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原的合成、降解及其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殷艳蓉,李敏,成思,田刚,梁潇[1](2021)在《心脏再同步治疗对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胶原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心肌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NICM患者76例,其中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者26例(Control组),接受CRT及标准药物治疗者50例(CRT组)。分别于基线、6月及12月检测外周血中心肌胶原代谢的标记物I型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I型胶原羧基端肽(ICTP)、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组织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变化。随访12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基线比较净值增长5%定义为患者临床治疗有反应。结果:与基线比较,CRT组患者术后6月、12月PICP、ICTP及MMP-1均明显降低(P均<0.05);Control组患者术后6月、12月PICP、ICTP、MMP-1及TIMP-1与基线比较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40例(53%)患者临床治疗有反应,其中CRT组33例(67%)明显高于Control组7例(27%),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QRS间期,LVEF,PICP为临床反应预测因子。结论:CRT可以降低NICM患者的心肌胶原合成和分解,减缓心肌纤维化;检测患者基线PICP可预测患者治疗的临床反应,为NICM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宇宁[2](2021)在《机械拉伸下IL-8调控角膜细胞基质重塑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角膜扩张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角膜中央进行性变薄,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作为典型的承载组织,角膜所受力学环境的改变是圆锥角膜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角膜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及结构的改变与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能密切相关。病理条件下,角膜基质层胶原数量减少,蛋白聚糖含量改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角膜厚度及其抗变形能力降低,进而引发圆锥角膜。圆锥角膜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炎症性眼科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圆锥角膜患者泪液中促炎因子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人群,表明圆锥角膜中炎症信号被激活,圆锥角膜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角膜疾病。白细胞介素8(IL-8)又称为趋化因子CXCL8,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粘附分子的表达,调节细胞迁移、细胞黏附、血管生成等生理过程,参与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瘢痕等多种眼部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IL-8在圆锥角膜患者泪液中表达较高,且与圆锥角膜Pentacam参数角膜扩张综合偏差分析指数BAD-D呈强正相关,推测IL-8在促进圆锥角膜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体外培养的角膜成纤维细胞进行机械拉伸、药物处理,分析力刺激对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表达的影响及调节机制;通过si RNA技术和过表达技术调节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的表达,分析IL-8对角膜细胞外基质代谢及相关信号途径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促炎因子IL-8在角膜细胞响应力刺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揭示圆锥角膜的发病机理及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从基因水平比较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的表达,结果显示,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表明IL-8介导的炎性反应参与了圆锥角膜的发生发展。(2)对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和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进行机械拉伸,分析IL-8及氧化应激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机械拉伸处理早期即可诱发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此外,机械拉伸能够诱导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及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过氧化氢(H2O2)生成及转运相关基因NOX4、AQP1的表达,表明机械拉伸能够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中AQP1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3)对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进行H2O2及乙酰唑胺处理,检测IL-8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H2O2能够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和AQP1基因的表达,通过AQP1抑制剂乙酰唑胺处理降低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后,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和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的表达显着降低,表明AQP1介导的氧化应激参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调控。(4)通过siRNA干扰和过表达技术调节角膜成纤维细胞中的IL-8的表达,采用qPCR、ELISA、明胶酶谱等方法分析IL-8的表达对角膜成纤维细胞中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IL-8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胶原合成基因表达降低;沉默IL-8的表达后正常和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总胶原含量、胶原合成基因(COL1A2、COL3A1、COL5A3、COL6A1)及胶原交联基因LOX-4的表达显着升高,胶原降解酶MMP-2的表达和活性下降,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蛋白聚糖基因LUM、DCN、BGN的表达均显着升高。研究结果表明,IL-8负调控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胶原及蛋白聚糖的合成,参与MMP-2介导的胶原降解过程。(5)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IL-8参与的信号途径,采用qPCR、Western blotting分析IL-8的表达对角膜成纤维细胞中相关信号途径的影响。结果发现,过表达IL-8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6、IL-1β等其他促炎因子的表达增加,沉默IL-8后IL-6、IL-1β的表达降低;沉默IL-8的表达能够降低VEGF-α/VEGFR2和下游Akt、β-Catenin、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IL-8调节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6、IL-1β等促炎因子及VEGF的表达,并通过PI3K/Akt、Erk信号通路参与角膜细胞外基质代谢的调控。
陆俊宇[3](2020)在《KLF11泛素化降解及其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和脂肪肝等疾病的患病率快速上升。这些代谢紊乱疾病进一步发展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慢性代谢紊乱综合征。近年来,国内外糖尿病发病及控制情况十分严峻,2013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糖尿病病因的基因分析技术越来越成熟,已发现多种单基因突变可导致β细胞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进而诱发糖尿病,此类糖尿病又称为单基因糖尿病。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in the young,MODY)是单基因糖尿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MODY通常在6个月至25岁之前发病,远早于普通的2型糖尿病,其特征性表现为常染色体遗传信息突变及胰岛β细胞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引起的非酮症高血糖症,通常不伴有胰岛素抵抗及肥胖等2型糖尿病典型症状。已发现的14种亚型MODY中,MODYⅦ型糖尿病与转录因子KLF11密切相关。目前对KLF11的功能研究发现,KLF11在肺癌、胰腺癌、卵巢癌、血液系统肿瘤等恶性疾病中都发挥着明确的抑癌作用,在上述肿瘤细胞中,KLF11的表达量都有明显异常。但是KLF11对机体血糖稳态的影响还有较大争议,其稳定性在体内的调控机制也尚未有报道。这些问题的阐明,可以加深我们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认知,同时也能明确影响KLF11功能的潜在因素。本课题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在β细胞系INS-1和MIN-6细胞中,过表达KLF11可以抑制胰岛素基因的转录活性;阻断KLF11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Sin3A的结合,或者抑制细胞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的活性都能有效封闭KLF11对胰岛素基因的抑制作用;并且在INS-1细胞内干扰KLF11的表达能够显着增强胰岛素基因Ins1和Ins2的表达。这些实验结果提示,在体外β细胞系中,KLF11可以通过招募HDACs显着抑制胰岛素基因的转录表达。为了更加准确的研究β细胞中KLF11的功能,我们利用Cre-Lox P技术及本实验室前期构建成功的Ins2-Cre模型工具鼠,构建了β细胞组织特异性敲除KLF11的小鼠模型,β-KLF11KO小鼠。分析其表型发现,β-KLF11KO小鼠葡萄糖耐量明显增强,小鼠胰岛原代细胞中胰岛素基因m RNA水平显着上调,说明KLF11在小鼠体内对胰岛素的合成功能存在抑制作用。但是,β-KLF11 KO小鼠血浆中的胰岛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胰腺胰岛素总含量亦没有明显增多,这提示我们KLF11在体内的功能受到了严格的调控,可能存在一种代偿机制部分弥补了KLF11敲除之后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前期的实验结果提示KLF11是一种抑制胰岛素合成功能的负性调节因子。为了明确机体对KLF11功能的调控机制,我们查阅文献发现E3泛素连接酶FBW7可以泛素化降解其同家族成员KLF5。随后,通过体外的细胞学试验证实,过表达FBW7可导致INS1细胞中KLF11的蛋白水平明显下降。Co IP实验证明FBW7可以识别KLF11,并增强其泛素化水平。而干扰FBW7的表达后,KLF11的降解速度明显减缓。这些结果都证实,KLF11是FBW7的底物靶蛋白之一,其泛素化降解过程受FBW7的调控。随后,为了研究FBW7在β细胞中对KLF11的功能和胰岛素合成功能的影响,我们构建了组织特异性FBW7敲除小鼠模型。成功获得模型小鼠后,我们分析了β-FBW7KO小鼠在常规饮食情况下的代谢表型。在普通饮食条件下,与野生型小鼠相比,β-FBW7KO小鼠摄食量及饮水量增多但体重却有所减轻。检测发现β-FBW7KO小鼠的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明显增高,血浆胰岛素含量显着降低,葡萄糖耐量明显受损,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存在严重的糖尿病症状。进一步分析发现β-FBW7KO小鼠的胰岛结构和数量没有明显变化,β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亦表现正常,但是对β细胞功能检测发现Ins1及Ins2的m RNA水平明显下降,胰腺胰岛素总含量显着降低。同时,我们对β-FBW7KO小鼠原代胰岛组织蛋白分析发现,FBW7功能缺陷后,KLF1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这些表现提示FBW7功能缺陷后,KLF11在β细胞中大量积聚,导致其功能显着增强,β细胞的胰岛素合成及分泌功能受抑制,胰岛素储存量明显降低,β-FBW7KO小鼠表现出严重的糖耐量受损症状。由于β-FBW7KO小鼠的糖耐量受损症状较重,为了排除由高血糖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改变,以及FBW7缺陷可能导致的发育异常,我们通过Ins1-Cre ER工具鼠,构建了他莫昔芬诱导型敲除FBW7的小鼠模型β-FBW7KOER小鼠。在给予他莫昔芬诱导的前期,该模型小鼠未表现出明显的糖代谢异常,而在第9天时,开始出现糖耐量受损症状,并有胰岛素合成功能障碍,胰腺胰岛素总含量显着减少,胰岛素受控分泌功能受损表现。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在β细胞中FBW7缺失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胰岛素合成功能受损,并诱发严重的糖尿病。综上所述,我们利用细胞学实验及多种小鼠模型得出如下结论:(1)β细胞中,KLF11对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合成功能存在负性调节作用。(2)KLF11的泛素化降解过程受E3泛素连接酶FBW7的调控。(3)FBW7功能缺陷的小鼠β细胞中KLF11稳定性增加,功能增强,导致小鼠胰岛素合成功能障碍,胰岛素含量绝对不足,诱发严重的糖尿病症状。
