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 - 稳定性因数和功率损耗

使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 - 稳定性因数和功率损耗

一、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稳定系数及功率损失(论文文献综述)

高匡达,李强法[1](1975)在《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稳定系数及功率损失》文中提出 对于采用直接偶合的反射式高Q腔稳定固态振荡器,已发表了解析性结果。,但是,那里是假定二极管负电导Gd与交流振幅V的倒数成比例。本文用更为接近于实际情形的Gd表达式再次进行分析,并与实验相比较。 雪崩器件(IMPATT)的Gd值一般随交流振幅V的增大而成线性减小。至于耿器件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了在输出功率最大点附近与直线关系相近

李强法[2](1975)在《高稳定度的半瓦IMPATT振荡器》文中研究表明研制了一种X波段IMPATT(雪崩碰撞渡越时间)振荡器,具有半瓦以上的稳定输出功率。振荡器由主腔和一个起稳定作用的直接偶合反射腔构成。在0°至50℃温度变化范围内,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为2.6×10-5,距载频500kHz处在1kHz带宽内的均方根噪声漂移为15Hz。分析了电路和器件的导纳特性,从而确定了稳定所需的适当电路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设计考虑。由于稳定而引起的输出功率损失小于0.4dB,振荡器可以工作在10.7至11.7GHz的频率范围内。

陈尔青[3](2007)在《FMCW探测系统射频电路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调频连续波雷达具有低截获特性,在距离分辨力方面比普通的脉冲雷达具有较大优势,一直是雷达探测系统、汽车测距等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锯齿波调频连续波信号进行理论分析和锯齿波调频连续波探测系统的工程实现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锯齿波调频连续波信号的基本特点和测距的工作原理,并对锯齿波调频连续波信号的模糊函数及其差频信号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锯齿波调频连续波探测系统的参数选择及由此产生的测距误差。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采用锯齿波调频连续波信号,完成了“FMCW探测系统射频电路设计与分析”课题的研制。结合微带线有关理论,利用射频设计软件ADS对系统电路各部分进行了仿真设计,结果表明,借助ADS工具能降低设计成本、实现设计指标,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射频电路设计之中。。最后,对各部分电路进行调试,并与仿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党文才[4](1975)在《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文中研究说明 采用高Q腔稳定固态振荡器的方法大家都已知道,特别是用反射式高Q腔直接偶合的情形,已有实验报告,。我们用这种方法在11GHz频带上仪雪崩振荡器(IMPATT)的稳定度约改善了10倍。然而这种直接偶合方法有两种模式存在,这就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模式跳变。实用的振荡器必须确实工作在特定模式。为了探讨适当的

黄军恒[5](2008)在《X波段锁相介质振荡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移动通信、雷达、制导武器和电子对抗等系统对频率合成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低相位噪声、高纯频谱和高速捷变的频率合成器成为频率合成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锁相介质振荡器(PLDRO)由于其优异的噪声性能、频谱纯度和稳定度广泛应用于频率合成和微波振荡源中,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如空间探测、测量仪器有着其他的频率合成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课题对X波段的低相位噪声PLDRO的理论和工程实现进行了研究。本课题是预研项目,要求采用取样锁相的方式来实现。目前,大多数生产的PLDRO多是依靠工程人员的实践经验来实现的,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分析和指导,设计起来困难不小。由于窄脉冲形成技术还不成熟,从而限制了取样鉴相器的上限工作频率。随着窄脉冲形成技术的发展,取样器上限工作频率也越来越高,能够满足对高频段信号的取样要求。因此作者采用直接对DRO取样的方式来实现锁相。本课题存在以下难点:1.低相噪DRO的设计与调试;2.取样鉴相电路以及其外围电路的设计;3.取样锁相环路的设计与调试。本文结合上述设计难点首先介绍了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和噪声。接下来详细深入分析介质谐振压控振荡器的原理,比较了介质谐振压控振荡器各种结构形式的特点。紧接着对取样鉴相的原理,取样鉴相器的组成以及性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最后详细叙述了本课题中DRO和取样鉴相电路的设计、仿真和调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给出了结论。最后对结果和设计中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陈维富[6](2007)在《基于高速UWB通信系统中TX射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超宽带无线通信( Ultra-Wideband : UWB )技术是目前通信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是一种与传统通信技术有很大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它能够实现无线局域网LAN和个人区域网PAN中无线接口的互联和接入,其特点是低功耗、高带宽、低复杂度,易实现高速宽带无线通信。本论文在简要介绍UWB系统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UWB信号产生技术。在分析和对比了UWB信号产生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负阻效应高速可控的UWB信号产生电路。通过实际系统测试,该UWB信号产生电路可以在高速OOK-UWB、PPM-UWB系统中稳定、可靠地运行。同时为了适应整体系统特殊场合的需要,本文也对超宽带功率放大器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借助EDA软件高效地完成了相关的设计工作。完成了基于高速(100Mbps)UWB系统TX射频部分的设计和实现。与项目组的同学一起完成了整体系统调试,实现了高速(100Mbps)UWB系统点对点的无线通信。

