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传染性贫血病灭活苗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岳[1](2021)在《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流行毒株生物学特性及致弱研究》文中提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作为指环病毒科环状病毒属唯一成员,主要危害2-3周龄雏鸡,是1种重要的的免疫抑制病病毒。雏鸡感染CAV后,表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CAV既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此外,CAV已在多种禽弱毒疫苗被检测到,给CAV的防制带来极大的难度,严重影响着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展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CAV流行病学调查,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外传代致弱研究,对CAV的基础研究及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1月~2019年9月检测了来自于13个省市疑似发病鸡群的1677份肝脏病料,发现CAV样品检测阳性率为14.43%,鸡群检测阳性率为22.31%,这些阳性结果分布在调查的13个省市中。CAV与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等免疫抑制病病毒混合感染普遍存在于检测鸡群,占CAV感染总量的52.94%,其中,CAV与MDV双重感染最为常见。筛选37份CAV阳性肝脏病料进行病毒分离,经PCR、间接免疫荧光以及电镜鉴定,成功分离32株CAV细胞适应毒株。对32株分离毒株VP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VP1基因同源性较高;对VP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遗传演化分析发现,分离毒株位于A1亚组(24株)与A3亚组(8株),此外,分离毒株存在12个氨基酸突变位点。为了解流行毒株的致病特征,选取毒株CAV-He N19/3001(A1亚组)与CAV-JL16/8901(A3亚组)作为代表毒株,Cux-1为参考毒株,在SPF鸡上进行致病性评估。攻毒后14 d,各攻毒组SPF鸡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腺萎缩及贫血症状,其中,分离毒株CAV-He N19/3001攻毒组鸡死亡率为20%,CAV-JL16/8901攻毒组鸡死亡率为30%,Cux-1攻毒组无鸡只死亡,并且CAV-He N19/3001和CAV-JL16/8901攻毒组表现胸腺萎缩与贫血症状持续期长于参考毒株Cux-1攻毒组,表明分离毒株致病性强于参考毒株Cux-1。对VP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流行毒株表现出与参考毒株不同的突变特点,可能为致病性增强的原因,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影响致病性的具体氨基酸位点。为了探索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选取1株分离毒株CAV-JL17/1204,在MDCC-MSB 1细胞上进行体外传代研究。经体外培养至120代,获得1株高代次毒株CAV-JL17/1204-F120。为了解该高代次毒株的致病性,以亲本毒株CAV-JL17/1204-F8(1×103.5 TCID50/100μL)10倍剂量感染SPF鸡,结果显示:攻毒后14 d,亲本毒株引起50%SPF鸡发病,表现明显的CIA症状,而高代次毒株攻毒组鸡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症状,表明高代次毒株CAV-JL17/1204-F120对鸡的致病性大大下降,为1株致弱毒株。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不同代次CAV-JL17/1204的VP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发现该致弱毒株与亲本毒株F8相比,出现两个氨基酸位点突变,可能为该毒株致病性下降的原因,但还需下一步实验验证。本研究对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CAV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分离鉴定32株CAV细胞适应毒,获得了流行毒株的VP1基因序列,初步探索了流行毒株与Cux-1致病性差异的原因。通过体外传代的方式,获得1株致弱毒株,并对其致弱特征进行研究,丰富了中国地区CAV生物学信息库,为CAV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李金芝[2](2021)在《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制备及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指出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aemia virus,CIAV)是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原体。由于缺乏有效监测技术与防控措施,当前CIAV在世界各地的家禽养殖场普遍存在。CIAV感染可引起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和全身淋巴萎缩,继发感染,对全球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建立有效的CIAV检测技术,本研究在开展CIAV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制备了CIAV核酸定性标准样品,建立了基于多肽技术的检测CIA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临床样品进行了初步应用。研究结果为分析CIAV流行变异和传播趋势提供了依据,为CIAV病毒核酸检测提供了定性标准样品以及为临床监测CIAV感染与免疫提供了自主产权的间接ELISA检测技术。1.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以及JSP1906株的序列分析本研究对江苏地区养殖场内送检的疑似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感染的6份病料,通过接种MDCC-MSB1细胞传代以及PCR检测进行了病原分离与鉴定。PCR结果表明6份病料以及由MDCC-MSB1细胞扩增传代样品均能扩增出CIAV特异性条带。对其中送检鸽子组织样品中分离到的CIAV病毒CIAV-JSP1906全基因测序发现,CIAV-JSP1906基因组大小为2298 bp。将其与GenBank上26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CIAV毒株进行对比发现,CIAV-JSP1906与吉林株(JL14023)的同源性最高,与巴西株(KY02457)和日本株(TR20)的同源性最低。与其他毒株比较,虽然CIAV-JSP1906的VP2和VP3蛋白高度保守,但是其VP1第394位点为谷氨酰胺(Q),表明CIAV-JSP1906具有高致病性。进一步分析发现CIAV-JSP1906在非编码区150 bp~245 bp之间有4个21 bp的DR序列和12 bp的插入,具有典型的CIAV基因型。CIAV-JSP1906的成功分离鉴定与全基因测序为深入研究CIAV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流行情况提供了参考。2.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制备为获得可用的CIAV核酸定性标准样品,本研究将2019年10月20日从江苏省泰州兴化市送检病料中分离到的一株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TZC1910,进行病毒纯粹性鉴定,然后在MDCC-MSB1细胞上大量扩增,CIAV-TZC1910全基因大小为2298 bp。根据《鸡传染性贫血诊断技术》(NY/T 1187-2019)行业标准的推荐,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以pcDNA3.1-VP1真核质粒为标准曲线检测CIAV病毒DNA拷贝数,确定CIAV最佳稀释度和最佳灭活条件。最后对灭活后的病毒悬液进行分装保存,进行无支原体和无菌检验后,同时对CIAV核酸定性标准样品TZC1910进行均一性、稳定性以及保存时间等的标定,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IAV核酸定性标准样品TZC1910符合标准。CIAV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获得,解决了该病在检测中缺乏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实际问题,规范了CIAV核酸检测技术。3.鸡传染性贫血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本研究通过软件分析CIAV经典毒株序列CUX-1,选择CIAV-VP1序列中高度保护的抗原性和亲水性较高的3段多肽序列作为包被抗原,同时在制备CIAV阳性鸡血清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CIA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通过反应条件优化确定了ELISA最佳反应条件及检测临界值,并开展了特异性、重复性测定以及与IDEXX的ELISA试剂盒对临床样品进行了比较检测。特异性试验表明该ELISA方法不与所检测的REV、AIV-H5/H9、ILTV、IBV、NDV以及ALV-A/J/K等多抗血清反应,仅与所检测的CIAV阳性多抗血清反应。重复性试验表明该ELISA方法批内重复变异系数以及批间重复变异系数CV值均小于10%。对临床CIAV免疫鸡群样品进行比对,检测结果发现该ELISA方法和IDEXX试剂盒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4%和80.4%,该ELISA方法与IDEXX试剂盒的总符合率73.2%。以上基于多肽的检测CIAV抗体的ELISA方法的建立为CIAV免疫鸡群及感染鸡群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监测CIAV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黄英[3](2020)在《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衣壳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是一种临床上能够引起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的病原体。CIAV会攻击鸡的免疫系统,不仅会引起其他病原继发感染,还会干扰重大疫病的免疫效果。该病可垂直传播,通过对种鸡进行抗体监测,及时发现并淘汰患病种鸡对于该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国外的商品化CIA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价格昂贵,用于该病的抗体检测成本太高,而国内还没有相关的商品化检测产品。