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阻燃母粒生产工艺及设备

聚丙烯阻燃母粒生产工艺及设备

一、丙纶阻燃母粒的生产技术及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周真佳[1](2021)在《聚丙烯纺黏长丝针刺土工布及复合土工膜的结构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逐渐发展成为了纺黏针刺生产工艺中的一个热点,也是非织造土工布生产工艺中的一个创新点和难点。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生产工艺的典型技术在于将熔融纺丝与针刺固结技术相结合,形成特有的聚丙烯连续长丝三维孔隙结构。但是,目前在特殊的岩土工程领域中,缺少对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及工程界对聚丙烯纺黏针剌土工布的结构性能及水力学性能等更是缺乏一系列的研究。我国目前大多采用聚酯纺黏针刺土工布,但聚酯土工布的重大缺陷是耐碱性能较差,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而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具有突出的耐碱特性,尤其在酸碱性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课题对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进行研究,以望代替聚酯纺黏针刺土工布。本课题是在纺黏针刺工艺条件下,制备聚丙烯、聚酯纺黏针刺土工布,利用短纤针刺固结工艺制备丙纶针刺土工布。重点研究制得的土工布的结构性能及相关水力学性能等。探究分析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表面及截面形态,研究纤维缠结机理和布的拉伸性能。并将不同工艺下制得的土工布进一步采用一步法新复合工艺研究制备土工布/聚乙烯(PE膜)复合土工膜,进行相应的性能测试和对比分析。并对制备的复合土工膜的土工复合机理、顶破机理和拉伸性能等进行了研究。从而能够为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生产和相关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前期实际工程的应用情况和在此要求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了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聚酯纺黏针剌土工布、丙纶短纤针刺土工布分别在三个面密度上(设计值分别是200g/m2、400g/m2、600g/m2)的各项力学性能。同时还研究了制备的三种复合土工膜在三个面密度上(设计值分别是500g/m2、700g/m2、900g/m2)的各项性能。包括拉伸、撕裂、顶破性能以及渗透性能等。并对同等面密度下产品的各项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工程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同时还研究分析了CBR顶破与圆球顶破性能及差异。研究表明:(1)纺黏长丝针刺纤网内部的长丝是以“Ω”打结的形式缠结锁死。布样在拉伸断裂时,首先是杂乱铺放的长丝的延伸,接着长丝之间以“Ω”形式打结锁死的纤维缠结点结构的破坏,最后长丝发生断裂。(2)在面密度为200g/m2、400g/m2时,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断裂强度小于聚酯纺黏针刺和丙纶短纤针刺土工布,数值上后两者约是前者的1.3~1.7倍;但在面密度600g/m2下反之,且强度最大达到了53.86KN/m,这与成网和针刺固结工艺技术有关。而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撕裂强力和顶破强力(CBR顶破和圆球顶破)均大于聚酯纺黏针刺土工布和丙纶短纤针刺土工布。(3)对CBR顶破与圆球顶破性能的研究表明:聚丙烯纺黏针刺、聚酯纺黏针刺和丙纶短纤针刺土工布的CBR顶破强力和伸长均大于圆球顶破。CBR顶破强力约是圆球顶破的1.6~2.5倍左右,伸长约是圆球顶破的1.3~2.1倍左右。两种顶破强力的差异主要是土工布被顶破时剪切力和受力面积不同(CBR顶破受力面积1962.5mm2,圆球顶破受力面积490.63mm2)。此外两者的顶破强力与顶破面积不成正比例关系。研究还表明:(4)热熔PE挤出膜在热熔状态下与土工布的复合增加了复合土工膜的强度。其断裂强度、撕裂强力、顶破强力均高于单一土工布。聚丙烯纺黏针刺布/PE复合膜渗透系数极小,复合土工膜一侧的土工布形成排水通道,另一侧的PE膜起主要防渗作用。(5)复合土工膜的复合机理是在热熔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热熔PE挤出膜与土工布经压延复合和轧压后,熔融的PE在土工布表面发生部分渗透。大量纤维与热熔膜热黏合在一起,从而使土工布表面部分纤维镶嵌在PE膜里,在纤维网络区域有效与热熔PE膜复合,即固结。最终冷却成型的PE膜层对纤网中纤维产生束缚作用,制约纤维网的伸长,大大增加了膜的抗拉能力。复合土工膜拉伸过程包括两部分:一是复合土工膜中土工布布样主体的断裂;二是PE膜的断裂。(6)聚丙烯纺黏针刺布/PE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比聚酯纺黏针刺布/PE复合膜和丙纶短纤针刺布/PE复合膜的性能好。其撕裂强力和顶破强力均大于另外两者,且CBR顶破强力大于圆球顶破。其复合膜的性能对比规律,与单一土工布的对比规律相似。

祁婷[2](2021)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尼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作为纤维(也称为“锦纶”)、工程塑料和薄膜在纺织服装、汽车、电器、食品包装等行业应用广泛。目前我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尼龙生产国和消费国。尼龙纤维优于涤纶的耐磨性、吸湿性、染色性及其在工程塑料和薄膜方面的广泛用途,将使其未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对我国尼龙品种、产业链上下游情况、产业集群分布情况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江苏省海安市是我国尼龙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了集尼龙切片、纺丝、加弹、加捻、织造到纺织品、工程塑料制品生产的集群式发展模式。但随着其他地区尼龙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也面临着市场份额不断减小的威胁。因此,对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现状进行研究,评价其集群竞争力,将有助于集群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尼龙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其次,按区域将我国尼龙产业分为了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五大集群,分别研究了各大集群的现状,并且对五大集群进行了对比分析;再次,以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为例,对该集群发展现状及竞争力进行了初步的定性分析;最后,基于GEM模型建立了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且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尼龙产业链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已是全球尼龙6原料—己内酰胺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我国也是尼龙66原料-己二酸的最大生产国,但己二腈主要依靠进口,是制约我国尼龙66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尼龙切片以生产民用丝为主,在工程塑料和薄膜方面的应用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尼龙产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产能基本空白,进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地区。(2)福建省和山东省在产业链上游更具优势;福建省、江苏省在尼龙6中游更具优势,河南省在尼龙66中游更具优势;浙江省和江苏省在下游应用方面更具优势。(3)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中切片企业规模优势显着,下游加弹、制线、织造企业规模小但数量众多。集群主要在基础条件、产业链、区位、产业集中度等方面呈现出发展优势,在产品同质化、企业设备、品牌与创新方面存在不足。(4)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GEM模型得分为495分,集群整体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国内竞争优势。在基础、企业、市场三大竞争力中,企业竞争力分值最高,基础竞争力分值最低,供应商及相关辅助行业竞争力和本地市场竞争力是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的独有优势。

