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调查研究

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调查研究

一、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民,王晓红,高玉淑,吕海燕,张学华[1](2009)在《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评介》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有关国家专项的支持下,中国先后研制了分别取自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共9个大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基本构成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为中国海洋国土及专属经济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本文简介了这些标准的研制背景、概况,着重评介了这些标准物质的特点,特别说明了该标准物质系列在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中应用及在地质分析技术发展上的意义。

陈连增,雷波[2](2019)在《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7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聚焦海洋调查、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技术与装备3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成果,说明了海洋科技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海洋强国建设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李新正,寇琦,王金宝,甘志彬,杨梅,龚琳,隋吉星,马林,曲寒雪,初雁凌,曾宥维,王伟娜,张祺,董栋[3](2020)在《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涉及类群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线虫、多毛类环节动物、星虫、螠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主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涉及海域以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中国近海为主,也涉及了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等深海环境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报道。本文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在我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成就基础上,发现薄弱环节,研讨今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填补研究空白,赶超本领域国际前沿,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殷昭鲁[4](2015)在《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向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贪欲和历史原因,钓鱼岛从一个没有争议的岛屿变成了一个有“问题”的岛屿。因此,“从历史上来看,它是战后遗留的领土争端;从国际法来看,它是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从海洋开发来看,它涉及未来东海石油与海洋资源的开发问题。”近年来,中日因钓鱼岛问题争端频仍。此争端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及战略布局,而且也牵动了东亚,乃至世界的神经。诚然钓鱼岛问题表面上是中日两国的领土主权之争,而其内里却充斥着大国间的战略选择与利益博弈。因此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更有对国家利益现实的关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籍可以证明。明朝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有关钓鱼岛岛名记载的最早的文献,这足以体现中国对钓鱼岛最早的发现和“命名权”。并且明清两朝历届册封使的使录对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则更为翔实,这些使录不仅把钓鱼岛等岛屿作为中琉航道的航标,而且也明确指出中琉之间的界线为“黑水沟”,或是琉球姑米山。不仅如此,钓鱼岛在明清两朝还被纳入到中国海防的范围之内,《筹海图编》、《台海使槎录》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所以从钓鱼岛的发现、命名及使用和管辖上来看,钓鱼岛属于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日本、琉球与西方等国的古文献和地图也对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给予了佐证。因此,对这些事关钓鱼岛历史文本的梳理与解读,是我们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主权诉求的源流。晚清以降,由于中国国运式微,激发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之心。早在1885年,日本政府就指使冲绳县政府对钓鱼岛等岛屿进行窥伺和调查。通过对该时期日本与冲绳县之间往来文书的梳理和解读,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日本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窥伺经过了最初的迟疑、搁浅,而甲午战场的胜利,使得日本最终有恃无恐,假胜利之威,乘胜追击,窃占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对日本窃占钓鱼岛经纬的分析,也可以显示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之下清日两国的衰兴与实力消长。因此把钓鱼岛问题放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考察,从源头上寻觅日本窥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行径,使我们更能有力驳斥日本对钓鱼岛的“领有”主张。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不仅事关中日两国,还与美国息息相关。钓鱼岛问题的美国因素集中体现在美国战时及战后对东亚的战略布局,尤其与美国的琉球战略密切相关。无论是战时对琉球地理情报的搜集,还是战后旧金山会议上寻求对琉球的排他性托管,抑或是20世纪70年代的冲绳“归还”无不体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安排。但是美国这种战略利益安排却因对琉球的地理界域错误性认知以及对本国利益的考量把本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挟裹其中,到冲绳“归还”时与日本私相授受而终于酿成中日间的钓鱼岛问题纠葛。但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所谓的“行政权归还不涉及主权”的“中立立场”,这实际上是美国假“中立之名”,而行逃脱历史责任之实。美日私相授受中国领土,引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和抗议。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由于中国大陆同美日两国还没有改善和建立外交关系,再加上联合国的席位还被台湾当局霸占,所以在对外交涉上面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在此期间仍积极地与相关学者研讨应对钓鱼岛争端策略,并向外发表声明,表达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在中日建交前后,中国领导人以中日关系大局为重,提出了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的想法,得到了日本领导人的赞同。《中日友好条约》签订前后,发生“钓鱼岛渔船”事件,在中国领导人的妥善处理之下,很快平息下去。随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再次表达了在钓鱼岛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并与日本的领导人达成共识。钓鱼岛争端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其附近海域发现了潜在的石油资源。琉球政府在美国和日本政府怂恿和支持之下,在战后首次发声,坚持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并在钓鱼岛上设立界碑等标志物。作为对美琉当局举措的反制,台湾当局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不过此时台湾当局的着重点在于对钓鱼岛海域附近大陆架石油资源开发问题,与美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石油。但当钓鱼岛争端表面化后,在强大的保钓运动压力之下,台湾当局开始在钓鱼岛主权诉求立场上日趋坚定,开始与美日交涉,但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国际地位,以及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有求于美日,最后还是没有改变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的事实。钓鱼岛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搁置争议”的默契以来,中间虽有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但是总体发展还算良性。但是新世纪以来,日本部分领导人和右翼势力为了政治上的考虑,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特别是2012年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使钓鱼岛争端陡然升级。中国以强硬的战略布局打破了日本对钓鱼岛的“单独管控”局面,实现了“交叉管控”,而日本也采取战略应对,同时美国也加强对亚太的战略资源投递,以获得更多权益。在这场中美日的战略博弈中,使得钓鱼岛问题更趋复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孤悬于东海上的几座岛礁,钓鱼岛问题已经由一个事件变成了一个符号。这种符号凸显的是中日之间领土主权的争执、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对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以及东亚场域中大国利益的博弈。总之,钓鱼岛问题的研究要以宏观的视野进行看待,以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纵的方面来看,以历史的长时段来了解其因果延承;从横的方面看,把其放在国际格局变动下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中把握其脉动。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仍在继续,从目前来看解决的前景虽不甚明朗,但是我们应有未雨绸缪的精神,为此在钓鱼岛问题提出以下三个展望:两岸合作乃维护领土主权之幸;中日应寻求和平解决以破解零和博弈之殇;而中国自身应大力提升国力以应不时之需。

