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熔合金中锡、铋的络合滴定(论文文献综述)
谢孔文[1](2003)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易熔合金中高含量铋》文中提出
游玉萍[2](2012)在《EDTA滴定法测定锡铋焊料中铋》文中指出采用盐酸-硝酸溶样,高氯酸冒烟,在硝酸介质中将锡转化成偏锡酸沉淀与铋进行分离,最后用EDTA滴定法测定铋含量,建立了一种测定锡铋焊料中高含量铋的方法。考察了硝酸用量、锡含量和干扰离子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用量为30mL时,锡可完全沉淀,铋不会水解,锡铋分离效果好;偏锡酸沉淀会对铋产生吸附和包裹,通过控制试样的称样量可降低干扰;与铋共存的Cu2+、Fe3+、Sb(Ⅴ)、Te(Ⅳ)、In3+干扰滴定,其中Cu2+、Fe3+、Sb(Ⅴ)、Te(Ⅳ)可通过加入掩蔽剂或控制滴定条件消除干扰,In3+与EDTA络合,使铋的测定结果偏高,可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法测定后从滴定总量中进行扣除。本方法用于Sn20-Bi焊料和Sn38-Bi焊料中铋的测定,测得结果与氢溴酸挥发-EDTA滴定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8)小于或等于0.14%。
梁树权,曾云鹗,陈永兆,董万堂[3](1980)在《三十年来我国化学分析的成就》文中研究指明 前言在谈本题之前,有必要给化学分析一词指定范围——究竟它包含多少内容。有人将化学分析和经典分析等同起来,则未免过于窄狭,如以分析方法所采用的原理来分,则主要采用化学原理而设计的分析方法属于化学分析,采用物理原理的属于仪器分析。这样的划分可能获得化学工作者的同意。因此,化学分析应包括试样分解(溶解和熔融)、分离、化学鉴定和测定。至于取样、统计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准确度,精确度,数据处理,研究工
董小平[4](1967)在《易熔合金中锡、铋的络合滴定》文中研究表明 易熔合金系由两种低熔点金属组成,即锡和铋。它的杂质一般有铅、锌、铜、铁等。锡和铋的络合滴定法介绍较多,П.Г.Шахова提出以酒石酸掩蔽锡,在 pH2~3滴定铋,然后用回滴法滴定锡、铋及其它元素之合量,并从中减去铋和其它元素以求得锡。韦尔切推荐之 Fritz 法,提出用硫脲作指示剂在 pH1.5~2滴定铋,这样可消除较多
马冲先,吴诚[5](2006)在《金属材料分析》文中认为评述了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国内在金属材料分析领域的现状及进展概况。内容包括标准和标准样品、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ICP-质谱、X-射线荧光光谱法、气体元素的分析、电化学方法等,涉及文献621篇。
纳洪良[6](1988)在《大量锡锑存在下络合滴定铋》文中研究指明 含锡锑试样中铋的络合滴定由于在用酸处理试样过程中易析出偏锡酸和偏锑酸而导致铋共沉淀,以及在滴定过程中锡锑水解使测定结果严重偏低等原因,目前基本上都是采用排除Sn.Sb的手续。试验表明,在酸溶样时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和柠檬酸能防止偏锡酸和偏锑酸析出。硝酸钾与柠檬酸在滴定过程中又能有效地阻止Bi、Sn、Sb水解;加入少量氟化铵掩蔽锡,可在100mg Sn、Zn以及50mg Fe、Al、Cu、Co、Ni、Sb Pb等元素存在下直接滴定铋。方法适用于锡锑试料、易熔合金中铋的测定。主要试剂铋标准溶液:用高纯铋(99.99%)按常法配制成1 mL含铋10mg(10%HNO2介质)标准溶液;半二甲酚橙指示剂(0.25%);0.01mol/LEDTA标准溶液。分析步骤称取0.1000—0.2000g试样于300mL烧杯中,加入0.5—1g硝酸钾、20mL(1+1)硝酸、2mL盐酸,盖上表皿,置于低温电炉上加热溶解并蒸至糖浆状(剩1—2mL试液)取下,冷却。加入
肖葳蕤[7](2015)在《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利用Cu(Ⅱ)可以在一定的酸碱条件下对双指示剂体系进行催化作用,而在弱酸性下Bi(Ⅲ)可以定量置换出而Cu(Ⅱ)-EDTA中的Cu(Ⅱ),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铋的新方法。通过对不同的温度、指示剂的选择及用量、反应时间、催化剂的使用情况以及酸度的影响进行研究,最终找到了最佳的实验条件并绘制了工作曲线。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了在H2SO4介质中,利用Bi(Ⅲ)可定量置换出Cu(Ⅱ)-EDTA中的Cu(Ⅱ)及Cu(Ⅱ)对于过氧化氢同时氧化甲苯氨蓝和中性红的褪色的反应的催化作用,通过测量524nm和630nm波长下的吸光度,建立了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Bi(Ⅲ)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2000.110μg/25mL,检出限为4.1×10-11g/mL。用于药物中铋的测定,结果满意。2、在弱酸性条件下,Cu(Ⅱ)对于过氧化氢同时氧化中性红和甲基绿的褪色的反应效果具有催化作用,同时Bi(Ⅲ)可定量置换出Cu(Ⅱ)-EDTA中的Cu(Ⅱ)。通过分别测量535nm和627nm波长下的吸光度,利用两个体系下吸光度的差值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药物中铋的新方法。