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彩的视觉原理及其在口腔美容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瑶[1](2021)在《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二十年来,医院建筑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以期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匮乏的状况,但是大量医院的建设依然未缓解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继而国家推出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口腔专科医院开始迅速发展,其医疗水平医疗环境也慢慢受到社会关注。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口腔医院的建设标准,口腔医院的建设都以综合医院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忽视了口腔医疗空间与综合医院的差别以及使用者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使得口腔医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运用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对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研究,以期改善口腔医院现状。本论文以我国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为研究对象,同时引入使用后评估(POE)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研究、国内口腔医院实例调研与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归纳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调研情况,构建满意度评价表与层次分析模型。以使用者感受和使用效率角度出发,展开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以及呼市口腔医院的综合评价。首先对口腔医院使用者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数理计算,获得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多维度对比。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比值,明确设计侧重点。最后以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开展问卷调研,了解使用者对医疗空间使用时的真实需求,将满意度评价结果、层级分析结果与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整合归纳得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在建筑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建筑安全与空间环境舒适性几个方面的设计要点与核心问题,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合理的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并将理论化的设计策略进行实践转化,对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本论文以上研究是对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理论的补充,也是对使用后评估在医疗建筑领域的扩展。以期通过研究改善口腔医院医疗环境,提高医院综合效率,并为后期口腔医院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与设计建议,推动口腔医院医疗空间的发展更加专业化。
牛玉娜[2](2020)在《不同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色彩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IPS e.max系统是2005年由义获嘉公司(Ivoclar)推出的一种新型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其强度进一步得到提高,达到目前的360-400MPa,可以满足贴面、全冠、嵌体等多种修复需要。IPS e.max系统在大幅度提高强度的同时,仍然保存了比较好的半透明性。与此同时IPS e.max铸瓷全冠良好的半透明性使牙冠的颜色很容易受到基牙和桩核、瓷层厚度、粘接剂以及操作工艺的影响。树脂粘接剂已成为全瓷修复粘接的常规选择。本实验通过比较三种临床常用的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色彩效果影响,从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能呈现修复体最佳美学效果的树脂粘接材料。方法:1.样品制备1.1利用CEREC AC CAD/CAM系统将IPS e.max LT A2色瓷块制作成直径为10mm,厚度为1.5mm的试件48个,将试件放置烤瓷炉烧结20min使其结晶。后将试件打磨平、超声清洗、干燥备用。电子数显外径千分尺控制试件厚度,误差控制在?0.02mm。将试件随机分成6组,每组8片:1组为对照组,无粘接剂;2组使用U200粘接;3组使用Kerr NX3透明色(Clear)粘接;4组使用Kerr NX3白色(White)粘接;5组使用Superbond L型透明色(Clear)粘接;6组使用Superbond L型X线阻射(Radiopaque)粘接。1.2除第1组对照组外,另5组严格按照说明书,粘接剂足量涂刷在试件表面;待实验组树脂粘接剂均完全固化后,打磨试件表面,直到外径千分尺测定试件厚度为1.7mm,此时树脂粘接剂的厚度为0.2mm。然后将试样置于蒸馏水中超声波清洗,静置干燥。2.颜色测量及统计学分析:3NH NR110色差仪的标准白背景下等距离测定各组试样中部的色度值L*、a*、b*。每个试件测三次,取平均值。并测得各粘接剂组与对照组间的明度差(ΔL*)及色差(ΔE)值。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明度差因粘接剂不同而不同,除第4组(Kerr NX3 White组)较对照组的明度略大外,其余四组均比对照组的明度小。2.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色差ΔE均大于1.5NBS,其中第6组(superbondRadioplaque)及第4组(Kerr NX3 White)与对照组的色差值ΔE均大于2。第2组(U200)、第3组(Kerr NX3 Clear)、第5组(Superbond Clear)粘接剂引起的色差值ΔE较小,其中第2组(U200)与对照组的色差值最小。3.经方差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色差值ΔE的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临床常用的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的颜色均可产生影响,其中Superbond Radioplaque引起的色差值最大,U200引起的色差值最小,为临床前牙美学修复提供了依据。