梁娟[5](2019)在《浙江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作用与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浙江近岸海域是连接浙江沿岸与东海内陆架之间的重要地区,也是陆海相互作用显著,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带,其陆源物质主要为长江等流域携带大量泥沙。在东亚季风、海平面变化及东海海流体系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近岸沉积特征和沉积记录,蕴含了揭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丰富信息。因此,对于该海域的近现代沉积作用和古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研究区616个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粘土矿物、微量元素和27个柱状样、2个钻孔岩芯的实验测试分析结果以及约7000 km浅地层剖面解译资料,对研究区近现代沉积作用及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根据粒度分析结果,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有粘土质粉砂、砂-粉砂-粘土、粉砂、粉砂质砂和细砂五种类型,其中粘土质粉砂所占比重最大达74%左右,平均粒径较细,主要分布在近岸中心泥质区,呈条带状与海岸线平行展布;粉砂主要分布在靠近海岸区域。从岸向海沉积物依次分布有砂-粉砂-粘土、粉砂质砂和细砂。从近岸向远岸,沉积物整体上呈现出“粗-细-粗”的变化趋势。(2)运用粒径趋势分析,得到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模式。在舟山群岛东北海域以及象山港附近海域,浙闽沿岸流携带来自于长江悬浮泥沙向南输运,与北上台湾暖流和向岸的涨潮流相顶托,形成了沉积物辐聚的趋势。而在三门湾与乐清湾之间,该区域是夏季向北运动的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主要控制区域,沉积物总体上呈现出向北输运的趋势。(3)根据柱状样的210Pb和137Cs测年结果,研究区沉积速率总体上从北向南逐渐减小,最北端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2.363.88 cm/yr,而东南区则小于0.20cm/yr;在北部舟山群岛海域沉积速率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小,南部近岸海域则随着水深的增加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导致沉积速率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区泥质沉积物主要是由南向的浙闽沿岸流输运而至,在从北向南的沉降过程中出现沉积速率的下降。而在近岸海域的东南部海区则因沉积物源的减少以及外海潮波动力的增强,沉积速率减小至最低,甚至接近于零。(4)在研究区的地球化学环境中,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主要由蒙皂石、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组成,其中,伊利石是表层沉积物的优势矿物,平均含量达到60%,主要分布在受台湾暖流影响的碱性介质的海相沉积环境;绿泥石平均含量为20%,分布在近岸外缘靠近外陆架地区;高岭石和蒙皂石的高含量分布则受陆源的影响较大。重金属元素(Cu、Pb、Zn、Cr、Ni和Co)浓度分布表现为近岸高于远岸,最高值出现在近岸中心泥质区,其污染载荷指数(PLI)也相应最高;在研究区东南部海域有一低值区,其含量远低于平均值,沉积物中重金属呈现无污染;其他海域重金属含量中等,PLI值略大于1,表现为轻度污染。重金属含量分布还与沉积速率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性。(5)根据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揭示的地震层序和钻孔岩芯的地层层序,研究区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DU1、DU2、DU3和DU4等4个沉积单元。各沉积单元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分别为:DU4形成于MIS 3中晚期MIS 1早期,研究区的东部经历了从河流相演变为河口湾相沉积环境的转变,而近岸区则以河流沉积环境为主;DU3形成于MIS 1早期全新世早期。在MIS 1早期,海侵从远岸开始向近岸方向推进:东部远岸区在1412 cal kyr BP发育河口湾浅水潮下带环境,而近岸区在1110 cal kyr BP发育潮坪受潮汐影响的滨岸环境,这期间发育的沉积单元显示正粒序;DU2形成于全新世早期中期,在远岸区约127 cal kyr BP发育潮流沙脊/沙席,而近岸区在约107 cal kyr BP发育潮流沙脊/沙席,这期间发育的沉积单元显示反粒序。在全新世最大海泛面期间,在研究区沉积了细砂薄层,代表了缩聚层。DU1形成于全新世中期(约7 cal kyr BP)至今,发育了平行于岸线分布的来自于长江物源的楔形泥质沉积体,向远岸方向其厚度变薄。这一水下楔形泥质沉积体被认为是远离长江口的长江水下三角洲。

