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音频无线传输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奔[1](2015)在《蓝牙音频多点数据传输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如今随着无线通信技术高速发展,无线通信设备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蓝牙技术作为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使得数据的传输与交换更加便捷,可以有效的代替有线,摆脱设备复杂的连线困扰,为人们提供了更舒适的娱乐享受。蓝牙音频无线传输的创新应用使人们享受的多媒体服务质量得到巨大提升,因此研究利用蓝牙技术进行音频数据无线传输,进而构建创新型娱乐服务模式,是近期蓝牙技术研究的一个新焦点,也将是蓝牙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深入研究了蓝牙协议栈及应用框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蓝牙音频数据传输技术进行研究,最后根据对现有蓝牙工作机制的深入分析提出蓝牙音频点到多点无线传输系统的实现方案。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熟悉了蓝牙无线通信技术概况,并结合音频数据传输的特点对蓝牙广播传输数据机制进行了阐述。之后基于蓝牙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需求,对蓝牙多点音频传输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蓝牙音频点到多点无线传输系统的应用场景,并对其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2)本文根据对蓝牙网络拓扑特性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工作机制的学习,掌握了系统构建的方法和流程,并从需求分析入手阐述了系统的硬件总体结构。(3)作为研究的重点,蓝牙音频多点传输系统是点对点音频传输概念进一步深入,本文提出了点对多点音频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讲述了该系统的一对多通信策略的软件实现过程。同时也给出了系统硬件测试分析。
郑泽鸿[2](2020)在《星型网络结构的鸟声采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鸟声是鸟类的一种生物学特征,可用于识别鸟的种类,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鸟声采集方法一般通过将录音设备放置在野外相关区域按设定的程序进行录制与存储,工作人员定期取回存储卡后再对数据进行人工处理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长达两三个月的声音数据连续录制,无需人工值守,但实时性差,并且存储许多没有鸟声的声音信号,耗费存储资源。为了增强时效性,可由工作人员去野外现场录制鸟声,但录音区域范围有限,录制的鸟声数据量少,且人在现场会影响鸟类活动。或将待测鸟类从野外捕捉回来,在实验室环境进行鸟声采集,虽然鸟声音质极佳,但严重影响鸟类的正常生活。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基于无线网络的远程采集系统,实现无需人工介入的实时数据采集,为鸟声采集带来极大便利。但目前的远程采集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无线网络的限制、数据共享的局限和设备的生产成本等,导致无法进行大规模部署。为适合各种野外环境的鸟声远程采集和无线传输,本文研究并设计一种星型网络结构的鸟声采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一、设计了远程鸟声采集系统方案,包括信号采集终端、无线网关、阿里云服务器。为方便大规模部署,以成本较低的单片机为主处理芯片,终端采用NXP RT1052,无线网关采用STM32F407ZGT6,终端与无线网关之间通过LoRa传输数据和命令,无线网关通过4G网络与阿里云服务器通信。二、设计了鸟声采集终端的声信号预处理算法,包括降噪、分段、筛选和压缩。以WebRTC的降噪算法为基础,提出基于最大后验估计器的改进方法,有效抑制背景噪声;采用基于先验概率的分段算法对声信号进行分段,提出一种非线性频率域的分析方法;基于线性预测的共振峰估计方法得到有声段中每个子片的特征信息,通过分类统计的方式判断有声段中是否存在鸟声信号,进一步筛选得到含有鸟声的片段;对鸟声片段进行MP3压缩,减少数据量。三、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的组网方式,网关通过LoRa模块分时轮询并获取各鸟声采集终端的鸟声音频文件,再通过4G无线网络将这些鸟声文件上传至阿里云服务器,实现数据到云端的过程,进而扩展物种识别等应用服务。本设计系统实现了远程的鸟声数据采集,可以为鸟声识别和动物声学的研究以及生态环境的监测提供现场声音数据。
王康[3](2019)在《基于μLED光源的智能投影仪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投影仪被广泛的应用于商务办公、课堂教学和电影院放映等场所,然而传统的DLP、LCOS和LCD投影仪等都存在智能化程度不足、功能单一、体积大和功耗大的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微米级LED(μLED)阵列,开展了基于μLED光源的智能投影仪的研究,为新型智能投影仪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对提高投影显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投影仪的功能需求,选择了投影仪系统的基本结构,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单片式结构的μLED光源的智能投影仪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设计:为了减小投影仪的体积,改进了单片式DLP结构,选择μLED阵列做为光源,采用GRIN透镜组作为中继透镜对光束进一步进行准直、会聚;为了让图像能在较短的距离内投射出较大画面,设计了一个半视场为40°,系统长度为42mm,焦距为7mm的短焦投影物镜,通过对光学系统仿真表明所有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其次,根据功能要求设计了其硬件系统,其中包括主控模块、视频无线传输模块、接口模块和电源管理等电路,并在此硬件平台的技术,剪裁与移植了Linux操作系统,实现了视频的无线传输与智能人机控制;最后,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对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且能够实现视频的无线传输和人机交互功能。