尹建国[3](2020)在《医学美学修复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牙齿的功能不仅包括咀嚼、发音,还有保持面部协调、美观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口腔修复的重视越来越高,且需求已不满于口腔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而是要在修复之后达到美观,因此医学美学修复在口腔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口腔专科医师,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技术,还要有审美意识,对牙齿的修复,不仅要修复牙齿的正常生理功能,还要在外观上具有美观、健康的形态。文章通过对医学美学修复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阐述了医学美学修复对口腔修复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盛贵[4](2020)在《纳米复合改性PMMA义齿基托DLP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龄化人口的龋齿发病率高且治疗率低,社会对龋齿及无牙颌等口腔疾病的治疗需求日益增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因其生物相容性好、无味、透明、成本低、便于操作、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在牙科修复治疗中广泛应用于制作义齿基托。然而,纯PMMA树脂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收缩率大、一次性固化度低、机械强度欠佳、耐细菌能力低等,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改性技术和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高性能、高精度、个性化的义齿治疗和修复,有望成为此类口腔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本研究根据口腔临床要求和修复义齿制造生产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增强了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改进了与之配套的DLP光固化3D打印设备,并验证了所制备的新型PMMA光敏树脂的3D成型工艺。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通过纳米填料的改性技术,制备了两种不同的可用于光固化修复义齿基托制造的PMMA光敏树脂。1.利用纳米银(Ag NPs)和纳米纤维素(CNCs)改良PMMA光敏树脂。将Ag NPs均匀分散在自制的CNCs表面,制备CNCs-Ag复合抗菌材料,再将其按照不同比例添加到PMMA光敏树脂中。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抗菌功效、生物相容性及3D打印基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CNCs-Ag添加量为0.10 wt.%时PMMA光敏树脂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PMMA树脂相比,收缩率降低0.25%,成型精度提高2.78%,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2.00%、5.70%、72.80%;当CNCs-Ag含量等于或高于0.10 wt.%时,CNCs-Ag/PMMA光敏树脂对两种细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此外,当CNCs-Ag含量在0.05-0.25 wt.%范围内时,该PMMA光敏树脂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可忽略不计。2.通过改性纳米二氧钛(Ti O2-KH570)联合微米PEEK改良PMMA光敏树脂。将Ti O2-KH570/PEEK填料按照不同比例添加到PMMA光敏树脂中,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抗菌功效、生物相容性及3D打印基础性能。当Ti O2-KH570和PEEK添加量各为1 wt.%时,PMMA光敏树脂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PMMA树脂相比,收缩率降低0.72%,成型精度提高1.66%,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8.60%、13.00%、44.80%;当Ti O2-KH570含量达到1 wt.%时,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性能;当Ti O2-KH570含量为1 wt.%、PEEK含量在0.5-3wt.%范围内时,不同含量Ti O2和PEEK的PMMA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二,基于所开发的新型PMMA光敏树脂性能,根据病患治疗的需求,系统研究并改进了义齿基托的个性化设计方案和全口义齿一体化成型工艺方法。通过CT扫描、CAD建模和有限元分析法,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义齿基托从个性化设计到高精度制造的临床解决方案。1.采用CAD/CAE技术对义齿基托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分析,使义齿基托的组织面更加舒适。2.首创基于DLP光固化3D打印的全口义齿多色一体成型方法。3.通过案例提出并验证了个性化义齿基托的设计原理,该设计方案所制备义齿基托的制造精度和组织面舒适度明显优于传统义齿基托制备工艺。第三,针对所开发的义齿基托纳米复合材料及个性化义齿基托的制造要求,研发DLP光固化3D打印专用设备,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了其成型工艺。1.Dental-1设备使用光学矫正法,通过加装反畸变镜头,减少面曝光时的桶形畸变,提高了设备的成型精度及稳定性。2.Dental-2设备使用软件矫正法,根据线性插值算法,调整投影图像的灰度值,形成了比较均匀的光辐照分布,将光辐照度均匀到37.7±0.1×100?W/cm2,误差仅为0.2×100?W/cm2,设备制造精度在±0.05 mm范围内提高3.2%、在±0.1mm范围内提高5.8%。3.新型PMMA光敏树脂的成型工艺实验表明,材料成型精度与收缩率、Z轴层厚以及紫外光强度成反比关系。当CNCs-Ag含量达到0.25 wt.%时,复合材料收缩率降低0.91%,成型精度(±0.05 mm)提高7.57%;当Ti O2和PEEK含量分别达到1 wt.%和3 wt.%时,复合材料收缩率降低1.44%,成型精度(±0.05mm)提高4.97%;当Z轴层厚为25?m时,CNCs-Ag/PMMA和Ti O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成型精度(±0.05mm)分别比纯树脂提高0.51%、0.12%,当Z轴层厚为50?m时,这两种树脂分别提高0.96%、0.71%,当Z轴层厚为100?m时,这两种树脂分别提高2.98%、2.57%。当紫外光强度为1700?W/cm2,CNCs-Ag/PMMA和及Ti O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成型精度(±0.05 mm)分别比纯树脂提高0.48%和0.14%,当紫外光强度为2000?W/cm2时分别提高0.82%、0.71%,2300?W/cm2时分别提高3.03%、2.63%。