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椒生长与气象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孙恩虹,唐艺,张凯,武强,张建平[1](2021)在《不同温度对花椒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九叶青花椒为试验材料,于2019年5—6月在人工气候室开展盆栽试验,研究温度对花椒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籽壳比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千粒重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不同处理花椒硒含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处理温度越高花椒硒含量越低;花椒挥发油、麻味素含量随处理温度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且较大的日较差更有利于挥发油、麻味素等物质积累;出油率变化趋势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说明花椒果实膨大期29℃左右比较适宜花椒产量、品质形成,温度过高对品质和产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金银春,陈伟,毛国慧,陈善波,罗慧,王丽华[2](2021)在《盐源县花椒气候适应性评价与种植区划》文中指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四川盐源县花椒生长发育的主导气象因子。结合产区气候条件和生物学特性,初步确定了种植区划。结果表明:(1)盐源县花椒基本适宜气候条件为:年均温12~13.5℃,最热月均温17.5~21℃,最冷月均温3~6.5℃,降雨量850~1 100 mm,年日照时数2 250~2 600 h;(2)盐源花椒(正路椒)适宜海拔范围为2 100~2 700 m之间,最适海拔为2 200~2 550 m;(3)进行种植区划,将全县划分为花椒种植气候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
孙恩虹,张建平,张凯,童建川,苏家奎,叶坤[3](2021)在《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关键生育期气象条件对青花椒品质的影响,并构建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为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及区域优势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青花椒品种九叶青为试验材料,于2015—2020年分别在重庆地区11个花椒主产区选择代表性花椒园3—5个取样,测定青花椒品质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法筛选出影响青花椒挥发油、麻味素和硒含量等品质指标的主要气象因子,建立气象因子与青花椒品质指标的回归模型;利用模型推算出不同花椒品质等级相对应的气象因子阈值,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以未参与建模的品质检测数据验证模型。[结果]影响青花椒气候品质优劣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果实膨大期的日照时数(X1)、累计降水量(X2)、气温日较差(X3)、≥85%高湿日数(X4),采收期的日照时数(X5)、累计降水量(X6)、气温日较差(X7)和雨日数(X8),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模型中各气象因子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9、0.06、0.17、0.13、0.07、0.19、0.06和0.13,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为:ICQ=0.19X1+0.06X2+0.17X3+0.13X4+0.07X5+0.19X6+0.06X7+0.13X8。青花椒气候品质划分为特优、优、良和一般4个等级,评估指数(ICQ)相应阈值为ICQ≥0.85、0.75≤ICQ<0.85、0.65≤ICQ<0.75、ICQ<0.65。基于评估模型,对2020年重庆江津几江地区青花椒气候品质进行评估分析,评估指数为0.91,判定为特优等级,与花椒园现场取样检测结果相符。[结论]研究建立的评估方法和指标能客观反映青花椒的品质等级,可应用于青花椒生产的气象条件适宜度服务和花椒采收期预报服务。
马冠华,王双银,王正中[4](2021)在《基于光热地资源的特色农业精细区划指数模型——以韩城市花椒种植为例》文中提出以陕西韩城市的特色农业——花椒种植为例,依据特色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光、热、地资源,选取年均太阳辐射量、日照时间、多年平均日气温、≥10℃活动积温、坡度、坡向作为适宜性区划评价指标,借助韩城及周边共计10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空间插值、地形因子修正、指标量化分级等方法,构建了光热地资源的各区划指标空间分布精细化模型,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发,通过熵权法建立了县域特色农业精细区划指数模型,提出了韩城花椒种植适宜性区划图并进行了分区评价。模型应用结果表明:韩城市花椒种植的最佳区域位于地势平坦且光热充足的东部黄河沿岸河谷川塬,但特色农业区划应与城镇规划协调发展;适宜区位于已有较好特色农业基础的西部浅山丘陵,可结合立体种植布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不适宜区分布于光热及地形条件较差的深山高岭,建议在该区发展林业和观光农业以追求资源均衡利用及发挥生态保护功能。
