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气功科研实验见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庞鹤鸣[1](2021)在《气本质研究—宇宙物质结构三层面理论假说》文中认为气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气不只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科学、哲学的背景下,经过广泛收集材料和医学临证实践、气学内证体察实践中对气的真实性体悟,本文对气的本质(包括意识本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研究,提出宇宙物质结构三层面理论(又称三层物质理论)假说,并就该假说的内涵、第三层面物质特征、基本观点、核心内容、技术支柱和实验验证等进行了提纲式的论述和深入的阐发。本文认为三层物质理论假说的研究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揭示了气和意识的本质问题,还将可能引发新的科学革命。
赵吉超[2](2020)在《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文中认为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背景,选取秦汉以前传统文化中道、儒两家的代表着作《管子》、《老子》、《列子》、《庄子》、《四书》,进行传统文化气学说源流研究,寻找中医学术赖以建立的气学说内涵。并以此为根据,选取中医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着作,对其中的气学说进行研究,以明晰古代气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全文分为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气学说源流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之前道儒两家共八本着作中气学说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诸多名词的内涵与气相同,如道、天、心、性等。并且古人对气的体悟称为“内求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出很多观点,涵盖了对形而上本体的认识,以及形而下万事万物的认识,成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构架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天人整体的生命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第二章为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通过对第一章的研究论述,阐发气学说相关的六大基本定理: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充盈于宇宙虚空;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气与神相关。第三章为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将中医基础理论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别为形成时期与发展时期。形成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分别代表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中药理论基础,分析其中的气学说的内涵,以明晰气学说对其形成的影响。发展时期分为晋至唐、宋至明、清至近代三个阶段,共15位医家及相关的15本着作,对各医家的着作进行气学说的研究分析,明晰气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综合研究内容,归纳出两点启示,展望气学说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方向。第四章为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结合中医学的医学属性,对比了其与现代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异同,对中医学两大生命观进行了简单概括。以此分析了气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运用及价值。最后,选取《古今医案按》、导师以及笔者自身临床中的医案进行分析,对气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方剂中的具体临床运用,以气学说为核心对临床诊断、疾病机理、药理进行了分析,以细节展现气学说的价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故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气学说包含了形而上本体论与形而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能量论与规律论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通过内求法对自身生命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高度总结,涵盖了内圣的修持理法与成就外王事业具体运用的学说。气学说使中医学在根本上成为与传统文化一致的存在,将之运用于自身则可循理体悟本体,运用于社会,则可拯危救困。同样,这些研究为气学说的现代化乃至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章文春[3](2018)在《气功发展必须厘清与宗教和邪教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气功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些邪教分子更是通过对气功的歪曲利用以危害社会,这致使人民群众对气功产生了极大的误解与偏见,对气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厘清气功与宗教和邪教的关系,高举科学的大旗以发展气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宗教和邪教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源头上来廓清其与气功的关系。并基于气功机理对宗教及邪教中的一些所谓的神秘现象加以科学揭示,从根本上区别宗教与气功,来铲除邪教,从而为气功事业健康科学的发展清除障碍。