本研究通过功能型PMMA光敏树脂制备、个性化3D打印设计、3D打印设备的改进和成型工艺的改良,提出了一种新的DLP光固化增材制造生产PMMA复合增强义齿基托的技术方案,并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了该成套方案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张心馨[5](2019)在《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的空前发展,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医美机构借此来吸引用户关注,但随着市场过快的发展,行业内竞争加剧,逐步呈现散乱差的情况;其次,现有的服务系统存在界面视觉效果差、功能单一、互动性差、过度广告等问题,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当今市场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满足求美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和变化,挖掘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与医疗美容机构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服务设计为基础,用户体验为切入点,对现有医疗美容服务系统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义乌阳光美容医院的服务系统设计项目实践,运用问卷调查、用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医疗美容服务系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挖掘人们对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需求,发现了求美者对医美项目了解有限、医患沟通不够直接、医护人员手术排班效率低下等问题。其次依据服务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对医疗美容服务系统中服务流程及接触点进行了分析优化,并建立了新的服务流程和接触点。根据优化的结果,绘制了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服务蓝图,构建了“家人式终身关怀”医疗美容服务模式,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机构共同为求美者提供优质服务,最后以更阳光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为例,对上述研究理论进行了实践运用,验证了其可行性,旨在为顾客带来更好的求美体验的同时,为医美机构持续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
林振邦[6](2019)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作为研究对象,从身体观的视野梳理出资料并加以分析和比较,以达到本研究的目的:理解古代医家如何理解患病的身体和疾病本身、分析其认识框架的思维和当代哲学的定位,最终阐明中国古代疾病观及其改变的价值。把临床技术分析提炼成医学哲学史的研究,探索理论体系的变迁,判断其方法学和认识论。利用简帛医书中的医疗记述作为入口,说明古代医学转化期的医学哲学思想。研究方法本研究按临床体系,从现象到本质作分析,用语言、技术、思维、方法学、认识论、本体论的内在逻辑来指导研究。从疾病的定义、疾病的语言、病因学、诊断进路和治疗五个方面作出探索,从而总结出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研究内容首先,总结了简帛医书中的病症,分析疾病的基本定义内容及其转变。简帛医书展现了疾病定义转化的不同阶段,最早由解剖问题作为主要疾病的定义,及后可以见到痛感和身心的功能失常的加入,然后健康的失落和自然秩序的偏离而成为疾病最广的定义。证明简帛医书中展现的疾病定义是从解剖模式逐步转化向功能模式和失调模式。透过身体空间的拓展,新加入的医疗生理系统与不同的身体感应结连,令身体的议题成为医疗议题。同时,简帛医书中内景的认识亦从仅有内外之分,到经脉简帛中可以发现经络通道和脏腑内外关系的建构。身体感应的发现和确认逐步把疾病场域拓展,把不同内在空间和精神的不适与外部的符号联系起来,渐渐建构出身体与不适感关系的典型例子,并成为一种感知与定义疾病的文化与技能。第三章透过研究病症中的语言和病痛经验,分析简帛医书中的对患病经验的表达和分类方法。发现一些本来作为描述解剖词语和病症的意义都逐步转移为气的失调。或与自然性质的用语搭配,继而与相应的身体感受结连。说明身体感受的表述是从日常语言转向阴阳五行学说为本的感知文化和认识方法,寒热虚实成为描述疾病和身体状况的基本符号系统。反观,后世比较少继承使用解剖用语作为解剖疾病的分类(例:心疝),说明了古代医家的取舍。第四章从简帛医书中病因学的内容分析古人对疾病的归因。发现跟鬼神崇拜的病因逐步被风所取代,风又再演变成气论下的风。反映鬼神论逐步被自然能量的病因论所取代,再进一步自然能量转变为气论下的自然哲学病因所取替。从信念式的鬼神因,至自然哲学因,再转化至可以被身体感连结和论证的阴阳五行体系。世界观从存在论自然主义,转向为本体论自然主义,鬼神之说从存而不论,转至部分医家对鬼神作出直接否定。第五章考察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其资料收集及疾病本质推理的方法。发现简帛医书中从视觉资料拓展至收集触觉和气感等身体感受资料,医者在诊断过程中是感知主体而非单纯的思考主体,从积累的普遍感受去判断触诊中的感受及其意义。而在运用诊断资料时,简帛医书从捷思式的单一资料对应转变为疾病本质的探求,疾病的独立本体消解,转成附属于人体气论生理病理的本体之中。第六章从简帛医书中的防治方法以分析古人对疾病的态度、处置及其临床决策。发现了简帛医书中移除了疾病的社会标签和惩罚,从单纯的医疗角度探讨疾病。并且展现了临床结果的积累,和重视临床效果的思想,从治疗与疾病间的因果关系决定方案。同时,在治疗时,对于鬼神和时间崇拜有所脱离,并以临床理性对治禁作出判断,摒弃了相关性关系为主的方术体系对临床行为的控制。研究结论最终总结临床体系的考察,我们归纳出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有五种流行的疾病观。分别是鬼神疾病观;自然能量疾病观;气-解剖身体疾病观;经脉疾病观;气-阴阳-脏腑疾病观念。本研究发现这些疾病观曾经在社会中并存,并且在医家的圈子中转化。这些疾病观的转化,透视了社会公共资源如何渗透进医学中建构出体系,改变了医者和人们对疾病的观察、理解和思考模式,也改变了疾病的隐喻和社会意义。透过新观念关系的诞生,概念层阶的调整和排除,让方技成为较纯粹的方技,让临床行为不受社会思潮的宰制。其具体的方式是,疾病的定义改变为身心全人的失调模式,身体的感受逐步受到重视,并加以阴阳五行的框架理解和记录,人与自然以气作为沟通中介而成为相关而区隔的系统。继而使身体感受与阴阳五行化的身体建构成生理病理网络,最终让知识得以积累,治疗与阴阳五行的病理生理学建立因果关系,让体系可检证和容易传播。走出中医文化的框架,我们以《临床医学的诞生》作为中外医学体系塑造期的比较对照点。考察中西临床医学的蜕变方法,如何排拒空想和幻想的内容,并成为可以有客观论证和可重复。简帛医书中可见,中医以身体感应连结临床现实与理论体系,使之可以修正和积累,让医学不受其他社会权力和思想的干扰。从当代科学哲学的方法中,可以认为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转化,具有建构实在论的特征。配合气论的文化体系下,从实践所得建构框架,以语言的外推把身体和病痛经验转化成阴阳五行式的身体感语言;并以实践性的外推,把阴阳五行的身体建构推展到其他社会脉络中。这两种外推最终联系上不同医者建构的微世界(医疗体会)和社会脉络,使知识可以整合,使医疗知识普遍化且具有真理价值。总结而言,以疾病观为核心内容,从实质的临床技术中找出理论和思想的脉络。本文完成研究预期,并且从普世的医学哲学中说明中医医疗文化不独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更在普世的医学哲学和科学哲学上具有充份的合法性和价值。资料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仍可再加强,有待更多简帛的解读和公开,让我们可以以更丰富的临床资料分析思想和方法的流变。
