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布金矿开采技术改进措施

红布金矿开采技术改进措施

一、红布金矿采矿工艺的改进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孟丽莉[1](2020)在《哈佛分析框架在山金集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金作为稀缺的战略性资源,是价值评定的标杆,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参考因素。其储量的高低甚至可以影响到国家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尤其在当前黑天鹅事件频发,疫情在全球蔓延,原油价格战持续升温,全球经济风险加剧的背景下,黄金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经过几年的资源整合,我国逐渐形成了五大黄金企业为主导的竞争格局。但与国际排名前十的金企相比,仍存在大型黄金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本文选取山金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引用哈佛分析框架,从框架中采用的战略、会计、财务、前景四个编度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战略部分,运用五力模型分析黄金行业,然后运用SWOT模型对山金集团的竞争优、劣势进行分析。在会计分析部分,识别出公司的关键资产科目是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并对分析三个科目的关键会计政策。在财务分析部分,以山金集团近三年的财务报表为依据,纵向分析了主要科目及资产结构的变动情况,运用比率分析法,研究企业的偿债、盈利和营运三方面能力并对现金流进行分析。在前景分析部分,对行业及企业前景进行了预测。最后回顾整个分析框架,分模块点评,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山金集团立身之本是资源,发展型战略适应了国内黄金行业发展趋势,近年来实现了快速、高质量发展,整体财务风险低,但偿债能力及海外并购效益需高度关注。随着金价保持高位运行,企业通过对国内资源的整合与提升、高质量的海外并购、控制生产及融资成本等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增加,跻身世界产金企业前十的战略目标并不遥远。

莫雪萍[2](2020)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提出明后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呈现出显着地变革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本文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紧密结合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经济活动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对外贸易与商业发展、财政与金融等诸多方面,挖掘史料,进行理论阐述,对明后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与比较,提出许多创见。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全国大一统格局之下,其地方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呈现出变革之势,重点体现在: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异;地区民营工业的蓬勃发展引起工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地区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人势力的壮大和区际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开创了地区商业发展的新阶段;商品货币权利逐步增大;早期城镇化进程的启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等方面。具体来讲:第一,劳动力投入、土地开发、技术创新使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带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导致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农业雇工经营,进而引起农业新发展;第二,农业发展衍生出手工业。要素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矿运交通开发与运输工业的兴起,带动建筑工业的兴盛,引导矿冶业的创新,进而推动了制盐、纺织工业发展,助力了日用品手工业、金属制品及食品加工业的前进,形成‘资源开发与深度加工的互补性生产’发展格局,从而引起工业历史性变革;第三,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又衍生出商业。商贸与对外开放条件的具备,带动对外贸易繁荣,加速商品货币经济兴起,与内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缩小,进而开创了商业发展的新阶段;第四,商业的兴盛,推动了财政金融创新,形成异与全国的财政消费态势,助力地区财政支出问题研究。反之,又促进手工业繁荣,推动了农业发展,最终全面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从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民族经济,全面考察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为更好地揭示和论证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为深化区域经济史研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冯晶[3](2020)在《张居正改革前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提出明代是云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位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大理作为古代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明中期是否同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有待考察。因此本文以张居正改革前的社会背景为主线,研究其改革前明中期的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了解史实,以古鉴今,而且也对学术界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史作以补充和完善。因此,本文以张居正改革前的社会背景为主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采用历史文献调查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明中期全国、云南及大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分别从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商贸、财政与消费四个方面对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进行论述。经过梳理史料发现,在张居正改革前吏治腐败、财政空虚、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社会背景下,大理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人口虽然忽增忽减变化无常,但明前期大量的“汉人入滇”为大理地区注入更多的劳动力,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流失大量土地,人地关系日渐紧张。其次,农业发展方面自明代中后期开始表现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以及经济作物的空前繁荣,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虽然受区域条件影响较大,不同地区的产量也会有所差距,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各类产业中最为突出的是手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商贸往来方面,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明中期出现了商业的空前繁荣,经商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另外,交通网络的发展,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商人组织和马帮的出现也为商贸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财政收入与支出方面,明代中后期田赋征税水平较高,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危机。从居民生活消费来看,明中期奢靡之风盛行,日常开支除生存消费外,开始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所以文化和休闲娱乐消费逐步增加;但贫穷者仍然居多,贫富差距极大。基于以上分析,明中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同全国大趋势一致的基础上,也有其发展特色。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加以补充,并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当今大理州的社会经济发展。