舒川[4](2017)在《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学龄前残疾儿童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及学前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并运用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文献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多元的康复模式、丰富的康复手段、全面的评价方式等特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研究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视角解读。现代康复中“全人发展”的诉求越来越明显,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要求运动康复具有康复目标终身性、内容全面性、方式主动性、评价发展性等内涵。在此视角下,学龄前残疾儿童的运动康复课程应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强调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下进行主动的身体动作练习,使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全面改善。三、现状调查。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逐年增多,但由于缺乏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标准不统一、教材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要缓解运动康复理论和实践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家长、机构迫切需要的窘境,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运动康复课程。四、理论构建。以“全人发展”为导向,结合文献分析以及专家意见,确定了哲学的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学的人类动作发展理论、社会学的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体育学的适应体育理论为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详实阐述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七个目标”、“四个内容”、“三个实施步骤”、“两个评价维度”,并最终拟定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教学指导建议(草案)》。五、实践检验。在行动研究的质性研究中,通过丰富的访谈和案例分析,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运动康复课程对残疾儿童、家长以及教师带来的变化,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可操作性。在行动研究的量化研究中,通过收集的运动康复课前、课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运动康复训练的学龄前残疾儿童其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有所提高,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实效性。
秦立新[5](2012)在《内求法作为中医理论形成主导方法论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近代至今,中医学一直面临质疑:关乎其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临床的有效性。因为这种质疑的原起是现代科学方法和标准,所以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任务,学术界最后都交给了中医现代研究,包括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研究。对中医现代研究,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自始至终就认为传统中医学的现代化本身是一个悖论。随着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致力于中医现代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对从新的角度发现了中医学自成体系内在的合理性。对已逾半个世纪的中医现代研究投入与产出、早期规划和最终结果的考量,特别是中医本身帮助和发展的意义,引起不仅医学界,还有哲学界、史学界的关注。研究基础:解决中医自有特色主导方法的认识问题,现在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基础条件。这些条件可以大致概括为:1.中医学和哲学向源头回归中医学不仅有源头守候的学者,中医现代研究领域也已有向源头回归的行动和思考,学(?)正从唯物论作为“最科学”主流意识价值观的局限中回复理性;2.具象思维和体验科学理论提出具象思维和体验科学概念的规范和理论的提出填补了逻辑上与以科学实证为代表的客观外求方法对举的主观内求法的空白,“双向设计、关联检测、相互释义”解决了主观体验过程的客观可验证问题;3.对内求法为道“损法”的认知意义确认为道“损法”是通过消解自我实现主客合一,从而超越常态下主观感觉认知局限性的意义得到确认;4.对于“同”认知和感性化,为作者带来了医疗诊察和干预能力的提高,是为亲证,此可以视为内求法不仅在圣人、大医家可以操作,常人也可以的个案实证。以上这些看似偶然的现象,实则是学术自身在社会文化大环境向好的变化中发酵的、生发的必然结果。作为长期以来关注和思考这一问题者,作者认为从方法论解决问题已是水到渠成,必有新的发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主要是分析、类比、比较、综合、演绎、推理,领悟、体验,实践;技术路线:文献和理论积累,理论假说预见,内在体验和外在文献互证。主要论点:文章在广泛的文献基础上,对中医方法中的内求法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提出了如下观点:一、内求法是传统中医学经典理论形成的主导和特色方法。中医概念范畴和理论具有形而上的特质,其方法来源只能是内求法。