金仕亚[7](2019)在《导电游丝激光锡膏微焊接装置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在加速度计中导电游丝是运动体之间信号传递的重要部分,由于游丝直径很小,目前都是人工操作焊接,这种方式得到的焊点一致性差、生产效率低。为了实现导电微游丝焊接的自动化,得到焊点一致性好的产品,本文对游丝的微焊接方式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焊接方案,设计并搭建出了焊接实验装置,然后通过实验,总结出良好的焊接工艺流程和关键的工艺参数,最终得到了直径为0.2mm左右大小的且导电性良好的焊点。通过选用锡膏作为焊料,激光作为加热源,设计了一套焊接实验装置。其主要包括锡膏分液模块、激光加热模块、视觉模块、红外测温模块、信号和数据处理模块。锡膏分液模块主要用来实现将微量锡膏定点定量的输送到待焊区,激光加热模块主要用来按指定的功率曲线对锡膏进行加热,使之发生熔融再凝固形成焊点,视觉模块主要用来实现视觉定位、视觉测量和焊接过程监控等功能,红外测温模块用来监控焊接过程中焊点的温度变化,为后续改进焊接效果提供依据,信号和数据处理模块主要依托工控机和相关软件对实验过程中的视觉信息和温度信息等进行保存分析和处理。为了完善系统的焊接功能和提高焊接质量,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标定工作和相关实验。首先,设计并实施了锡膏发射率测量实验,并对该发射率下系统的测温误差进行测量,得到实验所用型号锡膏的发射率为0.8978,其测温相对误差约为±1%,然后进行了视觉系统像元尺寸的标定实验,得出其像素尺寸为2.74μm×2.73μm,然后进行了激光能量中心和系统视觉中心同轴度测量校准试验,发现不同光斑尺寸下两者的中心偏差值不同,通过记录多组偏差数据,发现不同光斑尺寸下两者的中心偏差值之间为线性关系,可得出视觉系统中心轴与激光能量中心轴之间为异面关系,进一步实验表明,在光斑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镜头放大倍率时,两者的中心位置不会发生改变。紧接着,进行了小焊点红外测温实验,发现激光加热时锡膏的温度曲线和激光功率曲线具有同趋性,但在开始阶段存在一段温度爆炸区,后续实验表明温爆区的产生是由于锡膏的初始状态导致的。然后,进行了锡膏加热实验,总结出焊接过程中出现的四类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设计并实施了焊点导电性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焊点导电性良好。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最终得到了焊点直径约为0.2mm的导电性良好的焊点。
凌莉,蔡方杰,吕文杰,许晓欢[8](2019)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烤瓷全冠口腔美容修复中的护理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烤瓷全冠口腔美容修复中的护理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11月治疗的烤瓷全冠口腔美容修复患者72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1个月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修复效果、牙周健康状态、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边缘适合度及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牙周健康状态、VA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护理后PD、AL及BI水平,均高于护理前(P<0.05);两组护理后VAS评分低于护理前(P <0.05);观察组护理后定期复查、饮食指导、遵医治疗、遵医刷牙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将集束化护理干预用于烤瓷全冠口腔美容修复中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能改善患者牙周状态,减轻患者疼痛,有助于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蒋靖靖[9](2019)在《绚彩3D全瓷冠(牙合)面厚度及抗压强度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全瓷冠(牙合)面厚薄程度与抗压强度的相关性,同时研究其在面厚薄程度相同时,绚彩系列的3D(Three Dimension)与AT(Anterior Teeth)全锆冠的抗压强度有无差异。方法:1金属代型制作参考由赵铱民主编的第7版《口腔修复学》教材,制备左下颌第一磨牙的标准模型,在预备过程中用硅橡胶导向器和牙周探针检查牙的磨除厚度。牙体制备要求:(牙合)面功能尖磨除1.5 mm,非功能尖磨除1.0 mm。面会聚角为8°,颈部肩台宽度为0.8 mm,直角肩台并且线角圆顿。硅橡胶取模,按照相等体积的标准进行蜡型雕制,灌模并翻制耐火模型,完成一系列金属代型的铸造过程。2扫描及切割全锆冠将预备体的3D模型使用3 Shape扫描仪扫描,然后将数据导入Dental Designer软件。该系统自动生成左下颌第一磨牙的标准解剖修复体。根据实验需要,使用虚拟调节刀,根据实验要求在软件中(牙合)面厚度分别设计为1.0mm,1.5mm,2.0mm。然后把所得到的数据传递给CAD切割机。将绚彩3D和AT氧化锆陶瓷块按照特定比例切割以完成修复。即(牙合)面厚度分别为1.0mm、1.5mm、2.0mm的3D与AT全锆冠每组各6个,共计36个。3试戴及粘接样品检查代型和牙冠粘接面是否有缺陷或气泡以及应力集中,清洁表面污渍、干燥吹干,用长效粘接剂进行粘接,就位加压保持5分钟,恒温水浴24小时,模拟口腔中的温度及环境。4抗压缩破坏力测试于万能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抗压缩强度测试。用直径6mm的不锈钢平头加载头,采用5KN的力值传感器,以0.5mm/min的速度垂直加压于全锆冠的功能尖上。从加载头接触试件开始,记录应力应变曲线,通过计算机观察,直至听到第一声明显崩裂音,试件发生任何部位的破裂,该值即为全冠试件的抗压缩破坏力值,此时电脑软件中加载线陡然下降,出现明显拐点,即停止加载,记录数值。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Kolmogorov-Smirnov和Shapiro-Wilk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性分布(α=0.1)。Levenes test对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α=0.1)。本次实验数据均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P>0.1),实验数据可以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面厚度3D全锆冠的抗压缩破坏力以及3D全锆冠与AT全锆冠有无组间差别,若组间有差别再分别用Student-Newmen-Keuls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全冠的抗压缩破坏力A组:(1360.76±166.73)N,B组:(3148.10±579.62),C组:(4198.91±783.94)N,D组:(1203.44±129.71)N,E组:(2243.19±132.84)N,F组:(3251.78±311.15)N。2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均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对3组3D全锆冠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即各组间的抗压缩破坏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比较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B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6组氧化锆全瓷冠抗压缩力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即各组间的抗压缩破坏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又用SNK法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A与D组,C与E组(组间对比无意义仅为软件统计结果)无统计学差异,B组与E组,C组与F组间抗压缩破坏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样本观察听到第一声明显崩裂音即停止加载,肉眼观察,全冠断裂方式可分为:(1)仅有加载处轻微折裂或有轻微裂痕;(2)小于1/2冠折裂或移位;(3)1/2冠移位或缺失;(4)冠断裂为3块及以上;(5)冠严重折裂完全脱离代型,碎裂为较多的粉碎性条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接触面受力部位为锥形裂纹,裂纹顺应沟窝走形或与之相交成一定角度,又或者沿功能尖的边缘嵴或牙尖嵴裂开。结论:1(牙合)面厚薄程度因素能对绚彩3D全瓷冠的抗压强度产生作用,抗压强度与(牙合)面厚度呈正相关。2在同一(牙合)面厚薄程度条件下,绚彩3D和绚彩AT的抗压强度比较,前者优于后者。
