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少奇在皖南事变斗争中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1](202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幼年走向成熟、从低谷走向高峰的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对外交往更是在这幅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彰显了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处理国际国内关系的能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的建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竞争与合作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梳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总结历史经验,阐释当代启示,会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大有裨益。论文以此为核心,首先从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外部民族矛盾激化、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出发,阐明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对实现抗日救亡,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继而通过梳理,明确了马列主义的外交思想是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近代西方和中国传统外交思想是文化渊源,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交往则是对外交往的实践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主旗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人民革命的利益与要求。为实现争取外援,为抗日战争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这两大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指导原则:一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完善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二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中国革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需要国际力量的援助。在处理中国革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中国共产党奉行“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力更生是内因,争取外援是外因,只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才能赢得更多的外援;而更多的外援反过来又会促进自力更生。三是利用矛盾,为我所用。这项原则的提出和逐步贯彻到中共中央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教条主义束缚,走向成熟。以上对外交往的指导原则形成了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论文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反美的“中间地带[1]”战略;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2]”战略。首先,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苏联对外政策和共产国际七大策略路线的转变,契合了中国共产党转变对外政策的自身需求。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一直以来“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思想桎梏,决定通过联合英美、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来克服民族危机,解决国共问题。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构想虽已提出,实施起来却是一波三折。英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对日绥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国共关系紧张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共产党一度抛弃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重回“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迅速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美国此时已成为对中国政局影响力最大的国家,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重提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实质就是联合美国,其实施也主要是围绕对美政策所展开,但中国共产党始终视苏联为中国革命最可靠的盟友这一立场从未改变。其次,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战后人民渴望和平,苏美寻求妥协,国民党内战准备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经历了短暂的和平民主新阶段。但只要蒋介石国民党武力灭共的阶级本性不改变;美国扶蒋反共,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和附庸的对华政策的本质不改变,内战爆发就不可避免。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他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非、亚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以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3]”。毛泽东认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应是“中间地带”的国家与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之间的矛盾,具体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据此,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着名论断。“中间地带”战略将斗争矛头直指美帝国主义,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欲突破美苏两个大国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垄断,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诉求。再次,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冷战爆发并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暂时放弃“中间地带”理论,提出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表明了在美苏冷战中,中国共产党支持苏联的坚定立场。在以上对外交往原则和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进行了既合作又斗争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揭露和反对“远东慕尼黑”阴谋,采取坚持抗战的长期战略方针援助苏联卫国战争,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等行动践行了独立自主原则。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从美、英、苏等国寻求外援。通过利用美日、美蒋矛盾,处理“皖南事变”;利用美苏与国民党矛盾,化解第三次国共危机;利用美苏与苏蒋矛盾,争夺东北,践行了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接待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和国际团体、组织,教育日本士兵成为反战勇士的“民间外交”,以及接待美军观察组派驻延安的“半官方外交”践行了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突破“中间地带”,与美蒋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冷战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支持苏联。通过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所取得的成就,把对外交往的历史经验归纳为四条: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是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三是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四是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全面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成就和经验,对继承发扬对外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厘清新形势下做好外交工作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启示意义。论文最后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当代启示,即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重视开展民间外交;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李雷波[2](2020)在《中共“发展华中”战略中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角色转换》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发展华中"战略。当日所谓"华中"是指江河之间并以河南为中心的广阔区域,在军事上可分为"新、老黄河间"、鄂豫皖、鄂豫陕三个中心。最初部署是八路军第115师东进冀鲁边,再转道南下入"新、老黄河间"之豫东区,与彭雪枫部共同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中央给新四军的定位,则是立足江南并兼顾闽粤赣地区的游击战争。但因1939年初国共关系的剧变,八路军南下暂停,而稍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获准设立,为"发展华中"提供了全新的战略空间。在此情势下,中央顺势作出以江北指挥部为中心推进华中战略的新部署。自此,新四军逐渐取代八路军,上升为"发展华中"的主角。
