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车锅炉皮双面成型自动焊(论文文献综述)
成都电焊机研究所[1](1975)在《电焊机在各部门的使用概况》文中研究表明 一、概述: 焊接是现代工业中金属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发电、冶金、石油、化工、农机、交通和国防等几乎所有部门的发展。电焊机就是实现这种工艺方法的工具。焊接技术的发展是与近代工业技术和科学的进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从1900年开始采用涂料焊条进行手工焊到现在的几十年间,焊接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1927年发明了埋弧焊,大大提高了碳钢板的焊接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50年代初期发明了电渣
张柏年,顾曾迪[2](1979)在《上海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技术应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CO2气体保护焊在国内已有十多年应用历史。从1958年起,上海江南造船厂、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进行细丝 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及设备的试验研究工作。1959年,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自行设计了积木式 RB—500F 型 CO2气体保护
李连胜[3](2017)在《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17年立秋时节,中国焊接协会迎来成立30周年华诞。值此喜庆之际,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协会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30年来,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焊接协会不忘初心,
罗征志[4](2013)在《铁路罐车罐体成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罐车罐体结构零部件是罐车关键承载零部件,其制造加工质量直接关系到罐车运行安全和可靠性。罐车罐体主要包括封头和筒节两大关键零件。罐体制造加工工艺主要包含封头冲压成形、筒节滚压成形等塑性加工成形过程,以及坯料制备过程中的对接焊接和罐体组装过程中的焊接加工工艺过程。目前,由于铁路罐车罐体尺寸大、材料厚度较厚,制造企业对罐体封头冲压、筒节滚压及其相关焊接工艺规程的制定基本还是依靠传统模式进行,即根据经验和实验试制调整工艺参数来开展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该方法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研制的成本,且生产效率极为低下。而且传统罐体制造工艺方法对罐体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及其对罐体后期运行中的安全影响无法进行预测和控制。因此,在罐体制造加工中引入并使用先进的成形工艺研究手段十分必要。本文采用以罐体成形理论分析为基础,使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罐体制造加工工艺过程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进行罐体材质Q345R材料性能研究。Q345R材料是罐车罐体常用材料,其也是压力容器专用钢板。采用试验的方法对Q345R母材试样和对接焊试样材料进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和冲击试验。试验表明,Q345R材料有良好的塑性成形性能。(2)试验对比研究罐体封头成形工艺。铁路罐车封头由于尺寸大、材料厚,其塑性成形加工难度大。为保证既能顺利成形封头,又能保证良好的产品性能和质量,采用试验的方法,分别使用冷冲压工艺、热冲压工艺和旋压工艺进行封头塑性成形加工。试验表明,热冲压封头成形方便,但成形后产品形状尺寸变化大,且需要加热等附属设备;旋压封头成形表面质量较差,成形效率较低,仅适合单件试制;冷冲压封头尺寸稳定,产品质量好,但成形载荷大。综合比较分析表明,采用冷压工艺进行铁路罐车封头加工能更好的保证罐车的加工质量和运行安全,因此采用冷拉延成形工艺进行罐车封头大批量制造。(3)对封头冷拉延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大型封头的冷拉延成形过程中,型面回弹和起皱是其主要成形缺陷,而拉延筋是控制其成形缺陷的重要工艺措施。根据椭圆形封头成形特性和要求,设计了圆形筋、矩形筋展开拉延成形分析,并和无拉延筋的成形工艺进行比较。对比分析表明,矩形拉延筋能更有效的保证封头成形质量。(4)展开封头拉延成形重要工艺参数,如摩擦系数、压边力、凸凹模间隙等对成形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封头成形工艺参数要既能保证产品成形质量,又能节约设备吨位,降低能耗。研究表明,压边力和模具间隙对成形载荷和成形质量影响明显。过小间隙使得成形载荷急剧上升,但成形后回弹较小,产品无明显起皱和鼓包成形缺陷;压边力过小则造成起皱明显,材料无法顺利转移到模内,亦使得成形载荷急剧上升。根据研究结果,得到封头成形时合理的压边力、凸凹模间隙等成形工艺参数。(5)筒节滚弯成形数值模拟分析。使用有限元法对筒节滚弯渐进塑性变形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筒节成形过程中摩擦系数等工艺参数对成形有重要影响。(6)封头拉延模具磨损分析。封头拉延成形过程中,模具成形表面,尤其是小圆角型面的磨损是影响模具寿命的主要因素。对拉延模具成形过程中的模具受力及磨损的模拟分析表明,合理设置模具工艺参数能延长模具寿命,进而降低产品制造成本。(7)罐体制造中的焊接分析。罐体加工时,涉及的主要焊接问题是封头坯料制备时的厚板对接焊,筒节滚弯成形后的对接焊以及筒节、封头的组装焊接。封头制备时的对接焊,直接影响封头塑性冲压加工,尤其是焊后残余应力对冲压有一定的影响。筒节对接焊残余应力也对焊后滚弯校形有一定的影响。使用焊接数值模拟技术,对厚板焊接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焊接焊后高残余应力区主要在焊缝区,可通过时效处理和退火来降低焊缝区残余应力。罐体总装时高残余应力也主要集中在焊缝区,其将对焊后变形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焊接顺序的设置,可适当降低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
