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探高校女生经期体育课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方[1](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提出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赵丽霞[2](2017)在《体育运动对女大学生经期生理健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月经是女大学生正常的生理现象,受多因素影响,女子经期状况具有差异性.月经不适症状,影响女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严重时会出现疾病.适宜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对改善女大学生经期状况有益.文章研究了女子经期生理、经期运动生理的特点,进一步探讨女大学生经期运动研究现状.旨在关注女大学生经期健康及健康教育,使其全面了解女子经期这一正常生理现象,使女大学生做好个人防护,提高其健康水平.
肖鲁艳[3](2016)在《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月经是每个成年女性都会面临的现象,女同学读研阶段正处在性成熟期,这一阶段的健康水平关系到女性一生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进行生理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已经成为保证现代女性生殖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因此,了解女研究生的生理状况以及经期体育锻炼情况,才能给予更加专业的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使其做到防微杜渐,预防生理期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的月经状况与经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参与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多患轻度一级痛经,对经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多持否定态度,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2、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的运动时间多选择运动持续30分钟以上,保持较轻的运动强度;在经期多选择“和朋友一起锻炼”,运动项目多选择“散步或跑步”;经期适当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可以缓解痛经。3、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兴趣、知识技能等个人内部和时间、群体、场地器材外部条件因素,次要因素为身心状况等个人内部因素。4、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策略包括树立经期体育锻炼行为的正确认知、完善学校及周边体育锻炼场所及器材、推广科学的经期体育锻炼方法。
雷涛,黄懿[4](2015)在《浅析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文中指出高校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是体育教学开展的难题。本文从高校女学生自身特点等主观原因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时代特征等客观原因出发,浅析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以及体育学习兴趣策略分析,探讨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李鹏[5](2012)在《女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生理、心理特点是影响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体育课兴趣缺乏以及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等因素影响了女生锻炼的积极性。应从多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滕忠红[6](2010)在《个体特征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影响的研究 ——以皖江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针对个体特征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影响的研究比较少而且零乱,不具有系统性,针对皖江地区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问题研究基本空白。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皖江地区高校女大学生个体特征对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皖江地区高校的女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和个体特征呈显以下特点:1.体育参与行为的特点:体育参与次数明显偏低,某些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合理,部分学生的体育参与时间过短;女大学生在体育参与项目的选择上,表现出对一些运动强度大、对抗性、挑战性的项目不愿参与;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体育俱乐部。2.个体特征的特点:女大学生整体上感觉对体育参与的自我效能比较低,其中克服阻碍的效能最低;女大学生对体育参与的态度整体上比较积极,但内部的差异性较大;皖江地区高校女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偏低,父母的体育参与程度整体上偏低,大部分学生的父母从来不参与体育活动;独生子女的比重偏低;皖江地区女大学生体形整体上比较健康,偏胖的女大学生比重较小,有慢性疾病和阻碍体育参与的身体障碍的学生很少。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对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显着的影响:体育参与的次数、每次体育参与持续的时间、是否参加体育俱乐部等用来描述体育参与水平的变量相互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在个体心理特征中的克服阻碍的效能、寻求支持的效能和态度对体育参与次数有正的显着作用;个体心理特征对体育参与次数有显着影响,尤其是克服阻碍的效能对体育参与的次数、每次体育参与持续的时间、是否参加体育俱乐部都有显着的影响。态度也对每次体育参与持续的时间、是否参加体育俱乐部都有显着的影响。父母的体育参与程度对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次数有显着影响,而独生子女的每次体育参与持续的时间和是否参加体育俱乐部要显着优于非独生子女。居住地点对女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俱乐部也有显着影响。体型偏胖的女大学生每次体育参与的时间要短于体型偏瘦的女大学生。而年级越高的女大学生其体育参与(不含体育课)次数越多。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皖江地区高校女大学生的整体自我效能感偏低,而自我效能对体育的参与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体育教师和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注意对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2.虽然皖江地区女大学生的整体体育态度较好,但在分析总我们发现其标准差偏大,说明部分学生对体育态度仍然偏低。学校教育的管理者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情感、认识两个层次上改变和提高女大学生对体育态度。3.由于皖江地区高校主要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父母很少有锻炼的习惯,绝大部分父母从来不参与体育运动,从小受到的体育方面的熏陶比较少。因此,学校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技能;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成立各类女大学生体育俱乐部。