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器性脊髓间接伤微血管形态功能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雪[1](2019)在《右美托咪定通过SIRT1信号通路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建筑、交通运输业等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病率逐年升高。TBI因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是一种以轴突破坏,神经元丢失和脱髓鞘为特征的病理事件,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严重时甚至发生脑疝而危及患者生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TBI是世界各地年轻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TBI具有高医疗成本、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仅在美国每年发病率为200至250万。从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TBI引起的损伤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阶段。原发性损伤是由机械性外力冲击的直接效应导致的瞬时损伤,继发性脑损伤是继原发性脑组织机械损伤之后,发生在数小时或数天内,病理过程复杂,包括氧化应激、超氧自由基产生和神经炎症反应等,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凋亡,因此神经元凋亡是继发性损伤的重要环节。TBI幸存者不仅存在身体残疾,还存在神经行为功能障碍,这都增加了患者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易感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TBI现在已被公认为全球公共卫生流行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上所有年龄组神经残疾的主要原因。在美国,估计每年会接诊110万名TBI患者,其中124,000名患者遗留有长期残疾,50,000名患者死亡,使得TBI成为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长期医疗保健和收入损失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这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TBI临床治疗策略主要围绕颅内压、脑灌注、脑血流、脑代谢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等方面的管理,尚无特效的神经保护药物,因此探索针对TBI后继发性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是TBI治疗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镇静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特性,目前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镇静治疗。DEX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发和研究的,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DEX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也表明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能够抑制TBI所致的神经元凋亡,并且表明100ug/kg为最佳治疗剂量,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family protein 1,SIRT1)是一种保守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涉及多种细胞内信号通路,如衰老、炎症、细胞凋亡和自噬,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在各种病理动物模型中显示出神经保护作用,包括缺血性脑损伤、创伤性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有文献表明抑制SIRT1的表达可加重TBI诱导的线粒体损伤,促进神经元凋亡。因此,本文通过DEX预处理和抑制体内SIRT1蛋白的表达,探明右美托咪定是否通过SIRT1信号通路来抑制TBI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为右美托咪定治疗TBI的药理机制提供新理论基础。[目的]通过Feeney自由落体法构建SD大鼠TBI模型,探讨DEX是否通过调控SIRT1信号通路抑制TB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为临床应用DEX治疗TB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Feeney自由落体法构建SD大鼠TBI模型,实验分组分为4组:Sham组(假手术组,无药物治疗)、TBI+NS组(大鼠造模前1O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TBI+DEX组(大鼠造模前10min右美托咪定100μg/kg腹腔注射)、TBI+DEX+EX527组(以5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SIRT1特异性抑制剂EX527,在TBI造模前每2d以5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EX527,共注射4次,然后在TBI造模前10min给予DEX100μg/kg腹腔注射)。(2)在TBI造模成功后24h,采用mNSS评分标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3)神经功能评分完成后,分别进行下述实验:①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皮质损伤区脑组织形态学变化。②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质损伤区SIRT1、Cleaved-caspase3的免疫荧光表达;③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质损伤区SIRT1、Bax、Cleaved-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含量变化。[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明,TBI后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Sham组明显增高(P<0.05)。与TBI+NS组相比,TBI+DEX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与TBI+DEX组相比,TBI+DEX+EX527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2)HE染色:①与Sham组比较,TBI+NS组损伤区脑皮质的神经元发生固缩性坏死,细胞胞体缩小,染色深,部分神经元发生变性、水肿,胞浆空泡形成,核固缩明显;②与TBI+NS组比较,TBI+DEX组细胞变性、水肿减轻,胞浆空泡减少,神经元损伤减轻;③与TBI+DEX组比较,TBI+DEX+EX527组的神经元损伤严重。(3)免疫荧光检测:1)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①与Sham组比较,TBI+NS 组、TBI+DEX 组和 TBI+DEX+EX527 组的 Cleaved-caspase3 蛋白的荧光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②与TBI+NS组比较,TBI+DEX组Cleaved-caspase3蛋白荧光表达显着降低(P<0.05),TBI+DEX+EX527组Cleaved-caspase3蛋白荧光表达轻微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TBI+DEX组比较,TBI+DEX+EX527 组 Cleaved-caspase3 蛋白荧光表达显着增加(P<0.05)。2)SIRT1蛋白的表达:①与Sham组比较,TBI+NS组和TBI+DEX组SIRTI蛋白荧光表达显着增加(P<0.05);②与TBI+NS组比较,TBI+DEX组SIRT1蛋白荧光表达显着增加(P<0.05);③与TBI+DEX组比较,TBI+DEX+EX527组SIRT1蛋白荧光表达显着降低(P<0.05)。(4)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TBI后各组皮质损伤区促凋亡因子Cleaved-caspase3、Bax 和抗凋亡因子Bcl-2 表达:①与 Sham 组相比,TBI+NS组Cleaved-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②与TBI+NS组相比,TBI+DEX组大鼠Cleaved-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③与TBI+DEX组相比,TBI+DEX+EX527组大鼠Bax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较TBI+DEX组有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Bcl-2蛋白表达趋势与Bax基本一致。2)TBI后各组皮质损伤区SIRT1表达:①与Sham组相比,TBI+NS组大鼠SIRT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②与TBI+NS组相比,TBI+DEX组大鼠SIRT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③与TBI+DEX组相比,TBI+DEX+EX527组大鼠SIRT1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右美托咪定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鼠TBI的继发性损害,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右美托咪定能够通过调控SIRT1信号通路,减少TBI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
