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钟文[1](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指出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突出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良方。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步入“引桥”,平缓地引他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终将迎来破解的转机。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构成和物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尽管对知识的教学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设置,但是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应该有所间断的。教学的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进行更为有效的衔接,这将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笔者以人教版的初、高中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的比较中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再以核心素养的理论为支撑,寻求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以实际教学的具体落实,来论证观点的可行性。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分析内容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创新点等等。第二章为核心素养理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为初、高中教材的各章节内容的分析,从章节内容的设置入手,进而分析相关联章节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以力与运动部分为例来阐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构想。第五章是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案例来具体落实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教学。第六章是以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基础,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一些建议。
吴忠轩[2](2020)在《人教版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比较分析》文中认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教材作为承载课程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教材作为物理课程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呈现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任务,对实现物理教学目标,体现物理教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过去我国“一个大纲,一本教材”的政策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这之后我国的教材发展到了现在的“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已有多种版本的物理教材,本文以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201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两种初中物理教材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为人教版、沪科版),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教材的课程理念、结构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两种教材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人教版和沪科版两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我们归纳总结了两版本教材在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比较结论如下:人教版教材侧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体现了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材内容较为详细,形式较为丰富,注重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系统地学习物理学科知识。善于通过感知、描述、分析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注重物理学史对实验内容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物理课程的人文理念。沪科版教材不刻意追求知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知识体系系统性不强,教材的知识面较广,实用性较强,内容较为浅显。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强调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经历探究过程得出实验结论。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强调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为教材的编写者和使用者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建议如下:人教版和沪科版两版本教材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各有优点,也各有特色。对于人教版,笔者的建议是在结构的安排既要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要兼顾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教材的引入时,图片素材要有特色,文字阐述要简洁,真正发挥图片和文字素材的引导作用。同时,除了文字、图片素材的引入外,可适当使用一些小实验和一些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习题中,简答题等理解性题目所占比例过大,缺乏操作的可行性,应适当增加选择题、填空题等应用型题目。对于沪科版,笔者的建议是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要兼顾物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要充分考虑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教材中的素材要尽量贴近生活,教学中的小活动、小实验可适当增加。
