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带新”的例子

“破旧带新”的例子

一、“吐故纳新”例说(论文文献综述)

冯雪冬[1](2015)在《宋代笔记词汇研究》文中认为宋代社会是我国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交往等各领域全面繁荣。尤其是理学的兴起,标志着传统思想文化的革新。社会的发展,必然推动语言前进的步伐。从而,宋代成为汉语史上的关键一环,是汉语古今转变和文白此消彼长的关键时期,由此,汉语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社会上一切细微变化,也无一遗漏地反映在当时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上面。然而,保存下来的宋代口语文献与其时代地位相比较而言却显得十分逊色,这对於学术研究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宋代笔记文献数量庞大,反映面广泛,语言文白夹杂,又多有作者精心考辨的材料,无疑令後人足以用来从各自角度汲取、利用,并加以发挥。史学家藉以证史实、补阙失,文学家藉以窥测文坛之面貌、汲取文学思想,文化学者藉以深入当时社会生活、采各地民风,语言学家则可以此为语料勾勒一时代之语言面貌、整理语言研究的零散成果、归纳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扩大语言研究的视野。这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思路:以宋代笔记文献为基础语料,以汉语词汇发展史为研究视野,以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为中心,以语言、历史、文化、文献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为旨归。我们的研究是在封闭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选定宋代笔记文献中各类词汇的词语考释、词汇系统、词汇理论和词汇价值的研究;是由选定笔记覆盖至其他笔记文献,进而,结合历代文献语料的词汇史研究;是以词汇学为中心,部分地延伸至历史、文化、文献等领域的综合研究。宋代笔记文献语料,考证与行文材料并举,通语与方言材料同现,共时与历时材料互证,零散与系统研究共存,在汉语史研究上无疑弥足珍贵。就词汇而言,宋代词汇的共时层面,是古今中外、文白雅俗历时沉淀的堆叠。浩瀚纷繁的宋代笔记文献中保存了当时语言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方俗词、宗教词、外来词、熟语和日常口语词,弥补了宋代口语文献数量上的不足,与《朱子语类》、禅宗语录等语料在语体上形成互补。针对语料特徵,我们确立了利用宋代笔记文献从事词汇研究所坚持的原则:以文献学的眼光看待词汇问题;正确认识宋代笔记中口语成分;围绕生活习俗进行俗语词汇研究;词语考释注重词义演变、成词理据和定型过程的描摹和解释;方言、俗语研究的过程中,兼顾现代汉语方言的溯源工作。我们所进行的是从词汇考释到词汇系统,从事实描摹到方法论总结,从理论分析到实际应用的逐层深入的研究。词语考释的工作需要以个体为基础分类进行。宋代笔记中的新词、新义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工商业的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军事防御的内忧外困,在词汇中都有充分地体现。同时,新词、新义的内容也是宋代帝王将相的衣食住行,精英文化阶层的讲摩之风,形式各异的民间习俗等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总体看来,宋代笔记中的新词新义在语言学上的主要特徵体现在新义新词、旧义新词并存,类推造词形成系列词群,语言规律外的动因促进新词、新义的产生等几个方面;方俗词语考释既有词义及词义演变的考探,又有立足语言本身,认字辨音,参照史实,考证词语原形,揭示成词依据,追溯词汇衍生的脉络的词汇理据的解析。既有宋代方言词的考察,又有对现代北方方言词语的溯源。同时,从部分词语入手,展现了岭南地区人群概貌、物产工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际信仰等独特的风土人情;至宋代,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已有漫长的历史,“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已经形成,其间,大量的宗教词汇、外来词词汇得以沉淀。宋代笔记中既有佛、道专用词汇,又有经历从一般中土文献到佛道文献,再到中土文献中的一般词汇。专用词汇由於语体的限制,意义相对单一,即便有引申也是发生在宗教环境内部。一般词汇词义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宗教环境的引申,多半是中土词汇经过宗教熔炉提炼後而发生的两次词义“改造”。另有部分词汇是在佛道文化影响下产生并完成的词义演变。笔记中外来词汇体现了来源多样性的特徵,有伴随佛教传入者,有来自其他外国语者,有来自少数民族语言者;宋代笔记中的熟语材料十分丰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和行话隐语。成语、谚语、惯用语的定型过程,以及文人隐语、民间隐语的不同特徵,体现了汉语文白雅俗对立、相融、互动发展的趋势;宋代笔记虽然以文言为主,然而,文白夹杂,其中包含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常用口语词,反映了汉语口语词发展的状态,提供了口语词的层次信息。归纳笔记文献中的日常口语词群,剥离客观存在的词汇层次,是词汇系统研究的需要,而且,断代的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与常用词演变研究可以互为补充。口语词层次研究是词汇断代、归类、探源、考辨、求理、综合的全面考察。我们以此为方法,进行了宋代笔记亲属称谓和人体名词的词群层次的个案研究。词汇理论的研究是在词汇考释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我们归纳了宋代笔记作者考证材料中的词汇学研究方法,因声求义、求证方言、钩沉古注、认字辨音、追求语词源流、探究理据、古今对比、二重证据等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考证语料中都有体现;另一方面,结合我们的研究结论,尝试揭示了几条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天人合一”“文如其人”观念与词义引申,“喜怒形於色”与身体行为短语的词汇化,语言俗解与词义演变,以及语言的对称性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等。对宋代笔记来说,其中的词汇研究必然为笔记文献整理提供语言学上的依据。我们以词汇研究结论为依据,结合调查的已整理的笔记材料,指出了其中因不明词义,词形相近而意义相关,不明词或词形产生时代而导致的误点、误校和漏校问题。同时,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也具有极大的辞书学研究价值,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修订中的词条收录、义项设置、引证释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张道升[2](2006)在《《行气玉铭》辑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气玉铭》现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其形制为楞柱状,中空,顶端未透。器身琢为十二面,每面刻三个字,加重文符号,全文共四十五个字。 《行气玉铭》字数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因为它是刻在玉器上,内容极为重要,是战国玉石文字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本文辑录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研究《行气玉铭》的文章,首列字形原拓,每个字形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各家的考释,各家的观点一目了然。最后是按语部分,对各家的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旧释为“(?)”的字,我们认为应该读为“撤”,训为“撤回”。本文分六个部分: 一、概述;介绍《行气玉铭》的形制等。 二、文字辑考;分别将诸家考释进行辑录。 三、铭文通释;全文今释。 四、年代和国别;《行气玉铭》的年代和国别的争议。 五、功用探讨;《行气玉铭》的实用价值讨论。 六、总结。