李雪[5](2021)在《基于景观格局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产业适宜性评价与布局 ——以关岭自治县花椒产业为例》文中认为2007年,国务院审批通过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大纲规划》,自2008年以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开展了西南100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此后,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石漠化治理工程。石漠化专项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修复取得了显着成效。作为石漠化治理措施之一的林产业有效支撑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但仍然存在现有生态衍生产业种植粗放、不合理布局等问题,由于林业产业布局的不合理问题导致石漠化地区的经济林产业未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基于此,论文在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石漠化治理领域最新成果基础上,选择贵州关岭地区的花椒产业作为研究案例,基于景观格局相关理论,利用Arc GIS研究方法,从多样性指数、斑块指数等角度研究高异质空间(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产业景观综合治理,探究不同气候和不同立地条件下,景观规划的最优解,使得景观斑块在点-线-面结构中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化。论文以贵州关岭布依苗族自治县(以下均简写关岭县)的花椒产业为例,从石漠化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适宜性布局特征分析出发,从花椒适宜性生长条件、景观格局驱动因素分析关岭县花椒产业的适宜性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对分布在关岭坝山村的花椒种植斑块进行景观优化设计。论文研究由以下内容构成:首先,选择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分布集中的关岭县作为案例区,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构建关岭县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数据库;其次,综合考虑花椒生长的各项指标要素,选取海拔、坡度、坡向、降水、气温5个因子构建花椒生长适宜性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克里金插值、GIS叠加分析进行研究,分析单指标影响下花椒种植适宜性空间格局分布,通过加权和模型评价,分析关岭县全域花椒种植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第三,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结合关岭县景观格局特征,提出关岭县花椒产业适宜性布局策略,塑造喀斯特山区农户生计活动与生态恢复共鸣的生活场景;最后,利用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结合景观要素设计原则,选择位于关岭县南部的花江镇坝山村,进行微观尺度的花椒林示范区典型景观规划设计。在以上研究内容基础上,论文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按照花椒种植非常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3个适宜性等级分布,研究发现:花椒种植的适宜性海拔指标总面积为1214.747km2,占关岭县总面积的82.8%;花椒种植的适宜性坡度指标总面积为1179.149km2,占关岭县总面积的80.4%;花椒种植的适宜性坡向指标总面积为1309.1km2,占关岭县总面积的89.3%;花椒种植的适宜性年均降水指标总面积为1365.375km2,占关岭县总面积的93.2%;花椒种植的适宜性年均气温指标总面积为1466.68km2。通过GIS加权总和和评价模型,综合以上各指标后,得到关岭县花椒种植适宜性总面积为1002.257km2,占关岭县总面积的68.34%。2.利用关岭县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分析关岭县景观格局的斑块特征、景观连通度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关岭县总体景观格局特征表现为:东部耕地-森林景区,西部草地-灌木林景区,南部草地-森林景区,北部森林景区,中部森林景区。关岭县灌木林地景观类型破碎度较大,连通性较弱。关岭县花椒产业的布局调整需要从农户生计提升、生态重建、景观重塑的角度考虑,在灌木地斑块类型中增加花椒种植斑块,利用花椒廊道加强各斑块边界空间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生态补植的效果。3.在斑块尺度上,通过选择位于关岭南部适宜种植花椒面积最广的花江镇坝山村花椒林斑块格局特征分析,在景观格局、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的基础上,结合风景园林要素设计规则,遵循整体性、保护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的设计原则,对场地的空间特征进行花椒种植适宜性等级分类,即花椒种植区(较适宜)、模拟自然植物群区(一般适宜)、功能性景观建设区(不适宜),在按照景观、生态、科普等不同的功能需求,对各分类级别进行详细区划,如花椒种植区分为集约化种植示范区、特种花椒观光区、种养共生示范区以及绿色模式攻关示范区。通过适宜的规划方式打造优美的农业景观,对主要的破碎化区域以及利用率低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提高农户的生态保护意识,并对其他花椒林斑块的规划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塑造喀斯特山区农户生计提高与生态恢复共鸣的场景。
李渊[6](2021)在《喀斯特高原峡谷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水文过程与碳氮流失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水文过程造成土壤侵蚀与生态退化的极端现象,石漠化环境的高度异质性与复杂的二元水文结构,限制了对地表与地下水文过程与产流机制的理解,导致对该区水土-养分流失发生机理认知不足。研究石漠化地区水文过程与养分流失机制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科学依据,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喀斯特地貌发育、水文结构、水文循环、氢氧稳定同位素理论,针对喀斯特石漠化二元结构水文过程与养分流失机制等科学问题,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贞丰-关岭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选择顶坛小流域为研究区,在流域地貌水文结构基础上,2019-2020年通过对流域内气象水文、径流小区水文、裂隙水文、流域水文进行定位观测,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运用小波相干分析、二端元混合模型等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坡面壤中流水文过程、裂隙渗透流水文过程和小流域水文过程与碳氮流失特征,重点揭示石漠化水文过程与碳氮流失机制,为喀斯特石漠化水土资源优化调控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1)发现坡面土壤水时空动态规律、不同植被类型对坡面壤中流水文过程及其产流产沙的影响、坡面壤中流水文过程对碳氮迁移与流失的影响。