花泓静[3](2021)在《可染改性聚丙烯复合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PP)纤维,又称丙纶,是以等规聚丙烯为原料纺制而成的化学纤维。自问世以来,聚丙烯纤维因其优异的疏水导湿性、比重轻、热导率低等特性,在民用纤维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聚丙烯结构规整,且分子链不含任何能与染料结合的极性基团,导致聚丙烯纤维的染色性能较差,所以对聚丙烯进行可染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众多的可染改性方法中,共混改性具有高效、低成本等特点,被认为是改善聚丙烯染色性能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为了达到较高的上染率,改性剂加入量过多,会严重影响纺丝性能和纤维的力学性能。因此,如何制备改性聚丙烯并研究相应的纺丝技术,实现聚丙烯纤维可染改性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可纺性和力学性能,是可染聚丙烯纤维研究与制备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为改性剂、聚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P-g-GMA)为相容剂,通过将PP与TPEE、PP-g-GMA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熔融共混,制备改性PP。以此改性PP为皮层、纤维级PP为芯层,采用皮芯复合纺丝技术制得可染聚丙烯皮芯复合长丝。首先,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熔融指数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旋转流变仪等对原料PP、TPEE与PP-g-GMA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PEE的硬段、软段分别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与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构成。PP、TPEE与PP-g-GMA的熔点分别为162.0℃、193℃和165℃,初始热分解温度分别为419℃、374℃和427℃,均远高于各自熔点,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宽的加工温度范围。三种原料熔融指数大小依次为PP>TPEE>PP-g-GMA,且PP与TPEE的熔融指数随温度升高时变化较明显,PPg-GMA随温度升高熔指变化不明显。随温度升高,PP与TPEE的复数黏度随之下降;同一温度下PP的复数黏度低于TPEE的复数黏度;熔融指数测试结果与旋转流变的测试结果相吻合。其次,以PP-g-GMA为相容剂、TPEE为改性剂与PP在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共混,在不同共混温度下制备了不同相容剂含量的PP/TPEE共混物(即改性PP)。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旋转流变仪等对共混物的断面形貌、结晶性能、流变性能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容剂添加量为1%时分散相分布最为均匀、平均粒径最小,为1.03μm;随共混温度升高,分散相粒径增大,其中在220℃条件下分散相平均粒径最小,为0.81μm。随着相容剂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热结晶温度以及结晶度下降,结晶速率变快;随着等温结晶温度下降,共混物结晶速率变快。随着TPEE的加入,PP的球晶尺寸减小、晶核增多、黑十字消光现象减弱。随着TPEE的加入或相容剂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损耗模量、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都有所增加;在230℃下,随时间增加,共混物的复数黏度保持稳定。表明该熔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最后,采用复合纺丝技术,以上述优化的改性PP为皮层,纤维级PP为芯层,制备皮芯复合长丝,重点考察了不同纺丝速度、皮芯复合比以及相容剂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纺丝速度增加,复合纤维的取向度、结晶度、动态热应力以及断裂强度提高,但纺丝性能变差;(2)随着皮层含量从40%增加到60%,复合纤维的取向度、结晶度、动态热应力以及断裂强度减小,但染色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在100℃染色时K/S值从4提高到5.11,上染率从18.2%提高到36.7%;(3)随着相容剂的加入,复合纤维的取向度、结晶度以及动态热应力降低,但断裂强度提高,且染色性能也优于原复合纤维及纯PP纤维,在100℃染色时纯PP纤维K/S值为0.26,上染率为11.1%,加入1%相容剂后复合纤维的K/S值提高到4.73,上染率提高到35.4%。本文将共混改性与皮芯复合纺丝技术相结合,成功制备了可纺性、力学性能良好、分散染料可染的改性皮芯复合聚丙烯纤维,为可染丙纶的产业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肖家坛[4](2021)在《聚乳酸纺熔非织造材料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使用塑料、一次性物品带来的大量废弃物,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人们亟需寻找可代替石油基聚合物的环境友好型材料。聚乳酸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可成为石油基聚合物的替代品。目前,非织领域内主要是聚乳酸纺粘热轧产品,该类产品的表面光滑但不柔软。同时,聚乳酸熔喷材料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并未实现稳定的生产。为改善聚乳酸产品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本课题从工艺角度出发,结合纺粘水刺复合技术、熔喷技术,制备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聚乳酸熔喷材料。并利用Fluent软件进行纺粘、熔喷气流场模拟,根据模拟结果指导实验。论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纺粘、熔喷气流场模拟。纺粘气流场中,在0.8 m/s的冷却风速环境下存在稳定的纤维牵伸点,牵伸风压的改变不影响冷却吹风的气流场分布。熔喷气流场中,气流流速和温度在喷嘴口下方15-20 cm处发生波动。第二部分为聚乳酸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研究了牵伸风压和水刺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随着牵伸风压的增大,纤维结晶度增大,产品横纵向断裂强度和伸长率增加,纵强高达147 N/5cm,横强高达344 N/5cm。随着水刺压力和水刺道数的增加,产品横纵向断裂强度显着提升,纵强高达152 N/5cm,横强高达354 N/5cm,产品的柔软性表现出先硬挺再柔软的趋势。牵伸风压对产品透气、透湿性的影响远大于水刺工艺参数。第三部分为聚乳酸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探究了热风牵伸压力和网帘接收距离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随着牵伸风压的增大,纤维直径可达3.56μm,产品透气性下降,过滤性能提升。随着接收距离的增加,纤维直径在3-4μm,产品透气性和过滤性能均得到提高。工艺改进后的聚乳酸熔体静电纺材料在15 g/m2时就能实现过滤效率在95%以上,实现低定量高滤效。