因此,本论文以CIAV的衣壳蛋白VP1为抗原,建立了一个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较好的CIA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希望能够为CIAV的抗体检测和疫病净化提供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重组VP1蛋白将构建好的含有VP1基因的转移质粒和杆状病毒基因组共转染sf 9细胞,以产生携带有VP1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命名为BAC-VP1。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转染细胞相较于正常细胞而言,细胞体积变大,膨胀,初步判断细胞转染后形成了重组杆状病毒。提取感染重组毒的细胞基因组并用鉴定引物进行PCR扩增,PCR扩增产物经核酸电泳检测到相应的目的条带,进一步确定重组杆状病毒BAC-VP1构建成功。收获感染BAC-VP1的细胞后制样,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在预测的重组VP1蛋白大小附近,没有检测到相应的条带,说明没有成功表达重组VP1蛋白。2、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重组VP1蛋白进一步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实现重组VP1蛋白的表达。根据实验室前期分离到的CIAV基因序列并结合大肠杆菌密码子偏爱性分析,合成了衣壳蛋白VP1的编码序列。分别将截短的重组VP1(40~449aa)蛋白和重组VP1(78~449aa)蛋白表达质粒转化BL21菌株,经IPTG诱导后,SDS-PAGE结果显示成功表达重组VP1(40~449aa)蛋白和重组VP1(78~449aa)蛋白,但是均以不溶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为了实现重组VP1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先后尝试用重组VP2蛋白和5种不同的分子伴侣帮助其正确折叠,最终利用3号分子伴侣(dna K-dan J-grp E)成功实现了重组VP1(40~449aa)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利用5号分子伴侣(dna K-dan J-grp E/gro ES-gro EL-tig)成功实现了重组VP1(78~449aa)蛋白的可溶性表达。3、纯化原核表达的重组VP1蛋白利用Ni-NTA亲和层析柱分别对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VP1(40~449aa)蛋白和重组VP1(78~449aa)蛋白进行纯化,洗脱后的样品分别用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VP1(40~449aa)蛋白没有挂上Ni-NTA亲和层析柱,洗脱的样品中没有目的蛋白;而重组VP1(78~449aa)蛋白在300mmol/L咪唑浓度洗脱下,洗脱液中重组VP1蛋白的浓度较高,纯度较好,说明试验成功纯化出重组VP1(78~449aa)蛋白。4、以原核表达的重组VP1蛋白为抗原的CIA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以纯化后的原核表达重组VP1(78~449aa)蛋白为检测抗原,旨在建立一种CIA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通过对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倍数、包被条件、封闭时间及酶标抗体稀释倍数进行优化,最终确定CIA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抗原包被浓度为16μg/m L;血清稀释倍数为1:80;包被条件为4℃包被过夜;封闭时间为37℃下封闭2h;酶标抗体稀释倍数为1:10 000。用该方法对30份CIAV阴性血清进行检测,确定该方法的阴阳临界值为0.285。用建立的CIA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检测AIV、NDV、MDV和IBDV的病原阳性血清时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用该方法和IDEXX的CIA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同时对不同稀释倍数的CIAV阳性血清进行检测,该方法的最低检测稀释度为1:512,而IDEXX的CIA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最低检测稀释度为1:256,说明该方法的敏感性较好;重复性试验显示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应用该方法和IDEXX的CIA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同时对90份临床血清进行检测并计算它们之间的符合率,结果显示,IDEXX的CIA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出阳性样本数为50份,其中45份由本方法检出为阳性,阳性样品的符合率为90%;IDEXX的CIAV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出阴性样本数为40份,其中32份由本方法检出为阴性,阴性样品的符合率为80%,总符合率为85%。
史静柯[4](2020)在《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VP1基因克隆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研制》文中认为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禽类免疫抑制性疾病,给全球范围内的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对CIAV感染及其诱导的免疫抑制的致病分子机理知之甚少,在CIAV基因组编码的三个蛋白VP1、VP2及VP3中,衣壳结构蛋白VP1被认为在介导CIAV感染宿主细胞及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VP2编码双功能型磷酸酶活性,而VP3则编码凋亡素。CIAV的VP1是如何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启动病毒感染及其分子基础尚需进一步探究。本研究在成功分离鉴定到一株CIAV毒株及进行全基因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对CIAV的VP1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及稳定表达细胞系构建,且以合成多肽表位为免疫原研制出了 5株抗CIAV的VP1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CIA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创制CIAV诊断技术、鉴定CIAV感染细胞受体及解析VP1介导的CIAV感染分子机制等提供了材料,打下了基础。1.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JS-CZ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演化分析为对江苏某地区疑似鸡传染性贫血病例进行病原检测与鉴定,将病料进行了PCR检测以及MDCC-MSB1细胞接种与盲传。PCR结果表明病料以及MDCC-MSB1细胞盲传物中均能扩增出CIAV特异性条带。证明已成功分离到一株CIAV,将其命名为CIAV-JS-CZ。通过设计3对引物对CIAV-JS-CZ分离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并借助生物学软件对基因组序列和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IAV-JS-CZ分离株全基因组大小为2298bp;CIAV-JS-CZ分离株与23株国内外的CIAV分离株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6.1%-99%之间,其中与日本分离株(AH9410)同源性高达99%,与我国广东分离株(GD-K-12)同源性最低,为96.1%;CIAV-JS-CZ分离株VP1的第394位氨基酸为谷氨酰胺(Q),提示该分离株可能具有较强致病性。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JS-CZ毒株的分离鉴定丰富了 CIAV毒株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CIAV研究打下了基础。2.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细胞系初步构建为探究VP1在CIAV介导感染中作用及鉴定其潜在宿主互作蛋白,本研究以CIAV-JS-CZ的基因组为模板,首先PCR扩增出CIAV的VP1全基因ORF,并经酶切连接后克隆进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ygromycin。重组质粒经测序验证后,命名为pcDNA3.1-Hygromycin-VP1。利用抗CIAV的VP1特异性多克隆抗体进行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转染pcDNA3.1-Hygromycin-VP1的293T细胞可见特异性亮绿色荧光,而转染对照载体pcDNA3.1-Hygromycin的293T细胞中未见特异性亮绿色荧光。由于课题组观察到LMH细胞可作为CIAV潜在感染靶细胞,将pcDNA3.1-Hygromycin-VP1重组质粒转染LMH,通过药物潮霉素B筛选及有限稀释克隆法,初步获得表达CIAV的VP1的LMH细胞系。CIAV的VP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获得及其表达细胞系的初步构建为鉴定VP1介导CIAV感染分子基础及其细胞受体打下了基础。3.抗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为研制抗CIAV的VP1单克隆抗体,本研究在分析VP1的亲水性及抗原性基础上,以设计合成的两段多肽Peptides-1和Peptides-2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以合成多肽和转染pcDNA3.1-Hygromycin-VP1真核表达质粒的293T细胞作为筛选原。通过常规方法将小鼠脾细胞和SP2/0细胞进行融合、ELISA与IFA筛选鉴定及亚克隆,最终获得5株分泌抗CIAV的VP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其中一株是针对表位多肽Peptides-1,命名为CIAV-VP1-1C5;其余4株针对表位多肽 Peptides-2,分别命名为 CIAV-VP1-2E3、CIAV-VP1-2B3、CIAV-VP1-3F4及CIAV-VP1-3C10。5株抗VP1单克隆抗体不仅与包被表位多肽Peptides-1或Peptides-2具有良好的ELISA反应性,而且能通过IFA识别在LMH细胞中表达的VP1蛋白。抗VP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不仅为进一步构建基于VP1蛋白的CIAV的诊断技术开发提供了试剂,而且为鉴定VP1介导的CIAV感染细胞受体打下了基础。