坡面径流小区土壤水整体表现出随坡顶至坡底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不同坡位与不同植被类型小区坡面的土壤水分均存在时间稳定性。由于植被类型与覆盖度差异,在旱季会造成短期的土壤水时间不稳定性。大部分降雨在坡地上通过渗漏方式而损失,深层渗漏和壤中流是坡地的主要产流与流失路径。降水通过坡面径流方式流失的比例较低(<10%),主要通过地下渗漏而损失(>40%)。径流小区坡面产流主要来源于壤中流,但不同深度与坡位对不同类型径流小区坡面产流的贡献差异明显。植被覆盖率与降雨量是坡面产流产沙的控制因素,降雨侵蚀造成的坡面流失土壤大部分源自坡面表层土壤。坡面产流过程对碳氮流失具有一定影响,碳氮流失量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研究表明,撂荒通过蒸发与渗漏方式造成降雨水分损失相对较多,且易造成坡面土壤有机碳的流失;种植花生可以有效减缓水土与有机碳流失。(2)发现裂隙土壤水动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渗透流水文过程及其影响机理。土壤物理性质对裂隙渗透流水文过程具有显着影响。裂隙上层土壤水力性质与连通性明显优于中下层,影响了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降雨响应速率与滞留时间。裂隙上层土壤水随季节性变化表现出干湿交替明显,而中下层土壤水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对稳定。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在降雨事件中出现峰值的滞后性增强,短期的连续降雨事件会导致剖面土壤水的降雨响应更为敏感,增加了裂隙渗透流运移速率;而长期的干旱间隔事件将导致降雨响应的滞后。表层岩溶带结构对次降雨产生了调蓄能力,降雨事件下裂隙渗透流存在新旧水混合。裂隙中下层渗透流相对上层的滞留时间明显较长。裂隙上层渗透流的新水占据比例相对较高(>30%);而100 cm以下深度旧水占据比例相对较高(>85%)。裂隙上层渗透流入渗方式属于快速补给优先流,而下层属于慢速补给基质流。(3)阐明流域产流的降雨响应过程及其对碳氮流失的影响机理。流域坡面产流的降雨响应速率极快(<460 min),其降雨响应的敏感性归因于流域地貌特性、石漠化环境与地下渗透系统发育的综合效应。流域地貌特征产生的不同调蓄作用影响了径流与汇流的产流过程差异,地势分布特征与地貌类型控制了流域径流与总出口汇流的降雨响应过程与动态变化。流域中上游石漠化坡地因大面积裸露岩石与裂隙发育加速了表层岩溶带的降水入渗速率,而下游洼地土壤延长了表层岩溶带水的滞留时间。流域碳氮流失主要是通过产流携带的溶解性养分发生的迁移过程,水文过程对碳氮浓度变化有较强的影响。由于前期水文条件差异,DOC与TSN浓度受到初始冲刷效应与稀释效应的影响。坡面径流与暗河流的δD、δ18O值和DOC、TSN浓度在流域分布与降雨事件中的变化具有相似性。DOC与TSN浓度在降雨产流过程中受到稀释作用的影响,且汇流更为明显。(4)揭示流域汇流来源及其产流机制、流域地貌特征与石漠化环境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降雨期间,表层岩溶带结构与蓄水能力控制了流域产流补给过程,且产流补给存在多种补给路径。表层岩溶带的裂隙渗透流(23.5~42.4%)与地下暗河流(50.3~61.0%)是流域汇流的主要来源。由于流域中上游的石漠化坡地渗透性较强,雨水直接形成坡面径流的比例较少,而主要通过裂隙渗透流进入地下暗河系统;当降雨量超过一定阈值,在流域地貌特征与地势差异的影响下,这部分由渗透流形成地下暗河的水从下游岩缝、节理、泉点中溢出,从而形成流域汇流。不同降雨事件中流域的产流机制有所差异,流域水文过程的超渗产流与蓄满产流表现为间歇性的,主要以蓄满产流机制为主。研究表明,在典型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土壤侵蚀严重、岩石裸露率高、裂隙垂向发育明显,降水在表层岩溶带的渗流速度极快且渗流量巨大,导致流域产流与产沙量极低;在地势差异影响下,流域产流主要以裂隙渗透流形成的暗河流作为主要补给,这对理解石漠化水土流失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结构条件下,地表与地下水的转换过程机制是一个亟需解答的科学问题。
王颖,孙恩虹,彭亮,何永坤,陶洵[7](2021)在《重庆市江津区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价认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简要阐述了气象因素与花椒品质的关系,建立了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认证模型,对重庆市江津区种植的具有独特"富硒"特色气候品质的青花椒进行了认证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江津区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等级为特优。
安治家,安炜,吴喜秀,吕秋彤[8](2021)在《秦安县花椒种植气候条件探微》文中研究说明花椒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种植面积广阔,已成为秦安县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对秦安县花椒在不同种植区的生长发育特征、主要物候期、产量水平及气候影响机制等进行研究,构建气候对花椒产量形成影响的统计模型,筛选影响花椒生长和花椒产量的气象因子和各因子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低温冻害、干旱和阴雨寡照天气是影响秦安县花椒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