刘洪臣,李鸿波,张志光,沈国芳,周诺,王成龙[10](2018)在《美容口腔科(牙科)主诊医师备案培训大纲(第二版修改稿)》文中研究表明美容主诊医师是目前我国医学美容专科医师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自2002年在全国多数省市实行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针对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自2016年将美容主诊医师考试制改为备案制,美容主诊医师的培训对规范医疗美容的医疗行为很重要,2011年出版了第1版美容主诊医师培训大纲及第1套美容主诊医师培训教材,6年来,美容主诊医师的许多内容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由考试改为了备案后,相关培训模式也发生变化,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要求,重新修定美容主诊医师培训大纲,改为美容主诊医师备案培训大纲,其中很重要的改变是根据国家法律和相关的行政法规,解决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将美容牙科改为美容口腔科,恢复了口腔颌面部美容的本来面目和实际内容,将相关的口腔颌面注射美容、填充美容、牙齿、牙龈和颌面皮肤的激光美容纳入培训大纲,纳入美容口腔科培训教材。在此将修定后的美容口腔科主诊医师备案培训大纲供给口腔科医师参考,并参照执行,进一步征求口腔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使其更加完善,指导美容界口腔科主诊医师的培训备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口腔颌面美容服务。
二、色彩的视觉原理及其在口腔美容修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色彩的视觉原理及其在口腔美容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口腔医疗需求的增长 |
1.1.2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有待改进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
1.2.2 研究的内容 |
1.2.3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口腔医院研究现状 |
1.4.2 使用后评估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口腔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2.1 口腔医院调研分析 |
2.1.1 调研目的 |
2.1.2 调研对象 |
2.2 实地案例调研 |
2.2.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
2.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
2.2.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
2.2.4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
2.3 相关案例分析 |
2.3.1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
2.3.2 波尔图的某牙科诊所 |
2.3.3 Swiss Concept牙科诊所 |
2.4 口腔专科医院调研情况总结 |
2.4.1 功能布局 |
2.4.2 交通流线组织 |
2.4.3 建筑环境安全 |
2.4.4 空间环境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口腔专科医院的使用后评估 |
3.1 建筑使用后评估(POE)理论概述相关理论概述 |
3.1.1 使用后评估概述 |
3.1.2 使用后评估的基本程序 |
3.1.3 使用后评估框架建立的原则 |
3.1.4 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 |
3.1.5 评估方法的设计 |
3.2 构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表 |
3.2.1 后评估评价框架的建立 |
3.2.2 评价因素的测量方法 |
3.3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 |
3.3.1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2 整体样本数据均值分析 |
3.3.3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样本平均值分析 |
3.3.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
3.3.5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
3.3.6 满意度评价总结 |
3.4 层次分析法权重分析 |
3.4.1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重要度排序 |
3.4.2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权重分析 |
3.5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主观倾向评价 |
3.5.1 问卷设计及采集 |
3.5.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
3.6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总结 |
3.6.1 功能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 |
3.6.2 交通流线设计要点及问题 |
3.6.3 医院环境安全问题设计要点及问题 |
3.6.4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要点及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 |
4.1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原则 |
4.1.1 集约有序原则 |
4.1.2 高效安全原则 |
4.1.3 舒适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 |
4.2 功能空间设计策略 |
4.2.1 平面布局有序化 |
4.2.2 增加门诊大厅导向性 |
4.2.3 候诊空间多样化 |
4.2.4 医疗单元集约化 |
4.3 交通组织设计策略 |
4.3.1 交通系统高效性 |
4.3.2 增加寻路标识明确性 |
4.4 建筑环境安全设计策略 |
4.4.1 防感染安全性设计 |
4.4.2 增加无障碍设计完善度 |
4.5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策略 |
4.5.1 驻留空间人性化 |
4.5.2 辅助功能便利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
5.1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项概述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区位分析及场地环境 |
5.2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现状及优化方法 |
5.2.1 功能空间现状及优化方法 |
5.2.2 交通流线现状及优化方法 |
5.2.3 建筑环境安全现状及优化方法 |
5.2.4 空间环境现状及优化方法 |
5.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