赵一阳[6](1979)在《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海底沉积物是组成海底的物质基础,是各种海洋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对它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为海洋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和积累所需的基本资料,同时对生产实践和国防建设等许多方面都有实际的意义。所以海洋沉积物的调查研究在整个海洋学研究中,尤其在诲洋地质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春林[7](2006)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海权与海权论为切入点,以中国共产党收回、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历史过程为基本线索,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对比分析、跨学科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和美国对中国海上侵略和海权侵夺、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近代丧失海权的收回以及建国以来维护和巩固国家海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等重要问题为基本内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目前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从而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在收回近代中国丧失的海权以及维护、巩固和发展新中国海权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中国构建和谐海洋和向现代化海洋强国进军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本文由引言和一到六章以及结论共八个部分组成。引言:论述了海权的定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与海权的关系,并概括了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第一章:论述了世界各国争夺海权的斗争历史,并概括了国内外对海权问题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和基本内容。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中国海权的丧失以及近代国人为收回海权所做的努力,着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和美国侵夺中国海权的斗争。第四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收回了近代丧失的海权,一方面终结了西方在华炮舰政策,另一方面掌握了沿海与内河航行权、引航权、海关主权等,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章: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维护和巩固国家海权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但与西方敌对势力和前苏联霸权主义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和控制进行了斗争,而且还与美蒋对大陆沿海的窜犯和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觊觎进行了斗争,同时新中国海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并确立了关于中国海洋主权和管辖权的基本制度。第六章:论述了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以及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应注意的问题。结论: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

王毅民,张学华,邓赛文,李松,王祎亚[8](2020)在《X射线荧光光谱在海洋地质及矿产资源调查分析中的应用评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洋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并迅速发展的一项重要科学事业,地质分析技术、特别是X射线荧光光谱(XRF)技术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收集了1982—2019年间X射线荧光光谱在我国大洋地质及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应用文献共计56篇,文章从船载现场分析、海洋地质标准物质研制及海洋沉积物、大洋多金属结核、海山富钴结壳、海底磷矿岩和深海稀土资源等海底矿产样品分析等几方面评介了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的应用,特别是X射线荧光光谱在我国船载现场分析和海洋地质标准物质研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分析技术在地质工作、特别是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价中的作用和意义。文章强调:高质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地质标准物质是我国海洋地球化学数据及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保证;船载现场分析是加快海洋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进程、提高航次效率的强有力手段。已有成果为今后更高质量、更快速有效地完成海洋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分析任务提供了宝贵经验。全篇引文98篇。