朱国平[3](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认为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梅馨月[4](2019)在《苏轼对成语的贡献》文中指出苏轼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他对汉语言的贡献也很大,本文仅从成语的角度研究苏轼的语言贡献。成语以其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的特点,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在作品中使用了相当多的成语,这些成语或引用、或自创,有许多都成为该语源流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汉语言发展有相当的影响。本文注重源流,采用文学研究路径,以苏轼作品中出现的成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既参考了多本权威成语词典,又扩大范围,借助《四库全书》《佩文韵府》,考出成语共553条,笔者将这些成语进行了搜集、分类,并对其中若干个成语重点进行了源流研究。此外,还论述了苏轼的语言成就及贡献,解决了关于文学作品中使用成语的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苏轼作品中的成语,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苏轼的语言成就,主要内容有历代学者对其使用成语的评价、他的语言特点、他在成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文学作品中使用成语的一些问题;第二章是苏轼对前代文本的成语化,内容包括其作品中成语的来源情况、成语的分类溯源、其引用成语所呈现的特征;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苏轼文本被后人成语化的列述、苏轼文本被成语化的缘由,以及有关于苏轼的成语故事;第四章主要涉及到未被现代成语词典收录的一些现成词,着重分析了三首苏诗中的现成词情况,并从《佩文韵府》中再摘录若干条现成词进行列述。

赵惠田[5](1997)在《“吐故纳新”例说》文中提出

肖云[6](2015)在《创意产业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研究 ——基于CAS的理论与方法》文中指出本文所研究的创意产业要素构成及其系统演化,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来展开的。事实上,囿于精神产品生产的特殊矛盾性,采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主要对象)来进行研究的路线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必须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建构科学的创意产业理论。本文根据创意产业系统的复杂性,采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创意产业的要素(主体)构成和系统演化。首先本文研究了创意产业的CAS特征,即创意产业的要素就是CAS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创意产业系统的要素构成就是系统适应性主体的构成;创意产业系统中适应性主体的交互方式和演化规律就是创意产业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和生成发展路径。接着,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创意产业的主体构成和系统演化。从宏观层而,本文认为创意产业的适应性主体是由政府主体、创意主体、创意转化主体、生产主体、推广主体、渠道主体、终端主体、消费主体、衍生主体和地点主体等10大主体构成的。这10大主体之间,任意一个主体都与其他所有主体存在交互关系,在相空间里面,这些主体构成了一个球型的交互图景和演化系统;同时这些主体又分别构成了整个创意产业系统的10大节点。任意一种创意产业,如果这些主体节点的某一个节点缺乏鲁棒性,就不可能与其他节点发生充分的交互;这种不充分的交互,将形成负反馈,并传导至整个创意产业系统,降低系统整体的鲁棒性,导致系统演化的停滞、延缓,甚至崩溃。进一步的,本文根据CAS理论有关聚集的思想,把10大主体由单主体聚集所形成的球型结构,变成了多主体聚集体;并根据聚集体中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创意产业系统的“群风车模型”,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创意产业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层次结构和交互关系。从微观方面,本文以闻名全球的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研究了作为CAS系统的创意产业的7大特性;同时,全面探讨了创意产业系统主体在执行系统、信用分派、规则发现等方面的适应性功能,并运用遗传算法构建了798演化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最后,基于CAS回声模型对创意产业系统主体之间的交换接触和交配接触进行了系统研究,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创意产业主体的特性和系统演化规律。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创意产业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系统中的主体都处在由其他主体所提供的情境中,由于所有的主体都变动不居,因此无法用静止的、线性的方法来对每一个主体赋予一种可以确定其变化的函数关系;但是如果用计算机模型来进行仿真研究,则很可能会有所得。比如,可以通过遗传算法来为创意产业的进化过程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第二、从拉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角度看,由于创意产品的消费往往需要累积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资本,而且具有偏爱价值,因此主体的信用分派除了直接赋信以外,延宕赋信和链式赋信都存在诸多困难,需要采用新的赋信方法,即本文所谓的“链式累积赋信”和“非敏感赋信”。第三,创意产业系统的演化是其构成主体不断交互的结果,没有主体之间充分的交互,就没有创意产业系统的演化;而主体之间的充分交互,是以主体自身的鲁棒性为前提的。因此,发展创意产业必须重视系统每一个主体的发展。中国目前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还不足4%,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就超过了20%。本文认为,中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意产业各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尚处于“弱交互”状态、一些重要节点的鲁棒性较差造成的。中国创意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为创意产业主体的交互,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增加节点的鲁棒性。本文为如何开展这些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比较深刻的洞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宋扬[7](2015)在《文气论》文中认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中的文气论涉及到文气的本体、文气论形成的历史、文气论的修辞理论、文气论传达出的个性特质、创作者的人格论、文气论的风格论等问题。如若不能深刻的理解文气论的理论意义与历史背景,就不能对文气思维进行或从分而有效的把握。文气灵逸于文本当中,从其生发的那一刻起,就表现为一种心灵层面上的感动,并经历了后来者历史性的阐释,从而实现了理论本身的古今对话。有关文气的理论散见于各种史料之中,然而,若我们只是停留在史料的表层,进行字面意义上的解读,是远不能接触到文气理论所富有的深刻内涵的,唯一能够实现文气理论有效解读的方式,就是观察文气论如何渐渐建立起理论内部的逻辑脉络,并将各种理论置放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去理解。