王若男[4](2020)在《基于破血化瘀法的脑出血方干预脑血肿吸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以破血化瘀法为指导的脑出血方对脑血肿及血肿代谢产物吸收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1.建立胶原酶注射诱导脑出血大鼠模型,根据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出血方低剂量组、脑出血方中剂量组、脑出血方高剂量组,每组10只大鼠,造模后3h按照时间及组别给予药物灌胃,到达相应时间点(1d、3d、5d、10d)收取样本。观察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冠状位血肿最大切面面积比和脑血肿体积。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病理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中CD47、CD36、CD163、PPARγ、Nrf2、TLR4、NF-κb、MyD88、TRIF、IL-1β蛋白表达的情况。2.将红细胞(RBC)按照40:1的比例与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共培养建立脑出血体外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脑出血方低剂量组、脑出血方中剂量组、脑出血方高剂量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免疫荧光法观察Microglial cell吞噬RBC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小胶质细胞吞噬RBC能力;Western Blot检测CD36、CD47、PPARγ、Nrf2、TLR4、NF-κb、MyD88、TRIF蛋白表达;RT-PCR检测CD36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蛋白表达。结果:1.在动物实验中,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动物Longa评分上升,显示运动神经功能下降,冠状位血肿最大面积比增加,血肿体积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动物Longa5评分下降,同时冠状位血肿最大面积比减少,血肿体积减小,其疗效与脑出血方给药剂量相关,中剂量组效果较显着。2.在动物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动物血肿周围组织中CD36、CD163、PPARγ、Nrf2表达上升;CD47、TLR4、NF-κb、TRIF、MyD88、IL-1β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动物血肿周围组织中CD36mRNA表达上升。脑出血方对于CD36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调节与其给药剂量相关,中剂量组效果较显着。3.在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与RBC共培养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和脑出血方各剂量组能促进小胶质细胞吞噬清除RBC,对小胶质细胞吞噬RBC的促进作用与脑出血方的给药浓度呈正相关。4.在小胶质细胞与RBC共培养实验中,模型组细胞CD36、CD163、PPARγ、Nrf2表达上升,CD47、TLR4、NF-κb、TRIF、MyD88、TNFα、IL-1β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中CD36、CD163、PPARγ、Nrf2表达上升,CD47、TLR4、NF-κb、TRIF、MyD88、TNFα、IL-1β表达下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CD36mRNA的表达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动物血肿周围组织中CD36mRNA表达上升。结论:1.脑出血方具有促进脑出血动物模型行为学改善的作用,能够促进小胶质细胞吞噬清除RBC,从而促进血肿吸收,加快脑出血动物神经功能恢复。2.脑出血方能够促进脑出血体内外模型CD36信号通路相关指标CD36、PPARγ、Nrf2的表达,抑制CD47、TLR4、NF-κb、TRIF、MyD88、TNFα、IL-1β表达。说明脑出血方通过激活CD36信号通路,促进脑出血后血肿吸收;抑制TLR4/MYD88炎症通路,减少脑出血后继发炎症损伤,从而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3.应用脑出血体外模型验证了脑出血方通过CD36起到促进脑血肿吸收的作用。
周珊珊[5](2020)在《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桃核承气汤是《伤寒论》经典名方,临床上加减广泛用于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目前关于桃核承气汤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疗效研究方面,而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十分缺乏。本研究建立在临床疗效确切的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中药化学、生物信息学、中药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分析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进行了Meta分析,筛选了该方抗肾脏纤维化的有效物质部位,分析鉴定了有效物质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最后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对有效物质部位进行了抗肾脏纤维化的体内外作用机制研究。系统地对桃核承气汤进行了临床疗效评价、物质基础研究及药效作用机制研究,从而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研究基础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维普,VIP)数据库、万方医学网(Wangfang)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CBMdisc)数据库、Pub Med、EMbase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年限至2020年1月。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由两位评价人员独立按照纳入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用Review Man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2桃核承气汤各极性部位的提取分离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将方中桃仁、大黄、桂枝、甘草混合用70%乙醇,回流提取2次,分别为2h和1.5h,减压浓缩后将醇提液挥发至无醇味。分别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最后依次得到石油醚萃取物质部位,氯仿萃取物质部位,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将其进行减压浓缩干燥后备用,芒硝作为一个单独的部位。3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研究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HK-2细胞构建体外肾纤维化模型,用桃核承气汤各萃取物质部位以不同浓度干预细胞。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胶原蛋白Iα1(COLIα1),纤维粘连蛋白(FN)含量;利用CCK-8法确定筛选出的有效物质部位的最佳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胶原蛋白Ⅰ(Co L-Ⅰ),胶原蛋白Ⅲ(Co 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Real time-PCR检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m RNA的表达。4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使用Welch Ultimate TM uplc XB-C18 column(100 mm×2.1mm,1.8μm)分析色谱柱;流动相A为水(含0.1%甲酸),流动相B为色谱乙腈;梯度洗脱程序:025min,5%B;2565min,95%B;柱温:40℃;流速:0.3ml/min;进样体积:2μL;吸收波长为210nm。离子源为电喷雾电离源,采用高分辨率质谱测定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氮气流速800L/h,气体温度200℃,毛细管电压30k V,扫描范围m/z 50-1500。5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26个化合物的OB、DL值,以OB≥30%和DL≥0.18为阈值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将筛选出的化合物导入到SEA、SIB数据库获取化合物靶标,从Dis Ge Net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收集疾病靶标,将化合物靶标和疾病靶标整合得到化合物潜在治疗靶标。将治疗靶标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关键蛋白相互作用(PPI)信息。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lue Go Version 2.5.4插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DAVID Version 6.8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Version 3.6.0软件构建PPI网络、活性成分-靶标网络、活性成分-靶标-信号通路网络。6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1)体外实验:TGF-β1诱导HK-2细胞构建体外肾纤维化模型。CCK8法检测桃核承气汤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对HK2细胞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α-SMA、E-cadherin、FN以及PI3K/AKT/m TOR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α-SMA、Ecadherin、FN和TNF-α的表达;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中F-actin微丝蛋白。(2)体内实验: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构建UUO大鼠肾纤维化模型,将36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UUO),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组(NE-THCQ)。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后7天、14天分批次处死大鼠、采集血液制备血清标本,摘取肾脏。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H&E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Col-Ⅰ、Col-Ⅲ、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 TOR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纳入8篇文献,共63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21例,对照组309例。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桃核承气汤加减联合用药能改善CRF患者症状的总有效率[OR=4.89,95%CI为[3.28,7.29]];降低血尿素氮(BUN)[SMD=-0.62,95%CI为[-0.81,-0.43]]和血肌酐(Scr)[SMD=-3.12,95%CI为[-4.72,-1.52]];升高肌酐清除率(Ccr)[SMD=-0.56,95%CI为[-0.34,-077]],肾小球滤过率(e GFR)[SMD=0.62,95%CI为[0.30,0.94]]和血红蛋白(Hb)[SMD=-0.71,95%CI为[0.39,1.03]]。2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研究乙酸乙酯、正丁醇、氯仿萃取物质部位在200、400mg/m L浓度下能显着降低COLIα1和FN含量,CCK8法筛选出最佳干预浓度为200mg/m L。乙酸乙酯、正丁醇、氯仿萃取物质部位均能降低Co L-Ⅰ,Co L-Ⅲ,TIMP2、CTGF、α-SMA表达,上调MMP2的表达,其中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作用效果最为显着(P<0.01)。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乙酸乙酯、正丁醇、氯仿萃取物质部位均能抑制PAI-1m RNA的表达,且正丁醇部位最为显着(P<0.01)。3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初步鉴定出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中可能的26个化合物,其中2个来自桃仁,1个来自桂枝,8个来自大黄,15个来自甘草。主要为皂苷,黄酮,萜类化合物。4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出7个潜在活性化合物,得到活性成分靶标484个,潜在治疗靶标118个。通过活性成分-靶标网络发现,7,2’,4’-三羟基-5-甲氧基-3-苯基香豆素度值最高,表明其潜在治疗靶点最多,其余依次为甘草苷E、常春藤皂苷元、β-谷甾醇、甘草苷、没食子酸-3-O-(6`-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18α-羟基甘草次酸。