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

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

一、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佳,陈为东[1](2022)在《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意义]调查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主观感知体验有助于优化平台知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方法/过程]依据用户体验相关模型,从美学、含义、行为、情感、价值5个体验维度构建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指标体系,根据物元可拓法给出体验效果的物元模型和计算过程,并以"社科学术圈"公众号为例。[结果/结论]"社科学术圈"用户在美学、含义维度的体验效果为满意等级,在行为、情感、价值维度的体验效果为一般等级,总体体验效果倾向满意,分析了体验结果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

杜东辰[2](2021)在《编辑初审的要点及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学术期刊行业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期刊学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学术期刊编辑的初审工作随时代变化也有了全新的价值及定义。学术期刊编辑的初审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期刊后期的专家审稿及终审、编校等环节,对于期刊出版整体学术质量的影响极大,是把控期刊学术质量的首个重要环节,初审工作的完成度直接影响着期刊出版的周期及整体的工作效率。本文对笔者近年从事学术期刊初审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合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的责任为研究基础,分析目前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的现状及问题,总结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的工作要点,阐明学术期刊编辑初审对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影响,为提高学术期刊的初审质量及期刊学术水平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赵悦言[3](2021)在《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路径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传播模式为例》文中提出如今数字阅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探索数字出版转型。媒介模式的融合使数字出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其中微信公众号以方便、亲民的特点,成为在线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学术期刊也开始尝试借助微信公众号探索转型的道路。但是在当下,很多学术期刊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导致其微信公众号运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在探究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和微信公众号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发展模式,希望可以为期刊编辑提供借鉴和思考。

陶兴[4](2020)在《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经济迅猛发展,学术新媒体作为新型的网络学术知识平台逐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为知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等带来了改变。学术新媒体以学术微博、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虚拟社区、学术APP等主要形式存在,具有平台类型多样、平台内容丰富、平台知识专业化等特点。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获取学术信息、分享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的新途径。学术新媒体不再以文章、期刊论文等长文本形式作为知识推送的内容,学术用户作为学术新媒体环境中知识接受者与生产者两种身份并存,新媒体环境鼓励学术用户通过提问、回答与分享来自主产生新知识,创新了学术知识获取方式。随着新媒体环境的扩张,互联网中的用户生成内容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用户在搜寻知识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浏览与筛选知识内容。知识内容出现“知识过载”,用户陷入“知识迷航”,而学术新媒体中的用户生成知识内容也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点碎片化分散,内容冗余等问题。同时不同学术新媒体平台间缺乏信息交流,单一平台内的知识无法及时完善与更新,导致用户须花费大量时间去浏览多平台内的知识,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难度。如何对学术新媒体内用户生成内容进行知识的挖掘、组织和管理,创新学术新媒体的知识服务模式,为学术用户提供高质量知识服务内容,已成为学术新媒体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中,构建基于知识聚合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聚合机理,探讨了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问题,提出了主题聚合与摘要生成两种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方法,设计了知识聚合精准推荐方案,并提出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能力提升策略。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构建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机理。界定了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内涵,即对新媒体平台用户生成内容中蕴含的知识进行有效组织,进而挖掘其内在知识的关联关系,为学术新媒体用户提供多源平台的知识聚合服务。划分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类型,分别为:同型异源知识聚合、异型异源知识聚合、多语种知识聚合。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要素分为知识聚合主体、知识聚合客体、知识聚合内容、知识聚合环境、知识聚合技术等五个方面。从学术信息资源需求、学术创新环境、知识聚合主体收益、科技进步、多源学术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的驱动力。从原理特点、作用方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其影响知识聚合的原因。解读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知识聚合过程,分别为挖掘与解读用户需求,学术信息的数据处理,学术信息质量评测,知识发现与聚合,学术知识推荐。最后提出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机理模型,并从各要素间的关系与交互行为入手,绘制其实践应用中的具体过程图。第二,提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自动化质量评测方法。文本通过数据维度、情感极性、领域词汇等三方面考虑,建立学术用户生成内容自动化特征提取过程。再利用双层BI-GRU神经网络学习学术用户生成内容的特征属性。引入专业学术领域词典,优化词嵌入模型所生成的学术用户生成文本向量化表达。最终实现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评测,筛选出高质量的文本内容,为后续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方法研究提供优质的数据基础。第三,基于主题生成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提出基于混合神经网络BiLSTM-CNN-CRF和LDA主体概率模型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主体聚合方法。利用混合神经网络分词法,对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进行学习分词,然后将获取到的学术专业分词表输入到LDA主体概率模型中,生成多源学术新媒体平台的知识主题。从多个平台的生成主题中,证实了不同学术新媒体平台同类知识内容中存在较大的知识主题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主题进行融合,帮助学术新媒体用户能够从大规模用户生成知识内容中获取核心知识点,为学术新媒体用户提供了知识导航服务。第四,提出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摘要生成方法。为实现多个学术新媒体平台中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概括性描述问题,提出基于Word2Vec模型和MMR算法的摘要生成方法。利用Word2Vec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词向量表达方法忽略词语间语义联系的问题;利用MMR排序方法,对重要性程度高的摘要进行排序筛选,剔除重复度高的摘要句,同时保留重要性高的摘要句;利用专业领域词典,解决专业领域词无法识别的问题。通过对多个学术新媒体平台的用户生成内容进行聚合,帮助知识欠缺的平台弥补自身知识内容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学术新媒体环境整体知识内容的极大融合,为学术新媒体用户提供一个效率获取冗余用户生成内容中关键性知识的聚合服务。第五,提出了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精准推荐方法。通过用户兴趣度值挖掘推荐项目和用户间的相似关系,将其作为用户对项目的推荐评分。通过传递相似度,实现多源学术新媒体平台间用户的相似度计算,进而建立起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网络。最后通过项目推荐评分与用户传递性网络,构建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精准推荐方法,为学术用户提供多源平台的学术知识与学术用户的双重精准推荐服务。