由此,本文在纵向上选择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三个方面对文气论进行考察,并在横向上试图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对以上内容进行七个方面的诠释。之所以对文气论进行如上的考察,一是因为文气论以中国古典气论哲学为基础,气论哲学贯穿在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思想当中,是古人的宇宙观的基础;二是因为以“生命”作为论述的核心,上接文气论的宇宙观,下联文气论的文学表现,可以充分的展现文气论的美学内涵和理论体系。绪论首先对文气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对文气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文气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综合性研究与专题研究两类。就前者而言,由于试图将文气论的内容搜罗殆尽,在把握其整体风貌方面有当然优势,但是,当我们想要从整体论述其全部思想内容的时候,似乎不可避免的要陷入一般性论述与介绍当中,这样的论述与介绍作为初期的研究当然有其价值和意义,但它也在有意无意间阻碍了对于文气论思想研究的深入挖掘;就后者而论,目前针对文气论中的某一方面,或将文气论整体放在某一大学科背景下进行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性着作在推进文气论微观研究方面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针对其某一方面的研究由于缺少对于文气论的哲学基础、形成过程、个性特征、修辞笔法、人格修养和风格意味的整体把握,往往会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弊端,而以某一大学科,比如哲学、美学、文学等为参照进行的研究较之综合性研究虽然有所深入,但仍然没有把握住文气论的核心展开论述,因此仍然流于泛泛。由此出发,本文的写作重点划定为宇宙论、生命论以及艺术论三个层面,并对相关的理论背景进行了说明。其次,以作家的生命体验为重点,就此阐释文气论之所以关注人生命问题的原因。再次,对文气论派生出的各种范畴进行考察,论证文气论“杂”却并非杂乱无章,它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总领生存境遇整体的努力。论文的第一章以文气论的哲学基础为主要论述对象,以此来揭示文气论的本体论意义。具体而言,气的观念生发于自然之风,人们从对自然之风的感触中,体会到自然与自身的同源关系,由此文气之流行便被推衍到实际生存的方方面面,并深入的展开为气与整体之道在思想层次与历史层次上的关系;而由这两方面的关系出发,气论又呈现出自身在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气的“有”与“无”;第二,气的“动”和“静”;第三,气的“虚”和“实”;第四,气的“整体性”与“具体性”。以上气的四个特征不仅作为对象属性而存在,同时也体现为主体的情感内容与理性方式,而后者使得气论本身获得了现实性的品格。第二章论述文气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属于历史论范畴。历史的来看,从曹丕在理论上提出“文以气为主”这一论断,一直到明末清初,气的诗学理论不仅形成了系统,同时也获得了内涵上的不断更新,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影响了具体作品的风格。而气论诗学在如上层面的影响,又与气之本体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考察:首先对文气之形成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论述;其次,通过对文气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把握气与文之间的动态历史与内在逻辑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对文气论体系的形成给出解释。第三,对文气论进行的本体意义上的阐发,分别从“文气体现圣人之志”,“文气体现人生境界”以及“文气表征人生理想”的角度加以具体落实。第三章论述文气说的语言意义及修辞笔法。辞气,也就是文气论的修辞论。文气说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修辞的问题一直是很重要的,气体变化,以曲为贵,修辞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成为古典诗学中的一门技术,气具有通贯性,锻炼人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修辞笔法里体现出了诗文不同的文气,生机活泼,而这表征了诗人的内在人格修养。为此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节论述气与修辞观,文气论在修辞的问题上形成了对于“文”和“质”关系的两种意见。可见修辞从一开始出现就有着辨证的特点,这是符合气的思想特征的,表现出来的文气观也有辨证的关系。第二节论述文气论的修辞格式,第三节论述辞气的修辞意义。第四章论述才气,即文气论的个性论。第一节论述了才气的个性基础,主要体现为功夫在诗外的理论要求。第二节论述才气与作品格调之间的关系,属于才气的文学表现范畴。第三节在个性与文学本质的关系中探讨才气的自然性。最后,打通才气与文气之间的关系,对个性贵在有言外之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以文机论文气,考察育植文机的知识基础与人格因素。养气论构成了文气论的人格论。第一节论述养气论的知识基础,指出养气论在养学,养精,养气,养神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二节从人格培养的角度论述人格与文气的关系,重点探讨文气论内容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第三节论述养气与作品形式和作品特色的关系。第六章探讨文气论的风格论。第一节论述气哲学与风格理论的形成,包括情动则澄“神”的境界、神与气是两种风格、一气贯通几个问题;第二节论述气与风格的类型,文机开则变态生,审美品格的差异等问题;第三节论述气与意境,对气韵生动与古典史学中的“意境”说之关系进行考察。结语部分从总体上阐述文气论的诗学特征,并将文气论在生命诗学的意义上加以定位,从而对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与整体意图加以总结。

陆平[8](2009)在《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2004年调查显示,90.0%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参,但对教参持“满意”态度的只有45.0%,教参的高使用率与低满意率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本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以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语文教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参功能问题进行考察,旨在廓清对语文教参功能的模糊认识,谋求改进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制质量。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第一章文献综述,着重梳理了我国语文教学参考书发展史,为整个研究奠定了较坚实的史实基础。第二章,将语文教学参考书置于教学要素系统中,探讨了它与相关教学要素、教学文本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了我国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编制现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语文新课程改革现状对语文教参功能的需求和影响。