尽管其他多种方法也对中医学贡献良多,但是无疑,内求法的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二、内求法的本体论基础是心物合一之一元论;内求法的认识论是特色是主客合一,不是主客分离,不是主客对立;内求法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内证和外显的效用。内求法所引导的虚静态及虚静态下感而遂通的认知能力,成就了中医学理论,并应该成为是中医从医者终极境界追求。内求法对主体意识状态、认知能力的依赖,实际上是对内求法达成的气功态的依赖,而不是具体方法程式和动作的依赖。三、内求法达成的具有以下特点:1.内求法是“返求诸己(身心)”。相对于“远取诸物”,内求法属于“近取诸身”——空间上向己、向内而求:首先是自体身心和谐、自体胎息状态甚至宇宙本体——万物本。内求法操作是生命发育过程时间和状态的逆转;2.内求法认知机制关键:通过主体意识的自我消解,达成融身心息合一的气功态下的认知;3.效用:身心合一下的精气神的修炼与增益,察同智慧的获得,出无入有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四、内求法属于体验科学的范畴,有其局限性。这一方法具有实在性和实效性。成就于内求法的经典(传统)中医学和中国哲学的授、受,应该考虑内求法践行、修炼而不仅是思辩;内求法不是解决所有人类身心健康的医学问题和人类其他生存问题灵丹妙药。作为现实的可操作的、由个人主动完成的方法,其效果受操行主体的身心禀赋、认知能力和水平以及修炼具体过程的影响。道学“减”“损”的学习特点注定它难以成为大众的认知方式。五、传统中医学必然要与现代医学科学合作,共同服务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合作,就不是彼此成为对方的标准,也不是追求二者的相互替代,而是要共同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在实践中修正和提升。中医学、中国哲学、现代科学,都要从其对人类服务的效果上反思。在方法学意义上,内求法代表着人类通过改造主观改变自身、进行认知活动、解脱身心困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科学外求法代表改变客观、从外在造福人类自身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前者代表着过去传统、保守、稳定、文化、精神以及恒久对生命的意义;后者代表现代、开放、创新、发展、科学、物质、变易对生命的意义;前者依于形而上,把生命放置在无限时空、一贯始终的内求的视界,给了人类持续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后者籍科学的技术设备拓展现实的生存空间并保护人类免遭当前和可以预见的困厄。中医学,以及与之同生共根的中国哲学,二者能否在新时期成功实现开智创新,关键是能否回到方法的源头——内求法。六、内求和外求具有互补性,而是相互取代的关系。在当今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和中医疗法的有效性得到证实后的今天,中医发展更应该从返本溯源的内求中吸取开智创新的生命力,使更多的人通过内求法体证中医理论形成的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完成自身中医理论的再发现。内求法实践是解决中医现代研究唯科学的偏颇的途径,内求体验和发现应该为中医研究和发展提供直觉的启示,以避免外求法发达后内求法的荒弃甚至湮灭。结论:中医学理论多元方法的结晶。内求法是在中医理论的形成阶段其主导作用,是中医理论形上属性的方法依托。内求法将是最佳的体证和内化中医理论的方法。中医从业者需要通过内求法提升自己的诊疗能力。外在技术的发展和内在境界及能力的提升是医生服务于对象的两支翅膀,也是医学道术列车前行依托的双轨。防止内求法的荒废和过分依赖科学外求,期望为中医后人安排更多机会接触乃至尝试内求法的修炼和实践。内求法中孕育着医者自觉、医患和谐、患者为本的后现代医学模式。外求法与内求法更好的结合,是患者的福音。
张国良[6](2011)在《气功锻炼者的口述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增强人民体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体育事业立足于大众的身体健康大力发展气功运动,掀起了一阵阵气功健身的热潮。因此,系统梳理气功发展对增强人民体质的作用,总结气功发展的成功经验,无疑有助于气功的健康发展,可更好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本研究根据气功锻炼者的锻炼年代与选作锻炼的气功种类筛选出十位口述对象,并以口述对象独特的锻炼经历和鲜活的生命体验结合文献资料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癌症患者在医生推荐下和病友抗癌的努力中,抱着“试试看”选择了气功;在抗癌病友的社会支持、抗癌明星的成功案例、自身气功锻炼的初步成效中,改变了对癌症的态度,坚定了气功锻炼的信心;在制度化锻炼中,提高了身体活动能力,提高了呼吸管理能力。第二,慢性病患者在以气功锻炼作为“运动处方”的康复实践中,体验到消化能力提高、睡眠状态改善、身体活动能力提高、体质增强的锻炼成效,强化了气功锻炼动机,将气功锻炼作息时间化为每天的定时锻炼,并在制度化锻炼中,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免疫力、巩固了药物治疗效果、减轻了病症、消除了病灶。第三,气功锻炼者病魔搏斗的经历,深化了他们对生命与人生的认识,不仅看淡功利得失,心情平静;而以感激生命,积极回馈社会。第四,气功锻炼者与此寻找了自我实现,指导员在服务他人健康的指导中、在赢得社会尊重时,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锻炼者在提高了自我控制力中感觉到自我实现。第五,气功锻炼者以中医经络身体观形成了新的身体图景,将“气功态”迁移到其他活动,井在“气功生活化”中深化了气功锻炼的体验。最后,本研究从气功锻炼者立场出发,围绕着气功锻炼者的体验,为气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章文春[7](2010)在《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气功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方面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本文首先通过对气功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历程回顾性的研究,探讨了气功发展的内在规律,剖析了气功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用正确的理论来阐述气功现象和效应,并以之来指导练功实践。气功的练功实践是人对自身生命的修炼,因此气功研究,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形气神三位一体,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的体验和认知,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人体生命观。