张昭健[3](2020)在《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研究 ——以人教社两版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本质是构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的关键要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本质教育便成为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法。高中物理教材作为实际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与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构建与培养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对于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已有的相关研究,对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领域中科学本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以刘健智等人的科学本质观点为基础构建了科学本质呈现评价框架。根据该框架对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与2019年出版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科学本质的呈现情况进行了定量对比,在量化结果的基础上对两版教材中呈现科学本质的文本内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定性分析,对两版教材在这些维度中的呈现差异进行了描述。最后根据比较情况得到结论,并针对2019版教材的完善与使用提出了几点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科学知识层面,2019版教材呈现内容更多,对“积累性”、“可预见性”维度的呈现效果更好;内容更加精简,符合科学发展,加强了对于科学知识所必须的长期沉淀积累,以及科学知识对于客观世界所起到的解释预测的呈现。2.科学探索层面,2019版教材呈现内容更多,对“实证性”、“创造性”的呈现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加强对于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创新精神“观察”、“实验”等证明方式的呈现,强调科学并不是静止客观、完全正确的。3.科学事业层面,2019版教材呈现内容更多,在“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维度有着更高的呈现水平。这表明2019版教材加强了物理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在科学本质伦理道德层面教育的重要性。4.科学本质总层面,两版教材对于科学本质各维度均有呈现,并且与科学哲学领域中的当代科学本质观相对应。但两版教材对于科学探索与科学事业层面的呈现略显薄弱。5.教材各分册呈现情况。2019版教材各分册呈现情况都有所进步,两版教材对必修3中科学本质的呈现重视不足。6.教材各章节呈现情况。两版教材仅部分章节(如序言、万有引力部分等)对科学本质呈现较好,对剩余章节科学本质呈现的重视程度不足。本研究提出的2019版编写建议如下:1.优化对于科学探索层面呈现方式。2.妥善处理各章节对于科学本质的呈现情况。3.适当增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本质的环节。教师使用建议如下:1.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缺乏科学本质的章节进行补充。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中的科学本质内容。
梁广星[4](2019)在《探究PhET仿真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分析了仿真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相关背景,讨论了若干现行仿真实验软件的优缺点,着重介绍了PhET仿真实验程序。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初高中物理课本的物理实验进行分析,并以声学、热学、力学、光学、电学把物理实验分类,我们发现PhET仿真实验适合再开发并整合为离线软件包,可应用于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足环境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本文介绍了基于PhET仿真实验软件集合的再开发方法以及开发步骤。为了实现通用性,我们采用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并集成封装成一个仿真实验合集,降低使用难度,配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初高中课本的部分物理实验进行模拟并取得了成功,表明基于PhET仿真实验的物理实验教学再开发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同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亦尽量还原实验步骤并保留实验截图,使其作为校本课程编辑的素材积累,希望能为对仿真物理实验感兴趣的师生们提供借鉴,为仿真实验在物理实际课堂教学中提供参考。
董源莉[5](2015)在《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都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和自学成才,而编撰适合广大自学成才者学习的教材就非常必要。在我国三十多年来一直实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中,物理课程一直作为高等教育自考本科工科类多数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因此,比较研究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以修订或编撰具有时代性的自学考试的本科物理教材就很有必要。查阅文献可知,关于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研究比较少,而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讨论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难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就更少,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现行与旧版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纵向比较及现行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与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的横向比较得出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难度值比较数据,同时比较得出内容体系、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层次比例、例习题的设置以及编排风格方面的差异,以期能在修订或编撰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时候,给予参考性建议。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选取自考本科和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现行与旧版的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比较、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比较、现行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与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比较等三个维度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相对旧版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现行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内容模块减少了2个:知识点减少了77个;总难度值减小了124;平均难度值增加0.14;例题数量增加了24个;习题数量减少21个,习题题型增加;编排风格基本一致,均紧扣考试大纲。二、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共有特征是内容覆盖面广、模块编排顺序自成体系、知识点平均为308.50个、总难度值平均为675.25,平均难度值平均为2.24,学习具有选择性、例题数量平均为169.75个、习题题型少但数量平均为832个、重视思考性、栏目设置多、侧重教学和指导学生自学、印刷排版灵活、教辅资料配套、开发网络课程资源等,编排风格各具特色。三、相对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代表物理教材,现行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风格迥异:内容覆盖面减小了约50%、知识点少了180个、总难度小了426、平均难度值小了0.16、没有设置选学内容、例题少了42个、习题题型多但数量少了63.23%、栏目少、侧重指导自学和考试辅导、排版印刷传统、网络课堂系统化规范化。最后得到启示,修订或编撰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时在定位教材的主要功能为辅助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基础上,可略增加整体难度,保持平均难度,可借鉴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编排风格,如设置少量选学内容、适当调整知识模块的编排顺序、适当添加栏目、艺术排版、设置少量的思考题以及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等。
