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胃手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观察

针刺麻醉胃手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观察

一、针麻胃手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戴玲颖[1](2011)在《针药结合麻醉运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在混合痔手术中,针药结合麻醉与药物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的镇痛麻醉效果、术中毒性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试图找出两者的优劣点及差异,评估针药结合麻醉在混合痔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推广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麻醉组15例和药物麻醉组15例。针药结合麻醉组予1%的利多卡因经骶管裂孔注射5ml,后同时电针针刺腰俞穴、长强穴15-20分钟,在电针刺激10分钟时长强穴注入1%的利多卡因5mL,肛门松弛后视镇痛情况再加用5ml的1%利多卡因于肛周病变处行局部浸润麻醉。药物麻醉组经骶管裂孔注射1%的利多卡因20ml,肛门松弛后视镇痛情况再加用5ml的1%利多卡因于肛周病变处行局部浸润麻醉。手术体位均为俯卧折刀位,手术方法均为外剥内扎术。比较两组麻醉有效率及术中发生毒性反应、术后对泌尿系统及运动系统影响情况。结果:两组麻醉镇痛效果无显着差异,均为100%(P>0.05),但术中毒性反应、术后泌尿系统及运动系统障碍的发生率,针药结合麻醉组与药物麻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麻醉组明显少于药物麻醉组。结论:针药结合麻醉在混合痔手术中麻醉作用肯定,镇痛麻醉效果和药物麻醉相似;针药结合麻醉术中毒性反应发生率低,对术后泌尿系统影响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临床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崔嵩生[2](2010)在《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辅助镇痛和机体调整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耳穴贴压用于围手术期辅助镇痛的效果。2、观察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对机体的调整作用。3、探讨耳穴贴压相关的作用机制。4、基于研究结论,总结出一套简便、行之有效的耳穴贴压用于围手术期的方法。方法:1、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92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法分为三组:①耳穴贴压组(耳穴组),31例;②安慰对照组(对照组),31例;③空白对照组(空白组),30例。2、实验步骤:(1)各组操作方法:全部病例均需进行耳廓视诊,并记录阳性反应的类型、部位。①耳穴组:术前一日利用耳穴探测器,选取双侧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耳中、肺、脾和子宫、盆腔等耳穴,常规消毒后敷压磁贴。以拇指、食指对压耳穴,以局部发红、发热,病人可耐受为限。术中操作者每隔30分钟按压1次,每次以60-90次/分的频率按压耳穴,每穴30秒,用力均匀。叮嘱患者或其家属手术前后自行按压耳穴,按压3-5次后,则不痛不压,痛时再压,3天后去除耳穴贴。②对照组:在所选耳穴区敷贴同样外观、数量的无磁珠胶布,不予任何刺激。③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2)所有患者麻醉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和苯巴比妥钠100毫克,术中静脉输注5%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或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万汶),输液速度统一为8ml·kg-1·h-1,并根据失血量按晶体:胶体为2:1补充液体。(3)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连接多功能监测仪(Marquette EA-GLE 3000)常规监测,开放外周静脉。右侧卧位下行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以术中保持病人安静、无痛和手术能顺利进行为前提。记录术中麻醉药的用量。(4)术中保持患者意识清醒,并常规鼻导管吸氧,必要时面罩辅助给氧。(5)术毕时利用耳穴探测器,在耳穴组患者的耳穴区内探查大、小肠及胃、脑点并加敷磁贴。3、观察指标:(1)分别于手术前一天、术后第三天时采用SAS自评量表记录患者神志情绪评分,以评价耳穴贴压对机体神志情绪状况的调整作用。(2)记录麻醉前、麻醉诱导时、手术开始切皮时、分离肿物时、术毕时、术后第一天各个时期的心率(HR)、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Ramesay评分,以评价耳穴贴压对机体功能的调整作用。(3)观察并记录各种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价耳穴贴压对机体的调整作用。(4)记录患者术后排气及排便时间,以评价耳穴贴压对机体胃肠功能恢复的调整作用。(5)分别于贴压耳穴前、术后第三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构成比、生化等相关指标,以探明耳穴贴压对于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作用机制。(6)分别于术前准备期、术毕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静脉血β-内啡肽和C-反应蛋白等相关指标,以探明耳穴贴压镇痛抗炎的相关作用机制。结果:1、三组病人按照年龄、体质指数、ASA分级、疾病构成、孕产史构成、手术方式构成、中医证型等方面进行对比,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病例耳穴阳性反应的比较:三组的阳性率依次为93.5%、96.8%、93.3%,总阳性率达到94.6%,其中子宫和盆腔穴处血管充盈的阳性反应类型占较大的比例。说明耳穴阳性反应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3、三组病例术前S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耳穴组的SA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的分数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的S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病例各时间点的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Ramesay评分自身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组的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Ramesay评分在各时间点虽有变化,但无显着的影响。而在术始切皮时、分离肿物时、术毕时各时间点的三组血压的组内比较,以及耳穴组与对照组、空白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穴刺激对患者术中的血压有良好的稳定、调整作用。5、术前各组症状程度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空白组在手术前后比较在腹胀痛、神疲乏力、纳呆、恶心呕吐、失眠、皮肤瘙痒等症状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耳穴组在腹胀痛、神疲乏力、纳呆、恶心呕吐、失眠方面,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穴刺激可降低患者使用麻醉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耳穴组的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病例的手术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耳穴组的硬膜外用药量、加用芬氟合剂的例数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8、三组病例术前血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耳穴组的单核粒细胞总数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的单核粒细胞总数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9、三组病例术前血清β-内啡肽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例术后血清β-内啡肽的组间比较、C-反应蛋白的组间及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穴刺激可使血清β-内啡肽水平升高而起到镇痛的作用。结论:本研究表明,耳穴磁疗在妇科开腹手术的围手术期中对机体功能的调整作用是肯定的。手术前期通过耳穴刺激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调整体内失调、紊乱的代谢过程或功能状态,使机体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发展转化,并降低术后腹胀痛、神疲乏力、纳呆、恶心呕吐、失眠等麻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手术中期可以即时调整、稳定患者的血压,不同程度地减轻病人手术中因内脏牵拉引起的胃部不适、恶心等症状,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后期患者的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说明耳穴贴压可改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情况。但其具体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在麻醉方面,手术中期耳穴组的硬膜外用药量比对照组、空白组的药量少15%-20%,需加用芬氟合剂的例数也较对照组、空白组少,仅占16.1%。目前针药复合麻醉主要还在于辅助镇痛,减少麻醉药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到耳穴刺激可使血清β-内啡肽水平在术前升高;抑制单核粒细胞总数的增加,从而稳定了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熊光伟,严根佩,钱忠甫,于山凤,刘天禄,郭海城,李延厚[3](1985)在《针刺复合麻醉在下腹部几种常见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我院在1975年6月至1983年3月期间应用针刺复合麻醉(以下称针麻)行阑尾切除、疝修补、输卵管结扎等下腹部常见病手术1,918例,在一穴多用的针刺复合麻醉中,对克服"针麻三关"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性别年龄:男性1,382例,女性536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72岁;以18~35岁青壮年最多,7~13岁病儿56例(7~10岁,11~13岁各28例)。2.手术种类:阑尾切除1,253例,并输卵管结扎417例,疝修补术132例,阑尾切除并输卵管结扎9例,精索鞘膜积液手术77例,卵巢囊肿切除术14例,隐睾睾丸下降固