并在实验中寻找的最佳条件下进行实验,发现Bi(Ⅲ)在0.002000.0220μg/25mL范围与ΔΑ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9×10-11g/mL。作用于药物中痕量铋的测定,结果满意。3、通过研究了动力学催化间接测定草药中含有的痕量铋。通过改变了指示剂,EDTA,双氧水,以及稀硫酸的用量对测定铋的影响与铜的用量以及实验条件的改变有关。并在实验后期考虑到共存离子对实验体系的影响,最后得出实验的其线性范围为0.002000.0160μg/25mL及检出限为2.4×10-10g/mL。最后找出适合实验的最佳条件并应用在草药中痕量铋的检测,结果满意。4、在稀硫酸介质中进行研究,Cu(Ⅱ)-EDTA中的Cu(Ⅱ)可以被Bi(Ⅲ)定量置换出,而且Cu(Ⅱ)的浓度和过氧化氢一起作用氧化使乙基紫和中性红褪色的反应效果具有定量关系,经测量波长在535nm和627nm处的吸光度,建立了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药物中铋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000.00900μg/25mL,检出限为1.6×10-10g/mL。用于药物中痕量铋的测定,结果满意。由实验结果可知,双波长双指示剂动力学催化体系较单波长单指示剂体系拥有更好的方法灵敏度、选择性和线性范围。双指示剂体系进一步改善了动力学分析方法。
李承义[8](2007)在《环保型温度保险丝用易熔合金的研制》文中指出以In-Sn二元共晶点为基础,以Bi代In,研究了用于环保型温度保险丝的易熔合金化学组成、显微结构与合金熔点、动作温度、工艺适应性等方面的关系。结果表明,以Bi代In,可生产出符合环保要求的温度保险丝。
齐洪韬,邝曙民,蔡起华[9](1987)在《BiI-4选择电极测定金属中铋》文中指出 铋(Ⅲ)与碘化钾形成的深黄色络合物BiI4-已用于络合滴定法和光度法中测定铋。金属中痕量铋一般用DDTCC或烷基磷酸萃取后进行光度测定。我们以自制的PVC膜、BiI4-选择电极作指示电极电位滴定了合金中的铋,并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P204)萃取分离后用标准加入法测试有色金属中痕量铋,结果均较为满意。
李栋强[10](2007)在《超细金属铋的电化学制备及其反应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以金属铋为牺牲阳极,在单一的水溶剂体系中,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超细金属铋,利用超细金属铋所具有的特殊化学反应活性,进一步反应分别得到了柠檬酸铋、草酸铋、次水杨酸铋。运用SEM、TEM、IR对这些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温度、溶液组成等条件对超细金属铋的活性的影响。利用超细金属铋的活性,快速于水相实现了苯甲醛的烯丙基化。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超细粉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对超细金属反应活性进一步探讨的研究较少。本文在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超细金属Bi粉末之后,进一步利用其反应活性制备了多种重要化合物,拓展了超细粉末的应用性。铋为我国丰产元素,其化合物在电子、医药等行业有着重要用途,用电化学方法合成具有“环境友好”的环保特征。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均有一定意义。
二、易熔合金中锡、铋的络合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易熔合金中锡、铋的络合滴定(论文提纲范文)
(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易熔合金中高含量铋(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作曲线 |
1.2.2 易熔合金试样的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滴定的pH选择与控制 |
2.2 工作曲线 |
2.3 易熔合金中锡、铅的干扰及消除 |
2.4 其它干扰离子及消除 |
2.5 样品分析及加标回收 |
(2)EDTA滴定法测定锡铋焊料中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硝酸用量 |
2.2 锡含量 |
2.3 共存元素的影响 |
3 样品分析 |
(5)金属材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和标准样品 |
2 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
3 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 |
4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
5 原子发射光谱法 |
6 X-射线荧光光谱法 (X-RFS) |
7 金属材料中气体元素的分析 |
8 电化学及其他方法 |
(7)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概况和分类 |
1.2 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特点 |
1.3 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发展的概述 |