裴冬阳[2](2017)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MBP含量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补阳还五汤于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通过探究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血清中MBP含量影响,并结合对比患者ASIA感觉、运动评分及等级同步变化,进一步探讨补阳还五汤在血清中MBP含量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的关系,为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寻找新的治疗方案与临床参考指标。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60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以入院时间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入院后均在创伤72h内于急诊或亚急诊下行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手术。术后所有受试者均给予脱水、激素、抗炎和神经营养类药物常规治疗。试验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自术后第一天起开始服用补阳还五汤,每日一剂,持续服用12周。所有受试者在院期间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4*5周出院后继续坚持相关康复治疗。采用ASIA评分量表分别于术前、术后4周、术后12周对所有受试者的感觉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同期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受试者血清中MBP含量进行测定。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数据软件进行,全部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格式记录;两组的性别、年龄、损伤节段、病程、损伤程度均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组内比较:术后12与术前、术后4周ASIA感觉评分比较:实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与术前、术后4周ASIA运动评分及血清中MBP含量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术前ASIA感觉评分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术前ASIA运动评分及血清中MBP含量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的ASIA感觉运动评分及血清中MBP含量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4周及术后12周患者ASIA感觉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MBP含量比较:术后4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术后12周ASIA分级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以及ASIA等级有改善作用。2.补阳还五汤的应用可以在早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的MBP含量。3.早期血清中MBP含量的变化程度与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有相关性。
袁婷[3](2017)在《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功能修复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周围神经是由除嗅、视神经以外的所有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及其神经节组成。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常见,神经再生修复困难,是平时致残、导致功能丧失的主要病种之一。因此,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一直是临床和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神经损伤的修复及再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因周围神经在解剖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各种手术修复方式的效果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细胞因子、基因分子及组织工程学等疗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尚需深入研究。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承,被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具有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及后续肢体功能康复的作用。电针疗法是针灸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物理治疗技术,临床观察显示电针治疗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有利于损伤机体功能重建,但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研究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及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修复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Injury组)、损伤+电针治疗组(Injury+EA组),给予Injury+EA组电针治疗。2.检测两组大鼠治疗前后展爪反射、趾间距,记录展爪反射恢复情况、恢复时间及趾间距大小,评估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3.诱发电位仪诱发两组大鼠治疗前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诱发电位的波形变化,评估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感觉和运动功能修复的作用。4.分别称取两组大鼠治疗后健侧及患侧腓肠肌湿重,计算腓肠肌湿重下降百分比,评估电针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失神经支配区域肌肉萎缩的改善情况。测定治疗后患侧腓肠肌组织SOD、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cl-2表达,探讨电针治疗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机制。结果1.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术后,展爪反射消失,动物伤肢均出现踝下垂,趾并拢不能分开,动物呈跛行步态,后肢拖地行走。4周后两组展爪反射都有部分恢复,与Injury组比较,Injury+EA组展爪反射的恢复时间显着缩短(P<0.01)。2.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术后,趾间距显着减小。治疗后两组趾间距都有部分恢复,治疗4周后,与Injury组比较,Injury+EA组大鼠平均趾间距显着增加(P<0.01)。3.诱发电位仪在术前诱发两组大鼠SEP均可观察到完整的波形成分,构建神经损伤模型后诱发的SEP的波形不完整或消失。术后2周时Injury组SEP波形未见恢复,而Injury+EA组部分恢复,术后4周两组SEP波形均有部分恢复,且与Injury组比较,Injury+EA组SEP波形恢复显着(P<0.01)。4.诱发电位仪在术前诱发两组大鼠MEP均可观察到完整的波形成分,构建神经损伤模型后诱发的MEP的波形不完整或消失。术后2周及4周时两组MEP波形均有部分恢复,且与Injury组比较,Injury+EA组术后2周及4周SEP波形均恢复显着(P<0.05)。5.