潘将军[4](2019)在《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理地处滇西中心,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咽喉之地。在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大理应该抓住时机,进一步挖掘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内涵。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处于一种新旧并存的过渡时代,与周边地区、省份、国家的经贸联系交流频繁。这一特殊转型时期,内外环境发生新变化,在经济活动上既有所处时代普遍性的经济发展特色,又有民族地区所特有的经济发展面貌。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界定本文研究的时段与地域范围、相关的研究综述和研究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等内容。第二章主要叙述清后期大理地区治理体系概况。分别从行政治理、文化教育以及军事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在行政治理上,主要是叙述清后期督抚治滇和保甲维稳;在文化教育上,主要论述清后期大理地区从传统的旧式教育到新式教育的变化;在军事管理上,主要阐述绿营兵对云南农、工、商业所产生的积极性作用。第三章主要叙述经济活动要素投入。在自然资源上,耕地面积基本趋于稳定,粮食作物品种明显增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此外,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在劳动力资源上,人口经历急剧缩减再缓慢恢复的历史过程;人口主要分布在大理府,尤其是商业较为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占有绝对比重。在资本资源上,市场流通货币种类多元化,银钱比价波动大;旧式金融机构继续发展;民间资本的介入不断扩大。在技术资源上,只是对原有生产技术的继承和局部改进。第四章主要叙述经济活动产出。在农业上,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基本稳定,鸦片政策的合法化以及高收益驱动,推动鸦片种植产量大幅提升。在手工业上,一边传统矿产开采日益衰落,而另一边却兴起了石磺矿、乔后井盐矿的开采;纺织业种类增多,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取得了大幅提升;农副食品乳扇产量高,价值大,收益丰厚。第五章主要叙述消费与财政。在居民消费上,家庭生活必须品物价上涨迅猛,消费成本明显增加;家庭教育消费成本高;鸦片消费广泛,消费群体多为下层百姓。在财政收入上,传统田赋收入不断下降;商牲杂税定额征解减少,而在遇闰加征数上大幅增加;盐课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比重增加;厘金开始征收,且在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在财政支出上,除传统的行政费用和盐业经费外,还出现巡警、教育、实业等新项目的经费支出。第六章论述商贸。城乡市场体系逐渐形成,表现为集市数量增多且分布广,街期缩短,城市规模扩大;贸易商品种类增多,贸易流向更加开放;本土商帮经营规模、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经营行业增多。最后,对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进行总结提升并寻找对今天大理州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性的几点启示。本文的研究内容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现实具体情况进一步探索研究,为大理地区更好发展经济提供服务。

荆云砚[5](2019)在《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在古代经济发展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梳理地区经济史,有助于我们尊重客观规律,以古鉴今。在学界已有的成果中,厘清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脉络是一个亟待扩展和完善的领域。因此,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全国、云南及大理地区史料中关于清中期经济发展及社会状况,通过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史料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对比,从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商贸、财政四个角度探析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的演化轨迹。研究发现,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引发人口与粮食危机,农田开垦日益艰难,为解决农民生存困境,政府将眼光转向山区零散土地,准许流民开荒,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从平坝转向山区推进。其次,农业种植品种自清中期开始,高产作物被广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部分地区打造出特色农业。粮食产量受区域条件影响较大,在高原立体气候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的产量也会有所差距。各类产业中最为突出的是矿冶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贸易方面,在矿冶开发的影响下,促进了矿厂间崇山峻岭之中交通网络的发展,流通手段与全国统一。城乡市场在清中期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国内外贸易范围,固定商人群体的出现为清后期商帮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财政收入与支出方面,清政府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虽清中后期田赋征税水平略有提高,但还是低于前朝。从寻常普通百姓生活来看,贫穷者居多,日常开支主要用于生存消费,对文化消费上的支出,大部分家庭愿意供子女读书,重视教育。

陈亮[6](2019)在《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青民族走廊地跨甘肃、青海两省,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部,也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的区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明清以来,在甘青民族走廊内生活着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本区域更成为汉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的交汇之处。鉴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及民族多元格局,受到明清历任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明清政府通过对本区域实施有效控制与管理,使其从“边疆”渐成“腹地”,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持续不断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甘青民族走廊内的人口、农牧业、工商业的发展,并对域内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产生极大影响。