赵国辉[7](2015)在《回旋器件前级固态功率放大器的研究》文中提出回旋行波管是一种新型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段高功率回旋器件。它具有高功率和高效率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比较宽的带宽。但要达到比较高的输出功率,需要有一定功率的输入信号予以驱动。体积小、电压低、一致性好、工作稳定的固态功率放大器作为驱动回旋行波管的前级放大电路被提了出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毫米波段回旋行波管功率源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本文从固态功率源与功率合成的基础理论出发,设计了一款8mm频段固态20W脉冲功率放大器,其具有体积小、噪声低、稳定性好的特点。同时为了与回旋行波管配合使用,本文还设计了与固态功率放大器配套的铁氧体隔离器和增益均衡器。针对固态功率放大器的各个功能部件,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梳理了毫米波固态功率放大器的分类和特性,并对功率合成网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推导,为下面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2.针对低噪声和小体积的要求,完成芯片和电路的选型,使单路放大器模块达到2W的连续波功率输出。同时设计了矩形波导——微带转换结构,方便模块之间的组装。3.为了使最终的功率放大器达到目标输出功率,需要使用功率合成结构。在不同结构之间比较后,最终选取了径向波导结构作为合成网络原型,利用同轴波导到矩形波导的变换结构,设计了性能比较好的渐变波导型8路和径向波导腔型12路功率合成结构,并针对8路合成结构进行了加工测试。4.在放大器的电源模块中加入了脉冲调制电路,以达到使放大器可以脉冲工作的目的,并将电路在Pspice中进行了进一步仿真。之后还设计了两路电源电路为功率放大器供电。5.分析了铁氧体隔离器的工作原理。利用铁氧体的法拉第旋磁效应,设计了一款8mm波段铁氧体环行器,并以此环行器为基础,设计了环行式铁氧体隔离器,以加大放大链路之间以及固态功率放大器输出端口与回旋行波管输入端口之间的隔离度。6.分析了常用的增益均衡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加载有切比雪夫吸波材料的矩形谐振腔组成的陷波单元,针对回旋行波管的增益特性,设计了一款8mm波段的腔体增益均衡器,保证了回旋行波管高效稳定工作。

孙家训[8](2011)在《基于直播卫星接收的高性能LNB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或者往返在出差旅途的人会越来越多。在旅途中能够看上电视直播,了解即时的新闻或体育赛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所向往的一种生活体验,直播卫星电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高频头作为车载卫星电视接收天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组件,比一般的直播卫星接收天线用高频头有更高的要求,更优的性能。本文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高频头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对整个高频头按照性能分为五大模块:低噪声放大器、镜像抑制滤波器、介质振荡器、混频器和中频放大器。然后,对每一个模块的原理、技术参数及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借助安捷伦公司的ADS仿真软件对每个模块进行仿真。最后,论文简要介绍了偏置电路的设计,并借助Protel软件绘出PCB板,且加工出实物。通过噪声仪测量LNB噪声和增益,并反复调试和修改,确定最优方案。测试结果表明,在950MHz-1450MHz的输出频段,高频头噪声系数低于0.6dB,增益高于65dB,并且通过了高低温实验测试,是一款具有优越性能和高可靠性的高频头产品。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阐述了车载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高频头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要讨论了高频头的分类,介绍了高频头的概念、结构、原理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系统介绍了高频头的每一个模块所实现的具体功能。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各个模块逐一分析,详细说明其原理、结构和技术参数,借助安捷伦公司的AD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优化,最后得到最优结果。第五章将高频头的每一个模块化组件按照原理要求依次组合起来,设计好偏置电路,制作出PCB,加工并多次调试,最终实现了用于车载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一款符合性能要求的高频头。