电针治疗2周后两组大鼠患侧腓肠肌湿重均低于健侧,且与健侧比较,伤后2周Injury组腓肠肌湿重降低(22.32±4.06%),而Injury+EA组伤后2周时腓肠肌湿重降低(12.84±3.61%)明显低于Injury组,且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6.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术后2周检测两组大鼠患侧腓肠肌SOD活性和MDA含量发现,与Injury组比较,Injury+EA组腓肠肌组织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 含量明显降低(P<0.05)。7.用Western blot检测健侧及两组患侧腓肠肌组织Bcl-2蛋白含量发现,Injury组Bcl-2蛋白表达低于健侧(P<0.01),而Injury+EA组Bcl-2蛋白表达高于Injury组(P<0.01),均差异明显。结论1.电针治疗能缩短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展爪反射恢复时间并能促进趾间距及SEP和MEP波形恢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运动及感觉功能的恢复,起到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2.电针治疗能降低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腓肠肌湿重的下降百分比,诱发肌肉收缩,改善局部循环,延缓肌肉萎缩。3.电针治疗能够增强抗氧自由基SOD表达及抑制氧自由基终产物MDA的释放,从而减少氧自由基对骨骼肌的损害,同时电针治疗能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失神经支配区骨骼肌细胞凋亡,阻止骨骼肌萎缩。
李飞[4](2017)在《内皮祖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脑损伤小鼠血管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颅脑创伤后神经血管的修复决定患者的预后,其中创伤灶周围血管的修复又是其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颅脑创伤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EPCs)动员增加,且在外周血中呈现先抑后扬的变化趋势,也有研究证实内皮祖细胞能够归巢定位到创伤灶局部,促进创伤灶周围的血管新生,但是内皮祖细胞是否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新生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已有的报道证明了内皮祖细胞是通过旁分泌作用促进损伤区血管残端的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生的微血管,而不是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修复作用。内皮祖细胞被证实可以分泌外泌体,并且内皮祖细胞外泌体通过其内包含的多种生物学物质发挥作用,但是内皮祖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促进脑创伤后的神经血管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观察内皮祖细胞外泌体在体内外实验观察内皮祖细胞外泌体对损伤内皮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应用内皮祖细胞外泌体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应用梯度密度离心的方法体外获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s),培养纯化内皮祖细胞并鉴定其功能;(2)经超速离心的方法获取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分泌到培养基中的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westernblot的方法观察检测内皮祖细胞外泌体形态特征以及表面特异蛋白分子。(3)借助低氧培养箱体外制作的内皮细胞低氧损伤模型,应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内皮祖细胞外泌体干预后其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促进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4)应用脑皮质损伤仪(CCI)制备小鼠颅脑损伤模型,穿刺小鼠尾静脉移植内皮祖细胞外泌体,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移植内皮祖细胞外泌体后的脑创伤小鼠创伤灶周围新生血管密度,紧密连接蛋白的变化,血脑屏障伊文思蓝的渗漏,应用PCR技术检测紧密连接蛋白、MMP9、VEGF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促血管生成蛋白PTEN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成功的应用梯度密度离心的方法体外获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并在体外扩增培养;经超速离心的方法获取内皮祖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westernblot的方法鉴定内皮祖细胞能够分泌外泌体;利用荧光染料PKH26对外泌体进行标记,证实内皮细胞能够吞噬内皮祖细胞外泌体;体外实验证实内皮祖细胞促进损伤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N5、ZO-1、OCLN表达增高,PTEN表达水平降低,p-Akt水平升高。体内实验提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外泌体能够减轻进脑创伤后血脑屏障伊文思蓝渗透率;PCR技术证实创伤灶紧密连接蛋白CLN5、ZO-1、OCLN表达增高,VEGF表达水平增高,MMP9表达水平升高;Western blot表明外泌体能够减少第3天和第7天创伤灶PTEN的表达水平。结论:内皮祖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外泌体,体外实验证实内皮祖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损伤后的的修复。促进脑创伤后的血管修复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直接移植内皮主细胞外泌体比移植干细胞更安全、有效,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是仍需要对外泌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深入探讨。
赵家贵[5](2017)在《电针调控脊髓损伤后大鼠巨噬细胞表型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脊髓损伤是一类严重的创伤性疾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脊髓损伤目前在临床上仍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脊髓损伤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热点。脊髓损伤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且带来脊髓损害严重。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是脊髓损伤部位重要的效应细胞。M1型巨噬细胞可以增强体内的固有免疫反应以清除损伤部位的外部微生物和受损的组织碎片;M2型巨噬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和减少炎症因子产生的特性。脊髓损伤后,督脉电针通过调节损伤部位M1/M2巨噬细胞的比例,抑制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而神经营养因子-3(NT-3)很可能参与这一过程。对督脉穴位电针刺激可以作为脊髓损伤后的一种辅助治疗。目的:观察电针调控脊髓损伤后大鼠的巨噬细胞表型对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6只SD大鼠在T10脊髓节段进行离断以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另外8只大鼠作为对照组。10只存活大鼠被分为两组,每组各5只。脊髓损伤(SCI)组大鼠在脊髓离断后不接受任何处理;脊髓损伤加电针(SCI+EA)组大鼠在其督脉GV6、GV9处接受电针刺激。我们采用BBB评分评价电针对大鼠功能改善影响的作用,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等,计数M1/M2巨噬细胞的比例,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电针提高了脊髓损伤大鼠的BBB评分,下调了M1标记物CD86的表达,降低了M1巨噬细胞的比例,且下调了TNF-α、IL-1β、IL-6的水平。相反,电针上调了M2标记物CD206得表达,提高了M2的比例,上调了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并且促进了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表达。结论: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可能与损伤局部上调的NT-3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有关,而NT-3可能通过上调M2巨噬细胞的比例发挥作用。