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明初,国家从战略地位的高度对甘青民族走廊进行开发与建设,卫所体系的建立不仅为明朝奠定坚实的军事保障,也意味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大批迁入的戍边将士既促进了人口增长,也有力推动了域内的经济开发。明末清初,甘青民族走廊内战事频仍,人口损耗极大,至康熙中后期,随着政局稳定及社会发展,人口迅猛增长,外来人口的涌入以及人口的自然增殖使甘青民族走廊内各地的经济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治之后,本区域爆发多次反抗清朝统治的战争,不仅造成大量人口伤亡,也严重阻滞了经济发展。农业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入明以来,出于军事战略的考量,明廷实施以屯田为基础的屯卫制度,向西不断拓展的农业开发不仅巩固了西部疆域,也开启了区域农业一体化的进程。有清一代,各族百姓在明代农业开发的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的垦地运动。此时段内,土地开垦不再集中于平地与川地,山地、坡地皆试种杂植,土地开发程度再创历史新高。在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各少数民族逐渐弃牧业农,这不仅确立了农业经济在本区域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也改变了域内的民族格局。随着屯田的开发,小麦的分布区域日益扩大,最终在甘青民族走廊内形成小麦种植区与青稞种植带,而这条农业种植带往往也是汉族与藏族的分界线。清中后期,高产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引种与推广、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均促进农业不断发展,并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本区域工商业也取得一定发展。首先,在丰富原材料的基础上,明清时期本区域传统手工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晚清之际,近代机器制造业的萌芽开始出现,域内呈现出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大机器生产并存的场景,尤其是近代工业的出现对地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次,明清时期本区域的商业逐渐从明代的链条式经贸模式由向清代的区域贸易圈转变。明朝政府主导的“茶马贸易”与“朝贡贸易”构成与内地交往的经济链,其在推动各民族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强化了彼此间的政治、文化交流。入清以来,随着农业化的纵深发展和商业通道的繁荣,甘青民族走廊逐渐成为全国性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在民族贸易的推动下,不仅出现专业化的商品市场,也兴起多个颇具影响的民族贸易市镇,最终在清中期形成以甘青民族走廊为依托的区域贸易圈。持续性的经济开发使地域社会在多个层面产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力量不断渗透,推动了本区域行政建置的发育进程,原本归属土司或寺院管理的土地及人口逐渐处于国家管辖之下。宗族作为基层社会重要的民间组织形态,其形成与地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并成为维护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此外,随着民族贸易的兴起,部分农业人口开始转移至工商领域,商人与手工业者阶层不断壮大。明代的屯田开发为甘青民族走廊植入新的社区,屯堡、铺舍、营等错落分布于民族交汇区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多民族共处的分布格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衣食内容更为多元,城乡生活日益丰富,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奢侈之风逐步在各地蔓延。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也使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较前代多有建树,中央政府不仅设置大量官学、书院、社学,还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开办义学等,凸显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性及多元性。本文选择甘青民族走廊这一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人文地理区域为研究范围,以明清以来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分析自然、人文及历史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同时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存在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瞿佳[7](2018)在《文化与权力视阈下的康区黄金开采 ——基于四川康定鱼通的调查》文中指出文化价值观是理解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主位观念的变化,一方面能评估客位及外部社会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当地社会文化调适程度,进而理解社会变迁的复杂动因。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四川康定鱼通地区的黄金开采变化过程为调查对象,将鱼通人对黄金的观念与用途作为切入点,探讨观念变迁与大规模采金行为间的相互关系,当地山神信仰、黄金开采中的相关仪式以及黄金开采之后带来的社会变化作为研究内容。从历史和现实社会观念变迁背景中,梳理当地人的观念变化轨迹,以及与黄金开采相伴的信仰和仪式,讨论20世纪90年代的黄金开采对当地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往对金矿开采的研究大多从经济学下进入,人类学视角下的研究逐步兴起,已有学者从资源与权利、资源与环境着手进行研究。从鱼通的社会、生态环境来看,黄金开采改变了当地社会文化风貌与自然景观。如今,当地人在山间开采黄金时,较少关注保护山上原本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山神信仰变淡。在当地的宗教和日常生活中,黄金经历了从神物变为俗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对开采黄金的政策较为宽松,当地群众在“发展”、“致富”的理念下,纷纷加入采金行列。同时,相关的信仰、仪式化解了开采黄金带来的与传统山神信仰的冲突,进一步助长了黄金的无序开采程度。因此,与其说是黄金开采改变了当地人的观念,不如说是当地主体观念在多种权力、市场和商品等因素的刺激下的变化,催生了当地大规模采金潮,对当地社会和人文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若不处理好观念在内的当地社会文化的平稳转型,单纯强调主体的“参与”和“赋权”,也许资源咒诅就不单是外部资本和权力的后果,而是各方共谋的结果。本研究对于如何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资源,解决由此而来的社会问题,提供了研究个案和可能的解决思路。

卞梁[8](2018)在《近代西人眼中的台湾(1865-1895)》文中认为本文在广泛搜集及阅读诸多近代赴台西人所着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较为清晰、全面地分类概括近代西人所见台湾的方方面面,提炼出具有普遍共性的西人“台湾印象”;结合十九世纪西方文化背景及中西交往环境,对西人“台湾印象”的建构方式进行解析;在行文中,注重对樟脑战争、牡丹社事件、中法战争等关键历史节点进行论述,以西人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台湾发展轨迹所产生的影响;综合借鉴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运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东方学、西方优越论等学科方法,分析影响西人台湾印象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并进行一一例证,最终将十九世纪西人眼中台湾的大致面貌呈现出来。本文认为,由于十九世纪赴台西人一方面长期处在西方优越论与西方中心主义裹挟之下,一方面又对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着好奇,因此来台后,他们始终处于一个矛盾的心态中,他们在深深着迷于台湾的美景风物的同时,又试图以自己所认同的文化观点来定义台湾,获得对台湾的所谓话语权。这也决定了他们常用微观与直观的手法来记录台湾的客观事物,而对台湾的文化层面多进行主观评价与臆断,有时甚至以公然伤害乃至于出卖台湾来谋求自身的利益。