总之,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车载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Ku波段高频头,对高频头的原理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优越,实用性强,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另外,本论文对每个射频模块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对从事微波组件设计行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喻梦霞[9](2006)在《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毫米波收发组件是引信前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工作围绕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及其关键部件的研究展开。本文首先阐述了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的工作原理,根据收发组件的技术指标,按照组件的设计原则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给出了组件的结构框图,并把组件分为几大模块来进行设计。本文研究了与组件相关的一些平面无源电路。设计了用于组件各模块电路及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中的微带功率分配/合成器;提出了几种新型的微带带通滤波器结构,给出了仿真和测试结果;其中一种在毫米波上实现的新型微带带通滤波器,通过加载电容而出现慢波效应,从而在不改变电路性能的情况下减小了电路的尺寸,因而使组件的结构安排更易实现。本文通过高频分析软件HFSS对引起对脊鳍线过渡谐振的几个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可供工程应用参考的设计曲线。此外,采用准静态模型计算了微带到微带互连双线结构的高频特性,其结果对毫米波微带集成电路的设计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还介绍了MMIC设计中常用的电容、电感和电阻等多种无源元件,给出了它们的等效电路模型和设计方法。通过运用PHEMT有源器件模型,设计、仿真、优化并通过国内自有的GaAs工艺线制做了Ka频段GaAs PHEMT单片功率放大器。讨论了输出功率较小的乙类倍频器,简述了微波场效应晶体管倍频器的理论,对倍频源相位噪声的影响作出了分析,获得了组件所需的毫米波倍频源。在介绍了微波集成混频器通常采用的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的结构及等效电路的基础上,介绍了混频器的混频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及基本电路形式。毫米波0-π移相器是组件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组件的指标。本文研究了毫米波0-π移相器的移相误差、寄生调幅和开关时间对载波抑制度的影响,得出了有用的结论来指导毫米波0-π移相器的设计,最后的测试结果显示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在前面单个部件分析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制作并测试了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测试结果显示本文所研制的收发组件完全满足项目技术指标要求。

曹锋光[10](2005)在《中小功率射频激励CO2激光器电源的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小功率激光器加工领域,射频激励CO2激光器由于其卓越的性能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对中小功率射频激励CO2激光器电源系统进行了研究,并以射频电源的研制为重点,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射频电路分析和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对整个激光器电源系统进行了分析。射频激励CO2激光器电源的负载就是放电气体,射频的传输其实就是一个波的过程,所以负载的特性将会影响激光器电源射频功率的注入。本文较为详细分析了CO2 激光器气体的放电原理,功率因素,具体计算CO2 激光器放电理论模型,分析CO2 激光器中气体的成分,对气体放电的增益,效率和功率做出理论推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射频激励CO2激光器放电气体等效电路,为射频电源的成功研制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高频条件下,杂散电容和杂散电感对电路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射频电路无论是分析方法还是设计应用都与低频电路存在很大的不同。为了能更加清楚地从理论上说明问题,同时也为了以后技术更新的需要,对于射频电路的一些知识,比如元器件的射频特性、射频网络的知识、以及射频和微波电路分析设计所用到的散射参量等都作了详细的研究。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础,设计出了50MHz100MHz 频率可调的信号源和100W 放大器,其中产生的50MHz、100W 信号具有功率可调性,可以直接用于100W 射频激励CO2激光器,经过试验证明其性能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指标。在整个电源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考虑了与其它设备的兼容问题,还特别对射频的核心技术—阻抗匹配作了详尽的研究。同时,给出射频分析和设计以及射频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稳定系数及功率损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稳定系数及功率损失(论文提纲范文)

(3)FMCW探测系统射频电路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FMCW雷达探测系统的基本特点
        1.2.1 FMCW雷达探测系统的优势
        1.2.2 FMCW雷达探测系统的局限性
    1.3 国内外对FMCW雷达探测系统的研究发展及其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FMCW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差频信号分析
