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产儿佝偻病血浆硷性磷酸酶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雯,储小军,姜艳喜,赵文星,孔迎,熊丽娜,施笑,华家才[1](2021)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食品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早产/低出生体重特殊的营养需求,本文综述了目前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食品营养素设计的文献依据。在脂肪设计过程中,阐述了添加中链甘油三酯的必要性;在蛋白设计过程中,阐述了添加水解蛋白的必要性;在渗透压设计过程中,阐述了该配方需要较低的渗透压。在维生素和矿物质设计过程中,阐述了营养素合理设计的必要性。最后在文中阐述了该配方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群体中应用的必要性,同时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韩冬,张巍[2](2021)在《早产儿营养性低磷血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早产儿容易发生营养性低磷血症,胎龄小、小于胎龄儿、肠内喂养延迟等是其高危因素。不同时期营养性低磷血症造成的脏器损害部位及表现不尽相同,除补充磷酸盐外,原发病的治疗及补充维生素D也极其重要。同时,早产儿应监测碱性磷酸酶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早期防治早产儿代谢性骨病,改善远期预后。本文对早产儿营养性低磷血症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常艳美,林新祝,张蓉,刘喜红,童笑梅,陈平洋,封志纯[3](2021)在《早产儿代谢性骨病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文中认为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P)是由于机体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矿物质含量减少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我国目前对MBDP尚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认识,在临床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现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制定MBDP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从MBDP的高危因素、筛查/诊断、预防、治疗及出院后随访等5个方面提出推荐意见,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MBDP临床管理的建议,以减少MBDP的发生及改善其近远期预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 (8):761-772]
邵娜[4](2021)在《矮身材儿童血清25-(OH)D、IGF-1水平变化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康宇辰[5](2021)在《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分析其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门诊健康体检的017岁儿童,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204例儿童,根据年龄分为婴儿期组(>28天,<1岁)、幼儿期组(13岁)、学龄前期组(46岁)、学龄期组(711岁)及青春期组(1217岁)5组,使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同时根据检测时间分为春/夏季和秋/冬季组。使用SPSS26.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的平均水平。于长春市各社会阶层随机抽取2011位017岁儿童家长填写调查问卷,获取其子女的年龄、维生素D补充情况、平均户外运动时间等信息。结果:1.长春市1204例受检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27.00±10.92ng/m L,其中维生素D充足率、不足率、缺乏率和严重缺乏率分别为31.06%、38.04%、30.56%、0.33%,未见维生素D过量及维生素D中毒者。2.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幼儿期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最高,为32.30±11.69 ng/m L;婴儿期组次之,为29.69±11.76ng/m L;再其次为学龄前期组(23.81±7.52 ng/m L)和学龄期组(23.43±8.26ng/m L);青春期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最低,为20.45±7.10ng/m L。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学龄前期组及学龄期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期组、幼儿期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青春期组的维生素D充足率分别为41.6%、49.6%、18.8%、14.9%、12.0%。不同年龄组之间维生素D充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季节之间比较,春/夏季节儿童25-(OH)D平均水平为28.68±12.62ng/m L,秋/冬季节儿童25-(OH)D平均水平为26.09±9.75ng/m 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节维生素D充足率为38.2%,秋/冬季节维生素D充足率为27.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011名长春市017岁儿童中,随年龄增长,规律、适量补充维生素D的比例、不规律/不足量补充维生素D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未补充维生素D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儿童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小时的比例分别为33.79%、57.04%、39.67%、32.90%、17.47%。结论:1.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水平整体较低,尤其以青春期儿童为着。2.长春市全年龄段儿童需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合理补充维生素D,尤其是青春期、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在秋、冬季节补充维生素D要适当增加剂量。3.需进一步普及维生素D相关健康宣传教育。