高可正[5](2020)在《PET抗菌着色纤维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涤纶(PET)是现代化学纤维市场的第一大品种,随着其不断发展,色彩和功能性的需求日益增加。彩色抗菌纤维在赋予纤维亮丽色彩的同时满足了人们对PET纤维抗菌防护性能的需求,因而成为PET纤维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与传统的后染整方法相比,通过加入抗菌着色母粒,熔融纺丝制备原液着色抗菌PET功能纤维的方法具有低污染、高色牢度、功能性持久等优点。抗菌着色母粒的制备要在兼顾良好的着色性和抗菌性能的同时保证高浓度颜料和抗菌剂在母粒中的良好分散性、以及母粒的加工性能、可纺性和纤维力学性能。为获得高品质原液着色抗菌纤维,研究制备PET多功能抗菌着色母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用金属离子负载型的磷酸锆载银抗菌剂和光催化型的二氧化钛载银抗菌剂,制备了颜料含量为20wt.%,不同抗菌剂含量的红色PET抗菌纤维母粒,并对母粒及纤维的抗菌、色彩、加工和力学等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有10wt.%二氧化钛载银抗菌剂的红色抗菌母粒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可纺性,制备的红色板L*值、a*值分别为45.21、51.12,所纺纤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抑菌率为78%和91%,但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未达到国标规定的60%的标准值。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分散剂和载体树脂对红色抗菌母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极性分散剂和普通极性分散剂相比,使用含有聚酯链段的超分散剂时,颜料和抗菌剂在母粒中分散更均匀,所纺纤维的拉伸强度提高了 6.3%。当母粒所用载体树脂中PET与PBT含量均为50wt.%时,色板着色力提高到103.67,所纺纤维拉伸强度提高了 21.3%,达到 3.19 cN/dtex。为丰富PET抗菌着色母粒的颜色体系,采用相同的抗菌剂,制备了另一基础色的黄色PET抗菌纤维母粒。结果表明,含有二氧化钛载银抗菌剂的黄色抗菌母粒同样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可纺性,制备的黄色板L*值、b*值分别为74.82、72.56。黄色抗菌纤维比红色有更好的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达81%和92%,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同样低于60%。最后,为改善纤维抗白色念珠菌效果不足的问题,采用原位还原法自制了磷酸铈负载纳米银的稀土基抗菌剂,并制备了 PET稀土基抗菌红色母粒。结果表明,在母粒中颜料含量为20wt.%,新型抗菌剂含量为10wt.%时,母粒可纺性良好,制备的色板着色力为102.21,所纺纤维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均达到99%以上,同时纤维具备良好的力学和色彩性能。

蒲熠[6](2020)在《纤维及非织造材料的功能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非织造材料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功能性和较低的成本结构而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人员根据特性需要已经研发出多种对非织造材料进行进一步改性的手段,包括截面异形改性、复合改性、共混改性、接枝改性、表面处理改性等。通过这些改性方法可以制备出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改性非织造材料。本文通过静电辅助熔喷工艺制备了改性超细聚丙烯非织造布,利用静电纺丝制备了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聚丙烯腈-多壁碳纳米管共混改性纳米非织造薄膜,运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改性的手段制备了两性棉非织造材料,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性能与应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在传统的熔喷设备中引入静电场,优化实验参数,可以将熔喷纤维的平均直径从1.69微米降低至0.96微米,并且纤维的直径分布变窄。(2)表征了静电辅助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纤维形态及纤网结构、孔径分布、过滤效率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静电辅助熔喷非织造材料较传统熔喷非织造材料虽然力学性能稍有下降,但具有更小的孔径和更高的过滤效率,可在空气过滤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3)使用静电纺丝成功地制备了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能的高取向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聚丙烯腈-多壁碳纳米管(PMIA/PAN-MWCNT)复合改性纳米纤维膜。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和高转速收集滚筒的配合有利于获得高取向的纳米纤维膜。(4)研究了PMIA/PAN-MWCNT复合改性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阻燃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得益于纤维的高取向排列和MWCNT对纤维的增强作用,纤维膜的断裂应力从10.6MPa显着提升至20.7MPa,随后通过三维仿真模拟仔细分析了纤维膜力学性能的提升机理。该复合纳米纤维膜具有理想的耐高温性、阻燃性和化学稳定性,有可能应用在多个领域中。(5)使用常压等离子体技术将六甲基二硅氧烷(HMDSO)聚合沉积到水刺棉非织造布的其中一面,制备出了表面性能呈两性的棉非织造材料。经过测试,等离子体处理过的表面呈疏水性,水接触角可达153°,而未经处理的表面仍保持亲水性能,水接触角为0°。(6)两性棉非织造布由于其不对称的浸润性,可以表现出水的单向传输功能。通过实验,定量地表征了其单向导水性能,另外,还表征了其透气性、透湿性和孔径分布。结果表明,两性棉非织造布在保持原有的透气、透湿性能的前提下,具有优异的单向导水功能。

薛增增[7](2020)在《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的制备及其对聚丙烯的控制降解》文中提出为制备出高流动性、可应用于熔融纺丝的聚丙烯(PP)纤维,通常需要在传统PP中加入过氧化物母粒。由于受技术和科研水平的限制,我国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20%)的研究和制备发展较为缓慢,目前仍需从国外进口。本论文以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的制备为目的,进行了以下工作:对韩国进口样品CRPP20X进行分析测试,确定了样品中过氧化物的种类(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简称D25))和含量(18.8%),并通过热力学分析手段研究了载体树脂的熔融和结晶行为,为实验室制备过氧化物母粒提供了参考。以实验室XSS-300同向平行双螺杆挤出机为条件,过氧化物选择D25,并对几种熔点低、与PP相容性好的烯烃类材料作为载体树脂的可行性逐个进行分析,最终制备出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5#配方。5#配方中D25的含量为20.68%,高于韩国进口样品。用制备的5#样品来控制降解均聚PP140,其添加量分别为0%、0.35%和0.61%。随5#样品添加量的增加,PP的流动性逐渐增加,当添加量为0.61%时,熔体流动速率(MFR)提高至94.03 g/10min(190℃,2.16kg),流动性增加了约10倍;当添加0.35%的5#样品后,重均分子量(Mw)14.4万减小至7.1万,分子量分布(PDI)从4.12减小至2.73,但5#样品添加量继续增加后,由于分子链支化和交联程度增加,导致Mw有所增加(9.0万),PDI减小至2.05;结晶角度分析,经5#样品改性后PP140结晶速率加快,结晶度增加,球晶尺寸减小。综合各角度分析结果:5#过氧化物母粒样品能够有效降解PP140,提高PP的流动性,但需控制母粒的含量,当母粒添加量较多时,会导致链段支化程度增加,弱化降解效果。根据客户的意见,在5#样品基础上继续调整配方和工艺,最终制备出满足客户要求的11#过氧化物母粒配方,D25的含量为20.36%。并进行了存储性能考查,发现过氧化物母粒不宜在开放条件下存储,但可在密封条件下存储6个月以上。