在PPI网络中前16个关键靶标依次是ALB、IL6、AKT1、VEGFA、MAPK3、EGFR、TNF、CASP3、SRC、PTGS2、MAPK8、FN1、MMP9、JUN、KDR、IL1B。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NE-THCQ主要影响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内信号级联。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富集靶点最多,关联性最强,此外富集的前20条通路中,MAPK、TNF、Ras、HIF-1、NOD-like receptor、Toll-like receptor、VEGF、m TOR等信号通路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肾纤维化过程。5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1)体外研究:CCK8法筛选出药物干预浓度为200mg/ml,孵育时间为12h、24h、48h时对细胞活力不产生影响。NE-THCQ能显着降低α-SMA和FN表达,并上调了E-cadherin,在48h作用最为显着(P<0.01);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HK-2细胞TNF-α的表达(P<0.01)和F-actin蛋白的重排;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TGF-β1诱导的HK-2细胞中p-PI3K/PI3K(P<0.01)、p-m TOR/m TOR和p-AKT/AKT的比值(P<0.05);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HK-2细胞中HIF-1α(P<0.01)和VEGF的表达(P<0.05)。(2)体内研究:NE-THCQ能改善UUO大鼠肾脏形态病理学改变;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的水平(P<0.01);显着减少血清IL-6、IL-β1的含量(P<0.01);显着抑制Col-Ⅰ、Col-Ⅲ和α-SMA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P<0.05或P<0.01);抑制UUO大鼠肾组织中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p-PI3K/PI3K、p-m TOR/m TOR(P<0.05)和p-AKT/AKT的比值(P<0.01);显着抑制UUO大鼠肾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P<0.01)。结论:1桃核承气汤加减辅助治疗CRF,较西药单纯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状态,但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有限,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2初步筛选出桃核承气汤的有效物质部位群,分别为氯仿萃取物质部位,乙酸乙酯萃取物质部位和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其中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为活性最佳。3初步鉴定出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26个可能的化合物,筛选出7个潜在活性化合物,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机制奠定了基础。4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推测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可能是通过调节PI3K/AKT、m TOR、HIF、VEGF等信号通路,靶向炎症因子(如TNF、IL-6、IL-1β等),影响ECM降解酶活性(如MMP1、MMP2、MMP3等)以及刺激相关信号因子的表达从而对炎症、缺氧、血管生成、ECM的合成和降解进行综合调控,以发挥其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5通过体内外实验发现,PI3K/AKT/m TOR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介导了肾纤维化的发生。NE-THCQ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PI3K/AKT/m TOR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骨架重排、逆转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抑制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分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以及适应缺氧损伤有关。
高学敏[6](2020)在《矽肺纤维化靶向miRNAs筛选、验证及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矽肺(Silicosis)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游离大量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2)的工业性粉尘所引起的职业性疾病,以矽结节的形成和弥漫性肺间质性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点。矽肺纤维化发生机制复杂,脱离粉尘环境后肺纤维化仍继续进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且缺乏敏感有效的诊断指标,这些问题给矽肺纤维化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因此,深入探讨矽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寻找有效的防治靶点一直是职业病研究领域中的重点、难点任务。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18-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其是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也可作为某些疾病潜在的标记物。在本研究中,建立了吸入性矽肺大鼠模型,首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肺组织内差异表达的miRNAs,并进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其次,对差异变化最为明显的miRNAs在体内外进行验证,并分析其对Ⅰ型胶原(collage type Ⅰ,Col Ⅰ)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调节作用,即调节胶原沉积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关系;最后,以miR-411-3p作为研究靶点,观察其通过对下游靶基因,包括心肌相关转录因子(myocardin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RTF)-A 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Smurf2信号的调节,从而参与调控矽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 矽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差异miRNAs的筛选、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通过高通量信息测序技术,筛选实验性矽肺大鼠肺组织miRNA的差异表达谱及对差异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1.采用动式染尘法构建大鼠矽肺纤维化模型,wistar大鼠随机2组:1)对照24周组:吸入纯净气(无SiO2);2)染尘24周组:吸入50μg/m3的 SiO2。2.采用HE染色、VG染色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观察大鼠矽肺模型肺组织的病理形态、胶原沉积情况及α-SMA和Col Ⅰ蛋白表达。3.采用高通量信息测序技术筛选矽肺大鼠肺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s。4.对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GO及KEGG分析。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qPCR)法验证部分差异miRNAs在矽肺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在染尘24周组出现典型的矽结节,其数量和面积百分比显着高于对照24周组(P<0.05);VG染色结果显示,染尘24周组矽结节内可见大量胶原沉积,胶原含量显着高于对照24周组(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较,α-SMA和ColⅠ表达在染尘24周组显着上调(P<0.05),提示矽肺模型构建成功。2.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较,染尘24周组中有70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41个表达上调,29个表达下调(P<0.05)。KEGG分析结果显示,上调的miRNAs主要与癌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有关,下调的miRNAs主要与MAPK信号通路、肿瘤蛋白聚糖信号、cGMP-PKG信号通路有关。3.RT-qPCR法结果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较,miR-292-5p、miR-292-3p、miR-295-3p、miR-291a-3p、miR-155-3p在染尘 24 周组中表达上调,而 miR-411-3p、miR-370-3p、miR-409a-5p、miR-433-3p、miR-1193-3p在染尘24周组中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 差异miRNAs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α-SMA和ColⅠ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目的:研究差异表达miRNAs对基础水平及TGF-β1诱导的大鼠原代肺成纤维细胞α-SMA和Col Ⅰ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原代培养大鼠新生鼠肺成纤维细胞,分别转染miRNAs的模拟物(mimic)及抑制剂(inhibitor),分别在基础水平和TGF-β1诱导水平下进行检测,实验分组为:1)对照组;2)TGF-β1组;3)转染荧光对照组;4)mimic-NC组;5)mimic 组;6)inhibitor-NC 组;7)inhibitor 组;8)mimic-NC+TGF-β1组;9)mimic+TGF-β1 组;10)inhibitor-NC+TGF-β1 组;11)inhibitor+TGF-β1 组。2.采用RT-qPCR法检测miRNA表达水平。3.Western blot 法检测 α-SMA 和 Col Ⅰ 的表达。结果: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TGF-β1诱导组miR-155-3p 表达上调;而 miR-292-5p、miR-411-3p、miR-370-3p、miR-409a-5p 和 miR-1193-3p 表达下调(P<0.05)。2.与对照 mimic-NC 组相比,miR-292-5p、miR-291a-3p 和miR-155-3p 的 mimic 组 α-SMA 蛋白表达上调(P<0.05);miR-1193-3p、miR-411-3p、miR-409a-5p 和 miR-433-3p 的 mimic 组 α-SMA 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 inhibitor-NC 组相比,miR-292-3p、miR-291a-3p 和miR-295-3p 的 inhibitor 组 α-SMA 蛋白表达下调(P<0.05);miR-1193-3P、miR-411-3p、miR-409a-5p 和 miR-433-3p 的 inhibitor 组 α-SMA 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对照 mimic-NC 组相比,miR-292-5p、miR-155-3p 和 miR-295-3p的 mimic 组 Col Ⅰ 蛋白表达上调(P<0.05);miR-411-3p 和 miR-370-3p 的mimic组ColⅠ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对照inhibitor-NC组相比,在miR-292-5p、miR-155-3p 和 miR-295-3p 的 inhibitor 组 Col Ⅰ 蛋白表达下调(P<0.05);miR-41 1-3p 的 inhibitor 组 Col Ⅰ 蛋白表达上调(P<0.05)。3.与对照组相比较,TGF-β1诱导组α-SMA和ColⅠ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4.与 mimic-NC+TGF-β1 组比较,miR-292-5p、miR-292-3p、miR-291a-3p 和 miR-295-3p 的 mimic+TGF-β1 组中 α-SMA 蛋白表达上调(P<0.05);miR-411-3p、miR-370-3p、miR-433-3p 和 miR-1193-3p 的mimic+TGF-β1 组中 α-SMA 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 inhibitor-NC+TGF-β1 组比较,在miR-292-5p 和 miR-292-3p 的 inhibitor+TGF-β1 组中α-SMA蛋白表达下调(P<0.05);miR-411-3p、miR-370-3p和miR-1193-3p的inhibitor+TGF-β1组中α-SMA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与 mimic-NC+TGF-β1 组比较,在miR-292-5p、miR-292-3p、miR-291a-3p 和 miR-155-3p 的 mimic+TGF-β1 组中 Col Ⅰ 蛋白表达上调(P<0.05);miR-411-3p、miR-370-3p、miR-409a-5p 和 miR-1193-3p 的mimic+TGF-β1 组中 ColⅠ 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 inhibitor-NC+TGF-β1 组比较,在miR-292-5p 和 miR-291a-3p 的 inhibitor+TGF-β1 组中Col Ⅰ蛋白表达下调(P<0.05);miR-411-3p、miR-370-3p和miR-1193-3p的inhibitor+TGF-β1组中ColⅠ蛋白表达上调(P<0.05)。