辛海波[5](2010)在《焊接机器人在转向架构架焊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论述了GE内燃机车转向架构架焊接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工艺研究工作。GE内燃机车是国内某企业与美国GE公司的合作项目,其中机车转向架是关键的走行部件,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机车的运行安全。作为主要承载部件构架的焊接质量尤为重要,构架制造质量直接制约着机车的安全和使用寿命。采用机器人焊接内燃机车转向架构架是该企业的重要技改项目之一。首先,通过对转向架构架的结构特点和生产节拍的分析,确定了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的配置、技术参数,并对机器人工作站进行了合理布局。根据构架牵引梁材料的焊接性特点,选择了合理的焊接方法及焊接材料。从保证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出发,确定最佳焊接线能量范围,为制定正确的焊接工艺参数提供了依据。选择合理工艺参数,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为了缩短试验周期,降低成本,在焊接工艺试验中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影响焊缝性能的主次参数,确定了合适焊接工艺参数。构架牵引梁经过试生产,产品的各项尺寸指标、性能指标符合产品的设计要求,具备了大批量的生产条件。
丁刚[6](2014)在《机车变压器油箱焊接生产线工艺过程的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电力机车的发展,尤其是交流传动大功率电力机车牵引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电力机车已经占据中国货运机车的主要地位。牵引变压器是机车的核心部件,而油箱又是牵引变压器的核心部件,其焊接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生产周期长,成为企业效能和质量提升的一个瓶颈。如何改进油箱焊接的工艺流程、工位设计与生产线设计,提高油箱焊接的效率和效能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以联诚集团HXD1(和谐1型)电力机车变压器油箱焊接生产线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工作如下:(1)分析HXD1电力机车变压器油箱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油箱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功能、典型焊缝的焊接过程,为油箱焊接生产线设计提供理论基础。(2)对油箱的焊接进行工艺过程分析和设计,依据设计的工序及工位,规划油箱焊接生产线工艺布局。(3)运用eM-plant软件对焊接生产线进行建模和仿真运行,以生产线平衡率、设备利用率、生产线产能为仿真模型的评价指标,对生产线模型的运行结果进行分析,针对生产线初始模型存在的瓶颈、堵塞、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优化HXD1电力机车变压器油箱的焊接生产线。本文研究内容对企业引进焊接机器人设备、焊接生产线设计及工艺布局规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李章龙[7](2011)在《小口径阀门内环缝自动焊设备的研究》文中提出阀门是可以控制管道和设备内的介质(液体、气体、粉末)流动或停止,并能控制其流量的装置,是管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控制部件,无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题就是基于解决小口径内环缝的自动焊接展开的,在生产中经常碰到小口径阀体的内壁环焊缝的焊接,但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不足,要解决小口径管内壁环焊缝焊接工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口径小,操作易受到限制,小口径阀体内环缝的焊接数量又较多,且一般焊缝距管口都较远,都在100mm以上,目前大多采用手工电弧焊,有的情况下需将焊条弯曲才能焊接,焊接效率低,且在预热焊接时,焊接环境艰苦,很难保证焊接质量。故迫切需要一套专用的自动焊设备,以提高小口径阀门内环缝焊接的效率和质量,以适应现代阀门焊接发展的需要。PLC是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开发的产品,并逐渐发展成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体积小、维护方便,可进行在线修改等优点,因而适用于小口径阀门内环缝自动焊设备的控制需要。本实验通过焊接机架的选择和变位机的设计为焊接操作提供了支架支持,又通过焊枪的设计,使焊枪能够伸入小口径管道,再通过PLC与触摸屏的设置,可以对小口径阀门进行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的焊接,同时可以对各种焊接参数进行实时控制,如焊枪摆动,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等参数,均可进行微调,很好的保证了焊接的顺利进行,符合设备自动化发展的趋势。此外,PLC有存储功能,可以存储不同规格的阀门小口径管焊接的程序,当实验试样规格改变时,只需在触摸屏上调出相应参数,即可进行焊接。本设备选用的焊接方法是CO2气体保护焊,并对工艺选择原则进行了论述,此外针对可能存在的干扰现象,提出相应的抗干扰措施。