王可[6](2020)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各国都对新世纪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心素养”概念应运而生。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在2016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随后高中各学科也分别提出了各自学科的核心素养。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科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参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定义,将物理观念分为形成观念、应用观念两个要素,科学思维分为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四个要素,科学探究分为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个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分为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三个要素,并分别制定了每个要素在教材中体现的分析标准,研究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在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情况。研究时首先分析出每节内容体现出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然后再从整体上分析教材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物理观念素养中,教材对形成观念、应用观念两个要素体现的次数都较高,在每节中几乎都有体现,可以看出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物理观念素养的培养。在科学思维素养中,科学推理、科学论证两个要素体现次数最多。在科学探究素养中,教材对问题要素体现的次数最多,证据和解释要素在教材安排的实验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对交流要素体现的次数最少,仅为6次。在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中,教材对科学本质要素体现的次数最多,科学态度要素体现的次数最少。教材对质疑创新、交流、科学态度三个要素体现次数比较少,同时模型建构能力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教材对模型建构要素体现的次数同样不多,仅为23次。因此本文针对模型建构、质疑创新、交流、科学态度四个要素,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
洪荧[7](2019)在《中印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下,我国逐步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教育界学者纷纷展开国内外教材的研究,以求为教材编写和使用提供建议。我国学者对于国外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近些年研究对象逐步转向到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以求从新的角度获得教育发展经验。印度作为我国邻国,人口众多,独立后经历过六次课程改革,且一直重视科技发展,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可见印度的理科教育发展有其优势之处。近些年来,大量印度学生持续来华留学,我国逐渐重视印度基础教育的发展,开始了解印度基础课程的特点。因此,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初中物理教材不仅有利于帮助我国了解印度教材和我国教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而且能为我国物理教学的实施提供帮助。为了充分了解国内外物理教材研究现状,笔者查阅了众多关于国内教材之间的比较以及中外教材比较研究的文献,还收集了印度教育教学的相关资料,发现我国中外教材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缺少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近些年我国学者的目光开始转向邻国——印度,主要对其计算机、数学等理科课程进行研究,但还未涉及初中物理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对中印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具体比较对我国物理教学和课程的发展有借鉴作用。笔者选取全国使用广泛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和印度NCERT版初中物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先分析、比较了中印两国的学制和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标准。通过对两国学制的比较,得出两国物理课程内容选取的特点,再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方面对两国课程标准进行细致地比较,总结得出两国课程存在的共性与差异,结合教学得出一定的启示。接着,笔者对中印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的选择进行比较,帮助教材使用者对教材知识内容有更深地把握。对于知识内容的比较,先将苏科版和NCERT版教材的共同知识内容分为“声”、“力与运动”、“光”、“电与磁”、“能量”五个主题,通过对整体知识结构和各主题知识内容占比的统计,得出苏科版和NCERT版教材对于各主题知识内容的安排顺序和特点;并对各主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进行讨论,挖掘两版教材知识内容的优缺点;接着选取了中印初中物理教材中三个典型案例,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光的折射”、“欧姆定律”三部分知识内容,从内容编排、概念和规律、实验这个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得出两版教材在具体课题中内容形式、实验安排、生活素材等方面的特点。结合两国教材的优点,为我国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建议,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笔者展开中印两版教材内容的呈现的比较,对教材框架、栏目、插图、习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得出各呈现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两国在教材内容呈现上的特色和优缺点。最后,对中印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分析进行总结,得出中印两版教材的异同之处,并结合两国教材的特色之处,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新思路,为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周晓孟[8](2019)在《利用高中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SE教育理念进入中学物理教学,进一步加深了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理念的改革。STSE是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与环境(Environment)组成。