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对大鼠小肠平滑肌肌电图的影响

白术对大鼠小肠平滑肌肌电图的影响

一、白术对大鼠小肠平滑肌肌电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1)在《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ileus,POI)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临床防治措施也在探索中。本课题采用POI模型小鼠,初步探究传统大承气汤(Traditional Chinese formula Da-Cheng-Qi-Tang Dachengqi Decoction,T-DCQT)和改良大承气汤(Modified Da-Cheng-Qi-Tang,M-DCQT)对POI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昆明小鼠80只,雌雄不拘,均分5组:(1)正常对照组;(2)假手术组;(3)POI组;(4)T-DCQT干预组;(5)M-DCQT干预组。POI模型采用经典小肠干扰术方法复制。POI组小鼠通过灌肠给予T-DCQT或M-DCQT,每天2次,其余组小鼠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肠。术后24h、48h进行以下检测:用阿拉伯胶炭末混合物测量胃肠排推运动;HE染色评估肠道的病理变化;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肠组织NF-κB,p38 MAPK及TLR4的表达;高通量液态芯片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MCP-1、MIP-1β、IL-17等的水平。结果:POI组小鼠胃肠排推运动明显减慢(p<0.01),T-DCQT或M-DCQT灌肠后与POI组比较胃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5或p<0.01)。POI组小鼠肠粘膜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粘膜下水肿、充血,T-DCQT或M-DCQT干预能明显改善肠壁粘膜的病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POI组小鼠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6,MCP-1,MIP-1β和IL-17血清含量在术后24h、48h显着增高(p<0.05或p<0.01),MIP-1α水平仅在术后48h增加(p<0.05);T-DCQT或M-DCQT干预可显着降低术后24h、48h血清IL-1α、IL-6、MIP-1β和IL-17的含量(p<0.05或p<0.01),MCP-1水平仅在24h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T-DCQT处理组相比,M-DCQT组24h的IL-6,MIP-1β水平和48h的IL-1α水平降低更为显着。此外,T-DCQT或M-DCQT均可明显降低POI小鼠肠道组织中的炎症相关信号分子如NF-κB、p38 MAPK和TLR4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T-DCQT和M-DCOT均可改善POI小鼠胃肠运动的紊乱,其机制可能与减轻POI所致的炎症反应有关。M-DCQT在控制POI时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更显着。目的: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改良大承气汤(M-DCQT)对实验性术后肠麻痹(POI)小鼠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C57BL/6小鼠48只,雌雄不拘,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肠麻痹组(POI)和M-DCQT干预组(M-DCQT)。通过经典小肠干扰术诱导POI模型。术后给以饮用水(control、sham、POI组)或M-DCQT灌胃,每天2次。术后24h、48 h取每组小鼠各半数进行以下检测:胃肠运动功能、肠道组织结构变化、局部神经递质及血清胃肠肽水平;同时用16S高通量测序检测肠粘膜菌群结构及其多样性,用高通量液体芯片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或假手术组相比,POI组小鼠胃肠排推运动减慢,肠粘膜充血水肿,肠道细菌结构和多样性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在M-DCQT处理后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术后24h、48h,POI组小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或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MCP-1和IL-17在24h的增加显着(p<0.05);同时,POI组小鼠血管活性肠肽的血清水平增加、胃动素的降低(p<0.05或p<0.01);回肠组织中5-羟色胺水平降低、组织胺升高(p<0.05或p<0.01);用M-DCQT干预,这些变化均有不同程度逆转(p<0.05或p<0.01)。结论:M-DCQT可有效改善POI小鼠的胃肠道运动功能,其机制与减轻POI所致的炎症反应、肠道粘膜细菌失调和胃肠肽失衡有关。

郑依玲,梅全喜,欧阳勇,胡莹,宋叶[2](2021)在《痛泻要方破壁饮片及其传统饮片对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痛泻要方破壁饮片及其传统饮片对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小肠平滑肌测定方法,观察不同质量浓度(0.30,1.00,3.00,6.00,12.00,24.00,36.00,48.00,60.00μg/m L)的痛泻要方破壁饮片溶液(痛泻要方破壁饮片组)与其传统饮片溶液(痛泻要方传统饮片组)对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自主收缩张力、频率和振幅的影响,以用药前(0μg/m L)的收缩情况作空白对照。结果与痛泻要方传统饮片组比较,当给药质量浓度不低于36.00μg/m L时,痛泻要方破壁饮片组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张力的抑制作用显着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P <0.05);当给药质量浓度不低于0.30μg/m L时,痛泻要方破壁饮片组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频率、振幅的抑制作用均显着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P <0.05或P <0.01)。结论痛泻要方破壁饮片及其传统饮片均可抑制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且破壁饮片的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葛延平[3](2021)在《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行气运脾方,对照组30例,予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疗程均为8周。以便秘主要症状积分,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便秘及消化不良主要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PAC-QOL量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评分(FDDQL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积分变化。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便秘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便秘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排便困难、腹胀、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发作频率上,治疗组各主要症状发作频率积分较均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的发作频率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发作频率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严重程度上,两组各主要症状严重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严重程度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总体改善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PAC-QOL量表评分、提高FDDQL量表评分(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两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整个治疗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行气运脾法可以显着改善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便秘、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周燕[4](2021)在《TEAS改善危重症患者胃肠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观察对改善危重患者胃肠损伤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设计及病例来源: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ICU53例重症患者。