5.3.1 建筑功能和空间优化设计 |
5.3.2 交通流线优化设计 |
5.3.3 建筑环境安全优化设计 |
5.3.4 空间环境舒适性优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图录 |
附录 B 表录 |
附录 C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问卷 |
附录 D 口腔医院患者主观倾向问卷 |
附录 E 图纸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2)不同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色彩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1.2.1 IPS e.max全瓷试样的制备 |
1.2.2 试件分组 |
1.2.3 不同种类树脂粘接剂试件的制作 |
1.2.4 试样表面颜色测量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口腔色彩学理论基础 |
3.1.1 光色原理 |
3.1.2 色彩三要素 |
3.1.3 常用的表色系统 |
3.1.4 颜色测量及颜色测量仪器 |
3.2 全瓷冠修复材料的种类及对修复体颜色的影响 |
3.2.1 热压铸瓷(Hot-pressed castable ceramics)技术 |
3.2.2 In-Ceram技术 |
3.2.3 CAD/CAM技术 |
3.3 树脂粘接剂的粘接原理及对全瓷修复体色彩效果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IPS e.max全瓷冠颜色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医学美学修复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牙齿的结构及功能 |
1.1 牙齿的结构 |
1.2 牙齿的功能 |
2 影响牙齿健美的疾病 |
2.1 牙齿变色 |
2.2 牙体病 |
2.3 牙齿形态或数目异常 |
2.4 牙齿排列异常 |
2.5 牙齿暴露 |
3 医学美学修复在口腔修复中的意义 |
4 结束语 |
(4)纳米复合改性PMMA义齿基托DLP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3D打印光敏树脂 |
1.2.1 光敏树脂组成 |
1.2.2 光敏树脂分类 |
1.2.3 光敏树脂的发展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1.3 PMMA光敏树脂及其在义齿修复的应用 |
1.3.1 PMMA义齿基托发展现状 |
1.3.2 PMMA义齿基托机械性能研究 |
1.3.3 PMMA义齿基托抗菌性能研究 |
1.4 3D打印技术 |
1.4.1 3D打印技术分类 |
1.4.2 DLP光固化3D打印原理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纳米微晶纤维素载银填料改性PMMA光敏树脂及其功能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纳米微晶纤维素载银(CNCs-Ag)填料的制备 |
2.2.4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3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测试 |
2.3.4 CNCs-Ag/PMMA光敏树脂断裂面扫描电镜及元素映射测试 |
2.3.5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测试 |
2.3.6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
2.3.7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纳米填料CNCs-Ag的理化表征 |
2.4.2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分析 |
2.4.3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性评价 |
2.4.4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2.4.5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钛/聚醚醚酮改性PMMA光敏树脂及其功能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纳米TiO_2的改性 |
3.2.4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X射线衍射(XRD) |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3.3.4 接触角测试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6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测试 |
3.3.7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测试 |
3.3.8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
3.3.9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改性TiO_2 纳米颗粒(TiO_2-KH570)的理化表征 |
3.4.2 PEEK的理化表征 |
3.4.3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分析 |
3.4.4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性评价 |
3.4.5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
3.4.6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义齿基托个性化设计及3D打印适合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覆盖义齿个性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4.2.1 种植体覆盖义齿 |
4.2.2 种植体覆盖义齿建模 |
4.2.3 有限元分析过程 |
4.2.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3 全口义齿一体化成型工艺研究 |
4.3.1 一体化成型研究意义 |
4.3.2 设计及制备流程 |
4.3.3 成型设备实现方案 |
4.4 义齿基托3D打印适合性研究 |
4.4.1 精度及贴合性实验方法 |
4.4.2 精度及贴合性实验分析 |
4.4.3 组织面贴合性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LP光固化3D打印设备改进及成型工艺研究 |
5.1 前言 |
5.2 DLP光固化成型 |
5.3 DLP光固化3D打印畸变研究 |
5.3.1 畸变来源及矫正方法 |
5.3.2 投影光机光学系统优化 |
5.3.3 专用光机光学系统优化 |
5.4 专用光机光均匀化实验 |
5.4.1 光的辐照度 |
5.4.2 PNG图像及RGB原理 |
5.4.3 光辐照度与灰度值 |
5.4.4 光辐照度分布模型 |
5.4.5 设备成型精度测试 |
5.5 设备成型工艺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用户体验理论研究现状 |
1.2.2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用户体验与医疗美容相关概念 |
2.1 用户体验理论简析 |
2.1.1 用户体验的概念 |
2.1.2 用户体验的目的 |
2.1.3 用户体验的分类 |
2.1.4 用户体验的要素 |
2.2 医疗美容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医疗美容行业现状 |
2.2.2 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趋势 |