    2.1 FMCW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FMCW探测系统的差频信号分析
        2.2.1 FMCW差频信号的时域分析
        2.2.2 FMCW差频信号的频域分析
        2.2.3 多普勒频率对FMCW探测系统测距的影响
3 FMCW信号的模糊函数分析
    3.1 模糊函数的一般性定义
    3.2 FMCW信号的模糊函数和模糊图
    3.3 FMCW信号模糊函数的性能分析
        3.3.1 沿时延轴与多普勒轴进行切割
        3.3.2 沿N_τ=N_ξ切割
    3.4 FMCW信号的模糊度图
4 FMCW探测系统参数选择及系统误差分析
    4.1 FMCW探测系统主要参数的选择
        4.1.1 发射频率的选择
        4.1.2 调频频偏△F_m的选择
        4.1.3 调制频率f的选择
    4.2 FMCW探测系统测距误差计算
5 FMCW探测系统电路设计
    5.1 压控振荡器(VCO)设计
        5.1.1 压控振荡器的技术参数
        5.1.2 双端口负阻振荡器的分析
        5.1.3 压控振荡器的调谐方法的选择
        5.1.4 压控振荡器设计的具体过程
    5.2 收发转换装置的设计
        5.2.1 Wilkinson二等分分功率器基本理论
        5.2.2 Wilkinson二等分分功率器的设计
    5.3 单端二极管混频器电路的设计
        5.3.1 肖特基混频二极管特性
        5.3.2 单端微带混频器电路设计
    5.4 单级低频放大器的设计
        5.4.1 射随器电路设计
        5.4.2 单级低频放大器的设计
    5.5 FMCW探测系统结构电路图
6 电路板制作及测试
    6.1 系统电路板的制作
    6.2 电路各部分功能的测试
    6.3 实际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结束语
感谢
参考文献

(5)X波段锁相介质振荡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波振荡器发展历史
    1.2 锁相介质振荡器的特点与研究水平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振荡器概述
    2.1 振荡器基本原理
        2.1.1 振荡器振荡条件
        2.1.2 三端振荡器
        2.1.3 二端振荡器
        2.1.4 振幅平衡条件
        2.1.5 相位稳定条件
    2.2 振荡器的分类与主要技术指标
        2.2.1 振荡器的种类
        2.2.2 振荡器主要指标
    2.3 振荡器的噪声
第三章 介质谐振振荡器的原理
    3.1 介质谐振器工作原理
        3.1.1 介质谐振器的电磁原理
        3.1.2 介质谐振器与微带线的耦合
    3.2 介质谐振振荡器基本原理
        3.2.1 加载带阻滤波器型介质谐振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3.2.2 传输型介质谐振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3.2.3 并联反馈型介质谐振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3.2.4 串联反馈型介质谐振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3.2.5 电调谐介质谐振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第四章 取样锁相的原理
    4.1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4.1.1 鉴相器
        4.1.2 环路滤波器
        4.1.3 压控振荡器
    4.2 锁相环系统的噪声分析
    4.3 取样锁相的原理
        4.3.1 取样锁相环的基本组成
        4.3.2 脉冲形成电路的工作原理
        4.3.3 取样保持电路的工作原理
        4.3.4 取样鉴相器的主要指标
        4.3.5 实际取样鉴相器模型
第五章 X 波段介质谐振振荡器的设计
    5.1 DRO 指标
    5.2 X 波段介质谐振振荡器的设计
        5.2.1 设计方案的选取
        5.2.2 并联反馈DRVCO 的设计
    5.3 并联反馈DRVCO 的调试与测试结果
        5.3.1 确定合适的直流工作点和介质谐振器
        5.3.2 确定调谐螺钉的高度和变容二极管的调谐电压
        5.3.3 测试结果
        5.3.4 调试总结
第六章 X 波段取样锁相介质振荡器的设计
    6.1 项目的指标及功能要求
    6.2 X 波段取样锁相介质振荡器的设计
        6.2.1 取样锁相振荡器的电路组成
        6.2.2 参考放大电路
        6.2.3 取样鉴相电路
        6.2.4 环路的计算
        6.2.5 电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6.3 调试与测量
        6.3.1 模块的调试
        6.3.2 模块的测试
    6.4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6)基于高速UWB通信系统中TX射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宽带技术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1.3 超宽带技术优势
    1.4 应用前景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UWB 无线通信系统基础及特点
    2.1 超宽带信号的定义
    2.2 超宽带无线通信的基本理论
    2.3 超宽带无线通信的信道特性
    2.4 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2.4.1 处理增益
        2.4.2 多径干扰问题
    2.5 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超宽带信号设计
    3.1 概述
    3.2 关于UWB 发射功率的规定
    3.3 UWB 信号