认识和把握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对气功的修炼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理论渊源、概念内涵。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人体生命是有形气神这三个要素构成的。这里所说的“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活动的房舍,它包括内而脏腑组织,外而四肢百骸皮肉筋脉骨等,凡有形实体均属“形”的范畴;“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殊物质,它充斥于人体周身,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神”这里指人的意识,是人体生命的主宰。人的意识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先导,肉体的生命活动是实现意识活动要求的手段,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意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其二,人体形气神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形气神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没有形则神气无所依附,人的生命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气则无生命的有机活动,气失于升降出入而“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生命活动没有神的调控则“气乱、精离”。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考究气功的方法和手段,本文提出气功修炼的实质就是对人体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并使形气神达到三位一体。论文较为详尽地分别分析和阐述了气功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其一,气功对形的锻炼和调控。气功,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无论是站桩或是坐功、卧功,都必须调整身形,都有一定的操作规范和要求。通过对形体的调控和锻炼,一方面能引动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机能;另一方面,调整身形的过程其本身即是一个使形气神合一的过程,是使意识活动与自己的身形和动作相结合的过程。另外,气功中的调息其实质亦是神与形相合,是对呼吸运动这一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锻炼和调控。其二,气功对气的锻炼和调控。气依附于形,气功的操作必然涉及到对气的导引和调控。对气的导引和调控应遵循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规律,即升降出入。导引气的形式可归纳为三种:以形引气、以意引气、以音引气。其三,气功对神的锻炼和调控。在人体形气神中,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的意识活动在人体生命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气功必然离不开对神的锻炼和调控。古代气功对神的调控的形式和方法,可归纳为三种:虚静无为法、意识导引法、专一意守法。在实际练功实践中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对形的调控离不开对神和气的影响;对气的调控揉合了对形、神的调理;对神的调控更须落实到形与气上。此外,对神的锻炼和调控还包括对人心性的修养,情操的陶冶和道德的涵养。本文通过对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解析,揭示了气功修炼本质就是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为气功修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孙颖通[8](2007)在《1979-1994年中国“伪科学事件”与科普政策的互动影响——以人体特异功能事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考察了1978-1994年这段时期从“耳朵认字”引发的人体特异功能、气功、伪气功、人体科学研究从产生、发展,到被反对者定性为“伪科学”而逐渐衰弱的过程。也叙述了有关人体特异功能现象是否存在,是否可以进行科学的研究,从哲学角度怎么解释这类现象等方面激烈的争论过程。这段有关“人体科学”争论时期,前期是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引导了社会的主流,后期是反对“伪科学”一方占领了社会的这片阵地。文章主要讨论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热是怎么兴起、发展和为什么又逐渐低落的。本文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那就是以科普政策同“伪科学”事件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角度来考察这段历史。文章重心主要放在这段时期内,中国早期的科普政策对此类事件是怎么起影响作用的,以及有关这方面的科普政策怎么受到此类事件的影响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互动关系。初步结论是,中国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热现象以及人体科学研究的兴起,同思想解放-科学的春天的政策环境和受到双百方针的指导有关。人体科学研究活动的迅速低落是受到1994年中央针对此类事件而发布的一个有关科普工作的政策密切相关。最后,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性的思考和有关建议。