吴清林[9](2020)在《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雨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导致干旱发生率较高。同时,水土流失具有特殊性,兼具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双重性,在成土速率很低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显得异常严重,地表无植被或无土覆盖而呈现出石漠化景观。石漠化治理关键问题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而水力作用是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业是节水增值产业,符合发展生态衍生产业治理石漠化的需求,其中“五水”赋存转化机理及其高效利用研究,可以揭示混农林因地因时合理配置的规律,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根据混农林配置节水、节水耕作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不同地貌结构与石漠化环境的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通过15个径流小区35场侵蚀性降雨监测,对26个农艺节水样地和18个工程节水样地共采集了1810个土样并进行实验室物理属性分析,以及1080次土壤蒸发监测、21种植物的浸水试验、21种作物共592次的蒸腾速率监测,结合气象站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对混农林地的降雨、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水的赋存转化机理和机制进行研究,构建模式、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及验证推广,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1)探讨了不同等级石漠化“五水”赋存转化规律,阐明了混农林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征,揭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对水资源赋存效益的差异及气温、生物量、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等对“五水”赋存转化的影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可利用降水量与降雨量、陆面蒸发量与土壤蒸发量在研究区的分布呈耦合关系,可利用降水量在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分布最低,土壤蒸发和陆面蒸发则是中强度石漠化最高。混农林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减少地表产流、降低蒸腾速率和抑制土壤蒸发的生态效益,混农林对地表产流的阻控、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地下水赋存、降低蒸腾速率等方面均表现为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最好。水资源赋存效益最终是潜在-轻度石漠化>无-潜在石漠化>中强度石漠化。在“五水”转化中,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和土壤水相对于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0.14-12.71%、9.43-30.20%、9.79-49.97%和40.72-82.58%。对比研究发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混农林系统水资源赋存效益最高,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干旱胁迫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使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干旱胁迫、气温、土壤水力特征、生物量等自然因子综合影响着“五水”资源的赋存转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对规律性和差异性的掌握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为发展节水增值生态衍生产业提供理论支撑。(2)探讨了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策略下混农林业水资源赋存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律,揭示了不同措施下土壤水赋存转化特征、植物水抑蒸特征,得出了不同节水措施的抑蒸减蒸机制。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表层肥力,以肥调水的机制增加了表层土壤含水量,中间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混农林地秸秆覆盖+保水剂、秸秆覆盖、保水剂、地膜覆盖措施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单一措施与复合措施相比,复合措施更能提高水资源赋存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节水措施布设下的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水分利用效率仍然最高。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布设,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土壤蒸发、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向大气水的转化速率,降低了混农林的蒸腾速率,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混农林系统通过节水保水措施后,减少了水资源的耗散,揭示了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抑蒸减蒸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证实了喀斯特地区混农林系统采用节水保水措施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性。(3)根据“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结合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根据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关岭-贞丰花江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地表地下水有效转化与混农林节水保值模式,施秉构建了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土壤-生物水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分别简称“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混农林配置、地膜覆盖、屋顶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坡面集雨、生态水池、节水灌溉、矮化密植、林下养殖、生草覆盖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水肥耦合、生草清耕覆盖保墒、瓶式根灌、硬化路面集雨、屋面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等技术集成。