徐剑雄[3](2020)在《刘少奇加强华中敌后党的建设探析 (1939—1942)》文中研究表明1939年初,受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深入华中敌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在领导华中敌后抗日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刘少奇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他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就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和悉心的实践指导:思想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并用总结华中敌后抗战工作的经验教训教育党员;政治上,坚决维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上,系统阐释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并强调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具体工作中,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在刘少奇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华中敌后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樊士博,张涛[4](2020)在《刘少奇党建“四论” 对党员修养问题的思考与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规模和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刘少奇系统思考党的建设问题,先后撰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和《论党》四篇论着,集中阐述了锤炼党性的极端重要性。其中贯穿着一条"党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党性修养——如何加强党性修养"的逻辑主线。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表现,同时包含政党的组织性与纪律性;通过党性锻炼,可以收到改造党员、巩固组织、建构组织形象的效果;加强党性修养,一要正确看待并开展党内斗争,二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运行党的组织,三要坚持在革命实践中锤炼党性。刘少奇党建"四论"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系统阐释党内斗争,为强化党性原则打牢思想基础;辩证分析民主集中制,为坚守党性立场提供制度遵循;着重强调群众路线,为党性实践提供衡量尺度。这些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党员党性修养仍有借鉴意义。
方华[5](2020)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全体人民精诚团结、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落脚点。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充分肯定了以“文化建设促进人民精神团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显着优势”,作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重要部署,并且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被提升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离不开既有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离不开对党领导文化建设历史及经验的研究和总结。抗战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党领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抗战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及当代价值,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引言部分,概括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文章的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和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条件,阐明抗战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部分从理论探索和理论形成两方面对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理论进行研究。在理论探索方面,文章梳理了党对于科学化、大众化、民族化文化思想的理论探索,分析抗战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并最终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理论形成方面,文章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及最终形成进行分析研究,阐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在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事业中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对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实践进行研究和梳理。分别从党在扩大文化队伍、开展抗战的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与学术研究、进行党内文化建设、加强党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化工作等方面,对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具体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对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阐明了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抗战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阐明了这一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经验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事业中的价值体现及重要启示。
杨倩芝[6](2020)在《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八路军与新四军创建于抗日战争爆发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两支不同编制的军事力量,总长1759千米的陇海铁路,将两军分隔于南北两大区域。1940年4月,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华中,并于皖南事变后编入新四军序列,这是共产党军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纵观已知的研究成果,历史学者多集中于对南下史实的探讨,而对该部编入新四军问题的研究不多,缺乏完整、系统的学术成果。八路军一部南下并编入新四军是中共政略与战略的体现,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两军合编的视角,探析中共战略的形成、演变与实施过程。本文首先剖析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的历史背景,阐述中共在“发展华中”战略目标下,对华中现地工作的部署与实践,进而论证苏北成为八路军主力南下目的地的必然性;其次,梳理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的完整经过,阐明延安中共高层根据华中局部形势,结合刘少奇等前方领导人的意见,重新调整战略设计,并抓住皖南事变这一契机,将南下八路军主力编入新四军序列,明确苏北作为支点,向西、向南发展的战略任务;最后,总结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的历史作用,论证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倚靠苏北,建立起苏皖抗日根据地,并于抗战反攻阶段,由苏皖根据地向西、向南挺进,控制了华中和江南大片地区,有力地支持了中共抗战,充分发挥了南下八路军的军事和政治价值。