王文娟[9](2008)在《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分布的遥感反演及输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悬浮体作为影响水色的三要素之一,对于水体质量及水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悬浮体浓度分布是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与物质来源以及海洋环流、风场、波浪等动力要素密切相关,也与底质、地形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的载体,悬浮体的分布和输运可以影响海水中污染物的分布以及造成营养盐的富集,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悬浮体输运还可以为海洋沉积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依据,对海岸淤积、海底侵蚀等造成影响,对海洋测绘、港口规划、保护海洋环境等有重要意义。由于悬浮体对于水动力环境反应敏感,为了建立悬浮体分布和输运的宏观格局,需要长时间连续序列以及大空间覆盖范围的数据,这一点仅凭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现场观测基本不能做到。而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水色传感器获取的各波段离水辐射率来进行水色的探测与研究。本文利用潘德炉等于2001年提出的反演公式以及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提供的1998-2006年SeaWiFS月平均三级网格化数据,对渤、黄、东海(即东中国海)的表层悬浮体浓度进行了反演。由反演结果得到的表层悬浮体时空分布特征与已有实测及模式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这一反演体系(反演公式、遥感数据选取及处理)是有效可行的。利用遥感反演结果对东中国海表层海水中悬浮体的分布和输运的空间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发现,东中国海悬浮体分布和输运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悬浮体浓度近岸高离岸低;径流入海的河口区一般为悬浮体浓度高值区,渤海湾和苏北浅滩也存在常年浓度高值区;辽东湾内的悬浮体存在着“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对冬季而言尤为显著。冬半年(11月-4月)较高浓度悬浮体分布面积远大于夏半年(6月-9月),且对于同一点而言悬浮体浓度一般也是冬季大于夏季。南黄海和东海悬浮体向东部深海的延伸存在着如下规律:冬季悬浮体向外扩散的范围比夏季大,呈现“夏贮冬输”的格局,而5月份和10月份为悬浮体“外延”和“内退”的过渡季节;以10mg/L等值线来标记的话,夏季该海域悬浮体向外海输运一般不能越过124°00′E,冬季不能越过126°30′E。影响表层悬浮体分布和输运的因素包括地形、海底沉积物类型、径流、跃层、风浪以及环流等等,海水中的悬浮体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上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风浪引起的再悬浮作用对于浅水区(一般为水深小于50m)的悬浮体分布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浅水区同一地点的悬浮体含量的季节变化与之密切相关,这表明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是表层海水悬浮体物质的重要来源。环流在悬浮体向外输送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南黄海和东海海域中悬浮体向东部深海的输运起着控制作用。入海径流为海水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和悬浮体资源,对入海口海区的夏季悬浮体分布和输送起着控制作用。而跃层作为海底底层悬浮体向上扩散的屏障,其随季节的生消对同一地点表层悬浮体含量的季节变化产生明显影响。海底沉积物类型对悬浮体含量并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的关系常因海底地形及水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复杂化。本文还利用月平均及天平均遥感资料的反演结果对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事件对长江口外悬浮体分布和输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水汛期内长江口外悬浮体分布和输运主要受入海径流的控制,由于长江冲淡水比平常年份的强度大而导致长江口外悬浮体向外海输运地更远,可达125°E左右;而洪水事件对于1998年冬季长江口外悬浮体的分布和输运也有影响,悬浮体沿浙闽沿岸向西南输运的距离更远;长江口门及杭州湾(30°N-32°N)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浓度值与高值区面积与平常年份同期相比也增大。且由悬浮体分布的型态可以得到汛期长江冲淡水主轴为偏东北转向,直指济州岛。本文是首次利用水色遥感资料对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研究,根据反演结果给出了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这一方法的有效可行性。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更高时空分辨率上展开,以得到更加细致的结果,加深对悬浮体分布及输运的认识。

郭瑜璇[10](2019)在《渤、黄、东海悬浮物传输过程和机制的数值模拟》文中提出渤、黄、东海是世界上悬浮物浓度最高的陆架海区之一,河流输入众多,底质类型多样,悬浮物的分布和输运过程不仅控制着海底地形地貌演化,同时也对海洋生物、环境、沿岸基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新南威尔士大学泥沙模式UNSW-sed结合MASNUM海洋数值模式,加入理查森数计算底摩擦,同时考虑了波流对底层沉积物的影响,并将悬浮物对海水密度的影响加入其中,研究模拟了渤、黄、东海2008年4月2012年12月悬浮物的输运过程。悬浮物浓度分布的模拟结果与“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的实测数据和遥感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分布形态与数量级基本一致。本研究获得如下认识:悬浮物浓度高值区集中在黄河口、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山东半岛沿岸和苏北浅滩至长江口附近,冬季分布范围最广,夏季分布范围最小,春、秋季为过渡时期。悬浮物分布受风速季节性变化影响。水深较浅海域风速对悬浮物浓度影响较为明显,水深较深或风速变化周期较短时,风速对悬浮物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弱。夏季渤海海峡悬浮物输运受到黄海冷水团控制,表底层水团形成跃层,限制了底部的高浓度悬浮体向上输运;冬季则受到黄海暖流控制。成山头周围悬浮物的输运冬季受黄海暖流影响,夏季受黄海冷水团影响。苏北沿岸和长江口的悬浮物输运主要受风驱动沿岸流的影响。模拟的2012年渤、黄海间,南、北黄海间以及黄、东海之间的悬浮物年净通量分别是232×106t、631×106 t和709×106 t,输运方向分别为由渤海向黄海、由北黄海向南黄海和由黄海向东海输运。渤海向黄海的悬浮物输运主要时期在春季,主要输运通道为老铁山水道和登州水道;北黄海向南黄海的悬浮物输运主要时期在晚秋至冬季,主要通道在123.6°E以西;黄海向东海的悬浮物输运主要在冬季的绝大部分区域。通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泥质区及苏北浅滩存在再悬浮沉积物。来自山东半岛泥质区的再悬浮沉积物在鲁北沿岸流作用下向南输运。现有计算条件下,本研究数学模型具有最优的详细程度,定性结果较为可信,但由于计算效率限制,模式的设定没有考虑河流实际悬浮物输入量、海底底质类型以及全部主要分潮,定量结果需要进一步计算和更多资料的验证。