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与自身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构建起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它致力于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的决策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具有良好素养的新型人才。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展开的。高中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责任与态度四个维度凝练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科学责任与态度这一维度,明确指出: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这与STSE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落实STSE教育理念成为了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材作为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资源,是落实教育改革最直接的途径,也是实现STSE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中学物理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笔者基于STSE教育理念,对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发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研究:(1)对三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专栏、STSE教育资源辅栏、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以及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进行了分类梳理。(2)对STSE教育资源专栏、STSE教育资源辅栏、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以及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与特点作了总结。(3)根据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的特点,试图总结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与策略,并分别利用STSE教育资源对教学引入、新课教学、习题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教学片段设计,最后给出了两个基于STSE教育资源设计的教学实践案例。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教材编写者、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素材。同时呼吁物理教学研究者关注STSE教育理念,为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做进一步的努力。
谢占凯[9](2014)在《新课标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以三维目标为课程的具体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教材在结构上增加了选修模块,体现了物理课程的选择性,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试卷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变化,注重基础,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面对新课程高考,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以往的物理试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题策略及方法、分类探究解析、思考与评价、复习策略上,并没有对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进行完整的统计分析,也没有突显解题方法和策略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能力要求的分析,借助计算器和Excel,对2009-2013年共计13套高考物理试卷(新课程标准卷6套和全国卷7套)进行如下的研究。首先,对每道题从题型、教材章节、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大纲知识点、概念或现象、主要方法或类型、能力要求、难度这几方面统计。其次,按照试卷的结构,对选择题中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的个数、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统计分析了实验题、计算题的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统计分析了选考模块的题型、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再次,按照试卷考查的内容,对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五大知识板块的分值和所占总分(新课程标准卷660分、全国卷840分)的百分比以及试题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考试大纲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所占分值和总分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比统计和分析了各个章节的试题类型的数量、分值和所占总分的百分比;对比统计和分析了大纲考点考查的题型、次数、分值和所占总分的百分比。最后,根据以上的统计分析,笔者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卷的主要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提出对高一、高二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和高三学生的复习建议;提出学生解答高考物理试卷,要重视对模型和结论的应用,要从方法和心态等方面调整以提高解题速度,为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谷雅慧[10](2020)在《人教版《物理》“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编写说明》文中研究指明概括介绍新人教版《物理》必修第十三章的主要内容、编写思想以及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体现,以使教师了解教材结构及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核心素养 |
2.1.1 核心素养的实质 |
2.1.2 核心素养的结构 |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 |
2.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
2.3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
3 初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分析 |
3.1 章节内容设置与对比 |
3.1.1 初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1.2 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2 相关联章节分析 |
3.2.1 声的部分 |
3.2.2 光的部分 |
3.2.3 热学部分 |
3.2.4 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 |
3.2.5 电的部分 |
3.2.6 磁的部分(磁体以及电磁相互作用部分) |
3.2.7 物质及其结构部分 |
3.2.8 运动及其规律部分 |
3.2.9 近代物理部分 |
4 衔接设计构想——以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为例 |