冯杰[5](2020)在《CIAV流行病学与河南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anemia,CIA)是一种严重影响家禽生产的免疫抑制病,此病主要侵染1-3周龄雏鸡,感染鸡群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生长抑制、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黄化及早期全身淋巴细胞萎缩。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是CIA病原体,在临床上CIA致死率较低,导致养殖户常常忽视对此病的防治往往容易疏忽。自1992年以来,CIA在中国多省份广泛流行,给我国养禽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对我国CIA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横切面调查市场部分流通禽用弱毒活疫苗和采集河南各地区鸡场病料进行了河南地区CIA的流行病学调查。从河南农业大学禽病研究所收集患病病例,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组序列测定,对河南地区CIAV流行毒株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我国CIA感染率Meta分析为了解CIAV在国内的流行情况,从各种中英文文献平台下载了 CIAV感染率调查相关文献,并使用3.5.3版本R软件内的Meta软件包对文献内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CIAV整体阳性率为48%(95%CI:36%-61%),暗示CIAV在国内鸡群存在普遍感染。因文献存在异质性,本研究进一步对文献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在地理分布上,华东地区整体阳性率56%(95%C1:43%-68%)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8%(95%CI:24%-52%);2010年以前的文献整体阳性率52%(95%CI:38%-66%)与2010年后发表的文献整体阳性率45%(95%C1:31%-60%)差异不大;使用ELISA方法检测病毒整体阳性率66%(95%CI:54%-77%)明显高于PCR 方法 26%(95%CI:15%-42%)及其他方法 30%(95%CI:14%-53%);小于60日龄的育雏阶段的鸡只整体感染率37%(95%CI:28%-47%)小于250日龄的成年鸡感染率80%(95%CI:49%-98%),暗示成年鸡普遍存在CIAV感染。2.河南地区CIA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为了解CIA在河南地区的流行情况,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搜集2017-2019年河南地区临床病料,随机采购河南市场上售卖的弱毒疫苗,通过PCR方法进行组织病料及疫苗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收集组织病料437份,其中CIAV核酸阳性41份,阳性率为9.38%(95%(CI:6.8%-12.5%);共采集24个厂家,5个不同种类不同批次120份冻干活疫苗,其中新城疫、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53份,鸡痘活疫苗31份,新城疫活疫苗34份,鸡毒支原体活疫苗1份,传喉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苗1份。最终CIAV检测阳性疫苗4份,总体CIAV核酸阳性率为3.33%(95%Cl:0.9%-8.3%)。4份阳性疫苗来自3个生物制品厂,疫苗厂家阳性检出比例为3/24,整体阳性率为12.5%(95%CI:2.7%-32.4%)。以上结果显示,当前存在鸡用活疫苗的CIAV污染,除自然感染外,鸡群感染此病与疫苗中CIAV污染也可能有关联。3.CIAV河南株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组分析本研究从河南农业大学禽病研究所收集患病鸡只肝脏及脾脏,进行病毒分离并测定12株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河南分离株之间相似性很高,范围在97.1%-99.3%,与疫苗株Cux-1和Del-Ros相似性范围在97.8%-98.6%。在全基因进化树上河南12个分离株分为三个小的亚组,HN-3,HN-5,HN-7,HN-10,HN-11与日本经典弱毒株C369同一小分支上,可能是由此弱毒株传播进化而来。HN-2、HN-4、HN-6这三株病毒与之前河南HN1405毒株处在同一分支上,HN-1,HN-8,HN-9,HN-12与河南HN1504毒株同一分支上,这两个分支上的毒株较为集中且与之前河南地区分离的毒株都在同一分支,氨基酸位点差异也不大,表明这些毒株可能是在河南本土地区流行的优势毒株。分别对12个分离病毒编码的三个完整蛋白进行分析后发现,衣壳蛋白VP1蛋白氨基酸位点变异最多,总体变异为0-3.4%,其中HN-1,HN-8,HN-9,HN-12毒株VP1蛋白都带有Q139和Q144,其他8个河南分离株携带残基K139和E144。HN-4,HN-6,HN-8在290位存在A290P突变,这是之前从未报道过的。VP2和VP3蛋白与其他毒株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利用RDP4软件对所分离到的12株CIAV毒株进行重组检测发现,HN-4和HN-8毒株存在基因重组。整体而言,河南毒株与亚洲其他地区韩国、日本和美国毒株存在相互重组演化,也存在一定的基因重组事件,推测重组后的毒株适应性、流行性和传播水平会更高。4.CIAV河南分离株HN-4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CIAV河南分离株HN-4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利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和q-PCR测定病毒效价的方法,研究该毒株在马立克氏病淋巴母细胞系(MDCC-MSB1)中的生长特性和增殖规律。结果显示HN-4毒株在MSB1细胞系中能够很好增殖,感染病毒48h后能产生非常明显的CPE,感染后72h细胞裂解物中基因组拷贝数达到峰值(1×107.25copies/μL)此后保持稳定。对1日龄SPF鸡肌肉注射1mL从细胞培养接种物中分离的HN-4毒株(1×107copies/μL),在鸡体上复制出典型的发病症状,感染后7天可从感染组鸡体内可以分离到接种毒株,最终鸡只死亡率为50%。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鸡只在感染后7天体重明显降低,感染后21天时两组鸡体重差异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在感染后16天时鸡只胸腺、脾脏、法氏囊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差异显着(P<0.05)。肾脏萎缩不明显,肝脏轻微肿大,感染组鸡骨髓变为淡黄色,骨质脆。采集组织器官制备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鸡各组织器官均有典型CIA引起的病理损伤。以上结果显示HN-4毒株致病性强。
申祖杰[6](2018)在《禽腺病毒血清4型的分离鉴定及其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包积液综合征(Hydropcricardium hepatitis syndrome,HHS)主要是由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引起的,2015年该病在我国多个省份暴发并成区域性流行,迄今为止国内没有有效的防控手段预防该病,因此给我国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92份疑似感染禽腺病毒的病料中共分离到69株FAdV-4,分离率为75%。对该69株FAdV-4的hexon基因进行鉴定、测序、序列相似性分析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后,结果显示分离毒株与国内已报道的FAdV-4代表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100%,但与国外FAdV-4代表毒株亲缘关系较远,序列相似性在98.9%99.1%之间。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与国外代表毒株的hexon蛋白氨基酸序列相比,共9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分别为188 IR、193 QR、195 EQ、238 ND、240AT、243 EN、410 TA、797 AP和842 GA,这些突变位点主要分布于hexon蛋白的前段与中段,而前段与中段是hexon蛋白的主要抗原位点,因此提示国内暴发的FAdV-4可能发生了抗原表位的改变。本研究根据分离时间、地点及临床发病特点选定了HZ-06-01 F7分离株为代表毒株进行FAdV-4的致病性研究。为研究该毒株的致病特点,将该病毒在鸡肝癌细胞(LMH)上传代及蚀斑纯化,并对该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及分析,最后通过动物回归试验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特点。全基因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HZ-06-01分离毒株与中国代表毒株HB1510、JSJ13属于同一分支且亲缘关系最近,说明该分离毒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序列比对发现,HZ-06-01分离毒株与国外代表毒株MX-SHP95、NC015323.1(该毒未命名)相比,存在ORF19和ORF27基因的缺失。攻毒试验表明,HZ-06-01经不同攻毒途径攻毒对鸡的致病性存在差异,其中肌肉注射组死亡率为100%(10/10),且在病死鸡的多个脏器中均能检测到病毒;灌喂组死亡率为0%(0/10),但攻毒后第2周能检测到抗体;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肝脏有明显的核内包涵体、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等典型病变。通过对FAdV-4的分离、鉴定、筛选及筛选株的致病性分析后,HZ-06-01筛选株与国内FAdV-4代表毒株亲缘性较近,且可以复制出典型的HHS,因此选定HZ-06-01F7为种子毒株进行FAdV-4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HZ-06-01的F7、F50和F100代毒株的hexon、penton、fiber1、fiber2等结构蛋白基因较为保守,序列相似性为100%,但非结构蛋白基因dUTPpase、PTP、33KDa、100KDa及ITR发生了序列突变。疫苗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成品疫苗无污染、接种3周龄SPF鸡后无不良反应且接种部位吸收良好;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对3周龄SPF鸡,以最小剂量25μL经肌肉注射途径免疫2次后,第8周攻毒,能够有效预防HZ-06-01 F7病毒的攻击,保护率为100%(5/5)。抗体消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以250μL的成品疫苗1次免疫3周龄SPF鸡后,第7周SPF鸡仍具有较高的FAdV-4血清抗体水平(≧4461.478)。因此HZ-06-01毒株可以做为候选株进行FAdV-4灭活疫苗的进一步的研究。
