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滞贷,为向商业银行转型创造条件

化解滞贷,为向商业银行转型创造条件

一、化解呆滞贷款 为向商业银行转化创造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黎益嘉[1](2021)在《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在为期三年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际,笔者对所在的J市D县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成因和处置机制进行了进行系统剖析,旨在为正在进行的高风险化解工作提供启示和对策思考。D农村商业银行于2016年11月由D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来,2018年因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重要考核指标过度偏离监管要求被监管部门列入全省高风险法人金融机构予以重点监测和关注,并被要求在2020年底前“摘帽”。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不稳定假说对D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调查、面对面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式,从五个部分开展相关研究。第一部分概述了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概况,并在此背景下提出农商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同时,梳理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不良贷款成因和处置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简述了国内外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定义和分类方法,重点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脆弱性理论,并就我国集中处置不良贷款的历史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梳理论述。第三部分研究发现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并针对近年来D农商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的方法和对策进行了介绍分析。第四部分选取了2017-2020年D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其处置不良贷款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五部分针对D农村商业银行现状,从优化外部信贷环境、强化内部风险管控、加快资本金补充和不良资产处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文对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开展研究,为防范和化解现阶段不良贷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有利于促进农商行合规、稳健、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地方法人机构类型的机构提供经验参考,对于促进区域性金融稳定,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邱晟[2](2020)在《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文中指出自1999年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和全面商业化阶段。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以来,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涌现,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手法也在不断丰富。随着不良资产市场政策的放开,参与者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层次上也越来越丰富,越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不良资产行业中对参与机构的资产精细化处理能力要求也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选择了D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收购并处于管理和处置中的典型银行不良资产包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资产包中债权债务结构的不良原因和银行信贷管理漏洞进行分析,在银行信贷发放以及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包的处置上给出一定的建议。案例选取的资产包涉及多户债权,主要可以根据抵质押担保情况被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拥有共同的债权人和抵押物提供保证担保;第二部分债权主要为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第三部分抵押物为工业土地和专用生产设备;第四部分的抵押物为商业地产。该资产包是资产管理公司日常收购的小规模金融不良资产包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日常对该类资产包的经营和处置上通常采用诉讼追偿的传统处置方法,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已经有着一套完整的流程和步骤,有着较小的操作风险,但却有回收率低、回收周期长的不足。细看该类资产包,其中的部分资产作为商业地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且有着较低的贬值风险,且在收购的时候往往仅需付出远比正常市场更低的对价,使其有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为探索更好的资产处置方式,本文选取该资产包对资产的现实处置方案展开分析,并创新性地尝试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处该不良资产包。在证券化的方案中,笔者采用信托模式的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收益证券涉及为优先级高级、优先级中级、次级(权益层)三个层级,并使用蒙特卡洛仿真对证券存续期内的资产价格和现金流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采用风险定价的方法对拟对外发售的优先级证券进行定价。相比现实处置方案,加入资产证券化手段的方案无论在回收比率的低值还是高值上都有着更好的表现。并且因为加入了资产证券化手段的运用,在债权的处置和抵押物的处置上实现了时间的分离,使得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更快地处置债权回收资金,抵押资产也因处置时间和拉长减少了因交易摩擦带来地贬值。此外,笔者结合文章涉及案例和自身从业经验,指出了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设计的估价和处置、银行自身贷款风险防范上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建议。

刘俏芬[3](2020)在《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资产集中的规模化爆发,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上升、利润水平下降,也负面影响着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以及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爆发的不良资产与20世纪90年代末相比,债务主体和担保方式更多样化、整体规模更大、业务种类更多,不良资产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也均已发生改变,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也更直接、更广泛、更深入。同时,现阶段不良资产的处置与上一轮也有所不同,除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本轮不良资产处置的参与者还包括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小部分的外资引入,政府干预的程度较上一轮有所降低,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但是整体看来,现阶段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仍处于一个积极摸索的阶段,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化、体系化,部分处置方法仍停留在理论化、试探化的阶段,缺乏实务操作基础,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特点,深入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难点和国内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发现传统处置方法对当前不良资产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契合当下不良资产处置的需求。之后,本文主要以A银行S分行作为研究对象,充分研究了S分行不良资产的结构、特点、内外部形成原因、不良资产处置流程规范以及S分行所尝试的各类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和方法。通过对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深入研究,剖析S分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基于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及教训,对S分行进一步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提出针对性建议,有利于S分行资产业务的整体发展。而针对S分行的研究结果,因其实际操作性更强,对同类型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有效减少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余额,降低其金融风险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典型的中小型地方城市商业银行A银行S分行为研究对象,研究并总结了其资产业务的发展路径及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和经验,对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城市的商业银行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陈雪梅[4](2020)在《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风暴促进了全球资源共享,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得到迅猛发展,银行发展加速了放贷规模的扩大,滋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不仅制约了银行自身的发展,也限制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进程。