赵佳琪[7](2020)在《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文中提出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是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他以追求真理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以信仰科学的态度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皆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做出了卓越贡献,又为将中国共产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的成熟政党做出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严谨、历久弥新,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明确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刘少奇同志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曲折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复验证,形成了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具体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刘少奇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立场、内涵及特性四个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刘少奇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坚持、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做出了重要论述,极大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对于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总结和科学解读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刘少奇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毫无疑问,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因此,深入探究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理解和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谷文[8](2020)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造成这一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党性建设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最终凝聚起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强大主体力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强党性建设主要有四个动因:一是政治原因,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武装力量不仅遭受着日军的残酷打击,而且还面临着国民党一系列的严重打压;二是组织原因,抗战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党组织的数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质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三是思想原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员应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遭受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四是历史原因,即部分党员干部所犯错误的根源在于党性不纯,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深刻教训和启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吸收继承马列宁主义党性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党性内涵的科学认识,即党性为无产阶级阶级应有的阶级先进性,具体表现为理论崇尚科学性、组织讲究纪律性以及作风推崇人民至上性内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党性的内涵进行理论探索基础上,在革命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党性建设的有效举措。具体来说,以学习作为加强党性建设的基础,以调查研究作为加强党性建设的突破口,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加强党性建设的武器,以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党性建设的保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建设的一系列努力,不仅在当时取得了重要成效,而且还为新时代下党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党性建设的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一、要坚持问题意识和导向;二、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三、要坚持标本兼治;四、要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张译方[9](2020)在《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党性是检验共产党员能否坚定政治立场、能否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试金石。对党性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长期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巩固党的自身建设、维护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主要渠道。刘少奇作为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直秉持从实际问题出发,遵从党的建设规律,形成了丰富的党性教育思想。刘少奇的党性教育思想对党员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党员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党员应践行实事求是的作风;第三,党员应严守组织纪律;第四,党员应时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同时,他注重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的高效结合。通过创办学校、开办训练班、创建报刊、发表文章、演讲报告等方式不断地推进党性教育工作的开展。刘少奇的党性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历史进程中的璀璨结晶,帮助党员净化了思想,提高了政治品质,增进了为党奋进的凝聚力,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也为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提供了借鉴价值。
刘栋[10](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二、刘少奇在皖南事变斗争中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少奇在皖南事变斗争中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时期 |
二、对外交往 |
三、战略 |
四、对外交往战略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评析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硏究方法 |
第五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不足 |
一、重难点 |
二、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缘起 |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 |
二、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 |
三、抗日建国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和文化渊源 |
一、理论渊源——马列主义外交思想 |
二、文化渊源——近代西方与中国传统外交思想 |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一、与共产国际的交往 |
二、与苏联的交往 |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原则与战略方针 |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 |
一、争取外援,为抗战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 |
二、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 |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原则 |
一、独立自主 |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 |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 |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 |
二、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方针 |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 |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实践 |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原则的践行 |
一、独立自主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方针的实践 |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的实践 |
二、突破“中间地带”的革命实践 |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的实践 |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 |
一、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二、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
三、扩大了国际影响,树立了党的正面形象 |
四、确立了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构架 |
五、提出了对外经济交往思想 |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二、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 |
三、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 |
四、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的当代启示 |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 |
二、重视开展民间外交 |
三、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共“发展华中”战略中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角色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六中全会语境下的“华中”与“发展华中” |
