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吨/年聚氟乙烯扩产试验成功

5吨/年聚氟乙烯扩产试验成功

一、5吨/年聚氟乙烯扩大试验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飞[1](2006)在《双向拉伸聚氟乙烯薄膜成型工艺与设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双向拉伸聚氟乙烯薄膜的成型工艺,特别是挤出流延—双向拉伸成型的原料特性、配方和加工参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用于中试的生产设备。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潜溶剂在聚氟乙烯薄膜的流延加工中有着突出的作用。该工艺克服了聚氟乙烯自身结构特性给成型带来的困难,得到的薄膜产品具有耐候性强、强度高、透光率大、耐紫外光等优点,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讨论了树脂特性、潜溶剂的选择及加工条件对流延薄膜制品的影响。除此之外,实验室首次成功通过吹塑法制得聚氟乙烯薄膜制品,本文简要讨论了该工艺的可行性。 双向拉伸薄膜中试生产线设计过程的基础是实验室的小型实验设备、工艺及其实验效果。通过反复多次的实验验证,可以认为整个实验工艺是充分可行的。针对物料的不同具体特性,在更改了一些工艺参数后优化出一系列适合工业生产的加工条件。结合小型加工实验的参数,初步设计出了整套生产线的各单元尺寸、整体布局和能耗情况,并基本确定了中型放大实验的工艺参数。其中的挤出机、挤出口模、冷却水槽、拉伸设备、干燥设备等都是根据实验室的小型设备放大的。结合即将进行的中试实际情况将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整。

周玉生[2](2007)在《双向拉伸PVF薄膜加工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在聚氟乙烯(PVF)凝胶法成膜的基础上,通过万能材料实验仪、XRD衍射仪、透氧仪、热失重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PVF薄膜在双向拉伸过程中拉伸比及温度等因素与双向拉伸聚氟乙烯薄膜(BOPVF)性能的关系;研究了PVF薄膜在双向拉伸的过程中拉伸温度的选择;研究了PVF薄膜在双向拉伸的过程中结晶与取向因素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了PVF薄膜双向拉伸过程中在不同拉伸比情况下对薄膜透氧性能的影响;研究了PVF薄膜在后处理过程中对干燥温度的选择;初步设计了凝胶流延法双向拉伸聚氟乙烯薄膜挤出生产工艺;初步设计了吹塑法聚氟乙烯薄膜生产线。本论文重要讨论了拉伸比、温度、结晶度等因素对BOPVF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最终BOPVF薄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此外,本文还讨论了BOPVF薄膜透氧性能与拉伸工艺的关系,为BOPVF薄膜产品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本文对吹塑法与流延法生产BOPVF做了一个的简要对比,为薄膜生产的工业化方案选择及应用提供了很有意义的依据。

曙光化工厂[3](1975)在《国外氟树脂概况》文中提出 1、概述氟树脂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研究成功而在五十年代初才工业化生产的含氟高分子合成材料.虽然1934年西德 Hoechst 厂 F.Sch-loffer 和 O.Scherer 就完成了聚三氟氯乙烯的研制,但当时未引起工业界的重视。1938年美国 Dupont 公司 R.J.Plukett发明了聚四氟乙烯,1942年初次制成工业用途的密封垫,1946年

浙江省化工研究所[4](1976)在《5吨/年聚氟乙烯扩大试验成功》文中认为 聚氟乙烯是世界上近年来正在发展中的热塑性氟塑料品种,它有优良的耐气候性,据文献报道,在室外曝露使用寿命可达25年,其它比较突出的特点有:三防(防湿热、防盐雾、防霉菌)性能好,耐腐蚀性好,介电常数高(7~8),机械性能和电性能良好等。它的价格,在氟塑料中是最低廉的;它的加工性能也比其他氟塑料品种好,可以制成薄膜和涂料,

塑料工业技术情报中心站[5](1970)在《国外塑料工业评述》文中研究表明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美帝国主义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就是利用自己的科学技术对内残酷的剥削国内人民,武装镇压革命群众,对外就是侵略和杀人。就以塑料来说,它们在疯狂地扩军备战中,从火箭、导弹到飞机、舰艇以及常规武