周张义[8](2009)在《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部件疲劳强度研究》文中提出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铁路运输形势,尽快开行满足运行速度为120-160km/h甚至更快的高速货物列车已势在必行。高速货车的开发成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而转向架研制则是其核心技术。分析表明,焊接构架式转向架是我国高速货车必然采用的走行部技术模式,而其关键承载部件焊接构架和摇枕的疲劳强度性能,将直接决定着车辆在使用寿命期限内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当前国内铁道车辆行业缺乏对动态承载焊接钢结构疲劳强度的系统深入研究,而大量运营实践表明车辆焊接部件的疲劳破坏问题已十分严重,工程上迫切需要对其机理的深入研究,应用更为实用的疲劳工程分析技术解决业已出现的各类问题。鉴于此,论文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我国最新开发研制的160km/h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承载部件为目标研究对象,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1.动态承载焊接钢结构的疲劳工程分析技术研究;2.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部件的疲劳设计载荷和强度评定准则研究:3.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构架及摇枕的疲劳强度分析评定研究。首先针对焊接钢结构的疲劳工程分析技术,论文主要在回顾总结和深入分析国际上以往及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三种适于工程应用的焊接结构疲劳分析方法:名义应力法、表面外推热点应力法和Battelle热点应力法,以及四类关键疲劳影响因素:焊接残余应力、低应力范围循环、多轴应力和焊后改进工艺,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和深入研究,总结提出了工程实际中各疲劳分析方法的合理应用方式及各疲劳影响因素的合理修正准则。其次论文在对比分析现有多种方法基础上,明确了两类基于强度试验规范的转向架焊接承载部件疲劳设计载荷确定方法,在现阶段工程应用中最为实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亦存在的局限性及在不同线路条件下的适用性。在对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构架及摇枕结构不同部位的实际承载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及对载荷确定相关因数的疲劳损伤影响规律和程度进行系统研究基础上,论文综合并合理改进了以上两类方法,确定出了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承载部件的疲劳设计载荷及强度评定准则。最后基于论文总结的三类焊接结构疲劳工程分析方法、各关键疲劳影响因素修正准则、确定的疲劳设计载荷及强度评定准则,依据具体情形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160km/h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构架和摇枕的疲劳强度分析,进而依据评定结果提出了结构优化设计和焊接制造工艺改进方案。通过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样机疲劳试验结果进行必要比较,并结合当前转向架焊接承载结构的运用实践,验证了论文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李唐都[9](2014)在《钻井泵排出弯管CO2气体保护自动焊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钻井泵排出弯管构件是钻井泵液力端的关键部件,我国目前采用传统的焊条电弧焊对排出弯管构件进行焊接,焊接效率和焊接质量完全依赖于焊工的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随着钻井泵逐步向大功率、批量化、耐高压、耐腐蚀的方向发展,对排出弯管部件的焊接质量、生产效率、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针对CO2气体保护焊的特点和排出弯管的结构特点,设计了CO2气体保护焊自动焊接专用焊机,实现了工件自动旋转,焊枪自动摆动,平焊位置焊接;实现了焊前预热、施焊、后热等过程流水作业模式。通过对中碳合金钢排出弯管采用CO2气体保护焊焊接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选取适当焊丝,采用小线能量辅以合理的预热温度,有效避免了焊后冷裂纹的产生,并采取了脉冲焊接电源有效的控制了焊接飞溅。结果表明,在严格控制焊接热输入、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等参数的情况下,排出弯管部件的CO2气体保护自动焊接可以获得优质的焊接接头,焊缝成形良好,内部质量可靠,一次通过焊缝的超声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完全满足产品使用性能的要求。