因此,银行必须更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强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实力。合理高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不仅能为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扫除隐患,还能为优化中国经济结构提供重要的支持。ZD银行昆明分行立足云南红土高原,依托客户的支持与信赖,在不断的创新求变中,各项业务取得快速全面发展。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加上内部风险文化的弱化,风险管理存在的缺失,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大规模爆发。本文以经济进入新常态为切入点,立足于银行实际,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界定,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相关理论,以及现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成因、危害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常用的处置方法,具体结合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以及处置模式,提出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运用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ZD银行昆明分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机制转变下,不良资产期望达到的处置效果,进一步探索和优化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及相应的保障措施。旨在提升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减少其经营风险,提高经营利润,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梁伟[5](2019)在《企业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与平衡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利益冲突与平衡是破产程序中恒久的话题,利益冲突与平衡充斥于破产重整规范与司法实践的各个角落,几乎不可能总结出全部的冲突样态与平衡路径。这一方面是因冲突类型的繁杂,很难全部囊括;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动随时改变重整中的利益博弈状态,进而随时衍生出新的冲突。但破产重整程序作为破产程序框架下的子项目,以利益相关者的经济人理性为基础,通过再建企业并释放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Going Concern Value)的制度价值却未发生变化。当陷入财务困境但具有可持续经营价值的企业,亟需要破产重整进行拯救时,却因利益冲突而阻遏重整程序的顺利推进,这便需要反问,究竟为何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失去理性的经济思考,而排斥重整程序?虽然主要建立在个案分析之上的研究,不能发现全部的利益冲突类型,并且建立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的解决路径也可能是相对狭隘的,毕竟债务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的债务结构、盈利状况、经营模式、市场前景、企业文化等均存在差异,恰如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对个案深入的剖析可以发现冲突的真实样貌,最直观的了解到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的面相,在此基础上的平衡路径可以为其他案件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破产重整程序是市场竞争失败主体拯救本位程序,司法介入下利益相关者协商博弈平台的制度架构能够促进市场化主导资源配置的实现,但在利益协商与博弈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冲突。冲突的化解与利益平衡的实现是破产重整制度功能发挥的手段和方式,利益平衡的实现可从社会结构维度推动破产重整制度功能的发挥,既包括社会行为维度的指引功能,也包括社会文化维度的转化功能,甚至是社会经济维度的资源配置转变与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功能,但这均需以利益平衡的实现为前提。企业财务困境造成债务人财产不能满足于各方的需求,进而从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将可能爆发激烈的利益冲突,如何实现利益平衡是破产重整程序需要解决的问题。角色多样与利益诉求重合是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复杂的表征,探明利益冲突的实然面相是实现破产重整中利益平衡的必然选择,以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及诉求为视角进行实证分析,既包括以数据为主的分析去解构企业的财务困境与可持续经营价值现实,也包括田野调查发现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诉求,实证研究能够穿透重整司法实践与制度规范间的迷雾,明晰债权人、债务人及战略投资人等利益群体的诉求,以及行政权、审判权等角色在重整程序中的真实样态。但破产重整程序不可能对全部利益冲突逐一化解,利用破产重整程序实现企业拯救,保留与释放债务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价值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也能够实现重整制度的价值功能,而在此目的之下,对破产重整程序中的利益冲突类型化,对应其成因探索体系化的解决路径。首先是债务人财产与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关联,毋庸讳言,财产的价值归属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目标,企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是基于财务困境的现实,财务困境的现实背后是债务人财产价值和变现能力的有限与不足。人具有逐利的本质,以债权人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争夺有限的债务人财产,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实施利己的策略,在重整博弈中发生利益冲突。所以,实现破产重整中利益平衡的基础就是提升债务人财产价值并进行妥当的分配。债务人财产保值增值一直未上升到破产法基本原则维度,但破产法相对非破产法的重要特征就是基于破产撤销权、自动冻结制度等以实现债务人财产保值为目标的制度设计,其背后的逻辑是以实现债权人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下的实质公平追求。而挖掘债务人企业破产期间继续经营能力,能有效的实现债务人财产增值。对债务人财产的分配需以非破产法规则为基础确定权利人,锁定权利人范围,并以破产期间时间轴上坐标为尺度,对破产重整前、重整期间及重整完毕后的权利人进行有序的分配与清偿,从而实现破产重整程序制度背后的实质公平和效率价值。破产重整程序利益平衡的实现需要市场化和法治化路径为指引,以债务人财产分配和债务人企业拯救为目的的利益平衡路径也需要在上述框架下实现,重整程序这一司法平台的制度建构要求审判权主导并负责应对重整中利益的冲突,努力实现重整中利益的平衡。可在集体行动逻辑之下,因为重整程序中规范不完备、冲突剧烈而造成审判机关对重整程序持审慎态度。企业破产重整能否成功关乎地方经济发展、职工安置等多重因素,行政权难免不对其产生关注,但行政权的介入会冲击审判权的中立地位,使利益偏离平衡的天平而向某一方倾斜,进而损害其他权利主体的利益。此外,破产管理人的履职受到法院中心主义的影响,而弱化了其自身功能,究其根源在于缺少市场化与科学化的履职评价体系,而变成行政领导式履职,与市场化要求相悖。破产重整利益的平衡需要外部公权力介入的保障,也需要内部管理人权力的积极行动,权力在行政权、审判权与管理人之间能否进行妥当的配置影响着重整程序的成功。审判权基于纠纷裁判者的司法权威性而享有破产重整程序主导权,而其正确运用破产宣告权、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等实现程序控制以克服审慎态度是其正确样态;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备之时,破产重整程序无法有效的借助市场,弱化重整功能,行政权应以辅助破产重整程序成功和企业拯救为目的,从程序主导权的享有者退化为程序失灵时的弥补者;而管理人则应以市场化为基础,以积极能动的履职去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在重整程序中妥当利用商业判断规则,并建立以债务人财产价值为基础的评价标准,以激励管理人积极履职,来实现各方的利益平衡。最后是重整中利益平衡的实现路径,利益平衡的实现是利益的分配过程,破产重整中利益的分配需要接受利益位阶的调整,按照利益位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保护,并将权利人以不同的债务人财产进行清偿。公共利益、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是重整中利益的三个位阶层次,在权变理论下,金融债权保护被上升到社会公共利益的范畴予以关注,而群体利益保护也加入了程序参与权,以保障其信息的对称,最后才是通过克服僵化性的一致原则去对个体利益实现保护。针对不同利益位阶中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重整规范不完备的空白地带,凭借管理人的积极履职与行政权的协助,在审判权的主导之下探索诸如和解式重整的路径,克服僵化的思路去实现重整中的利益平衡,以达到推动破产重整程序成功,保护企业可持续经营价值及发挥重整制度功能的目的。