这种主客观并存的论述基调正是其矛盾心态的外在表现。近代西方人在建构其“台湾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西方优越论、东方主义、基督教“救世”心态等观念的作用。当然,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在不断深入了解台湾社会的过程中,西人又受到台湾当地文化的渲染与影响,这使得他们逐渐产生了台湾认同,大力向西方介绍台湾。因此,近代西人眼中对台湾“矛盾”的解读或许便是“他者”眼中近代西方“殖民霸权”的另一种解释。最后,西人所留叙台文献在近代台湾史研究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这无疑是我国历史文献学和中外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鹏[9](2018)在《当代美孚方言黎族经济变迁研究 ——基于海南西方村的田野调查》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西方村的经济生产实现了从“计划”向“市场”转变。计划经济时期,西方村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集体化生产,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建设了农业水利设施,从而解决了温饱问题;市场经济时期,西方村发展林业、热带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第一产业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修理店、小卖店、个体户等纷纷涌现,特别是打工成为西方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西方村经济生产的发展得益于计划经济时期奠定的基础,也得益于市场化改革释放的生产活力;西方村经济交换的重心从“内部”转向“外部”,虽然互惠、再分配等发生在村落内部的传统经济交换形式仍然在发挥社会整合的作用,但是外部的市场交换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主要的经济交换形式,并带来了消费结构的改变;西方村的经济角色在市场化进程中,分化为“生产者”、“中间人”和“经济人”三种类型。普通村民作为生产者,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中建立了市场意识、产权意识和技术意识。道公利用自身宗教身份的优势从事土地租赁代理,谋取经济利益,成为经济生产的“中间人”。极少数人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上,顺应形势开展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实现了资本化经营,成为“经济人”;西方村的经济生活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其中不仅包括了形式、内容等物质文化方面的变迁,还包括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变迁。分析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制度因素在经济变迁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环境因素制约了经济发展,教育因素限制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在这些具体因素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在不同时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变迁的主要因素,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则成为制约提升劳动力素质的负面因素;有的因素是双重的,例如农垦制度一方面是村民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源地,一方面则挤占了大量土地资源,造成现今人多地少的局面。西方村经济变迁过程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变迁符合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迁的一般规律,二是变迁主要源自外部政策推动,三是变迁体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适应。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启示:一是经济发展既需要外源推动也需要内源自觉,二是经济发展需要发挥生产组织的作用,三是经济发展需要重视村落人际关系的重构。针对西方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民生工程的监督和落实,二是切实解决村落土地权属纠纷,三是加大金融惠民政策支持,四是引导村民克服经济生产的依赖心理。

范纯超[10](2018)在《焦家式金矿床浅部矿体安全高效回收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有许多黄金资源量十分丰富的矿山,由于上世纪以来大量开采利用,相当一部分矿山保有黄金资源量不足,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通过对国内124座黄金矿山进行资源潜力调查评估发现,117座矿山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其中86座矿山的生产服务年限不足5年。我国的黄金矿山有以下特点:数量多,规模小,金矿床储量少,品位低,地质勘探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即便如此,我国黄金资源仍有很大的潜力,部分地区地质工作程度和开采技术水平低,依然有很多未开发的黄金资源。尤其是在中东部地区很多老矿山的浅部区域,尚有未回收的资源有待开发。二十一世纪以来,选冶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资源的二次开发。本文研究的焦家金矿浅部,存在规模较大的残采矿体,赋存标高位于海拔-50m至+25m,靠近地表建筑构筑物,临近上世纪回采的露天坑(目前已进行回填治理完毕),按照常规采准回采方式,需在-30m水平以上施工采准分段巷,延伸大到达南北翼矿体,但是按照传统方式,掘进工程量大,支护成本高,安全风险高,经济效益不合理。且南北翼矿体赋存情况各异,南翼矿体集中,品位较高,但是靠近地表近,老工程较复杂,个别空区内为分级尾砂,难以维护,施工难度大。北翼岩石破碎,矿体独立,星罗棋布,采准工程量大,难以形成高效大规模回采。在当前新的矿业形式下,研究该区域矿石的安全高效回收,对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回收回采过程中留下的矿柱、顶底柱,并通过一些新的探矿手段在已经基本回采结束的残采中段寻找新矿产资源,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保证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矿山技术工作者面对的一大难题。为更好地提高残采中段金的回收率,本文在焦家式金矿床浅部矿体中进行了安全高效回收利用方案研究。之前工程技术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如利用SURPAC三维矿业软件对矿体进行三维建模,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中研究“焦家式”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来指导浅部残采中段的探矿及采准回采工作;利用对过往残采中段回采过程中资料的综合分析,寻找回采盲区、探矿盲区进行地质探矿;利用探采结合方法,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对矿体下盘施工穿脉,寻找矿体分支矿体。本文根据焦家金矿焦家矿区残采中段的开采技术条件,结合具体矿山生产情况和目前条件,对焦家矿区的残采中段,尤其是老露天坑边帮挂帮矿进行了合理有序的规划设计、布置生产、地质探矿工程,增加资源储备,通过加强施工管理,有计划地对残采中段的残余矿体进行设计回采,实现资源的充分回收。针对山东莱州焦家金矿浅部残采矿体开展分析研究和回收方案优化研究,对露天坑挂帮矿残余矿体,采用竖井开拓、下向水平分层采矿方法实验研究等方法,提出了适合焦家金矿实际情况的矿体回收优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浅部矿体根据实际赋存特性,进行了露天坑挂帮矿开拓采准优化方案研究。(2)根据矿体情况及目前存在的工程布置情况。进行了通风、排水、运输、提升等系统的灵活设计,实现了系统完善,安全高效的效果。最终确定了浅部矿体的最优化回收利用方案,通过实践证明,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红布金矿采矿工艺的改进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布金矿采矿工艺的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哈佛分析框架在山金集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基础分析
