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境奇观——对《长清境》文本的理解

长清境奇观——对《长清境》文本的理解

一、常清静之妙──对《常清静经》一文之体悟(论文文献综述)

王涵铎[1](2020)在《集字与集古研究》文中认为

李璐[2](2020)在《《海空智藏经》研究》文中提出

李哲奇[3](2020)在《李道纯道教易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道纯道教易学是为了安顿人的存在,解决天人何以能够贯通的问题而提出。其以道家道教思想为主体,吸收周敦颐、邵雍等道学思想,通过对易之本体的阐释来解决人的存在问题,又以内丹道南宗功法为手段实现了人之存在的“天人贯通”之境。李道纯道教易学以“中”为本。“中”在李道纯思想体系中,既表示存在而且活动的本体,又表示人的整体存在本身。李道纯易学研究从天道开始,最终落实于人道,他认为天道与人道在本体层面是贯通的,本体在天道层面体现为“易”,在人道层面体现为“中”,二者所表示的本体是一致的。其吸收周敦颐的“太极”学说与“中正仁义而主静”的思想,主张以太极作为贯通儒、释、道三教的核心,以“主静”作为把握本体的工夫,试图通过对人道“中”的把握,进而获得对天道“易”的领悟,从而实现天人贯通。李道纯道教易学主要应用于丹道,他在继承内丹道南宗丹道理论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重新诠释。内丹道南宗在秉持“性命双修”的基本前提下,主张以“先命后性”作为下手次第,但李道纯以“执两用中”为基础,主张“性命合一”,二者不分先后轻重,应同时修炼,避免偏枯。同时,其简化了内丹道南宗丹经中繁复的隐喻概念,以“身”“心”二者作为性命双修的根基,以“中”作为“玄关一窍”,主张对玄关的把握,要即此身而离此身,在“身心世事”所构成的世界中,“委顺”而自然地体知“道”的存在。以“中”为本的李道纯道教易学,促进了金元时期内丹道南北二宗的合流,深化了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融合,正因其独到的思想创造而被后人尊为内丹道“中派”祖师。

辜天平[4](2020)在《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古时期造制出大量道经,这些道经有个显着特徵,便是与《庄子》在主题与结构上有着密切关联。尽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明先生就提出“究竟《庄子》书里有哪些言论与道教思想密切相关”这一论题,随後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但大多侧重於道教义理对《庄子》哲学的融摄,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也是属於“站桩定点式”研究、单向比较研究,缺乏对《庄子》文本与道教经典之透视研究,尤其是忽视了道派内部各经典对《庄子》的接受差异,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研究。所以,本文立足於传统文献的考证,以《庄子》与“中古道经”的文本构造关系作爲主要研究内容,并尝试从生死观、鬼神观、宇宙观、语言观、体道养生论及经典的诠释传统等方面,对二者作一较爲全面而深入的考察。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庄子》经典化、宗教化、神圣化历程,促进庄学研究向纵深化发展,还可以扩展对中古时期道派经典的形成、道教经义的发展的认识。大体而言,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思路,并从历时视角考察了与选题相关的研究及现状,从而抽绎出道教对《庄子》接受研究的三个阶段,即不同道教史观下的早期研究、对比印证与单向影响研究、双重互动与内部差异研究。正文部分,分爲五章。第一章爲“庄子又名‘南华’考”,旨在阐明庄子称“南华”,实自东晋以後,爲道教神权与皇权相互作用下,各士族智识分子及爱庄人士推波助澜的结果。考其源流,盖与庄子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及其嬗变有关,而《庄子》一书称《南华》,亦可依人之号而徵之。第二章爲“中古道经对《庄子》生死观的接受”,本章筑基於道家道教谱系结构之流衍,尝试説明中古道教不仅只“重生贵生”,它在义理上还主张“生死自然”“齐生死”“出离生死”“生死本空”;且非只专注於“守形全身”,而又别有“遗形灭形、变化无形”一路。在此主题上,也可看出《庄子》对道教“一以贯之”的作用,这属於生死观范畴。第三章爲“中古道经对《庄子》寓言人物的接受”,着力论证《庄子》对道教神仙体系的建构之功,并结合具体案例,透过文本深层结构,揭示出《庄子》与中古道经对道德秩序的选择,与第一章同属於名物、鬼神观范畴。第四章爲“中古道经对《庄子》道术的接受”,从道术的潜修与文本误读、流传等视角,论説了《庄子》“兼忘”“坐忘”“心斋”“心灰”与中古道经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并认爲《庄子》“心如死灰”论,古本作“坐若聚死灰”,今本或爲郭象删改的结果。此章属於体道养生论范畴。前四章集中论证了中古道经与《庄子》文本的互涉及其接受程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兼及道派内部各经典的接受异同。而第五章“历史与想象:文本的敞开与接受的可能”,则立足於宇宙观、语言观、民族心理发展等范畴,从经典的诠释传统出发,继续追问这种接受何以成爲可能。结语部分,总括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对本文未论及的接受范畴提出设想,爲後续研究提供方向。此外,文末还附有两篇附録。附録一爲“《南华论》考辨”;附録二爲参閲之“中古道经”。总之,本文首次将《庄子》置於整个中古道教经义的形成、发展历程中来研究,认爲在历史与想象的交织中,这种在主题结构、人物形象、语辞风格、道术理论、思维模式等上的关联性、相似性、共通性,决定了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程度;二者的分歧与冲突,即矛盾性、差异性、互斥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消化、吸收与改造、超越。而此接受的过程,既是中古道教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庄子》经典化、宗教化、神圣化的过程。