徐翦[6](2020)在《投行视角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有效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难题,其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着较大影响。我国正处于债务违约的高发时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大幅提升,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已然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资管机构作为当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第三方,通过不良资产的收购及处置,一方面为银行分担压力,另一方面寻求新的价值创造点,由此可以盘活金融市场不良资产存量,消解我国金融不良及其衍生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并不乐观,资管机构在处置路径的选择上存在较多不合理性。由此,本文提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置路径研究,站在投行视角探索现存问题,结合国外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资管机构的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处置建议。本论文首先简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目前所处的概况,提出新常态下研究的意义,并对研究思路和创新做以说明。其次简要梳理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理论。同时介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及成因,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出现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之前、受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在特定行业和领域中相对集中、创新型业务是主要成因、早期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回收可能性仍相对较高。而商业银行出现不良资产并不断积累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环境变化对贷款企业偿还能力的影响、商业银行以往对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不足、当前社会信用风气不佳导致部分借款人恶意隐瞒信息或违约现象较多见、法律途径追回贷款成本偏高等四类因素。进而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对诉讼与执行、债务重组、打包转让和坏账核销、破产清算四类常见传统处置路径进行了介绍,通过案例分析相应处置路径的问题。其中诉讼与执行的处置障碍主要为诉讼成本偏高、诉讼周期相对较长、司法执行成功率低且损益高,因此诉讼与执行在回收不良抵款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债务重组的常见问题都是债务人在债务转移后逃避债务的问题,其他做法也必然会导致债权人资产损失,总体来说并不是最优的资产保障手段;打包转让与坏账核销也类似于止损策略,规避不良资产的长期损耗,同样不能够挽回损失;申请破产清算不仅存在类似上述处理路径无法有效保障资产的问题,还存在处理周期长、本金回收率偏低的问题。相比而言商业银行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路径都属于被动处置路径,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资产损失问题。最后对资管机构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开展互联网平台交易、开拓配资业务、推进债务重整等路径进行了介绍,重点从投行视角下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进行分析,参考国外做法,建议规避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最终总结新形势下以投行视角进行债务重整的策略,重点对投行视角下的债务重整策略进行总结。其中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做好准备工作、信用评估工作、宣传工作的情况下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资产回收预期;互联网交易模式相对较为新颖,虽然仍无法有效回收全部不良资产,但优点在于处置较快,实践过程中需注意平台资质评价、法律风险预防等工作;配资业务具备从根本上消除风险不良的充足条件,但在执行过程中对操作方法和过程的要求较高,需要注意配资杠杆风险防范、加强配资运作信息透明化、保证配资参与方的预期收益公平,由此保证配资业务顺利推进,保证不良资产在处理期内有效被盘活,形成盈利能力;债务重整则强调债权人、债务人关系的调整,调动双方共同协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意愿和动力,从根本上构建解决不良资产损失问题的合作模式。对比投行视角下构建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创新处置路径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路径可以发现,传统做法不能很好的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也很难具备盘活不良资产并使之盈利的能力;资管机构投行思维下的处置策略则具备相对较高回收不良资产并使之实现增值的能力,这是远优于传统模式的处置路径,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在资本价值回拢方面的优势十分显着。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够为资管机构立足于传统不良资产处置,积极开拓不良资产处置新战场时的观念提升、思路优化、路径选择等提供一定参考。

张超[7](2019)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案研究分析 ——以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受全国经济下行影响,内蒙古地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不能按期偿还银行到期债务,区域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不断增加,银行不良资产攀升,资产质量受到严重挑战。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在金融体系中,银行处于重中之重,其资产质量的良好,经营管理的稳健对整体金融市场,甚至经济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不良贷款的有效管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合理有效的化解处置不良贷款是稳定金融市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归纳分析,根据发展演变过程和特点,以及地区主要行业的发展规律,总结内蒙古地区的客户风险、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深入挖掘上述风险带来的影响,之后着重的对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找到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内外部原因,然后对当前商业银行普遍运用的不良贷款处置方法和国内外不良贷款处置案例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处置方式,结合最新的创新处置方式和案例,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提出处置方式建议,进行处置方案设计,重点对“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和方法,找到一条有效解决存量不良贷款的道路和途径,进一步加快不良贷款处置进程,提高处置效果,另外,通过反思经营管理中的教训,增强风险预警、识别、应对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改善信贷资产质量,转变经营发展模式,走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刘馨雅[8](2019)在《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农商行近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立足当地,发展农村金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举足轻重的力量,但不断发展的同时,农商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自2011年以来也在不断攀升,从2011年的1.6%上升到2017年的3.2%,不良贷款严重制约了农商行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的控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极有必要,所以,本文以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控制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文章基于我国农商行整体水平和全国有代表性的30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数据和相关文献,剖析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不良贷款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对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了我国农商行的发展状况,从全国农商行整体水平方面和地方农商行方面分析了我国农商行现状,并对地方农商行风险防范指标情况进行了分析,之后从信贷资产结构、缓释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意识和不良贷款的清收与保全方面分析了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防控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外部、内部和客户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得出防控中存在如下问题:贷款集中度问题、风险管理意识问题、缓释信用风险能力弱、清收手段单一且力度不足,而防控存在问题的因素有:外部因素主要为宏观经济下行和信贷环境恶化;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原因为信贷机制有漏洞、人力资源管理不足和内部控制问题;客户因素为经营不善、信息不对称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本文为更加详细地研究农商行不良贷款的控制,因此选取防控效果显着的北京农商行和防控效果一般的无锡农商行进行案例对比分析,主要从不良贷款现状、可能面临的风险分析、防控措施方面、处置措施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的过程中,找出北京农商行采取的比较好的措施为无锡农商行进行借鉴。在文章的最后,本文分别借鉴农业银行的防控措施和国内外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从防控措施方面和处置措施方面对我国农商行完善不良贷款控制提出相关建议,比如在防控措施方面优化员工结构并创新培训方式、提高风险意识并加强风险防控、加大创新并应用大数据技术等,在处置措施方面政府机构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处置机构、加大处置措施创新力度等。本文可以为提升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的防控能力提供相关建议,为农商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提供思路与借鉴,为其他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刘霞[9](2019)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层结构与统计监测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9.48%的水平,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继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2018年GDP总量突破90万亿元,再度迈入一个新台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已初步建立起依赖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基础性手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形成了经济多元化、布局全球化的全新经济格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迁,一个与现代经济相适应,且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导、市场效率为原则、多层次资产市场为支撑的金融体系结构。