2.2.3 中小医美机构优劣势分析 |
2.3 用户体验在医疗美容行业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用户调研与分析 |
3.1 医疗美容服务系统 |
3.1.1 医疗美容服务系统概述 |
3.1.2 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构成要素 |
3.2 用户需求与类型分析 |
3.2.1 用户研究 |
3.2.1.1 用户研究目的 |
3.2.1.2 用户研究方法及内容 |
3.2.1.3 用户研究中的用户体验及需求分析 |
3.2.2 目标用户的多样化类型分析 |
3.2.3 用户角色模型 |
3.3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竞争力 |
3.3.1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定义 |
3.3.2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模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医疗美容服务系统模式研究 |
4.1 设计理念 |
4.2 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服务流程与接触点优化研究 |
4.2.1 求美前 |
4.2.2 求美中 |
4.2.3 求美后 |
4.3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模式建构 |
4.3.1 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服务蓝图 |
4.3.2 “家人式终身关怀”的医疗美容服务模式 |
4.4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交互设计原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设计实践 |
5.1 项目背景 |
5.2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
5.2.1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架构设计 |
5.2.1.1 需求定位 |
5.2.1.2 功能分类 |
5.2.2 交互流程图 |
5.3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界面设计方案 |
5.3.1 系统分析与定位 |
5.3.2 色彩与文字规范 |
5.3.3 交互原型设计 |
5.3.3.1 求美者端更阳光APP交互原型设计 |
5.3.3.2 医生端更阳光APP交互原型设计 |
5.3.4 布局与视觉设计 |
5.3.4.1 求美者端更阳光APP布局与视觉设计 |
5.3.4.2 医生端更阳光APP布局与视觉设计 |
5.4 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的设计评价 |
5.4.1 可行性测试 |
5.4.2 满意度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专业能力展示 |
毕业设计最终作品 |
毕业展效果呈现 |
毕业设计过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简帛文献中的病症研究综述 |
参考资料 |
二、黄帝内经病症研究综述 |
参考资料 |
三、中国古代疾病观及相关研究综述 |
参考资料 |
四、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疾病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
参考资料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3.1 研究材料 |
1.3.2 研究内容:疾病观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创新点及价值 |
1.4 研究预期 |
第二章 疾病的定义:简帛医书中病症的内容与发生空间 |
2.1 第一节简帛医书的疾病用语 |
2.1.1 简帛医书病症名称的整理、分类与分析 |
2.1.2 简帛医书的地域与疾病议题探讨 |
2.1.3 简帛医书与传世先秦两汉病症用语比较 |
2.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
2.2.1 医方类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
2.2.2 经脉简帛医书中的医疗拓展 |
2.2.3 简帛医书中考察养生与性功能的医疗化 |
2.2.4 简帛医书的情志与身心病症的医疗化 |
2.2.5 小结:疾病定义拓展的方法分析 |
2.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身体与疾病的关系 |
2.3.1 解剖身体的突破:疾病发生空间的转变 |
第三章 疾病的语言:简帛医书的病痛经验与疾病性质 |
3.1 第一节简帛医书中病症的用语构成分析 |
3.1.1 《五十二病方》病症用语分析 |
3.1.2 《居延汉简》及《居延新简》病症用语分析 |
3.1.3 《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及《脉书》中病症用语分析 |
3.1.4 《武威汉代医简》病症用语分析 |
3.1.5 老官山《六十病方》及《诸病》 |
3.1.6 小结:病症的性质和疾病空间的配搭 |
3.2 第二节特定病症用语的考察与分析 |
3.2.1 百病之长——风的病症用语分析 |
3.2.2 形下病症的用语的配搭与转化 |
3.3 第三节简帛医书中的病痛经验 |
3.3.1 疾病描述和分类中的病痛经验 |
3.3.2 身体感受的用语研究 |
3.4 第四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疾病的语言与思维 |
3.4.1 简帛医书中的疾病叙事:病痛事实下的不同叙述基点 |
3.4.2 气与身体感成为认识疾病的思维工具 |
3.4.3 语义的转化与隐喻的应用 |
3.4.4 病症语言改变中的医学理性拓展 |
3.4.5 简帛医书中整全身心的医学身体建构方式:身体感 |
第四章 疾病的成因:简帛医书的病因学考察 |
4.1 第一节一般病因学内容 |
4.1.1 外感六淫 |
4.1.2 内因及不内外因 |
4.1.3 其他 |
4.1.4 小结:混杂的临床病因观念 |
4.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与《黄帝内经》的特定疾病病因比较 |
4.2.1 大风 |
4.2.2 疟 |
4.2.3 异梦 |
4.2.4 龋齿 |
4.2.5 痉 |
4.2.6 疼痛的病因 |
4.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世界观 |
4.3.1 自然哲学与巫术混杂的病因观念 |
4.3.2 鬼神文化淡出医学的方式 |
4.3.3 疾病“事物因”展现的世界观:形上学自然主义 |
4.3.4 病因的逆向建构 |
第五章 疾病的诊断: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 |
5.1 第一节诊断资料的收集 |
5.1.1 诊断资料的类型 |
5.1.2 诊断过程中感官运用形式分析 |
5.2 第二节从证候到疾病本质的思考方法 |
5.2.1 直接按形态或症状作捷思式的判断 |
5.2.2 按形态作鉴别诊断 |
5.2.3 按症状鉴别诊断 |
5.2.4 按身体感作鉴别诊断 |
5.2.5 综合鉴别诊断 |
5.2.6 小结:简帛医书中诊断方法和基本思维 |
5.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对疾病本质的探求方法 |
5.3.1 从现象开始的溯因进路 |
5.3.2 老官山医简与《黄帝内经》的鉴别诊断法比较 |
5.3.3 从捷思到“病因病机”模式的转化 |
5.3.4 疾病的本体论转变 |
第六章 疾病的防治:简帛医书中对疾病的应对方法分析 |
6.1 第一节疾病治疗的思想 |
6.1.1 药物治疗:从药病相对到辨证思想的萌芽 |
6.1.2 经脉相关的诊疗思想分析 |
6.1.3 时间节律与治疗的思想分析 |
6.1.4 祝由术治疗的思想分析 |
6.2 第二节预防疾病的思想 |
6.2.1 与天地合参作为生命的目的 |