干预方案:所有纳入研究的ICU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于入住ICU首日予以经皮穴位电刺激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刺激参数为断续波,频率25Hz,电流强度15mA,刺激时间持续1小时,每日一次,连续3天。对照组与试验组予相同干预方法,TEA刺激,但不通电。主要效应指标:(1)第1天治疗前、第2天、第3天治疗后分别记录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2)在第1天、第2天、第3天治疗后分别进行30min胃电图检测,共3次。次要效应指标:第1天治疗前、第2天、第3天的治疗后分别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 DS)评分。结果1.主要效应指标:1.1 AGI:连续治疗3天TEAS治疗后两组AGI分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胃电图:连续3天TEAS治疗后,胃电图一通道:试验组和对照组正常胃电比例的在第2天较第1天变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正常胃电比例均增加,试验组较对照组正常胃电比例增加显着,两组正常胃电比例在第3天较第1天的变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正常胃电比比例均增加,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显着;在三通道上:两组正常胃电比例在第3天较第1天的变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正常胃电比例均增加,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显着,胃电过速比例在第3天较第1天的变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前降低,对照组较前增加;四通道: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胃电紊乱比例在第3天较第1天的变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胃电紊乱比例变化增加,对照组胃电紊乱比例下降;二通道的两组间比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效应指标:两组间SOFA评分均降低,在治疗第2天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第3天两组组间差异明显(P<0.001);两组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在治疗后数据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刺激危重症患者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能够调节胃电节律,能显着增加其正常胃电比例,促进胃排空,从而改善胃肠功能,并对其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改善作用。

许甜[5](2021)在《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对肛门痛的证型分布、病机特征及用药规律开展研究,为肛门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华医典》(第五版)中有关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医案医话及文献,筛选出内服方剂,分别建立药物及证型统计表、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数据库。利用SPSS 25.0对数据库中及性味归经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再结合SPSS Modeler18.0对统计出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最后通过Cytoscape构建复杂网络图,直观反映药物关联规律。研究结果本研究收录文献164篇(古代文献62篇,现代文献102篇),方剂404首(古代方剂89首,现代方剂315首),涉及药物274味(排除11味性味归经不明药物)。1、证型分布本研究中404首方细分为脾胃虚弱107首,瘀血内结91首,肠道湿热69首,肝郁气滞64首,肝肾亏虚54首,中焦阻滞17首,胆郁痰扰2首(频数过少,不予纳入讨论)。2、药物分析(1)药物频数:本研究涉及263味药物,其中使用频数>20次的药物共计50味。各证型删选出使用频数≥10次的药物(中焦阻滞挑选使用频数≥4次的药物),分别为脾胃虚弱25味,瘀血内结30味,肠道湿热20味,肝郁气滞17味,肝肾亏虚24味,中焦阻滞10味。(2)药物功效:筛选出的原始数据库常用药物(使用频数>20次)中,补虚药最多见(36.13%),其次为活血化瘀药(13.22%)和理气药(12.31%),三类药物总占比达58.00%;不同证型的药物使用频率如下:①脾胃虚弱中补虚药(57.56%),解表药(15.64%)、理气药(9.36%);②瘀血内结中活血化瘀药(31.48%)、补虚药(25.18%)、理气药(13.68%);③肠道湿热中补虚药(22.96%)、清热药(16.09%)、利水渗湿药(15.57%);④肝郁气滞中补虚药(44.10%)、理气药(25.17%)、解表药(15.14%);⑤肝肾亏虚中补虚药(52.34%)、解表药(12.67%)、利水渗湿药(9.37%);⑥中焦阻滞中理气药(26.76%)、化湿药(25.35%)、补虚药(12.68%)。(3)药物性味归经:原始数据库常用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依次为温(43.24%)、寒(31.01%)、平(22.15%)和甘(31.34%)、苦(29.43%)、辛(28.58%),其中以甘温药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经(22.86%)、肝经(16.68%)、肺经(13.30%)、心经(13.29%)。不同证型的药物性味归经分布如下:①脾胃虚弱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55.51%)、平(20.38%)、寒(18.08%)和甘(44.36%)、苦(27.03%)、辛(22.18%),其中以甘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肺胃经,以脾经(28.85%)多见。②瘀血内结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45.40%)、寒(31.84%)、平(22.76%)和苦(33.87%)、辛(32.26%)、甘(25.87%),其中以苦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肝脾心经,以肝经(23.79%)多见。③肠道湿热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寒(40.11%)、温(33.25%)和苦(34.49%)、甘(26.78%)、辛(23.45%),其中以苦寒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胃肝大肠经,以脾经(20.00%)多见。④肝郁气滞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寒(38.08%)、温(35.86%)、平(26.06%)和苦(30.56%)、辛(27.63%)、甘(27.14%),其中以苦寒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经(27.92%)、肺经(19.46%)、肝经(15.85%)。⑤肝肾亏虚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53.44%)、寒(23.42%)、平(23.14%)和甘(43.19%)、辛(22.52%)、苦(16.97%),其中以甘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肝经(19.88%)、脾经(17.48%)、肾经(17.27%)。⑥中焦阻滞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59.15%)、平(16.90%)和辛(40.60%)、苦(31.58%)、甘(15.79%),其中以辛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经(32.13%)、肺经(20.81%)、胃经(19.46%)。(4)聚类分析各证型药物聚类依次为:脾胃虚弱9类、瘀血内结5类、肠道湿热4类、肝郁气滞5类、肝肾亏虚5类、中焦阻滞2类。(5)关联规则分析各证型药物关联规则结果依次为:脾胃虚弱常用药对7组,常用药组8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白术-陈皮(49)和黄芪-当归-白术(45);瘀血内结常用药对5组,常用药组6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桃仁-红花(54)、出现川芎-红花(54)、桃仁-红花-甘草(47);肠道湿热常用药对2组,常用药组10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黄柏-泽泻(25)、当归-苍术-黄柏(19);肝郁气滞常用药对5组,常用药组11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甘草-当归(41)、甘草-白芍-柴胡(37);肝肾亏虚常用药对5组,常用药组6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当归-熟地黄(27)、熟地黄-泽泻-当归(17);中焦阻滞常用药对4组,常用药组2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为陈皮-苍术(8)、厚朴-人参-炮姜(5)、陈皮-苍术-厚朴(5)。(6)复杂网络分析各证型核心药物及核心药对依次如下:脾胃虚弱: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瘀血内结:桃仁、红花、川芎、甘草,桃仁-红花、甘草-川芎、桃仁-甘草;肠道湿热:泽泻、黄柏,泽泻-黄柏;肝郁气滞:甘草、柴胡,甘草-柴胡;肝肾亏虚:当归、熟地黄,当归-熟地黄;中焦阻滞:陈皮,陈皮-厚朴、陈皮-苍术。研究结论(1)本病属于虚实夹杂症候,以脾虚为本,治疗以健脾为第一要义,同时辅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理气消滞、散寒止痛等方法,在补益脾脏气血的同时不忘理气,以防补益类药物滋腻碍胃。(2)药物使用主入脾经,与气血密切相关。(3)湿邪与脾病相互影响。