林磊[9](2003)在《浅论经脉概念的起源及经脉理论的演变》文中提出本文在经络研究进行了半个世纪而仍无公认突破性进展的大背景下展开,力图从不同于以往经络研究的视角审视经络问题,以期有柳暗花明的收获。论文着眼于中医经络理论在时间、空间及内涵诸方面的独特性,以经脉的起源问题为突破口,从分析现有着名经脉起源观点入手,在剖析、质疑和汲取精华的过程中,逐渐使自己的观点显现。其过程基本做到有理有据,推理缜密,设身处地等;所运用的资料主要是马王堆及张家山出土的简帛医书、《黄帝内经》及一些相关外史资料等。通过多角度分析,作者认为:“源于脉诊说”、“由穴连经说”及“循经感传说”三说把经脉的认知过程看作一个线性过程是有疑问的,对于中国独有的经脉理论,与其对应的当是一个非线性的认知过程。而通过对“源于气功说”的分析,作者认为该观点体现了在认识方法上的突破,有很大可取性。本文进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经络理论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维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古代必然存在能获取独特感性认识的独创认识方法,也必然存在特殊的对感性材料加工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究表明,这些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以“天人同构”的“气一元论”世界观为特征的本体论和内向体悟的直觉理性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因此,依据这一线索,本文提出我所认为的经脉认知过程,即经脉是经验内求与实用理性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具体过程简略如下:(1) 古人在长期“内求”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当体内外因素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自身生命活动的有序化更强了,大脑的感知能力亦增强,于是平常不能被感知的“经脉”得以偶然地被体察。(2) 随着上述实践的不断进行,对“经脉”的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和完善,终于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十一脉阶段。此时,这种感性认识亦可能成为“内求”的评价指标或指导,从而走向实用层面。(3) 由于“内求法”的长期训练和运用,对经脉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刻,对经脉更广泛的联系亦有了认识,形成经脉理论的全部感性材料具备了。(4) 在上述感性材料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方面的认识,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构建经脉经络理论体系。并进行切合临床实用的多方面实践及论述,《内经》时期完备的经络理论完成。其后,论文对经脉理论从产生到最终完善的发展过程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讨论。在“经脉命名的发展变化”一节,就阴阳用于“十一脉”命名所体现的问题以及《内经》经脉命名规律进行了详细剖析;在“经脉数目认识的发展变化”一节,对于经脉数目由十一发展为十二的原因,持异于以往所认为的因于理论推导观点,指出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践的发展,与这一发展伴随的是经脉理论在表述形式上的完美,并且给了其它学说可以与之结合的可能性,如表里关系、循环论、藏象学说等;“经脉循行线的发展变化”一节有类似的讨论分析和结论;在“经脉走行方向认识的发展变化”一节,通过对经脉两种走行方向模式的分别论述,认为对经脉走行方向应依照不同的说明对象分别认识:当说明营卫的循行时,是十二经首尾相接的循环模式,当说明十二经联系或作用<WP=4>方向时是向心性走行。虽然这二者的内涵不同,但其共同通道(或中介)是经脉,所说的经脉走行方向的不同认识,实则是气行方向的不同而不是经脉真的有两种方向。从而提出了对长期以来在经脉循环与向心走行之间所存在矛盾认识的新观点;最后还简要分析了“经脉与脏腑联系认识的发展变化”,认为经脉理论在产生初期便与脏腑联系在一起,实质的解剖结构是经脉理论与藏象理论的天然融合点。但从理论表述上看,二者的关系又是不确定的,经脉相对于脏腑处于从属地位。在论文的讨论部分,作者根据自己可能并非“共识”的理解途径和方式,对经络研究过程中具有指导原则意义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阐释,期待能够对今后的经络研究在思路和视野方面有所裨益。结语部分则再次强调了本文的研究主线——主体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问题,并据此提出作者认为的经络难题的求解步骤;象征性的给出了作者对经脉实质的认识倾向。
蓝晟[10](1999)在《共和国五十年气功备忘录》文中指出 1999年10月1日走来了。当我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的时候,气功事业也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在阳光下萌芽[1949年—1966年] 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升的太阳,把霞光柔和地洒向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数千年历史但被蒙上了神学迷信面纱的中国气功,在新中国萌发了新的生机。
二、智能气功科研实验见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气功科研实验见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气本质研究—宇宙物质结构三层面理论假说(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层物质理论假说内涵 |
2 第三层面物质——“时空结构混合信息体”的体、性、用特征 |
3 三层物质理论假说的基本观点 |
4 三层物质理论假说核心内容——意元体理论 |
5 三层物质理论的技术支柱——组场技术 |
6 三层物质理论假说的实验验证 |
7 三层物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
7.1三层物质理论假说揭示了气本质的问题 |
7.2三层物质理论假说将可能引发新的科学革命 |
8 小结 |
(2)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气学说源流研究 |
1 《管子》气学说研究 |
1.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1.2 《管子》气学说的特点 |
1.2.1 精气、心、道、德同论 |
1.2.2 心为主宰 |
1.2.3 修持理法 |
1.3 《管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2 《老子》气学说研究 |
2.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2.2 《老子》气学说的特点 |