        2.2.1 哈佛分析框架基本内容
        2.2.2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势分析
第3章 山金集团战略分析
    3.1 行业分析
        3.1.1 黄金行业概况
        3.1.2 黄金行业供求分析
        3.1.3 黄金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3.2 山金集团战略选择
        3.2.1 集团简介
        3.2.2 集团战略定位及发展规划
    3.3 山金集团SWOT分析
        3.3.1 优势(S)
        3.3.2 劣势(W)
        3.3.3 机遇(O)
        3.3.4 威胁(T)
第4章 山金集团会计分析
    4.1 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4.1.1 重要会计政策变更
        4.1.2 重要会计估计变更
        4.1.3 前期会计差错更正
    4.2 关键会计科目分析
        4.2.1 存货
        4.2.2 固定资产
        4.2.3 无形资产
第5章 山金集团财务分析
    5.1 财务数据纵向分析
        5.1.1 资产结构分析
        5.1.2 负债结构分析
        5.1.3 所有者权益结构分析
    5.2 财务指标横向分析
        5.2.1 偿债能力分析
        5.2.2 盈利能力分析
        5.2.3 营运能力分析
        5.2.4 现金流分析
第6章 山金集团前景分析
    6.1 山金集团发展前景预测
        6.1.1 黄金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6.1.2 山金集团发展前景预测
    6.2 哈佛分析框架总揽及建议
        6.2.1 山金集团哈佛分析框架总揽
        6.2.2 山金集团管理改进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社会转型
        1.4.2 明后期
第2章 明后期经济发展概述
    2.1 明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线索
        2.1.1 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
        2.1.2 社会转型与经济史研究的逻辑关系
    2.2 明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检验
        2.2.1 明后期全国社会经济发展
        2.2.2 明后期云南社会经济发展
        2.2.3 明后期大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2.4 小结
第3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
    3.1 人口与劳动力
        3.1.1 制度变迁与人口数据
        3.1.2 人口状况
        3.1.3 小结
    3.2 土地开发
        3.2.1 明后期政府垦耕政策与成效
        3.2.2 明后期云南地区垦耕深化
        3.2.3 明后期大理地区土地开垦与耕地面积
        3.2.4 小结
    3.3 技术资源
        3.3.1 农业
        3.3.2 工业
        3.3.3 小结
第4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的产出
    4.1 农业
        4.1.1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4.1.2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4.1.3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
        4.1.4 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4.1.5 农业雇工经营
        4.1.6 小结
    4.2 工业与手工业
        4.2.1 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
        4.2.2 矿运交通开发与运输工业
        4.2.3 建筑工业的主要类别及建材质料
        4.2.4 矿冶工业的工艺技术与组织制度方式
        4.2.5 制盐工业
        4.2.6 纺织工业
        4.2.7 日用手工业品及金属制品加工
        4.2.8 食品加工业
        4.2.9 小结
第5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对外贸易
    5.1.1 对外贸易的基础和条件
    5.1.2 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5.1.3 边民互市及朝贡贸易
    5.1.4 小结
第6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商业
    6.1.1 大理地区的商品货币经济
    6.1.2 与内地各个朝代政权的贸易往来
    6.1.3 与周边民族地区的贸易
    6.1.4 与国外的贸易
    6.1.5 大理地区的商人与马帮
    6.1.6 小结
第7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财政与金融
    7.1 财政收入与支出
        7.1.1 财政收入
        7.1.2 财政支出
    7.2 居民消费
        7.2.1 基本生存消费
        7.2.2 文化消费
        7.2.3 社会生活消费
        7.2.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1 明后期全国经济发展
    8.1.2 明后期西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8.1.3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
    8.1.4 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张居正改革前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对象、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明中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2.1 明中期的治滇政策以及张居正改革
        2.1.1 明中期统治者的治滇政策
        2.1.2 张居正改革前的社会背景
    2.2 明中期全国以及云南经济的基本状况
        2.2.1 全国经济发展水平
        2.2.2 云南的经济发展水平
    2.3 明中期大理地区基本概况
        2.3.1 自然地理环境
        2.3.2 自然灾害及救治
        2.3.3 明中期大理地区行政区划
第3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投入要素
    3.1 劳动力资源
    3.2 土地资源
    3.3 技术资源
        3.3.1 耕作技术
        3.3.2 水利和灌溉技术
    3.4 总结
第4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产出要素
    4.1 农业
        4.1.1 农业部门生产情况
        4.1.2 粮食生产水平
    4.2 手工业
        4.2.1 纺织业和造纸业
        4.2.2 农副食品加工业
        4.2.3 制盐业
        4.2.4 矿冶业
    4.3 总结
第5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内外贸易
    5.1 商品流通的基本条件
        5.1.1 交通运输网络
        5.1.2 流通手段——废贝行钱
    5.2 商业市场的发展
    5.3 对外贸易——滇缅贸易
        5.3.1 进口贸易
        5.3.2 出口贸易
        5.3.3 边民互市及朝贡贸易
    5.4 商人与商帮的发展
    5.5 总结
第6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公共财政与居民消费
    6.1 财政收入与支出
        6.1.1 财政收入
        6.1.2 财政支出
    6.2 居民消费
        6.2.1 生活消费
        6.2.2 文化消费
    6.3 总结
第7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及启示
    7.1 大一统格局下的中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