桑小普[6](2020)在《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脾虚证的致病机理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开始应用于脾虚证本质研究,但尚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已有学者分别使用iTRAQ技术、16S rDNA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脾虚证的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进行了探索,但是,应用RNA-seq或Small RNA-seq技术进行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由于气虚体质是脾虚证的前驱状态,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的生物学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脾虚证的早期发生状态。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病理机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健康人气虚体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虚证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前沿的RNA-seq技术和ceRNA理论,从转录组学水平上进行了脾虚证内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综合两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从体质、证候、疾病的自然进展方向,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CSG脾虚证和CAG脾虚证内在转录调控机制的相互关联,找到“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或标志网络,以期阐释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也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为明确脾虚证自身特点及与其他因素(如体质、证候、疾病等)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通过广告或电话进行健康受试者招募,包括健康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和湿热体质。同期进行慢性胃炎患者招募,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患者。采集临床研究受试者外周血,分离白细胞后提取总RNA,分别进行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获得的测序数据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进行ceRNA网络构建,获得脾虚证相关的ceRNA调控网络关系。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JDF-IRB-2016031002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915393。结果:第一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25例,分别为健康人平和体质13例、气虚体质7例、湿热体质5例。随机选择了健康人平和体质5例、气虚体质5例、湿热体质4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60个、lncRNA76个、miRNA42个。功能分析发现,细胞质膜组成成分和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在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基因的通路分析中发现,赖氨酸降解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KEGG富集中出现。3、通过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3182个miRNA-lncRNA对,955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9514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36个GO功能和31个KEGG信号通路。4、从健康人气虚体质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9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11个GO功能和8个KEGG信号通路。第二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70例,分别为CSG脾虚证28例、湿热证21例;CAG脾虚证7例、湿热证14例。随机选择了CSG脾虚证6例、CSG湿热证5例、CAG脾虚证5例,CAG湿热证5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建库和测序。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CS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7个、lncRNA 103个、miRNA4个。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别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KEGG分析中显着富集。通过对CS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 miRNA、mRNA 和 lncRNA 进行 ceRNA 分析,共获得 433 个 miRNA-lncRNA 对,226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548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10个GO功能和11个KEGG信号通路。从CS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66个GO功能和15个KEGG信号通路。3、我们获得了 CA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20个、lncRNA 79个、miRNA 29个。在对CA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和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1028个miRNA-lncRNA对,1123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3625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59个GO功能和34个KEGG信号通路。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13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20个GO功能和28个KEGG信号通路。4、从上述测序结果中进一步挖掘,获得脾虚证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570个、lncRNA2009个、miRNA 303个,这些差异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4个KEGG信号通路。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6个miRNA-lncRNA对,9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4对ceRNA,其中的关键基因CD300H的mRNA水平在气虚体质和脾虚证中显着降低(P=0.03)。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4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18个KEGG信号通路。结论:健康人气虚体质与慢性胃炎脾虚证存在特异的转录组表达谱,且气虚体质与脾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体现在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方面。功能分析提示“气虚体质—脾虚证”涉及多种免疫相关功能异常,此外在激素分泌、细胞质膜、信号转导、物质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存在差异。