二、投石问路:八路军主力进入华中敌后的设想及行动 |
三、新四军的战略定位:“江南闽粤赣游击战争之产婆” |
四、移步换形:“发展华中”战略的重心挪移与角色转换 |
五、结语 |
(3)刘少奇加强华中敌后党的建设探析 (1939—1942)(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华中敌后党的建设的背景 |
(一)纠正党内错误倾向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
(二)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加强党的建设 |
(三)壮大新四军和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
二、加强华中敌后党的建设的举措 |
(一)着重从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 |
(二)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 |
(三)创造性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
三、加强华中敌后党的建设的 理论意义 |
(4)刘少奇党建“四论” 对党员修养问题的思考与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建“四论”的发表历程及其背景 |
(一)大量发展党员与党员修养问题的提出 |
(二)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要求正确处理党内斗争 |
(三)刘少奇抗战以来关于党建理论的集大成 |
二、党建“四论” 关于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内在逻辑 |
(一)是什么——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表现,同时包含政党的组织性与纪律性 |
(二)为什么——加强党性修养的原因 |
(三)怎么办——加强党性修养的方法 |
第一,正确看待并开展党内斗争。 |
第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运行党的组织。 |
第三,坚持在革命实践中锤炼党性。 |
三、党建“四论”对党的建设的理论贡献 |
(一)系统阐释党内斗争,为强化党性原则打牢思想基础 |
(二)辩证分析民主集中制,为坚守党性立场提供制度遵循 |
(三)着重强调群众路线,为党性实践提供衡量尺度 |
(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条件 |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背景 |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
(二)国民党政府的文化专制 |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现实条件 |
(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
(二)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三)苏区的文化建设及其经验借鉴 |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
一、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科学化的探索 |
(一)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文化问题 |
(二)对中国新文化建设道路的思考 |
(三)以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一切学问的基础 |
二、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大众化的探索 |
(一)“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提出 |
(二)“左联”对文艺大众化发展的推动 |
(三)由文艺大众化向文化大众化的转变 |
三、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民族化的探索 |
(一)唤醒全民族的民族化文化意识 |
(二)提出文化民族化问题 |
(三)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任务的提出 |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正式形成 |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
一、壮大革命文化队伍 |
(一)党对革命文化队伍的关怀与领导 |
(二)陕甘宁边区文化团体的蓬勃发展 |
(三)文化团体的历史贡献 |
二、大力开展抗战的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 |
(一)开展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 |
(二)进行道德建设,引领根据地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
(三)指导文艺工作,明确文艺发展方向 |
(四)重视新闻宣传,营造抗日救国舆论氛围 |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与学术研究 |
(一)深化马列主义理论研究 |
(二)加强哲学研究 |
(三)重视史学研究 |
(四)全面推进其它各领域社会科学研究 |
四、进行党内文化建设 |
(一)提高全党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
(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与增强党性修养 |
(三)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五、加强党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化工作 |
(一)党在国统区开展的文化工作 |
(二)党在沦陷区开展的文化工作 |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总体评价 |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
(一)宣传与学习相结合 |
(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
(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贡献 |
(一)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 |
(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
(三)创生出民族文化的新样态 |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创新 |
(二)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
(三)坚持文化建设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价值取向 |
(四)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四、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当代启示 |
(一)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相统一 |
(二)将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先进文化的现实发展相统一 |
(三)将先进文化的制度体系与文化效能相统一 |
(四)将繁荣先进文化的实践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相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创新之处 |
一、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历史背景 |
(一)华中沦为日寇占领区 |
(二)华中日军、国民党、共产党军事力量对比 |
(三)中共中央制定“发展华中”战略 |
二、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过程 |
(一)八路军主力一部奉命南下华中 |
(二)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 |
(三)曹甸战役暴露出问题 |
(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战略形成 |
(五)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任职命令 |
三、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历史作用 |
(一)新四军实力增强 |
(二)苏北国共力量变化 |
(三)苏皖抗日根据地形成 |
(四)中共抗战局势扭转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研究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条件 |
一、客观历史条件 |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
二、个人主观条件 |
(一)丰富的求学经历 |
(二)艰苦的革命历程 |
(三)崇高的个人理想 |
三、思想理论条件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哺育 |
(二)遵循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
第二章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过程 |
一、萌芽阶段(1921年前) |
二、发展阶段(1922年-1927年) |
三、成熟阶段(1928年-1945年) |
第三章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
一、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一)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
(二)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三)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
(四)论马克思主义的特性 |
二、精辟论述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 |
(三)应用马克思主义 |
(四)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四章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
一、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意义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形成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