(4)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具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成效较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37.12%、20.52%和38.38%。2016年以来在对毕节撒拉溪、花江和施秉混农林与水资源利用现状的走访调查和实际调研基础上,结合前期项目的示范和研究成果,选取了三个研究区共6139hm2进行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带动当地居民发展生态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节水增值混农林业有利于修复已退化的石漠化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并带动经济发展。结合GIS空间分析并对指标进行赋值,建立了降雨、气温、海拔、地貌类型、岩性、坡度、土层厚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壤类型、人口密度、人均GDP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市、区)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推广面积分别为74.33×104km2、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39.74×104km2、14.52×104km2、21.90×104km2、20.83×104km2、96.70×104km2,74.33×104km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
敖芹,左晋,谢和林,罗晓松,刘元士,谭昊,张云秋[10](2019)在《遵义市九叶青花椒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文中指出为探讨影响花椒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资源和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因子,该文根据不同品种的花椒对气候生态条件要求的差异,分析遵义与花椒优生区(重庆江津)气候条件的异同及花椒生长需要的气候特性,确定影响遵义市花椒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并利用ArcGI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遵义市种植花椒进行气候生态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九叶青花椒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遵义市西部和北部海拔800 m以下地区,种植区内热量条件充足,冬季遭受低温冻害风险相对小;次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遵义市中部和东南部等海拔在600~1 000 m的地区,冬季遭受低温冻害风险增大,在25%~40%之间,建议做好防冻措施;不适宜区分布在习水、大娄山脉等海拔在1 000 m以上的区域,花椒冬季遭受低温冻害风险较大,在50%以上。
二、花椒生长与气象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椒生长与气象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温度对花椒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 |
1.3.1 品质指标测定。 |
1.3.2 产量因子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温度下花椒产量因子变化 |
2.2 不同温度处理下花椒品质指标变化 |
2.3 不同温度处理下花椒挥发油与麻味素组分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2)盐源县花椒气候适应性评价与种植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2 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确定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影响花椒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 |
2.2 盐源县花椒基本适生气候条件 |
2.3 花椒气候适宜性种植区划 |
3 讨论与结论 |
(3)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1.1 青花椒品质资料 |
1.1.2 气象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青花椒气候品质等级划分 |
1.2.2 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 |
1.2.3 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检验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青花椒品质指标 |
2.2 影响青花椒品质关键气象因子的选取 |
2.3 青花椒各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2.3.1 挥发油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2.3.2 麻味素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2.3.3 硒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2.4 青花椒气候品质等级划分 |
2.4.1 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中气象指标的分级赋值 |
2.4.2 气候品质构成因素权重系数的确定 |
2.4.2. 1 气候品质综合指数的权重系数 |
2.4.2. 2 气候品质指数构成因素的权重系数 |
2.5 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的验证 |