邵晶鑫[6](2008)在《聚氟乙烯(PVF)薄膜流延加工工艺及生产线的研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聚氟乙烯树脂的分子结构以及加工特性进行分析,对加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从流延法制聚氟乙烯薄膜,到双向拉伸薄膜的制取,最后到讨论聚氟乙烯薄膜的后处理工艺,覆盖了整个聚氟乙烯薄膜从树脂到成品的加工过程。本文通过树脂的一些基础物性分析,在多次实验测试的基础上,确定了潜溶剂及其用量、混料工艺对薄膜质量的影响以及挤出螺杆结构对薄膜质量的影响。双向拉伸工艺的确定对聚氟乙烯薄膜的成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分析了双向拉伸比、纵向拉伸温度、横向拉伸温度对薄膜质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了薄膜加工后处理的工艺,发现不同的初始配方会导致后处理前薄膜中的溶剂含量不同,并且会影响后续处理的效果,所以在比较不同干燥温度和初始溶剂含量对薄膜的力学性能后,确定对薄膜质量最好的干燥温度和初始配方。在论文的最后,本文分别对流延法制取聚氟乙烯薄膜进行了生产线流程设计,其中包括混料机、挤出机、模头和冷却水槽,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设备,以及牵引收卷与分切和后处理干燥设备。

张有谟[7](1982)在《谈谈我国氯碱工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 我国氯碱工业自解放以来,生产和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烧碱产量仅为1.5万吨,到目前已达到192.24万吨,仅次于美、日、苏、西德等国,居世界的第五位。我国现有烧碱生产,以隔膜电解法占绝对优势,水银电解法及苛化法则较少。在生产技术

赵永青[8](2009)在《生物降解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乳酸是一种以可再生的植物资源为原料经过化学合成制备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在被使用后最终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它是一种典型的绿色聚合物。聚乳酸无毒、无刺激性,具有优良的可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并可采用传统方法成型加工,因此,聚乳酸替代现有的一些通用石油基塑料已成为必然趋势。由于聚乳酸自身强度、脆性、阻透性、耐热性等方面的缺陷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而,增强改性聚乳酸已成为目前聚乳酸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本论文综述了聚乳酸的最新研究进展,紧紧围绕增强改性聚乳酸这个当前的研究热点,选用蚕丝纤维、鸡羽纤维、碳纳米管和纳米金刚石对聚乳酸进行了增强改性,系统地研究了四种增强剂对聚乳酸各方面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增强改性聚乳酸、开拓蚕丝应用的新领域,首次将蚕丝纤维作为聚乳酸的增强剂,采用易工业化的熔融混合法制备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乳酸/蚕丝纤维生物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拉伸实验、动态力学分析、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机械分析以及酶降解实验等手段,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以及酶降解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当蚕丝纤维的长度和添加量分别是5mm和5 wt%时,聚乳酸/蚕丝纤维生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拉伸性能达到最好。在聚乳酸橡胶平台区,添加蚕丝纤维会显着地提高聚乳酸的存储模量;由于蚕丝纤维有一定的塑化作用,聚乳酸/蚕丝纤维生物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会略低于纯聚乳酸。蚕丝纤维可以作为聚乳酸的结晶成核剂,并会使其熔点稍有降低。添加蚕丝纤维会降低聚乳酸基体的热稳定性,但能使其热尺寸稳定性略有改善。聚乳酸/蚕丝纤维生物复合材料的酶降解过程不仅发生在其表面,而且还会深入到内部;添加蚕丝纤维能够提高聚乳酸基体的吸水率,从而会加速聚乳酸的酶降解过程。(2)为增强改性聚乳酸、有效利用鸡毛资源,首次将鸡羽纤维作为聚乳酸的增强剂,采用熔融混合法制备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乳酸/鸡羽纤维生物复合材料,并系统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以及酶降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当在聚乳酸基体中添加5 wt%的鸡半羽上的绒羽纤维时,聚乳酸/鸡羽纤维生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拉伸性能达到最好。在聚乳酸的玻璃态和橡胶态区,添加鸡羽纤维均会明显地提高聚乳酸的存储模量,并且当鸡羽纤维的含量为10 wt%时,聚乳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也会有所提高。鸡羽纤维可以作为聚乳酸的结晶成核剂,添加2~8 wt%的鸡羽纤维可以使聚乳酸的熔点稍有提高。添加鸡羽纤维会降低聚乳酸基体的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聚乳酸/鸡羽纤维生物复合材料的酶降解过程在其表面和内部都会发生;添加鸡羽纤维能够提高聚乳酸的吸水率,从而加速聚乳酸的酶降解过程:但当鸡羽纤维的含量超过8 wt%后,鸡羽纤维则会阻碍聚乳酸的酶降解过程。(3)首次将纳米金刚石作为聚乳酸的增强剂,采用熔融混合法制备了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借助各种分析方法研究了纳米金刚石对聚乳酸的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以及酶降解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归因于纳米金刚石纳米簇的均匀分散以及纳米金刚石与聚乳酸基体间较好的附着力,当纳米金刚石的含量为0.5 wt%时,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拉伸性能达到最好。在聚乳酸的玻璃态和橡胶态区,添加纳米金刚石都会显着地提高聚乳酸的存储模量。纳米金刚石可以作为聚乳酸的结晶成核剂,并且当其添加量大于0.5 wt%后,聚乳酸的熔点开始随添加量增加而降低。添加纳米金刚石能够改善聚乳酸的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的酶降解过程不仅发生在其表面,而且还会深入到内部;添加纳米金刚石能够提高聚乳酸基体的吸水率,从而会加速聚乳酸的酶降解过程。(4)采用熔融混合法制备了聚乳酸/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纯化、羟基化和羧基化碳纳米管对聚乳酸的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以及酶降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羧基化碳纳米管对聚乳酸力学拉伸性能的增强效果最佳,其次为羟基化和纯化碳纳米管,这与三种碳纳米管在聚乳酸中分散状态的优劣以及它们与聚乳酸基体的相互作用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散好、相互作用强,增强效果就好。三种碳纳米管都会在85~150℃之间有效地提高聚乳酸的存储模量,同时,羟基化和羧基化碳纳米管能更为显着地降低聚乳酸的阻尼和增加聚乳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碳纳米管可以作为聚乳酸的结晶成核剂,并会略微降低聚乳酸的熔点。添加碳纳米管能够改善聚乳酸基体的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其中纯化碳纳米管能更好地改善聚乳酸的热稳定性,而羟基化和羧基化碳纳米管改善聚乳酸尺寸稳定性的效果则更为显着。在纯化碳纳米管含量小于1wt%时,纯化碳纳米管会略微加速聚乳酸的酶降解过程,在大于1 wt%后,纯化碳纳米管则会妨碍聚乳酸发生酶降解;与纯化碳纳米管相比,羟基化和羧基化碳纳米管更容易限制聚乳酸进行酶降解。