        3.3.1 高斯窄脉冲信号
        3.3.2 Hermite 多项式脉冲信号
        3.3.3 基于频谱匹配的 UWB 信号设计
    3.4 UWB 信号的特殊设计方式
    3.5 基于负阻效应可控的UWB 信号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负阻效应的 UWB 信号电路设计及硬件实现
    4.1 仿真软件简介
    4.2 基于负阻效应可控的UWB 信号设计
        4.2.1 概述
        4.2.2 实际电路的设计及其仿真
        4.2.2.1 差分结构的电路设计
        4.2.2.2 反馈网络结构的电路设计
    4.3 UWB 信号产生的硬件电路与测试
        4.3.1 基本测试
        4.3.2 测试结果分析
    4.4 电路实现的难点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分析
    5.1 微波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5.1.1 概述
        5.1.2 微波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和等效电路
    5.2 宽带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5.3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5.3.1 设计的框图和初步指标
        5.3.2 输入级与中间级的设计
        5.3.3 末级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7)回旋器件前级固态功率放大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固态功率放大器技术简介
        1.2.1 微波固态放大器件
        1.2.2 功率合成技术
        1.2.3 脉冲功率放大器技术
    1.3 本文内容及工作
第二章 固态功率放大器相关设计理论
    2.1 微波固态放大器设计理论
        2.1.1 基本放大单元
        2.1.2 微波固态放大器的分类
        2.1.3 微波固态放大器的功率增益
        2.1.4 微波固态放大器的效率
        2.1.5 微波固态放大器的噪声特性
        2.1.6 微波固态放大器的非线性
        2.1.7 微波固态放大器的稳定性
    2.2 有效功率合成理论
        2.2.1 幅值和相位对功率合成效率的影响
        2.2.2 合成级数对功率合成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 8mm固态脉冲功率放大器设计
    3.1 8mm 2W固态功率放大模块设计
        3.1.1 级联电路的噪声系数分析
        3.1.2 芯片的选型
        3.1.3 有源电路的设计
        3.1.4 微带——矩形波导转换结构的设计
        3.1.5 功率放大模块的散热分析和优化
        3.1.6 加工与组装
    3.2 8mm径向波导型功率合成结构设计、优化与测试
        3.2.1 几种功率合成结构的比较
        3.2.2 同轴波导——矩形波导转换结构的设计
        3.2.3 渐变波导型8路功率合成网络的设计
        3.2.4 径向波导腔型12路功率合成网络的设计
        3.2.5 功率合成结构的热分析
        3.2.6 加工与测试
    3.3 脉冲调制电源模块设计
        3.3.1 脉冲调制的工作原理
        3.3.2 重要芯片的选型和电路结构
        3.3.3 加工与测试
    3.4 8mm铁氧体环行隔离器设计
        3.4.1 铁氧体隔离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3.4.2 铁氧体环行器的仿真
        3.4.3 铁氧体隔离器的仿真
    3.5 8mm增益均衡器设计
        3.5.1 增益均衡器的重要性和工作原理
        3.5.2 加入吸波材料矩形腔的分析与仿真
        3.5.3 矩形腔增益均衡器的仿真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直播卫星接收的高性能LNB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LNB简介及其发展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第二章 LNA的设计与仿真
    2.1 低噪声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1.1 S参数介绍
        2.1.2 LNA 噪声系数
        2.1.3 LNA增益特性
        2.1.4 LNA的稳定性系数
    2.2 LNA的设计和仿真
        2.2.1 放大管的选择
        2.2.2 稳定性分析
        2.2.3 匹配设计
第三章 镜像抑制滤波器与混频器的设计与仿真
    3.1 镜像抑制滤波器的技术参数
        3.1.1 镜像抑制的概念
        3.1.2 镜像抑制滤波器结构形式的选择
    3.2 镜像抑制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优化
        3.2.1 微带发夹式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3.2.2 镜像抑制滤波器的ADS仿真及优化
    3.3 混频器的原理及技术参数
        3.3.1 混频器的基本原理
        3.3.2 混频器的技术参数
    3.4 混频电路设计与ADS仿真
        3.4.1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3.4.2 180°混合巴伦
        3.4.3 混频器的ADS仿真
第四章 DRO设计和中频放大电路介绍
    4.1 介质振荡器原理
        4.1.1 振荡器的基本模型及振荡条件
        4.1.2 介质谐振腔振荡器
        4.1.3 振荡电路的选择
    4.2 介质振荡器的设计与仿真
    4.3 中频放大电路
        4.3.1 第一级中频放大器及电路形式
        4.3.2 第二级中频放大器及电路形式
第五章 LNB偏置电路的设计及整体测试