陈培熹,潘文正,张明,翁纪伟,冯鉴强[4](1980)在《胃大部切除术中几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内脏牵拉痛反应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胃大部切除术中,常出现复杂的内脏牵拉痛反应,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针刺麻醉对内脏牵拉痛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完全,硬膜外麻醉也不能完全抑制它。近年来,一些单位分别从临床和原理方面对针刺抑制内脏牵拉痛反应进行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我们在197例胃大部切除术中,观察了病人多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了内脏牵拉痛反应的表现和产生,及电针穴位和硬膜外麻醉对其影响,以探讨针刺抑制

陶之理,王良培,温宝珠[5](1980)在《三叉神经第三支及第二支与中枢神经核团的联系(面部穴位抑制内脏痛的实验形态学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初步探讨针刺麻醉作胃大部切除手术时,针刺面部穴位(人中、承浆、新穴Ⅱ)对内脏痛反应有抑制效果的形态学基础,我们用实验形态学的方法做了下面的工作:分别损毁猫单侧三叉神经第Ⅲ支,第Ⅱ支及其相应的神经节,用改良 Fink 和 Heimer溃变染色法染色,观察一级溃变纤维进入脑干后的联系。当损毁三叉神经第三支或是第二支及其相应的神经节后,其溃变纤维可下降至颈髓第三节的后外束及后角胶状质细胞,在脑干部分终止于同侧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网状结构、孤束及孤束核、巨细胞核及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此外,蓝斑细胞及缝隙核区亦可见到少量溃变纤维。以上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三叉神经第三支及第二支与巨细胞核、网状结构、孤束核有着形态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认为是针刺面部穴位抑制内脏痛反应的形态学基础。蓝斑及缝隙核与三叉神经的联系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上的实验形态学研究,对针刺面部穴位抑制内脏痛的效果提供了依据,对初步阐明针麻原理中体表内脏相关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胡文尧,黄多能,金锡蓁[6](1979)在《牵拉胃引起腹肌放电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在针麻腹部手术中,由于内脏牵拉刺激引起的腹肌紧张,是内脏牵拉反应和内脏疼痛反应的一部分。这种防御性内脏——躯体反射是针麻手术中一大障碍,克服这些障碍提高针麻效果是急待解决的课题。我们以腹肌放电作为观察指标,对内脏牵拉性腹肌紧张反应的规律进行了初步的观察,为进一步

