡介苗,免疫试验显示均对同源株攻虫有一定的保护效力,同时评价了重组卡介苗对鸡体的安全性,为重组卡介苗疫苗在鸡球虫病乃至鸡其它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苏倩倩[7](2012)在《鸡白细胞介素18成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白细胞介素18能明显诱导Th1和NK细胞产生IFN-γ,还可诱导IL-2、GM-CSF及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IL-18不但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也可作为加强和改善机体免疫应答的免疫佐剂,与病毒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共表达可加强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应答。在某些疾病中监测IL-18的水平可以动态观察和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规律,所以有必要利用抗IL-18单克隆抗体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人、小鼠、猴、猪、牛和羊等种属的IL-18商品化制剂及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McAb)或多克隆抗体(PcAb)以及夹心ELISA试剂盒的商品化供应。但目前,国内尚未见鸡IL-18单抗制备方面的报道。本课题对鸡IL-18(ChIL-18)成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了研究。将鸡IL-18的成熟蛋白基因经扩增后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mChIL18。将该质粒转化入高效表达菌Rosetta(DE3)的感受态细胞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得到大小为23KDa的融合蛋白,并利用载体上所带有的His标签蛋白这一特点,采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ChIL-18,从而获得了纯度较高的蛋白,其含量最高可达7.8mg/mL,最低为1mg/mL。利用纯化的重组ChIL-18蛋白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并建立了检测小鼠抗体水平和单抗鉴定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经反复试验确定了间接ELISA测定小鼠抗体水平以及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最佳反应条件,最佳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4μg/mL,阴阳性血清稀释倍数为1:104,羊抗鼠IgG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最佳稀释倍数为1:4000,抗原抗体最佳结合时间是1.5h,血清与二抗最适反应时间是1h。融合前抗体效价达到1:106,满足融合时对小鼠抗体的要求。SP2/0骨髓瘤细胞与加强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在PEG作用下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方法检测融合细胞,经过3次亚克隆筛选出能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最终确定两株单抗2E6和1G9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并大量制备了单抗腹水。两株单抗亚型鉴定表明,均属于IgM亚型。1G9和2E6的腹水效价分别为1:5.12×105和1:3.2×104。ELISA叠加试验分析表明,1G9和2E6可分别结合到IL-18不同的抗原位点上,两者具有叠加性。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单抗2E6和1G9只能与重组ChIL-18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不能与相同原核表达质粒及相同表达系统表达的新城疫NP蛋白、禽偏肺病毒G蛋白发生特异反应,从而排除单抗对His标签反应。IFA鉴定表明,重组真核质粒pcDNA3.1-mChIL18转染293T细胞,有目的蛋白表达,试验证实单抗可以特异性检测真核质粒在细胞上的表达,且产生特异性明显荧光。
冯其梅[8](2012)在《pVAX1/SjHGPRT·SDISP和pVAX1/IL-18联合疫苗的抗病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血吸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经过60多年的规划防治,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仅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湖区四省尚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湖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因其有螺面积大、钉螺孳生环境复杂、终宿主种类多、人畜流动频繁等原因,湖区四省部分疫区在达到疫情、传播控制甚至传播阻断标准后,仍出现钉螺面积增加、新发感染的急性病人等状况,湖区血吸虫病防治任务依然繁重。因此,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措施是我国当前血防工作的重要策略。通过免疫的方法,抑制雌虫生殖产卵、阻止虫卵胚胎发育、减少虫卵对肝肠组织的损害,减少免疫宿主粪卵的排放等,不仅从个体上减轻发病、控制疾病慢性化过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控制和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已经证实SIEA及其SIEA26/28kDa组分具有抗卵胚发育和抗雌虫生殖产卵的效果,从SIEA26/28kDa组分中筛选了3个抗原免疫反应最强的蛋白分子,其中两个分别与HGPRT、SDISP相关,随后采用不同的载体成功构建并表达了SjHGPRT、SjSDISP,在动物免疫保护效果、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SjHGPRT、SjSDISP对免疫动物具有较好的抗卵免疫保护效果,而且安全性较好,具有潜在的现场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构建、表达及鉴定SjHGPRT·SDISP融合蛋白;2、观察pVAX1/IL-18与pVAX1/sjHGPRT·SDISP联合免疫小鼠的抗病效果及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研究方法1.据sjHGPRT·SDISP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ORF)设计上下游引物,以pVAX1/sjHGPRT·SDISP质粒为模板,构建pET32a/sjHGPRT·SDISP, PCR、双酶切和DNA测序证实构建成功后,进行蛋白表达。2.50只5-6周龄雌性Balb/c鼠随机分组:NS对照组、pVAX1对照组、pVAX1/IL-18免疫组、pVAX1/sjHGPRT·SDISP免疫组、联合免疫组。每只小鼠肌肉注射100μg/100μl相应质粒,其中NS对照组注射100μl NS,联合免疫组采用1/2免疫方案,每只小鼠注射59μg/59μl pVAXl/sjHGPRT·SDISP与50μg/50μl pVAXl/IL-18的质粒混合物。免疫两周后经腹部皮肤感染2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前及免疫后每2周小鼠尾静脉采血100μ1并分离血清。感染56d后剖杀小鼠,收集成虫、虫卵并分别计算减虫率及减卵率。观察肝脏的外观及虫卵结节的数目,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及masson染色,测量虫卵肉芽肿直径。检测各免疫组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及IL-4、 IFN-y的含量。研究结果1.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证实构建质粒中的基因片段与sjHGPRT·SDISP目的基因片段一致,对工程菌进行诱导表达后,在76.3kDa处获得了大量的表达蛋白,且在IPTG浓度为0.2mmol/L,温度为32℃诱导4h时蛋白的表达量最大,western-blot证实表达蛋白与预期蛋白一致。