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揭示了CD300H基因的ceRNA参与“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转录调控网络。本研究的结果为挖掘脾虚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许真源[7](2020)在《养阴益气润肠方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选取云南省名中医李庆生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的有效临床验方-养阴益气润肠方(YYRD)对慢传输型便秘(STC)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观察其对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s)、血浆5-羟色胺(5-HT)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探讨其是否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和肠道动力缓解慢传输型便秘,从而初步阐述养阴益气润肠方通便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1.复方地芬诺酯复制STC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肠道炭末推进率、粪便含水率、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等指标变化评价模型复制是否成功。2.制备养阴益气润肠方水煎液,复方地芬诺酯持续灌胃7天以复制模型,从第8天始,继续造模的同时以灌胃给药的方式开始药物干预,阳性药物组大鼠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LCBL)灌胃,给药7天后杀鼠取材以检测指标。3.指标检测。(1)药物疗效评价指标:通过炭末推进试验检测大鼠肠道炭末推进率,通过烘干法检测大鼠粪便含水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病理学改变。(2)肠道动力相关指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浆5-羟色胺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3)肠道菌群相关指标:通过16S rDNA测序法检测大鼠肠内容物的菌群结构和丰度;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1.养阴益气润肠方可加强肠道推进运动、增加粪便含水率和改善结肠组织病理。(1)养阴益气润肠方对大鼠肠道炭末推进率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炭末推进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大鼠肠道炭末推进率显着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养阴益气润肠方对大鼠粪便含水率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粪便含水率下降较为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的粪便含水率上升。(3)养阴益气润肠方对大鼠结肠组织病理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部分脱落,肌层稍变薄,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脱落情况和肌层厚度改善,杯状细胞数量增多。2.养阴益气润肠方可通过提高大鼠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s)的表达,以及调节5-羟色胺(5-HT)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促进肠道运动。(1)养阴益气润肠方对大鼠结肠组织ICCs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c-kit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表明结肠中ICCs的数量显着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的c-kit阳性表达细胞数显着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结肠中Cajal间质细胞的数量增多。(2)养阴益气润肠方对大鼠血浆5-HT和VIP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5-HT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大鼠5-HT含量均显着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VIP含量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养阴益气润肠方各剂量组大鼠VIP含量显着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阳性药物组大鼠VIP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3.养阴益气润肠方可改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1)养阴益气润肠方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在门水平上,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以Firmicutes(厚壁菌门)为主的7个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以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为主的5个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中药中剂量组大鼠以Firmicutes(厚壁菌门)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为主的3个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以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为主的8个菌门相对丰度减少。在属水平上,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以Bacteroides(拟杆菌属),Prevotella(普雷沃菌属),Blautia(布劳特氏菌)等为主的12个菌属相对丰度增加,以Oscillospira(颤螺旋菌属),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和Coprococcus(粪球菌属)为主的8个菌属相对丰度减少。中药中剂量组大鼠以Phascolarctobacterium(考拉杆菌属)和Oscillospira(颤螺旋菌属)为主的11个菌属相对丰度增加,以Bacteroidetes(拟杆菌属)为主的8个菌属相对丰度减少。基于属水平的物种相对丰度,筛选出养阴益气润肠方各剂量组的差异菌群,主要包括Clostridium(梭菌属)、Alistipes(另枝菌属)、Treponema(密螺旋体菌属)、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Turicibacter。结果提示,养阴益气润肠方可增加Clostridium(梭菌属)、Alistipes(另枝菌属)等具有潜在的促进肠蠕动作用菌属的相对丰度以及降低Treponema(密螺旋体菌属)、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Turicibacter等条件致病菌的相对丰度。(2)养阴益气润肠方对大鼠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乙酸、丙酸的含量明显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丁酸的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养阴益气润肠方中剂量组丙酸、丁酸的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1.养阴益气润肠方可通过促进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表达,增加5-羟色胺和降低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从而促进肠道蠕动,提高肠道动力,缓解慢传输型便秘。2.养阴益气润肠方可通过调节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肠道菌群平衡和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改善肠道的慢传输状态。3.养阴益气润肠方对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动力障碍的改善是其防治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之一。