吴爽[6](2021)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化检测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主流手段是生化筛查,生化筛查是通过体内代谢指标来进行检测,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漏筛、阳性预测值偏低、筛查病种有限等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以在分子层面明确病因,为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法提供了新的途径。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的双盲的研究,通过对基因筛查和传统生化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索现阶段NGS是否能代替生化筛查作为一线筛查手段。方法:1.连续纳入2020年5月12日至2020年9月25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医学遗传中心行新生儿筛查的211例表型健康的新生儿,采集足跟血,制成滤纸干血片,同时行生化筛查和基因筛查。其中生化筛查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和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干血斑中的促甲状腺素、17α-羟孕酮、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11种氨基酸、31种酰基肉碱水平;基因筛查采用基于靶向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设计与遗传代谢病相关的202个基因捕获探针。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指南进行变异致病性判读,对阳性变异位点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最终,对基因筛查阳性、生化筛查阳性的新生儿均转诊至专科门诊进行确诊、治疗、干预和随访。2.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将阳性病例分为确诊和待确诊病例。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评价NGS和生化筛查的检测性能。3.对基因筛查为携带者的突变位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11例新生儿中,生化筛查初筛阳性21例,初筛阳性率9.9%,召回复测阳性7例,复测后阳性率3.3%。基因检测阳性8例,阳性率3.8%,携带者64例(30.3%),阴性139例(65.9%)。两者结果一致6例,不一致3例。根据临床标准最终确诊5例,分别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1例、21-羟化酶缺乏症1例、高苯丙氨酸血症1例、甲基丙二酸血症1例。待确诊4例,分为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2例、疑似高蛋氨酸血症1例、疑似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例。对9例阳性患儿进行随访,以6月龄为随访终点,各患儿临床诊疗方案明确,均生长发育良好。2.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将待确诊病例分成三类:将待确诊病例纳入真阳性,生化筛查的灵敏度77.8%、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NGS的灵敏度88.9%、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将待确诊病例纳入真阴性,生化筛查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9%、阳性预测值71.4%。NGS的灵敏度80%、特异度98.1%、阳性预测值50%。将待确诊病例排除,生化筛查的灵敏度1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NGS的灵敏度8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3.211例新生儿中,携带者64例,突变位点80个,平均每人携带1.25个变异位点,最高携带3个。携带频率位于前3位的疾病为高苯丙氨酸血症、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结论:1.生化检测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各有其优势,现阶段NGS尚不能代替生化筛查作为NBS的一线筛查方法,但可以作为生化筛查的补充诊断方法。对临床意义未明的变异是否应纳入阳性报告还需要进一步评估。2.基因筛查可以发现携带者状况,为本地区遗传代谢病三级预防提供数据支持。
鲜若凌[7](2021)在《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常见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现状及支持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估大剂量口服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经胆道探查手术确诊为胆道闭锁的患儿96例。术前完成基本信息收集、生化指标与脂溶性维生素检测,术后予维生素A 15000IU/日、维生素D 1000IU/日、维生素E 100mg/隔日口服,每月监测脂溶性维生素水平与生化指标直至患儿2岁或恢复正常水平。采用方差分析、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曲线回归探究脂溶性维生素的影响因素,采用配对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脂溶性维生素变化。结果:1.胆道闭锁患儿维生素A缺乏率38.5%,边缘缺乏率47.9%,充足率仅13.5%;维生素D缺乏率90.6%,不足率6.3%,充足率仅3.1%;维生素E缺乏率为100%。2.总胆红素(p=0.048)、间接胆红素(p=0.013)、碱性磷酸酶(p=0.026)以及肝脏病理分期(p<0.001)是胆道闭锁患儿维生素A缺乏的危险因素;确诊年龄(p=0.003)和确诊季节(p<0.001)是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确诊年龄(p<0.001)和碱性磷酸酶(p=0.018)维生素E缺乏的危险因素。3.脂溶性维生素和胆道梗阻相关的生化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之间满足对数函数模型(p<0.001)。4.胆道闭锁患儿口服补充脂溶性维生素1个月后维生素A、D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370,p=0.088),未补充患儿维生素A、D则有显着下降(p<0.001,p=0.025),维生素E在补充与未补充的患儿中均有明显下降(p<0.001,p=0.015);补充1个月前后与补充2个月前后维生素A、D、E的变化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54,p=0.875,p=0.076)。5.肝移植后胆道闭锁患儿维生素A、D、E水平较移植时显着升高(p<0.001,p<0.001,p<0.001),缺乏率分别从移植时的67.4%、89.1%和97.8%降至0。结论:1.胆道闭锁患儿确诊时维生素A、D、E缺乏率较高;2.胆道闭锁患儿维生素A水平受肝脏病理及胆道梗阻指标(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影响;维生素D水平受确诊年龄及季节影响;而维生素E水平受确诊年龄及胆道梗阻指标(碱性磷酸酶)影响;3.胆道闭锁患儿确诊后口服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维生素A、D下降趋势,但难以纠正缺乏;4.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后1个月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能迅速得到纠正。