如果说,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结构形成及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那显然是“闭眼说瞎话”,可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40年的市场化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的确未曾发生过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种现象不仅与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理论不一致,而且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也是极其罕见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1)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处于可控之范围;(2)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使得金融运行中累积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得到化解;(3)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缓解,相对风险水平不断被降低。然而,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增大,外部经济冲击愈来愈强,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错位日益明显。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不可能在发展中获得化解,相反更有可能使系统性金融风险加速恶化,甚至有可能成为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引爆点,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上系统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测度、演化过程以及监测与防范,对于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保障我国经济与金融稳定健康运行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载体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结构决定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源、影响程度、相互关系及其演化规律,当我们考察系统性金融风险时,首先要立足于金融体系结构,然后依据金融体系结构的特征去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过程及其规律,并依此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系统,为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及其有效的政策指引。简单观察不难发现,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属于较为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又是银行体系下的系统性重要银行,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抓住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经营风险特征,就能基本反映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状况。为了给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量测度,本文借鉴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下金融危机的表现特征,将我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下爆发金融危机相对应,由此提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银行资产构成层面入手,分别对系统性重要银行各类资产风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压力测试分析探寻我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风险源,为构建相应的统计监测系统与寻求化解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着力点提供现实的依据与技术支持。本文的分析表明:(1)整体来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不高,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不大,金融体系运行安全,即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2015年国内股灾的冲击下,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是处在可控区间内;(2)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自身不断恶化的趋势,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3)就当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风险源是房地产市场,其次是外汇市场,再次是同业拆借市场;(4)压力测试分析显示,如果房地产市场均价降低34.14%,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下降至5.5RMB/$,同业拆借利率降至0附近,均都必然促发系统性金融风险;(5)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基本不产生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三点,一是现行分业经营制度安排阻隔了风险的传递,二是无风险债券主导的产品结构提供的保障,三是散户型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分散化效应;(6)虽然我国金融运行一直处于相对安全区,但经济下行的压力、外部环境可能的恶化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自身的累积与演化过程必将加深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当前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的重点应置于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保持汇率稳定与房价的适度泡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层结构,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这种分层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与机理;(2)构建了符合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模型,明确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数界面;(3)探寻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源,明确了控制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风险对防范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意义;(4)构建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体系与重要市场监测次序。

杨斌[10](2019)在《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中国特有的货币现象。在市场总体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和“资产荒”,而中小企业较难申请到贷款,通过民间借贷资金成本又很高,金融市场“量宽价高”问题突出,反映了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加速背景下,货币内生属性增强,数量型调控难度加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和价格目标难以兼得,有必要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框架,实现价格稳定。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实际经济活动,利率则外生地由中央银行设定的政策目标利率决定,早已“预言”了利率走廊调控的必然性。马克思货币理论对利率由两大资本家阶级分割社会平均利润率决定的论述对利率走廊调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启示意义在于,中央银行可以综合运用利率走廊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控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使银行业取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有助于让金融回归本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银行从最早的直接信贷控制转变到当前间接货币总量调控,还初步尝试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由于当前货币政策目标过多,缺乏对价格的有效调控,无法平抑市场利率波动,利率走廊的可信度和中央银行的信誉度受到挑战,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通过分析我国微观货币创造机制,发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中货币的内生属性和利率的外生属性都有增强的趋势,数量调控难度加大,价格调控可能性提高。英美两国货币政策发展史的路径差异表明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向稳态增长逼近,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克服数量型调控框架固有缺陷,实现向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型。发达国家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建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具有基准性的政策目标利率,合理设定的走廊宽度,能与价格型调控相配合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具有流动性管理功能的准备金制度。在人民银行推动下,持续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初步具备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基础条件,但价格型调控框架的完全建立也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特别是经济和金融结构扭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梗阻”,对利率走廊调控建设构成挑战。为完善我国价格型调控框架,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通胀目标制具有规则性和透明性,能够加强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有利于形成和引导公众预期,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首要的是要实行通胀目标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具有市场性、基础性和主导性,利率走廊调控要以SHIBOR作为基准利率,以有效引导市场利率走向。利率走廊宽度通过改变机会成本改变商业银行的微观行为,因此最优利率走廊宽度的设定要充分考虑调控成本、央行容忍度和外生冲击类型。在我国转轨经济特征背景下,人民银行具有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目标,利率走廊还需要余额准备金制度相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一要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强化SHIBOR的基准性;完善合格担保品框架,提高融资可得性并;改变准备金制度的期间平均考核方式,实行自愿准备金制度。二要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透明度。三要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还应提高分析预测能力应对货币政策时滞问题。