陈东[6](2016)在《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外伤性截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全面系统研究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和目前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所致截瘫恢复期国际标准的康复训练在疗效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治疗这一类疾病探索一种安全并且疗效显着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康复治疗方案。方法:脊髓损伤包括高颈髓(C1-C4)、颈膨大(C5-T2)、胸髓(T3-T12)、腰膨大(L1-S2)、脊髓圆锥(S3-5和尾节)、马尾神经根等6部分的脊髓损伤,其中由于外伤导致胸髓(T3-T12)、腰膨大(L1-S2)损伤所致瘫痪为双下肢瘫痪称为“截瘫”,因此符合本实验要求而纳入实验观察对象共44例,本临床研究使用随机对照试验原则,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成康复训练对照组和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两个组,每组各脱落病例2例。实际完成40例,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案。两组每日治疗一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两天,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以及随访时(所有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分别进行ASIA感觉(针刺觉、轻触觉)评分、ASIA运动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统计分析中,首先对两组间各基线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然后分别对各个时间点两组间的SS、MS、MBI、FCA以及采取t检验进行初步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以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为因变量拟合最优多水平模型,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再以MBI、FCA得分为双反应变量拟合多水平模型,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MBI、FCA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1、两组的基线情况优良,分组比较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前后两组内的针刺觉、轻触觉、MS、MBI和FCA评分,配对t检验,检验其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针刺觉、轻触觉、MS、MBI和FCA评分在几个评定时间点的比较,经过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从增长趋势看,在观察的4个月内,所有患者的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呈增长的趋势,但不是线性趋势,而是呈先快后慢的抛物线形式趋势增长;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的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没有差异,并且平均变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同。即说明在针刺觉、轻触觉和运动评分方面两组治疗效果没有任何差异。5、无论在对照组还是治疗组,随着时间的推移MBI和FCA两个指标的值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且大致呈线性趋势;治疗前两组的MBI和FCA值没有差异,但是增长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同,治疗组的增长幅度比对照组的增长幅度更大些,即说明两组的近期治疗效果无差别,但是治疗组的长期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训练和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都可以改善外伤性截瘫患者的SS、MS和ADL以及CF;从长远疗效来看,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更能显着地提高外伤性截瘫患者的ADL和CF,远期疗效好过对照组。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对于治疗外伤性截瘫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种安全并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刘成珠[7](2016)在《手术减压对大鼠脊髓撞击并压迫模型的神经细胞自噬与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手术减压对大鼠脊髓撞击并压迫模型的脊髓组织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探讨手术减压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72只,体重25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持续压迫组(n=24)、手术减压组(n=24)、假手术组(n=24)。采用Allen’s法+自制压迫件置入椎管造成脊髓急性损伤合并椎管内占位,各组分别在造模后8h、24h、3d、7d取材。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RTFQ-PCR检测样本Beclin-1 mRNA和Bcl-2 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的活性。结果:1、BBB评分:持续压迫组和手术减压组SD大鼠脊髓损伤后3d始见下肢活动,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造模后7d手术减压组大鼠BBB评分高于持续压迫组(P<0.05);假手术组大鼠BBB评分在术后8h、24h、3d、7d相互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荧光定量PCR结果2.1在各个时间点,持续压迫组和手术减压组大鼠脊髓组织Beclin-1mRNA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持续压迫组高于手术减压组(P<0.05)。2.2损伤后24h、3d、7d,手术减压组大鼠脊髓组织Bcl-2mRNA表达水平高于持续压迫组(P<0.05)。3、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LC3在持续压迫组和手术减压组神经细胞中均有较高表达。在各对应时间点,手术减压组LC3阳性细胞计数低于持续压迫组(P<0.05)。4、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手术减压组Casepase-3活性在损伤后8h、24h、3d、7d较持续压迫组均降低(P<0.05)。结论:1、脊髓损伤后,自噬在神经细胞中的表达升高,手术减压可以使脊髓损伤后细胞自噬的表达下降。2、脊髓损伤后,凋亡在神经细胞中的表达增强,手术减压降低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表达。3、手术减压能够促进大鼠脊髓撞击并压迫模型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降低细胞自噬表达有关。
刘明[8](2015)在《程序性坏死在小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大约是250-906/百万人,其中美国的发病率最高。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现有截瘫患者约40万人,且每年新增约1万人。脊髓损伤主要见于年轻男性(发病高峰为30岁),常见的病因包括车祸外伤、工伤事故、运动损伤、坠落、暴力袭击和战伤等。脊髓损伤常导致持续的器官功能障碍和永久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需要高额的治疗和护理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尽管每年有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脊髓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去,但收效甚微,到目前为止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如果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或研究方向将具有重大的意义。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其中原发性损伤主要是指不可逆的机械性损害,如出血和伤灶细胞(包含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等)被机械性破坏;而继发性脊髓损伤主要包括兴奋性中毒、氧化应激、缺血、炎症反应、离子平衡和凋亡等。