    5.1 偏置电路设计
    5.2 LNB的加工及实物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电引信
    1.2 毫米波系统发展
        1.2.1 概述
        1.2.2 毫米波收发组件发展
    1.3 毫米波系统集成技术及其新发展
        1.3.1 T/R模块集成技术
        1.3.2 单片集成电路(MMIC)
        1.3.2.1 GaAs MESFET
        1.3.2.2 HJFET
        1.3.2.3 HEMT
        1.3.2.4 HBT
        1.3.3 集成电路的新进展——3DMIC和MCM
        1.3.3.1 三维微波集成电路(3DMIC)
        1.3.3.2 多芯片模块(MCM)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方案
    2.1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技术指标
    2.2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工作原理
    2.3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设计方案
        2.3.1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设计原则
        2.3.2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结构
        2.3.3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模块设计
    2.4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设计中的电磁兼容(EMC)问题
        2.4.1 地线设计
        2.4.2 屏蔽设计
        2.4.3 滤波设计
        2.4.4 电路设计
    2.5 小结
第三章 平面无源电路
    3.1 功率分配/合成器
        3.1.1 功率分配/合成器基本理论
        3.1.2 功率分配/合成器设计
        3.1.2.1 f_0/4功分器设计
        3.1.2.2 f_0功率分配/合成器设计
    3.2 滤波器
        3.2.1 微带带通滤波器设计
        3.2.1.1 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设计
        3.2.1.2 新型多路耦合型微带带通滤波器设计
        3.2.1.3 新型加载电容型毫米波微带带通滤波器设计
        3.2.2 集总参数低通滤波器设计
    3.3 微带到波导过渡
    3.4 微带到微带互连线
    3.5 GaAs MMIC无源元件
        3.5.1 电容
        3.5.1.1 交指型电容
        3.5.1.2 MIM电容
        3.5.2 电感
        3.5.2.1 高阻抗线
        3.5.2.2 拱形电感
        3.5.2.3 螺旋电感
        3.5.3 电阻
    3.6 小结
第四章 毫米波放大器
    4.1 放大器特性的表征方法
        4.1.1 功率增益
        4.1.2 噪声特性
        4.1.2.1 噪声系数
        4.1.2.2 最佳噪声匹配
        4.1.3 稳定性
        4.1.4 动态范围
        4.1.4.1 1dB增益压缩动态范围
        4.1.4.2 无失真动态范围
    4.2 毫米波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法
        4.2.1 以输入和输出阻抗为基础的设计
        4.2.2 以S参数为基础的设计
    4.3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4.3.1 有源器件及无源器件模型
        4.3.1.1 有源器件建模方法
        4.3.1.2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
        4.3.1.3 PHEMT模型
        4.3.1.4 无源元件的模型
        4.3.2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与仿真
        4.3.2.1 电路拓扑的选择
        4.3.2.2 电路的优化设计和仿真
        4.3.3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电路的电磁场仿真与版图设计
        4.3.3.1 电路的电磁场仿真
        4.3.3.2 版图调整规则
        4.3.3.3 版图设计过程
        4.3.4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第一次流片和测试结果
        4.3.4.1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的制备
        4.3.4.2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第一次流片测试结果
        4.3.4.3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第一次流片结果分析
        4.3.5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第二次流片和测试结果
        4.3.5.1 电路设计的改进
        4.3.5.2 改进后电路的拓扑结构
        4.3.5.3 改进后电路的电磁场仿真结果
        4.3.5.4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第二次流片
        4.3.5.5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第二次流片测试结果
        4.3.5.6 毫米波单片功率放大器第二次流片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毫米波倍频源
    5.1 倍频器理论分析
    5.2 倍频器相位噪声