宋波[5](2020)在《融媒背景下公安期刊品牌构建研究 ——以《人民公安》为例》文中认为当前传媒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新媒体传播技术层出不穷,信息获取不断碎片化,读者选择趋于多样化,媒介融合更是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席卷而来,这些都促使期刊品牌构建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转型,这对我国公安期刊品牌构建既是一项巨大挑战,同时也是重要契机。本文以国内外期刊品牌构建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背景,以传播学、品牌学、编辑出版学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梳理媒介融合、媒体品牌、品牌传播等概念,并以业界标杆性期刊《人民公安》为样本,全面系统分析其从创刊至今六十余年的品牌构建和成长历程,以及面临媒介环境和市场巨变,《人民公安》是如何努力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顺应时代需求和新媒体特征进行了一系列互联网改革实践,全力建构自身品牌,折射出处于媒介融合的期刊在融合之路上的新选择。最后提出融媒背景下公安期刊品牌构建的具体对策,以期对国内公安期刊品牌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畅[6](2020)在《中国社科期刊社交媒体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其学术影响力的大小影响着研究成果的权威性。随着社交媒体出现,学术期刊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用户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移动阅读填补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以往基于传统介质的成熟的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学者们必须修正既往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近年来Altmetrics(替代计量学)成为衡量期刊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重要研究取向。本文借鉴Altmetrics研究范式,选择了我国两个最具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对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进行分析。研究对象为《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2018)中我国的社科类Q1区、Q2区共165种期刊,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与微信指数(WCI)是否相关?与微博指数(BCI)是否相关?(2)社科类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对其学术期刊影响力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1)社科类期刊的微博平台对其学术影响力不相关,与社科类期刊普遍不重视微博的运营现象一致,也与微博对人际关系的集中度较差有关。(2)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对学术影响力产生影响,其指标除篇均阅读量外其余可以作为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的补充,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越好,其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作用越大。(3)根据社科类期刊在社交媒体上的运营现状,将运营情况良好的期刊账号与运营情况较差的期刊账号做对比研究,提出提升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的几项措施:加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性;加强优质论文再加工,提高可读性;加强论文的优先出版,提高时效性。