黄举凯[8](2020)在《佛香散经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复杂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通常可引起糖尿病人血糖剧烈波动、脱水和营养不良。由于DGP的疾病进展较缓慢,且症状多具有隐匿性,常常被误诊或忽视。目前关于DGP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现代医学治疗方面也多为对症治疗,针对DGP的发病机制以及特异性治疗手段的研究仍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而随着神经胃肠病学以及神经内分泌学的发展,各种脑肠肽及神经递质介导的神经内分泌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得到重视。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消渴”、“痞满”等范畴。其发病是由于糖尿病病程日久,耗伤气阴;或七情不畅,肝气犯胃;或饮食伤脾滞胃;或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或阴损及阳,胃阳虚衰,脾胃虚弱,受纳、升降失调。本课题基于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创制的具有理气健脾,化痰降逆功效的“佛香散”,临床应用疗效显着的基础上,运用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相结合,从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调控角度探讨佛香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潜在的机制和作用靶点。全文包括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动物实验三个部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佛香散对DGP患者糖脂代谢、多巴胺的影响,分析佛香散治疗脾虚气滞型DGP患者的疗效及其疗效影响因素,初步探讨其作用靶点;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血糖代谢指标,胃动素、小肠推进率等胃动力指标、外周血多巴胺、脑组织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以及相关脏器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研究佛香散经中枢和外周多巴胺靶点介导神经内分泌治疗DGP的部分机制方法: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以明确诊断为DGP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在健康教育、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较好水平,空腹血糖维持在6.0-8.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维持在8.0-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的基础上,西药组于餐前30分钟服用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中药组餐前30分钟服用佛香散(主要成分:佛手、香橼、香附等),每日1剂,水煎服200 ml/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外周血多巴胺、脾虚气滞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疗效、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积分、钡条胃排空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运用ROC曲线分析佛香散治疗DGP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动物实验部分,以SD大鼠为载体,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在糖尿病大鼠模型基础上建立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多潘立酮)及中药(佛香散)高、中、低剂量组,并与正常SD大鼠(正常组)比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脑组织变化,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多巴胺、胃动素水平,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表达情况。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临床研究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中药治疗后可不同程度降低DGP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0.05),同时中药组治疗后提高钡条胃排空率,降低脾虚气滞痞满证候积分、胃轻瘫主要症状量表积分,减少外周血多巴胺水平(P<0.05);与西药组相比,治疗后中药组空腹血糖稍升高,中医痞满证候积分降低,证候积分减少率明显升高,外周血多巴胺水平减少(P<0.05);中药组在改善“饮食减少”、“疲乏无力”、“胸闷”、“善太息”、“身重困倦”、“大便稀溏”等症状的有效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痞满积分与治疗前GCSI评分间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P<0.05),甘油三酯、钡条胃排空率与治疗前GCSI评分间有显着负相关关系(r<0,P<0.05),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钡条胃排空率越小,痞满积分越高,GCSI评分越高。中药组总体有效率为61.29%,西药组总体有效率66.67%,两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中药组中,有效和无效两组间DM病程、血脂异常史、钡条胃排空率、DA共4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效组DM病程、血脂异常史比率、DA水平显着高于有效组,无效组钡条胃排空率显着低于有效组(P<0.05),DM病程、DA共两个指标与疗效为无效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且是影响中药组发生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即DM病程越大、DA值越高,病人发生无效的概率越高,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对中药佛香散临床疗效预测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DA水平(对应的诊断截点为86.3431)、DM病程(对应的诊断截点为10.5)两个指标预测疗效效能均较好,两个指标联合检测预测效能优于DA、DM病程两种方法的单独预测。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正常组血糖显着低于西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小肠推进率有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胃动素均显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各剂量组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其中中剂量组对胃动素水平改善最为明显;光镜下也观察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肌间神经丛神经元数量减少,环形肌和纵行肌明显变薄,胃黏膜上皮细胞黏液变薄、缺失,细胞间隙变大,胞浆有空泡形成,毛细血管可见扩张,经中药治疗后,中剂量组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数量增多,环形肌和纵行肌增厚,细胞间增宽,胞浆无空泡形成,无毛细血管扩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胞基质较疏松,胞浆内有空泡,胶质细胞环绕小血管,血管壁增厚,神经元胞浆着色浅淡,血管间隙增宽,中药治疗组大鼠神经元稍减少,尼氏小体染色海马神经元着色接近,皮质区神经元胞浆呈深蓝色,经中药治疗后,上述脑病理损伤改变有所改善;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DA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治疗DA水平有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大鼠和中药各剂量组的DA2R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P<0.05)。结论:中药佛香散可不同程度改善DGP患者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外周血DA水平,提高胃排空率,降低GCSI积分,减轻胃排空延迟症状,同时对脾虚气滞证痞满积分和中医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因此,佛香散对防治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延迟具有一定作用;DM病程、DA水平是预测佛香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效果的指标,DA可能是佛香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靶点之一。以糖尿病大鼠为基础建立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可出现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光镜下观察胃组织发生明显病变;佛香散可能通过激活脑纹状体DA2R,降低DA和提高胃动素水平,促进小肠推进率,提高DGP的胃排空能力,改善DGP大鼠血糖紊乱情况,延缓DGP大鼠胃、脑病理损伤,对糖尿病胃、脑并发症有一定防治作用。