2.2.1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
2.2.2 对道的体认 |
2.2.3 对道体性用的描述 |
2.3 《老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3 《列子》气学说研究 |
3.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3.2 《列子》气学说的特点 |
3.2.1 宇宙万物的来源 |
3.2.2 道家的修道 |
3.2.3 气形质——天地万有产生的四个阶段 |
3.2.4 冲和气者为人 |
3.3 《列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4 《庄子》气学说研究 |
4.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4.2 《庄子》气学说的特点 |
4.2.1 养气所达境界——逍遥游 |
4.2.2 乘天地之正气的至人、神人、圣人 |
4.2.3 对证得道体的修持理法及悟道境界的描述 |
4.2.4 道无处不在 |
4.2.5 《庄子》的养生 |
4.2.6 内圣为体,外王为用 |
4.2.7 气“化” |
4.3 《庄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5 《四书》气学说研究 |
5.1 《四书》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5.2 《四书》气学说的特点 |
5.2.1 《论语》学问的境界——仁 |
5.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5.2.3 《中庸》之中和境界 |
5.2.4 《孟子》之养吾浩然之气 |
5.3 《四书》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6 小结 |
第二章 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 |
1 气学说基本定理的内容 |
1.1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
1.2 气充盈宇宙虚空 |
1.3 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 |
1.4 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
1.5 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 |
1.6 气与神相关 |
2 以气学说为基石的气科学体系 |
2.1 气学说与阴阳学说 |
2.2 气学说与五行学说 |
2.3 气学说与干支理论 |
2.4 气学说与八卦 |
第三章 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
1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时期 |
1.1 理论基础 |
1.1.1 《黄帝内经》 |
1.1.2 《难经》 |
1.2 临床基础 |
1.2.1 《伤寒论》 |
1.3 中药理论基础 |
1.3.1 《神农本草经》 |
1.4 小结 |
2 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时期 |
2.1 晋至唐 |
2.1.1 葛洪《肘后备急方》 |
2.1.2 巢源方《诸病源候论》 |
2.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
2.1.4 王焘《外台秘要方》 |
2.1.5 小结 |
2.2 宋至明 |
2.2.1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2.2.2 张从正《儒门事亲》 |
2.2.3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
2.2.4 朱丹溪《格致余论》 |
2.2.5 张景岳《景岳全书》 |
2.2.6 赵献可《医贯》 |
2.2.7 杨继洲《针灸大成》 |
2.2.8 小结 |
2.3 清至近代 |
2.3.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2.3.2 吴鞠通《医医病书》 |
2.3.3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
2.3.4 唐容川《医易通说》 |
2.3.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
2.3.6 小结 |
3 对气学说发展方向的启示 |
3.1 气学说的发展可吸收现代优秀的科技成果 |
3.2 现代物理学场性物质对气学说的揭示作用 |
第四章 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气学说与中医学生命观 |
1.1 天人整体的生命观 |
1.2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
1.3 中医、西医生命观之异同 |
2 气学说与人体生理 |
2.1 形的生理 |
2.2 气的生理 |
2.3 神的生理 |
3 气学说与人体病理 |
3.1 形的病理 |
3.2 气的病理 |
3.3 神的病理 |
4 气学说与中医诊断 |
4.1 气学说与望闻问切 |
4.2 气学说与辨证 |
5 气学说与中医治疗 |
5.1 气学说与针灸治疗 |
5.2 气学说与导引吐纳 |
5.3 气学说与按摩刮痧 |
5.4 气学说与中药治疗 |
6 气学说与中医养生 |
6.1 强调天人合一 |
6.2 注重形气神合一 |
6.3 重视正气 |
7 病案举例 |
7.1 《古今医案按》医案举例 |
7.2 导师医案 |
7.3 笔者医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文献综述 气学说研究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气功发展必须厘清与宗教和邪教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功与宗教的关系 |
1.1 从气功历史发展规律看气功与宗教的关系 |
1.1.1 朴素气功时期 |
1.1.2 宗教气功时期 |
1.1.3 科学气功时期 |
1.2 从气功机理看气功与宗教的关系 |
2 从气功角度铲除邪教 |
2.1 从历史角度看邪教产生的原因 |
2.2 从气功机理角度看邪教产生的缘由 |
2.3 从气功角度破解邪教 |
(4)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伦理分析 |
2.4 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工作流程 |
2.5 研究的理论假设 |
2.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3章 透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中的全人发展 |