肖驰[5](2020)在《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刘一明(1734-1821)是清代乾嘉年间西北地区着名的龙门派道士,道教易学和内丹学大家。刘一明将易学研究与内丹学理论相结合,他对易学象、数、理均深研其几并从“性学仙道”的角度做出深刻系统的阐释,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易学思想。刘一明的道教易学思想实是以易学观念丛来建构和表达的,以内丹学之超越性追求为核心旨趣的形上学思想。此文将刘一明的道教易学思想置于易学与道教思想的交融发展史以及道教气论和性命论思想的发展脉络下来考察其理论特质和意义,并探究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在会通儒道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此论文由导论、正文两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点进行了阐释。正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考察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第二章针对目前研究所忽略的刘一明相关道教易学着述的文献问题进行新的考辨,展示刘一明道教易学文献的真实面貌,并考察刘一明学《易》治《易》的心路历程,厘清他关于易学性质和易学象数理各要素之内在联系的基本看法,以及他治《易》的基本旨趣。第三章重点考察仍未引起学界关注的刘一明道教易学着述《三易注略》,以此为主要文献,从先天一气论、气化阴阳观和气化五行观三个方面来探讨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气本论和气化论的特色。刘一明通过对河图洛书象数结构特征的阐释,来说明五行之气“生化克成”的运动情态以及“绾合错综”之“顺逆”运动机制,为五行气化的宇宙图景提供了新的诠释理路。他又通过“河图中一”的概念来阐发“先天真一之气”作为一种“无限开展之气本体”的实质,并藉由《易传》的“神”概念来对此气本体所内具的创造性动能进行说明。他还通过先天易学的研究提出“先天阴阳观”,用以说明“先天真一之气”所具有的阴阳两种样相之迭转相生的规则,更通过“一神两化”之易学命题的诠释,对先天真一之气与后天阴阳二气的体用关系作出新的说明。第四章考察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性命论,重点分析刘一明藉由易学思维模式对气论与心性论之融摄问题所提出的新诠释理路,并对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在会通儒道性命论思想方面所提出的新观念进行深入探讨。刘一明通过对“胎中面目图”、“黍珠图”等由“无极图”改造而来之《易》图的阐发,提出作为生命本体和心性本体的“真灵之性”的概念,又以“太极之中”的概念来说明真灵之性就是“性命合一之体”,“心神”是真灵之性主宰生命活动的功能。他通过对“天地之心”的诠释而将理学仁体的概念与“真灵之性”的概念融合起来,又藉由“乾坤简易”来阐发王学的“良知良能”,从而将良知良能与真灵之性相融摄。他又融合了道教“混元”的概念和易学“乾元”的概念而提出“混元体”之生命整体观,更利用河图五行的动态模型来统摄道教的五元和儒家的五德概念,提出了融通儒道思想的生命整体观。他还通过对“穷理尽性至命”、“取坎填离,进阳退阴”的阐释来论述内丹学性命合一的工夫论进路和修炼法理,并力图将道教性命双修与儒家内圣修持之工夫论统一起来。第五章对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特质、意义和不足做出归纳总结。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主旨是“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他基于这一主旨进行理论建构时所采用的方法论之特色是“以图卦理数易,释先天真一气”。刘一明的道教易学思想,从多个向度为本源论与本体论的融合提供了更具理论解释力和逻辑自洽性的新的致思路径,推动了道教气本论和气化论在清代的进一步发展。他以先天真一之气来阐发并统摄心性、性命、精气神等概念范畴,形成了一套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性命论,为返性还元的心性修炼与精气神转化之修炼的阐发和统一提供了新理路,推动了道教性命论的发展。他通过易学研究和诠释提出沟通融合儒道性命论思想的新观念和思路,进一步推动了儒道思想之会通。刘一明在诠释相关易学问题时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情况,他通过易学观念来阐发的气论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孟璇[6](2019)在《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丘处机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丘处机(1148-1227)是宋金元之交的全真领袖,也是中国道教史上极为关键的人物。由于全真道丘处机积极革新道教理念,同时善于把握历史机遇,为中国道教进入发展顶峰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丘处机以七十二岁高龄西行万里觐见成吉思汗的事迹,向来被传为佳话。连乾隆帝也曾在北京白云观留下咏叹丘处机的名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实际上,丘处机的历史功绩远不止于万里西行的救世创举,其哲学思想更折射出超越时代的理性光辉。以道教传统的“气论”思想为背景,丘处机因应时势对道教内丹理论进行大力革新,不但破除了传统道教对肉体长生的执迷,还一改道教避世修行的习惯,将道教从山野之外引向世俗当中。为了从哲学理念上汇通道教的入世修行实践,丘处机提出一系列迥异于传统道教风格的新观点,包括“虽涉事而常无事”的心性修养观、“济物利生,功成仙去”的功行理念、“真道养神,伪道养形”的精神超越追求,以及其独具一格的“有为无为一而已”的生存论认识等。通过具体修行理念的革新,也彰显出丘处机哲学思想中对道家博爱精神的复归、对“无为”的双重否定和超越神仙信仰等方面的理论特色。作为道教思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新成果,丘处机哲学思想与儒释两家进入成熟期的理论成果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与禅宗心性理论和宋明理学思想建构中的汇通。深入其中可以发现,丘处机哲学始终表现出对于人类现实生存境遇的深刻关切,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思想意蕴在当代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其思想的具体内容虽然已随历史的远去而渐失吸引力,但其中所蕴含超越现实的高蹈理想、追求自由的永恒精神不会被历史尘埃蒙蔽,而将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时俱新。