蒋俊[10](2012)在《富氩气体保护焊在压力容器设备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富氩气体保护焊焊接Q345R,15CrMo和106Cr19Ni10(304)展开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研究的是压力容器常用材料Q345R、15CrMo和06Cr19Ni10(304)的电弧形态、焊接工艺、机械性能以及宏微观组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焊接Q345R时,20%CO2+80%Ar的电弧面积为纯Ar的35%,100%C02的电弧面积为20%CO2+80%Ar的57%。20%C02+80%Ar的电弧是比100%Ar和100%CO2的稳定:240A的电弧比280A的稳定。保护气为100%CO2时,飞溅较大,焊缝不均匀,表面有氧化皮;保护气为100%Ar时,焊缝成形不均匀,焊缝高而窄;保护气为20%C02+80%Ar时,焊缝均匀,鱼鳞纹平滑。焊缝的冲击值与焊缝中的氧含量是呈负相关;富氩气体保护焊金属夹杂物评定在1.5级;保护气对焊缝的晶粒影响不明显。富氩气体焊接的试板达到了JB/T4730-2005的射线检测的二级标准,机械性能符合JB4744-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标准。焊接15CrMo时,保护气体中加入20%CO2后,电弧会收缩47%;坡口角度和焊接电流对电弧的影响不明显。保护气中加入CO2后,电弧比纯Ar的稳定;240A的电弧比280A稳定。保护气体为20%CO2+80%Ar的焊缝成形比纯Ar的好。两种保护气体下的焊接和热影响区组织都为珠光体+铁素体,没有出现淬硬组织。机械性能方面,纯Ar焊接的试板背弯出现了裂纹,20%CO2+80%Ar焊接的试板符合JB4744-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标准。焊接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304)时,当焊接电流为240A时,保护气中O2的比例从2%到5%到8%,电弧分别收缩了38%和12.5%:当电流为280A时,电弧收缩了17%和20%。电弧稳定性:2%O2+98%Ar<5%O2+95%Ar<100%Ar<8%02+92%Ar; 240A的电弧比280A的稳定。保护气和电流对焊缝中Cr和Ni的影响不明显。保护气为5%O2+95%Ar焊缝的面弯和背弯都出现了裂纹。保护气为2%O2+98%Ar焊缝的晶间腐蚀和力学性能都符合JB4744-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标准。
二、机车锅炉皮双面成型自动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车锅炉皮双面成型自动焊(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
1984~1986 |
1987 |
1991 |
1992 |
1993 |
1997 |
1998~2000 |
2001 |
2002 |
2005 |
2010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 历届领导 |
中国焊接协会历届理事长 |
中国焊接协会历届秘书长 |
3 工作成果回顾 |
3.1 引领行业发展 |
3.1.1 编制行业规划, 引导行业发展 |
3.1.2 参与标准修订 |
3.1.3 国家职业大典修订 |
3.2 推动技术发展 |
3.2.1 开展质量评比, 组织焊接技能比赛 |
3.2.2 推广节能、节材、高效焊接设备及材料, 推荐优质产品 |
3.2.2. 1 大力推广CO2气体保护焊新技术 |
3.2.2. 2 大力推广可控硅节能弧焊电源 |
3.2.2. 3 国产逆变电源的生产考核及产品推荐工作 |
3.2.2. 4 新能源丙烷气体代替乙炔气切割技术 |
3.2.2. 5 开展机器人焊接应用技术推广 |
3.2.3 组织技术交流, 推广先进焊接技术 |
3.2.3. 1 推动焊接设备技术进步 |
3.2.3. 2 推动焊材技术稳步发展 |
3.2.3. 3 推广应用先进切割设备 |
3.2.3. 4 焊接机器人产业长足发展 |
3.2.3. 5 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 |
3.2.3. 6 推动油田管道技术发展 |
3.3 提供优质服务 |
3.3.1 调研行业信息, 提供决策依据 |
3.3.2 信用等级评价 |
3.3.3 品牌培育 |
3.3.4 行业表彰活动 |
3.3.5 组建专家技术委员会, 提供重大科技成果及技术鉴定 |
3.3.6 创办行业权威网站 |
3.3.7 编辑出版刊物 服务行业大众 |
3.3.8 推进“中机云创平台”项目合作 |
3.3.9 建立焊接专利成果展 |
3.4 开展教育培训 |
3.4.1 开展培训认证 |
3.4.2 培训基地建设 |
3.5 服务平台建设 |
3.5.1 中国焊接之桥行业发展论坛 |
3.5.2 中国焊接产业论坛 |
3.5.3 全国焊接材料行业大会 |
3.5.4 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 |
3.5.5 2016首届焊割行业创新发展论坛 |
3.6 加强交流合作 |
3.6.1 国内交流 |
3.6.2 国际交流 |
4 各分支机构特色活动 |
4.1 焊接设备分会 |
4.1.1 承办中国焊接产业论坛 |
4.1.2 主办两会论坛 |
4.1.3 分会会员大会 |
4.1.4 建立“中国焊接装备网” |
4.1.5 标准制修订工作 |
4.2 焊接材料分会 |
4.3 切割分会 |
4.4 教育与培训工作委员会 |
4.5 金属结构专业委员会 |
4.6 贸易促进工作委员会 |
4.7 能源装备专业委员会 |
4.8 造船与海洋工程专业委员会 |
4.9 油田与管道建设专业委员会 |
(4)铁路罐车罐体成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铁路罐车成形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型封头成形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筒节成形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罐体组装工艺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铁路罐车封头成形研究 |