化工部合成树脂及塑料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9](1979)在《一九七八年国外塑料工业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总结和分析了1978年国外塑料工业主要品种动向,当前发展特点和趋势。塑料产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占世界总产量29%;最大的品种是聚乙烯,占25%;发展速度快的品种是PBT,年增长率25~30%,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工程塑料。

丁叁叁,田爱琴,王建军,滕乐天[10](2015)在《高速动车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高速列车发展现状和技术特点分析,结合纤维复合材料性能优势和产业现状调研,揭示了结构与材料多元化的发展必要性,指出纤维复合材料是实现列车各性能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高速动车组复合材料应用情况,展示了中车四方股份一体化设计理念下的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应用实例,展望高速动车组复合材料发展方向,提出加快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中应用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行业话语权。

二、5吨/年聚氟乙烯扩大试验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吨/年聚氟乙烯扩大试验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双向拉伸聚氟乙烯薄膜成型工艺与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聚氟乙烯的性能
        1.2.1 聚氟乙烯的合成
        1.2.2 结构特性
        1.2.3 热力学特性
        1.2.4 化学性能
        1.2.5 PVF的加工性能
    1.3 聚氟乙烯薄膜的加工技术
        1.3.1 聚氟乙烯薄膜的主要成型方法
        1.3.2 聚氟乙烯薄膜的二次加工
    1.4 PVF应用现状
        1.4.1 聚氟乙烯涂料性能及应用
        1.4.2 PVF薄膜的应用
    1.5 流延——双向拉伸技术在薄膜生产中的应用
        1.5.1 流延成型工艺的发展
        1.5.2 塑料薄膜的双向拉伸工艺
        1.5.3 拉伸后塑料薄膜的性能
        1.5.4 影响拉伸薄膜性能的几个因素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2.1.1 原料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成型加工工艺
        2.2.1 PVF挤出流延薄膜工艺
        2.2.2 PVF挤出吹塑薄膜工艺
    2.3 测试方法
        2.3.1 树脂特性粘度的测定
        2.3.2 PVF树脂的DSC分析
        2.3.3 薄膜拉伸、撕裂强度的测定
        2.3.4 熔体流动速率(MI)的测定
        2.3.5 DSC测试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3.7 红外光谱分析
        2.3.8 烘干实验
第三章 结果讨论
    3.1 双向拉伸PVF薄膜的成型工艺小试研究
        3.1.1 凝胶流延挤出PVF薄膜的成型工艺
        3.1.2 小型双向拉伸试验研究及其性能测定
        3.1.3 吹塑成型工艺研究
    3.2 PVF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红外光谱分析
        3.2.3 聚氟乙烯固态核磁谱图分析
        3.2.4 DSC分析
        3.2.5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3.2.6 扫描电镜测试分析
    3.3 双向拉伸PVF薄膜中试生产线的选定
        3.3.1 混料机
        3.3.2 成型系统
        3.3.3 拉伸设备
        3.3.4 牵引收卷与分切
        3.3.5 设备占地面积、总产量、总功率核算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双向拉伸PVF薄膜加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介绍
    1.2 聚氟乙烯简介
    1.3 聚氟乙烯合成
    1.4 聚氟乙烯性质
        1.4.1 聚氟乙烯热力学性质
        1.4.2 聚氟乙烯物理及化学性质
        1.4.3 聚氟乙烯加工性能
    1.5 聚氟乙烯薄膜性质
    1.6 聚氟乙烯薄膜片制备
        1.6.1 潜溶剂的选择
        1.6.2 制备方法介绍
        1.6.3 薄膜二次加工
    1.7 国内外双向拉伸塑料薄膜发展状况及其性能
        1.7.1 国外发展状况
        1.7.2 国内发展状况
        1.7.3 双向拉伸塑料薄膜的特点及其性能
    1.8 氟树脂在国内外的发展及 PVF薄膜应用
        1.8.1 国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8.2 国内发展历史及现状
        1.8.3 聚氟乙烯薄膜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设备
        2.1.1 挤出设备
        2.1.2 挤出流延模具
        2.1.3 冷却水槽
        2.1.4 拉伸装置
        2.1.4.1 纵向拉伸装置
        2.1.4.2 横向拉伸装置
        2.1.5 后处理烘干设备
        2.1.6 收卷装置
        2.1.7 吹膜机组
    2.2 实验原料
    2.3 测试仪器及方法
        2.3.1 测试仪器
        2.3.2 测试方法
第三章 结果讨论
    3.1 双向拉伸比的选择及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3.2 拉伸温度的选择及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3.2.1 纵向拉伸温度选择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3.2.2 横向拉伸温度选择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3.3 结晶与取向因素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3.4 聚氟乙烯薄膜透氧率分析
    3.5 吹塑法与流延法制备聚氟乙烯薄膜对比
    3.6 聚氟乙烯薄膜后处理工艺的选择
    3.7 凝胶流延法 BOPVF薄膜挤出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3.7.1 混料机
        3.7.2 挤出成型部分
        3.7.2.1 挤出机部分
        3.7.2.2 模具部分
        3.7.2.3 冷却水槽