李瑞杰[4](2020)在《面向超高清视频的无线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围绕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结合时频同步,信号检测,信道估计和信噪比估计等无线技术对面向超高清视频的自适应无线传输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论文研究展开如下。首先,对大型演出会场应用场景进行了介绍,并基于4K和8K视频,对超高清视频参数进行了分析,同时还确定了AVS2(Audio Video coding Standard 2)视频编码器输出视频码率范围为36Mbps50Mbps,并以此作为传输速率指标。随后基于应用场景信道模型引入对MIMO和OFDM技术的讨论分析,并对帧格式和OFDM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和设计。其次,分析了在OFDM系统中时频不同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对三种OFDM系统经典同步算法进行了研究和仿真,然后对恒包络自相关序列(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correlation Code,CAZAC)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OFDM和MIMO-OFDM系统模型,基于CAZAC序列设计了相关的训练序列结构并完成了相应的同步方案设计。基于CAZAC序列的MIMO-OFDM同步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信噪比为-6dB时,能达到稳定符号定时,信噪比为0dB时,整数倍频偏捕获概率为1,信噪比为10dB时,小数倍频偏估计均方误差小于10-5,验证了所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然后,结合应用场景对系统MIMO模型进行了分析,根据用户数不同,将系统MIMO模型可等效为2?4和4?4 MIMO系统,接着对MIMO信号检测算法进行了复杂度分析和程序仿真,选取了ZF检测算法作为系统MIMO信号检测算法,并基于块状导频和正交矩阵对2?4和4?4 MIMO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案进行了设计,仿真结果表明,使用信道估计算法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和完全信道状态信息进行ZF检测时的性能损耗仅为2.5dB,验证了所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对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系统自适应方案进行了设计,重点针对码率适配模块和信噪比估计模块进行了设计,并基于Matlab建立仿真模型,完成了整体系统在应用场景信道模型下的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确定了自适应参数表。根据自适应参数表,可使得整体系统接入用户数为10和20时,能分别在SNR?14dB和SNR?17dB的信道条件下完成满足传输速率需求的可靠性传输。
梁亚峰[5](2013)在《视频眼镜的视频信号转换及无线传输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可穿戴计算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小体积、易携带、低功耗的可穿戴终端的需求更加迫切。视频眼镜作为可穿戴终端体系中的一种形态,在最近的几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产品由于功能的单一性以及连接线缆的复杂性等问题,使得用户的体验效果不佳,因此,能够使视频眼镜支持多种视频信号输入以及无线视频传输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视频眼镜功能单一性以及连接线缆的复杂性等问题,设计与实现了视频眼镜的视频信号转换和无线传输子系统,同时研究了在视频眼镜这一特殊应用背景下的视频转换技术和无线视频传输技术。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视频眼镜的视频信号转换和无线传输子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分别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方面分析得出了本次设计的指标,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本次设计拟采用的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方案选型,进而提出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2)对CVBS、VGA以及HDMI三种视频信号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分析,同时研究了视频信号转换技术,进而完成了视频信号转换的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电路原理图设计、PCB设计以及配置程序设计几个方面阐述了视频信号转换的设计与实现。3)对无线视频传输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合本次设计的实际应用背景提出了视频眼镜无线视频传输的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无线传输的电路原理图设计、PCB设计以及配置程序的具体设计。