4.同样地,由于女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偏低,皖江地区女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在体育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考虑到来自农村女大学生的需求。本研究对于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管理制度,探索如何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培养女大学生的良好体育参与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吕晓娟[7](2009)在《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和教育公平的“瓶颈”之一。目前,伴随着我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制约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的经济困难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些地区女童教育问题依然很严重。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以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女童教育问题最为严重的少数民族——东乡族为例,对影响该民族女童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挖掘。在多次深入实地的考察中研究者发现,当地男女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是制约该民族女童教育的根本原因。这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信息在学校中主要是以潜在课程的形式存在的,而且对学校个体的性别观念、性别行为及整个性别社会化过程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鉴于此,研究者将本研究限定在学校潜在课程领域,在潜在课程理论和性别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研究范式和人种学的描述方式,通过访谈、观察与实物分析等具体方法,对两所个案学校潜在课程中各种性别信息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学校两性个体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挖掘与剖析。进而对学校潜在课程性别理念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挥学校潜在课程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在田野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两所个案学校潜在课程的各层面、各方面,尤其是在学校各性别群体的互动中,在学校各类文本中,在学校环境中,包含着丰富的性别信息。在学校各性别群体的互动中,同性互动次数更多、领域更广泛、方式更多样,异性互动次数较少、领域较狭窄、方式较单一;男性之间的互动次数更多、领域更广泛、方式更多样,女性之间的互动次数较少、领域较狭窄、方式较单一。而且,在与女生有关的女性互动中,互动内容大多与学习相关,在与男生有关的男性互动中,互动内容大多与学习无关。在与学生有关的异性互动中,互动内容大多与学习有关。在学校各性别群体的互动中,地位最高的是男教师,地位最低的是女生。在学校各类文本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性别信息。首先,在教科书文本中,课文的作者,以及出现在课文和插图中的人物和课文中的具名者绝大部分是男性;男性通常出现在社会公共领域,而女性通常出现在家庭私人领域;男性扮演的社会角色非常广泛且主要以职业角色出现在课文中,女性扮演的社会角色相对较少且主要以家庭角色出现在课文中。第二,在学校规章制度文本中,部分内容缺乏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对当地女性不利处境的考虑,并从制度层面确认了女性的社会弱势群体身份。第三,在学生作业文本中,男生表现出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崇尚权威与力量,崇拜男性;而女生则更多地考虑他人的需要与感受,崇尚知识,崇尚真、善、美,敬佩和同情女性。在学校环境中,就有形环境而言,学生活动设施及生活设施的布局体现了对男生需要的重视与对女生需要的忽视;校园环境的布置彰显了男性的社会贡献和社会地位;学生座位的安排遵循男女生“分开”的原则,学生宿舍的安排采取了男女生“相隔离”的措施。就无形环境而言,从学校各群体扮演的角色来看,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承担重要职责,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男性;从学习成绩来看,女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男生的学习成绩;从学校成员的性别观来看,各性别群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两性的刻板化认识或性别偏见。研究结果表明,两所个案学校的潜在课程,不仅传达着观念层面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辅”等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采取了行为层面的“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及性别差别对待的措施。这些性别信息汇聚起来,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学校性别理念,这种性别理念以极其隐蔽的形式对学校各性别群体及个体产生着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其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具体来讲,这种性别理念彰显和突出了男性在学校中的地位,塑造了男性在学校中的威望,使男性在行为中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心与优越感。但同时,这种性别理念对学校的女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了她们自卑、沉默、低调与被动的行为表现。就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中性别信息的来源及成因来看,存在于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中的性别信息既是学校各种性别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更是社会、社区、家庭以及民族性别文化共同影响的结果。两所个案学校潜在课程中的性别信息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的差异表明,学校潜在课程的性别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在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的搏弈中,在两性个体的对抗中,学校潜在课程的性别理念不断变革、不断发展。两所个案学校的差异还表明,学校潜在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只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学校潜在课程不仅可以更好地用来为改善东乡族女生在学校的不利处境,进而为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服务;从长远来看,在正确的引导和培育下,潜在课程还可以为学校发展、社区发展,乃至东乡族社会的整体发展服务。