谢静[7](2019)在《《赵孟頫自画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赵孟頫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历来不乏大量的研究者对其生平、交游、作品等各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探讨,关于赵氏的研究已然成为学术界的一门显学。本文将以《赵孟頫自画像》及其相关的传摹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图像信息入手,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对赵孟頫所塑造的“自我形象”做多重视角的解读。第一章,笔者首先将对与《赵孟頫自画像》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和简要评析,阐明各研究成果对笔者不同程度或角度的启示,以及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或引用;其次,笔者将结合画史文献和现存作品对《赵孟頫自画像》的鉴藏传摹状况进行梳理,试图理清作品之间的传摹关系,以及后人对赵孟頫的“接受态度”。第二章,笔者首先将聚焦于“赵孟頫”的外貌特征、服饰特征以及赵氏的题诗,综合运用社会学、图像学、风格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结合蒙元统治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赵孟頫的生平经历对《赵孟頫自画像》的视觉元素和文本信息作详尽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试图揭示《赵孟頫自画像》所蕴含的政治隐喻以及赵氏复杂的创作心理。第三章,笔者将以松江市博物馆所藏的于1980年发掘于松江市本一禅院旧址的赵文敏公、中峰禅师、月麓昌公石刻作品为立足点,结合赵孟頫的佛学实践和佛学交游,中国佛教的造像文化特别是禅宗顶像文化的发展,探讨《赵孟頫自画像》与佛教图像的关系。第四章,笔者将结合有元一代道教中“玄教”一派的异军突起、统治者和玄教宗师对“造像”和“像教”的重视、赵孟頫与玄教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认同,以及《赵孟頫自画像》与玄教宗师像的视觉相似点,来探讨《赵孟頫自画像》与道教视像的关系。最后,笔者将对各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性的概括,并揭示《赵孟頫自画像》的研究意义,即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赵孟頫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征,亦可通过其探索有元一代于各领域均获得蓬勃发展的“造像文化”。