2.1 封头成形工艺方法试验研究 |
2.1.1 封头成形常见工艺方法 |
2.1.2 冷压、热压、旋压封头成形工艺对比试验 |
2.1.3 封头成形方法试验结论 |
2.2 封头拉深成形理论分析 |
2.2.1 封头拉深成形理论 |
2.2.2 拉延筋作用机理 |
2.3 罐体冲压成形模拟分析有限元理论 |
2.3.1 有限元法基础 |
2.3.2 弹塑性有限元法 |
2.4 罐体材料Q345R材料性能 |
2.5 封头冲压成形过程模拟分析 |
2.5.1 封头拉延成形2D有限元模型 |
2.5.2 封头成形结果分析 |
2.5.3 封头拉延成形过程中材料厚度变化分析 |
2.6 封头冲压成形过程拉延筋影响研究 |
2.6.1 封头拉延成形3D有限元模型 |
2.6.2 封头冲压成形模拟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罐车封头成形工艺参数优化分析 |
3.1 摩擦系数对封头冲压成形的影响研究 |
3.2 成形工艺参数对封头成形质量的影响研究 |
3.2.1 压边力对封头成形质量影响 |
3.2.2 凸凹模间隙对封头成形质量影响 |
3.2.3 模具入口圆角对封头成形质量影响 |
3.3 封头拉延实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罐车封头成形模具失效研究 |
4.1 模具失效研究理论基础 |
4.1.1 模具常见失效形式 |
4.1.2 模具磨损的形成机理 |
4.1.3 磨损分析基本理论模型 |
4.1.4 模具磨损的影响因素 |
4.2 封头冲压成形模具应力应变分析 |
4.2.1 凸模应力应变分析 |
4.2.2 凹模应力应变分析 |
4.2.3 压边圈应力应变分析 |
4.3 封头冲压成形模具磨损分析 |
4.3.1 封头拉延模具零件磨损分析 |
4.3.2 工艺参数对封头拉延模具零件磨损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罐车筒节滚弯成形研究 |
5.1 筒节滚弯成形工艺分析 |
5.1.1 筒节压弯成形工艺分析 |
5.1.2 筒节滚弯成形工艺分析 |
5.2 筒节滚弯成形模拟分析 |
5.2.1 筒节滚弯工艺制定 |
5.2.2 筒节成形有限元模型构建 |
5.3 筒节滚弯成形模拟分析 |
5.3.1 筒节变形过程中应力分析 |
5.3.2 筒节成形过程中等效应变分布 |
5.3.3 滚轮作用力分析 |
5.4 滚弯工艺参数对筒节成形影响 |
5.4.1 摩擦因素对筒节成形质量的影响 |
5.4.2 成形辊旋转速度对筒节成形质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铁路罐车罐体焊接成形模拟分析 |
6.1 焊接成形过程数值计算理论基础 |
6.1.1 焊接模拟分析简化 |
6.1.2 焊接热传导理论基础 |
6.1.3 焊接过程热弹塑性理论基础 |
6.1.4 焊接热源模型 |
6.2 罐体材料热物理性能 |
6.3 封头坯料焊接过程瞬态分析 |
6.3.1 30mm厚板封头焊接成形 |
6.3.2 10mm厚板封头焊接成形 |
6.4 封头筒节对接焊焊接过程瞬态分析 |
6.4.1 封头筒节对接焊焊接过程瞬态分析 |
6.4.2 筒节对接焊焊接顺序对焊接质量影响 |
6.4.3 筒节对接焊分析小结 |
6.5 罐车罐体组焊焊接过程瞬态分析 |
6.5.1 罐体组焊工艺方案设计 |
6.5.2 罐体组焊有限元模型 |
6.5.3 罐体组焊模拟分析结果 |
6.5.4 罐体组焊工艺方案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焊接机器人在转向架构架焊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意义 |
1.2.1 采用机器人焊接的优势 |
1.2.2 研究弧焊机器人焊接工艺的意义 |
1.3 国内外机器人的应用概况 |
1.3.1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
1.3.2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
1.3.3 焊接机器人在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中的应用 |
1.4 弧焊机器人技术 |
1.4.1 弧焊机器人的组成 |
1.4.2 弧焊机器人各组成单元的关键技术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构架牵引梁焊接机器人生产方案研究 |
2.1 转向架构架工艺分析 |
2.1.1 技术要求 |
2.1.2 性能要求 |
2.1.3 性能要求试验 |
2.2 产品节拍分析 |
2.2.1 生产制度 |
2.2.2 生产节拍 |
2.3 弧焊机器人单元平面布置和生产流程的设计 |
2.4 设备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牵引梁焊接工艺分析与选择 |
3.1 牵引梁的材料分析 |
3.1.1 牵引梁组成及材料分析 |
3.1.2 碳当量计算 |
3.2 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方法 |
3.2.1 实心焊丝气体保护焊的工艺特点分析 |
3.2.2 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的工艺特点分析 |
3.3 焊接材料的选择 |
3.3.1 焊丝的选择 |
3.3.2 保护气体的选择 |
3.4 坡口的选择 |
3.4.1 坡口形式的选择 |
3.4.2 坡口加工方法的选择 |
3.4.3 衬垫的选择 |
3.5 焊接工艺参数分析 |
3.5.1 焊接线能量范围的确定 |
3.5.2 焊接工艺参数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牵引梁机器人焊接工艺参数试验与选择 |
4.1 试验方法选择 |
4.2 正交试验 |
4.2.1 试验条件 |
4.2.2 因素水平表设计和试验安排 |
4.2.3 试验结果 |
4.3 数据处理与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机器人焊接程序设计 |