二、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制背景及概况
2 样品特点与海洋地质应用
    2.1 样品概况及特点
    2.2 地质应用及意义
3 新技术应用及意义
4 结语

(3)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历史与现状
    1.1 原生动物Protozoa
    1.2 多孔动物Porifera
    1.3 刺胞动物Cnidaria
    1.4 扁形动物Platyhelminthes
    1.5 线虫Nematoda
    1.6 多毛类环节动物Polychaeta、星虫Sipunculoidea、螠虫Echiuroidea、纽虫Nemertinea
    1.7 软体动物Mollusca
    1.8 节肢动物Arthropoda
    1.9 苔藓动物Bryozoa
    1.1 0 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
    1.1 1 毛颚动物Chaetognatha
    1.1 2 半索动物Hemichordata
    1.1 3 尾索动物Urochordata
    1.1 4 头索动物Cephalochordata
2 总结与展望
    2.1 海洋生物分类学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2.2 我国海洋生物分类学发展建议

(4)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现状
        (一) 中国方面的学术研究现状
        (二) 日本方面研究现状
        (三) 中日之外其他国家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解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难点
        (三) 解决途径与创新
    四、研究架构之说明
        (一) 论文结构
        (二) 相关问题与概念之说明
第一章 钓鱼岛地理、历史与主权溯源
    第一节 钓鱼岛的地理生态与地缘战略价值
        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称谓演变
        二、钓鱼岛群岛的地理与生态
        三、钓鱼岛的地缘战略价值
    第二节 历史文本中的钓鱼岛记述
        一、中国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述:中国主权诉求的源流
        二、日琉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载:中国主权诉求的佐证
第二章 近代东亚变局及日本对钓鱼岛的窥伺与窃占
    第一节 近代世界变局与中日东亚权力再分配
        一、近代西方冲击与中日两国的应对
        二、日本“并吞”琉球与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
    第二节 明治政府早期“领有”钓鱼岛的企图及搁浅
        一、甲午战争前冲绳县对钓鱼岛的秘密调查
        二、日本政府内部对窃占钓鱼岛的讨论与企图的搁浅
    第三节 日本假战场优势窃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一、日本“并吞”钓鱼岛顾虑消除与秘密占有
        二、日本“领有”钓鱼岛的国际法分析
第三章 战后美国琉球战略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第一节 战时美国对琉球的调查与归属讨论
        一、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地理情报搜集
        二、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归属讨论
    第二节 战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政策的形成
        一、冷战升级与美国内部托管琉球的讨论
        二、旧金山会议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的实现
    第三节 旧金山会议后的美国琉球政策
        一、利益权衡下的奄美群岛归还
        二、台湾当局对美日奄美归还的对策
        三、奄美群岛归还与钓鱼岛问题的勾连
    第四节 冲绳“归还”与中日钓鱼岛问题
        一、日本寻求冲绳“归还”下的美国琉球政策
        二、美日冲绳“归还”交涉与钓鱼岛问题跃上台面
        三、尼克松政府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处理
第四章 钓鱼岛问题与中国大陆的应对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的态度及举措
        一、钓鱼岛争端初期中国政府与学者间的互动
        二、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政府外交战略与钓鱼岛政策
    第二节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形成
        一、中日建交前后的钓鱼岛交涉
        二、“钓鱼岛渔船”事件始末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识的达成
第五章 钓鱼岛问题与台湾当局的因应
    第一节 钓鱼岛争端初期与台湾当局内部讨论与应对
        一、钓鱼岛海域石油发现与美台琉的反应
        二、钓鱼岛争端升级与台湾当局主权诉求的强化
    第二节 台湾当局对外交涉及对保钓运动的处理
        一、台湾当局与美国就钓鱼岛问题的交涉
        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及台湾当局的对策
        三、台湾当局对留美学人与学生保钓运动的因应
第六章 21世纪钓鱼岛问題与大国间的战略性博弈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权益诉求与国内外战略性动员
        一、日本“购岛”闹剧与中国态度的强烈性反弹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国内的战略性动员
        三、海外钓鱼岛话语权的争夺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
    第二节 日本“实控”钓鱼岛遭到挑战与战略性应对
        一、日本进行战略性应对的动因
        二、日本国内外的战略性应对举措
    第三节 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与其钓鱼岛“中立”政策的再检讨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对亚太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再检讨
第七章 钓鱼岛的政治意蕴与研究的多维性
    第一节 从“事件”的钓鱼岛到“景物”的钓鱼岛
        一、国家领土主权的诉求
        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
        三、东亚“场域”中的大国利益博弈
    第二节 从历史遗留问题到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
        一、中日民族情感的催化剂
        二、对二战后战胜国共识的挑战
    第三节 钓鱼岛研究的多维性
        一、以历史的长时段来审视钓鱼岛问题
        二、以宏观的战略视野来统筹钓鱼岛问题
        三、以符号学的视角来透视钓鱼岛问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地图资料
    附录二: 相关条约和协定
    附录三: 钓鱼岛名称表
    附录四: 钓鱼岛问题大事记
    附录五: 相关中外文人名、地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档案资料
    二、古文献及资料汇编
    三、报刊资料
    四、著作
    五、论文
    六、网络资源
后记