第三部分 miR-411-3p通过靶向调节MRTF-A/SRF信号发挥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目的:研究miR-411-3p通过调控MRTF-A/SRF信号参与调节矽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原代培养肺成纤维细胞,实验分组为:1)对照组;2)TGF-β1组;3)mimic-NC 组;4)miR-411-3p mimic 组;5)inhibitor-NC 组;6)miR-411-3p inhibitor 组;7)mimic-NC+TGF-β1 组;8)miR-411-3p mimic+TGF-β1组;9)inhibitor-NC+TGF-β1 组;10)miR-411-3p inhibitor+TGF-β1 组。2.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实验分组:1)siRNA-NC组;2)si-MRTF-A组;3)siRNA-NC+TGF-β1 组;4)si-MRTF-A+TGF-β1 组。3.采用支气管灌注构建矽肺小鼠模型,实验分组为:1)对照组;2)Silica 组;3)Silica+agomir NC 组;4)Silica+agomir miR-411-3p 组。4.采用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小鼠矽肺模型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及胶原沉积情况。5.采用FinePointe WBP全身体积扫描系统检测小鼠肺功能。6.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miR-411-3p的原位表达。7.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8.免疫荧光法检测MRTF-A和α-SMA在矽肺大鼠肺组织中的共定位表达。9.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11-3p与Mrtfα的结合。10.Western blot 及 RT-qPCR 法检测 MRTF-A、SRF、α-SMA 和 Col Ⅰ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1.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在对照24w组中红色荧光标记的miR-411-3p定位表达于正常的肺泡上皮和支气管上皮,而与对照24w组相比较,染尘24w组矽结节中miR-411-3p表达明显下调;同时在煤工尘肺的肺组织中miR-411-3p表达也明显减弱;在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较,TGF-β1诱导组miR-411-3p表达显着下调,且miR-411-3p定位表达于大鼠肺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2.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转染对照miR-411-3p m-NC组比较,miR-411-3p mimic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活性显着抑制;而与转染对照miR-411-3p i-NC组相比较,miR-411-3p inhibitor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活性显着提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TGF-β1诱导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活性显着上调(P<0.05)。与对照miR-411-3p m-NC+TGF-β1组相比,大鼠肺成纤维细胞活性在miR-411-3p mimic+TGF-β1诱导组显着下调,与对照miR-411-3p i-NC+TGF-β1组相比,大鼠肺成纤维细胞活性在 miR-411-3p inhibitor+TGF-β1 诱导组显着上调(P<0.05)。3.划痕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Control)相比,TGF-β1诱导组肺成纤维细胞迁移率明显上调;与转染对照miR-411-3p m-NC+TGF-β1组相比,miR-411-3p mimic+TGF-β1组肺成纤维细胞迁移率明显下调;与对照miR-411-3p i-NC+TGF-β1 组相比,miR-411-3p inhibitor+TGF-β1 组肺成纤维细胞迁移率明显上调(P<0.05)。4.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染尘24周组MRTF-A和SR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与对照组相比较,TGF-β1诱导组MRTF-A和SRF蛋白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P<0.05)。5.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24周组相比,染尘24周组MRTF-A(绿色荧光)与α-SMA(红色荧光)共表达于矽结节区域。6.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SiRNA-NC组比较,Si-MRTF-A组MRTF-A、α-SMA和Col Ⅰ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与SiRNA-NC+TGF-β1组相比,Si-MRTF-A+TGF-β1组MRTF-A、α-SMA和ColⅠ蛋白表达也显着下调(P<0.05)。7.RT-qPCR 法检测结果显示,与 mimic-NC 组比较,miR-411-3P mimic组 miR-411-3P 水平显着增高,而 MRTF-A、SRF、α-SMA 和 Col Ⅰ 的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与 inhibitor-NC 组相比,miR-411-3P inhibitor组MRTF-A、SRF、α-SMA和ColⅠ的mRNA的表达量变化并不显着(P>0.05)。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与 mimic-NC 组比较,miR-411-3P mimic组MRTF-A和SRF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而与inhibitor-NC组相比,miR-411-3P inhibitor组的SRF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8.RT-qPCR法检测结果显示,与mimic-NC+TGF-β1组比较,miR-411-3p mimic+TGF-β1 组 MRTF-A、α-SMA 和 Col Ⅰ 的 mRNA 的表达下调;与 inhibitor-NC+TGF-β1 组相比,miR-411-3p inhibitor+TGF-β1 组MRTF-A、α-SMA 和 ColⅠ 的 mRNA 的表达上调(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 mimic-NC+TGF-β1 组比较,miR-411-3p mimic+TGF-β1组MRTF-A蛋白表达显着下调,而与inhibitor-NC+TGF-β1组相比,miR-411-3p inhibitor+TGF-β1 组 MRTF-A 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9.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Mrtfa 3’UTR Mut+miR-NC组比较,Mrtfa 3’UTR Mut+miR-411-3p mimic组双荧光素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而与 Mrtfa 3’UTR Wt+miR-NC 组比较,Mrtfa 3’UTR Wt+miR-411-3p mimic组中双荧光素酶活性显着下调(P<0.05)。10.小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出现明显矽结节,其数量和面积百分比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与Silica+agomir-NC组比较,Silica+agomir miR-411-3p组矽结节的数量和面积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出现明显胶原沉积;而与 Silica+agomir-NC 组比较,Silica+agomirmiR-411-3p 组胶原沉积量明显减少(P<0.05)。11.组织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miR-411-3p(红色荧光标记)表达显着下调,而与Silica+agomir-NC组比较,Silica+agomirmiR-411-3p 组 miR-411-3p 水平明显增高。12.FinePointe WBP全身体积扫描系统检测小鼠肺功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呼气峰值时间比率(Rpef)明显下调,而吸气末端暂停(EEP)值、呼吸暂停(PAU)和气道狭窄指数(Penh)显着上调,与Silica+agomir-NC 组比较,Silica+agomir miR-411-3p 组 Rpef 显着上调,而EEP、PAU和Penh明显下调(P<0.05)。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α-SMA表达显着上调,而与 Silica+agomir-NC 组比较,Silica+agomirmiR-411-3p 组α-SMA表达显着下调(P<0.05)。14.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miR-411-3p表达量显着下调,而MRTF-A、SRF、α-SMA和ColⅠ的mRNA水平显着上调;与 Silica+agomir-NC 组比较,Silica+agomir miR-411-3p 组 miR-411-3p 水平明显上调,而MRTF-A、α-SMA和Col Ⅰ的mRNA的表达显着下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MRTF-A、SRF、α-SMA和Col Ⅰ的蛋白表达显着上调,与Silica+agomir-NC组比较,Silica+agomir miR-411-3p 组 MRTF-A、SRF、α-SMA 和 ColⅠ 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第四部分 miR-411-3p通过靶向调节Smurf2/TGF-β信号发挥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目的:研究miR-411-3p通过调控Smurf2/TGF-β信号参与调节矽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动式染尘构建的大鼠矽肺纤维化模型,实验分组为:1)对照24周组:吸入纯净气(无SiO2);2)染尘24周组:吸入50 μg/m3的SiO2。2.原代培养肺成纤维细胞,实验分组为:1)对照组;2)TGF-β1组;3)TGF-β1+LY364947 组;4)mimic-NC+TGF-β1 组;5)miR-411-3p mimic+TGF-β1 组;6)inhibitor-NC+TGF-β1 组;7)miR-411-3p inhibitor+TGF-β1组。3.原代培养肺成纤维细胞,实验分组为:1)siRNA-Nc组;2)si-Smurf2组;3)siRNA-Nc+TGF-β1 组;4)si-Smurf2+TGF-β1 组。4.采用支气管灌注构建矽肺小鼠模型,实验分组为:1)对照组;2)Silica 组;3)Silica+agomir NC 组;4)Silica+agomir miR-411-3p。5.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murf2、TGF-βR1、TGF-βR2、TGF-β1和Smad7的定位表达。6.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11-3p与Smurf2的结合。7.采用 RT-qPCR 及 Western blot 法检测 Smurfl、Smurf2、TGF-β1、TGF-βR1、TGF-βR2、Smad7 及 p-Smad2/3 的 mRNA、蛋白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较,Smurf2明显高表达于染尘24周组的矽结节中(P<0.05)。2.在大鼠肺组织中,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较,染尘24周组Smurf2、TGF-β1及TGF-βR1的mRNA显着高表达,Smad7的mRNA明显下调(P<0.05),而Smurfl的mRNA在染尘24周组大鼠肺组织中表达变化不显着(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较,染尘24周组Smurf2、TGF-β1、TGF-βR1、TGF-βR2及p-Smad2/3蛋白表达显着上调,而Smad7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3.在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中,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TGF-β1诱导组Smurf2和TGF-βR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Smad7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Western bol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TGF-β1诱导组Smurf2、TGF-βR1、TGF-βR2及p-Smad2/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4.在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中,Western bol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TGF-β1组相比较,TGF-β1+TGF-βR1 抑制剂(LY364947)组 TGF-βR1、Smurf2及p-Smad2/3的蛋白表达显着下调,而Smad7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5.在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中,Western bolt及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转染对照组(siRNA-NC)相比较,si-Smurf2 1#、2#和3#序列组Smurf2表达均显着下调,其中si-Smurf2 2#序列组Smurf2下调最显着(P<0.05)。6.