二、化解呆滞贷款 为向商业银行转化创造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解呆滞贷款 为向商业银行转化创造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相关研究
        1.3.2 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标准
        2.1.1 不良贷款的概念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论
        2.2.2 金融不稳定假说
    2.3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梳理
        2.3.1 我国开展国两次银行不良贷款集中处置
        2.3.2 我国不良贷款处置的方式
3 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处置方式
    3.1 D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3.2 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3.3 D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3.3.1 不良贷款形成的外部因素
        3.3.2 不良贷款形成的内部因素
    3.4 D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做法
        3.4.1 D农商银行通过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处置不良贷款
        3.4.2 D农商银行寻求外部资源化解不良
    3.5 小结
4 D农村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实际案例及问题分析
    4.1 W农产品有限公司贷款案例分析
    4.2 公职人员贷款清收案例分析
    4.3 M材料有限公司处置案例
    4.4 小结
5 D农商银行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外部信贷环境
    5.2 强化内部信贷管控
    5.3 加快资本金补充和资产处置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1.2.2 国内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1.2.3 不良资产证券化
        1.2.4 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2 国内不良资产业务的历史沿革与现实背景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业务
        2.1.1 银行不良资产
        2.1.2 银行不良贷款业务
    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2.2.1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
        2.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现实背景
3 不良资产业务、资产证券化、风险定价理论
    3.1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3.2 资产证券化
        3.2.1 资产证券化概念
        3.2.2 资产证券化理论
        3.2.3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流程
        3.2.4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上的积极探索
    3.3 风险定价理论
4 不良资产包处置:现实方案的介绍及分析
    4.1 资产包购入方D资产管理公司简介
    4.2 不良资产包收购的背景
    4.3 不良资产包内资产的基本情况及现实处置方案
        4.3.1 资产包内基本情况
        4.3.2 资产包现实处置方案
    4.4 不良资产包的现实处置方案的分析
    4.5 不良资产包反映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
        4.5.1 授信审批中资产评估的委托代理问题
        4.5.2 关于设备抵押授信额度审批的问题
        4.5.3 对于应收账款抵押的贷款审批问题
5 不良资产包处置:引入证券化手段的优化方案的设计
    5.1 入池资产基本情况
    5.2 交易结构设计
    5.3 现金流的安排和测算
    5.4 风险的测算与证券的定价
    5.5 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和与原方案的对比
        5.5.1 优化处置方案部分的收益与原方案收益对比
        5.5.2 优化后的整体收益与原方案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不良资产包收购及处置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6.1 不良资产包投前估价过程的问题与建议
    6.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改进与创新
    6.3 银行与企业在风险控制建议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
附录2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走势的测量与分析(代码)
附录3 :资产支持证券的蒙特卡洛模拟(代码)
致谢

(3)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创新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不良资产基础理论
        一、不良资产概念
        二、不良资产分类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基本现状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二、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现状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特点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点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点
        二、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四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一、贷款重组
        二、协商催收
        三、诉讼(仲裁)催收
        四、呆账核销
        五、资产转让
        六、不良资产证券化
第二章 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第一节 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现状
        一、A银行S分行简介
        二、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基本情况
        三、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结构情况
        四、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特点
    第二节 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二、内部原因
    第三节 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规范和方法分析
        一、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规范
        二、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分析
    第四节 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和不足
        一、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经验
        二、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A银行S分行提升资产质量的措施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
        一、明确责任分工
        二、优化授信流程
        三、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
        四、完善不良贷款的问责机制
    第二节 持续提升信贷专业能力
        一、强化专业队伍建设
        二、强化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三、优化信贷结构、合理分散授信风险
    第三节 完善授信项目的线上化管理
    第四节 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结论
    二、本文的不足
    三、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4)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述
        一、不良资产界定
        二、不良资产分类
        三、不良资产基本特征
        四、不良贷款与逾期贷款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相关理论
        一、信息非对称理论