        3.7.3 拉伸设备部分
        3.7.3.1 纵向拉伸部分(MDO)
        3.7.3.2 横向拉伸部分(TDO)
        3.7.3.3 拉伸设备加热部分的设计
        3.7.4 牵引收卷及切割
        3.7.5 后处理干燥部分
    3.8 吹塑法聚氟乙烯薄膜生产线工艺流程设计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聚氟乙烯(PVF)薄膜流延加工工艺及生产线的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介绍
    1.2 聚氟乙烯简介
    1.3 聚氟乙烯的合成
    1.4 聚氟乙烯的性质
        1.4.1 聚氟乙烯热力学性质
        1.4.2 聚氟乙烯物理及化学性质
        1.4.3 聚氟乙烯的加工性能
    1.5 聚氟乙烯薄膜的性质
    1.6 聚氟乙烯膜片制备
        1.6.1 潜溶剂的选择
        1.6.2 制备方法介绍
        1.6.3 薄膜的二次加工技术
    1.7 国内外双向拉伸塑料薄膜发展状况及其性能
        1.7.1 国外部分
        1.7.2 国内部分
        1.7.3 双向拉伸塑料薄膜的特点及其性能
    1.8 氟树脂在国内外的发展及PVF薄膜应用
        1.8.1 国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8.2 国内发展历史及现状
        1.8.3 聚氟乙烯薄膜的应用
第二章 PVF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SC分析
        2.3.2 TG分析
        2.3.3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2.3.4 扫描电镜测试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凝胶流延法挤出薄膜的成型工艺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制备工艺
        3.2.4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潜溶剂的选择
        3.3.2 潜溶剂用量的确定
        3.3.3 混料工艺对薄膜质量的影响
        3.3.4 挤出螺杆结构对薄膜质量的影响
        3.3.5 挤出温度及速度对薄膜质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PVF薄膜双向拉伸工艺的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制备工艺
        4.2.4 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向拉伸比的选择及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4.3.2 拉伸温度的选择及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PVF薄膜成型后处理工艺研究
    5.1 概述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制备工艺
        5.2.4 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初始配方对加工过程中树脂吸收溶剂效果的影响
        5.3.2 干燥温度对溶剂含量变化速度的影响
        5.3.3 干燥温度和溶剂含量对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凝胶流延法BOPVF薄膜挤出生产线工艺流程设计
    6.1 概述
        6.1.1 混料机
        6.1.2 挤出成型部分
        6.1.3 拉伸设备部分
        6.1.4 牵引收卷与分切
        6.1.5 后处理干燥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生物降解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降解高分子概述
        1.1.1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定义
        1.1.2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种类
        1.1.3 各种生物降解高分子的性能
        1.1.4 研究生物降解高分子的意义
        1.1.5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发展历史和应用
        1.1.6 高分子生物降解概述
        1.1.6.1 高分子降解分类
        1.1.6.2 高分子结构与降解性关系
        1.1.6.3 生物降解的定义
        1.1.6.4 高分子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方法
        1.1.6.5 高分子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标准
    1.2 聚乳酸概述
        1.2.1 聚乳酸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2.2 聚乳酸的合成方法
        1.2.2.1 一步法
        1.2.2.2 两步法
        1.2.3 聚乳酸的结构
        1.2.4 聚乳酸的性能
        1.2.5 聚乳酸的应用
        1.2.6 聚乳酸的降解
        1.2.7 聚乳酸的改性
        1.2.7.1 化学改性
        1.2.7.1.1 共聚改性
        1.2.7.1.2 结构改性
        1.2.7.2 涂覆方法改性
        1.2.7.3 聚乳酸发泡
        1.2.7.4 共混改性
        1.2.7.4.1 与纤维共混
        1.2.7.4.2 与其他高分子共混
        1.2.7.4.3 与无机填料共混
    1.3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2.1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的表征
        2.2.2.1 力学性能测试
        2.2.2.2 热学性能测试
        2.2.2.3 生物降解性能测试
    2.3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2.3.1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2.3.1.1 蚕丝纤维长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2.3.1.2 蚕丝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2.3.1.3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表面观察
        2.3.2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2.3.2.1 温度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2 频率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3 三维热谱图