从多角度厘定了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应然功能:从功能效应来看,语文教参直接功能包括提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阐释课文并提供相关资料、提示教学过程组织策略、提示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直接功能的实现会衍生出多种间接功能;从解决问题的类型来看,语文教参侧重于帮助教师解决语文教学的科学性问题,对解决教学艺术性问题难以奏效;从读者对象来看,语文教参编制主要着眼于群体功能的发挥,而不囿于少数教师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从功能取向来看,要注意分析广大语文教师的需要,吸收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改进教参编制,增强正功能,规避负功能;缩小应然功能与实然功能间的“落差”,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第三至五章分别从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维度,深入到语文教参使用者、编者中间,深入到中小学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参功能作了实证考察。首先,问卷调查。本研究通过对三省一市331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所作的问卷调查发现,语文教师“使用”教参者占92.7%;八成多教师认为现行语文教参对课程标准精神“有所体现,但不够”,对现行语文教参的总体满意率只有48.5%:现行语文教参在帮助解决“教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教”等问题上作用较大;在帮助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作用较小。其次,课堂观察。通过课例考察发现,“教科书”、“教参”与“课堂实录”三种教学文本之间有关联,但不尽匹配:教师对教参内容作了取舍,部分内容对教学影响很大;教参没有清晰提示课程知识;各部分内容间的内在一致性有待提高;“文本解读型”语文教参为教师解读课文提供了帮助,但对实施教学支持不够。第三,深度访谈。在访谈中,受访教师反映语文教参对其从事教学工作是有作用的,但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作用呈现出由强转弱的曲线变化。受访教参编者认为,语文教参对语文教学质量能起到“保底”作用。本研究对“取消语文教参”论作了辩驳;对“叶老说:‘这个教参是个鸦片烟’”一说作了辨析。第六章从多层面考察了语文教参编制体例,归纳出四种类型及其特征;研判了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总体状况。针对我国现行语文教参编制的主要缺陷,提出了改进教参编制的建议。本研究成果对教材研制机构及人员加强和改进语文教参编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教学管理人员和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具有启发意义。本研究聚焦于考察新课程背景下我国语文教参的功能,对语文教参编制、使用等问题进行后续研究的空间还很广阔。

王艳红[9](2008)在《武术与中国传统导引术在当代结合发展的可能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术与传统导引术是中国的传统健身项目,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二者都是很好的健身、养生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面对社会背景的大变迁,武术与传统导引术都脱离了原来的社会环境。在当代,面对健身项目之间激烈的竞争,人们健身项目选择的多样化,武术与传统导引术该如何发展以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是关系到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代社会中将何去何从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在当代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针对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在当代结合发展的可能性展开研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异同点的分析,得出武术与传统导引术技术上的相似性与理论上的相通性,从而发掘二者可以结合发展的内部条件。实践方面,明末清初太极拳的产生本身就是武术借鉴了传统导引术中的某些元素;当代,木兰拳、合气健身操的出现更是武术与传统导引术结合发展的实例。所以对于武术与传统导引术而言,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具有结合发展的可能性。21世纪是鼓励创新的世纪,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动创编套路成为必然趋势。木兰拳、合气健身操、太极系列、健身功法的重新创编等健身套路的推陈出新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创造。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健身市场的需求以及大众的健身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武术健身套路、传统导引术受竞技性束缚较小,因此一些时尚元素,艺术、音乐、舞蹈、服饰等都可以吸取到新的健身套路的创编中。武术与传统导引术都是以更多的人作为直接参与者的形式而存在。因此它们可以有更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使人们针对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风格、器材选取等方面元素,进行酣畅淋漓的创编。这给武术与传统导引术的结合创造了难得的机会,既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发展了自身。

魏刚[10](2013)在《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研究》文中认为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进程而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它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功效。但遗憾的是,尽管在几千年的传统体育养生实践中,人们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但是这些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犹如散乱的珍珠,散落在传统体育养生的实践和文献资料中,而没有将其捡起穿成一串,形成一套系统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专论。基于此,本研究以思想史为切入点,对传统体育养生展开思想史层面的研究,旨在形成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专论,为丰富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和推动传统体育养生健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体系。本研究以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手段,通过探寻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发展轨迹,厘清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发展的历史;在对传统体育养生经典和精英话语反思基础上,依托支配人们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的知识、理论和信仰等一般的知识为素材,建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并获得相应的结论:第一,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空语境下,在传统体育养生实践基础上反复思索后形成的对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和生命的一种认知和观念。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绵延、萦绕在人们的传统体育养生实践中,支配着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第二,基于“历史关节点”,我们将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发展历史,归纳为以下六个时期,并体现出一条历史发展的主线。