        二、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三、“冰棍效应”理论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第四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第五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危害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一、常规处置方法
        二、常规处置方法与处置模式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 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现状分析
    第一节 ZD银行及其昆明分行基本情况
        一、ZD银行简介
        二、昆明分行情况简介
        三、昆明分行组织架构与发展战略
    第二节 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现状
        一、ZD银行昆明分行风险管理情况
        二、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规模
        三、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特征
        四、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机构
    第三节 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一、常规清收与依法收贷模式
        二、常规清收与核销模式
        三、核销与贷款重组模式
        四、核销与批量转让模式
    第四节 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自主处置模式容易引发风险
        二、借助外力处置模式下银行议价能力不高
        三、现有处置模式导致经济成本高
        四、现有处置模式执行效率不高
        五、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
第四章 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
    第一节 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机制转变
        一、政府职能转变
        二、经济结构转变
        三、银行角色转变
    第二节 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期望达到的处置效果
        一、财力成本方面
        二、人力成本方面
        三、时间成本方面
        四、风险成本方面
        五、机会成本方面
        六、回收价值成本方面
    第三节 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建议
        一、常规清收和依法收贷与贷款重组整合模式
        二、常规清收和核销与贷款重组盘活模式
        三、核销和贷款重组与不良资产证券化组合模式
        四、核销和批量转让与债转股联合运作模式
    第四节 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优化评级系统
        三、推进授信执行一体化改造
        四、推进合规管理与文化提升
        五、强化机构人员业务培训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企业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与平衡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立法表
案例表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利益冲突的成因:利益主体与诉求多元化
    第一节 破产重整中利益内涵的阐释
        一、利益的内涵阐释
        二、法律维度的利益阐释
        三、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冲突阐释
        四、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平衡阐释
    第二节 破产重整利益冲突的案例剖析
        一、A企业的破产概况
        二、债务人的利益诉求
        三、债权人的利益诉求
        四、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
        五、法院的审慎态度
        六、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
        七、破产管理人的能动性不足
    第三节 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的类型解析
        一、债务人财产供给的不足产生无序分配
        二、公权力介入时的重整程序控制权争夺
        三、利益相关者多样化造成利益位阶不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利益平衡的价值:社会结构中重整功能实现
    第一节 社会群体行为导向维度功能
        一、私权意识回归
        二、商业风险分配
        三、实质正义实现
    第二节 重整文化构建维度功能
        一、拯救文化对传统债文化的替代
        二、公共本位对私利本位的替代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维度功能
        一、宏观经济政策落实
        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益平衡的基础:财产保值增值与有序分配
    第一节 债务人财产保值增值的实现
        一、规则设计实现债务人财产保值
        二、继续经营实现债务人财产增值
        三、重整成功实现债务人财产溢价
    第二节 债务人财产分配的受益主体
        一、债务人企业的债权人
        二、债务人企业的出资人
    第三节 债务人财产主体间的有序分配
        一、债务人财产清算价值:归属重整完成前债权人
        二、债务人财产重整溢价:归属出资人与重整后债权人
        三、债务人企业隐性资产:归属重整后出资人
        四、企业重整后经营收益:归属出资人与重整后债权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益平衡的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
    第一节 正确介入的行政权:辅助重整成功
        一、行政权过度介入的惯性
        二、行政权过度介入的成因
        三、行政权正确介入的尺度
        四、行政权正确介入的样态
    第二节 克服审慎态度的审判权:主导重整程序
        一、审判权审慎态度的剖析
        二、重整程序审判权主导实现
    第三节 市场化履职激励的管理人:完成重整事务
        一、管理人履职评价体系不完备
        二、不完备评价体系的表现形式
        三、管理人履职评价方式的转变
        四、市场化评价标准激励管理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益平衡的路径:利益位阶下的权益保障
    第一节 破产重整的利益位阶
        一、破产重整中利益位阶的内容
        二、破产重整中利益位阶的重配
    第二节 利益位阶重配下权益保障弱化
        一、实践维度维护公共利益难
        二、规范维度排斥利益群体参与
        三、观念维度个体利益保护僵化
    第三节 特殊主体权益保障的路径探索
        一、金融债权利益保障探索
        二、和解式重整群体利益保障探索
        三、其他主体权益保障探索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6)投行视角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理论
        一、冰棍效应理论
        二、资产配置理论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特征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界定标准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历史沿革及主要特征
    第四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一、一般成因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特殊成因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诉讼与执行
        一、处置路径
        二、相关案例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债务重组
        一、处置路径
        二、相关案例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打包转让与坏账核销
        一、处置路径
        二、相关案例
        三、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申请破产清算
        一、处置路径
        二、相关案例
        三、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投行视角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创新的建议
    第一节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推动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界定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域外做法
        三、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第二节 债务重整的推进
        一、债务重整的界定
        二、债务重整的域外做法
        三、完善债务重整的建议
    第三节 互联网平台交易的开展
        一、互联网平台交易的界定
        二、互联网平台交易的域外做法
        三、完善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建议
    第四节 配资业务的开拓
        一、配资业务的界定
        二、配资业务的域外做法
        三、完善配资业务的建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7)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案研究分析 ——以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
        1.3.2 国外文献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不良贷款相关理论概述
    2.1 不良贷款概述
    2.2 不良贷款处置
        2.2.1 不良贷款处置的含义
        2.2.2 不良贷款处置的目标
    2.3 不良贷款基础理论
        2.3.1 信用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银行行为理论