4.1 力的作用效果是切入点 |
4.2 主题统一是前提 |
4.3 分层设置是方式 |
4.4 重力的教学是关键 |
4.5 场景切换是途径 |
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 |
5.1 教材分析 |
5.2 学情分析 |
5.2.1 学生方面 |
5.2.2 教师方面 |
5.2.3 初高中教材编写特点的差别 |
5.3 教学目标及应对策略 |
5.3.1 教学目标 |
5.3.2 应对策略 |
5.4 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 |
5.4.1 课前准备环节 |
5.4.2 教学展开环节 |
5.4.3 惯性教学衔接与惯性参考系的介绍 |
6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
7 相关建议 |
7.1 教材方面 |
7.2 教师方面 |
7.3 评价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人教版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两套教材的结构比较分析 |
3.1 教材结构体系比较分析 |
3.2 教材章节呈现比较分析 |
3.3 教材栏目设置比较分析 |
3.4 实验内容比较分析 |
3.5 习题比较分析 |
第4章 两套教材的内容比较分析 |
4.1 力学部分比较分析 |
4.2 热学部分比较分析 |
4.3 声学部分比较分析 |
4.4 光学部分比较分析 |
4.5 电磁学部分比较分析 |
第5章 总体比较结论与建议 |
5.1 比较结论 |
5.2 思考与建议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研究 ——以人教社两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2 研究综述 |
2.1 科学本质的内涵 |
2.1.1 科学哲学领域中科学本质的内涵 |
2.1.2 科学教育领域中科学本质的内涵 |
2.2 国内外科学本质的研究 |
2.2.1 国外研究情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中存在问题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工具 |
3.3.1 研究工具 |
3.3.2 分析单位 |
3.3.3 信度分析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4 2019版与2004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量分析 |
4.1 两版教材在科学知识层面的定量分析 |
4.1.1 2019版教材中科学知识的呈现情况分析 |
4.1.2 2004版教材中科学知识的呈现情况分析 |
4.1.3 2004版教材与2019版教材中科学知识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
4.2 两版教材在科学探索层面的定量分析 |
4.2.1 2019版教材中科学探索的呈现情况分析 |
4.2.2 2004版教材中科学探索的呈现情况分析 |
4.2.3 2004版教材与2019版教材中科学探索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
4.3 两版教材在科学事业层面的定量分析 |
4.3.1 2019版教材中科学事业的呈现情况分析 |
4.3.2 2004版教材中科学事业的呈现情况分析 |
4.3.3 2004版教材与2019版教材中科学事业的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
4.4 小结 |
5 2019版与2004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性分析 |
5.1 两版教材科学知识分析 |
5.1.1 两版教材科学知识内容呈现分析 |
5.1.2 两版教材中科学知识内容呈现不同之处 |
5.2 两版教材科学探索分析 |
5.2.1 两版教材科学探索内容呈现分析 |
5.2.2 两版教科书科学探索的不同之处 |
5.3 两版教材科学事业分析 |
5.3.1 两版教材科学事业内容呈现分析 |
5.3.2 两版教材科学事业内容呈现的不同之处 |
5.4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提出建议 |
6.2.1 教材编写建议 |
6.2.2 教材使用建议 |
7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探究PhET仿真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仿真实验研究进展 |
1.2.1 国内仿真实验研究进展 |
1.2.2 国外仿真实验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PhET仿真程序简介 |
2.1 PhET仿真程序发展现状 |
2.2 PhET仿真程序使用方法 |
2.2.1 物理仿真实验中JAR包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
2.2.2 物理仿真实验中HTML数据源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
2.3 PhET仿真实验的再开发性 |
2.3.1 物理仿真实验数据包集合页面的开发 |
2.3.2 PhET仿真实验再开发具体步骤 |
2.4 PhET仿真实验总体设计思路 |
2.4.1 PhET仿真实验再开发程序的界面设计 |
2.4.2 仿真实验理论设计结构模型 |
2.4.3 仿真实验集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三章 中学教材实验部分解析 |
3.1 声学部分 |
3.1.1 人教版初中物理声学实验 |
3.2 力学部分 |
3.2.1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实验 |
3.2.2 人教版高中物理力学实验 |
3.3 热学部分 |
3.3.1 人教版初中物理热学实验 |
3.3.2 人教版高中物理热学实验 |
3.4 光学部分 |
3.4.1 人教版初中物理光学实验 |
3.4.2 人教版高中物理光学实验 |
3.5 电学部分 |
3.5.1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学实验 |
3.5.2 人教版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
第四章 PhET仿真实验的实践研究 |
4.1 运动 |
4.1.1 运动版块主页界面设计 |
4.1.2 运动版块仿真实验模拟示例 |
4.2 声音、振动、波 |
4.2.1 声音、振动、波版块主页界面设计 |
4.3 功、能量、功率 |
4.3.1 功、能量、功率版块主页界面设计 |
4.3.2 功、能量、功率版块仿真实验模拟示例 |
4.4 热学 |
4.4.1 热学版块主页界面设计 |
4.4.2 热学版块仿真实验模拟示例 |
4.5 量子现象 |
4.5.1 量子现象版块主页界面设计 |
4.6 光和辐射 |
4.6.1 光和辐射版块主页界面设计 |
4.6.2 光和辐射版块仿真实验模拟示例 |
4.7 电场、磁场、电路 |
4.7.1 电场、磁场、电路版块主页界面设计 |
4.7.2 电场、磁场、电路版块仿真实验模拟示例 |
4.8 Java仿真实验对PhET仿真实验的补充 |
4.8.1 Java仿真实验的储备 |
4.8.2 Java仿真实验模拟示例 |
4.9 PhET在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 |
5.3 研究的成功、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个必做实验 |
附录二 PhET应用实况 |
附录三 PhET仿真实验界面相关代码 |
(5)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自考物理课程的现状 |
2.1 自考简介 |
2.2 全国自考科目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简介 |
第三章 自考本科工科类统编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 |
3.1 《物理(工)自学考试大纲》两个版本的比较和分析 |
3.2 自考本科工科类统编物理教材的分析 |
3.2.1 丁俊华主编的《物理(工)》的分析 |
3.2.2 吴王杰主编的《物理(工)》的分析 |
3.3 自考本科工科类统编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 |
3.3.1 内容体系的比较 |
3.3.2 内容难度值的比较 |
3.3.3 认知能力层次的比较 |
3.3.4 例习题设置的比较 |
3.3.5 编排风格的比较 |
第四章 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 |
4.1 《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的简介 |