(5)浙江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作用与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东海陆架沉积作用研究进展
        1.2.1 现代沉积作用研究进展
        1.2.2 全新世沉积作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水文气象特征
        2.2.1 东海沿岸流
        2.2.2 黑潮
        2.2.3 台湾暖流
        2.2.4 陆架上升流
        2.2.5 潮汐与波浪
    2.3 现代沉积地貌特征
        2.3.1 沉积物来源
        2.3.2 现代沉积分布特征
        2.3.3 现代沉积地貌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1.1 海底表层沉积物采样
        3.1.2 重力柱状样采集
        3.1.3 钻孔资料及处理
        3.1.4 浅地层剖面测量
    3.2 研究方法
        3.2.1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
        3.2.2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3.2.3 年代测试分析
        3.2.4 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
        3.2.5 微体古生物鉴定
        3.2.6 浅地层剖面解译
第四章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特征与沉积动力环境
    4.1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4.1.1 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布特征
        4.1.2 表层沉积物粒级组成分布特征
        4.1.3 表层沉积物类型与分布特征
    4.2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输运及其影响因素
        4.2.1 粒径趋势分析法的理论依据
        4.2.2 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趋势
        4.2.3 影响表层沉积物输运的主要因素
    4.3 浙江近岸海域粘土矿物特性与沉积环境
        4.3.1 粘土矿物含量与分布特征
        4.3.2 粘土矿物的物源探讨
        4.3.3 粘土矿物分区与沉积动力环境的关系
    4.4 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及地质意义
        4.4.1 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4.2 影响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4.4.3 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5 浙江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动力环境变化
        4.5.1 基于粒度组成的沉积动力环境判别
        4.5.2 浙江近岸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分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浙江近岸海域沉积速率与近现代沉积环境
    5.1 ~(210)Pb比活度变化特征
        5.1.1 ~(210)Pb比活度垂向变化
        5.1.2 柱状样210Pb剖面垂向分布变化
    5.2 近现代沉积速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5.2.1 沉积速率的分布变化特征
        5.2.2 沉积动力环境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5.3 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环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浙江近岸海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6.1 浙江近岸海域地层层序划分
        6.1.1 地震地层学与典型地震相识别
        6.1.2 地层界面单元划分
        6.1.3 地震地层层序划分对比
    6.2 ECS-1302 孔沉积地层序列
        6.2.1 测年结果
        6.2.2 沉积序列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6.2.3 沉积层序与沉积环境演化
    6.3 ECS-1401 孔沉积地层序列
        6.3.1 测年结果
        6.3.2 沉积序列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6.3.3 沉积层序与沉积环境演化
    6.4 全新世不同钻孔沉积单元对比
    6.5 全新世以来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环境演化
        6.5.1 沉积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5.2 沉积环境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6.5.3 沉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成果与认识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海权与海权论
    一、对海权争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一) 海权争夺的时空背景
        (二) 海权争夺的过程与内容
        (三) 对海权争夺历史的反思
    二、国外关于海权问题的代表性观点
        (一) 马汉的海权论
        (二) 戈尔什科夫的海权论
        (三) 莱曼的海权论
        (四) 布思的海权论
    三、中国关于海权问题的研究
        (一) 中国近代对海权问题的检视