陈萌[8](2018)在《教三只一:李道纯援儒佛入道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道纯,号莹蟾子,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宋末元初时期。李道纯是金丹南宗的嫡传弟子,也是在元朝统一、全真北宗南传的局势下,由金丹南宗向全真北宗靠拢的代表道士之一。李道纯在继承南宗三教思想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北宗的内丹理论,融汇金丹南北二宗为一体,对道教思想进行深入阐发,为元代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李道纯提出“教三只一”,以“易道并重”为基础,并以此为出发点,将儒释道三教统一于“道”和“太极”之下,是为三教合一的起点。他强调三教的无差别性和理论上修“心”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认为无论是儒家的得“中”,还是佛教的明心见“性”,最终都是落实到道教的“内丹”之中,也就是道教以“道”为“心”的心性论上。本文的主旨在于依据李道纯着作的文本,对其三教合一思想进行分析梳理,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探析李道纯在援儒佛入道背后的三教合一思想的理论内涵。在行文结构上,本文首先研究的是李道纯三教合一思想形成的背景,分别从李道纯所处时代的道教发展情况,道教南北宗之间的思想差异以及李道纯自身对儒佛二道的体悟。接着探讨李道纯三教合一思想在其本人学说中的具体体现,主要从援儒入道与援佛入道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在援儒入道方面,从“易老结合”、“取坎填离”、“主静立人极”及“中为玄关”等几个方面对李道纯的援儒入道思想进行具体的探究。在援佛入道方面,对其“性命论”、“真心妄心”及“棒喝”的修道方式作了阐释。最后,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对李道纯三教合一思想的理论态势与内容进行探析。通过这四章的介绍,大体阐发了李道纯的三教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使我们对于李道纯融合南北二宗的三教合一思想说能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王亚丁[9](2018)在《《清静经》无名氏注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静经》,作者和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是道教一部关于心性修养的重要经典。《清静经》收录在《道藏》中的注释版本主要有七种,本文选取无名氏注本进行其思想学说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整体关于《清静经》及其注本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有限,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清静经》无名氏的注本进行一个整体全面的概括和把握,分析经文的思想内涵及其注文中所蕴含的文学特色。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对《清静经》无名氏注本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是对《清静经》进行一个总体的概要,并对各版注本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对比。第二章围绕《清静经》无名氏注本的整体概要进行展开,内容包括介绍思想渊源、经文的原貌及结构和对注者无名氏的生平考据三个部分。第三章对《清静经》无名氏注本中关于经文的义理诠释进行分析,主要将其分为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三方面,从整体把握注文的主要概念、逻辑关系和思想内涵。第四章将《清静经》无名氏注本中所涉及的宗教故事进行研究,包括主题内容、写作特点和意义价值三方面。通过以上对《清静经》无名氏注本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清静”的内涵,学习和把握《清静经》所体现的道教文化。