        2.3.4 软约束理论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基本概况
    3.1 不良贷款形成的宏观环境概况
    3.2 内蒙古自治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3.2.1 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基本情况
        3.2.2 国有大行不良贷款情况
    3.3 不良贷款处置情况
第四章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成因分析
    4.1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基本情况
        4.1.1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贷款情况
        4.1.2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情况
    4.2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4.2.1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
        4.2.2 地区市场方面
        4.2.3 企业经营管理、内部财务方面
        4.2.4 银行经营管理方面
    4.3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与问题
        4.3.1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情况
        4.3.2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的问题
第五章 不良贷款处置及典型案例分析
    5.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主要方式
    5.2 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成功案例及经验
        5.2.1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成功案例及经验
        5.2.2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成功案例及经验
第六章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案设计
    6.1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基本原则
    6.2 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不同类型不良贷款处置方案设计
        6.2.1 针对对公煤炭行业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方案设计
        6.2.2 针对个人类不良贷款处置方案设计
    6.3 不良贷款处置的保障性措施
        6.3.1 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6.3.2 推动债权评估的国家标准出台
        6.3.3 加强债转股的法律支持,保障债权人利益
        6.3.4 设立专家队伍,保障参与人的积极性
        6.3.5 加强风险预警,提高管理水平
        6.3.6 统筹做好不良贷款的一体化经营处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不良贷款概念界定
    2.2 不良贷款分类方法
    2.3 农商行不良贷款相关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内部控制理论
        2.3.3 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农商行不良贷款情况及风险防范指标分析
    3.1 农商行不良贷款情况
        3.1.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状况
        3.1.2 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3.1.3 总结
    3.2 防范不良贷款风险的指标分析
        3.2.1 资本充足率方面
        3.2.2 拨备覆盖率方面
        3.2.3 资产利润率方面
        3.2.4 成本收入比方面
        3.2.5 存贷比方面
        3.2.6 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商行不良贷款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农商行不良贷款防控存在的问题
        4.1.1 信贷资产结构方面
        4.1.2 风险管理意识方面
        4.1.3 缓释信用风险方面
        4.1.4 不良贷款清收与保全方面
        4.1.5 总结
    4.2 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外部原因
        4.2.2 内部原因
        4.2.3 客户因素
        4.2.4 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商行不良贷款控制案例分析
    5.1 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5.2 两家农商行不良贷款现状及风险分析
        5.2.1 不良贷款现状
        5.2.2 风险防范指标方面
        5.2.3 农商行不良贷款风险分析
        5.2.4 总结
    5.3 两家农商行不良贷款防控对比分析
        5.3.1 防控措施方面
        5.3.2 处置措施方面
        5.3.3 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控制的建议
    6.1 防控措施方面
        6.1.1
        6.1.2 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控
        6.1.3 加大创新,应用大数据技术
    6.2 处置措施方面
        6.2.1 政府机构发挥主导作用
        6.2.2 成立专门的处置机构
        6.2.3 加大处置措施创新力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层结构与统计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总体分析框架和主要内容
        1.3.1 总体分析框架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2.1.1 概率法
        2.1.2 波动性法
        2.1.3 范围法
    2.2 预警分析与压力测试
        2.2.1 预警模型
        2.2.2 压力测试
    2.3 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3.1 金融体系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3.1.1 金融结构的形成
        3.1.2 金融结构的演化
    3.2 金融体系结构分类
        3.2.1 两分法
        3.2.2 我国金融体系结构
    3.3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的层次性
        3.3.1 银行业市场结构
        3.3.2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3.4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
        3.4.1 银行危机的标准
        3.4.2 基于CCA模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3.5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层级结构
        3.5.1 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产层级结构分析
        3.5.2 银行主要资产对应的资产市场分析
        3.5.3 基于资产构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层级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股票市场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4.1 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4.1.1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
        4.1.2 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方法
        4.1.3 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水平
        4.1.4 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影响
    4.2 股票市场风险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4.2.1 融资融券渠道
        4.2.2 股权质押渠道
    4.3 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4.3.1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4.3.2 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4.3.3 压力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房地产市场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5.1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5.1.1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原因
        5.1.2 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5.2 房地产市场风险向系统性金融风险传导的机制
        5.2.1 投资挤出渠道
        5.2.2 银行信贷渠道
    5.3 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5.3.1 房地产市场价格与银行信贷的数量关系
        5.3.2 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分析
        5.3.3 压力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债券市场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6.1 我国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6.1.1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
        6.1.2 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6.2 债券市场风险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6.2.1 债券市场商业银行托管分析