4)结合需求分析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与验证,主要包括关键信号测试、功能测试以及性能指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次设计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方祖述,何标[6](1993)在《试论音频无线传输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音频信息传输方式是于80年代中期开始在高校外语教学中使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了把这种手段的运用推向新阶段,本文就实践和调研所得,谈几点认识。 1 音频无线传输系统的产生和使用 80年代初,由于外语教学上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电教界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选定了这个比甚低频还要向低端延伸的整个音频频段的无线传输。他们以如何简易地实现近距离的电磁波有效传播作为突破口,获得
方祖述,何标[7](1995)在《略论音频无线传输系统》文中指出本文对近年来在我国高校逐步普及使用于外语教学与考试的音频无线传输系统,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对进一步推广运用这新技术,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与实践经验。
徐世亮[8](2011)在《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四川、湖北、福建、浙江等省已建成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在近年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国土资源部利用应急平台,顺利完成了抗震救灾应急会商任务,在震区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是全国最为严重的暴雨型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也是我国碳酸盐岩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全省每年发生地质灾害几千处,人员伤亡数十人至百余人,经济损失几千万元到几亿元。因此,为了实现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决策指挥的远程化、可视化、现代化,有效应对突发地质灾害,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托卫星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基于江西省“金土工程”,连接全省各市(县、区)国土资源(矿管)部门,建设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与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和国土资源部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对地质灾害现场的应急指挥。建设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主要是建立基于卫星通信网和IP专网的地质灾害应急视频会商系统,配置1套移动应急中心和2套单兵系统,利用11个设区市国上资源(矿管)局已建的视频会商系统终端召开视频会议。保障与国土资源部、省人民政府应急指挥中心、设区市和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为支撑、安全畅通;实时接报突发地质灾害信息和现场图像,以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本文首先介绍了应急指挥平台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平台的建设需求作了详细的分析,简要介绍了平台的各个组成部分,详细介绍了移动应急系统的实现。
邓冠奇[9](2020)在《摆脱线材,使用更自由 无线Hi-Fi&家庭影院产品推介》文中指出我和我太太两人都喜欢听音乐,但她一直以来基本上都使用很便宜的耳机和小型蓝牙音箱来听。对于这些廉价产品所发出来的声音,我自己就很难去接受,更不忍心太太一直听着如此劣质的声音。后来我就给了她一台CD机和一对有源音箱来听音乐。结果她开口第一句话就问我这音响有没有蓝牙功能。当我听到她这样问我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难道CD机不比手机蓝牙的音质好吗?后来我认真地想了一下就明白了,我并不可能以发烧角度来要求太太接受我的器材。毕竟对她来说,音质其次,便利性才是第一。相比起寻找CD唱片,操作CD机,其便利性永远比不上她在手
汪泉,卢冰,简子倪,钱晓豪,王旭,王先培[10](2020)在《基于无线视频传输的校准平台监护系统》文中认为为了提高计量模块的复用性和校准平台的开放性,综合校准平台基于以太网总线技术,采用了统一的网络接口代替传统的串口通信接口。在校准过程中,建立监护系统保证现场操作人员规范地开展校准工作。针对目前无线监护系统采用ZigBee技术通信距离短和SIM卡通信费用贵的问题,提出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射频收发芯片为核心的无线数字监护系统的实现方案;针对无线网络带宽较低,无法支撑巨大视频数据流的实时传输的问题,文章采用H. 264标准对视频数据进行编码。通过实验验证了在保证视频清晰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压缩比达到1:20以上,并且无线模块可以实现300 m以内的双向通信。
二、试论音频无线传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音频无线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蓝牙音频多点数据传输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蓝牙无线通信原理 |
2.1 蓝牙标准体系结构与技术特点 |
