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龙飞[1](2020)在《全金属多针“消雷器”基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击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雷电防护一直是电力系统、航空航天、建筑等诸多领域的热点问题。当今世界上各种建筑设施大多数仍在使用避雷针等传统设备防雷,用避雷针防护直击雷实践证明是经济有效的,但是避雷针不能防护感应雷过电压,会对电子设备造成损害。为了解决避雷针防雷存在保护范围较小和会产生感应过电压的问题,现场开始尝试采用具有非传统雷电防护原理的“消雷器”进行雷电防护,但是“消雷器”的运行机理是否合理,能否应用于现场防雷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进行的是有关全金属多针“消雷器”的基础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基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消雷器”技术的认识,为这场技术争议提供一定的理论素材。有关全金属多针“消雷器”的运行机理的争议之一在于“消雷器”释放的中和电荷是否能有效中和雷云的电量,使雷云不产生下行地闪。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雷云与地面间空间电场分布、空间电荷对针尖电场的影响、正离子的运动情况和横向风对中和粒子迁移过程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中和电荷是否能有效中和雷云的电量展开分析。为了计算雷云与地面之间的的电场分布情况,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三极性雷云模型,同时使用Matlab软件建立镜像法模型与之比对,得到了自地面至雷云逐步增大的电场分布,雷云至地面间的空间电场数值相对于晴天电场增长了一个数量级,并分析得到雷云底层高度对空间静电场及地面电场呈负相关影响。为了计算避雷塔塔尖部分的电场分布,在三极性雷云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等效电势面代替雷云对塔尖场强的影响,同时使用模拟电荷法与之比对,得到塔尖处场强达到107V/m等级,并通过改变避雷塔塔尖高度,得出随着塔尖的高度的增加塔尖电场也在随之增加,并且电场变化的幅度也会增加。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电-粒子场相互作用模块模拟空间电荷对放电的影响,得到正离子平均放电时间间隔。使用带电粒子追踪模块模拟空间电场下地面金属突出物头部电离出现的正离子运动情况,考虑正离子与中性粒子的碰撞作用,得到正离子在电离区的平均运动速度及单次放电电量。建立正离子迁移率与海拔高度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正离子在迁移区的平均运动速度。在粒子迁移过程中加入不同风级横向风的影响,分析得到了不同风级下的电荷传递效率。最后建立“消雷器”模型,通过计算发现当云底高度低于1km且无横向风风时,全金属多针“消雷器”可以有效中和负极性雷云的电量,不会产生下行闪电,但是在云底高度大于1km且存在横向风时,全金属多针“消雷器”起不到有效中和雷云电量的作用,考虑到“消雷器”的使用效果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同时有效的使用条件较为苛刻,不推荐全金属多针“消雷器”在现场使用。
解广润[2](1997)在《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实效不容否定──对《我们对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看法—兼评<承九天雷电,保八方平安>》一文的不同意见》文中指出本文解释了半导体消雷器的“消”是指消减雷电流,不是消灭对地雷击,也不是消灭由架空线侵入的雷电波及远方雷电磁感应所造成的雷害。指出应从统计学的观点来分析雷害。对王时煦等人的文章逐点进行了批驳。消雷器已运行13028台·年,深得广大用户的支持。
解广润,陈慈萱,张元芳[3](1997)在《半导体消雷器的性能和运行情况》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半导体消雷器的性能,日本等国的国际火箭引雷小组对其限流能力的证实,我国现场实测的限流曲线以及统计学的运行情况
应洪正[4](1991)在《消雷器的功能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消雷器是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新的防雷设想,其目的是想消灭所要保护范围内的对地雷击,取代传统式的避雷针保护,解决避雷针引雷过程中的雷电事故,尤其是二次雷电效应对现代电脑技术和易燃易爆品所造成的危害。因此,一些防雷工作者针对上述避雷针防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消雷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防雷问题的设想。故设计了各种消雷装置,其中最典型的是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对其实际防雷效果,我们在现场已作了2年的试验,现分析如下,以供交流和商榷。
Wang Shixu and others[5](1997)在《我们对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看法──兼评科技日报《承九天雷电,保八方平安──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开发推广启示录》一文》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所谓“半导体消雷器”及媒体的误导宣传的评论。分析和运行经验表明,既无理论又无试验证据可以证明消雷器的所谓的消雷功能。因此,在防雷工程中消雷器的任何应用都得不到工程界的支持。
解广润[6](1981)在《消雷器的功能与结构》文中指出消雷器(Dissipation Arrays)是七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型防雷装置,一些国家已用于广播塔、电视塔,以及一些军事设施等高型建筑的防雷保护。据一些文献报道,其防雷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情况引起了防雷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其结果是,多数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消雷器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然而他们所掌握的论据却不能说服那些消雷器的支持者。为了进一步搞清消雷器的消雷原理和防雷效果,我国的防雷工作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并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压技术学术报告会上,进行了关于消雷器的专题讨论,在会上不同观点的争论也是相当激烈的。这里,我们选登了几篇有代表性的论文,供同志们参考,希望有助于推动消雷器的研究工作。——编者——