4.5 牵引梁机器人焊接研究成果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机车变压器油箱焊接生产线工艺过程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机车变压器油箱的焊接技术及发展现状 |
1.3 油箱的主要焊接方法 |
1.3.1 TIG 焊 |
1.3.2 MAG 焊/MIG 焊 |
1.4 国内外焊接生产线发展现状 |
1.4.1 焊接生产线发展趋势 |
1.4.2 生产线平衡研究的发展 |
1.4.3 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生产线中的应用与发展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机车变压器油箱的结构与焊接分析 |
2.1 概述 |
2.2 机车变压器油箱结构分析及其工作原理 |
2.2.1 油箱总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2.2 油箱零部件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
2.3 焊缝焊接过程分析 |
2.3.1 焊前准备 |
2.3.2 焊接过程 |
2.3.3 焊后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油箱焊接生产线的工艺研究 |
3.1 概述 |
3.2 油箱的焊接工序研究 |
3.2.1 焊接工序设计原则 |
3.2.2 油箱焊接的工序设计 |
3.3 机车变压器油箱焊接的工序研究 |
3.3.1 底板组装 |
3.3.2 储油柜组装 |
3.3.3 箱沿组装 |
3.3.4 安装座组装 |
3.3.5 箱体组装 |
3.3.6 箱体内部件组装 |
3.3.7 箱体焊接与调修 |
3.3.8 油箱附件的组装 |
3.4 机车变压器油箱焊接生产线的工位设计 |
3.5 机器人焊接工序及工装 |
3.5.1 机器人焊接系统介绍及特点 |
3.5.2 机器人焊接系统焊接过程 |
3.5.3 主要设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箱焊接生产线的工艺布局研究 |
4.1 概述 |
4.2 车间工艺布局的基本原则 |
4.2.1 车间工艺布局概述 |
4.2.2 车间工艺布局的基本原则 |
4.3 油箱生产目前存在的问题 |
4.4 机车变压器油箱半自动化焊接生产线主要设备 |
4.4.1 施焊设备 |
4.4.2 焊接工装 |
4.4.3 焊接机器人系统 |
4.4.4 运输设备 |
4.4.5 检测设备 |
4.5 机车变压器油箱焊接生产线布局 |
4.5.1 生产线 U 型布局设计 |
4.5.2 油箱焊接生产线平面布局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箱焊接生产线仿真与优化 |
5.1 概述 |
5.2 eM-plant 仿真软件 |
5.2.1 eM-plant 软件简介 |
5.2.2 eM-plant 主要模块 |
5.3 生产节拍与生产线平衡 |
5.4 基于 eM-plant 油箱焊接生产线物流仿真模型的建立 |
5.4.1 仿真模型初始条件 |
5.4.2 仿真模型评价指标 |
5.4.3 建模方法 |
5.4.4 油箱焊接生产线初始模型的建立 |
5.5 建模仿真运行与结果分析 |
5.5.1 仿真模型运行 |
5.5.2 仿真结果分析 |
5.6 油箱焊接生产线的优化 |
5.6.1 优化方案 |
5.6.2 优化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小口径阀门内环缝自动焊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焊接自动化现状 |
1.2.1 国内焊接自动化现状 |
1.2.2 国外焊接自动化现状 |
1.3 管道焊接自动化的发展概况 |
1.4 焊接自动化发展趋势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自动焊设备总体框架与焊接过程 |
第三章 自动焊接设备硬件设计 |
3.1 焊枪设计 |
3.1.1 导电嘴设计 |
3.1.2 焊枪枪体设计 |
3.1.3 喷嘴设计 |
3.2 设备操作机架 |
3.2.1 操作机架设计 |
3.2.2 运动机构原理 |
3.2.3 焊枪夹持装置 |
3.3 焊接变位机设计 |
3.3.1 焊接变位机结构的确定 |
3.3.1.1 伸臂式焊接变位机 |
3.3.1.2 座式焊接变位机结 |
3.3.1.3 双座式焊接变位机 |
3.3.2 焊接变位机主动力源的选型 |
3.3.3 焊接工装夹具 |
3.3.4 焊接变位机总体方案的实现 |
3.4 旋转编码器 |
3.5 变频器 |
3.5.1 变频器的控制电路 |
3.5.2 变频调速的原理 |
3.5.3 变频器的类型选择 |
3.5.4 松下变频器 |
3.6 控制柜 |
3.6.1 控制面板和布局 |
3.6.2 控制过程的实现 |
3.7 步进电机的原理 |
第四章 自动焊接设备控制设计 |
4.1 控制方式简介 |
4.2 PLC 设计 |
4.2.1 PLC 选型 |
4.2.2 PLC 工作原理 |
4.2.3 自动焊接控制流程 |
4.2.3.1 PLC 输入、输出地址编号 |
4.2.3.2 PLC 梯形图设计 |
4.2.4 PLC 编程方法 |
4.3 触摸屏的选择与设计 |
4.3.1 主控界面 |
4.3.2 参数设置界面 |
4.3.3 故障报警界面 |
4.4 焊缝跟踪系统 |
4.4.1 传感器的分类与选型 |
4.4.1.1 直接式传感器 |
4.4.1.2 接触式传感器 |
4.4.1.3 非接触式传感器 |
4.4.2 涡流传感器原理 |
4.4.3 焊缝跟踪控制系统 |
4.4.4 PID在焊缝跟踪的应用 |
4.4.4.1 焊缝自动跟踪系统调节周期τ估算法 |
4.4.4.2 比例系数K_p 的算法 |
4.4.4.3 积分系数估算法 |
4.4.4.4 微分系数K d |
4.4.4.5 PID 控 制 器 K_p、 K_i项 系 数 调 试 |
第五章 自动焊接设备的工艺选择 |
5.1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分类 |
5.2 CO2 气体保护焊设备组成 |
5.2.1 焊接电源系统组成 |
5.2.2 焊接电源优点 |
5.3 焊接工艺选择原则 |
5.3.1 焊接材料选择 |
5.3.2 焊前工件和焊丝表面的清洁 |