王微,陈广仁,吴晓丽[7](2020)在《新媒体背景下文摘类科技期刊的转型路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的转型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新媒体背景下文摘类科技期刊的转型路径,为文摘类科技期刊的转型提供除改为原创期刊等方案外的另一种参考。【方法】通过网络调研、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梳理我国文摘类科技期刊的现状,通过对比分析,选取社会科学领域的文摘类期刊作为参照,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改版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文摘类科技期刊可以纸刊为精品、数据库为基础、公众号/App为桥梁,形成三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并协同纸刊、PC端、移动端,形成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全媒体格局。【结论】新媒体时代,文摘类科技期刊转型势在必行,专家遴选、文章遴选、质量保证是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陶范[8](2017)在《学术期刊的审稿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审稿程序、审稿者的道德、稿件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考察,学术期刊的审稿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同行评议原则、公正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

王跃飞[9](2005)在《学术期刊的可读性与网络技术》文中指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内容上主要为创新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形式上主要为美观舒适、方便快捷。提高学术期刊的可读性,其关键之处在三个环节,即策划、审稿和发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网络功能优势,则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术期刊的可读性。

陈莹,朱华芳[10](2004)在《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文中研究指明可读性是一种出版物便于阅读和吸引读者的特性。提高学术期刊的可读性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实际些,再实际些。从内容、语言、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二、独特些,再独特些。从新颖、特色、形式、艺术性的角度来说。三、学术含量高些,再高些。

二、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论文提纲范文)

(1)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术微信公众号研究现状
2 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
    2.1 用户体验概述
    2.2 用户体验效果指标体系
        2.2.1 美学体验
        2.2.2 含义体验
        2.2.3 行为体验
        2.2.4 情感体验
        2.2.5 价值体验
3 物元可拓模型视角下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度量过程
    3.1 物元可拓模型概述
    3.2 确定用户体验效果物元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度量物元矩阵
    3.3 判断待度量物元关于等级的关联函数与关联度
    3.4 运用可拓权重法计算用户体验效果指标权重
    3.5 判定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等级
4 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实例分析
    4.1 实例选择
    4.2 确定经典域、节域取值及实例数据收集
    4.3 实例物元可拓度量过程
5 优化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策略
6 结语

(2)编辑初审的要点及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的责任
    (一)讲政治、守规矩
    (二)明宗旨、提建议
    (三)讲学术、遵规范
二、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的现状及问题
    (一)稿件筛选有效性不足
    (二)稿件初审时间过长
    (三)审稿的专业技能不足
三、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的要点
    (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二)稿件选题是否与期刊宗旨相符
    (三)稿件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
    (四)稿件是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五)稿件的科学性及可读性是否到位
    (六)提交初审意见
四、初审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一)缩短优秀论文的发表周期
    (二)提高期刊总被引用频次及影响力
    (二)优化学术期刊整体发展水平
    (三)提高学术期刊的综合影响力
五、结语

(3)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路径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传播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期刊向微信出版转型的必然性
二、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
    (一)提高传播效率
    (二)增强学术期刊盈利能力
    (三)彰显学术话语权
    (四)增强学术互动可能性
三、微信公众号学术出版的困境
    (一)法律困境
    (二)道德困境
    (三)技术困境
四、微信公众号学术出版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编辑思想
    (二)增加期刊功能
    (三)改变传播模式
五、结语