4.2 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的分析 |
4.2.1 程守洙、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第六版)》的分析 |
4.2.2 马文蔚等主编的《物理学(第六版)》的分析 |
4.2.3 张三慧主编的《大学物理学(第三版)C6版》的分析 |
4.2.4 严导淦主编的《物理学(第5版)》的分析 |
4.3 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 |
4.3.1 内容体系的比较 |
4.3.2 内容难度值的比较 |
4.3.3 学习要求层次的比较 |
4.3.4 例习题设置的比较 |
4.3.5 编排风格的比较 |
第五章 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代表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 |
5.1 本科物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学基本要求的比较 |
5.2 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代表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 |
5.2.1 内容体系的比较 |
5.2.2 内容难度值的比较 |
5.2.3 学习要求层次的比较 |
5.2.4 例习题设置的比较 |
5.2.5 编排风格的比较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启示 |
6.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部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工科类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
附录二 研究选取的自考本科和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书目 |
附录三 本科物理教材难度赋值及例习题原始统计样表 |
附录四 本科物理教材难度值及例习题分章统计样表 |
附录五 本科物理教材难度值及例习题对比样表 |
致谢 |
(6)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核心素养国外研究现状 |
2.2.2 核心素养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分析单元 |
3.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在教材中体现的分析标准 |
3.3.1 物理观念各要素在教材中体现的分析标准 |
3.3.2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教材中体现的分析标准 |
3.3.3 科学探究各要素在教材中体现的分析标准 |
3.3.4 科学态度与责任各要素在教材中体现的分析标准 |
3.4 评分者信度分析 |
4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情况分析 |
4.1 案例分析 |
4.1.1 案例分析一 |
4.1.2 案例分析二 |
4.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在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的体现统计分析 |
4.2.1 物理观念各要素在教材中的体现统计分析 |
4.2.2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教材中的体现统计分析 |
4.2.3 科学探究各要素在教材中的体现统计分析 |
4.2.4 科学态度与与责任各要素在教材中的体现统计分析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教学建议 |
5.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印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物理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
1.2.2 中外物理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
1.2.3 中印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教材的相关概念 |
2.1.1 教材的定义 |
2.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2.1.3 教材的编写原则 |
2.1.4 教材内容 |
2.2 教材评价的相关概念 |
2.2.1 教材评价的实质 |
2.2.2 教材评价的作用 |
2.2.3 教材评价的原则 |
2.2.4 教材评价的方法 |
2.3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比较教育理论 |
3. 中印两国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
3.1 中印两国学制的比较 |
3.1.1 我国学制 |
3.1.2 印度学制 |
3.1.3 中印两国学制的比较分析 |
3.2 中印两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比较 |
3.2.1 课程性质的比较 |
3.2.2 课程目标的比较 |
3.2.3 课程内容比较 |
3.2.4 结论与启示 |
4. 中印初中物理教材内容选择比较 |
4.1 中印初中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的比较 |
4.1.1 整体知识内容的比较 |
4.1.2 “声”主题知识内容的比较 |
4.1.3 “力与运动”主题知识内容的比较 |
4.1.4 “光”主题知识内容的比较 |
4.1.5 “电与磁”主题知识内容的比较 |
4.1.6 “能量”主题知识内容的比较 |
4.2 中印初中物理教材典型案例的比较 |
4.2.1 中印教材“牛顿第一定律”部分的比较 |
4.2.2 中印教材“光的折射”部分的比较 |
4.2.3 中印教材“欧姆定律”部分的比较 |
5. 中印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呈现的比较 |
5.1 中印初中物理教材框架结构的比较 |
5.1.1 苏科版教材的框架结构 |
5.1.2 NCERT版教材的框架结构 |
5.1.3 小结 |
5.2 中印初中物理教材栏目的比较 |
5.2.1 栏目的特点 |
5.2.2 栏目数量的比较 |
5.2.3 小结 |
5.3 中印初中物理教材插图的比较 |
5.3.1 插图数量的比较 |
5.3.2 插图类型的比较 |
5.3.3 小结 |
5.4 中印初中物理教材习题的比较 |
5.4.1 习题数量的比较 |
5.4.2 习题类型的比较 |
5.4.3 小结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利用高中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STSE教育 |
2.1.2 STSE教育资源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STSE教育资源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3.1 以专栏的形式集中呈现STSE教育资源 |
3.1.1 人教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专栏 |
3.1.2 教科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专栏 |
3.1.3 沪科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专栏 |
3.2 以辅栏的形式分散呈现STSE教育资源 |
3.2.1 人教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辅栏 |
3.2.2 教科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辅栏 |
3.2.3 沪科版教材中的STSE教育资源辅栏 |
3.3 以正文中穿插的形式呈现STSE教育资源 |
3.3.1 人教版教材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 |
3.3.2 教科版教材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 |
3.3.3 沪教版教材正文中的STSE教育资源 |
3.4 以习题巩固的形式呈现STSE教育资源 |
3.4.1 人教版教材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 |
3.4.2 教科版教材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 |