        2.3.2.4 Cole-Cole图
        2.3.3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热学性能分析
        2.3.3.1 蚕丝纤维对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
        2.3.3.2 蚕丝纤维对聚乳酸热稳定性的影响
        2.3.3.3 蚕丝纤维对聚乳酸热膨胀行为的影响
        2.3.4 聚乳酸/蚕丝纤维复合材料生物降解性能分析
        2.3.4.1 降解表面观察
        2.3.4.2 吸水率分析
        2.3.4.3 重量损失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乳酸/鸡羽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聚乳酸/鸡羽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2.1 聚乳酸/鸡羽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聚乳酸/鸡羽纤维复合材料的表征
        3.2.2.1 力学性能测试
        3.2.2.2 热学性能测试
        3.2.2.3 生物降解性能测试
    3.3 聚乳酸/鸡羽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3.1 聚乳酸/鸡羽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3.3.1.1 不同部位鸡羽纤维对聚乳酸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3.3.1.2 鸡羽纤维含量对聚乳酸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3.3.1.3 聚乳酸/鸡羽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表面观察
        3.3.1.4 温度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5 频率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6 Cole-Cole图
        3.3.2 聚乳酸/鸡羽纤维复合材料热学性能分析
        3.3.2.1 鸡羽纤维对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
        3.3.2.2 鸡羽纤维对聚乳酸热稳定性的影响
        3.3.2.3 鸡羽纤维对聚乳酸热膨胀行为的影响
        3.3.3 聚乳酸/鸡羽纤维复合材料生物降解性能分析
        3.3.3.1 降解表面观察
        3.3.3.2 吸水率分析
        3.3.3.3 重量损失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2.1 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4.2.2.1 力学性能测试
        4.2.2.2 热学性能测试
        4.2.2.3 生物降解性能测试
    4.3 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3.1 纳米金刚石在聚乳酸中的分散状态
        4.3.2 纳米金刚石与聚乳酸的相互作用
        4.3.3 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拉伸性能
        4.3.3.1 纳米金刚石含量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4.3.3.2 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表面观察
        4.3.4 纳米金刚石对聚乳酸动态力学行为的影响
        4.3.5 纳米金刚石对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
        4.3.6 纳米金刚石对聚乳酸热稳定性及热膨胀行为的影响
        4.3.6.1 纳米金刚石对聚乳酸热稳定性的影响
        4.3.6.2 纳米金刚石对聚乳酸热膨胀行为的影响
        4.3.7 聚乳酸/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降解性能分析
        4.3.7.1 降解表面观察
        4.3.7.2 吸水率分析
        4.3.7.3 重量损失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乳酸/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聚乳酸/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5.2.1 聚乳酸/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聚乳酸/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5.2.2.1 力学性能测试
        5.2.2.2 热学性能测试
        5.2.2.3 生物降解性能测试
    5.3 聚乳酸/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3.1 纯化、羟基化、羟基化碳纳米管在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分散状态
        5.3.2 碳纳米管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5.3.2.1 碳纳米管含量的影响
        5.3.2.2 碳纳米管表面功能团的影响
        5.3.3 聚乳酸/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表面观察
        5.3.4 碳纳米管对聚乳酸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5.3.4.1 碳纳米管含量的影响
        5.3.4.2 碳纳米管表面功能团的影响
        5.3.4.3 频率的影响
        5.3.5 碳纳米管对聚乳酸热学性质的影响
        5.3.5.1 碳纳米管对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
        5.3.5.2 碳纳米管对聚乳酸热稳定性的影响
        5.3.5.3 碳纳米管对聚乳酸热膨胀行为的影响
        5.3.6 聚乳酸/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生物降解性能分析
        5.3.6.1 降解表面观察
        5.3.6.2 吸水率分析
        5.3.6.3 重量损失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I 作者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和学术交流情况
附录II 作者简历
附录III 本论文来源
致谢