王菊霞[8](2021)在《静脉营养中应用甘油磷酸钠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骨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静脉营养中应用甘油磷酸钠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抽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VLBW早产儿80例,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维生素AD+维生素D滴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甘油磷酸钠。比较两组早产儿骨代谢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24 h内各项骨代谢指标值比较,P>0.05;生后1周,观察组早产儿离子钙、无机磷水平高于对照组(t=5.008、5.779,P<0.05);生后1个月,观察组早产儿离子钙、无机磷水平高于对照组(t=5.171、7.300,P<0.05),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对照组(t=6.575,P<0.05)。结论 VLBW早产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甘油磷酸钠可稳定钙磷指标,改善骨代谢状态。
练芮含[9](2021)在《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比较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描述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热性惊厥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首次热性惊厥发作住院的6个月至6岁的107例热性惊厥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期体检的107例健康儿童和同期就诊的107例发热无惊厥患儿为次要研究对象。调查纳入病例的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出生特征、母孕期疾病、惊厥发作特征、维生素D补充情况、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等。比较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热性惊厥患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1.热惊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30.28±9.72 ng/m L)低于健康组(35.82±8.45 ng/m L)(P<0.05),但与发热组(31.16±7.64 ng/m 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热惊组维生素D缺乏率为10.3%,不足率为38.3%,充足率为51.4%,与健康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热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年龄段各不相同,且年龄越大维生素D水平越低(P<0.05);学龄前儿童与婴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27.35±6.54 ng/m L)低于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31.59±10.61 ng/m L),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5.出生后规律补充维生素D到半岁、抽血前1月规律补充维生素D、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的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均高于生后未能规律补充维生素D到半岁、抽血前1月未能规律补充维生素D和未能完成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的热性惊厥患儿,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有过敏体质的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26.13±7.80 ng/m L)低于无过敏体质的热性惊厥患儿(31.42±9.92 ng/m L),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出生后规律补充维生素D到半岁和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是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8.ROC曲线分析血清维生素D为34.245 ng/m L时,预测热性惊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7%和60.7%(P<0.05)。结论:1.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的平均血清维生素D水平处于充足范围的下限,与发热无惊厥患儿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健康儿童。2.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因临床分型不同而不同,合并过敏体质时明显减低,因此大年龄段热惊患儿、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及有过敏体质的热惊患儿尤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3.出生后规律补充VD到半岁、每天户外日晒活动大于2小时有利于提高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
马智丽[10](2021)在《阜阳地区0-12月龄婴幼儿钙缺乏原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钙是人体含量较为丰富的元素,在人体中参与各个生命的过程,人体的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是钙盐,所以钙与人体骨骼密切相连。人体内,钙缺乏可引起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如骨质疏松症、肿瘤、糖尿病等[1,2]。在儿童时期,钙缺乏会影响小儿的健康,造成多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是营养性佝偻病。因此,我们要关注婴幼儿钙营养状况。本文主要讨论阜阳地区0-12月龄婴幼儿钙缺乏的原因,从而科学、合理的指导阜阳地区婴幼儿合理补钙,使之在一定范围内降低阜阳地区婴幼儿佝偻病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将在阜阳市各级妇幼常规体检机构随机选择临床资料200例,由专业人员在小儿家属提供帮助下填写调查问卷,询问小儿喂养方式、户外活动时间的长短、居住地点、是否有迁延性或慢性腹泻等,测量体重、身长,完善血红蛋白、骨密度等检查,并对所有临床资料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影响婴幼儿钙缺乏原因。结果1.在阜阳地区,0-12月龄婴儿的钙缺乏发生率与婴儿的性别、居住地、婴儿的身长、体重及月龄大小无关。2.在阜阳地区,0-12月龄婴儿按时添加维生素D,可显着降低钙缺乏的发生率。3.在阜阳地区,保证平均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显着降低婴儿的钙缺乏发生率;4.在阜阳地区,贫血可致使0-12月龄小儿钙缺乏发生率提高;5.母乳喂养可利于0-12月龄婴儿肠道对钙剂的吸收,有利于降低钙缺乏的发生率。6.辅食的添加有利于0-12月龄婴儿钙缺乏发生率的降低。7.反复呼吸道或慢性腹泻会影响阜阳地区0-12月龄婴儿的钙吸收,提高婴儿的钙缺乏发生率。8.不规律的服用维生素D、户外活动时间过短、不及时添加辅食以及存在贫血等是引起钙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阜阳地区0-12月龄婴幼儿钙缺乏和婴儿的性别、月龄、体重、居住地点等因素无关,户外活动时间的过短、未母乳喂养、不规律的补充维生素D等因素会增加钙缺乏的发生率,以及存在贫血、慢性腹泻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也会增加患儿发生钙缺乏的风险。