2.1.1 蓝牙标准体系结构 |
2.1.2 蓝牙技术特点 |
2.2 蓝牙应用规范与音频传输 |
2.2.1 蓝牙应用规范 |
2.2.2 音频数据传输 |
2.3 蓝牙广播数据传输 |
2.4 本章小结 |
3 蓝牙音频多点数据传输关键问题研究与分析 |
3.1 应用场景与实现目标 |
3.1.1 应用场景 |
3.1.2 系统目标 |
3.2 蓝牙高级音频传输规范(A2DP)分析 |
3.3 音频编解码分析 |
3.4 蓝牙多点音频传输实现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4 蓝牙音频多点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开发方案 |
4.2 系统硬件分析 |
4.3 多点传输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3.1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 |
4.3.2 软件开发平台 |
4.3.3 系统消息机制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物及测试 |
5.1 系统实现 |
5.2 功能及性能测试 |
5.2.1 LED显示功能测试 |
5.2.2 按键功能测试 |
5.2.3 内部调度调试测试 |
5.2.4 接收端音频播放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星型网络结构的鸟声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基于无线网络的鸟声采集系统 |
1.2.2 鸟声信号的预处理 |
1.2.3 无线通信技术在鸟声采集中的应用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整体框架与需求分析 |
2.1 鸟声智能采集识别平台的整体框架 |
2.2 鸟声采集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 鸟声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
2.3.1 终端设备的硬件设计 |
2.3.2 网关设备的硬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鸟声降噪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
3.1 引言 |
3.2 鸟声降噪算法的选择 |
3.2.1 常用开源降噪算法的概述 |
3.2.2 三种开源算法的鸟声降噪测试 |
3.3 WebRTC降噪算法的原理分析 |
3.4 基于最大后验估计器改进的鸟声降噪算法 |
3.4.1 基于最大后验估计器的算法改进 |
3.4.2 改进的鸟声降噪算法的仿真测试 |
3.4.3 改进的鸟声降噪算法的硬件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鸟声提取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鸟声的分段处理 |
4.2.1 基于先验概率的鸟声分段算法分析 |
4.2.2 鸟声分段算法的性能测试 |
4.2.3 基于非线性频率域的鸟声分段算法改进 |
4.2.4 改进的鸟声分段算法的性能测试 |
4.3 鸟声的筛选处理 |
4.3.1 鸟声的共振峰特征分析 |
4.3.2 基于共振峰估计的鸟声筛选算法 |
4.3.3 鸟声筛选算法的性能测试 |
4.4 鸟声的数据压缩 |
4.5 鸟声提取算法的硬件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星型网络结构的鸟声数据无线传输设计 |
5.1 引言 |
5.2 网关与鸟声采集终端的通信设计 |
5.2.1 LoRa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
5.2.2 LoRa网关通信方案的选择 |
5.2.3 网关与终端的LoRa通信设计 |
5.3 网关与服务器的通信设计 |
5.3.1 鸟声音频文件上传的实现过程 |
5.3.2 鸟声文件信息发布的实现过程 |
5.4 鸟声采集系统的实验测试 |
5.4.1 鸟声音频文件的无线传输测试 |
5.4.2 鸟声采集系统与鸟声识别服务器的对接测试 |
5.4.3 鸟声采集系统的无线数据传输距离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μLED光源的智能投影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投影技术发展状况 |
1.2.1 投影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2 投影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总体方案和关键器件选型 |
2.1 系统的功能分析与设计方案选择 |
2.1.1 功能分析 |
2.1.2 系统的方案选择 |
2.2 系统总体方案和组成 |
2.3 各子系统设计方案 |
2.3.1 投影显示模块设计方案 |
2.3.2 主控模块设计及其器件选型 |
2.3.3 无线传输与智能控制模块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μLED光源的投影仪光学系统设计 |
3.1 投影系统的整体光路设计 |
3.2 DMD选型 |
3.3 μLED光源 |
3.3.1 μLED阵列光源简介 |
3.3.2 投影仪光源设计 |
3.4 梯度折射率透镜 |
3.5 基于 μLED阵列光源的投影物镜设计 |
3.5.1 投影物镜设计理论分析 |
3.5.2 参数计算 |
3.5.3 优化设计及像差评定 |
3.5.4 公差分析 |
3.6 仿真与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
4.1.1 主控芯片时钟电路设计 |
4.1.2 存储器电路设计 |
4.2 无线传输模块与智能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4.2.1 视频无线传输模块选择 |
4.2.2 LCD触屏电路设计 |
4.3 外围设备接口电路设计 |
4.3.1 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
4.3.2 USB接口设计 |
4.3.3 LCD转VGA接口 |
4.4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线传输与智能控制实现 |