范作[7](1990)在《勇攀“防雷”科技新高峰——记解广润领导的科研组研制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文中指出任何一项科学发明或科研成果,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非经过科技工作者艰苦跋涉、奋勇拚搏不可。新近问世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研制过程,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现笔者借贵刊,简要介绍我国着名防雷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北省消防协会副理事长、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解广润带领防雷接地科研组,不畏艰险、不辞辛劳,研制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不平凡经历。
何金良,陆洋[8](1993)在《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在油库防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油库因其重要性,它的防雷必须保证绝对的可靠。油库一旦受到雷击,可能起火爆炸,同时波及附近油罐同时起火爆炸,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过去油库中采用的几种防雷措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世界各国因雷击油库而爆炸起火的事故时有发生。新型的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具有很好的防雷效果,无疑为油库防雷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段一雄[9](1995)在《国内消雷器的应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国内消雷器的应用研究近几年来有所进展.半导体消雷器在一些重要场合崭露头角,导体消雷器也已有十多年的运行经验,效果良好.在积极推广应用消雷器新技术的同时,仍有必要继续深入进行对消雷器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
李景禄,李从旺[10](1997)在《从信阳电业大厦雷击事故看半导体消雷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1994年7月信阳电业大厦一次雷害事故的分析,讨论了该大厦所采用的防直击雷装置——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防雷效果。认为该种消雷器存在问题较多,其防雷效果与厂家所称相差甚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全金属多针“消雷器”基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雷电危害及防护类别 |
1.2.1 雷电危害的主要形式 |
1.2.2 防护类别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雷电放电的基本原理 |
2.1 雷电类型及术语 |
2.2 雷暴云的起电机制 |
2.3 雷暴云电荷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雷暴过程中雷云静电场的模型化分析 |
3.1 雷云与地面间电场分布分析 |
3.1.1 雷云静电场公式计算 |
3.1.2 雷云静电场的模型仿真 |
3.2 雷云与地面金属突出物间电场分布分析 |
3.2.1 雷云与地面突出物间电场仿真 |
3.2.2 模拟电荷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离后正离子的运动仿真分析 |
4.1 地面金属突出物头部正离子运动情况 |
4.1.1 带电粒子追踪机理 |
4.1.2 气体碰撞参数 |
4.1.3 针尖空气电离正离子运动机理及仿真分析 |
4.1.4 地面金属突出物头部正离子运动参数 |
4.2 正离子迁移率和海拔高度的关系 |
4.3 风对正离子在雷云—地面电场中的运动影响 |
4.4 关于全金属多针“消雷器”的作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四、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金属多针“消雷器”基础问题研究[D]. 张龙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2]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实效不容否定──对《我们对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看法—兼评<承九天雷电,保八方平安>》一文的不同意见[J]. 解广润. 电网技术, 1997(07)
- [3]半导体消雷器的性能和运行情况[J]. 解广润,陈慈萱,张元芳. 高电压技术, 1997(01)
- [4]消雷器的功能试验[J]. 应洪正. 电力技术, 1991(10)
- [5]我们对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看法──兼评科技日报《承九天雷电,保八方平安──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开发推广启示录》一文[J]. Wang Shixu and others. 电网技术, 1997(04)
- [6]消雷器的功能与结构[J]. 解广润. 电力技术, 1981(10)
- [7]勇攀“防雷”科技新高峰——记解广润领导的科研组研制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J]. 范作. 中国消防, 1990(05)
- [8]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在油库防雷中的应用[J]. 何金良,陆洋. 油田地面工程, 1993(06)
- [9]国内消雷器的应用研究综述[J]. 段一雄. 云南电力技术, 1995(03)
- [10]从信阳电业大厦雷击事故看半导体消雷器[J]. 李景禄,李从旺. 电网技术, 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