二、早产儿佝偻病血浆硷性磷酸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产儿佝偻病血浆硷性磷酸酶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食品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法规及文献依据 |
2 营养素需求 |
2.1 脂肪设计 |
2.2 蛋白质设计 |
2.3 碳水化合物设计 |
2.4 渗透压设计 |
2.5 脂溶性维生素 |
2.6 水溶性维生素 |
2.7 钙、磷、钙磷比值设计 |
2.8 微量元素设计 |
3 临床应用 |
4 应用展望 |
(3)早产儿代谢性骨病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危因素 |
2 诊断和筛查 |
2.1 血生化指标 |
2.2 尿生化指标 |
2.3 影像学 |
3 预防 |
4 治疗 |
5 出院后随访 |
6 结语 |
(5)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维生素D及维生素D缺乏概述 |
2.1 维生素D的研究历史 |
2.2 维生素D的来源、吸收转运与转化过程 |
2.3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
2.3.1 维生素D与骨骼 |
2.3.2 维生素D的内分泌调节功能 |
2.3.3 维生素D在皮肤组织及皮肤疾病中的作用 |
2.3.4 维生素D与免疫调节 |
2.3.5 维生素D与肿瘤 |
2.3.6 妊娠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 |
2.3.7 其他 |
2.4 维生素D缺乏现状 |
2.5 维生素D缺乏对儿童群体的影响 |
2.6 维生素D水平的评价指标 |
2.7 维生素D缺乏的标准 |
2.8 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建议 |
2.9 维生素D中毒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样本抽取 |
3.1.2 受检儿童(或问卷调查对象之子女)纳入标准 |
3.1.3 受检儿童(或问卷调查对象之子女)排除标准 |
3.2 仪器及试剂 |
3.3 问卷调查 |
3.4 分组标准及结果判定 |
3.4.1 年龄分组标准 |
3.4.2 季节分组标准 |
3.4.3 以25-(OH)D水平判断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标准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长春市1204例儿童血清25-(OH)D整体水平分析 |
4.2 长春市1204例不同年龄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 |
4.3 长春市不同季节1204例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 |
4.4.长春市2011例0~17岁儿童维生素D补充情况 |
4.5 长春市2011例0~17岁儿童户外活动情况 |
4.6 维生素D缺乏高危因素儿童补充维生素D情况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化检测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高通量测序技术概述 |
2 高通量测序技术遗传病的防治中的应用 |
3 高通量测序引入 NBS 所面临的挑战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技术路线 |
1.2.2 干血片样本制备 |
1.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3.1 生化筛查仪器 |
1.2.3.2 生化筛查试剂 |
1.2.3.3 NGS试剂及主要设备 |
1.2.4 生化筛查 |
1.2.4.1 时间免疫荧光法 |
1.2.4.2 串联质谱法 |
1.2.5 基因筛查 |
1.2.5.1 实验室检测 |
1.2.6 筛查病种及相关指标 |
1.2.7 临床诊断、治疗和随访 |
1.2.7.1 阳性患儿的处理 |
1.2.7.2 基因筛查系携带者的管理 |
1.2.7.3 筛查结果阴性的新生儿的随访 |
1.3 信息采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信息 |
2.2 生化筛查与基因检测结果 |
2.2.1 生化筛查结果 |
2.2.2 基因筛查结果 |
2.2.3 生化筛查与基因筛查结果比较 |
2.2.3.1 生化筛查和基因筛查结果相一致 |
2.2.3.2 生化筛查和基因筛查结果不一致 |
2.3 筛查性能 |
2.3.1 待确诊病例纳入真阳性 |
2.3.2 待确诊病例纳入真阴性 |
2.3.3 待确诊病例排除 |
2.4 携带者情况 |
2.5 治疗与随访 |
2.5.1 阳性患儿的治疗和随访 |
2.5.2 携带者和筛查阴性新生儿的随访情况 |
3 讨论 |
3.1 生化筛查 |
3.2 基因筛查 |
3.3 生化筛查和基因筛查的结果的比较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常见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现状及支持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资料收集 |
1.2.2 入组与随访 |
1.2.3 FSV、生化指标及病理检测 |
1.2.4 FSV补充方案及分组 |
1.3 统计与分析 |
1.4 伦理审核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BA患儿确诊时FSV水平及影响因素 |
2.2.1 VA水平及影响因素 |
2.2.2 VD水平及影响因素 |
2.2.3 VE水平及影响因素 |
2.2.4 生化指标对FSV的影响 |
2.3 BA患儿口服FSV干预效果评估 |
2.3.1 BA患儿随访情况 |
2.3.2 BA患儿口服补充FSV效果 |
2.4 肝移植手术对FSV的影响 |
3 讨论 |
3.1 BA患儿FSV缺乏机制及现状 |
3.2 BA患儿FSV缺乏的影响因素 |
3.3 BA患儿FSV补充必要性及口服补充效果 |
3.4 肝移植对BA患儿FSV的影响 |
4 局限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胆道闭锁患儿微量营养素缺乏及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9)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选择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2.2 诊断标准 |
2.2.3 标本的采集和测定 |
2.2.4 统计学方法 |
2.2.5 质量控制 |
2.2.6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热惊组、健康组和发热组的比较 |
3.1.1 三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 |
3.1.2 三组儿童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比较 |
3.1.3 三组儿童的血清维生素D程度比较 |
3.2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比较 |
3.2.1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比较 |