2.6 青花椒气候品质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4)基于光热地资源的特色农业精细区划指数模型——以韩城市花椒种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来源 |
1.3 精度检验方法 |
1.4 区划指标的选择和分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地形区划指标空间分布模型 |
2.2 气温区划指标空间分布模型 |
(1)常规气温统计模型。 |
(2)基于DEM修正的实际气温分布模型。 |
2.3 光照区划指标空间分布模型 |
2.4 区划结果 |
3 讨 论 |
4 结 论 |
(5)基于景观格局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产业适宜性评价与布局 ——以关岭自治县花椒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点与创新点 |
2 基于景观格局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产业适宜性布局研究综述 |
2.1 景观格局理论 |
2.1.1 风景园林与景观生态学 |
2.1.2 景观格局指数 |
2.1.3 斑块-廊道-基质 |
2.1.4 生物多样性 |
2.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 |
2.2.1 喀斯特地貌环境特征 |
2.2.2 石漠化治理 |
2.2.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衍生产业 |
2.3 产业适宜性布局 |
2.3.1 GIS技术下的产业气候性区划 |
2.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
2.4 基于景观格局的产业适宜性布局 |
2.4.1 线性空间规划 |
2.4.2 乡村产业绿道 |
2.5 小结 |
3 基于GIS技术的关岭县花椒产业适宜性评价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
3.1.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3.1.1.2 自然地理条件 |
3.1.1.3 社会经济概况 |
3.1.1.4 生态环境现状 |
3.1.2 关岭县花椒产业现状 |
3.1.2.1 花椒种植的生态作用 |
3.1.2.2 花椒产业的发展现状 |
3.1.2.3 花椒种植的现状问题 |
3.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椒适宜性生长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赋值 |
3.2.1 花椒生长发育适宜性指标体系构建 |
3.2.1.1 立地条件 |
3.2.1.2 气候条件 |
3.2.2 指标因子权重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
3.3.2 气象数据 |
3.4 关岭县花椒适宜性布局区划及评价 |
3.4.1 各评价指标空间分布情况 |
3.4.1.1 关岭县立地条件空间分布情况 |
3.4.1.2 关岭县气象条件空间分布情况 |
3.4.2 单指标花椒适宜性区划 |
3.4.2.1 关岭县花椒种植立地条件适宜区划 |
3.4.2.2 关岭县花椒种植气象条件适宜区划 |
3.4.3 关岭县花椒种植适宜性区划 |
4 景观格局下的关岭县花椒产业适宜性布局策略 |
4.1 景观指数计算 |
4.1.1 景观指数的选取 |
4.1.2 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意义 |
4.1.2.1 面积、密度指标 |
4.1.2.2 聚散性指数 |
4.1.2.3 连通性指数 |
4.1.2.4 多样性指数 |
4.2 关岭县景观格局特征 |
4.2.1 关岭县斑块面积特征分析 |
4.2.2 关岭县聚散性和连通性特征分析 |
4.2.3 关岭县景观多样性分析 |
4.2.4 关岭县景观格局特征 |
4.2.4.1 区域空间信息 |
4.2.4.2 区域生态状况 |
4.3 关岭县花椒产业景观格局调整方案 |
4.3.1 基于景观格局理论的关岭县花椒产业布局规划策略 |
4.3.2 基于景观格局理论的关岭县花椒产业布局规划方案 |
5 典型案例分析—坝山村花椒林斑块景观规划 |
5.1 选址依据 |
5.1.1 区位分析 |
5.1.2 现状调查 |
5.1.2.1 花江示范区花椒林调查 |
5.1.2.2 坝山花椒林场地内部调查 |
5.2 坝山花椒林规划原则 |
5.2.1 整体性原则 |
5.2.2 保护性原则 |
5.2.3 多样性原则 |
5.2.4 地域性原则 |
5.3 坝山花椒林功能分区 |
5.3.1 花椒集中种植区 |
5.3.2 植物组团混种区 |
5.3.3 功能性景观建设区 |
5.4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讨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6)喀斯特高原峡谷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水文过程与碳氮流失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水文过程与养分流失 |
第二节 石漠化水文过程与养分流失 |
第三节 喀斯特水文过程与水土养分流失研究进展与展望 |
一 文献获取与论证 |
二 研究阶段划分 |
三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四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特点与难点及拟创新点 |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一 技术路线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一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二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第四节 实验数据和资料及可信度 |
一 实验分析数据 |
二 野外调查数据 |
三 其他资料数据 |
第三章 流域地貌水文结构与产流特征 |
第一节 流域地貌水文结构特征 |
一 流域水文结构特征 |
二 流域地貌特征 |
第二节 流域气象水文特征 |
一 气象水文特征 |
二 大气降水线 |
第三节 流域产流特征 |
第四章 坡面壤中流水文过程与碳氮流失 |
第一节 坡面土壤水分分布与时空动态特征 |
一 坡面径流小区土壤水时空动态 |
二 小波相干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坡面壤中流水文过程 |
一 坡面径流小区壤中流δD、δ~(18)O分布特征 |
二 基于Iso Source模型的坡面径流水来源分析 |
第三节 降雨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
一 径流小区降水分配比例 |