2. pVAX1/SjHGPRT·SDISP免疫组和联合免疫组小鼠的肝减卵率分别为42.03%(15085.67±5683.47)、44.36%(14478.90±8713.76),肠减卵率分别为77.24%(1516.17±6026.24)、76.81%(15454.46±3299.82),粪减卵率分别为70.73%(411.20±258.94)、72.21%(390.40±262.35),与NS组及pVAX1组相比,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NS对照组及pVAX1对照组小鼠肝脏颜色较深,虫卵结节较多,虫卵肉芽肿较大,其直径分别达到(505.35±111.69)μm、(456.58±68.18)μm,而p VAX1/SjHGPRT·SDISP免疫组和联合免疫组(1/2剂量)小鼠虫卵肉芽肿直径分别为(381.23±76.80)μm、(344.78±99.90)μm; pVAX1/IL-18组、pVAX1/SjHGPRT·SDISP组及联合免疫组(1/2剂量)小鼠肝脏组织切片Masson染色后,彩色病理分析获得MOD,分别为66.85±16..22、46.56±13.84、42.60±10.63,均低于NS组(131.13±38.53)及pVAX1组(103.80±17.78)(p<0.05);pVAX1/SjHGPRT·SDISP免疫组和联合免疫组(1/2剂量)小鼠均可诱导产生大量特异性IgG抗体:与NS对照组相比pVAX1/SjHGPRT·SDISP免疫组和联合免疫组小鼠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IL-4含量各组间没有变化。结论1.成功构建并表达大量SjHGPRT·DISP融合蛋白。2. pVAX1/SjHGPRT·SDISP疫苗与联合免疫组(1/2剂量)均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效果,pVAX1/IL-18可增强pVAX1/SjHGPRT·SDISP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3. pVAX1/SjHGPRT·DISP与pVAX1/IL-18均可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可能机制: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应答,促进机体分泌IFN-γ,诱导Thl型细胞免疫,从而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
孔斌[9](2011)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对肉鸡主要免疫器官白细胞介素18产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又称为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诱生因子(interferon-gamma-inducing factor, IGIF),是一种具有多向和多层次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与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它在许多疾病的基础性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价值。目前,免疫抑制病给我国集约化养鸡业带来了很大危害,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感染后可导致体液和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严重抑制已有很多报道,了解免疫抑制机理并制定提高鸡的免疫应答策略正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造成的免疫抑制为模型,对鸡白细胞介素18在免疫抑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1.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够检测鸡白细胞介素18的SYBR GreenΙ荧光定量RT-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鸡白细胞介素18基因的序列,在保守区设计并合成各自特异引物,并以核糖体蛋白亚基4基因为内参,采用SYBR GreenⅠ染料以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将白细胞介素18与核糖体蛋白亚基4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上,以各阳性质粒作为标准品,构建标准曲线,并进行了熔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鸡白细胞介素18 mRNA的扩增效率为107.16%,线性范围为10-210-6,相关系数为0.998,最低能检出100拷贝/μL;熔解曲线分析荧光定量RT-PCR产物在(80.4±0.6)℃出现单特异峰;从RNA提取到荧光定量PCR结束的检测周期只需4 h。本研究所建立的鸡白细胞介素18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周期短,为在转录水平对鸡IL-18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2.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肉鸡免疫器官白细胞介素18基因表达量的研究。为了研究鸡白细胞介素18基因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肉鸡体内的表达水平,120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2组,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个处理组分别在感染后7、14、21、28、35和42 d随机取6只鸡处死,迅速取脾脏、胸腺和法氏囊样品用于RNA提取。采用SYBR GreenⅠ染料实时荧光定量RT-PCR,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IL-18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IL-18的分泌水平在感染后7d和14d均显着(P<0.05)升高,在21d、28d、35d和42d表达差异(P<0.05)也均显着。本实验为探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的免疫抑制机理打下了一定基础。
李琰[10](2010)在《益生菌雏鸡N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表达变化》文中指出本试验以1日龄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培养技术、MTT检测法,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雏鸡应用益生菌及其联合ND疫苗免疫和ND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其数量和IL-2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旨在全面系统揭示益生菌及其联合ND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益生菌研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1日龄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其免疫器官TANAE+细胞数量均较对照雏鸡不同程度增多,于7~14天差异明显(P<0.05或P<0.01);胸腺和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明显高于未饲喂益生菌的对照雏鸡,于4~7天差异显着(P<0.05或P<0.01);法氏囊和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分别于4~14天和4~7天明显高于未饲喂益生菌的对照雏鸡(P<0.05或P<0.01)。表明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其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增强。2.雏鸡ND疫苗免疫后,试验雏鸡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TANAE+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雏鸡,其中,益生菌联合ND疫苗雏鸡又较N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不同程度升高,表明益生菌与ND疫苗联合使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可见益生菌增强了免疫器官对ND疫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发挥了免疫增强效应。