张帅[8](2020)在《聚乳酸纤维纳米颜料原液着色研究》文中认为聚乳酸(PLA)纤维是一种性能优越的生物可降解纤维,物理性能接近涤纶,具有很好的生物可降解性能。PLA纤维的原料不是石油化工产物,而是来自玉米、小麦甚至秸秆等植物和作物,天然环保而且来源广泛,是一种生态环保的合成纤维,具有取代涤纶部分应用领域的优秀潜力。本文首先使用纳米颜料对PLA进行原液着色纺丝,并分析研究纳米颜料色母粒和PLA着色丝的性能。然后使用PLA着色丝织成机织物,进一步研究PLA纳米颜料原液着色丝的织物应用性能。最后,通过补充紫色、绿色两种单色和多种纳米颜料调配的紫红、橙黄两种拼色进行色彩拓展实验,完善PLA原液着色的色谱完整性。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所示:首先,通过两种分散工艺分散纳米颜料并制备成色母粒,并分析颜料的分散效果和色母粒的性能,结果表明:超分散色母粒中颜料最小粒径在几百纳米级,普通分散母粒中颜料最小粒径只有1-5微米,使用超分散剂分散纳米颜料,颜料粒径更小、分散更均匀。颜料的分散效果会影响色母粒的性能,超分散色母粒MFR更大、FPV更小,分散性和流动性好,对纺丝过程的影响小。然后,使用色母粒进行原液着色纺丝,制备了颜料含量为1%的860D/120F PLA着色丝,并对着色丝的拉伸性能和着色效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分散着色丝拥有更好的拉伸性能和着色质量,强力损失约1%、伸长损失约3%,远小于普通分散着色丝的8%和10%;超分散着色丝的色差为0.2,耐热迁移等级在4级以上,着色均匀性和稳定性都很好,可满足生产加工的要求,普通分散着色丝耐热迁移等级在4级以下,不满足要求。接下来,将PLA着色丝织机织物,通过分析其拉伸性能、染色效果和染色牢度,并和高温高压染色和载体染色工艺染色的PLA织物进行对比,进一步研究PLA原液着色的效果,结果表明:1%(o.w.f)的红、黄、蓝超分散着色织物的K/S值为16,20和22,虽然略差于2%(o.w.f)的高温高压染色PLA织物的最佳色深,但断裂强力和伸长损失仅有3%和4%,染色牢度在4级以上,综合效果最优,而且颜料含量仅有1%(o.w.f),着色深度有很大上升空间。而普通分散着色织物的拉伸性能和着色效果都很差,综合性能最差。最后,通过对紫色、绿色两种间色和橙黄、紫红这两种拼色纳米颜料进行原液着色试验,制备的紫色、绿色超分散着色丝的拉伸性能、着色效果和着色牢度接近三原色纳米颜料,而紫红、橙黄在原液着色时因为多种颜料相互影响,各指标会略差一点,但也能满足生产加工的要求,并且拥有不错的着色效果,所以PLA可通过纳米颜料调配拼色来拓展原液着色的色谱体系。

潘金峰[9](2020)在《聚全氟乙丙烯纤维及织物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纤维材料及其制品在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和环保过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全氟聚合物由于优异的耐化学试剂(酸、碱、有机溶剂)、耐老化和阻燃等性能而受到人们密切关注。聚四氟乙烯(PTFE)是最重要的全氟聚合物之一,特殊的规整结构赋予其优异性能,但“不溶不熔”特性也限制了它的加工成型。聚全氟乙丙烯(FEP)是PTFE的改性材料之一,不仅具有相似优异性能,还有良好热塑加工性,可通过熔融纺丝法来制备纤维。石墨烯(GE)作为21世纪的一种高性能二维平面材料,具有高强、导电、疏水、亲油等优异性能,使GE成为制备功能型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理想填料。本文以FEP为原料,研究纤维及织物制备工艺、结构与性能,并以GE为无机填料,对FEP基体进行改性,探究改性纤维结构与性能。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FEP纤维(POY型),探究牵伸和热定型处理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牵伸和热定型处理可有效提高纤维结晶、取向和力学性能,其中牵伸200%的FEP纤维结晶度、取向度和断裂强度分别提高了4.29、81.9和9.7%,热定型处理后FEP纤维取向度提高了1.2%。利用单螺杆熔体纺丝机经逐级牵伸制得连续均匀的FEP长丝(FDY型),再以长丝为原料,经纺织工艺制成织物,对长丝及织物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EP长丝具有良好力学性能,断裂强度为0.78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21%,同时具有优良耐高温、抗热收缩、耐化学试剂和疏水性,其中纱线水接触角为115.8°;纤维织物有良好耐磨、耐高温、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其经、纬向断裂强度分别为29.4、24.5 MPa,经化学试剂处理和老化实验后纤维织物力学性能几乎无损失,表现出优异的耐化学试剂和耐老化性能。以双螺杆挤出机制备GE改性FEP纤维(POY型),探究GE含量、牵伸和热定型处理对改性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E在FEP基体中分散性良好,且熔融纺丝过程中没有被氧化或发生变性;GE的加入降低了改性纤维结晶和取向,但牵伸和热定型处理可明显改善其结晶和取向性能;GE对改性纤维力学性能和亲油性也有显着提高作用,当GE含量为0.3 wt%时,改性纤维断裂强度达到最大值(18.45 MPa),杨氏模量增加了19.5%,煤油接触角减小了37.4%;GE改性FEP纤维在综合性能提升的同时,还保留了FEP基体优异的耐化学试剂性能,其中经化学试剂处理后,改性纤维断裂强度保持率在95%以上。

钱晓明,张恒[10](2020)在《基于组合技术的先进非织造材料创新方法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进非织造材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纤维的特性优势,还具有多种功能性结构特征,是先进纤维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新产品开发的突破点。文章对先进非织造材料相关的组合创新理念、纤维组合创新和工程结构等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典型的非织造组合技术在先进非织造材料中的应用实例。研究认为非织造组合技术可增强先进非织造材料的流体定向传输和高效低阻过滤等"智能"特性,进而提升其在医疗卫生、过滤分离和能源等领域的"可持续"应用。

二、丙纶阻燃母粒的生产技术及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纶阻燃母粒的生产技术及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聚丙烯纺黏长丝针刺土工布及复合土工膜的结构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黏与针刺生产工艺
    1.2 土工合成材料
        1.2.1 分类及发展现状
        1.2.2 土工布的发展及应用
    1.3 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
        1.3.1 工艺技术流程
        1.3.2 聚丙烯纺黏针刺纤网的针刺加固工艺
    1.4 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研究和工艺技术发展概况
    1.5 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应用
    1.6 聚酯纺黏针刺土工布与丙纶短纤针刺土工布
        1.6.1 聚酯纺黏针刺土工布
        1.6.2 丙纶短纤针刺土工布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工艺技术及土工布制备
    2.1 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及制备
    2.2 聚酯纺黏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及制备
    2.3 丙纶短纤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及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工布基本性能及分析
    3.1 单纤维的性能及分析
        3.1.1 单纤线密度
        3.1.2 单纤力学性能
        3.1.3 单纤结构性能
        3.1.4 管式牵伸与大板窄狭缝牵伸下的单纤性能对比
    3.2 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表面及截面形态观察
    3.3 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力学性能及分析
        3.3.1 试样面密度、厚度、体积密度
        3.3.2 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
        3.3.3 撕裂强力
        3.3.4 CBR顶破和圆球顶破强力
        3.3.5 CBR顶破和圆球顶破性能及差异
    3.4 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透气性
    3.5 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水力学性能及分析
        3.5.1 垂直渗透性
        3.5.2 有效孔径
    3.6 聚丙烯纺黏针刺土工布的老化性能
        3.6.1 紫外光老化机理
        3.6.2 紫外光老化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纺黏针刺布/聚乙烯(PE)复合土工膜的制备及研究
    4.1 复合土工膜
    4.2 复合土工膜的制备
    4.3 复合土工膜的性能及分析