上述这些病理生理过程最终都将引起细胞死亡,进而造成脊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由两者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因原发性损伤不可逆,也无法控制,所以目前对脊髓损伤的研究都集中在继发性损伤。通过对继发性损伤机制的深入了解,找到新的调控靶点进而减轻继发性损伤,从而促进脊髓功能恢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而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最基本和核心的问题就是细胞死亡,所以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通常我们认为细胞的死亡方式有三种类型:凋亡,自噬和坏死。凋亡是一种以细胞皱缩,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细胞死亡方式;自噬是由Ashford和Porter在1962年发现细胞内有"自己吃自己"的现象后提出的,表现为自噬小体形成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主要是存在于机体的自我调节,以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坏死的典型特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器肿胀,质膜破裂。长久以来坏死都被认为是无序的、不可逆的并且无法被调控,所以脊髓损伤后细胞死亡的研究大多数是关于凋亡和自噬的。然而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部分坏死像凋亡一样具有可调控的机制。首先一些研究发现在使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后能使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的细胞凋亡转而发生细胞坏死;2000年Holler等发现死亡受体Fas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激活的情况下通过Fas和死亡受体结合可以引起不依赖caspase的非凋亡性的细胞死亡。这些研究表明一部分坏死可能和凋亡一样是按照某种程序发生的,是可以调节的。2005年Degterev等合成了一种小分子物质Necrostatin-1(Nec-1),其可以特异性抑制TNF诱导的细胞坏死,并将这种不同于一般细胞坏死的模式称作"necroptosis",它一般被译为程序性坏死。自此程序性坏死被用来描述这类由受体介导、不依赖caspase蛋白酶、高度调节的并具有典型坏死性细胞死亡形态的细胞死亡过程。而Nec-1也被作为一种识别程序性坏死的工具药广泛应用于体内和体外实验中。RIPs是一类具有特异性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它们具有共同的N端结构域和不同的C端结构域,在调节细胞存活或死亡的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IP1敲除的小鼠凋亡反应在淋巴和脂肪组织中过度激活,出生数天后即死亡,证实了 RIP1的促进细胞存活的作用。CD95L,TRAIL或者TNF+Z-VAD-FMK等无法诱导RIP1敲除的T细胞产生程序性坏死,同时在JurkatT细胞中RIP1过表达可诱导程序性坏死,这些研究则表明了 RIP1在促进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所以RIP1既能传递促存活也能传递致死信号。RIP3拥有一个N末端KD结构域,通过与RIP1的C末端RIP同源结合基序(RHIM)的结构域结合。与RIP1不同,RIP3不参与NF-kB信号通路,它被认为是肿瘤坏死因子I型受体(TNFR1)诱导程序性坏死发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08年Degterev等发现Nec-1的作用靶点为RIP1。2009年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同期在cell和science发表了 3篇关于RIP3蛋白功能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揭示了 RIP激酶调控细胞坏死的分子机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RIP1和RIP3是参与程序性坏死的关键分子蛋白,其相互作用是启动程序性坏死的关键。程序性坏死的发生消耗能量,增加代谢,导致线粒体产生大量的ROS,最终导致细胞出现坏死形态的死亡。而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发现程序性坏死参与了诸多临床疾病,例如缺血再灌注损伤、病毒感染、创伤、肿瘤和炎症等。程序性坏死可以加速肿瘤细胞死亡,增加其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一项关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有助于克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糖皮质激素抵抗;紫草素可以诱导恶性上皮细胞及白血病细胞发生坏死,并且这一过程不被凋亡抑制剂(Z-VAD)和自噬细胞抑制剂(3-MA)所影响,但可被Nec-1完全抑制,表明其诱导的是程序性坏死而不是凋亡。而且在过表达P糖蛋白、BCL-xl和BCL-2等抗凋亡诱导蛋白后,紫草素的抗肿瘤作用并未减弱,进一步说明其是通过程序性坏死发生作用。所有这些结果表明程序性坏死可能是肿瘤化疗特别是具有化疗抗药性的肿瘤治疗的一个新方向。敲除RIP3的细胞感染牛痘病毒后明显更耐受激活的T细胞和TNFα诱导的细胞死亡,同时TNFα可以在缺乏Z-VAD-FMK的情况下诱导牛痘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表明程序性坏死在病毒感染的细胞死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IP3敲除的小鼠较野生型小鼠更易遭受病毒感染,表明机体通过诱导程序性坏死来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上述结果表明程序性坏死可能参与抗病毒的机制。RIP3敲除的小鼠更耐受结肠和小肠的上皮细胞死亡和炎症发生,表明RIP3调节的程序性坏死介导了肠炎的发生。Degterev等在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中发现发现程序性坏死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通过Nec-1抑制程序坏死可保护神经元,显着减小坏死面积,促进功能恢复;King等和SU等均分别证明通过Nec-1抑制脑出血后的程序性坏死可显着减轻脑水肿、减少出血量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You等在小鼠脑创伤模型中发现Nec-1抑制程序性坏死,可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程序性坏死与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死亡的关系目前仍鲜有报道,脊髓损伤作为一种急性创伤性重症疾病,早期神经细胞的死亡形式更多的表现为坏死样,所以坏死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可能较凋亡和自噬更大。如果脊髓损伤后大量的坏死细胞有一部是程序性坏死,是可调控的,将会加深我们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而抑制程序性坏死将会成为我们药物研发的新方向,为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因此本研究拟探讨程序性坏死在小鼠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为脊髓损伤治疗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第一部分程序性坏死在小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验证程序性坏死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是小鼠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神经细胞死亡一种重要的方式;2.探索Nec-1抑制程序性坏死后能否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及对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将健康成年雌性LCR小鼠随机分为3组:1)sham组:仅仅切除椎板,充分暴露脊髓硬膜,不钳夹脊髓;2)SCI+DMSO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鞘内给予4μl的DMSO;3)SCI+Nec-1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鞘内给予4μl的Nec-1(4mM);2.应用血管夹钳夹法建立小鼠脊髓损伤模型;3.通过PI活体标记法评估各组小鼠脊髓组织内24小时细胞坏死情况;4.通过HE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脊髓损伤后24小时脊髓组织损伤程度;5.通过尼氏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脊髓损伤后24小时脊髓组织内神经元存活情况;6.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小鼠脊髓组织内24小时Caspase3的表达;7.