3.益生菌联合ND疫苗免疫雏鸡后,其免疫器官IL-2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雏鸡、N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表明益生菌和ND疫苗均可刺激T细胞增殖、活化,促进IL-2 mRNA表达,使免疫器官分子免疫调节功能增强,其中益生菌联合ND疫苗免疫效果更明显,可见益生菌经促进细胞因子IL-2的分泌,进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4.ND强毒攻击后,试验雏鸡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TANAE+细胞数量及IL-2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雏鸡,其中,益生菌与ND疫苗联合使用效果明显,可见,益生菌不但能提高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还能增强免疫器官对ND疫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和特异性抗体,增强ND疫苗的免疫效果。5.ND强毒攻击后,对照雏鸡100%发病,呈现典型新城疫症状,全部死亡;而益生菌组、ND疫苗组、益生菌联合ND疫苗组雏鸡发病率分别为60%、20%、0%,并全部存活。表明益生菌和ND疫苗均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ND强毒攻击的抵抗力,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明显好于单独疫苗免疫,可见益生菌有增强特异性疫苗免疫保护的作用。
二、重组牛白细胞介素-2增强小鼠对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牛白细胞介素-2增强小鼠对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结核分枝杆菌ESAT-6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黏膜疫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核病新疫苗研究进展 |
1.1.1 进入临床试验的结核病疫苗 |
1.1.2 结核病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
1.2 ESAT-6 蛋白研究进展 |
1.2.1 ESAT-6 蛋白概述 |
1.2.2 ESAT-6在Mtb致病性中的作用 |
1.2.3 ESAT-6 调控宿主固有免疫应答 |
1.2.4 ESAT-6 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 |
1.3 亚单位疫苗的佐剂研究 |
1.4 细菌信号分子c-di-AMP在感染与免疫中的作用 |
1.4.1 c-di-AMP调节细菌的生理 |
1.4.2 c-di-AMP调节宿主固有免疫应答 |
1.4.3 c-di-AMP在疫苗佐剂中的应用 |
1.5 黏膜免疫 |
1.5.1 sIgA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1.5.2 黏膜局部的细胞免疫应答 |
1.6 本研究设想 |
第二章 耻垢分枝杆菌ESAT-6 敲除株的免疫学特性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与质粒 |
2.1.2 细胞系 |
2.1.3 培养基及缓冲液 |
2.1.4 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sg RNA敲除质粒的构建 |
2.2.2 Ms的培养、计数与感受态制备 |
2.2.3 MsΔE6 敲除株的构建与鉴定 |
2.2.4 MsΔE6 互补株的构建与鉴定 |
2.2.5 r Ms生长及抗酸特性检测 |
2.2.6 r Ms感染巨噬细胞模型建立 |
2.2.7 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
2.2.8 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2.9 r Ms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 |
2.2.10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Ms ESAT-6与Mtb ESAT-6 氨基酸序列分析 |
2.3.2 MsΔE6 突变株的构建与鉴定 |
2.3.3 MsΔE6 互补株的构建与鉴定 |
2.3.4 rMs的生长及抗酸特性 |
2.3.5 rMs感染巨噬细胞诱导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 |
2.3.6 rMs感染巨噬细胞诱导i NOS的转录水平 |
2.3.7 rMs感染巨噬细胞激活炎症小体 |
2.3.8 rMs感染诱导巨噬细胞自噬 |
2.3.9 rMs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ESAT-6 在调节巨噬细胞固有免疫中的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与细胞系 |
3.1.2 实验动物 |
3.1.3 培养基 |
3.1.4 试剂 |
3.1.5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ESAT-6 蛋白纯化 |
3.2.2 BMDM的分离与诱导 |
3.2.3 Mtb培养与计数 |
3.2.4 巨噬细胞体外刺激 |
3.2.5 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
3.2.6 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3.2.7 免疫荧光分析 |
3.2.8 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
3.2.9 Mtb在巨噬细胞中的存活 |
3.2.10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ESAT-6 蛋白的纯化 |
3.3.2 ESAT-6 诱导巨噬细胞I型 IFN应答 |
3.3.3 ESAT-6 调控巨噬细胞自噬 |
3.3.4 m TOR在 ESAT-6 调控自噬中的作用 |
3.3.5 IL-17在ESAT-6 通过m TOR调控自噬中的作用 |
3.3.6 ESAT-6 促进MH-S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 |
3.3.7 ESAT-6 抑制Mtb在 MH-S细胞内存活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ESAT-6 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学特性 |
4.1 实验材料 |
4.1.1 临床样本信息 |
4.1.2 伦理声明 |
4.1.3 实验动物 |
4.1.4 细胞培养基 |
4.1.5 试剂 |
4.1.6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0 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
4.2.1 动物免疫策略 |
4.2.2 抗体水平检测 |
4.2.3 肺组织免疫细胞亚群分析 |
4.2.4 脾淋巴细胞分离 |
4.2.5 脾淋巴细胞增殖检测 |
4.2.6 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检测 |
4.2.7 组织总RNA提取 |
4.2.8 呼吸道菌群分析 |
4.2.9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结核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 |
4.3.2 亚单位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4.3.3 亚单位疫苗诱导的脾脏细胞免疫应答 |
4.3.4 亚单位疫苗诱导的肺部细胞免疫应答 |
4.3.5 亚单位疫苗黏膜免疫对呼吸道菌群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ESAT-6 亚单位疫苗对Mtb感染的免疫保护效率 |
5.1 实验材料 |
5.1.1 菌株与实验动物 |
5.1.2 培养基 |
5.1.3 试剂 |
5.1.4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小鼠Mtb感染模型的建立 |
5.2.2 抗体水平检测 |
5.2.3 脾淋巴细胞增殖检测 |
5.2.4 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检测 |
5.2.5 脏器荷菌数 |