在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中,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siRNA-NC相比较,si-Smurf2 组 Smurf2、TGF-β1、TGF-βR1 及 α-SMA 的 mRNA 表达显着下调,而Smad7 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siRNA-NC相比较,si-Smurf2组Smurf2、TGF-β1、TGF-βR1及TGF-βR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Smad7蛋白表达显着增高(P<0.05)。7.在TGF-β1诱导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中,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 siRNA-NC+TGF-β1 组相比较,si-Smurf2+TGF-β1 组 Smurf2及 TGF-β1、TGF-βR1、α-SMA、Col Ⅰ 的 mRNA 表达显着下调,而 Smad7 mRNA 表达显着上调(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siRNA-NC+TGF-β1 组相比较,si-Smurf2+TGF-β1 组 Smurf2及 TGF-β1、TGF-βR1、TGF-βR2、p-Smad2/β、α-SMA、Col Ⅰ蛋白表达显着降低,而Smad7蛋白表达显着增高(P<0.05)。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与Smurf2 3’UTRMut+miR-NC组比较,Smurf2 3’UTRMut+miR-411-3p mimic组双荧光素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而与Smurf2 3’UTR Wt+miR-NC 组比较,Smurf2 3’UTR Wt+miR-411-3p mimic组中双荧光素酶活性显着下调(P<0.05)。9.在TGF-β1诱导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中,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mimic的转染对照组(m-NC+TGF-β1)比较,miR-411-3p的模拟物(mimic)+TGF-β1 组 Smurf2、TGF-β1 及 TGF-βR1 的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Smad7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inhibitor的转染对照组(i-NC+TGF-β1)比较,miR-411-3p 的抑制剂(inhibitor)+TGF-β1组Smurf2、TGF-β1及TGF-βR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Smad7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m-NC+TGF-β1 组比较,miR-411-3p mimic+TGF-β1 组 Smurf2、TGF-β1、TGF-βR1、TGF-βR2及Smad2/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i-NC+TGF-β1组比较,miR-411-3p inhibitor+TGF-β1 组 Smurf2、TGF-β1、TGF-βR1、TGF-βR2 及 p-Smad2/3 的蛋白表达显着上调,而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10.在小鼠肺组织内,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Smurf2、TGF-β1及TGF-βR1的mRNA表达显着上调,而Smad7在矽肺组表达显着下调;与 Silica+agomir-NC 组相比,Silica+agomir miR-41 1-3p组Smurf2、TGF-β1及TGF-βR1的mRNA表达显着下调,而Smad7的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Smurf2、TGF-β1、TGF-βR1及TGF-βR2高表达于矽结节中,而Smad7在矽结节中表达降低;与 Silica+agomir-NC 组相比,Silica+agomir miR-41 1-3p 组Smurf2、TGF-β1、TGF-βR1 及 TGF-βR2 表达显着下调,而 Smad7 的表达显着上调。12.在小鼠肺组织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组 Smurf2、TGF-β1、TGF-βR1、TGF-βR2 及 p-Smad2/3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Smad7蛋白表达在矽肺组显着下调;与Silica+agomir-NC组相比,Silica+agomir miR-411-3p 组 Smurf2、TGF-β1、TGF-βR1、TGF-βR2及p-Smad2/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而Smad7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结论1.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动式染尘法构建的大鼠矽肺纤维化模型中筛选出70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部分差异miRNAs调节肺成纤维细胞胶原沉积与肌成纤维细胞转化。2.miR-411-3p通过调节靶基因Mrtfa和Smurf2发挥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
鲁昕[7](2020)在《miR-23ab-3p通过Grem1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介导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代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全世界最常见最多发的骨关节系统疾病,其发病率一般随着人群年龄增长而增高,其最主要的病理在于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硬化,且软骨受损后本身再修复能力不足,几乎无法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导致大量晚期OA患者关节功能受损,不得不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新兴证据表明,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及其靶基因可能潜在地保护关节软骨并预防OA发生。本研究旨在探究miR-23ab-3p是通过Grem1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小鼠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的代谢。方法:通过对GEO数据库中骨关节炎的芯片数据GSE53857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收集85例OA患者以及60例健康人的软骨组织;qRT-PCR实验检测上述145例临床患者膝关节软骨组织中Grem1的表达情况。通过将小鼠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手术构建OA小鼠模型,采用番红O染色法鉴定小鼠软骨的破坏程度。Tunel检测OA小鼠模型中膝关节软骨的凋亡情况。分离小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后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使用慢病毒构建各组miR-23a-3p模拟物、miR-23b-3p模拟物、miR-23a-3p抑制剂、miR-23b-3p抑制剂及其对照物处理这些动物,以确定miR-23a/b-3p对退行性关节病的影响。ELISA测定各模型小鼠血液及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各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rem1、miR-23a/b-3p及其下游介质的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工具预测调控Grem1的mi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NA与Grem1的关系,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miRNA与Grem1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各组小鼠中TGF-β、smad、collagenⅡ、GAG及MMP-1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组织TUNEL染色验以及番红O染色鉴定各组细胞及软骨组织中凋亡及软骨的破坏程度。结果:根据微阵列数据分析,Grem1是退行性关节病的一个下调基因。同时临床样本关节炎组中Grem1也显着低表达,构建小鼠关节炎模型后,可知模型组小鼠软骨组织损坏程度较高,且模型小鼠组织及临床关节炎组织中各炎症因子表达较高显着增高,且细胞凋亡也增高。miR-23ab-3p与Grem1存在结合位点,靶向调控其表达,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miR-23ab-3p与Grem1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使用慢病毒构建各组细胞,抑制miR-23a/b-3p或过表达Grem1,可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减轻退行性关节病的体内外进展。此外,沉默Grem1可以消除miR-23a/b-3p抑制剂在退行性关节病中的作用,证实Grem1能介导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表达,从而调控骨关节炎及细胞代谢。结论:小鼠关节炎中miR-23ab-3p高表达,Grem1低表达,miR-23ab-3p靶向抑制Grem1的表达,Grem1表达下降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骨关节炎从而调控软骨细胞代谢。
张石蕾[8](2020)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CPhGs脂质体,并表征其特性;考察CPhGs和CPhGs脂质体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体内实验,探讨CPhGs脂质体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体外实验,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胶原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观察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刺激HSCs增殖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CPhGs脂质体对MAPK和FAK/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逆向蒸发法、真空冷冻干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CPhGs脂质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HPLC法测量药物包封率、载药率,评价并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法。(2)以原料药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并阐明CPhGs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规律,LC-MS法测定CPhGs脂质体中松果菊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特征。(3)使用BSA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体内观察CPhGs脂质体及CPhGs原料药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分析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指标以及ECM蛋白、MAPK通路、炎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4)体外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对细胞活力、细胞毒性的影响,从细胞学水平阐述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FAK/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28.55%,载药率为2.73%;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8.46%,载药率为3.71%;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3.88%,载药率为3.28%,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均是最高;在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外观形态良好,冻干前后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变化均不大,说明其稳定性良好,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的样品量。(2)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适合CPhGs和CPhGs脂质体的模型分别是一级动力学和Higuchi方程,CPhGs脂质体没有显示任何突释效应;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参数表明,CPhGs原料药和CPhGs脂质体组在相同剂量灌胃给药的情况下,CPhGs脂质体给药后Cmax明显提高(P<0.05),CPhGs脂质体组给药0.75h之后的血药浓度均远远大于原料药组(CPhGs脂质体组35.95±3.95 ng/ml vs CPhGs原料药组27.14±0.93 ng/ml),给予CPhGs原料药后大鼠血浆中松果菊苷的浓度较低,CL为2.07±0.39 ml/h/kg,t1/2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33±0.43h vs CPhGs原料药组2.07±0.61h,P<0.05),MRT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87±0.32h vs CPhGs原料药组2.80±0.47h,P<0.05),Tmax显着增加(CPhGs脂质体组1.60±0.55h vs CPhGs原料药组0.60±0.22h,P<0.05);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浆中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较CPhGs原料药组显着提高,为原料药组的273.30%。