        (二) 中国目前对海权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近代中国海权的丧失
        (一)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海疆的侵犯与侵占
        (二) 中国近代海权的丧失
    二、近代国人为收回海权所做的努力
        (一) 近代中国军民保卫海疆的斗争
        (二) 中国近代海洋事业和海上力量的初步发展
        (三) 中国近代的领海制度及其管理
    三、中国共产党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 关于中国海港主权问题
        (二) 关于中国引航权问题
        (三) 关于中国海洋与内河航行权问题
        (四) 关于中国高级航海人才任用权问题
        (五) 关于中国海关管理自主权问题
        (六) 关于西方在华炮舰政策问题
        (七) 关于西方争夺太平洋霸权及对中国海权影响问题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美侵夺中国海权的斗争
    一、抗战时期反对日本对中国海权的侵夺
        (一) 日本对中国沿海侵略与对海权的侵夺
        (二)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海上入侵对策与抵抗斗争
    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美国对中国海权的侵夺
        (一) 美国对中国海权侵夺的表现及危害
        (二) 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侵夺中国海权的揭露和批判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前后基本收回近代丧失的海权
    一、西方在华炮舰政策的终结
        (一) “紫石英”号事件与中国共产党对策
        (二) 中国共产党要求西方撤走在华舰队
    二、基本收回中国近代丧失的海权
        (一) 沿海与内河航行权的收回
        (二) 引航权的收回
        (三) 海关主权和管理权的收回
    三、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的收回
        (一) 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问题的由来
        (二) 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问题的解决
    四、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一) 关于香港问题
        (二) 关于澳门问题
第五章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海权所做的贡献
    一、中国海疆主权基本恢复与打击美蒋对大陆沿海窜犯
        (一) 中国海疆主权基本恢复
        (二) 打击美蒋对大陆沿海窜犯
    二、冲破西方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与禁运
        (一) 西方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与禁运
        (二) 新中国打破西方海上封锁与禁运的策略
    三、反对前苏联对新中国的海上控制
        (一) 关于建立海上长波电台的问题
        (二) 关于建立海上联合舰队的问题
    四、维护中国海岛领土主权的斗争
        (一)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二) 维护钓鱼岛列屿主权的斗争
        (三) 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
    五、新中国海洋综合实力全面增强
        (一) 新中国海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二) 新中国海洋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新中国关于海洋主权和管辖权基本制度的确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第六章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任务艰巨复杂
        (二) 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三) 中国海上通道的安全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四) 中国海防面临着周边海上力量的威胁
    二、解决目前中国海权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 中国关于海洋划界的基本主张与具体方法
        (二) 正确理解和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
        (三) 全面增强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实力与能力
    三、维护与发展中国海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海权与陆权、空权的关系
        (二) 关于海权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关系
        (三) 关于海权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 关于海权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8)X射线荧光光谱在海洋地质及矿产资源调查分析中的应用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 在船载现场分析中的应用
2 在海洋地质标准物质研制中的应用
    2.1 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研制
    2.2 大洋多金属结核标准物质系列研制
    2.3 海山富钴结壳标准物质系列研制
3 在海洋沉积物分析中的应用
4 在大洋多金属结核分析中的应用
5 在海山富钴结壳分析中的应用
6 在海底磷块岩分析中的应用
7 在深海稀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8 结语与讨论