5.2.6 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免疫小鼠Mtb感染后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 |
5.3.2 免疫小鼠Mtb感染后脾淋巴细胞增殖 |
5.3.3 免疫小鼠Mtb感染后诱导的脾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
5.3.4 免疫小鼠Mtb感染后脏器荷菌数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伊氏锥虫病概述 |
1.1.1 伊氏锥虫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致病机制 |
1.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5 诊断治疗 |
1.2 伊氏锥虫免疫逃避机制 |
1.2.1 针对特异性免疫的逃避机制 |
1.2.2 针对非特异性免疫的逃避机制 |
1.3 TatD脱氧核糖核酸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方法 |
2.1.1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2.1.2 目的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2.1.3 目的蛋白质的结构预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结构 |
2.2.2 锥虫属及其它病原DNase蛋白质进化关系分析 |
2.2.3 不同物种TatD-like DNase氨基酸序列比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蛋白质的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3.1 材料 |
3.1.1 虫株、质粒及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 方法 |
3.2.1 伊氏锥虫纯化及cDNA的制备 |
3.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3 TatD-like DNase重组蛋白质的表达及纯化 |
3.2.4 动物免疫 |
3.2.5 特异性抗体检测 |
3.2.6 多克隆抗体纯化及特异性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虫体总RNA的鉴定结果 |
3.3.2 TatD-like DNase基因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
3.3.3 TatD-like DNase重组蛋白质纯化及检测结果 |
3.3.4 免疫血清及特异性IgG的纯化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Tat D-like DNase蛋白质在伊氏锥虫的表达及定位 |
4.1 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2 方法 |
4.2.1 TatD-like DNase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
4.2.2 全虫蛋白质中TatD-like DNase的Westernblot鉴定 |
4.2.3 TatD-like DNase蛋白质在虫体的表达定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TatD-like DNase基因转录水平结果 |
4.3.2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表达及定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功能分析 |
5.1 材料 |
5.1.1 主要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2 方法 |
5.2.1 小鼠DNA的提取 |
5.2.2 Tat D-like DNase蛋白质的体外功能实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小鼠DNA纯化结果 |
5.3.2 重组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功能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3)表达异源优势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
1.1 艾美耳属球虫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 |
1.2 艾美耳属球虫作为疫苗载体的研究进展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4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的量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虫株与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主要试剂与相关溶液配制 |
2.4 转染载体构建 |
2.5 转基因球虫的构建、筛选与鉴定 |
2.6 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蛋白水平的检测 |
2.7 转基因球虫表达不同水平异源抗原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检测 |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提升转基因球虫表达模式抗原水平策略的探索 |
3.2 不同启动子调控黄色荧光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比较 |
3.3 模式抗原M2e不同拷贝数表达水平差异比较 |
3.4 转基因球虫高表达异源抗原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转基因球虫表达分子佐剂对其免疫原性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虫株与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主要试剂与相关溶液配制 |
2.4 表达分子佐剂的转染载体的构建 |
2.5 表达分子佐剂的转基因球虫的构建、筛选与鉴定 |
2.6 表达分子佐剂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检测 |
2.7 表达分子佐剂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免疫保护力的检测 |
2.8 转基因球虫免疫后肠道菌群变化的检测 |
2.9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表达分泌型ChIL-2的转基因球虫的构建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3.2 表达ChIL-2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 |
3.3 表达Profilin的转基因球虫的构建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3.4 表达Profilin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 |
3.5 表达Profilin的转基因球虫免疫对鸡群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表达异源优势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虫株与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主要试剂与相关溶液配制 |
2.4 转染载体构建 |
2.5 表达异源抗原的转基因球虫的构建、筛选与鉴定 |
2.6 表达异源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检测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表达弓形虫膜表面抗原1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Et-TgSAG1)的构建与鉴定 |
3.2 Et-TgSAG1激发鸡抵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
3.3 Et-TgSAG1激发小鼠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
3.4 表达EmIMP1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Et-EmIMP1)的构建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3.5 Et-EmIMP1激发鸡抗柔嫩艾美耳球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
