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可靠度曲线的AutoCAD绘图

结构可靠度曲线的AutoCAD绘图

一、结构可靠性曲线的AutoCAD绘制(论文文献综述)

宫良伟[1](2012)在《基于AutoCAD Map 3D的通风仿真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煤矿通风管理中,不仅要了解通风系统的通风现状,还要预测通风系统的变化给通风系统带来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需要一款完善的通风仿真系统作为辅助工具。本文介绍了通风仿真系统的研究及其相关理论。通风仿真系统的开发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在AutoCAD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把通风仿真系统的功能嵌入AutoCAD,利用AutoCAD自身的绘图功能绘制通风图件;二是从底层开发,独立于其他绘图软件,其开发既要实现通风仿真系统的功能,还要实现绘图功能;三是基于GIS软件的二次开发。本次仿真系统的开发采用的是第三种方式:即利用现有GIS软件的二次开发能力进行开发。只是选择的GIS软件是AutoCAD Map3D。AutoCAD Map3D是在AutoCAD的基础上做的GIS软件,它具有AutoCAD的全部功能并与AutoCAD完全兼容。事实上,AutoCAD Map3D的二次开发需要AutoCAD的开发接口,也就是对AutoCAD Map3D进行二次开发要熟悉AutoCAD的二次开发功能。求通风网络的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是通风网络开发的一个关键技术。求最小生成树的常用算法是普里姆(Prim)算法和克鲁斯卡尔(Kruskal)算法。在以往的算法实现中,克鲁斯卡尔(Kruskal)算法难度较大。本论文利用并查集实现了克鲁斯卡尔(Kruskal)算法,减少了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在通风仿真系统中,自然通风的数学处理一直是通风解算的难题。本文利用基本回路矩阵C和网络分支的位能差向量HN建立了基本回路的自然风压计算模型,并给出了一下定理:通风网络的基本回路矩阵C与位能差向量HN的乘积是基本回路的自然风压向量。通风网络解算的常用方法为Newton-Raphson法、Scott-Hinsley法。这两种算法收敛半径小。在通风仿真解算中常出现不收敛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来利用同伦算法解决通风网络解算问题。通风网络解算风量初值的确定也是困扰通风仿真软件的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了利用独立通路矩阵计算风量初值的方法,解决了风量初值自动计算问题。在通风网络仿真模拟中,主通风机个体特性曲线的确定至关重要。本文对主通风机特性曲线拟合及其求解算法进行了研究。在通风技术管理中,需要知道通风系统中每一处风流的能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使用以下工具:(1)通风系统风流能量(压力)坡度图,(2)通风网络相对压能图,(3)通风网络相对等熵静压图。这三个工具有共同的缺陷:阻力测定工作量大;手工计算,计算工作量大;人工绘制,绘图工作量大;使用不方便、不直观,与通风系统图结合困难;不能确定任意点位的风流能量;无法知道大气压力对井下风流能量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通风系统风位图的概念,并给出了求风位的方法和其在计算机上的实现方法。矿井的需风量计算也是通风仿真系统必不可少的功能,本文也详细介绍了矿井需风量计算方法和最新的理论。最后,本文以皖北煤电集团钱营孜煤矿为例介绍了通风仿真系统的实际应用。

骆骐[2](2012)在《GIS与CAD地图符号共享方法研究 ——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图符号是地理空间信息的载体与传输工具。随着人们对地理空间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分类的不断丰富,地图符号这一地理空间信息载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然而地图符号作为地理空间信息的一种图解语言的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随着可采集、管理、编辑地理空间信息的系统地不断更新,各式各样的地图符号数据模型给地图符号这一地图学领域的传统研究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之间符号数据模型的差异,导致了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时地图符号并没有同步共享,GIS领域长期存在着符号“同源异构”现象,即针对同一类地理对象分别制作多种格式的地图符号以便在相应平台上使用,这就造成了大量低水平重复劳动。同时在以GIS、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为代表的可操作地理空间信息的系统内部,也由于符号数据模型上的差异,而导致了系统平台间符号数据交换、共享困难,系统互操作时符号信息丢失、变形,且难以进行跨平台的符号互操作。因此,如何解决地图符号共享问题,实现地图符号库的“一库多用”,对于推动地理信息共享标准化提升,地理空间信息的准确传输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数据模型的构建,从GIS与CAD两种平台因对现实世界抽象过程不同所导致的空间数据模型不同,进而导致的符号数据结构、存储方式、绘制策略以及符号信息与数据关联方式上的差异等方面出发,解析两种平台各自的符号数据模型特征,借鉴现有的构图成像模型、地图符号的构图规律、几何图形的统一表达法的实现方法和技术,以高效地实现符号位置、图形、属性信息共享为目标,提出一套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的符号数据模型,重点突破符号数据模型之间的几何图形映射以及符号共享过程中的输出精度与效率控制的关键问题,提供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实现GIS与CAD符号的跨平台共享。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GIS与CAD符号数据模型的差异解析。以两种平台各自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过程为出发点,剖析GIS与CAD两种不同的空间数据模型,将空间数据模型差异映射至符号数据模型差异,从符号数据结构、存储方式、绘制策略、符号信息与数据关联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种符号数据模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现阶段两平台符号共享方法的不同与优劣,提出需要从符号位置、图形、属性三个方面构建一种面向GIS与CAD跨平台符号共享的统一数据模型的需求。(2)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的符号数据模型构建。基于Postscript成像模型,符合地图符号构图规律的,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的符号数据模型。实现了点状、线状、面状三种符号数据模型,在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AutoCAD、ArcGIS符号模型与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两平台下符号数据模型的统一描述。(3)符号数据模型几何图形统一表达与自适应插值方法的实现。针对符号几何图形中连续、离散几何对象表达特征的不同,设计了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中Path的分层方法,包括Segment定义、Segment函数关系转换、Segment输出三个层次。阐述了每一层次的概念、原理、步骤流程与实现,讨论了Path分层方法下符号数据模型对几何图形的统一表达以及输出条件约束下自适应插值计算的适用性,初步实现了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几何图形精度控制与输出效率之间的统一。通过ArcGIS与AutoCAD符号共享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的可行性,所设计的一系列方法都能够有效解决ArcGIS与AutoCAD符号共享过程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了符号图形中几何对象统一表达和输出条件约束下自适应插值算法,为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中几何图形精度与输出效率的控制提供有效方法,消除ArcGIS与AutoCAD之间的符号共享障碍,促进GIS与CAD之间的集成与共享,为地理信息共享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对提升地理信息共享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王琦[3](2013)在《基于AutoCAD平台的供热管网结构备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供热管网无故障工作概率指标计算与分析问题,确定了相应的研究内容,包括供热管网元部件的故障流参数计算、当量区改造过程中分段阀的设置原则、针对供热管网的可视化程序设计、供热管网无故障工作概率指标的计算程序编写、供热管网可靠性分析可视化程序设计。