(3)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和CPhGs原料药干预均可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其中CPhGs脂质体组大鼠肝脏、脾脏指数与CPhGs原料药组相比显着降低;并且,相同剂量的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BA、γ-GT、TGF-β、肝纤维化四项LN、HA、PCⅢ、IV-C以及肝组织HYP含量总体上较CPhGs原料药组有明显的下降,大鼠肝脏病理损伤情况也有所改善;免疫组化和WB实验结果均显示CPhGs脂质体组ECM标志性分子α-SMA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CPhGs原料药组以及空白脂质体组大鼠相比,CPhGs脂质体给药组大鼠肝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 1/2、p-JNK 1/3和p-P38以及炎症相关蛋白NF-κB、AP-1、Cox-2、HMGB1有所下调,IκBα有所上调。(4)体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4h的IC50值为42.535μg/ml;CPhGs脂质体(29.45、14.72、7.36μg/ml)对HSCs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9.45μg/ml的CPhGs脂质体可诱导HSCs晚期凋亡,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在浓度为14.72μg/ml和7.36μg/ml的CPhGs脂质体组中,早期凋亡细胞比例要明显高于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rrPDGF-BB组比较,不同浓度CPhGs脂质体组均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s的增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rrPDGF-BB组相比,29.45、14.72、7.36μg/ml CPhGs脂质体组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MMP-1 mRNA表达水平均增多(P<0.05)。在rrPDGF-BB刺激活化的HSCs中,CollagenⅠ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升,经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干预均可以减少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尤其是29.45μg/ml高剂量CPhGs脂质体组效果最为明显。WB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CPhGs脂质体7.36μg/ml、14.72μg/ml和29.45μg/ml三个剂量组中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 24小时后,HSCs中p-PI3K和p-Akt水平持续下降;和rrPDGF-BB刺激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CPhGs脂质体给药组磷酸化PI3K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结论: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得到CPhGs脂质体纳米粒,形态圆整、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小、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一定程度上有缓释作用,并且明显改变了CPhGs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减缓了药物的消除时间,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CPhGs脂质体能不同程度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脾指数,改善血清肝功能酶指标,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减轻肝细胞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沉积,通过MAPK通路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CPhGs脂质体给药组能在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明显减少HSCs的活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rPDGF-BB刺激的HSCs的细胞增殖,能通过PDGF/FAK/PI3K/Akt通路对rrPDGF-BB刺激的HSCs中ECM蛋白表达产生调控。研究结果为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汪惠勤[9](2019)在《河蚬汤和猪骨汤微纳米颗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中存在着一类确实存在但长期被忽略的纳米颗粒。它们的产生是因为食品加工条件契合了纳米颗粒的形成条件,它们不是作为加工的目的而是作为加工的伴生产物存在于食品中。为了和食品领域中其它的纳米材料相区别,我们定义这类纳米颗粒为incidentally occurred nanoparticles(io-NPs)。近年来,因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不确定的安全性,纳米材料及其研究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作为食品中的一部分,io-NPs为消费者广泛且长期食用,它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效应不容忽视,但却一直未受关注,相关研究仍未开展。本研究以富含微纳米颗粒的汤作为食品中io-NPs研究的对象,分别从河蚬汤和猪骨汤中分离纯化出微纳米颗粒,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开展了io-NPs的生物学性质表征,具体研究工作表述如下:1)河蚬汤和猪骨汤均存在大量io-NPs。河蚬汤io-NPs的平均粒径为76 nm左右,含量为1.49×1013个/mL。猪骨汤io-NPs的平均粒径为230 nm左右,含量达到1.08×1010个/mL。2)利用色谱法联接多角度激光光散仪对io-NPs进行分离。从河蚬汤中分离得到两个纳米颗粒组分,分别命名为IEC-P1和IEC-P2,二者形貌均为球状,在平均粒径和带电性上有显着不同。猪骨汤中分离得到一个胶体颗粒组分SEC-colloidal,其形貌为近圆球状,平均粒径较大,达到275 nm左右。3)对纯化得到的微纳米颗粒进行理化性质分析,IEC-P1和IEC-P2纳米颗粒均主要由多糖、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并均含有植物甾醇,其含量超过河蚬汤植物甾醇总含量的80%。IEC-P1和IEC-P2均具有很好pH稳定性,但对温度和酶敏感。根据其理化性质特征,推测河蚬汤纳米颗粒的结构外层是由多糖和脂质缠绕组成纳米,蛋白质则位于纳米结构内部。SEC-colloidal主要由脂肪和蛋白质组成,可检测出I型胶原蛋白的存在。SEC-colloidal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但对pH敏感,在不同pH,粒径大小差异很大。4)河蚬汤和猪骨汤中的io-NPs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的生物学活性如下:(a)在L02细胞、罗非鱼和长爪沙鼠高脂模型中,河蚬汤io-NPs具有显着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功效;(b)在长爪沙鼠高脂模型中,河蚬汤io-NPs经口服对指标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经灌胃的效果,显示消化道黏膜可能是河蚬汤io-NPs发挥生理活性的重要场所;(c)在Hep G2等五种细胞中,河蚬汤和猪骨汤io-NPs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d)消化道黏膜来源的大鼠巨噬细胞对河蚬汤纳米颗粒和猪骨汤胶体颗粒均表现出明显的吞噬作用;(e)河蚬汤纳米颗粒在胞内外抗氧化模型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而猪骨汤胶体颗粒则表现出明确的胞内外抗氧化活性。但河蚬汤纳米颗粒和猪骨汤胶体颗粒均可以改善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可以恢复巨噬细胞的细胞膜电位与线粒体呼吸代谢速率,还可以提高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f)在Caco-2细胞单层膜屏障模型中,猪骨汤胶体颗粒表现出对肠上皮屏障功能的保护能力。对结果总结并讨论如下:河蚬汤和猪骨汤中均存在大量的io-NPs。这类纳米颗粒经分离纯化后可以稳定存在;可以携带生物活性成分,如植物甾醇;对温度、pH具有一定抗逆性。纯化获得的io-NPs对不同细胞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初步说明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纳米化造成的尺度效应并未对安全性带来明显影响。河蚬汤io-NPs未表现出胞内外抗氧化活性,但能明显改善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其机制尚不明确。io-NPs为巨噬细胞吞噬的现象,说明消化道黏膜应为io-NPs在体内作用和富集的主要场所,如何解释河蚬汤纳米颗粒经由巨噬细胞吞噬后,还能完整传递到肝脏组织起作用?对于上述尚无法解释的研究结果,我们猜测存在着一种尚未被阐明的,io-NPs与人体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机制。io-NPs可以通过该途径,将对局部氧化应激状态的调整影响到远端部位,如影响肝脏的氧化应激状态,该途径和人体的自由基通道密切相关。
石学彬[10](2018)在《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膳食蛋白不仅提供机体氮素营养,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肉蛋白富含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是人类膳食中的重要蛋白源。本实验室大鼠短期饲喂实验表明,不同来源肉蛋白会对生理和代谢产生差异影响,但中长期肉类蛋白膳食的生理效应尚不明确,其潜在的机制有待探明。为此,本研究以酪蛋白为非肉动物蛋白对照、以大豆蛋白为植物蛋白对照,比较鱼、鸡、猪、牛肉蛋白饲喂大鼠90天,大鼠肝脏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根据差异蛋白挖掘差异代谢通路和潜在的调节因子,探讨膳食蛋白差异调节的可能机制。为认识不同食源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人类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1.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提取鱼肉、鸡肉、猪肉、牛肉中蛋白质,以酪蛋白和大豆蛋白为对照,按照AIN-93G配方配制大鼠标准日粮,饲喂成长期大鼠90天,饲喂期结束采集血液及肝脏样本。提取肝脏蛋白质,经胰酶消化、稳定同位素标记(iTRAQ)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二级质谱(HPLC-MS MS)检测不同处理组蛋白质谱差异:不同蛋白膳食组主成分分析呈现组间差异聚类,鱼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间差异较小,其次是鸡肉蛋白组,猪肉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质数量与聚类关系一致。基于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四种肉蛋白膳食组比大豆/酪蛋白组在氨基酸等有机氮代谢通路发生显着改变;猪、牛和鸡肉蛋白组在核糖体组装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蛋白表达较酪蛋白组有显着差异。四种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相比,营养素代谢酶类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猪、鸡和鱼肉蛋白组在脂质代谢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PPAR信号通路发生显着改变。四种肉蛋白组比对照组显着降低了肝脏生物转化相关酶蛋白的表达,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2.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及蛋白合成的影响四种肉类蛋白对大鼠血清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面,鸡肉蛋白组与酪蛋白组总体相当,鱼、牛和猪肉组相对低或显着低于酪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比较,鱼肉蛋白组有必需氨基酸优势,鸡肉蛋白组总体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肉、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差异不大。在肝脏氨基酸代谢酶类表达方面,猪、鸡肉蛋白组的多个氨基酸代谢酶类比酪、大豆蛋白组显着低表达,牛肉蛋白组氨基酸代谢酶差异数量次之;猪、鸡、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在糖酵解、核苷酸代谢酶类的表达水平上显着低;大豆蛋白组尿素循环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膳食蛋白影响大鼠肝脏细胞蛋白质代谢方面,各肉类蛋白组在转录过程中的mRNA剪切、定位、核输出、核糖体组装和翻译起始等方面与酪、大豆蛋白组存在显着差异;在蛋白二硫键形成、信号肽添加与转运定位、糖基化修饰等方面各肉蛋白处理组显着低于酪、大豆蛋白组;在蛋白降解相关蛋白酶类方面,各肉处理组高于酪蛋白而低于大豆蛋白组。不同来源蛋白膳食,通过其自身差异的氨基酸组成影响机体氨基酸供给,并通过mTOR信号通路影响核糖体组装与蛋白质合成,在转录水平上,猪、鸡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在mTOR下游蛋白合成通路存在显着差异。3.