3.6 Et-EmIMP1与Et-EmAMA1共同免疫提升抗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的免疫保护力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点 |
第七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病毒疫苗载体的研究进展 |
2.1 疱疹病毒疫苗载体 |
2.2 腺病毒疫苗载体 |
2.3 痘病毒疫苗载体 |
3 细菌疫苗载体的研究进展 |
3.1 沙门氏菌疫苗载体 |
3.2 乳酸杆菌疫苗载体 |
4 寄生虫疫苗载体的研究进展 |
5 提升重组疫苗免疫保护力的策略 |
5.1 病原因素 |
5.2 宿主因素 |
5.3 病原-宿主协同因素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鸡源弓形虫治疗药物的筛选及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巨噬细胞结合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弓形虫病的研究进展 |
1 弓形虫的生活史 |
2 鸡是弓形虫重要的中间宿主 |
3 鸡弓形虫病的流行情况 |
4 自然感染的鸡弓形虫病临床症状 |
5 鸡弓形虫病实验模型的建立 |
6 鸡弓形虫病的诊断方法 |
6.1 血清学诊断 |
6.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7 鸡源弓形虫虫株的分离及基因型分析 |
7.1 鸡源弓形虫虫株的分离 |
7.2 基因型分析方法 |
7.3 基因型的变异性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研究进展 |
1 ESA的制备 |
1.1 从实验感染鼠的腹水中分离 |
1.2 弓形虫的细胞培养 |
1.3 弓形虫的无细胞培养 |
2 ESA的组成和免疫原性 |
2.1 体内排泄分泌抗原 |
2.2 体外排泄分泌抗原 |
3 ESA应用于弓形虫病的诊断 |
4 ESA的免疫功能及应用 |
5 ESA对宿主细胞的调节作用 |
5.1 树突状细胞 |
5.2 T细胞 |
6 ESA的抗肿瘤作用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两种不同来源弓形虫虫株对不同日龄雏鸡的致病性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攻虫后试验动物死亡情况 |
2.2 触片检查结果 |
2.3 循环抗原(TCA)与循环抗体(TCAb)的变化 |
2.4 PCR检测结果 |
2.5 脏器组织病理学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鸡源弓形虫治疗药物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RH株感染小鼠试验 |
2.2 JS株感染小鼠试验 |
2.3 JS株感染雏鸡试验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弓形虫ESA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调节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弓形虫速殖子的纯化 |
2.2 ESA的SDS-PAGE结果分析 |
2.3 细胞增殖试验 |
2.4 ESA对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2.5 ESA促进Ana-1细胞的凋亡 |
2.6 ELISA分析弓形虫ESA对Ana-1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2.7 NO的检测 |
2.8 TLR2和TLR4的检测 |
2.9 弓形虫ESA对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小鼠巨噬细胞结合分子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Western blot分析 |
2.2 ESA与Ana-1细胞的结合 |
2.3 LC-MS/MS分析和鉴定结合Ana-1细胞的弓形虫ESA蛋白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刚地弓形虫TgEF-1α和TgESA1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RT-PCR的扩增 |
2.2 质粒pMD19-T-TgEF-1α和pMD19-T-TgESA10的构建和鉴定 |
2.3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F-1α和pET-32a(+)-ESA10的构建和鉴定 |
2.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2.5 Western Blot分析 |
2.6 抗体中和试验结果 |
2.7 被动免疫试验结果 |
2.8 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刚地弓形虫TgEF-1α基因和TgESA10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DNA疫苗pVAX-TgEF-1α和pVAX-TgESA10的构建和鉴定 |
2.2 Western Blot检测 |
2.3 小鼠血清中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2.4 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
2.5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和MHC-Ⅰ、MHC-Ⅱ分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
2.6 攻虫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刚地弓形虫钙依赖蛋白激酶1和14-3-3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RT-PCR的扩增 |
2.2 质粒pMD19-T-TgCDPK1和pMD19-T-Tg14-3-3的构建和鉴定 |
2.3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DPK1和pET-32a(+)-14-3-3的构建和鉴定 |
2.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2.5 Western Blot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四种弓形虫重组蛋白rTgESA10、rTgEF-1α、rTg14-3-3和rTgCDPK1调节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rTgESA10、rTgEF-1α、rTgCDPK1和rTg14-3-3与小鼠巨噬细胞Ana-1的结合 |
2.2 细胞增殖试验 |
2.3 rTgESA10、rTgEF-1α、rTg14-3-3和rTgCDPK1对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2.4 rTgESA10、rTgEF-1α、rTg14-3-3和rTgCDPK1对Ana-1细胞凋亡的影响 |
2.5 ELISA分析rTgESA10、rTgEF-1α、rTg14-3-3和rTgCDPK1对Ana-1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2.6 TLR2和TLR4的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猪IL-18基因在干酪乳酸杆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引言 |
试验一 乳酸杆菌整合型表达质粒pMJ67-SP-IL-18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试验二 乳酸杆菌复制型表达质粒pIAbeta8-plac-SP-IL-18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试验三 猪IL-18基因在干酪乳酸杆菌中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件 |
(6)巨型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基因重组卡介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重组卡介苗应用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卡介苗可作为表达外源抗原的载体 |