        4.3.1 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
        4.3.2 撕裂强力
        4.3.3 CBR顶破和圆球顶破强力性能及差异
        4.3.4 渗透性
    4.4 复合土工膜的复合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研究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产业链视角下我国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产业链分析及研究综述
    2.3 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研究综述
    2.4 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评价方法
    2.5 GEM模型及应用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尼龙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3.1 尼龙产业链内涵与类型
    3.2 尼龙产业链上游-原料现状分析
    3.3 尼龙产业链中游-尼龙产品现状分析
    3.4 尼龙产业链下游-尼龙产品的应用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尼龙产业集群分布及对比分析
    4.1 福建省尼龙产业集群概况
    4.2 浙江省尼龙产业集群概况
    4.3 江苏省尼龙产业集群概况
    4.4 山东省尼龙产业集群概况
    4.5 河南省尼龙产业集群概况
    4.6 五大尼龙产业集群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5.1 海安市尼龙产业发展历史
    5.2 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5.3 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5.4 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6.1 GEM模型研究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可行性分析
    6.2 GEM模型量化步骤
    6.3 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6.4 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5 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步骤
    6.6 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关于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 2 关于海安市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企业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可染改性聚丙烯复合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丙烯概况
    1.2 聚丙烯纤维染色改性方法
        1.2.1 化学改性
        1.2.2 物理改性
        1.2.2.1 阳离子染料可染聚丙烯
        1.2.2.2 酸性染料可染聚丙烯
        1.2.2.3 分散染料可染聚丙烯
    1.3 共混体系相容性研究
    1.4 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在聚丙烯染色改性中的作用
        1.4.1 热塑性弹性体简介
        1.4.2 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在染色改性中的应用
    1.5 皮芯复合纤维
        1.5.1 皮芯复合纤维简介
        1.5.2 皮芯复合纺丝技术与可染改性聚丙烯纤维
    1.6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料切片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切片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切片基本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熔融指数分析
        2.3.2 TPEE的结构性能研究
        2.3.3 热性能研究
        2.3.3.1 DSC分析
        2.3.3.2 TG分析
        2.3.4 动态流变性能分析
        2.3.4.1 连续升温扫描
        2.3.4.2 时间扫描
        2.3.5 小结
第三章 PP/TPEE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切片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PP/TPEE共混样品的制备
        3.2.4 PP/TPEE共混物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混物相形态研究
        3.3.1.1 相容剂含量对共混物相形态的影响
        3.3.1.2 共混温度对共混物相形态的影响
        3.3.2 共混物结晶性能研究
        3.3.2.1 非等温结晶性能
        3.3.2.2 等温结晶性能
        3.3.2.3 结晶形态分析
        3.3.3 共混物动态流变性能研究
        3.3.3.1 连续升温扫描
        3.3.3.2 时间扫描
    3.4 小结
第四章 可染改性聚丙烯复合纤维的纺制及染色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切片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纺丝
        4.2.3.1 纺丝及加弹工艺流程
        4.2.3.2 纺丝及加弹工艺参数
        4.2.4 皮芯复合纤维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纺丝速度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4.3.1.1 可染改性皮芯复合纤维的可纺性能评价
        4.3.1.2 纺丝速度对POY动态热应力的影响
        4.3.1.3 纺丝速度对POY结晶性能的影响
        4.3.1.4 纺丝速度对POY取向度的影响
        4.3.1.5 纺丝速度对POY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皮芯复合比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4.3.2.1 皮芯复合比对POY动态热应力的影响
        4.3.2.2 皮芯复合比对POY结晶性能的影响
        4.3.2.3 皮芯复合比对POY取向度的影响
        4.3.2.4 皮芯复合比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5 皮芯复合比对DTY袜带染色性能的影响
        4.3.3 相容剂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4.3.3.1 相容剂对POY动态热应力的影响
        4.3.3.2 相容剂对POY结晶性能的影响
        4.3.3.3 相容剂对POY取向度的影响
        4.3.3.4 相容剂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5 相容剂含量对DTY袜带染色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聚乳酸纺熔非织造材料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乳酸简介
        1.2.1 聚乳酸单体——乳酸
        1.2.2 聚乳酸的合成
        1.2.3 聚乳酸的改性
    1.3 聚乳酸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1.3.1 聚乳酸纤维的制备
        1.3.2 聚乳酸及其纤维的性能
        1.3.3 聚乳酸在非织造材料领域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SIMPLE算法的FLUENT气流场模拟
    2.1 引言
    2.2 CFD软件概述
    2.3 Fluent软件的基本介绍
        2.3.1 Fluent离散原理