    7.2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7.3 对今启示
        7.3.1 明中期吏治颓废与廉政建设
        7.3.2 明中期土地兼并与当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3.3 明中期财政问题与当代农村税费改革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及对象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治理体系概况
    第一节 行政治理
        一、高层治理——督抚制度
        二、基层治理体系——保甲制度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传统教育体系概况
        二、清后期大理教育的改革
    第三节 军事管理
        一、绿营兵组织体系
        二、绿营兵与清朝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要素投入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地形状况
        二、气候状况
        三、土地资源
        四、农作物种植情况
        五、矿产资源
    第二节 劳动力资源
        一、人口规模
        二、人口分布
        三、人口结构
    第三节 资本资源
        一、清后期大理地区市场流通货币
        二、清朝云南银、钱比价的变化概略
        三、金融组织机构
        四、商业资本
        五、手工业资本
    第四节 技术资源
        一、农业生产技术
        二、手工业生产技术
第四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的产出
    第一节 农业产出
        一、经济作物的产出——以鸦片为例
        二、粮食产出
        三、种植粮食作物与鸦片效益对比分析
    第二节 手工业产出
        一、矿业
        二、纺织业
        三、农副食品加工业——以乳扇为例
第五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居民消费与地方政府财政
    第一节 清后期大理地区居民消费
        一、基本物质消费
        二、文化消费
        三、烟毒消费
    第二节 地方政府财政
        一、财政收入
        二、财政支出
第六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商贸
    第一节 大理地区商业市场
        一、农村集市
        二、城镇市场
    第二节 大理地区主要贸易商品及其流向
        一、清后期贸易商品及流向的概况
        二、帝国主义入侵后的贸易商品及流向
    第三节 商帮
        一、同乡商帮
        二、马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经济史研究的历程与综合性经济史研究
        二、区域性研究
        三、经济部门、专题性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中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 清中期全国及云南的经济基本情况
        一、清中期全国经济发展水平
        二、清中期统治者的治滇政策
    第二节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背景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中期大理地区行政区划
        三、清中期以前大理地区经济状况
第三章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投入要素
    第一节 人口与劳动力
        一、人口数量及增长率
        二、人口流动与迁移
        三、劳动力及其从业结构
    第二节 土地开垦与利用
        一、清政府垦荒政策
        二、清中期大理地区土地的垦辟及规模
        三、土地制度与土地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水利
        一、水利的发展
        二、水权的分配、管理与交易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产出要素
    第一节 农业
        一、农业部门生产情况
        二、粮食生产水平
    第二节 手工业
        一、金属矿业
        二、盐业
        三、其他手工业
    第三节 总结
第五章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内外贸易
    第一节 商品流通的基本条件
        一、交通运输网络
        二、流通手段——货币
    第二节 城乡市场的发展
        一、农村市集
        二、城镇商贸
    第三节 商品运销与国内外贸易
    第四节 商人与商人组织的发展
    第五节 总结
第六章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公共财政与居民消费
    第一节 财政收入与支出
        一、财政收入
        二、财政支出
    第二节 居民消费
        一、生存消费
        二、文化消费与投资
    第三节 总结
总结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及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研究资料和研究现况
    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人口变迁
    第一节 明代人口的变化
        一、明初大规模移民推动人口增长
        二、明中后期人口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 清代的人口起伏
        一、清前期人口的恢复性发展
        二、乾隆四十一年至咸丰三年间人口的滞胀
        三、同治兵燹后的人口骤减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人口
        一、明代的“西番”人口
        二、清代的少数民族人口
    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农牧业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
        一、明代农业的西向拓展
        二、清代农业一体化的完成
        三、传统农作物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作物的引种与推广
    第二节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化与水利设施的兴修
        一、农业技术与生产工具的进步
        二、明代水利工程的创修
        三、清代水利渠网的完善
    第三节 明清时期畜牧业的发展
        一、明代官营养马业的勃兴
        二、清代官营养马(驼)业的延续
        三、明、清民营畜牧业的发展变化
    小结
第三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传统手工业及近代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
        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
        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
        三、少数民族手工业的延续
    第二节 近代工业的萌芽
        一、洋务运动背景下的近代工业
        二、清末的“新政实业”
    第三节 传统手工业及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色彩
        二、外部因素推动下的发展
    小结
第四章 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的商业进展
    第一节 明代链条式的经贸模式
        一、国家掌控下的茶马贸易
        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朝贡贸易
    第二节 清代区域贸易的繁荣发展
        一、流通商品种类的多元化
        二、民族贸易推动商业市场形成
        三、商人群体对商贸交流的促进
        四、商路的开辟与贸易圈的建立
    第三节 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从“重农抑商”向“重农重商”的转变