解慧梅[7](2018)在《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文中提出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圆环病毒科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鸡是 CIAV 的唯一自然宿主,各年龄鸡均易感,在鸡群中广泛存在,随着日龄的增加,其易感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1979年Yuasa等首次分离到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目前已在全球分布,该病的发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当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CIAV阳性率,系统调查了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的流行病学,并对泰州株病原进行了分离与鉴定。1.江苏省各地区鸡传染性贫血病调查2012.9-2014.8采用多级随机抽样法对江苏省13个地区中50个不同市县的191个规模鸡场采集血液样品,共采集5152份样本,同时详细记录采样鸡的年龄、品种及养殖场情况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CAV阳性率,结果表明,所测样品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阳性1643份,占总调查血清样品的31.89%。其中南京浦口、江宁、六合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30%、18.48%、23.91%;无锡滨湖、宜兴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57%、20.65%,徐州新沂、邳州、丰县、沛县、睢宁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70%、3152%、29.35%、32.61%、29.35%;常州新北区、武进区、溧阳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65%、19.57%、20.65%;苏州姑苏区、张家港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57%、16.30%;南通启东、海门、海安、如东、如皋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74%、10.87%、30.43%、22.83%、23.91%;连云港赣榆、灌云、东海、灌南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35%、18.48%、27.17%、17.39%;淮安淮安区、涟水、盱眙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91%、21.74%、20.65%;盐城建湖、滨海、大丰、射阳、阜宁、东台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65%、32.61%、27.17%、53.26%、35.87%、22.83%;扬州江都区、仪征、宝应、高邮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65%、19.57%、23.91%、19.57%;镇江丹徒、丹阳、扬中、句容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65%、19.57%、21.74%、22.83%;泰州海陵、高港、姜堰、泰兴、靖江、兴化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26%、66.85%、69.02%、54.89%、43.48%、53.80%;宿迁沭阳、泗阳、泗洪地区鸡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74%、20.65%、29.35%。表明江苏13个地区普遍存在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调查结果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2.鸡传染性贫血病阳性率与日龄的关系通过对血清样品的分析,30日龄以下血清样品536份,阳性76份(阳性率14.18%);31-140日龄血清样品1372份,阳性293份(阳性率21.36%);141-240日龄血清样品1772份,阳性642份(阳性率36.23%);241日龄以上血清样品1472份,阳性633份(阳性率为43%)。表明江苏省鸡CIAV抗体阳性与年龄有密切关系,鸡群日龄不同血清抗体阳性率有显着差异,随着日龄增加感染率明显升高。说明CIAV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感染鸡群。3.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ELISA阳性率与品种的关系本研究采集9个品种鸡的血清样品,通过对所测CIAV阳性率与品种关系的分析,狼山鸡、海兰鸡、京红1号、农大3号、乌骨鸡、三黄鸡、AA鸡、艾维茵肉鸡、黄羽肉鸡、阳性率分别为 17.73%(159/897)、29.89%(200/669)、31.67%(165/521)、28.57%(172/602)、19.61%(20/102)、38.72%(290/749)、38.36%(206/537)、43.03%(213/495)、37.59%(218/580)。其中,蛋用种鸡血清样品982份,阳性数241份(阳性率24.54%);商品蛋鸡血清样品1707份,阳性数455份,(阳性率为26.65%);肉用种鸡血清样品1022份,阳性数398份(阳性率38.94%);商品肉鸡血清样品1441份,阳性数549份(阳性率38.10%)。表明江苏不同品种鸡均有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肉鸡品种阳性率普遍高于蛋鸡。4.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分离与鉴定选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抗体阳性率为90%-95.24%的5个鸡群,随机采集10-50日龄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贫血、疫苗抗体效价低的不同品种的鸡24羽,应用PCR、SPF鸡病毒分离、MDCC-MSB1细胞病毒分离、免疫荧光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疑似鸡组织乳液接种1日龄SPF雏鸡,血清样品阳性率为95.83%,血液检查HCT<27%,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具有典型的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理变化特征。SPF鸡组织通过PCR检测均能扩增到目的片段。SPF鸡组织液接种MSB1细胞传至第五代出现细胞死亡,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感染细胞试验组和阳性对照中出现不规则的荧光颗粒,接毒细胞经过PCR检测能扩增到目的片段。接毒细胞液接种SPF鸡进行动物回归试验,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具有典型的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分离到的病毒株命名为CAVMY1305-30(泰州株),基因测序得该株与其他32株CAV病毒编码区的核苷酸基因同源性为96.5%-99.8%;单一比对VP1、VP2、VP3的生物开放阅读框架(ORF),CAVMY1305-30与其他32株CA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达95.7%、99.1%、98.7%,VP1和VP2所对比的32个毒株,分为两大分支,各分支中均有亚洲、欧美的毒株存在,并无明显的地域区分性。表明分离的病毒株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该分离株变异不大。
李鑫[8](2016)在《禽白血病病毒及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必须报告动物疫病,也是我国规定的一类烈性传染病,其暴发不仅给养禽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还给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世界上多个国家地区采取疫苗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综合策略来防控HPAI,中国利用该方法防控HPAI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当前HPAI还时有发生,除病毒等发生变异因素外,还与诸多因素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有关。本研究主要探讨禽白血病病毒(ALV)和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对禽流感(AI)疫苗的免疫抑制作用,为临床AI疫苗应用和分析免疫失败的原因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黑龙江分离株ALV HLJR0901株和CIAV WDNE110501株,分别进行对AI灭活疫苗和禽流感-新城疫二联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影响评估。1日龄SPF鸡感染ALV或CIAV后,再按照正常免疫程序免疫禽流感疫苗,进行血清抗体监测、攻毒后发病和死亡情况及排毒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值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测定、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同期设未感染ALV和CIAV的禽流感疫苗组,进行相应项目检测。结果显示,ALV和CIAV感染对体液免疫和疫苗的攻毒保护效果有显着影响。ALV和CIAV感染使AI疫苗免疫抗体明显下降且高峰期延后,而且这种免疫抑制作用持续存在,至免疫后63d仍存在显着差别(p<0.05),未感染ALV的鸡免疫Re-8灭活疫苗在第28d达峰值8.7 log2,而感染ALV鸡在第35d达峰值5.4 log2;未感染ALV的鸡免疫rLH5-8疫苗后第35d达峰值3.9 log2,而感染ALV鸡在免疫后第42d达峰值1.8 log2。当免疫21 d攻毒AI强毒时,感染CIAV与不感染CIAV的灭活疫苗(Re-8)免疫鸡平均HI抗体分别为3.0log2和7.8log2;感染CIAV与不感染CIAV的新禽二联活疫苗(rLH5-8)免疫鸡平均HI抗体分别为1.2log2和2.7log2。ALV和CIAV感染显着降低AI疫苗抗强毒攻击的保护效果,且对新禽二联活疫苗免疫效果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感染ALV后,Re-8灭活疫苗免疫鸡存活率从100%降至90%,排毒率从0升至40%;ALV对rLH5-8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影响更大,使其抗死亡保护率从100%降为0;CIAV感染使灭活疫苗免疫鸡存活率从100%降至80%,排毒率从0升至40%;使新禽二联活疫苗免疫鸡存活率从100%降为0;排毒率从0升至100%(10/10)。细胞免疫检测结果显示,ALV和CIAV感染对细胞免疫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LV和CIAV感染后,使AI灭活疫苗(Re-8)和新禽二联活苗(rLH5-8)免疫后诱导的外周血CD4+/CD8+值和SI值显着下降,能显着上调IFN-γ和IL-2。本研究表明,ALV和CIAV感染均可显着降低AI灭活疫苗和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而且对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影响更大,提示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防控时,需高度重视免疫抑制病的影响。