山田俊[10](2018)在《侯善渊思想浅析》文中提出《道藏》所录的文献之中,能确认撰于北方金朝的文献较少,这成为不能全面展开对整个金朝道教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要研讨的侯善渊即金人,他加注的《黄帝阴符经》是道教史上的重要文献。因此,为了讨论金朝道教的特点,该《黄帝阴符经注》是不能忽视的。但《黄帝阴符经注》的主要内容由非常简洁的颂来记述,因此,按照其内容来具体理解其思想并不容易。除了《黄帝阴符经注》之外,《道藏》还收录侯善渊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上清太玄鉴戒论》《上清太玄九阳图》《上清太玄集》等。其中,《阴符经》《清静经》注释是在对于"经"的注释之限制下撰写的。与此相反,《上清太玄集》所收的诗、词、颂、铭等,并不是以逻辑性记述为主,而是在比较自由的条件下撰写而成。因此为了具体了解侯善渊《黄帝阴符经注》之思想,《上清太玄集》可以说是值得参阅的资料。为了探讨金朝道教史上的《阴符经》的意义,本文对侯善渊的思想进行了基础性的分析。

二、常清静之妙──对《常清静经》一文之体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清静之妙──对《常清静经》一文之体悟(论文提纲范文)

(3)李道纯道教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一章 李道纯道教易学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承绪内丹南宗以易解丹的传统
    第二节 吸纳周敦颐、邵雍等道学思想
第二章 李道纯的道教易学本体论
    第一节 以中为体的内丹心性论
    第二节 以易为体的易学体用论
第三章 李道纯的丹道易学思想
    第一节 性命双修与天人一体
    第二节 玄关一窍与执两用中
第四章 李道纯道教易学的终极取向
    第一节 身心世事与委顺人生
    第二节 内圣外王与天人合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拟解决的问题
        (一)中古道经的界定
        (二)拟解决的问题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一)道家与道教:不同道教史观下的早期研究
        (二)主题的诠释:对比印证与单向影响研究
        (三)定式的突破:双重互动与内部差异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庄子又名“南华”考
    第一节 庄子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考
    第二节 庄子称“南华”真仙考论
        一、庄子於东晋後始称“南华”
        二、庄子爲道教仙宫“南华”门下真仙
        三、庄子与“南华”之号的关联
    第三节 庄子称“南华”的定型
    第四节 “南华”余论
第二章 中古道经对《庄子》生死观的接受
    第一节 由老庄及道教:生死观的双綫发展
        一、贵生派、齐生死派述略
        二、道教生死观的发展
    第二节 道气生万物与身形有无
第三章 中古道经对《庄子》寓言人物的接受
    第一节 求道与步纲:人物镜像的移用
    第二节 《庄子》与道经构造中的黄帝
    第三节 道教仙阶的形成与身神的産生
第四章 中古道经对《庄子》道术的接受
    第一节 相忘乎道术——兼忘与坐忘
    第二节 无以心损道——心斋心灰论
    第三节 道术的交接——存思与降神
第五章 历史与想象:文本的敞开与接受的可能
    第一节 经典的诠释:《庄子》入道教依托於老子
    第二节 道与言:叙事模式的解构与重构
        一、中古道经对“道不可言”的转化
        二、中古道经对“何以得道”的改造
        三、余论
    第三节 有无之际:“无限”的想象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録一 《南华论》考辨
附録二 中古道经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本文研究进路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
    第一节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太极观”与“阴阳五行观”的思想渊源
        (一)太极为道气的观念
        (二)乾坤坎离释阴阳变化的理路
        (三)中土为主宰的五行观
        二、河洛之学与先后天易学的理论渊源
        (一)河洛之学的思想渊源
        (二)先后天易学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清代全真道融合理学的思想倾向
        二、清代道教易学融通儒道性命论的理论取向
第二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着述考辨和治《易》的思想历程
    第一节 刘一明相关道教易学着述考辨
        一、《周易阐真》考辨
        二、《参同直指》、《悟真直指》、《象言破疑》考辨
    第二节 刘一明学《易》治《易》的思想历程
        一、刘一明学《易》的心路经历
        二、刘一明治《易》的思想历程
        (一)《西游原旨》
        (二)《三易注略》、《周易阐真》、《孔易阐真》
        (三)《参同直指》、《悟真直指》
        (四)《象言破疑》
第三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气论
    第一节 河洛之学的气化五行观
        一、“河图中五”的五行生化观
        (一)河图无言,象数藏道
        (二)天地之数,归为中五
        二、“洛书参伍”的五行逆克观
        (一)克化成功,错数逆运
        (二)河洛合一,参伍错综
    第二节 河洛之学的气本论
        一、“河图中一”的先天一气论
        (一)河图中一,先天一气
        (二)一气本象,不落动静
        二、“四象五行”的体用观
        (一)四象中土,五行一气
        (二)神行四象,生物不测
    第三节 先后天易学的气化阴阳观
        一、先天阴阳之迭转逆生观
        (一)图卦合一,阴阳同理
        (二)太极一气,阴阳流转
        (三)先天阴阳,未生逆推
        二、先后天阴阳之神化观
第四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性命论
    第一节 心性本体论
        一、真灵之性和太极之中
        (一)无极之气,真灵之性
        (二)太极之中,黄庭之神
        二、天地之心和良知良能
        (一)天地之心,阴阳合仁
        (二)乾坤简易,良知良能
    第二节 生命整体论
        一、混元乾健之生命整体观
        二、河图五行之生命整体观
    第三节 性命修炼观
        一、“穷理尽性至命”的工夫进路
        二、“取坎填离,进阳退阴”的修炼之术
第五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特色?意义和不足
    第一节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一、“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的思想主旨
        二、“以图卦理数易,释先天真一气”的方法论特色
    第二节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不足
        一、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对道教气本论和气化论的发展
        (二)对道教性命论的发展
        (三)对儒道会通的促进
        二、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不足
结语
参考书目
    古代文献
    学术专着
    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
致谢