周育民,李国威,张宜仁,梁颖彬[7](1979)在《非镇痛药转化提高针麻效果进行胃切除50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道通过动物试验,发现针麻下痛阈升高的动物血清镁离子浓度均有升高。应用于临床50例胃手术病人,肌肉注射硫酸镁,增加血清镁离子浓度,通过临床观察,确能提高针麻效果,不论是镇痛、腹肌松弛及内脏牵拉反应,均较未用镁离子之病例有所进步,同时也证明肌注25%硫酸镁,通过镁离子之测定、对比,针刺麻醉可提高血清镁浓度,而增加血清镁离子又可加强针麻之效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为针麻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刘万生,张崑[8](1979)在《听穴和钻竹透钻竹穴针感传入途径及其在脑干内部纤维联系的实验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针剌头面部穴位,在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和提高针麻优良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针剌头面部穴位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原理方面的实验研究,很为少见。在解剖学方面,仅见有关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在脑干内投射的研究报导。而对头面部穴

黄仲荪,张能,费汝为,范维正[9](1979)在《针刺镇内脏痛的中枢部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目前,大量临床和实验材料证明了针刺镇内脏痛的作用原理之一是针刺的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与痛觉信号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后者受到抑制,从而清除或缓解了疼痛。我们过去的工作详细地说明了延

庄河县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针麻协作组[10](1979)在《针麻胃手术的临床理论研究(摘要)》文中认为 通过观察针麻胃大部切除病人一些生理指标变化规律,从客观上帮助判定针麻效果,提高判定的科学性,找出内脏牵拉反应(包括内脏痛)的敏感区,为改进与提高针麻手术效果提供根据。在此基础上为研究针刺抑制内脏痛原理积累资料。将101例针麻胃大部切除术病人根据采

二、针麻胃手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麻胃手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药结合麻醉运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骶管阻滞麻醉风险性
    2. 针刺镇痛(麻醉)机理
        2.1.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2.2. 针刺对神经递质的作用
    3. 针刺麻醉历史演变
        3.1. 针刺复合局麻
        3.2.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
        3.3. 针刺复合全麻
    4. 针药复合麻醉在肛肠科的运用
    5. 针刺麻醉穴位的选择
        5.1. 准确取穴
        5.2. 穴位的选择
        5.3. 取穴方法相配合
    6. 针刺麻醉中电针参数选择
        6.1. 波形
        6.2. 频率
        6.3. 强度
        6.4. 诱导时间
    7. 针刺麻醉术前准备
        7.1. 术前预测
        7.2. 试针
        7.3. 心理诱导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具体操作方法
        1.4. 观察方法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2.2. 结果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1. 针药结合麻醉在混合痔手术中可行性
    2. 麻醉药物的选择
    3. 针刺麻醉穴位的选择
    4. 电针参数选择
    5. 针药结合麻醉与纯药物麻醉的比较
    6. 针药结合麻醉的优点
    7. 针药结合麻醉的缺点
    8. 操作体会
    9.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辅助镇痛和机体调整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针刺麻醉研究概述
    一、针刺镇痛
    二、针刺麻醉
    三、针刺复合麻醉
    四、耳针麻醉
    五、耳针麻醉的国内外现状
    六、针刺麻醉的研究与不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一般临床资料
        (二) 耳穴阳性反应的观察
        (三) 手术前后主要症状的观察
        (四) 各时间点的心肺功能及Ramesay评分比较
        (五) 手术时间、麻醉用药的比较
        (六) 手术前后血分析、生化指标的比较
        (七) 手术前后血清β-内啡肽和C-反应蛋白的比较
        (八) 手术前后SAS和术后VAS评分的比较
        (九) 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的比较
    三、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的作用评价
    三、耳穴贴压的中、西医理论基础
    四、耳穴敷压磁贴的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针麻胃手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药结合麻醉运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D]. 戴玲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2]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辅助镇痛和机体调整作用的研究[D]. 崔嵩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3]针刺复合麻醉在下腹部几种常见手术中的应用[J]. 熊光伟,严根佩,钱忠甫,于山凤,刘天禄,郭海城,李延厚. 人民军医, 1985(09)
  • [4]胃大部切除术中几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内脏牵拉痛反应的分析)[J]. 陈培熹,潘文正,张明,翁纪伟,冯鉴强. 中山医学院学报, 1980(02)
  • [5]三叉神经第三支及第二支与中枢神经核团的联系(面部穴位抑制内脏痛的实验形态学研究)[J]. 陶之理,王良培,温宝珠. 解剖学报, 1980(02)
  • [6]牵拉胃引起腹肌放电的初步研究[J]. 胡文尧,黄多能,金锡蓁. 中国兽医杂志, 1979(12)
  • [7]非镇痛药转化提高针麻效果进行胃切除50例临床观察[J]. 周育民,李国威,张宜仁,梁颖彬. 陕西新医药, 1979(11)
  • [8]听穴和钻竹透钻竹穴针感传入途径及其在脑干内部纤维联系的实验形态学研究[J]. 刘万生,张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79(04)
  • [9]针刺镇内脏痛的中枢部位分析[J]. 黄仲荪,张能,费汝为,范维正. 针刺研究, 1979(01)
  • [10]针麻胃手术的临床理论研究(摘要)[J]. 庄河县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针麻协作组. 针刺研究, 1979(01)

标签:;  ;  ;  ;  

针刺麻醉胃手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