5.3.3 焊丝直径与焊接电流的选择 |
5.3.4 电弧电压的选择 |
5.3.5 焊接速度的选用原则 |
5.3.6 保护气体流量的选择 |
5.3.7 焊丝干伸长度的确定 |
5.4 C0_2 保护焊焊接缺陷产生的原因与防止措施 |
第六章 自动焊接设备抗干扰设计 |
6.1 干扰的产生机理 |
6.2 电源抗干扰设计 |
6.3 变频调速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6.4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
6.5 PLC 控制系统的防干扰措施 |
6.6 触摸屏的抗干扰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部件疲劳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1 开行高速货物列车的必要性 |
1.1.2 高速货车转向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3 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承载部件疲劳研究的必要性 |
1.2 铁道车辆焊接结构疲劳研究的工程意义 |
1.3 国内外铁道车辆焊接结构疲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焊接结构疲劳工程分析基本理论 |
2.1 金属结构疲劳断裂 |
2.2 焊接结构的疲劳 |
2.2.1 应力集中 |
2.2.2 焊接残余应力 |
2.2.3 焊接缺陷 |
2.2.4 疲劳开裂部位 |
2.2.5 焊接结构疲劳特征 |
2.3 焊接结构的工程疲劳分析 |
2.3.1 焊接结构疲劳分析方法 |
2.3.2 疲劳加载数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名义应力法焊接结构疲劳分析 |
3.1 名义应力法基本原理 |
3.2 基本名义应力谱 |
3.2.1 名义应力定义 |
3.2.2 名义应力计算 |
3.2.3 名义应力测量 |
3.2.4 基本名义应力谱 |
3.3 基本名义应力S-N曲线 |
3.3.1 数学表征 |
3.3.2 标准化数据对比 |
3.3.3 铁道车辆行业应用 |
3.4 修正考虑 |
3.5 疲劳计算准则 |
3.5.1 疲劳极限法 |
3.5.2 累积损伤法 |
3.6 名义应力法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
3.6.1 适用范围 |
3.6.2 局限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表面外推热点应力法焊接结构疲劳分析 |
4.1 热点应力法基本原理 |
4.1.1 热点应力定义 |
4.1.2 热点应力组成 |
4.1.3 热点类型 |
4.1.4 热点应力法的两类关键问题 |
4.2 表面外推法热点应力确定 |
4.2.1 外推点 |
4.2.2 FE模型 |
4.2.3 应力梯度修正 |
4.2.4 疲劳应力参数 |
4.3 表面外推法热点应力S-N曲线 |
4.4 表面外推热点应力法的局限性及适用范围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attelle热点应力法焊接结构疲劳分析 |
5.1 Battelle法基本原理 |
5.1.1 与表面外推法的异同 |
5.1.2 基本原理 |
5.2 网格不敏感热点应力确定 |
5.2.1 改进线性化法 |
5.2.2 节点力及力矩法 |
5.3 等效热点应力转化 |
5.3.1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
5.3.2 裂纹扩展分析 |
5.3.3 等效热点应力转化 |
5.4 疲劳设计主S-N曲线 |
5.5 Battelle法局限性及适用范围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疲劳影响因素的修正准则 |
6.1 焊接残余应力 |
6.1.1 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
6.1.2 设计标准的处理方法 |
6.1.3 分析讨论 |
6.1.4 铁道车辆行业应用 |
6.2 低应力范围循环 |
6.2.1 问题提出 |
6.2.2 疲劳损伤度确定 |
6.2.3 变幅截止限确定 |
6.2.4 铁道车辆行业应用 |
6.3 多轴应力 |
6.3.1 多轴应力状态 |
6.3.2 设计标准的处理方法 |
6.3.3 分析讨论 |
6.3.4 铁道车辆行业应用 |
6.4 焊后改进工艺 |
6.4.1 设计标准的处理方法 |
6.4.2 铁道车辆行业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部件的疲劳设计载荷 |
7.1 转向架焊接部件的疲劳设计载荷确定 |
7.1.1 现有方法分析 |
7.1.2 建议的疲劳设计载荷确定方法及强度评定准则 |
7.2 谱载荷确定相关因数的疲劳影响研究 |
7.2.1 有限元模型及疲劳分析部位 |
7.2.2 谱载荷确定 |
7.2.3 线路扭曲载荷的疲劳损伤影响研究 |
7.2.4 曲线模拟数的疲劳损伤影响研究 |
7.2.5 动载系数的疲劳损伤影响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部件的疲劳强度评定 |
8.1 类别1和2 |
8.1.1 疲劳分析方法 |
8.1.2 疲劳设计载荷 |
8.1.3 应力分析结果 |
8.1.4 疲劳分析评定及结果 |
8.2 类别3和4 |
8.2.1 疲劳分析方法 |
8.2.2 疲劳设计载荷 |
8.2.3 应力分析结果 |
8.2.4 疲劳分析评定及结果 |
8.3 类别5 |
8.3.1 疲劳分析方法 |
8.3.2 疲劳设计载荷 |
8.3.3 应力分析结果 |
8.3.4 疲劳分析评定及结果 |
8.4 类别6 |
8.4.1 疲劳分析方法 |
8.4.2 疲劳设计载荷 |
8.4.3 应力分析结果 |
8.4.4 疲劳分析评定及结果 |
8.5 类别7 |
8.5.1 疲劳分析方法 |
8.5.2 疲劳设计载荷 |
8.5.3 应力分析结果 |
8.5.4 疲劳分析评定及结果 |
8.6 样机疲劳试验及评定结果对比 |
8.6.1 样机疲劳试验条件 |