杜乐伦[9](2015)在《江苏省CIA流行病学调查及CAV MY1305-30株分离鉴定与分析》文中指出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目前养鸡业中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本病临床症状不明显,难以及时发现。除原发性疾病外,还会造成严重的继发感染和免疫失败,使养禽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本试验共分四个部分。1.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流行病学调查使用间接ELISA试验,对江苏省各主要地区鸡场和活禽市场进行鸡传染性贫血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红细胞计数,检测不同日龄病鸡的红细胞数量。结果表明:泰州、扬州和南通三地的阳性检出率在40%以上,除泰州、扬州、南通三市外,阳性检出率均在30%左右;不同日龄患病鸡红细胞数量极显着下降,21日龄以下病鸡下降56.16%,22-80日龄病鸡下降32.18%,81-120日龄病鸡下降52.00%;不同日龄鸡群,本病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不同,21日龄以下鸡群检出率为42.00%,22-80日龄检出率为36.00%,81-120日龄检出率为46.00%。2.疑似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患禽检测及阳性病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基因组测序对采集自泰州地区的42份疑似病料使用PCR法鉴定及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25份病料检测结果呈阳性,通过测定25份病料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基因组序列,确认一疑似新毒株。3.鸡传染性贫血病毒MY1305-30分离株的纯化及鉴定通过细胞盲传纯化病毒,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血液学检测试验、间接ELISA试验及骨髓过氧化物酶染色试验,确认一株新CAV毒株分离纯化成功。4.毒株MY1305-30 VP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多种软件及在线服务器对毒株MY1305-30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VP1蛋白的基本理化特性、疏水性、跨膜区域、信号肽、亚细胞器定位和二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MY1305-30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VP1蛋白是一种不稳定的亲水蛋白,疏水区域分布不集中,不具有跨膜区域,分泌途径定位于线粒体和内质网以外的细胞器,并成功预测其二级结构。
夏永恒[10](2009)在《鸡贫血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 CAV)是引起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的病原,属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CAV基因组编码三种蛋白:VP1(51.6kD)、VP2(24kD)和VP3(13.6kD),其中VP3(Apoptin)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本文通过基因突变技术将CAV的基因序列第487nt处的T改变为C,第526nt处的C改变为T,从而使VP3的起始密码子移位到原第14氨基酸的位置。突变后的VP3缺失了39个碱基,造成VP3的不完全表达;而相同碱基位置的VP2编码的氨基酸不变,因此不会影响VP2的表达。本研究还通过引物设计,将CAV病毒非编码区不完整的EcoR I识别序列(5’-GACTTC-3’)突变为完整的EcoR I识别序列(5’-GAATTC-3’),从而有利于CAV基因组的体外自身环化。将体外自身环化的重组体转染MDCC-MSB1细胞,获得感染性克隆。为下一步研究其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研制弱毒性或无毒性的CAV疫苗株探索一条新路。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通过具有链置换特性的Bst DNA聚合酶完成靶序列的扩增,仅需恒温加热就能扩增DNA,并可以通过核酸染料染色观察结果,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本研究利用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ux-1株基因为靶序列设计了6条引物并建立了LAMP检测方法,以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产物的方法对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反应的特异性、灵敏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LAMP)是诊断鸡传染性贫血病感染的简单快速方法,其敏感性可达10个拷贝,并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应用方便、快速、其敏感性可以满足相关样品的检测需要。
二、鸡传染性贫血病灭活苗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传染性贫血病灭活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流行毒株生物学特性及致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病原学 |
1.1.1 CAV的分类 |
1.1.2 CAV的形态学结构 |
1.1.3 CAV的基因组成 |
1.1.4 CAV的理化特征 |
1.2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流行病学 |
1.2.1 自然宿主系统 |
1.2.2 实验室宿主系统 |
1.2.3 CAV的传播途径及地理分布 |
1.2.4 CAV在国内流行情况 |
1.3 鸡传染性贫血的预防和控制 |
1.3.1 CIA的安全防治 |
1.3.2 CIA疫苗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情况及流行毒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 |
2.1.1 细胞、质粒与引物 |
2.1.2 病毒与SPF鸡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CAV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及与其他免疫抑制病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
2.2.2 CAV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
2.2.3 CAV流行株VP1序列测定与分析 |
2.2.4 CAV流行毒株致病性分析 |
2.3 结果 |
2.3.1 CAV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及与其他免疫抑制病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
2.3.2 CAV流行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
2.3.3 CAV流行毒株VP1序列测定与分析 |
2.3.4 CAV流行毒株代表毒株的致病性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传代致弱研究 |
3.1 材料 |
3.1.1 毒株、细胞及SPF鸡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设备 |
3.2 方法 |
3.2.1 CAV在MDCC-MSB1细胞上传代 |
3.2.2 CAV不同代次的鉴定 |
3.2.3 CAV不同代次VP1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 |
3.2.4 CAV亲本毒株与高代次毒株体外复制动力学研究 |
3.2.5 CAV亲本毒株与高代次毒株对SPF鸡的致病性分析 |
3.3 结果 |
3.3.1 CAV在MDCC-MSB1细胞上传代情况 |
3.3.2 CAV不同代次VP1基因分析 |
3.3.3 CAV亲本毒株与高代次毒株体外复制动力学研究 |
3.3.4 CAV亲本毒株与高代次毒株对SPF鸡的致病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制备及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内容一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以及JSP1906株的序列分析 |
1 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2.2 鸽源CIAV的全基因测序 |
3 结果 |
3.1 疑似CIAV感染病料汇总 |
3.2 PCR检测结果 |
3.3 细胞病毒分离结果 |
3.4 CIAV-JSP1906全基因扩增结果 |
3.5 酶切鉴定结果 |
3.6 全基因序列分析 |
4 讨论 |
研究内容二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制备 |
1 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制备 |
2.2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标定 |
3 结果 |
3.1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制备 |
3.2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标定 |
4 讨论 |
研究内容三 鸡传染性贫血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
1 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计算软件分析 |
2.2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阳性血清的制备 |
2.3 最佳多肽的筛选与确定 |
2.4 间接ELISA条件的优化 |
3 鸡传染性贫血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应用 |
3.1 送检血清样品ELISA检测 |
3.2 IDEXX试剂盒检测血清样品 |
3.3 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多肽序列选择结果 |
4.2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阳性血清的制备 |
4.3 最佳多肽的确定 |
4.4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4.5 特异性试验 |
4.6 批间及批内重复性试验 |
4.7 送检血清样品检测结果 |
5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衣壳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文献综述 |
1.1 鸡传染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1.1.1 病原学 |
1.1.2 CIAV基因组和蛋白质功能 |
1.1.3 流行病学 |
1.1.4 疾病的危害 |
1.1.5 诊断方法 |
1.1.6 预防控制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材料和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质粒、菌株、VP1基因 |
3.1.2 引物 |
3.1.3 主要试剂耗材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培养基、抗生素及其配制 |