吴容[9](2020)在《便塞通合剂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SCF/c-Kit信号通路和肠肌电活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便塞通合剂(Biansetong Mixture,BST)对洛哌丁胺诱导的ST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SCF/c-Kit信号通路和结肠肌电活动的影响,探讨便塞通合剂治疗STC的可能机制,为便塞通合剂治疗STC提供更全面的实验依据。方法:40只健康SD(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分别为正常组(Normal Control,NC)10只和造模组30只,运用洛哌丁胺复制STC大鼠模型,造模30天后,比较NC组和造模组24h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首粒黑便时间以验证模型复制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Model Control,MC)、莫沙比利组(Positive Control,PC)、便塞通合剂组(Biansetong Mixture,BST)。药物干预14天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计数大鼠24h粪便颗粒数,测定粪便含水量、小肠炭墨推进率,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大鼠结肠平滑肌肌电活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SCF、c-Kit的表达。结果:1.造模30天后,与NC组比较,MC组大鼠24h粪便粒数减少(P<0.01),粪便含水量下降(P<0.01),首粒黑便时间延长(P<0.01)。2.经药物干预14天后,与NC组比,MC组大鼠24h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和小肠炭墨推进率降低(P<0.01);与MC组比,BST组和PC组24h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和小肠炭墨推进率均增加(P<0.05),BST组在改善24h粪便含水量方面优于PC组(P<0.05),而在改善粪便颗粒数和小肠炭墨推进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3.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MC组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与MC组比较,BST组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MC组比较,PC组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RT-PCR结果显示,MC组大鼠结肠组织中SCF mRNA、c-KitmRNA表达水平较NC组明显下降(P<0.05),与MC组比较,经BST干预后大鼠结肠组织SCF、c-Kit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PC组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 mRNA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4.结肠肌电图显示,与NC组比较,MC组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减慢,振幅增大,频率和振幅的变异系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C组相比,BST组和PC组频率增快,振幅降低,频率和振幅的变异系数降低(P<0.05),BST组和PC组频率、振幅及频率和振幅的变异系数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通过洛哌丁胺复制STC大鼠模型,有一定时间稳定性,适用于STC的实验研究。2.BST可以增加STC模型大鼠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和肠道推进率,从而改善便秘症状。3.ST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 mRNA及蛋白表达均减少,经BST干预后,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 mRNA及蛋白表达同步升高。因此我们推测BST治疗STC与SCF/c-Kit信号通路恢复有一定关系。4.STC模型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减慢,振幅增大,频率及振幅变异系数升高,经BST干预后,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增大,振幅减小,慢波频率及振幅变异系数降低,表明BST能恢复结肠慢波节律性及稳定性,并且降低慢波振幅,进而增强肠道收缩功能,促进肠道内容物的排出。

朱春洋[10](2020)在《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以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F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临床治疗收益相对有限,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负担。所以开展FD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FD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从目前研究进展来看,主要与胃动力异常、胃受容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及十二指肠功能异常等有关,尤其对十二指功能异常的探索是目前国内外FD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显示,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是F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与紧密连接蛋白(TJs)表达的异常密切相关。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则主要表现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与脱颗粒变化。当肥大细胞活化后,会释放组胺(histamine)、类胰蛋白酶(tryptase)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心理因素是发生F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肠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脑肠肽之一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是介导应激反应的关键性调节因子,能够通过其特异性受体CRF-R1协调机体对应激刺激的反馈。CRF-R1与CRF具有较高亲和力,能够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并激活蛋白激酶A(PKA)以行使其作用。研究显示,应激状态下CRF可以通过与上皮肥大细胞上的CRF-R1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并进一步诱导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四逆散是传承千年的中医经典组方,在FD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也具有较扎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基础。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恢复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四逆散治疗FD的临床疗效作出科学评价,并进一步探究四逆散通过CRF通路对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以揭示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四逆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分别使用电子恒压器和电生理记录仪对各组大鼠的胃顺应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Ussing Chamber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ZO-1、JAM-1表达水平。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MC)活化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tryptase与PAR-2 mRNA表达水平。