根据国外的研究经验,获得了比较科学的故障流参数确定方法,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通过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计算并确定了国内三个城市供热管网元部件的故障流参数。根据供热管网当量区划分的思想,对通过添加分段阀改造现有当量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当量区改造过程中添加分段阀的原则。通过对AutoCAD二次开发的研究,设计编写了一个供热管网数据可视化程序,实现了数据采集及图形重绘过程。使用SQL Server数据源建立了供热管网数据库,实现了供热管网元部件相关数据的存储,并且可以通过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一些专业相关的计算与分析。编写供热管网无故障工作概率指标的计算程序。将计算程序与当量区划分的计算机算法以及供热管网图形重绘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dwg格式供热管网图形上快速绘制当量区的可视化程序编写。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中程序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并对实例进行了供热管网结构备用分析,总结出程序中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的后续工作。

刘永波[4](2007)在《基于VB的AutoCAD二次开发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作为一种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由于其强大的设计功能,已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电气、建筑、服装等领域,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之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AutoCAD软件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如计算功能较差,对于一些特殊曲线和复杂曲面的绘制较为困难等。因此,对AutoCA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是更有效地应用该软件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从分析CAD技术的发展过程入手,简述了AutoCAD软件在工程领域和教学中的应用概况以及对其进行二次开发的意义。详细分析了常用的二次开发语言,通过对各种开发语言作对比,突出用Visual BASIC开发AutoCAD软件的优势。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从用户界面,系统安全可靠性,系统功能,软件运行环境等方面对基于VB的AutoCAD二次开发设计进行需求分析,说明系统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软件界面设计情况以及在VB中调用AutoCAD的方法。介绍了基本绘图命令和三维模型自动生成二维投影图的步骤,教学视频的制作过程。论文最终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VB编程语言的AutoCAD二次开发系统,该系统包括对弹簧,旋转楼梯,蜗轮等三维实体设计思路、开发流程和具体程序示例。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开发的AutoCAD二次开发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通过常用的软件测试方法和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证明本文所开发的AutoCAD二次开系统具有很好的可靠性,满足一般应用需求。

高嘉辰[5](2019)在《基于H∞范数的钢桁架桥动力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桁架桥因具有构造简单、承载能力高、纵向与横向刚度大、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在现代桥梁学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钢结构材料桥梁的逐渐普及,在大跨度钢结构桥梁建造时,往往采用钢桁架的结构形式进行设计。因此钢桁架桥在交通运输线路的建造中被大量应用。随着社会发展,桥梁工程作为交通运输的生命线工程,在地震时桥梁产生的破坏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为后续的救援工作造成阻碍。但随着桥梁学的发展,近代桥梁结构趋于轻,柔的特点,这也对钢桁架桥结构在承受地震作用、列车荷载等动力作用时的结构响应性能提出了考验。因此,本文引入H∞范数作为动力性能优化的控制参数,采用遗传算法对钢桁架桥进行动力性能优化。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提出钢桁架桥动力性能指标。H∞范数表征着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最大增益。对于钢桁架桥系统,H∞范数表示动力作用下,结构输出能量与动力作用输入能量的比值,且H∞范数由结构自身特性决定,不被外加荷载影响。因此可以把H∞范数作为衡量钢桁架桥动力性能的指标。为计算结构的H∞范数,需要计算钢桁架桥结构的刚度、质量矩阵。采用MATLAB软件建立钢桁架桥有限元模型,对钢桁架桥结构的刚度、质量矩阵进行计算并做适当的缩减优化。对MATLAB软件建立的钢桁架桥模型,采用对比竖向单位力下节点位移的方式,验证MATLAB软件建立模型的准确性。(2)引入遗传算法,实现基于H∞范数的钢桁架桥优化。钢桁架桥优化为主桁截面尺寸优化,优化的方法为遗传算法。把H∞范数作为优化的性能指标,取H∞范数得倒数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构建遗传算法程序。分别将钢桁架桥主桁截面静力工况验算,及优化前后结构总体质量对比,纳入惩罚函数程序编写中。通过运行编写的遗传算法优化程序,得到优化后的钢桁架桥主桁截面选型。(3)进行优化结果验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优化结果的验证。分别建立优化前后钢桁架桥有限元模型,在优化前后钢桁架桥模型上施加动力荷载,通过对比优化前后模型的动力响应,进行优化效果的验证。验证用到的动力荷载包括,地震作用的动力荷载与列车产生的动力荷载。(4)提出针对优化结果的参数化施工图绘制方法。使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输出所需的参数化绘图数据:图形点坐标、注释内容的定位坐标、注释文字的内容及节点注释的内容。使用AutoLISP语言编写程序,读取MATLAB生成的参数化绘图数据,可以运行程序时只通过简单的操作指令绘制目标设计图,达到参数化绘图的目的。可以输出的结果包括:结构轮廓图、尺寸标注、节点注释以及文字注释。还可以通过参数化绘图的方式,进行长度尺寸信息表的绘制。

吕唐军[6](2007)在《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插件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服装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工艺一一出现,服装生产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所有这些改变当中,服装CAD的应用起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套服装CAD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到现在,服装行业原有的手工设计、制版工作模式已经被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工作模式所替代。由于服装CAD市场的广阔,有能力的软件开发商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服装CAD品牌软件,不同类型的服装CAD软件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市场。在多了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系统间不通用的问题。由于每个品牌服装CAD系统都希望能保留自身的特殊性,不论是在操作方式还是文件格式上都尽量和其他品牌做的不一样,这也就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另一方面,作为平面辅助制图设计的旗舰级软件AutoCAD其功能同样能够满足服装结构制图的需求,而且AutoCAD的文件保存格式也被用于不同软件间文件转换的中介文件格式。因此,将AutoCAD引入服装辅助设计中来既可解决专业服装CAD的通用性问题,也同时丰富了服装CAD的选择。作为通用型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自行定制工作模式,而并非简单的界面变化,所有这些都有赖于AutoCAD所提倡的二次开发。在许多行业都有相应的AutoCAD行业插件,这些二次开发出来的产品在缩短专业特性操作与通用软件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为AutoCAD的推广做出极大贡献。