二 降雨期间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特征 |
第四节 降雨事件对坡面碳氮迁移与流失的影响 |
一 坡面SOC、TN、DOC、TSN分布特征 |
二 降雨期间径流DOC、TSN变化特征 |
三 降雨事件对坡面碳氮流失的影响 |
第五节 坡面壤中流水文过程与碳氮流失机制 |
一 坡面土壤水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
二 不同植被类型对坡面壤中流水文过程与产流产沙量的影响 |
三 坡面壤中流水文过程对碳氮迁移与流失的影响 |
第五章 裂隙渗透流水文过程与碳氮分布 |
第一节 裂隙剖面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
一 裂隙剖面土壤物理性质垂直分布特征 |
二 裂隙剖面不同深度土壤物理性质差异特征 |
第二节 裂隙渗透流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
一 裂隙剖面渗透流土壤水动态变化 |
二 小波相干分析 |
第三节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裂隙渗透流水文过程研究 |
一 裂隙不同深度渗透流的δD、δ~(18)O分布特征 |
二 基于二端元混合模型的裂隙渗透流新旧水比例划分 |
第四节 裂隙剖面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
一 裂隙剖面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 |
二 裂隙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
第五节 裂隙渗透流水文过程与碳氮分布机制 |
一 裂隙土壤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
二 裂隙渗透流水文过程 |
三 裂隙土壤碳氮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第六章 流域水文过程与碳氮流失 |
第一节 流域侵蚀泥沙来源分析 |
一 流域主要土地类型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
二 基于Iso Source模型的流域流失土壤来源分析 |
第二节 降雨期间流域产流动态特征 |
一 降雨期间流域产流特征 |
二 降雨事件下流域产流动态 |
第三节 降雨期间流域碳氮流失特征 |
一 降雨、径流、汇流、暗河流的DOC与 TSN浓度特征 |
二 降雨事件下径流、汇流、暗河流的DOC与 TSN浓度变化 |
三 降雨事件下流域碳氮流失特征 |
第四节 流域壤中流、径流、汇流与暗河流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一 流域主要土地类型壤中流的δD、δ~(18)O分布特征 |
二 流域径流、汇流、暗河流的δD、δ~(18)O分布特征 |
三 降雨事件下流域径流、汇流、暗河流的δD、δ~(18)O变化特征 |
四 不同水文结构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关系 |
第五节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流域产流来源辨析 |
一 基于二端元混合模型的流域径流新旧水比例划分 |
二 基于Iso Source模型的流域汇流来源分析 |
第六节 流域水文过程与碳氮流失的影响机制 |
一 流域产流的降雨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二 流域地貌特征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
三 流域产流机制 |
四 流域水文过程对养分变化与流失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一 主要结论 |
二 主要创新点 |
三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重庆市江津区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价认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与方法 |
1.1 富硒青花椒适宜种植区 |
1.2 富硒青花椒气象适宜度指标 |
1.2.1温度。 |
1.2.2水分。 |
1.2.3日照。 |
2 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认证模型 |
2.1 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模型建立 |
2.2 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等级划分 |
3 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结果 |
3.1 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价指数 |
3.2 富硒青花椒果品品质评价指数 |
(8)秦安县花椒种植气候条件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 秦安县花椒种植现状 |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
3 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
(9)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第一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
第二节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
第三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四节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
第三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 |
第一节 大气水赋存转化特征 |
一 研究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
二 可利用降水分布特征 |
三 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地表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
一 侵蚀性降雨量与产流关系 |
二 雨强与产流的关系 |
三 混农林系统地表产流阻控效益 |
第三节 土壤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
一 混农林土壤水赋存特征 |
二 混农林地土壤水蒸发 |
第四节 生物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