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肪与能量代谢的影响鱼和猪蛋白组显着提高大鼠肝脏胆固醇合成及酯化相关基因表达,猪肉蛋白组肝脏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均高表达,鸡、猪和牛肉蛋白组显着提高胆固醇逆转运及胆汁酸生成基因表达,鱼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而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较低。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甘油三酯水平显着低于酪和大豆蛋白对照组,转录辅助活化因子PGC1α在鸡、猪、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促进甘油三酯降解代谢,使三组甘油三醋水平显着低。在蛋白水平上,肝脏β氧化的若干蛋白在猪肉等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在转录水平上,PPARγ在猪、鸡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但PPARα在各肉蛋白组仅比大豆组有低表达趋势,无显着差异。肝脏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多个基因在鸡、猪和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但在蛋白水平上以低表达为主,尤其是ATP合成酶在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肉类蛋白膳食存在氧化与磷酸化解偶联现象,促进机体适应性产热。4.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四种肉蛋白组总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与酪蛋白组无显着差异,仅脂质过氧化水平显着高于大豆蛋白组;酶促抗氧化方面鸡、鱼肉蛋白组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牛肉蛋白组相对低于酪蛋白组;非酶促抗氧化方面,鱼、鸡和牛肉蛋白组GSH水平显着高于大豆、酪蛋白对照组。四种肉蛋白膳食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Ⅰ相代谢酶(CYP450s等)和Ⅱ相代谢酶(GSTs、UGTs、SULT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Keap1-Nrf2-ARE通路调节了肉类蛋白组与酪、大豆蛋白组在Ⅰ相和Ⅱ相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反应方面的影响与酪、大豆蛋白组总体一致,仅显着改变了与血管通透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牛肉等肉类蛋白促进了免疫相关蛋白的表达。
二、胶原的合成、降解及其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原的合成、降解及其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再同步治疗对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胶原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心动超声 |
1.2.2 血清学胶原代谢指标检测 |
1.2.3 临床反应性的判定标准 |
1.3 统计学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比较 |
2.2 CRT植入情况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
2.4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胶原代谢指标对比 |
2.5 患者临床反应预测因子回归分析 |
3 讨论 |
(2)机械拉伸下IL-8调控角膜细胞基质重塑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简介 |
1.1.1 圆锥角膜的概况 |
1.1.2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 |
1.2 圆锥角膜与细胞外基质代谢 |
1.2.1 角膜细胞外基质的组成 |
1.2.2 圆锥角膜与胶原代谢 |
1.2.3 圆锥角膜与蛋白聚糖 |
1.3 力刺激在角膜相关病变中的作用 |
1.4 力刺激对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 |
1.5 促炎因子在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 |
1.5.1 圆锥角膜中促炎因子的表达 |
1.5.2 力刺激对促炎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
1.5.3 促炎因子对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机械拉伸对角膜细胞IL-8表达的作用及机制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角膜成纤维细胞的提取及培养 |
2.2.2 细胞处理 |
2.2.3 活性氧含量检测 |
2.2.4 基因表达分析 |
2.2.5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 |
2.3.2 机械拉伸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 |
2.3.3 机械拉伸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 |
2.3.4 AQP1介导的氧化应激参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调控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IL-8对角膜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角膜成纤维细胞的提取及培养 |
3.2.2 载体构建 |
3.2.3 细胞转染 |
3.2.4 IL-8相互作用蛋白预测 |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2.6 蛋白表达分析 |
3.2.7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IL-8基因siRNA干扰体系和过表达体系的构建 |
3.3.2 IL-8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3 IL-8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胶原含量的影响 |
3.3.4 IL-8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蛋白聚糖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5 IL-8基因相互作用蛋白预测 |
3.3.6 IL-8对角膜成纤维细胞其他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3.7 干扰IL-8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VEGF的表达 |
3.3.8 IL-8对下游信号途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KLF11泛素化降解及其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单基因糖尿病 |
二、β细胞的功能和调控 |
三、KLF11 |
四、蛋白的泛素化调控 |
五、泛素连接酶FBW7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饲养 |
二、主要实验试剂与配置方法 |
三、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第一部分 转录因子KLF11对β细胞功能和小鼠血糖稳态的调节作用 |
一、在β细胞系中,KLF11能够抑制胰岛素的合成 |
二、KLF11全身敲除小鼠的糖代谢表型分析 |
三、β细胞特异性KLF11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表型分析 |
第二部分 泛素连接酶FBW7 介导KLF11 泛素化降解的体外分析 |
第三部分 FBW7 介导β细胞KLF11 降解及其意义的体内分析 |
一、β细胞特异性FBW7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表型分析 |
二、β-FBW7KO小鼠胰岛中KLF11 稳定性增加 |
三、诱导型β细胞特异性FBW7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 |
讨论 |
一、KLF11对血糖稳态的调控功能分析 |
二、FBW7 介导KLF11 的泛素化降解 |
三、β细胞中FBW7功能分析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转录因子 KLF11 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破血化瘀法的脑出血方干预脑血肿吸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综述一、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
1 中医对于脑出血的认识 |
2 |
3. 小结 |
综述二、脑出血的内源清除机制研究进展 |
1 小胶质细胞吞噬RBC作用 |
2 RBC内源性清除 |
3 Hb内源性清除 |
4 炎性反应 |
5 结语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脑出血方对脑出血大鼠模型血肿吸收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 |
第一章 脑出血方对 IV 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二章 脑出血方对 IV 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中 CD36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二 脑出血方对脑出血体外模型血肿吸收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 |
第一章 小胶质细胞与红细胞共培养建立脑出血体外模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优化 Microglia 与 RBC 体外共培养模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破血化瘀法的脑出血方干预小胶质细胞对红细胞的吞噬情况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破血化瘀法的脑出血方对脑出血体外模型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破血化瘀法的脑出血方是否通过CD36 影响脑出血体外模型血肿清除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 |
引言 |
1 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资料提取与评价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3 讨论 |
第二章 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桃核承气汤醇提物的制备及各部位的分离 |
1 材料 |
2 方法 |
3 小结 |
第二节 桃核承气汤有效物质部位的筛选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引言 |
1 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供试药品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3 分析结果 |
3.1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萃取物质部位总离子图 |
3.2 色谱峰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定 |
4 讨论 |
第四章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引言 |
1 方法 |
1.1 活性成分的筛选 |
1.2 活性成分作用靶标预测 |
1.3 疾病靶标收集 |
1.4 网络构建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的活性成分 |
2.2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活性成分-治疗靶标网络构建 |
2.3 PPI网络构建 |
2.4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5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活性成分-靶标-信号通路网络构建 |
3 讨论 |
第五章 桃核承气汤正丁醇有效物质部位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体内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综述1:肾脏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中医药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26个化合物分子离子峰图 |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编论着情况 |
致谢 |
(6)矽肺纤维化靶向miRNAs筛选、验证及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矽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差异miRNAs的筛选、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差异miRNAs对 TGF-β1 诱导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α-SMA和ColI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411-3P通过靶向调节MRTF-A/SRF信号发挥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miR-411-3P通过靶向调节Smurf2/TGF-β信号发挥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microRNA与器官纤维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miR-23ab-3p通过Grem1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介导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代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 临床患者的招募和样本的收集 |