(4)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学术新媒体成为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新途径
        1.1.2 学术新媒体普遍存在低质量用户生成内容
        1.1.3 用户需求促使学术新媒体知识聚合成为趋势
        1.1.4 多源平台内容的知识聚合需求逐渐增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术新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新媒体知识聚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学术新媒体内涵与特征
        2.1.1 学术新媒体的内涵
        2.1.2 学术新媒体的特征
    2.2 用户生成内容概述
        2.2.1 用户生成内容的内涵
        2.2.2 用户生成内容的特征
        2.2.3 用户生成内容的分类
    2.3 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
        2.3.1 知识聚合的概念
        2.3.2 知识聚合的方法
    2.4 自然语言处理概述
        2.4.1 自然语言处理概念
        2.4.2 自然语言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机理
    3.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的内涵与类型
        3.1.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内涵
        3.1.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类型
    3.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的要素
        3.2.1 知识聚合主体
        3.2.2 知识聚合客体
        3.2.3 知识聚合的内容
        3.2.4 知识聚合的环境
        3.2.5 知识聚合的技术
    3.3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动机
        3.3.1 学术信息资源需求驱动
        3.3.2 学术创新环境驱动
        3.3.3 知识聚合主体收益驱动
        3.3.4 科技进步驱动
        3.3.5 多源学术平台资源驱动
    3.4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过程
        3.4.1 挖掘与解读用户需求
        3.4.2 学术信息的数据处理
        3.4.3 学术信息的质量评测
        3.4.4 知识发现与聚合
        3.4.5 学术知识推荐
    3.5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机理模型
    3.6 基于用户需求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服务过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评测
    4.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的目的
    4.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的过程与方法
        4.2.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的过程
        4.2.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方法
    4.3 应用实例分析
        4.3.1 数据集预处理与自动化特征提取
        4.3.2 双层Bi-GRU模型训练
        4.3.3 评价指标
        4.3.4 结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主题生成
    5.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主题生成概念和目的
    5.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主题生成过程与方法
        5.2.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主题生成过程
        5.2.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主题生成方法
    5.3 基于BiLSTM-CNN-CRF和 LDA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主题生成模型
    5.4 应用实例分析
        5.4.1 结合BiLSTM-CNN-CRF和 LDA主题词生成
        5.4.2 主题词过滤与融合
        5.4.3 结论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摘要生成
    6.1 学术用户生成内容的摘要生成的概念及意义
    6.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摘要生成过程与方法
        6.2.1 用户生成内容摘要生成过程
        6.2.2 用户生成内容摘要生成方法
    6.3 基于W2V-MMR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摘要生成方法
        6.3.1 W2V-MMR算法的计算过程
        6.3.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摘要评价指标
    6.4 应用实例分析
        6.4.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6.4.2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生成摘要实验
        6.4.3 结论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精准推荐
    7.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推荐的概念及目的
    7.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推荐过程与方法
        7.2.1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推荐过程
        7.2.2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推荐方法
    7.3 基于用户兴趣度模型与传递相似度的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精准推荐
        7.3.1 基于用户兴趣度模型的精准推荐评分体系
        7.3.2 基于用户相似性传递的用户共联网络
        7.3.3 基于用户兴趣度模型与传递相似度的混合推荐
        7.3.4 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知识聚合的精准知识推荐服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提升多源学术新媒体知识聚合效果的策略
    8.1 知识聚合主体层面
        8.1.1 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知识聚合理念
        8.1.2 深入挖掘学术新媒体用户多层次的需求
        8.1.3 完善学术新媒体平台内容质量监管和激励机制
        8.1.4 合理规范学术新媒体内的主题与重点内容
        8.1.5 学习与借鉴他源平台内容
    8.2 知识聚合对象层面
        8.2.1 促进学术用户积极互动
        8.2.2 提升学术用户信息素养
        8.2.3 提倡统一用词与语言凝练
        8.2.4 提升多源平台交叉用户基数
    8.3 知识聚合技术层面
        8.3.1 改进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
        8.3.2 搭建学术新媒体的新型知识服务系统
        8.3.3 建立多源学术新媒体的互联技术
        8.3.4 应用学术知识可视化技术
    8.4 知识聚合环境层面
        8.4.1 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
        8.4.2 加强学术新媒体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
        8.4.3 加大学术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力度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融媒背景下公安期刊品牌构建研究 ——以《人民公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媒介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二、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三、公安期刊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融媒背景下公安期刊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公安类期刊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媒体融合对公安期刊的影响
    第三节 公安期刊品牌构建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公安期刊品牌构建的困境
第三章 《人民公安》品牌构建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人民公安》品牌历史简介
    第二节 《人民公安》封面构成要素的变迁
        一、文字设计
        二、图形表现
        三、色彩应用
    第三节 《人民公安》品牌栏目分析
    第四节 《人民公安》编辑特色分析
        一、报道内容更生动
        二、新闻整合,提高可读性
        三、增加情感科普文章,贴近生活
        四、融媒体时代下的刊物转变
    第五节 《人民公安》品牌构建分析
        一、品牌定位分析
        二、刊物改革创新促发展
        三、提升综合能力
        四、重视品牌维护
第四章 融媒背景下公安期刊品牌构建的对策
    第一节 做好品牌定位,深度挖掘潜在读者
        一、网络潜在读者
        二、图书馆潜在读者
    第二节 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优化品牌运作模式
        一、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品牌运作模式
    第三节 重视品牌延伸,实现多元化融合发展
    第四节 引进先进技术,拓展媒介融合平台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6)中国社科期刊社交媒体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学术期刊评价的研究
        1.2.2 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
        1.2.3 关于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中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相关概念阐释
        1.5.1 新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
        1.5.2 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交媒体影响力
        1.5.3 知识扩散理论
2 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中的影响力评价
    2.1 常见的社交媒体
    2.2 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中的特征
    2.3 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中影响力评价指标
        2.3.1 微博指数
        2.3.2 微信指数
    2.4 小结
3 微博平台: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3.1 数据源和评价指标
        3.1.1 数据收集
        3.1.2 内容分析
    3.2 研究假设
    3.3 数据分析与结论
    3.4 小结
4 微信公众平台: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4.1 数据源和评价指标
    4.2 数据分析
        4.2.1 样本的总体描述
        4.2.2 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指标间的回归分析
    4.3 对比研究
    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学术期刊在不同社交媒体上的扩散机制差异
        5.2.1 学术期刊在微信和微博中的社会关系
        5.2.2 学术期刊在微信和微博中的知识扩散机制
    5.3 提升我国社科期刊社交媒体影响力的建议
        5.3.1 加强社科期刊在社交媒体中的功能建设,提高服务性
        5.3.2 加强期刊优质论文的再加工,提高可读性
        5.3.3 加强论文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优先出版,提高时效性
参考文献