因此,如果要将AutoCAD在服装行业中推广就离不开相应的二次开发产品。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开发出既贴近服装从业人员操作习惯,又有一定通用代表性的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插件,以解决服装CAD在教学、应用、推广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武妍[7](2008)在《基于VBA的AutoCAD二次开发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系统以国内用户使用最为广泛的绘图软件——AutoCAD作为开发平台,利用VBA二次开发工具和SQL SERVER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了一个基于AutoCAD 2005环境下的火车轴精加工图和半精加工图的参数化绘图系统,从而简化了绘图过程,减少重复性工作,让工作人员不在枯燥机械地绘图,减轻思想疲乏,更重要的是,真正充分发挥CAD快速、准确的优势。本系统主要由人机交互界面、参数化绘图程序、数据库3大部分组成。其中,人机交互界面用来实现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采用VBA编写的参数化绘图程序,将绘制火车轴精加工图和半加工图所需的关键参数设置为变量,通过对变量进行赋值,系统通过ADO(ActiveX Data Objects)数据访问技术与数据库相连接,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此尺寸参数对应的其他相关参数数据,自动计算出绘制火车轴所需要的各点的坐标,调用绘图程序进行绘图;设计了图层、尺寸标注、粗糙度标注、基准标注和标题栏,实现了这些项目的自动化标注和绘制,弥补了AutoCAD软件的不足;采用SQL SERVER建立数据库用于存储元件的二维图形的系列尺寸数据表。本系统通过对数据库和程序的分别设计,使系统具有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便于用户对程序的定制和扩充,也易于对数据的管理。该系统的使用能大大提高火车轴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并能推动火车轴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李慧蕾[8](2012)在《Tribon模型的数据提取方法及舰船规范测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体结构三维数字模型是船舶CAD/CAM应用的基础,也是船体结构信息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三维模型对舰船产品进行虚拟性能测试、结构强度分析,不仅要求船舶CAD数据能够快速准确传递到各类测试环境,更需要一套功能齐全、规范化的虚拟测试和验证系统。本文以Tribon建立的船体模型作为船体结构信息来源。作为一个高度集成的数据库系统,Tribon系统涵盖了船体各个专业的建模数据信息,在其内部数据是可以兼容和共享的。但Tribon的数据库开放程度有限,对于结合结构分析测试、优化设计等进行的进一步开发都比较少,不能有效实现现代主流数据库的开放互连功能,极大地阻碍了造船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发展。因此,对Tribon数据提取方法的探讨和实践可以使Tribon底层数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也能用较短的时间为各种测试提供准确的数据。目前,军船和民船的结构强度校核主要是根据船舶检验部门或船级社颁布的有关规范进行。但规范要求的条目繁琐,在根据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进行强度校核时,计算量庞杂,结构计算说明书也需要进行整理,工作量是巨大的。因此,针对目前舰船结构设计和测试的技术现状,开发一套体系完备的舰船强度规范测试软件,向船舶制造厂、航运部门、设计部门和船舶审图与检验部门提供一类快捷方便、功能齐全的结构规范测试工具,不仅可以提高舰船设计和审图部门的工作效率,缩短船舶实际审图周期,还可以有效提高舰船的设计质量和结构的安全系数,增强舰船规范的使用效率。论文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首先,本文综合研究了Tribon船体建模方法、模型数据抽取方法及TribonVitesse二次开发技术,学习并实践了数据抽取语法,为探索“如何将Tribon模型数据导出到静强度军规测试软件进行测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从XML基本知识和语法编写方式出发,论述了Tribon系统输出船体结构信息(包括船体各个分段、板架、开孔、剖面等及相关的属性信息、拓扑信息和几何数据的建模特征等)到XML中性文件的原理和方法。利用XMLDOM解析工具,准确的将船体XML文档信息以一定的数据命令格式写入并存储至系统内部,作为下游AutoCAD软件和OpenGL模型绘制以及基于规范的结构静强度测试软件的数据来源。通过对XML文档的信息提取,达到了利用中性文件传递和共享模型数据信息的目的。第三,在通用平台AutoCAD软件上,利用ActiveXAutomation开发技术研究了船体模型的自动生成方法。模型的输出选用三维线框型式,通过AutoCAD对象库的引用和VB对AutoCAD控制权的获取,进入模型空间创建新的图形。在程序的自动建模过程中,作者根据曲面板架和平面板架数据信息的各自特征分别设计了DisplayCurvedPanel和DisplayPlanePanel两大子过程,创建了板架板缝线、板轮廓线、扶强材安装轨迹线和扶强材轮廓线等等模型信息。这一实践工作可以帮助更多的协同设计人员分析、查看船体建模特征,参与船体结构型式的修改和调整。最后,在“舰船总纵强度虚拟测试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舰船局部结构静强度军规测试软件,利用XML文档与测试系统数据库的接口及船体XML文档解析技术完成了Tribon软件与规范测试系统间的船体数据转换,使舰船测试模型数据能够正确导入规范测试系统。软件将VB+OpenGL三维动态查看模块集成进来,实现了测试对象的三维可视化。测试模块依据《舰船通用规范”(GJB4000-2000)》及《水面舰艇结构设计计算方法(GJB/Z119-99)》,按照“模型导入-载荷计算-板格计算-骨材计算-板架计算”的测试流程,初步实现了基于规范的船体结构局部静强度数字化测试与验证。软件的运行过程较为稳定,将各个选定肋位的测试结果与船体结构强度计算书进行对比,结果基本一致。本文对舰船的测试信息化、经验知识化等问题做了初步规划和实现,展示了相应的方法和平台,为“水面舰船总体性能虚拟测试系统研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项星玮[9](2018)在《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虚拟现实、数控加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建筑设计课堂,它们对建筑教学所带来的改变,凸显了在建筑教学中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而各行各业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紧迫性。基于上述情况,论文以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为导向,通过梳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现状,尝试构建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等内容,这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首先,该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并分别揭示了历史根源、发展历程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其次,该部分分析了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并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展开了分层研究,并从类型与时间两个维度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进行分析,从理论层面探讨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可能性,从而最终实现了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出的教学体系具有包括类型和时间两个维度、知识点的演进关系、“导学体系”在内的多种特征。第三部分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反思与展望,既提出了在建筑学教学中开展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若干建议,也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值得继续深化的内容。本研究力求在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知识点设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学时设置等方面为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提供参照。