(6)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丘处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目标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标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及意义
        (二)现实依据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议及趋势分析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及存在困难
        (一)研究方法
        (二)存在困难
前言
第一章 人生经历与哲学问题的展开
    一、自觉修道的生命超越之路
    二、传法度人的弘道救世征程
    三、丘处机哲学研究的问题析要
第二章 内外双修的全真哲学
    一、源流追溯:内丹学的成熟
    二、核心思想:“有为无为一而已”
        (一)内日用:“心地下功,无为也”
        (二)外日用:“求积功行,有为也”
    三、理论旨归:“全真者,全其本真也”
第三章 气一元论的思想脉络
    一、“道涵天地,神统百形”的宇宙生成观
    二、“天地开辟而生人”的人体受生论
    三、“学人但能回光即了生死”的神仙可学观
第四章 道家精神的复活:丘处机思想特色之一
    一、道家与道教渊源综论
    二、兼容门户种族的胸襟
    三、复归自然真性的理念
第五章 “无为”的双重否定:丘处机思想特色之二
    一、“虽涉事而常无事”:心的质变
    二、“济物利生,功成仙去”:修行理念的完善
    三、“教门用功,大起尘劳”:实践路径的确立
第六章 神仙信仰的超越:丘处机思想特色之三
    一、“真道养神,伪道养形”:认识论的转向
        (一)“伪道养形”的蜕变
        (二)“真道养神”的确立
    二、“佛祖也只完得性学”:方法论的调整
        (一)以心性修炼致长生的可能性
        (二)以心性修炼致长生的可行性
    三、“无上大道非延年小术”:意义系统的重塑
        (一)道与术的分判:道为根本
        (二)道与术的面向:道成大器
第七章 与禅宗的对话:惠能与丘处机心性修养观的共同旨归
    一、惠能以“悟”为中心的心性修养观
        (一)打破识障以明心
        (二)“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二、丘处机以“修”为中心的心性修养观
        (一)事上磨炼以修心
        (二)“心凝神现,性现人成”
    三、异中之同:现实生命的超越为修养指归
        (一)生命超越的依据在人本身
        (二)生命超越的条件当下具足
第八章 与理学的汇通:周敦颐与丘处机思想构建中的一致趋向
    一、内向化的品质:“主静立人极”与“本命元神自发愿”
    二、道德性的要求:“诚者圣人之本”与“内外功深进仙阶”
    三、客观性的缺失:“推天道以明人事”思路的内部缺陷
第九章 自由之维:有限与无限的内部张力——丘处机哲学思想的另一种考察
    一、人之存在的二重结构:自然与社会
    二、身与心的共在:心为主宰
    三、存在与自由:“无为即有为”的生存论意蕴
余论 以人为中心的道教哲学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赵孟頫自画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赵孟頫自画像》传摹概况
第二章 《赵孟頫自画像》图像分析
    第一节 赵孟頫的面貌特征与《自画像》的表现技法
    第二节 赵孟頫自画像的服饰特征
    第三节 《赵孟頫自画像》与《岁晚偶成》的诗画关系
第三章 《赵孟頫自画像》与佛教视像文化
    第一节 佛教“像教”与禅宗顶像
    第二节 赵孟頫的佛学实践与佛教交游
    第三节 从本一禅院“三公”石刻像看《赵孟頫自画像》的佛教渊源
第四章 《赵孟頫自画像》与道教视像文化
    第一节 道教视像文化中的“写真”和“得道”
    第二节 赵孟頫与道教的关系
    第三节 《赵孟頫自画像》于玄教造像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8)教三只一:李道纯援儒佛入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易学思想的研究
        (二) 内丹思想的研究
        (三) 三教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李道纯“三教合一”思想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三教合一”思想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一) 道教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二) 元代多变的思想文化政策
    第二节 李道纯三教思想来源