刘波[8](2007)在《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大学生的亚健康现状,探讨体育锻炼因素在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高校学校体育改革,以及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跟踪研究打下基础。对象与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5级入学新生中随机抽取1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85人(58.4%),女生417(41.6%)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数据、亚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等进行调查。结果:1、被调查者呈现较高的亚健康倾向,1种及其以上亚健康症状的持有率为62.7%,其中3种以上亚健康症状的持有率为25.8%,4种以上的持有率为21.7%,5种以上的持有率为18.5%。2、亚健康状况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女大学生人群中更为明显。女生的亚健康水平高于男生(14.9±3.0 vs 13.9±2.8,P<0.01);女生3个以上亚健康症状的持有率也高于男生(31.2% vs 25.8%,p<0.01)。但是在发生率较高的前五种亚健康症状中男女学生大致相同。3、体育锻炼与亚健康症状的持有率有密切的关系从3个以上亚健康症状持有率的比较情况来看,“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者”低于“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者”(男:16.9% vs 34.9%,P<0.01;女:24.7% vs 39.2%,P<0.01);“目前每周参加运动3次或3次以上的男生”低于“每周参加运动少于3次的男生”(17.6%vs 27.2%,P<0.01);“每周运动时间大于等于90分钟者”低于“每周运动时间不足90分钟者”(男:17.8%vs 31.3%,P<0.01:女:22.2%vs 36.7%,P<0.01)。4、体育锻炼与亚健康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从亚健康评分情况看:“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者”低于“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者”(男:13.5±2.5 vs 14.9±3.1,P<0.01;女:14.4±3.0 vs 15.5±2.9,P<0.01);“目前每周参加运动3次或3次以上者”低于“每周参加运动少于3次者”(男:13.6±2.8 vs 14.3±2.8,P<0.01;女:14.4±3.0 vs 15.3±3.0,P<0.01);“每周运动时间大于等于90分钟者”低于“每周运动时间不足90分钟者”(男:13.6±2.7 vs 14.7±2.9,P<0.01;女:14.3±2.7 vs 15.3±3.1,P<0.01)。5、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在排除其它因素影响下分析了影响亚健康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男生亚健康共有5种独立因素,分别是“参与运动的态度”(AOR=2.198)、“周运动时间”(AOR=1.798)、“周运动频率”(AOR=1.646)、“是否关注健康知识”(AOR=1.573)和“三餐是否有规律”(AOR=1.516);影响女生亚健康的独立因素则是“是否关注健康知识”(AOR=2.961)、“三餐是否有规律”(AOR=2.376)、“参与运动的态度”(AOR=1.696)和“周运动时间”(AOR=1.661)4种因素。结论:1、被调查者呈现较高的亚健康倾向,女生亚健康症状的持有率和亚健康水平均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显着。不同专业之间、高中时期不同上学方式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比较则均无显着性差异。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亚健康症状持有率和亚健康水平,均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从而证明了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有积极作用。3、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对健康知识的关注程度,也是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两个重要因素。
乐晓卉[9](2000)在《浅探高校女生经期体育课教学》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高校女生月经期生理、心理变化规律的研究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正确认识月经期应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以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浅探高校女生经期体育课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探高校女生经期体育课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
一、形势政策教育 |
二、思想政治教育 |
三、生产劳动教育 |
四、卫生健康教育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口述材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体育运动对女大学生经期生理健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女子经期生理特点 |
2 女子经期常见病症生理 |
2.1 经前期紧张综合症 |
2.2 痛经 |
2.3 月经周期性紊乱 |
3 女大学生经期运动研究现状 |
3.1 运动对女大学生经期症状的影响 |
3.2 女大学生对经期运动的态度 |
3.3 女大学生经期合理运动研究 |
4 小结 |
(3)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
1.2.2 关于月经状况及经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的月经状况 |
3.1.1 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的月经特点 |
3.1.2 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对经期体育锻炼的认知 |
3.2 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情况 |
3.2.1 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经历 |
3.2.2 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参与 |
3.2.3 经期体育锻炼和痛经程度的关系 |
3.3 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
3.3.1 个人内部因素 |
3.3.2 外部条件因素 |
3.4 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策略 |
3.4.1 树立经期体育锻炼行为的正确认知 |
3.4.2 完善学校及周边体育锻炼场所及器材 |
3.4.3 推广科学的经期体育锻炼方法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浅析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女学生体育兴趣低的原因分析 |
1.1 缺乏对体育课程的正确认识 |
1.2 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
1.3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家庭结构造成的身体素质因素 |
1.4 女生独特的心理因素 |
1.5 生理因素 |
1.6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体育教师的影响 |
2. 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策略分析 |
2.1 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增强其锻炼意识 |
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重视体育游戏的运用 |
2.3 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重要性 |
2.4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
2.5建立体育教学反馈机制 |
(5)女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数理统计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终身体育概念不清, 锻炼意识淡薄 |
2.2 体育课兴趣低, 课外体育锻炼少 |
2.3 大学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影响锻炼的积极性 |