6.2.2 与时相应的生活方式 |
6.2.3 修炼得道的养生工夫 |
6.2.4 方术身体观的残留:埋胞术 |
6.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临床决策 |
6.3.1 “脱巫入医”的医疗行为转化 |
6.3.2 临床证据的检验与应用 |
6.3.3 临床决策的范式转变 |
第七章 总结:简帛医书疾病观的综合分析 |
7.1 主要章节的核心医学哲学结论总结 |
7.2 疾病定义的转化 |
7.2.1 “从解剖到气论”的疾病命名 |
7.2.2 身心一体的“情绪”和“神志” |
7.2.3 失调模式统括病痛与疾病 |
7.2.4 疾病空间:病理生理学的“内”化 |
7.3 简帛医书中疾病核心意义的转化 |
7.3.1 疾病与正常的连贯:生命状态离常或适应力失却 |
7.3.2 疾病的本体:从致病原的存有到依附于人体的存有 |
7.4 简帛医书的疾病观分类 |
7.4.1 神灵疾病观 |
7.4.2 自然能量疾病观 |
7.4.3 气-解剖身体疾病观 |
7.4.4 经脉疾病观 |
7.4.5 气-阴阳-脏腑/五行疾病观 |
7.5 疾病观脱巫入医的转化核心:因果关系 |
第八章 简帛医书疾病观的溯源与比较 |
8.1 简帛医书疾病观转化的文化思想来源 |
8.1.1 孔子和老庄的自然主义让医疗不离人自身 |
8.1.2 身心体验成为理论与实务的桥梁 |
8.1.3 气论、阴阳五行成为医学“内向超越”的因果关系方法论 |
8.2 从老官山简帛的疾病观探讨《扁鹊仓公列传》 |
8.2.1 简帛医书与扁鹊仓公的病症比较 |
8.2.2 从简帛医书反观扁鹊仓公的医术 |
8.3 简帛医书疾病观与18 世纪欧洲“临床医学”诞生的医学哲学比较 |
8.3.1 基于《临床医学的诞生》的比较方法 |
8.3.2 疾病本质的建构与意义 |
8.3.3 临床策略: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方法 |
8.3.4 东西方医学与虚幻空想的距离 |
8.3.5 小结:“气-阴阳-五行”疾病观与解剖病理学突破的医学哲学比较 |
8.4 简帛医书中疾病观转化的科学哲学意义 |
8.4.1 “气-阴阳-五行”系统发展史具备建构实在论特征 |
8.4.2 建构实在论所回应的问题 |
8.4.3 建构实在论与早期中医发展史 |
8.5 总结:东方“轴心突破”的医学文化建构 |
第九章 结语 |
9.1 本研究创新点的当代意义 |
9.1.1 当代学术意义:疾病观的现代及原典意义 |
9.1.2 当代社会意义:回应中医质疑 |
9.1.3 当代中医临床及教育意义:身体感作为体系的重要特点 |
9.2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9.2.1 本研究的不足 |
9.2.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资料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录 -简帛医书中疾病内容分类辑录 |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导电游丝激光锡膏微焊接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激光微焊接的背景及意义 |
1.2 激光微焊接概述及发展现状 |
1.2.1 激光微焊接技术简介 |
1.2.2 激光微焊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锡膏焊接技术概述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2 导电游丝激光锡膏微焊接系统设计 |
2.1 系统的基本需求和面临的问题 |
2.2 焊接系统方案介绍 |
2.2.1 点锡膏装置 |
2.2.2 红外测温装置 |
2.2.3 激光加热装置 |
2.2.4 视觉监控装置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参数测定与补偿 |
3.1 锡膏的发射率测量 |
3.1.1 发射率测量方案 |
3.1.2 测温精度测试 |
3.2 视觉系统像元尺寸测量 |
3.2.1 像元尺寸测量实验 |
3.2.2 视觉测量精度测定 |
3.3 相机视场中心和激光光斑中心的偏差补偿 |
3.3.1 偏差值测量方案 |
3.3.2 改变光斑大小后的偏差分析 |
3.3.3 改变镜头倍率后的偏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与分析 |
4.1小焊点红外测温实验 |
4.1.1 测温方案设计 |
4.1.2 实验现象与分析 |
4.1.3 实验小结 |
4.2焊接加热实验 |
4.2.1 虚焊假焊分析 |
4.2.2 多锡珠现象分析 |
4.2.3 焊点接触面积分析 |
4.2.4 助焊剂残留影响分析 |
4.2.5 工艺总结与分析 |
4.3 焊点导电性实验设计和测量 |
4.3.1 导电性测量方案设计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集束化护理干预在烤瓷全冠口腔美容修复中的护理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 |
2.2 两组牙周健康状态及VA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9)绚彩3D全瓷冠(牙合)面厚度及抗压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ZrO_2 瓷材料增韧原理的探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美容口腔科(牙科)主诊医师备案培训大纲(第二版修改稿)(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绪论 |
第二章口腔美容医学的基础理论 |
第三章变色牙的治疗 |
第四章牙体缺损的美容修复 |
第五章牙周美学治疗 |
第六章牙列缺损与缺失的美学修复 |
第七章牙饰技术 |
第八章错牙合畸形的矫治 |
第九章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微整形美容 |
第十章口腔颌面部整形美容 |
四、色彩的视觉原理及其在口腔美容修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D]. 王璐瑶.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不同树脂粘接剂对IPS e.max CAD全瓷冠色彩效果的影响[D]. 牛玉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医学美学修复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 尹建国.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0(01)
- [4]纳米复合改性PMMA义齿基托DLP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D]. 陈盛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医疗美容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 张心馨.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6]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D]. 林振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导电游丝激光锡膏微焊接装置研制[D]. 金仕亚.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8]集束化护理干预在烤瓷全冠口腔美容修复中的护理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 凌莉,蔡方杰,吕文杰,许晓欢. 中国医疗美容, 2019(03)
- [9]绚彩3D全瓷冠(牙合)面厚度及抗压强度的研究[D]. 蒋靖靖.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美容口腔科(牙科)主诊医师备案培训大纲(第二版修改稿)[J]. 刘洪臣,李鸿波,张志光,沈国芳,周诺,王成龙.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