在国内建筑行业面临转型以及各种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促使建筑教学契合于社会新的生产需求、新的生产模式的积极意义。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彭辉[10](2008)在《船体三维建模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根据我国造船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新型实用技术和提高应用开发能力的实际情况,以计算机辅助几何造型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成熟和普及的软件,对船舶CAD先进技术进行深化和细化,在技术的实用上开辟新途径、提出新方法。针对我国广大船舶工程技术人员对船体曲线曲面生成算法实现实用技术缺乏全面系统掌握的实际,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算法实现,对B样条及NURBS曲线曲面的几何定义,参数形式、性质及相应曲线曲面的插值算法作了全面深入的综合与分析,结合实例详细阐述了船体曲线曲面算法实现步骤及计算过程,将使船体曲线曲面生成算法真正成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广泛普及的技术;提出了将国内型线光顺软件与国外曲面造型功能强大的通用CAD软件结合进行船体曲面建模的新思路,主要研究了将沪东HD-SHM软件与CATIA V 5软件结合实现船体曲面建模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HD-SHM型线光顺和CATIA V 5曲面建模的方法与过程,重点研究了型线的三向光顺和由型线模型转化为曲面模型的问题,以型线曲率变化较大的150吨冷藏船为实例研究国内船体建造专用软件与通用高端CAD软件CATIA V5曲面设计模块结合进行船体曲面建模的关键应用技术;分析比较了各种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特点,详细阐述了基于VB(VBA)的AutoCAD二次开发应用,包括基于AutoCAD VBA的船舶CAD应用程序菜单设计、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的船舶静力学常规计算、基于VBA生成图形的船体横剖面几何要素计算,不仅研究成果可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使用,同时也说明了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应用价值;对ATIA V5二次开发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了基于AutomationAPI的CATIA二次开发方法,对CATIA的组件对象模型(COM)及其访问方法、零件三维建模、零件三维曲面建模、装配设计、组件管理、约束管理多项关键技术结合编程实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实现了零件三维建模及其装配的参数化;深入分析了国内外CAD技术在船体结构三维建模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阐述了自主研发面向对象的船体结构三维建模系统的设计思想、开发过程、船体结构三维建模方法及整体技术,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深入研究了基于约束的船体横剖面参数化设计、研究了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在船体结构参数化建模上的应用、基于CATIA的船体结构参数化建模、数据库技术应用及船体结构三维建模系统开发。通过对CATIA二次开发构造出船体常见类型的结构模型,实现了参数化、智能化,能够满足船体结构优化设计的需要,从中揭示出基于通用CAD软件的船体结构三维建模技术开发完全可行,并具有适合国情、应用基础广泛的特点。本文充分利用了国内外现有的技术平台,将几何造型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国外技术与国内技术结合,针对我国造船实际应用需要研究开发了面向广大船舶工程技术人员、便于推广的船舶CAD实用技术,不仅研究成果具有应用价值,并且开展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结构可靠性曲线的AutoCAD绘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构可靠性曲线的AutoCAD绘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utoCAD Map 3D的通风仿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与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开发工具、界面设计和数据库设计
    2.1 开发工具选择
    2.2 软件界面设计
    2.3 通风仿真系统界面和命令
    2.4 数据库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通风网络解算数学模型
    3.1 矿井通风系统和通风网络图
    3.2 通风网络的符号表示及其基本概念
    3.3 通风网络的生成树
    3.4 通风网络的矩阵表示
    3.5 自然风压及其在通风网络中表示形式
    3.6 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基本规律
    3.7 通风网络的风量计算方法
    3.8 通风网络通路与初始风量计算
    3.9 本章小结
4 通风仿真系统的辅助功能
    4.1 通风系统风位图及其应用
    4.2 主通风机特性曲线拟合分析
    4.3 矿井需风量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通风仿真软件在钱营孜煤矿的应用
    5.1 钱营孜煤矿概述
    5.2 钱营孜煤矿通风网络创建和数据准备
    5.3 钱营孜煤矿通风现状静态模拟和通风设施动态试验模拟验证
    5.4 钱营孜煤矿通风状况模拟和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果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GIS与CAD地图符号共享方法研究 ——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地图符号
        1.2.1 地图符号概述
        1.2.2 地图符号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GIS与CAD符号数据研究现状
        1.3.2 GIS与CAD符号共享研究现状
        1.3.3 现状问题分析和总结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GIS与CAD符号数据模型的解析
    2.1 GIS与CAD数据模型差异分析
        2.1.1 GIS与CAD数据模型的抽象
        2.1.2 GIS数据模型
        2.1.3 CAD数据模型
        2.1.4 GIS与CAD数据模型、组织差异分析
    2.2 GIS与CAD符号差异分析
        2.2.1 GIS与CAD符号数据结构差异分析
        2.2.2 GIS与CAD符号数据组织差异分析
        2.2.3 GIS与CAD符号绘制策略差异分析
    2.3 GIS与CAD符号共享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GIS与CAD符号共享的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
    3.1 PostScript成像模型
    3.2 基于PostScript的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
        3.2.1 基于PostScript的点状符号数据模型
        3.2.2 基于PostScript的线状符号数据模型
        3.2.3 基于PostScript的面状符号数据模型
    3.3 跨平台符号数据模型与ArcGIS、AutoCAD符号映射
        3.3.1 ArcGIS符号映射
        3.3.2 AutoCAD符号映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图符号几何图形的统一表达与自适应插值
    4.1 地图符号中的几何对象表达
        4.1.1 连续、离散几何对象
        4.1.2 地图符号中的几何图形
        4.1.3 地图符号几何图形表达存在的问题
    4.2 跨平台符号模型的几何对象统一表达
        4.2.1 Path的分层
        4.2.2 Segment的定义
        4.2.3 Segment的统一表达
        4.2.4 Path分层方法下的符号数据模型几何图形统一表达
    4.3 输出条件约束的地图符号几何对象自适应插值
        4.3.1 基于Path分层方法的Segment输出
        4.3.2 自适应的Segment输出插值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rcGIS与AutoCAD符号共享实验
    5.1 实验技术路线
    5.2 跨平台符号模型中连续几何对象统一表达实验
        5.2.1 AutoCAD中连续几何对象的统一表达实验