一 混农林蒸腾特征 |
二 混农林地冠层截留量 |
第五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
一 混农林地“五水”赋存转化特征 |
二 混农林“五水”赋存转化数学模型构建与验证 |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的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 |
第四章 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
第一节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高效利用水资源 |
一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下的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
二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的土壤水资源转化特征 |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农艺节水策略 |
第二节 工程节水措施与混农林高效利用水资源策略 |
一 工程节水措施及混农林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
二 工程节水策略对混农林地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工程节水策略 |
第五章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构建及技术 |
第一节 模式构建 |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
三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
五 结构与功能的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
二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
第六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应用及推广 |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三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
四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五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
一 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调整 |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
三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土壤物理属性数据(g) |
附录二 作物蒸腾速率监测(g/g/h) |
附录三 地表产流数据 |
附录四 土壤蒸发速率监测(mm/d) |
附录五 气象数据统计 |
附录六 植被截留数据(mm)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
二、发表的论文 |
三、获得奖励 |
致谢 |
(10)遵义市九叶青花椒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区划因子的精细化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椒生态气候特性 |
2.1.1 温度 |
2.1.2 降水 |
2.1.3 日照 |
2.2 遵义市种植江津九叶青花椒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
2.2.1 低温冻害 |
2.2.2 干旱 |
2.3 遵义市花椒精细化气候生态区划 |
2.3.1 区划指标 |
2.3.2 区划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四、花椒生长与气象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温度对花椒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研究[J]. 孙恩虹,唐艺,张凯,武强,张建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4)
- [2]盐源县花椒气候适应性评价与种植区划[J]. 金银春,陈伟,毛国慧,陈善波,罗慧,王丽华. 四川林业科技, 2021(04)
- [3]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估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 孙恩虹,张建平,张凯,童建川,苏家奎,叶坤.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7)
- [4]基于光热地资源的特色农业精细区划指数模型——以韩城市花椒种植为例[J]. 马冠华,王双银,王正中.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04)
- [5]基于景观格局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产业适宜性评价与布局 ——以关岭自治县花椒产业为例[D]. 李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6]喀斯特高原峡谷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水文过程与碳氮流失机制[D]. 李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7]重庆市江津区富硒青花椒气候品质评价认证技术研究[J]. 王颖,孙恩虹,彭亮,何永坤,陶洵.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8)
- [8]秦安县花椒种植气候条件探微[J]. 安治家,安炜,吴喜秀,吕秋彤. 乡村科技, 2021(11)
- [9]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D]. 吴清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10]遵义市九叶青花椒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J]. 敖芹,左晋,谢和林,罗晓松,刘元士,谭昊,张云秋.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