        2.3.2 Fluent基本控制方程
        2.3.3 Fluent迭代求解方法
        2.3.4 Fluent的湍流模型
    2.4 纺粘气体流场的仿真求解过程
        2.4.1 创建几何模型和区域离散化
        2.4.2 选择解算器和基本控制方程
        2.4.3 设置模型流体材料及边界条件
        2.4.4 模拟结果与分析
    2.5 熔喷气体流场的仿真求解过程
        2.5.1 创建几何模型和区域离散化
        2.5.2 选择求解器与基本控制方程
        2.5.3 设置模型流体材料及边界条件
        2.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乳酸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性能
        3.2.1 实验原料
        3.2.2 原料性能表征
        3.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聚乳酸纺粘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3.3.1 纺粘工艺参数
        3.3.2 水刺工艺参数
    3.4 结构与性能表征
        3.4.1 面密度测试
        3.4.2 厚度测试
        3.4.3 纤维结晶度测试
        3.4.4 纤维微观形貌分析
        3.4.5 力学性能测试
        3.4.6 透气性能测试
        3.4.7 透湿性能测试
        3.4.8 柔软性能测试
    3.5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1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厚度
        3.5.2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纤维结晶度
        3.5.3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纤维微观形貌
        3.5.4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力学性能
        3.5.5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透气性能
        3.5.6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透湿性能
        3.5.7 聚乳酸纺粘水刺材料的柔软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乳酸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聚乳酸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4.2.1 熔喷工艺流程
        4.2.2 熔喷工艺参数
    4.3 结构与性能表征
        4.3.1 面密度测试
        4.3.2 纤维形貌与分布
        4.3.3 透气性能测试
        4.3.4 过滤性能测试
    4.4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1 牵伸风压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4.2 接收距离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4.3 熔喷实验总结
    4.5 聚乳酸熔体静电纺复合材料的制备
        4.5.1 工艺参数
        4.5.2 结构与表征
        4.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PET抗菌着色纤维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功能纤维分类
        1.2.1 天然抗菌纤维
        1.2.2 人工抗菌纤维
    1.3 抗菌剂研究进展
        1.3.1 天然抗菌剂
        1.3.2 有机抗菌剂
        1.3.3 无机抗菌剂
    1.4 人工抗菌纤维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1.4.1 共聚法
        1.4.2 表面接枝法
        1.4.3 复合纺丝法
        1.4.4 后整理法
        1.4.5 共混法
    1.5 抗菌多功能母粒研究进展
        1.5.1 抗菌防臭母粒
        1.5.2 抗菌防霉母粒
        1.5.3 抗菌防螨母粒
        1.5.4 抗菌着色母粒
    1.6 PET抗菌纤维着色方法
        1.6.1 后染整法
        1.6.2 原液着色
    1.7 研究部分
        1.7.1 本课题研究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7.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方案及性能测试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实验方案
        2.2.1 工艺路线
        2.2.2 技术路线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1 粒径分布范围测试
        2.3.2 流变测试
        2.3.3 压滤值测试
        2.3.4 TEM测试
        2.3.5 SEM测试
        2.3.6 色彩分析
        2.3.7 光学显微镜测试
        2.3.8 DSC分析
        2.3.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10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2.3.11 抗菌性能测试
第三章 红色PET抗菌纤维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抗菌剂及红颜料形貌分析
        3.1.1 抗菌剂粒径及形貌分析
        3.1.2 红颜料粒径及形貌分析
    3.2 抗菌剂对红色PET抗菌纤维母粒性能的影响
        3.2.1 红色PET抗菌纤维母粒配方
        3.2.2 抗菌剂对母粒分散性能的影响
        3.2.3 抗菌剂对母粒流变性能的影响
        3.2.4 抗菌剂对母粒色彩性能的影响
        3.2.5 抗菌红色母粒的DSC分析
        3.2.6 抗菌红色母粒所纺纤维的性能分析
    3.3 不同分散剂对红色PET抗菌纤维母粒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分散剂的红外测试
        3.3.2 不同分散剂红色PET抗菌纤维母粒的制备
        3.3.3 不同分散剂对母粒流变性能的影响
        3.3.4 不同分散剂对母粒压滤值的影响
        3.3.5 不同分散剂对母粒分散性能的影响
        3.3.6 不同分散剂对红色母粒色彩性能的影响
        3.3.7 不同分散剂红色母粒所纺抗菌纤维的性能分析
    3.4 不同基体对红色PET抗菌纤维母粒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基体红色PET抗菌纤维母粒的制备
        3.4.2 不同基体对母粒流变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基体对母粒分散性能的影响
        3.4.4 不同基体对母粒色彩性能的影响
        3.4.5 不同基体红色母粒所纺抗菌纤维的性能分析
    3.5 纤维的抗菌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色PET抗菌纤维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黄颜料粒径及形貌分析
    4.2 黄色PET抗菌纤维母粒配方
    4.3 抗菌剂对母粒分散性能的影响
    4.4 抗菌剂对母粒流变性能的影响
    4.5 抗菌剂对母粒色彩性能的影响
    4.6 抗菌黄色母粒的DSC分析
    4.7 抗菌黄色母粒所纺纤维的性能分析
    4.8 纤维的抗菌性能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g/CePO_4型PET抗菌着色纤维母粒的制备
    5.1 Ag/CePO_4抗菌剂的合成
    5.2 Ag/CePO_4抗菌剂的表征
    5.3 Ag/CePO_4型PET抗菌红色纤维母粒流变性能分析
    5.4 Ag/CePO_4型PET抗菌红色纤维母粒的制备
    5.5 Ag/CePO_4型PET抗菌红色纤维母粒的压滤值测试
    5.6 Ag/CePO_4型PET抗菌红色纤维母粒分散性分析