(10)高速动车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纤维复合材料性能与产业现状分析
2 国外轨道交通装备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现状
    2.1 日本CFRP应用情况
    2.2 韩国CFRP应用情况
    2.3 欧洲复合材料应用情况
3 国内轨道交通装备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现状
4 中国标准动车组设备舱实施实例
5 结束语

四、5吨/年聚氟乙烯扩大试验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向拉伸聚氟乙烯薄膜成型工艺与设备研究[D]. 李洪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06(12)
  • [2]双向拉伸PVF薄膜加工技术的研究[D]. 周玉生.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5)
  • [3]国外氟树脂概况[J]. 曙光化工厂. 含氟材料, 1975(02)
  • [4]5吨/年聚氟乙烯扩大试验成功[J]. 浙江省化工研究所. 科技简报, 1976(01)
  • [5]国外塑料工业评述[J]. 塑料工业技术情报中心站. 塑料工业, 1970(06)
  • [6]聚氟乙烯(PVF)薄膜流延加工工艺及生产线的研究设计[D]. 邵晶鑫. 北京化工大学, 2008(04)
  • [7]谈谈我国氯碱工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 张有谟. 现代化工, 1982(02)
  • [8]生物降解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赵永青. 兰州大学, 2009(07)
  • [9]一九七八年国外塑料工业述评[J]. 化工部合成树脂及塑料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 塑料工业, 1979(06)
  • [10]高速动车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J]. 丁叁叁,田爱琴,王建军,滕乐天.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15(S1)

标签:;  ;  ;  ;  ;  

5吨/年聚氟乙烯扩产试验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