3 重组卡介苗的应用 |
4 结语 |
第2章 鸡球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 活球虫疫苗 |
2 亚单位疫苗 |
3 DNA疫苗 |
4 重组活载体疫苗 |
5 可食用疫苗 |
6 树突状细胞疫苗 |
7 新型佐剂的研究 |
8 展望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巨型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2章 巨型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重组卡介苗的构建与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3章 顶膜抗原1重组卡介苗对鸡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免疫保护性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4章 巨型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重组卡介苗在鸡体内的安全性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5章 鸡IFN-γ与巨型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6章 鸡IFN-γ与顶膜抗原1重组卡介苗对鸡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免疫保护性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鸡白细胞介素18成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细胞因子概述 |
1.2 白细胞介素 18 的研究进展 |
1.2.1 IL-18 基因结构及组织分布 |
1.2.2 IL-18 的表达 |
1.2.3 IL-18 的受体与信号转导 |
1.2.4 IL-18 与机体防御 |
1.3 鸡白细胞介素 18 的研究进展 |
1.3.1 鸡白细胞介素 18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3.2 鸡白细胞介素 18 与临床疾病 |
1.3.3 ChIL-18 的应用前景 |
1.4 单克隆抗体 |
1.4.1 单抗技术的基本原理 |
1.4.2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 |
1.4.3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 |
1.5 动物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及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所用试剂及耗材 |
2.1.3 质粒、细胞及受体菌培养基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方法 |
2.2.1 鸡 IL-18 成熟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2 重组质粒 pET-28a-mChIL-18 的鉴定 |
2.2.3 重组质粒 pET-28a-mChIL-18 的诱导表达 |
2.2.4 Western blot 检测 |
2.2.5 重组蛋白 rChIL-18 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
2.2.6 重组蛋白 rChIL-18 对 BALB/c 小鼠的免疫 |
2.2.7 mChIL-18 抗体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8 细胞融合 |
2.2.9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及冻存 |
2.2.10 单克隆抗体腹水的制备 |
2.2.11 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
2.2.12 Western-blot 的鉴定 |
2.2.13 特异性试验 |
2.2.14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
2.2.15 ELISA 叠加试验初步检测单抗的抗原识别位点 |
3 结果 |
3.1 重组质粒的 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 |
3.3 重组质粒 pET-28a-mChIL18 在 E.coli Rosetta(DE3)中的表达及纯化 |
3.3.1 诱导表达 |
3.3.2 诱导条件的优化 |
3.3.3 重组蛋白的 western-blot 分析 |
3.3.4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
3.4 间接 ELISA 方法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3.4.1 抗原包被浓度与血清最佳稀释度的选择 |
3.4.2 包被液的选择 |
3.4.3 包被温度的优化 |
3.4.4 封闭液的选择 |
3.4.5 最佳封闭时间的选择 |
3.4.6 血清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3.4.7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选择 |
3.4.8 酶标二抗最佳作用时间的选择 |
3.4.9 最佳反应时间 |
3.4.10 阴性阳性血清判定标准的确定 |
3.4.11 ELISA 重复性试验 |
3.4.12 血清样品的检测 |
3.5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3.6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的稳定性鉴定 |
3.7 单抗特性的鉴定 |
3.7.1 Ig 亚类的鉴定 |
3.7.2 杂交瘤细胞的特异性鉴定 |
3.7.3 Western-blot 分析 |
3.7.4 杂交瘤细胞株的获得 |
3.7.5 McAb 的亚类及腹水效价检测结果 |
3.7.6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
3.7.7 单克隆抗体的位点分析 |
4 讨论 |
4.1 鸡白细胞介素 18 成熟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4.2 mChIL-18 抗体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4.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4.3.1 小鼠免疫 |
4.3.2 细胞融合 |
4.3.3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单抗特性检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pVAX1/SjHGPRT·SDISP和pVAX1/IL-18联合疫苗的抗病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融合蛋白HGPRT·SDISP的构建、表达及鉴定 |
1.1 材料 |
1.1.1 质粒、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引物 |
1.2 方法 |
1.2.1 pET32a/SjHGPRT·SDISP表达载体的构建 |
1.2.2 阳性克隆的鉴定 |
1.2.3 编码氨基酸序列的预测 |
1.2.4 蛋白表达及其条件的优化 |
1.2.5 融合蛋白表达形式的分析 |
1.2.6 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
1.2.7 Western blot分析 |
1.3 结果 |
1.3.1 SjHGPRT·SDISP的扩增及纯化 |
1.3.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1.3.3 氨基酸序列的预测结果 |
1.3.4 蛋白表达的优化条件及其可溶性表达形式 |
1.3.5 纯化蛋白的浓度 |
1.3.6 western-blot活性鉴定结果 |
1.4 讨论 |
1.4.1 抗原分子的选择 |
1.4.2 蛋白表达载体的选择 |
1.4.3 大量表达SjHGPRT·SDISP融合蛋白的意义 |
第二章 pVAX1/SjHGPRT·SDISP和pVAX1/IL-18联合免疫抗日本血吸虫及肝纤维化的效果 |
2.1 材料 |
2.1.1 质粒、菌株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
2.1.3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质粒的提取 |
2.2.2 SjHGPRT·SDISP融合蛋白的大量提取及纯化 |
2.2.3 Balb/c小鼠免疫保护性的研究 |