    5.7 Ag/CePO_4抗菌剂对母粒色彩性能的影响
    5.8 抗菌红色纤维的性能分析
    5.9 纤维抗菌特性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纤维及非织造材料的功能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改性及其研究进展
        1.2.1 改性粘胶纤维
        1.2.2 改性聚酯纤维
        1.2.3 改性聚丙烯腈纤维
        1.2.4 改性聚丙烯纤维
    1.3 纤维材料的改性方法
        1.3.1 截面异形改性
        1.3.2 复合改性
        1.3.3 共混改性
        1.3.4 共聚改性
        1.3.5 接枝改性
        1.3.6 表面处理改性
    1.4 改性非织造纤维材料的研究进展及主要应用领域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静电场辅助的熔喷制备改性超细聚丙烯纤维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静电辅助熔喷设备
        2.2.3 超细聚丙烯纤维的制备
        2.2.4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形态与结构
        2.3.2 力学性能
        2.3.3 孔径分布于透气性
        2.3.4 过滤效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电纺丝制备高取向PMIA/PAN-MWCNT共混改性纤维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2.3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形态与结构
        3.3.2 力学性能分析
        3.3.3 拉伸过程的3D模拟
        3.3.4 热学性能与阻燃性能
        3.3.5 高温及酸碱处理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纯棉非织造布的双面异性表面处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两性棉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4.2.3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等离子体处理参数对织物两性性质的影响
        4.3.2 表面形貌表征
        4.3.3 化学组成
        4.3.4 单向导水现象
        4.3.5 液体穿透时间与反渗量
        4.3.6 透湿性能和透气性能
        4.3.7 热稳定性和耐久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的制备及其对聚丙烯的控制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丙烯(PP)概述
        1.2.1 聚丙烯的特性
        1.2.1.1 聚丙烯的物理性能
        1.2.1.2 聚丙烯的机械性能
        1.2.1.3 聚丙烯的热性能
        1.2.1.4 聚丙烯的化学性能
        1.2.1.5 聚丙烯的电性能
        1.2.1.6 聚丙烯的耐候性能
        1.2.2 聚丙烯的分类
        1.2.2.1 按照链结构分类
        1.2.2.2 按单体的组成分类
        1.2.2.3 小结
        1.2.3 聚丙烯的应用
        1.2.3.1 聚丙烯的应用现状
        1.2.3.2 聚丙烯的应用发展趋势
        1.2.4 聚丙烯纤维(丙纶)
        1.2.4.1 聚丙烯纤维的性能特点
        1.2.4.2 聚丙烯纤维的产业应用现状
        1.2.4.3 聚丙烯纤维的发展前景
    1.3 聚丙烯(PP)的控制降解
        1.3.1 制备高流动性PP的方法
        1.3.1.1 合成工艺制备高流动性PP
        1.3.1.2 改性工艺制备高流动性PP
        1.3.2 过氧化物母粒的研究和发展
        1.3.2.1 国内过氧化物母粒的研究及对PP控制降解研究
        1.3.2.2 国外过氧化物母粒的研究及对PP控制降解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样品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差式扫描量热测试(DSC)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ATR-FTIR)
        2.3.3 热失重测试(TG)
    2.4 结果讨论分析
        2.4.1 差式扫描量热结果分析(DSC)
        2.4.2 傅里叶红外扫描结果分析(ATR-FTIR)
        2.4.3 热失重结果分析(TGA)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的配方设计和制备工艺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差式扫描量热测试(DSC)
        3.3.2 热失重测试(TG)
    3.4 载体树脂的选择
        3.4.1 PE蜡和PP蜡作为载体树脂
        3.4.1.1 热失重测试分析(TG)
        3.4.1.2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3.4.1.3 作为单一载体树脂的可行性试验
        3.4.2 无规聚丙烯(APP)作为载体树脂
        3.4.2.1 热失重测试分析(TG)
        3.4.2.2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3.4.3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做为载体树脂
        3.4.3.1 热失重测试分析(TG)
        3.4.3.2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3.4.4 小结
    3.5 过氧化物母粒配方设计
        3.5.1 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配方和工艺的探索性实验
        3.5.1.1 探索性配方及其工艺条件
        3.5.1.2 过氧化物母粒样品结果分析
        3.5.1.3 小结
        3.5.2 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配方优化
        3.5.2.1 优化实验配方及其工艺条件
        3.5.2.2 过氧化物母粒样品结果分析
        3.5.2.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对聚丙烯的控制降解效果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内容
    4.4 测试与表征
        4.4.1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MFR)
        4.4.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试(GPC)
        4.4.3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测试(DSC)
        4.4.4 偏光显微分析(POM)
        4.4.5 X射线衍射测试(XRD)
        4.4.6 核磁共振碳谱测试(13C-NMR)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熔体流动速率结果分析(MFR)
        4.5.2 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布测试(GPC)
        4.5.3 结晶性能分析
        4.5.3.1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4.5.3.2 偏光显微分析(POM)
        4.5.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5.3.4 小结
        4.5.4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13)C-NMR)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中试工艺优化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测试与表征
        5.3.1 差式扫描量热测试(DSC)