5.1 Linux系统移植 |
5.1.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5.1.2 移植引导程序Boot Loader |
5.1.3 Linux内核移植 |
5.1.4 根文件系统移植 |
5.2 视频无线传输实现 |
5.2.1 基于FFmpeg的视频录制及其编解码 |
5.2.2 基于SDL的视频播放器设计 |
5.2.3 PC和ARM端的通信 |
5.3 触屏交互界面设计 |
5.3.1 触屏控制原理 |
5.3.2 交互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硬件测试 |
6.2 无线传输性能进行了测试 |
6.2.1 网络连接测试 |
6.2.2 系统内存使用情况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控模块硬件原理图A |
附录B 主控模块硬件 |
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4)面向超高清视频的无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IMO技术研究现状 |
1.2.2 OFDM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应用场景分析 |
2.2 系统指标分析 |
2.3 无线信道模型 |
2.3.1 大尺度衰落 |
2.3.2 衰落信道建模 |
2.4 无线传输系统关键技术 |
2.4.1 OFDM技术 |
2.4.2 MIMO技术 |
2.4.3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 |
2.5 帧结构与OFDM参数设计 |
2.5.1 IEEE802.11ac协议帧结构 |
2.5.2 改进的帧结构与OFDM参数设计 |
2.6 系统模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系统同步算法研究 |
3.1 OFDM系统中的同步 |
3.1.1 OFDM同步系统建模 |
3.1.2 OFDM系统中的符号定时偏差 |
3.1.3 OFDM系统中的载波频率偏差 |
3.1.4 OFDM系统中的经典同步算法 |
3.2 OFDM系统中的同步算法设计 |
3.2.1 CAZAC序列介绍 |
3.2.2 基于CAZAC序列的OFDM同步算法设计 |
3.2.3 OFDM同步算法仿真分析 |
3.3 MIMO-OFDM系统中的同步算法设计 |
3.3.1 MIMO-OFDM同步系统建模 |
3.3.2 基于CAZAC序列的MIMO-OFDM同步算法设计 |
3.3.3 MIMO-OFDM同步算法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系统信号检测算法研究 |
4.1 MIMO系统模型 |
4.1.1 单用户MIMO系统模型 |
4.1.2 多用户MIMO系统模型 |
4.2 MIMO检测算法研究 |
4.2.1 线性检测算法 |
4.2.2 非线性检测算法 |
4.2.3 仿真分析 |
4.3 MIMO-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
4.3.1 MIMO-OFDM系统导频结构 |
4.3.2 基于块状导频的MIMO-OFDM信道估计方案设计 |
4.3.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系统自适应方案设计与仿真 |
5.1 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系统模型 |
5.2 缓冲区方案设计 |
5.2.1 TS流结构简介 |
5.2.2 TS流复用和码率适配 |
5.3 信噪比估计方案设计 |
5.4 自适应无线传输系统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高清视频无线传输系统实现方案设计 |
6.1 发射端基带处理单元实现方案设计 |
6.1.1 信道编码与星座映射实现方案设计 |
6.1.2 OFDM成帧实现方案设计 |
6.2 接收端基带处理单元实现方案设计 |
6.2.1 时频同步实现方案设计 |
6.2.2 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实现方案设计 |
6.2.3 信噪比估计实现方案设计 |
6.2.4 星座反映射与信道译码实现方案设计 |
6.3 功率域非正交上行两用户接入实现方案设计与测试 |
6.3.1 功率域非正交多址实现方案设计 |
6.3.2 功率域非正交多址系统测试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视频眼镜的视频信号转换及无线传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 实现技术方案选型 |
2.2.1 无线视频传输模组 |
2.2.2 视频转换模组 |
2.3 整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信号转换 |
3.1 VGA 模块设计 |
3.1.1 VGA 模块工作原理 |
3.1.2 VGA 模块器件选型 |
3.1.3 VGA 模块原理图设计 |
3.1.4 VGA 模块 PCB 设计 |
3.2 HDMI 模块设计 |
3.2.1 HDMI 模块工作原理 |
3.2.2 HDMI 模块器件选型 |
3.2.3 HDMI 模块原理图设计 |
3.2.4 HDMI 模块 PCB 设计 |
3.2.5 HDMI 模块控制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视频传输 |
4.1 无线模组调制方式及无线收发机体系结构选型 |
4.1.1 调制方式的选择 |
4.1.2 无线收发模块的体系结构选型 |
4.2 发射模块设计 |
4.2.1 发射模块工作原理 |
4.2.2 发射模块器件选型 |
4.2.3 发射模块原理图设计 |
4.3 接收模块设计 |
4.3.1 接收模块工作原理 |
4.3.2 接收模块器件选型 |
4.3.3 接收模块原理图设计 |
4.4 控制电路设计 |
4.5 无线模组 PCB 设计 |
4.5.1 元件布局 |
4.5.2 PCB 布线 |
4.6 配置程序设计 |
4.6.1 SPI 总线简介 |
4.6.2 发射模块参数配置程序 |
4.6.3 接收模块参数配置程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功能验证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关键信号测试 |