    5.3 毫米波倍频源
    5.4 小结
第六章 混频器
    6.1 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6.1.1 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结构
        6.1.2 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等效电路
    6.2 混频器的混频原理
    6.3 混频器主要技术指标
        6.3.1 变频损耗
        6.3.2 噪声系数
        6.3.3 动态范围
        6.3.4 隔离度
    6.4 混频器的电路形式
        6.4.1 单端混频器
        6.4.2 单平衡混频器
        6.4.3 双平衡混频器
    6.5 组件中的混频器
    6.6 小结
第七章 毫米波控制电路
    7.1 PIN-二极管
        7.1.1 PIN-二极管结构
        7.1.2 PIN-二极管等效电路
        7.1.2.1 正向偏置时的等效电路
        7.1.2.2 反向偏置时的等效电路
    7.2 PIN二极管开关
        7.2.1 PIN二极管开关基本电路和性能
        7.2.2 组件中的开关
    7.3 毫米波0-π移相器
        7.3.1 移相器主要技术指标
        7.3.1.1 工作频带
        7.3.1.2 相移量
        7.3.1.3 相移精度
        7.3.1.4 移相器开关时间
        7.3.1.5 寄生调幅
        7.3.2 移相器工作原理
        7.3.2.1 开关线移相器
        7.3.2.2 加载线移相器
        7.3.2.3 反射式移相器
        7.3.2.4 平衡式移相器
        7.3.3 0-π移相器参数对载波抑制度的影响
        7.3.3.1 移相误差与寄生调幅对载波抑制度的影响
        7.3.3.2 移相器开关时间对载波抑制度的影响
        7.3.3.3 仿真结果对比
        7.3.4 0-π移相器设计
    7.4 小结
第八章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
    8.1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模块电路设计
        8.1.1 源模块电路
        8.1.2 接收机模块电路
        8.1.3 发射机模块电路
        8.1.4 组件腔体设计
        8.1.5 电源电路
    8.2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装配
    8.3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测试
        8.3.1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测试框图
        8.3.2 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测试结果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中小功率射频激励CO2激光器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射频CO_2激光器国内外概况
    1.2 射频激励技术
    1.3 射频电源
    1.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2 射频气体放电和射频激励C02 激光器
    2.1 气体放电理论
    2.2 射频气体放电和放电模型
    2.3 射频CO_2 激光器放电气体的等效模型
    2.4 小结
3 射频电路设计理论
    3.1 射频电路概述
    3.2 无源器件的射频特性
    3.3 有源器件的射频特性
    3.4 直流偏置网络
    3.5 单口网络和双口网络
    3.6 射频放大器
    3.7 小结
4 射频激励CO_2 激光器电源的设计
    4.1 电源原理及设计要求
    4.2 振荡电路和中间放大电路
    4.3 输出电路
    4.4 输出匹配网络
    4.5 实验及结果
    4.6 小结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四、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稳定系数及功率损失(论文参考文献)

  • [1]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稳定系数及功率损失[J]. 高匡达,李强法. 低温与超导, 1975(S1)
  • [2]高稳定度的半瓦IMPATT振荡器[J]. 李强法. 低温与超导, 1975(S1)
  • [3]FMCW探测系统射频电路设计与分析[D]. 陈尔青.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2)
  • [4]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J]. 党文才. 低温与超导, 1975(S1)
  • [5]X波段锁相介质振荡器的设计[D]. 黄军恒.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6]基于高速UWB通信系统中TX射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陈维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07(05)
  • [7]回旋器件前级固态功率放大器的研究[D]. 赵国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基于直播卫星接收的高性能LNB设计[D]. 孙家训. 安徽大学, 2011(04)
  • [9]毫米波引信前端收发组件[D]. 喻梦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06(01)
  • [10]中小功率射频激励CO2激光器电源的研究[D]. 曹锋光.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使用反射腔稳定固态振荡器 - 稳定性因数和功率损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