        5.2.2 ArcGIS中连续几何对象的统一表达实验
        5.2.3 输出条件约束的自适应插值实验
        5.2.4 自适应插值反走样实验
        5.2.5 自适应插值效率对比实验
    5.3 GIS与CAD符号映射实验
        5.3.1 ArcGIS符号映射实验
        5.3.2 AutoCAD符号映射实验
    5.4 GIS与CAD符号共享实验
        5.4.1 ArcGIS调AutoCAD符号实验
        5.4.3 AutoCAD调ArcGIS符号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AutoCAD平台的供热管网结构备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热管网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研究
        1.2.2 供热管网可靠性计算相关的计算机算法
        1.2.3 供热管网分析可视化设计研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供热管网可靠性分析基本理论研究
    2.1 无故障工作概率指标
        2.1.1 无故障工作概率指标的研究内容
        2.1.2 供热管网元部件故障的定义
        2.1.3 无故障工作概率指标的实质
    2.2 供热管网当量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2.2.1 当量区的划分方法
        2.2.2 用当量区的思想分析供热管网无故障工作概率指标
    2.3 供热管网元部件故障流参数的计算
        2.3.1 故障流参数
        2.3.2 故障流参数计算
        2.3.3 指定城市供热管网元部件故障流参数的确定
    2.4 供热管网投资费用分析
        2.4.1 投资费用的相关规定
        2.4.2 计算方法
        2.4.3 管道造价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供热管网数据可视化程序设计
    3.1 相关软件介绍
        3.1.1 AutoCAD 二次开发简介
        3.1.2 NET 简介
        3.1.3 SQL Server 数据库简介
    3.2 相关软件的交互框架
        3.2.1 所用软件之间的联系
        3.2.2 实现软件交互的方法和命名空间
    3.3 实现的事件描述
        3.3.1 dwg 格式图形的数据操作过程
        3.3.2 SQL Server 供热管网数据库的创建
        3.3.3 dwg 格式供热管网图形的数据采集
        3.3.4 SQL Server 数据库数据的输出
    3.4 供热管网投资费用计算程序设计思路
        3.4.1 管道造价计算模型
        3.4.2 数据表设计
    3.5 事件功能分析及实现意义
        3.5.1 事件功能分析
        3.5.2 本章中程序实现功能的意义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算程序的编写及当量区划分算法的实现
    4.1 供热管网无故障工作概率指标计算过程
    4.2 供热管网无故障工作概率指标计算程序设计
        4.2.1 供热管网图状结构模型的建立
        4.2.2 供热管网元部件不可靠性投入的算法设计
        4.2.3 其他参数计算
    4.3 划分当量区程序的实现
        4.3.1 划分当量区算法分析
        4.3.2 划分当量区的程序模型及工作流程
    4.4 程序的意义及后续研究方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验证指标计算程序的准确性实例
        5.1.1 手算实例
        5.1.2 程序计算实例
    5.2 供热管网结构备用分析实例
        5.2.1 供热管网结构备用分析实例介绍
        5.2.2 供热管网结构备用分析实例计算
        5.2.3 供热管网结构备用分析实例计算结果及分析
        5.2.4 改变故障流参数后的计算结果
        5.2.5 供热管网结构备用分析实例总结
    5.3 供热管网干线分段阀设置分析实例
        5.3.1 供热管网分段阀设置分析实例介绍
        5.3.2 供热管网分段阀设置分析实例当量区划分
        5.3.3 供热管网分段阀设置分析实例总结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VB的AutoCAD二次开发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工作背景
    1.2 论文目的及意义
        1.2.1 工程上的应用
        1.2.2 在教学中的应用
    1.3 论文主要内容简介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AutoCAD 技术分析
    2.1 AutoCAD 的发展概况
    2.2 AutoCAD 二次开发语言的发展
        2.2.1 Auto LISP
        2.2.2 ADS
        2.2.3 ObjectARX For R14
        2.2.4 VB 和VBA
        2.2.5 .NET
        2.2.6 几种二次开发语言的对比
    2.3 小结
第三章 AutoCAD 二次开发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的意义
    3.2 教学软件的需求分析遵循原则
        3.2.1 提倡需求的协商与引导
        3.2.2 提倡产品在系统中的分析
        3.2.3 提倡整体的、动态的分析过程
        3.2.4 提倡迭代开发与原型方法的结合
        3.2.5 提倡需求的科学管理
    3.3 AutoCAD 二次开发系统需求分析过程
        3.3.1 功能需求
        3.3.2 性能需求
        3.3.3 环境需求
        3.3.4 用户界面需求
        3.3.5 安全保密需求
    3.4 硬件和软件平台需求
        3.4.1 开发语言的选择
        3.4.2 系统开发平台
    3.5 小结
第四章 AutoCAD 二次开发系统设计
    4.1 系统结构设计
    4.2 软件模块设计
        4.2.1 ActiveX Automation 技术及其工作机制
        4.2.2 用VB 开发AutoCAD 模块
        4.2.3 访问AutoCAD 对象
    4.3 数据结构设计
        4.3.1 参数化设计技术
        4.3.2 参数化曲线的设计
        4.3.3 标准件的参数化设计
        4.3.4 常用件的设计
    4.4 界面设计
        4.4.1 建立主界面
        4.4.2 在主窗体中建立菜单
        4.4.3 添加窗体
        4.4.4 属性设置
    4.5 小结
第五章 AutoCAD 二次开发系统实现
    5.1 在VB 中调用AutoCAD
    5.2 基本绘图命令
    5.3 三维实体示例
        5.3.1 弹簧
        5.3.2 旋转楼梯
        5.3.3 蜗轮
    5.4 三维模型生成二维投影图
        5.4.1 用AddPViewport 方法在图纸空间创建视口
        5.4.2 用Direction 属性设置观察(投影)方向
        5.4.3 用Solprof 命令生成三维模型的轮廓(即二维投影图)
        5.4.4 用LineType、Color 属性设置线型、颜色
        5.4.5 关闭实体所在的图层
        5.4.6 应用实例
    5.5 教学视频制作
        5.5.1 在3DSMAX 中制作视频
        5.5.2 用屏幕录像专家制作视频
        5.5.3 在VB 中建立教学视频连接
    5.6 小结
第六章 AutoCAD 二次开发系统测试
    6.1 软件测试过程
        6.1.1 步骤
        6.1.2 单元测试
        6.1.3 测试用例的设计
    6.2 本系统测试
        6.2.1 测试目标
        6.2.2 测试环境
        6.2.3 测试内容及结果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5)基于H∞范数的钢桁架桥动力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钢桁架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2 H∞主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钢桁架桥动力性能指标
    2.1 钢桁架桥有限元模型
        2.1.1 有限元建模方法
        2.1.2 模型建立
        2.1.3 H型钢截面编号
        2.1.4 模型简述
    2.2 有限元模型验证
    2.3 刚度、质量矩阵缩减
    2.4 钢桁架桥的H∞范数
        2.4.1 H∞范数的定义
        2.4.2 H∞范数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结构动力优化方法
    3.1 引言
    3.2 遗传算法简介
    3.3 单元分组