3.1 从缺陷补偿到全人发展——康复内涵的迷失与重建 |
3.2 运动康复学科定位和体系结构的诠释——基于全人发展视角 |
3.3 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发展困境及解困之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现状分析 |
4.2 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现状的审视 |
4.3 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发展的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基础 |
5.1 哲学基础:人本主义理论 |
5.2 生物学基础:人类动作发展理论 |
5.3 社会学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
5.4 心理学基础:认知发展理论 |
5.5 教育学基础:学前特殊教育理论 |
5.6 体育学基础:适应体育理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构建 |
6.1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目标 |
6.2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内容 |
6.3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实施 |
6.4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评价 |
6.5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教学指导建议(草案)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行动研究 |
7.1 行动研究与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 |
7.2 行动研究之一: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预实践研究 |
7.3 行动研究之二: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实践研究 |
7.4 行动研究之三: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测量数据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研究的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与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内求法作为中医理论形成主导方法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中医现代化的失意与气功内求法的隐遁 |
1.1 外求法与内求法概述 |
1.1.1 内求法与外求法的概念沿革 |
1.1.2 现代学者对于内求法的认识 |
1.1.3 内求法与外求法的认识总结 |
1.2 无视内求法的中医现代研究之困惑 |
1.2.1 中医学哲学方法论研究 |
1.2.2 中医学一般科学层面的方法论研究 |
1.2.3 中医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1.2.4 引发中医方法论现代研究误区的盲点 |
1.3 内求法的现代研究评述 |
1.3.1 内求法中的意识、物质和实在的认识 |
1.3.2 内求法属于体验科学的范畴 |
1.3.3 内求法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
1.3.4 内求法的方法论研究 |
1.4 内求法的隐遁 |
1.4.1 文化观念解读取代内求方法践行 |
1.4.2 科学标准下的盲区 |
本章小结 |
2 内求法的中医学寻踪 |
2.1 中医概念的本体依存性 |
2.1.1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根 |
2.1.2 脏腑内涵以气用言 |
2.1.3 经脉以血气为体以阴阳为用 |
2.1.4. 中医药性理论以主体感觉言 |
2.2 中医实践工具与诊疗方法的形而上依存 |
2.2.1 毫针创制与刺法 |
2.2.2 望闻问切四诊 |
2.2.3 临床操作治神为本 |
2.3 古今医圣内求法体证举案 |
2.3.1 自然——天地—上帝—圣王——万物 |
2.3.2 医圣之行医道 |
本章小结 |
3. 内求法诠 |
3.1 内求法的一元本体之识 |
3.1.1 本体之体 |
3.1.2 本体之象 |
3.1.3 本体之性 |
3.1.4 本体之用 |
3.1.5 本体之命 |
3.2 内求法——通向本体之法术 |
3.2.1 内求法操作中的:舍主从客的主客合一 |
3.2.2 内求法认知关键机制——“感而遂通” |
3.2.3 再看唯心与唯物 |
3.3 内求法的操作 |
3.3.1 内求法中的象思维 |
3.3.2 中医学内求法的支持 |
3.4 内求法的操作、境界及效用 |
3.4.1 内求法的操作特点 |
3.4.2 内求法的境界——破执 |
3.4.3 内求法的效用 |
3.5 内求法的局限 |
3.5.1 内求法之难成 |
3.5.2 对内求法的异议 |
3.6 内求与外求的方法比较 |
3.6.1 哲学本体论基础比较 |
3.6.2 认知方法比较 |
3.6.3 内求境界下的认知 |
3.6.4 内求法与外求法的关系 |
本章总结 |
4. 内求法下的中医学形成 |
4.1. 内求法成就的中医理论核心概念内涵 |
4.1.1 内求法下的生命气本质 |
4.1.2 内求法是中医学对生命修养术 |
4.2 内求法的气功态是中医四诊的依托 |
4.2.1 中医诊疗的内求空间 |
4.2.2 内求所以治神 |
4.2.3 按摩之真在内功 |
4.3. 古代医家内求法成就 |
本章总结 |
5. 问道中医归于内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6)气功锻炼者的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2 大众视野下身体锻炼的微观叙事 |
2.1 癌症患者将气功锻炼视作“救命稻草” |
2.2 慢性病忠者将气功锻炼用作“运动处方” |
2.3 气功锻炼者将气功锻炼作为自我实现的手段 |
2.4 气功锻炼者将气功锻炼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媒介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4 致谢 |
5 主要参考文献 |
6 附件 |
(7)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气功修炼概要 |