3.2.2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出生特征的比较 |
3.2.3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母孕期疾病的比较 |
3.2.4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惊厥发作特点的比较 |
3.2.5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其他血液指标的比较和相关性 |
3.2.6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维生素D补充情况的比较 |
3.2.7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吸烟暴露史的比较 |
3.2.8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不同过敏体质的比较 |
3.3 热惊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血清维生素D水平相关研究因素及赋值 |
3.3.2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
3.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 血清维生素D水平预测热性惊厥 |
第四章 讨论 |
4.1 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现况 |
4.2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一般因素 |
4.2.2 临床特点及分型 |
4.2.3 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代谢 |
4.2.4 日晒及日常摄入维生素D制剂 |
4.2.5 过敏体质 |
4.3 热性惊厥患儿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课题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热性惊厥患儿资料收集表 |
综述 维生素D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三、发明专利 |
致谢 |
(10)阜阳地区0-12月龄婴幼儿钙缺乏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钙生理的概论 |
1.2 钙的摄入、吸收和排泄 |
1.3 调节钙的激素 |
1.4 小儿钙缺乏的危害 |
1.5 钙的检测指标 |
2.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与性别关系的结果 |
3.2 居住城市和农村与钙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的结果 |
3.3 按时服用维生素D与未按时服用维生素D与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的结果 |
3.4 婴幼儿钙缺乏和户外活动时间关系的结果 |
3.5 贫血与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的结果 |
3.6 喂养方式与钙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的结果 |
3.7 辅食与钙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的结果 |
3.8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钙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的结果 |
3.9 慢性腹泻与钙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的结果 |
3.10 不同身长、体重、月龄与钙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的结果 |
3.11 钙缺乏多因素分析的结果 |
4 讨论 |
4.1 对性别与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关系的讨论 |
4.2 居住城市和居住农村地区对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关系的讨论 |
4.3 按时服用维生素D对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关系的讨论 |
4.4 婴幼儿钙缺乏和户外活动时间长短关系的讨论 |
4.5 贫血对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关系的讨论 |
4.6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关系的讨论 |
4.7 添加辅食对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关系的讨论 |
4.8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关系的讨论 |
4.9 慢性腹泻与婴幼儿钙缺乏发生率关系的讨论 |
4.10 不同身长、体重、月龄对钙缺乏发生率影响的讨论 |
4.11 钙缺乏多因素分析的讨论 |
4.12 研究的局限性 |
4.13 总结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钙缺乏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早产儿佝偻病血浆硷性磷酸酶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食品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马雯,储小军,姜艳喜,赵文星,孔迎,熊丽娜,施笑,华家才. 中国乳品工业, 2021(10)
- [2]早产儿营养性低磷血症研究进展[J]. 韩冬,张巍.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21(05)
- [3]早产儿代谢性骨病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J]. 常艳美,林新祝,张蓉,刘喜红,童笑梅,陈平洋,封志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1(08)
- [4]矮身材儿童血清25-(OH)D、IGF-1水平变化的相关研究[D]. 邵娜. 吉首大学, 2021
- [5]长春市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分析[D]. 康宇辰. 吉林大学, 2021(01)
- [6]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化检测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比较研究[D]. 吴爽. 西安医学院, 2021(01)
- [7]西南地区胆道闭锁患儿常见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现状及支持效果评估[D]. 鲜若凌.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静脉营养中应用甘油磷酸钠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骨代谢的影响[J]. 王菊霞. 中国实用医刊, 2021(08)
- [9]小儿热性惊厥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临床研究[D]. 练芮含.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阜阳地区0-12月龄婴幼儿钙缺乏原因探讨[D]. 马智丽.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