(9)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分布的遥感反演及输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本文的研究意义
    0.2 东中国海悬浮体研究的历史回顾
        0.2.1 实测分析的研究历史与成果
        0.2.2 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与成果
        0.2.3 水色遥感反演的发展及成果
    0.3 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主要工作内容
1. 东中国海自然环境及动力特征
    1.1 东中国海海底地形及沉积物类型概述
        1.1.1 渤海
        1.1.2 黄海
        1.1.3 东海
    1.2 注入东中国海的径流概述
    1.3 东中国海环流概述
        1.3.1 渤海
        1.3.2 黄海
        1.3.3 东海
    1.4 东中国海风场概述
    1.5 东中国海风浪概述
    1.6 东中国海跃层特点
2. 悬浮体水色遥感反演
    2.1 SEAWIFS 传感器及遥感数据介绍
    2.2 采用的反演公式介绍
    2.3 遥感数据的读取与处理
        2.3.1 数据格式及读取
        2.3.2 反演过程及计算
        2.3.3 关于海冰的处理
        2.3.4 反演结果的精度
    2.4 表层悬浮体浓度反演结果及时空分布特征
        2.4.1 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2.4.2 季节变化总体特征
3. 东中国海悬浮体浓度影响机制分析
    3.1 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
    3.2 径流
        3.2.1 径流作用的概况
        3.2.2 河口外不同位置的断面上悬浮体浓度季节变化规律的比较
    3.3 跃层
    3.4 环流
        3.4.1 环流对渤海和北黄海悬浮体分布的影响
        3.4.2 环流对南黄海和东海悬浮体向深海输运的影响
    3.5 风浪
4. 特殊事件对长江口外悬浮体分布与输运的影响
    4.1 长江口海域及其悬浮体分布与输运的基本情况
    4.2 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事件
        4.2.1 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事件概况
        4.2.2 月平均数据分析洪水事件对夏季长江口外悬浮体分布和输运的影响
        4.2.3 洪水发展各阶段对应的悬浮体浓度分布
        4.2.4 月平均数据分析洪水事件对冬季长江口外悬浮体分布和输运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渤、黄、东海悬浮物传输过程和机制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渤、黄、东海悬浮物输运研究现状
        1.2.1 渤、黄、东海悬浮物陆架输运
        1.2.2 悬浮物跨陆架输运
        1.2.3 各个海区间悬浮物通量的研究
    1.3 国内外悬浮物输运模拟研究现状
        1.3.1 数值模式的发展概述
        1.3.2 国外悬浮物输运模拟工作
        1.3.3 渤、黄、东海悬浮物输运模拟工作
    1.4 渤、黄、东海悬浮物输运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工作
2 研究区概况
    2.1 渤、黄、东海区域位置
    2.2 .渤、黄、东海气象水文概况
        2.2.1 渤、黄、东海气候特征
        2.2.2 渤、黄、东海的温度分布
        2.2.3 渤、黄、东海的盐度分布
        2.2.4 渤、黄、东海的海浪
        2.2.5 渤、黄、东海的海流
        2.2.6 渤、黄、东海的潮汐
    2.3 渤、黄、东地质概况
        2.3.1 渤、黄、东海海底地形
        2.3.2 渤、黄、东海底质类型分布
3 模型构建、设置及结果验证
    3.1 模型组成
        3.1.1 海流和海浪模块
        3.1.2 沉积物模块
        3.1.3 模式的特点
    3.2 模型设置
        3.2.1 模拟区域范围及海底地形
        3.2.2 初始及边界条件
        3.2.3 泥沙输运模型的参数设置
    3.3 结果验证
        3.3.1 海浪、海流模块模拟验证
        3.3.2 沉积物模块模拟验证
4 悬浮物通量水平分布的月变化及其对风的响应
    4.1 表层悬浮物通量的水平分布
    4.2 底层悬浮物通量的水平分布
    4.3 悬浮物浓度变化对风和风浪的响应
        4.3.1 渤海悬浮物浓度对风速的响应情况
        4.3.2 苏北浅滩悬浮物浓度对风速的响应情况
        4.3.3 悬浮物浓度对风速的响应情况与水深的关系讨论
    4.4 小结
5 渤、黄、东海各海区间悬浮物输运的季节性变化及净通量
    5.1 渤、黄海之间关键断面悬浮物输运季节性变化及净通量
        5.1.1 渤、黄海断面悬浮物通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1.2 渤、黄海断面悬浮物浓度及流速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1.3 渤、黄海断面温度、盐度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1.4 渤海和黄海之间悬浮物净通量分析
        5.1.5 小结
    5.2 北黄海和南黄海之间关键断面悬浮物输运的季节性变化及净通量
        5.2.1 南、北黄海断面悬浮物通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2.2 南、北黄海断面悬浮物浓度及流速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2.3 南、北黄海断面温度、盐度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2.4 北黄海和南黄海之间悬浮物年净通量分析
        5.2.5 小结
    5.3 黄、东海之间关键断面悬浮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5.3.1 黄、东海断面悬浮物通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3.2 黄、东海断面悬浮物浓度及流速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3.3 黄、东海断面温度、盐度分布的季节性变化
        5.3.4 黄海和东海之间悬浮物年净通量分析
        5.3.5 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评介[J]. 王毅民,王晓红,高玉淑,吕海燕,张学华. 中国地质, 2009(05)
  • [2]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70年[J]. 陈连增,雷波. 海洋学报, 2019(10)
  • [3]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李新正,寇琦,王金宝,甘志彬,杨梅,龚琳,隋吉星,马林,曲寒雪,初雁凌,曾宥维,王伟娜,张祺,董栋. 海洋科学, 2020(07)
  • [4]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D]. 殷昭鲁. 南京大学, 2015(01)
  • [5]浙江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作用与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D]. 梁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6]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的调查研究[J]. 赵一阳. 海洋科学, 1979(S1)
  • [7]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D]. 史春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8]X射线荧光光谱在海洋地质及矿产资源调查分析中的应用评介[J]. 王毅民,张学华,邓赛文,李松,王祎亚. 冶金分析, 2020(10)
  • [9]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分布的遥感反演及输运机制研究[D]. 王文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10]渤、黄、东海悬浮物传输过程和机制的数值模拟[D]. 郭瑜璇.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19(01)

标签:;  ;  ;  ;  ;  

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