5.2.1 电源测试 |
5.2.2 视频信号测试 |
5.3 功能测试 |
5.3.1 模块功能测试 |
5.3.2 整体功能测试 |
5.4. 性能指标测试 |
5.4.1 无线传输距离和传输质量测试 |
5.4.2 无线传输延时测试 |
5.4.3 功耗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技术概述 |
2.1 应急平台基本概念 |
2.2 VIPERSAT卫星通讯系统 |
2.3 多址方式 |
2.4 H.323标准 |
2.5 MCU(多点控制单元) |
2.6 H.264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省地灾指挥中心大厅的建设需求 |
3.2 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
3.2.1 基于卫星通信的固定站及移动站需求 |
3.2.2 3G单兵无线传输系统建设需求 |
3.2.3 应急指挥中的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质灾害应急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省地灾指挥中心大厅的建设 |
4.1.1 应急指挥大厅功能区划分 |
4.1.2 中央集中控制系统建设 |
4.1.3 矩阵切换系统建设 |
4.1.4 音响扩声系统建设 |
4.1.5 DLP大屏拼接系统建设 |
4.2 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
4.2.1 基于卫星通信的固定站及移动站系统设计 |
4.2.2 3G单兵无线传输系统 |
4.2.3 应急指挥中的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
4.2.4 系统设备清单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摆脱线材,使用更自由 无线Hi-Fi&家庭影院产品推介(论文提纲范文)
影音设备里面常见的无线传输技术 |
1.Bluetooth(蓝牙) |
2.WiSA(Wireless Speaker and Audio) |
3.2.4GHz点对点无线传输 |
4.WHDI/Wireless HD |
5.Wi-Fi+DLNA |
6.DTS Play-Fi |
7.Apple Air Play/Air Play 2 |
8.Formation Wireless Technology |
9.YAMAHA Music Cast Wireless |
选择属于自己的无线影音产品 |
一.无线便携音乐播放 |
无线便携音乐播放推荐产品介绍 |
铁三角ATH-DSR7BT |
Hi-Fi MAN ANANDA-BT |
山灵UP4 |
二.采用无线传输功能在家庭环境里面搭建影音系统 |
采用带蓝牙功能的音响组建简洁的无线音响系统 |
蓝牙无线音响系统推荐产品介绍 |
斯巴克(Cayin)MT-35MKII(蓝牙版)/琴瑟LYRE T30 |
德生PM80/Sp909 |
选择一台适合自己的多功能流媒体音乐播放机,或者DAC/功放一体机 |
希望简单方便快捷,多功能一体化音响是最合适的选择 |
数字流媒体音乐推荐产品介绍 |
Moon 390D |
Gold Note(金乐)DS-10 |
TEAC NT-505-SE |
Cambridge Audio(剑桥)EDGE NQ/EDGE W |
Mc Intosh(美国麦景图)RS200 |
Klipsch(杰士)RW-1 |
无线家庭影院音响,解决客厅影院多声道音响的布线问题 |
无线家庭影院音响推荐产品介绍 |
Klipsch(杰士)Reference Wireless 5.1 |
Sonos Beam+Sub+One |
YAMAHA(雅马哈)YSP-5600+Music Cast 50 |
我同时想拥有家庭影院和两声道音响,能满足要求吗? |
无线全宅影音系统推荐介绍 |
Bowers&Wilkins Formation系列无线音响系统 |
YAMAHA Music Cast Wireless无线多房间影音解决 |
结语: |
(10)基于无线视频传输的校准平台监护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1.1 综合校准平台 |
1.2 无线监护系统 |
1.3 远程监护站 |
2 音视频采集和编码设计 |
2.1 视频采集模块 |
2.2 视频压缩算法 |
2.3 音频模块 |
2.4 音视频同步模块 |
3 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 |
3.1 无线传输模块 |
3.2 数据发送流程 |
3.3 数据接收流程 |
4 系统的性能分析 |
4.1 视频编码性能测试 |
4.2 无线通信测试 |
5 结束语 |
四、试论音频无线传输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蓝牙音频多点数据传输研究与开发[D]. 张奔.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2]星型网络结构的鸟声采集系统研究[D]. 郑泽鸿. 广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μLED光源的智能投影仪设计[D]. 王康.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3)
- [4]面向超高清视频的无线技术研究[D]. 李瑞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视频眼镜的视频信号转换及无线传输的设计与实现[D]. 梁亚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6]试论音频无线传输系统[J]. 方祖述,何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3(04)
- [7]略论音频无线传输系统[J]. 方祖述,何标. 电声技术, 1995(01)
- [8]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研究[D]. 徐世亮. 南昌大学, 2011(07)
- [9]摆脱线材,使用更自由 无线Hi-Fi&家庭影院产品推介[J]. 邓冠奇. 家庭影院技术, 2020(04)
- [10]基于无线视频传输的校准平台监护系统[J]. 汪泉,卢冰,简子倪,钱晓豪,王旭,王先培. 电测与仪表,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