3.1.6 蛋白表达和纯化相关试剂 |
3.1.7 SDS-PAGE和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 |
3.1.8 ELISA相关试剂及其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获得重组杆状病毒 |
3.2.2 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 |
3.2.3 重组杆状病毒DNA的提取和PCR鉴定 |
3.2.4 PCR扩增DNA片段 |
3.2.5 DNA片段的纯化回收 |
3.2.6 目的基因构建至表达载体 |
3.2.7 CaCl2处理法制备感受态 |
3.2.8 DNA化学转化方法 |
3.2.9 菌液的PCR鉴定 |
3.2.10 质粒的提取 |
3.2.11 重组VP1蛋白的原核表达 |
3.2.12 重组VP2蛋白与重组VP1蛋白共表达 |
3.2.13 分子伴侣与重组VP1蛋白共表达 |
3.2.14 重组VP1蛋白的纯化 |
3.2.15 SDS-PAGE电泳方法 |
3.2.16 Western Blot技术 |
3.2.17 蛋白浓度的测定 |
3.2.18 蛋白的超滤和保存 |
3.2.19 基于原核表达重组VP1 蛋白的CIA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重组 VP1 蛋白的杆状病毒表达相关结果 |
4.1.1 获得重组杆状病毒 |
4.1.2 重组杆状病毒的PCR鉴定 |
4.1.3 Western Blot检测杆重组状病毒表达的重组VP1 蛋白 |
4.2 重组VP1蛋白(40~449aa)的原核表达相关结果 |
4.2.1 重组VP1蛋白(40~449aa)的原核表达 |
4.2.2 重组VP1 蛋白(40~449aa)的Western Blot |
4.2.3 重组VP2 蛋白和重组VP1 蛋白(40~449aa)的共表达 |
4.2.4 分子伴侣和重组VP1蛋白(40~449aa)的共表达 |
4.2.5 重组VP1蛋白(40~449aa)的纯化 |
4.3 重组VP1蛋白(78~449aa)的原核表达相关结果 |
4.3.1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PCR扩增 |
4.3.2 重组质粒的鉴定 |
4.3.3 重组VP1蛋白(78~449aa)的表达分析 |
4.3.4 分子伴侣与重组VP1蛋白的共表达及条件优化 |
4.3.5 重组VP1蛋白的纯化 |
4.4 基于原核表达重组VP1 蛋白的CIA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4.4.1 最适抗原包被浓度与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4.4.2 最适包被条件的确定 |
4.4.3 最适封闭时间的确定 |
4.4.4 最适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
4.4.5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4.4.6 特异性试验 |
4.4.7 敏感性试验 |
4.4.8 重复性试验 |
4.4.9 符合率试验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VP1基因克隆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CIAV的病原学研究 |
1.1 CIAV的发现和命名 |
1.2 CIAV的病毒学分类 |
1.3 CIAV的基因组结构 |
1.4 CIAV的复制方式和培养特性 |
2 CIAV编码的蛋白及功能 |
2.1 ORF3编码的VP1 |
2.2 ORF1编码的VP2 |
2.3 ORF2编码的VP3 |
3 CIAV的流行病学 |
4 CIAV的致病机理 |
5 CIAV的临床表现 |
5.1 CIAV的临床症状 |
5.2 CIAV的病理变化 |
6 CIAV的混合感染 |
7 CIAV的诊断方法 |
7.1 血清学诊断 |
7.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8 CIAV的防治 |
8.1 加强饲养管理 |
8.2 免疫接种 |
9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研究内容一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JS-CZ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演化分析 |
1 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病毒的分离鉴定 |
2.2 病毒的全基因测 |
3 结果 |
3.1 病料PCR检测结果 |
3.2 MDCC-MSB1细胞上分离病毒结果 |
3.3 全基因扩增结果 |
3.4 酶切鉴定结果 |
3.5 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 |
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 讨论 |
研究内容二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细胞系的初步构建 |
1 实验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CIAV-VP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表达 |
2.2 表达CIAV-VP1细胞系的初步构建 |
3 实验结果 |
3.1 CIAV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
3.2 表达CIAV-VP1细胞系初步构建结果 |
4 讨论 |
研究内容三 抗鸡传染性贫血病毒VP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
1 实验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免疫原的制备 |
2.2 动物免疫 |
2.3 CIAV-VP1单克隆抗体筛选方法的建立 |
2.4 细胞融合 |
2.5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2.6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及建株 |
2.7 单克隆抗体的亚类鉴定 |
2.8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2.9 腹水的制备与纯化 |
2.10 腹水效价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免疫原的选择 |
3.2 CIAV-VP1单克隆抗体筛选方法建立的结果 |
3.3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3.4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3.5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结果 |
3.6 腹水效价测定结果 |
3.7 单克隆抗体纯化效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CIAV流行病学与河南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写词表 |
摘要 |
综述 |
1. 病原学研究 |
1.1 CIAV的发现和命名 |
1.2 CIAV的病毒学分类 |
1.3 CIAV的形态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2. 分子生物学研究 |
2.1 CIAV基因组 |
2.2 CIAV病毒基因组复制方式 |
2.3 CIAV病毒基因组转录和转录调控因子 |
2.4 CIAV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 |
2.4.1 VP1蛋白 |
2.4.2 VP2蛋白 |
2.4.3 VP3蛋白 |
3. 流行病学研究 |
3.1 发生与分布 |
3.2 病毒的传播 |
3.3 自然宿主和实验宿主 |
3.3.1 自然宿主 |
3.3.2 实验宿主 |
4. 发病机理 |
5. 病理学变化 |
6. 诊断方法 |
6.1 临床诊断 |
6.2 病原学诊断 |
6.3 血清学诊断 |
6.3.1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6.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6.3.3 病毒中和试验(VN) |
6.4 分子生物学诊断 |
6.4.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6.4.2 核酸分子杂交 |
7. 疫苗的研究 |
8. 预防和控制 |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试验一、中国鸡群CIA感染率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方法 |
2.2 文献筛选标准 |
2.3 数据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数据分析 |
2.6 森林图 |
2.7 偏倚分析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Meta分析森林图 |
3.3 文献发表偏倚分析 |
3.4 中国CIAV流行情况亚组分析 |
4. 讨论 |
试验二、河南地区CIAV流行病学初步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处理 |
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3 引物设计及合成 |
1.2.4 PCR扩增 |
2. 结果 |
2.1 组织调查结果 |
2.2 疫苗调查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三、河南地区CIAV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序列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及毒株来源 |
1.1.2 细胞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病料处理 |
1.2.2 接种 |
1.2.3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4 引物设计及合成 |
1.2.5 PCR扩增 |
1.2.6 PCR产物胶回收 |
1.2.7 回收产物的连接 |
1.2.8 连接产物的转化 |
1.2.9 重组克隆细菌的挑选及扩大培养 |
1.2.10 克隆细菌的鉴定 |
1.2.11 测序及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分离毒株全基因扩增结果 |
2.2 全基因序列分析 |
2.3 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2.4 主要氨基酸位点分析 |
2.5 序列重组分析 |
3. 讨论 |
试验四、河南分离株HN-4毒株的致病性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毒株 |
1.1.2 细胞 |
1.1.3 试验动物 |
1.1.4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1.5 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1.2.2 HN-4毒株的增殖和定量 |
1.2.3 HN-4毒株在MSB1细胞上的复制动态研究 |
1.2.4 HN-4毒株对1日龄SPF鸡的致病性 |
1.2.5 病理组织学观察 |
1.2.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病毒定量结果 |