        二、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对民族贸易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地域社会的变化
        一、行政区域的扩张与编户齐民
        二、宗族的形成与发展
        三、商人及手工业阶层的壮大
    第二节 社会生活的变革
        一、军民共处与新村寨聚落的形成
        二、由俭入奢的消费观念
        三、丰裕多元的衣食品类
        四、日益丰富的城乡生活
    第三节 族际间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熏染
        一、民族间的互动与交融
        二、土官的“向化”现象
    第四节 文化教育与风气开通
        一、明代文教的兴起
        二、清代文教的继续推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文化与权力视阈下的康区黄金开采 ——基于四川康定鱼通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观念与社会秩序的相关研究
        (二)资源开发与权力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设计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1章 四川康定鱼通地区黄金开采概况
    1.1 生态环境、山神与黄金分布
        1.1.1 社会、生态环境
        1.1.2 鱼通的山神
        1.1.3 黄金的分布
    1.2 20世纪90年代前的黄金开采
        1.2.1 地方政府与采金
        1.2.2 宗教与采金
        1.2.3 地方势力与采金
    1.3 20世纪90年代后的黄金开采
        1.3.1 采金技术
        1.3.2 采金者
        1.3.3 新兴行业
    小结
第2章 从神之礼到俗之物
    2.1 当地宗教中的黄金及用途
        2.1.1 宗教中的黄金
        2.1.3 宗教中黄金的用途
    2.2 当地观念中的黄金及用途
        2.2.1 观念中的黄金
        2.2.2 观念中黄金的用途
    2.3 当地生活中的黄金及用途
        2.3.1 生活中的黄金来源
        2.3.2 生活中黄金的用途
    小结
第3章 从神山到矿山
    3.1 山神信仰与仪式
        3.1.1 鱼通的山神信仰
        3.1.2 祭山神仪式
    3.2 开矿的禁忌与仪式
        3.2.1 “七宝太子”与“撒金娘娘”
        3.2.2 开矿仪式与禁忌
        3.2.3 对矿难事故的处理
    3.3 山神的远去与现代采金
        3.3.1 山神信仰的淡化
        3.3.3 现代采金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近代西人眼中的台湾(1865-189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大陆学界的有关研究
        (二) 台港澳学界的有关研究
        (三) 西方及日本学界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西人来台背景及其职业
    第一节 近代来台西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1.1.1 十九世纪中叶的台湾
        1.1.2 大航海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西方
    第二节 近代赴台西人的职业
第二章 西人“台湾印象”的建构方式
    第一节 实证主义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在历史记述中的实践
        2.1.1 社会学理论及其在西人述台中的作用
        2.1.2 人类学理论及方法在西人印象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 功能主义与东方学
        2.2.1 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实际运用
        2.2.2 东方主义理论及其对西人“台湾印象”的影响
第三章 西人眼中的“台湾印象”(上)
    第一节 地理景观与风物特产
        3.1.1 对台湾的地质学考量
        3.1.2 对台湾本岛的描述
        3.1.3 对澎湖地区的描述
        3.1.4 台湾的植物
        3.1.5 台湾的动物
        3.1.6 台湾的矿产资源
    第二节 历史变迁与城镇面貌
        3.2.1 台湾的历史沿革
        3.2.2 近代台湾的城镇面貌
        3.2.3 近代台湾原住民地区面貌
    第三节 “二元”的社会构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
        3.3.1 西人的对台人种学理论
        3.3.2 西人眼中的台湾先住民形象
        3.3.3 近代西人眼中的汉人形象
第四章 西人眼中的“台湾印象”(中)
    第一节 台湾文化与台湾社会
        4.1.1 台湾医疗
        4.1.2 台湾音乐
        4.1.3 台湾教育
        4.1.4 台湾方志及游记
    第二节 台湾的宗教与民间信仰
        4.2.1 在台汉人的宗教观
        4.2.2 台湾原住民的宗教观
        4.2.3 近代天主教在台传教活动
        4.2.4 近代基督新教在台传教活动
        4.2.5 风水迷信
第五章 西人眼中的“台湾印象”(下)
    第一节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樟脑战争
    第二节 牡丹社事件与台湾社会的转型
    第三节 法军侵台与西人眼中的战时台湾
第六章 西人“台湾印象”形成原因探析
    第一节 赴台西人的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
    第二节 “文化优越论”与西方中心观
    第三节 基督教义与潜意识中的“救世”心态
    第四节 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当代美孚方言黎族经济变迁研究 ——基于海南西方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少数民族村落经济变迁研究
        (二)黎族经济研究
        (三)理论范式
        1.文化变迁理论
        2.现代化理论
        3.市场过渡(转型)理论
    三、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一)研究内容
        1.概念释义
        2.“变迁时间”界定
        3.论文章节
        (二)基本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五、田野调查情况
第一章 西方村美孚方言黎族
    一、黎族历史与文化
        (一)族源族称
        (二)支系与分布
        (三)建制沿革
    二、美孚方言黎族
        (一)称谓及由来
        (二)体质特征
        (三)民族服饰
        (四)民风民俗
    三、西方村介绍
        (一)自然环境
        (二)人口状况
        (三)生计方式
        (四)生活状况
        (五)教育状况
        (六)社区组织
第二章 经济生产:从“计划”走向“市场”
    一、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初步发展
        (一)黎族传统稻作农业的生产方式
        (二)计划经济时期解决了温饱问题
        (三)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集体化生产
        (四)生产技术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五)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二、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结构实现调整
        (一)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第一产业多元化
        1.发展特色林业谋求长期受益
        2.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紧跟市场需求
        3.开展畜牧养殖实现多种经营
        (二)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1.学习技术开办修理店
        2.考察市场经营卖肉生意
        3.兼顾家庭开办小卖店
        (三)市场化改革催生了打工经济
        1.打工经济的发展历程
        2.打工经济的特点