2.2.5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各实验组的成虫数及减虫率 |
2.3.2 各实验组的虫卵定量计数结果 |
2.3.3 抗肝纤维化免疫的保护效果 |
2.3.4 各时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及其动态变化 |
2.3.5 细胞因子1L-4、1FN-γ水平 |
2.4 讨论 |
2.4.1 IL-18作为佐剂对pVAX1/SjHGPRT·SDISP的免疫增强作用 |
2.4.2 联合免疫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日本血吸虫DNA疫苗联合免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的工作 |
(9)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对肉鸡主要免疫器官白细胞介素18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白细胞介素18 的研究进展 |
1.1.1 IL-18 基因结构及其表达的调节 |
1.1.2 IL-18 的表达 |
1.1.3 IL-18 的受体与信号转导 |
1.1.4 IL-18 与机体防御 |
1.1.4.1 抗细菌感染 |
1.1.4.2 抗病毒感染 |
1.1.4.3 抗真菌、原虫和寄生虫感染 |
1.1.4.4 在自动免疫和炎症疾病中的作用 |
1.1.4.5 抗肿瘤作用 |
1.2 鸡白细胞介素18 的研究进展 |
1.2.1 ChIL-18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2.2 ChIL-18 的生物学功能 |
1.2.2.1 诱导IFN-γ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 |
1.2.2.2 免疫增强剂和抗感染作用 |
1.2.2.3 抗肿瘤作用 |
1.2.3 ChIL-18 的应用前景 |
1.2.3.1 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
1.2.3.2 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
1.3 REV 研究进展 |
1.3.1 病原学 |
1.3.2 流行病学 |
1.3.3 免疫抑制机理 |
1.3.3.1 免疫器官造成严重的器质性伤害 |
1.3.3.2 减少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 |
1.3.3.3 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活性 |
1.3.3.4 通过影响一些免疫活性因子的活性造成免疫抑制 |
1.3.3.5 对部分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强 |
1.3.4 症状及病理变化 |
1.3.4.1 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 |
1.3.4.2 矮小病综合症 |
1.3.4.3 慢性肿瘤形成 |
1.3.4.4 防制 |
1.4 细胞因子的检测 |
1.4.1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 |
1.4.2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
1.4.2.1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1.4.2.2 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 |
1.4.2.3 免疫学检测方法 |
1.4.3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
1.4.3.1 MDV 感染对鸡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
1.4.3.2 REV 感染对鸡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
1.4.3.3 CAV 感染对鸡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
1.4.3.4 IBDV 感染对鸡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
1.4.3.5 NDV 感染对鸡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
1.4.3.6 其它病毒感染对鸡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研究进展 |
1.5.1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原理 |
1.5.2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分类 |
1.5.2.1 TaqMan 探针法 |
1.5.2.2 SYBR GreenI 荧光染料法 |
1.5.2.3 TaqMan MGB 探针 |
1.5.2.4 分子信标 |
1.5.2.5 双杂交探针 |
1.5.3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定量方法 |
1.5.3.1 绝对定量 |
1.5.3.2 相对定量 |
1.5.4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应用 |
1.5.4.1 病原体的分子检测 |
1.5.4.2 肿瘤的分子诊断 |
1.5.4.3 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析 |
1.5.4.4 基因表达研究 |
1.5.4.5 转基因研究 |
1.5.4.6 结语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与载体 |
2.1.2 实验动物与病毒 |
2.1.3 试剂与耗材 |
2.1.4 仪器与设备 |
2.1.5 实验室常用各种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2.1.5.1 LB 液体培养基 |
2.1.5.2 LB/Amp/X-gal/IPTG 平板培养基 |
2.1.6 引物设计及合成 |
2.2 方法 |
2.2.1 鸡白细胞介素18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 方法的建立 |
2.2.1.1 IL-18 部分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
2.2.1.2 RPL4 部分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
2.2.1.3 荧光定量PCR 反应条件的摸索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 鸡白细胞介素18 TaqMan 探针荧光定量RT-PCR 方法的建立错误 |
2.2.2.1 PCR 反应体系 |
2.2.2.2 荧光定量PCR 反应条件的摸索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3 REV 对1 日龄普通肉鸡的致病性观察 |
2.2.3.1 人工感染 |
2.2.3.2 统计学分析 |
2.2.4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检测REV 感染肉鸡主要免疫器官IL-18 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
2.2.4.1 动物实验处理 |
2.2.4.2 RNA 的提取 |
2.2.4.3 RT 反应 |
2.2.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不同时间点脾脏IL-18 基因m RNA 的转录水平 |
2.2.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鸡白细胞介素18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 方法的建立 |
3.1.1 IL-18 部分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
3.1.1.1 IL-18 部分基因的PCR 扩增电泳图 |
3.1.1.2 IL-18 基因片段重组质粒的酶切结果 |
3.1.1.3 测序结果 |
3.1.2 RPL4 部分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 |
3.1.2.1 RNA 电泳图 |
3.1.2.2 RNA 的提取效果 |
3.1.2.3 RPL4 部分基因的RT-PCR 扩增电泳图 |
3.1.2.4 RPL4 基因片段重组质粒的酶切结果 |
3.1.2.5 测序结果 |
3.1.3 荧光定量 PCR 建立的结果 |
3.1.3.1 标准品的处理效果 |