2.2 HN-4毒株感染后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
2.3 CIAV实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 |
2.4 HN-4毒株在MSB1细胞上的增殖动态 |
2.5 种毒纯净性检测结果 |
2.6 鸡群感染后CIAV的鉴定 |
2.7 CIAV感染后鸡群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2.8 CIAV感染后对体重的影响 |
2.9 CIAV感染后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2.10 CIAV感染后对死亡率的影响 |
2.11 病理组织学变化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 |
(6)禽腺病毒血清4型的分离鉴定及其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禽腺病毒分类 |
1.2 形态结构 |
1.3 理化性质 |
1.4 蛋白及功能 |
1.5 基因组结构 |
1.6 感染与复制 |
1.7 流行特点 |
1.8 致病特点 |
1.9 分离及诊断 |
1.9.1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9.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9.3 血清学诊断 |
1.9.4 病原分离 |
1.10 疫苗研究进展 |
1.10.1 FAdV-Ⅰ灭活苗 |
1.10.2 FAdV-4弱毒疫苗 |
1.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细胞、SPF鸡胚与实验动物 |
2.1.5 主要试剂溶液及配制 |
2.2 方法 |
2.2.1 FAdV-4分离鉴定 |
2.2.1.1 病料处理 |
2.2.1.2 肝脾等病料处理 |
2.2.1.3 拭子处理 |
2.2.1.4 病料中病毒DNA的抽提 |
2.2.1.5 引物设计 |
2.2.1.6 病毒分离 |
2.2.1.7 FAdV-4 PCR检测 |
2.2.1.8 FAdV-4 hexon基因的扩增 |
2.2.1.9 FAdV-4 hexon基因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2.2.1.10 FAdV-4 hexon基因的连接反应 |
2.2.1.11 转化 |
2.2.1.12 重组菌的筛选、鉴定与测序 |
2.2.1.13 FAdV-4hexon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分析与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
2.2.1.14 FAdV-4hexon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2.2.2 FAdV-4致病性研究 |
2.2.2.1 FAdV-4代表毒株的筛选 |
2.2.2.2 HZ-06-01病毒蚀斑纯化及鸡临床常见病毒检测 |
2.2.2.3 HZ-06-01病毒的增殖 |
2.2.2.4 HZ-06-01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
2.2.2.5 HZ-06-01病毒的TCID_(50)的测定 |
2.2.2.6 HZ-06-01病毒的生长曲线测定 |
2.2.2.7 动物感染试验 |
2.2.2.8 病理组织学观察 |
2.2.3 FAdV-4灭活疫苗研究 |
2.2.3.1 HZ-06-01病毒的增殖特性与遗传稳定性分析 |
2.2.3.2 HZ-06-01病毒的LD_(50)测定 |
2.2.3.3 HZ-06-01病毒的灭活 |
2.2.3.4 HZ-06-01病毒的灭活效果检测及抗原的制备 |
2.2.3.5 HZ-06-01病毒的疫苗乳化 |
2.2.3.6 HZ-06-01病毒灭活疫苗质量检测 |
2.2.3.7 HZ-06-01病毒疫苗最小免疫剂量临界保护值试验 |
2.2.3.8 HZ-06-01病毒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MH细胞分离结果 |
3.2 样品PCR检测结果 |
3.3 样品检测结果 |
3.4 重组菌的PCR鉴定结果 |
3.5 FAdV-4病毒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 |
3.6 FAdV-4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 |
3.7 FAdV-4病毒hexon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 |
3.8 HZ-06-01病毒蚀斑纯化结果 |
3.9 HZ-06-01病毒TCID_(50)的测定结果 |
3.10 HZ-06-01病毒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3.11 HZ-06-01病毒全基因组分析结果 |
3.12 动物感染试验结果 |
3.12.1 剖检症状 |
3.12.2 组织易嗜性试验结果 |
3.12.3 血清学试验结果 |
3.1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3.13 HZ-06-01病毒增殖特性及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 |
3.14 HZ-06-01病毒的LD50 |
3.15 HZ-06-01病毒的灭活效果 |
3.16 HZ-06-01病毒灭活疫苗质量检测结果 |
3.17 HZ-06-01病毒疫苗最小免疫剂量攻毒保护结果 |
3.18 HZ-06-01病毒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 |
4 讨论 |
4.1 FAdV-4流行性分析 |
4.2 FAdV-4流行毒株分子特点 |
4.3 HZ-06-01代表毒株致病性分析 |
4.4 HZ-06-01灭活疫苗效果分析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研究进展 |
1 CIAV病毒学的发现、命名和分类 |
2 CIAV形态结构 |
3 CIAV理化特性 |
4 CIAV基因组结构 |
5 CIAV编码的蛋白 |
5.1 VP1蛋白 |
5.2 VP2蛋白 |
5.3 VP3蛋白 |
6 CIAV的DNA复制 |
7 CIAV基因组转录及转录调控因子 |
8 CIAV致病机理 |
8.1 免疫抑制 |
8.2 再生障碍性贫血 |
8.3 细胞凋亡 |
8.4 致病性 |
第二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研究进展 |
1 CIA流行病学 |
1.1 CIA流行情况 |
1.2 CIA易感宿主 |
1.2.1 细胞培养物 |
1.2.2 鸡 |
1.2.3 鸡胚 |
1.3 CIA传播途径 |
1.4 CIA传染源 |
1.5 CIA公共卫生意义 |
2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诊断 |
2.1 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诊断 |
2.1.1 临床症状 |
2.1.2 病理剖检变化 |
2.1.3 病理组织学变化 |
2.2 病原学诊断 |
2.2.1 病料的选取 |
2.2.2 体内分离 |
2.2.3 体外分离 |
2.2.4 病毒鉴定 |
2.3 血清学诊断 |
2.3.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2.3.2 间接免疫荧光法(IFA) |
2.3.3 病毒中和试验(VN) |
2.4 分子生物学诊断 |
2.4.1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
2.4.2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
3 CIA疫苗的相关研究 |
3.1 灭活疫苗 |
3.2 活疫苗 |
3.3 基因工程疫苗 |
4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防制 |
4.1 加强饲养管理 |
4.2 把好鸡群引种,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度 |
4.3 及时检疫 |
4.4 免疫接种 |
4.5 避免生物污染 |
4.6 控制继发感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的血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血样的采集与血清分离方法 |
1.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CAV抗体检测试剂盒原理 |
1.5 试验步骤 |
1.6 结果判定 |
1.7 卡方检验 |
2 结果 |
2.1 江苏省13个市部分县市CIA感染情况的血清学调查 |
2.2 江苏省13个地区CIA感染情况对比 |
2.3 不同日龄鸡CIA感染情况 |
2.4 不同种类鸡CIA感染情况 |
2.5 不同品种鸡CIA感染情况 |
2.6 不同性别鸡CIA感染情况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阳性毒株和细胞 |
1.3 主要仪器 |
1.4 其他器械及用品 |
1.5 实验动物 |
1.6 统计学分析 |
2 试验方法 |
2.1 疑似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 疑似组织样品PCR检测 |
2.3 SPF鸡体内分离病毒 |
2.4 MDCC-MSB1细胞培养体外分离病毒 |
2.5 动物回归试验 |
2.6 PCR产物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
3 结果 |
3.1 疑似鸡群组织样品PCR检测结果 |
3.2 SPF鸡体内分离病毒结果 |
3.3 MDCC-MSB_1细胞培养体外分离病毒结果 |
3.4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3.5 基因序列分析 |
3.5.1 PCR扩增序列测定结果 |
3.5.2 核苷酸和氨基酸位点的改变 |
3.5.3 遗传进化关系分析 |
4 讨论 |
4.1 SPF鸡体内病毒分离 |
4.2 MDCC-MSB_1体外病毒分离 |
4.3 基因序列分析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禽白血病病毒及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H5亚型禽流感疫苗及应用 |
1.1.1 禽流感疫苗概述 |
1.1.2 H5亚型禽流感疫苗的应用 |
1.2 禽免疫抑制病概述 |
1.2.1 禽免疫抑制的病原及致病作用 |
1.2.2 禽免疫抑制病的流行情况 |
1.2.3 禽免疫抑制病的危害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禽白血病病毒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疫苗、抗原和血清 |
2.1.2 病毒 |
2.1.3 试验鸡和鸡胚 |
2.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ALV增殖及滴度(TCID50)测定 |
2.2.2 HPAIV(CK/GZ/4/13)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 |
2.2.3 试验设计 |
2.2.4 确定SPF鸡是否感染ALV |
2.2.5 感染ALV后临床观察 |
2.2.6 HI抗体滴度检测 |
2.2.7 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的评价 |
2.2.8 攻毒保护效力检测 |
2.3 试验结果 |
2.3.1 ALV感染鉴定结果 |
2.3.2 ALV感染后临床观察 |
2.3.3 HI抗体检测结果 |
2.3.4 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测定结果 |