即:《周易》-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源头;春秋战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形成;秦唐时期-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发展;宋元明清-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汇聚与整理;中华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传承与转型;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丰富与多元。第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天人合一说大体是从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性及人与外界自然的和谐性两个“合一”的方面来指导传统体育养生实践。调和阴阳平衡是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法则。传统体育养生根据阴阳互根和相互转化的观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和方式,从影响人体健康的内外环境中的阴阳入手,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意气说的根源精髓是:培补元气;调和气血;意念引导、心神宜静;形与神俱、形神兼养。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动静说包括偏重“动形养生”、偏重“静以养神”和“动静兼养”三种思想,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养生思想。

二、“吐故纳新”例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吐故纳新”例说(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笔记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现状
    二、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的价值
    三、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宋代笔记文献的词汇学研究价值
    第一节 宋代笔记文献语言材料的基本特征
        一、考证与行文材料并举
        二、通语与方言材料同现
        三、共时与历时材料互证
        四、零散与系统研究共存
    第二节 宋代笔记文献在词汇学研究中的价值
        一、保存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
        二、揭示过渡时期汉语的各类词汇面貌
        三、包含丰富的词语考释材料
        四、拥有系列日常口语词群
    第三节 如何利用宋代笔记文献从事词汇研究
        一、以文献学的眼光看待词汇问题
        二、正确认识宋代笔记中的口语成分
        三、围绕生活习俗进行俗语词汇研究
        四、考探方俗词语源流,做现代汉语方言的溯源工作
        五、追踪宗教词汇、外来词汇来龙去脉
        六、系连零散材料作系统研究
第二章 宋代笔记新词新义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新词新义的语言学特徵
        一、新义新词、旧义新词并存
        二、类推造词形成系列词群
        三、外因促进新词、新义的产生
    第二节 新词新义与宋代社会的大发展
        一、工商业的繁荣
        二、科举制度的完善
        三、内忧外困下的军事防御
    第三节 新词新义与宋人的日常生活
        一、帝王将相的衣食住行
        二、精英文化阶层的讲摩之风
        三、形式各异的民间习俗
第三章 宋代笔记方俗词汇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义考
    第二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理据考
        一、认字辨音,考探原形
        二、参照史实,揭示依据
        三、立足语言本身,追溯词汇衍生脉络
    第三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研究与岭南风土人情
        一、人群概貌
        二、物产工艺
        三、衣食住行
        四、婚丧嫁娶
        五、人际信仰
    第四节 宋代笔记方俗词与方言研究
        一、方言词
        二、方俗词汇中所见现代北方方言词
第四章 宋代笔记佛道词汇与外来词汇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中的佛道专用词汇
        一、佛教专用词汇
        二、道教专用词汇
        三、佛道共用专有词汇
    第二节 宋代笔记所见佛道一般词汇之发展演变研究
        一、中土固有而借入佛道文献的词汇
        二、生於佛道语境而跨境引申的佛道词汇
        三、佛道文化影响下的词汇演变
    第三节 宋代笔记中的外来词
        一、来自佛教的外来词
        二、来自外国语的外来词
        三、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外来词
第五章 宋代笔记熟语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所见成语研究
        一、成语之基本面貌
        二、前代成语之定型考
        三、新生成语之流变考
        四、同源成语考
    第二节 宋代笔记中的惯用语、谚语
        一、惯用语考
        二、谚语考
    第三节 宋代笔记所见隐语材料研究
        一、作者对隐语的探讨
        二、文人隐语
        三、民间隐语
第六章 宋代笔记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
    第一节 宋代笔记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为什麽要进行汉语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的断代研究
        二、为什麽要进行宋代笔记日常口语词层次研究
        三、怎样从事日常口语词汇层次研究
    第二节 宋代笔记亲属称谓类口语词层次研究
        一、父母称
        二、舅姑称
        三、兄姊称
    第三节 宋代笔记人体名称类口语词层次研究
        一、脸面、牙齿和五官
        二、头脑和腿脚
        三、臀和肩臂
        四、皮和肚
第七章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与汉语词汇学理论
    第一节 宋代笔记考证材料中的词汇学方法论
        一、因声求义
        二、求证方言
        三、钩沉古注
        四、认字辨音
        五、追求语词源流
        六、探究理据
        七、古今对比
        八、二重证据
    第二节 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几个特征
        一、“天人合一”“文如其人”观念与汉语词义引申
        二、“喜怒形於色”与身体行为短语的词汇化
        三、语言“俗解”与汉语词汇演变
    第三节 语言的对称性与汉语口语词汇的发展演变
        一、“对称规约”与汉语常用词的历时替换
        二、“对称规约”与词义的发展变化
        三、“对称规约”与汉语的古今文白转换
第八章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与文献整理
        一、不明词义者
        二、词形相近而意义相关者
        三、不明词或词形产生时代者
    第二节 宋代笔记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
        一、补《大词典》词条
        二、补《大词典》义项
        三、补《大词典》之引证
        四、《大词典》释义、引证商榷
结语
附录:引用宋代笔记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後记