    3.4 惩罚函数
        3.4.1 杆件静力分析
        3.4.2 主桁内力计算
        3.4.3 主桁截面验算
        3.4.4 惩罚函数设定方式
        3.4.5 质量惩罚
    3.5 优化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动力优化效果验证
    4.1 桥梁的Midas模型
    4.2 地震作用下钢桁架桥跨中时程响应
        4.2.1 地震作用选择
        4.2.2 钢桁架桥跨中时程响应
        4.2.3 优化前后跨中最大位移、加速度对比
    4.3 列车荷载作用下钢桁架桥跨中时程响应
        4.3.1 列车基本参数
        4.3.2 列车荷载时程函数的构建
        4.3.3 列车不同速度跨中时程响应验证
        4.3.4 列车不同长度跨中时程响应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优化结果参数化绘图工具
    5.1 LISP语言介绍
    5.2 软件框架
    5.3 主要图形绘制程序
    5.4 注释、标注及表格绘制
    5.5 参数化绘图工具使用示例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钢桁架桥主桁备选H型钢表
附录B 遗传算法主函数程序
附录C 适应度函数程序
附录D 惩罚函数程序
附录E AutoLISP参数化绘图程序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插件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国内外有关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二次开发方面研究
    2.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二次开发研究的意义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目标
第一章 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二次开发系统分析
    1.服装CAD的发展历史
    2.专业服装CAD系统存在的技术性问题
        2.1 操作性
        2.3 通用性
    3.AutoCAD的发展
        3.1 AutoCAD的发展过程
        3.2 AutoCAD 2004以上版本的新特性
    4.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二次开发可行性分析
        4.1 AutoCAD二次开发原理
        4.2 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二次开发可行性
    5.AutoCAD二次开发语言分析
        5.1 AutoLISP
        5.2 ADS
        5.3 ObjectARX
        5.4 VisualLISP
        5.5 VBA
    6.本章小结
第二章 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二次开发功能定位
    1.服装结构设计插件与AutoCAD系统的关系
        1.1 AutoCAD系统工作特点
        1.2 二次开发前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绘图方式
        1.3 插件与AutoCAD的关系
    2.实际应用操作需求分析
        2.1 功能需求分析
        2.2 工作方式模仿需求分析
        2.3 市场需求分析
        2.4 教学需求调查
        2.5 辅助方式分析
    3.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装结构制图方法对比分析
    1.手工制图特点
        1.1 主要绘图方法
        1.2 服装部位画法
        1.3 小结
    2.计算机服装制图方式
        2.1 修改型制图方式
        2.2 绘制型制图方式
    3.服装CAD制图特点
        3.1 专业服装CAD画法特点
        3.2 专业服装CAD制图与AutoCAD制图方式的主要区别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装结构打板模块插件设计与开发
    1.服装结构打板模块插件设计
        1.1 服装结构打板模块插件界面设计
        1.2 打板辅助功能设计
    2.服装结构打板模块插件开发实现
        2.1 主控界面实现
        2.2 主体功能实现
        2.3 工作流程串联及内部整合
    3.实用检测分析
        3.1 主观测试
        3.2 客观测试
    4.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VBA的AutoCAD二次开发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AutoCAD二次开发的发展概况
    1.2 AutoCAD二次开发的特点和方法原理
        1.2.1 AutoCAD软件二次开发的特点
        1.2.2 AutoCAD二次开发方法原理
    1.3 参数化设计的概述
        1.3.1 参数化设计
        1.3.2 参数化绘图的方法
        1.3.3 实现参数化绘制图形
    1.4 AutoCAD二次开发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背景
    1.6 主要内容
第二章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及技术
    2.1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的演变
        2.1.1 第一代开发工具——AutoLISP
        2.1.2 第二代开发工具——ADS
        2.1.3 第三代开发工具—VBA等
    2.2 开发工具VBA简介
        2.2.1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VBA
        2.2.2 使用VBA访问对象类
        2.2.3 使用VBA操作对象类
        2.2.4 使用VBA处理数据
        2.2.5 VBA应用程序加密
    2.3 AutoCAD二次开发采用的技术
        2.3.1 AutoCAD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概述
        2.3.2 ActiveX Automation的组织对象
        2.3.3 常用的ActiveX Automation对象及其方法、属性
第三章 参数化绘图系统的开发设计
    3.1 系统的设计思想
    3.2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
        3.2.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3.2.2 参数化绘图模块设计
        3.2.3 数据库管理模块设计
    3.3 系统数据库的关键技术与设计
        3.3.1 SQL SERVER简介
        3.3.2 数据库接口技术
第四章 参数化绘图系统实现
    4.1 精加工图形对象
    4.2 对象选择集
    4.3 镜像对象
    4.4 图层、颜色与线型设置
        4.4.1 构建图层
        4.4.2 颜色设置
        4.4.3 线型设置
    4.5 图形对象的标注设置
        4.5.1 构建尺寸标注
        4.5.2 形位公差标注设置
        4.5.3 基准标注设置
        4.5.4 粗糙度的标注
    4.6 标题栏创建和技术要求
        4.6.1 标题栏的块定义
        4.6.2 属性的提取和编辑
        4.6.3 技术要求
    4.7 实例应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Tribon模型的数据提取方法及舰船规范测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水平
        1.2.1 Tribon 系统的研究开发应用现状
        1.2.2 舰船虚拟测试应用技术现状
        1.2.3 船舶结构规范设计测试软件开发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TRIBON 模型的数据抽取方法及二次开发技术
    2.1 Tribon 系统数据库
        2.1.1 Tribon 模型数据库组成
        2.1.2 Tribon 模型设计命名规则(船体专业)
    2.2 Tribon 模型的数据抽取及二次开发
        2.2.1 Tribon 数据抽取语法
        2.2.2 几何宏语言程序
        2.2.3 SX700 终端查询程序
        2.2.4 部件模型对象(Com-Object)方法
        2.2.5 报表生成器
    2.3 Tribon Vitesse 二次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 TRIBON XML 文件的船体结构信息提取