        3.打工经济的个案调查
    小结
第三章 经济交换:从“内”走向“外”
    一、经济内部交换发挥了整合作用
        (一)互惠
        1.分享型的互惠
        2.劳务型的互惠
        3.社交型的互惠
        (二)互惠对个体整合的作用
        1.互惠整合了个体的经济资源
        2.互惠维系了个体的情感认同
        3.互惠赢得了个体的道德声望
        (三)再分配
        1.禳灾仪式中的再分配
        2.宗族祭祀中的再分配
        (四)再分配对群体整合的作用
        1.禳灾仪式再分配整合了家族群体
        2.宗族祭祀再分配整合了同宗群体
    二、经济外部交换改变了消费结构
        (一)市场交换增加了生产、生活消费支出
        1.市场交换增加生产投入
        2.市场交换提高了日常生活消费
        (二)市场交换丰富了娱乐消费
        1.市场交换带来娱乐消费多样化
        2.市场交换带来时尚消费
        (三)市场交换改变了仪式消费方式
        1.传统仪式消费以物为主
        2.现代仪式消费以钱为主
        (四)市场交换对消费观念产生影响
    小结
第四章 经济角色:从“生产者”走向“经济人”
    一、“生产者”适应了市场体制
        (一)市场意识增强
        (二)产权意识提高
        (三)重视生产技术应用
    二、“中间人”发现了生财之道
        (一)道公原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代言人
        (二)道公成为土地租赁的代理人
    三、“经济人”实现了价值投资
        (一)政治(宗族)背景为资本积累提供了便利
        (二)合伙人为资本发展提供了帮助
        (三)市场历练为投资方向提供了经验
    小结
第五章 经济生活:从“传统”走向“现代”
    一、衣着服饰在模仿借鉴中变革、传承
        (一)衣着方式普通化
        (二)文身习俗基本摒弃
        (三)黎锦技艺继续传承
        1.传统扎染技艺受到关注
        2.传统织造技艺继续传承
        3.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推动黎锦技艺传承
    二、饮食方式传统与现代结合
        (一)饮食结构多样化
        1.饮食仍然以粥和酸菜为主
        2.商品市场为饮食多样化提供了便利
        (二)饮食器具现代化
        (三)饮食习俗变迁体现的观念变化
        1.聚餐习俗的变化反映出经济观念增强
        2..待客习俗的变化反映出男女地位平等
        3.饮酒习俗的变化反映出集体观念弱化
    三、居住方式以现代建筑为主
        (一)传统建筑方式逐渐成为历史
        1.“半船形屋”建筑已经消失
        2.“金字形”屋建筑基本废弃
        (二)砖瓦房、楼房成为主要建筑方式
        1.砖瓦房、楼房的建筑结构逐步现代化
        2.茅草房改造工程是砖瓦房建设的政策动力
        3.收入增加是村民自建房屋的经济动力
        (三)附属建筑结构变迁中的观念变化
        1.简易粮仓代替传统谷仓反映了生产观念的变化
        2.猪圈和厕所的建设反映了卫生观念的增强
        3.围墙和院门的建设反映了私有观念的增强
    四、交通与通讯方式基本现代化
        (一)外部交通环境的改善带来更大便利
        (二)内部交通环境的建设仍然需要努力
        (三)现代交通、通讯工具成为生活必备品
    小结
第六章 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制度因素主导了经济变迁
        (一)土地制度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2.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经济的计划生产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生产力
        4.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二)农垦制度为经济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1.农垦用地挤占了土地资源
        2.农垦生产传播了先进技术
    二、环境因素制约了经济发展
        (一)自然生态不利于农业生产
        (二)宗族社会限制了对外交往
        (三)人口增长过快造成资源匮乏
    三、教育因素限制了劳动力素质提升
        (一)教育基础薄弱
        (二)学生受教育意识不强
        (三)家庭对待子女受教育持放任自流的态度
    小结
总结与讨论
    一、西方村经济变迁的特征
        (一)变迁过程符合海南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迁的一般规律
        (二)变迁过程主要源自外部政策推动
        (三)变迁过程体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适应
    二、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启示
        (一)经济发展既需要外源推动也需要内源自觉
        (二)经济发展需要发挥生产组织的作用
        (三)经济发展需要重视村落人际关系的重构
    三、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民生工程项目的监督和落实
        (二)切实解决村落土地权属纠纷
        (三)加大金融惠民政策支持力度
        (四)引导村民克服经济生产的依赖心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 调查问卷

(10)焦家式金矿床浅部矿体安全高效回收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矿山概况及主要技术条件
    2.1 矿山概况
    2.2 矿区域地质概况
    2.3 矿区地质概况
    2.4 焦家矿区矿体及蚀变带地质特征
    2.5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2.6 岩体稳定性分级
第三章 浅部露天坑挂帮开拓采准方案研究
    3.1 露天坑挂帮矿赋存情况
    3.2 露天坑挂帮矿开拓采准方式
第四章 露天坑挂帮回采方案
    4.1 采矿方法研究
        4.1.1 现有采矿方法评价
        4.1.2 采矿方法优化选择
        4.1.3 焦家式金矿床浅部矿体采矿方法选择
    4.2 残采矿体高效开采综合技术试验
        4.2.1 开采技术条件
        4.2.2 采矿方法选择及采场布置
        4.2.3 进路充填方案优化
        4.2.4 通风方式优化
    4.3 局部通风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浅部露天坑挂帮矿回采方案取得的效果
    5.1 经济效益分析
    5.2 安全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四、红布金矿采矿工艺的改进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哈佛分析框架在山金集团的应用研究[D]. 孟丽莉. 山东大学, 2020(05)
  • [2]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莫雪萍. 大理大学, 2020(05)
  • [3]张居正改革前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冯晶. 大理大学, 2020(05)
  • [4]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潘将军. 大理大学, 2019(01)
  • [5]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荆云砚. 大理大学, 2019(02)
  • [6]明清时期甘青民族走廊经济发展研究[D]. 陈亮. 兰州大学, 2019(08)
  • [7]文化与权力视阈下的康区黄金开采 ——基于四川康定鱼通的调查[D]. 瞿佳.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5)
  • [8]近代西人眼中的台湾(1865-1895)[D]. 卞梁.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当代美孚方言黎族经济变迁研究 ——基于海南西方村的田野调查[D]. 张鹏.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10]焦家式金矿床浅部矿体安全高效回收利用研究[D]. 范纯超.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红布金矿开采技术改进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