2.4 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影响到女生锻炼的积极性 |
3 提高女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对策 |
3.1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纠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3.3 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克服生理和心理的缺陷 |
3.4 根据大学女生的学习锻炼需求, 进行教学改革 |
4 结论与建议 |
(6)个体特征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影响的研究 ——以皖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收益研究 |
2.1.2 关于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 |
2.1.3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项目研究 |
2.1.4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5 提高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对策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体育参与的益处 |
2.2.2 性别对体育参与的影响 |
2.2.3 自我效能对体育参与的影响 |
2.2.4 态度对体育参与的影响 |
2.2.5 家庭特征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 |
2.2.6 社会因素对体育参与的影响 |
2.2.7 其它因素对女大学生体育的影响 |
2.3 文献遗漏及评述 |
第3章 女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体育参与情况分析 |
3.1 数据的获得 |
3.1.1 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 |
3.1.3 问卷的信度 |
3.2 变量的选择 |
3.3 变量的测量 |
3.3.1 体育参与变量的测量 |
3.3.2 个体特征变量的测量 |
3.4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描述性分析 |
3.4.1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次数 |
3.4.2 女大学生平均每次体育参与持续的时间 |
3.4.3 女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 |
3.4.4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情况 |
3.5 女大学生个体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3.5.1 个体心理特征 |
3.5.2 个体的医学特征 |
3.5.3 个体的家庭特征 |
3.7 总结 |
第4章 个体特征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 |
4.1 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4.1.1 体育参与情况之间的相关关系 |
4.1.2 个体特征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4.2 个体特征变量和体育参与之间的相关关系 |
4.3 多元回归分析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本文的结论 |
5.2 启示 |
5.3 具体的措施 |
5.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附录:皖江地区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参与调查表 |
(7)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在这里(BEING HERE)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一节 性别研究文献述评 |
第二节 潜在课程研究文献述评 |
第三节 教育与潜在课程中的性别问题研究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思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的选择 |
第二部分 去那里(GOING THERE) |
第四章 进入研究现场 |
第一节 走进东乡 |
第二节 走进唐汪 |
第三节 走进达板 |
第四节 走进汪集 |
第五章 田野研究发现(一) |
第一节 师生互动中的性别信息 |
第二节 生生互动中的性别信息 |
第三节 师师互动中的性别信息 |
第六章 田野研究发现(二) |
第一节 学校教科书文本中的性别信息 |
第二节 学校规章制度文本中的性别信息 |
第三节 学生作业文本中的性别信息 |
第七章 田野研究发现(三) |
第一节 学校有形环境中的性别信息 |
第二节 学校无形环境中的性别信息 |
第三部分 回到这里(COMING HOME) |
第八章 研究结果的阐释与模式构建 |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阐释 |
第二节 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性别理念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九章 发挥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
附件 I 访谈提纲 |
附件 II 观察提纲 |
后记 |
(8)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描述 |
3.2 被调查对象的亚健康症状持有率以及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
3.3 被调查对象的亚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被调查对象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
4.2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 |
4.3 体育因素对亚健康状态影响的探讨 |
4.4 对其它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8 致谢 |
(9)浅探高校女生经期体育课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加强青春期教育以转变观念 |
3.2 经期适当活动可减轻痛经 |
3.3 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规律 |
4 结论与建议 |
四、浅探高校女生经期体育课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02)
- [2]体育运动对女大学生经期生理健康的研究[J]. 赵丽霞.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3]山东省高校女研究生经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D]. 肖鲁艳.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4]浅析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J]. 雷涛,黄懿.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5(07)
- [5]女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J]. 李鹏. 运动, 2012(20)
- [6]个体特征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影响的研究 ——以皖江地区为例[D]. 滕忠红. 安徽工程大学, 2010(06)
- [7]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 吕晓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8]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D]. 刘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9]浅探高校女生经期体育课教学[J]. 乐晓卉.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