1.4 痕量铋的测量方法的发展和概况 |
1.5 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
2.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6 样品分析 |
第三章 中性红-甲基绿体系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药物中的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工作曲线 |
3.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6 样品分析 |
第四章 天青-甲基橙体系间接测定中草药中的痕量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工作曲线 |
4.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4.6 样品分析 |
第五章 乙基紫-中性红体系双波长催化动力学法间接测痕量铋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工作曲线 |
5.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5.6 样品分析 |
第六章 小结 |
6.1 方法小结 |
6.2 存在的问题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致谢 |
(8)环保型温度保险丝用易熔合金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
1.1 配方设计与材料选择 |
1.2 工艺设备与合金制备 |
1.3 测试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合金组成 |
2.2 组成-温度关系 |
2.3 工艺适应性 |
3 分析 |
4 结论 |
(10)超细金属铋的电化学制备及其反应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超细金属粉末的概述 |
1.2 超细金属粉末的特性 |
1.2.1 超细金属粉末的表面效应 |
1.2.2 超细金属粉末的体积效应 |
1.3 超细金属粉末的应用 |
1.4 超细金属粉末的制备 |
1.5 超细金属粉末的电化学制备 |
1.6 超细金属粉末的活性 |
1.7 本课题选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超细金属铋的电化学制备 |
2.1 铋的概述 |
2.1.1 铋的性质 |
2.1.2 铋的资源分布 |
2.1.3 铋的用途 |
2.2 电化学概述 |
2.3 电化学制备超细金属粉末 |
2.4 电化学制备超细金属铋 |
2.4.1 电化学体系的选择 |
2.4.2 仪器与试剂 |
2.4.3 电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
2.4.4 实验方法 |
2.4.5 测试与表征 |
2.4.6 结果与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超细金属铋与有机酸的反应 |
3.1 序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基本原理 |
3.2.3 实验方法 |
3.2.4 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超细铋促进醛的烯丙基化 |
4.1 序言 |
4.2 活性铋促进的苯甲醛的烯丙基化反应 |
4.2.1 实验部分 |
4.2.1.1 仪器与试剂 |
4.2.1.2 基本原理 |
4.2.1.3 实验方法 |
4.2.1.4 表征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工作成果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易熔合金中锡、铋的络合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易熔合金中高含量铋[J]. 谢孔文.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3(07)
- [2]EDTA滴定法测定锡铋焊料中铋[J]. 游玉萍. 冶金分析, 2012(06)
- [3]三十年来我国化学分析的成就[J]. 梁树权,曾云鹗,陈永兆,董万堂. 分析化学, 1980(01)
- [4]易熔合金中锡、铋的络合滴定[J]. 董小平. 理化检验通讯, 1967(06)
- [5]金属材料分析[J]. 马冲先,吴诚. 分析试验室, 2006(12)
- [6]大量锡锑存在下络合滴定铋[J]. 纳洪良. 分析试验室, 1988(08)
- [7]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间接测定痕量铋[D]. 肖葳蕤.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8]环保型温度保险丝用易熔合金的研制[J]. 李承义.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07(01)
- [9]BiI-4选择电极测定金属中铋[J]. 齐洪韬,邝曙民,蔡起华. 分析测试通报, 1987(04)
- [10]超细金属铋的电化学制备及其反应活性的研究[D]. 李栋强. 苏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