(2)《行气玉铭》辑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行气玉铭》概述
第二章 《行气玉铭》文字辑考
第三章 《行气玉铭》铭文通释
第四章 《行气玉铭》的年代和国别
第五章 《行气玉铭》的功用探讨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释字索引
    (二)、图表
    (三)、后记
    (四)、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报纸)论文
    外文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苏轼对成语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苏轼的语言成就与贡献
    (一)历代对苏轼语言能力、语言成就的评价
    (二)苏轼的语言特点
    (三)苏轼的语言贡献及在中国四字成语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四)关于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成语的一些问题
二、苏轼对前代文本的成语化
    (一)苏轼作品中成词的来源情况
    (二)苏轼对前代文本的使用类型
    (三)苏轼运用成语呈现的特征
三、苏轼故事与作品文本被成语化的情况
    (一)苏轼文本被成语化考
    (二)苏轼文本被成语化的主要缘由
    余论:成语中的苏轼故事
四、苏轼作品中使用的成语(典故)示例
    (一)苏轼三首诗中使用成语示例
    (二)诗句中苏轼使用成语示例
    (三)其他成语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6)创意产业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研究 ——基于CAS的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CAS理论的由来和重要研究成果举例
        1.2.2 CAS理论概述和简评
        1.2.3 回声模型
    1.3 创意产业相关研究述评
        1.3.1 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1.3.2 我们对于创意产业的认识
        1.3.3 创意产业的特征
        1.3.4 CAS方法与创意产业研究的统一性
    1.4 CAS理论在创意产业研究中的运用概览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5.1 主要内容
        1.5.2 目标与方法
        1.5.3 思路和路线
第2章 创意产业系统的特征分析
    2.1 创意产业系统的主体构成
        2.1.1 创意产业系统主体的研究现状
        2.1.2 创意产业系统的主体构成
        2.1.3 创意产业系统诸主体交互的基本模式
        2.1.4 创意产业系统诸主体交互的价值模式
        2.1.5 政府在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1.6 申论:创意产业诸主体交互的鲁棒性
    2.2 作为CAS的创意产业系统的特性
        2.2.1 主体的聚集
        2.2.2 主体的非线性交互
        2.2.3 主体之间的资源流动
        2.2.4 创意产业系统的多样性特征
    2.3 作为CAS的创意产业系统的机制
        2.3.1 标识创意产业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
        2.3.2 内部模型创意产业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机制
        2.3.3 积木推动创意产业系统发展的关键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意产业主体的性能分析
    3.1 创意产业主体的执行系统
        3.1.1 创意产业执行系统的规则
        3.1.2 创意产业执行系统的特点
        3.1.3 创意产业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3.2 创意产业主体的信用分派
        3.2.1 创意产业主体对规则的直接赋信
        3.2.2 创意产业主体对规则的延宕赋信
        3.2.3 创意产业主体对规则的链式赋信
        3.2.4 创意产业主体的缺省层次
        3.2.5 信用分派的传递水桶算法
    3.3 创意产业主体的规则发现
        3.3.1 GA算法在CAS领域运用的可能性
        3.3.2 运用GA对798进行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意产业系统的回声模型分析
    4.1 创意产业系统回声模型的建立
        4.1.1 ECHO模型述论
        4.1.2 例说:中国艺术产业的ECHO模型
    4.2 基于回声模型的创意产业主体的交换接触
        4.2.1 创意产业主体的条件交换
        4.2.2 创意产业主体的资源变换
        4.2.3 创意产业主体的粘着耦合——CAS形态发生的机制
    4.3 基于回声模型的创意产业主体的交配接触
        4.3.1 创意产业主体的选择性交配
        4.3.2 创意产业主体的条件复制——CAS的形态发生过程
        4.3.3 例说—日本动漫产业演化的回声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意产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理分析
    5.1. 创意产业系统的自组织现象
        5.1.1 自组织理论概述
        5.1.2 创意产业系统的自组织生长
        5.1.3 一个他组织失败的案例
    5.2 创意产业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5.2.1 自组织与系统开放
        5.2.2 自组织与系统远离平衡态
    5.3 创意产业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机制
        5.3.1 自组织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
        5.3.2 自组织与系统涨落
    5.4 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形式
        5.4.1 系统自组织与系统循环
        5.4.2 自组织与系统分岔
    5.5 创意产业自组织演化的复杂性
        5.5.1 自组织与混沌
        5.5.2 798的混沌演化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7)文气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气论的研究现状及其理论意义
        一、文气论研究成果综述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文气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本文研究关注的主要方面
        一、研究重点和方法
        二、研究框架和内容
第二章 元气淋漓——文气论形成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文、气及其相关概念的界说
        一、自然之气
        二、生命血气
        三、心灵文气
    第二节 气的哲学特征
        一、无中生有
        二、动静相召
        三、虚实恬淡
    第三节 元气淋漓
        一、“物”背后的共相
        二、微明之道
        三、“刚柔相摧而生变化”
    注释
第三章 气韵生动——文气论演变历史及本体意义
    第一节 文气论的次序演变
        一、初期:“阴阳不测之谓神”
        二、深化:“有情之天下”
        三、成熟:“空王之道助”
    第二节 文气论的范畴与理论体系
        一、基本范畴:气盛而化神
        二、气韵生动:生生为艺
    第三节 文气论的本体意义
        一、错综复杂,有章可循
        二、中和之美,天地之心
        三、源流永续:大气之美
    注释