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与十二指肠CRF,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情况,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CRF-R1 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25篇项RCT研究,纳入患者共计2431例,其中四逆散组方治疗组患者1263例,西药对照组患者1 1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组方治疗FD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OR=3.53;95%CI2.78,4.47;P<0.00001);针对FD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四逆散治疗同样具有明显优势(OR=3.33;95%CI 2.19,5.05;P<0.00001);四逆散能够有效缓解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OR=3.85;95%CI 1.40,10.60;P=0.009 及 OR=2.99:95%CI 1.38,6.47;P=0.006);在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方面,四逆散与西药治疗相比优势明显(MD=-4.08;95%CI-4.82,-3.34;P<0.00001);此外,四逆散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少于西药治疗(OR=0.14;95%CI 0.03,0.81;P=0.03)。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刺激的FD动物造模方法,能够造成大鼠胃顺应性的下降(20mmHg,P<0.05;40mmHg、60mmHg 及 80mmHg,P<0.01),四逆散治疗组大鼠的胃顺应性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上升(20mmHg,P<0.05;40mmHg、60mmHg及80mmHg,P<0.01)。同时模型组大鼠的胃敏感性较正常组大鼠显着升高(在20mmHg、40mmHg、60mmHg及80mmHg时,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敏感性(在20mmHg、40mmHg、60mmHg 及 80mmHg 时,均P<0.01)。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均未见明显异常。FD模型组大鼠的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经四逆散治疗后FD大鼠的十二指肠TEER明显上升(P<0.01)。此外,FD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1,P<0.01),而四逆散治疗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P<0.05)。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四逆散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则明显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经四逆散治疗的FD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则趋于正常(P<0.01)。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而四逆散组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则显着下降(P<0.01)。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CR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有效减少FD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中CRF蛋白表达水平(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上升(P<0.01);四逆散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则显着改善(P<0.01)。此外,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显着降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治疗F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总有效率、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方面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2.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有效改善FD模型大鼠的胃顺应性下降及胃敏感性升高情况,缓解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及微炎症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十二指肠CRF/CRF-R1信号通路有关。

二、白术对大鼠小肠平滑肌肌电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术对大鼠小肠平滑肌肌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传统大承气汤及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运动及其障碍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痛泻要方破壁饮片及其传统饮片对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2.1.1 药液制备
        2.1.2 离体小肠平滑肌标本制备
        2.1.3 分组与给药
        2.1.4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3 讨论

(3)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分析
        1.3 病机分析
        1.4 中医治疗
    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概念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病位在胃与大肠,与肝脾肺等关系密切
        1.2 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
    2. 行气运脾为基本治法
        2.1 脾以运为健,胃以降为和
        2.2 大肠以润为畅,兼顾他脏
    3. 行气运脾方组方思路
        3.1 方义分析
        3.2 现代药理分析
    4. 统计结果分析
        4.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4.3 生活质量评价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表
    附录3 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中文版
    附录4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TEAS改善危重症患者胃肠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TEAS改善危重症患者胃肠损伤的临床研究
    1 试验设计及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及试验中止标准
        2.5 伦理审核
    3 TEAS干预方案
    4 效应指标
        4.1 主要效应指标
        4.2 次要效应指标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主要效应指标
        6.3 次要效应指标
    7 讨论
        7.1 干预方案讨论
        7.2 研究结果讨论
    8 结论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改善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治疗概况
    1 西医诊疗概况
        1.1 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机制
        1.2 急性胃肠障碍的评分评估方法
        1.3 急性胃肠功能检验评估方法
        1.4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检查评估方法
        1.5 西医治疗措施
    2 中医诊疗概况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措施
    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略词表
    2 APACHE Ⅱ评分表
    3 MODS评分表
    4 GCS评分、SOFA评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取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肛门痛的认识
        1.1 中医对肛门痛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肛门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辨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认识
        2.1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定义