        (一) 对金丹南宗援易入道思想的参同
        (二) 对全真北宗援佛入道方式的借鉴
        (三) 收授全真弟子,圆融金丹南北二宗的三教思想
第二章 李道纯援儒入道思想内容
    第一节 援易入道的内丹炼养理论
        (一) “易可易,非常易”的宇宙生化观
        (二) “取坎填离”的药物说
        (三) 以“卦爻进火”的火候说
    第二节 “主静立人极”的虚静修养论
        (一) 虚静与动静之辨
        (二) “主静”明得天心
    第三节 中和儒道的心性论发展
        (一) “中”为心
        (二) “中”为玄关
第三章 李道纯援佛入道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援佛入道的性命论建设
        (一) 先天与后天的“性命”之源
        (二) 援佛入道的“性命”内涵
    第二节 援佛入道的心性论建设
        (一) 真心妄心之辨
        (二) 援佛入道的心性论内容
    第三节 援禅入道的修养论法门
        (一) 以心传心的修养基础
        (二) 援禅入道的修养方式
第四章 李道纯“三教合一”思想特征与价值
    第一节 三教同源的思想性质
        (一) “三教同源”之道
        (二) “三教同源”之“虚”
    第二节 “三教一心”的思想宗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清静经》无名氏注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静经》概要
    第一节 作者及成书年代
    第二节 各版注本梳理和对比
第二章 无名氏注本概要
    第一节 思想渊源
    第二节 经文原貌和结构
    第三节 注者及成书年代小考
第三章 无名氏注本的义理诠释研究
    第一节 道论
        一、以道为本体
        二、道的性质
        三、道的功能
    第二节 心性论
        一、以清静释心性
        二、以心欲释心性
    第三节 工夫论
        一、观空
        二、常寂
        三、无欲
第四章 无名氏注本的宗教故事研究
    第一节 主题内容
        一、主题思想
        二、内容分类
    第二节 写作特点
        一、丰富的写作手法
        二、诗词的运用
    第三节 意义价值
        一、宗教价值
        二、文学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侯善渊思想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侯善渊其人 (1)
二《上清太玄集》 (1)
    (一) “元神”
    (二) “元”“神”
    (三) “一点灵明之性”
三《黄帝阴符经注》
四《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一) “道”
    (二) “人”
    (三) “迷惑”
结语

四、常清静之妙──对《常清静经》一文之体悟(论文参考文献)

  • [1]集字与集古研究[D]. 王涵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海空智藏经》研究[D]. 李璐.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李道纯道教易学研究[D]. 李哲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中古道经对《庄子》的接受研究[D]. 辜天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4)
  • [5]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研究[D]. 肖驰. 南京大学, 2020(04)
  • [6]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丘处机思想研究[D]. 孟璇.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7]《赵孟頫自画像》研究[D]. 谢静.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8]教三只一:李道纯援儒佛入道思想研究[D]. 陈萌.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清静经》无名氏注本研究[D]. 王亚丁.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侯善渊思想浅析[J]. 山田俊.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 2018(00)

标签:;  ;  ;  ;  ;  

长清境奇观——对《长清境》文本的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