第四章 辞气——文气论的语言意义及修辞笔法
    第一节 气与修辞观
        一、重视“文”的修辞观
        二、重视“质”的修辞观
    第二节 辞气浩荡
        一、生机活泼:字词的修辞
        二、气当曲折:句子的修辞
        三、一气贯注:章的修辞
    第三节 辞气的修辞意义
        一、君子之德
        二、文气纵横
        三、神与气和
    注释
第五章 才气——文气论的个性要求与创作格调
    第一节 才气:文气论的个性要求
        一、天才
        二、才德
        三、才学
        四、才能
    第二节 才气:文气论的创作格调
        一、才气贲张,出格调
        二、真才气,各有千秋
        三、气力周备,得心应手
    第三节 才气:文学的本质
        一、才气预表人性
        二、才气浸润生命
        三、才气本根自然
    注释
第六章 养气——文气论的知识基础与人格因素
    第一节 养气论的知识基础
        一、性命学来源
        二、哲学来源
        三、文学来源
    第二节 人格与文气
        一、修正意志
        二、修养人格
        三、修炼风采
    第三节 人心修养与境界
        一、体态之美:气之完全
        二、生机之美:文机变态
        三、气度之美:情感境界
    注释
第七章 气象万千—文气说的欣赏意味与艺术体验
    第一节 气韵天成
        一、气势:整体性分明的统序
        二、气感:底蕴富厚蓄藏内敛
        三、体气:真实生命性形状
    第二节 气象更新
        一、清气与风格
        二、逸气与风格
        三、理气与风格
    第三节 气貌山海
        一、知觉灵明,诗意的空间
        二、四时之外,陶冶而来
        三、气化宇宙,古意盎然
        四、思与境谐,神与物游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基本概念解析
        一、主要概念分析
        二、本文关键词的界定
        三、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语文教学参考书发展概况
        一、我国语文教学参考书发展史略
        二、国外语文教参开发概况
    第二节 语文教参研究文献综述
        一、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
        二、国外语文教参研究综述
第二章 “迷途的羔羊”:语文教参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第一节 教学参考书在教学要素中的位置及关系
        一、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三要素”中的位置
        二、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七要素”中的位置
        三、教学参考书与相关教学要素的关系
        四、语文教参与相关教学文本的关系
    第二节 相关教学要素、新课改与语文教参功能
        一、语文课程与教科书编制与语文教参功能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语文教参功能
        三、语文新课程改革与语文教参功能
    第三节 语文教参功能分析框架与功能定位
        一、语文教参功能分析的多维视角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参功能的定位
第三章 “期望”与“缺憾”:基于问卷调查的功能考察
    第一节 调查方法
        一、调查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现行语文教参使用概况
        二、对现行语文教参分项内容的看法
        三、期望与缺憾
第四章 “有用”与“无助”:基于课堂观察的功能考察
    第一节 教学文本概述
    第二节 课例考察一:《百合花开》
        一、《百合花开》相关教学文本概述
        二、三份教学文本关联性考察
        三、追问与探询
    第三节 课例考察二:《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我们家的男子汉》相关教学文本概述
        二、三份教学文本关联性考察
        三、追问与探询
第五章 “存”与“废”:基于深度访谈的功能考察
    第一节 倾听语文教参使用者的心声
        一、受访教师谈语文教参
        二、教师撰文论语文教参功能
    第二节 倾听语文教参编者的声音
        一、受访编者谈语文教参
        二、“编辑大意”论语文教参功能
        三、评述与讨论
    第三节 “存”与“废”之争评述
        一、“取消语文教参论”评述
        二、对“叶老说:‘这个教参是个鸦片烟’”的质疑
第六章 “审视”与“超越”:语文教参编制的变革
    第一节 我国语文教参总体结构考察
        一、语文教参“一册书”层面体例考察
        二、语文教参单元层面体例考察
    第二节 我国语文教参“一课书”层面编制分析
        一、两岸《小松树和大松树》教科书编制之比较
        二、两岸《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教参文本比较
        三、微观比较小结
    第三节 我国历史上典型语文教参个案分析
        一、《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例析
        二、《新学制国语教授书》例析
        三、《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例析
    第四节 语文教参编制类型及其功能特征
        一、语文教参编制类型
        二、各类语文教参功能特征
    第五节 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变革
        一、我国现行语文教参编制概况及主要缺陷
        二、改进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建议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有关我国语文教参发展史的结论
        二、厘定新课程背景下我国语文教参功能的结论
        三、有关语文教参编制状况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及其维度体系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察课堂列表
    附录四 深度访谈列表及转录稿举隅
    附录五 语文教师批注过的教本图片
    附录六 语文教学参考书文本选录
    附录七 笔者对语文教参提出商榷意见的短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武术与中国传统导引术在当代结合发展的可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导引与气功在概念上的区分
        1.2.2 儒、释、道各家的养生思想及其养生术
        1.2.2.1 儒、释、道三家均注重以外在形体的修行达到内省的养身之道
        1.2.2.2 儒、释、道三家对心理状态要求的一致性
        1.2.2.3 儒、释、道三家养生思想最终达到目标的一致性
        1.2.3 关于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在当代结合发展研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对比分析法
        2.2.4 归纳总结法
3 武术与中国传统导引术共同点与差异点的分析
    3.1 武术与中国传统导引术的主要相同点分析
        3.1.1 武术、中国传统导引术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健身项目
        3.1.1.1 武术和传统导引术都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健身项目
        3.1.1.2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3.1.2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在处理“天人关系”上的一致性