        2.2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流行病学调查
        2.3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发病机制
        2.4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诊断方法
    3 中西医治疗进展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3.3 中西医优劣性
第二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选择标准
        2.3 方药信息规范化
        2.4 数据录入
        2.5 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证型分布
    2 肛门痛总数据库药物分析
    3 各证型药物分析
        3.1 脾胃虚弱药物分析
        3.2 瘀血内结药物分析
        3.3 肠道湿热药物分析
        3.4 肝郁气滞药物分析
        3.5 肝肾亏虚药物分析
        3.6 中焦阻滞药物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健脾为第一要义
        1.1 四季脾旺不受邪
        1.2 脾主肌肉
        1.3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 药物分析
        2.1 脾胃虚弱
        2.2 瘀血内结
        2.3 肠道湿热
        2.4 肝郁气滞
        2.5 肝肾亏虚
        2.6 中焦阻滞
    3 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4 课题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感言

(6)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脾虚证内涵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脾虚证的中医概念形成源流
        三、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一、前言
        二、转录组学及其检测技术概况
        三、转录组学与中医证候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语和展望
    一、脾虚证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养阴益气润肠方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养阴益气润肠方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
    技术路线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1.4 实验药物
        1.5 指标的选择及依据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的复制
        2.3 模型成功评价指标
        2.4 药物干预
        2.5 炭末混悬液的制备
        2.6 药效评价相关指标检测
        2.7 肠道动力相关指标检测
        2.8 肠道菌群相关指标检测
        2.9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养阴益气润肠方对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
        3.2 养阴益气润肠方对药效评价相关指标的影响
        3.3 养阴益气润肠方对肠道动力相关指标的影响
        3.4 养阴益气润肠方对肠道菌群相关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
    1 现代医学对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1.1 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2 慢传输型便秘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2 肠道菌群与慢性便秘
        2.1 慢性便秘的肠道菌群变化
        2.2 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变化
        2.3 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3 慢传输型便秘的中医学认识
        3.1 病名
        3.2 部分中医古籍中对慢性便秘的认识
        3.3 慢传输型便秘的中医治疗进展
    4 “和调”思想在慢性便秘中的运用
        4.1 益气养阴治法
        4.2 顺气通腑治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致谢

(8)佛香散经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巴胺介导糖尿病胃轻瘫的神经内分泌效应研究进展
        1 DGP的流行病学概况
        2 DGP发病机制概述
        3 DA介导DGP神经内分泌调控
        4 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胃轻瘫中西医诊疗进展
        1 西医发病机制
        2 西医诊断
        3 西医治疗
        4 中医病因病机
        5 中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佛香散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糖代谢指标、胃肠动力指标和胃组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实验二 佛香散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脑组织结构、外周血DA和纹状体DA2R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组大鼠胃组织HE(40X)
附录2 各组脑组织HE(40X)
附录3 各组大鼠脑组织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IHC(40X)
附录4 一般资料
附录5 脾虚气滞证分级量化表
附录6 糖尿病胃轻瘫症状轻重程度评分量表(GCSI)
致谢
个人简历

(9)便塞通合剂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SCF/c-Kit信号通路和肠肌电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
致谢

(10)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顺应性及敏感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肥大细胞相关通路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CRF相关通路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白术对大鼠小肠平滑肌肌电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大承气汤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敏.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痛泻要方破壁饮片及其传统饮片对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J]. 郑依玲,梅全喜,欧阳勇,胡莹,宋叶. 中国药业, 2021(11)
  • [3]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葛延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TEAS改善危重症患者胃肠损伤的临床研究[D]. 周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数据挖掘研究[D]. 许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D]. 桑小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养阴益气润肠方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D]. 许真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佛香散经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黄举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便塞通合剂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SCF/c-Kit信号通路和肠肌电活动的影响[D]. 吴容.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10]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D]. 朱春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白术对大鼠小肠平滑肌肌电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