3.4.3 沪教版教材习题中的STSE教育资源 |
4 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的特点分析 |
4.1 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的共同特点 |
4.2 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专栏的特点 |
4.3 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辅栏的特点 |
4.4 教材正文中STSE教育资源的特点 |
4.5 教材习题中STSE教育资源的特点 |
5 基于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研究 |
5.1 基于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原则 |
5.2 基于STSE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策略 |
5.3 引入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
5.4 新课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
5.5 实验课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
5.6 习题课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
5.7 课外活动部分STSE教育资源的运用 |
6 基于STSE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
6.1 案例一:摩擦力 |
6.2 案例二:电磁波谱电磁波的应用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新课标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提出问题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国内外教育的发展介绍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解题策略及方法 |
二、 分类探究解析 |
三、 思考与评价 |
四、 复习策略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课程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三维目标 |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 课程目标 |
二、 课程结构 |
三、 课程内容 |
四、 课程实施 |
五、 课程评价 |
第三节 高考试题能力要求的理论分析 |
一、 理解能力 |
二、 推理能力 |
三、 分析综合能力 |
四、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
五、 实验能力 |
第三章 高考的改革 |
第一节 教材的设置 |
一、 必修 1、必修 2 |
二、 选修 1-1、选修 1-2 |
三、 选修 2-1、选修 2-2、选修 2-3 |
四、 选修 3-1、选修 3-2、选修 3-3、选修 3-4、选修 3-5 |
第二节 试卷考查的结构和内容的变化 |
一、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结构的变化 |
二、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考查内容的变化 |
三、 试卷考查方向 |
第三节 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 |
一、 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 |
二、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
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试题分析 |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综合统计 |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结构对比 |
一、 选择题的统计对比 |
二、 实验题的统计对比 |
三、 计算题的统计对比 |
四、 新课程标准卷的选考题 |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内容和考点对比分析 |
一、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知识板块的统计分析 |
二、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五种能力的统计分析 |
三、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中各章节的统计分析 |
四、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考点考次的统计分析 |
第五章 物理试卷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 |
第一节 物理试卷的解题方法 |
一、 选择题 |
二、 实验题 |
三、 计算题 |
四、 选考题 |
第二节 物理试卷的解题策略 |
一、 选择题 |
二、 实验题 |
三、 计算题 |
四、 选考题 |
第三节 学习建议 |
一、 给教师的建议 |
二、 给学生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试卷结构的变化 |
第二节 试卷内容的变化 |
第三节 解题策略 |
第四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的不足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人教版《物理》“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编写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章概述 |
1.1 物理观念 |
1.2 科学思维 |
1.3 科学探究 |
1.4 科学态度和责任 |
2 具体说明 |
2.1 重视磁场、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构过程 |
2.2 建立电和磁的联系,统一解释各种电磁现象 |
2.3 体现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 |
四、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 张钟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2]人教版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比较分析[D]. 吴忠轩. 西南大学, 2020(01)
- [3]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研究 ——以人教社两版教材为例[D]. 张昭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探究PhET仿真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 梁广星. 广州大学, 2019(01)
- [5]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D]. 董源莉. 西南大学, 2015(01)
- [6]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分析[D]. 王可.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印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D]. 洪荧. 扬州大学, 2019(02)
- [8]利用高中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D]. 周晓孟.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新课标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D]. 谢占凯.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10]人教版《物理》“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编写说明[J]. 谷雅慧. 中学物理,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