通过TUNEL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脊髓损伤后24小时脊髓组织内细胞凋亡情况;8.通过Basso mouse scale(BMS)评估小鼠脊髓损伤后1、3、5、7、14和28天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与SCI+DMSO组相比,Nec-1能显着减少小鼠脊髓损伤后24小时的PI染色阳性细胞数(PP<0.05);2.在实验性小鼠脊髓损伤后24小时,通过HE染色我们发现在损伤区域细胞大量坏死,形成典型的类似"海绵"的空洞状结构。SCI+DMSO组小鼠脊髓损伤灶面积较大(P<0.05),Nec-1能减轻小鼠脊髓损伤后的组织损伤;3.在实验性小鼠脊髓损伤后24小时,通过尼氏染色我们在SCI+Nec-1组较SCI+DMSO组小鼠脊髓组织中观察到更多存活的神经元(P<0.05),表明Nec-1能减轻小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死亡;4.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显示脊髓损伤后24小时脊髓组织内Caspase3的表达增高,但SCI+Nec-1组和SCI+DMSO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即Nec-1不影响小鼠脊髓损伤后的capase-3的表达;5.TUNEL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后24小时脊髓组织内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在SCI+Nec-1和SCI+DMSO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即Nec-1不影响小鼠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6.在SCI+Nec-1组和SCI+DMSO组伤后28天内均能观察到后肢运动功能的缓慢恢复(BMS评分升高),且从伤后第7天开始Nec-1处理组运动功能改善更明显,表明Nec-1能促进脊髓损伤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结论:程序性坏死是小鼠脊髓损伤后一种重要的神经细胞死亡方式,通过Nec-1特异性抑制程序性坏死可以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并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第二部分RIP1/RIP3通路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目的:1.验证RIP1/RIP3通路参与了小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的过程;2.探索Nec-1抑制小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方法:1.将健康成年雌性LCR小鼠随机分为4组:1)sham组:仅仅切除椎板,充分暴露脊髓硬膜,不钳夹脊髓;2)SCI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不给予其它特殊处理;3)SCI+DMSO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鞘内给予4μ1的DMSO;4)SCI+Nec-1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鞘内给予4μ1的Nec-1(4mM)。2.应用血管夹钳夹法建立小鼠脊髓损伤模型;3.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估脊髓损伤后组织内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RIP1和RIP3的表达4.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估Nec-1对脊髓损伤后24小时组织内RIP1和RIP3表达的影响;5.通过免疫共沉淀评估伤后24小时不同组小鼠脊髓组织内RIP1和RIP3的相互作用;6.检测24小时脊髓组织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氧化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水平、丙二醛含量、ATP含量和ROS水平;7.通过电镜观察小鼠脊髓损伤24小时后脊髓组织神经元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1.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显示RIP1在小鼠脊髓组织内有较高的表达,实验性脊髓损伤后仍维持在较高的表达水平,各时向点无明显变化。而RIP3在正常脊髓组织内表达相对较低,脊髓损伤后RIP3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但48小时内各时相点间无显着区别;2.在SCI+Nec-1组和SCI+DMSO组中,小鼠脊髓组织RIP1和RIP3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即Nec-1不影响脊髓损伤后RIP1和RIP3的表达;3.免疫共沉淀技术显示脊髓损伤后24小时RIP1和RIP3的相互作用增强,而Nec-1能抑制损伤后24小时脊髓组织中RIP1和RIP3的相互作用;4.Nec-1能减少小鼠脊髓损伤后早期NO的产生、iNOS的表达;Nec-1能减轻小鼠脊髓损伤后早期谷胱甘肽的氧化水平;Nec-1能减轻小鼠脊髓损伤后早期ATP的耗竭;Nec-1能减少小鼠脊髓损伤后早期MDA和ROS的含量。5.电镜观察显示Nec-1能保护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结论:程序性坏死是小鼠脊髓损伤后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方式,Nec-1对脊髓损伤后RIP1和RIP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而是通过抑制RIP1和RIP3的相互作用阻止坏死小体形成,进而抑制程序性坏死,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Nec-1能降低ROS产物,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线粒体功能。
顾晓林[9](2014)在《中药“脊髓康”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促进GAP-43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后的行为学评价、脊髓组织内神经细胞凋亡检测及生长相关蛋白检测,观察中药验方“脊髓康”治疗大鼠脊髓损伤,促进其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其治疗脊髓损伤、减轻继发性脊髓损害的相关作用机制,为中药“脊髓康”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及指导意义。方法:将10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的松组、脊髓康组4组。各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其中假手术组只咬除椎板,不予撞击脊髓。造模后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强的松组、脊髓康组分别予强的松水溶液及脊髓康水煎液灌胃。于各时间点记录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灌注取材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情况。结果:本次实验结果表明:①假手术组BBB评分及斜板角度在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强的松组及脊髓康组数值均高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药物干预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神经细胞凋亡检测:假手术组细胞凋亡指数在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7d达到高峰,其中强的松组及脊髓康组低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药物干预组组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GAP-43蛋白表达:假手术组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7d时达到高峰,且强的松组及脊髓康组高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药物干预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验方“脊髓康”能够较好地提高大鼠脊髓损伤后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抑制脊髓组织内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从而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程度,促进后期脊髓、神经修复。