        6.2.2 价格渠道和信用违约渠道
    6.3 债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汇市场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7.1 我国外汇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7.1.1 汇率的决定理论与汇率制度
        7.1.2 我国汇率市场的发展及汇率制度
        7.1.3 外汇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7.2 外汇市场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机制
        7.2.1 汇率风险
        7.2.2 汇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7.3 外汇市场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7.3.1 银行汇率风险的测算方法
        7.3.2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敞口状况
        7.3.3 汇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7.3.4 压力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同业拆借市场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8.1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系统性风险分析
        8.1.1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状况
        8.1.2 同业拆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8.2 同业拆借市场风险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8.2.1 利率渠道
        8.2.2 银行部门内部风险传递
    8.3 同业拆借市场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8.3.1 同业拆借利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8.3.2 压力测试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
    9.1 系统性金融风险自身恶化趋势监测
    9.2 资产市场监测
        9.2.1 房地产市场监测
        9.2.2 外汇市场监测
        9.2.3 同业拆借市场监测
        9.2.4 股票市场监测
        9.2.5 债券市场监测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与建议
        10.1.1 研究结论
        10.1.2 政策建议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10)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利率走廊调控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二、数量型调控框架与价格型调控框架
        三、利率走廊调控
    第二节 西方利率走廊调控相关理论基础
        一、早期价格型调控下的真实票据理论与银行贴现率理论
        二、数量型调控下的货币数量论与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三、现代价格型调控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货币理论对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及其对利率走廊作用机制的分析
        三、银行业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发展与转型
    第一节 早期货币政策实践:信贷规模控制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产生
        二、信贷规模控制
        三、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创造条件
    第二节 当前货币政策实践:间接数量调控
        一、1998 年至今的间接货币总量调控
        二、为应对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三、间接数量调控的特点
    第三节 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型
        一、数量调控的局限性——转型必要性分析
        二、数量调控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转型必然性分析
        三、数量调控下利率决定的外生性——价格调控的可能性分析
第三章 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现实条件与障碍因素
    第一节 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为实施利率走廊调控奠定基础条件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三、利率传导机制日益顺畅
    第二节 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向有利于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变
        一、央行流动性调节与预期管理能力提高
        二、创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三、建立健全合格担保品框架
    第三节 实施利率走廊调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构建面向价格型调控的框架还不完善
        二、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经济金融领域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对转型构成挑战
第四章 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和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对比分析
        一、英国与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历史路径
        二、数量调控还是价格调控-基于Poole模型的分析
        三、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框架选择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现代价格型调控模式:利率走廊调控
        一、欧洲中央银行
        二、加拿大银行
        三、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第三节 国际利率走廊调控经验借鉴
        一、合理设定准备金制度
        二、创设常备借贷与存款便利工具
        三、协调公开市场操作
        四、具备市场性、基准性和可控性的目标利率
第五章 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构建
    第一节 实施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一、建立通胀目标制
        二、兼顾金融稳定目标
    第二节 基准利率与政策目标利率的选择
        一、选择SHIBOR作为基准政策利率
        二、以常备借贷便利为上限,合理确定利率走廊宽度
    第三节 实行余额准备金制度
        一、准备金制度的争议
        二、模型建立
        三、参数校准
        四、模型分析
        五、结论
第六章 构建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
        一、增强SHIBOR的基准性
        二、降低常备借贷便利准入门槛,提升商业银行的融资可得性
        三、余额准备金制度下是期间平均还是自愿准备?
    第二节 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
        一、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
        二、提升央行独立性的具体对策
        三、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第三节 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
        一、加强金融市场建设
        二、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
        三、应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时滞问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化解呆滞贷款 为向商业银行转化创造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D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D]. 黎益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D]. 邱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3]A银行S分行不良资产处置实践研究[D]. 刘俏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ZD银行昆明分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研究[D]. 陈雪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企业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与平衡的问题研究[D]. 梁伟. 吉林大学, 2019(02)
  • [6]投行视角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研究[D]. 徐翦.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7]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案研究分析 ——以某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为例[D]. 张超.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
  • [8]我国农商行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分析[D]. 刘馨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层结构与统计监测研究[D]. 刘霞.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D]. 杨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化解滞贷,为向商业银行转型创造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