    3.1 XML 技术综述
    3.2 XML 基本知识
        3.2.1 XML 特点
        3.2.2 XML 语法简介
    3.3 船体信息 XML 文件生成原理
        3.3.1 船体对象分解
        3.3.2 船体结构数字化手段
    3.4 船体 XML 文档解析方法
        3.4.1 XML DOM 基本原理
        3.4.2 船体 XML 文档的信息描述和存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VB 的 AUTOCAD 船体结构自动建模
    4.1 引言
    4.2 AutoCAD 三维建模方法
    4.3 AutoCAD 的二次开发与图形自动生成技术
        4.3.1 AutoLISP 和 VisualLISP
        4.3.2 高级语言开发系统 ADS
        4.3.3 高级语言开发系统 ObjectARX
        4.3.4 ActiveX Automation 在 AutoCAD 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4.4 基于 VB 的 AutoCAD 程序化自动建模方法
        4.4.1 AutoCAD 对象库的引用
        4.4.2 获取 VB 对 AutoCAD 的控制权
        4.4.3 自动建模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排水型水面舰船局部静强度军规测试
    5.1 引言
    5.2 模型导入
    5.3 结构特征识别
    5.4 甲板及平台局部静强度军规测试
        5.4.1 甲板及平台结构特征识别方法
        5.4.2 模型三维显示
        5.4.3 载荷计算
        5.4.4 甲板板强度计算
        5.4.5 甲板纵骨强度计算
        5.4.6 测试结果
    5.5 船底局部静强度军规测试
        5.5.1 底部板架识别方法
        5.5.2 载荷计算
        5.5.3 船底板强度计算
        5.5.4 船底纵骨强度计算
        5.5.5 测试结果
    5.6 舷侧局部静强度军规测试
        5.6.1 舷侧板架识别方法
        5.6.2 载荷计算
        5.6.3 舷侧板强度计算
        5.6.4 舷侧纵骨强度计算
        5.6.5 测试结果
    5.7 首部冲击强度军规测试
        5.7.1 导入模型
        5.7.2 载荷计算
        5.7.3 首部外板强度计算
        5.7.4 首部纵骨强度计算
        5.7.5 首部肋骨强度计算
        5.7.6 测试结果
    5.8 横舱壁局部静强度军规测试
        5.8.1 横舱壁板架识别方法
        5.8.2 载荷计算
        5.8.3 横舱壁板强度计算
        5.8.4 舱壁扶强材强度计算
        5.8.5 测试结果
    5.9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测试案例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9)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1.1 研究路线之一
        1.3.1.2 研究路线之二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相关研究成果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5.1 研究框架
        1.5.2 创新点
第2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
    2.1 从哥特建筑到结构理性
        2.1.1 哥特建筑与手工艺人行会
        2.1.2 19世纪的结构理性主义
        2.1.3 结构理性与新时代的技术观
    2.2 从文艺复兴到美院“图”学
        2.2.1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图
        2.2.2 巴黎美术学院体系的形成
        2.2.3 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图”学
    2.3 从“图”学到形式图解
        2.3.1 瓦堡学院的抽象图解
        2.3.2 形式图解的产生与发展
    2.4 包豪斯中的“数字式”教学
        2.4.1 摄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2.4.2 电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2.5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出现、兴起与演变
        2.5.1 CAAD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
        2.5.2 哥伦比亚大学的“无纸化”教学
        2.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二元区分
        2.5.4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向
    2.6 历史根源、发展历程分别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3.1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综述
    3.2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3.2.1 教学内容分析
        3.2.2 课程设置分析
        3.2.3 课程学时分析
    3.3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3.3.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与特征
        3.3.2 教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特性与分层
    4.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基本特性
        4.1.1 表现性
        4.1.2 工程性
        4.1.3 程序性
        4.1.4 数据性
        4.1.5 “亲笔式”特性
    4.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不同层面及其属性
        4.2.1 表达层面及其属性
        4.2.2 实施层面及其属性
        4.2.3 建构和性能层面及其属性
    4.3 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
    5.1 类型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5.1.1 表达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2 实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3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4 表达层面的教学目标
        5.1.5 实施层面的教学目标
        5.1.6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目标
    5.2 时间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5.2.1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2.2 中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2.3 高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嵌入
        5.3.1 数学知识的教学
        5.3.2 计算机语言知识的教学
        5.3.3 数字化建筑设计理论知识的教学
    5.4 关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媒介
        5.4.1 多样化的媒介
        5.4.2 专业化的媒介
        5.4.3 产业化的媒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6.1 建立教学体系理论上的可能性
        6.1.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时期探讨
        6.1.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点及其与评估标准的联系
        6.1.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侧重点与教学梯度
    6.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知识点