2.3.5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测定结果 |
2.3.6 IL-2 及IFN-Γ含量测定结果 |
2.3.7 攻毒保护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疫苗、抗原和血清 |
3.1.2 病毒 |
3.1.3 试验鸡与鸡胚 |
3.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HPAIV(CK/GZ/4/13)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测定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感染CIAV试验鸡状态检验 |
3.2.4 SPF鸡感染CIAV的确定 |
3.2.5 HI抗体滴度检测 |
3.2.6 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的评价 |
3.2.7 攻毒保护评估 |
3.3 试验结果 |
3.3.1 CIAV感染检测结果 |
3.3.2 CIAV接种后临床观察结果 |
3.3.3 HI抗体检测结果 |
3.3.4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测定结果 |
3.3.5 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测定结果 |
3.3.6 IL-2 及IFN-Γ含量测定 |
3.3.7 攻毒保护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江苏省CIA流行病学调查及CAV MY1305-30株分离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特点 |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4 病毒的理化特性 |
1.5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1.6 各基因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1.7 病毒的复制 |
1.8 致病机理 |
1.9 检测方法 |
1.9.1 病毒分离鉴定 |
1.9.2 血液学检测 |
1.9.3 血清学试验 |
1.9.4 免疫荧光试验 |
1.9.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9.6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10 结论 |
第二章 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 |
1.1 病料来源 |
1.2 主要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采血及血清制备 |
2.2 鸡传染性贫血血清抗体检测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及分析 |
3.1 江苏省各地区鸡传染性贫血病分布情况 |
3.2 不同日龄患病鸡与健康鸡血红细胞数量差异 |
3.3 不同日龄鸡血清鸡传染性贫血病抗体阳性检出率 |
4 讨论 |
4.1 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 |
4.2 江苏省各主要地区CIA的发病率差异 |
4.3 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4.4 不同日龄CIA阳性鸡群红细胞数量 |
4.5 不同日龄及不同品种鸡群CIA感染情况 |
4.6 不同管理及环境状况的鸡场CIA的发病率差异 |
第三章 疑似CIA患禽检测及阳性病例CAV基因组测序 |
1 材料 |
1.1 病料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相关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
2 试验方法 |
2.1 病料分离 |
2.2 感受态大肠杆菌制作 |
2.3 引物设计 |
2.4 DNA提取 |
2.5 电泳凝胶的配制 |
2.6 病料样品检测 |
2.7 基因序列扩增 |
2.8 DNA凝胶回收 |
2.9 PCR产物连接 |
2.10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11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扩增 |
3 结果 |
3.1 样品PCR检测 |
3.2 阳性样品CAV扩增测序结果 |
4 讨论 |
4.1 PCR法对于42份疑似病例检测结果 |
4.2 25份阳性病例CAV基因组测序 |
第四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MY1305-30分离株的纯化及鉴定 |
1 材料 |
1.2 试验动物 |
1.3 病料来源 |
1.4 毒株来源 |
1.5 主要试剂 |
1.6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试验样品病料采集及处理 |
2.2 MDCC-MSB1细胞复苏 |
2.3 MDCC-MSB1细胞传代 |
2.4 MDCC-MSB1细胞生长曲线计算 |
2.5 MDCC-MSB1细胞计数及存活率计算 |
2.6 MDCC-MSB1细胞冻存 |
2.7 MDCC-MSB1细胞盲传 |
2.8 动物回归试验 |
2.9 血液检测 |
2.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2.11 过氧化物酶染色试验 |
2.1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3 结果 |
3.1 感染组及对照组红细胞比容和数量 |
3.2 感染组及对照组血清抗体ELISA检测结果 |
3.3 感染组及对照组骨髓过氧化物酶染色试验结果 |
3.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MDCC-MSB1细胞的生长情况 |
4.2 红细胞压积及病理剖检变化 |
4.3 血清抗体ELISA检测结果 |
4.4 骨髓过氧化物酶染色结果 |
4.5 间接免疫荧光结果 |
第五章 毒株MY1305-30 VP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方法 |
1.1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比较 |
1.2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1.3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
1.4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基因饱和度检验 |
1.5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基因序列遗传进化树绘制 |
1.6 MY1305-30毒株VP1蛋白性质分析 |
2 结果 |
2.1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基因相似性比较 |
2.2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 |
2.3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2.4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
2.5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基因序列饱和度分析 |
2.6 最大似然法绘制遗传进化树 |
2.7 MY1305-30毒株与参考毒株VP1蛋白基本理化特性 |
2.8 MY1305-30毒株VP1蛋白各氨基酸位点的疏水情况 |
2.9 MY1305-30毒株VP1蛋白跨膜区预测 |
2.10 MY1305-30毒株VP1蛋白信号肽预测 |
2.11 MY1305-30毒株VP1蛋白亚细胞器定位预测 |
2.12 MY1305-30毒株VP1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3 讨论 |
3.1 VP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及多态性分析 |
3.2 VP1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
3.3 VP1基因遗传进化关系 |
3.4 VP1蛋白基本理化特性分析 |
3.5 VP1蛋白疏水性分析 |
3.6 VP1蛋白跨膜区域分析 |
3.7 VP1蛋白信号肽分析 |
3.8 VP1蛋白亚细胞器定位分析 |
3.9 VP1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
第六章 试验结论及创新点 |
1 试验结论 |
2 试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鸡贫血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CAV 概况 |
1.2 CAV 研究进展 |
1.3 LAMP 概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 鸡贫血病毒LAMP 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鸡传染性贫血病灭活苗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流行毒株生物学特性及致弱研究[D]. 李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核酸定性标准样品的制备及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 李金芝. 扬州大学, 2021
- [3]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衣壳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D]. 黄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VP1基因克隆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研制[D]. 史静柯. 扬州大学, 2020
- [5]CIAV流行病学与河南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冯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6]禽腺病毒血清4型的分离鉴定及其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D]. 申祖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江苏省鸡传染性贫血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D]. 解慧梅. 扬州大学, 2018(12)
- [8]禽白血病病毒及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对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D]. 李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9]江苏省CIA流行病学调查及CAV MY1305-30株分离鉴定与分析[D]. 杜乐伦.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10]鸡贫血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D]. 夏永恒.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