3.1.4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建立 |
3.1.4.1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 PCR 扩增动力学曲线 |
3.1.4.2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 PCR 扩增熔解曲线 |
3.1.4.3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IL-18 和 RPL4 敏感度分析 |
3.1.4.4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IL-18 和 RPL4 重复性分析 |
3.1.4.5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 PCR 扩增的标准曲线 |
3.2 鸡白细胞介素18 TaqMan 探针荧光定量RT-PCR 方法的建立 |
3.2.1 IL-18 和RPL4 部分基因的RT-PCR 扩增电泳图 |
3.2.2 标准品的处理效果 |
3.2.2.1 标准品的浓度及纯度 |
3.2.2.2 标准品浓度的选择结果 |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建立 |
3.3 REV 对1 日龄普通肉鸡的致病性观察 |
3.3.1 临床症状 |
3.3.2 死亡统计 |
3.3.3 增重影响 |
3.3.4 免疫器官指数影响 |
3.3.4.1 脾脏指数 |
3.3.4.2 胸腺指数 |
3.3.4.3 法氏囊指数 |
3.4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 REV 感染肉鸡主要免疫器官 IL-18 基因表达 量的研究 |
4 讨论 |
4.1 鸡白细胞介素18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 方法的建立 |
4.2 鸡白细胞介素18 TaqMan 探针荧光定量RT-PCR 方法的建立 |
4.3 REV 对1 日龄普通肉鸡的致病性观察 |
4.4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 REV 感染肉鸡主要免疫器官 IL-18 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10)益生菌雏鸡N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益生菌研究进展 |
1.1.1 益生菌概念及研究现状 |
1.1.2 益生菌的分类 |
1.1.3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
1.1.4 益生菌与动物免疫 |
1.2 新城疫研究进展 |
1.2.1 病原变异趋势 |
1.2.2 NDV 流行特点 |
1.2.3 ND 的防治 |
1.3 禽类免疫系统及其IL-2 研究进展 |
1.3.1 禽类免疫系统的特点 |
1.3.2 禽类T 淋巴细胞及其表面标志 |
1.3.3 禽类B 淋巴细胞 |
1.3.4 禽类IL-2 研究概况 |
1.3.5 IL-2 的生物学特性 |
1.3.6 IL-2R |
1.3.7 IL-2 的应用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益生菌 |
2.1.3 ND 疫苗和ND 强毒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及动物处理 |
2.2.2 被检材料采取 |
2.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鸡IL-2 mRNA 表达Real Time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3.1.1 总RNA 提取 |
3.1.2 鸡IL-2 mRNA 表达Real Time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益生菌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 表达变化 |
3.2.1 益生菌雏鸡免疫器官IL-2 mRNA 表达变化 |
3.2.2 益生菌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变化 |
3.3 益生菌ND 免疫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 表达变化 |
3.3.1 益生菌ND 免疫雏鸡免疫器官IL-2 mRNA 表达变化 |
3.3.2 益生菌ND 免疫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变化 |
3.4 雏鸡ND 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 表达的变化 |
3.4.1 雏鸡ND 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IL-2 mRNA 表达的变化 |
3.4.2 雏鸡ND 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变化 |
3.5 ND 强毒攻击后发病及保护情况 |
4 讨论 |
4.1 益生菌对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1.1 益生菌对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1.2 益生菌对雏鸡免疫器官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2 益生菌联合ND 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2.1 益生菌联合ND 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2.2 益生菌联合ND 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3 益生菌及其联合ND 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IL-2 mRNA 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重组牛白细胞介素-2增强小鼠对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结核分枝杆菌ESAT-6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黏膜疫苗中的应用[D]. 宁唤唤. 西北大学, 2021(12)
- [2]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功能研究[D]. 张凯.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3]表达异源优势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D]. 汤新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4]鸡源弓形虫治疗药物的筛选及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巨噬细胞结合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 王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5]猪IL-18基因在干酪乳酸杆菌中的表达[D]. 马世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7)
- [6]巨型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基因重组卡介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D]. 李文超. 吉林大学, 2014(09)
- [7]鸡白细胞介素18成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鉴定[D]. 苏倩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8]pVAX1/SjHGPRT·SDISP和pVAX1/IL-18联合疫苗的抗病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D]. 冯其梅. 中南大学, 2012(02)
- [9]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对肉鸡主要免疫器官白细胞介素18产生的影响[D]. 孔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10]益生菌雏鸡N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mRNA表达变化[D]. 李琰.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