        6.2.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的演进
        6.2.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与现有建筑课程的融合
        6.2.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向建筑教学的转化
    6.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问题与不足
    7.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调研详情
附录二: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表
附录三: 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四: 建筑学中的“新数学”知识
作者简历

(10)船体三维建模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船体曲线曲面生成技术
    1.3 船体三维数字模型平台软件及二次开发技术
        1.3.1 AutoCAD软件及二次开发
        1.3.2 CATIA软件及二次开发技术
    1.4 船体结构三维数字模型技术
        1.4.1 三维CAD技术的发展
        1.4.2 船体三维数字模型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论文预期结果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船体曲线曲面生成算法实现研究
    2.1 B样条的定义和性质
        2.1.1 B样条基函数的递推定义及性质
        2.1.2 三次B样条基函数递推公式算法实现
        2.1.3 非有理B样条曲线的定义
        2.1.4 B样条按节点矢量分类
        2.1.5 B样条曲线在船体型线中的特殊功能
    2.2 德布尔(de Boor)算法
    2.3 B样条节点插入算法
    2.4 三次B样条曲线生成算例
    2.5 B样条曲线的插值计算
    2.6 B样条曲线的插值计算实例
    2.7 非有理B样条曲面的定义及其插值算法
        2.7.1 B样条曲面定义
        2.7.2 B样条曲面的插值
    2.8 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曲面
        2.8.1 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NURBS)
        2.8.2 NURBS曲线的修改
        2.8.3 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体曲面建模技术研究
    3.1 船体表面特征
    3.2 基于国内软件系统的船体型线光顺
        3.2.1 HD-SHM系统数据文件形式
        3.2.2 于HD-SHM2000系统的船体型线三向光顺
    3.3 基于CATIA船体曲面建模
        3.3.1 CATIA系统中数据组织形式
        3.3.2 将光顺后的型线模型转换到CATIA系统建立船体曲面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utoCAD二次开发及应用研究
    4.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4.1.1 AutoLISP技术
        4.1.2 ADS技术
        4.1.3 Visual LISP技术
        4.1.4 VBA技术
        4.1.5 ObjectARX技术
        4.1.6 DotNET技术
    4.2 基于AutoCAD VBA的应用程序菜单设计
    4.3 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的船舶静力学常规计算
        4.3.1 建立不规则曲线图形
        4.3.2 基于VBA生成面域
        4.3.3 查询面域要素计算结果
        4.3.4 生成三维实体
        4.3.5 与其它近视计算方法的比较及误差分析
    4.4 基于VBA生成图形的船体横剖面几何要素计算
        4.4.1 基于VBA生成船体横剖面图形
        4.4.2 合并横剖面上各构件
        4.4.3 查询横剖面几何要素
        4.4.4 横剖面的编辑与修改
        4.4.5 计算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ATIA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5.1 CATIA V5二次开发方法及比较
        5.1.1 自动化应用接口的宏(Automation API)
        5.1.2 基于组件应用架构CAA的二次开发
        5.1.3 用户定义特征方法IUDF
        5.1.4 智能构件方法(knowledge ware)
    5.2 零件三维建模
        5.2.1 CATIA的组件对象模型(COM)及其访问方法
        5.2.2 零件三维建模方法
    5.3 三维曲面零件建模
        5.3.1 Reference参考元素
        5.3.2 HybridShapeFactory混合元素构造器
    5.4 装配建模
        5.4.1 组件管理
        5.4.2 Product对象
        5.4.3 Products对象
        5.4.4 组件位置信息管理
        5.4.5 约束管理
        5.4.6 装配建模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船体结构三维建模技术研究
    6.1 船体结构三维建模方法及整体技术
        6.1.1 参数化设计技术
        6.1.2 基于知识工程的参数化设计
        6.1.3 面向对象技术及面向对象的CAD/CAM系统开发思想
        6.1.4 自顶向下技术
        6.1.5 面向对象二次开发技术
        6.1.6 船体结构三维建模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6.2 基于约束的船体横剖面参数化设计
    6.3 基于CATIA的船体结构参数化建模
        6.3.1 船体结构特征与参数分类分解和提取
        6.3.2 零件参数化建模
        6.3.3 船体结构参数化装配建模
        6.3.4 利用三维实体视图功能生成所需视图
        6.3.5 分段结构材料表
    6.4 数据库技术应用
        6.4.1 数据库系统功能
        6.4.2 数据库设计
    6.5 船体结构三维建模系统
    6.6 基于知识的船体结构建模
        6.6.1 基于知识库的船体结构规范设计
        6.6.2 基于CATIA知识工程的船体结构参数化建模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A 某船700水线绘制例程(VBA)
附录B 某船生成竖向三维实体例程(VBA)
附录C 产品表达方法和语句(VB)
附录D 添加、替换组件和子产品语句(VB)
附录G 装配实例核心程序(VB)

四、结构可靠性曲线的AutoCAD绘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utoCAD Map 3D的通风仿真系统的研究[D]. 宫良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2(10)
  • [2]GIS与CAD地图符号共享方法研究 ——以ArcGIS和AutoCAD为例[D]. 骆骐.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3]基于AutoCAD平台的供热管网结构备用研究[D]. 王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4]基于VB的AutoCAD二次开发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永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 [5]基于H∞范数的钢桁架桥动力性能优化研究[D]. 高嘉辰.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AutoCAD服装结构设计插件开发研究[D]. 吕唐军. 苏州大学, 2007(11)
  • [7]基于VBA的AutoCAD二次开发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武妍.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8]Tribon模型的数据提取方法及舰船规范测试应用研究[D]. 李慧蕾.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9]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D]. 项星玮. 浙江大学, 2018(01)
  • [10]船体三维建模应用技术研究[D]. 彭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结构可靠度曲线的AutoCAD绘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