        3.1.2.1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都讲究内外相合
        3.1.2.2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都力争做到与外在自然环境相和谐
        3.1.2.3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都讲究大小周天的运行
        3.1.3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都与传统医学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3.2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的差异点分析
        3.2.1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形成、发展的过程不同造成了二者本质的不同
        3.2.2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外在现象上的不同
        3.2.2.1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在套路动作结构上的差异
        3.2.2.2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在健身机制上的差异
        3.2.2.3 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在观赏性上的差异
4 武术与中国传统导引术在当代结合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4.1 国家政策为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在当代的结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2 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分析武术与传统导引术结合发展的可能性
        4.2.1 从社会发展方面分析武术与传统导引术结合发展的可能性
        4.2.2 从健身市场需求方面分析武术与传统导引术结合发展的可能性
    4.3 大众健身意识的增强是武术与传统导引术结合发展的外在推动力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10)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文献综述
    四、 相关概念释义
    五、 研究框架
上篇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时代变迁
    第一章 《周易》——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源头
        一、 《周易》概述
        二、 《周易》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渗透
        小结
    第二章 春秋战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形成
        一、 儒家养生思想
        二、 道家养生思想
        三、 墨家的养生思想
        四、 医家养生思想
        五、 杂家的养生思想
        小结
    第三章 秦唐时期——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发展
        一、 秦、汉、三国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
        三、 隋唐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
        小结
    第四章 宋元明清——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汇聚与整理
        一、 宋元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
        二、 明清时期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
        小结
    第五章 中华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传承与转型
        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时期——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丰富与多元
        一、 传统体育养生的“新体育”思想时期
        二、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科学发展时期
        小结
下篇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理论的凝练
    第七章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天人合一说
        一、 “天人合一”思想概述
        二、 传统体育养生中的“天人合一”说
        小结
    第八章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阴阳五行说
        一、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二、 传统体育养生中的阴阳五行观
        小结
    第九章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意气说
        一、 传统体育养生的意气说内涵与渊源
        二、 传统体育养生意气说的根源精髓
        三、 传统体育养生意气说在拳术养生中的体现——以太极拳为例
        小结
    第十章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动静兼顾说
        一、 偏重“动形养生”的思想
        二、 偏重“静以养神”的思想
        三、 “动形养生”和“静以养神”思想的辨析
        四、 “动静兼养”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
        五、 “适度”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访谈提纲

四、“吐故纳新”例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笔记词汇研究[D]. 冯雪冬.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0)
  • [2]《行气玉铭》辑考[D]. 张道升. 安徽大学, 2006(12)
  • [3]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苏轼对成语的贡献[D]. 梅馨月.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吐故纳新”例说[J]. 赵惠田. 发明与革新, 1997(01)
  • [6]创意产业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研究 ——基于CAS的理论与方法[D]. 肖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7]文气论[D]. 宋扬.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8]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D]. 陆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9]武术与中国传统导引术在当代结合发展的可能性研究[D]. 王艳红. 武汉体育学院, 2008(11)
  • [10]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研究[D]. 魏刚. 苏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破旧带新”的例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