二、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启示 |
(一)指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确立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三)文章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建设的动因 |
第一节 政治原因:在夹缝中生存的需要 |
一、日军对敌后战场的残酷打击造成严重困难 |
二、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战中实行的反共举措造成严重干扰 |
第二节 组织原因:在发展中巩固的需要 |
一、党性教育跟不上组织的发展 |
二、党员质量发展跟不上数量的发展 |
第三节 思想原因:党员思想进一步无产阶级化的需要 |
一、党员思想尚未完全无产阶级化 |
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造成党性不纯 |
第四节 历史原因:在错误中反思的结果 |
一、对部分领导干部违背党性行为的反思 |
二、对皖南事变的反思 |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性内涵及要求的认识 |
第一节 党性具有阶级先进性内涵及其具体要求 |
一、具有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意识 |
二、坚持党的利益至上 |
三、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
第二节 党性具有理论科学性内涵及其具体要求 |
一、真正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
第三节 党性具有组织纪律性内涵及具体要求 |
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
二、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
第四节 党性具有人民至上性内涵及具体要求 |
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
二、真正向人民群众学习 |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建设的举措 |
第一节 以学习作为加强党性建设的基础 |
一、完善学习内容 |
二、建立学习制度 |
三、保证学习质量 |
第二节 以调查研究作为加强党性建设的突破口 |
一、宣传突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
二、加强对调查研究的领导和支持 |
三、探索调查研究的有效方法 |
第三节 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加强党性建设的武器 |
一、高级领导干部示范 |
二、在党内提倡“慎独” |
三、发动群众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
第四节 以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党性建设的保证 |
一、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
二、加强纪律建设 |
三、完善干部选拔制度 |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建设的成效和启示 |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建设的成效 |
一、巩固了党的统一 |
二、优化了党的作风 |
三、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 |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建设的启示 |
一、加强党性建设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
二、加强党性建设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
三、加强党性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 |
四、加强党性建设要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现状分析 |
二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 创新点 |
二 难点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阐述 |
一 党性的概念 |
二 党性教育的概念 |
三 刘少奇对党性内涵的界定 |
第二章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来源 |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 |
二 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的重要经验 |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教育工作的实践积累 |
四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继承 |
第二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 初步探索阶段(1922-1928年) |
二 逐步发展阶段(1928-1938年) |
三 走向成熟阶段(1938-1949年) |
四 继续完善阶段(1949-1966年) |
第三章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关于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的思想 |
一 学习“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 |
二 学习毛泽东思想“乃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 |
第二节 关于党员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 |
一 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加强党性的第一个标准 |
二 要实事求是地坚持调查研究 |
三 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缺点和错误 |
第三节 关于党员严守组织纪律的思想 |
一 “民主集中制的执行是带有绝对性和无条件性的” |
二 “群众观点必须在每一个党员思想中牢固地建设起来” |
第四节 关于党员维护党的团结的思想 |
一 “正确地适当地来进行党内斗争” |
二 “充分地开展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
第四章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特点、措施及作用 |
第一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质 |
一 党性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合 |
二 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高效结合 |
第二节 刘少奇推进党性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
一 主持创办学校系统教育 |
二 开办短期训练班强化教育 |
三 报刊演讲的方式宣传教育 |
第三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作用 |
一 净化了党员的思想灵魂 |
二 增进了为党奋进的凝聚力 |
第五章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价值借鉴 |
第一节 学习借鉴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
一 是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 |
二 是践行党的宗旨,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的需要 |
三 是遵守组织纪律,肃清党内违纪行为的需要 |
第二节 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经验价值 |
一 强化理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
二 贯彻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 |
三 坚持民主集中增强组织观念 |
第三节 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对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 |
一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公仆意识 |
二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升干部政治品质 |
三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重在知行统一 |
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守党员本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一)延安时期 |
(二)党的政治建设 |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二、政治和讲政治 |
(一)政治 |
(二)讲政治 |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
(一)党的建设 |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刘少奇在皖南事变斗争中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D]. 王欢. 西北大学, 2021(10)
- [2]中共“发展华中”战略中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角色转换[J]. 李雷波. 中共党史研究, 2020(06)
- [3]刘少奇加强华中敌后党的建设探析 (1939—1942)[J]. 徐剑雄. 党的文献, 2020(05)
- [4]刘少奇党建“四论” 对党员修养问题的思考与贡献[J]. 樊士博,张涛. 党的文献, 2020(04)
- [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研究[D]. 方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问题研究[D]. 杨倩芝.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 赵佳琪. 北华大学, 2020(10)
- [8]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建设研究[D]. 谷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刘少奇党性教育思想研究[D]. 张译方.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