8.6.2 样机疲劳试验结果 |
8.6.3 评定结果对比 |
8.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 |
(9)钻井泵排出弯管CO2气体保护自动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CO_2气体保护焊专用焊机的设计与调试 |
2.1 概述 |
2.2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2.2.1 焊接飞溅控制 |
2.2.2 焊缝成形控制 |
2.2.3 CO_2 电弧焊设备 |
2.3 专用自动焊设备的设计 |
2.3.1 设计原则 |
2.3.2 系统构成 |
2.3.3 焊接电源 |
2.3.4 摆动器 |
2.4 总装与调试 |
2.4.1 设备安装 |
2.4.2 设备调试 |
第三章 钻井泵排出弯管部件焊接工艺研究 |
3.1 钻井泵排出弯管部件结构分析 |
3.2 焊接性分析 |
3.3 CO_2 自动焊工艺试验 |
3.3.1 焊接材料选择 |
3.3.2 焊接坡口设计 |
3.3.3 组合及定位焊 |
3.3.4 预热温度确定 |
3.3.5 焊接工艺规范确定 |
3.3.6 焊接操作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富氩气体保护焊在压力容器设备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富氩气体保护焊的试验设计 |
2.1 富氩气体保护焊的试验方法 |
2.2 富氩气体保护焊的试验材料 |
2.3 富氩气体保护焊的设备 |
2.3.1 试验工艺的设备 |
2.3.2 电弧采集的设备 |
2.4 试验内容 |
2.4.1 电弧的采集 |
2.4.2 工艺参数的调试 |
2.4.3 机械性能 |
2.4.4 宏微观组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Q345R的富氩气体保护焊研究 |
3.1 Q345R的电弧形态 |
3.1.1 Q345R的不同保护气体的电弧形态研究 |
3.1.2 Q345R的不同工艺参数的电弧形态的研究 |
3.1.3 Q345R的电弧稳定性讨论 |
3.2 Q345R的焊接工艺 |
3.3 Q345R的机械性能 |
3.3.1 试验过程 |
3.3.2 焊接试验性能检测 |
3.4 Q345R焊缝金属氧含量研究 |
3.5 Q345R焊缝的宏观分析 |
3.6 光学显微镜观察焊缝金属的氧化物夹杂 |
3.7 本章小结 |
4. 15CrMo的富氩气体保护焊研究 |
4.1 15CrMo的电弧形态 |
4.1.1 15CrMo的不同保护气体的电弧形态研究 |
4.1.2 15CrMo的不同坡口的电弧形态的研究 |
4.1.3 15CrMo的不同工艺参数的电弧形态的研究 |
4.1.4 15CrMo的电弧稳定性讨论 |
4.2 15CrMo的焊接工艺 |
4.3 15CrMo的机械性能 |
4.3.1 试验过程 |
4.3.2 焊接试验性能检测 |
4.4 15CrMo的宏微观组织分析 |
4.4.1 焊接接头横断面几何参数的提取 |
4.4.2 微观组织 |
4.5 本章小结 |
5. 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的富氩气体保护焊研究 |
5.1 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的电弧形态 |
5.1.1 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的不同保护气体的电弧形态研究 |
5.1.2 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电弧形态研究 |
5.1.3 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的电弧稳定性研究 |
5.2 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的焊接工艺 |
5.3 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的机械性能 |
5.3.1 试验过程 |
5.3.2 焊接试验性能检测 |
5.4 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焊缝的宏观分析 |
5.5 不同保护气体和不同焊接电流焊缝中合金含量变化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机车锅炉皮双面成型自动焊(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焊机在各部门的使用概况[J]. 成都电焊机研究所. 电焊机, 1975(02)
- [2]上海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技术应用综述[J]. 张柏年,顾曾迪. 焊接通讯, 1979(01)
- [3]中国焊接协会30周年回顾与展望[J]. 李连胜.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2017(05)
- [4]铁路罐车罐体成形关键技术研究[D]. 罗征志.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5]焊接机器人在转向架构架焊接中的应用研究[D]. 辛海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6]机车变压器油箱焊接生产线工艺过程的设计与仿真[D]. 丁刚. 湖南大学, 2014(09)
- [7]小口径阀门内环缝自动焊设备的研究[D]. 李章龙. 兰州理工大学, 2011(09)
- [8]高速货车转向架焊接部件疲劳强度研究[D]. 周张义.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4)
- [9]钻井泵排出弯管CO2气体保护自动焊工艺研究[D]. 李唐都.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7)
- [10]富氩气体保护焊在压力容器设备上的应用研究[D]. 蒋俊.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