(7)新媒体背景下文摘类科技期刊的转型路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的转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2 社会科学文摘期刊参照
3 文摘类科技期刊转型的路径探索
    3。1目标定位
    3。2路径设计
    3。3具体实施
4 文摘类科技期刊转型的关键问题
5 小结

(8)学术期刊的审稿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行评议原则
二、公正性原则
三、导向性原则
四、学术性原则
五、可读性原则
六、结论

(9)学术期刊的可读性与网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期刊可读性的标准
    1.学术期刊内容的可读性
        (1) 创新性
        (2) 实用性
        (3) 科学性
    2.学术期刊形式的可读性
        (1) 美观舒适
        (2) 方便快捷
二、 提高学术期刊可读性的关键环节
    1.加强策划
    2.严把审稿关
    3.做好发行工作
三、结束语

(10)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际些, 再实际些
    1.从内容的角度来说
    2.从语言的角度来说
    3.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
二、独特些, 再独特些
    1.从新颖的角度来说
    2.从特色的角度来说
    3.从形式的角度来说
    4.从版式的艺术性来说
三、学术含量高些, 再高些

四、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及优化策略研究[J]. 李宇佳,陈为东. 现代情报, 2022(02)
  • [2]编辑初审的要点及对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J]. 杜东辰.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3)
  • [3]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路径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传播模式为例[J]. 赵悦言. 新闻研究导刊, 2021(06)
  • [4]多源学术新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知识聚合研究[D]. 陶兴. 吉林大学, 2020(08)
  • [5]融媒背景下公安期刊品牌构建研究 ——以《人民公安》为例[D]. 宋波.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中国社科期刊社交媒体影响力研究[D]. 刘畅.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7]新媒体背景下文摘类科技期刊的转型路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的转型探索[J]. 王微,陈广仁,吴晓丽.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05)
  • [8]学术期刊的审稿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J]. 陶范.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10)
  • [9]学术期刊的可读性与网络技术[J]. 王跃飞.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 [10]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J]. 陈莹,朱华芳.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标签:;  ;  ;  ;  ;  

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