二. 实验性骨关节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
三. 膝关节软骨组织细胞分离、鉴定 |
四. 动物实验分组及慢病毒注射OA小鼠 |
五. 软骨细胞转染 |
六.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 |
七. HE染色 |
八. 番红O软骨染色来确定膝关节软骨损伤 |
九. 免疫组化 |
十、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测定 |
十一. 流式细胞术 |
十二.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十三. RNA分离和定量: qRT-PCR检测 |
十四. Westernblot检测 |
十五.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 Grem1在骨关节炎中表达显着降低 |
二. 过表达Grem1基因抑制骨关节炎发生 |
三. miR-23a/b-3p靶向调控Grem1 |
四. 低表达miR-23a/b-3p抑制骨关节炎发生 |
五. miR-23a/b-3p通过Grem1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影响关节炎软骨细胞的代谢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MicroRNA调控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BSA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CPhGs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
1.4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1.5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1.6 血清TGF-β、肝纤四项及肝组织HYP检测 |
1.7 肝组织标本大体观 |
1.8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1.9 免疫组化 |
1.10 聚合酶链式反应 |
1.11 蛋白免疫印迹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HSC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河蚬汤和猪骨汤微纳米颗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 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作用方式 |
1.3 消化道粘膜 |
1.3.1 肠道屏障功能 |
1.3.2 纳米颗粒与肠道屏障功能作用 |
1.3.3 纳米颗粒与巨噬细胞 |
1.4 纳米颗粒与抗氧化 |
1.5 汤 |
1.5.1 河蚬汤 |
1.5.2 猪骨汤 |
1.6 纳米材料的分离和表征方法 |
1.6.1 纳米材料的分离 |
1.6.2 纳米材料的表征 |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1.8 本课题拟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微纳米颗粒形成于煮汤的过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汤的制备 |
2.2.4 实验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汤的理化性质分析 |
2.3.2 汤中微纳米颗粒的形态观察 |
2.3.3 汤中微纳米颗粒对温度、pH和保存时间的响应性 |
2.3.4 汤中氨基酸组成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汤中微纳米胶体颗粒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分析方法 |
3.2.4 统计分析方法 |
3.3-3.4 结果与讨论 |
3.3 河蚬汤纳米颗粒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
3.3.1 河蚬汤纳米颗粒的分离纯化 |
3.3.2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的组分分析 |
3.3.3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的胶体学性质表征 |
3.3.4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形态观察 |
3.3.5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性质表征 |
3.3.6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氨基酸组分分析 |
3.3.7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中植物甾醇分析 |
3.3.8 IEC-P1和IEC-P2 纳米颗粒对温度、pH和保存天数的响应性 |
3.3.9 河蚬汤及其纳米颗粒傅立叶红外色谱法分析 |
3.3.10 酶解对河蚬汤纳米颗粒的影响 |
3.3.11 河蚬汤纳米颗粒形成示意图 |
3.4 猪骨汤中胶体颗粒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
3.4.1 猪骨汤中胶体颗粒的分离纯化 |
3.4.2 SEC-colloidal颗粒理化性质分析 |
3.4.3 SEC-colloidal颗粒形态观察 |
3.4.4 SEC-colloidal颗粒的氨基酸分析 |
3.4.5 猪骨汤胶体颗粒电泳分析 |
3.4.6 SEC-colloidal颗粒对温度和pH的响应性 |
3.4.7 SEC-colloidal胶体颗粒对保存天数的响应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汤中微纳米胶体颗粒的生物活性表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分析方法 |
4.3-4.4 结果与讨论 |
4.3 河蚬汤及其纳米颗粒的生物活性表征 |
4.3.1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L-02 细胞脂肪堆积的作用 |
4.3.2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罗非鱼的作用 |
4.3.3 不同喂食方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长爪沙鼠的作用 |
4.3.4 巨噬细胞和河蚬汤纳米颗粒的直接作用 |
4.3.5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口腔巨噬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超氧自由基的作用 |
4.3.6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腹腔巨噬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自由基的作用 |
4.3.7 河蚬汤纳米颗粒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 |
4.3.8 河蚬汤及其纳米颗粒的抗氧化能力 |
4.4 猪骨汤和SEC-colloidal胶体颗粒的生物活性表征 |
4.4.1 猪骨汤及其胶体颗粒对Caco-2 细胞单层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
4.4.2 巨噬细胞与猪骨汤胶体颗粒的直接作用 |
4.4.3 猪骨汤及其胶体颗粒对大鼠口腔巨噬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超氧自由基的作用 |
4.4.4 猪骨汤及其胶体颗粒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超氧自由基的作用 |
4.4.5 猪骨汤及其胶体颗粒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 |
4.4.6 猪骨汤和SEC-colloidal胶体颗粒抗氧化能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食源性微纳米颗粒生理作用机制初探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1 膳食蛋白质的生物学效应 |
1.1 膳食蛋白质提供机体氮素营养 |
1.2 膳食蛋白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
1.3 膳食氨基酸水平调节遗传(基因)表达 |
1.4 膳食氨基酸水平影响信号通路 |
2 不同来源膳食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
2.1 植物蛋白 |
2.2 乳蛋白 |
2.3 肉类蛋白 |
3 肝脏的代谢调节与生物转化作用 |
3.1 肝脏的代谢调节作用 |
3.2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
4 营养基因组学 |
5 实验设计 |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2 工作假说 |
5.3 研究内容 |
5.4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蛋白粉的制备 |
2.2 日粮的制备 |
2.3 大鼠饲养 |
2.4 样品采集 |
2.5 蛋白质提取定量 |
2.6 蛋白质样品消化和iTRAQ标记 |
2.7 基于HPLC-MS/MS的样本分离鉴定 |
2.8 质谱数据解析 |
2.9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2 猪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3 鸡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4 四种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5 牛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6 鱼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4 讨论 |
4.1 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
4.2 四种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趋势 |
4.3 差异蛋白质的解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与蛋白合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血清采集 |
2.2 游离氨基酸测定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血清氨基酸水平影响 |
3.2 猪、鸡肉蛋白与大豆蛋白膳食对大鼠氨基酸代谢影响 |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转录、翻译及胞内转运、代谢的影响 |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氮素营养代谢的影响 |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mRNA转录、蛋白合成的影响 |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质与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测定 |
2.2 蛋白提取与免疫印迹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抗氧化及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反应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结合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 |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及免疫反应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说明 |
工作展望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胶原的合成、降解及其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再同步治疗对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胶原代谢的影响[J]. 殷艳蓉,李敏,成思,田刚,梁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
- [2]机械拉伸下IL-8调控角膜细胞基质重塑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D]. 孙宇宁.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KLF11泛素化降解及其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陆俊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基于破血化瘀法的脑出血方干预脑血肿吸收机制的研究[D]. 王若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桃核承气汤抗肾脏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周珊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矽肺纤维化靶向miRNAs筛选、验证及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D]. 高学敏.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7]miR-23ab-3p通过Grem1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介导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代谢的研究[D]. 鲁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石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河蚬汤和猪骨汤微纳米颗粒的研究[D]. 汪惠勤.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7)
- [10]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D]. 石学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