康健[10](2014)在《前列地尔对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大鼠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海水浸泡对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早期神经功能及脊髓病理改变的影响,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2.通过观察大鼠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长期变化以及脊髓血流在一段时间内的改变,研究海水浸泡对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长期影响和对脊髓局部血流变化的作用,探讨早期应用Lipo PGE1静脉注射治疗对神经功能及脊髓血流的保护和改善作用。3.通过对伤段脊髓标本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情况的测定,研究海水浸泡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早期应用Lipo PGE1静脉注射治疗的抗凋亡作用。方法:1.第一部分实验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脊髓开放性损伤组)、C组(脊髓开放性损伤+生理盐水浸泡30min组)、D组(脊髓开放性损伤+生理盐水浸泡60min组)、E组(脊髓开放性损伤+海水浸泡30min组)和F组(脊髓开放性损伤+海水浸泡60min组)共六组。采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打击的方法造成大鼠SCI,各组分别于实验前及干预后3h、6h、12h、24h、72h六个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BBB运动功能评分、Rivlin斜板试验)检测,并取伤段脊髓标本大体及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及病理学变化。2.第二部分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SCI组、海水浸泡(SW)组及LipoPGE1组共四组。各组分别于术前、24h、72h、1w、2w、4w、8w七个时间点采用BBB评分、Rivlin斜板试验比较各组行为学之间差异;于损伤前、浸泡后0h、24h、72h、1w、2w、4w、8w进行MEP检测,观察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情况;于损伤前、损伤后0h、浸泡后0h、1h、2h、3h、6h、12h、24h、72h利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LASCI)系统观察脊髓背侧血管血流变化情况。3.第三部分实验SD大鼠依旧随机分为Sham组、SCI组、SW组及Lipo PGE1组共四组。分别于干预后3h、6h、12h、24h、72h、1w六个时间点用TUNEL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1-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1. SCI后各组大鼠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功能角度值均显着下降,在72h之前各时间点E、F组与B、C、D组相比并未见明显差异,然而,在72h时间点,E、F组已明显低于B、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F组显着低于E组,相比之下,B、C、D组在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功能角度值并未见明显差异;SCI后各组均出现脊髓水肿、出血、炎症及坏死等病理损害,单纯SCI组的上述病理损害在12h达到高峰,而海水浸泡组在3h、6h时病理损害相对较轻,但在12h、24h及72h时观察发现脊髓组织水肿、出血、炎症及坏死等病理损害迅速加剧,且在程度上已明显重于单纯脊髓损伤组及生理盐水浸泡组,并且浸泡60min较30min病理改变程度为重,而生理盐水浸泡组各时间点观察与单纯脊髓损伤组无明显差异。2. SCI后各组大鼠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功能角度值均显着下降,其后均有所恢复,但观察至8w与术前相比仍显着低下,SCI各组大鼠在24h时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功能角度值未见显着差异,而72h8w的各时间点SW组均显着低于SCI组,Lipo PGE1组均显着高于SW组及SCI组;SCI后MEP信号均消失,24h时可以再次记录到MEP信号,主要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波幅的下降,其后各组均有所恢复,各组观察至8w其潜伏期和波幅均未能恢复至伤前水平,SCI各组大鼠在24h时潜伏期及波幅无明显差异,72h8w的各时间点SW组与SCI组相比潜伏期均显着延长、波幅显着下降,而Lipo PGE1组潜伏期均较SW组及SCI组显着缩短,而波幅均显着增加;各组大鼠SCI后即刻血流速度均显着下降,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然后,SW组和Lipo PGE1组按实验要求进行海水浸泡及给药,两组血流速度在浸泡结束后进一步下降,两组间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而此时SCI组血流速度则略有恢复,且已明显高于上述两组,1h、2h时各组血流速度均有所恢复,1h时三组间血流速度间均具有显着差异,SCI组>Lipo PGE1组>SW组,至2h时Lipo PGE1组的血流速度仅略低于SCI组,两者已无明显差异,但SW组改善缓慢,已显着低于上述两组,然而3h时各组血流速度再次下降,6h时SCI组及SW组血流速度继续小幅下降,而LipoPGE1组则明显改善,且已明显高于SCI组,三组间已有显着差异, Lipo PGE1组>SCI组>SW组,此后三组血流速度均继续恢复,观察至72h各组均未能恢复至损伤前水平。3.各组大鼠脊髓在SCI后3h开始凋亡细胞均显着增加,并呈现上升趋势,各组凋亡指数(AI)均在24h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至1w仍可检出较多的凋亡细胞(SW组>SCI组>Lipo PGE1组),在3h、6h时SW组和Lipo PGE1组AI无明显差异,并且均显着低于SCI组,而在其后的各时间点SW组则显着高于Lipo PGE1组和SCI组,且Lipo PGE1组显着低于SCI组;SCI后各组3h开始Bcl-2、Bax表达均显着增加,并呈现上升趋势,各组Bcl-2表达均在24h达到最高,而Bax表达均在12h达到高峰,随后均开始下降,至1w均仍有较高表达,SW组Bcl-2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显着低于SCI组,而Bax的表达则比较特殊,在3h和6h时显着低于SCI组,而在其后的各时间点均显着高于SCI组;Lipo PGE1组在各时间点Bcl-2表达均显着高于SW组和SCI组,而Bax表达则均低于上述两组。结论:1.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模型稳定、可靠;海水浸泡可以使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恶化,并且浸泡时间越长影响越大;海水浸泡早期可以推迟并减轻损伤段脊髓水肿、出血、炎症及坏死等病理损害表现,但最终作用是使上述病理损害重于单纯损伤段脊髓。2.无论是行为学观察还是神经电生理检测均证实海水浸泡可以对脊髓开放性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造成长期的影响,不利于其恢复;SCI后脊髓血流速度会显着降低,海水浸泡可以使损伤后的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并延长其恢复时间;早期应用LipoPGE1静脉注射治疗可以改善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及血流速度,并促进它们的恢复。3.海水浸泡可以使脊髓开放性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的表达上调,但是与单纯损伤大鼠相比,Bcl-2的表达较少,而Bax表达却明显较多,从而促进了神经细胞的凋亡;早期应用Lipo PGE1静脉注射治疗可以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二、火器性脊髓间接伤微血管形态功能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器性脊髓间接伤微血管形态功能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右美托咪定通过SIRT1信号通路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MBP含量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ASIA分级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MBP含量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MBP含量改变与ASIA感觉运动评分改变相关性分析 |
第二章 讨论 |
1. 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 |
2.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 |
2.1 补阳还五汤方解 |
2.2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探讨 |
3. 术后12周两组血清中MBP含量无差异的原因探讨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功能修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功能的修复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电针治疗对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萎缩的修复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 |