1. 气功的涵义 |
1.1 气功的概念 |
1.1.1 气功一词的由来 |
1.1.2 气功概念的内涵 |
1.2 气功的类别 |
1.2.1 从练功体式分 |
1.2.2 从形体动静分 |
1.2.3 从练功内容分 |
1.2.4 从练气的效用分 |
1.2.5 从气功渊源分 |
2. 气功发展历史探幽 |
2.1 朴素气功时期 |
2.1.1 气功源于自然 |
2.1.2 诸子百家重视气功修炼 |
2.2 宗教渗透门派纷争时期 |
2.2.1 儒家气功的萎缩 |
2.2.2 道家气功的异化 |
2.2.3 佛家气功的改造 |
2.2.4 医家气功的发展 |
2.3 科学发展时期 |
2.3.1 繁荣兴旺的气功科学 |
2.3.2 纷乱繁杂的气功局面 |
2.3.3 规范整理稳步发展 |
3. 气功发展历史的启示 |
3.1 气功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
3.2 气功发展必须厘清与宗教的关系 |
3.3 气功发展必须高举科学的旗帜 |
第二章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 |
1. 生命构成的三要素 |
1.1 生命要素——形 |
1.1.1 形概念的探析 |
1.1.2 古代对形认识的特点 |
1.1.3 形的定义 |
1.2 生命要素——气 |
1.2.1 关于气概念的探析 |
1.2.2 气的定义及其特征 |
1.2.3 人体之气的现代科学佐证 |
1.3 生命要素——神 |
1.3.1 神概念辨析 |
1.3.1.1 神概念的多义性 |
1.3.1.2 神概念的本意探源 |
1.3.1.3 广义神与狭义神的区别和联系 |
1.3.2 神的定义及其作用 |
1.3.2.1 神的定义 |
1.3.2.2 意识对人体生命的作用 |
1.3.3 意识探析 |
1.3.3.1 意识概念的演化 |
1.3.3.2 意识的本质探索 |
2. 形气神三位一体 |
2.1 形气神相互关联 |
2.1.1 形气相关 |
2.1.2 形神相关 |
2.1.3 神气相关 |
2.2 强调三位一体 |
2.3 强调神为主宰 |
2.4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现代科学阐释 |
2.4.1 人体生命是复杂自组织系统 |
2.4.2 人体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特征 |
第三章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 |
1. 气功修炼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 |
1.1 气功修炼对形的锻炼和调控 |
1.1.1 各部身形的调整 |
1.1.2 体位姿势的调控 |
1.1.3 动作套路的形体调控 |
1.1.4 呼吸运动的调控 |
1.2 气功修炼对气的锻炼和调控 |
1.2.1 以形引气 |
1.2.2 以意引气 |
1.2.3 以音引气 |
1.3. 气功修炼对神的调控和锻炼 |
1.3.1 运用意识 |
1.3.1.1 虚静无为法 |
1.3.1.2 意识导引法 |
1.3.1.3 意守存想法 |
1.3.2 心性修养 |
1.3.2.1 气功修炼中心性修养的意义 |
1.3.2.2 气功修炼中心性修养的方法和手段 |
2 气功修炼中形气神的三位一体 |
2.1 调控形,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
2.2 调控气,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
2.3 调控神,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浅论经脉概念的起源及经脉理论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经脉”的起源 |
1. 经脉起源主要观点的评析 |
1.1 源于脉诊说 |
1.2 由穴连经说 |
1.3 源于感传说 |
1.4 源于气功说 |
2. 构建经络理论的古典认识论和方法论 |
3. 内求与实用理性共同作用的产物——经脉 |
二. 经脉理论的发展变化分析 |
1. 经脉命名的发展变化 |
1.1 简帛医书经脉命名 |
1.2 《黄帝内经》经脉命名 |
2. 经脉数目认识的发展变化 |
3. 经脉循行线认识的发展变化 |
4. 经脉走行方向认识的发展变化 |
4.1 循环模式 |
4.2 全向心走行 |
5. 经脉与脏腑联系认识的发展变化 |
5.1 天然的融合点 |
5.2 不确定的关系 |
三. 讨论 |
1、 关于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前提 |
2、 研究历史问题的认识论原则 |
3、 阐发经脉理论的主体认知结构 |
4、 研究者的价值判断 |
四. 结语 |
五. 参考书目 |
六. 致谢 |
七. 简历 |
四、智能气功科研实验见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气本质研究—宇宙物质结构三层面理论假说[J]. 庞鹤鸣.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3)
- [2]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D]. 赵吉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气功发展必须厘清与宗教和邪教的关系[J]. 章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5)
- [4]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D]. 舒川.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5]内求法作为中医理论形成主导方法论析[D]. 秦立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6]气功锻炼者的口述史研究[D]. 张国良. 上海体育学院, 2011(01)
- [7]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D]. 章文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1979-1994年中国“伪科学事件”与科普政策的互动影响——以人体特异功能事件为例[A]. 孙颖通.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07年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9]浅论经脉概念的起源及经脉理论的演变[D]. 林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 [10]共和国五十年气功备忘录[J]. 蓝晟. 中国气功, 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