        5.3.2 热失重测试表征(TG)
    5.4 过氧化物母粒配方和工艺优化
        5.4.1 三元共聚聚丙烯(C5908)作为载体树脂
        5.4.1.1 热失重测试分析(TG)
        5.4.1.2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5.4.2 过氧化物母粒配方和工艺调整
        5.4.2.1 过氧化物母粒实验配方和工艺条件
        5.4.2.2 热失重测试分析(TGA)
        5.4.2.3 过氧化物母粒样品分析总结
        5.4.3 过氧化物母粒配方和工艺优化
        5.4.3.1 过氧化物母粒实验配方和工艺条件
        5.4.3.2 热失重测试分析(TGA)
        5.4.3.3 过氧化物母粒样品分析总结
    5.5 储存性实验测试
        5.5.1 密封条件下储存性能分析
        5.5.2 开放晾置储存条件下储存性能分析
        5.5.3 储存性实验小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8)聚乳酸纤维纳米颜料原液着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乳酸纤维染色
    1.3 原液着色
    1.4 颜料与分散
    1.5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颜料原液着色预试验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3 原液着色试验
    2.4 性能测试
    2.5 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乳酸纳米颜料原液着色纺丝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3 聚乳酸原液着色试验
    3.4 性能测试
    3.5 纳米颜料色母粒的性能
    3.6 聚乳酸纳米颜料着色丝性能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乳酸原液着色丝的织物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3 聚乳酸着色织物制备
    4.4 性能测试
    4.5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乳酸纤维原液着色色谱拓展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
    5.3 试验方法
    5.4 性能测试
    5.5 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9)聚全氟乙丙烯纤维及织物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性能纤维概述
    1.2 聚四氟乙烯纤维
        1.2.1 聚四氟乙烯纤维发展
        1.2.2 聚四氟乙烯纤维应用
    1.3 聚全氟乙丙烯
        1.3.1 聚全氟乙丙烯合成及研究
        1.3.2 聚全氟乙丙烯应用
    1.4 碳材料改性聚合物
        1.4.1 碳材料简介
        1.4.2 石墨烯改性聚合物材料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聚全氟乙丙烯纤维
    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纤维制备
        2.2.2 结构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SC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DMA分析
        2.3.4 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全氟乙丙烯纤维(长丝)及织物
    3.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部分
        3.2.1 长丝制备
        3.2.2 纤维织物制备
        3.2.3 长丝结构与性能测试
        3.2.4 纤维织物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长丝力学性能
        3.3.2 长丝TG分析
        3.3.3 长丝热收缩性能
        3.3.4 长丝耐化学试剂性能
        3.3.5 纱线力学性能
        3.3.6 纱线亲疏水性能
        3.3.7 纤维织物力学性能
        3.3.8 纤维织物耐磨性能
        3.3.9 纤维织物透气性能
        3.3.10 纤维织物透湿性能
        3.3.11 纤维织物热收缩性能
        3.3.12 纤维织物耐化学试剂性能
        3.3.13 纤维织物耐老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改性聚全氟乙丙烯纤维
    4.1 实验原料、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部分
        4.2.1 改性纤维制备
        4.2.2 石墨烯结构测试
        4.2.3 改性纤维结构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E透射电镜分析
        4.3.2 GE拉曼光谱分析
        4.3.3 改性纤维形貌观察
        4.3.4 改性纤维透射电镜分析
        4.3.5 改性纤维DSC分析
        4.3.6 改性纤维XRD分析
        4.3.7 改性纤维DMA分析
        4.3.8 改性纤维力学性能
        4.3.9 改性纤维TG分析
        4.3.10 改性纤维耐化学试剂性能
        4.3.11 改性纤维疏水性和亲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组合技术的先进非织造材料创新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织造材料组合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1.1 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1.2 非织造成网方法和固网方法的性能特点
    1.3 非织造组合技术创新方法
2 纤维组合创新
    2.1 多组分纤维共混
        2.1.1 改善可纺性
        2.1.2 添加功能性
    2.2 复合纤维
3 工程结构设计
    3.1 层叠式复合结构
    3.2 嵌入结构
4 非织造组合技术应用实例
    4.1 多层纤网叠层复合
    4.2 后整理复合技术
    4.3 双组分纺粘-水刺/针刺技术
    4.4 熔喷/气流成网复合技术
    4.5 湿法/水刺技术
    4.6 纤维/颗粒组合技术
5 结论

四、丙纶阻燃母粒的生产技术及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聚丙烯纺黏长丝针刺土工布及复合土工膜的结构性能与应用研究[D]. 周真佳. 东华大学, 2021(01)
  • [2]产业链视角下我国尼龙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与评价[D]. 祁婷. 东华大学, 2021(09)
  • [3]可染改性聚丙烯复合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花泓静.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4]聚乳酸纺熔非织造材料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 肖家坛.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PET抗菌着色纤维母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高可正.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纤维及非织造材料的功能改性及性能研究[D]. 蒲熠. 青岛大学, 2020(01)
  • [7]高浓度过氧化物母粒的制备及其对聚丙烯的控制降解[D]. 薛增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聚乳酸纤维纳米颜料原液着色研究[D]. 张帅. 东华大学, 2020(01)
  • [9]聚全氟乙丙烯纤维及织物制备与性能[D]. 潘金峰.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组合技术的先进非织造材料创新方法及其应用[J]. 钱晓明,张恒. 纺织导报, 2020(01)

标签:;  ;  ;  ;  ;  

聚丙烯阻燃母粒生产工艺及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