攻读学位期间学位课程成绩 |
致谢 |
(4)内皮祖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脑损伤小鼠血管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脐带血来源内皮祖细胞源性外泌体提取鉴定及对内皮细胞的作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试剂耗材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1.4 实验方法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内皮祖细胞生长特点描述 |
1.2.2 内皮祖细胞的鉴定 |
1.2.3 内皮祖细胞外泌体的鉴定 |
1.2.4 内皮细胞吞噬内皮祖细胞外泌体能力 |
1.2.5 内皮祖细胞外泌体对低氧损伤内皮细胞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移植脐带血内皮祖细胞来源外泌体观察对TBI后小鼠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耗材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试验方法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内皮祖细胞外泌体移植治疗 TBI 小鼠后创伤灶血管新生结果 |
2.2.2 PCR 检测内皮祖细胞外泌体移植治疗 TBI 小鼠后蛋白 m RNA 表达水平结果 |
2.2.3 内皮祖细胞外泌体移植治疗 TBI 小鼠后 Evens 渗漏检测结果 |
2.2.4 内皮祖细胞外泌体移植治疗 TBI 小鼠后 PTEN 表达变化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治疗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电针调控脊髓损伤后大鼠巨噬细胞表型对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6)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外伤性截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临床设计类型与原则 |
2.2 研究流程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周期 |
2.5 观察指标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7 安全性评价分析标准 |
3.研究结果 |
4.安全性评价结果 |
讨论 |
1.祖国传统医学对外伤性截瘫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3.受试者的选择 |
4.针灸推拿治疗方案的选择 |
5.观察指标的选择 |
6.疗效分析 |
7.针灸推拿治疗外伤性截瘫的机理探讨 |
8.特色与创新 |
9.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外伤性截瘫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手术减压对大鼠脊髓撞击并压迫模型的神经细胞自噬与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手术器械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4 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动物模型的制作 |
2.2.3 术后处理 |
2.2.4 BBB评分 |
2.2.5 样本采集 |
2.2.6 RTFQ-PCR |
2.2.7 免疫荧光染色 |
2.2.8 Caspase-3活性检测 |
2.3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 |
3.2 Beclin-1 mRNA表达水平 |
3.3 Bcl-2 mRNA表达水平 |
3.4 LC3免疫荧光染色 |
3.5 Caspase-3活性检测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程序性坏死在小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程序性坏死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RIP1/RIP3通路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中药“脊髓康”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促进GAP-43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则治法 |
1.3 中医药应用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继发性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
2.3 脊髓损伤的分类 |
2.4 脊髓损伤的症状及体征 |
2.5 脊髓损伤的诊断及相关检查方法 |
2.6 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相关仪器 |
2.3 实验相关试剂及溶液配置 |
2.4 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行为学评价结果 |
3.2 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3.3 GAP-4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4 讨论及体会 |
4.1 “脊髓康”方解 |
4.2 本实验结果讨论 |
4.3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及创新之处 |
4.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前列地尔对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改变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前列地尔对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神经功能及脊髓血流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海水浸泡对脊髓开放性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前列地尔作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相关综述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及参加学术、科研活动情况 |
致谢 |
四、火器性脊髓间接伤微血管形态功能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右美托咪定通过SIRT1信号通路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D]. 王艳雪.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2]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MBP含量影响的临床研究[D]. 裴冬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功能修复作用的研究[D]. 袁婷.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1)
- [4]内皮祖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脑损伤小鼠血管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李飞.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5]电针调控脊髓损伤后大鼠巨噬细胞表型对炎症反应的影响[D]. 赵家贵. 安徽医科大学, 2017(12)
- [6]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外伤性截瘫的临床研究[D]. 陈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手术减压对大鼠脊髓撞击并压迫模型的神经细胞自噬与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成珠. 南昌大学, 2016(05)
- [8]程序性坏死在小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7)
- [9]中药“脊髓康”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促进GAP-43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D]. 顾晓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前列地尔对海水浸泡脊髓开放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康健.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